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上市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上市的要求

篇1

2. 转型的阶段及相应的知识管理问题 转型有四个阶段,每个连续阶段都会增加技术的复杂性及技术对公司员工,工作流程,顾客,合作伙伴的影响。随着复杂性及影响力增强,相应的知识管理范围也将扩大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下面我们将讨论每个阶段的知识管理要求

第一阶段:信息。 这时,公司建立网站的首要目的是向市场有关公司产品及服务的信息。因此,它对公司的运营影响较小,风险因素主要在于网站设计的质量好坏及运作的稳定性,公司知识管理的重点是网站运营人员掌握网站建立的技能及网站内容更新的工具,如HTML,FrontPage,,JAVA,服务器维护技能等。

第二阶段:简单交易。 这时,公司将网站运营融入业务,并开始利用网站来接受顾客定单。顾客可以在公司网站浏览购买信息及订货,网站将能记录顾客的产品选择,获取并验证交易的信用卡信息等。 这个阶段运营的主要风险在于:由于错误地处理定单及验证信用卡信息,或由于网上生成的定单未能有效融入传统定单业务处理流程所造成的业务流失。这种风险的发生根源在于公司未能管理好知识和技能的转移过程。因此,公司需调整业务流程来适应网上处理定单。为实施这种流程变化,公司必须让所有员工都对业务流程有清楚的认识,并将大量有关顾客的信息(如他们的购买偏好等)融入知识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满足更广大顾客范围的需求。若没有事先计划好这些工作,而匆匆进行网上接单,就很容易造成经营混乱。

第三阶段:复杂交易。 这阶段将顾客交易的管理扩展到执行定单处理的整个后台运行流程。网站将成为真正的电子商店。它能将公司与顾客,供应商相互联接起来,从而使得顾客能随时获取定单的执行情况,执行完的定单也能迅速传给货运商处理。 该阶段的运营对公司知识管理及技能转移的要求更高。公司新的业务流程范围应扩大而取代原有的手工作业时的流程。顾客服务,财务,运营部门的角色及责任也应扩大,并要求对所有的部门进行重整与培训,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能及时获取并分析产生的各种交易信息,从而提高企业对于顾客偏好变化的应变能力。在这一阶段,业务流程对于公司的影响还将扩展到供应商,他们的业务流程将紧密地与公司的业务联接成一体。

第四阶段:交易集成。 在该阶段,公司将通过网站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组成闭环的价值链,与各个成员形成知识共享体系,并将这些获得的信息被用来更有效地管理业务,为顾客提供增殖服务。从而不断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这方面的实际运用包括:公司可利用顾客的历史的购买记录来确认他们未来的购买需求,并以推的形式向顾客介绍他们喜欢的产品。公司通过精确的需求追踪来降低供应商的存货及相关成本。公司通过战略合作来实行产品的交叉销售和新市场开发等。 这阶段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公司应制定正确的知识管理战略来获取并利用各种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成功的企业往往运用各种知识管理工具。如内容管理,数据挖掘等来筛选信息,获取商情,这样,他们就能更快,更好地对各种竞争态势及顾客需求进行预测并作出反应。

     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的核心战略

企业要想成功地进行网上经营,必须掌握两个核心的知识管理战略:电子商务技术与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

一. 技术的知识管理 电子商务的系统是在电子交易的引擎基础上建立的,这些引擎应与公司的交易流程相联姻,才能完成从获取顾客到货运仓储,记帐,付款的全交易过程。两者的完美结合,需要公司的系统管理人员熟悉各种电子商务技术方案配置及它们的功能,掌握系统结构及操作界面,将它们融入企业的知识仓库。为此,企业应创造一个系统过程来持续地获取并管理电子商务所需的系统及工具的知识,该系统作为公司专有知识宝库的重要部分,应保证将这些知识转移给公司员工,让所有需要这些知识的员工都能及时获得,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管理知识还需不断更新,适应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若企业采取将电子商务技术外包,则更须重视与外包公司的知识管理协调,以保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获取网站运营的合适经验。

二. 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 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传统商务运作中的商情管理,将公司的有关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及市场行情的信息融入知识库。而且更重要的是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管理。传统的和e时代的业务流程活动及流程之间的依赖关系管理

这些过程中顾客接触点的知识管理

现在,我们先来研究流程的知识管理。

电子商务企业战略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把握住工作流程,这些流程是确保公司顾客服务及管理与供应商的关系的关键。因此,公司在管理流程中,应尽量的具体详细,指明过程中的依赖关系,每个过程中的核心活动,及这些活动的功能。而且这种流程管理还应具有动态性,不仅着眼于现有的流程,还需考虑将来的流程变化。

对与现有的流程管理来说,重点是要让员工对各种端到端的流程运作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若员工仅熟悉部分流程,那么他们在遇到例外情况处理是往往会手无举措,因为他们不理解业务上游发生问题的原因和他们的行为对下游业务造成的影响。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在互联网时代的商务运作中会加倍扩大。因为网上交易速度快,流程渠道复杂,易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员工若对企业原有的薄弱流程环节不清楚,在虚拟的业务交易中,就会迷失方向,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将来的流程变化主要是考虑实施电子商务后的影响,确定流程的方向,业务政策及程序的调整。因为网上经营有它独特的性质,如产品选择的虚拟性,定单执行的快捷性,交易功能的集成性,若企业未预料到它们对流程变化的影响,则会给业务发展造成巨大障碍。比如说企业原有的退货政策往往规定若商品已从供应商仓库运出后,退货时需补交30%的再储存费,以用来弥补供应商对原零售商强加的再储存费用损失,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个政策很少实行,顾客可以对任何还未交付的定单进行修改。这是因为原有的交货流程有手工运作环节,从而顾客有充足的时间更改,而无须担心再储存费。在网上交易的情况下,所有定单的信息都立即进入系统,供应商瞬时得到通知发货。顾客下定单时,就得非常小心,害怕瞬间改变主意,他们就得付30%的再储存费。因此需要提早建立新的退货流程,让客户服务人员熟悉它。

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建立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不仅要考虑流程管理,而且还要在这些流程上建立优先的顾客接触点。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顾客接触点价值体现在商家给顾客提供的无形服务上。同样在网上交易中,选取恰当的接触点为顾客提供增殖服务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些服务不仅体现在顾客能从公司网上迅速购买商品,完成交易,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商家有导购员,他们的任务是迎接顾客,将顾客当朋友看待,让他们觉得很体面。在网上,预先设计好的购买人将以顾客感兴趣的图文声音向顾客打招呼,寻问他们的中意商品,引导他们立即去网上相应的地方。

传统的销售员在顾客购买过程中,往往会提示顾客,那些商品可折价购买,替他们省钱。网上的人在顾客结帐时,会询问顾客是否有优惠卷,是否参加了折扣俱乐部等。它还会将顾客购买的商品与折扣清单商品进行比较,告知他们可省多少钱,并为顾客储存他们提供的信息以供将来继续使用折扣。同时,人通过这种方式积累了众多消费者信息,更好地服务顾客。

传统的购买"咨询师"会帮助不了解商品的顾客更好地进行商品选择决策,网上的智能人会在经顾客允许下,跟踪他们的购买信息。这样,当顾客下次再访时,人会列出购买历史,推荐其他与消费者有共同兴趣的顾客中意的商品 在网上还有许多好的顾客接触点,每个公司都应具体分析交易流程,将它与拟要实施的电子交易流程进行比较,才能最精确地确定出顾客接触点。

