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园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园区研究

篇1

目前,国内一些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先行先试,智慧园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中关村将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空间信息与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金融资源、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整合,促使中关村向智慧园区全面转型。今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暨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项目”投入应用,运用RFID、云服务等构建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体系,从“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三个角度对园区内的人、车、物等资源以及媒体资料等虚拟资产实现了全方位的监测与管理。

一、软件谷打造智慧园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软件谷而言,智慧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国家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将南京打造成为“人文绿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软件谷的建设初期,法国凯捷公司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高端策划和顶层设计,提出将软件谷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软件谷综合竞争力。

2.智慧园区的建设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ICT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海量运算能力,提高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因此,智慧园区的打造必须建立在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上,新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将会构建起园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园区形态。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将会为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将对今后软件谷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智慧园区建设是软件谷“二次创业”的迫切要求

对于软件园区而言,第一次创业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优美的生态、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体制机制等优势条件,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第二次创业需要以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核心是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园区建设上走在前列,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园区发展要素和资源,创新管理手段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契机,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内外诸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现状

1.建设规划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南京)软件谷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软件谷;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引领发展,加快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超级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三网融合产业园、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

2.建设目标

以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园区为目标,优化顶层架构设计,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建设模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巩固与提升,实现“政务工作公开化、园区服务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体系建设标准化”,高标准建成“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智慧园区。

3.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软件谷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 IBM 润和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中兴通讯全球云计算中心、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虚拟软件园、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紫金(雨花)科创特区云端虚拟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4.正在搭建的体系架构

软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专业园区,并积极搭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架构,即: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设的“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等三大平台。

(1)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软件谷的基础云平台,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未来将承担为谷内各类软件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也是软件谷建设智慧园区的核心技术依托。该中心主要建设云服务和云应用两个平台。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达200万亿次、存储规模将达PB级,后续超算性能指标还将扩展到千万亿次以上计算能力和EB级别海量存储规模。云应用平台则提供创业孵化应用云、培训应用云、研发测试应用云、政务应用云、治安应用云、环保应用云、交通应用云、教育应用云、医疗应用云等业务。

(2)“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该平台主要引进智慧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企业,聚集智慧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对智慧产业进行顶层方案规划和分模块设计,研究适应软件谷产业特点的智慧园区架构和产业链等各个方面,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警务、智慧环境、智慧电子商务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位于软件谷A8地块的楚翘城项目是软件谷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与南京电信的合作,楚翘城从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服务都贯穿了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成本,达到商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工作高效化。

(3)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谷内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孕育孵化载体,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等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谷内企业在大数据、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尝试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强大专业的后台支持。

(4)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平台汇聚谷内所有行政资源,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分解年度目标、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组织人才培训、交流发展经验、开展绩效评估等工作。软件谷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软件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任务跟踪和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高效推进。同时,设立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行政管理、企业服务、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特点,全面负责“管委会—职能局或专业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与指导工作。

三、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1.三大策略推动智慧园区发展

一是抓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通讯、移动互联、游戏动漫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着力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城和中以智慧园等一批载体,大力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三是抓“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积极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形成集聚优势。

2.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建立惠及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部署针对园区的网络解决方案,建设简洁、可靠、高性能的园区网络,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各类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升宽带互联网省际、国际的出口能力,建设全市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与网络监测预警,加强对重要设施的保护,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3.积极推进三大功能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网上企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库,定向各类扶持企业的政策、信息、资源,实现从项目准入手续办理、专项申报材料评审、统计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块建设,将谷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楼宇资源和招商条件等信息全部入库联网,根据招商对象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找符合条件的落户资源。三是加快企业与园区的社区媒体交流平台建设,及时汇总谷内企业对园区发展和政策服务的具体诉求建议,及时有效准确互动,有针对性地提升环境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

4.丰富业务支撑平台

篇2

大家好,我叫,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推选我成为咱们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咱们的小区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涉及的社会关系就像社会一样复杂。当我们单独一个人与政府或各种机构处于一对一的关系中时,普通个人是很少发言的,即使有不和谐的声音,大家也难以听到。但整个小区作为一个天然的会场,一个人的声音会因集中的人多了而显得非凡响亮。在其它场合个人是很难找到“业主”这样唯一的身份认同的,因为其它场合中的各种关系就显得散乱而不集中不和谐的现象即使存在但也不显眼,而在小区内却截然不同。

我们都知道业委会就是小区实行业主公共事务民主制度,协调办理物业治理公共事务和社区公益事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公益性是它的最大特点。要成为业委会成员的条件之首是必须热心公益事业,我们业委会成员为业主办事纯粹是“为人民服务”,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有一定组织能力等等条件,我认为自己不仅具备了以上条件,,还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懂得物业治理专业知识,知道经济核算,具备处理危机的能力,介于我的工作性质,有双休日,我也有时间来处理业委会工作。要做好业委会工作,先要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正确合理的运用它,在处理业委会和物业治理企业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法合规,要协调处理好业主公共利益和事务,在此我也做好了良好的心理预备,预备在长期的业委会工作中接受我们广大业主的监督,同样要下定决定在面对业主的不理解或者物业治理企业这样那样无故的埋怨、指责和非理性“待遇”时,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泰然处之”。

据相关统计资料,在我们身边最多只有3-4%的业主会有强烈维权愿望,而大多数业主是沉默的,只有通过我们广大小区业委会成员的不懈的宣传、屐以事实和法规来说话,使广大的业主觉醒,逐渐扩大维权的比例。美国治理学家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工作的奉献”,在此我向大家公布,在这场唤醒、发动、普及法制教育的过程,我将以百分百的热情与主动,投身到维权活动中来。

谢谢!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园区大学生志愿者 大学英语教学 现状调查

一、引言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此次博览会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超过240个,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聚集于上海世博会,参观交流。世博局官方数字显示大概有8万世博会园区志愿者将参与到世博会之中,其中90.6%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将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内自愿无偿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咨询、参观者秩序引导协助、接待协助、语言翻译、残障人士援助、媒体服务、活动及论坛组织协助、志愿者管理协助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发生的得体有效的行为,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合理的动机和有技巧的行动。[1]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世博会园区志愿者与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成功提够服务的关键。世博会园区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与外国游客交流的成败。本文对园区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建议,以期为今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大型会展活动志愿者培训提供帮助。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概述

