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篇1

论文关键词:学校精神 文化现象 校风 教师

学校精神的培育旨在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多元文化观念影响,当前学校精神岌岌可危,反思当前我国学校精神的迷失及重建刻不容缓。

一、学校精神的内涵及表现

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个体的文化现象。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由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学校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学校教育不断探索和共同教育教学追求的结果,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

学校精神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学校的一般精神,即各级各类学校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精神状态,如民主和谐之风,为人师表之风,勤奋好学之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风,等等;二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个性,反映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风貌。

二、学校精神文化现象迷失的表现

在一个一切以经济发展和利润水平为追求的社会里,在一个形同工厂的学校里,我们的学校精神文化迷失了。其迷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风格和学校目标追求的利益化。学校的本质目标应该是指向培养人的,是立足于人的健康成长,是促进人的自由完满的发展,是人类发展与探索的文明场所。然而,当前的学校目标追求有严重的利益化倾向。教育不在是公益性的、服务于民众基本需要的部分,而是作为追求学校利润,成为一些人追求财富的场域。从而在学校上演了一场场争名夺利的闹剧。教育市场化的主张就是以学校教育的有限资源公开买卖的行为,而当前的择校现象、重点学校、985学校、211工程学校都是在教育领域体现的利益化、不平等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限制。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前我国学校精神文化现象不再崇高与伟大、纯洁的最直接体现。

2.学校的领导作风与方式的行政化。当前我国学校行政化现象严重,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学校的领导作风与方式的行政化的体现是学校管理干部的级别化,将行政职位与工资待遇等同,职称评定的等级化,教师地位的差异化,教师待遇的不平等。加之传统等级制度文化幽灵的影响,致使当前学校的行政化倾向,更为严重的便是官僚化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教师精神的体现,使教师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基础丧失了,从而沦为了当前强势话语权下的道德和生存乞求者。一个没有独立精神和自由品格的知识分子,必然无法形成时代鲜明的学校精神文化品质。

3.教师的师德与教风的庸俗化。学校精神文化迷失的重要表现就是教师师德的迷失,师德败坏,教风庸俗化,过于追求升学率,追求片面的学生学业的成功,为了提高所谓的升学成就而不择手段。如《半岛晨报》所报道的某高中教师,如面对生命危险而选择逃跑的“范跑跑”等。应该说学校精神的主要建构者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而教师本身便具有榜样性、示范性的作用。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师德,教风,如何导致教育出优秀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呢?而庸俗化是当前学校精神文化现象中教师文化的重要体现。

4.学生的学风与班风的功利化。在学校精神文化现象不再追求崇高和理想的时代里,学生学习的风气普遍走向追求功利化,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而学习,为了更好的找工作而担任班干部和学生干部,为了追求奖学金而斤斤计较、尔虞我诈。已经不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官为公,为天下”的理想壮志,失去了学习奋进,为社会的昌明、为推进人类的幸福而读书的崇高与纯洁,更多的是像市侩一般的接受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学校精神迷失的情况下滋养功利化的读书倾向,进而通过学校文化的传承作用,进一步影响学校学风和班风的功利化主义倾向。斯事如此,若干时代之后,我学校几无纯粹的读书之人。

三、学校精神文化的重建

加强学校精神建设的实质就是要锻造学校精神,确立明确的方向、理念并坚定不移的执行,并以此贯彻到学校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那么怎样锻造学校精神尤为重要。学校精神的锻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岗的人有意识地使学校精神文化有可持续性,二是后人有意识地延续学校精神。由此,学校精神便可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一道兴奋剂。

