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4

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应用旅游业促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只有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才能促使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且获得持久的经济发展力[1]。

1 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随着城市综合实力基础的不断提升,各项城市设施的配置也逐步地于完善。开展城市旅游业促使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的同时,城市文化也可以被广泛地传播。但如果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被忽视,则城市的环境遭受破坏的同时,也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关注。生态保护研究专家,也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生态保护研究学者认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内容,就是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稳定的统一。因此,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1)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协调”和“发展”的概念和含义是不相同的。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的主要内容是指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达到互不干扰甚至是良性循环的状态,是一个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保持健康状态的基本要素[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则是指系统不断地扩张,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由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概念相对立的是“负发展”又可以称为零发展过程。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则是“零发展”。“零发展”意味着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环境维持现状,既没有互相阻碍,也没有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旅游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和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相促进发展的两个概念集合的交集。指的是城市在开展旅游业发展经济时,能够将经济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理念相互协调一致,有效地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类型为环境友好经济。由上述分析也可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经济发展理论。因此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过程中两个因素“旅游经济”和“环境保护”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协调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约束,发展则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促进。

(2)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根据上述对于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可知。“协调”和“发展”都指的是同一系统内的两种元素,可以互相影响并且彼此关联的现象。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的主要内容技术描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互相影响以及彼此关联的程度[4]。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度的概念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探究以及掌控“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的关系区间,做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动态平衡的保持。通过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有效地将“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内,促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两种元素的共同特性。在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的同时,也能够保障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两种元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作为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判定标准。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越高,则表明该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越合理,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便越强。

2.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

根据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可知判定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是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5]。因此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也应当从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角度出发。建立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模型以及模型计算方式则是判定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的有效的、科学的方式之一。

通过建立综合旅游经济效益评价函数来判定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更加协调、友好、稳定的状态。

3 结 论

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首先应当明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以及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通过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引导城市旅游业获得更加生态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程晓丽,张乐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5):102-106.

[2]石惠春,刘鹿,汪宝龙,等.兰州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8-114,120.

[3]王东红,.伊宁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3-56.

篇2

关键词 水文循环 生态环境流量概念 组成及功能 需水计算 保障举措

1.生态环境流量的概念

1.1水文循环

水在太阳辐射及地球吸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形成一个降雨、蒸发、入渗、径流等组成的周而复始的不断交替转移的过程,此过程被称为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按其范围大小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为大循环(图1),而小循环就是指海洋或陆地上的局部范围内为的水分交换过程,河流的水文循环就是一个小循环。

1.2生态环境流量的概念

生态环境流量,即生态需水量,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渔业与野生生物保护组织提出的,他们提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就是避免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河道最小流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河流生态环境流量的概念得到了扩展,现在的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是是指在有竞争性用水要求的河流、湿地和沿海地区,除了获取水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之外,在可能的范围内实施水量调配用以确保可以维系生态系统稳定的流量,即在满足生活、生产、灌溉等用水的前提下,合理的调配水量以维持下游河流生态系统及河流水文循环稳定的河流流量,必要时可消减部分生产、灌溉用水量,以增加下游生态环境流量。

2生态环境流量的组成及功能

2.1生态环境流量的组成

由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河流生态环境流量的类型呈现多样性(见图2)。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按水资源的利用形式可分为:①消耗性水――水面蒸发补充水、地下水补充水、河口湿地植物蒸腾作用补充水等。②非消耗性水――泥沙输送需水,保持盐度平衡需水、航运需水等。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属性上可分为:泥沙输送需水,保持盐度平衡需水、航运需水、自净需水等。

2.2生态环境流量的功能

基于自然水循环与生态环境流量的组成,生态环境流量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水文循环稳定。河流是全球水文循环过程中液态水在陆地表面流动的主要通道。大气降水在陆地上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沿地表低洼处汇集成河流。降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一部分也复归河流。河流将水输送入海或内陆湖,然后蒸发回归大气层。河流的输水作用能把地面短期积水及时排掉,并在不降水时汇集源头和两岸的地下水,使河道中保持一定的径流量,也使不同地区间的水量得以调剂。

(2)维持河流生态稳定。河道是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持河道内基本的生态环境流量,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态演替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一旦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水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水生动植物随之灭亡,从而对河流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

(3)降低河流内污染物的浓度。一个正常的运行的河流,其有一定的自净作用。河流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污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此过程称之为河流的自净作用。

