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法律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法律风险防控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亚
(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我主要是解读一下我们在创业创新中的法律风险的防控。创业创新企业可能会面临的法律风险,我认为有五个方面。第一,公司设计方面的一些法律风险;第二,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法律风险;第三,财务管理;第四,产品创新;第五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劳动人事方面的法律风险。先从第一个问题讲。很多人认为,办一个公司,把相关手续办完就O K了,但是所谓法律风险不是这样子的。
开一家公司很简单,一个流程跑一下午,花不了很多钱。一般也就是这些要求,开办公司的申请书;说明基本的情况;办公地点;投资内容;企业章程;公司决议内容。其中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章程和投资协议,以及决议的问题。章程在企业的重要性就相当于企业的宪法。按照合同法规定,章程可以规范公司、合同、董事,可以规范人员的一些管理制度,但是不包括员工,员工是靠《员工规范手册》来规范的。企业的基本制度都需要靠章程,但是章程设定的好坏、规不规范的问题,则涉及到投资人,涉及到创业者。我个人总结了一些案件,有这样几个建议,首先,所有的法律文件一定要签字;其次,一定要明确合同中的每一个权利关系,不能留下空白;第三,要非常严格地找专业人士探讨,规章制度对创业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什么叫治理结构?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企业章程可以规范公司的行为和股东的行为,规范董事的行为,但是需要如何规范?首先看看董事是怎么产生的。股东源于投资行为,不管是货币投资知识产权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投资,只要在公司章程,或者说是登记里面能提的就是公司的股东。股东是来源于投资,有他的权利责任,那么董事是怎么产生的呢?董事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产生方式,直接来源于股东,或者是董事长邀请任命的。董事长产生的方式,其实也是很多的,一般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产生的方式由公司章程规定。设立公司章程的时候,企业应该明确董事长怎么产生,产生途径是什么。认为只要是董事,就有权利成为董事长人选,这是错误的。董事长的产生方式有可能是股东产生的,但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董事会投票选出董事长。公司章程中规定的董事长产生程序,是决定性的。
总经理一般是董事长提名,然后董事会聘任的。总经理要向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向股东负责,股东对自己的钱负责,这就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逻辑。公司治理这里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权责,这样就能面对更多的风险。所以我再次强调创业团队的章程必须注意这些问题。
财务管理的风险,其实应该由财务专家来说,我主要讲一些法律风险。创业企业家很容易把自己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进行混同,我的钱就是公司的钱,公司的钱就是我的钱。这就很容易造成麻烦,我经手过很多这类案子。这一点必须警示创业者,两者必须分开,公司财产必须独立,因为公司财产需要担负有限责任,这是公司股东投资的资产边界。公司资产和公司资产边界混乱,会产生非常多的问题。所以创业者要规范企业的财务边界,不能让自己的老婆管账。财务问题是非常专业的,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避免财务税务的风险。虽然说创业企业的财务都是小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可能会产生大麻烦。
第四,产品创新问题。我本身是做互联网领域业务的律师,我个人看到那么多案子的体会是,不管是产品创新还是服务创新,一定是要有边界的,也就是一定要符合法律法规。首先产品创新中,要注意相应的权益保护。企业对相应的商业利益做规范的时候,委托机构或者个人去做规范,都必须做好权益保护。其次,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在创新和创业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知识产权,就是企业的创新和创业的能力。一定要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利,要申请版权和专利、商标。但是你申请保护的时候,也要有相应的防范,知识产权一旦进入法律规范层面,就会涉及到很多相似产品。所以企业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产品是否会涉及到权利侵害,是否会给他人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最后一个劳动人事问题,我认为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深有感触的一点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大家对于劳动维权的意识空前提高,劳动维权成本目前几乎为零,但是企业成本特别高。我遇到的案子,几乎都与劳动人事相关。我的意见是,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要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申请制度要安排好,涉及到加班的问题尤其要注意。
刘兴鹏
(北京企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对创新需要更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刚才李律师讲的创业经营中容易遇到的五大类问题,可以说我都遇到过,有深切的体会。我们知道做互联网项目,每天加班是肯定的,加班到八九点是常态,加班到晚上十二点也是正常的。创业公司负担非常多的加班费用,目前市场情况不好,所以企业的成本负担更重。如何才能合法合规地减少这些成本,这是我们的一个直接需求。
投资协议这些问题,我也有更直接的感触。我们开始拟定投资协议的时候,请了一家国内排名前五的律师事务所。虽然我不懂法律,但是我希望投资协议的所有问题我都能弄明白。但是这个投资协议让我看得非常痛苦,措辞根本看不明白,完全像一份保险协议。我就逐条问律师为什么会有保险协议的内容,然后他就给我解释,虽然解释得很清楚,但是我仍然不明白。后来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这些投资协议,很可能都是翻译国外的现成模板,并不是他们自己写的,我们土生土长的法律人就看不懂了。所以我们又请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这家律所跟我们讲,每一条必须都能看得懂,如果看不懂协议肯定做不了,这是一个前提。
既然是创业企业,你就必须创新。我们每一次做产品迭代的时候,都会发现有类似产品冒出来。甚至于头两天遇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我们产品的核心部分有个地方我以为不好,就要求技术部门去掉它。结果我们去掉之后,另外某个产品就挂掉了。这个很有意思,我认为非常不好的东西,还有人来模仿抄袭。但是,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没有太多的办法去约束,只能不断创新。如何用法律手段解决好当前这个互联网环境的问题,这是我们作为创业企业非常直接的诉求。
沈斌倜
(中闻律师事务所执委,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会员)
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法律风险
我讲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建立劳动关系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第二,招聘尚未解除劳动合同者的法律风险。第三,试用期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第四,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后未订立培训协议或者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第五,竞业限制条款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第六,违规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所有企业都需要招聘员工,对初创企业尤其显得重要。如果是建立劳动关系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这方面有两个相关规定,从第二个月起要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其次,如果是入职一年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视为其来企业第二天开始,双方已经建立了劳动合同。这是虽然没有劳动合同,但视为已经建立了这样一个劳动关系,这是企业遇到的第一个人力资源法律风险。
招聘尚未解除劳动合同者的法律风险。这个主要的法律依据是《劳动合同法》第91条的规定,就是单位招用其他单位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或者是没有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如果给其他单位造成损失的话,应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这方面的法律风险防控,我们的建议是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一定要检查其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方可和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第三个风险点,试用期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法律规定合同期限一年以上,包括一年内的,三年以下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如果违反法律,试用期约定为6个月,那你多出来4个月怎么办?法律规定,你多用的4个月必须有行政责令改正,要有赔付。这我特别要强调一下,就是如果在试用期内,发现员工工作能力不符合工作要求,一定要在试用期满前给他解聘。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说他不是试用期不符合这种条件,结果试用期满了,没有办法解除劳动合同了,这个地方风险比较多。
第四个风险点,培训后未确定培训协议,或者是约定不明。现在的企业都会对员工开展一些培训,如果企业对员工提供了专业培训的话,建议劳动合同中约定一定的服务期,除了约定劳动合同年限,延长服务期两年或者是三年,总之要高出劳动合同的期限。如果员工要在服务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必须注意保留好相关支出费用的证据,比如你培训费用的发票。
篇2
【关键词】股嘀诔 风险 项目评估 风险防控
一、国外股权众筹立法经验介绍
随着股权众筹在国外快速发展,其在降低投资门槛,提高创业者融资效率方面的优势得以展示。但是其高速发展背后所反映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股权众筹模式如何做到合规合法度;二是如何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作为这一新型融资模式兴起和繁荣之地,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均纷纷修订法律,限制融资额度和投资额度,强调众筹平台的监管职责,达到投资者保护和企业融资便利之间的平衡,允许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股权众筹活动。
全球第一家股权众筹平台Crowd cube于成立两年之后才正式获得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审核批准,但依旧不得从事常规投资业务。2012年美国《创业企业融资法案》 出台前,是禁止以股权作为众筹标的。在国内,股权众筹行业同样面临违法经营风险,无论是发起众筹公司的股东人数,还是在公开发行股票对象人数,现行股权众筹平台都难免涉嫌违规操作。现阶段,股权众筹大势不可逆,如何促进这种新型融资模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并规范其发展路径,保护投资者权益,成为各国监管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美国
全球股权众筹市场最为活跃的国家是美国。为了让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获 得更多的融资便利,美国于2012年4月通过了JOBS法案,适当放松对股权众筹的管制。具体而言,JOB法案对股权众筹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豁免股权众筹的注册发行
符合条件的项目无需注册即可开始募资,条件包括:融资方每年通过众筹平台募资不超过100万美元;年收人不足10万美元的投资者,每年所投金额不超过年收人的5%或2000美元(取较高值);年收人超过10万美元的,每年所投金额不超过其年收人的10%,上限为10万美元;股权众筹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的经纪自营商或融资平台充当中介。
2.明确融资方财务信息披露。
JOBS法案提出了分类披露制度。预定融资额不超过10万美元的,只需提供上一财年的所得税申报表和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预定融资额超过10万但不超过50万美元的,财务报表需要独立会计师审阅;预定融资额超过50万美元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专门的审计。
(二)英国
英国是全球股权众筹起源地,在行业发展初期,以较为严苛的制度约束股权众筹平台的参与人;在行业发展成熟后,不会再设置诸多限制条件。2014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的《关于网络众筹和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规则》中 ,FCA对股权众筹投资人资格做出了具体规定:投资人年收人必须超过10万英镑或净资产超过25万英镑(不含常住房产、 养老保险金),或是经过FCA授权机构认证的成熟投资者;针对非成熟投资者(投资众筹项目2个以下)的投资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10%;众筹平台需要对项目进行说明,但如果涉及投资建议,则必须向FCA申请。
(三)中国
首先,股权众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也还未有针对股权众筹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的是2015年7月央行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10月证监会公布的《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将股权众筹融资明确为具有“公开、小额、大众”的特征,目前一些机构开展的“股权众筹”的活动,是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私募股权融资活动,显然不属于规定中的股权众筹融资范围。
其次,股权众筹投资者人数可能会超过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股权众筹须面向众多的投资者筹集资本,而根据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股东人数不得超过50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在设立时股东人数不得超过200人。虽然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股东人数可以超过200人,但股权众筹发行人多不能满足挂牌新三板的条件。
二、完善股权众筹制度的相关建议
(一)明确监管职能部门。就目前监管所属职能部门而言,股权众筹暂由证监会监管。2014国内众筹行业首个股权众筹联盟成立,股权众筹平台之间开展了合作,向资本市场展示了行业内的决心。一旦确立股权众筹行业具体监管部门,就可以进行行业统一管理、公布行业发展数据指标。同时需要做到行业内部令行禁止,建立权威性,为以后具体制度的贯彻与执行奠定基础。
(二)完善监管制度。股权众筹监管制度应尽早制定。《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的表已经卖出了关键一步,但仍需再没有正式实施之前,就已有的法律法规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目前监管制度滞后期的行业发展需要。
(三)加强对互联网股权众筹的宣传与教育。传统股权融资渠道借助互联网发展出股权众筹模式,对于公众进行投资辅导十分必要。公众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源了解互联网众筹平台、创业融资人和融资项目的相关信息。同时,针对创新的互联网股权众筹模式,需要职业人进行把控,尤其是平台的操作以及管理人员。最后,平台和政府应该正确引导公众,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投资氛围,加大公众投资风险认知的宣传,创造让公众更好的参与到投资中来,推动投资市场健康快速的发
参考文献:
[1]杨东,刘翔.互联网金融视阀下我国股权众筹法律规制的完善[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93-97.
