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策划经典案例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活动策划经典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活动策划经典案例

篇1

1、直邮活动策划耍注意直邮本身特征

直邮的书面化、精准性、可保存等特点,使其在通信行业具有媒体优势。直邮能面向精准的目标群体,提高媒体宣传效果。同时,直邮能承载更多的信息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产品特性。最突出的是,直邮能长久的被客户保存,增强宣传效果和营销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在直邮活动策划中,如何展现直邮的优势,说服客户使用直邮,是首要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策划人员不仅要了解直邮的相关信息,更要熟悉客户面临的市场环境,了解客户特征,明确客户要达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介绍直邮。

2、直邮活动策划要以数据为基础

直邮的精准性是通过数据体现出来的,不仅包括原始数据,还包括经过筛选分析的数据,这直接决定着营销活动的效果。试想一下,将关于宣传动感地带的直邮发放至政府单位,必然不会引起重视;如果寄递给高校区,效果将完全不同。

3、直邮活动策划要注重直邮自身的设计

直邮自身的设计包括信封、内件、文案的设计和图案的配合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产品,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刺激受众产生消费行为,达到营销目的。因此,策划人员在各种类型的直邮产品选择上应与本次营销活动相符,产品设计要突出营销主题,创意要易于被受众接受。

比如,新资费套餐的推广营销策划,应选择简单明了的直邮产品,一张明信片或许就能达到客户的营销目的。在图文设计上,应突出新资费套餐的优势。如果该套餐面向学生,设计要时尚、活泼;面向老年人,则要沉稳、庄重,并突出直邮诱因,比如资费更低、赠送礼品、增加通话时长等信息。

乐家通信公司利用“无线办公解决方案”,使客户与潜在商业伙伴的会议更具魅力。通过邮寄一个幽默盒的相关邮件,促使客户回复电话,销售团队也为移动电话确定了优惠的价格,以利于成交。即通过电话展开与商业伙伴的联系,达成合作意向。这样一方面帮助客户节省成本和时间,另一方面扩大了乐家通信公司的用户群。

因此,直邮的创意是一个“自由范围的蛋盒”,盒子中的每一个“鸡蛋”(用巧克力制作)上都描述了一个采用“无线办公系统”的好处。

4、直邮活动策划应注重整合营销

直邮虽然具有大众传媒不具备的一些突出优势,但是一定要客观的认识到,直邮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在营销活动中,以直邮为主,配合电视、电话、广播、杂志、网络等其他渠道的媒体,能更好地实现营销效果。在策划中,合理巧妙的搭配整合各种媒体,是策划人员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联通公司3G业务的A计划和B计划,就是电视、广播和直邮等多种营销渠道相互配合展开的营销活动,以及在联通营业厅购买苹果手机赠话费,也是多渠道整合营销的经典案例之一。

5、直邮活动策划需要团队共同实现

策划团队成员的配合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设想和策划最终都要通过团队实现。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彼此间的配合,对直邮活动的理解深度等都直接影响着营销活动的成败。

综上所述,在直邮活动的策划中,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达到“3+2”五点合一,即吸引力、可信度、关联度、执行力和传播力。通过直邮展现创意吸引受众,进而让受众信任直邮,从而联想到目标营销产品,再进一步通过直邮号召受众响应,并尽可能扩大受众的覆盖范围,最好的局面是受众成为忠诚客户,通过口碑宣传增强产品的传播力。

篇2

性;班级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29―01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点,家长则是每个人的启蒙之师。父母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行为方式,甚至是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幼年时期的孩子完全是一张“白纸”,由启蒙教师――家长为其涂上生命的底色,这层底色将永远不会抹去,深深融入孩子的基因,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点。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更要重视自身的成长。

一、案例呈现

2015年感恩节,秦安路小学荧火虫班的同学、家长和老师迎来了精心策划组织的以“爱与感恩”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活动让家长们回忆起初为父母的喜悦、拉扯孩子的艰辛、幸福成长的快乐。快乐、温情的互动亲子游戏结束后,荧火虫们怀着愉悦的心情享用了一顿爱里工厂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感恩大餐,参观了企业生产线,了解了蛋糕的制作过程。整个感恩活动从一个充满爱意的地方出发,让爱的火种在小萤火虫的心里生根发芽,活动策划者郝爽妈妈原创的充满爱意的诗《谢谢你,我的孩子》,将活动带入最浓情时刻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去思考,从家长和孩子的行为中,看到了一些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素养的参差不齐,在活动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如,上大巴车的时候不排队,指使孩子去抢座位,不按要求一位大人带一个小孩,随意组合乱坐,给清点人数的家长造成了麻烦;午饭吃自助餐后,不自觉收拾餐盘,随意丢弃;下午吃自助蛋糕餐时,多拿多占,不珍惜食物,吃不了就扔在地上,甚至教唆孩子偷偷往包里装;做游戏时,不能引导自己的孩子当好观众,而是在台下随意喊叫、乱跑……这些现象都体现了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行为养成习惯教育的不到位和缺失,家长只注重了对孩子的“爱”,而忽略了自己作为孩子榜样的责任和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此,应该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文明习惯养成的支撑力量。正如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们感恩大家及时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并及时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教育理念和引导方式,促进此类活动能持续有效开展,增进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家长与家长、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影响,促进共同成长,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二、加强礼仪教育的班级实践

1. 制定本班“讲文明、学礼仪”亲子活动计划,在活动中找问题,勤纠正。

2. 家校合力,共同编写本班《读经典,学礼仪亲子共读手册》,系统地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在诵读中,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

篇3

【关键词】公共关系;思路;改革

高校《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怎样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是公共关系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就目前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灵活等因素导致了在公共关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只以完成教学任务进度为诉求,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关系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中,笔者认为高校公共关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重点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校公共关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完全符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难度大

公共关系教学内容过多且庞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也较高。同时具备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是极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处理授课的理论知识内容与专业课实践性内容交叉关系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切合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式单一

在公共关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运用的是一言堂式的传统讲授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各高校对传统讲授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但是,目前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更多地是简单将案例置于讲授的内容中,作为辅助讲授内容之用,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没有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课时少、内容多等因素的制约,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不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发挥,这些因素均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材体系不完备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完全依靠现有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当前许多《公共关系学》教科书体例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重理论、轻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

第一,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因,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储备有差异,存在着对书本上的术语或专业词汇在理解上不够准确的现象,如“公共关系传播”这一章节里有大量传播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包括传播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等,限于课堂教学的计划课时,无法详细讲授,但是如果不讲解,学生对公关传播的理解就会断章取义。

第二,针对某行业重点分析的教材较为少见。如果只以目前高校大多通用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就不能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公关理论,从公关的角度阐释分析具体行业的社会事件,了解公关理论的实际运用情况,也无法突出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

第三,教材不能及时介绍公关业界前沿动态消息。目前公共关系学教材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无法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无法快速补充公关理论发展新的热点术语。

4、考核方式不灵活

课程考核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考核多数采用闭卷考试,学生更注重死记硬背,理论应用的能力较为不足,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

高校公共关系教学,一定要针对大学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教材,突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重点讲授。

