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经济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1〕本文由收集整理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宫腔镜;急性子宫出血;诊断性刮宫
急性子宫出血是妇科的常见疾病。引起子宫出血的原因有子宫内膜炎症,子宫肿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以及使用宫内节育器等[1]。对于急性子宫出血患者,传统的诊断性刮宫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因刮出组织太少或刮取部位不准而造成误诊、漏诊。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新式医疗器材的普及,利用宫腔镜处理急性子宫出血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出血病因做出诊断,同时给以相应的治疗手段,能快速止血,是一种新的高效、准确、安全的诊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入的125例急性子宫出血患者的诊断方法进行记录及观察比较,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差异性,确定最佳的诊断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因急性子宫出血来我院就诊的妇女125例。所有患者经双合诊检查为正常盆腔,均无其它系统严重疾病,均无生殖道急性感染,近一年无激素使用史。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排除不能随访的患者。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3例,年龄23~43岁,中位年龄33岁,平均(34.15±2.37)岁,急性子宫出血时间(5~35)d,平均时间(12.33±5.23)d;对照组62例,年龄23~45岁,中位年龄34岁,平均(33.15±2.42)岁,急性子宫出血时间(4~34)d,平均时间(11.93±5.39)d。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仪器与材料 4mm宫腔检查镜(德国Wolf),冷光源,液体膨宫机(南宁朗高科技),宫颈钳,窥阴器,刮匙,膨宫介质5%葡萄糖。
1.3方法
1.3.1实验组 患者采用宫腔镜检查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实行宫颈粘膜表面麻醉,5%葡萄糖作为膨宫介质,流速200~260mL/min,压力100~120mmHg。置入镜头后依次详细检查宫颈,宫腔,记录宫腔形态,粘膜色泽,厚度等各项信息。根据检查情况进行镜下活检,取组织进行病理学确诊。
1.3.2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诊断性刮宫法:刮宫前后1w内禁止,服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后行双合诊检查,确定子宫大小、位置及宫旁组织情况。用窥阴器扩张阴道暴露宫颈,以消毒液再次消毒阴道及宫颈。用宫颈钳固定宫颈,用探针探测宫腔深度。用诊断性刮匙,刮取子宫内膜。刮宫时,刮匙由内向外沿宫腔四壁、宫底及两侧角有次序地将内膜刮出并注意宫腔有无变形、高低不平等。刮出的子宫内膜全部固定于10%甲醛或95%酒精中,送病理检查。
1.3.3 治疗方法及治疗后随访 子宫肉瘤采用腹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炎采取对症抗炎症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采用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腺肌病采用药物治疗;IUD患者采用止血对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
所有患者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等方式。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询问患者有无子宫出血复况,询问患者月经量,月经周期情况。对于出现特殊情况患者,再次进行宫腔及其它检查。
1.4统计学处理 将实验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使用t进行检验,所有计数资料均使用χ2检验。若P
2结果
2.1 125例子宫出血患者出血病因 125例就诊的子宫出血患者中,最终确诊病因为:子宫内膜增生41例(32.8%),子宫内膜炎25例(20%),子宫肉瘤11例(8.8%),子宫内膜息肉17例(13.6%),子宫粘膜下肌瘤13例(10.4%),子宫腺肌病7例(5.6%),IUD4例(3.2%),其它疾病7例(5.6%)。
2.2两种检查方法检查情况对比 采用宫腔镜检查法的63例患者中,57例患者检查出确切病因,灵敏度为95.24%.采用传统刮宫法的62例患者中,43例检查出确切病因,灵敏度为69.35%。两组方法对比,宫腔镜检查法的灵敏度要高于传统刮宫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P
注:*两组对比,χ2=8.71,P
2.3治疗效果及治疗后随访 采用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所有患者及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较好,再无子宫出血现象发生。采用药物治疗的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腺肌病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控制。采用腹式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子宫肉瘤患者,采取对症抗炎症治疗子宫内膜炎患者以及的IUD患者出血好转。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6个月后1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复发,2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增生复发。复发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治疗后疾病不再复发。
3讨论
急性子宫出血是妇科的常见疾病。引起子宫出血的原因多样,有子宫内膜炎症,子宫肿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以及使用宫内节育器等。对于急性子宫出血患者,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诊断性刮宫法检查,该方法通过刮取宫腔内容物做病理检查来对出血病因做出诊断[2]。由于该方法操作时存在的局限性,可能因刮出组织太少或刮取部位不准而造成误诊、漏诊。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新式医疗器材的普及,临床上出现了一些更快速精确的诊断方法。宫腔镜是一项新的、微创性妇科诊疗技术,结合了连续灌流技术和电子放大显示图像技术[3]。宫腔镜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出血病因做出诊断,同时给以相应的治疗手段,能快速止血,是一种新的高效、准确、安全的诊疗方法。