篇2

论文提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证券公司的上市情况,通过对IPO和买壳上市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对多数证券公司而言,买壳更能满足其上市需求。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是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集团的竞争,同时混业经营作为国际潮流,也必然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中,金融企业上市已成为一种惯例,并且金融企业通常占到上市公司的相当比例。

一、我国证券公司上市情况概述

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起步较晚,金融企业上市的步伐也较慢。1988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我国证券市场第一只银行股。1999年浦东发展银行于沪市上市,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上市浪潮的序幕。但直到2003年中信证券成功上市,我国才出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上市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上市进程不仅慢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进程,也比不上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企业。

二、IPO与买壳的比较

以直接上市或间接上市来划分,证券公司上市可分为IPO上市和买壳上市。目前,绝大多数的上市证券公司都是通过买壳上市,到了2007年下半年,IPO上市开始受到追捧;2007年后论述证券公司上市的文章大多都支持证券公司IPO上市,证券业协会也发表声明将支持优质证券公司IPO上市,新公布的预计上市的证券公司都表示要通过IPO上市。然而,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买壳上市仍然是适宜大部分券商上市的路径。

(一)IPO面临的困境

困境之一: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只有少数优质证券公司能达到条件。

正常情况下,企业上市应当选择IPO途径,因为IPO的条件比较高,监管也比较严格,这样会促进企业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深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但按照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券商IPO上市面临的核心指标就是利润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近年来,证券公司之所以普遍采用买壳上市的方式,无法满足IPO在盈利等方面的要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证券公司能通过调整2004年、2005年的会计报表转亏损为盈利,加之从2005年底开始的股市牛市,证券公司在2006年、2007年都盈利颇丰,“连续三年盈利”这一制约证券公司IPO上市的瓶颈被突破,在2007年就有多家证券公司达到IPO上市条件,到2007年底超过20家证券公司有条件IPO上市。有多家证券公司已经在着手IPO上市,招商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这五家券商已经接受上市辅导。但是,在牛市结束后熊市到来时,在现有证券公司盈利能力情况下,还能达到盈利的条件吗?从整体看,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一般来讲,考虑IPO上市的企业多数是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发展前景良好并有一支有效的管理团队。因此,IPO是一条较狭窄的路,只能容纳较少的企业走。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获得批准的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优质证券公司。

困境之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也不配合证券公司IPO上市。

第一,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已经透支。2007年中国内地过度的IPO已经透支了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加之2008年初中国铁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新股上市,募集金额达50亿美元,2008年股市资金供应后继乏力。2007年大型企业的IPO也对股票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2008年4月,中国石油跌破发行价,大部分股民亏损严重。

第二,股市牛市的结束。这不仅影响证券公司首发上市的定价,使得公司推迟上市时间,监管当局出于对股市的影响也会对新股上市慎重其事。股市2008年以来持续下跌,如果券商选择此时发行上市,发行价格显然难以上去,融资额也会相应减少。另外,由于市场低迷,监管部门也会适度把握融资节奏与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券商的IPO进程。在2007年股市比较火暴时,券商股被市场给予较高市盈率,但经过2008年的大跌,券商股市盈率大幅下降,目前普遍在15倍左右,低的甚至已降到11倍。在目前券商板块整体定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显然不是券商IPO的好时机,由于目前券商仍是“靠天吃饭”,业绩往往受股市影响而波动比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对券商IPO审批可能会比较严格。

第三,许多券商欲将股权激励与IPO捆绑进行,但目前监管部门对券商股权激励态度比较谨慎,一些券商上报的方案难以得到认可,这也会延缓券商IPO进程。

第四,保荐人的选择。由于我国企业上市采取保荐人制度,在选择其他券商担任本公司上市保荐人时,如何保证公司机密不泄露,是一个大问题。光大证券和东方证券就选择了互相担任对方的上市辅导人接受上市辅导。其他公司如何做还是一个难题。

(二)买壳上市的优势。与IPO上市相比,买壳上市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硬性的规定,申请上市的程序也比较简便,这就促使很多证券公司选择买壳上市。证券公司买壳上市较IPO上市的优势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所需时间上来看,买壳上市不必经过漫长的审批、登记、公开发行手续,因此办理买壳上市的时间较短。不论国内外,IPO上市需要的时间都较长,我国规定拟IPO上市的公司首先必须经过一年的辅导期,所以在我国IPO上市耗费的时间超过一年,很容易错失良好的上市时机。以海通证券为例,海通证券买壳从上海市政府决定选择都市股份到签约,仅用数天时间,而从都市股份2006年12月公告到2007年6月复牌,海通证券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上市的全过程。

第二,从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来看,买壳上市不受承销商和市场状况的影响。IPO上市有时因承销商不力或市场不利而遇到上市的困难,而买壳上市则无此问题。所以,即便股市牛市结束,买壳上市也能开辟蹊径,成功上市。

篇3

关键词:境外上市 资本结构 上市问题

一、境外上市的动因分析

1.拓展融资空间

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筹集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境外上市,企业能够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投资性的、不可随意退出的各种货币的资金,而且由于溢价或市场竞价原因,其数额往往会接近甚至超过公司原有总资产,通常将公司资产的30%上市即可收回相当于原有公司100~150%的投资,使公司实际增值一倍以上甚至更高,以满足对外汇资金的需求。

2.改善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安排会影响到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而在境外上市的国内企业中,高成长性与高负债往往是并存的,有相当部分企业正是一方面寻求资金,另一方面寻求改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降低债务比例,控制财务风险。

3.扩大国际影响

境外上市使中国企业站在了国际资本市场的高端,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公司和中国品牌。企业可以在国际化的技术、市场、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为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并迅速打响国际知名度。

4.政策因素

2003年4月中国证监会取消了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上市的《中国法律无异议函》,只保留对在内地注册的企业直接境外发行上市的审批,对民营企业在境外注册公司然后发行股票并上市不再进行审批,从而为国内企业绕道境外上市打开方便之门。

二、我国企业境外上市问题剖析

1.上市成本较高

海外上市成本包括融资成本和制度成本两个方面,融资成本是企业首次融资的花费,制度成本是企业每年维持上市所需的费用。上市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上市地点、上市方式、筹资规模、市场情况和中介机构。一般来讲,国内市场的IPO 成本和制度成本都远低于海外市场,反向收购成本则高于海外市场。

2.要求更加严格

作为公众公司,尤其是海外上市的公众公司,企业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确保企业的经营行为符合规范,而且还要及时、完整、准确地向公众披露重要的经营信息,使投资者获得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此,需要培养企业的规范意识,使其适应成熟市场的生存规则。

3.市值易被低估

部分公司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上市愿望, 出现流动性差、再融资困难等问题。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经历了价值长期被低估的过程。虽然2003 年后中国概念得到了海外投资者一定程度的认同, 但总体上仍未实现股价与企业价值的一致性。

三、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对策分析

1.明确海外上市时机

海外上市并不是对任何企业都有利, 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分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从多方面的变化中选择上市的时机。首先要从宏观经济的变化中把握机会, 即选择股市环境比较有利的时候, 同时从市场状况及其变化中把握机会。其次是要在企业所处行业生命周期位于成长期和高峰期时,进行融资活动以获得较高的发行市盈率, 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2.选择海外上市的地点

目前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股市包括: 我国香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全美证券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新加坡SESDAQ 市场、伦敦股市、德国法兰克福股市等, 这些地方上市标准、费用和流程各不相同。拟上市企业要比较各上市地的优劣, 以决定在哪里上市或在两个地方同时上市。企业要选择市场收益大而需要付出的资源相对少的上市地点。上市地点的选择主要看题材如企业容易被海外市场看好, 重要的是企业上市地点的选择要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发展。