1、突出公共关系意识教学

公共关系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明观念,包括塑造学生的形象意识、服务公众意识、真诚互惠意识、沟通交流意识、创新审美意识等。在校学生步入社会后,都必须具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思想准备和自觉意识。因此,学校必须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最根本的公关素质和公关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注重形象、公众至上、交往沟通、开拓创新、文明竞争等公关意识。实践证明,具备强烈公关意识的高校毕业生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2、突出公共关系技能教学

目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面试技巧就显得异常重要,而就业面试的许多技巧都与公关素质相联系。比如,着装打扮、仪表仪态、自我介绍、现场操作等。因此,在高校公共关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公关训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各种必要的公关技能。

3、突出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学

社会就是一个人际关系的大网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关系到工作顺利与否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多处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第一线,他们面对的人际关系会更为复杂更为重要,因此他们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先处理好人际关系。故而,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指导,使学生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方法、技巧。

4、突出公共关系策划教学

公共关系是一门创造性的学问,这种创造性充分体现在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中。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主要实践者、执行者、管理者,必须了解公共关系策划的重要性以及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主动参与、指导公关策划活动,以保证自己所在企业、单位、部门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学校、企业或部门作为公关专题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根据其实际现状和目标要求,对公关活动的主题、手段、形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构思和设计,制定出最佳的活动方案。通过活动方案策划,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公关策划能力,使学生掌握了方案策划的方法和技巧。

5、突出对学生交际礼仪教学

交际礼仪是公共关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学生社交礼仪基本规范和知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促使其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自身修养。礼仪教学形式要新颖活泼,内容要引人入胜,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

四、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改革尝试

1、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

建立清晰、丰富、精炼的教学内容体系。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新闻学、广告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都会有所涉及,这就需要有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精简概要的教学内容体系,然而目前所能见到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在体系上大同小异,内容上并没有从实用出发设计及增补修订,不太适应我国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公共关系环境。鉴于此,应在授课时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编写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在衔接和配合教材的前提下,做到既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又不拘泥于教材,以协调解决教材运用中基础性与前沿性、普适性与专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应当改革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笔者认为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应如图 1 所示。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上,第一部分注意理论上的系统性,严格按照公共关系自身的逻辑结构进行理论构思,将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简明而又清晰地介绍给学生;第二部分紧跟时展的脚步,追寻公关发展的轨迹,反映公共关系领域中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第三部分则侧重从实用出发设计公关实务的基本内容,对公关实践活动做较为详尽、具体的介绍,如“公共关系礼仪”部分细化讲授“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求职面试的公关艺术”、“大学生个人形象设计”等内容,着力在活动中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梳理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法,结合公关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应对如下公关教学法进一步探索改进。

(1)案例研究法

案例教学法旨在通过分析及探讨案例,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要点。这种方法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但目前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多引用国外案例,以国内公关事件为研究对象的较少,且较为陈旧;二是较复杂的案例后面很少设立启发性的思考题或给出一定的分析提示等,致使案例讨论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是案例教学的效果不佳。课前选择经典的案例,上课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及课后总结案例分析课的效果等,上述各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在对案例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结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结合时事热点,关注公关现实问题,积极开发新案例。笔者从《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引出要充分了解公关对象的道理。以《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加深同学们对公共关系的主体关系的认识;以“王熙凤主理荣国府”的事例,阐释公关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

②教师课前要深入分析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尤其要透彻了解案例中隐含的一些公关理论和方法。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对典型案例蕴含的理论、成功的技巧及原因、导致失败的根源等做提示,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从某个角度就某一因素或环节重点思考及分析解剖。避免讨论目标分散、游离主题情况,能使学生把握案例分析的重难点,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③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辩论。课前让学生对案例有初步的了解,上课时老师再重点介绍,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产生思维碰撞,掀起头脑风暴。针对相异的思路和结论,教师可适时点化、协调及总结,进一步促进全面缜密的思考。

(2)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通过把学生安排到模拟的情景中,让学生来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旨在改进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事务的效率和能力。情景模拟法具有形象性和亲验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但目前公共关系情景模拟法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学生比较害羞,不愿意上台表演;二是没有角色的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三是学生容易沉醉于活动的情感氛围,不能用心领会活动所体现的理论意义。

由于情景模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①通过协助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为文本的撰写和定稿把关、营造逼真的现场气氛等工作,引导学生在身份扮演中取得良好效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参与的积极性。

②可以组队的方式安排活动。让没有参与角色的同学作为小组成员协助参与角色的同学排练,通过共同分析课题、设计情节、撰写方案和参与提问等活动,来达到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热情、增

强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如学习求职面试礼仪时,可以让同学们做模拟应聘会的评委,事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想所需人才的要求、员工岗位和待遇、面试时主考官会提出哪些问题等。会上请考官打分,评点应聘学生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教师最后总结评析。这样的活动吸引了大部分学生,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随着活动的进展而高涨。

③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具体事件中每一个模拟角色的行为所折射出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从而达到由小见大、由点到面、开发智慧、提高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3、考核制度改革的探索

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师生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考试形式多样化,除闭卷考试外,采取活动策划方案、应用文书和案例分析等作为中期考核方式。

②成绩结构多样化,注重平时考核。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考核学生的能力,重点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撰写活动策划案,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定平时成绩。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公共关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地说,可以参照下述公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X=50%(A+B)+50%(C+D)

X:学生的期终总评成绩。

A:学生期中考试理论部分卷面分。

B:学生期末考试理论部分卷面分。

C:平时作业(每次撰写的公关活动策划方案、课堂回答问题等的平均成绩)。

D:学生期末为某一社会组织写出的公关活动策划方案。

诚然,这种考核方式是一种大胆的改革,教师需为此付出多倍的努力与细致的工作,甚至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但对学生而言,却是受益匪浅。

四、结束语

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公共关系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的原则。公关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教学思想观念,勇于尝试、大胆探索可行性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而培出合乎社会需要的公共关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珍,唐娟.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关系教学改革探索 [J]. 教学研究,2013,(3).

[2]熊越强. 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J]. 中国成人教育,2008,(5).

[3]李静. 公共关系课程改革与创新 [J]. 教学实践,2011,(4).

[4]田省强. 公共关系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甘肃教育,2008,(2).

篇4

目前常见的微博活动有两种:1.自发型活动;2.有奖合作活动。自发型的活动有,同城活动、线上活动、有奖活动中的其他。而有奖合作活动又分为大转盘、砸金蛋、有奖转发、其他。从活动热度和效果来看,有奖合作活动的表现最好,体现在“利益”刺激下驱动粉丝的转化。

微博活动的具体流程:

1、活动策划:

a、活动文案的策划

活动标题策划,如何策划让用户心动参与的活动?活动标题是关键,直接影响用户活动第一关注印象,在标题策划中,体现活动免费性,如0元赢取、免费之类词。还有就是在标题出现活动的具体奖品实物,如ipad、iphone、项链、手表、U盘,流行度高的产品更为的吸引用户。推荐使用数码内产品,用户的参与度好。

活动主题内容策划和活动规则,活动主题明确,如周年庆典、用户回馈、或借助节假日有吸引力。在活动规则中,一般关注、转发@好友,微博登录官方网站、话题讨论,明确好活动规则,请勿过于繁琐的流程。活动声明未按要求参与者权取消其获奖资格,并采用第三方抽奖平台重新抽取符合规则的参与者。体现活动的公平、公正。