(4)保证河道内水沙冲淤平衡。地面径流在进入河道内时,不可避免的会携带泥沙。当河道内流速较小时,水流中的泥沙淤积于河床,河床高程升高,从而使河道形态变形,不利于水流运行,甚至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此就必须保证河道内一定的水量,进入河流的泥沙与河流输沙能力达到平衡,以保证河道形态及整个河流的断面轮廓基本不变。

(5)维持地下平水衡。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一旦上游大量引水造成下游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就会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工农业和城市用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6)减少咸潮上溯危害,维持河口盐度平衡。海水在涨潮时会沿河道自河口向上游上溯,受海水入侵的河流含盐度增加,带有咸味,这就是咸潮。咸潮上溯的远近、持续的时间、含盐度的高低与河流的入海流量、涨潮幅度有密切关系,其中河流的入海流量是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入海流量越小,海水上溯的距离越长,河流中的含盐度也越高,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咸潮来临时,对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以至农业灌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自来水会变得咸苦,难以饮用;长时期饮用氯化物含量多的水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

此外,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还有维持洪泛平原,保证河流的通航能力,维持娱乐和舒适性等功能。

3保障生态环境流量的途径和措施

生态流量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水与自然生态的平衡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真正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保障生态流量的途径和措施有:

(1)保证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河道是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河道断流会破坏河道内生物的多样性。为此,对于常年性河流而言,就要求年内各时段的河流径流量都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会出现诸如河道断流等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环境功能破坏的现象。

(2)生态环境流量的调控不仅体现在水量上,也要体现在水质上。河流污染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河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其是有限的。为此,要加强点、面源污染的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等举措,减少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以达到改善河流水质的目的。

(3)加强管理力度。政府机构需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河流自身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政策,并组织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责任与意识。

4结语

生态环境流量是河流的生命,河流为人类提供水源、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能等。保护河流的稳定,其实是为让河流更好的、持续的为人类服务。为此,要正确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总体上必须坚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本身的发展,必须开发、利用和改造河流;另一方面,利用要有限度,改造必须适当,不能损害河流的自然功能,要保持河流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性 ;改善措施

1、环境艺术设计相关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方面的概念,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所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正确理解其相关概念。

1.1环境基本概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一个具大的空间,包括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以及空气、水等各种因素。人需要依靠空间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必须物,与具体物质等因素相比,环境空间属于无形因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在人类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工环境,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的人工环境将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现在能做的就是利用生态概念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1.2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指在一定环境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环境设计和开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布局、建筑、雕塑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成本、材料、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因素,结合各类影响因素,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仅需要设计美观,而且还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形态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

2、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的措施

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2.1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精神需求,环境设计标准应同步甚至超前公众的观念,同时,也要关心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残疾人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确保美观,而且还需要健康安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氛围,才能充分实现环境设计的功能。依据经济和其他因素的设计原则,通过利用各种设计技术,合理选择材料,形成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坚持愉快、高效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现代人对自然回归的期望,以便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同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知识储备的增加,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生态理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哲学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已成为公众的共识。

2.2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环境特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使用天然材料是加强环境生态性的重要举措。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对自然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清楚地知道每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艺,才能更好的进行环境设计。比如通过使用棕色天然木材纹理可以创造一个安静和平静的气氛,而使用大理石,因为其硬度对应用领域具有不同性质的变化,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范围。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环境,也就是说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当地环境发展要求,必须考虑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理性,才能更好有利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尊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质量,同时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通过设计方法提高自然与环境的协调性,促进能源和物质循环,进而将可持续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满足生态发展要求与环境设计理念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应加强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合理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根据当地地质特征,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复杂环境并适应环境发展形势,可以将生态设计转变成艺术个和独特的建筑风景线,更有利于促进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树木、花草、河流等自然景观,让自然风光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进而烘托主题风格。

2.3环境艺术设计使用新型能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来增加相关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现代生活环境的质量,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发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提供能源化石燃料,在对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化学物质进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会产生固体废物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污染,这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利用新能源来替代高污染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可以更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对环境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追求。

结语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生态哲学已日益形成共识,这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逐步建立生态理念,可以更进一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而且要尊重自然发展和艺术设计原则,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新能源,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生态环境的角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准确理解,进而实现对环境的生态性设计。

【参考文献 】:

[1]蒋明.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2]李煜.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篇4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一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的要求。

(一)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过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鼓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对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吸引资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

