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的基本原则

篇1

一、激发学习兴趣,坚持积极性原则

著名教育学家培克斯利说:“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则是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应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原则。

人们常说环境育人,英语学习首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扭转,营造一种动感的英语气氛。对中学生而言,英语和我们的母语有明显的差别;学生会觉得比较陌生。教学中可以用运听的英文歌曲、主动有趣的英文图画、多媒体动画、外文电影片断等营造出动感的英语气氛。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要引导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技巧,交给学生简明的单词拼读法、单词拆拼法、语法应用技巧和科学的理解记忆法,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预习指导,增强主动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够决定命运的。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预习是十分重要而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视的环节。科学的预习不仅能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能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英语课的预习要注意科学性,要有明确合理的目标。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单词,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字典,学会拼读的法则并制作单词卡片;其次,预习新课要根据录音材料听懂课文,增可语感,同时找出理解中的问题;再次,坚持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明确不同的目标,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单词并能用单词造角,准确把握词性和词义;层次中等或相对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将单词读会,形成初步的了解和记忆即可。通过合理的预习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

三、抓好复习巩固。强化愉悦性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并应用知识,体会成功的愉悦,因此及时的复习巩固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英语要求学生有较大的词汇量和阅读量,增加记忆减少遗忘是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记忆与习惯、目的和心理状态是紧密相关的,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强化记忆的效果,被动机械的记忆很快便会被遗忘。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记忆的动力,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比比谁记得多、快、准;

2、鼓励学生参加轻松、自由的英语课外活动、英语兴趣小组、英语聚会,轻松愉快的环境能增强记忆的效果;

3、应有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4、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自信心;

篇2

一、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基础知识。影响学生接受能力主要有两个因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能力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采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编排的方式,即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明白易懂的生活语言逐渐过渡到简洁的数学语言。依照量力性原则,小学数学的很多问题不可能采取严格的数学科学的表述形式和论证模式。小学的数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数学,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适宜于小学生学习的“学校数学”。如:小学数学不称“分数定义”而称“分数的意义”。把“分数的意义叙述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不采用“形如m/n(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数叫做分数……”的定义式语句。再如,小学数学只说“物体的表面与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而不把这种说明性的文字当作面积的定义。其次,量力性原则表现在课程文件中教学要求的制订也要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学生认识能力与知识基础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对数学概念认识的要求逐步加深,逐步精确,逐步严密。教材编排中十进制位值原则的逐步建立、分数概念的分段认识、角概念的几次深化等都是量力性原则的体现。比如,在低年级学习分数,只要求学生粗略地知道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就可以了。对分数的更深入的认识,如分数的意义,异分母分数的运算等,要在小学高年级才能提到学习日程上。且在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去形式化地讨论其定义。

最为关键的是,量力性原则还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提超越小学生能力的要求。课堂提问、布置练习等都要考虑学生达成目标的实际可能性。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经由“发现学习”得出“平行线”这一概念,不论是由一个学生独自探索,还是由几个学生一起研究,在多数情况下可能都不会有积极的结果。类似这样抽象程度很高、学生难于理解的学习材料,通常宜用启发式讲解法进行教学。

二、直观性原则

数学教学的直观是为了数学抽象的理解。直观材料的使用要适度,要具有典型性;直观材料的使用不是目的,而是形成抽象结论、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比如,根据课标要求,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是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年龄8岁左右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丰富而多元的直观体验作为支持,虽然平移和旋转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但孩子们在生活中实际接触观察到的具体现象绝大多数是两种现象的合成。显然,让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深入理解是不现实的,如何处理?教师不必要作过多的理性分析和阐述,而是特别注意设计游戏的目的性、所用事例的典型性,让学生结合这些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可以通过游戏以“移动”和“转动”作为学生的认知起点,借助生活中典型的实例和写实性的描绘,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获得更多的直观体验;通过动手操作(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抓住“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属性,帮助小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具体的实例来揭示规律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类比、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加工和改造,经历一个抽象思维过程。

