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常见审计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常见审计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常见审计建议

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问题;应对措施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完整的确保依托审计工作实现,廉政建设的推动需要依托审计工作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需要依托审计工作实现,单位正常运营的维持需要依托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多种作用和重要性可见一斑。但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发挥全面程度匮乏。因此,分析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之中的问题必要性凸显, 旨在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1.票据管理不规范

混用收费票据为主要表现。用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费票据和用于代管代办资金结算的收款收据,是财政性收据的两种类型。收费收据被收款收据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于目前审计实践中。这样的漏洞便于单位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截留和坐支。另外,实行电脑票据并没有发挥出使收费票据混用现象完全消的功能,也没有解决混淆资金性质问题,开票与票据发行两个单位没有联网是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这就为电脑票据使用单位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2.资料档案保管不完善

脱节的状况出现在前任会计与后任会计交接工作之中,往往出现部分凭证账簿残缺不全的后果出现,是造成互相推诿的直接决定因素;而前任会计离任多时,但对相关材料没有及时交接,时间长了,部分材料就杳无音信,无从查起;另外,普遍导致没有完善保管资料的原因就是忽视会议记录等重要非会计资料,没有装订成册,以活页式档案存在,在个人手中分散,这为某些不法之徒对资料进行抽调与篡改提供便利。

3.固定资产核算模糊

行政事业单位对办公大楼等固定资产进行建造,它们早已竣工,而且已经很早就投入使用,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没有及时办理;某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入账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或者没有处理已经报废固定资产,或长期挂账变卖的固定资产,并且对固定资产没有定期清理,这样时间一长,账面固定资产就会出现模糊的状况,不能符合实有的固定资产数。还有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擅自处置,对报批手续不按规定履行, 牟取违规利益的现象存在。

4.违法支出

两个方面为其主要体现,一种违法支出就是虚假发票形式,最为常见,就是依托虚假发票实现列支出,把现金套取出来,在送礼和职工福利发放等方面运用;另一种是对转向资金进行挤占挪用,往往是在本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购置车辆等方面运用,这种形式也比较常见。长期以往,就会出现单位财务经办员或统管会计都很难解释清楚一些支出款项时间和内容的状况。

二、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问题的措施

1.审计内容上做到五个注重

把审前调查作为注重的内容,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对财政收支等方面进行了解,通过此方式对内控制度可信程度进行确定;注重收费项目审查,对收费是否存在违规进行查阅,对票据是否合法进行查看,私存私放问题是否存在尤其是需要查看的内容;注重审计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挤占违法支出行为要坚决杜绝;注重把延伸审计工作搞好,有些主管部门出于对监管的逃避,采取把本单位的支出向所属下级机构列支转移的手段,而把延伸审计工作搞好, 能够有效杜绝贪污和腐化;注重评价内控制度,目前,简单核算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状况,而在实际之中,如果把内控制度建立好,检查舞弊现象就会更加合理与高效的实现。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部门应把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视为基础工作来抓。

2.改进统计方法

围被考虑其中,同时消耗较大资金等部门的重点性与针对性也考虑其中,并要形成长效机制;注重账面与延伸审计实现统一,不能仅停留在审核账簿层面上,应向有关单位延伸追查,坚决避免留漏洞的现象存在;逐渐转变手工审计方法的状况,实现计算机审计, 重视各个单位审计网络管理的强化工作,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3.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人员对于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因此,提升财会人员职业责任等方面极为关键。应结合实际,对专、兼职审计人员进行配备,从而使审计工作实现有计划地开展。另外, 某些审计领导主管依托职务之便, 实施的“小金库” 等行为要坚决杜绝。把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多角度地提高作为追求目标。

4.加大各部门协作,积极开展联手监督调查工作

不定期联手调查有关负责部门是极为必要之举,目的是使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运行呈现在阳光下,合法合理与公正可信真正落实到实际之中。

三、结语

审计工作的完善离不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内容,需要注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充分的发挥出外部监督机构作用,这些方面缺一不可。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要想真正的实现质的飞跃,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信在时代进步的推动下,加上国家的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真实和合法以及完整会不断出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郝爱萍. 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 2014(20) .

[2] 牟维.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制约与改进方略[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15) .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舞弊 审计方法 启示

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舞弊时有发生,舞弊的手段有虚增虚减收入、费用,虚构债权债务,关联方虚假交易等等,固定资产虚增舞弊因为其隐蔽性,也备受舞弊者青睬。

一、探究固定资产虚增舞弊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市价购入内部产品及劳务以虚增固定资产

上市公司通过溢价的方式,采购控股子公司的产品及劳务,借助集团内部循环交易,虚增固定资产。这样操作,一方面,该类交易属于集团内部交易,无须在年报中逐项披露,可以瞒过报表使用者;另一方面集团采购后形成固定资产,则子公司的销售可确认实现。

(二)违规费用资本化调高构建成本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固定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这样就给企业的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虚构虚增在建工程费用形成注水资产

在建工程是一个与固定资产密切相关的项目,企业增加的自建固定资产,一般都是由完工在建工程转入。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所建工程都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这就意味着,一旦虚构或虚增在建工程中的工程价值和订制专用设备的采购价格,抬高工程造价和固定资产购置价格,并按高于实际造价或采购价的“虚高”价格入账,就能够将“虚高”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虚增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价值,从而直接增加企业资产总额。

借助在建工程项目的舞弊,主要集中在应付工程款以及费用的列支上。企业往往通过虚构相关法律凭证,虚增在建工程成本和应付账款。这些法律凭证单从表面上看难以识别出明显破绽,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二、固定资产虚增舞弊的审计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大致归纳出上市公司进行固定资产虚增舞弊的常见方法以及表现,并以此总结出相应审计方法,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一般来说,对固定资产舞弊审计可遵循以下程序。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实施这些程序所获取的信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一般情况下,财务指标连年恶化的公司容易有财务欺诈的动机,财务状况不佳可能激发管理层采取行动以图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表象。分析企业历年财务报表,并结合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背景,有利于搜索舞弊的蛛丝马迹。对比分析企业的某项指标是否存在异常变动,如此变动是否正好达到某个标准。因为有时做出虚假的会计陈述,可能更符合公司当前的利益诉求,更有利于达到某个目标。

(二)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测试

对存在重大舞弊风险的项目,即固定资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具体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授权批准制度;账簿记录制度;职责分工制度;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固定资产处置制度;定期盘点制度;维护保养制度。

审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时,针对增加的资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增加的合理性。固定资产有无盲目购建,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下降。重点审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及经济上的合理性等。如核查产品市场预测,项目规模及技术问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问题等。审查资本支出预算的编制,是否由工程技术、计划、财务、采购、生产等部门的人员共同参加。(2)计价的正确性。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买价加支付的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安装成本和缴纳的税金等计价。重点核对购货合同、发票、保险单、发运凭证等文件,抽查测试其计价是否正确,授权批准手续是否齐备,会计处理是否正确。重点检查竣工结算、验收和移交报告是否正确,与在建工程相关的记录是否核对相等。对于有在建工程转入的固定资产,要仔细检查相关原始凭证,核对其计价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法律手续是否齐全。(3)费用归属划分的准确性。重点查看有无将资本支出列为费用支出,或将费用支出列为资本支出。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对存在重大异常的新增固定资产项目实施实质性程序。结合企业前后各期数据以及同行业平均水平,预期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如果发现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关系,应当在识别舞弊导致重大错报风险时考虑这些结果。审计程序包括:询问管理层当年固定资产增加情况,并与获取或编制的固定资产明细表进行核对。检查本年度增加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正确,手续是否齐备,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根据固定资产的增加途径不同,还应采取不同的细节测试程序。从技术操作层面上讲主要有:审阅法、符合性测试法、反向逆证法等。

