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的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性调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60-02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日渐增多,从2015年的调研结果来看,其已经达到了749万人。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毕业生都处于“待业”的状态,这就让毕业生在“另谋出路”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中央也已经认识到此种情况的存在。也正是在此环境下,大力提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就成为高校所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积极性的调动,一方面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探索更好路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获得更好发展。
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探索摸索前进,中国高等教育历经高校扩招、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教育等阶段,这个过程让大学教学情况发生变革,也让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学变革如何应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做好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并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疏导指引促进其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意识的相互转化与良性循环发展已经日渐成为高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普遍需要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依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所示,在2010年,大学生毕业创业率仅为1.5%,2016年之后大学生毕业创业率虽然略有提高,但是其提高并不明显,仅为2.0%。第二个方面,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方面的能力还明显不足,依照《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的数据显示,2000家企业中其所招聘的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评分仅为57.6分,这与“及格”分数还有一点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日渐成为学校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以及如何开发学生在没有资金、雄厚的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自主研发的专利成果转化为创业创新产品更是教师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后者,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被社会认可的一种方式。
二、高等院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
(一)激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创业能力得以提高。促进创业同时,间接促进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培养生存意识、贡献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所具有的创业意识是其进行创新创业的重要前提,更加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创业知识,提升自我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不足导致的创业信心衰弱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根源。所以,当代高等教育应做好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让学生从传统守旧的观念中“走出来”,让学生通过创业意识的具备达到创业精神的融入。同时,创业意识的培养还能够让学生具备勇往直前、永不气馁的精神,以及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其更好地与社会融合,让其在创业路上更好前进提供基础。
(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当前,90后已经为高等院校的适龄年龄,该年龄段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虽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较强,但独立性略显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独立性,促使其养成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培养出良好的竞争意识,并且在创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更好生存、发展,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自我创业思想应用于创业实践之中。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经历过程,同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只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决策能力、经济管理能力、交往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知识体系才能逐渐建立和熟悉;使学生掌握了创业的基本技能,明确各种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最终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和引导,而通过教育所引导的学生的创业能力则更加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与就业的策略
(一)建立课程模式
目前,高校普通课程设置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多样性复合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课程涉及领域过窄,知识面过小,信息承载量小,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拓展学习不够,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教材更新拖沓,知识更新速度有待提升,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三是实践课程比重偏低,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不完善,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阻碍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障碍。
高等学院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建立的意义在于,能够充分保证将创业创新教育更好地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最大程度实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并保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一方面,设置创业创新教育基础课程,全面普及创业相关基础知识理论以及法律法规,并做好分层教学资源配置。比如,对大一的学生进行创业理论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等,使学生打好创业基础意识和创业概念;到大二阶段则重点做好创业技能的培养,如开设交往协调、运营管理等n程,目的在于能够激发和发掘大学生对创业的浓厚兴趣;到了大三阶段则将重点放在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上,使学生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还应当重点强调其创新性,即与时俱进性,与科技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只有保证创业课程体系能够具有时代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创业创新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动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优化管理模式
在社会各界关注和政府的引导下,高校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效内部子系统联动管理和紧密合作进行分析,参考相关成功优秀管理团队的理念,构建优质高效管理服务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咨询、跟踪、细化、诊断所有时期的相关活动。第一,筹备期,本阶段主要就是培训和教育学生的品质、意识、能力以及精神层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利用学校教W教育来顺利完成培养先期阶段。第二,初期。该阶段实际上就是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为创新创业管理提供资金、技术、政策以及场地的支持,并且配备具有一定指导经验的教师,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预防和纠正相关风险问题,实际操作中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扶持。第三,中期。这阶段实际上就是跟踪、诊断服务,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便于能够及时体现创新创业教学的基本作用和创业创新的初衷。第四,末期,此阶段主要是对管理的整个过程予以反思和总结,探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为之后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借鉴,为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铺垫。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高校和企业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针对创业创新教育来讲,高等院校要注重构建相应的实践平台,通过平台的构建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条件,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实践之中,真正丰富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从思想上了解当前的创新教育政策,为学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而做好准备。首先,院校要注重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进行企业实习,在实习中进行摸索和创新,在实践中进行创新理论知识的武装,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由能够让学生了解创新的路径。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做好相应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真正从实际出发探索自己所创新的方向。再次,教师还要协同企业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机会,给予适合学生自身发展情况的创业项目,并让学生进行独立尝试运作,实现自负盈亏,让学生从此过程中了解不足和需要创新的“点”。
(四)组建“双师型”队伍,加强实践师资建设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创业创新教育的质量,缺乏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的教师队伍,对培养学生能力产生了消极的不利影响,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瓶颈之一,也决定了学生的创新创新层面,因此,院校要注重做好师资力量的储备。高校要注重强化教师的教育开展,在注重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来,让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更好地创新路径,并将其引导给学生对学生予以启发和启迪。也就是说,通过教师影响学生,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逐步开展自我的创业之路。其次,院校还要注重引进企业中的中层骨干,或者企业领导、专家学者进入院校给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或者理论讲解,让学生可以跟随更为专业的认识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创新眼界得以开拓,让学生的创新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眼界预见中探索到更好的创新、创业路径。
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应当广泛借鉴当前各院校的先进经验,加强院校之间相关交流,总结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证自身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雄厚。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及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文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警官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23-124.