1.认识学校精神的重要性并确立学校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的价值追求,当学校的价值取向成为多数教师、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时,学校精神就成为学校文化之魂。此外,学校精神也是学校文化积淀的结果。而作为当前校园文化的“核心”。只有认识其重要性并将其视作学校管理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学校主体共同价值取向及文化认同。在当前师生精神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落寞,明确学校精神的重要及重新确立学校精神能够起到镇静的效果并对学校教育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2.将学校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其一,要深入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中去,在学校的日常管理行为中贯彻学校精神。其二,加大对学校精神的宣传,使之深入全体学校师生员工心目中,作用自觉维护和规范教育自己。比如在校园一些宣传栏中粘贴,将校训等置于校园的大小角落。其三,以确立的学校精神来要求规范教育学校全体,使学校精神深入人心。学校精神只有真正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得以体现,才能起到起应有的作用,否则就是“做秀”或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教育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不会觉的乏味无聊,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继而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便是创新教育,历史课程教学也是初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历史课程教学一般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方向。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法

1.进行创新性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前提是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进行创造性教学,教师进行历史课程创新性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放在初中教学的第一位,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历史课程教育的重点内容。

(2)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后,要保证学生在吸收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间接以及建议。

(3)引进国外知名学习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以指导为主的历史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等等。

2.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

新的课改对素质教育有新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可以进行课上传授以及课下教学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及其爱好,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教学。课外活动教学一方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课下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

3.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一个人只有在轻松的学习或者工作环境中,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地营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课堂规矩的束缚,如果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非常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即时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继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创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调动起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进行思考与学习。

(2)采用民主教学制度,让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可以大胆的发挥,例如: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历史问题有疑问,可以当堂与教师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本身可以对该历史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其它学生也会对该问题加深印象。

(3)教师要与学生拉近距离,保证师生关系一直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会保持轻松的心情来进行历史课程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4.创设相应历史情景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已经在较多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应用开来,学生在历史情景下学习历史知识,会对历史问题产生非常多的联想,继而领悟学习的历史内容。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设计出相应的历史情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情景之中,努力地让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5.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应该加强历史课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即加强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样才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与思想道德课程相结合,为培养思想道德良好的学生打下基础。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顺利地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培养出道德良好的创新精神,即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神圣的责任感等等。其次,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历史课程与其它学科进行结合,通过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灌输,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精神,还可以为创新策略的提出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论

由以上内容可知,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这些措施包括:进行创新性教学、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创设相应历史情景、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另外,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学习与总结,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初中学生打下基础,国家及教育部的素质教育计划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恒新.构建学生主体: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8)

[2]马卫东.试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J].历史教学.2000(03)

[3]诸灵康.关于加强历史课程创新教育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0(02)

[4]何成刚.我的教育观 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02)

[5]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续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2)

[6]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7]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篇3

关键词:学校精神;文化现象;校风;教师

学校精神的培育旨在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多元文化观念影响,当前学校精神岌岌可危,反思当前我国学校精神的迷失及重建刻不容缓。

一、学校精神的内涵及表现

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个体的文化现象。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由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学校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学校教育不断探索和共同教育教学追求的结果,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

学校精神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学校的一般精神,即各级各类学校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精神状态,如民主和谐之风,为人师表之风,勤奋好学之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风,等等;二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个性,反映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风貌。

二、学校精神文化现象迷失的表现

在一个一切以经济发展和利润水平为追求的社会里,在一个形同工厂的学校里,我们的学校精神文化迷失了。其迷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风格和学校目标追求的利益化。学校的本质目标应该是指向培养人的,是立足于人的健康成长,是促进人的自由完满的发展,是人类发展与探索的文明场所。然而,当前的学校目标追求有严重的利益化倾向。教育不在是公益性的、服务于民众基本需要的部分,而是作为追求学校利润,成为一些人追求财富的场域。从而在学校上演了一场场争名夺利的闹剧。教育市场化的主张就是以学校教育的有限资源公开买卖的行为,而当前的择校现象、重点学校、985学校、211工程学校都是在教育领域体现的利益化、不平等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限制。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前我国学校精神文化现象不再崇高与伟大、纯洁的最直接体现。