三、巩固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科学地编选习题,对有效巩固新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习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准备性习题、尝试性习题、巩固性习题、运用性习题、综合性习题、创造性习题等多种类型。如:新授课中得尝试性练习题是当堂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用于查漏补缺。编选这类习题时要注意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配合例题,针对教材中重点、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针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进行对比练习,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诊疗性练习。新授后的课堂作业题的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选编练习题时不能只注意形式,更应该注意内容。根据知识体系整体规划,以类似例题的题目为主,以基本练习为主、以练关键点为主,适当增加稍有变化、稍有发展的习题,力求少而精,突出练习设计的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原则。再如:小学数学新授课后大多紧接着是练习课、复习课。练习课的习题选编既要注重数量,又要注重质量,避免过量和机械重复。复习课的习题选编要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复习题必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要有知识的序,又要有智力的序;既要照顾中间大多数学生,又能使两头的学生吃掉吃饱。

篇3

一、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

(一)歌曲导入法。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它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图画导入法。利用图画的艺术语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其丰富的内涵,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是一种极富诗意的导入。

(三)复习式导入。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复习开始讲新课。

(四)表演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时机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言语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新教材每课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想表示的词替换到对话里,还可以借用手偶表演。这样既给学生营造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也促进了知识转化为了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开展游戏竞赛。爱玩――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趣味性、启发性较强的游戏,激励学生进入乐学状态,新教材的教师用书大篇幅给教师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我们可以灵活地用。

(三)教唱英语歌曲。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生们乐唱的英语歌曲,学唱歌曲加上与歌曲一致的动作,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二则帮助学生复习本课的内容,掌握了知识要点,使学生有一种轻轻松松学外语的感觉。

三、英语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分层次性教学法。交际教学活动按照认知规律需遵循以下三个层次:纯语言活动,准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三个层次依次递进,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学生的创造性由小到大,教师的控制由大到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逐渐平衡。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我们教授语言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更多地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地掌握语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时的主体,鼓励他们多说一些自己能说的英语,要不怕学生说时犯错,多给他们口头练习的机会,并通过视、听、说、玩、唱、读、戏等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语言材料,也可以在教学时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初步的语感。

(三)创造性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对原有知识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完成难度适中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四)应用性教学法。我在非英语课时,教师上课时使用的一些简单的school language也均使用英语,在此同时我校在每周三开设英语兴趣课,并鼓励学生在校园内用简单贩英语互相问候,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创设了一个英语学氛围,每周一、三、五在校红领巾广播站均播放一些英语儿歌、小故事、校园英语等磁带。这些学习氛围的创设,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观感,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英语。

(五)环境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学起来就会感到贴近生活,也就会自觉主动地接受信息,激起交际动机,在轻松愉快的特定环境中学习语言。

(六)趣味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教学即使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无论是编写教案,还是课堂教学,都需要讲求一定的艺术性。寓教于乐,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敢于回答,乐于参与的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增强教学趣味性。

(七)引导性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恰当地设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疑引导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疑要通过引导才能达到质疑,解疑的目的。引导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增加记忆,掌握新知识。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教学 教学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以探究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与合作的能力,积极开展探究教学。

一、实施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接受学习,过于重视数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系统性、完整性,教师讲、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忽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数学探究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探求数学结论,最后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和交流[1]。这样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给予重视,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2.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学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标新立异。探究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张扬学生个性,真正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探究性、体验性、合作性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所强调的科学精神为创新打开前进的大门,使创新教育存在实现的可能。

3.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分数是传统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成为考试的机器,过度强调升学率,这一切都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本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实施数学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走向生活的学习,走向开掘智能的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走向追求最佳学习状态的学习。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会有发展,才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创造性原则

当前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综合性提高,探究式教学高度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选取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接近,在教法的选择方面也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相统一,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特性,为学生创造发展机会,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性地解决一切问题。

2.价值性原则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探究设计要主次鲜明,不能不分主次轻重,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扣住疑点,抓住重点,针对难点,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理解能力,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多样性、基础性、开放性、递进性及挑战性,要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3.主体性原则

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的基本原则,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性,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动机,进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4.民主性原则

民主是推动创造的动力,是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保障,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民主的,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与引导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充分贯彻民主性原则,与学生一起探索,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不迷信权威,使学生大胆探究。