篇3
一、引言
2014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1]。简化住所(经营场所)_登记手续是改革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续税收征管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改革措施的有效推进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税收工作需要从法律制度、管理理念、资源配置等多方面进行变革。现就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对北京市税收征管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的影响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后,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措施大幅降低了企业设立的成本,简化了办理手续,有效激发了创业的热情。一方面工商部门放宽了企业经营场所的实质性审查,并突破了原有的“一址一照”规定,“一址多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企业以及初次创业的企业,对经营场所的要求不高。
为满足市场上企业对于经营场所数量上的需求,部分企业开始专门向创业企业提供商业楼宇经营场所地址出租服务,创业企业可以获得一个地质编号用于注册办理营业执照。对于由独立机构经营并专业为入驻企业提供地址注册服务、办公服务的场所称为集中办公区。这对充分释放住所资源,解决经营场所对企业登记的限制具有积极作用。
三、对税收征管工作带来的问题
集中办公区的出现有其促进企业创业的有利方面,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一系列问题。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后,集中办公区的出现突破了原有“一址一照”规定,以编号的方式在同一地址注册多个营业执照,为创业企业提供了便捷且价格低廉的经营场所注册地址,同时也给税务机关实施后续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1.商事主体新登记户数大量快速增长,税收征管负担增大
根据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自2013年3月1日实施后数据显示,商事主体新登记户数增长迅猛,相对应的是税务登记户数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新办税务登记纳税户数增幅相比同期增加1.8倍,部分新增商事主体未按期办理税务登记率增长很快。“人少户多”、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纳税人数量大幅增加导致税源管理的压力和风险增大。
2.税务登记信息、联系信息失真,管理难度增大
工商部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仅对注册地址进行形式审查即颁发工商营业执照,不实地核查企业注册地址是否符合生产经营条件,“以审代管”的税收管理模式失去了前置保障,需要对征管模式做出进一步改革。
3.导致异地纳税,产生税收征管风险
容易导致税源形成地与税款入库地不一致,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对税源企业实施属地监管,产生相应的税收征管风险。
4.新增纳税人税源质量不高,纳税遵从度较低
企业创业初期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实、财务信息失真,给税务机关核实企业账目,依法征收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无税申报情况、未按期申报情况增加;纳税人申报的联系电话失真,征纳双方缺少有效沟通手段,导致征管后期被税务机关认定的非正常户及税务登记证件失效户所占比重较大,纳税人会通过中断联系的方式逃避管理,并通过不正常手段注销税务登记,产生管理风险。
5.发票违法行为有所增加
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后,企业可能通过不断注册新公司套取、虚开发票,逃避税务机关打击,牟取非法利益。
6.实施信用约束和社会监督的税收管理缺少法律支撑
此次改革确立了以信用约束为理念的管理机制,由原有的政府监管企业改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社会共治。但在改革初期,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税法体系尚未形成,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中也缺少与之相对接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操作制度。
综上所述,在集中办公区内经营企业处于创业期,存在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纳税遵从度较低的问题。同时,对于税务机关来说,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也带来了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获取信息的难度变大、管理资源投入不够有效、发票违法行为抬头等一些列问题,亟需税务机关未雨绸缪,针对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时作出部署与应对。
四、关于后续税收征管措施的建议
对于改革带来的问题和影响,税务机关应如何应对这个挑战,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修订税收法律法规,从登记制度、管理措施、纳税人权利与义务、企业信用体系及社会化监管、税收保障与协税护税体制等方面从法律层面予以衔接与完善。
2.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
在纳税主体迅速增加的大环境下,旧有管理员管户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管理要求。税务机关需要对现有征管模式进行转变。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逐步建立风险管理应对体系,针对纳税人行业类型、征税方式、纳税情况等特点,找出规律并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化管理,将税收征管的力量投入到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税收征管中,对于创业期、小规模企业,税务机关应重点通过信息系统数据分析防范应对税收风险。
3.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遵从
优化纳税服务,推行免填单服务和网上办税服务。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和培训,在涵养税源的同时,减轻税收征管的压力,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4.严格发票管控,防范“套购发票”
对于集中办公区注册企业,税务机关应加强发票供应的管控。一是对新办企业、长期无税企业应限制发票的供应。二是采取发票“验旧售新”方式审批发票。三是加强发票、纳税信息比对,防范发票违法风险。
5.完善发票管理模式
继续扩大“营改增”范围,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类目信息识别。推行网络发票和电子发票,及时采集和存储发票数据,减少发票流转、存储、查验、比对负担,防控发票类违法行为。
6.加强与工商部门的信息共享,共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
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作,共同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平台,将相关税收违法信息在企业信用公示平台中公示,加大企业税收违法社会成本。
建议工商部门加强源头管理,对提供注册地址的集中办公区经营单位进行资质认定,根据经营场所的实际条件,限制其提供注册地址的数量。对不符合经营场所规定,违规提供注册地址的中介机构,应加大打击力度,建立公平、良好地市场秩序。
7.加大稽查、检查力度,发挥税务稽查检查的震慑作用
8.建立集中办公区管理制度
规定集中办公区经营单位的协税义务,明确对集中办公区入驻企业的日常管理、监督、法律职责。
(1)实行税控机具及发票统一管理制度。由集中办公区经营方负责集中保存虚拟登记户的税控器具及发票,对开票情况进行备案登记,主管税务所对保管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巡查。
(2)集中办公区经营方必须建立该集中办公区内所有企业基本信息台账,台账内容包括每个企业的基本信息,并定期到税务机关进行数据交换。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正本由集中办公区经营方统一保管。
篇4
摘 要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在我国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一个新业务,其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业务却和市场需求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业务发展 分析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不足
1.理财产品缺乏创新,有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
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理财中心或金融超市。尽管名字和形式上有些差别,这些银行都强调“一站式”的服务理念,所有个人行动可以集中进行办理,不需要再到其他银行网点。但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品种仍然有着品种少、规模小、局限于传统银行业的特征。在投资领域,几乎跳不出外汇、有价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组合。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和发达国家成熟理财市场相比较,只是表面相似,实质精神并不一样,其业务范围更多是对现有业务的一个重新的整合,并没有结合客户需求来个性化设计,个人理财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是个性化服务[1]。不同的人,承担风险偏好程度不同,有的人喜好承担风险,有些人不愿意承担风险,所以根据个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投资偏好,不同的投资需求来实施个性化的服务,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创新,这是个人理财市场未来发展的真正方向和内在驱动力。
2.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方位金融人才比较缺乏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同样要涉及员工素质问题,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猎广泛、政策性强、业务比较复杂、对服务要求高等特点,所以银行要建立一个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金融专家型的客户经理队伍,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理财、咨询服务。加强对理财业务人员培训及营销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需求。但分业经营的限制,容易找到银行专才,通才却难以寻得。因此,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开发理财业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认识不够充分
社会民众普遍认为个人理财业务没有什么风险,因而忽视风险的预防,但是个人理财业务其风险广泛存在,并有可能因财务杠杆放大这些风险,对金融机构运营造成伤害,甚至对个人投资者的财产安全造成危急。因此为了确保健康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效地防控这些风险发生,对降低无法预测的金融风险是非常重要的[2]。
4.个人理财业务缺乏相对独立的运行系统
个人理财服务的原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为顾客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综合。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银行已实践该理念,实施客户经理制,应该说客户经理制是服务理念和银行制度的一种创举。客户经理有多重的身份,他不仅开拓银行客户,负责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但也是不同类型的客户的财务顾问。同时,也担当着银行形象的宣传和实施。然而在许多银行,对客户经理考核仍只看他们的存款任务完成情况,客户经理在工作中不负责收集、管理和分析市场信息和顾客信息,缺乏对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的深入把握,也未能成功地推广和发展金融服务产品。
二、对实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良性发展的建议
1.银行自身的组织架构和业务调整
银行应当从战略高度对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合理规划,使其符合银行的长远发展战略,充分评估个人理财业务可能伴随的各种风险和隐患,树立理财观念。理财不仅仅是资产增值,还要包括风险管理、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规划,如保险、教育、纳税、退休、遗产等等,银行要打造独特的个人理财品牌,以此培养客户忠诚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银行应当建立高效规范的组织管理框架。打造以信息为基础的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内部结构设置上,建立综合的个人理财业务部门,并将与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中间业务部、按揭部等多个业务部门整合到个人理财部,做到线条化管理的实现。面向市场建立客户、产品、管理三者良好配合的业务流程[3]。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使用数据挖掘技术,综合分析银行积聚的客户数据,做到市场目标客户的细分,在重视客户贡献度的测量和评估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服务和收费,提高银行产品的效率和创新竞争力。
2.个人理财产品风险防控、信息披露与创新激励机制的加强
