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

篇1

课题组  胡兴  胡鹏鹏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和弱化的部分。而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长久性教育。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内,一般都自始自终伴有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使得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往往会形成孤僻、不合群、厌学、易冲动等问题,在学习上他(她)们不愿意(也没有机会)张扬个性,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看客”。能力得不到训练,教育得不到实效。往往是学校几年工作还不如游戏机房的几分钟。形成了非智力因素的后进生。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关爱每一学生,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思的问题。鉴于此,提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目的在于让这部分留守儿童能乐于学习,生活与学习上都不至于孤独。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题实施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研究,将依据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心理学。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并将优秀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构起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

通过研究,力求让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 、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课堂,形成自己独具的教学特色,学生能产生乐学的情绪,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主要在盘州市的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生中组织实施。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象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反映该类学生学习素质与个性心理以及其它素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现状与实践研究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对该类学生的发展实施可行性的研究,并运用与实践中,尝试形成可操作性模式。

3.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素质和活动评价研究。

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应及时的适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此类儿童对待评价感觉敏感,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多维素质的评价,要将检测和其它的评价放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并进行跟踪评价的研究。

(2)建立合适的学习小组,将他们融入进集体学习生活中去。

(3)课间活动与放学后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跟踪研究法: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跟踪研究,运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适时的记录每一个有效的数据。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以点到面,层层推开。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 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合理的搜集与运用各种文献和资料,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及时的制定相应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3. 行动研究法: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地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

4.经验总结法:是对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是自己或其他老师教育实践中的直接感受,实践性强、简便实用。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9月——2019年4月

第一阶段;初步开展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1. 研究课题前期准备;

2.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3. 确定跟踪研究的对象。

第二阶段:重点研究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进行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

2. 不定期举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

3.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评价活动,探索教育与发展的操作方式;

4. 积累研究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5. 撰写案例和论文,展示优秀颗粒、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9年2月——201年4月

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 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研究成果展示:

1. 课题实施方案

2. 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论文集

3. 学生学习日记、周记,小论文展示

4. 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5. 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6. 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QQ群。

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课题主研人员均是市、县教育骨干,具有很好的科研经验。

(3)区位优势明显。我校处于县城周边。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别教育问题的可操作性方式,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加强组织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者:刘丽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青永红 、周林;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作者:李雯婷,载《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作者:段成荣、周福林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作者:吴帆、杨伟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载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二、课题开题论证结论

课题开题论证专家组论证结论:

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研究目标明确. 旨在通过研究了解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内容具体,方法得当;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计划全面;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多样化。

建议课题组应进一步修改并完善开题报告,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合理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与成果,还要根据时间顺序分阶段对研究过程性材料及佐证材料进行归档与整理。

专家组一致同意本课题按开题报告进行研究。

2017年 9月 12日

三、开题论证专家名单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   作   单  位

专家签名

操明良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支坤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教育局

蒋泽山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马场中学

张春明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向永健

高级教师(中)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廖浩

篇2

我区现有农村初中40多所,每所初中都有该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留守寄宿生”的管理便成为学校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因为大多数“留守寄宿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活难以自理,易形成自卑、自私、孤僻、易怒、抑郁、悲观的心理,而且极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关注“留守寄宿生”健康成长刻不容缓!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农村初中首先必须承担起教育引导的责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创造条件,形成系统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帮助“留守寄宿生”克服不良心理,抵抗不良诱惑,形成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科学文化

知识。

我区各农村初中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对“留守寄宿生”日常生活的管理方法,尝试如何为他们创造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躁动,化解矛盾纠纷,学会与同学正常交往;如何教会他们进行有效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我区张店镇白塔寺初中就是成功的例子之一,该校已经形成独特的综合教育管理体制。他们创建了“两条线”的管理体系:一是以“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线的管理体系;二是以“校团委―班委―寝室部(总务处)”为主线的学生自主管理网络。他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环境熏陶,以榜样带动”的管理思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格素养、思想品德,受到家长、学生的欢迎,得到社会、领导的赞扬。他们申请了省级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综合管理体制的研究》,重点研究学校应建立哪些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领导、班主任、授课教师、辅导员之间应如何配合,各自要承担哪些责任,应采取什么形式与家长沟通,与社会机构、政府机关协调,从而构建学校领导负总责,班主任、辅导员抓具体落实,家长委员会适时协助、监督的综合管理体制。该课题研究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探索出农村初中对“留守寄宿生”应采取的有效综合管理体制,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在课题研究工作已顺利结题并正在积极推广中。

除此以外,我认为各级政府应尽快筹资建立寄宿制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并能配备心理健康、生活管理等专业教师。学校应做出适应性调整,一是要建立“留守寄宿生”学生档案;二是开设生活指导课,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内容;三是放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条件,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寄宿生”暂时温暖的“家”。给他们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一个拥有良好道德氛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当他们在生活上出现了问题,可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当他们学习上出现了问题,可得到教师的及时辅导;当他们在道德上出现了问题时,可得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当他们在情感上出现了问题时,可得到教师及时的关爱。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建立起符合本地情况的相关制度,能够给“留守寄宿生”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进行更加耐心和细致的教育,对“留守寄宿生”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教育责任。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他们和同龄人一道快乐的成长,才能促进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篇3