活动话题策划,紧扣时尚热点和新闻热点,尽量贴近用户关注高的话题,植入活动活动传播的主题内容,成为粉丝的热点话题。

活动时间策划:在用户关注度高的节假日,如国庆、情人节、元旦、圣诞节。

b、活动海报设计:标语醒目,奖品突出,参与规则。

c、活动产品准备:

活动产品预算,活动预算高的朋友可以考虑如iphone、ipad之类,流行度高的产品。预算低的朋友也别灰心,我们从iphone、ipad之类周边产品入手、如乔布斯传、iphone充电器、iphone手机套、ipad键盘。推广不一定是砸金,有技巧的推广一样有不错的效果。当然,也有人说不要一味使用ipad、iphone之类的产品,但是从目前的效应告诉我们这样的产品受用户关注依旧居高不下,而这样的活动产品也屡试不爽。如果企业有自己不错的产品,可以将自己的产品设置为奖品,增加企业品牌宣传。

活动产品的包装,在产品的包装上,尽量精致、更加体现出是一份高档的礼物。

活动产品的受欢迎度,热门时尚的产品是首选,一般选择中性类的产品,不能女性化或者男性化的产品,当然跟推广目标用户群有关,有做女性产品或男性产品的用户可以这样做。推荐使用数码类产品。

活动产品的物流配送,选择易配送的产品。

d、活动效果预估

根据自身网站内会员和微博的粉丝数,从日常的活跃度,访问量,粉丝的互动来判断活动效果的预估,最重要的是将活动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用户。

2、活动预热

任何的活动都需要有个预热期,用来为活动渲染造势。

使用普通微博帐号发一些以活动主题相关的微博,并配以图片吸引眼球。为后期的活动造势。线上活动(晒照片、送祝福、测试星座、娱乐互动)、同城活动(作品征集、市集/游园、其他等),作为预热活动。

官方网站通过邮件提前通知站内会员微博活动预告。

3、活动推广

a、社会化媒体的分享:

b、论坛推广:

c、活动邀请:每日可邀请50名粉丝。

d、IM推广:活动开始后,通过QQMSN旺旺等IM工具为微博活动助推。

e、百度产品推广:在短期内去做站内的活动seo并不明显,可以通过百度产品(百科知道百度论坛百度博客)增加活动内容的搜索引擎的排名。

f、官方网站站内用户EDM传播:通过企业自身的站内做微博活动的EDM宣传和预告

g、微博直播:通过活动热点在新浪微博全程直播活动内容,并配合微博有奖转发活动。

4、活动数据跟进

适时监测转况,评论数据,粉丝增长,做好数据分析。一般在活动最后两天内,粉丝及转发的数量都会猛涨达到一个峰值,在此期间做好站外的助推,有利于让活动持续的升温。在活动结束后,继续跟进获奖粉丝及活动参与粉丝,通过发奖与粉丝的二次互动。

5、活动结束跟进

a、做好客户管理

活动结束,用户活动体验和建议收集调查——投票在线客服,做好解决用户的各种疑问——关于发奖和领奖的疑问

数据分析,统计活动参与用户和领奖用户——保持互动状态

b、活动花絮营销,通过发奖与获奖粉丝进行二次互动,保持活动余热。

本地地区快递送货、上门进行花絮拍摄

外地获奖者,则通过客服联系、提供与奖品合影照片。

c、活动结束后期推广工作

活动结束后期的推广尤其的重要,是活动的一个收尾工作,通过热点话题、活动影响、活动营销方案、活动参与感受,进行软文的撰写,微博的二次传播达到这个活动营销的效果。

篇5

如何适应业界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如何改变新闻教育脱离现实的现象?

如何面对众多院校设置新闻教育?

在这里“拷问传媒教育”的是业界的有限需求,每年传媒学科毕业的大学生相当多的到不了传媒业界工作。业界需求过剩是原因之一,但在需求范围内业界也招收了不少其他学科的学生。是合理还是不合理?但不管如何,作为传媒教育界我们自身要反思的是:我们的传媒教育还有什么缺陷?我们的学生是否深受业界欢迎了?

特别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有限需求”的大环境下许多院校却依然瞄准传媒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涉足传媒教育的院校已有660多家,出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争着上的现象,而且还有继续扩大规模之势。

作为有志和有能力从事传媒教育的院校,一定要确立这种观念:业界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就是我们新闻教育培养的目标。那么,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业界需要的是怎样的大学生呢?应该是三项创新能力兼备:具有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觉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反思我们新闻教育的缺陷,可从拷问“三项能力”掌握的状况入手。

如何满足业界对“上手快,后劲又足”的人才需求――

强化三项创新能力,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通用人才

有的人谈到新闻学毕业生时往往用“上手快,后劲不足”来概括,我不太主张笼而统之去评说,因为有相当多的新闻学毕业生是很不错的。但“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的确比较突出。早些年,我就碰到过这种情况。一位我认识的记者,进报社很快就上手,写的消息、通讯很规范。相反的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开始写稿时不是缺这个要素就缺那个要素,不规范。但一年多之后,却发现这位中文系的学生超过了那位新闻学毕业生。原因是这位记者中文功底好,一进中文系,老师就要求学生一年写100篇作文,强化写作能力。为了写好文章,又得读很多书。他来到报社后中文功底是过硬的,缺的只是新闻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目前仍比较浅薄,只要花点时间比较快就弄通了。一旦掌握了新闻规律很快就上手了,加上中文基础的强势,后劲就激发出来了。相反的,同来的新闻学的学生,如果没有强化中文基础训练,开始时虽然上手快,但时间一久后劲不足就显现出来了。当然,中文基础同样是可以补课的,但中文的硬功夫并非短时间内能掌握,在学校时就要把握好最好的时机练好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又比如学社会学的人,他可能有丰富的社会学知识,如果又有过硬的文字功夫,只要有志从事新闻工作,也许是搞新闻的好材料。我们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是为了消极对应教学大纲的要求,应付考试拿个好成绩,不下苦功夫练好文字基本功和掌握较丰厚的知识,就有可能出现“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同样,新闻学毕业的学生也有不少上手又快又有后劲,这与他们全面领悟了新闻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下功夫练好三项基本能力有关。

有的人也许会说,既然这样还要办新闻学专业干什么?我认为不是不要,相反地要强化。新闻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整体要提高,增设从新闻单位实践中提升起来的创新理论课、更有厚度的课,要学得更深一些更专一些更系统一些,使学生具有“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这是新闻学的优势。

同时,对新闻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比例要调整,四年本科的学习毕竟课时是有限的,因此对课程课时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原有的教材要疏理,该删改的要删改,比较浅显的理论课可以合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另两个能力,也就是“具有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觉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在各报都开辟“报料热线”的情况下,独家新闻越来越少,新闻的竞争常常体现在问题切入的角度和文章的品位,从过去的只是把事实报道出来,变成传播观点、理念、思想,以独特的视觉穿透力感悟影响读者。记者要从事实的披露者、信息的传递者,往社会分析员乃至引导社会变革的评论家的角色转变。新闻采编人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仅仅靠新闻专业方面的课程是不够的,要扩大课程的基本面,增加社会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课程,扩大学生知识视野。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根据三项基本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课余之后学习的走向。从掌握知识来说,学生不能只接受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完全依赖网上知识。现在学生喜欢上网,很快接收到各类信息,这是好的一面。但光从网上接受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花时间读书,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要下点功夫学经典著作,包括历史经典和现实经典。历史经典就是过去流传下来的有价值的著作,包括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现实经典主要是那些反映、解读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当前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新闻敏感及分析能力。有了三项基本能力,就会使业界在用人的过程中感受到新闻学毕业出来的人搞新闻就不一样,扩大对新闻学人才的需求。