2.学校的领导作风与方式的行政化。当前我国学校行政化现象严重,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学校的领导作风与方式的行政化的体现是学校管理干部的级别化,将行政职位与工资待遇等同,职称评定的等级化,教师地位的差异化,教师待遇的不平等。加之传统等级制度文化幽灵的影响,致使当前学校的行政化倾向,更为严重的便是官僚化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教师精神的体现,使教师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基础丧失了,从而沦为了当前强势话语权下的道德和生存乞求者。一个没有独立精神和自由品格的知识分子,必然无法形成时代鲜明的学校精神文化品质。

3.教师的师德与教风的庸俗化。学校精神文化迷失的重要表现就是教师师德的迷失,师德败坏,教风庸俗化,过于追求升学率,追求片面的学生学业的成功,为了提高所谓的升学成就而不择手段。如《半岛晨报》所报道的某高中教师,如面对生命危险而选择逃跑的“范跑跑”等。应该说学校精神的主要建构者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而教师本身便具有榜样性、示范性的作用。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师德,教风,如何导致教育出优秀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呢?而庸俗化是当前学校精神文化现象中教师文化的重要体现。

4.学生的学风与班风的功利化。在学校精神文化现象不再追求崇高和理想的时代里,学生学习的风气普遍走向追求功利化,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而学习,为了更好的找工作而担任班干部和学生干部,为了追求奖学金而斤斤计较、尔虞我诈。已经不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官为公,为天下”的理想壮志,失去了学习奋进,为社会的昌明、为推进人类的幸福而读书的崇高与纯洁,更多的是像市侩一般的接受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学校精神迷失的情况下滋养功利化的读书倾向,进而通过学校文化的传承作用,进一步影响学校学风和班风的功利化主义倾向。斯事如此,若干时代之后,我学校几无纯粹的读书之人。

三、学校精神文化的重建

加强学校精神建设的实质就是要锻造学校精神,确立明确的方向、理念并坚定不移的执行,并以此贯彻到学校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那么怎样锻造学校精神尤为重要。学校精神的锻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岗的人有意识地使学校精神文化有可持续性,二是后人有意识地延续学校精神。由此,学校精神便可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一道兴奋剂。

1.认识学校精神的重要性并确立学校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的价值追求,当学校的价值取向成为多数教师、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时,学校精神就成为学校文化之魂。此外,学校精神也是学校文化积淀的结果。而作为当前校园文化的“核心”。只有认识其重要性并将其视作学校管理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学校主体共同价值取向及文化认同。在当前师生精神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落寞,明确学校精神的重要及重新确立学校精神能够起到镇静的效果并对学校教育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2.将学校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其一,要深入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中去,在学校的日常管理行为中贯彻学校精神。其二,加大对学校精神的宣传,使之深入全体学校师生员工心目中,作用自觉维护和规范教育自己。比如在校园一些宣传栏中粘贴,将校训等置于校园的大小角落。其三,以确立的学校精神来要求规范教育学校全体,使学校精神深入人心。学校精神只有真正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得以体现,才能起到起应有的作用,否则就是“做秀”或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3.采用各种形式或仪式将学校精神贯彻。校歌,作为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要使学校主体能够传唱,使之为人所熟知。比如升旗仪式,比如喊口号作为一种学校代号等。用特殊的形式往往能够起到特别的作用。加强心里暗示,潜移默化,使之形成心理倾向性。在校中,往往有许多的形式和活动,运用时机体现学校精神使学生养成一种独有的气质方是学校精神的体现。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遭遇一场巨大的精神危机,而我们的学校精神在也追求经济效益和功利化倾向中迷失了。因此,必须重新建构现代的学校精神,从而提高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丁德智,夏静,赵燕.中外大学校训之比较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2]潘杏平.论学校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06,(2).