三、小学数学探究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1.教师如何做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课程的实施者是通过教师具体实施的,所以课程要能够使学生接受,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明确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为主,师生互动,数学教学中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实践活动,立足于“做”,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数学的运用。其次,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一步一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次,要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教育体系中的反馈机制。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形式应多样化和评价内容应多元化。最后,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探究活动。新课改的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践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充电,才能在现代化教学实践中处于不败之地。

2.学生如何学

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兴趣能促进学生探索,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产生探究意识。其次,指导学习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会学”。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学会观察,数学观察力强的人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教师还要努力指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认真思考,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数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把学生推向了主动探究的前台,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2]。再次,教会学生学会提问。数学创新也源于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其勇于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肯定学生动脑筋的积极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针对性都很强的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就是要科学而有效地传授应用文写作理论,训练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遵循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规律,科学地确定应用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要兼顾专用与通用

通用和专用都只是就文种性质而言。应用文种类庞杂,其应用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所有职业。教学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文种的职业倾向性十分明显,如财经文书、司法文书、工商行政管理文书等,都仅限于某个行业使用的应用文;行政公文、科技应用文等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具备这种与生俱有的职业特性的应用文,都划归到专用应用文的范围。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应用文具有跨职业、跨行业使用的特点,如各种事务文书(计划、调查报告、简报、总结)、规章文书(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细则、制度等)以及一些日常应用文(如启事、条据、介绍信等)。它们通常被划归到通用应用文的范畴。即使在以职业为划分标准的财经文书和司法文书中,这种跨职业、跨行业使用的现象也很可见,如合同、诉讼状等。这样一来,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文体角度来看,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专用”型应用文,即仅限于某一职业、行业或一定领域内使用的文体;二是通用型应用文,即跨职业,跨行业使用的文体。专用型应用文与职业工作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则体现为与所学专业有关;通用型应用文的职业特征则模糊得多,教学时着重考虑是否与职业能力相关。应用文从文种角度看,虽然有专用与通用之分,但作为教学内容,确认某一应用文文种是专用还是通用,最终依据只能是使用者所从事的职业(群)或行业领域,其当下的依据是学生所学专业及专业培养目标。

二、课程目标要兼顾实用与够用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江苏徐州高职院校各类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时间长度一般在34学时左右。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兼顾实用和够用两个方面。

1.实用原则

所谓实用,是结合具体的专业或学生未来的从业情况。一种体式的应用文是否实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体式在职业或行业中是否常用,取决于能否解决具体岗位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行政公文对于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文秘人员来说,是常用的,也是实用的。但是,即使这样也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对于基层行政工作人员来说,命令、决定、指示等公文文种的写作机率几乎为零。刑事、民事判决书、无效经济合同确认书等文书,对于法官、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来说,是常用的,也是实用的;但对于不属于这一职业群的人士来说,恐怕一生都会与之无缘。用务实的眼光看,无论是“本行”中的不常用,还是“隔行”中的不常用,都应在非选之列。

因此,教学内容只能以职业岗位为中心,以专业大类为“接口”进行设计。例如,财经专业作为一个大类,可具体分为商务、财会、企业经营管理等具体专业。对于商务专业,其重点内容应是商务信函、商业广告、合同、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文种,其他经济文书辅之;对于财会专业,教学内容则应以预算报告、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文种为主,其他经济文书辅之。对于一些“小类”专业,其教学内容可以向相近的专业大类靠拢或合并。

2.够用原则

“够用”,并非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选。一方面,“够用”本身是相对的,不能企望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够用、管用。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够用,只能以专业对应岗位的目前需求为参照物,不能做动态的无限延伸。同时,够用是以实用为基础的,如果不实用,肯定不够用。但是,实用本身的变数就比较多,单纯从实用角度,不联系职业工作的常用,教学内容就容易“超载”,这是有限的34课时承受不了的。够用与常用相联系,一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够用,主要还在于其在职业工作中是不是常用。只有满足了常用,才能从大体上保证够用。问题的关键是从来就没有人能说清楚多少是“够用”,因此,不同教学主体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又由于够用往往与常用挂钩,因而老是怕遗漏什么而处处患得患失,结果仍然是越选越多,教学重点被淹没于“处处是重点”的患得患失之中。