[2] 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14-17.
[3] 王金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2):47-53.
[4] 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24-126.
篇2
应该说,近两年来,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以新产品开发为例,2005年,百家企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458.33亿元,在2004年增长90.7%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5.0%。百家企业研发的多种新产品,如武钢的高牌号取向硅钢、东汽的各类新型汽车、青山船厂的特种船舶、武烟的系列产品、金龙泉集团的“金龙泉”啤酒、长飞的光纤、华工科技的激光产品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以企业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为例,据对百家大企业中78家本土企业的调查,2004年这些企业共投入的研发经费11.45亿元,仅占其销售总额的0.6%。其中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10%的有3家,达到4%的只有1家,有13家在1%至2%之间,39家在1%以下,另有22家的投入为零。据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与研究:
第一,导致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因然有创新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因素,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回报。尤其当一些行业出现高速增长机遇、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时,企业甚至更倾向于迅速扩大产量,占领市场空间,来获取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难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愿望,则自主创新的局面就难以打开。事实上,凡是优秀的企业,都是生存忧患意识强,想尽办法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因为忧患意识是责任感、危机感、事业心的体现,只有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去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困难。例如华为公司,其老总在他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写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到,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10余年来我天天思考的就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正是由于时时有一种危机感,华为公司才不断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每年将公司员工的18%、销售额的10%以上用于自主创新,从而在短短10余年时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一流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又如武钢,在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中,它既没有鞍钢可开采百年的自有矿山,也没有宝钢进口铁矿石运输的近距离优势,时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但正是因为武钢将这种压力转变为自主创新的动力,才创造出了不亚于宝钢、鞍钢的效益。因此,百家企业要改变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首先就必须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感,改变观念、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第二,百家企业要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从头开始,什么都由自己干。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况且在现阶段,企业要一下子从内部产生大量自有技术是不可能的。对于百家企业的大多数而言,为了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应当紧紧依托国内外两个技术源头,通过购买与合作,从企业外部引入技术。要加强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保持引进技术资金投入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合理比例,是引进吸收后再创新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5及1:8,而据经济普查数据,我国及××大中型工业企业还不足1:0.07。因此,大幅度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经费投入,对于尽快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单项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许多创新都是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而产生的。因此,要大力整合现有技术,由以单一技术突破为主向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加速集成创新,也是企业后来居上的捷径。
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F27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18-04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部环境、内部治理与中小企业成长》(TJGL08-077)的阶段性成果。
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的企业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处在塔尖的是少数大企业,处在塔底的则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是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行为是在既定的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完成的,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2002,华锦阳)[1]。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行为具有明显的公司治理属性,公司治理结构是依靠市场控制和组织控制两种模式,分别以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为主来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发挥激励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并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杨建君和吴春鹏,2007)[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到底如何?这是政府监管部门和中小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一、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文献述评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及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Liang(1999)以上海228家小型私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经验研究表明,由于大部分私营企业采用内部控制的董事会结构,外部董事为企业带来了高额投资回报,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没有关系[3]。Randoy和Goel(2003)以挪威的68家中小企业为样本,在是否是家族企业的条件下,对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绩效指标采用Tobin Q和资产回报率来衡量,同时引入了净资产比率、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论文对1996到1998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的水平与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非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4]。Gonzalez(2004)以台湾的8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股权分散的企业其绩效也较好,经理层拥有越多决策权的企业其经营绩效更好,公共服务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5]。Abor和Biekpe(2005)以加纳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董事会的特征和资本结构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和董事会规模呈负相关关系,资本结构与董事会构成、董事胜任能力以及董事长任职期限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暗示董事会规模越大,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比例越低[6]。Brunning等(2005)通过对瑞士的800多家中小型企业进行调查,对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小型企业战略变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股权结构集中与企业战略变化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以及董事会行为与公司战略变化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外部董事和企业战略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经理层规模正向影响企业战略变化[7]。国内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的文献主要是定性方面的研究而且文章数量比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中“中小企业治理”题名,只有100篇左右,而且文献都是2004年以后发表的。