3.熟悉海外证券制度

市场的制度法规企业要成功实现海外上市和上市后的顺利运作, 必须充分了解海外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制度法规, 加强和完善信息沟通与信息披露是必要的,企业必须从始至终严格根据海外市场的上市要求, 精心准备、严格改制、设计合理可行的上市计划, 遵守各方面的准则, 并在上市后, 按要求规范操作, 及时全面履行披露信息的责任, 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

4.完善企业自身素质

拟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应在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上下功夫: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 重视制度创新, 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公司经营能力, 创造良好业绩, 提高企业的价值; 调整不合理股本结构, 增加流通股比例; 选择合适的投资者群体, 并与其做好足够的沟通与交流, 提高透明度, 注重企业信用。只有在企业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并取得良好业绩后, 才能得到海外投资者的广泛认同, 树立中国上市公司良好形象, 也才能真正达到海外上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家洪.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策略[J].中外企业家,2004,(05)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纷纷寻求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欧盟资本市场也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一些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已捷足先登,在欧盟的三大主要证券交易所成功实现了IPO及上市交易。

在会计规范方面,我国继2006年2月推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质性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以后,紧接着启动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外主要经济体所实行的会计准则等效的工作。欧盟由于其突出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强大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成为推动我国会计准则被国际认可并承认等效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2008年11月14日,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ESC)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投票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欧盟将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因此,2009年以后我国在欧洲各主要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企业,应该享受到了会计准则等效的好处,有效地降低了资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资料和经验还十分缺乏,需要加以挖掘和总结,以便为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继续与欧盟等经济体签署会计准则等效协议提供理论和经验数据的支持。

经过对欧盟三大交易所网站资料的搜集和汇总,我们初步整理了近年来中国(包括香港、台湾)企业在这些交易所上市的情况。由于资料的匮乏,有些数据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不一定准确,仅能作为参考。从搜集到的情况来看,中国企业赴欧上市积极踊跃。截至2011年2月28日,已有102家企业在欧洲成功上市。其中泛欧交易所10家,伦敦交易所66家,德意志交易所26家。从上市时间来看,有83家是在我国与欧盟签署会计准则等效协议前上市的,占81.37%;有16家(其中在德意志交易所为14家)是在我国与欧盟签署会计准则等效协议后上市的,占15.68%。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的进一步趋同,会计准则等效的好处被我国企业获得更多的认识,相信我国赴欧上市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二、在欧盟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的初步分析

表2是迄今为止我国在欧盟上市的102家企业的基本数据汇总(由于字数限制,具体上市公司信息见文章后的附表1、附表2)以及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尝试做出的一些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一)公司的行业状况和公司总部所在地分布情况

从以上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赴欧上市的企业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其中,已经确定的传统工业(如房地产、食品加工、化工、机械制造、造纸、汽车、基础资源、建筑材料、石化、天然气等)有43家,在全部企业中占比为33.33%。服务业(如传媒、金融保险、旅游、银行等)有30家,占比29.41%,在这其中从事金融服务的有23家,占据了大部分。从事节能环保(如光伏、可再生能源等)的公司较少,仅2家,仅占1.96%。

以上数据说明,赴欧上市的企业以传统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居多,而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的公司则偏少。

从地域上来看,以明确总部所在地的赴欧上市中国企业中,大陆共有32家,占比31.37%,其中北京、山东、广东较多,各有7家、6家、6家。香港企业22家,占全部企业的21.56%。台湾次之,有10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大陆地区近年来赴欧上市的企业逐渐增加,但在数量上与港台地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二)上市板块与融资状况

赴欧上市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主要有三大利处,一是能够增加其国际知名度,方便以后发展其国际业务;二是增加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的发展;三是赴欧上市相对于在国内上市而言,其门槛低,周期短,成本小,尤其是欧盟三大交易所的非主板市场。上市后,凭借上市地位,可大大提高银行信贷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国赴欧上市的企业在交易所的非主板市场(泛欧的创业板和自由市场,德意志的初级市场和准入市场以及伦敦的高增长板块)上市,融资额度不高。企业上市融资是关键,但在欧盟三大交易所的中国上市公司整体融资额偏低。如在泛欧交易所中,China Sola Photovoltaic(中国光伏)融资额共为512万欧元,为8家中国上市公司中融资额最高的公司, China Corn Oil (中国玉米油) 与Huacheng Real Estate (华诚房产) 融资额均为500万欧元, 刚刚符合二板Alternext市场挂牌的最低融资额标准(孟祥宇,2011)。又如,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66家中国公司中,获得主板上市资格的有30家,其中大陆企业仅5家,远少于港台地区。

(三)中国公司赴欧上市的时间分布

中欧会计等效协议的签订,为中国企业赴欧洲上市提供了较大便利,能够降低其融资过程中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货币成本。因此,等效协议签订后,理应会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赴欧上市。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德意志交易所,在等效协议签订前上市的有12家,而签订后为14家,协议签订后的上市数量仅略多于签订前。总体而言,赴欧上市的企业并未有明显的增加。根据搜集的资料,这102家企业中,在等效协议签订后上市的公司为16家,签订前上市的有83家,不明确的有3家。

初步推测,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等效协议签订时间尚短,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等效协议所带来的益处,因此没有充分去享受这一政策。另一方面,可能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

因此,我们认为,有意向赴欧上市的中国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政策走向,以便充分享受准则等效所带来的好处。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当做好赴欧上市政策层面的宣传和辅导工作,从而使等效协议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企业赴欧上市情况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以下三个现象:一是赴欧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不多,而在等效协议签订后赴欧上市的企业数量则更少;二是赴欧上市的中国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大部分企业只是在证券交易所的非主板市场上市;三是上市企业的融资额都普遍偏低,大多数企业往往是到达了板块的最低融资要求就点到为止,似乎并没有真正发挥在欧盟的资本市场融资的作用。下面,我们将综合所掌握的资料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推测,对上述现象作出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对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而言,融资渠道偏少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在发行公司债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内部融资、银行贷款、公司上市成了主要的融资手段。而在公司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和公司上市则成为企业主要依靠的外部融资渠道。两者相比而言,银行贷款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更大。一旦遇到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收缩,那么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就会增加,资金链就可能断裂,经营风险加剧。

因此,相比而言,通过上市进行融资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一旦上市成功,就会获得大量的资金以供驱策,并且不用到期偿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但在2009年10月以前,我国还没有成立创业板,中国企业主要通过登陆主板和中小板进行融资。但因为中国对于上市公司的门槛比较高,所以很多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就会显得有心无力。也有一部分企业会进行借壳上市,但因为这一方法本身风险比较大,同时在一些情况下有违规的嫌疑,因此应用得也不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赴欧上市便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欧盟资本市场虽然监管非常严格,但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非主板市场的门槛其实很低,并且上市程序相对来说比较便捷。同时,相对而言,一旦上市成功,即便是仅仅满足了最低融资要求,若是将募集到的资金折合成人民币,其数额也是比较可观的。这对于那些具备一定规模但尚不足以在中国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业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除了出于融资的目的外,赴欧上市本身也是一个不错的概念。在一般公众的意识中,能够赴欧上市,在发达的欧盟资本市场融资,这本身就是对该企业自身实力的一个很高的评价。而公司则可以利用这一概念来提升自身的企业形象,为其经营业务的开展带来便利;同时,赴欧上市其实对于公司所在的政府亦有好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一种政绩,因此当地政府也会积极地对公司赴欧上市予以指导和支持。