[3]王激流,方铭琳.关于学校精神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4).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随着教学教材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数学教育领域内,一般能力包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并应用猜想、想象、直觉等获得发现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多数教师都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思维,但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种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做法,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逐渐磨蚀创新意识.创新是从提问开始的.不会提问,说明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缺乏想象力和独立判断能力,总是人云亦云.因此,启动创新教学,就要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让学生明确提问的重要性,要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开始,教师要努力诱使学生开口,先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克服思维惰性,帮助摆脱尽信书本、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不仅从常规、常理、常式中去生疑,也要从特殊、变式中着眼去生疑,这样,学生就能由提出孤立的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由指疵性疑问、求解性疑问过渡到挑战性疑问、综合性疑问、辩证性疑问.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的强化。

二、教师引领、示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又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示范是促成学生创造的动力,启动创新教学就要在教师示范性上下工夫.一是,教师要有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会形成一套教学模式,如果教师满足于轻车熟路,沿用既定模式,就很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单元结构教学法”、“目标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就是广大数学教师敢于否定自我,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二是,教师要让学生看到教学的创新,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精选出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再让他们接触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前面学过的有关的知识点、类似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等进行聚合思维,然后要求他们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引发发散思维,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多个解题思路,同时告诉学生思考不能满足于此,应“发散”到的结论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新的思考起点.通过“聚合——发散——再聚合”的多次循环衔接,就会使学生迸发出富有创意的见解,得出富有创意的结论。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解惑创新

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都曾突出地强调了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就曾站在学术研究立场上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教育的角度看,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了“审问、慎思、明辨”的治学之道。在高中数学的内容中,包含了很多对学生来说是“疑问”的东西。学贵在有“疑”,唯其有疑,才能产生求知与突破的欲望.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就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供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进行生动活泼的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然后在“问题解决”中,顺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会学生思考,会提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

四、培养非逻辑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8-10]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往往偏重于演绎推理训练下的逻辑思维,而忽视联想与猜想、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的训练,导致忽视或轻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生动直观的一面及包含着大量源于非逻辑思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因此,培养非逻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过程。“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欧拉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曾激发了无数数学家的创新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大胆联想、猜想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学生猜想的结果也许不十分重要,但形成这种联想、猜想的习惯与意识的过程却很重要,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云飞.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

[2]应之宁.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数学

[3]秦芳.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4]周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篇5

【关键词】幼儿园 教学活动 重要性 戏精神 探寻重塑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得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不断地掌握知识,并激发创作力。这要求在新时代下,幼儿教育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与国际幼儿教育接轨,不断地利用游戏资源,促进幼儿的成长。同时,还应通过对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不断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1 幼儿教育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重要性概述

1.1满足幼儿自身成长需要

幼儿在幼儿阶段,由于各方面机制发展不成熟,往往存在着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使得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以纯知识为支撑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幼儿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很难达到教学的效果。而游戏,作为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既能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游戏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能最大限度地锻炼幼儿的行为能力,既能锻炼与其他成员的团结协作能力,又能更大限度地培养创造力,丰富想象力。从另一角度来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游戏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得在游戏中的幼儿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更能满足自身对于世界探索的需要。

1.2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老师以严格的命令要求幼儿做到“小手放在大腿上,认真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幼儿往往弄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知道老师说的就一定要去做,严格执行老师的命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培养出了一群纪律性强、上课认真听讲、缺乏创造力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主观能动性,一味地执行老师的命令,不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而在教学活动中灌输游戏精神,不仅符合幼儿的行为特点,更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认识自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幼儿的特质是与游戏高度统一的,幼儿只有在游戏中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断地发现世界,才能更好地释放天性,才能进一步的激发创新思维,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从学习方式来看,游戏是属于情景教学法的一种,可以不断地激发幼儿的兴趣点,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地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使得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慢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雏形,并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浅析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重塑的具体措施