通过国内外相应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主要是从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公司治理研究热潮已经持续20多年,但是如果有人想要查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方面的文献,他将难有所获并大失所望(聂正安和欧阳,2006)[8],因为公司治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Clarke,2006)[9]。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建立在两权完全分离的基础上,而中小企业被视为两权没有分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从起源上就被忽视了。依据企业的契约理论、委托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小企业与上市公司一样,都存在着公司治理问题;现实中,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远远弱于大型企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中小企业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与机制,公司治理绝不是上市公司的专利。这样的研究现状必然导致从公司治理视角入手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现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很少考虑企业治理结构因素(徐金发和刘翌,2002)[10]。
二、中小企业治理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状况,我们选择内蒙古某县的全部中小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形式获得相关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占整个县中小企业数量的85%左右,样本在统计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县域中小企业基本都是小企业,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广大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调查问卷涉及中小企业公司章程、股权结构、三会状况、经营者、利益相关者方面内容。
(一)公司章程方面分析
如果把创建和经营企业看作是建筑高楼大厦,那么公司章程就可以被视为高楼大厦的设计蓝图。一个设计完善的蓝图,可以保证大厦建设过程中的秩序,并最终决定大厦的质量。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都是由少数几位股东或出资人创立,由于中小企业的创业特点,大家在创业时往往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对股东、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利义务规范不清楚,“其它事情”好谈。但是,企业在取得一定的进步之后,恰恰是这些“其它事情”因无明确的章程细节予以明确或者章程中没有明确的解决机制,成了“反目”、“内乱”的“导火索”。公司章程的规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技术创新的普遍问题。因此,将公司设立时或增资扩股时是否有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作为反映企业治理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仅有1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经全体股东反复协商讨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公司章程,另有4家较为详细地制定了公司章程,其余95家公司在成立之初,都是为了履行注册程序,采用了公司章程的规范文本,有的甚至将别的企业的章程改头换面,就成了自己的章程,根本没有针对性,股东甚至都不知道公司章程的内容。这样的章程,要想成为规范股东权利与义务、保护股东权益的企业最根本纲领性规范,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是中小企业治理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它治理结构与机制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股权结构方面分析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相关性,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优化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股权结构形成公司对经营者良好的监督约束和激励,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较好的保护;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个人资本自身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中小企业治理体现出家族治理特性就成为必然。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会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对10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知,最大的一个股东或出资人往往占有60%以上的股份,前2名股东或出资人控制的股份一般超过了90%,有的中小企业甚至就是由两名股东或出资人组成。具体结果是,第一大股东或出资人持股比例在80%以上的有13家中小企业,持股比例在60-80%区间的有61家,而低于60%的只有26家。中小企业出资人有2人的样本为71家,3人以上的为19家。
(三)三会状况方面分析
目前的中小企业多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的组织形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是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决议对于保证企业营利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都有重要意义。通过近三年股东会的召开情况的调查,反映企业股东大会的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来样本企业召开股东大会的情况差异很大,召开过3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12%,其中只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35%,召开过两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26%,有27%的企业3年来没有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对于那些年股东会议召开次数不足一次的企业来讲,公司法所规定的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等重大职权的行使成为泡影。股东难以保护自身的利益,更不要说是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了。董事会是中小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理想的董事会通过其具有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内外部董事的组合,能够正确识别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发现外部环境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有利的机会,做出有关企业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董事会通过其对经理层的选任与激励,达到对经理层的合理选聘、有效监控以及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同时董事会的事前与事中的监督相对于监事会的事后监督,更有利于风险的规避、成本的降低以及公司价值的创造。但根据100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的调查结果,91%的企业根本就没设立董事会,更不要说其规范运作。调查结果还显示,设立董事会的9家企业中,近三年召开2次董事会的企业只有4家,召开3次董事会的只有2家,3家企业一次也没有召开。对于目前的中小企业,董事会的最重要职责,就是改变中小企业治理决策的个人决策现状,变个人决策为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治理风险。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以出资人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力,对股东大会负责。其基本职责是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主要监督对象,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状况,在监督过程中,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违反公司章程的各种行为,其监督职能主要是侧重于事后监督。我们将公司监事会人数规模、监事会是否具有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细则以及近两年来公司召开监事会会议的次数等作为重点调查的内容。结果显示只有10家企业设有监事会或监事,在这10家企业当中有7家企业制定了监事会工作细则,近三年来召开2次及以上监事会会议的有8家。
(四)经营者方面分析
经营者具有的特殊经营才能或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灵魂。在中小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发生分离或者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分离,企业的发展道德分险的困扰较少,成本较低。决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促使经营者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活力是由经营者的创新行为决定的,而经营者的创新活动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创新的动力与创新的能力。创新的动力与经营者创新活动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因素有关,创新的能力与经营者的素质有关。刘伟和刘星(200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有利于企业R&D支出的增加[11]。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经营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高中以下学历的占31%。数据表明,目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中,高素质的人才较为缺乏。全面提高经营者素质对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经营者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7家,年龄在45岁以上的有32家。中小企业采用公司股票、年薪、工资、奖金和津贴五种激励方式中两种以上的企业占17%,体现出中小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单一,经营者基本没有持股。
(五)利益相关者方面分析