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大规模流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伴随的是农村留守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接近1000万。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孩子”。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课题组对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都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选取与我镇相邻的几个乡镇的学校作为为本项研究的实地调查地点,原因在于这些乡镇都地处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人数多,相应地留守儿童数量也较多,选择这几处作为本项研究的实地调查点具有代表性与可行性,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性。在调查中,我们特别对留守子女和非留守子女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另外为了对留守子女的学习现状做一个全方位的考察,我们还对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或监护人)及其任课老师(主要是班主任)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的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我们编制问卷的原则,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问卷进行分析。

一、小学儿童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50.7%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37.8%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剩下11.5%都由所谓的“家长”照料。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因为工作,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无奈将孩子托付他人以减轻抚养负担。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较非留守儿童偏低,在调查中没有发现一个“不喜欢”学习的非留守儿童,但却有留守儿童明确表示:不喜欢学习!不过总体看,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对“读书就是出路”的观点很认同,认为学习成绩好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也可以报答父母。统计数据中有几项值得注意――以“为了认识同学”为学习目的的留守儿童比例明显比非留守儿童高,说明他们内心更希望获得关注,渴望有人可以倾诉;留守儿童想改变现状的意愿十分强,甚至是过分强烈,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生存,更希望是通过这个途径“赚大钱”,这极有可能是在平时对父母养家的艰难深有体会造成的。

二、小学儿童监护人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程度不高,影响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30.0%的留守儿童家里没人辅导或检查孩子家庭作业。其中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更加严重――51.5%双亲外出家庭没人辅导或检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另外,65%的监护人表示很少或从不检查孩子作业。

其次,在农村仍有相当数量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中很多人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而给自己或其他监护人保留的任务就是照料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忽视对孩子学习上的关怀。

三、教师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被调查教师在访问中表示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比非留守儿童的表现差。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学习上较难管理,这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监护人联系困难等因素有莫大关联。

虽然媒体上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不绝于耳,许多社会机构纷纷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但对于本地、本校而言,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出彩。虽然学校都设有留守儿童档案卡等,但大多的教师坦言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关心程度一般。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困难很大。首先,“教师精力有限”,另外“学校经费和场地短缺”等多种因素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也因此。很多受不到关爱的孩子就更不愿意学习了。可见,人力和物力匮乏是制约教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大瓶颈。

【第二部分讨论和建议】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的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总结出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家庭监督力度弱;2家中缺少强化辅导;3家中学习环境差;4心理情感不健全;5外部支持不足。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以及调查过程中查阅的相关资料不难发现,留守儿童发生学习问题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虽然校方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出台相关的针对性举措,忽略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由于师资紧张,精力有限,一些教师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受场地、经费的限制,学校办学条件一般,不能为大批留守儿童提供寄宿……这些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劣势下,学校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五、提出的建议

对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约制度入手,逐步弱化乃至拆除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壁垒,使流入的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享有和当地居民同等的社会权利。

(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构建健全的学校监护体系

对于这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有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任务,以配合社会、家庭、政府解决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三)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统筹各项社会资源

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制订和切实落实相应的政策及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监护、寄养等法律法规,。要强化统筹,整合各项资源,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积极性。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多与子女联系,主动关心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避免用过多的零花钱补偿孩子的心理缺失;监护人(或监护人)要真正负担起照料留守儿童的责任,多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尽力为儿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篇4

关键词:教研员;科研;指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3-0037-03

随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县级教研室的职能和教研员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笔者结合本人从事教育科研10余年的课题研究和指导经历,谈谈作为教研员怎样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问题。

一、教研员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

(一)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指教研员运用教育科研的先进典型,感染、同化和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指导者现身说法

指导者以自身的一两项成果为例,阐述自己的研究选题、过程、成果、感悟,与教师分享,以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开阔的视野,较丰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给教师以示范。

2.树立科研先进典型

寻找教师身边的典型,介绍他们的研究故事,展示其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如研究手记、场景图片等,介绍其研究成果,包括所解决的问题,所运用的先进教育理念,采取的科学方法,研究的思路、策略、师生的变化等,与教师共同分享。这些来自教师身边的鲜活素材,定会对教师参与研究产生价值导向、情感激励和行为暗示,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研究的强烈愿望与行为。

(二)学术讲座

教育学术讲座,是推进学术普及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研员进行专业指导的一种常用方式。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效率高。通过教研员讲,众人听的方式,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传递大量信息,帮助教师拓宽视野,了解教育改革动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而且可以针对研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同时,教育类讲座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示范,它的设计、表达以及呈现方式会对听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讲座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示范。

(三)现场对话

现场对话,是指在特定场景下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帮助教师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是一种双主体活动方式,是一个信息和情感双向传递与共振的过程。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能调动双方积极性,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交流便捷,反馈及时;双向互动,达到双赢。它尤适合于专题研讨,如课题论证、成果点评、案例研讨等活动。