2.1主体定位

这里的主体定位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重塑的主体是幼儿而非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一直是主体,总是以严格的命令要求学生,总是从教师看问题、想事情的角度来教育幼儿,使得近年来幼儿教育越来越趋于小学化,并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这就客观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重塑时,要全面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的,并且依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秩序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精神。另一方面,在游戏的活动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活动不断地锻炼自身行为、提高协作能力,从而促进自身个性的释放,不断激发思维创造能力的释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用严格命令压制幼儿,而是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世界,不断地提升自我,从而达到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2原生态教育方式

传统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围绕知识性目的展开的,使得整个课堂氛围呈现枯燥无味的特点,不利于幼儿很好地掌握知识。当前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在发挥幼儿主体定位的前提下,采取原生态教学方式。这里的原生态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特点来制定适合于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过程中游戏精神重塑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原生态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归真设计,使得幼儿在归真的环境下不断地激发创新思维,并最终达到释放天性的目的。另外,教师在进行原生态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习空间的释放,不要把学习空间局限在课堂上,要使学习空间通过多种形式释放出来,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

2.3合理运用激励机制

激励法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激励法,可以督促学生的行为,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但对于幼儿而言,由于出生时间短,接触世界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很明确的是非观念,他们不像高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对错。这就要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激励机制,不断地明晰幼儿的是非观念,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运用激励机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在激励机制的运用过程中要适当增加一点惩罚机制,使得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明确是非观,从而达到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不仅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更是作为教学活动中主体的幼儿的客观要求。在进行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运用激励机制,还幼儿一个原生态的学习生活空间,从而为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幼儿有了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态度,就有了终生学习的动力机制。幼儿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不同,成人的科学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贯穿于科学教育始终,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 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古语说: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缺失的原因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的这种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我们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我们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因为有的老师往往把知识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用讲、演示、幼儿看的方法,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有也是材料甚少,而且时间、空间也不能保证。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

三、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策略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及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一)营造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科学探索是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分不开的,他们对具体的事物总想摸一下,摆弄一下,进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索。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满足探索需要的物质环境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认知周围物质世界、建构知识结构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对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十分重要。

(三)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幼儿的探索精神、探索能力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从激发幼儿兴趣出发,注重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和合作探讨机会,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1、引导主动探索

“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幼儿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再去探索问题,这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开设了“小问号信箱”,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文字(幼儿口述、父母记录)或图画的形式反馈出来,投进信箱中,我们每月公布一次,每当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先大胆想象问题的答案,随后根据问题想象,有目的观察事物,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或与父母共同查找各种资料。

2、重视操作过程

皮亚杰的理论表明:幼儿的思维源于感知,感知能使幼儿获得关于事物的最初想象,是幼儿思维赖以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摆弄、探究,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

在贯彻新《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个别和小组化的操作探索,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

3、鼓励合作、探讨

《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会交流与合作,能够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应重视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操作过程和发现。

篇7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数学气质;数学活动教学模式

一、数学创新思维教学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已的看法。

1.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重复杂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还求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刻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而对中学生而言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步形式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兴趣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学中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定理的兴趣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欲,引起学生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经常结合教材,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因为创新而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例。譬如,在讲授《几何》(第一册)第一节的引言部分时,介绍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当初的设计情况,一位杰出的华人为她所作的创新设计,不仅为中国银行节省了过亿元的资金,而且她那美丽的造型、漂亮的装饰更是吸引了不少客人,类似这样的事例,让学生明了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其次,我让学生明白人人都能创新,都可以创新。经常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领会到这就是创新。例如一次在讲分组分解法对例题m2+5n-mn-5m分解因式时,我引导学生用两种分组的方法进行分解,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还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我立即请他给大家讲,得到(m-5)(m-n),此结果一出,不但使我感到惊喜,就连全班同学也惊叹不已,这位同学的作法无疑就是种创新。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探索活动中进行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也是很有潜力可挖的:讲直线时,要把直线想象成两边无限延伸的;讲射线时,要把射线想象成向一边无限延伸的,要与光速联系起来;讲平面时,要把平面想象成向空间无限延展的;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加,内接正多边形就变成圆。要用想象为学生装上思维的翅膀。创设剌激情境,即剌激源,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