由此,必须明确一点,够用实际上是一种对实用的一种限制或排除,也是排除之后的结果。在坚持够用原则时,最终仍然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出发点,必须与职业需求中的实用结合起来。

三、教学过程要兼顾“知”与“行”

现行应用文写作教材多数都是由基础知识和范文两部分组成。教材内容基本上,被诸如文体概念、作用、特点、种类、结构、写作要求等“知”的形态的东西所挤占,“行”的内容只有极为有限的练习。有限课时中有限练习,致使“行”的内容在整个应用文教学中显得无足轻重。其结果是学生还没动手,脑子就充满了条条框框,动手时不知所措;人还没有进课堂,“知”与“行”就已经严重失衡,学生学到最后不仅不会“行”,就连“知”的东西也不见得“知”了。

应用文写作课是一门技能课,其目的是教会学生规范写作有用的应用文。如果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弄明白调查报告“是什么”“为什么”而不知道如何写调查报告,那么,这门课的作用就等同于零。当然,应用文写作这门技能课不能没有“知识”的成分,否则就不是“知行合一”。问题是,“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加操作,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弄清三个问题:第一,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课程,“知”与“行”的比例到底多少为宜,多少才能体现出应用文写作的“术”性特征。就应用文写作教学来说,“知”是前提,“行”是结果,“知”而不“行”,也就没有必要开应用文写作课了。第二,尽管“知”是前提,但这个“知”要包括理论和技能两个方面,写作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应该以技术层面的知识为主。第三,教学中,究竟是由“知”入“行”,还是在“行”中悟“知”再到更高层次的“行”,都必须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来确定。在学制较短、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在培养对象直接面向操作的教育目标下,后一条路子应该是比较现实的。

应用文写作的操作过程,是一种技术运用的过程。如果真正把操作摆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中心位置,那么,应用文写作课的“重头戏”应该是在传授应用文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亲身实践,由“知”入“行”,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文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红星.汉语应用文模式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

[2]张立华.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

[3]尹文彬.高职应用文课程构建之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

[4]涂红梅.高职语文课程的设置定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5]姜艳红.应用文写作主体心理因素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7.

篇6

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的指导,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1、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我们虽然不可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很精彩,但是我们可以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有必要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训练。教学中注意做到两点:一要给学生留足自学的时间;二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2、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

根据教材的系统性、单元的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确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突出学生课堂展示的过程,想方设法突破知识难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评价获得的知识和思想,不一定是速效完美的,但是学生参与了探讨,才能更感受知识获取的喜悦和团队的力量,甚至受益终身,这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效果。

4、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原则

要让学生学得有效,教师的教是主导,一部戏演得怎样,要看导演的能力如何,因此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要做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教学情境的有效导入、课堂提问的科学性、课堂观察的积极有效、课堂掌控的原则与灵活、教师教学语言(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的艺术、通过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问题及注意事项

1、虽然有理念和指??思想,但每个教师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程度不同,教学时间和经验都很有限,每个学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的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办法,才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下面这些问题,是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会遇到的问题。

(1)探究讨论时经常是小组内一位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当陪衬,不知如何参与,或是动不起来,也发挥不了作用,该如何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2)一开始讨论后,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但说的什么不甚了解,甚至常乘机开小差,乱成“一锅粥”,教师半天收不回来,怎样能养成按需自觉讨论的良好习惯?(3)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时,既兴奋又混乱,怎样才能防止学生浪费时间,且使得小组分工有效?(4)小组长自己学还可以,不知如何带领其他同学学习,不会合理组织小组分工合作,即便定了小组规矩,可也是执行不到位。那么,如何提高小组长的管理和组织能力?(5)学生讲评时,有的讲得头头是道,抓住了要领,有的条理不清,住不住重难点,反而浪费时间,学生讲解时要注意哪些方面会更有效?(6)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管理不到位的一种体现,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堂讨论时、展示时、讲评时,这三个方面的培训和管理做到及时到位,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师要注意以下细节。