在过去的20年间,许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各种角度展开了研究。陈国明[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中有效、得体地完成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 Wiseman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3]Brian H. Spitzberg指出,“ICC的判定是认定某一行为在给定环境下是否得体、有效。”[4]Gudykunst从交际学的角度出发,把ICC组成要素分成了不确定性控制和焦虑控制,形成了焦虑与不确定性控制 (Anxiety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理论。Martin and Hammer从社交技巧的角度认为ICC包括交际功能行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及谈话控制行为。Ting-Toome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涵盖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Spitzberg和Cupach指出,交际能力模式的三要素是知识、技巧、动机。[5]陈国明提出的个性强度、交际技能、心理适应、文化意识可以被包含于动机和技能两个方面之中。此外,陈国明也提出“知识也应该成为在考虑ICC组成的要素之一”。[2]

Byram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外语教学的框架下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他认为交际能力构成模式包括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6]要与来自另一国家或另一种文化的交际者交流,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相关知识,即自己文化以及交流者文化中有关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产物和行为的知识,具备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一般过程的知识。同时成功的交际需要达到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良好关系的建立与保持。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依靠态度因素。对待外国人与其他文化的态度以及有无交际意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交际的成败。知识和态度因素是前提条件,交际过程中表现出的技能也是决定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Byram将技能分为理解与建立联系的技能和发现与交际技能。[6]前者是指分析自己国家文化信息和其他国家文化信息以及将两者建立某种联系的能力;后者是指在交际或非交际环境中发现某些文化信息的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上海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以及上海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哪些方面存在跨文化交流障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剖析我国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革建议。本调查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取测试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首先在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基础上编制《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并设计了访谈大纲。测试卷全面覆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根据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本测试卷对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维度都具有较好的效度指标。调查分两步进行,首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上海世博会园区2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测试而后随机对其中30人进行了个人访谈。

1.调查内容

1)《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内容

此调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多采用多项选择题,共100题,分四部分:文化知识问题,交际知识问题、跨文化态度问题以及针对技能测试的情景问题。

2)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访谈大纲

①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是否关心,为什么?

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你的英语老师是否给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采用什么方式介绍?

③你通常喜欢通过哪种课堂活动方式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

④你喜欢阅读或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书籍或电影等视频资料吗,大多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⑤你有外国朋友吗,你经常采用什么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什么?

⑥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你是否感到焦虑,为什么?

⑦如果与外国游客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发生交流障碍,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⑧在世博园区上岗前,你进行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吗?具体实施情况怎样?

2.调查情况分析及结论

测试卷结果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对文化知识题的平均失误为6.1,平均失误率为29%,其中89%的错误集中在时间观念、身体空间距离问题上;交际知识题的平均失误为5.2,平均失误率为26%,大学生志愿者对各种文化的交际禁忌把握不准确,有76%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此类题目中出现错误;跨文化态度题的平均失误为5.9,平均失误率为23.6%,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普遍愿意与游客朋友进行交流,但对某些文化存在不理解,交流方式不适应;针对技能测试的情景问题的平均失误为11.8,平均失误率为34.7%,学生学到的各种文化知识。交际技巧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具体的真实跨文化交际情境。

通过访谈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普遍比较关心,有86%的访谈者表示对跨文化交际知识非常关心,并会努力吸取相关知识,他们表示随着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的频繁和深入,有效地跨文化交流是成功的保障;9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谈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会通过图片,音视频等方式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但只是在讲授语言点时随机插入文化的讲解,不系统,零散,而且相关知识量较少;5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喜欢阅读或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书籍或电影等视频资料,有10%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表示不喜欢阅读或观看,他们表示看或读不懂有些外国电影和书籍的内容;2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很多外国朋友,经常采用电话或网络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流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47%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二三个外国朋友,不经常进行交流;交流内容仅仅涉及到学习专业方面。而33%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表示没有外国朋友,不怎么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46%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并不感到焦虑,但对外国游客的文化以及交流方式感到不习惯,少数习惯感到不理解。10%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感到与外国游客交流时,紧张不安,害怕出错。与外国游客发生冲突的原因,不同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不同的想法,大体有二类:对外国文化不熟悉,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习惯来衡量外国的文化;交流风格不同,总是试图用自己的交流习惯来影响外国游客进而产生冲突。在世博园区上岗前,进行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由世博局和所在院校组织,多以讲座的方式讲授文化知识,培训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情景训练。

总之,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某些文化和交际知识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误;对待外国文化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但仍然对有些外国风俗、习惯不理解;在技能的掌握上缺乏在特定的真实情景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四、对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

调查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力度,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7]跨文化交际被正式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此次调查,认为应建立新的教学模式“4+1”模式。即大学英语课前五分之四的学时用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掌握这五种技能后,剩下五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使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的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学生对目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态度、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的宽容性和接受程度;提高跨文化意识,识别文化差异并能够发现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培养接纳变化的态度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终身教育和成长的自我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敏感性进而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8];学习显性文化主题、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情感意识以及涉及言语和非言语的具体文化特征;培养对具体文化中得体行为、认知和期待正确假设的技巧;培养观察和收集信息的技巧:培养对陌生的人或事物延迟评价的态度;了解学习新文化的风险性,培养适应新文化的愿望,能够克服文化不适应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不断地经历描述、解释、反应的过程[9]。通过一段时间反复的文化碰撞,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目的文化知识,加强学习者对自己母语文化的意识,产生更多的更为得体的语言与文化行为,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学策略

在教学手段和工具方面,以多媒体网络为支撑,利用音频、视频材料体现英语教学的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化讲座、文化参观、文化表演、文化谜语、关键事件分析、角色扮演、案例分折、文学作品分折等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向学生介绍文化新领域的可叙述或描述的知识;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统一观摩文化现象;组织学生根据预定的计划就某一文化专题或某一文化事件,作汇报式讲演;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假设的交际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或大班内汇报演出他们的交际行为。教师描述发生的事情,并提供交际各方的感受和反应,并不解释在此情景中交际各方的文化差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文化差异。使学生经历各种各样的,在与另一文化的人们交际时或在适应到另一文化中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冲突情景,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交际。此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表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追求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流利性的同时,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1203153)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Lusting, M. &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2nd) [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Chen, Gu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m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Philadelphia, PA, April 1990).