2.开展丰富多采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的廷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篇8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意义;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由于一些浮躁和功利性的现象,使学生普遍缺少人文精神,审美素质下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所以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美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使学生得到审美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1 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对于人和人的价值观进行高度重视一种思想态度,不仅关注人在生存中出现的一些自身的思想问题,也关注人和自然之间的自由和平等关系。同时人文精神也重视对人格的培养和人类理想的发展,另外也涉及各种精神文化现象。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艺术的创造力,艺术创造力能够促进对艺术文化的发展,是在人文精神的支撑下对艺术进行创新。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高校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环境比较固定,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学生多元化创造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多元化创造力,实现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2 高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美术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色彩人文内涵,在美术教学中的理论行为、道德和审美的要求都属于文化的体现,其主要内容充分符合我国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

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辩证性,进行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优势,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美术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人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品格。通过美术教育对艺术的思考和创造,学生能够对丰富的人类社会情感产生深刻的认识,加强自身的审美态度和情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观念。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特殊性在于,学生在进行艺术探索时,不仅能够体会美术表现的不断多样性的变化,还能认识到美术本身对于国家和社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辩证性表现在,除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培养之外,还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人们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是自身的紧张的情绪得到舒缓。艺术之美能促进艺术和人之间的沟通,这种美的素养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所必须拥有的素质。

3 加强高校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美术教学时,美术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师应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表达出来,自主的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并让学生利用实践的机会,对自己的创新想法进行试验,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这种美术试验,能够加强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

(2)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作为教学的关键,对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在对美术教师的要求普遍不高,导致一些高校的美术师资力量有着明显的不足。对于教育来说,优秀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专业教师。教师具备的专业素质越高,产生的研究成果质量就越高,社会效益也就越好。所以高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

(3)创设良好的美术育人环境,营造人文精神文化氛围。一个良好的与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的育人环境,是指校园设施要具有学府气息,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具有青春和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下,对生活充满的希望。学校也应积极的营造出一种人文、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师生之间能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由的谈论。学生在具有人文精神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4)结合其他学科,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是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够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要求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教师应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引导学生对美术相关问题进行发现和探究,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自主地将其他的学科的内容与所要解决的美术问题向融合,使各学科之间知识进行相互联系和融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5)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对艺术的审美素质,能够对人的个体素质和生存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人如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就能够很好的协调情感、感性和理性,使自身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社会上的所有成员能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会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心灵的交流的氛围,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培养,人与人之间通过内心交流,实现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和谐社会环境。所以,只有提升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价值,才能加强人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通过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塑造学生的人格,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6)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美术教育的本身就属于人文教育,通过学生对美术的想象和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审美规律,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通过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对艺术进行分析和评价,发挥学生的思维技能,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艺术作品的感悟和想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实效性的教学途径,比较直观和形象地表现出艺术的特色,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加强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4 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培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以人文精神为主的知识技能教学,让学生通过具有人文精神的美术课堂,充分发挥对于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平衡自身的理性和感性因素,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卜速.高校美术教育与能力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0).

[2] 芦景.高师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7(09).

篇9

关键词:爱默生;超验主义;生活智慧

哲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好的哲学思想能够指导人们远离蒙昧,活出精彩的人生,带给人们智慧,它的价值远远大于物质财富。可是,大多数哲学理论都是晦涩难懂的,让人望而生畏,结果导致很多人面对宝藏却往往空手而归。美国文学家、哲学家爱默生的出现,很好地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寓哲学于文学,用生动的、形象地语言表达出深邃的哲学思想,使人们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了解了人生的真谛,获得了人生的幸福。

爱默生所倡导的哲学思想是超验主义,超验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能够摆脱感觉和理性的束缚,与真理建立直接的联系。超验主义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自然界,强调精神的力量以及个人的重要性,它极大地发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健康的活力。爱默生的代表作《论自然》便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自我启示