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市场风险监控系统,设置市场风险监测指标,测量和控制市场风险的识别。对于产品设计环节,审慎且充分估计产品的成本和效益;客户评估环节,根据客户的原则和目的,客观评估其风险承受能力和财产状况,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销售环节,合法营销有效防止法律风险,信息披露要充分主动揭示风险,防止不当销售;投资运作环节,严格控制操作风险,根据合同约定或客户的指示进行资产管理和投资;后续服务环节,保持文件和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相关信息要充分披露。
银行要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多元化的创新。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传统绩效评价标准要进行改革,建立和创新成本效益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激情,联合同业或专业研究机构联合开发新产品[4]。加强品牌建设,针对当前个人客户结构,结合现实的社会和经济大环境,在进一步细分市场客户的前提下,提供专业的理财理论指导产品的创新设计,不断提高研究分析能力,合理定价和风险内控能力,以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不断跟踪客户的需求,不同层面上及时开发推广优秀的产品,实现个人理财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化,打造精品品牌。同时积极培养高水平的客户经理队伍做业务。努力培养知识广阔且熟悉金融产品的设计方法和风险特点,深刻理解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度的客户经理团队。并且还应该提供多渠道的培训学习方式,以不断提高个人理财客户经理的理论和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创业.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几点思考.时代金融.2009(01):75-76.
[2]张育洁,田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策略研究.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1):42-43.
篇5
1、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支持了圆椒种植、罗非鱼养殖、良种肉鸽养殖等颇具特色、形成规模的产业,带动现代化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35.31亿元,比年初增加27.75亿元,比年初增长13.37%,比全市各项贷款增速高出2.64个百分点,增量占全市各项贷款增量的58.16%。
2、创新金融涉农信贷产品。金融机构以广大农户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推出支持“三农”的各项金融创新产品,有免抵押的“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政银合作类支农惠农信贷产品,联合市团委推出免抵押的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党员红色创业贷款。部分涉农金融机构还纷纷设立服务“三农”专营机构,有利支持和配合了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扩大支农的力度和深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发展遭遇的金融困境
农村金融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对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茂名市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尤其突出,不少地方成立了“三农贷款专营中心”,扩大了自助柜员机的布设范围,加大信贷投放和支持力度,茂名市的农村向新农村逐渐迈进,但是,在金融支持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以下困境: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金融需求。当前,茂名商业银行(农行除外)一般不愿涉足农村,金融服务脱离农村、远离农民,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金融服务机构偏少,服务能力有限。特别是在茂名乡镇,仅有农信社、农行、邮政等几家金融机构,贴身为农民服务。据统计,截止2011年末,茂名市共辖6个县(市、区),87个镇,161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554.63万,而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仅有397个。这说明农村平均每万人仅拥有0.716个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这比市区平均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3倍多。茂名市某些偏远的山区,更是难以找到金融机构的踪影,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信贷品种有限,农民难以得到贷款。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抵押担保品有限,而金融机构针对农户无抵押担保物开发的信贷产品较少,目前较贴切农民的仅有“林权抵押”、“滩涂抵押”等几个品种,这就使得大量缺乏抵押品又难以找到担保方的农户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加上农业又属于不稳定、风险性高的行业,农业贷款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信用评级成本较大等原因。考虑到自身收益和风险防控,金融机构不会轻易发放贷款,农民难以得到贷款。
(三)农村金融机构间合作深度不够,为农民提供的服务有限。目前,受到法律法规和金融机构设立的限制和约束,农村金融服务的准入机构门槛偏高,部分民间资本难以参与农村金融,新型金融机构经营业务也难以在农村拓展,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有限。并且,茂名市农村金融市场以银行信贷为主,保险公司未能提供针对农户风险创新保险品种,充分发挥减少农民风险的作用,银行与保险公司也未充分联动合作为农村服务。
(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金融机构难以清收贷款。在茂名偏远的山区,金融知识宣传依然比较滞后,推广范围仍需扩大,当地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对金融的认识还比较薄弱,基本的存款、银行卡的使用都生疏,更不懂得利用贷款致富了。同时,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不足,青年人借出外打工之便逃债,留守的老年人无法偿还或者赖债不还,造成银行难以清收,农村的信用环境不善。
三、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建议
(一)以增加服务主体为基础,增强金融服务农村的力量。在茂名市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地区,放宽农村金融组织准入政策,适当降低设立门槛和监管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组建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防止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空白。同时,商业银行转变只依靠城市发展的观念,增加信贷支农力度。政府引导茂名各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服务,给以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涉农资金归集涉农涉农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给力。
(二)以信贷创新为手段,提升信贷支持经济的实力。针对农民抵押品不足的现实问题,金融机构要创新支农信贷品种,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为农民量身定制合适的信贷品种。继续推进滩涂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同时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红色创业信贷”等信贷产品,并借鉴江苏连云港探索“五方联动”的支农新模式,建立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担保机构+农户模式,通过政府整合资源,借助财政杠杆,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担保平台,搭建金融支农通道,将支农资金和农户贷款控制在“体内循环”,形成相互制约又互惠共赢的共同体,解决农户无抵押物的难题。同时,要针对农业科技、土地整理、农产品开发、水利设施、农产品营销等方面,探索出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服务范围。
(三)以多方合作为重点,推进金融机构助农步伐。探索银行间合作、政府合作、保险公司合作的助农贷款模式。一是开展银团贷款,发挥银团的资金实力和承担风险的抗压力,重点向国家“三农”重点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投放支农贷款。二是金融机构与市、县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将扶贫贴息贷款与当地的扶贫开发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由政府贴息,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发放贷款,开发“农村青年创业”、“农村妇女小额贷款”等产品。三是推广“政银保”合作,银行与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签订协议,保险公司开发相关农业保险,在农户贷款的时候,政府为其购买适量的农业保险,降低银行和农户的风险。四是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健全茂名市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全面覆盖贷款户;或者由政府出资或出台相关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经营有效益的中小农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不但解决贷款难问题,而且减低农信社的贷款风险。
篇6
关键词:典当行 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小企业融资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课题编号:GCCX2012110126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近年来,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仍然突出。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中小企业,在完成初期创业并开始步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支持的“二次创业”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力。由于其偿债能力弱、财务规范性差、在现行的银行信贷评级制度级别较低等问题,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目前除了银行贷款,中小企业主要都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融资:
1、地下钱庄等非正规机构
但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并且地下钱庄的非正规金融操作不受国家法律保护,一旦与其发生纠纷,中小企业的利益难以受到保护,因此这非长久之道。
2、风险投资
一般只适合于产品或项目科技含量较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对于那些创业之初的中小企业,不能很好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因此不具有普适性。
3、非银行金融机构
此类机构指经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一般包括典当行、担保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等。其中,担保公司是向相关银行提供担保以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中介性公司。以房产抵押物为例,一般情况下7至8天企业才能从银行拿到贷款,如需加急则需付出高于正常担保费数倍的金额,所以,中小企业较难承受。而小额贷款公司则是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只贷不存”的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只能在注册区域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放贷资金有限。因此,典当行融资的简易性与快捷性的优势逐渐在融资市场上体现出来。
二、典当融资概况
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改革开放后,典当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渐恢复经营成长并取得了长足发展。典当业务范围很广泛,从民品、产权到股权,可以说只要在典当行资金可操作范围内,所有业务基本都可以囊括。典当行作为一种辅融资手段,因其抵押物多样、放款速度快、业务不受地域限制,受到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者的青睐,成为非金融机构中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力军。
三、典当融资的特点和现状
(一)典当融资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融资方式,典当融资的优势如下:
与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条件十分严格要求相比,典当行几乎不要求客户的信用水平,典当行只注重典当物品是否货真价实。而且一般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不动产上,很少涉及动产,而典当行则可以动产与不动产质押二者兼为。
到典当行典当物品的起点低,日常民用品很多都可以当做抵押品。相比与银行,典当行更注重对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服务。