1.审阅法识别虚假资产

对购进的固定资产,一般采用审阅法。通过审查有关固定资产的验收记录手续及检验证明,审核有关固定资产购进的原始发票、运杂费支出证明及安装费用支出的凭证等,结合实地抽查新增固定资产,确定其是否实际存在。抽查有关所有权证明文件,确定新增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对于自行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则应该更多地关注与其存在密切关系的项目,如“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为了达到虚增固定资产的目的,企业一般会选择在与固定资产密切相关的在建工程上大作文章,利用应付在建工程款业务,往来搭桥。业务中涉及的预付工程款、设备款很可能都是假的。因此对在建工程的构成及其增加变动情况等相关证明文件,进行交叉复核对于固定资产审计极为重要。

2.反向逆证法识别注水资产

采用反向逆证法,识破数据篡改形成的注水资产。首先应注意所关注的资料是否具有这些特征:是不是复印件,笔迹或着色有无存在明显差别或拼贴痕迹。发现异常后,再采用逆证法从怀疑数据着手反向推算出与已知的关联数据相矛盾的结论,就可以基本认定资料遭恶意篡改。

三、有益的启示

上市公司舞弊的形成主要源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的不科学,社会监管不足等诸多方面。防范财务会计舞弊是一项现实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上述对固定资产舞弊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以期对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舞弊的防范有所裨益。

(一)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加强财务舞弊监督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加强对舞弊行为的监督。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使得财务欺诈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极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当局的侥幸心理。因此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分散股权。即通过持股主体的变化,或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下降来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选择经济上无后顾之忧,人格上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专业上具有胜任能力的人担任董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控制作用。

(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完善有利于防范财务报告粉饰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重要前提。给会计人员留下过多的专业判断空间,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会计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于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的可能性。

(三)民事赔偿机制的健全有利于制约财务舞弊

由于舞弊受到查处和责令赔偿概率很小,即使被查处出来也只是接受证监会的罚款,无须对广大投资者负赔偿责任,成本仍远远低于收益。为此极需健全民事赔偿机制,维护小股东利益。民事诉讼的最终目是取得民事赔偿,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投资者因信息欺诈而遭受的损失不仅是现有利益,还应包括未来可得利益。建议在目前有关法律如《民事诉讼法》中增加有关“因会计信息欺诈造成投资者损失”的民事赔偿具体条款。

参考文献:

[1]程雪莲,李宾,张丞.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手法及控制对策.中小企业科技,2007;1

[2]丁朝霞.案例通略:由内审案例透视审计方法与技巧.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龚凯颂.如何保护小股东利益――科苑集团造假案的启示.财务与会计,2007;11

[4]管家林.固定资产审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建筑经济,1999;10

[5]韩璞,孙京.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6]黄世忠,叶丰滢.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动向:手段、案例与启示.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2

篇3

【关键词】 高校固定资产 会计信息 对策

一、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现存的问题

1、管理上过于笼统。由于受传统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的条件限制,一些高等院校只能将固定资产明细账仅设置二级或三级,例如:学校对仪器设备这个会计科目设置明细账,手工一般设置为:仪器设备――教学类二级,学校如果想统计其中某一种仪器的购入、现存、维修等情况,就比较困难。随着高等院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经营方式的多样化,高等院校的房屋、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图书等固定资产的种类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大,会计电算化系统则不能设置更多级别的明细账,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有关信息,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

2、市场价格变化较快。由于各种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化较快,不确定因素较大,因此,如果一个学校不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查索功能和网络服务优势及时掌握某一物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和不同生产厂家的性价比,势必在物品采购上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也就不能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得最好的产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这也不符合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

3、统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固定资产作为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同时与各院、系、科室间的联系紧密。面对大量的统计数据,以往的人工记账方式已经不能迎合现在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各院、系、科室间所需的统计数据、统计报表常因落后的技术处理而不能“资源共享”,从而导致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很大,经常加班加点核对数据,制作统计报表,即使这样,也会使提供的信息质量不高。

二、信息化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资产管理信息化将对传统资产管理的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通过设置同一网络平台,能梳理资产数据的录入、管理、业务审批及信息交流等工作,能有效地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各个分离节点通过网络链接到一起,使出发点和终结点实现信息的集成化,同时可以随时查看资产管理信息,出具资产管理报表,分析问题,并调控管理方案。

2、提高资产的科学化管理。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模式重构具有主观能动性,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能将所有资产实物和财务信息设置于系统中管理,通过不同的用户输入接口,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形成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实现更广域的信息链接和共享,并相互配合和监督,使资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透明。

3、提高资产智能化管理。根据资产管理信息化在时间上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会计资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资源平台,及时采集到丰富、完整的数据,加以统计和对比,实现资源实时化、动态化的全面整合,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对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一套完善严密的管理制度是开展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必要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重点在于控制功能的研究和设计活动,强化内部审计制度,成立审计委员会,监督和控制各个工作站的日常工作,对系统薄弱的环节,加强管理与完善,以确保控制功能在系统内得到有效实践。措施及对策:一是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有关制度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并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日志。二是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按系统需要设置审计岗位,实行用户分级授权管理,通过对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来落实其职责与权限,对系统的用户身份、操作及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并做好定期检查。三是严格轮岗制度,定期调整内部控制人员的监督权限,防止内部人的合谋串联作弊。四是严格管理计算机硬件设备,确保硬件设备能够连续地、实时地运行,系统内部人员应按各自的权限范围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硬件设备,并按操作程序办事,同时加强系统软件维护。

2、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统计软件。高校固定资产隶属国有资产,我国现已实施迎评促建的高校教育评估政策,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也就成为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大量横向纵向的资产数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软件需要提供丰富的信息,做好日常管理的同时,系统也能根据需要自动生成完整的各样财务报表及统计分析图表。措施及对策:一是系统设计要能协调各个岗位间的分工合作,明晰各岗位职责,满足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符合科学的工作规范流程,能根据学校相关资产管理制度自由设定申购、变动、维修等各项资产管理工作。二是以教育部十六大类为系统设计主线,同时将重要资产单独构架,做到全面管理,重物重管。例如,房屋土地作为高校最主要的固定资产管理,应专门设置土地房产管理子系统,结合高校房产内外各部门所需数据的需要,提供详尽的房产信息。日常管理也应配备低值易耗管理模块,并科学合理地设置分类,使进出库管理方便快捷,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变得高效轻松。三是全面使用条码,系统采用树形结构分类库采集信息数据,大部分的操作都可直接用鼠标点击方式完成智能化优化处理。四是为了加强定期与不定期的盘点工作,得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系统还应设置单独清查和智能清查两种模块,解决对已有资产通过手工清查和条码采集清查两种不同方式产生的矛盾,实现不同方式的数据共享。