有效的对话不仅需要彼此配合默契,还需要双方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教研员,在现场对话中,不仅是单向的宣讲者,而且还是倾听者、合作者,要善于运用调控艺术,使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教师能对自己所遇情景、所做事情以及本真的想法畅所欲言。指导者要善于倾听,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要做到态度诚恳,分析中肯,不要过分挑剔,随意否定,以免伤害教师的自尊心。指导者与教师互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深度对话,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擦出的“火花”是众人智慧的结晶;要做好现场记录和事后的整理、综述,并积累归档。这些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四)跟踪辅导

跟踪辅导,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指导者对特定的个体或群体研究实行全程跟进,及时提供理念支撑和技术支持,从而扶持教师“做中学”的专业引领方式。其最大特点是指导个别化,尊重辅导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但受益面相对较窄。对部分重点课题或是重点培养骨干教师研究的指导,往往采取这种方式。这实际上是教师研究的一种导师制。

跟踪辅导方法有以下两点

1.教研员与辅导对象保持经常联系,主要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博客和微博等方式进行

教师带着研究实践中的困惑(如理念模糊等),困难(如资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梳理、归纳、表达等)。随时与教研员联系以获得支持。教研员也应经常主动了解教师在研究中的困惑,及时排忧解难。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跨区域、多维度开展,应经常使用。

2.教研员到辅导对象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交流

这样,教师可以近距离讨教指导者,如借助教研员智慧,更好地把握现有条件,寻找合适的研究方式等;教研员也从中清晰地了解到教师反思性实践研究的状况,以便给予及时指导,但受制于时间和空间条件,机会相对较少。

为了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注意: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明确辅导的目的、任务、对象、方法和过程,以便统筹安排跟踪辅导,使之有条不紊进行;要尊重指导对象,提高针对性,给予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和重建,提升研究品质;要对辅导对象的情况和辅导过程及时做好记录,注重效果反馈,经验总结,汲取教训,不断改进辅导策略,提高辅导质量;要整合专家资源,综合利用,并建立和形成跟踪辅导的长效机制。

(五)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是指教研员以一个研究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伙伴身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与其他参与者一道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专业引领方式。它最大优势是教研员与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弥合各自不足,通过零距离接触,共同研讨,相互启迪,使理论与实践深层次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与研究者的水平。合作共同体是一种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研究组织形式,是中小学培育教师研究精品成果和培养教师科研骨干的有效办法。

合作研究的方式有二:一是教师参与教研员主持的课题(如承担子课题任务)。教师可从教研员的研究设计与操作过程中吸取经验,提升研究水平。在合作研究中,教师不是配角,而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应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过程,新的认识和感悟。二是教师研究项目吸收教研员参与。这是一个以教师研究为主体,教研员参与研讨,平等对话,共同经历研究过程的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往往通过搭建研讨平台,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探究活动,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实施各项研究,共同提炼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研员是依靠而不是依赖,教研员给教师以充分的尊重和认同,相信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能力。

建立合作研究的共同体,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以研究主题为纽带,选择有需求、有特长、能切实担当研究任务的教师(或教研员)参与进来。二是实行统分结合的研究方式,即在共同纲领下保持各自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三是教研员在坚持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前提下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师研究的实际出发,帮助解决研究中的困惑和疑难,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以点拨为主,启发思路,帮助开发资源,共同提炼成果等,而不是越俎代庖。努力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合作研究中教研员应始终关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指导,要在“成事中成人”。

二、教研员在指导教师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应对

(一)跨学科知识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领域很广,这就遇到了跨学科指导的难题。科研指导者与其他教师一样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同时在指导上往往又受制于这些知识。这该怎么办?笔者以指导“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为例,谈谈科研指导者如何解决跨学科知识问题的。

1.要开展自我培训

就是要领先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笔者首先学习了有关儿童发展政策文件,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各种文件政策,了解留守儿童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政策。然后再学习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如《21世纪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案例评析》等,了解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再指导教师如何去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论著,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从而避免学科知识指导上的盲区。

2.要主动出击,聘请专家指导团(顾问团)进行专业引领。这可以弥补自身专业不足的问题。

3.要“做中学,学中做”

要学的跨学科知识很多,但时间和经历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在指导过程中先学习与课题研究需要紧密相关的知识,从而达到最经济的学习方法。如果遇到自己无法指导的学科专业问题时,可及时向该学科的教研员同事求助,也可以利用开放的现代网络收集相关经验,借鉴他人做法,避免自己盲目的摸索。

(二)分层指导的艺术问题

1.指导对象的方法问题

科研指导涉及的指导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担当课题组组长的校长;二是担当子课题组组长的教研组长;三是参与研究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的对象,指导方法要有所不同,因此,分层指导是有效的方法。为此,要进行调研,了解不同指导对象在研究中的劣势和优势,特别是要明确他们的职责,艺术地有区别地指导,使他们各司其职,各有所获。如对校长的指导重点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题管理,如何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建立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课题管理制度,安排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适当投入;在指导教研组组长时,关注子课题组的学科研究职能,发挥教研组校本研修的功能,通过网络教研,现场教研等形式,提升本学科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在指导教师开展课堂研究时,主要引导学科教师根据课题要求和本学科特点,能创造性地应用先进的理论,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积累和提炼研究成果。