银行贷款审批周期长、手续繁杂相比,典当贷款手续简便,大多立等可取,即使是不动产抵押,最快也可以在一天之内到款,比银行快捷很多。
客户在银行贷款获得的款项的适用范围受到银行的限制。而典当行则干涉贷款的用途,资金运用更加自由,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
但是,典当融资也存在着某些局限,例如典当贷款还需要缴纳除贷款余额利率外较高的综合费用,包括典当交易的成本支出、保管费、保险费等,因此它的融资成本高于银行贷款。
(二)典当行融资的发展情况
金融危机过后,由于市场不景气等诸多原因导致许多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但碍于典当公司借贷利息相对较高,只有一部分中小企业考虑通过典当公司的渠道来融资。此时典当行“救急不救穷”的行业特质体现尤为突出。业务量的减少也是得典当行的自身问题更加突出,以最有代表性的温州来看,典当行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温州具有较高的行业发展水平,在过去的金融危机和危机后期虽然行业总体收益有所下滑,但是具有多年发展的经验,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体系良好,使得行业整体没有出现太大风险。
其次,作为资本相对活跃的地区,除典当行外,其他的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的发展也相对较强,给当地典当行的发展造成了强大的压力,随着全国金融改革的放开,这也将成为全国范围的普遍现象。由于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价格战在所难免,有的典当行甚至做起了违规交易,这种不正当的竞争会拉低典当行整体利润水平。此外,一些资本相对密集的行业也盯上了典当行这块“肥肉”,纷纷提出设立申请,其资本优势和业务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对原有的典当格局进行了打击。
再次,业内竞争加剧,融资市场格局的改变也在悄然进行,新型融资市场格局对典当行的经营空间进行更为强烈的压缩。为了有效的将实体经济从金融危机中拯救出来,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逐步降低了对中小企业的门槛,加大了信贷投放,金融工具和担保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因为银行融资成本较低,一些民营中小企业依然倾向于银行贷款。而另一些可以融资的相关行业如信托、寄售、租赁、投资、担保、拍卖等,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抢占融资市场份额,有些机构甚至超范围经营,办理与典当类似的业务。
(三)典当行面临的风险
金融危机过后,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但是对于典当行这种小规模的金融机构而言,并没有具体的防范措施和制度,因此典当行业面临着许多风险。
1、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在典当行经营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比如出现严重的贷款逾期和呆滞、呆帐、大资金死当的情况都会给典当行造成损失。目前,房地产抵押典当占据了典当行的大部分业务,一旦房地产行业泡沫破裂,市场出现如股市那样的崩盘危机,典当行轻则资金受损失,重则关门告终。
2、法律风险
该风险是指因政策性因素、政府行为、法律因素和司法行为等的变化而给典当行带来直接损失的风险。典当行历来的规模都很小,又加上近代典当行发展仅20余年,因此我国目没有为典当行业指定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只有一部较全面的规范和调整典当行为的部门行政规章――《典当行管理办法》。典当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风险因素的存在,难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而求助于司法部门,但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其自身合法的利益很可能无法很好的受到保护,导致有理不能言的损失。
3、犯罪风险
犯罪风险主要分为典当行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两种,如诈骗典当资金,篡改合同、伪造有效证件,隐瞒典当交易记录、撰写虚假当户贷款申请报告等。只要当户提供有价值的抵押物,出示本人有效证件,典当行就会为其办理抵押手续,发放典当资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过程中的疏漏,把偷盗来的有价物品送至典当行,用欺骗典当经营者的方式骗取当金,到达销赃的目的,或直接和典当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勾结,直接进行销赃行为。在不动产方面,如房产、土地等,不法分子通过篡改或伪造有效证件,将伪造的《房地产使用权证》《他项权证》送至典当行诈骗典当资金,导致典当行的资金流失。典当行的一些从业人员为了一己之利,大肆收受不法份子的贿赂,出卖典当行的利益,办理不符合抵押条件的典当贷款,甚至违反《典当行管理办法》办理违法的典当贷款,其后果轻则是典当资金的流失,重则导致典当行被扣上违法经营的罪名,甚至被取缔查封。
4、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典当行内部管理层在管理程序、管理机制或管理环节中出现纰漏而给典当行带来的风险。如内部审核监管力度不到位或疏于执行,典当从业经营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漠,不遵循谨慎经营原则,造成风险损失。
四、典当行对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意义
一方面,典当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急需的短期资金。目前银行信贷政策紧缩,并且许多银行不接受动产抵押。而典当行具有短期性、灵活性和手续的便捷性的特点,中小企业可以将一些存货质押典当,用于资金周转和调剂头寸等方面。所以典当行为中小企业起到了融资中转站的作用。
另一方面,典当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受阻时,不得已从民间“高利“借贷,大大提高了融资的成本和风险。典当融资的成本比民间直接融资要低,有时甚至比银行利率还要低。更重要的是,典当融资的规范的操作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打击了民间的不规范贷款,营造了一个相对健康有效的融资环境。
五、对于典当行未来发展的建议对策
(一)对于政府的建议
1、完善行业法律体系,发挥典当行协会的作用
立法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典当业在发展过程中多次调整主管部门和相关的管理法规,然而一些重要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在典当行业的定位上,法院和工商部门把典当行按一般企业形式来管理,但在税务部门,典当行又是按金融行业的标准在缴税;在管理和归属上,典当行按《典当行管理办法》来实施管理,但在遇到问题时,当地政府有时却不管。因此,典当行业急需一部具有完善法律效力的《典当法》,明确典当行在法律地位、职能范围和监管单位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除了完善典当立法的内容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典当行协会在典当行间的行业规范管理、市场信息共享及业务宣传培训等方面的职能。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协会的管理和指导,明确职责分工,双管齐下促进典当业的健康发展。
2、金改契机放开限制,多方面鼓励扶持
典当行目前的经营中有多方面的障碍,例如在《典当行现行办法》中规定“典当行要有两个以上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的企业法人股东,且企业法人股东控股或者相对控股”,这对部分中小企业相对密集的地区典当行的做大和增资带来困难;单笔限额使典当行失掉很多客户等现状。典当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希望这轮金融改革,政府能够对典当行业的经营范围有所放开,尽快让典当企业对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落实政府财政对典当企业支持小微企业的资金提供的保险和小微企业典当息费补贴,从而扶持典当行业的快速成长。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档案
我国目前的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还不健全,对我国中小企业诚信档案的建设仍然不完善。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积极建立中小企业的“诚信档案“,金融机构成立联合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逐步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指标。
4、促进我国典当业的均衡发展
监管部门逐步协调我国各个地区的典当企业分布数量,着力使典当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盲目照搬其他地区模式。按行政单位从高到低,大力发展典当业,使典当业的发展有延展。总之,合理布局、稳步发展是促进典当业均衡发展的关键。
(二)对于典当行自身的建议
1、规范经营,规避风险
典当业在发展中应该严格遵守行业政策的规定,严厉禁止蓄意拉高利率、违规发放担保等违规经营;加强与当地各类专业鉴定机构的合作。积极与当地公安、纪检部门联系沟通,尽量避免收到赃物;高度重视当物保管,合理使用商业保险;严守监管人员、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维护市场规范,为行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典当行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应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规章制度,使各个岗位、各项流程均有据可依,避免随意化操作带来的弊端。同时,加强风险防控意识,树立风险文化理念,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力争风险管理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多层次的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典当行抗风险能力。
树立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只要能把这些优势变成让客户信得过的服务品牌,就能赢得更多的客户,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名牌形象,提升典当行的核心竞争力。
2、明确自身定位,积极跨行业合作
根据典当行目前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应该把自身定位于整体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充分发挥其融资便捷的优势,与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租赁公司、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实现错位经营,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以求得生存和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如此,还可以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加强横向交流,打造业务分享、信息共享平台。在面对资产质量高,融资额度大的优质客户时,可以进行资金拼盘合作,共担风险,互惠共赢。
3、提升服务质量,实行多元化经营
典当行经营者应当在继承传统强势业务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转变思路从大而全向专而精的业务创新和功能性转型发展。一方面,通过完善自身业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合理精简业务环节,提高融资效率,积极研发特色业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群的需求。另一方面,挖掘典当行的商业属性。利用其在当品鉴定、拍卖、咨询等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业务资源和行业优势,设立担保、拍卖等关联企业,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实现优势互补和业务衔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从长远角度看,典当行的存在价值将从为客户解决偶然的资金需求,逐渐演变成出售典当产品和信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咨询顾问角色。
4、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
典当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业务,不仅需要具有金融、法律、评估技能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融资业务又具备具体当品操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适当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对进入典当业的人员进行规范系统的培训。在此基础上,与相关的高等院校进行沟通,开设与典当相关的专业学科,为典当业储备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新生力量。
5、加强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建国后,典当业在内地消失了几十年,许多人对典当业知之甚少,或是保留着不好的印象, 导致了典当行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现今的典当行己经与传统意义上的当铺截然不同,因此,塑造典当业的新形象需要典当业监管人员及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通过加强各渠道的宣传工作,统一营业场所的装潢布置,实行开放式办公等举措扩大典当业的知名度,使典当行业逐渐树立起良好的行业形象。
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连锁制降低成本
典当行业应该加快企业改革,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参股、入股等形式吸引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加入到典当行业中,增加注册资本进行跨区域发展并形成连锁经营,从而扩大融资渠道,达到规模效应,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六、结束语