[3]Wisemen 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In. Gudykunst, W. B. (Ed).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3.

[4]Spitzberg B. H.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In Samovar, L.A. & Portef, R.E. (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Ninth Edition[C],(P375-387).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5]Spitzberg, B.H.,&Cupach,W.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 Beverly Hills, A: Sage,1984.

[6]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基本要求”项目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8]Damen,Louise.Cultural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C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7.

篇4

关键词: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学篮球教练员 现状研究对策研究

1.引言

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练员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只有建立小学—中学(包括体校、传统篮球项目学校)—大学(包括体院、篮球系)—篮球职业俱乐部)—国家队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使我国篮球运动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篮球理论界的共识。中学篮球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中学篮球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篮球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起主导作用,篮球队的日常训练质量、管理都与教练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练员对篮球运动的理解程度、篮球理论的掌握程度、篮球球技的战术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都直接影响篮球队员的成长、篮球队的发展。因此,笔者在全面了解和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练员队伍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中学篮球运动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篮球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男子前八名和女子前六名的篮球队共14名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教练员现状调查分析”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查询,将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1.2.2问卷调查法

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4份,回收问卷1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数理统计法

用计算机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4专家访谈法

笔者走访所有调查的篮球教练员,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练员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笔者调查发现,此次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少年锦标赛的大多数教练员,年龄在30~45岁之间,见表1。

分析表明:调查的14名教练员绝大部分都年富力强、有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比赛与训练经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队训练多数是在室外进行,并且训练时间多为早、晚,教练员不仅要起早贪黑,还要忍受各种恶劣气候给训练带来的诸多不便,所以充沛的体力是训练工作的一切保障。

2.2篮球教练员的学历结构

学历主要反映教练员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科学化的训练是提高队员篮球水平的基础,而教练员的能力是决定科学化训练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教练员的教育与培训是我国篮球运动管理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教育部门要求,中学阶段的教师必须具备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从表2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14名教练员,尚无研究生学历,全部都是大学本科生。

2.3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情况

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是提高教练员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我国篮球后备人才水平的保证。定期组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完善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了解新的篮球训练理论,扩大视野有很大帮助。教练员培训正式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一开始就受到高度重视,并有明确制度要求。人事部和原国家体委于1994年联合颁布了《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人职发〔1994〕17号),规定教练员在申报职务时,必须取得相应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从2001年1月1日起,只有经过教练员岗位培训并获得相应级别岗位培训合格证的教练员,才可以申报晋升高一级教练员职务。目前,教练员培训体系是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包括各类短期培训及信息服务等。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教练员培训班比较少,基本上两三年才举办一次关于体育的岗位培训,见表3。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许多篮球教练员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笔者又对从未参加过培训的教练员进行了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许多教练员认为培训班没有任何作用,费时、费钱。这反映出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内容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教练员想参加,但是没有地方可参加。这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部门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中学篮球教练员的培训需求,业务培训状况也有待改善。

2.4篮球教练员提出的问题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所有教练员都提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学生篮球比赛次数太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长年训练热情,每年只有一次正规的比赛,并且比赛场数不足10场,很难保障学校对于篮球项目的支持力度,教练员之间的业务交流次数太少,也间接地阻碍了教练员的训练激情。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教练员整体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合理,中青年的篮球教练员是主力军,但是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丰富自身的训练经验,提高训练能力。

3.1.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练员的学历达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中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但由于地域、训练环境等问题,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练员人才还是严重缺乏的。

3.1.3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体育主管领导对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学校对于岗位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教练员发展。岗位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要求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并且要不断增加与篮球有关的新知识。

3.2建议

3.2.1各个学校成立篮球训练教练组,由两三名教练员组成,有利于提高训练质量,也有利于丰富教练员的实践经验,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养,组建梯队式人才队伍。

3.2.2积极创造优厚的条件吸引众多篮球人才投身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篮球教育事业中,可与区内专业体育高校达成联合办学模式,对区内优秀的教练员进行研究生培养,组织教练员观摩高水平训练,逐渐完善教练员的学历结构。

3.2.3各有关部门及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从制度上确保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让教练员真正获得所需的知识,运用在日常训练中,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培养出更多的篮球后备人才。

3.2.4增加中学生比赛次数,扩大比赛规模,区内中学生联赛各市县争做每周一赛,让学校、教练员、队员之间常交流。

参考文献:

[1]于振峰,张振东,张建军,等.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5):23-26.

[2]曾为民.湖北省中学篮球教练员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

[3]杨立.甘肃省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现状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136.

篇5

记者:据我所知,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算是起步较晚的,但近两年却后来居上,实现华丽转身,请你谈谈这个中原因。

沈坚: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0年来,园区教育大力实施“现代化、均衡化、国际化和特色化”战略,开创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园区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学校信息化基础比较好、信息化队伍比较强、信息化理念比较新、应用实践亮点多的良好格局。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园区区域教育信息化统整不够,与园区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突出,亟待进行区域统整。2012年,统整契机如期而至,园区启动了“非凡城市,智慧园区”创建工作,并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教育借力而为,乘势而上,搭上了城市信息化的快车道。

我觉得,园区智慧教育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国际融合。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在中国和新加坡双方的合作下诞生,20年来,园区教育“借鉴经验、共享资源”,在合作中得到共同发展。2013年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举行了第15次会议,中新双方就园区建设中新现代服务业合作试验区、设立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等签署了有关合作意向;2014年7月中新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会在园区如期举行,智慧教育成为中新双方深度合作项目之一;二是高位起点。园区智慧教育接受园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得到了区域优势资源和建设经费的支持,智慧教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了教育孤岛现象;三是“众智云集”。“集众智以成大业,汇英才云集于此”,园区信息化办搭建了“众智云集”平台,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区内区外的信息化专家的智慧为园区智慧教育献计献策,“政府搭台、部门互动、专业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机制已经形成;四是数据融通。教育城域网复用园区政务网,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园区“法人库”、“人口库”、“地理信息库”对接,统一了数据标准,保证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

记者:智慧教育需要有前瞻的设计,工业园区的智慧教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蓝图呢?