2.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的艺术问题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就课题研究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也可以根据个别教师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针对性的指导。而要取得指导的有效性,需要教研员全面真实地了解每个研究者面临的实际困难,这就需要深入现场听课观察,与被指导者进行交流来获取他们的真实情况,从而达到指导的有效性。

(三)变通能力的问题

课题研究是变化莫测的,例如:课题题目太大,在实际研究中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怎么办?课题研究的进度太慢,难以在预期内完成研究怎么办?课题研究采取原有的路径与方法走不通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教研员不能用已有的固定思维去应对,而是需要有变通的能力,那么,变通能力如何培育呢?

1.在反思中培育逆向思维

中小学教师在课题实施中遇到一些挫折或失败的教育教学案例时,作为教研员要进行自我反思,要反省自己在哪个研究环节出了问题,要对研究者的自身素养问题,研究方法问题等进行反思,要从失败的案例中分析原因,避免僵化的研究思维。

2.在头脑风暴中培育发散思维

在教研员面对棘手问题的而自身一时还无法解决时,就要依靠教研员和群众的力量,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与方法。

3.在新型民主中培育求异思维

智慧和经验来源于群众,教研员的最好老师往往是指导的对象,而科研经验和方法有时是来自于一些参与课题研究的优秀教师。因此,教研员在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时可以利用群众的教育智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人格素养问题

作为县级教研员能否有效地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格素养,而人格素养中比较重要的是民主平等的态度,示范型的研究能力和奉献精神三个方面。

1.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

现在有一些教研员,自封权威,高高在上,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被指导者对教研员产生了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指导效果。因此,教研员一定要放下架子,要反对“学霸”行为,要与被指导者平等相处,从而激发被指导者的研究积极性。

2.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要有效指导他人,自己应该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否则很难服人。这就需要不断挑战自我,苦练基本功,要勇于承担各级的科研课题,并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要不断有像样的专著、论文出版和发表。

3.要无私奉献,提升自我的人格素养

篇5

一、留守儿童不良性格特征及成因

1、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比吃、比穿、比用、比阔气。打工的父母都觉得欠孩子的情,就在金钱上补偿,而孩子也觉得该用。因此,吃零食成风,过生日请客,更有甚者,花钱请人抄作业、抄考卷。

2、读书上进的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应付式读书,甚至厌学逃学。这些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没读多少书,现在依然能够走南闯北赚大钱,比有些读书多的人挣钱多,混个初中毕业,大不了和父母一样闯天下去,照样潇洒。

3、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打台球,甚至逃学,有的祖父母年迈体弱管不了孙子,有的祖父母溺爱孙子,没有父母的严肃管教,这些孩子就自由放任,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了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

4、个性孤僻、倔强,不能融入集体之中,也不愿和别人交心。孩子的个性形成与父母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脱离了父母的诱导与培养,孩子的个性必然走样。有了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修整,个性的健康发展就受到严重影响。

二、留守儿童教育缺陷所在:

1、监护人教育素质低

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辈,其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往往有心无力,只能管好孩子的温饱。同时,祖辈与儿童之间也更容易产生代沟,缺乏深度沟通,导致监护功能弱化。

2、留守儿童心理压力无处疏导

父母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会担心父母在外是否安全,是否会生活的健康,是否会被人欺骗,是否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承受着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自己的父母。祖辈由于年事已大,很多时候还需要留守儿童去照顾他们。

3、家庭与学校沟通不够,教育对接存在不少问题

临时监护人的临时身份,沟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不能主动与学校联系,父母由于在外地打工,基本上不能与学校联系;再加之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匮乏,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对农村家庭教育关注与投入严重不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往往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4、社会教育功能弱化

由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关注、教育机构相对缺乏,留守儿童一出校门就处于教育的“真空地带”。农村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近乎为“零”,没有教育、监督的舆论氛围,许多留守儿童在社会上学成一身“痞气”,丧失道德判断意识,染上许多恶习。

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对策

1、注重家庭教育

对于父母而言,应从长计量,外出务工赚钱固然非常重要,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挣更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权衡利弊之后,父母要慎重选择。其次,定期进行“温馨对话”。即便是外出打工,也要经常同孩子联系,再忙再累也不能成为借口,建议每周以电话、书信和互联网同孩子联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假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予以亲情渗透、培养。再次,监护人要尽可能担起监护职责,努力提升监管艺术,多在心理上给留守儿童关怀。

2、做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我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有以下可取之处: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每学期校对在校留守儿童(包括学龄前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深入细致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明确落实监护人,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做到一人一册。

(2)、建立联系制度

学校拟定致家长一封信,要求外出务工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给孩子打一个亲情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探亲一次。班主任要做到“三个一”,即每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一次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或家访记录;每月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一次通话,每学期期末给留守儿童的家长写一份家庭教育建议。通过联系,了解家长对孩子对学校的要求,反映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知道自己的子女(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及时解决儿童和上辈的隔代问题,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做学生的贴心人。