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概念

在全球环境危机和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之下,生态旅游的思路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生态旅游这个概念提出仅仅有四十年的时间,但是生态旅游的这样的一个思路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有许多的国际性的组织都参与到其中来,包括一些国家、机构和组织,主要有一些非政府组织、科研保护组织、旅游业内部、多边援助机构和发展中国家等等,这些国际性的机构和组织委推广生态旅游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他的实质内涵和定义却还是模糊的。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对于生态旅游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保护中心说

这种观点主要认为,生态旅游实质上就是在进行观光旅游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包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大,不但包括自然环境,还要包括资源环境和文化环境。这种观点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生态旅游协会。

2、 负责任说

这种观点主要就是,生态旅游的实质上就是能够让游客负责人的旅游,核心观点就是要求旅游者和游客们能够对维护好周围环境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人们作为社会生活当中的一员,就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这种观点强调和放大了旅游者这个特殊的部分,所以操作起来有些困难。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布诺斯(Brouse)。

3、 军民利益中心说

这种观点概况起来是这样的,他们把生态旅游的概念定义为,在游客观光旅游的同时,要注意到环境的保护,同时把当地(旅游地)的居民受益情况也列入其中。认为生态旅游不但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面开展起来,还要把旅游组织者和旅游者应该为当地居民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观点的代表主要是国际生态旅游学会。

4、 回归自然说

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的概念实质上就是在大自然中去旅游,核心强调的就是自然,强调的内容就是回归大大自然当中去。认为只有旅游者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去这样才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台(Kutay)。

5、 原始荒野说

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原始荒原的旅游,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原始荒原和地区去发展旅游。这种人迹罕至包括括大沙漠、大森林、大雪原、孤岛和大戈壁等,这些区域有些气候环境十分恶劣,有些是地区辐射是特别强的,有的的损害人物身体健康的。一般情况下,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态环境虽然好,而且对城市居民也是有吸引力的,但是还要考虑到不能旅游的地域也很多。由此看来这类定义还是不够科学和全面,缺乏普遍性。这种观点的代表主要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在我看来,要弄清楚生态旅游的内涵,先要弄清楚的就是环境、生态和旅游这三个的内涵,然后在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环境就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一个客体,环境的类型就是由主体才能决定的。所以,环境就是我们人们周围生活的事物都可以称得上是环境。生态这个内涵就是指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实质是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旅游则是一种带有经济性质的一种文化活动。生态旅游提出来的大背景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期,生态科学家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才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这个思路。我们认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在保护了环境的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生存最佳环境,让人们身心得到休息。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这种旅游叫做生态旅游。(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晓,彭建.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4(1):54.

[2]诸葛仁.借鉴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中国生态旅游市场[J].中国旅游通讯,2006,(4):37-41.

[3]Orams M B.Types of Ecotourism,in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edited by David B. Weaver)[C]. CABI Publishing,2001.24.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1,12,14,19.

[5]郭岱宜.生态旅游)))21世纪旅游新主张[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77-178.

[6]Kutay K. Ecotourism and Adventure Travel. In Tourism andEcology:The Impact ofTravel on a Fragile Earth[J].NorthAmeiricanCoordinating Centerfor Responsible Travel,1989:3-7.

[7]The Ecotourism Society Newsletter 1, No.1(Spring 1991):1 cited inCatrina Brandon, 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A Review of Key Issue, Envirnment Department Papers[R].Biodiversity Series, No.033(Washington D.C.:World Bank,Apirl 1996).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保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4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地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世界人口成倍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

一、结合教材,增添课堂趣味,在生物学课教学中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一)学习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这是环境意识最首要、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如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

(二)自然资源的介绍以及被破坏的状况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人类过度的使用和开发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如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毁坏、草原退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及有些物种濒临灭绝、化学污染、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等严重威胁着全人类。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三)人和自然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一资源-环境一经济一社会之间的协调”。在初中生物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二、布置课外作业,丰富课外活动,实践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布置课外作业,丰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环保行为。

(一)组织生态环保兴趣小组

成立各种生态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种植各种植物、打扫卫生、拾捡废物、变废为宝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兴趣活动小组中,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且无形中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一些特殊环保纪念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年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传统的生态环境教育日。

(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小河、生活小区、工厂、垃圾处理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篇7

一、生态旅游概念

自生态旅游一词诞生以来,虽然人们对其理解越来越深化,但仍有大量文章在不断讨论这一概念,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统一定义。(见表1)