2002年初,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专门规定了利益相关者问题。《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所谓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银行等主要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拥有求偿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他们在公司治理中起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公司与主要债权人的信息沟通,职工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与交流等。虽然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与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中小企业来说,要想发展壮大,也同样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能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以实现,是决定和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的几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债权人和顾客。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调查的100家中小企业当中:仅有4家企业设立了职工工会组织;债权人在列席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正式沟通、与高级管理层私下沟通和通过间接渠道了解等4种沟通途径中,有两种以上表达方式的占7%,有一种表达方式的占82%,没有重视债权人即债权人没有表达机会的占11%;关系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要决策,在考虑主要债权人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供应商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客户的决策意见四种选择中,能够选中二项以上的企业占22%,选中一项的占66%,从没有考虑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而由企业自主决策的占12%;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重视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顾客的关系较为融洽,样本企业中顾客对中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在70%(满意度最高分为100%)以上的企业占81%。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影响企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利益分配、权力分享, 从而对技术创新具有路径决定作用(王昌林和蒲勇健,2005)[12]。通过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各要素的分析以后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总体状况不理想,治理结构不健全,治理机制作用欠佳,具体体现为:
第一,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分离,家族式的企业形态大量存在。每个股东不可能直接参与管理,股东可以选择管理者,这样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阶层。而我国中小企业股权集中,股东、经理合二为一,把持着公司的实权。尽管家族式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它将日益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第二,现代产权制度刚刚建立,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尽管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有责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但现实中,中小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部下”监督“领导”是没有可能性的。
第三,决策、监督、激励三项内部治理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三种机制。而在目前的中小企业中,所有者即是经营者,决策多由“家长”进行,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激励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中小企业的三项治理机制基本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中小企业没有一个能真正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公司章程。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在一些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上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2岁,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岁,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这与缺少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司章程有很大的关系。
提高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既需要有企业内在的能动性,还需有外部环境的压力。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首先,对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提高对加强中小企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目前理论界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上,而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自身充分认识加强自身公司治理对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依据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企业治理实践的开展。
其次,促进现代产权制度有效运行,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治理结构。现代产权结构是适应目前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种产权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在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时不能照搬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的治理结构,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
再次,改变中小企业个人决策的现状,激活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决策的难度越来越高,个人决策已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科学决策要求。为此,要建立合理的公司章程、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使中小企业的决策实现由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转化。
正如杨建君(2007)所说,人们经常思考为什么有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这里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之外,人们已开始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层次来探究这个问题[13]。因此,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特别是双方互动的内在机理、影响方式、影响路径等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华锦阳.试论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 通讯,2002,(1):52-57.
[2]杨建君,吴春鹏,.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34-38.
[3]Neng Liang.Board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New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vate Firms[R].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Conference, August 1999.
[4]Trond Randoy, Sanjay Goel. Ownership Structure, Founding Family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Norwegian SM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 (5):619-637.
[5]Eduardo T. Gonzalez.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Asian Experience[R].The APO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Basic Research XI on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December 2004.
[6]Joshua Abor, Nicholas Biekpe. 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ffect the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of Ghanaian SMEs? [R]. 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 Business School, September 2005.
[7]Olof Brunning, Mattias Nordqvist, Johan Wiklu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Small Firms: Untangling and Combin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Board Structure and Top Management Teams[R].Merging Economic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ctober 2005.
[8]聂正安,欧阳.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中国路径[M].北京:经济 管理出版社,2006:3.
[9]AD Clarke. SM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olitics, Resources and Trickle-Down Effects[R]. Corporate Law Teacher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06.
[10]徐金发,刘翌.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02,(4):59-63.
[11]刘 伟,刘 星. 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72-175.
[12]王昌林,蒲勇健.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路径与产业专业化[J].管理工程学报,2005,(3):10-14.
[13]杨建君.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132-134.