典当行业是古老的金融业,时至今日它以其信用要求程度低,典当起点低,放款速度快,手续简便和使用自由等特点,逐渐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典当融资在提供短期资金和降低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有着重要意义。典当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整体经济的良好运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及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典当行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面临着资产风险、法律风险、犯罪风险和管理风险等诸多风险。因此,为了典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领域里继续发挥其独特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典当行业协会和典当行业自身都要为此做出努力。对于政府来说,要尽快完善典当行业法律,多方面鼓励扶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档案,促进我国典当业的均衡发展;对于典当行自身来说,要规范经营,树立品牌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典当行业的长足发展必将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重毅.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典当融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
[2]金红莲.中国典当业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吉林金融研究[J].2012
[3]徐娜.骆静静.屈晓静.试论典当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
篇7
关键词:众筹融资;互联网金融;JOBS法案;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1日
一、众筹融资的涵义及发展历史
(一)众筹的概念。众筹来自“crowdfunding”一词,顾名思义为大众筹资,是指利用互联网或者MSN功能,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是2009年出现的网络商业模式,是一种科技融资创新,是指一群人通过Internet为某一项目或某一创意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取代诸如银行、风投、天使投资这类公认的融资实体或个人。众筹融资包括三个主体:项目创建企业或个人、投资者以及众筹平台。众筹融资的流程分为:设计项目审核项目创建项目宣传项目项目筹资回报实现,即项目创建者为项目设定一定的融资金额与目标,提交众筹平台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众筹平台披露该筹资项目,投资者根据个人偏好以及对项目的了解确定投资金额,众筹网站采取All or Nothing原则,对在规定期限内筹资成功的项目按照一定比例收取费用(爱投网例外),否则分文不取。
(二)众筹的发展历史。众筹可追溯到18世纪,当时的文艺作品的完成都要依靠“订购”,文艺作品家通过“订购”筹集资金,并许诺资金提供者,当作品完成时,订购者会获得一本写有他们名字的书,或是协奏曲的乐谱副本,或者可以成为音乐会的首批听众。但是这种现象并未形成体系,且缺少对投资者的回报,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众筹融资。
众筹融资的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2001年出现的ArtistShare公司被称为众筹融资的先锋平台;目前全球最有名最大的是2009年4月成立于美国纽约的Kickstarter,该众筹平台致力于为创意项目提供融资渠道,其筹资的项目主要涉及艺术、漫画、舞蹈、设计、时尚、影视、食物、游戏、音乐、摄影、出版、技术、戏剧13个领域。据统计,截至2014年5月2日,Kickstarter共募集资金高达1,093,657,777美元,项目募集成功的共计60,942个,成功率为43.54%。
我国的众筹融资模式发展相对较晚,第一家众筹平台点名时间2011年4月成立于北京,立足于为创意提供融资机会,融资项目主要涉及时尚科技、创意设计、文艺生活三类,其是一个开放的、免费的服务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点名时间、积木、淘梦网、大家投、天使汇等各种侧重不同方向和特色的38家众筹平台。其中,非股权众筹网站26家、股权众筹网站7家、其他不完全收录已挂的众筹网站5家。
根据美国研究机构Massolution的研究报告:2009年全球众筹融资额仅5.3亿美元,2011年翻一番融资14.7亿美元,2012年快速上升至28亿美元,2013年预计会达到51亿美元;2007年全球不足100个众筹融资平台,到2012年底则达到700多个。
(三)众筹融资模式。根据Massolution的研究报告,众筹融资模式可以分为四类:
1、债权众筹(Lending-based crowd-funding),是指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得其一定比例的债权,未来获取利息收益并收回本金。例如,我国有名的P2P网络借贷专业平台――人人贷平台,爱投资、积木盒子等P2C平台。
2、股权众筹(Equity-based crowd-funding),是指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获得其一定比例的股权分享公司的未来收益。例如,大家投网站上的融资项目出让自己的股权,依照“领头人+跟投人”模式,投资人进行认投,融资期限内完成融资金额的,投资人按照各自出资比例占有创业公司出让的股份,再转入线下成立有限合伙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办理工商变更手续等,从而持有该公司的股份。
3、回报众筹(Reward-based crowd-funding),又称为奖励众筹,类似于“团购+预售”,是指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获得产品或服务,例如目前点名时间上Wi-Fi智能遥控器i3融资,项目创建者承诺为投资者提供Indeol云朵智能遥控器以及长达18个月的免费保修服务。
4、捐赠众筹(Donate-based crowd-funding),又称为慈善众筹,是指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无偿捐赠,通常,基于捐赠的众筹所涉及的项目主要是金额相对较小的募集,包括教育、社团、宗教、健康、环境、社会等方面。
二、众筹融资的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融合互联网和金融的创新,本质是信用,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对风险进行的管理,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面临包括法律风险、系统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等诸多风险。其中,由于法律是最后的底线,是不能被突破的,因此应当严格控制众筹融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积极进行防范。从众筹融资的构成主体角度进行区分,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包括:
(一)项目创建者所面临的风险。众筹融资过程中,众筹网站一方面为了实现信息的对称;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投资者,要求通过审核的项目创建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详细地披露项目信息,从而造成创意或者知识产权被抄袭的可能,所以,例如“点名时间”只能建议项目创建者在众筹平台上项目信息之前先获得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另外,还可能存在意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当准备众筹项目时,每份用到的图片、稿件、视频或者音乐都需要保证版权,否则可能因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而受到罚款。
(二)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当众筹在约定的期限内完成融资金额时,项目创建者即可拥有该笔资金的使用权,往往我们认为这个时候众筹已经成功,从而忽视了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情形出现的原因存在多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法律监管的缺位。有效的监管能够防控风险,我国虽然确定了众筹属于证监会的监管范畴,但尚未出台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在违约责任承担等方面缺乏规范,导致众筹监管方面的法律空白;二是我国缺乏征信体系的完善,筹资人的信任机制、分配机制、退出机制不健全。由于征信体现的不完善,使得投资者不能有效地查询了解项目创建者的信息;三是众筹平台仅负责项目的实名制审核以及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可执行性,并不具有担保项目后续执行的责任,也不对违约的项目承担连带责任,这使得一旦项目创建者违约,违约责任的承担成为未知数,甚至可能面临融资方集资诈骗的可能。
(三)众筹网站所面临的风险。不同的众筹融资模式中众筹网站所面临的风险不同:
1、债权众筹融资中,可能会面临集资诈骗、非法集资或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风险。有的P2P平台虚假高利息的借款信息募集资金,采用新借贷的资金来还原借贷款的庞氏骗局模式,形成了集资诈骗罪,作为披露平台众筹网站会面临被取缔的危险。众筹网站的经营者未尽到审核义务时,未能发现借款人在平台上虚假借款信息,向不特定多数人募集资金用于房地产、炒股、股票等,甚至用于高利贷等非法活动时,这些借款人就会涉嫌非法集资或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从而众筹网站也会由于未尽自己的责任而被取缔。
2、股权众筹融资中,可能面临非法公开发行证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律风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是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如何界定“向社会公开宣传”、“不特定对象”直接影响股权众筹融资合法与否。
另外,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部分不得公开发行证券。从股权众筹的模式上来看,其涉嫌非法公开发行证券。2013年美微传媒在淘宝网上公开出售原始股,被证监会依法查处叫停。
3、奖励众筹和慈善众筹中,一般来说网站运作规范是较为安全的众筹模式,但如果滥用众筹的功能,借众筹模式从事虚假活动,可能会面临集资诈骗等风险。
三、借鉴美国JOBS法案完善我国众筹融资监管制度
目前,我国证监会针对众筹融资模式的监管还在调研中,尚未出台有关众筹监管的专门规范性文件。可以说,我国众筹融资的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众筹网站的存在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法律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立法进度,必要时借鉴美国对众筹融资的监管思路,规范众筹融资行为,引导其良性发展。
(一)明确众筹融资监管立法的平衡原则
1、实现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促进资本形成之间的平衡。证券监管的目的在于保护投资者、防范系统风险和促进资本形成,美国2012年4月5日通过的《创业企业融资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下称JOBS法案),一方面确认了股权众筹融资模式的合法地位,放松了对证券发行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合格投资者、限制众筹融资金额、加重中介机构的责任等手段,加强对众筹融资这种融科技与金融于一体的创新模式的监管,从而实现了投资者利益保护和促进资本形成之间的平衡。
2、实现众筹融资模式下创新和审慎监管之间的平衡。众筹融资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是金融模式的创新。对于创新,我们既要保持适当的容忍态度,防止金融创新被管“死”;又要牢记美国的经验教训,加强对众筹融资的监管,保持审慎的态度,杜绝“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理念的出现,达成创新容忍和审慎监管之间平衡。
(二)制定众筹融资专门的监管规则。根据监管分为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结合美国JOBS法案有关众筹融资的规定,我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立法。
1、联动修改《证券法》有关证券发行的内容。为了防止良性违法、下位法违反上位法,我国证监会制定众筹融资监管办法之前,必须推动《证券法》第十条的修改,除修改“公开发行证券实行核准制度或者审批制度”的规定之外,还要放宽证券发行和非公开发行的条件,承认众筹融资下股权融资模式的合法性,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合法依据。
2、建立市场准入监管门槛,即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中介机构的注册备案制度以及筹资者众筹融资的上限。(1)我国在创业板、新三板以及股指期货市场等领域都建立了合格投资者制度,设置了投资者进入该领域的门槛,鉴于众筹融资模式尚在探索阶段,为了防止出现风险过大,投资者无力承担不利后果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JOBS法案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投资者设置准入门槛;如JOBS法案为不同投资者设置了不同投资的上限。投资者年收入或净财产少于10万美元的,每年投资金额不得超过2,000美元或者投资者年收入的5%;投资者年收入或净财产等于或大于10万美元,其投资金额不得超过年收入或净财产的10%;(2)为了防止监管空白,必须建立中介机构――众筹平台的注册登记和备案制度,明确众筹平台监管机构和事前监管规则。JOBS法案中也对中介机构必须在SEC登记为经纪人或集资门户,且必须在自律性协会进行登记,接受该协会组织的约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要求众筹平台依法在我国证监会以及其派出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并在全国成立互联网金融业协会的前提下,进行备案登记,以实现对其进行自律监管;(3)对于筹资者,笔者认为也有必要规定其融资的上限,并设置必要的审查机制,防止非法集资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现象的出现,给投资者带来利益损失,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美国JOBS法案根据发行人目标融资金额,将筹资人划分为三类――目标融资不超过10万美元、高于10万但不超过50万美元以及高于50万美元,并设置了不同的财务信息披露要求。还规定,筹资者必须到SEC进行备案,对筹资者如何补偿投资者做出限制,并禁止筹资者利用广告来促进发行。