此次我院收入的125例急性子宫出血患者,最后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为41例(32.8%),子宫内膜炎患者25例(20%),子宫肉瘤11例(8.8%),子宫内膜息肉17例(13.6%),子宫粘膜下肌瘤13例(10.4%),子宫腺肌病7例(5.6%),IUD4例(3.2%),其它疾病7例(5.6%)。患者在接受检查时,63位患者采用宫腔镜检查法,其中57例患者检查出确切病因,灵敏度为95.24%.采用传统刮宫法的62例患者中,43例检查出确切病因,灵敏度为69.35%。宫腔镜检测法的灵敏度要明显高于传统的刮宫方法。对于急性子宫出血的宫腔内病变情况,使用宫腔镜检测能够直接清晰观察整个宫腔并进行定位活检,检测的范围细致全面,不易对微小角落的病变造成遗漏[4]。而诊断性刮宫法受限于视觉的范围,处于盲区的病灶因刮取不到而造成漏诊。因此宫腔镜检测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出血原因的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采用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患者及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术后均恢复较好,再无子宫出血现象发生。采用药物治疗的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腺肌病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控制。采用腹式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子宫肉瘤患者,采取对症抗炎症治疗子宫内膜炎患者以及的IUD患者出血好转。经治疗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6个月后1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复发,2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增生复发。复发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治疗后疾病不再复发。
综上所述,采用宫腔镜检查法检测急性子宫出血的准确性要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性刮宫法。宫腔镜检查法能够直接观察子宫腔内病变情况,快速准确地对急性子宫出血的病因做出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该方法可作为妇科急性子宫出血检查的首选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温彦丽, 张晓薇. 诊断性刮宫及宫腔镜检查在围绝经期阴道流血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10): 751-754.
[2]张春华. 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5): 45-46.
篇3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公选课;教学考核
《经济学》公选课开设的目的是希望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素养,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专业的个体都无法脱离经济环境而存在,而经济素养的提升能帮助其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公选课的考核方式设计不仅与成绩息息相关,有可能还直接关系到选课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最终接受效果。因此,考核方法设计值得研究。
一、《经济学》公选课考核方式合理设计的重要性
(一)《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特点
高校《经济学》公选课的开设对象中明确要求选课对象为非经管类学生。意味着学生可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经济学训练,或者说没有经济学学习的氛围。然而,《经济学》课程本身涵盖大量知识要点,涉及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经济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等众多理论,学术观点也是百家争鸣。因此,教学上存在学生经济学基础薄弱而课程又有较大难度的矛盾。同时,《经济学》课程有较强的现实性,尤其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讲解,需要选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案例或时事材料来做分析。可见,学生基础薄弱、课时有限、内容繁杂的综合使得《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难度较大。
(二)《经济学》公选课考核方式合理设计的影响
基于《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特点,除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需要作出调整外,教学考核方式的合理设计非常重要。公选课是作为大学生素质提升的一个途径,虽然没有系统开课要求那么严格,但依然需要面临考核评价,成绩也会计入大学成绩单。因此,对于选修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因为课程太难而及格率低,学生即使有兴趣也不会积极选修,这样该门课程有可能因为人数选修不够而停止开课,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少了在校培养经济素养的一个良好机会;如果考核门槛过低,又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同时,考核方式的设计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使用。因此,合理设计考核方式对于有效推动《经济学》公选课有重要作用。
二、《经济学》公选课学生选修动因及考核方式偏好
(一)《经济学》公选课学生选修的动因
为了有针对性地了解选课学生的预期,作者对某期《经济学》公选课的116名选修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中涉及学生选课的原因以及对考核方式的建议等。从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选课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群体,占样本总体的87.07%,大三学生只占2.58%。这与选修课主要集中在低年级完成选修学分阶段相关。同时,这一信息也体现出选修学生对于大学专业知识还未能有效掌握,在排除了完成学分任务的因素外,对于任何经济学课程的选择可能更多的来自于自身对该门课程的理解,而非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回收问卷中显示,因为“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原因而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最多,为81人,占到了全部学生的69.83%,其他因素分别是认为“学分较多”的为14人,认为“课时较多,觉得能学到东西”为19人“,跟随同学选的”为2人。说明该门课程选修学生大部分基于对经济学的兴趣而选,学分则只是一个较小的影响因素,这一结果也体现了学生对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渴望。