3、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因固定资产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等特性,为了避免资产流失和资产重复的购置,防止单位成本大幅增加,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增加各种安全管理手段,如口令管理功能:维护账号和口令。权限控制功能: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等级确定用户对系统使用权限,根据不同权限确定不同的操作。数据加密功能: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其次,做好备份和审核工作,由资产管理部门及时录入系统并生成“验收单”,然后按次序进入财务、使用部门后,再回到资产管理部门。对于当年需增加采购的固定资产,必须严格执行已经批准的年初部门预算,一般不得随意采购,如确实是急需使用的,必需经相关部门批准。审核完成以后,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固定资产增加验收单”建立固定资产对应信息,并进行资产标签的打印,同时将打印好的固定资产标签粘贴于固定资产上。最后,固定资产在单位内部进行转移时,应由转出部门在管理系统中填写“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单”,然后由固定资产部门根据调拨单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进行部门调整,同时做好转出部门与转入部门间的审核并备份。

4、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是社会信息化对高校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从而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学习。目前,不少单位虽然实行了电算化,但是大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只会使用微机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及相关业务,对微机软件和硬件的知识了解微乎其微,不用说处理电脑出现的故障,甚至对于出现不常见到的界面时,更是束手无策。对于庞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一旦操作系统出错,可能就会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则会导致系统崩溃。措施及对策:一是加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意义及重要性,杜绝信息化仅仅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的简单想法,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信息的重要性。二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让所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有关性能、操作技能以及一些必要的计算机语言。同时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应重新调整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岗位分工,使一批懂电脑的优秀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上岗。三是提高审计部门人员对网络审计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的认识,因为严格的监督是执行信息化管理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并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有效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薪酬挂钩,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特别对关键岗位,如设备使用、保管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并同岗位责任挂钩,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好的给予奖励,对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误、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和流失的,给予处罚。

四、结语

总之,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这个多年来的薄弱环节,是在新形势下各个高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会计改革的这些年来,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在观念、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完善,也使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但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的会计管理要求,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因此,我们应认清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加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史爱翠: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科学,2010(11).

[2] 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部门应用[J].电子工业,2006(1).

[3] 付得一:会计信息系统[J].经济科学,2006(6).

篇4

关键词: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院改革也逐步深入,进入了关键阶段,而县级医院改革是我国医院改革的重心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投入,县级医院的医疗设备与器械不断更新,县级医院的运营水平与医疗服务质量也大大提高。然而,随着医疗设备的购置逐渐增多也对我国县级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县级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暴露出诸如制度建设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近年来,理顺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高管理科学化并最大化地发挥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经济与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医院治理研究的一大新

热点。

一、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多数县级医院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都有一定的管理制度与规章,但大多数规章都浮于形式,难以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产生实际的指导与规范作用。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权限缺少明确的规定,我国县级医院近年来掀起一股购置热潮,却疏于对新购固定资产加以管理,“重购置轻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于相关主体在固定资产的购置、折旧、报废等环节上缺少依据,出现了诸如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医用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等乱象,加大了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也造成了国有资产与医用资源的损失与浪费。

(二)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分工不明确

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则是内部管理机制的设置不够合理,分工不够明确。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装备及维护、设备折旧、设备的估值与报废等一系列的步骤,而每个步骤都可能涉及医院内部的不同部门。而当前我国县级医院一般都设有设备科来管理医用设备,而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却由总务科管理,设备的日常使用与维护则分配给具体的科室各自管理,这暴露了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机构与职责混乱的现象,由于在固定资产的维护、折旧与使用等分属不同的部门,难免会导致沟通不畅、相互推诿的现象,最终导致我国县级医院设备使用效率低下,毁坏率与失修率居高不下的情况,最终表现为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资源被大量浪费。

(三)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

县级医院改革的一大宗旨就是让县级及以下的群众能享受到经济与医疗发展带来的便利与福利,最直接的渠道就是通过购置新型医疗设备、引进新的医疗人才来实现。但目前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却存在大量闲置的现象,导致固定资产使用率较低等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我国县级医院在购置与处置固定资产时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医院为应对医疗水平的提高与业务范围,应适时购置新型的设备,但当前对新购设备缺乏必要的评估与论证,相关责任人急功近利,或者出于其他目的而盲目购置大量固定资产,最终导致使用效率低下,难以产生理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四)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较为混乱

当前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数量与种类增加较快,大量的新型医疗设备与器械被采购,这对县级医院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方面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固定资产的入账、折旧、处置的会计处理日益复杂,而相关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为有限,导致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较为混乱,出现了账实不符、折旧计提不准等问题,对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固定资产的处置缺少审核与监督

随着医院固定资产的更新与淘汰,医院的固定资产处置现象也逐增多,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处置缺少必要的审核与监督程序,医院固定资产的处置,尤其是医疗设备的处置,应先由专业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估值与评估,并按照国家的固定资产处置规定进行处置,但我国目前的县级医院固定资产处置大多由内部总务科科室进行处置,随意性较强,缺乏必要的监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与医疗设备浪费的风险。

二、改进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县级医院不仅要在设备、仪器、人才引进上加大投入,配套的管理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在管理医用固定资产的时候,应进一步结合自身的情况,健全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应只是浮于形式,而应该具备具体、可行的特点,应建立起一套从固定资产的购置、装配与维护到其使用、折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保证每个环节的固定资产管理有章可循,规范透明。减少医院内部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与处置环节的随意性,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制度,才能为日常管理提供规范与约束,切实解决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

(二)优化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分配

当前,我国大部分县级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都涉及总务科、设备科、财务科及各使用科室,但很多情况下对以上几者的权限与职责分配却较为模糊,各科室都希望掌握设备的选购权,但对于设备的维护与日常评估却相互推诿。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各科室之间的职责分配,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其中,总务科应对房屋建筑、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实行登记管理;设备科应负责固定资产采购与维护、处置工作,对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登记资产明细;财务科则应对固定资产明细账进行登记管理、并定期完成固定资产盘点、集体折旧等工作;而具体的使用科室则应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日常维修,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及维修状况及时地在固定资产卡片上予以记载。

由此可见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权责的重叠,需要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也加强相互制约。如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科应负责固定资产卡片的制作,并提供一份给使用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记载,财务科则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查,及时入账,保证账实相符。只有各部门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并划清权限,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有条不紊,真正提高县级医院的运营水平与医疗服务质量。

(三)规范固定资产购置程序,进行科学评估

目前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较为随意,评估过程较简单、浮于形式,甚至不评估而直接购买,导致资源浪费。要改变这一现象,在购置相应固定资产前事先需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最终决定是否购置。在固定资产的购置评估中,需要综合各部门的意见,其中包括具体科室对于拟购设备的使用需求、财务科对拟购设备的采购成本、设备科对拟购设备的采购渠道等进行综合评估,若确实是医院发展所需并且医院在财务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则可以考虑报经上级审批购买。同时,在购置相关固定资产时应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法》,对限额以上的固定资产购置应上报,并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进行采购,并坚守纪检部门与人民群众的监督,要杜绝私下采购,事后报备的

情况。

(四)规范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工作

我国县级医院中“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仍然较为常见,因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环节较为混乱,如县级医院在固定资产的盘查、折旧上未能做到账实相符,不利于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2012年,我国为解决各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出台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增加了“累积折旧”这一科目,加强了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力度。因此,我国县级医院应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定的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制度,并按月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处理,折旧费用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中。