(1)小组讨论环节要注意。①要想让课堂讨论时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首先要花时间告诉学生对于预习的内容应如何学习、记忆、理解,掌握自学策略。第二天,老师再根据前一天导学案或预习作业的反馈情况,确定当堂讨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讨论要点”,让学生知道重点要讨论什么内容,然后将任务均衡地分配到小组,做到有的放矢。②讨论时小组内一定要做好分工,在充分独立思考后,水平相同的组员首先互相交流,即先“对学”,这样可以尽可能的节约时间,提高效率。③两个人讨论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数学组长要及时组织全组进行交流讨论,即“群学”。为了保证交流的效果和纪律,老师平时要经常召开数学组长会议,听取各个数学组长汇报课堂讨论的组织情况,在数学组长的交流中,找出组员讨论的好办法。如:小组六人一组的,可以组成1带6,2带5,3带4,这样的帮助学习方式。④课堂讨论时,数学组长要记录好组员发言、纪律等表现情况。初期老师可以每节课下课以后,召集数学组长反馈当堂讨论、订正、记录笔记、有无开小差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交由组里讨论解决,以免形成不良习惯。⑤为避免讨论成为个别同学的“独角戏”,讨论可以采用组内轮流发言的方法,统计每个同学的发言数量和质量来促进组员的讨论,形成良好的参与讨论的习惯。⑥讨论结束后,数学组长要组织组员有序地进行以下活动:用双色笔来订正导学案或预习作业,记录知识要点;在充分的独立思考后,仔细观察黑板上其他同学的展示步骤,了解其解题思路,查看是否有错误,并做好质疑准备;学有余力的小组可组织练习,例如课本和练习册上的题目等有价值的练习。

(2)在黑板上展示环节要注意。①展示要在小组进行适当的讨论后,具体要几分钟,教师可根据巡视全班讨论情况而定,再安排展示小组及展示内容。②小组展示时要求:数学组长可根据展示的内容,安排本小组是个人展示,还是多人合作展示,以课堂效率为主;展示时除了看题目外,解答过程要求脱稿,让学生上黑板现场演练,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题目,找准主要信息,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会运用彩色笔及学习工具展示。如:白色书写过程,红色标注重点、易错点、知识点,并运用形象教具等帮助理解;要注意展示版面的合理布局,书写字体大小适中,标注要简练,图形要规范醒目;为了避免总是个别学生展示,可由数学组长根据题目安排小组组员轮流上台展示,当然遇到比较难的题目,可以灵活安排、调换。小组内要对展示的组员进行指导策划,帮助组员吃透问题,并达到最优化展示效果,并优先鼓励“后进生”进行展示。

篇7

[关键词] 教学 教学民主 基本原则

由于受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中国现实国情的影响,多年来,“教学民主”一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或多或少地被看作是一个“敏感词汇”。在由王道俊、王汉澜同志主编的“供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使用”的现行《教育学》教材中,只在第八章第四节的“教学原则”一节中的“启发性原则”之下,作为贯彻启发性原则的五条基本要求之一,提出了“发扬教学民主”的要求。认为“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

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国与国之间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在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以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时代挑战。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大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改革力度,探讨并真正落实教育教学的民主化。因为实施民主化教学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造就千百万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拟就实施教学民主的意义、原则与办法等,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民主及其意义

1、教学民主的基本含义

在我国教育界中,对什么是教学民主的问题,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定义。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对教学民主进行定义和讨论。若将教学民主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看待的话,它除了在教育目的的指向性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等方面,要涉及或包括有对学生进行现代民主意识和观念进行培养教育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基本教学原则之一所确立的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与地位、权利与义务、知识与真理、决策与管理以及教师施教的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平等与民主。但若作为一个狭义的概念来看待的话,即只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由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本文所论及的关于教学民主的意义与实施办法等,也是指后者那种狭义的主要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民主。