(3)、开展“结对子”帮扶

一是结合我校“培优转差工作”,将留守儿童作为主要培养对象。要求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督促留守儿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联系。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要做到“三知道”,即知道家长的工作地点、联系电话和儿童的监护人。

二是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

三是要积极动员、鼓励爱心人士与特困留守儿童“结对子”,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为留守儿童营建“爱心之家”。

(4)加强对监护人和儿童的心理健康培训

一方面学校借助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通过研究分析外出务工这一特殊现象对教育的影响,积极探索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家庭教育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体系。

3、增强社会教育力量

篇6

现在留守儿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笔者发现各个乡镇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活动室、亲情号码等,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在活动中体会乐趣,培养积极的品质。也有一些社会组织来到学校举办活动,利用寒暑假,给孩子们开展活动,传递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笔者也参与过红十字会举办的“爱心义教进校园”活动,利用节假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汉字听写、武术学习等活动的开展,带来社会给他们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否从内心去接纳与感恩外界的这些帮助?

笔者在《感恩父母》的课堂上进行小调查,让他们谈谈“父母对子女爱的行为”有哪些?大部分学生表示很茫然,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行为,认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极少数同学在冥想的过程中很有感触,表示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爱的付出和行为。当提起和父母的冲突时,学生们则是更有感触,发现很多孩子很难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爱的行为表现,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态,更别提对其他人了。而且多个班级进行上课都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很淡漠。

最近在心理咨询接诊中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为了亲子关系的问题来咨询。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的关心,就心生怨恨,认为父母只关心成绩,根本不关心自己。一旦发生冲突,有的时候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父母,心中产生怨恨,久久不能原谅父母,并且会忽略父母所有的付出,不懂得感恩,情感淡漠。

感恩教育是一种识恩、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过程。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很多,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研究的却并不多,很多感恩教育不够系统全面。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感恩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一个人心存感恩,有助于他更好地传递感恩的行为,心存感恩也有助于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周围所发生的事。形成良好的品质,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感觉,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加,懂得识别别人给予的帮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2.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并伴随情绪的困扰,所有的问题几乎都离不开关系,更有一些学生是一种病态的处理方式,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他人。很容易对一些现象和周围发生的事情?a生不满。24项积极的心理品质中,感恩与掌控感就属于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愿意去传递爱、传递帮助,通过这些助人的行为,也让他们体验高自尊及价值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爱和归属的需要,有助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三、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建议

留守儿童不能和问题儿童画等号,应该在他们身上挖掘积极的心理品质,现有的调查关于留守儿童身上积极的品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们应该更多地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并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品质,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感恩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通常在个体的内部识别和感知,并且从心理上真正地认可别人的帮助,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种美德。培养儿童的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任何一个途径和方法就可以解决的,它必然是一个多途径合作的过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关注与解决。

1.父母是教育的核心,加强自身的修养,促进沟通

有时父母在外地务工,必须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自己要选择外出务工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明白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让他们理解父母。另一方面,父母在平时和孩子沟通时,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成绩,当然金钱也不能是父母弥补自己爱与陪伴缺失的唯一工具,这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也要关注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恩品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品质。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相处中也要注意识别自身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替罪羔羊”,更不能成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有意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及时化解孩子的怨恨情绪,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那种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交易式的爱。

2.学校方面是主力军

(1)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优化校园环境

感恩品质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比如黑板报、橱窗展板、校园广播、演讲比赛等多种途径,在学校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并更多地带学生们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去帮助他们,比如走进敬老院送关爱,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其感恩的品质。

(2)探索多种有益的途径,完善学校感恩教育

对于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活动就可以实现的,学校必须将其系统化,不能虎头蛇尾。留守儿童的内心是特别敏感的,他们不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特殊的个体对待。这些孩子通常也会和同龄人一样,有很多成长的烦恼,但是他们缺少倾诉的对象。当然学校在平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另外,学校必须让各种活动系统化常规化,这样才有利于感恩品质的巩固培养。

(3)探索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促使个体观察、学习、体验,运用动力学理论,在互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发展良好生活适应性的助人过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困扰和生活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优化其心理品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困惑。有实践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降低其焦虑水平,提高其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是显著有效的。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学生设计一套合理关于感恩品质的团体辅导方案,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团体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市也有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我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可行的而未成熟的思想构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背景下去实践,再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完善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农村中小学可以由心理学老师牵头来给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当然从事团体辅导的心理教师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团体活动,以提升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的,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

3.从社会层面上加大关注

(1)构建感恩长效机制并进行逐级监督

关于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光靠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并没有构建长效的机制,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更有一些农村中小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一些虚假的材料,实际上并没有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更提不上感恩品质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管理部门只知出台政策、有时来检查,但是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监督,没有长效的保障机制,有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并没有重视起来,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展活动。

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得到更长久的效果,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和管理。真正使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能够开展起来,真正能把关注留守儿童的感恩品质坚持下去,这样才是有效的,而不是表面的、无效的。

