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的趋势

篇1

美国经济消费率下降

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经济的消费率会有所下降,这将导致世界消费结构调整和世界贸易的巨大调整。尽管现在的消费率下降幅度有危机时期过度调整的因素,但由于“去杠杆化”,金融泡沫破裂,西方的储蓄倾向会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及时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将决定我国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增长。

回归实体经济

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意识到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过度依赖金融。金融泡沫破裂,金融服务业缩水,表明金融服务业不能脱离实业的发展。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金融与实业的关系,继续发展金融服务业,但更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而不是轻视制造业。

新兴市场将成主体

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美国、西欧经济不会衰退或者负增长,但会有一段时间的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则势头强劲: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8%,印度要达到9%,拉美国家会有5%左右的增长。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在国际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现在“新兴市场”本身已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危机过后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将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一半。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相互的市场,需要更紧密的合作,化解贸易摩擦。中国和中国企业能不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利用新兴市场,将成为另一个重大挑战。

低碳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引发的低碳经济热,低碳产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体来说,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现在就要适应这种趋势。目前,美国、日本将能源投资与低碳经济建设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而以此为新起点,西方国家将长期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需求增长点,并在国际政治上推动其他国家加入这个市场。能否抓住机遇,能否分享这个新的增长点,对中国和中国企业将是一大挑战。

今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预计将逐步开始落地成为各项具体的政策或产品标准,从而启动低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普及可能会率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智能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将有更多的城市加入电网升级的行列中来,而作为智能电网终端的应用和设备,如:智能电表,也将开始小范围试点。2、工业技术改造持续进行。在重点行业重点设备改造深化的同时,一般企业也将推广通过对各项生产和管理系统实施统筹设计的低碳整合方案。3、绿色建筑开始推广。建筑标准中将更明确的包含节能目标,而新型绿色建筑也将成为建筑开发商的新卖点。4、以社区为单位的循环环保系统(集中太阳能系统,社区能源、水循环系统,社区废物处理系统)有望试点运行。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

换个角度来看,危机其实也是转机。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更多地走向国际化。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推动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使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特征与运行机制。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主体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

2003年到2006年,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连续增长最快的4年。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按实际汇率计算达到3.8%;世界贸易量增长了9.4%,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2%,达1.2万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繁荣中,发展中经济体出现了全面振兴。据IMF数据,200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3%,高出世界总体增速3.5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比重从20%上升到了25%,对全球贡献率为30%,按PPP计算超过50%。原因在于: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得益于资源领域的投资和自身发展能力增强,经济进入加快增长期;二是中东国家得益于石油收入和贸易顺差,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更多的劳动人口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年均经济增速从过去的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5.2%;四是拉美经济稳步增长,主要大国削减公共支出、减少财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日渐增强,2006年经济增长5.3%;五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色,虽然泰国出现了短暂的金融动荡,东盟经济总体稳健,四小龙经济增长较快,2006年亚洲(日本以外)经济增长8.3%;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成为美国之外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动力,有研究报告预测,今后5年它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性资产市场泡沫化

2007年,全球经济尽管有所放缓,但仍高位运行。同时,各经济体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依旧严峻。这种不平衡最主要表现在贸易不平衡上,美国的贸易逆差连年扩张,短短几年翻了一番。这种不平衡反映出深层次的结构不平衡,美国的储蓄相对不足,而其他国家消费相对不足,同时低端产业由美国向其他国家转移。正是由于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才造成贸易的不平衡。

从目前情况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体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当中,经过连续不断的加息和收缩流动性,主要经济体的消费物价指数目前增幅相对温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主要是由服务价格(特别是与居住相关的服务价格,如租金等)带动上涨的,而可贸易商品(不包括原材料及能源)的价格却由于全球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呈现下降态势。但是,流动性泛滥在资产泡沫化方面得到真正体现。不但房地产价格在经历宏观调控之后仍顽强上涨(美国房地产价格仍维持在历史高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股票市场不断将泡沫化引向新的高度。2006年度,全球股票市场涨幅将近20%,并且已经超越了2000年初创造的历史高峰。与此同时,商品市场在流动性的支持下一直高位运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触动商品市场,富裕流动性将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反弹,重新回到上升的通道。综合因素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化。

(三)新一轮结构调整凸显了产品价值链分工和要素分工特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传统意义上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存的新模式。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全球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增长。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种产品的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产业内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1/3。同时,产业内贸易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微观主体。在国际分工新模式中,跨国公司扮演着全球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的角色。从目前全球价值链内部分工的地位来看,全球价值链的推动者主要是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大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带动了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1999),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其进出口总额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特别是在化学、机械、电子、运输设备等原材料和中间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部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并不仅仅是为了争夺某一市场,而是要服从其全球竞争的需要。

三是产品价值链分工导致生产的“分节化”,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在产品内部,当分工形式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升级,由产品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环节转移时,产品的“分节化”生产得以实现。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这改变了产品生产只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传统方式。目前,已经出现的一种贸易流现象:新兴工业国家出口中间品和资本品――中国出口成品――发达国家,反映的就是在全球化形势下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四)贸易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发展中国家贡献增加

贸易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和核心内容。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下,世界范围内的关税水平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约束,从而为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总量扩张的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贸易结构不断改善。世界各国工业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全球工业品生产和消费的迅猛增长,使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按名义价格计算,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

(五)国际直接投资地区间分配不均衡,服务业是FDI流入的主要产业

据联合国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高达1.5万亿美元,超过此前2000年的1.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7年,弱势美元促使更多外国投资流入美国,使美国成为最大FDI引资国,估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1930亿美元。英国紧随其后,约171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新增外国投资接收国,法国以1230亿美元位居第三。欧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占全部外国投资额的40%。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其金额达670亿美元,较2006年的690亿美元略有下滑。2007年,富国和穷国在吸引FDI方面均有增长的同时,全球很多地区的跨境并购表现活跃。

生产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的突出特征,服务业跨国投资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在当年流量中也超过一半。世界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世界500强中一半以上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其中制造业相当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务业。生产业与第二产业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外包的发展。2006年全球外包业加快重组,总规模估计达8600亿美元。向低成本、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外包迅猛发展,外包业务种类扩大到软件、后台服务、呼叫中心、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丰富了产品供应量的内涵,成为服务转移的重要形式。

(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快速发展 1.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

国际贸易领域的多边协调主要是由WTO推动的。同时,在双边和地区层面,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施使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手段和渠道不断丰富、完善。

2.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

在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机制已经初步建立:(1)在多边层面,自乌拉圭回合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以来,WTO投资政策的国际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在双边层面,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主要通过各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BITs)来实现。(3)在地区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区域性(包括外资流入较少的南亚、西亚和西非)经济组织都进行了有关投资自由化的谈判,并达成了相应的框架协议或旨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合作计划。