(二)《经济学》公选课学生对教学考核方式的偏好
本次问卷针对考核方式的偏好让学生作出回答。问题为多项选择,以便更清楚地显示学生的真实意愿。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反映出,学生所希望的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问卷结果显示,多达93人次选择了开卷考试,占到了样本总体的80.17%,而选择平时测试和课程论文的学生人数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有10人次选择了以来考核,但仅有4名学生选择闭卷考试,而选择其他如课堂发言、实习实践等作为考核方式的学生人次为4名。由此可见,选修学生不希望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考核,尤其是闭卷考试。一是因为担心考核内容太广泛,记忆难度大,对于理工类学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二是选修学生认为公选课是为了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拓视野的作用,不希望用严格的考核来加以验证学习效果。因为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会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甚至报考经管类硕士研究生。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经济学》公选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体现出改革的方向。
三、《经济学》公选课学生考核方式的设计
据已有文献研究显示,《经济学》公选课的实现途径应多样化,特别是针对非经管类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原则是宜粗不宜细,宜浅不宜深。因此,可行的途径有:课堂教学、系列讲座、社会实践、课外阅读、网络辅导等,可见,课堂教学仅是众多途径之一。因此,学生成绩的考核也需要进行相应配套设计,从而有效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重视学生的课堂练习
《经济学》公选课由于其自身知识点的繁杂,使得学习难度较高。在问卷中有半数认为难度较大或很大,但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难度一般,即使是学习完成后让其度量学习难度,这部分学生中也有大部分坚持了原来的选择(53:44)。但明显可以在学习完后,大部分学生更偏向于难度加大的方向,说明该门课程确实存在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前述的经济学本身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非经管类学生经济学思维训练较少等方面。那么,留给学生课后消化知识点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重视课堂练习,尽量在课上将难点消化。可以在课堂进行练习,当一个难点讲授完毕后,可以当场布置1-2个练习题加强理解记忆。完成后再进行作业点评,起到针对性教学的效果。课堂练习可占总成绩的20%。
(二)提高课堂讨论的得分比重
经济素养的提高并非是经济理论记忆多少来衡量,而是在不断地讨论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对现象的解释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导日常行为。传统《经济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教学检查的限制,使得教师很少能组织课堂讨论,而且考核成绩中包括作业及平时考勤、讨论成绩在内只占20%,期末考试占80%,这对于公选课而言完全不适用,尤其是讨论环节。中国学生一大特点是内敛,很少愿意在课堂上主动发言,这样很难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可以提高课堂讨论的得分比重,激励学生主动发表意见,不仅活跃了课题氛围,也会激发思想的碰撞。
(三)利用网络平台考核课下学习效果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可以经由网络平台得到迅速地传播,扩大了展示范围,也提高了匹配效率。这一特点也为公选课的多维度考核提供了可能。借助网络平台,可以让《经济学》公选课的选修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尤其是阅读经济新闻等的软性任务,可以通过上网点击的频率、时长、发帖数等来进行考核。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内最大的一个经济管理类信息交流论坛———人大经济论坛中开设了网络课堂,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作业的批量收发,为教师“1对多”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学生通过注册登陆人大经济论坛,然后以自己的学号申请成为该班成员,就能看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对其他学生答疑的情况。该课堂中还可以阅读老师转发的精华帖子,随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任课教师可以其登陆次数、发言积极程度以及提交讨论意见的次数来进行考核,不仅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也能促进学生课后的自觉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减少期末考核的比重
通常的《经济学》课程要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为了争取分数,大多选择死记硬背,尤其是考试前突击。这样知识点之间容易脱节,而且短期强制记忆的后果就是考完就忘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公选课中尤其不能按此方式进行,可以参照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重过程,轻结果,用小论文或是小组讨论总结作为期末考核的部分,占比在20%左右。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同时也能让其真正对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黎.应用型本科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1):64-65.