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上市融资规模不大,没有很好实现融资目的的情况下,仍然会有企业或是积极主动、或是在当地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赴欧上市这一现象了。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赴欧上市便捷并不等于在上市成功之后可以非常轻松。欧盟资本市场除了拥有便捷的上市通道外,更是具有严格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退出机制。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它会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管,一旦企业无法满足相关条件,就会被迫退出。事实上,有许多中国企业已经退市。

相比与欧盟的证券市场,我国的证券市场则体现出入门难,之后易的特点。公司的上市要经过重重考核,门槛很高,而一旦上市成功,所要面对的监管相对于欧洲而言则要宽松很多。同时,因为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退市的风险其实不大,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即所谓的壳资源)事实上很容易保住。而且,入门难这一特点又恰恰提高了壳资源的价值。即便企业经营失败,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利用壳资源获利。由此可见,一旦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市成功,其所获得的利益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融资金额,更包含了许多其他的隐含利益,如相对宽松的监管、壳资源的价值等等。基于以上原因,若是企业实力较强,符合上市的要求,那么在中国上市就很有可能成为首选。

更进一步的,我国在2009年10月推出了创业板,并且新三板也在启动之中,这更是降低了公司上市融资的门槛,许多以前不符合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业如今便可以在创业板进行上市,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赴欧上市门槛低和便捷的优势。因此,即便在2008年底,中欧签署了会计准则的等效协议,中国企业赴欧上市的成本得以降低,欧盟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的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我们推测,等效协议签订后赴欧上市企业并没有显著增多,可能与我国企业对于创业板的预期有很大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个板块(特别是新三板)都倾向于接纳具有高科技、环保、清洁能源等概念的企业,因此从事此类主营业务的中小型公司往往对这两个板块趋之若鹜。这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赴欧上市的中国企业从事新兴行业的偏少,从事传统行业的居多这一原因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总体而言,在如今的情况下,赴欧上市与在本国上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可能是后者更加实惠。里面有很多原因,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中欧资本市场之间运行机制的差别。较宽松的监管,不够完善的退出机制,以及逐渐下降的融资门槛,中国证券市场的这些特点,无疑能为企业带来许许多多短期的实惠,再加上本国上市成本较低,因此企业往往会选择就近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市而缺乏赴欧上市的动力。

但从长远看,一个运行机制完善的资本市场才是对企业真正有益的,严格全面的监管能够让企业通过正当的渠道健康地发展,同时为投资者带来真正的收益,从而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良性循环。就这一点而言,欧盟资本市场做得比我国更好。因此本文认为,一方面,我们要鼓励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中欧会计等效协议带来的便利,去欧盟资本市场融资和发展。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我国也要学习欧盟资本市场先进的监管模式和运行机制,完善本国的资本市场。

四、总结与展望

签订中欧会计准则等效协议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使中国企业在赴欧盟资本市场上市时获得便利,从而达到鼓励本国企业赴欧上市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等效协议签订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可以通过对中企赴欧上市的情况来衡量。但是从目前所获得的数据分析中国企业赴欧上市情况,我们发现,等效协议签订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而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等效协议签订的时间尚短,只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因此相关的宣传辅导工作还未能广泛地开展,致使一些企业没能完全理解等效协议带来的优惠。同时,近几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些企业赴欧上市的步伐。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止于这些,由于我国自身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也使得会计等效协议的优势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篇5

关键词:海外上市IPO海外资本市场

作者简介:简建辉(1978―),男,江西高安人,华北电力大学工商学院讲师

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企业筹集到资金、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企业经营走出国门的同时,我国企业海外上市也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企业对海外上市的认识误区上市企业融资理念存在误区,大都热衷于“上市圈钱”,以为上市筹到的资金不用偿还,招股成功、资金到位后,任意改变资金用途,失信于投资者。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上市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仅2004年就连续发生多起事件:“中国人寿”因上市前的会计违规事件在美国遭到,“中航油”在新加坡破产。这些给所有内地海外上市企业敲响了警钟:上市成功后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上市后同样应该严格按照海外的监管要求,努力提高公司质量,着力维护公司信誉。同时,企业对海外上市的制度创新功能和后继性融资要重视,避免后继性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除筹措资金外,提高企业素质是企业上市的另一个重要目的。然而由于上市企业的认识误区,企业为了上市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自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公司透明度不高,未从根本上完善自身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能力较差,业绩不理想,而且与国外投资者的沟通也差强人意。

(二)企业海外上市影响国内资本市场首先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引发上市资源的竞争。在内地企业海外上市成功发展的带动下,海外市场加强针对国内上市资源的竞争。除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外,伦敦、多伦多、东京、韩国等市场也积极介入。上市资源的竞争已全国化、国际化。其次,大量企业赴海外上市导致了上市资源流失,内地市场投资价值下降,内地资本市场开始空心化、边缘化。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聚集了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和资产,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盈利能力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公司,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利润被外国投资者获取。如中国石油天然气(0857,HK)成为举世瞩目的盈利明星。该公司在2005年度获得了巨额的净利润(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利润),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净利润增幅高达28.4%。在海外上市的过程中,由于监管方面的不衔接和真空,一些优质内地企业内部利益被大量外输,本来应该是国内投资者及国家占有的企业利益,却被海外投行在包装改制过程中占有,或被企业内部人员转移侵占,造成国内资源和财富的不合理外流。大量优质上市资源“外嫁”加剧了对国内股市的消极影响,导致国内资本市场规模不断萎缩,市场稳定性大幅失衡,资本配置功能日益弱化。原本就规模偏小、发展滞后的股票市场更加积弱,也给境内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内地投资者无法分享这些优质上市公司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即使是在海外市场与内地市场上市的同一家公司,内地投资者在与国际投资者同等付出的情况下,享有的权益和分享的收益也相差很多,这对国内投资者是极大的不公。“资产重组,规范改制”是很多国内企业寻求海外上市的做法,剥离非经营资产、低效资产和分流富余人员、集中主营业务和优质资产上市,以确保质量优良、人员精干、增加上市公司的吸引力。带来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具备很好的财政承受能力,这些剥离的资产甚至是不良资产只能由集团公司的母公司承担,导致上市公司和母公司关系难以协调。我国“双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储备的大规模积累、银行存贷款差额的持续扩大,也使大规模海外上市的资金效应发生了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负面效应。

(三)企业海外上市对海外资本市场风险认识不足首先海外上市中的一级半市场存在较大风险,一些机构打着海外上市的幌子。在内地企业没有明确获得海外上市批准前,大肆从事证券推销活动,形成了所谓的一级半市场。这种市场存在巨大风险。因为这些企业能不能最终在海外上市没有定论,即使最终能够上市也没有法定的条件在国内发售,而且由于这类市场不受监管,容易产生金融诈骗,投资者可能蒙受损失。如OTCBB(针对中小企业及创业企业设立的电子柜台市场)。由于美国主要证券市场的上市费用高昂、条件苛刻,致使国内众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在很多中介商的鼓动下不少企业考虑选择到OTCBB上市,认为这不仅避免了漫长的审批过程,也节省了费用。但OTCBB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空壳”公司,中介机构为了将手中的“壳”推销出去,往往不择手段,把到OTCBB买壳上市描述得很完美。其次在海外上市的费用成本比较高,而且到海外上市需要国际认可的著名机构,这些中介机构的服务收费普遍较高。各海外市场在上市费用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上市费用通常取决于公司规模、集资方法和筹资数量。海外证券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有关上市公司组织制度、股份结构、管理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一整套的标准形式,我国企业要想在海外成功上市必须按照这些标准改造原有企业。如果不能谨慎遵守游戏规则会出现差错。分析师的疏于推荐、基金经理的关注不够以及严苛的监管、琐碎的条例,都会增加公司的上市和运作成本。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对上市公司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条例导致公司面临严苛的审查,运作成本也急剧上升。这些海外市场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监管过于严格,对我国的企业要求相当严格。海外市场上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我国企业的价值被低估。除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对内地互联网企业给出了较高的发行溢价外,其他市场对内地企业价值的评估都较低。