如何适应业界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营造自由成长环境,从通用人才中派生出特殊人才

为什么不少新闻单位只是招一部分学新闻的,还招中文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甚至理工科的?有客观因素,也就是与媒体内容往多样化的发展有关,比如不少报纸有财经版块、法律版块、文艺版块、体育版块等,相应地招收了一些相关的人才。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还有与新闻教育缺乏“自由(自我)发展”环境有关。如果有一个良好的“自由(自我)发展”的环境,培养出来的是创新型和有良好的功底的人才,专业版块也是可以由新闻学毕业生担纲的。现在传媒的专业版块越来越多,如果新闻院校的毕业生成不了业界的主角,让可要可不要之势泛滥下去,将严重影响到整个新闻学科的社会价值实现,对新闻院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悲哀。

作为一个新闻单位,各种人才都是需要的。现在普遍认为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另外就是专家型人才。有的专栏专版做得不专业,业界就从相应的专业中去挑人。虽有专业能力,但未必有新闻眼光,也未必能做得好。当然,也有些做得不错的。有的院校还考虑设立专门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比如专门培养财经记者、法律记者,等等。这样做,会不会使学生的就业门路更小了呢?当年不缺这类人才的传媒单位就有可能不会去要这种专才,而且报社内部的采编人员经常是内部流动的,只是专才而不是通才也会影响报社对这类毕业生的选取。对大多数新闻院校来说,设立专业类的新闻专业也是不容易做好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的质量无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高中毕业考大学时并不成熟,盲目性较大,进了大学一段时间后才明白自己的兴奋点在哪里,才能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大学新闻理论教育应在培养具有三项基本能力的“通才”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志向自由(自我)发展成通用的记者、专业型乃至专家型的记者或是复合型人才。新闻通用人才都必须有三项基本能力,然后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和爱好兴趣进行选择,让其自由发展、自我发展。比如,有的学生有志成为财经记者,他可以选修经济理论,可以有意识到经济业界实习。总之,各有所好,各得其所。这样的学生,既可作通才来用也可作专才来用,就业面更宽。

传媒的复合型人才在学校里是形不成的,就业实践之后才能逐步显露,并通过采编、经营等多岗位交流实践,多种能力兼备才能形成“复合型”。但学生个人的性格、爱好及其在日常学习、工作、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能显示出某些综合能力的雏形,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学校可因势利导,在社会活动策划能力的训练等方面提供良好条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自觉参与社会活动和技能训练,为往复合型发展创造条件。另外,有一些跨学科的学生,比如学新闻再辅修经济管理,或本科学管理学、研究生读新闻学等,也往往具有复合型的潜质,容易找到工作。

为了培养好通才,并让其中一部分人往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发展,学校既要有对某些项目的硬性规定,又要积极营造自由发展的环境。自由宽松和积极引导并重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形成三项能力的基础理论是强硬性的学习,专业课和有利于强化这三方面知识的课程学生一定要上,涉及这三方面能力的实践学校也要认真组织实施。其他方面的能力,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自由性地学习和发展。如果一下子就把自己设计成专家型或复合型,而没有扎实的经典理论和必要的实践垫底,就有可能成为脱离新闻的“专家”,复合型也可能是“万金油”型,新闻单位用不上。硬性的学习课程不是应付式的课,而是一定要让学生能得到收获的课,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老师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要由优秀老师通过创新的理论教学,将学生带入崭新的领域中去。

在营造发展空间方面,学校的专业课与一些很有意义的讲座要错开,要学生有机会参加。要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选修喜欢的专业类课程,以有利于往特殊人才方向发展。

如何改变新闻教育脱离现实的现象――

走进业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说到底,新闻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要培养出好的新闻人,一定要了解媒体和社会。

要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来改变目前新闻课程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老师在上课中应多穿插媒体的实战案例,还要经常邀请业界有影响的人物来上课或开讲座,让他们将多年积累形成的真知灼见带进高校,传递给学生,弥补高校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界要主动走进业界,寻找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点。例如,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在打造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就是试图从这里找到切入点。合作双方决定,从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挑选学生作为“准记者”,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作为训练基地,请南方报业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采编人员对“准记者”进行新闻实践案例教学,并组织“准记者”参与重大采访活动,进行实操训练。具体步骤:第一阶段培训。在暨南大学新闻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学生,加上几名研究生作为“准记者”,聘请南方报业采编策划精英为训练营开设系列讲座课程。时间为4至6月。第二阶段实战。训练营成员分成若干组,利用课余及暑假,分赴南方报业旗下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和南方月刊等媒体,参与重大采访活动,检验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全面锻炼采编和社会实践能力。时间7至9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对“准记者”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建立联系档案,长期追踪考察,从中挑选优秀人才。第三阶段总结推广。开展训练营成果报告会,总结经验,扩大宣传,塑造品牌,准备和筹划下一期训练营。

媒体与学校联手加强双方在理论教学和新闻采编实战方面的互动及深度合作,深入系统总结国内领先型媒体的新闻运作理念与案例,将推动学院的传媒科研工作及学科建设,促进教材创新和新闻教育改革,改变教学当中与新闻现实脱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二年级学生期未参加训练营培训,可在南方报业这样的媒体军团中补上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这一课,有效锻炼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策划能力。在实践中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有两年在校学习时间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学习和弥补不足。

如何面对众多院校设置新闻教育――

在整合中,往培养媒体人才和泛媒体人才方向分流

近年来,中国新闻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但发展的速度过快,出现了粗放化扩张的问题,并使已经供大于求的状况愈加严重。

知名度不高的一般院校的传媒专业毕业生,要在新闻单位里找到工作很难。面对这种局面怎么办?我认为,只能面对现实,寻求新的出路,可以进行“泛媒体就业”,即进入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非传媒单位工作。比如,进入企业从事内刊、职工电化教育、广告策划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进入其他行业从事文化传播、宣传、新闻管理、新闻发言人、公关等方面的工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些行业完全用得着,只是目前用人单位还不太了解,大学生也将主要选择盯在传媒单位,供求双方都存在误区。只要加强沟通,并不断有人在起示范作用,我们的毕业生将来在这里可以找到大有可为的平台。

那么,泛媒体就业是否意味着新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篇6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课程,岗位群,课程的对接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告业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成长快和推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未来中国的广告业的增长率将超过国际广告业的增长率;高校广告专业对广告人才的培养和广告行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及广告行业各岗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也将成为职业人才培养研究的重点。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要的人才标准,将成为高校培养广告专业人才的标准。

1.广告行业的发展看需要的广告专业人才

市场营销手段的多元化;推广、公关、业务咨询、互动营销等手段被轮番运用。因此,传统的广告行业的市场正在被其他的营销方式所替代和分解。所以在广告行业与市场营销如影随行,密不可分,未来看广告与市场营销将紧密融合;广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致使广告行业的目标方向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的广告行业需要我们高职教育学校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和思路,适时设置不同方向的岗位技能性课程。