沈坚:概括而言,园区智慧教育可以用“三化”服务,“四化”建设,“五E”目标,“四建四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等关键词来表述。

具体而言,园区智慧教育就是以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为支撑,立足以民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服务社会、服务管理者”的教育信息枢纽,通过“区校联动,四建四强”(四建:建网、建云、建库、建平台;四强:强队伍、强资源、强应用、强特色),达成“学生E学习、教师E教学、行政E管理、家庭E沟通、社区E服务”的“五E目标”,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的便捷化、管理的智能化”,为园区“教育的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国际化”四化建设服务,真正为园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公民的“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美好明天服务。

园区智慧教育的核心愿景“无限学习,无限未来”,反映出园区人的“教育梦”,即构建“无限学习”体系,实现“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的优质教育功能。“无限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无时间限制,学习无时不在,满足终身发展需要;无空间限制,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边界,具有国际融合的视野;无对象限制,人人享受平等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顺应均衡教育的发展需要,满足全民教育的需求。

记者:智慧教育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过程,苏州工业园区是怎样理顺区域与学校的关系,开展了哪些具体实践呢?

沈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样,在智慧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教育局要发挥引导优势、统整优势,落实指导功能、服务功能,让学校解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应用与研究”。

为此,我们确立了“区校联动,四建四强”的工作举措,落实角色定位,分工协作,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区域层面,重点在于“建网、建云、建库、建平台”,减少学校的技术压力、资金压力和劳动压力,提高统整度,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学校层面,着力“强队伍、强资源、强应用、强特色”。“强队伍”就是要完善校级信息中心机构设置,配备专职人员,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强资源”就是要加强学科资源的积累与开发,丰富个性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的便捷化;“强应用”就是强化新技术新媒体应用研究与实践,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水平;“强特色”就是要打造学校亮点应用品牌,成为亮点技术运用的先行军,如E学习基地、物联网实验室、仿真虚拟应用、未来教室实验等。

目前,通过“区校联动,四建四强”,园区智慧教育建设已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具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复用园区政务网的技术,创新性构建了园区教育城域网和云资源池。城域网链路部分,直接复用园区政务网络链路,各校校园网通过复用政务网络链路与园区管委会计算机信息中心实现千兆对接,构成园区逻辑教育内网,并在网络边界打通三个出口,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园区教育城域网所需要的园区教育云计算专用资源池,如数据服务器、资源存储均利用园区政务专有云的现有资源,并复用园区政务专有云的数据容灾服务。复用技术的运用,既节省资源又安全稳定。目前,各中小学全部接入城域网,学校的资源存储和对外服务均实现虚拟化、集约化管理,并启动校园网络改造项目,推进标准化校园环境构建与云桌面应用。

二是加快平台开发。根据“补缺、整合、优化”的开发原则,我们制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思路,加快教育枢纽平台一期开发。到2014年11月底,“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智能门户”、“教育协同管理”、“区域教师研训” “区域网络阅卷”、“区域师资招聘”、“区域招生管理”和“生态学习资源”等“一库一门户六系统”将陆续投入使用。我们希望,每一个用户都能够从园区智慧教育获得真实、有益的体验,获得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是落地亮点应用。学校层面,特色建设与品牌创建进一步深化,服务外包学院的纳米实验室合作项目、苏大附中E学习基地、星海实验中学的MOODLE应用、莲花学校的概念图、二实小的交互白板等项目,品牌价值与应用效果进一步彰显。区域层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未来教室、微课资源开发等亮点项目逐步落地,“翻转课堂”试点培训与展示、数字化移动课堂研讨、微课制作培训与系统化结构化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开,为实现教育的先进性而努力。未来教室建设项目也全面启动,8个未来教室经费已经落实,各校按照标准快速推进,2014年9月将全面投入使用。

记者:智慧教育建设离不开创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智慧教育也包含了诸多的创新元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沈坚:回顾园区智慧教育,我觉得其创新之处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创新。“立项研究,众智云集”。把顶层设计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是园区智慧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园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内,园区教育局申报立项《园区教育信息枢纽平台的可行性研究》软课题研究项目,开展智慧教育顶层设计,研究枢纽平台功能及实现流程等,为具体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与此同时,依托了园区信息化建设大环境,汇集了智慧园区创建的集体智慧,不断深化顶层设计。先后与园区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深度探讨园区智慧教育的建设工作。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园区智慧教育的顶层设计逐步明晰。

二是建设模式创新。一方面,“多方论证,复用链路”,创新构建教育城域网络,前面已经提及。另一方面,“代建模式,科学推进”,为可持续建设提供保障。根据园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意见,我们积极探索枢纽平台开发的“代建模式”。园区教育信息枢纽平台的建设由江苏省风云科技服务公司作为代建方全面组织开发工作。教育部门提需求,代建公司负责深化设计、组织开发以及后期的运维。代建模式的推行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

三是管理机制创新。第一是完善了管理体系。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区教育信息中心,完善了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与此同时,把学校信息化骨干教师引进来,组建了“绩效评估、网络运维、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创新应用”五个协作小组,配合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二是推行了过会制度。从2013年起凡园区学校硬件建设与改造、软件资源开发与购置等,均要申请立项,经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过会批准才能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第三是实行了集约运营。坚持“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去做”的原则,实现统一运维和标准服务。园区教育城域网链路与系统的维护管理一并纳入园区管委会计算机信息中心维护管理的整体框架,直接由专业公司负责,相关费用由园区财政每年支出。随着各平台的上线使用,有关教育业务数据营运工作也将采取外包的方式采购服务。

记者:园区智慧教育可谓精彩纷呈,借此机会,请沈局长给我们谈一谈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沈坚:的确,园区智慧教育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篇6