2、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需要

民主发展的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需要从两个方面设计和着手: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的民主素质的培养。教育不单为民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还可以提供直接进行民主训练的场所。不同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传统“师道尊严”的权威主义课堂教学与非民主的师生关系,容易形成学生的权威人格,这种人格特征表现为过度地、不加批判地遵从权威人物的观点,有时甚至是极端地唯命是从,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离开了权威的命令,便感到不知所措。而在民主的课堂教学和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出自对真理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权威的盲从。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经常地被尊重,于是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学生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于是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学生把自己放在与他人平等的地位,从而感触到自信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为官,不会一朝得志,权力意志便极度膨胀;为民,也不会奴化依附,一味盲从。这样的人才会真正成为具有很高民主素养的对社会负责的公民,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3、是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需要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扼杀了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千百万主动性、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而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相互激励、畅所欲言的课堂民主气氛,正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精神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4、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综合国力,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民主的教育氛围。因为民主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学的民主,课堂就是****者的课堂,而****是压抑创新精神的。在一个一切都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课堂上,学生是无任何主体精神可言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切惟命是从,按图索骥,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会在今后形成什么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不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和课堂上的****主义,代之以一种新的民主教学观,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无疑是一句空话。  5、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冲击,对教育的影响是首当其冲,它正在引起人们教育观、教学观方面的重大变化。摒弃教学****,施行教学民主,既是信息化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先知者和绝对拥有者,学生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传授,教师乐意教与否,教得多与少、差与好,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前途命运,从而自然形成了教师的知识权威。这种知识权威又逐渐演化成了教师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人格权威,在这种权威面前,学生往往只有“绝对服从”的份。而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信息传播速度和知识更新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及时的。这就大大削弱了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的基础,由此而派生的权威式教学方式便自然面临着不能继续下去的现实,教师不得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由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到平等的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转换。

6、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将美好的教育意图化为现实成果,仅有一些技术层面上的操作和改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情感交流渠道。师生心灵的真正沟通,还必须依靠教师的人格力量,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民主氛围的人格魅力。一名教师,只有在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灵性的完全平等的人的基础上,才能在给予学生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由此搭起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真正在“亲其师”的基础上而“信其道”,大大提高教学的目的和质量。

二、教学民主的实施原则

由前述讨论可知,传统“师道尊严”的****主义教学模式,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唯唯诺诺、平庸顺服的“书呆子”。笔者认为,有的放矢地深化教育改革,改变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实施教学民主,注意落实好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确立教学民主的基本原则地位

能将教学民主作为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写进各级各类师范类院校公共《教育学》教科书中去,让各级各类学校的未来教师们,在接受师范专业的各项教育和训练时,就对实施教学民主的重要意义和途径有着明确的认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把实施教学民主作为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贯彻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业行为中去。

2、确立师生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关系

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每位学生都当作是与教师在人格地位中完全平等的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在人格上低教师一等的被动的服从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保护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挫伤学生的人格,不扭曲学生的心灵,不伤害学生既使是很幼稚可笑的求知和创造的各种冲动和热情。  3、营造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

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将整个教学活动营造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自由探讨、畅所欲言、相互激励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必须充分落实到学生的自由的学上,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称职的向导和引路人,自觉有意地或在学生需要时,为学生指明继续前进的新方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新障碍,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即自由平等又宽松和谐的学习和再创造(甚至是创造)的机会和条件。不把自己的权威和意志强行施加到学生的头上,扼杀学生自由发展的各种可能和机会。

4、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原则

小学生心理和年龄差异是造成外语学习结果差异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及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能力强,机械记忆能力强,心理负担较轻等特点。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按照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依据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规律来制定,教学基本原则一旦确定,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贯彻和坚持。教师小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才能培养学生成才。

一、遵循情境匹配原则

小学生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的主要差异是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最好能做到单词、句子、话语与语言环境相匹配。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很强的具体性、形象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创设情境,并有意识地创设、优化小学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利用直观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情境匹配原则要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或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加深感性知识,增加学生课堂实践的广度、密度和浓度。所以,实物、图片、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必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使语言符号形象化,既有助于小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又能使英语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进而使小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应用、理解。

二、遵循扩充性原则

引导小学生从已有的语言水平向最近语言发展区前进,常用的方法是对小学生的话语进行适宜的扩充,从基础学习的语言单位再迁移到相关的其他实物上。比如教师在教“香蕉”这个词时,可以用实物做下列问答活动。

这是什么?

这是香蕉。(引出基础词“banana”)

banana是什么颜色?

banana是黄色的。(引出扩充词“yellow”)

banana是蔬菜吗?