3.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

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使竞争政策国际协调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尽管国际竞争政策仍然“缺位”,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制定全球性竞争法规的必要性,正着手开展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

(一)参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不断增多,“金砖四国”继续成为亮点

为适应全球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未来必将有更多国家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其经济结构调整将紧紧围绕扶“新”、扶“高”、扶“大”、扶“名牌”的调整方向进行。扶“新”。就是大力扶持新的增长点,带动行业结构优化;扶“高”。就是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技术结构升级;扶“大”。就是扶持企业扩大规模,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实现规模经济;扶“名牌”。就是扶持名牌产品,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竞争能力。除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之外,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不但更趋多元化,而且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将继续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全面增长;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继续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亮点,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

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货币体系的影响在于,流动性泛滥,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三)结构调整进一步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资本流动呈现水平型

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结构调整的知识型服务型特征都很明显。目前,服务业占世界GDP的比重已达68%,生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生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升级使国际竞争从成本和价格的竞争过渡到技术与品牌的竞争,再演变到了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为决定各国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的关键因素。从中长期看,制造业在后工业化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应逐步相对下降。

从资本流动趋势看,发达国家既是资本提供方,也是资本使用方,国际资本流动呈水平型。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从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变化看,未来几年国际资本有可能增加对发展中经济体或发展中地区流动,特别是向那些正在采取较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流动。

(四)结构调整的区域化特征增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抬头

在此轮结构调整中,不少国家通过双边、多边或自由贸易区谈判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改变区域内的经济关系,建立保证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结构。区域一体化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因而,区域性组织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贸易与投资的创造效应”,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内部分工水平,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带动区域内部投资与贸易的增长;另一方面,区域性贸易壁垒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构成了障碍,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区域化和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既相互促动,又相互制约。通过地区内部利益整合,在区域层次上实现全球化带来的部分让渡要求,这不失为一条有效而可行的道路。然而,尽管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减少了WTO多边贸易谈判的层级,但在现行谈判机制下,WTO多边贸易谈判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一体化组织彰显地区利益的平台,区域一体化组织日益增强的谈判势力及其对地区利益的维护常常使谈判陷入僵局,从而对多边国际协调机制及其有效性带来新的挑战。

(五)此轮结构调整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差距拉大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但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市场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在起基本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少数发展中国家将发挥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产业结构,成为又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初始阶段或虽已起步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其国民经济主要成分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各个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还可能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六)跨国公司将继续发展,但受约束大,政府和社会力量增强

上世纪的90年代以来,跨国企业兼并、收购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超过了历史记录。一个新企业或新经济发展的利润空间很小,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要发展新的跨国公司,进入的门槛条件也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和本国市场所能够提供的规模和利润。跨国公司在某种意义上开始垄断世界市场份额,而不再是继续投资,因此而导致跨国公司发展与非跨国公司发展之间差异拉大,非跨国公司逐渐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因此而形成等级分类和控制的发展模式,这在21世纪初将更加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起国家那种试图全面追赶的跨越式战略可能不能实现,或者实现的难度很大。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世界贸易组织 促进作用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然而,“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是近年才出现的。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

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范畴,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接并形成为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动因

与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兴起有着深刻的内在动因――各类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设定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目标都要高于WTO谈判的目标,各成员从中获得的自由化利益也必将高于参与全球贸易体制的效果,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削弱或消除贸易壁垒,形成了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共同体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 T O的促进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区域经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据WTO测算,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与GATT时期年均通报3个的速度相比,向WTO通报的新区域贸易协定以年均11个的速度增加,十年来间新通报增加的区域贸易协定共计有196个,其中仍然生效的有132个。从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国家和地区来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至少是一个区域经济组织的成员。这样世界上有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的“双重成员资格”。从这点看,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但密不可分,而且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构成双方相互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从长远和总体来看,集团化趋势所产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能阻止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相反,由于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水平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合作水平要高,区域经济合作的广泛开展必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梯或中间环节。换句话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WTO健康良性发展的助推力,可以推动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具体如下。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目标一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协调各成员之间的立场和利益,消除成员间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障碍,以实现区域内各国福利的最大化,促进自由贸易。这一目标与多边贸易体制――消减贸易壁垒,促使贸易尽可能自由流动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热潮强化了目标的一致性,突出表现在:一是以APEC为代表的新兴区域经贸集团公开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强调以亚太区域为基础推动全球经贸自由化。二是RTAs(区域贸易安排)与WTO共同应对非关税壁垒。目前,RTAs的迅猛发展,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和经济全球化一起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潮流。截至2007年7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并已生效的区域或双边贸易安排达到205个,一定程度上实现了“RTAs驱动下的贸易措施自主自由化”,这本身促进对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动一致性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RTAs构建基础的拓展和深化使得更多的国家在诸多方面都有了共同利益。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多为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涉及成员的数量要远远小于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各成员之间就贸易自由化进程达成一致的难度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在小范围内更快地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如果世界各国首先在小范围内达成一致,那么坐在WTO谈判桌前的代表的数量就可以下降,从而有效地降低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反之,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规模较大,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程度的进展必然会有很大难度。而双边的或次区域的经济组织由于参与国的沟通、协调和谈判的成本较低,可以相对顺利地启动实质性的合作进程。这实质上也是一种降低广义的交易费用的过程。这种双边的或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本身就是多边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以迂回推进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AFTA和APEC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加、日、欧在关税和市场准入等议题的谈判,使得历时近10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在1993年得以圆满结束。

3.区域经济作为多边贸易的先行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奉行“最惠国待遇原则”,而实行“非互惠原则”,并体现“授权条款”的精神,这样的理念使得经济合作组织内的国家更易于达成协议,开展自由化贸易,从而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发展。当前,多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谈判难度较大,前进步伐缓慢,因此,越来越多的WTO成员国开始尝试通过RTAS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应该说,在推进贸易领域的自由化方面,RTAs是WTO的先导。区域安排可以为全球行动提供准备和经验,同时容易协调各参加方的立场和利益,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予以实现,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有益的经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漓高,郑昭阳,齐俊妍.全球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吴朝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张莫,王云.多边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良性互动[N].经济参考报,2009-07-06.