一、“绿色智慧园林” 的举措

“智慧绿色园林”主要包含六点举措:1.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园区地理事物、游客行为、听证投诉、社区居民、防震减灾、园内工作人员保障、编制动向和基础服务设施进行全面、维修、养护及时互动、调整、感知;2. 对游客、园区周边居民、园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3. 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优化流程和链接反馈、拓展园区经营管理业务;4. 同周边机构单位、酒店、旅行社、高级商务金融园区、IT公司等建立经营战略联盟,运用众人的智慧集,结众人的力量管理园区;5. 智慧园区建设的目的是有效保护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游客服务质量,实现园区环境、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6.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唯园区绿色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才能确保区域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最终实现园区社会的可持续、绿色旅游资源和园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园林”与绿色管理

生态、低碳、智慧、宜暇城市新园林的营造是一个复杂的绿色创新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还需要将信息技术同科学的管理理念集成;更重要的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绿色创新系统思考的构思和能力。智慧绿色园林的建设是对公园硬实力和软实力全面提升,其建设举措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休闲闲暇型创建组织、闲暇业务流程优化、经营战略联盟和危机应对管理、绿色技术应用。

1. 信息化建设: 绿色旅游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园林”建设的基础和内在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它是指以系统工程、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为依托,集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商务(EB)、虚拟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整合各类绿色旅游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使之成为绿色旅游园区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绿色旅游园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能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实现对园区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度的智能化建设。

2. 经营战略联盟

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整合发展,形成经营战略联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绿色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园区社会管理职能、管理和服务职责,退休职工与志愿者参与园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 “智慧园林”的建设营造需要,公园同绿色旅游、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酒店、旅行社、商务金融园区、IT公司等通过协议合约而结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促进经营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具有节省成本、积聚共享资源、降低风险、增竞争力等优势;还可弥补营造建设“智慧园林”所需资金、技术、人才之不足。

3. 社会管理与危机应对管理

“智慧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加强景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生态旅游园区应在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智能监测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火灾、潮水、极端天气、地震、等自然灾害、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智慧园区”建设的冲击,避免或减轻对市民游客、社区居民、园区工作人员的人生和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实现园区健康有序发展。园区管理团队对园区进行管理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为经营战略联盟的构建搭建了平台,并整合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业务流程优化是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流程进行改造创新,同时也是信息化技术在园区的具体应用实践。

4. 绿色技术管理

智能信息技术为园林的节能、减排、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保障。智慧园区可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感知园区内更加真实、详细、实时的信息,为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智能信息技术优势在于集成了BIPV、照明控制、冷热源控制、能耗计量等子系统,可为建筑提供“量体裁衣”的节能方案。自控系统使整个园区室内、室外的变配电、照明、空调、供热、给排水、消防、安保等众多分散设备顺利运行,以及实现能耗控制。绿色智慧园区以节能减排作为重要目标,从楼宇、园区公共设施到数据中心,都会具有相应的节能措施,大幅降低能耗水平,削减园区维护、运营、管理成本。

三、“智慧绿色园林”的探索

上海南园滨江绿地公园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卢湾区,南抵黄浦江,东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片区。作为世博会配套工程,公园设计坚持 “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理念,以建设“生态、低碳、智慧、宜暇”城市新园林为目标,率先采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设“绿色智慧园林”的新技术。

“绿色智慧园林”是对南园公园景观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的创新型景观园区管理系统。南园智能化系统建设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室外无线WLAN系统、电子信息公告系统、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等。智能化建设为绿地提供了优良的空间环境和具备信息化、人文化等必须的基础设施,使游客可以在公园内进行无线上网、手机集群网对讲、信息查询等,也为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安全监控提供智能化服务,降低长期运营成本。绿地智能化必将成为后世博时代园林绿地建设的新目标。

四、“绿色智慧园林”助力公园管理――构建园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绿地管理新格局

篇7

《中关村》:目前,全国产业园区发展如雨后春笋一般,北京经开凭借什么能够在众多园区中脱颖而出呢?

周世义:在产业地产领域,我们有个明确的定位:建设低碳高端综合类产业园区。北京经开比较早地开始生态园区建设,也比较早推动产业园区向低碳智慧园区升级。我们在亦庄、通州、天津等地建设了“十园一场”。园区里有最初的工业厂房到后面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在国家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向高端转移的过程,在北京开发区显现得特别明显。

我们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首先是低碳。我们努力做到从园区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都进行低碳控制。我们所选择的材料、建筑工艺,以及整体设计模式都要体现低碳理念。我们选择的是当前最成熟的技术,而不是最贵的或效益比较低的技术。比如,我们认为太阳能的技术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施的,但是在目前的园区中实施并不能实现最大的效益,它不能代替现有的电力系统,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开发商而言,如果再做一套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话,就不得不多花一笔钱。在这种情况下,它不是我们园区应该做的。

第二个层面是高端。高端首先是产业高端,然后是环境高端、服务高端。我相信卖菜的和其他卖高端产品的是不会在一起的。园区产业的单一性应该是靠市场来推动的,而不是靠政府。如果你的价格低廉到一定程度,可能卖菜的和卖电子产品的会在一起,比如在旧货市场,肯定是在一起的。

第三个层面是智慧。智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园区本身硬件设备的智慧化,通过信息技术打造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网络。二是在服务上我们搭建一个服务平台。三是在管理层面。我们提出智慧园区,是为了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促进服务升级,同时实现园区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我们的园区服务体系获得了北京市科委“绿色通道”的支持,并已经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认证。我们搭建了一个包括各种服务体系在内的整体服务平台,其中包括园区的客户管理、园区服务、园区商业、园区物业、政策指引、人力资源等等。我们搭建公有云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搭建他们各自的私有云平台。这样,有些企业就可以不单独进行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而可以租用园区的信息平台。

《中关村》:说到生态、低碳,你们似乎有特别的主张,你们做了什么独特的事情吗?