3、运作过程中的监管,即针对众筹融资的过程,进行融资过程中动态监管。具体包括:第一,加重中介机构的审核责任,全面审查融资方的合法性以及资信能力,包括实体构成、背景考察、股东清单、财务报表、股份的估值(针对公司)以及融资计划的可行性、创新性等。JOBS法案规定众筹网站作为筹资人和投资者之间的连接点,承担审核项目、披露项目和为项目融资的中介责任;第二,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提示、教育。众筹平台作为联系投资者和筹资人的中介机构,要承担起投资者风险教育的责任,全面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避免投资者参与超越自己承受范围的投资活动。美国将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教育的责任归结到中介机构上,要求其必须向投资者揭示众筹融资所蕴藏的风险和进行投资者教育,并采取措施保护投资者的隐私权;第三,加大对筹资者信息披露的要求。为了保证信息的对称,使得投资者能够利用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笔者认为应当着眼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一理念,加重筹资者信息披露的责任,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判断,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筹资人的知识产权。JOBS法案要求中介机构要对筹资者的背景进行调查,保证投资者依照法定的额度进行投资,并限制中介机构与筹资者有利益关系,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欺诈和不合法现象;第四,建立众筹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目前,我国“大家投”网站已经建立由商业银行专门负责的存管账户,专门负责众筹资金的存管,未经投资者同意,筹资人、众筹平台都无权转移该笔款项;第五,保护投资者的隐私,禁止众筹平台将投资者的个人信息外泄给筹资人。
4、责任承担的设置,即要建立健全众筹融资模式下的法律责任体系,明确承担主体、承担方式。法律责任作为最后的底线,我国证监会在制定众筹融资监管办法时,必须要注重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加强对筹资人、众筹平台的约束,建立完善的众筹融资法律责任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众筹融资下的民事责任。着重建立健全民事赔偿机制,包括众筹融资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以及侵权责任;其次,要建立健全行政责任。证监会作为众筹监管机构,其监管职能的行使是通过监管立法、监管执法实现的,因此要明确具体的监管机构,完善众筹监管的具体措施,并相应地设置行政处罚措施;最后,要建立健全刑事责任。目前,央行已经明确要求我国P2P、众筹不得变相搞资金池,不得以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从事证券业务等非法金融活动,众筹立法需要增强对违反刑事法律制度的震慑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本华.美国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3.1.
[2]吴志国,宋鹏程,赵京.资本市场监管:艺术的平衡――美国众筹融资监管思路的启示[J].征信杂志,2014.3.
[3]胡吉祥,吴颖萌.众筹融资的发展及监管[J].证券市场导报,2013.12.
篇8
景浩(1985—今),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摘要:2007年,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商业银行紧随其后,经过六、七年的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多项研究表明,私人银行业最大的增长潜力将来自中国,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水平较低,存在诸多束缚,在当前金融深化改革加速进行的背景下,私银业务的生存方式收到了挑战,急需调整发展战略和运行机制。本文从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其风险特点与瓶颈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给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私人银行;风险特点;战略谋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私人银行业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近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数百倍,涌现出一大批富裕人士,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麦肯锡预测,中国高净值人士到2015年将达到200万,超高净值人士人数量将达13万,接近2012年的2倍。富裕人士群体逐渐建立起成熟的理财理念,这部分客户在财富保值、增值以及金融服务需求方面与一般零售客户有较大差异,传统的理财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私人银行业务以其专业化、定制化、全面化的特点,受到了富裕阶层的青睐。同时,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大,业务模式亟待转型,理财业务是现代化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商业银行视为转型的突破口,另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之一,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对该业务领域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潜力最大、增长最快、机会最多的市场之一。积极探索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中国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概念与发展现状
私人银行业务(Private Banking)是一种专门面向高净值客户及其家庭和企业,为其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系统财富管理业务,业务范围涵盖财富规划、资产配置、投资管理、信托、保险规划、税务筹划、咨询、大宗商品、离岸金融等类型。
私人银行业务属于混业业务,与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具有鲜明地特点:首先,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入门槛较高,服务对象通常都是高额净财富的富裕阶层客户,并且范围还延伸到客户的家庭与企业;其次,业务的设计以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极具灵活性和隐秘性,能够满足较高的财产保值、增值要求;第三,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专业领域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税收、会计、法律和投资管理,在投资管理中还会涉及到房地产、收藏品等领域;第四,由于客户要求较高且业务复杂程度较大,商业银行通常会向私人银行部配给经验较为丰富的专业人才。因此,服务质量高出普通零售业务部门;第五,私人银行服务通常以收取资产管理费、咨询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为主,较贵宾理财和普通零售银行业务有更高的收益率,因此很受商业银行的重视。
2007年3月,中国银行率先成立私人银行部,拉开了中资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大幕,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也步其后尘。2009 年7 月,我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针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开展私人银行服务,为私银业务的开展扫清了政策障碍,之后私银业务加速发展。2012年底,共有18家中资银行涉足私银业务领域,在国内成立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或分部共计217家。客户数量与管理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13年6月30日,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工行,管理资产5538亿元,私银客户达3.13万户;其次是中行超过5000亿元,私银客户突破5万户;农行管理资产4790亿元,私银客户4.3万户。股份行零售业务龙头的招行私人银行管理客户资产为5098亿,客户数为2.26万户。与此同时,私人银行所投资的产品范围也逐渐扩大,除了金融衍生产品、艺术品投资等传统渠道之外,TOT理财产品、私募股权产品等新兴产品已成为高端收入人群关注的焦点。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前景十分广阔,据估计中国内地约有32万名超级富豪,占亚太地区富人总数29.1%,平均净资产约500万美元,远高于亚太地区富裕人士平均资产的330万美元,全球富裕人士平均资产的390万美元。且无论人数还是资产金额都在快速增加,到2015年高端富裕人群拥有的财富净值规模将超过30万亿元,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是,透过表面数字可以发现,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水平仍较为初级,存在很大上升空间。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瓶颈
私人银行于16世纪起源于瑞士,2005至2006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向外资金融机构逐步开放,国际知名银行如瑞士友邦、花旗等开始在中国成立私人银行部,拉开了中国内地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帷幕。本土商业银行于2007年经营私银业务,至今已有六年时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这期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逐年大幅攀升,但是,由于体制、环境等原因的制约,加之缺乏经验,私银业务在业务定位、盈利模式、人才培养、监督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市场的深化和成熟,这些问题开始束缚业务可持续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与业务创新不足
私人银行业务是否成熟的标志是其能不能很好地承担起“财富管家”的职能,不仅要满足客户对高端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咨询、保险、公司业务等多元化一揽子服务。在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环境中,国内的私人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受到诸多限制。从实际经营模式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私银业务更像是商业银行传统零售业务的延伸,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与普通银行理财业务差异化不大。在其提供的各类产品中,自主设计品类有限,大多局限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等传统业务领域,辅助以销售公募基金、信托理财、阳光私募和 PE 等,属于高层次理财产品。体制束缚导致私人银行创新动力不足,各家银行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化服务,这就导致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处于不能深入到核心竞争力层次。银行更多地是重视客户数量与管理资产规模增长,往往忽视创新能力提高。
(二)专业人才短缺
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很广泛,决定了其对客户经理素质的要求要高于普通商业银行业务。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除精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业基本领域,熟悉房地产、艺术品、大宗商品等市场,并对宏观经济、会计、法律、心理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专业的判断,同时具备个人财富管理、公司理财方面的实战经验。而我国私人银行发展之初,私银客户经理普遍都是从银行一线抽调的个人客户经理或对公客户经理,与合格私银客户经理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业务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从目前来看,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主流的两种模式有“大零售”模式和事业部制模式。“大零售”模式指在银行总行的零售业务部内设立私人银行部门,专门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管理和运作。这种模式有利于深度开发银行现有的优质客户,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在各分行所属地域的发展。但是不利于业务的定位和专属运营平台的构建,也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事业部制指设置独立于总行零售业务部的私人银行部门或中心,实行独立事业部制管理,有利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并通过业务运营考核模式的创新,激励经营和决策效率的提高,该模式的缺点是不能依靠现有零售网络优势维持存量客户,不利于协调零售业务部门与私银部门的关系,容易加剧内部竞争。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且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国私人银行在以上两种模式之间徘徊探索。这不仅有损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私银业务的长远发展。