2.广告公司的业务范围不同需要的设计岗位不同,要求的技能培养各不相同

通过广告行业状分析及广告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广告行业就业岗位基本分为八个方面,主要从事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分别是:商业广告设计岗位(设计员、设计师)、品牌设计岗位(品牌CI策划设计)、包装设计岗位、版式印刷设计岗位、网络广告设计岗位、商业图像摄影岗位、展示设计岗位(室内设计)、户外广告岗位(雕刻、热转印、霓虹灯制作、橱窗店面制作、路牌车体广告)等。

不同的岗位群,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技能要求;也就需要高职广告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之相匹配。依次的分析如下:

2.1 广告设计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印前版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彩图喷绘与数码快印、标书装帧等工作。

需要的专业能力为:①编排软件应用能力;②字体、字号、字色调配能力;③根据版式内容进行版块合理划分能力;④版式的审美与设计能力;⑤印前制作能力;⑥对广告主题的分析能力;⑦根据主题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⑧对设计元素的筛选能力;⑨广告图形的创意表能力;⑩广告文案的撰写能力;B11广告版面的整合能力;B12图片处理、校色能力;B13印前文件调整能力;B14喷绘仪、数码印刷设备操作能力;B15文件格式转换软件操作能力;B16资料收集整理能力;B17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B18裁纸机操作能力;B19覆膜机操作能力;B20打孔机、胶装机操作能力;B21装订操作流程。

需要的主干课程支撑的是:①Photoshop图像处理;②印刷工艺;③版式设计、平面设计(海报、招贴、DM广告、POP广告、商业广告)。

需要的职业基础课程是:三大构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文字设计、专业摄影与数码处理、广告学概论、设计思维与方法、广告法、广告文案与策划、优秀广告案例赏析等课程。

通识课程是: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

2.2 户外广告设计制作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①户外广告设计;②户外广告预算及制作。

需要的专业能力为:①户外广告可实施性分析能力;②户外广告材料把握能力;③根据主题进行创意的能力;④户外广告创新能力;⑤户外广告效果图表能力;⑥户外广告施工图绘制能力;⑦施工图读图能力;⑧户外常用广告材料把握能力;⑨工程进度测算能力;⑩制作预算简易报表能力;B11处理临时变更工程的能力。

需要的主干课程支撑是:门头广告设计与制作、吸塑字设计与雕刻、其他字体的制作、排版的制作等课程。

2.3 品牌设计岗位(品牌CI策划设计)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活动策划、广告策划、企业形象推广等工作任务。

需要的专业能力为:①活动的整体掌控能力;②礼仪和风俗习惯的把握能力;③活动时间的统筹安排能力;④人员的合理调配能力;⑤活动造价的预算能力;⑥策划方案撰写能力;⑦产品营销分析能力;⑧产品定位分析能力;⑨市场销售预测能力;⑩消费者心理分析能力;B11策划方案撰写能力;B12可实施性报告撰写能力;B13广告成本预算能力;B14企业文化的提炼能力;B15标识设计能力;B16企业整体形象设计能力;B17企业形象推广的策划能力;B18策划书的撰写能力。

需要的主干课程支撑是:标志设计与VI、经典广告案例赏析。

2.4 网络广告设计岗位主要的任务是:网页设计、网络广告设计等任务。

需要的专业能力为:①网络广告特性分析能力;②根据主题进行创意的能力;③音效与主题匹配的掌控能力;④节奏的把握能力;⑤Flash软件熟练应用能力;⑥流媒体转换能力。

需要的主干课程支撑是:网络广告、Flash、网页设计制作。

2.5 数码摄影与图像处理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数码图像处理、摄影等任务。

需要的专业能力为:①相机白平衡设置;②相机的光圈调整;③相机焦距的手动设置;④灯光效果对影像的影响;⑤摄像的构图与取景;⑥数码影像的电脑处理;⑦数码影像处理的版式要求;⑧能够应用相机拍出清晰的照片;⑨能够通过人造光源营造照片气氛;⑩拍摄过程能够把握构图,突出主题;B11能够通过软件修复照片的不足。

需要的主干课程支撑是:摄影、PS处理。

2.6 媒体(数码)广告:主要任务是:影视片头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

需要的专业能力是:①影视片头特性分析能力;②主题把握及创意的能力;③音效与主题匹配的掌控能力;④Flash、3DS MAX、After Effect、Premire软件合成与输出能力;⑤节奏的把握能力;⑥影视广告特性分析设计能力;⑦音频、视频设备的操作能力。

需要的主干课程支撑是:网络广告、片头广告、影视广告。

2.7 展示设计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设计展台、策划设计制作展示台。

需要的专业能力:①展示商品的调查分析能力;②展示场所的空间设计能力;③展台的设计能力;④展示效果图的制作能力;⑤模型制作能力;⑥施工指导能力。

需要的主干课程支撑是:橱窗广告设计与制作、门头设计与制作、3ds max、效果表展示设计。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职业能力需要不同的主干课程来支撑,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共性的。

需要的方法能力为:①资料收集整理能力;②制订、实施工作计划能力;③项目文档理解能力;④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⑤版面的创新设计能力;⑥综合分析、创新能力。

需要的社会能力为:①沟通协作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团队协作能力。

可以清晰的确定广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对应的人才的培养模式,是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这样课程很容易和岗位形成对接,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

篇7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成为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黄淮学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以案例教学法为突破口进行,建立一套更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从美国大学法学和商学课堂中发展而来,强调将现实问题进行典型化和文本化处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辨、表达、争论等实现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研究学习。案例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善于高效率、系统性地传授理论知识,将案例以例证引证、阅读材料、课后思考题等形式穿插在讲授之中,为理论学习服务。案例教学法虽然强调以案例为中心,但必须以专业知识功底作为基础,脱离理论传授则无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目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应用应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知识学习的支撑和拓展,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锻炼。案例教学法将课堂变为舞台和平台。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自我表达,因此热烈、活泼、自在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进入案例情景,将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汇、视角的互补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后,教师的功夫在主要在课前,对案例选择、情景设计、参与形式、知识概要等进行预先设计,而课堂上更多进行观察、引导和激发。

(二)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强烈的实践导向是公共管理学的固有特征,应用案例教学法更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基础上建立的,交叉融合了行政学、企业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体系。融合交叉的知识体系中必然容纳大量经验性材料和经典案例,而这些材料和案例中往往包含复杂多样的子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以多学科视角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因此,在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学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宏大学科视野。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强调学生对产业、行业、职业的了解,因此有必要应用案例教学法搭建起学生与公共部门间交流学习的桥梁。为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黄淮学院设定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行政机关、公共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共企业及工作人员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社会实践和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和再现相关机关单位的工作实践,能够让学生最快地接触行业职业的现实情况,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黄淮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设定了“读、写、说、辩、研”等五项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必须围绕这五项目标,在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资源、形式方面进行探积极索。