近年我国县级医院采购了大量新设备,固定资产种类与数量大幅增加,部分设备更是价格昂贵,因此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工作也更加复杂化,计提过程较为繁琐。因此,要加强对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建立一套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做到及时反映医院的固定资产种类与数量、损耗程度,保证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的各项核算能准确、及时完成。

(五)加强对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监督

由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我国县级医院大量固定资产被处置,但我国县级医院的管理在固定资产处置上较为混乱,固定资产的处置过程往往缺乏监督,随意性较强,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失位,甚至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应遵循国有资产处置的步骤,应先由具体使用的科室填制报废申请单,并按规定流程获得审核批准,准予报废的固定资产应按规定入库待统一处理。分批、分类按国有资产处置规定,由固定资产管理小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投标、公开拍卖、协议转让等方式进行资产的出售与置换。固定资产处置变价收入、残值收入,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议成立资产处置监督领导小组,由监察、审计、财务、工会等部门人员组成,参与总务科资产处置的监督,确保资产处置的合法、合规性,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三、小结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县级医院作为基层医院,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固定资产则是县级医院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有效地将县级医院的固定资产投入高效地运作中,可以大幅提高我国基层的医疗卫生水平,大大提高县级医院的竞争力。加强对我国县级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将相关固定资产的作用发挥出来,也可以提高我国社会的医疗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萍.优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财会研究,2011,04:44-46.

[2]谢立娟.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02:79-81.

[3]彭维霞,童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J].企业经济,2014,04:76-79.

[4]雷志勤,徐静.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04:83-84.

[5]何燕,范萍,庞燕玲,何芳.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1:62-63.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益,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是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减少资产的流失,实现资产优化配置,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还要结合常见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制定出解决的对策。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账目与实际不符

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账目情况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固定资产管理账目只能查到总账,没有季度明细账,所以固定资产在发生变动时没有及时记录,这会导致在查账的过程中盘点不清,长期以往,账目情况与实际将会存在较大差异。在有的事业单位,购置或者拨付的固定资产有时会出现没有登记在册的情况,而且没有建立固定资产账卡,在登记时只是草草了事。由于账目盘点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有的固定资产已经发生了贬值,但是账目数据却没有体现,所以固定资产实际情况与真实情况不符。在发生固定资产租赁的情况时,没有对资产损耗或资金损失进行记录,所以固定资产账目存在偏差,这些问题会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真实性,而且会削弱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控制力,从而降低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二)固定Y产流失严重

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后得知,固定资产存在严重的流失情况,很多单位疏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而且还存在重复购置的问题,在购置固定资产时,还存在未向相关部门办理审批的情况,严重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失控。如果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较低,则固定资产的使用率也会降低,有的固定资产甚至存在闲置情况,资产情况不明。一些事业单位重购置、轻管理,不经批准就购置物品,而且也没有按照规定对资产进行评估,甚至低价出售固定资产,还有的固定资产被员工长期占用,据为己有,无法收回,造成了固定资产严重流失的情况。

(三)固定资产核算不清

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往往会疏忽对产品价格调整、产业增值、分季度收支平衡等方面的核算,这会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不清。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比较松散,有的固定资产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是仍然堆放在仓库里,浪费仓库中的存储资源。有的固定资产已经到了报废期,但是无人管理,也没有向相关部门申请报废,挂在账上使得资产核算并不准确。在核算时还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有的人只是完成了表面核算,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应用价值以及预期获利进行核算,降低了固定资产核算的价值。

二、事业单位常见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但是我国管理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在制定制度时没有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相关法则,而且管理人员之间缺乏相互牵制,无法避免现象。根据管理制度相关要求,会计人员需要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定期审查,还要核算固定资产的现有价值,但是很多会计人员并不重视核算工作,无法了解固定资产的折旧价值。有的事业单位在处理固定资产时,没有经过民主决定,而是私自转让、置换、出售固定资产,造成了资金流失。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无法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加重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流失现象。

(二)日常管理松懈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存在账目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日常的管理比较松懈,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财务人员缺乏责任感,工作也缺乏主动性,在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记录时不够详细,有的固定资产甚至多年都没有进行核算清查。固定资产管理应对固定资产转让、出借、报废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还要核算维护费用以及利益价值,但是很多会计人员并不重视这项工作,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也比较松懈,所以账目与实际无法吻合。

(三)管理人才匮乏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该有专人进行管理,并且采用网络化管理、优化配置以及长短期利益预算等技术,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经济学知识。很多事业单位都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会计人员很难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任务。固定资产管理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这项工作应有专人完成,其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在管理与核算时不会受到主观因素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核算的公正性,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一直难以提升。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核算方式

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应采用多种核算方法,权责发生制是当前固定资产核算常用的核算方式,其可以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核算,能记录资产的折旧价值。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法,能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的固定资产使用信息,从而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固定资产有着多种购置渠道,在核算的过程中应加以区分。这种核算方式还强调了定期清查,在固定资产发生损耗或者外借时,会根据责任进行核实处理,形成书面报告。只有不断的优化核算方式,才能解决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加强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有利于了解资产的现有价值,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在会计年度终了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查后,应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办理入库、建卡等手续。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做好登记与账目明细。了解事业单位资产负债以及费用管理情况。对于房屋、重要设备仪器等固定资产,应做好建档,对调整移动情况进行记录,建立档案,并由专人负责档案的管理。

(三)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素养与水平

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能力,其需要了解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还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由于事业单位缺乏固定资产管理人才,所以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术,或者聘请具有审计经验的人担当内审职务,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关系着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也关系着资源优化配置情况,只有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四、结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管理制度存在较多的漏洞,这不但造成了资金的流失,还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改善管理制度,优化核算方式,还要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本文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固定资产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

[2]姚国思.基于集中核算的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1).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18-05

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建筑市场日益呈现出建设规模大、质量要求高、技术标准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前提下,理性分析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市场为引导,走科技兴企的发展之路,整合相关资源,适度购置施工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将为顺利、高效完成工程承包合同、实现企业收益提供必要的基础,推动传统型施工企业向技术型专业化施工企业转型。

一个施工企业,如果没有数量匹配的现代化装备,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适当增加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现阶段施工企业资产质量、施工能力、开拓市场能力、保持市场占有率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大量施工企业陆续购置了大直径的盾构设备,大吨位的混凝土箱梁的制、提、运、架等设备,无缝长钢轨焊接设备,无碴轨道生产和施工设备,有碴轨道道床摊铺、长钢轨铺设、机械化养路设备,恒张力接触网架放线设备等大型专业施工设备,在装备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样的建筑市场和施工技术发展环境中,大型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成为对施工企业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投资。但相对于建筑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而言,设备数量和结构仍难以完全满足施工生产和占领新市场领域的需要,并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并且,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虽然高效、先进,但其单项资产价值动辄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造价昂贵,设计、制造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投资额巨大的现代化施工机械的决策,对施工企业来讲,如同一柄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在进行重大设备投资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按对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战术性投资是指不涉及整个企业前途的投资,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目的,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发生频率低、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经做出,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一般的施工机械和生产设备投资都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收回。

2.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不易改变,专用性强,转场使用或二次出售都有一定的困难,变现能力较差。