篇4

在全球经济几近萧条时,中国经济能逆风飞扬吗?环视周边国家,其经济成长颇多沧桑,亚洲危机爆发时跌入深渊,却又随美国新经济的强劲而急剧反弹,其颠簸之剧烈如承冰火。在亚洲危机爆发后,中国曾在外贸零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背景下创造了199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同样,今年上半年我国7.9%的GDP增速尽管与去年同期进行纵向比较,应该说还有所不如,增幅约低0.3个百分点;但如果与世界上其它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则用“一枝独秀”来描述,也毫不为过!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却保持了与去年同期基本相等的增长速度,这表明经济增长格局早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变化。

1、更宽裕的小康诱致“自主性”经济增长引擎隐现,这样的亮点可望得以中期性维持。我们一度认为,我国经济的战略困局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经济引擎已经从视野中消逝。但现在已出现了某种转机,这就是更宽裕的小康所导致的一系列投资和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再度活跃引人注目。

2001年上半年我国外贸的失色大致为消费和投资的增色所抵销,外需黯然失色,内需稳健爬升。甚至国家统计局得出了今年经济增长93%靠内需,7%靠外需这样令人咂舌的结论来!(1)、就消费而言,1-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亿元,增长11.6%;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 8.1%。可见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新经济光环破裂后的寒意。(2)就投资而言,上半年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8928亿元, 同比增长17.9%,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5%;基本建设投资4685亿元,增长11.8%,更新改造投资1776亿元,增长26.9%,房地产开发投资2123亿元,增长28.2%。和意料之中的国有经济投资的异乎寻常的增长,和同样并不奇怪的欲振乏力的民间投资相比,房地产投资的急速增长显然是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鉴于房地产投资升势强劲,我们不能不细探究竟。在2001年5月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住宅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强力拉动而增长了17.6%,增速比去年同期平均加快了8.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2000年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比基建、更改和其他投资增幅分别高13.4、6.3和1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着繁荣势头。2001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2300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35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57亿元,同比增长3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38.5%;而办公楼投资则继续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4.3%。可见此次房地产创1998年以来景气的最高点,和1992年以后那一波的房地产狂热有根本区别。区别一在于当年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和开发商获得银行大量融资有关,而此次则是最终消费者获得银行消费信贷扶持有关。更可贵的是:早在央行禁止“零首付”之前,各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部已警觉地将个人住房按揭从8成降至7成。二是当年房地产泡沫和写字楼、楼堂馆所的无序膨胀有关,而此次则是和住宅业的异军突起有关。不仅85%的住宅为个人购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决定了买了新房就意味着装修,意味着家用电器等等的更新换代。回顾我国消费,不难发现明显的轮次更迭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个十年的“大三件”都有不同的内涵;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人曾经说“亚洲人的财富都挂在身上”,戴着劳力士,喝着XO,坐着奔驰,却住得局促不安,这样的炫耀性赶超性生活方式显然面对经济危机时将脆弱不堪。也许我国住宅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而表明国民正形成新一轮的,和“后短缺经济”的轻工制品消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追求,此需求的启动可望得到中期性维持。

2、国际乱局难以扰动我国公众的乐观预期心态,这样的情绪因为申奥成功和入世在即也可得以中期性维持。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时,我国政府、和居民对未来乐观预期基本稳定,这对上半年经济增长平稳也功不可没。美国新经济之所以突然褪色,和其消费和投资信心从季度乐观到悲观的突然逆转有关。反观我国,企业和居民预期不仅没有逆转,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7年的“奥运经济”和“入世振荡”而得以强化。

外国人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万事达卡亚太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显示出,大陆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处于持续增高的状态,其79.1的信心指数成为自1997年万事达卡在全球举办调查以来的最高记录,列亚太区第一位。在亚太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到低于50的焦灼不安的悲歌中,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却继续攀升并在亚太区独占鳌头。不仅如此,和2000年12月的那次条长相比,我国大多数大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和固定收入等项的反映尤其良好,这几项的指数分别达到90.9、88.2和83.4,此外,就业情况方面的指数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61.1,而去年12月,这个数字是54.8。上述调查显示出:我国经济成长既和众多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轨迹并不雷同,也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从从1997年来,我国已经悄然步入培育内需之路并渐收成效。

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2001年5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4月份97.5的基础上,微降0.3点;同期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7点,比一季度降低了1.3点。这使得我国内部需求中的投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也保持相对平稳。6月份,上述两个指数双双平稳攀升。不仅如此,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结论是:外部需求中,外资流入的增加,内部需求中,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和公众预期的平稳乐观,构成了200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如果我们比照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我们很难说中国经济在衰退中,因为7%以上的数字已经十分骄人;如果我们比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井喷式”膨胀,则这种增长速率似乎低于公众所预期的。加上中国经济处于“过大关”的“尖峰时刻”,不能不依赖快速增长靠新成果化解旧。无论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度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同一条路,中国经济正拖曳着渐进体制改革的沉重包袱,艰难地爬坡,期待着击水三千里的驰骋,但路虽清晰行进却难,致使人们感觉到了“蓝灯区”的寒意。

四、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狭路相逢智者胜

预测之一:中国经济体制处于微妙的深层变革时期,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将“微妙地”平稳。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陷入大乱局,使得我国面临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局势,但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深层调整也从1997年开始就悄然展开。大国经济的化,不可能完全沿袭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旧巢穴。故世界经济动荡不休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损害程度还是相对有限的。(1)、“微妙”一词,于外部局势来说,是下半年世界经济能够多大程度上收拾乱局很微妙。据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林赛预测,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成长将趋近于零,三季度可能到达1%,四季度则有望进一步扬升至2%。另据联合国、OECD等预测,美国今年GDP增长约在1.7%-2%之间,稍高于上半年。而近日欧盟财长会议上,各国财长们也对欧盟在下半年出现复苏充满信心,这也许是哀兵鼓勇之辞,但毕竟,世界经济增长陡然失速后,可能于下半年有所回稳,舒缓我国的外需氛围。(2)、“微妙”一词,于内部局势来说,是我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热宏观”上的“冷微观”十分微妙。高通货膨胀和双位数的增长,和基本无通货胀威胁的适度增长之间孰优孰劣还难下定论。总体,今年下半年对我国经济不利因素的要略大于有利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GDP增长幅度约在7.3%左右,比上半年约低0.6个百分点,全年增幅约为7.6%。全年出口增长维持在约6%左右,外资流入约450亿美元,国际储备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为什么公众和企业却普遍感觉中国经济在蓝灯区运行?甚至这种“冷”感觉让政府决策部门也产生了寒意?这显示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性的阶段,从中期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潜伏已久的战略性问题几乎已经开始要进行总决算了。