(四)海外市场有待拓展
为了适应业务的拓展和客户的要求,部分商业银行已经率先动作,尝试开展海外业务。中信银行已经在香港设立私人银行分部,并与瑞士BBVA Swiss的私人银行机构建立了海外合作关系,协助其开发海外市场。其他一些在香港设有分部和机构的银行也纷纷试水海外私银业务,但是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海外拓展刚刚开始,并且国内和海外体制和监管差异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限制也给海外市场的拓展造成了制约。
三、私人银行业务风险剖析
私人银行业务与资产、负债等商业银行业务的差别决定了两者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虽然都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但是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涉及领域更广、要求更高,因此,相同的风险具有更为复杂的表现。 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一)法律风险
私人银行的法律风险主要源自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目前,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落后于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展,作为一项独立性极大的业务,监管部门并未设立针对私人银行的专门性法律。部分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和产品的法律法规(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曾提及“私人银行”,但是并未明确阐述其概念,更没有规范私银业务的相关条款。私人银行在业务运行和监管标准上大多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和框架,不适用私人银行的运行理念、管理体制和业务范围,甚至有的环节只是依靠行业自律,这不仅为风险的发生留下了隐患,而且不利于私人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声誉风险
声誉是商业银行宝贵的无形资产,由于涉及的资金量庞大,业务类型繁多,客户对隐私性、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客户往往对银行和客户经理是否值得信任更为重视。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声誉更是私人银行业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声誉风险主要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日常生活中声誉风险与其他事件密切相关,违规操作、故意欺诈、客户投诉、卷入洗钱事件等行为和事项都会转化为声誉风险,影响私银部门业务的开展。当今社会网络发达,网络频频爆出的不利消息影响银行整体形象和业绩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私人银行部门要格外重视声誉风险。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错误、技术缺陷或不利的外部事件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是主要的风险来源。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中,资产管理、信托和服务性收费业务则被视为操作风险主导的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汇集了以上三种业务,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隐患。私人银行的业务特点也加剧了操作风险的严重性,一方面,由于资金量庞大,涉及范围广泛,一步细小的错误都将造成相当大范围的影响;另一方面,操作风险还会对银行的声誉产生不利影响,削弱市场信心,这种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因此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格外重要。
四、发展战略谋划
从监管角度来说,健全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规范是当务之急。监管部门必须重视相关法律的制定,加快建设良好的法律环境。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框架和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特点,对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范围的明确界定,并将其纳入到监管体系内。
从私人银行业务部门来说,必须从风险防控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两个基本点出发进行战略规划。第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突破现有的同质化竞争模式。私人银行必须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各种资源向研究开发领域倾斜,重点研发特色业务和产品,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和质量,形成自身的研发机制,构建核心竞争力。第二,要给予风险控制环节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借鉴国际上私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事件,针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细分风险领域构建风险防控框架,力求从源头上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必须具备对风险的预见性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第三,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建立人才储备体系。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建立起专业人才的选取和培养机制,适时引进国外的成熟人才,组建精通金融知识、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等多元化知识的专家队伍。(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乔雪丽.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新金融.2013(7)
篇9
【关键词】农商银行 商品房信贷 开发
农商银行应积极开发农民商品房信贷业务,开发农民商品房信贷业务具有多重意义。信贷业务中应注重管理,防范风险。
一、农商银行开发商品房信贷义务的意义
住房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民商品房信贷的需求量正呈现出爆发的增长势头。在农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民购房消费将成为农村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按揭贷款是当前农民买房的首选支付方式。农商银行应抓住良机,增加对农民商品房信贷的服务支持力度。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民商品房信贷业务将是农商银行经营利润的重要增长点。由于房价的持续走高,多数农民没有能力一次性全额付款,于是预售商品房抵押贷款成为解决农民购房资金的主要方式。由于农村商品房交易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农商银行应积极开拓这一市场。这一市场的开拓将会成为农商银行新的利润来源,给农商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多元化金融服务是农商银行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县域经济具有同质化的特点,县域金融在国际和国内形势大好的时期里发展势头往往很好,而在国际和国内形势剧烈波动的时期内会爆发出严峻的风险。农商银行在服务农业、中小企业的同时,应开发农民的商业住房信贷、自建房信贷、旅游信贷、求学信贷、创业信贷、信用信贷等信贷服务。多元经营,既可以适当分散金融风险,又可以扩展业务覆盖面。
二、农商银行开发商品房业务的建议
严格贷前审查。一些农商银行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往往放松对购房人的资格审查标准,忽视了对购房人资信情况的审查,使得部分收入来源和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人获得了超出其经济能力的购房贷款,从而导致后续还款违约的可能性增加。贷前审查可以有针对性地作出客观判断,了解真实情况,减少信贷风险。对购房人的资信审查,不仅要仔细辨别信贷申请资料的真实性,而且要通过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做实质性审查。重点审查购房人的家庭、工作、收入、还款能力、负债、购房目的、信用等信息。购房人的还款能力审查不仅要看商品房本身的变现能力,而且重点看购房人的工作和收入。商品房价值的审查要看是否存在标价虚高现象,是否物有所值。当购房人违约时,变现房产是否能够弥补抵押权损失。
加强贷后管理。一些农商银行对购房人的贷后监控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当购房人违约行为发生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的发生。在房子建成前,要加强对开发商的资金监管,防止因开发商挪用资金而造成烂尾楼现象。在房子交付使用后,要加强对购房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的监控,当一些突况发生时,可以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建立抵押物逾期处理机制。农民向农商银行申请购房贷款的基础是以预购的商品房作为抵押物。抵押物是农民住房贷款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购房人必须将住房价值的全额用于贷款抵押。由于购房人失业或生意失败、家庭开支剧增加、生病或死亡等原因,导致购房人还款能力下降。当购房人不能偿还贷款本息时,银行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可收房自用或者拍卖房屋以实现债权。银行可以在两年的期间行使抵押权,方式主要有折价、拍卖和变卖等方式。然而,法律规定,当购房人遭遇重大疾病或死亡时,若其所购的房屋是购房者及其所扶养的家属所必需的居住房屋,银行不能对该房屋行使抵押权。如果购房人的收入能够支撑其家庭基本生活需求,购房人可以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那么唯一的商品房也应该被银行行使抵押权变现。
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承担着农民商品房信贷业务的办理工作。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应有职业道德,不发人情信贷,不违规房贷。农商银行应加强信贷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其业务技能,规范其业务行为,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的信贷风险。
研究房地产市场走势,制定风险管理预案。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房价下行显著时期,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会凸现。当房价下降幅度过大时,购房人投资失败、可能选择主动违约而不还款。银行利率随市场波动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而利率大幅度增加时将会加大购房人的还款压力,导致购房人还款能力下降。国家房地产政策走势也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国家根据经济需要往往采取鼓励、打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因此,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农商银行应未雨绸缪,及时制定防范风险战略,出台金融风险化解预案。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开发商和个人信用机制。企业和公民的社会信用系统建设,是一项浩瀚工程。在房地产市场上升时期,我们忽视了社会信用系统建设的紧迫性。为了限制商品房信贷违约事件的发生,农商银行有必要建立起企业和公民信用系统,以此约束企业和购房人的信贷行为。建立开发商的信用系统,记录开发商在商品买卖中的各种行为,对开发商的信用进行监控,目的在于约束开发商“假按揭”、挪用建设资金等行为。农商银行要调查开发商的资信情况,并动态调整其资信等级,筛查信用良好的开发商。农商银行要在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客户的信用系统,并在各个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信息共享机制。购房者在预售商品房抵押贷款申请表上所填写的婚姻、家庭、工作、资产、收入、负债等个人基本信息要具有真实性。农商银行要及时掌握购房人的职业、收入等经济信用变动情况。当购房人可能出现信贷违约时,要及时联系购房人,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当购房人因重大疾病或失业情况发生时可以主动采取降低还款额度、延期还款等方式帮助购房人减轻信贷压力。
创新担保方式,激发农民动力。抵押担保是一种防范信贷风险的方式之一,但不能有效化解商品房抵押风险。由于农民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变化可能,农民工职业存在较大的变动可能,由于导致的收入变动幅度较大。农民首次购房时可能因职业不稳定、收入不高等原因不太符合商品房购房条件。因此,农商银行可以适当变通抵押条件,让部分农民的购房愿望成为现实。在商品房信贷业务中,互助担保是有效的担保方式。多名购房人相互之间自愿作为担保人,在一名借款人出现违约时,其他担保人愿意按照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参考文献
[1]曹世兴.我国预售商品房抵押贷款风险的法律防控[D].兰州:兰州大学,2015.