[2]龚新湘.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模块化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9):26-29.
[3]姚庆,AntonMiglo.中美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比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2):175-179.
篇4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研究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经济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主要是利用合理化的供给关系,来完善经济发展和管理体系的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增加经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阐述表现
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是体现在供给关系的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但是当下形式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人员,还没有给出最据说明的定义。其中部分研究认识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供给关系和社会劳动体系的重要表现,指出是理论体系增加了让社会劳动的意义,完善了劳动体系的发展。从而促进对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形成。对于另一部分研究人员来看,马克思的给予需求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学体系基础上的。认为马克思需求管体是市场经济和商品价值的主要表现。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马克思体系的研究切入点,都建立在与供给方面,进而对于需求的关系的关注度较为较少。其中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主要专研体系是针对于供给管体部分,马克思的竞争环节包括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研究,但是这一部分,马克思经济学并没有有效运作。
三、马克思体经济学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
马克思体系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供需两部分的不同切入点进行马克思供需部分的研究。从不同的切入点对马克思体系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是利用供需的弹性关系和不同的方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对马克思的供需环节中的总体的给予、总体的需求、总体的价值、总体的收入等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研究。这一运作环节,也是对于马克思体系的供和需更深层次的剖析和专研的体现。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弹性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劳动体系的重要做之上没理由对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深入数额和数值的研究工作。包括对于马克思体系中的收入和总体价值的分析。其二,利用国家发展的总供需的资金值,对于社会的可利用的生产环节的供需的运作研究活动,并利用有价值的供给和无价值的供给,来增加现有经济体制中,社会生产的总需求。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又加上供给,包括管家的总商品的有价值提供和、外出商品的有价值提供等方面内容。其三,利用马克思的供需关系,在具体的时间内来展开研究,依据于马克思供需发展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四、马克思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有效发展
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支出2010年延续到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总值在不断的下滑。面对这一形势,国家要不断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充分发挥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供给和需求的有效作用,增加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发展理念,完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度,提高国家的总供给力度或者减少国家的需求量。把二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对于完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均衡不发展,还要依据当下具体发展形势来看,从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对对于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当社会总供给过于频繁,导致给予过多时,要加大的需求的运作环节。而不是利用减低供给来处理这一问题。当社会的总产值低于总需要时,面对这一形势,则要将供给的力度,减少不合理供给和需求事件的发生。供给关系的不完善,包括社会生产过剩、无价值的供给等等现象。面对这种形式沿不断优化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将马克思经济学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增加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管理机制。由此可见,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下,建立完善的经济供给和需求关系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完善了社会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弊端,利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避免了生产过剩和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现象的产生。
五、结论
由上文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体系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社会的总生产值和总供给的合理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和支出的合理化运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想发挥马克思供给和需求的重要作用,要将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供求这一运作理念,进行合理化的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斌.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生产价格[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4):40-44.
[2]冯根福.马克思长期供求理论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2):9-14.
[3]薛进军.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理论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1-30.