预测之二:和上半年的增长相比,下半年经济增长的稳中滑落为体制改革提供了恰当背景。2001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会平稳但稍有滑落。理由如下:一是下半年国际经济格局仍将基本维持旧观或回稳,但此轮美国经济的调整将是和10年来新经济的超长景气相对应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能期望外部环境会出现一个意外的外部需求来刺激我国经济。去年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47个百分点,而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急剧上升可能使GDP多增长0.3-0.5个百分点,因此资本内流的急增大致可以抵销外贸滑坡的。二是经济增长中,显性的不稳定因素基本消除,甚至到2003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外部显性不确定因素,例如加大对外开放,国有改制、阶层稳定等,均已无大碍。而隐性的则又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是公众预期平稳依旧,而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尽管繁荣,但却是市场自主性的内需启动,中期内不会大起大落,就算十五计划末,我国以住房消费贷款为龙头的消费信贷达到2万亿,在整个贷款中的比重也不过10%。四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城镇就业状况的加速恶化和农民总体收入增长的持续下降等等,对GDP增长的负面扰动冲击不大。因此,有理由相信,2001年下半年,甚至在中期角度,中国经济都有可能在7%-8%的箱体内宽松运行,而不是紧运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进行重大变迁时比较恰当的战略背景。

预测之三:和难以量化入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一样,至今我们也并不确知所谓“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度,对此宜冷静不宜热衷。这样的否定式预测也许经典预测相去最为遥远,但却值得警惕。下半年的两个外部提材,一是入世在即;二是申奥成功。入世冲击之所以量化,就在于其不仅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体制提出了新范式,更在于也许政府不能不经历痛苦的涅磐,形成以权力制衡为基础的“政府内部治理结构”。同样地,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国家统计统计局到经济专家们对“奥运”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预测也是千奇百怪,从拉动GDP的0.3%-1.0%等各种说法都有,这提醒我们对“奥运经济”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我们不妨简单剖析一下一则被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大小媒体,国内外众多网站争相传抄洋洋洒洒三万余言的所谓“奥运经济”,看看这种“奥运经济”类的研究东西是如何接近荒谬的。彼“专家”将“奥运经济”之显赫效果列项,我们也就不妨挑出若干显示“奥运经济”已有白热化趋势。(1)、所谓奥运会的“直接收入”,据说包括:电视转播权;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伙伴计划;中央和北京政府补贴;组委会赞助商等等。更据说国际奥委会与各大公司的签约已经到了2008年,(PTO)计划4年的合同金额为5~6 亿美元,北京将得到10亿美元左右的分成。按照1997-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各项收入比例一下北京举办奥运的收入,大约30亿美元。直接收入竟然包括了中央政府的补贴,既如此,岂非政府补贴越多,“奥运经济”就越富强?除了北京得到的10亿美元之外,另外20亿是天上掉下的馅饼?(2)、所谓奥运会的“间接收入”,据说汉城1988年奥运会收入比例,北京此项电视转播权总收入为54亿美元,450亿人民币。而此项“间接收入”岂非是所谓“直接收入”已经计算过?(3)所谓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及全国的派生收入”,据说包括了食宿、特种服务(指如饭店的总统包间,特种参观游览等)、观光等。据说估计在奥运会准备期7年当中,每年旅游者可以增加20%,旅游收入每年增加2 0亿美元,7年140亿美元左右,接近1300亿人民币。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50亿美元,相当于400亿人民币,仅仅由于奥运会增加的旅游需求为1 700亿人民币!且不说特种服务按此种估算已经被包括在食宿和旅游观光中,也且不说对运动员和辅助人员的食宿是支出而不是收入,竟然“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旅游,50亿美元”?一般奥运会的运动员加辅助人员加记者充其量也就4-5万人,另外97万从何而来?住在何处(北京奥申委承诺了2万多个房间)?难道为其增设一次性宾馆?这97万又为什么将在北京化掉人均5000美元?

篇5

近一段时间,徐振宇和靳武忙得不可开交。

徐振宇是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他手里有多份关于安徽如何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必须在8月底前完成。

而靳武是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党工委委员、招商二局局长。他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波外地前来考察的企业,还要向上级报告所负责区域上半年承接产业转移的成绩。

两人互不相识,却在向同一目标努力:为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铺路。

沪苏浙更需要安徽

徐振宇领军的课题组提出,安徽要全省都纳入到长三角经济区中。此前,中国社会科学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倪鹏飞课题组划出了安徽在“世界超级经济区”里的范围,两者的意见大体相同。

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成果称,长三角经济区中的沪苏浙皖经济区已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到2020年,除亳州以外,安徽全省将进入“世界超级经济区”范围,沪苏浙皖经济区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至连云港、徐州,西至安庆、六安、南至温州、丽水,包括40个城市、面积达34.4万平方公里的“世界超级经济区”,能媲美甚至赶超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四大都市区。

倪鹏飞称,目前,沪苏浙皖经济区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已实现全面一体化。2011年,沪苏浙皖经济区GDP总值为115466亿元,以全国3.58%的国土面积贡献了24.5%的GDP。

“这为安徽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进一步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致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1982年,上海经济区成立时,并没有安徽。直到28年后的2010年,合肥、马鞍山两市才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2013年,长三角又一次扩容,将芜湖、滁州、淮南三市纳入。显然,安徽近些年加快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且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均上了台阶。

融入的背景则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形成“倒逼机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安徽也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集聚地。

“独有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已经成为江浙沪西进和中西部地区东扩的重要跳板。”李致平说,今年4月,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更加凸显了安徽的区位优势。

从地图上看,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800里皖江穿省而过,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安徽更易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特别是与沪苏浙之间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

“安徽作为沪苏浙皖经济区的腹地,与其他区域有更多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条件。”倪鹏飞对本刊记者说,安徽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为沪苏浙皖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环境屏障,同时也提供了规模巨大的内需市场。

安徽省合作交流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电力方面,2011年至2013年,“皖电东送”累计向沪苏浙输出电量1390亿千瓦时。其长三角合作处处长宋帆透露,2015年安徽装机容量将达到5000万千瓦,其中接近1500万千瓦为“皖电东送”。与此同时,安徽每年输出的农产品有60%-80%外销至沪苏浙,1000万外出省劳动力中有75%在长三角就业。

“未来发展,安徽需要沪苏浙,但沪苏浙更需要安徽。”李致平分析称,随着沪苏浙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安徽将成为沪苏浙产业转型升级的理想地区,并为之发展高端服务业提供强力支撑。

分享一体化深入的机遇

长期以来,安徽一直都有向东的渴望。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刚一宣布对外开放,安徽便提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2010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同年3月,合肥、马鞍山两市经多年努力终于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意味着安徽“正式”迎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根据规划,皖江示范区按照“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双城为两翼,设立江南产业集中区和江北产业集中区,并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平台,推动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在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宋帆表示,安徽的定位就是当好沪苏浙转型发展的“战略后方”和“扩张平台”,一方面通过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特别是扩张性产业转移来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发展。

2013年,皖江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55.5亿元,占安徽省的65.9%,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拉动全省经济年均增长近10个百分点。沪苏浙向皖江示范转移产业的步伐也在加快,2010年至2012年,沪苏浙向皖江示范区转移产业4777.9亿元,占皖江示范区利用省外资金的57.5%。2013年,沪苏浙在皖江示范区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369个,实际到位资金2434亿元,占示范区所有实际到位资金的55.3%。