(2)加强培训

篇7

1.心理疏导不到位。祖辈与留守儿童年龄差距大,代沟深,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留守儿童年龄小,心理还不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会产生许多困惑,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久而久之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和一些不良的倾向。

2.忽视精神生活。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使得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通常只重视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即可,至于孩子的喜怒哀乐,喜欢与什么人交往,与朋友谈论什么样的话题,他们从来不关心。忽视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会使留守儿童的人格不健全。

3.亲情关怀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根据我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镇社区成立“留守儿童氧吧”和家长学校,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所谓“氧吧”,顾名思义,就是给孩子们提供充足氧气的地方,寓意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留守儿童氧吧”就是创建适合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绿色、生态、温馨、愉悦的学习活动平台。我们社区工作者帮助志愿者,利用自家宽敞明亮居室,建立了第一所村(居)“留守儿童氧吧工作站”,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志愿者利用留守儿童氧吧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和思想道德引导。儿童在这个“氧吧”内“吸氧”、“补血”、强能、壮体,心理、情感、知识、能力都得到正能量补充,留守儿童氧吧让儿童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成长在其中。

二、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具体措施

1.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在四个文件中确立目标。镇人民政府在《南沈灶镇社区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印发的《南沈灶镇2013年社区教育工作安排》中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工作纳入其中;在下发的《南沈灶镇关于在村(居)建立留守儿童氧吧工作站的通知》和《南沈灶镇留守儿童氧吧活动指南》中,确定了建立留守儿童氧吧工作站的目标措施,使我镇的留守儿童工作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运行。

2.建立宣传推进机制。我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强化宣传,提高构建“留守儿童氧吧”关爱工程的知晓率,扩大留守儿童受益面。通过在“南沈灶社区教育网”、《东台日报》、《东台电视台》、《江苏学习在线》等新闻网络上刊登留守儿童氧吧建设的相关信息强化媒体宣传,营造了有利于关爱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为留守儿童氧吧统一制作宣传栏、设置醒目宣传牌、配送图书、影集等物品拓展场地宣传,为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积极创设条件;通过举办教育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深化社会宣传,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3.建立志愿者关爱队伍。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心吸收热心关爱留守儿童,无私奉献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团员青年、寒暑假回乡大学生组成留守儿童志愿者工作队伍,全部登记在册,加以规范培训。目前中心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达40多人,掀起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热潮,在全镇营造了关注、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4.建立村(居)留守儿童氧吧。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镇社区教育中心在中心和村(居)建立了6所“留守儿童氧吧工作站”,在社区基本构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体系。镇社区教育中心为各留守儿童氧吧工作站统一布置,在氧吧工作站内张贴了《南沈灶镇留守儿童氧吧活动指南》、《南沈灶镇留守儿童氧吧活动条例》,开辟了“留守儿童氧吧活动园地”。在管理方式上,中心要求各氧吧工作站力求科学规范,做到“三齐全”,即活动档案齐全,图书配备齐全,简易健身器材齐全。

5.建立家长学校。为了提升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艺术,中心成立了家长学校,对社区内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委托监护人情况进行拉网式的摸底建档。搜集编写了适合各类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的教育读本,开设“祖辈类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家教艺术培训班”、“父辈类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教育艺术培训班”。着力提高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提高教育水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三、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的服务形式

1.阵地服务式。我镇针对留守儿童双休日、节假日等管教“真空时间”,在社区教育中心、村居建成留守儿童氧吧,在节假日、双休日面向社区内的留守儿童开放。对社区内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成长记录档案,收集了他们学习、生活、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成长过程。以“留守儿童氧吧”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阵地,近年来,氧吧的20多位志愿者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每一位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近年来已有200多名,3000多人次的留守儿童得到了帮助。

2.结对帮扶式。中心在社区内发出倡议,号召开展“一帮一”结对活动,每一名留守儿童都有一名志愿者对其进行帮扶。在活动中采取了以下形式:①小手牵小手。人格是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人交往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氧吧让留守儿童参与校外活动,特别是开展手牵手一助一的活动。活动以社区内学校班级为中心,各班的优秀班干在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对留守同学进行积极的帮助、引导,同时还推荐有特长的留守儿童去帮助其他同学发展特长,此活动不仅让留守儿童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也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和自豪感。②大手握小手。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因此,给他们找一位妈妈非常必要。我们氧吧组织女志愿者让她们牵手一位甚至几位留守儿童,用她们的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近年来,氧吧的20多位妈妈们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每一位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③老手搀小手。氧吧积极倡导离退休的老教师,自觉志愿为留守儿童开展校外教育,在条件成熟的村居志愿者家中挂牌成立了“南沈灶镇社区教育中心留守儿童工作站”,在节假日、双休日面向社区内的留守儿童开放。鼓励留守儿童树立信心、好好学习。

3.家教艺术培训式,镇社区教育中心以家长学校为阵地,常年深入社区举办各类家教培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中心对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着重进行如何对幼儿进行亲子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培训;针对小学生的实际,中心对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着重培训如何对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针对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中心着重对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培训与孩子沟通和青春期心理疏导的艺术。迄今为止,中心已分批、分期在镇中学、小学、人口学校举办了面向中学、小学、幼儿园“留守儿童”监护人、委托监护人教育艺术培训活动5期,以定期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提高社区内“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艺术。计有100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