二、生态旅游概念的共性特征

以上各种概念尽管雷同(表1),但也有理解上的侧重,共性的特征主要涉及到以下11个。

(1)环境友好。生态旅游能照顾到环境安全,能使旅游活动对大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影响最小化,从而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责任感。生态旅游能让游人尊重当地的文化、社会和生态自然环境,也能让旅游企业关心环境,以环保为出发点来开展经营管理。

(3)教育性。生态旅游能使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受到与大自然和文化有关的教育,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

(4)低影响。生态旅游不会给大自然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零影响。如:人们常说的轻度踩踏,没有采摘,只带走照片,留下脚印等。

(5)休闲浪漫。生态旅游能让人们走出家门,欣赏风景秀丽的大自然。

(6)给当地带来福利。生态旅游不仅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还能创造社会效益。

(7)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能让游人体验到当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

(8)生态体验。生态旅游让游人体验到诸如原生态住宿或生态导游等经历。

(9)可持续性。生态旅游能通过适度利用和有效的保护管理,为下一代留下文化传统和自然资源。

(10)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能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各种旅游活动及管理。

(11)游人参与。生态旅游能让游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互动。

以上这些特征是人们通过实践中的观察而总结的,它们更强调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存,却较少涉及旅游经营者的收益及商业环境,原因主要来自于为生态旅游下定义的群体。例如:生态旅游协会等专业性组织,它们的成员大多是自然保护主义者,因此定义中必然会反映出这些成员的观点。但另一方面,按传统的效益最大化理论,不管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还是兼顾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最终目标都是使利益最大化,这显然与生态旅游当前的定义不相符,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负面影响。有的生态旅游看上去与大众旅游没有太大的区别,令人担忧。还有的企业把“生态旅游”当成市场营销的时髦用语,打着生态旅游旗号对原始偏远的自然文化景观进行无节制开发。因此,可以说,现存生态旅游定义中最大的不足是缺少对旅游企业责任的更多说明。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以上介绍和分析,本文认为,生态旅游绝不仅是对大自然和历史文化的体验,而是通过游人、当地居民、旅游企业及政府主管部门的互动,科学开展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不仅要求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还要求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来安排各项工作,并尽量使用当地管理者和社会资源,让居民能够充分参与,从中获得经济收益。组织和策划生态旅游的企业更应该提高专业素质,真正关注游人的生态需求,为其提供自然的、历史的、动植物的、考古的旅行,从而避免对大自然造成干扰破坏。企业如果关心环境问题,树立生态意识,用生态方针来指导经营管理,就一定能促进生态旅游向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篇8

1 绿色建筑

1.1 绿色建筑概念及内涵 在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可以表达为:绿色建筑=绿色规划、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绿色拆解,其核心理论是在建筑物寿命周期内,既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能源,又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实现建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1.2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是宏观上的总体概念,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好“绿色”二字的定义,建筑师不应该只局限在个体的建筑上,而是应该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绿色理念放在整体规划和整体设计中去进行思索。因为在绿色建筑中融入了许多现代的理念和技术,像污水的有效处理、太阳能、风能的采集及利用等。许多技术范畴超出了建筑行业的知识认知水平,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略知一二,勤于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学习,在多方的配合下,共同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开发和兴起。

设计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落实到实处,达到既满足人类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需求,又让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目的。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早期规划中就应制定出绿色建筑技术的导则,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要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同时还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1.3 绿色建筑施工 绿色建筑施工是在工程建设中, 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绿色施工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时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竣工后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等工作。绿色施工是绿色建筑的形成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操作好,才能提交合格的绿色建筑产品,所以施工这个阶段至关重要。

2 生态环境

2.1 生态环境概念及问题 《环境管理学》里对于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2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3 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3.1 推行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的需要 由上面的定义和分析,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则会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所以,针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绿色建筑的误区