CorporateGovernance Environment of SMEsTechnologyInnovation
Hao Chen
(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篇4
关键词:小微企业 融资方式 调查
一、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及比较
(一)主要融资方式
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两种主要方式。根据我们对嘉兴市100家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内源融资占比26.44%,外源融资中通过银行贷款的占比65.14%,其他形式融资(信托、股权融资等)仅占7.22%。由此可见,与内源性融资相比,外源性融资是目前嘉兴市小微企业倾向性更强、效率更高的融资方式。
(二)融资方式比较
通过调查,我们将以上4种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见下页表1)。
二、小微企业创新融资方式
(一)“网贷通”融资模式
“网贷通”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融资业务的自和便利性,有效增强了客户融资业务的灵活性,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嘉兴市工行桐乡支行借力“网贷通”的优势,为当地众多小微企业提供更加贴身的金融服务,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担保+保险”融资模式
该模式的运用有效降低了担保机构风险,提升了担保能力,扩大担保数量,从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难度。嘉兴银行在南湖区金融办的支持下,通过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多方合作,成功推出了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业务,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提供了一剂良方。
(三)“政采贷”模式
该模式简化了融资审批流程,降低了融资成本。嘉兴银行对“政采贷”业务方案进行了优化,提供捆绑融资,对诚信指数高和社会信用好的供应商,可以将政府采购合同与供应商其他供货合同等结合,实行捆绑融资。
(四)“专项信用贷款”模式
该模式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以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无疑避开了小微企业贷款时的“短板”。截至2014年末,嘉兴市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5.6亿元,加上银行1∶0.5的配套资金,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规模已放大到8.4亿元。
三、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影响因素
(一)研究框架
本文拟从政府导向、金融产业环境、企业内部创新这三方面构建一级因子,最终影响小微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如图1)。
(二)研究假设
1.政府导向性。政府导向性包含政府对小微企业的重点支持、服务指导、法律体系的出台与完善等因素。政府引导是有效的外在推力。针对政府的导向提出以下假设:
H1:政府的导向对小微企业内部的创新具有积极影响。
H2:政府的导向对金融产业的环境具有积极影响。
H3:政府的导向对小微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具有积极影响。
2.企业内部创新性。企业内部创新性包含企业自我发展意识、现代金融意识、合作共赢意识等,是不可或缺的内生要素。针对企业内部的创新提出以下假设:
H4:企业内部的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具有积极影响。
3.金融产业的环境性。金融产业环境性包含经济市场化程度、信用担保体系、金融体系等,是最为主要的潜在因素。针对金融产业的环境提出以下假说:
H5:金融产业的环境对政府的导向具有积极影响。
H6:金融产业的环境对小微企业内部的创新具有积极影响。
H7:金融产业的环境对小微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具有积极影响。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以可观测变量的正确性、合理性为原则,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采用结构式问卷,主体包括4个变量,12个母观测项,问卷中的每个题目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测量方法,即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2分表示“基本不同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基本同意”,5分表示“完全同意”。各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如表2所示。
2.信度和效度分析。本文选择嘉兴赛诺机械、格蕾特电器等企业为调查对象,采取一对一问卷调研的形式,共获得有效问卷100份,采用SPSS 19.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Cronbach’α系数来检验各变量的信度。计算结果表明12个Cronbach’α系数为0.844,说明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对问卷中每个潜变量的信度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都在0.784以上,均超过了可接受值0.7,表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在效度方面,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来验证,通过应用巴特利特球体检验,观测KMO值,确认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样本分布的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KMO检验结果为0.743,说明本文所用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因子,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结果显示,所有可观测变量在各自归属的因子上负载很高,且交叉负载程度较低,说明本文研究所用数据达到很好的效度。
(四)建模分析
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利用AMOS 17.0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影响因子模型,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运算,参数的估计结果如图2和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H1、H2、H3、H4、H5、H6、H7的路径参数的CR值都大于1.96,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上述假设都得到了验证。
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导向对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的影响最大,其中,服务指导与其关系最为紧密。
四、相关建议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自身都需要积极参与。政府应为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和市场环境,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融资体系和财税体系;银行应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而小微企业则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内在融资能力,拓展创新性的融资渠道。根据调研、建模与分析,笔者现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政府方面
1.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嘉兴地区民间借贷市场较发达,运转效率高;而江浙地区也是小微企业的集中地。但近些年来该地发生了不少民间借贷纠纷,这些民间借贷纠纷背后,资金链错综复杂,拆借链条不断延长,不但抬高了借贷利率,而且开始脱离实质,因此民间借贷市场急需规范。
2.设置小微企业融资帮助咨询机构,为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利用优势,探索出适合当地的融资方案,引导小微企业进行融资。
3.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小微企业征税成本高、税源薄,执法随意性是难以根治的沉疴旧疾。小微企业减税可促进就业,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培养长期税源,从而减轻政府负担。
(二)金融机构方面
1.可以成立专门面向小微企业发展的部门或增设新型小型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
2.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进一步细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细则,包括放宽行业准入、下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发放效率。
(三)小微企业自身方面
1.加强自身的理财能力。有效地运用已有的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快资金的周转。小微企业可以设置相关的部门,培养相关的企业理财专业人员,提升企业的理财能力。
2.应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小微企业主要从事传统产业,产品相似性高,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盈利能力差。只有增强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状况才会得到改善,才会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才能改善融资难的状况。X
篇5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空心村,回乡创业,公共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10.50%
篇6
调研过程中,工作组发现,各高校虽情况不一,但在推动双创教育发展、激发W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的举措上也有相同之处。