(四)企业海外上市问题的原因企业在海外上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许多本土企业与世界外部主流资本市场相隔离,不了解国外上市公司行为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导致很多时候遭到不当惩罚,这也是我国企业走向海外资本市场所交的学费。二是由于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偏低,与国际大公司还有差距,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经营的透明度不高,这些问题一方面导致这些公司的管理风险加大,公司违规的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导致许多管理较好企业受到牵连,海外资本市场容易低估这些好企业的价值,从而产生变相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三是由于我国股市在公司上市、监管、法律诉讼等许多方面不规范和不完善,导致国内上市公司损害股东利益现象层出不穷,这种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侥幸心理遭到了海外资本市场的法治监管,也导致了中国公司不断出现问题和产生信誉危机。外部原因主要是国外的投资人因为对中国的企业了解不够,对中国企业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所有中国公司的管理水平较低,竞争力较差,这样容易导致低估很多中国公司的真实价值。

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海外上市的目的海外上市并不是对任何企业都有利,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认真

权衡各种资金来源的可行性和利弊,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对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担负上市费用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分析,考虑筹资规模与上市费用的关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上市的计划。有了周全的上市计划,还要从多方面的变化中选择上市的时机。首先要从宏观经济的变化中把握机会,即选择股市环境比较有利的时候,同时从市场状况及其变化中把握机会。如中华网公司(Chinadotcom Corp)较好的把握了海外上市机会,在1999年网络公司在美国乃至全球受到追捧的时候,中华网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首日股价上涨至发行价的三倍,是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的互联网公司,而且发行非常成功。而到2000年,NASDAQ股市已经是风云突变,网络股开始了大幅下挫。但是新浪网、网易、搜狐先后赴NASDAQ上市,此时其股价要么跌破发行价,要么刚刚保住发行价,从以上四家公司上市看,选择好上市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要从行业生命周期的变化中把握机会。当企业所处行业生命周期位于低潮和低谷期时,进行融资活动就显得不明智,融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相反,当企业所处行业生命周期位于成长期和高峰期时,适时进行融资活动可以获得较高的发行市盈率,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选择海外上市的地点和方式目前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股市包括:我国香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全美证券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电子交易市场、新加坡SESDAQ市场、伦敦股市、德国法兰克福股市等,这些地方上市标准、费用和流程各不相同。拟上市企业要比较各上市地的优劣,以决定在哪里上市或在两个地方同时上市。企业要选择市场收益大而需要付出的资源相对少的上市地点。上市地点的选择主要看题材如企业容易被海外市场看好,重要的是企业上市地点的选择要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发展。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上市方式。

(三)选择好中介机构要选择有利于发行的交易所。不同的证券交易所具有不同的定位,交易所不同的特色导致融资成功的概率也不尽相同。要选择有影响力和适应我国企业特点的投资银行。企业上市的成败与投资银行的运作关系十分紧密,不同投资银行有不同的业务优势,这些银行会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上市企业特点提出建议上市方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的成功上市都借助了世界一流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帮助。选择一个有经验、有成功案例的中介机构尤显重要。许多中国企业的上市失败是由于委托没有注册资格的中介公司来操作,只能在公司股票的推荐中再委托其他有合法资格的公司操作,有些甚至存在欺诈。

篇6

还有普通老百姓的收入高了,可以支配的收入多了,对很多吃穿住行方面的要求都在提高,所以跟很多消费相关的公司,最近这几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都很好,也带动了这些企业去美国资本市场上上市,比如说教育行业的公司像新东方等。

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促使这么多企业去美国上市。第一个原因他是美国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全世界最多的投资者是来源于美国的。

一个企业在发展的早期更适合到一个要求比较严、比较大并且呈上升趋势的市场上市。事实上我们去美国上市的企业,实际上是不符合中国上市要求的。比如说互联网公司、无线公司,如果在国内上市的话,达不到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要求,由于美国资本市场上市有多种结构,可以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因此它成为了发展早期、发展迅速的选择。除了资本市场看到规模之外,对上市公司来讲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流通性,从流通性来讲,美国资本市场也是全球最好的市场。

去美国上市的第二个因素,是因为很多行业可以给予更高的估值水平,这里边主要是科技公司。因为科技公司在美国有很好的投资基础,所以他们对于互联网的公司以及无线技术等高增长的企业会给予比较高的市盈率,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行业公司去美国上市的重要因素。

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企业上市工作座谈会,目的是分析形势、提高认识,对我市企业上市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全面启动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刚才,同志宣读了市政府《关于成立全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市企业上市工作五年规划》;同志宣读了《市关于鼓励和促进企业上市的若干规定》。下面,我就企业上市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抓住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我国资本市场已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去年全国新增上市企业118家,融资4469.96亿元;其中中小板97家,融资373.2亿元;再融资188家,融资3657亿元。利用资本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已形成广泛共识,沿海地区乃至中部许多地区都走在资本市场前列。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观念的滞后,我市到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这种状况与许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即便是与一江之隔的谷城县相比,差距也尤为明显。我市之所以在资本市场上落伍了,我看主要原因还是个思想观念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大家习惯产品经营,对资本运作比较陌生,认为企业上市高不可攀,在思想上摇摆不定,在行动上止步不前;一些企业虽然起步较早,在九十年代初期我市就有13家企业改制创立为股份有限公司,为以后企业上市奠定了基础,但后来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市领导、企业法人代表的变动,加之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资金、技术等综合因素,此项工作一直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或浅尝辄止、按兵不动,或“宁为鸡头、不为马尾”的老大思想作祟,错失了第一轮资本市场的发展良机。今天到会的都是我市重点骨干企业,有些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排名中还比较靠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和较强的发展后劲。如果再度错失良机,我们就会留下莫大的遗憾而愧对后人、愧对历史。谷城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八年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即将迎来上市的曙光——预计今年若通过专家答辩后即可获准上市。前车可鉴,我们必需要牢牢地抓住新一轮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机遇。