目前,安徽已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沿淮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等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安庆、淮北、铜陵、阜阳等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等产业。

徐振宇认为,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这些产业与江浙沪产业错位发展,有利于承接长三角经济区产业转移。同时,在参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水平或垂直分工的过程中,安徽能实现产业快速聚集、扩张,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配套条件。

“随着沪苏浙皖一体化的深入,安徽可以作为经济区整体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接受全球产业转移。”倪鹏飞说,通过参与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内的分工与合作,安徽可以分享这一经济区规模和外部经济优势的机遇。

“以商招商”带动产业发展

鲁大鹏与玖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杜秀兰是多年好友。

玖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笔记本电脑触摸屏为主,看到好友公司落户江南产业集中区,鲁大鹏便将以生产手机摄像头为主的昌硕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搬了过来。这样的故事在江南产业集中区并不少见。

“这只是我们‘以商招商’的一个方面。”靳武告诉本刊记者,“以商招商”的一个特色是共建园区,且招商效果明显,目前集中区共有13个合作共建园区。

合作共建园区就是政府给政策、土地、补贴,企业自己建设、自主招商,而政府也会帮助招商,“但我们要求合作工业园区的企业必须要有招商资源,且至少带一到两个项目来。”靳武说。

坐落在江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的龙海电子加工园、凯投光电产业园、万凯新兴产业园等纷纷以此形式引进相关企业。靳武还表示,合作共建园区政策更灵活,企业所用厂房可租可买,如果完全买断企业还可分期付款,有利于企业入驻。

徐振宇分析称,以合作共建园区为载体,不仅为当地税收、GDP做了贡献,还能借鉴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激活市场活力,带动产业发展。

“我们也注重引进龙头企业。”靳武表示,一旦引进市场占有率大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就会跟过来,然后再逐步引进上、中、下游企业。此外,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渤海湾等也在招商范围。

江南产业集中区作为安徽省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之一,截至今年上半年,签约合作项目有50%以上来自长三角,完成固定投资31.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2亿元,吸引总投资219.4亿元。

事实上,“以商招商”是整个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共有的特色。以合作共建园区为例,截至2013年底,皖江示范区采取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飞地经济和园中园等共建模式,已共建园区90个,占全省总数8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90个合作共建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2.3亿元,入驻企业148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9户),2012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971亿元,实际资金到位544.7亿元、财政收入48.6亿元、税收26.8亿元。

承接不是永远的主题

不过,靳武心里还藏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高端服务业为三大主导产业的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配套偏弱。而这也是皖江示范区存在的问题,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报告(2014)》的执行主编,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王开玉告诉本刊记者,皖江示范区上下游产业链不够完善,配套能力不强,未来要有所突破。

“另外,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徐振宇说,产业转移到后期,重心就是如何提高产品的层次和质量。

王开玉介绍说,从工业内部来看,皖江示范区主要吸引化工、建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企业,“多以中低端的生产环节为主,而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运作类企业较少。”

目前,安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比12.3%、54.6%、33.1%。虽然自2004年以来,安徽与沪苏浙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不断在上升,但总体上仍处于偏低的水平。

李致平建议,安徽要吸取沪苏浙的工业经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更要注重承接世界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

“‘拆门槛、铺地毯’的时代已经过去。”靳武说,低端产业可能5年内会有作用,但10年之后又要阵痛,腾笼换鸟,还不如项目少一点,招商进度慢一点,也要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

“需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并不是永远的主题,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量会越来越小。”徐振宇分析称,随着宏观经济趋紧,各行业产能过剩,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一旦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趋于稳定,承接就会趋于饱和,那么就更加需要自主创新。

篇6

Abstract: Since Jilin oilfield turn into development from exploration, the original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methods have not met the demands of arrangement precision in stage of petroleum development. Detailed calibration of seismic data and interpretation of fine structures will be conducted as necessary.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nalyzing techniques such as multi-well composite calibration and synthesized seismic record composite calibration and 3D visible data correction etc, have raised the efficiency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guaranteed the accuracy of conversion of time-depth and structure mapping. It has formed a set of technical methods meeting interpretation and mapping accuracies in stage of development.

关键词: 精细构造解释;层位标定;断层解释;时间切片;合成记录

Key words: fine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stratum calibration;fault interpretation;time slice;synthetic seismic record

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322-02

0 引言

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是地质构造,储层预测准确性的前提条件,而层位的精细标定是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前提。在本区块的研究中,首先要做好层位的精细标定和对比,这一环节要通过制作合成记录来完成。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解释软件就完成了解释工作。在解释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各种特别的功能和各个新的解释方法,并且要更多的利用人的视觉,从三维数据中发现隐含的地质信息,最终形成直观的“三维地质模型”。

1 区域基本地质状况

木头101井区构造位置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新隆起带华字井阶地构造带上,东面与扶余油田隔松花江相望,东南为东南隆起,西为乾安长岭断陷,北为古龙凹陷。区域构造形态为一西倾的被多条近南北向断层切割的鼻状构造。向北、向南、向西倾,北翼陡,南翼缓。木头鼻状构造上断层发育,且以同生正断层为主,断层两盘地层沉积厚度差异明显,断层走向多为近南北向,也有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断层。断层延伸长一般1~3km,最大延伸长度10km左右,断距以10~30m为主,最大达84m。

2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1 层位标定 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是构造解释的基础,而开发地震储层精细标定尤其重要[1]。目前主要有VSP资料进行桥式标定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两种方法。在吉林地区我们主要是在VSP测井资料的约束下,通过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

木101井区有钻井1000余口,按照以下方法标定三维地震资料:①借助测井资料分析比较各井层位划分情况,使其分层数据准确一致。②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并结合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等曲线做单井合成记录(图1),依据钻井分层数据确定主要地质界面及目的层位。③在木101井区58口井的合成记录制作完成之后,加上已有VSP叠加地震剖面,进行粗框架地震剖面追踪对比,检验各反射波闭合情况,当存在不闭合时,依据钻井分层数据调整少数不闭合井的合成记录,并根据声波速度、地震速度、反射极性、岩性变化、波形特征、波阻抗大小与地震波强度的关系,结合构造特征、地层组合、沉积环境等,对层位、岩性、深度在纵横向上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标定。