3.2.1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近几年里才逐步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在近几年里才逐步的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无形中画上了等号。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高价位和高成本。对于承建单位和开发单位来说,其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成本,那么如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从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去计算整体成本,那么采纳和利用低能耗的环保建材是极为划算的。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建筑的修建初始,采用成本低廉,但质量牵强、能耗大的材料,其结果是往往在使用过程中,能耗量大,维修费用高,总体的消耗远远大于低能耗环保类建材的使用效果。所以,着眼于未来,采用低能耗的环保材料,提倡和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3.2.2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的时候我们所采用的模式,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说起。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供水、供电已实现了插卡制度,用户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杜绝了换表偷水、偷电的行为,加强了人们节约的意识。污水收取治理费用,符合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也让百姓有了环保的观念。对此,我们对于供暖的计量改造也有了新的想法。以往的集体供热使得许多家庭在冬天里开窗过冬,这无疑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实行单户改造,一户一表,在上班和出差时可以停止室内供暖,即经济又节约能源,符合生态环保的概念。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当今任务之一是北方的供热体质改革将要全面启动,对于新推行供热地区和供热城市,应采用新的供热体质;二是就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的国情,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模式;三是因地制宜,加强本土的建筑绿色改造。

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公路;内涵;特征;建设

公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对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建设中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干扰等问题。公路环境问题的根源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的重视不够,对公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估计不足。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公路建设,一方面却是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生态公路”的理念应运而生,同“生态城市”、“生态建筑”一样,这一名词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生态公路的出现,是公路建设领域的一大进步,表明人类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生态环境的希望。因此对生态公路的建设进行具体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公路概念解析

(一)生态公路概念界定

生态公路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设的公路,“生态”二字唤起一种新的生态意识,是人类在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把生态学思想注入到公路建设体系中。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公路作为按人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入侵和扰动,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为主体的新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开放的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因子主要由消费者构成,非生物环境主要由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建造的人工构造物所组成,这样的系统是不能自身维持的,它只有从其他系统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自身的运行。所以只有用生态学的理论与规律指导公路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才能够使公路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2]。

生态公路主要指明了未来公路的发展方向,与其说它是一类型概念,不如说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它不是指某一种、某一类公路,而是指一种公路建设和营运的理念,是公路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可以将生态公路定义为: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将人、自然和公路有机结合,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建设和营运,强调人、自然与公路的和谐相处,形成生态、环保、安全、舒适、经济、景观和谐的可持续的公路发展模式[3]。

(二)生态公路概念的内涵

生态公路真正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从宏观来讲,生态公路是由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建设技术等多种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成的综合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公路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区域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公路生态环境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它围绕环境主体,人类建立起的,具有多种组合,并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于主体,然后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与公路相关的居民因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实体及其氛围(如思想、文化),构成了社会环境,而与经济产出有关的要素体系构成了经济环境(如产地、市场等)。所以,生态公路是从生态观点研究公路系统与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宏观关系,对公路进行合理布局,使区域公路发展在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容许范围之内,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2.从微观层面看,也就是从公路实体的角度分析,生态公路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建造形式。这一定义阐明了一个基础(生态学)、一种取向(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和两个功能(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两个实体(生态工程和建筑工程)形态。

总的来说,生态公路是生态与公路建设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区域公路的发展要求,生态公路是建立在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结合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公路系统。

(三)生态公路概念的特征

在实践中,生态公路往往容易被简单地滥用。有的公路具有生态公路的部分特征,而简单地冠以“生态公路”的称号,因而许多以“生态公路”为名的公路建设项目陆续出现,“生态公路”逐渐成为一个继“景观公路”之外的一个时尚的公路装饰用语。因此,关于生态公路的特征有必要分析理解。生态公路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大方面:

1.生态性。生态性是生态公路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它存在的基本条件。生态公路的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公路具有良好的生态位,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景观效果和以绿化为主的结构模式等。

2.双重性。生态公路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一种,是以汽车运输活动为主题的结构物,但也包含很多自然组分,如地形、地质等,并对公路的是生态特性、生存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及制约作用。它是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体,具有二者的双重特性。

3.安全高效性。“生态”一词本身就代表着和谐与健康,生态公路自然也应是和谐健康之路。因为公路的基本职能就是为运输服务,所以这种“和谐健康”首先就应是公路系统的运输环境的和谐健康。因此,生态公路必然要求行车安全舒适、运输高效便利。生态公路基础设施为货流、客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的有序运动过程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污染。

二、生态公路的建设原则

生态公路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的公路生态系统。生态公路建设不仅要体现人类活动与地域环境的不可分割性,而且能够全面考虑区域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尽可能不破坏区域内的土地、环境和栖息者的自然属性。因此建设生态公路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原生态的最大保护原则

生态公路的建设要遵循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原则,能采取保护措施的要尽最大力度进行保护。因为原生态环境是经过千百万年的的自然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最稳定的自然结构,更是最适宜植物和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环境。原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会改变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适应才能达到新的平衡。