随着新《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今年国家还将推出创业板,使得企业上市时间缩短,上市标准放宽,直接融资的形式和渠道更加丰富、便捷。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企业上市的重要意义,把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但企业上市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地区有无上市企业,是体现该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标尺杆;一个城市可以托举起上市企业,上市企业反过来又可以托举起这个城市;企业未上市前,老板仅仅是企业家;企业上市后,老板既是企业家又是“资本家”;企业没有上市时,总在操心“钱从哪里来”;企业上市后,就要操心“钱怎么花”——这是上市与未上市的本质不同。企业上市不仅仅只是获得了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市获得了参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平等资格,打通了与全国乃至全世界资源融通的渠道,高效地聚集资金、品牌、市场、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在资本市场这个“阿里巴巴”的王国里,真可谓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常言道:“大舍才能大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希望我们的企业家要以壮士断腕的英雄气概,敢于丢掉家里的坛坛罐罐,在企业上市的进程中大踏步地前进,在资本市场里掘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实践证明,谁在资本市场里抢得先机,谁就可以呈几何式的飞速发展。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十分重视。去年下半年以来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企业上市工作,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措施。2005年以来,省发改委先后与香港有关机构签署了《关于推动企业香港上市谅解合作备忘录》,与深圳证交所、证监局联合签署了《加强省上市后备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备忘录》;市政府于年12月与深圳证交所签署了《市中小企业上市合作备忘录》,并与来自北京、深圳、武汉等地的各类知名投资机构、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初步形成了各方共同推进企业上市的合作机制。市委、市政府要求在未来5年里,把全市上市企业达到20家作为今后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对企业上市工作高度重视,将把这项工作列入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经过三至五年的不懈努力,争取实现我市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二、夯实基础,积极为企业创造上市条件

企业实力是企业上市的基础,这个实力就是企业符合上市条件的能力。目前,中小企业上市的量化要求主要包括: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收入累计大于3个亿;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今年,国家将要推出的“创业版”门槛还会有所降低。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具体要求和规定,待会儿专家还要具体地讲,请大家认真听记、深刻领会。

这就要求我们企业要按照上市的标准逐项对照,及早进行整改和规范。今天到会的都是质地不错的企业,但对照上市条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是财务指标刚刚过线或接近指标,竞争力不够;有些是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运作不规范,产权归属不清晰,股权设置有待完善;有些是主业不够突出,特点不够鲜明,特别是涉及一些软指标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等等,这些恰恰是中国证监会十分关注的细节。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发展上找差距,更要在规范上找不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要尽早地让中介机构介入,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只有进行了规范,才能连续计算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的企业要打破这样一个误区,就是等到企业条件具备后再请中介机构进场辅导,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因为,中介机构进场以后要按照有关要求进行重新规范,有些甚至推倒重来,势必影响企业上市起始时间的计算。

年,经发改局等相关部门与企业通力协作,首批推介了组合机床、奥星粮油、华松科技、雪飞化工、江山重工等5家企业进入市上市企业后备名单;其中光华组合机床公司已进入省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目前,光华组合机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制与上市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改制为上市奠定基础,上市反过来检验企业改制的成果,推动企业长效发展。会后,请久强同志牵头,聘请深谙企业上市业务的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策划师等专家,对企业改制方案进行“把脉问诊”,把潜在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做到企业改制与上市的“无缝对接”。今后,市政府还将筛选一批颇具成长力的企业积极向上申报入库,尽早接受上市培育和辅导。但是,这个资源库是实行动态管理,每年都会有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也会有一些业绩平平的企业退出。希望各位企业家在抓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按照上市企业的条件及早谋划,力争使自己的企业早日进入省、市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

去年,省发改委起草拟订了《省关于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意见》;最近,市发改委也分别会同县、市(区)发改部门起草拟订了《市关于鼓励和促进企业上市的若干规定》。这些文件都从财税、土地、房产、环保、工商、科技、金融、补贴、奖励等方面,对上市后备企业在整个改制、上市过程中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目前正在征求意见,近期将以政府文件下发。我市凡是进入上市后备资源库的企业,均可对应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市政府将会及时地转发这些文件规定,使大家及早地学习、掌握并结合实际贯穿运用。由于工作和思维的惯性,原体改委、现发改局在年以前一直从事繁重的国企改革工作,为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已于去年九月份将国企改革职能移交给了市国资局;发改局在做好现有国企改革煞尾工作的同时,仅在去年十一月份才刚刚启动企业上市工作。工作职能的骤然转变必将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发改部门以及其他服务企业上市工作的部门、同志,要迅速地更新、改造以往的知识,以适应资本市场所赋予我们新的角色。

三、加强协调,努力营造企业上市工作的良好环境

当前,我市经济已步入十年来最快的发展速度和最好水平。近年来,我市通过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已形成了机械汽车、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现有各类工业企业269家,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应运而生。鉴于企业上市工作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政策性强、牵扯面广、操作程序复杂等特点,需要政府各部门与企业、中介机构协调配合,整体联动,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㈠建立统一高效的领导和协调机制。要切实加大对企业上市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力度。市里已经成立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局,负责协调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对上市报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化解。办公室要与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切实搞好服务与督导。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也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主动配合,形成合力,义无反顾地推动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㈡加大上市后备资源的培育工作力度。企业上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必须要有长远规划。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我市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把那些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充分挖掘出来,纳入后备资源库,从根本上保障我市企业上市的发展后劲。目前,市发改局已着手拟订了我市《企业上市工作五年规划》,今天发给大家广泛地征求意见,待修订完善后以政府文件印发给你们,用制度建设来提高我市上市后备资源的发掘、培育水平。

?㈢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扶持和辅导培训。要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关于促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用足用活现行的优惠政策。市政府也将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对企业在改制上市的各个环节,涉及的各个领域都提供政策支撑,减轻企业改制上市负担。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企业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外地上市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辅导报告等形式,使我们的企业家能够学习掌握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度设计、企业上市的要求、规则及程序,了解、掌握相关的金融证券和法律法规知识,为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和规范发展搞好专业知识储备,努力打造一批资本运营的行家里手。

㈣把企业上市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途径。首先,企业上市引进资金一步到位,一夜之间以亿元为单位的资金悉数入账,没有后续资金不能到位的风险;其次,企业上市融资是专化、市场化操作,不用顾及特定投资人的投资意愿,没有繁杂的考察、谈判以及投资人中途撕毁合同的风险;第三,企业上市是按法定的程序进行,成功与否完全是市场化运作,投资人没有抽回投资、转移项目的可能,即使上市操作出现曲折反复,其费用是可以掌控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第四,推动企业上市,政府付出的政策、财力成本较低,不用预先给予土地、税收、用工等条件作为代价,相反还能从上市公司快速发展中获得大量的税收和就业机会;第五,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项目既要接受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审查,又要接受广大股东的监督,募集资金的投向相对理性、集中、稳定。所以,我们要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新的招商引资的有效途径给予足够重视。

㈤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纽带桥梁作用。中介机构是企业通向资本市场的桥梁。随着国家对股票发行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企业上市由保荐人推荐,上市全过程基本上是在中介机构包装策划下完成的,故而发挥中介机构在企业上市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建立与中介机构的沟通、联系机制,全面了解各类中介机构的资质、业绩、信誉等情况,帮助企业选择那些执业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境内外中介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全程指导,为我市企业上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㈥用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统揽企业上市工作全局。目前,有些企业和部门对企业上市工作认识不足,习惯于单一的融资渠道,偏重于依靠自身的积累谋求发展;有的企业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怕上市路程漫长、上市后税赋加重、信息公开披露、承担社会责任重大等思想顾虑;有的怕上市后失位、失权、失利;有的部门死搬教条,亦步亦趋,无所适从;有的同志面对资本经济的大潮,甚至出现了“知识危机、本领恐慌”的现象。这些都与我市企业上市的客观要求相距甚远。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解放思想,知耻而后勇,才能在资本市场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志们,今天这个座谈会,寓示着吹响了全市企业上市的集结号!抓好企业上市工作是攸关我市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任重而道远。各级各部门要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得力,政策上落实,服务上到位。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励精图治、孜孜以求,实现我市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指日可待!