3.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数额相对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一经完成,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不像流动资产投资那样能够经常变动。

4.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入使用以后,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固定资产价值便有一部分脱离其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实物形态中。在使用年限内,保留在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的价值却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其价值才得到全部补偿,实物也得到更新。

5.固定资产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发生频次较少,特别是大型施工生产设备投资,一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发生一次。而每一次这样的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企业主业类型、核心市场、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在为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

6.往往涉及新技术、新工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复杂,所引发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较大,对施工企业发展亦有重大影响,并且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其对企业资产总额和当期利润的影响,还有必要分析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对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全部以自有资金投资的设备,企业资产总额不会因投资决策而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不常见。一般来说,耗资如此巨大的投资项目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即使投资本身没有直接增加负债,施工企业也会因自有资金用于设备投资而在其他生产经营增加部分负债,企业资产总额就会随之增加。

设备正式投入适用后,由于一般也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流动资金,企业的资产总额一般会随项目投产而增加。施工企业的净资产则会根据工程项目盈利或亏损情况而相应增加或减少。

(二)对施工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施工企业必须为所投资固定资产投入大量自有资金,从而失去自有资金其他的潜在盈利机会,或为相应增加的债务资金承担财务费用。因而,在安装调试期甚至在正式投入使用初期会产生降低企业的利润额和盈利水平的影响。

正式投产并取得利润后,企业利润绝对额得到增加;但工程项目如出现亏损,企业利润将会因此而减少。至于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取决于企业原盈利水平和工程项目盈利水平的相对高低。如所投资资产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高于企业的原净资产收益率,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将得到提高;反之将降低。

(三)对施工企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的影响

企业良好的成长性不仅体现为每股收益和利润总额的增长,还体现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盈利能力的资产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利润的增长或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终必然带来净资产的增长,利润增长和企业资产增长是同向的,利润或资产(净资产)的增长都是企业成长的具体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利润或资产的任何一方面的增长都可以完全反映企业成长性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有可能舍弃某一阶段的利润以换取企业资产价值或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固定资产投资恰恰是施工企业在资产价值、利润、盈利能力方面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施工生产能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因此而增强,从而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未来的获利水平。

(四)对施工企业资信评价、融资条件的影响

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施过程中,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使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量发生变化,资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短期盈利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及相应的财务指标。这会促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信重新做出判断,从而引起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数量。

三、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更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去规避风险,保证效益、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施工企业内部,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管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内部控制法规,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这些法规的目标定位还主要停留在纠错防弊、保全资产层面。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国外目前已相对科学的定位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法规在实务上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

(二)缺乏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巨大,经济利益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对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管违规事件频发。另外,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会对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只注重上规模、上项目,缺乏花大力气加强内控、练好“内功”的长远眼光。因此常会采取不考虑企业风险和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如,做出投资决策时,仅围绕当前利益而动,较少考虑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设备闲置或转场使用费用),并常常导致严重后果,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欠合理

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显得十分重要。现实中很多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控制“盲点”,控制程序欠合理、存在缺陷,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有些施工企业不惜成本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制定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中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行为极端化

即使在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实务中,通常也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仅以“风险管理体系”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替代。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或形同虚设、毫无“刚性”;或僵化死板、缺乏“弹性”。而风险管理机制应当是指围绕风险和风险组合管理的一套固化的运行机理和方法。首先,它有别于“风险管理体系”。因为所谓体系是一系列静态要素的系统组合,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活”的,是将这些静态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运行起来,并落实到企业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次,它也区别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般指在具体情景下针对具体风险的具体解决办法,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自动运作、自我学习的,它能帮助使用者根据风险的变化,灵活调整,或重新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进行反馈。因此简单地说,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风险管理体系要素和风险管理流程在实际管理业务活动中不断运行、不断调整的运作机理。

(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审计依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客观的审计标准,审计中以主观判断为主,风险难以控制;在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人员为财务或审计专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不精通,很难行使其监控职能;不少施工企业为争项目、赶进度,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独立性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等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

四、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

第一,进一步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职责分工,相互协作,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第四,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第五,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第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行为主体对行为负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计划、行为和结果负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澳大利亚注重强调投资决策和执行的责任与透明,其联邦、议会、监察专员公署、国库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都可依《1982年信息自由法》、《1997年财政管理和责任法》、《1997年总稽核法》、《1999年公共服务法》以及有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算单独立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日本的《人事院规则》对投资决策和实施当事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节规定十分详尽,并且处罚标准对应、明确,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因失言、失职、腐败、违法、渎职等行为承担经济、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纪律追究。

(二)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存在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之中。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某些程序由不值得信任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执行,可能使特定的管理失效。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由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大,因而风险也更大,所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内控境更为重要。实务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变动方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降低因政策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对经济形势、经济周期、行业态势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再次,企业管理层应当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情况,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制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定条件下,内控环境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三)科学设计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设计内部控制程序需要做好:第一,职责分工控制。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第二,授权控制。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且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第三,审核批准控制。要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第四,预算控制。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第五,资产保护控制。要求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资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完整。 第六,会计系统控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施工企业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七,内部报告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第八,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第九,绩效考评控制。要求施工企业科学设置固定资产投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投资回报率、风险管理目标等,对相关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建立“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面对新的管理架构、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加强内控建设,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入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既强健又有一定的弹性。首先,事前防范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来完成。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规章、流程、制度的梳理,制定统一的规范,突出关键控制点,剔除不必要的过度控制,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构的作用,既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率的提升,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应当通过“法治+人治”的方式实现。这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件性和管理事项的不可预见性决定的。 “法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对业务的约束,“人治”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负责人的履职授权和管理行为。

(五)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施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至关重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独立地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内控及财务收支及其他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当成为施工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概括地说,就是审计投资项目所涉及相关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安装、调试等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它侧重于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目的在于督促和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因此,内审人员接触的资料除了会计资料外,更多地接触到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图纸、该预算书、质量和评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审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设备质量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涉及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衡量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功度,并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绝对的标准。此次研究所做的,只是对企业的现行做法进行了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研究结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此展开验证,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高正阳.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7.

[2] 朱平辉.投资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39.

[4] 翟胜宝.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下转123页)

(上接121页)

[5] 王晓耕.中国融资租赁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6):36-40.

[6] 刘红梅.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刊,2011,(7):52.

[7] 刘跃珍,王鹏,于长春,夏成才,应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8] 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36-37.

[9] 赵仁龙.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思考[J].财会月刊,2011,(7):21-22.

[10] 祁奕青.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2):38-39.