爱默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对世界、对宇宙的独特的理解。他强调人不应该依赖二手信息,即过去的智慧,以及被继承下来,已经成为惯例的知识,人要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他在《论自然》中说:“我们的时代是怀旧的……前人面对面地观察上帝,而我们却透过前人的眼睛来看。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去建立与宇宙的直接的联系?为什么我们不用诗歌和哲学去赞美智慧,反而去赞美传统?我们应该信仰自我启示,而不是前人的历史。”

人生最大的自由,不是能想去哪就去哪的行动自由,也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建立在丰富物质基础上的消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思想的自由。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早已失去了这种自由,被淹没在现代资讯的海洋里。在现代社会,各种思想,各种观念你方唱罢我登场,新旧更替十分迅速,随波逐流的人们怎能把握真正的智慧?于是只能被时代的大潮牵着鼻子走,无法翻身做自己的主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宛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疲惫的人们指引前进的正确方向,如果人们能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与这个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那么,自由与幸福便是属于人们的,谁也拿不走的宝藏。

二、人与自然合而为一

在《论自然》中,爱默生号召大家把宇宙看作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共同构成的。因此,对自然的理解,便成为对宇宙整体的理解。他认为,现代人是用支离破碎的眼光来看世界的,人们迷茫,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正是因为人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忽略了对自然的关注。如果大家都能正确合理地亲近自然,那么大家就能超越眼光的局限,获得真正的智慧。他说:“每种生物都是对其他生物的修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远多于他们的不同点,他们生存的法则其实是同一个法则。因此,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至于很容易被我们发现,它就在自然的外衣的下面……”

天人合一,或者说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说法,大家一定不陌生,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地去这样做,至少是用这种思想去指导自己的人生?其实,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各种动物,都在默默地向我们展示真理的运作方式,它们都是我们的老师,时刻向我们进行启蒙,只是我们从未低下我们高昂的头,去向它们学习。一颗普普通通的小草,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和养分,会不停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而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这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呢?所以,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时刻跟随着我们,随时准备好了为我们服务,只要我们能突破个人的局限,放眼自然,放眼世界,我们的智慧便会与日俱增,拥有智慧,就会拥有幸福。

三、物质与精神

《论自然》通篇都在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大于物质,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代表宇宙提高和促进人的智慧和幸福。他写道:自然就是“宇宙精神与人类进行对话的渠道,并且一直在努力把人类拉回完美圆满的宇宙精神之中”。在《论自然》中的《语言篇》中,爱默生仔细探索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并讨论了物质与道德法则的一致性;在《理想篇》中,他阐明了自然的概念其实是圆满的宇宙法则在人们头脑中的投影。他的描述使人们对于精神有了全新的感悟。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物质的意义被人们错误地放大了,

很多人失去了探索精神世界的能力与勇气。正如物质并不能保证人的自由一样,它也无法保证带给人们幸福。真正的幸福在于精神的安宁,抛开唯心主义的观点不谈,就这一点来说,爱默生是正确的,他告诉了我们通过精神世界获得幸福的方法,让人们明白不应该总是把物质放在第一位。

在《论自然》的结尾,爱默生号召人们相信自己的直觉,敞开心扉去探索精神世界,他写道:“猜想要比无可辩驳的肯定更有价值……一个梦想要比一百个精确的试验更能够带领人们深入自然的奥秘。”爱默生与他的超验主义使人们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视角,去看待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直觉与理性的关系,令人们可以不假外求地获得幸福,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是时候停下脚步,探索心灵世界了。

参考文献:

[1]史志康.An outline of Backgrounds of American Litera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篇10