篇8

东边不亮西边亮

国内最大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在纽约、香港中选择上市目的地;中文网站去哪儿网、58同城登陆美股后暴涨;澜起科技等科技企业排队海外上市……在暂停新股发行的背景下,一大批优质高成长创新型科技、网络企业,冒着“做空中概股”的风险,一轮接一轮掀起海外上市热潮。

稍加分析就可看出,海外上市似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一股道是香港,上的多是内银股;另一股道是美国,上的多是科技股。

先看香港这方面:2013年11月6日重庆银行上市,11月12日,徽商银行挂牌,还有已经通过聆听,即将定向增发H股的光大银行也于12月10日开始公开招股,三家银行招股募资超过500亿元人民币。这些赴港上市的内银股有一个共同特点:发行价一概“破净”。如以6港元发行的重庆银行市净率0.9倍,上市首日破发,探底5.91港元。徽商银行发售定价区间为3.47~3.88港元(市净率0.82-0.89倍),结果以接近下限的3.53港元定价,市场曾传出索罗斯认购徽商1500万美元的股份,然而,直至最后的国际配售名单亮出,索罗斯也并未出现。要知道,我国《证券法》曾明文规定不得折价发股。

美国市场方面,2013年10月31日,58同城登陆纽交所,每股发行价17美元,融资1.87亿美元,成为国内分类信息第一股,也是2013年第4家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58同城上市首日股价表现优异,截至当天收盘大涨42%至24.12美元。此外,11月1日,去哪儿网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最多融资1.47亿美元。

企业为何热衷海外上市?

对此,广大股民不禁要满怀遗憾地问一句: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优质公司为什么没能留在内地资本市场?在高成长企业流失海外的同时,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却有待提升;境内投资者也无法通过购买高潜力公司股票,以分享其成长红利。

从2013年上半年业绩预报来看,在超过1500家公司中,业绩减少的公司超过三成。银行、机械、煤炭“三驾马车”盈利增速不同程度下滑。而约180家在美上市公司中,百度、搜狐等“高科技板块”却表现抢眼,已公布业绩增速在三至四成不等。

高成长企业为何热衷海外上市?据了解,我国资本市场实行发审制,“持续盈利能力”是决定发行人能否登陆A股市场的重要标准,也是创业型公司的最大障碍。如对于拟在创业板IPO的公司来说,其在报告期内财务指标必须符合成长性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持续增长”等。此外,在内地等待上市的时间较长也是迫使企业出走的重要原因。投中集团执行总裁金建华认为,在海外市场上,只要企业合法合规、信息披露完整,且能够被投资者所认可即能上市,且等待上市的时间不会太久。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琦认为,海外上市更重视财务内控,一般公司初期估值较低;而我国股市则更重盈利规模,尽管估值较高但上市流程复杂,并不利于真正具有成长性、但目前规模有限的小公司融资。“大量的新兴产业成长企业均选择海外上市,这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是极为少见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认为,缺乏高成长价值投资企业,加剧了A股“炒新、炒小、炒差”现象。

专家建议,监管层应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在海外上市的优质公司回流,让内地投资者有更多机会去投资高成长性的企业。除应淡化持续盈利能力标准、尽可能缩短上市等待的时间以外,还应大力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A股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企业出海是重要一环

盘点形形的“出海”公司,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是本轮海外上市热潮的两大主力,而且海外上市的企业股价也屡创新高。中文旅行平台去哪儿网11月1日登陆纳斯达克,两次上调发行价至15美元,开盘仍暴涨报于28.43美元。前一交易日,信息分类网站58同城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开盘报21.22美元,午盘一度上涨53%。

不少海外上市的企业股票获得了华尔街投资者追捧。按首日开盘价计算,去哪儿网市值达37亿美元,获得40倍超额认购。此前,总部位于上海的芯片制造商澜起科技也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融资额为7100万美元。国内汽车网站汽车之家11月5日也提交上市申请。

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目前仍在纽约、香港间选择上市目的地。如该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成功,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00亿美元,将成为Facebook上市后,全球最大规模的互联网企业上市个案。

除了网络、科技公司扎堆,本轮企业海外上市的目的地也更多元。中国培新国际公司10月登陆波兰华沙证券交易所,成为首家在波兰上市的中国公司。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强调,证监会支持境内企业在符合上市地上市条件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证监会也愿意与包括新加坡交易所在内的境外交易所、监管机构就中国境内企业境外直接上市事宜进一步加强合作,为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制度安排。

某世界500强企业在华财务总监表示,企业热衷海外上市不仅是上述资本市场差异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高科技企业从创业融资到上市的全程中,海外PE等投融资中介的介入机制更加成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难以适应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然而,在企业海外上市获得高收益、高回报的同时,亦存在相当大的风险。由于法律、财务规范差异,针对中概股的“做空”依然频发。企业赴美上市重掀热潮的同时,一些已经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遭遇退市处罚、投资者诉讼、媒体曝光和“做空”,股价一泻千里。

篇9

某国际金融财团全球投资部风险管理资深顾问,现定居多伦多。

曾任瑞信证券投资部助理副总裁、美银证券公司副总裁、宏利金融财团资深顾问等职。

近日,阿里巴巴终于印证了此前外界的猜测,正式开启了私有化的帷幕。

阿里巴巴集团在2月21日晚,向阿里巴巴B2B公司董事会提出私有化要约,希望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回购其公司尚未持有的26.5%的股份。由于提出的溢价相对较高,因此私有化的推进被认为阻力不大。

据美国投行罗仕证券日前统计,在2011年间,共有22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已完成私有化退市。该机构预计,私有化交易在2012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有更多的公司将宣布私有化交易计划。而阿里巴巴是这一波私有化退市中,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中国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扎堆儿私有化退市,对于这一现象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因为多年来,中国企业把上市当作成功的标志,为何从积极上市到不愿待在股市?这个群体性的现象是否正常?当然,我们也看到优酷、当当、人人等互联网公司掀起的中国企业赴美IPO的多轮热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逆向流动的情景呢?

其实,只要了解清楚企业上市和退市的动机,大家的不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简单说明一下企业上市的目的:企业上市是希望得到快速的成长,通常来说,通过上市,企业能从股市中筹集大量的资金,而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风险,也由股东们分担了;第二,企业通过上市能迅速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以便建立品牌;第三,如果上述两点都顺利实现的话,一般来讲,企业的创始者,就能从售出的股票中得到巨大的回报,而因为美国的资本利得税非常低,通常在15%以下,这也是巴菲特为何每年缴税的比例,比他的秘书还要低的原因。

那么企业又为什么要退市呢?