(二)生态环境的最快恢复原则

公路的建设往往受到地质、地形、水文生产力水平、生产工艺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公路在建设中迫不得已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分割等。生态公路的恢复原则就是要在现存条件下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管理等措施,对已造成的破坏采取最快最大可能的恢复,以便最快的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并对占用土地进行补偿。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生态公路建设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不再盲目地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将人类纳入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对自然的改造必须是以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为前提的。因此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的生态公路,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物[6]。

三、生态公路建设实现的措施

公路建设在时间上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养护,每阶段都有自身的工作任务和方法,各阶段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公路要实现最终的建设目标必须从总体上实行全过程控制,使生态公路的思想理念渗透到各阶段工作中,详细地制定各阶段的目标和评定标准,分阶段验收、层层把关。生态公路建设的实现是通过对公路工程项目整个寿命期内各阶段的控制实现的[7]。

(一)生态规划:要求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没有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安排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规划的特点和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强调系统开放和优势互补,实现高效、和谐、可持续。

(二)生态设计:利用高新技术、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合理确定路线走向、技术等级及建设方案,宜桥则桥,宜遂则遂,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尽量少占用土地、草地和森林。对于公路穿越或涉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态因子,如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水源区等,应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公路建设方案,并按照敏感生态因子的具体特点,研究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确定取弃土点,采石场、废弃物堆置场和搅拌站位置时,应考虑到尘埃和其他问题对环境敏感地区的影响;应合理设计服务区和收费站污水处理方案;在有较多动物出没的路段,设计专门的动物通道,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的衔接。

(三)生态施工:加强施工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降低施工噪音、扬尘,合理选用取料场和弃料场,合理处理表层熟土,合理用水和弃水,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减少临时用地和对路域绿地的破坏。

(四)生态运营:加强植被恢复和全面绿化,建设良好的公路生态系统。施工临时用地的植被恢复、取料场的复耕或造田还耕,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而全面的公路绿化,不仅可以保护路基、美化路容、改善景观,还可以降低噪声干扰、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五)生态管理:落实“三同时”制度是加强公路交通环保工作的关键环节,要贯穿于公路交通发展的每个阶段:在前期以落实环境评价制度的执行为重点,认真作好公路选线的多方案环境综合评价;在初设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深化环境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在施工阶段,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搞好环保重点工程;在运营阶段,进一步加强路域的全面绿化工作,加强路域环境监测,评定敏感路段的污染程度,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四、结束语

生态公路是系统生态学与公路工程学交叉结合、新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它针对今天公路建设所面临的如何最大限度地使公路建设与环境相互协调,最小的破坏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基本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公路建设的最大特点,是把公路建设当前与长远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把“自然、公路、人”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求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然、公路、人”的和谐发展,合理的生态公路工程建设将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二)在公路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应用生态学原理,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生态公路理论涉及多种学科,随着各学科的发展,生态公路的理念必将随之深入发展,因此对生态公路理念的探究应是一个不断增进的过程。今后将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公路的工程技术、设计规范、实施标准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淑芬,魏中华,陈鹭.关于生态公路的若干思考[J].问题研讨,2007,(12).

[2]吴鸣,曾伟波.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J].华东公路,2008,(1).

[3]黄小军.生态公路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4]王珏.生态公路探索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5]胡晋茹等.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12).

[6]梁立杰.生态公路理念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4.

[7]陈红,梁立杰,杨彩霞.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建设生态观[J].长安大学学报,2004,24,(1)

[8]冯志高,吴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公路建设研究[J].学术论坛,2008,(18).

篇10

关键词: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政策模拟

中图分类号:F224;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0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14-02

自2004年周小川行长提出“金融生态”这一概念以来,引起了大量的学者和实务工作部门有关人员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教授等专家2005年编著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更是充实了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实证分析方面的内容。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立足于地区层面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金融生态”还是一个较为崭新的概念,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可以说金融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复杂的大系统,系统的发展和演化是各种因素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平衡,这种演化过程与系统动力学的原理极为相似。系统动力学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提出来的,它综合了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系统论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已普遍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系统动力学所定义的系统往往具有高阶次、多回路和非线性的反馈结构特征。也正因为如此,通过对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反馈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可以使所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现实问题。