其一,利用地域优势探寻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口。贺州学院立足当地多民族聚居的特色,建立“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博物馆”,积极发掘、保护、研究、传承好地方文化,学校导师带领学生自主研发了一款方言翻译APP,可在普通话与壮语、瑶语、客家话等10种方言、109个条目中实现互译,使科研成果商品化。
其二,利用专业优势探寻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口。广西外国语学院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走出国门,在泰国曼谷建立“广外院校友创业一条街”。
但同时,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也在逐渐冷却,许多问题逐渐显现。
首先,赛事负担过重。海南师范大学海口国家大学科技园总助林松说:“很多学生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参赛,还要兼顾学业,已经疲于应付各类大大小小的赛事。”
篇7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法学专业;创新创业
1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1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保持大湾区经济增长活力
《规划纲要》指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要达成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从其他国际湾区的建设经验来看,要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经济发展是否能保持充足活力,有赖于创新创业人才储备的情况。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思维活跃、学习能动性高、创新精神强,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使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掌握创业技能,激发大湾区经济发展活力。
1.2创新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营造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开展,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香港作为经济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国际法律服务完善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法律服务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产业输送创新型法律服务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保障。同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律服务机构运营经验,为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打下坚实基础。
1.3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粤港澳大学生就业需求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样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大湾区的迅速发展也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外,学生还需提供更多的优质法律服务,形成团队竞争实力,并且需要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遭到淘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针对性的引导与支持,助力学生了解政府政策及市场、学习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最终达到满足学生的就业及创业需求目标。学生既能通过创新提高法律服务,获得就业机会,也能通过创业向大湾区提高更多就业岗位,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的创新创业氛围一直是浓厚的,高校也积极开展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例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均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整体上看,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亟需改善问题。
2.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广东省高校目前均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未能形成专门任职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会影响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任课教师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担任,有一部分是辅导员。以上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并且未亲自主导或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难以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在本质,只能将课程内容灌输式传递给学生。同时,科任老师大多数只是在学期初接受为数几天的培训就开始授课,系统化培训课时短、次数较少,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当下政策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教师缺乏法学专业知识素养也是高校法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主要侧重于管理、销售方面等内容,忽视法学学科背景,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实现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2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是广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以线下创新创业课程和线上慕课、智慧树等平台网络授课为主,创新创业活动包括了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看似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实际上课程教育和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导致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碎片化,不能形成体系,教学成果往往难以达到预计目标。
2.3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经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相对其他省份更为浓厚。但是,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生在校期间以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主要目标,较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或项目。学生毕业后,在择业方面大多数倾向考入公检法等单位,或进入知名律所,选择创业或自主就业的学生仍为少数。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学生认为,法学专业以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知识、法条为主,在社会实践方面往往选择公检法单,创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太大关联,所以在校期间无需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熏陶;二是高校未能很好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以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为学风建设重点内容,对创新创业课程及活动仅仅以考查方式为主;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竞赛中,形式单一,资金、场地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指导老师大多建议学生选择创新课题,而创业项目往往无人申报。
2.4缺乏跨校、跨区域、跨专业交流合作
广东高校法学专业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形式多样,但开展范围往往集中在校内,即使有少数是跨学院举办,但也未能满足学生跨专业、跨区域等交流需求。法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多数只能与本专业同学组队,导致项目设计存在分工不明、分工重合;律所经营缺乏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后期运营入不敷出、团队管理出现漏洞;缺乏跨校、跨区交流合作,项目调研范围往往只能局限于校内或周边地区,得出的数据或结论往往存在缺陷。