那是因为一旦企业壮大成熟,在市场上也建立了知名品牌,再成长的空间已经有限。这时,上市的那几点好处已经用完:不用集资,不用企业以外的股东来承担风险,自然也就不愿意让“外人”来分享胜利果实了。

更主要的一点,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必须接受SEC(美国证监会)的严格监管。比如美国联邦法要求,一间公司只要有500个以上的投资者,就必须向美国证监会披露其财务报表,这对于不想接受监管的企业来说感觉被束缚了手脚,很麻烦,而且会计费、审计费、律师费都极高。而无须披露财务报表原本是私营企业的主要优势之一,既然企业品牌已经建立起来,也就无须依靠由于监管给企业带来的可信度,来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了。

当然啦,企业退市之后还有一大优势,那就是不怕金融资本的恶意收购,也不会受买空卖空等行为的干扰。再说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的CEO,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是不同的。作为上市公司的CEO,将面对大量的涉外活动,比如要跟记者和分析师保持互动,还要备受公司股价上下波动的褒贬之词。

从上述的分析中,相信大家应该理解了,为何阿里巴巴等22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要宣布退市了。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上市的目的:融资―大幅成长―确立品牌⋯⋯然后见好就收――退市。

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集群;培育;前景;对策

以上市公司为龙头,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腾飞,加快地方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组合,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永续发展。本文试以义乌市为例,就培育县域上市公司集群的前景和对策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企业实施上市战略和地方政府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有所启示。

一、推进企业上市,培育上市公司集群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由民营化、市场化所带动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之路正在向纵深推进,义乌市“兴商建市、工贸联动”为主导的“强县战略”向着以大城市和城市群为主导的“都市化战略”转变势在必行,要建立义乌在“金-义都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单纯依靠小商品城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套发达的金融市场,促进资本流、资金流的发展和壮大,而培育和发展上市公司集群的意义则不言而喻。

二、制约企业上市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起步和发展阶段的特点制约了上市动力

企业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财务上的欠规范,使得财务包装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使得企业家出现种种疑虑和顾虑。法律文件上的不健全,使得一些法律关系方面的合法合规性难以判断。绝大多数义乌企业是从前店后厂的模式转变过来的,企业主利用得天独厚的小商品市场优势“兴商建市,工贸联动”的战略指引下以惊人的速度跨越式发展,但过分偏爱量的扩张,而来不及顾及技术的同步提升和管理的同步规范,产业链条相对狭窄,轻、低、散现象较重。起步阶段夫妻俩、兄弟俩“店面”模式的股权结构大多得以保持,企业主急功近利,看不清上市的前景,看不到上市的好处。这些因素制约了企业上市动力。

(二)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制约了企业上市需求

融资应该是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义乌资金来源比较广泛,资金量比较宽裕,资金需求也比较旺盛,大多数企业当前发展的融资需求能够从金融机构和民间市场得到满足。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起步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矛盾,但当企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上市意义和前景时,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调整现有融资渠道的复杂性又会阻碍财务包装的推进,增加股份制改造的成本和风险,压抑企业的上市需求。

(三)政府企业上市推进工作起步较晚,力度尚不够大

江阴企业上市工作的经验和启示告诉我们,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政府在培育和选择上市公司方面的主导作用。

江阴政府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多部门组成的企业股份改制上市指导小组,为企业上市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服务。在企业上市工作开展之初,政府实实在在给予拿出资产上市的大股东特别的优惠和补贴,除免除企业申请上市过程中县域内所有费用外,还从财政预算中列出数亿元的上市专项扶持资金。

这些举措降低了企业上市成本,极大的调动了企业上市的积极性。相比而言,义乌的上市推进工作起步较晚,力度不够大,另外还存在推进上市工作相关文件中的激励政策难以落实的矛盾。

三、培育义乌上市公司集群的前景分析

(一)现有上市公司结构为各种上市途径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虽然目前义乌只有商城集团、浪莎集团、世宝股份和能达利等四户境内外上市公司,但已包括了境内直接上市、境内买壳上市、香港上市和新加坡上市四种上市形式,这为义乌企业提供了各种渠道上市的经验借鉴。

商城集团提供的境内直接上市的启示为:成本较低,但要求较高,压力大,速度慢,层节程序多而繁琐;上市的不确定风险较大。但若从开始就规范,有利于迅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层次,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企业能够从规范中得到提高和提升,有利于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发展。

浪莎集团提供的境内买壳上市的启示为:速度快,但成本高昂;对上市后企业自身的规范的压力较大,包括对日后盈利的压力;壳资源难以寻觅,能够寻找到的都是连续亏损的企业,其包袱都比较重;上市交易复牌时异常的股价波动暴露出壳资源本身的信用风险及难以控制性。

而世宝股份和能达利集团提供的香港和海外上市的启示为:海外上市一般成本都比较高,这不仅包括较高的保荐费用和应支付的国外或世界知名审计和法律中介机构费用等直接成本,也包括中外会计准则和法律制度巨大差异方面的转译成本等间接成本,还有后续维护的成本。另外,筹资风险也较大。

(二)丰富的后备上市公司资源

义乌市上市储备资源丰富,存在一大批在相关行业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加以适当包装,完全能够满足上市审查的要求。

1、后备上市公司资源分布于三个产业。义乌商品市场持续繁荣,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围绕小商品城发展快速崛起的会展业、区域性物流业、区域性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后备上市公司资源。义乌工业经济在多年来“贸工联动”战略的带动下素质显著提高,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0家、产值近500亿元,产业集群形成了纺织、饰品、工艺品、拉链、织带、化妆品等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行业。这些行业中的龙头企业都极具上市潜力。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屠宰、养殖企业100多家中也蕴含着较多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

2、进入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的后备上市公司资源丰富。在政府多年的政策引导下,突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已催生出华亿医药、易拉罐等多家高科技企业,其中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多家。不断有企业通过现有产业提升或通过购并涉足新兴产业,如从袜业针织内衣向无缝内衣的产品更新换代。立足服务于小商品城发展的会展业、传媒业也被普遍看好。义乌企业由于其历史形成的特殊发展轨迹,往往作为后进入者而能够拥有后发的优势,分享探路者的经验及其所创造的社会效益,规避早期进入的一些风险。新兴产业由于其较好的成长性,历来为上市培育所青睐。

四、培育义乌上市公司集群的对策分析

(一)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筛选后备上市公司加以培育

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匹配的框架内选择和培育后备上市公司。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社会贡献率、权益报酬率等盈利能力;股权结构的合理性、企业家的素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状况等企业管理水平和成长性等指标所形成的有机体系综合筛选备上市公司,由政府加以重点培育、扶持,争取尽快上市。

(二)发挥地方政府在培育和选择后备上市公司方面的关键作用

政府需要从引进和培养策划公司上市的人才集群、制定操作性强、扶持力度大的鼓励公司上市的优惠政策、加强上市工作办公室协调力度和调研力度、培植推介公司上市的中介机构资源库等诸多方面人手,扶持公司上市、挖掘公司上市潜力和排除公司上市中的障碍。要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对后备上市公司进行窗口指导,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要培养资本市场,大力培育和扶持风险投资公司。义乌资本市场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很不规范,市场信息严重失真,造成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失误。同时,政府还要引导上市中介机构积极发挥功能和作用。

(三)加强后备上市公司的自身修养

毕竟企业是上市的主体,后备上市公司需要练好内功,形成社会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提升的氛围,最终实现培育义乌上市公司集群的目标。

1、制定相对明确的上市战略,避免跟风和盲从,充分吸收和借鉴成功经验,遵循渐进式发展路径,练好内功,步步为营,选择合适的上市运作模式,切忌实用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忽视对企业长期战略和竞争优势的考虑。

2、强化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扩展能力。企业不应仅仅关注该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级别,而应更加关注自身真正具备的高新产品或业务的开拓经营能力和自主研发力量及核心技术人员的优势与稳定性、企业所具备的持续创新能力或持续的创新计划等。

3、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落实经济责任制,建立刚性的约束机制和灵活的激励机制。狠抓成本核算、财务管理、质量控制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塑造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精神。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五、结论

规范上市有利于提升县域城市的层次和品位。义乌基础较好,实力雄厚,创建上市公司集群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需要发挥政府在筛选和培育上市公司资源方面的优势,同时需要引导企业练好内功,以上市为契机,实现自身基业长青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文军.创业板上市公司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

2、陈蒙根.中国上市公司制度效率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尚广.搭建立体化企业上市服务平台――浙江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建设经验[Z].深交所2006年11月号(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