(一)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围绕理论知识模块,更重要的是与大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社团志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例如在“公共物品”知识模块中设计“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教育”专题,通过课前准备任务,引导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的同学分享经验和问题,实现案例教学。教师则通过“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供需状态、供给形式等进行团队讨论,最终通过社团志愿活动策划、小论文等将讨论转化为学习成果。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由强调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锻炼,实现课下学习———课堂模拟的翻转。公共管理学包含的技术、方法、策略等知识模块内容适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课下学习理论———课上学习技巧的形式升华学习效果。例如,在“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模块中,关键概念、核心原则、基本策略主要以课前预习的形式完成。课上以创设“小区垃圾成祸害”、“青岛大虾宰客没商量”等情景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以小组扮演特定的角色,依据角色立场进行跨小组互动,合作探讨问题解决的关键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可以引入校外专家和校外项目,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公共管理学涉及行政机关管理、事业单位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因此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参观走访、项目合作、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自2015年始,黄淮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先后与市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社会工作机构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为案例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公共管理主体”知识模块教学中,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在2015年秋季学期邀请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校内开展专家讲座,以民政工作实践案例为视角讲解行政机关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作用。2016年,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项目,将项目策划、宣传、组织等项目实践经验带回到课堂进行总结提炼,实现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一方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利用开发微课视频的形式补充课堂教学。一个5-10分钟的微课视频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结合案例将关键概念、难点问题、热点话题深入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在增加学生的多媒体展示环节。定期开展课堂演讲、读书分享、社会调查成果展示等活动,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分享、互评学习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案例教学法

(一)对课程教学阶段进行重新设计

为了促进案例教学方法达到理想效果,教学内容的重构必须结合教学阶段再设计。黄淮学院公共管理学教学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环节,将两个环节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首先,教学进度设计应该“松紧结合”,讲授理论知识模块后及时进入相应的实践案例教学项目,一个单元模块的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训教学时间要相对平衡,提升知识转化效率。其次,一个项目的实践案例教学要完整包含准备(计划)、实施(组织)、反馈(总结提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有准备、有目标、有秩序地参与案例教学活动。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模块教学后随即布置作业,教师公开点评或组织学生互评作业,巩固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优化案例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关注课后学习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反馈的质量有很高要求,因而教师要主动设计、参与、评价课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专业方向、学生特点设计课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进度。其次,教师通过网络论坛、课后辅导等方式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后学习过程,起到领导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学术或实践问题。最后,平时成绩评定可以针对行为或过程,例如提问+作业、课前演讲+阅读笔记、个人情景模拟+课后总结,激励学生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

作者:王萌 单位: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峰.公共管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3(2).

[2]王永明,杨一江,甘月文,丁彩霞,程萍.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失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篇8

关键词:会展专业;校内实训;模式

中国的会展业发展迅速,但会展人才的数量及综合素质问题凸显。我国开设会展专业存在发展时间短,专业建设不成熟等问题,探索会展专业校内实训模式,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有效衔接,使校内实训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培养行业急需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建设的紧迫任务。

校内实训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内容的改革,可以达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会展专业校内实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整周实训安排存在极大随意性

1.实训周时间安排具有随意性。

2、实训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定,无计划性。

3、实训项目并不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反而偏重于教师的专业背景。

4、有些院校的会展专业实训,无序且随机。

(二)校内实训的模式单一,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校内实训模式一般有整周实训、入学时专业认知活动、企业参观等。这些模式单一,学生只能感性认识会展专业活动,不能深入了解会展工作流程、岗位技能要求等。但会展行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会展综合素质的要求又极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多地强调在项目的运作、管理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实训趋于低层次、简单化,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实训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实训项目未经精心准备,实训内容只能是简单的电话营销、图纸设计,会展服务等低层次的技能,并不能锻炼学生会展项目运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训中教师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因此实训效果并不好。因此,探索会展专业校内实训内容、模式与体系,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必需。

二、会展专业校内实训模式探究

(一)校内实训课程的模块化设计

校内实训课程模块化设计,可以使实训有目的,有方案,有结果,成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实训才有更明确的目的。因此,结合不同课程的模块化设置,设计相应的实训模块,实训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使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再经过相应的实习,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因此,会展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与实训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吸收行业经典案例、操作经验,收集业界的最新动态,课堂分析、提炼、反馈给学生,学生在实训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会展技能大赛。

通过参加大赛,学生组成不同的项目组,自已设计项目主题,组织活动策划方案、设计展示图,陈述项目思路等,通过大赛,学生不同层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设计、策划、组织能力等全方位得到提高。参加技能大赛有两种方式,一是引进来,二是走出去。引进来就是组织校内技能大赛,引进行业专家、行业内人士来作评委,评价和检验教学效果,加强教师与行业的联系,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走出去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由协会或行业组织的会展大赛,教师和学生接受校外专家及行业专家的指导,促进同行院校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密切与行业的联系,促进学生与行业的实时交互,促进学生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成立会展虚拟公司。

首先,成立虚拟公司,设置组织结构图,设置岗位职责,提倡学生积极承接对外会展服务业务,虚拟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学生可轮岗模拟工作。虚拟公司中有策划部、营销部、执行部、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等,完整的会展项目包括项目开发,策划与筹备,现场管理,评估与后续工作,在启动阶段,可以锻炼学生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公关能力和创业意识,计划阶段学生的财务能力与会展场所布置,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实施阶段学生的管理,运营,协调,组织,服务能力得到锻炼,收尾阶段通过项目评估,总结,锻炼了文字表达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通过虚拟公司的运作,学生相关辅助类能力,支持类能力,专业核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四)引进会展项目支撑校内实训

引进的项目应主要包括能支撑会展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较为稳定的会展项目,或是在所在城市定期举办或可在校内实现的展览、会议、节庆活动等,学生能够作为主体参与者承担工作的。引进的项目要有代表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要能够为会展专业的学生提供规范、可靠、丰富的实践内容。该支撑项目是会展实践教学的依托,会展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观摩和部分参与,大二、大三可作为毕业项目承担全部业务活动,完成会展项目运营全过程。通过实境参与,师生共同学习和掌握会展项目的运作方式和实施流程,培养学生进一步熟悉展览的立项、主题、招商、招展、预算和运营管理;能够对展览活动核心资源(如专业观众)进行管理;掌握展览营销与筹办的基本工作程序与展览营销和现场服务管理能力;学会使用展览营销管理工具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熟练应用展览信息化管理工具、制作展览专业广告等能力。也为学生将来从事会展相关企业工作打下基础,使其刚参加工作就能熟悉运用相关软件工作。

篇9

黄合水,男,1963年12月出生,心理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开始从事广告研究,1990年3月到厦门大学从事广告教学工作。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担任硕士导师,2004年晋升教授,同时担任新闻传播系副主任。2005年,参与完成的项目“20年磨一剑――中国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推广”,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担任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是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厦门大学广告学)的负责人。曾任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策略顾问、新华社中国新闻发展总公司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最佳品牌建设案例”评审委员以及《现代广告》(学术刊)主编、《广告研究》副主任编委。著有《广告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于2007荣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告调研方法》(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品牌学概论》《品牌与广告的实证研究》《市场调查概论》《广告五字诀》《品牌研究经典案例》《广告研究经典案例》等著作。承担了几十项纵向、横向的课题,如“台湾政治广告研究”“中国广告教育现状研究”“中央电视台传播优势研究”“各品牌世界杯央视广告效果研究”等;研发出已在实践中运用的电视媒体质化评估体系;开发出已运用于厦门国际马拉松的体育赛事赞助效果评估模型和体育赛事市场价值评估模型;组织开发并了“中国品牌健康指数”。是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的发起人、中国最资深的广告和品牌学者之一、中国广告实证研究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黄教授,您好,欢迎来我刊访谈栏目做客!您1988年开始从事广告研究,到今天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了,广告的发展及其教学模式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请您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讲一讲近些年广告在教学方面的变化?