四、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成效与思考

我镇社区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组建由退休教师、团员青年、社区工作人员、寒暑假回乡大学生等各类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队伍,构建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网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弥补了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氧吧中,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心灵抚慰、生活救助,弥补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缺位的监管,使留守儿童虽然远离父母,也能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地成长。

2.锻炼了“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生活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培养了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更极大地锻炼了“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3.丰富了留守儿童的假日生活。在节假开放日中,对留守儿童学业辅导、定期举办书画、写作培训班,免费开放电脑室,留守儿童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成绩,还丰富了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生活,使留守儿童能够快乐地成长。

4.澄清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模糊认识。教育艺术的培训澄清了监护人、委托监护人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对“留守儿童”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亲情的关爱,使监护人、委托监护人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方法,提高了教育水平。

5.营造了“留守儿童”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提高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入了一个良性轨道。祖辈类监护人宽严相济的教育,利于了孩子的习惯养成;父辈类监护人调整心态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建议,融洽了与“留守儿童”的关系,重视了平时的沟通和疏导。这样也就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6.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课题研究成果《留守儿童氧吧的实践与研究》发表在2012年《中国社区教育》第4期,《走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发表在2013年《中国社区教育》第1期,《谈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如何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发表于《中国社区教育》2013年第5期,东台电视台于2012年10月16日、2013年8月21日、《东台日报》分别于2012年11月6日、2013年8月7日对我镇留守儿童氧吧的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心老师撰写的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孩子自立自强,做生活的主人》获得盐城市家长学校教案评选二等奖,《教子先律己身教重于言教》获东台市家长学校教案评选二等奖。目前,我镇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呈现出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留守儿童氧吧正逐渐成为政府的关注重点、家长的放心港湾、孩子们的开心乐园。然而从一年多来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人员、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如何构建更强大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在调研中我们产生了以下两点思考:

(1)政府主导是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根本保证。要建立由政府牵头,财政、妇联、民政、学校、关工委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关爱服务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资源整合,形成合力。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整体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有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有雄厚的经费支持,有相应的目标分解和督查考核办法,才能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力度。

(2)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关键因素。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是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不断丰富留守儿童校外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组建由爱心人士和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人员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队伍。完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保障。要创造性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努力提高家长及监护人的教育素质,使他们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留守儿童快乐成长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五、结语

篇8

一是大家认为中心学校在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创建精品学校、创教育强乡,实现学校优质、可持续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又以为困难重重,主要是办学设施太薄弱,莫说教学设施,就是最基本的教学用房都不能满足,校舍多是危房,国家投资太少,学校只能维持正常教学。

二是大家围绕如何优化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意见:青山乡小学教师队伍正处在青黄不接之中,占一半的教师是由民师转正的,年已过半百,精力和体力都大不与前,工作是力不从心。但大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就目前情况,中心学校应该从近几年选招的青年教师中培养骨干,给他们加担子,分任务,尽快让他们成长起来。

三是关于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大家以为这是一个突出问题。全乡小学生(包括学前教育的学生)有1200多名,其中就有500多名学生属留守儿童,这给学校带来诸多教育上的麻烦和困难。

综合教师们的谈话和建议,我进行了一些梳理,也进行了剖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考,构思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问题学生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24-02

近些年,随着招生率的不断提高,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思想品质不够好、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都升入了职业学校。这是一个让教师和家长都头疼的群体,这些学生大多有较强的厌学情绪且性格偏激。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问题学生的出现,是自身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抑或是学校环境。本文将从家庭教育方面分析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方法。

一 问题学生的家庭现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问题学生的家庭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问题学生中的比例较高。下面分别对这几类家庭做简要分析。

1.留守家庭

留守家庭是指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被留在家乡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居生活的家庭。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身边。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开而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导和观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根据对本校的问题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有32%的学生属于此类,特别是三界方向的,大部分学生家长在上海、嘉兴、湖州等地承包建筑工程或土地种植。

这类孩子在学业上由于常年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有不完成作业、逃学等现象。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辈的孩子由于宠爱,也存在着思想上的代沟而无法有效监管,除了给孩子必要的生活费用外,无法从心理上跟孩子进行交流、在学业上进行教育,所以根本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监护目的。

在思想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隔代的教育更有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的倾向。这类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为一些无端小事而大发脾气。

在人格方面,由于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而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由于父母在教育岗位上的长期缺位,对子女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孩子对父母的亲情度、依赖度都严重下降。留守学生往往表现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他们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需要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在心理上,他们主要表现为:一是孤僻内向。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在身边的鼓励和支持,他们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易造成自闭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冷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他们把父母只是当成“提款机”。三是心胸狭隘。他们过早体会了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四是功利主义。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出于对孩子的愧疚,往往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而学生得不到精神关爱就从物质上加以发泄,容易与人攀比,缺乏勤俭节约的精神。