周世义:我们知道,目前社会主流的低碳概念,强调的往往是末端低碳,也就是在产品使用端产生较低的碳排放,甚至不产生排放。譬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但是,这种低碳往往只是一种碳排放的转移,不仅不能带来减碳,甚至会造成社会整体碳排放的提升。譬如前面提到的太阳能发电,所用的多晶硅面板材料的生产就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我们打造的低碳高端产业园,就是要避免走这种局部低碳,整体高碳的路子。我们通过对园区从规划设计到开发运营全流程的控制,实现园区整体的系统低碳。也就是说,我们不去强调类似太阳能、风能等单纯的低碳技术的运用,而是从整体着眼,在低碳产业园标准和评估体系的指引下,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低碳设施与低碳技术,实现集聚低碳产业、实施低碳管理、推广低碳产品、贯彻低碳生活的园区系统一体化工程,最终实现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施面向低碳的园区系统综合管理、优化和调控。

我们在园区开发经营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套低碳园区的标准指标,目前,我们正在参与低碳园区行业标准的制定,相信相关标准很快就可以出台,未来我们还将基于低碳园区开发运营的经验开展低碳的咨询和模式的输出。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革命的发生,我们也及时在低碳、高端之外,推行园区的“智慧”化,并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运营水平。

早在2009年,我们就开始关注“云计算”的概念,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落实低碳战略,整合和提高园区综合运营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基于‘云服务’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运营体系”项目,该项目以我公司建设的产业园为试点,搭建基于“云技术”的园区服务平台,服务平台提供的内容既包括最基础的物业服务,又包括信息服务、生活服务、交通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等增值服务。通过该平台的搭建,为园区企业搭建一站式的服务平台,能有效降低入园企业的运营和生活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充分体现我们“绿色、高端、智慧”园区的理念,有效降低园区整体的资源消耗,提升园区品质,实现社会价值。

《中关村》:产业园区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北京经开准备怎么做?

周世义: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向服务方向转型。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将先积累资源与能力,打造差异化的经营模式,再寻求逐步向全国拓展,做具有独特气质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运营领跑者与综合服务运营商。

对我们来说,低碳是一种追求,高端是我们对标准的一个要求,智慧园区是一个平台的建设,而更多的是体现在服务层面。整个园区转型升级也好或者说产业园区向何处发展,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层面。这个服务层面有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服务,包括物业在内的最基础的物业服务。其次就是商业,包括相应的生活配套服务,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金融服务。我们正在试图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我们组建了金融服务联盟。最后,我们认为是当前发展过程中,企业在互联网方面需要提供的一些服务,我们通过建立智慧园区的平台,把园区的企业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关联起来。我们在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看到,企业和企业之间是不联系的,但有时候企业和企业之间是有上下游关系的,我们可以在园区里通过搭建智慧园区平台,为园区之间的企业搭建更好的沟通模式,提供更好的服务。

篇8

看德国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重视顶层规划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从总体上来看,德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多突出强调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德国的发展历史、发展目标以及总体战略密切相关。德国自二战以后,全面启动城市废墟治理和重建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生态原则,注重生态体系建设,包括法律、政策、建筑、景观、乡村、修复和雨洪管理等。当前,德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相融合,生态城市着重以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效率提升为战略,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技术强调整合都市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十分重视城市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利用城市运行中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知识、资源等,达到强化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提升对社会和产业服务能力等目标。从世界绿色城市的代表之一――法兰克福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的经验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关注:一是明确建设主题。法兰克福非常注重绿色发展,其目标是建设绿色城市,并成功提名为“2014年欧洲绿色之都”的候选城市;二是明确规划期建设内容。围绕绿色发展主题,法兰克福智慧城市规划提出了环城绿带、“超节能住房”、节电奖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垃圾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兰克福电动交通2025战略”、水资源管理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三是明确牵头单位。与绿色发展主题相对应,法兰克福智慧城市规划主要是由环保局负责;四是重视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法兰克福已经建立了“法兰克福/莱茵-美茵数字中心”,为提供商和用户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的平台,促进城市及都市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重点领域的实际应用

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能源、环境、交通、医疗、教育、建筑、金融、政务等。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德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交通、医疗等领域。在智慧节能环保方面: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德国加快了弃核的步伐,并开始实施能源转型战略,制定了包括六个法律和一个法规的“一揽子能源法案”,成立了能源监管独立专家委员会,制定了3年资助35亿欧元的能源研发计划,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和少量的生物质能、地热,提出到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德国能源比例的80%,到2020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0%的目标。2014年8月,又正式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201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首次超过传统褐煤。如德国日照最充足的城市――弗莱堡市,充分利用这优越的自然条件,发挥欧洲最大的太阳能研究所――弗芝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的优势,制定了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将太阳能发电运用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在智慧交通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柏林的电动交通项目。柏林的目标是成为欧洲领先的电动汽车大都市。目前,柏林―勃兰登堡首都地区是德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实验室”,拥有220个公用充电桩。迄今实施的可持续交通项目涵盖了私人和家庭用车、电动汽车共享、企业车队、卡车货运、电动自行车等。

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经济的融合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方式和理念,也推动了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智慧产业、智慧园区,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经济的融合。德国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和最近的《德国数字化战略》,不仅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发展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又促进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本地产业化,推动了智慧产业、智慧园区的发展。柏林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该园区曾是德国乃至世界航空发动机研发的心脏,此后亦经历了近30年的衰败,期间园区治安条件差、地下水被污染、企业居民纷纷搬迁撤离。自1991年开始,科技园区推行孵化器战略,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形成四大孵化器实体。为支撑德国实现能源转型2050战略,园区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并在园区规划、开发和运营管理中,落实生态和智慧理念,将生态友好、绿色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慢通系统、电动汽车和海绵城市等落实到园区实际建设之中。至今,科技园区建筑节能水平达到德国领先,建造类型以被动式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为主,区域能源供应直接/间接实现可再生能源全覆盖。目前,在占地4.2平方公里的科技园里,已有科研院所16家,入园企业和研究机构超过1000家,从业人数16000人,集聚了光子和光学、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微系统和材料、IT与传媒、生物技术和环境、检测分析科技等六大产业,形成了科技城、高教城、传媒城、创业城、柏林州未来城等五“城”联动的有机生长模式。它已成为德国实施生态和智慧建设战略的重点示范。