黄合水:你好,很高兴和读者进行交流!1988年,我跟着导师北师大彭聃龄教授进行电视节目研究时,开始关注电视广告。那时的电视广告,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粗制滥造,没有什么创意。但效果却很显著。在那个商品匮乏、供不应求的年代,只要有广告意识,懂得去做广告,产品就容易打开渠道,销售就不成问题。

正是1988年,厦门大学为中国广告界输送出全国第一批广告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上有人称之为广告黄埔一期。两年后的1990年,我的硕士论文《电视广告效果评价和预测方法研究》答辩获得通过,随后分配到广告界的黄埔军校厦门大学任教。

那时,学生学什么课程似乎都不是特别重要,只要多听一些跟广告有关的课程,增强广告意识,明白今后出去的重要任务就是鼓励、促进企业加强广告投入,企业的产品销售就不是问题。

尽管如此,那时厦门大学广告专业的课程设计还是比较重视绘画、设计等艺术方面课程,因为人们感受到的广告就是作品――平面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广告是一种活动,也就是说,当时的广告概念更多是“advertisement”,而非“advertising”。

但是很快我们就意识到,学生因为上大学前没有艺术基础,无论怎样努力,其视觉表达能力很难超越艺术学院的学生。厦大广告毕业生在广告界受到重视的,也并非其艺术表达能力,而是通过其他课程获得的文案创意表达和广告活动策划能力。

于是,厦门大学广告人才培养迅速从广告艺术人才培养转到广告策划上来,增加了一些旨在提高广告策划能力的相关课程,如广告调研、广告心理、市场营销等。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意识到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才是最具竞争力的,因此他们自发地创办学生广告社团,自觉地进行第二课堂训练,以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

尽管厦门大学广告专业早就意识到应该着重培养策划能力,但是鉴于广告学科在我国是新兴学科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以及专业老师无从引进等原因,对如何全面、系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广告策划能力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师资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课程调整。

2007年,教育部将厦门大学广告专业作为全国院校中唯一的广告特色专业加以建设。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分析、讨论、研究,借鉴美国广告教育经验,结合中国广告业的实际情况,于2009年推出一整套经过深思熟虑、比较完整、系统的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套方案兼顾到本科(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硕士(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和博士(精通某个专业领域)的培养。如果说过去在本科人才培养上的重视策划是从广告活动或广告主的角度出发的话,那么这次调整我院更多的是从广告活动效果的角度来突出策划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我们希望策划所得的方案不仅是形式完整、能够获得广告主认可的,而且是有效的,效果可以监控、评估的。这次调整,我院增加了统计学、媒体策划、品牌学概论、活动营销、广告综合知识、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明确了未来引进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2009年以后厦门大学广告专业引进了多位老师,其考核标准跟新的培养方案的要求是相关联的。

在2009版广告专业培养方案推出的同时,新媒体正在迅速崛起。特别是近几年,新媒体和大数据的概念日益受到广告界的重视,唱衰传统广告的声音日益变大。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我们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

其实,制定2009版方案之前时,我们已经看到新媒体的变化日新月异,如博客迅速崛起又迅速为微博淹没,很快微博的风头又被微信盖过。如果我们跟着起舞,随时不断调整,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是真的调整,也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对新生事物规律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时间,何况新事物本身尚未成型、稳定。所以,这些年我院的基本策略是战略不变,只是战术调整。

所谓战略不变,就是我院是基于传播效果来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不变,基于效果其实就是基于广告传播的目标,这样媒体的运用就只是手段问题,而手段的变化则比较容易。

战术调整就是在媒体的运用上要跟得上时代,这一方面要求老师们要及时把握新媒体、大数据的发展趋势,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要适当地利用学生掌握新媒体运用快的特点,教学相长,相互促进,鼓励师生有更多的课内外互动。目前,本专业的许多课程都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本科生课程如此,研究生的课程更是如此。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第三学期(短学期),每年聘请业界精英给同学们开设两、三门实践课程,平时也会请毕业校友、业界朋友开设讲座,让同学们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记者:当前,大数据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了颠覆式冲击,这无疑对广告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您被誉为是中国广告实证研究的先行者和引领者,请您谈谈我国目前广告业的发展的喜和忧各是什么?

黄合水:喜和忧都是人的心态,也跟人看问题的角度有关。心态好看到的都是喜事,心态不好,看到的都是让人忧心忡忡的事。危机意识强的人,忧虑多;盲目乐观的人,喜事多。其实任何时候都有喜忧之事,大数据之前如此,大数据时代也如此。仅就你提出的问题而言,喜的方面是:过去广告界常说,广告费的一半不知浪费到哪里去。大数据可以让广告主实现更加精准的传播,减少被让费的那一半,这有利于实力不强、不能盲目传播的微小型企业,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忧的是,整个广告界尤其是广告教育界,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还很不足,要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有比较彻底的变革。更深层次的忧虑是:数据的获得在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偷窥,让人的隐私荡然无存,人类几千年好不容易把衣服一层层穿上,现在又在悄悄地一层层被脱掉。这种状况能否持续发展下去,值得思考。

记者:在新媒体创新的引领下,广告传播已经进入媒介多屏传播时代,您认为,如何在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提高广告传播的精准度,从而扩大广告需求群体?

黄合水:广告传播的精准程度,依赖于对消费者的了解。对消费者的了解,大数据是一种成本比较低廉的手段。不过,目前大数据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借助于已有的大数据技术来了解消费者,准确性还很有限,相应的推出精准广告也还很模糊,还远远达不到精准。因为消费者的行为与具体物品购买意图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需要大量的研究,其复杂的关系模型还需要建构。直到那一天,如果谁利用大数据可以比较确切地了解消费者的购买意图时,他或她也许已经触犯的个人的隐私权,说不准会遭到。因此在隐私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获得对消费者最大程度的了解,就能达到最精准的传播,此时精准传播的市场价值也会达到最大。

记者:您从事广告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如今广告专业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请您谈谈目前广告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适应当今的传媒环境?