2.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的家庭。近年来由于受社会风气影响,离婚率居高不下,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本来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日子受到了冲击,他们还不成熟的心理由于家庭的变故而受到了伤害,他们的心理创伤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愈合的。单亲家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第一,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缺少了这份优越感。离婚家庭的父母由于彼此的感情不和而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而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

第二,抑郁冷漠,充满憎恨。有的学生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加上父亲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当看到其他同学在父母面前撒娇或父母对他们的宠爱,心里就会十分难受,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

第三,暴躁易怒。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宣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

二 存在的不良教育方法

不管是留守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包括一些完整的家庭),导致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方法不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缺失

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由于精力不足,或是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除了管好孩子的日常起居,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以外,无法提供学业上、心理上的支持。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平时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这种缺失的教育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柱。

2.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被调查的家庭中,这种教育占51.3%。不管是留守家庭还是单亲家庭,父母为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不足或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只要能做到,各方面都无条件满足。2011届机械班有个童姓男生,父母在外地开了一个香榧加工厂,他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学开始,爷爷奶奶就对他百依百顺,是属于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那种溺爱,什么要求都能满足他。初中毕业后,他到远离家乡的市区来读书,经常逃课去网吧,弄得奶奶焦头烂额。

3.“放羊式”教育

在这两类家庭中,这类教育也不在少数,在所调查的问题学生中占26.8%。有的留守学生寄养在亲戚中,除了父母定时给学生提供生活费外,其他时间都不予以管理;而在离异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都各自重组家庭,孩子成了“两不管”,孩子在平时都处在失管状态,有时候老师找家长也各自推脱。

4.暴力教育

暴力教育现象在家庭教育中也时有发生,占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15.3%。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奉行“棒头出孝子”的传统思想,认为不打不成器;有的家长由于爱子心切,对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子女严加管教,实行打骂;还有少部分家长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就拿孩子出气。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意志消沉,自控力差。

还有其他的家庭教育误区,作为父母必须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避免陷入种种误区,进而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 改进家庭教育以防止问题学生的出现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日积月累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孩子走健康成长的道路。

1.加强有效沟通,培养同孩子的良好关系

要让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沟通是前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要沟通,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相互信任、平等对待,孩子才会对你言无不尽。所以,做父母的就必须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其次,要注意沟通的方式。现在的孩子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他们认为的“隐私”,只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才能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交流。

不管是留守家庭也好,离异家庭也好,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交代。如留守家庭的父母,应告诉孩子,父母是为了给他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去外面打拼的,在家里认真学习,照顾好老人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支持。既给他讲明了理由,还给了他任务,让他有成就感,父母在外工作,他在家照顾老人,他就可能会有更好、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离异家庭,父母双方即使感情破裂,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动干戈,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天地,如果天地塌了,那他就绝望了。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告诉孩子父母相互分开的理由,并且告诉他,不管父母是否在一起,父母都还是会关心他、爱他。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奖励和惩罚是教育的两个有效手段,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到奖罚分明。首先,建立适当的奖励措施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肯定,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可以做的。其次,建立适当的惩罚措施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否定,让他知道什么是错的,不能再做的,是要受到惩罚的。调查表明,适当的惩罚对孩子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最后,奖罚的执行一定要明确,一定要到位,不要因为在惩罚过程中孩子出现不配合就手软,这会将孩子引向宠爱的边缘。

3.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篇10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教研素质。

本人一生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学习,总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教研水平。曾多次随教育局领导到省市观摩学习,XX年10月20日至23日,与县教研室覃道炳主任一起参加了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XX年10月21日至24日,在周泽树主任的带领下,参加了常德市政治课竞赛活动。XX年4月和XX年5月两次参加了省级规划课题研讨会等。县里如果有大型的教研活动,我都会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参加,只要有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经验的教育教学研讨机会,我都不会放弃。除此之外,我还会读许多有关教育教研的业务书刊,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教研的信息,与时俱进,努力地提升自身的教研素质。

二、勤于教研,成果突出。

本人一直勤于教研工作,在教学中熟练地驾驭教材,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驾驭课堂,结合先进的教育经验,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 “显性”学习化环境,关注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化环境的构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学效果达全县一流水平,教研成果比较突出。

1、教学比武和教研示范情况。

XX年10月参加常德市思想政治课教学优质课竞赛中,执教的《与友同行》一课,荣获二等奖。每学期都在教研组上一堂公开课或示范课。

2、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XX年8月参加湖南省第四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评选中,《与友同行》一课的教学设计荣获省级一等奖,课件制作荣获省级二等奖。

3、教学案例与反思。

XX年4月在湖南省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畅谈理想》一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荣获省级一等奖。

4、教研论文。

①《让智慧之花绽放》在《教师》杂志XX年第六期上发表,并入选国家级出版大型教育文献《全国教育管理与实践创新探索》一书。

②XX年6月撰写的《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文,在湖南省第十二届学校心理教育学术年会上荣获一等奖。

③论文《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在《今日教育》XX年第五期上发表。

④XX年6月撰写的《如何让思想品德课 “活”起来》获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三等奖。

⑤XX年5月撰写的论文《师德修养是引领德育工作的旗帜》,在湖南省“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5、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