3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3.1成立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和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取得成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注重创新创业专职任课教师的培养,改变由辅导员等兼职任教的问题,从源头上保证师资的稳定性;第二,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等专业有所区别,除了创新创业理论外,对教师自身的法学理论素养也有所要求,应强化教师在法学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第三,持续定期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培训,除了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外,鼓励教师到公司法务部、律所等单位进行交流、调研,使导师掌握更多实践经验,促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政策及需求的了解,提高专业水平;第四,建立规范化考评制度,对创新创业教师上课情况及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等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多维激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的内在动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2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习的不断增强及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技能,所以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改变课程零碎、知识不成体系等问题。广东高校目前大多采用“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授课模式,在此基础上,应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针对创新创业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建立理论知识、技能培训、素质培养、社会实践到后期跟进的全覆盖式培养体系。除了保障知识技能的“输入”外,也要重视学生的“输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从填写申报项目书、实地调研、成立律所、开展业务等环节安排导师进行全程指导,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与成果转化,使学生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涵及精神。
3.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理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技能,更影响学生未来是否愿意进行创业创业实践。教师需要认识到法学专业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法学和创业发展的联系极大,只要将这种关联性应用于两种课程的教育中,便有效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即使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但法学与其他专业合作式创业也能实现双赢,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创新培养,也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3.4搭建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三地经济协同发展,遵循共建共享原则,这就广东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注意合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和高级平台。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平台及资源有限,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是多样的,整合粤港澳三地资源,打造开放式教育平台刻不容缓。广东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港澳高校在各项创新创业赛事的交流合作,借鉴港澳高校举办国际赛事的优秀经验,增进在指导学生、团队核心内涵提升、导师选拔等领域的交流;二是促进高校间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互相认定机制,实现创新创业导师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三是联合部分业界人才,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开展双导师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再校外实践利用,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创新创业指导。
篇8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far more than the number of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a social trend of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need to be further enhanced. The survey uses cas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field research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policy support and increase of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ree aspects.
关键词: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talent training mode;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85-02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类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社会现实。毕业生选择依靠政策扶持选择创业也成为就业新趋势。但是当前的90后、0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淡薄,过度的依赖父母,长期的处在父母的羽翼之下,造成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贫乏,懒惰、不团结、集体意识淡薄、竞争意识缺乏。为了提高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做好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开展此次调查。以往的研究调查多关注政策层面,却忽略了创新创业主体在整个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次调查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全体创新创业大学生群体为样本,采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人物采访、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从现象本质中去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中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均是来自于对于我们此次调查之后的总结。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问卷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一些真实想法。问卷从分析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创新创业的真实想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障碍、以及大学生毕业之后最佳的创业时间等几个方面来了解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学专业、所在年级。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主要包括社会就业形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的真实想法、以及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和最佳时间段几个方面来设置题目。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我们除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还选取了毕业之后成创业的校友作为访谈对象,并且通过实地参观创客基地,切实去感受创新创业为毕业生所带来的无限机遇与挑战。
1.1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剔除无效问卷,利用EXCEL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之后,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
68.56%的人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人不到参与调查学生的一半。其种有54.18%的人有考虑过自主创业,但不知道如何操作。对于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严重不足。
第二,创新创业观念还不成熟。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知道如何去创新创业。很多同学认为资金不足和高校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是大学生选择创业之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另外,没有创业的勇气、害怕失败也是没有实施创新创业主要原因之一。创新创业观念不成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步伐。近一半学生都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大障碍就是资金和方向选择。学生认为缺乏资金和方向就好像热锅上的蚂蚁,毫无头绪,外加观念不成熟,很多时候会在创业初期夭折。
第三,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比较保守稳定的就业方式,选择高风险的创业的大学生则少之又少,不到总数的5%。其中,问卷中57.1%的受访者认为创业的最佳时机是工作后1到3年。选择毕业之后就去创业的少之又少。
第四,对成功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还认识不足。通过此次调查和访谈,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准备,不知道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大部分学生想过去创业,但是真正动手去做的几乎没有。更别提主动去关注和研究这些成功者的经验了。
1.2 原因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业道路布满荆棘。创业成功的华丽外表是用困难艰辛的遭遇雕刻而成的,我们在赞叹他人成功时,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于创业背后的创新精神与坚持不懈的意念。一直身处象牙塔的我们,的确需要出来见见这个“丰满与骨感”相结合的社会。努力将在校园内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稚嫩打磨成金子。没有谁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必定经过荆棘与泥泞,坚持下来,用理智面对,才能乘风破浪!