2.2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 在此工区的研究中,我们在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本区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并结合本区地震剖面落实本区的构造以及储层变化情况。根据地震层位标定的结果,在discovery上追踪解释杨大城子油层顶界地震反射层。首先精细解释几条骨干联井测线以及过井剖面(图2),在此基础上对本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60m×60m的密度解释,从而准确高效地完成全区三维解释。为保证解释精度,充分利用软件的缩放功能,采用所有的测线横向和纵向均放大的方法,使其平面展布更加合理与准确,避免了对断层组合体系认识不准所带来的混乱,充分保证了断层在剖面解释和平面组合上的双重性,以便发现反射波的细微差别,找准断点的准确位置,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层位对比和断层解释的准确可靠。通过对地震层位和断层的精心解释,使断层平面分布更加合理和准确。

2.2.1 构造层位精细解释 根据层位标定的结果,选择工区内重点井进行解剖,之后以连井剖面为主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对工区杨大城子油层顶面层位进行加密解释。利用主测线、联络测线交点处相互投影,通过交点闭合相互验证解释的层位是否闭合,再根据相邻剖面相似性的原理,在软件上开多个小时窗类比解释。当断层两侧层位不易确定时,通过块移动相位对比方法,在断层一盘上开一个小时窗,并可以使它沿断面上下移动,与另一盘层位进行相关解释,以确保层位对比的准确性[2]。

2.2.2 断层解释 由于该区为开发区块,为了提高钻遇成功率,确保开发井不断失油层,除进行常规的构造解释外,还把构造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小断层的识别上,运用多种方法识别小断层,精细地刻画该区的断裂系统。

通过本次研究工作,确定了研究区主要断裂的展布及走向,工区内确定杨大城子油层顶面断层数55条。研究区断层按走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3组,即近南北走向、近东西向及近北东走向3组断层。木152断块位于木101井区鼻状构造中段,位于147区块南部,是一个由断层遮挡的断鼻构造。断块为北东-南西走向,北东高,南西低。断块北、西、东三个方向均有断层与其他局部构造隔离,内部没有进一步小断层分布,由三条断层遮挡的相对独立的鼻状构造(图3)。

时间切片和时间剖面的交互解释。在时间切片上,同相轴的中断、振幅宽度的变化和振幅轴走向的改变等特征,都预示着断层的存在[3]。在木101井区解释中以主测线时间剖面为主,联络测线为辅解释断裂系统,利用时间剖面断层在时间切片上的投影点平面上来监控断层的走向,在剖面断层不清楚的地方,用时间切片上断层的走向趋势来指导剖面的断裂系统分析,做到剖面和切片相互结合,相互映证,以确保解释的正确性。

3 区块的构造认识

木头油田杨大城子油层顶面构造形态为鼻状构造,走向近东西向,构造呈现北翼陡南翼缓的不对称状。最大的翼部倾角5°左右,整个构造东面高,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倾没。木头鼻状构造上由于断层的发育形成了许多局部构造,既有断块构造,也有断鼻构造,还有断背斜构造。从上下层系上看,构造面的继承性较强。

4 结语

通过本次对101井区的精细构造解释,形成了一套满足开发阶段精度要求的解释和成图方法,在储量计算、开发井的部署和油田开发方案的实际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地震构造图的精度以及钻井的命中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利用构造精细描述的结果,可以进一步确定油藏特征,更好地进行油田后期开发方案的编制。

参考文献:

[1]刘雯林.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2]胡锌波,张贵宾,邢卫新,等.精细构造解释在苏丹Gasab区块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4):523-531.

篇7

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是静脉系统常见的疾病,是一种持久站立、体力活动强度大引起的疾病。从中医“久立伤骨”的医学理论解释说,站立时间过长,腿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下肢血液回流受到影响,造成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的会引起静脉曲张。所以,该病大多集中在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群。

静脉曲张的病症为不可逆的病变过程,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有的人只是细小静脉扩张,在表皮下如蛛网般呈放射状浮现扩张,这时若不积极治疗,就可能会引起皮肤湿疹样改变、明显瘙痒、皮肤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出血、经久不愈的顽固性溃疡等“老烂腿”情况。

春天,早晚温度变化较大,此时人体的血压容易发生波动,下肢静脉曲张病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甚至加重。在春季治疗静脉曲张,是一个比较好的时节,春季温度相对来说比较低,手术切口就可以避免温度过高产生发炎、肿胀等。春季万物复苏,人的心态积极,对患者术前的配合和术后的恢复是相当有利的。

预防静脉曲张,

避免久站最关键

1.久站久坐记得动一动。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不动或久坐,因为长时间站立与坐着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循环不良,而成为静脉曲张的诱因。假如需要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做足背伸直屈曲动作,让小腿肌肉收缩帮助血液回流;或每隔一段时间就起身踏踏脚或是动动脚指头,都可使下肢静脉血液循环较为顺畅。

2.坐在凳子上双腿或单腿适当抖动、摇晃。这种动作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使肢体的肌肉骨骼获得丰富的血液营养供应,维持并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抖动和摇晃动作在肌肉伸缩的同时,促进了下肢血液回流,防止了肢体血栓和静脉曲张的形成。

3.不翘二郎腿。因为这个动作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加重静脉曲张。

4.运动。健走或游泳,可以刺激小腿肌肉群,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5.抬腿、抬高下肢。每天睡前在床上将双腿抬高超过心脏约10至15分钟,或是睡觉时用枕头垫高下肢,促进腿部血液回流。

6.热水洗脚。每晚睡觉前,要养成用热水洗脚的习惯,忌用冷水洗脚。用热水洗脚,能消除疲劳,有利睡眠,更能活血化淤。

7.避免高温。高温会促使血液扩张,增加静脉曲张的可能。

8.控制体重。过度肥胖者要注意减肥,减轻下半身负荷,因为沉重的身躯会使腿部不堪重负。

篇8

存在即合理,如果与预期有偏差,应当反思其存在的环境。浙江包括杭州自21世纪以来,工业制造业走下坡路,在我看来有以下原因:浙江经济以民营为主,但全国大环境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由于浙江的企业对国际市场有较大的依赖,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比较大;成本上升;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杭州实体经济有困难。

杭州发展实体经济主要要解决以下问题

企业高层次专业化人力资源严重短缺。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取决于是否具有足够的高层次和专业化人力资源。企业创新意识、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管理方面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高层次专业化人力资源的支持。杭州这几年在政府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同时,企业的R&D投入强度也明显增加,但高层次和专业化人力资源对创新的约束比较大。根据浙江省经济普查年鉴2008年数据计算,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只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96%。从更深层面探析,在杭州市企业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的占比高达50.4%,大专及以上学历占22.1%,大学及以上学历只占9.4%。企业家作为企业创新决策的关键,我个人认为,浙江包括杭州市的企业家中由于多数缺乏专业背景,虽然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愿望,但缺乏对创新机会和风险的把握能力。企业研发设施条件严重短缺。根据浙江省经济普查年鉴2008年数据计算,在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办科技机构的企业数只占11%,占有科技活动企业的67%。不仅企业自建科研机构比重小,有科技机构的也经常缺少研究任务、研究经费和测试条件,并有相当多的企业技术人员不具备研发能力。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中小企业受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以致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按理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研发创新力量就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和购买技术等途径。然而从杭州市的情况看,产学研的融合仍然不够理想。几年前杭州市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的结果显示,在2004~2006年间,调查企业中仅有11%和9.5%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活动。现在,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很大改观,从近年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构成看,外部支出只占科技活动支出总额的10.7%;对研究所及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经费支出则更少,仅占2.76%。