[11] 吕秀萍.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企业潜亏;原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061-02

一、企业潜亏的表现形式

潜亏,顾名思义是潜在的亏损,是指单位没有纳入年度决算而实际发生的应进未进的各项费用支出和资产损失等。

潜亏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这种隐患并不直接反映在企业当期的经营亏损上,只有通过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积累和会计账务处理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是具有隐蔽性的。潜亏一般可分为经营性潜亏和投资性潜亏两种。

笔者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总结,认为企业形成潜亏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方式:

1.物资盘亏或报废不按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降价处理库存商品、滞销产品不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而形成的潜亏。某些企业在年末对当年已发生的一些成本费用类支出,不报销入账,以减少当期成本费用支出,增加企业当期利润。这种现象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就会积累下许多虽然未入账但实际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形成企业较大数额的潜亏。

2.按财务制度规定应提的不提或象征性地提一点,该摊销的不摊销或少摊销而形成的潜亏。按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必须按期摊销某些费用,同时,也必须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预提借款利息。而企业为了制造盈利或减少亏损,往往对这些应计成本费用不予摊提或少摊少提,使企业发生潜亏。

3.坏、死账未及时处理而挂账且没有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金形成的潜亏。

4.贷款利息不预提或长期压票不结算。

5.存在没有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虽计提折旧但没有摊入成本费用,资产损失没有及时处理,过时废旧的固定资产和备品备件没有进行清理等现象。一些企业常常随意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如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等,存货计价方法变动的结果一般是期末存货成本增加,当期存货成本减少,从而增加企业当期盈利,形成潜亏。

6.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

7.对外投资失误,致使投资项目亏损,造成本金无法收回又长期挂账。

8.利用“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账户隐藏成本费用或虚列收入。一些企业的造假手法表现得更加直接,他们按当期利润指标倒推成本,将当期多余的成本或费用以一笔或几笔直接挂人“其他应收款”账户;或者按考核指标的需要,人为增加结算收入,将不存在的收人挂“应收账款”账户,形成潜亏。

二、造成企业潜亏的主要原因

造成企业潜亏的原因较多,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领导层的原因

(1)企业负责人素质不高是造成企业潜亏最主要的原因。个别领导者为了某种特殊目的,无视《会计法》,指使会计人员蓄意做假账,随意调账,破坏会计核算正常进行,通过人为调账,达到完成或超额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利润指标的目的。这是导致潜亏的主要原因。

(2)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由于有的上级主管部门出于某种需要,对下属企业的考核指标脱离实际,企业外部减利增支因素大幅度提高,企业领导为了完成与上级签订的《合同书》经济指标的任务和因企业的奖金与实现的利润成正比,为了取得政绩和分配到更多奖金,不顾企业实际情况,制造虚假效益,让企业甩下一部分成本或费用,从而使会计报表反映利润达到或超过计划指标,同时对存在的不良资产也未能采取各种积极措施进行处理消化。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有的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出入库手续不严格,有的企业长期不清产核资,造成账实不符,或残损报废得不到及时的账务处理,有的企业及其下属全资企业,虽然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不健全或有章不循,在许多环节上还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分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存在许多财务问题。

(4)企业经营者故意弄虚作假。有的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在账上做文章,把应列当期的成本费用转入往来和 “待摊费用”,利用 “待摊费用”账户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有的干脆把该摊的费用少摊或不摊,该提的少提或不提,虚增利润,有的企业将已经发生的损失不作当期费用处理,而将其挂在“应收账款”或 “其他应收款”等债权性质的账户上;有的甚至通过虚拟债权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主营或其它业务收入,使利润虚增。

(5)考核指标选择不合理。现阶段部分企业经济责任制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对利润指标的考核,未对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指标、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等进行全面考核,由于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利润指标考核上,导致企业领导对会计报表中的利润指标“十分关心”,个别领导授意会计人员通过各种“技术处理”,完成既定的利润指标,使企业在这种所谓的技术处理中产生了潜亏。

(6)外部监督和处罚不力。政府和社会等方面没有对企业产生的潜亏进行有效的监督,有时还助长了企业造成潜亏的气焰,如对企业的历史造成的亏损给予谅解或给予挂账处理,政府部门对造成潜亏的责任人没有进行相关处罚等。

2.会计人员的原因

(1)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会计报表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会计人员迫于领导压力,不敢坚持原则,不敢严格按《会计法》办事,提供虚假会计资料;有的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按领导意图办事,有意提供不真实会计资料;有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不重视继续教育,业务水平跟不上现代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错误的处事会计业务。以上种种情况都可能导致企业潜亏。

(2)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等存在的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单位的潜亏。不推行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存货的“后进先出法”等一系列的稳健的会计核算方法,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计算方法标准与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符,一方面导致单位固定资产净值不实,另一方面致使单位更新改造资金不足,设备陈旧老化,从客观上造成了潜亏。

(3)企业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企业对应收款没有及时催收和清理,对大量的陈账、呆账长期挂账。如果公司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出现潜亏是显而易见的。

3.其他原因

有的承包人对历届遗留下来的包袱不消化、不处理,一任推一任,以致形成新的亏损;有的企业为了保贷款额度及享受优惠利率,于是,编制虚赢会计报表,人为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有的人利用职权,侵吞国有资产。

另外,潜亏是国有施工企业内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这其中既有经济体制本身的深层原因,又有政策不配套、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损失浪费严重等。

又如,产权关系模糊是导致多数国有施工企业潜亏的根本原因;资金沉淀、贷款利息上升、经济效益降低是企业潜亏的内在原因;体制不健全、短视行为、并有蔓延之势是造成企业潜亏的综合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企业潜亏在面上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防止和根除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解决潜亏问题不仅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而且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促进企业良性循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及建议,以供参考。

1.加强法制建设。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财务制度和有关财经政策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约监控机制,对违反会计法规的造假者必须严惩,加大打击治理力度,将会计核算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2.加强沟通达成共识,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上的意见分歧,严格按照会计法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办事,不仅会计人员本身做到,单位领导也要遵守,当两者发生意见分歧时,用会计法规统一认识,遵循《会计法》,避免按领导意图进行会计做假,造成潜亏。

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和核算制度。企业之所以可以造成潜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目前的会计核算原则和制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原则和制度加以完善,减少企业可用以造成潜亏的手段。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任何潜亏的形成,最终都归结于会计人员的账务管理。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会计行为,是从根本上杜绝潜亏发生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另外,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敢于抵制各种制假行为。

篇8

关键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改革 管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当今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依据,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管理模式变革指明了方向,在强化会计职能、提高会计监督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事业单位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使得当今会计制度和工作准则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不足之处非常突出,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加以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目标进行工作,会计改革既包含了事业会计部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包括了会计制度、会计管理策略等方面的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给予了重大支持,也对会计管理和职能规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使得会计改革工作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给会计制度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核算基础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核算要求

在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主要是以收支来实现会计核算控制,这种方法是目前会计管理的核心,是对单位经营性财务收支核算的重要手段。但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很难达到完全反应资产、负债的要求,这对于一般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失真。在这种核算制度下,事业单位极容易出现会计年度收支项目不匹配的现象,致使项目中虚账、假账问题严重,给单位的工作和发展造成许多的弊端。

2、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在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收支问题虽然看似记录的十分详细,但是经常会因为折旧、破损等问题造成账面记录不符的现象,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同时,受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导致固定资产在购置的时候成本和价值损耗因素严重,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原价值远远大于实际价值,而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所反应出的财务价值远远无法达到预计标准,没有真实的反映出资产的状况和实际资产额,这不仅不利于成本强化和控制,而且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在会计工作中对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曾按照成本性质进行归类,对于各种材料、人员支出方面大多都是以列报表的方式来进行归纳,这严重影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是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在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大多数单位财务工作无法真实、具体的反应实际发生数和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详细数据表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在目前的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财务报表中的,虽然做了附注表且对辅助表上预算执行能力和自身产生的差异原因进行了总结,但这些工作并非强制性的,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不了解,分析方面的差异大,对信息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使得整个工作中产生了严重的误差,甚至在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从而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重点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入手,我国自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对社会经济体制做了深入的改革,会计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会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相关会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当前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主要的改革工作重点如下:

1、改革原则

首先,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收支分类工作改革,要以适应时展潮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对收支科目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能更好的反映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预算执行情况,提高会计工作的预算执行能力。

其次,在工作中对事业单位会计所披露出来的范围、分类、途径问题加以总结和归纳,要善于利用政府采购货币流转问题,做好预算和控制工作,实现收支脱钩、收支分离的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再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广大会计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充分调动会计工作者的改革激情,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会计制度,将经济业务和管理工作相结合,从会计人员工作素质和水平出发,做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预计要求。

2、改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事业单位可采用直线法。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通过以上处理,在不改变目前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前提下,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具有自律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社会审计监督具有鉴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补充政府部门监督具有权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

参考文献:

[1] 郭圆圆. 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 商业会计. 2005(24)

篇9

企业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试图对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予以简单的会计分析,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

1、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1.1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按规定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转为坏账的话,有人曾计算过,1997年深沪市上市公司亏损数将由42家改为114家,亏损面将由5.2%扩大至14%。由此可见,应收账款对收益的影响极大。在现实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因此,对于由于“应收账款”科目而导致的利润操纵一定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1.2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这种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应在当期处理,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

1.3在建工程长期挂帐。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都会对外部分融入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峻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了而不进行峻工决算,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财务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1.4该摊费用不摊。对于企业来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2、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企业对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事实上,固定资产折旧除有形磨损外还有无形磨损,而且企业和行业不同,磨损情况也不相同,因此,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例如某公司从1995年起对固定资产折旧由加速折旧法改为一般折旧法。折旧方法变更后,折旧率综合下降3%,折旧方法变更增加的税前利润估计约966万元。其实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制造电冰箱,电冰箱的升级换代较快,从正确地计算损益来讲,电冰箱生产线使用加速折旧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此外该公司1995年销售退回2400万元未在当年入帐,导致销售利润虚增约265万元。以上两项虚增利润之和1231万元,略大于当年利润总额1214万元。也就是说,该公司若在1995年不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且将销售退回按会计制度规定入帐的话,公司当年则亏损无疑。

同时,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却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点及标准不同。税法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另有规定,企业降低折旧率只会增加会计利润却不会增加应税利润,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

3、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3.1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比如吉轻工,1997年主业亏损4292万元,可“庆幸”的是,其在1997年内兼并了长春轻工业机械厂,该厂于1997年11月进行了一项土地使用权转让,净利达5198万元,吉轻工也由此当年转亏为盈,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3%。

3.2投资收益

我国投资准则将投资定义为: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把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因此,投资通常是企业的部分资产转给其他单位使用,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创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当然,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实际上是对购入证券的投资者投入的所有现金的再次分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价差收入,以使资本增值。但企业往往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例如四川峨铁,1997年进行法人股转让,以每股3.1元价格卖掉1000万股“乐山电力”法人股,使其当年扭亏为盈,每股收益为0.007元

3.3关联交易引致的营业外收支净额

关联交易是指存在关联关系的经济实体之间的购销业务。倘若关联交易以市价作为交易的定价原则,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而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关联公司之间转移。例如,1997年广电股份1.13亿元的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两处:一是土地开发补贴4000万元;二是将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录音器材厂有偿出让给自己的国家股大股东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双商协商收购价9414万元,从而使广电股份获得净收益7960万元。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该项业务虽已经产权交易所鉴证,但未经过资产评估确认价值,并指出此项关联交易对其1997年损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3.4调整以前年度损益

在利润表中,“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而对本年利润的影响额。因此,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例如耀华玻璃在1997年度出现业绩严重滑坡,利润总额仅有143万元。但在利润表中,却出现了高达3434万元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对此公司也给予了充分的解释:根据地方财政的有关文件对部分负责科目进行清理。一是“玻璃熔窑之一九机窑停产清理,不存在更新及大修理问题”,经批准将以前年度“预提的熔窑复置金扣除清理费用的余额1180万元冲销”;二是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公司所欠的财政委托贷款利息就地核销,故将以前年度已计入财务费用的应核销利息进行调整,计1574万元”;三是“因1997年度公司经营效益欠佳,根据公司统一实行的工效挂钩办法,按年终财政部门清算的工资下浮额相应调整下浮工资,调整以前年度累计计提的效益工资计680万元。”

3.5补贴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不让本地的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也往往运用“看得见的手”,对上市公司进行补贴和帮助,一些公司也因此得到巨额补贴而实现了扭亏目标。例如,南通机床1997年获得补贴收入1088万元,是利润总额的5.6倍,里面含有已收取的增值税退税收入、安置特困企业费用补贴、地方所得税已退抵征、贷款银行利息核销等内容。

4、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4.1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一般使用两种方法核算投资收益:一是成本法;一是权益法。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成本法核算:(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2)不准备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3)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4.2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犯法律、法规的规定,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例如某公司1996年对深圳光大木材有限公司的长期投资所持股权为7.31%,远未达到当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对被投资单位持有25%以上股权时方能以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因此,对被投资单位持有7.31%的股权并不符合采用权益法的条件,公司对被投资单位也未拥有经营控制权。但当年该公司却对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导致当期投资收益增加687万元。1996年其主营业务利润本是巨额亏损,可由于该会计方法变更和其他保留事项虚增的利润,竟然最终变亏为盈。

将长期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投资企业就可以按照占被投资企业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即是实际上没有红利所得)。同时,所得税法则是根据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红利及红利多少来征税的。因此,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真是一举两得,生财有度。

5、其他方法的利润操纵

5.1存货计价不当

企业对存货成本的计算若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如按定额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应该将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按比例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之间进行分摊,但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定额成本差异只在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本期销售产品不分摊产品定额成本差异,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也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存货发出核算方法,如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把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以期达到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更有甚者,故意虚列存货,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或毁损。

5.2费用任意递延

如把当期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为递延资产,从而达到减少当期费用以进行利润操纵。5.3对外负债的不当计算一些企业通过对外欠款在当期漏计、少计或不计利息费用或少估应付费用等方法来隐瞒真实财务状况。5.4非真实销售收入一些企业通过混淆会计期间,把下期销售收入提前计入当期,或错误运用会计原则,将非销售收入列为销售收入,或虚增销售业务等方法,来增加本期利润以达到利润操纵之目的。

6、结束语综上所述,既然企业有充分的空间来操纵利润,因此,对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不仅要看利润表的数据,而且要看利润的计算过程;不仅要看利润的数量,而且要看利润的质量。

6.1分析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从损益表中的一些数据,检验企业获利能力与经营成果。如以主业利润除以主业收入,可得出企业的主业利润率,凡较高的,说明企业的主业有较高创利能力,能抵御经济波动与市场风险,企业的成本费用低,盈利水平高,经营有方;又如,主业利润除以总利润,接近1的,说明公司主营业务的“主体性”。数值远离1的,就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缺乏效益。大于1的,说明发生了其它业务、投资收益的亏损或营业外收支不抵。

6.2分析财务指标

如取流动资产数除流动负债数得出流动比率,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除以流动负债得出速动比率,可以分析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与变现能力,一般地说,以流动比率接近2,速动比率接近1为宜;以净利润分别除以总资产、净资产、可以得出公司的资产贡献与净产收益率,从而反映公司真正的投资价值。