[关键词]医疗卫生行业;医患关系;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93

1 引 言

作为与广大劳动群众联系最紧密、服务窗口最直接的行业之一,医疗卫生行业被社会界与舆论界给予较高的行业标准,严格、严密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随之应运而生。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不仅能够树立医疗卫生行业的高尚形象,而且对于树立医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备受关注,不仅严重冲击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也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如社会因素、医学因素、媒体因素、患方因素、医方因素,但无可厚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树立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之中与缓解医患关系直接相互作用的因素是哪些?缓解医患关系应重点树立何种职业精神?以上是文章需要重点回答的三个问题。

2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医疗界乃至社会舆论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理解颇多,但是内涵的理解始终围绕两组词“职业”与“精神”。如: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五心――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上进心;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态度、奉献的精神等。综合学者的观点,加上本文的理解,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点: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对象,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重点,只有服务好人民群众,才能开展并顺利实施医疗卫生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的宗旨,医疗卫生行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力以赴贯彻这个宗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医务人员需谨记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无论何时,医疗卫生人员应将解决患者的疾苦作为首要任务,关注患者,爱护患者,向每一位患者传递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关爱生命,善待患者的大爱精神,这也是医疗卫生行业最为基本的职业操守。

第三,不断拓取的职业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医学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医疗领域的未知因素仍很多,加之新病毒出现,病类的增多,医疗行业积极探索的路仍旧很长远。这就需要医生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更为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服务。

第四,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备受关注的国际JCI认证组织(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在认证标准别推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强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声音,尊重患者的权益,指出应将患者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此外,多年的医疗工作实践也表明,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五,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优良的医疗卫生行业氛围是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不仅可以促进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能够增强医生职业操守的自律与他律,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的凝聚力,提升医生敢于奉献、敢于进取的积极性,提升职业道德。

3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颇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在新闻、网站等媒体之中频频上演,而究其根源,不外乎医生与患者、社会、媒体等因素。但缓解医患关系,作为事件首发地的医疗卫生部门应当首先总结工作之中的不足,力求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树立其在人民群众当中白衣天使的形象,营造和谐的氛围。缓解医患关系过程中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也备受医疗管理部门关注。最近,全国多个省市积极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宣传工作,以期能够缓解现阶段的医患矛盾,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点在其内涵之中显露无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医患关系的缓解保驾护航;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良药;不断拓取的职业精神,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技术保障;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有效手段;和谐的医疗卫生氛围,为医患关系的缓解培育良好的土壤。综上所述,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是现阶段医患关系缓解的主要方向、重要手段,也是其他行业疑难问题解决的标杆。

4 如何构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缓解医患关系

通过以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涵的系统梳理,以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阐述,构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4. 1 加大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应着眼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患者至上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可重点加强对优秀案例学习、对优秀的医疗卫生人物的宣传,以期能够达到示范的作用,宣扬行业中标杆,以此为模范,重点培养,集中学习。对于医患关系处理过程中有卓越成绩的个人予以口头表扬或者奖励,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 2 努力提高医生行业的职业技能

缓解医患关系,应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行业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如此,才能在处理突发医患事件的过程中,及时掌握问题的核心所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解决医患事件。而提高医生行业的职业技能,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推崇医疗卫生职业技能的传递;其次,重视医疗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养;最后,保持对医疗卫生行业前沿信息的敏感度,时刻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知识经济的前沿。

4. 3 强化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个道理在医患沟通过程之中同样适用。医疗部门在培养医务人员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也应重点培养起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如何因人而异,在沟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沟通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可组织人员对其进行现场学习,将优良的沟通能力传承下去;对于沟通能力欠缺的人员,对其进行授课培养之外,还可在工作之余,鼓励其参加研讨会,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高难度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共同学习。

4. 4 积极构建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

沟通积极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首先应力求使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成为医疗卫生人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精神;其次,弘扬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使之成为职业操守的主旋律,成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安身立业的精神家园;最后,努力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凝聚力,共同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构建和谐医疗卫生氛围,不仅稳定医疗卫生人员在应对医患关系时的情绪,增强其信心,同时,也能够稳定患者对医疗卫生部门的抵触情绪,使之能够客观处理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时玉红.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医患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