学德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长

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实效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长期演进的过程,要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市民素质等各项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近期的重点建设项目,然后务实推进、分步实施。要从每个城市的实际出发,选择与当地居民关心关注和政府社会管理中的难点领域开展试点,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分到合,逐步解决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切忌贪大求洋,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地购置先进设备、系统软件,而在整体规划方面缺乏有效统筹,在要素资源和能力支撑方面缺乏有力保障,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影响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德国各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虽多集中在节能、环保、交通等领域,但在具体项目的选择和运营方式上,各地都有各自的重点和特色。德国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也并不是说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就是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不断出现的前沿技术为市民提供便捷、经济且环境友好的公共服务,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只要能够促进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就可视为建设智慧城市。

政企合作,多方出资,积极推进多元化投资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种经济行为,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特别是企业的投资合作。德国为了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的PPP模式,形成了运营模式多元化的特点,保证了智慧城市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营。

按照政府与企业在投资、建设领域的不同角色,德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了政府投资运营、企业参与建设,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运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和公众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并存的态势。如德国柏林伙伴组织是柏林市的经济促进机构,由柏林市政府和私营企业各占一半股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柏林市政府负责柏林智慧城市规划策略的制定,确定智慧城市建设六大主题,负责智慧城市建设各方的组织联系,并建立公开的数据平台,将柏林800多个数据库全部开放;而柏林伙伴组织则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好规划策略的实施和十个试点区运营。

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也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改变政府大包大揽,过多依赖政府投资的状况,而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运营模式,既要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也要激发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民生导向,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本质。建设智慧城市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提供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

篇9

蓝色经济发展模式

日照市作为蓝色经济区的关键城市、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已发展成国际著名的“水运之都”、“生态城市”,环境条件一流,文化底蕴深厚,信息技术基础雄厚,且机制灵活开放,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作为山东建设智慧城市的样板工程,日照国际海洋城,是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战略的中外合作项目,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海洋特色园区,也是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的“第三极”。

日照国际海洋城是一片拥有16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的、将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海洋特色经济体。海洋城分为临海发展带、都市发展带以及加工制造物流带三个功能区。临海发展带位于204国道与沿海公路之间,保护并利用现有大面积水体、绿地自然资源,开展临海产业研究,引进先进企业,发展生态湿地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医疗保健服务和滨海住宅区。都市发展带介于沈海高速与204国道之间,交通便利,发展办公型研发、动漫、IT产业,配合临海发展带以及城市中心而设立海洋科技研发、服务型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都市型住宅。加工制造物流带位于沈海高速以西,紧邻未来大型铁路编组站,地域开阔,发展临海加工制造和物流业,利用景观历史文化廊道开放都市型农场,开发旅游业和郊区化住宅。

随着整体规划的出台,日照国际海洋城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路径正渐次明晰,海洋服务、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态环保和临海高端制造业这六大产业正在成为助推国际海洋城起步发展的重要抓手。

日照国际海洋城经济发展局局长滕永茂表示:“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位于山东半岛的南域,是联合国人类居住获奖城市。阳光度假口岸、生态宜居家园、北方绿茶之乡等等,这些都是它的城市名片。 日照国际海洋城是日照新一轮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发展‘第三极’,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中外合作园区。智慧城市建设符合日照国际海洋城‘国际水准、海洋特色、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和‘新产业、新生活、新生态’发展要求。”

按照新加坡盛邦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城市规划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的产业规划,日照国际海洋城坚持国际水准、海洋特色、产权融合的发展理念,按照新产业、新生活、新生态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六大海洋产业,逐步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先导区、国家海洋产业新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滨海生态宜业宜居蓝色新区,实现了规划之城、特色之城、智慧之城、创新、幸福的科学发展目标。

物联网智慧起步

按照规划,海洋城的起步区大约11平方公里建设将于2020年完成。目前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从2012年 6月27号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地下管网和主干道的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招商引资,开展创意产业和远景合作。

滕永茂表示,在海洋城规划建设初期就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海洋城是一个新的城区,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并进行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海洋城智慧城市建设期望达成‘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三个版块’的总体设想。‘一个网络’指的是智慧城市的基础网络,‘一个中心’是智慧城市的云服务中心,‘三个版块’包括了智慧政府、智慧产业和智慧民生。

“我们的优势是不存在老城区的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比如我们的地下综合管线内部都设计了监控设施,宽度可以跑工程车,力求建造百年工程。智慧政府包括智能办公、角色支持、信息公开、信息共享、工作安排、对外宣传、应急指挥等,还有环境监控、安全防控等公共资源管理;智慧产业包括园区管理、园区物流管理,如采购、库存管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市场分析等。还有农业远程控制、工业自动化、商品采购、景区导游等生产管理;智慧民生包括网络办事、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社区安全防控等,让市民享受到社保查询、便民热线、水电暖缴费等便民服务。” 他说。

篇10

自去年10月起,良乡大学城启动“FUNHILL智汇城”品牌战略,提出智库经济的资本化运营模式,中国首个智库产业聚集区落户北京。与此同时,房山大学城的建设也吸引了众多知名房地产企业前来争夺高校园区内待开发的商业、金融、居住等10块具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热土”,区域当前机遇与未来发展前景获各界一致看好。

中国智库产业相形见绌

智库,Think Tank,也称“思想库”,即智囊机构、智囊团,是指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按照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的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的定义,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一个没有学生的大学,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同时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一切现有智慧、敢于挑战和蔑视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

作为各国政府的“参谋”智库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各国政府的决策,甚至许多智库的专家还出任了政府官员,制定国家政策。如前美国国务卿赖斯来自胡佛研究所,基辛格曾在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任职等。