第二,大学生需要加强沟通和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要想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通过此次调研和实地考察,小组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沟通交流的能力。即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找工作,也是眼高于顶。不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
第三,创新创业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失败,往往常人无法感受过的感觉你都会经历到。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很难在创新大潮中走下去。同时,创新创业的过程不仅是自身的,同时还关系到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团队等。家人的反对、团队的误解、学业的安排,稍有差池,没有心理支撑创新创业之路就将终止。
第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匮乏,综合素质不高。在创业上,无关学历问题,无关家庭背景,人人都能成功,人人也可能失败。问题就在于如何将失败变成成功的基石。忌虚、不惧场、谦虚、抗击心理能力。这些都是在创业路上需要学习的,也不论创业成功与否,这些品德,也将使你在今后就业的路上高人一等,并且受益终身。
第五,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如今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很多人都觉自己毕业后的工作跟自己现在的专业不搭边。但见识到师兄们的创业经历,可看出所学的不一定用得上,但却会带给你机遇。在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以为,涉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为以后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也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毕业时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创业,首选的还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
2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对策
2.1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大学生在大一期间,就应该给大一新生安排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系统的讲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初步的了解创新创业知识,树立起创新创业意识。为以后的理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老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创新创业知识,帮助学生更早更准确的做好人生规划。
2.2 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创业较有兴趣,但不知从何做起,并且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意识到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大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提供创业资源给学生。学生还应该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创新创业指导课、创新创业指导讲座、创新创业大赛与创业实践课堂,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2.3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经验是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与周末的时间做兼职,寒暑假的时间可以选择进入企业或者工厂打工,既可以分担一下父母的负担,也可以在实践中获取经验,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就业形势与当今的市场状况,同时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还应该把握在校提供的各种创业资源的机会,积极参与创业讲座、创业大赛与创业实践,通过创新创业指导课堂,获取关于创业的专业知识,为日后创业奠定基础。
2.4 加大高校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资金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是阻碍创业的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与政府应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解决了创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去建功立业,使大学生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从而解决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篇9
四川之行的第一站是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赵洋介绍称,学校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校、行业、区域、校友等各项资源,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制造、文体”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
“我校《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课程首批列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希望在后续项目开展中,能与‘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新创业工作组更加深入地合作,切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入社会资本。”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王玺说。
四川之行的第二站是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成为四川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参观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过程中,副院长韩鹏从“引培孵助”教育体系、“六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新机制等方面,对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了介绍。
篇10
临阵上马,厚实积累显神通
戴震班,钳工专业教师,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公认的排头兵。喜欢钻研、为人热忱,平时就有许多想法的他慢慢积累下不少的创意和点子。那是2011年8月,面对9月中旬就要拿出作品雏形上报到台州市的紧迫任务,大多数老师犯了难,留给戴震班的时间同样不多,而且还要以指导老师的身份为同样备战这项竞赛的学生团队把关,但戴震班却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创新创业研究,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制胜关键当属灵感与创意。指导学生之余,戴震班开始在脑海里的知识储备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但多少都觉得有些牵强,备赛突遇瓶颈。说来也巧,那个周末戴震班正好要去拜访他的小舅,还没进门就听到小舅在数落他的小表弟:“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关门要小心点,弄伤手怎么办?怎么就不长长
记性?!”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小舅的一番话让迷茫中的戴震班茅塞顿开,何不设计一扇纯机械式的安全门?说干就干,戴震班抽空进行了专门的市场调研,发现这的确还是一个市场空白。凭借着扎实深厚的钳工知识,戴震班一遍遍修改设计图纸,从对门的整体研究简化到在门锁上进行技术改进,使安全门更加简洁,也更稳定。
仅仅一个礼拜的时间,戴震班的“纯机械式的安全门”就获得了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领导班子的一致认可,并最终获得浙江省第四届中职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他给这个作品起了一个名字,叫“儿童安全门”。
巧妙引导,组建团队勇夺魁
虽然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戴震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在他眼里,最难的并非自己参赛的过程和接下来所要面对的现场答辩,带领学生参赛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多次带领学生参赛,戴震班坦言:因为比赛规模的扩大和选手实力的增强,压力一届比一届大!
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学生数超过5000人的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要从那么多学生中遴选出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生需要经过半年的观察期,主要留意他们在晚自习期间能否自觉看书、认真思考,因为创新创业研究要求学生心灵手巧。”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对“种子选手”的选拔可谓高标准、严要求。按教务科科长吴腾飞的话说:“关键还得看他们能否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批评、顶得住压力。”
“很多人认为钳工只是一个生产者,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钳工其实也是设计者,好的灵感与思路需要通过钳工的精妙设计才能成为产品。”为了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戴震班经常将自己制作完成的作品带进教室,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来研究这些新奇的玩意。他只回答学生的提问而从不刻意引导学生,但没想到这样做的效果出人意料得好!“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更能主动钻研,这时候他们就会主动要求加入创新创业团队,不需要过分刻意地动员。”一支学生参赛团队便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目标高远,灵活机制促成长
-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评价
- 下一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