黄合水:从教近30年,与毕业生有较多的接触。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来看,我觉得学生发展的快慢跟以下两方面素质有关:第一是踏实。发展比较良好的同学,往往会在毕业后,慎重地选择一家具有发展前景的机构,不管薪酬高低,踏踏实实地工作,积累经验,而不是不断跳槽。这样他或她就能够学习、掌握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验。待自己经验比较成熟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得到重视,成为企业的主要骨干、领军人物;当然可以自己创业,迅速在业界占一席之地。第二是诚信。在我们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容易受到种种诱惑而迷失自我,丧失诚信,诚信之人则显得凤毛麟角,尤为珍贵。对客户诚信,容易获得客户信任,维护客户忠诚,业务发展快。对老板诚信,容易获得老板的信任,承担重任的机会多,个人发展也快。

当今媒体生态变化快,学校里的基本技能很难跟得上业界的发展。即使在校时掌握了很好的技能,到业界之后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专业技能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敲门砖,让学生毕业时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当然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则不是变化那么快,掌握较好的同学,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展示出厚积薄发的优势。

记者: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纸媒等传统媒体广告遭遇空前挑战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也不能完全认为传统媒体广告已经被新媒体广告取而代之,请您结合您在广告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谈谈我国传统媒体广告专业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

篇10

[关键词]公共关系实务 行动导向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黄卫静(1977- ),女,河北宁晋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学及汉语言文学;田红虹(1976- ),女,河北清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关礼仪和新闻学。 (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32-02

“行动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新思潮,强调通过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进行主动全面的学习,在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和学习范式,行为导向强调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工作情境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行动为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行为,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公共关系实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基于此理念,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一、公共关系工作分析

通过对企业公关部门(包括宣传部、信息部、企划部)和公关公司的走访与调查,结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公关员(中级、高级)的要求,根据定量化系统分析方法,我们对公共关系职业工作进行分析,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按照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的程序,将公共关系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进行放大分解,最终划分成公共关系学习情境。

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传播组织机构信息、协调内外部公众关系、进行组织形象管理。其职业职责主要有沟通协调、信息传播、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评估、专题活动组织、危机管理、CI策划9项。其能力要求共45项,工作任务细分可达100多项。当然这些职责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同的运用情况。下面是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开设的“公共关系实务”课程为例进行介绍的。我们对公共关系调查这一职责进行细分:任务一,调查方案准备,包括的具体工作有洽谈和承接调查项目、撰写调查项目方案、撰写评估项目方案3项;任务二,调查方案设计,包括的具体工作任务有设计观察调查方案、设计各种调查问卷、设计实验调查方案3项;任务三,调查方案实施,包括的具体工作任务有执行调查方案的实施工作、执行评估方案的实施工作2项;任务四,调查报告撰写,包括的具体工作任务有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撰写小型调查报告、撰写小型评估报告3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环节是职业工作能力与教学要求的纽带,我们将教学目标与公关职业资格要求一致,与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统一,按照分层次、分类别、可操作的原则,将教学目标分为专业能力领域、方法能力领域、社会能力领域三个领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任务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锻炼与积累。

专业能力领域包含对每项职责的基本认知与技能操作,方法领域包含每项工作任务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社会能力领域包含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具备的态度、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内容。“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调查、策划、活动组织、信息传播、公众关系协调等专业能力及完成这些工作的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

1.教学内容的配置与序化。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设计上,我们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以行动为导向重新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每个教学任务是否直接使用该知识内容,根据使用的程度和频度确定各方面知识的培养程度,将事实性、经验性、结论性知识与技能融合,形成每个教学任务的基本知识点。选择项目训练使用的典型示例要求完成的工作过程必须包括教学项目的全部知识点,最好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改造。

公共关系所有工作过程可以归结为:调查—计划(策划)—实施—评估。我们首先通过公关项目的策划对公关过程有基本的认识,后面的传播与沟通策略制定、公关专题活动、危机管理、CI策划都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对公共关系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这不但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还让学生掌握了公关工作的方法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内容设计如下:首先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7大学习情境,即认识公共关系、组织形象调研、公关活动管理、组织信息传播、公众关系沟通、公关危机处理、组织形象建设。然后笔者以邢台家乐园集团的公关工作为载体,将其进一步划分为12项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即公关工作规划、公司形象调研、公关活动策划、公关活动实施、制订外部传播计划、制订内部传播计划、模拟与公众沟通、公关项目谈判、制订危机预警方案、处理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突发事件、组织形象CI设计。每项工作任务的实施都对应不同能力目标的培养。

2.教学环节的设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在“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笔者按照布置任务—资讯—计划—实施—展示—评价的流程,师生在任务的驱使下开始教学行动,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在布置任务时,要尽可能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情境,并用清晰、严谨的语言表达出来,师生的共同行动产品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资讯阶段主要是完成任务时所需知识的准备,在这一阶段,应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使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接受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学生思路,改变其在接受任务时的一些简单的想法,让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计划阶段是学生自主地进行方案构思,发挥主动性,提高计划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起到指挥、协调的作用,学生可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制订小组的行动计划,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沟通意识,使其共同商讨制订完整、可行、创新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是检验计划、完成任务、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阶段,学生作为任务的实施者,要按照标准和相关要求进行操作,用准职业人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行动过程,教师则要多鼓励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展示是任务完成后成果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生互相学习的重要机会,展示不仅仅限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成果,更多地应交流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完成任务时的体验等内容。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师生都应对共同完成的任务进行反思、总结,以便更好地进行自身的补充与完善。

3.教学方法的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倡导为了行动而学习。笔者根据社会对公关人员“职业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了任务引领、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情境模拟等方法。

任务引领式教学是指通过真实的或创设模拟的任务情境,根据任务需求来安排相应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以上笔者提到的教学环节就是以任务为引领的,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引领式教学法通过完整的项目工作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的过程。“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涉及的每个学习任务我们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在学生分组的情况下,教师以公关部门经理或公关公司负责人的角色为学生下达任务,学生按照工作的程序进行操作,工作完成后及时反馈调整。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任务引领式的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案例,通过师生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提炼掌握公共关系操作所需的知识,进而用理论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典型的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教学中,笔者选择经典、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完整案例,让学生对每项公关工作都有一个整体的全貌认知,并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还是从事公关工作要用到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是进行独立思考或团队讨论的一种工具,在资讯和计划阶段、总结复习时都可以使用。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直观的展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由于环境所限,公共关系很多学习任务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更多的则是在课堂上模拟。虽然课堂不能代替真实场景,但可以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对事件进行还原和演示,再加上学生的思考与创意,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变得鲜活生动,学生通过表演多了一层工作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公关意识。在实施阶段,学生可以模拟小型公关活动的开展、投诉的处理等。

4.教学资源的配置。在教材方面,按照基本知识点内容要求,选择相应的知识,参考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要求与规范,笔者编写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包含了工作任务书(工作页)、操作手册、教师参考用书、学生练习册、课件等。

教学环境方面,行动过程导向课程要求的场所范围由专业性课堂向多功能场所转变,根据每个教学任务的要求,配置合理的教学与训练设备、场地、材料,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努力创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环境,能够满足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的需要。

四、课程考核评价

“公共关系实务”课程的考核主要基于适应“行动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考虑课程实施的结果与进程、课程内容与目标的统一性。

首先,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对每个工作任务都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其次,在评价标准上,注重从多角度全面评价,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关键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再次,在评价主体上,采用教师、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主体在分数上有明确的比例分配。具体操作如下:将每一个工作任务下达后,告知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及方法,完成任务后,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明确工作要求(10分)、学习过程是否严谨认真(15分)、行动过程是否符合工作程序和规范(20分)、是否能够独立完成(10分),学习结果是否符合工作要求(30分)、工作是否有创新(15分)、工作全程评价(15分),学生自我评价占3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40%。期末进行课程整体考核“过程所得分数×70%+期末理论考试分数×30%”。

[参考文献]

[1]冯俊淇,赵勇.高职《公共关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