在2008年全球智库研究的报告结果中显示,全球现有5465家智库,其中美国占到了1777家,排名第一。而中国大陆的数字是74家,香港和台湾分别是29和37家。在该研究报告的全球智库排名中,仅有2家中国智库进入了前50位,分别是排名第25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排名第34位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另据统计。中国现有研究机构2500多家,专职研究人员3.5万人,工作人员27万人。其中,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服务的“智库型”研究机构达到2000多家。表面上看,中国似乎不缺研究机构和人员,但在全球智库报告中,中国仅有74家智库被认可,与美国1777家的数字相比较,中国智库产业的发展相形见绌。 在美国,如果说纽约“华尔街”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话,那么华盛顿的“K街”可谓是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中心。K街北连乔治城,东通国会山,乃“游说一条街”,云集了大批智库、游说集团、公关公司、民间组织、国际总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此落户。

中国能不能打造出自己的“K街”?中国智库产业该如何取得突破和发展?……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答。

民间智库将成发展重心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各国智库的谋划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挑战。中国智库的企业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呼之欲出。但是,中国智库产业企业化的道路却是羁绊重重,现有智库单位多是政府所属机构,民间智库比例相对显得很薄弱。美国学者就明确表示:“中国智库缺乏独立性,研究受限过多”。

智库产业企业化对民间智库的依赖比重十分高,因此,民间智库产业的发展将是未来几十年智库经济发展的重心。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作为北京市重点打造的两大高教园区之一的良乡高教园,把智库产业确立为园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成功启动“FUNHILL智汇域”品牌战略,此举正是为中国智库产业走向企业化摸索道路,为国内智慧型人才创业搭建舞台。

4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良乡高教园举行了盛大的新校园落成典礼,经过三年的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园正式落成,该院实现了整建制搬迁,正式落户良乡高教园区。

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园占地610亩,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竣工面积为56500平方米,投资约3亿元,包括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图书馆、行政楼、餐厅、设备中心等已经正式启用,有近3000师生在这里工作和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整建制落户,意味着良乡高教园将中国最知名的“智库”揽人怀中,中国的“K街”或许将由此诞生。

众所周知,大学是盛产人才资源与智慧资源的沃土,人才与智慧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力量。当前,良乡高教园区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人才资源,园区囊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全国一线高等学府,形成了高精尖人才发展的土壤,成为高端知识资本输出的重要力量。

FUNHlLL智汇城为高校人才与产业发展之间,为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架起了桥梁,为优质资源实现良性互动搭建了平台。

良乡大学城将依托国内一线高等学府云集的资源优势,将FUNHILL智汇城打造成为首都智慧型人才集聚高地,中国科技文化产业核心区之一,中国“知本家”的创业舞台。

同时,FUNHILL智汇城将开启中国智库产业企业化的先河,园区提出以打造中国首个合伙人制示范区为目标,为参与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 据了解,FUNHILL智汇城核心产业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引入合伙人制,引导中国智库企业走出事业单位束缚,为智库产业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利益空间。

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往往是投资人有钱没处投,而真正具有管理和研发能力的创业人才又缺少资金,合伙人制恰恰能够实现投资者与创业者的最佳结合,确保资本、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最佳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智汇城内智库型创业基地以保税策略支持创业公司发展,入驻创业企业纳税总额不超过营业额的9,5%,这将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吸引越来越多的智库型企业。

智汇城以合伙人制为特色,以保税策略支持创业公司发展,将成为中国智库型企业走出事业单位体制,面向市场实现企业化经营的试验基地。

智库经济“给城市一个未来”

FUNHILL智汇城作为高端知识研究人才聚集地,可吸引大批知识精英进入,发展成辐射全国的智慧产业经济新区,涵盖智库、科研、公关、社交、金融、会展等众多高收益低功耗的新产业。

据了解,位于良乡高教园区核心位置的中央设施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是园区中寸土寸金的地方。未来的中央设施区将成为豪华酒店、顶级购物中心、甲级写字楼,以及酒店式公寓等汇聚的现代化中心,成为吸引众多高端品牌汇聚的商业平台,服务数万高校人才及商务精英。FUNHILL智汇城的配套服务将在房山轻轨沿线形成聚合效应,打造“轨道经济带”,未来良乡大学城将被定位到国际最先进大学城的行列之中,并在不久的将来发展成为良乡新城、城南地区,乃至首都的城市亮点。

事实上,正因为看到了无限商机,万科地产、今典集团、远洋地产、中房地产、百达行等多家与房地产业相

关的企业已经闻讯而来。

去年末,首开集团通过挂牌方式以总价14.7亿元获得房山良乡高教园区(FUNHILL智汇城)中央设施区西区北侧住宅混合公建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成功抢滩良乡高教园区。

首开集团是国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开复工能力超过500万平方米,员工总数近万人,其房地产开发主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可与万科、保利等一线开发商媲美。旗下拥有京内外一大批精品房地产项目、两家上市公司、包括海内外在内的十几家三星级以上的中高档酒店以及办公楼。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实力地产公司,首开集团此番在房山高调拿地,一是看中房山越来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二是看中良乡高教园区引入“FUNHILL智汇城”的概念后彰显出的产业价值和持续走高的影响力。FUNTIILL智汇城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中国智库产业的发展,更促使周边商业发展日趋繁荣,周边地块和楼盘也随之迅速增值。

目前,随着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社会影响力的持续提升,FUNHILL智汇城的土地出让工作已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土地出让地块均位于中央设施区,中央设施区是商务办公、交通、金融、娱乐、居住等综合配套服务区,占地1635亩,首开集团拿得的土地即是在此区域内。

园区中央设施区经营性用地共计10个地块,首开集团竞得的为2号地,1号地公租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其它3--10号地将于近期陆续挂牌上市。土地出让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了FUNHILL智汇城的建设,公建项目和商业、住宅项目的接连上马,也说明了FUNHILL智汇城的未来不止是一个智库产业基地,更是一个宜居的商业之城,财富之城。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良乡高教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投资5.6亿元,完成20.5公里、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阳光大街等“五横六纵”道路网络建设,给水、中水、污水、雨水、供电、燃气、通讯、宽带等大市政配套设施已趋完善,保证了高校投资建设、教育教学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园区管委会与区内各部门在公共安全、食品卫生,社会治安、黑车整治、交通疏导、环境整治、公共交通、文化场所等方面为人驻院校提供全面的服务并加大管理力度。大规模、长效性的整治使校园内外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交通秩序井然、道路畅通,为师生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