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

我的观点是,“制度推动,政策引导,服务支持,合力促进”,制度设计和执行要严格,政策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服务支持要加强。要“软硬兼施”,系统治理。这里特别强调平台服务建设,这也是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内容。核心是要通过“借智借脑”、“借资”、“借力”,解决企业转型升级的短腿和困难。促进产、学、研资源的有效融合,充分利用产业外部的科研力量解决杭州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此,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激励来降低融合成本,调动融合的积极性,减少风险。鼓励科研资源以合作、折股等方式,与企业合作研发和从事技术创新,或以转让、折股的形式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政府引导基金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推进关键技术的协同研发与攻关。对战略性或者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共性技术难题,建议由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力量协同研发攻关解决。对于企业遇到的关键性个性技术,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服务平台为依托,通过自主研发和外部购买加以解决。建设好四个平台:

一是以政府为依托,加强相关法律、政策法规、行政管理、办事流程等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质量管理,提供管理咨询。组织开展各类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产品推介、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

篇9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灰色关联度;资源产业;产值规模;就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55-03

1.资源型城市界定的研究现状

资源型城市对我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一些资源具有耗竭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衰退[1]。为此,国家专门设立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作为产业转型的试点,以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并不清晰,一般可以归结为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定性描述主要有: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2];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3],这两个定义都表明城市的主导产业包括矿产品和矿产品的初加工品。有学者把单一产业性城市(一般指有40%以上的劳动力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或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资源型城市,如大庆(石油)、大同(煤炭)、铜陵(铜矿);一种是产品型城市,如十堰(汽车)、攀枝花(钢铁)、仪征(化纤)等[4];矿业城市的概念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质的方面看该城市所执行的职能,即矿业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所占的地位,量的方面看矿业产业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5];定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突出的观点:矿产资源采掘业及初加工业产值总和超过工业总产值的50%,则该城市可定义为资源型城市[6];矿产资源采选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业等)在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为资源型城市[7];凡属采掘(采伐)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10%,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8];国外学者哈里斯(C.D.Harris)认为,主导矿业职工占全部从业职工的比重大于15%时则为矿业城市[9]。这些定义是站在资源禀赋角度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进行界定,主要从城市以资源为依托,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及采掘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几个方面论述。而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要进行转型,不仅仅是资源主导产业要转型,同资源产业关联密切、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程度大的资源产业都要转型,因此对资源型城市概念的界定至关重要。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区域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整个区域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他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指出,作为主导产业具有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等特性。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同样遵循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规律。资源性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中起支柱作用,决定了国民经济的结构,其发展通过产业之间的互相联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现有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只是强调了以资源为依托的城市,即资源型城市是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大或采掘业在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大,实际上从业人员数量大的资源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未必大;采掘业对地区经济总量的贡献大但可能是单一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单一性的,并没有形成以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为辅助产业的产业体系来全面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必然。根据目前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接替产业以及支柱产业等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有偏颇也在所难免。

因此,本文站在地区经济发展角度,通过构建资源型城市界定模型进而计算资源产业在整个地区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界定。方法的提出和问题分析角度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资源型城市界定模型的构建

3.1 资源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业要遵循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关联效应强,带动地区就业的原则。

3.1.1 产值规模

根据规模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业的产值要在当年在该城市的地区总产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地区GDP的贡献比较大,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带头和促进作用。计算公式[10]:

SYi(t)=Yi(t)Σni=1iY(t)×100%⑴

其中,SYi(t)为产业在t年的总产值比重,Yi(t)为该产业在t年的工业总产值,n为被评的产业个数。

3.1.2 工业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的产品有更大的市场,增加此类产业在产业中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所引起的满足需求相适应。表达式为:

ei=ΔQi/QiΔNI/NI ⑵

其中ei为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ΔQi/Qi为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增长率,ΔNI/NI为国民收入增长率。

3.1.3 就业规模

SLi(t)=Li(t)Σni=1Li(t)×100% ⑶

其中,为产业在年的就业人数比重,为该产业在年的平均职工人数[10]。

设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分别表示投入产出表中产业部门的行列序号,为产业部门数,则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1]:

3.1.4 感应度系数

3.2灰色关联度模型[1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是灰色系统理论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广泛应用于农业经济、煤炭系统、生态系统和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步骤如下:

3.2.1 确定待评价样本和评价标准

以X(0)j(K)(K=1,2,…,m)表示待评价样本的各评价因子的实测值,其中下标j表示待评价样本,k表示评价因子,再以X(0)i(K)(K=1,2,…,n,K=1,2,…,m)表示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3.2.2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实测值与各级标准值的平均值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公式:

Xj(k)=X(0)i(k)1nΣni=1X(0)i(k),i=1,2,…,n,k=1,2,…,m

其中,Xj(k)表示待评价样本第项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X(0)j(K)表示待评价样本的各评价因子的实测值,X(0)i(K)表示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对评价标准的无量纲化处理的公式如下:

Xi(k)=X(0)j(k)1nΣni=1X(0)i(k),i=1,2,…,n,k=1,2,…,m

其中,Xi(k)表示评价标准的第i级第k项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X(0)i(k)表示标准中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3.2.3 计算关联系数

无量纲化处理后,以待评价样本的m个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构成参考数列。即:

|Xj(k)|=|Xj(1),Xj(2),…,Xj(m)|

以评价标准的n个级别的m项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构成比较数列。即:

|Xi(k)|=|Xi(1),Xi(2),…,Xi(m)|,i=1,2,…,n

计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关联系数:

ξi(k)=minmin|Xj(k)-Xi(k)|+ρmaxmax|Xj(k)-Xi(k)||Xj(k)-Xi(k)|+ρmaxmax|Xj(k)-Xi(k)|

其中,ξi(k)为Xj(k)与Xi(k)(i=1,2,…,n)在第k项评价因子的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其取值在0~1之间。

3.2.4 计算关联度

用m项关联系数的平均值作为待评价样本与各级评价标准的整个关联程度的度量,即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γi=1mΣmk=1ξi(k),i=1,2,…,n