不,是水果。(引出扩充词“fruit”)

三、遵循交际性原则

交际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并力求按交际性原则努力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尤其是在呈现新句型时要注意设计情境,充分运用幻灯、图片、表演对话等形式,课堂教学模式才会真正成为动态模式。

四、遵循坚持活动性、趣味性原则

小学英语课中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是一项活动,在设计课时,要围绕实践活动,注意密度、深度和趣味性、多样性。密度是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注意教学效果,进行密集快速的活动,形成教学。广度是活动要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融入教学实践,每节课学生的活动面要尽量大一些。深度指教学实践活动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灵活交际。兴趣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和源泉。在小学生外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趣味性、多样性是指教学活动要借助各种直观、形象手段,寓教学实践于游戏、歌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

五、遵循视听说与读写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只有正确处理好了四者的关系,让学生能全面发展,才能掌握教学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

六、遵循坚持重复性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单音音素、拼音、词汇、语法,一般通过句子来操练,句子主要在句子和话语的语流中来进行教学。词汇、语法、句型只有在句子和话语中反复操练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而小学生学习喜欢多次重复听、唱、说他们熟悉的儿歌、童谣、往事,喜欢玩他们已玩过多次的游戏,喜欢做机械性的重复。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连贯,注意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学习新内容时复习以往学过的内容,温故而知新。这样,可以使新内容比较自然,不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得到持续强化,使他们的语言知识学习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增多,进而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黄雅君.小学英语合作学习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都市

家教,2010(8).

[2]关艳.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J].小学科学,2013(5).

[3]王红燕.英语情景交际教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2(1).

篇9

关键词:拓展训练;初中体育;基本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进行素质教育。拓展训练自被我国教育界采纳以来,产生了一些效果。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使用拓展训练,成为体育教师所思考的事情。

一、拓展训练的内涵

拓展训练最初是在德国兴起的,传至我国,被一部分教师学习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且应用的范围并不是很广泛。拓展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分组,通过共同完成特别设置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项目,在训练中,得到素质上的提升、能力上的进步的一种教学活动。

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在进行训练时,要专注投入,挑战自己的极限,通过自我的挑战得到进步,同时要求团队合作,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在训练中,更要求学生的自我提升,教师的作用反而被弱化。

二、拓展训练的设计原则

1.趣味性

体育拓展训练在设置时,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体育训练中这一点尤为重要,没有足够的趣味性,青少年参与起来就不会做到全情投入,反而兴趣缺乏,最终使训练达不到目的。

2.难度适中

拓展训练要有其难度和强度,才能够让学生在训练中发掘出自我的潜力。在设置时,尤其要注意青少年的身心状态,根据其心理承受能力与身体素质设置难度适中的项目。不至于太简单达不到效果,也不能太过困难无法完成。

3.教育性

在体育教学中的拓展度,也要注重其教育性。在体育教学中,融合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毅力的塑造、组织力的增强、体育运动的技巧学习等。

三、拓展教学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优势

1.符合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上课时除了知识的教授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拓展训练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个人素质。

2.改变传统教学局面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重复枯燥、教学形势化并且效率低。课堂上大多都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强度低、趣味少而且学生的投入度少。拓展教学的引入,则可以使体育课堂的效率高起来,学生通过进行趣味性并有挑战性的拓展训练项目,投入到活动中来,全面地发动自己的智力与身体机能,最终使课堂45分钟每一分钟都是精彩并有意义的。

综上可以了解到,拓展训练很好地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是一种革新式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丰富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体育教学变得十分精彩。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入拓展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关键词]本科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维度 教材维度 教法维度 学生维度