一、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

要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必须充分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对于构成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本文主要借鉴李扬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一书中的内容,认为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主要由九大因素构成,这九大因素分别为:城市经济基础、社会诚信文化、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企业诚信、金融部门独立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程度。将各个要素从不同方面进行细化分析,使得每个要素得到具体反映,如表1所示。

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首先需要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反馈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这也是建立模型的必经途径。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系统的因果反馈机制进行细致分析,以此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反馈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再建立系统动力学流图。反馈机制的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流图界定了系统结构的定性内容,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定量的内容则需要依靠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才能得以体现,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的过程就是对系统中各要素与变量进行初始化赋值,并对相关联的要素建立函数关系的过程。在系统动力学流图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也便完成了模型的构建。

(一)系统动力学流图

计算机仿真软件Vensim PLE为系统动力学流图的绘制提供了极大便利,运行Vensim软件完成系统动力学流图的绘制,本文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流图如“图1”所示。

(二)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构建

系统动力学方程确定了系统内部各个变量和参数量的关系,在完成系统动力学流图绘制以后,还需要对流图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变量和参数进行赋值,同时为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的变量建立数学表达式,确定函数关系,只有赋予了量的内容之后,系统动力学模型才能得以运行。本文以贵阳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方程。数据主要来自《贵阳统计年鉴》(2001-2010)、《贵州统计年鉴》(2001-2010)。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过程中,主要利用了数理统计、一阶线性动态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对模型中相关的数据进行了处理。

三、以贵阳市为例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贵阳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城市人口、城市GDP、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水平变量,以人数年增量、贷款年增量等为流率变量,同时构建了大量的表函数和辅助变量,共建立了58个系统动力学方程,模型运行的时间为2000-2015年,步长为1年,运行模型,对贵阳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

(一)模型模拟与结果分析

1、模型的有效性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检验是模型检验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检验模型的结构有效性和历史行为有效性来完成模型检验。模型结构有效性的检验在Vensim PLE软件中通过执行 “Check Model”命令即可进行。而历史行为有效性检验实际上是把模型运行得到的模拟数值与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对比,检验模拟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一般通过相对误差率来衡量,相对误差率越小则表明模型的精度越高。本文通过计算地区GDP、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人口这四个变量的相对误差率来对模型历史行为有效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四个变量的相对误差率都控制在10%以内,这意味着模型的精度较高,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现实系统,可以用作模拟研究。

2、模拟结果及分析。在Vensim PLE软件中运行上文所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到了贵阳市金融生态环境模拟图(2000-2015年)。由此图可知,描述贵阳市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曲线在2005年之前和之后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2000年至2004年年底这段时期内,贵阳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状况几乎相同,是一条趋近于水平的直线,而在2005年之后,金融生态环境的状况得到不断的改善,并且此时接近于一条有着固定斜率的直线,这也意味着自2005年之后对贵阳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力度基本上不存在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解释为“来自金融生态这一概念的力量”,金融生态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04年12月提出来的,并且一经提出并立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个地区也开始高度关注本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状况,逐渐意识到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发展金融和经济的重要性,这种观念的形成对于改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政策模拟及分析

系统动力学素有“政策实验室”之称,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通过调整模型中的相关参数来考察参数变动对系统行为的影响,不同的参数变动往往可以视为不同的政策调控方案,政策模拟的过程通常也是政策选优的过程,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政策模拟研究,寻找最有利于改善建模研究问题的方案。本文根据影响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8个因素(除城市经济基础之外),提供8种政策模拟方案对贵阳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政策模拟,具体过程为:分别选取一个变量作为一个方案的代表,如教育影响因子可以作为社会诚信文化这个因素的代表变量,通过调整教育影响因子的值来考察模型的输出结果,每次只调整一个变量,并且每个调控变量调动的幅度相同(均为原值的两倍),这样便于考察各个要素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在Vensim PLE软件中运行模型,法治环境对贵阳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大,而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文化在不同时期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度是有差异的,在2010年以前,企业诚信的影响力度较大,而在2010年以后社会诚信文化对贵阳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力更大。这意味着对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根据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政策要“因时制宜”。总的来说,根据政策模拟结果,贵阳市可以把改善法治环境、社会诚信文化、企业诚信这三个方面作为推进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作用点。

结论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贵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贵阳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状况自2005年开始得到显著改善。政策模拟的结果表明政策调整要“因时制宜”,贵阳市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重点从改善法治环境、推进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这三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07(2).

[2]周小川.独家专访:周小川谈“金融生态”[N].人民日报,2005-3-28(3).

[3]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