[2]邓韬,贾生华,王心蕊.银行信贷对商品房价格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4).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1603
1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现状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的商标,专利,版权(著作权)和其他知识产权作为质押融资申请贷款的银行模式。其过程复杂,危险源较多,并具有高风险,高回收,没有实物的资产,股权融资等特殊性。全面了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利于识别的风险的各个环节。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在知识产权法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的,贯穿整个知识产权的立法、司法以及当事人的行为中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在中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常涉及几个方面,包括商业贷款,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安全,知识产权交易等。
中国知识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知识产权策略资源越来越不可或缺,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更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据统计,中国科技型企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8%,并且具有推动其他经济部门的间接作用。行业需要资金来支撑,然而中国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虽然有许多知识产权,却难以以此融资而造成资金不足。对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都有现实借鉴。2008年后,国内20个地区试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制度创新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推出了优惠货币政策。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1年国家专利质押融资总额达90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超过200亿元,成功地对部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2011年中国拥有21665项专利,获得授权专利1953,成功办理融资的,只有授权专利号的9%,超过2008年的增长5.44%。因此,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和许多商业金融机构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中国的质押融资的发展速度还是不高。自2008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在全国近20个部分展开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一个承诺,在2009年,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融资金额为74.59亿元,2010年为20.66亿元,2011年达90亿元,成功地支撑科技型企业的部分经营和发展。但在中国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仍然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躲避风险,金融机构对其一般不积极。
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2.1法律上的不确定因素
一个理想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信息资产的开发和创造环境,努力创造和资源的融合计划实施。法律应鼓励技术和信息为基础的投资必须鼓励所有权利人提供资源发现,制造,市场,或利用信息。由于当下中国不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决策受到知识产权特征影响,不稳定的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不确定的所有权和权利人,这些都会导致权属纠纷。作为核心因素的权属风险决定了知识产权评估和质押是否是有意义,及风险发生时是否能顺利变现。法律方面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诉讼的可能性。
中国现在的行政管理体制规定公众对专利或商标有权属争议的,都可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或者商标评审机制提出,经过验证,就可能原来的权属状态。这使得知识产权是在不稳定的状态,给出质人和质权人带来诉讼的风险,不利于质权人和受益人的权利的保护。
(2)法律的完善性。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程中会涉及民事法、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如果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没有对现实的具体情况规定相应的规定,则它将给质押的双方带来风险。
(3)权属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的权属主要包括:权属纠纷,国家授权,侵权行为,授权转让,质押登记。其中,权属纠纷的专利发明人未必是权利人。有争议的授权和专利权的转让,即授权合同可能会因为其不同的使用形式而影响它的价值。
2.2知识产权因素
由知识经济理论可知,知识产权自身特性是衡量质押风险的关键因素,包括价值评估因素和变现能力。
(1)知识产权价值的可评估性。
对可质押的知识产权,在债务到期时,该质押物能够结算变现的价值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不可或缺一环。如果没有办法评估其质押价值,那么金融机构没有办法核准贷款金额。由于中国的知识产权评估体制的不完备,该行业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所以实际评估过程中评估制度的完整与否和实用与否都会制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准确性。中国当下的知识产权评估的主要方法: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不同的评估方法会造成评估结果的不同。中国现行评价机制仍处于发展的阶段,质量参差不齐,有好有坏。所以专业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选择其工作人员是否专业将显著影响评价结果。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存在许多难题。所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没有办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导致其不能成功的应用。
(2)知识产权价值在经济上具有强波动性。
对于知识产品,其经济价值是没有办法量化和计算的,是不可预测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说是无限的。知识产品的经济效益不会因为知识产权而消失。知识产品的经济价值的能力受社会经济的因素的影响。知识产权在经济价值上的波动性影响了评估的正确性。
2.3企业因素
企业因素也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环节。
(1)企业偿债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质押贷款人没有办法及时、足额收回债权本息。
(2)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经营状况,企业的营运能力是衡量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不可缺失的指标,良好的经营状况有利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按时足额偿还。
(3)未来企业发展的能力,是企业通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累积形成的发展潜力。在一般情况下,总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增长率,销售收入的增长率都影响着未来发展能力的外部因素;知识产权比例,研究发明人员比例反映了一个企业质押融资的内在环境。
(4)信用是金融机构考虑是否对企业贷款的第一个影响要素,信用好的企业才能按期偿还贷款。
2.4银行因素
在质押融资过程中,银行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系统完善程度、经营状况和人员素质三个方面。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制约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能否成功。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包括以下:资本充足率是影响银行经营稳定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不可或缺指标,综合反映了银行资本的质量和风险状况;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直接面对的风险;营利性是银行在从事相关事务时抵御风险的基本能力。
3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的问题
3.1多重障碍是致困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因素的制约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银行,政府,企业,融资机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面。
(1)银行方面,因为当下的知识产权评估难和变现难,银行防控金融风险,对贷款抱有不积极态度。
(2)企业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系统,公司的不规范治理和不规范的管理,不健全的财务制度,盈利能力差,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等属于融资条件的不完善,银行基本不会对这样的企业放贷。
(3)政府方面,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紧缩,没有办法发放资金或补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样削弱了政府的作用。
(4)融资机构方面,为知识产权的评估和交易机构运营不顺畅,知识产权评估不易,现金交易不易等问题,加大了参与融资银行的风险。
(5)法律和制度方面,和知识产权融资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没有能力成功的指引融资业务。
(6)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颇多,对融资贷款质押知识产权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增加了参与融资的银行的风险。
3.2银行惜贷是致困的核心因素
虽然中国拥有基础去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但是银行对借贷抱有观望态度,惜贷现象频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作为中坚力量的银行只看不投。纵观国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融资的金融机构中,很少有中、农、工、建行的加入,与此对比,一些经营规模小的银行却成为了主要力量。他们主要为交通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然而,经营规模和信贷容量,四大行都具有相当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他们参与的不积极,直观的促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2)参与融资的银行普遍抱有浅尝辄止的态度。由于考虑到规避融资风险的问题,参与融资的银行行动被动。
促使银行惜贷的原因有很多,其核心因素:不是实物抵押贷款,风险高。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增速长期保持在9%以上,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迅速,但是资金缺口严重。与实物质押贷款相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银行不主动,观望惜贷,也是能够明白的。
3.3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价值不稳定是致困的先决因素
中小企业在生存发展方面的主要困境就是融资。而中小企业由于条件的制约,在研发新产品、更换新设备等方面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所以,融资困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决因素。从当下的情况看,只有一小部分企业能够得到国家的财政政策优惠,其他中小企业大多依赖融资,而银行很少发放贷款。这是因为,虽然有技术,知识产权,却缺乏更多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很多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更好地扩大产业规模,从而失去了市场。拥有知识产权,资金不足,是目前行业的概况。快速增长的真正的好处还没有立竿见影的表现在中小企业上。传统的商业抵押既包括有形的物品或债务人的权利从第三方接收付款。这两种类型的资产企业常见的,许多企业的主要是商业贷款,它是相对安全稳定的。与实物抵押相比,知识产权不像任何这些传统的资产,知识产权的变现难且评估难。例如,一个专利,有形财产也不需要复杂的评估过程就有权得到资金。相反,专利,以及版权,商标和其他知识产权,是专有的权利,即对垄断和控制技术,版权信息,产品,或其他工作。所以银行对实物抵押有更高的热情心。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的不稳定,知识产权的质押难以处理。一些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吗?在给企业的贷款前银行会对贷款风险的进行调查和评估,当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将实施对企业贷款。这是金融机构规避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知识产权评估和转让的程序严格且复杂,将会使用金融机构更多的物质和财务成本,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中国当下知识产权评估难,变现难的问题,银行放贷将面临非系统风险。虽然风险正是银行不能避免的,不可能控制,且长期存持续。所以,大部分银行出于对融资风险的担忧,对非实物资产质押贷款抱有旁观意向。
4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建议
4.1政府助力质押融资快速发展
首先,为了保证中国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政府应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发挥知识产权融资价值,探索各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数额小时,政府有条件的应直接向其发放贷款;中小企业创业期很难在知识产权的使用中获得信贷的信任和帮助,政府应加紧努力出台相关政策。其次,政府应注意完备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尽快出台保障知识产权质押的条例,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有法可依,促进银行对知识产权的放贷。
4.2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取银行融资的自身条件
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自身条件、自主资源储备和运营管理能力有所欠缺是妨碍当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不可缺失的因素。因此,想要成功获得融资,企业完善自身条件是相当不可或缺的。为此,企业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需要着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财税政策、使知识产权登记及处置程序更加简单等,完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且使知识产权储备增加,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速度。第二,建立完备的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完备账簿的设置为重,理顺现金流和债权债务关系;第三,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培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培训,显著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4.3担保和保险等中介紧密配合并提供优质服务
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担保,降低银行的风险,这样来提高银行贷款的参与性。然而,由于中国的风险控制能力的保障机制薄弱,此外,缺乏有效的经费来源作为保障,因此与国外的担保机构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我们专门成立一种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方信用协会,通过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提供担保,并向银行支付一定的保障金,它能够对知识产权质押提供保障。在企业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时,信用协会将代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给予补偿。担保机构按合同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支付给银行,然后申请政策性保险机构的赔偿,政策性机构按照约定的比例对担保机构支付保险赔偿。对中小企业信用保险赔偿80%,剩下的20%由地方信用协会支付,这种模式分散了金融风险,能够支持中小企业质押融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