6.3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时间序列的应用研究

利润操纵是利用了会计应计制的特点,但在较长时间内,有些利润操纵手段将失去效用,如推迟确认费用必然引起下期费用升高;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就会引起下期收入和利润降低。因此扩大信息观察的时间范围就能缩小利润操纵的应用空间。

6.4计算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不良资产年度末普通股总数其中不良资产为: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这种计算意味着截止报告期末,对可能存在的潜在损失全部视为损失,从股东权益中扣除以求得基本反映公司实际状况的净资产额,以判断公司经营业绩的虚实和差异。

6.5结合运用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够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能够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也能够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6.6注意、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通过阅读审计报告,

可以了解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如发表非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则要引起警惕,关注可能发生的利润操纵。

篇10

(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湖北 襄阳 441003)

摘 要: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形式的潜亏。潜亏是财务报表失真的重要影响因素,部分企业经营者出于各种目的,在会计核算上做文章,通过虚增收入,少计成本费用,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从而塑造企业的良好财务形象。因此,关注潜亏形成的原因,提出防范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企业潜亏;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91-02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田伟(1979-),女,湖北襄阳人,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潜亏即企业的潜在或亏损,是企业财务账面没有反应出来,但实际已经发生的各项费用和资产损失,这种少计费用的行为就是潜亏。

一、潜亏的常见表现形式

1、虚增收入、成本结转不实

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对收入的确认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如不按照制度的规定,在不具备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自行确认收入,或故意少结转成本,那么由此会形成潜亏。

2、应收款项长期无法收回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济交易事项往来频繁,为扩大收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赊销事项时有发生。老账未清,又增新账,应收账款坏账风险越来越大,企业如未按会计法规充分计提坏账准备,将是潜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应收款核算中,挂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下的名目繁多,企业如不及时清理,本应计入费用的事项却作为资产长期挂账,如职工借出备用金不及时报销,在财务账面反应为资产,而实际上应为费用。

3、存货价值存在跌价可能

企业原材料的采购量没有较好的依照生产计划进行,造成原材料的积压浪费,或因材料保管不善造成无法使用或盘亏,产成品滞销积压,造成跌价或无销路,企业为追求短期的利润指标,未及时调整存货的账面价值,都会形成潜亏。

4、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规范

每个企业特别是大型生产企业,存在大量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计提折旧,合理划分折旧年限,并按一贯性原则选择合理的折旧计提方法。有些企业根据想要达到的利润指标随意设定大额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这对利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另外,资产管理比较混乱,账实不符,已盘亏资产不及时进行核销,损失未计入当期损益,也会影响利润。

5、长期股权投资已无价值

有些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对象因经营管理不善连续亏损,扭亏无望,甚至成为无人员、无资产、无经营的“三无企业”,投资作为资产的价值已经丧失,但在账面上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形成潜亏。有些企业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对于有实质控制权的企业,因被投资企业账面亏损,影响总体利润,擅自不进行报表合并,这样也形成了潜亏。

6、资金损失风险

资金拆借、担保是企业间生产经营过程中常见的经济行为,数额往往非常巨大,一旦欠款企业资不抵债或信誉不良,借出资金将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这往往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关系到企业生存。担保行为也同样会产生潜亏,一旦被担保方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担保方将会承担连带责任。

7、价差等政策性风险

对于具有国家计划需求性质的产品生产企业,如军需装备,在未取得批复价格的情况下,以计划价或协议价计算销售收入,最终批复价如低于入账价值,就会形成潜亏。部分专项费用超支挂账,后期无法取得国家经费来源,也会形成大额潜亏。

二、潜亏形成原因

造成潜亏的原因有很多,会计基础核算、经营管理各方面都有可能造成企业潜亏。潜亏对企业发展的危害是很大的,特别是巨额潜亏一旦发生将耗费企业数年的时间进行消化,使企业背负沉重的包袱。潜亏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级机关或集团经营考核指标下达不合理,现阶段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利润指标上,对企业偿债能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没有进行全面的考核,企业经营者为完成考核任务或争取眼前利益,指使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故意隐藏潜亏,调节成本费用,粉饰会计报表。

2、外部监督处罚不力。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企业潜亏没有相应的监督处罚机制,助长了企业经营者蓄意隐瞒潜亏的行为。

3、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够,专业技术基础不扎实。比如有些会计从业人员不熟悉会计准则,在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的情况下确认营业收入。部分企业销售人员未完成个人销售任务,将产品销售给有不良信誉评价的客户,有些甚至是应收账款的长期挂账客户,款项实际很难收到,会计人员认为产品已发出并开具了销货发票即可确认收入。有些会计人员在会计事物处理上随意性较大,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界限不清,如长期负债的利息,要根据款项的具体用途计入当期损益或资本化。

4、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如在存货方面,采购人员对原材料的采购量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过量采购使原材料大量积压,后期不再符合生产需要,导致原材料跌价;仓库保管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各类存货疏于管理,特别是易腐蚀的存货未配备专用的保管设施,致使存货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未建立良好的资产管理制度,年底不进行彻底的资产清查,部分资产账实不符,也未及时按程序进行核销。

5、重大决策失误。对外投资属于企业的重大决策事项,有些企业没有完善的投资决策制度,经营者盲目决策,事前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研并形成可行性评估报告,被投资企业或项目没有发展前景,打不开销路,或建设周期过长,投入资金量过大,超出企业融资能力,使资金链断裂;有的对被投资企业疏于管控,使企业由盛转衰,回天无力。基于上述原因,有些企业在账面反映为大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上被投资企业即将破产或清算,形成潜亏。

企业的潜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会计核算将它计不计入当期损益,它实际上已经占用了企业的资金,成为了企业的包袱,越不处理,包袱就越来越大。

三、潜亏的处理

对于清理出来的潜亏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国家政策性支持,通过一定的审核程序,冲减所有者权益;一种是由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加以消化,潜亏计入当期损益,虽然企业一时难以承受,但在所得税缴纳方面取得了实惠,同时企业自身责任感得到了增强,通过不断的创造利润实现发展,国有资产也实现了保值增值。

四、如何有效的避免潜亏

1、加强会计基础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养。注重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包括专业技能的培训及职业操守的提升,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不做假账,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资产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备用金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比如备用金管理制度,可对备用金借款期限、借款金额加以限定,对于长期挂账不报销的借款人员可采取有效措施限其整改;又如成本管理制度,应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正确分配,如实结转产品销售成本。二是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控,对具有实质性控制权的下属企业委派综合素质过硬的财务总监,并定期对财务总监进行考核。三是重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审计中所发现的审计问题,加以整改并积极采纳内部审计提出的审计建议。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应涵盖采购、销售、资金管理、工程项目、投资、并购等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投资管理,需从投资管理制度建设及职责分工、投资论证与决策、投资合同管理、投资日常管理、投资处置、投资分析与报告等关键点加以控制,以达到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反映投资业务、防范投资风险、投资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等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执行也是避免潜亏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结束语

潜亏在很多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对企业自身发展及外部经济运行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潜亏的存在使企业虚增资产、利润,不能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投资者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银行可能会放出大量的不良贷款,虚假利润分配可能会使国有资产转移至私人。杜绝潜亏是每个企业的必修之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