一、课程维度:继承、借鉴与创新

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应当把握的第一个维度是课程,即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是改革者(主要是一线教师)一定要从观念上明确该课程的国内继承、国外借鉴及自主创新间的辩证关系。准确地讲,大多数高校教师并没有直接参与国家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而且大多数本科院校也没有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课程的具体实施尤其是课堂层次上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主要是基于高校教师个人的课程理念及决策意识来独自完成的,尽管这是对课程的二次设计、二次开发,但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上的观念差异却导致了其对该课程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实践差异。因此,不同的教师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针对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及学生个性得不到关注的现状,我们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而挖掘学生个性潜能的根本与前提又在于高校教师自身个性潜能的挖掘与发挥。须知,没有个性化的教师就难以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所以我们鼓励高校教师大胆探索新的课程决策理念、探究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宗旨及本科与专科开设课程的区别来看,本科不仅应该比专科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有比较大的拓展性,而且更应该培养本科生一定程度上的科研意识及学术研究能力。这是课程维度上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如教育系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首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教育研究的概念、意义、具体方法及过程,也应该引导学生梳理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对我们的现实启示,这就是继承;其次应该概述国外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轨迹、现状及启示,这就是借鉴;最后还应该综合国内外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乃至于教师本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感悟、理解、困惑、反思及探究做好教育研究方法发展方向上的预测工作,这就是创新。

就目前教育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在课程维度上的问题来说,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处理好这门课程的继承、借鉴及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程设计与编写理念上忽视国内教育遗产要照搬国外经验的负面影响。无论翻阅哪个版本的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几乎找不到对我国古代、近代甚至于现代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继承”,充斥于其中的“借鉴”随处可见。正如有人所言:“教育的比较已经进行上百年了,在回顾过去时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究竟是从外面得到了更多,还是从自己身上失去了更多?”一个颇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比较?为何总要把别国教育举之于天,把本国教育踩于脚下?”

二、教材维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从理论上来说,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教材维度上就是,高校教师应该在其课程维度的基础上,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高校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因此,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在教材维度上的原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但是。从目前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来看,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并没有守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维度原则。反过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倒成为许多本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难以推进的制约因素。一项本科教学情况调查结果表明,6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重复教材的内容,学生只练习书本上的内容,考试也只考课本的内容。

就教育研究方法所选用的教材来说,无论哪个版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几乎都没有明确提到我国古代教育研究所用的类比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备课力度,做好教材的挖掘、整理、补充工作。事实上,类比法在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随处都有体现。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等。而且2000多年后的夸美纽斯就是把人类受教育过程类比成大自然中万物的进化发展过程而写出名著《大教学论》的。

三、教法维度: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世纪。而创新型人才与“工具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区别上,即创新型人才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发现与提出问题,“工具型”人才则更多的只是能解决问题。对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轻重,爱因斯坦曾经有着明确的定论: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因为发现问题更能预示着创新,而要创新就必定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上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没有问题的发现,那又何谈问题的解决?由此看来,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法维度上的原则即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创新能力。

对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指出:“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疑问、发问、提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教师一时答不出来了),算最好的课。”但依据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教法维度的原则来看,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能算是最为根本的要求。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而且“学生们所最需要看到的并不是书本上已有的结论,而是教授们带有原汁原味的思想及其过程”。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在论述大学教育时曾经对大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这样的定位:“大学教育的特点,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即前者不是为后者而存在的。在大学,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并不是一件主要的工作。教师讲授的并非人人皆可以从书本中或教科书上得来的现成知识,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兴趣才是他讲授的中心。洪堡甚至要求大学教师将每一次讲授都变为自由地阐述他在某一课题研究前沿所获得的最新见解与最新发现,并鼓励学生对此做出评判。”

目前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践;课堂管理以控制代替激励,用“一作两考”(指作业、考试、考勤)作为牢牢控制学生的课程成绩与学分的法宝;把学生的目光高度聚焦于考试能否过关上,而忽视了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关注;教学内容以传授既成知识为主}教学过程被简化为老师讲授备课内容的过程;教学评价方面,高度关注教师的教案是否认真、板书是否有条理、教态是否自然、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次数、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的同时,缺失了对老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要求与评价。就教育研究方法来说,教师存在着严重的“照本宣科”现象。大学生被动地“聆听”、“笔记”、“考试”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后,却苦于在实际教育问题及学位论文研究方法选择上的“束手无策”,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仅有20%能用上,剩下的80%则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学到。因此,对于大学生深入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事实上。高校教师教学生“学问”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四、学生维度: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人一生的教育必定是由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而成,但人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来逐步提升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显然,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应该以自我教育为主,即大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处于主体性的地位。这是基于学生维度对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所应当着重把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