4.实证研究――阜新资源型城市的确定

4.1 数据的来源

以阜新市2001~2003年三年的各产业产值为原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把阜新市的产业划分为32个部门[12],选择产值规模、就业规模、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作为指标进行计算和灰色关联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4.2 指标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

阜新市各产业按产值规模大小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煤炭采选业、农业、食品制造业、饮食业、商业、纺织业、机械工业、金属采矿业、其他非金属采矿业、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

按就业规模大小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煤炭采选业、农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机械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工业、商业、纺织业、饮食业、化学工业 、其他工业。可见,以煤炭采选业为代表的资源产业带动了城市的就业率,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4.3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结果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构成行业的总关联顺序为:工业、批零贸易餐饮、农业、林业、建筑业、运输邮电、渔业、畜牧业。可见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是第一位的。

5.结论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以煤炭采选业等资源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对阜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定义为:资源产业产值对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资源产业从业人口多、产业关联度强的城市即为资源型城市。

对资源型城市界定还要本着动态原则,随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资源型城市逐渐变为资源枯竭城市,如阜新,对资源城市要及时地考虑转型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资助(05w127);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基金资助项目(2006LnskLktgLx-66-41)。

参考文献:

[1]路世昌.耗竭性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8):118-119.

[2]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96-97.

[3]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35-36.

[4]王元.重视单一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0-1-11(9).

[5]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创刊号):75-80.

[6]俞滨洋,赵景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城市规划,1999,(8):55-56.

[7]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1993 ,(5):218-225.

[8]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的协调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1994,( 5).

[9]沈镭,程静.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J].经济地理,1998,(2):41-45.

[10]田.阜新市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99:24-30.

[11]耿雅妮,张军.宝鸡河流水质灰色关联分析与评价[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6):34-35.

[12]罗月丰.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J].资源•产业,2005,(6):110-111.

[作者简介]路世昌(1962-),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王政辉(1981-),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

篇10

利用媒介融合方式做好纸媒深度报道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媒介相比,在新闻的时效性上仍然难以形成有力的竞争。但媒介融合不仅是媒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扩大,而是通过信息传播手段的改进,从更多层面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地市级报纸坚持提升自身新闻传播的优势,让纸媒更好地服务读者,这是应对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实现新闻传播的独家性,成为纸媒吸引读者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通过电视、网络等了解事件的最新动态,而对事件有客观系统的认识,多是以浏览纸媒的方式为主。地市级报纸应以区域内的新闻事件报道为主要抓手,关注社会发展新动态,客观报道重大新闻事件,通过和网络以及电视媒体等的信息互动,实现地市级报纸的深度报道,满足读者的需求。

2014年5月,沈阳市统计局了《2013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沈阳晚报》联合沈阳网在报道中对这份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以贴近沈阳民众生活的真实的数据为参考,深入报道和分析了沈阳民众在交通、居住、通信等多方面的数据,用鲜明的数字解读了这份报告,也客观地反映了沈阳的社会发展和变化。通过报道对政府报告的详细解读,政府文件的内容不再是枯燥的数字,报纸的内容也更加吸引受众。

媒体的传播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向受众传递社会信息,同时实现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为了实现目标,地市级报纸的信息传播除了要利用好新技术传播效果外,还需要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实现信息的合理有效传播,这就要地市级报纸加强和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的合作。

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就已经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只是当时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媒介融合仅仅停留在几种媒介之间信息的互动交流传播。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融入,使得媒体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信息传播朝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媒介融合给地市级报纸的信息传播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地市级报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的地市级报纸,在信息的采集上,加强对信息源的整合,这是保证信息真实、及时并且贴近地方受众的重要方式。

地市级报纸加强信息源的整合,首先要打破纸媒传统信息采集的思路,除记者以及编辑多调查采访外,还需要培养通讯员,广泛寻找新闻线索,新闻记者也要培养自身的全媒体记者素养,广泛利用手机、微博、微信等渠道获取信息源,联合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增强地市级报纸信息的多样性。在全媒体时代,记者的素养成为地市级报纸信息采集的重要保障。在新闻传播中,对新闻信息的采集可以说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地市级报纸记者拥有全媒体记者素养后,可以利用网络等来搜集新闻线索,也可以利用纸媒的互动板块或者微博,组织与读者的互动话题,吸引读者参与,这样的新闻报道具有较好的贴近性。以沈阳市为例,《辽沈晚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是沈阳地区发行量比较大的纸媒,在纸媒的信息传播中,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环境,这几家纸媒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态势。为了展示各自的竞争优势,这几家纸媒在新闻采编上,利用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进行改革,这对纸媒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地市级报纸版面的创新

纸媒版面设计是将信息从审美的角度呈现给读者的最重要的方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家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纷纷改进信息传播方式,以求提升媒介信息传播的审美层次,在满足受众信息量需求的同时,增强信息传播的美感。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多媒体融合的步伐,从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大规模的媒体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媒体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纸媒与网络之间的融合,以及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融合。作为以视觉审美满足受众需求的地方纸媒,做好纸媒的版面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纸媒的信息传播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传播,因此进行地市级报纸版面改版创新,就要在版面策划和图片的配搭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在纸媒的版面策划中,图片和文字以交互排版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在图片的拍摄上,有的时候甚至达不到编辑的要求。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可以通过报纸美编和记者一同采访的方式,拍摄符合新闻报道文字内容的新闻图片,增强新闻图片的审美意境。《辽宁日报》在版面设计方面,成立了专门的视觉设计中心,让报纸的美编参与到新闻采访中去,更进一步加强了报纸版面设计者和新闻信息采集者的沟通,在报纸版面的设计上就更能形成融会贯通的境界,带来报纸版面设计效果的提升。

同时,国内的地市级报纸大多出版了网络版,这是媒介融合的最初级阶段,对于纸媒来说,可以利用网络的版面,增加报纸的“声音”,让观众感受“有声”报纸的魅力,配上有较强审美效果的新闻图片,这样地市级报纸的新闻传播审美特性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

重视受众的信息反馈

随着传统媒体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地市级报纸利用自身的网络版、微博、微信等渠道,也初步实现了和受众的互动。

为实现地市级报纸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传统的纸媒,多采用在纸媒上留下热线电话、QQ等方式,等待读者主动联系报社,有的更为先进的是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与受众展开互动,但这种信息反馈与互动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地市级报纸加强和受众的互动,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这其中利用纸媒的网络版,并且对网络版报纸的功能进行开发是最有效的方式。借鉴英国《泰晤士报》的经验,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泰晤士报》对网络版的设计,在版面上就比纸媒的丰富,并且通过网络的超链接功 能,为读者延伸新闻信息的阅读,实现对受众的服务性,纸媒还利用网络版,实现与受众关于新闻传播内容的交流,这对我国地市级报纸来说,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