[4]朱正清.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5(3):43-46.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功能;就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路径选择
一、引 言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存在以下矛盾:一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二是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滞后的盾;三是毕业生愿望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矛;四是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与现工作模式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不是毕业生数量多,而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问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上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但他们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随着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高,高校自身也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各级政府已着手实施更加合理、有效、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理顺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以期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但这些都是事后的补救行为。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事前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好坏,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1]。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环节都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校教学与现场实际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接受学生实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并给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风险,所以尽管企业签订了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但实际上并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再加上扩招后各高校实习经费紧张,学生人数增多,企业即便有心也无力接纳,从而造成实习走马观花等问题。另一方面,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既得不到实习企业员工和领导的解答,也得不到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少数步入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事业、行政机关单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或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种种工作。简言之,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本科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
为探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近几年来,通过调研和走访毕业生、企业和国内其他高校,深感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反映在专业教学计划上,只见课程设置,不见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只见理论教学安排,不见实验教学安排;反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只见教师的课堂讲授,不见学生的实训或实验;反映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是只见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见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成果。正是由于存在这两大问题,致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磨合期长,适应性较差,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难以满足实际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本文将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的视角探讨如何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动手能力,为他们度过职业探索期,打通就业不畅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概述
众所周知,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基本的功能是[2]:(1)使理论教学得到深化。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深化作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可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系统的知识,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真正成为知识的掌握者。从这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提升理论教学水平,提高知识传授效率的作用。(2)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人们所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人文素质,必然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换言之,进行知识传授是进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等同于能力与素质。知识是获得性的,所获得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取决于学生是否进行知识运用的实践,在何种广度与深度进行知识运用的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是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必经环节或必备条件。(3)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之分。我们既要看到,无论是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研究型人才而进行的实验教学,还是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而进行的实验教学均具有上述两大功能,但也要看到二者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研究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科学求真的精神,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从事知识创新的基本技能、手段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功能,则在于培养学生的的团队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与诚信意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从事专业工作或创业的基本技能、手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4)不同人才规格的差异。还要看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规格,有高职高专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有本科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还有研究生规格比如MBA、EMBA等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实验教学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为培养高职高专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为培养本科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应用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为培养研究生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和高端经管管理能力。理清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不切实际地提高或降低实验教学功能层次,无疑有悖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综述
就业能力是从国外引入的概念,学者们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分歧,这导致了我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简单化或者复杂化。简单化是把就业能力等同于应聘能力,复杂化是设定复杂的指标体系弱化了实际的可操作性。事实上,在西方就业能力的内涵是在不断演变的。1909年Beveridge首先有就业能力的提法,最初的定义是以成熟劳动者(able-bodied workers)的可利用率为根据。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辨别出哪些劳动者是需要被替代的(不能雇佣的,比如说年老的),哪些劳动者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可以雇佣的)。在随后的几十年内就业能力的内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些研究关注如何提高社会弱势人群的就业能力,因此通常把这一概念作为结果变量,较少关注这一变量本身的测量及其后续的影响。Gezier把这种将劳动者分为可雇佣的和不可雇佣的就业能力概念叫做“二分法的就业能力”(dichotam
ic,ployability)。
英国学者Hillage和Pollard把就业能力阐述为“可雇用性”,指的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指的是其从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就业岗位、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岗位这一动态过程的能力。可雇用性是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要从复杂的学习中获取,还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向雇主展示,需要在工作生命周期中持续更新,需要拥有可转换的关键技能,如沟通技能、解决问题技能、人际技能、承担责任和组织能力等。美国大学教育和工作测试中心通过工作关键系(Work Keys System)制定了包含7项就业能力的一个大型量表,这7项能力是:阅读能力、应用数学能力、听力、写作、定位信息、应用技术和团队工作能力。此外,典型的测量工具还有“德克萨斯福沃斯学区的C3项目和密歇根州的部长职务发展和测评”。现在,除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以外,某些就业能力的测量也开始强调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引入就业能力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可操作性的把握。
综上所述,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研究者有多种界定。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0)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瑞典的M・L・戈德斯密德经过调查认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要具备五个要素,一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人际关系技巧,三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四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锐的广阔的视野。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epart
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DFEE)则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指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内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虽然定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1)基本工作能力欠缺。基本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进入职场、获得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诚信、乐观、自信等品质。根据相关研究,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能力、特征的重视程度调查及对目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忠诚度等素质非常看重,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然而目前大学毕业生却在多方面存在着欠缺,思想观念不成熟,对工作缺乏热情、拈轻怕重,难以适应职场环境;与人相处存在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甚至出现简历造假现象,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忠诚度;面对压力缺乏自信甚至心理健康出现危机等。(2)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后,应能够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而且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但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的现象,专业功底不扎实,一知半解,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就业中遭遇困难。或者即便就业后,因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而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更新。(3)实践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当前,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一来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又一大因素。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眼高手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4)创新能力缺乏。创新能力就是敢于独辟蹊径,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新办法,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的领域的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经过一系列的归纳、分类、总结后形成的复杂而协调的行为动作,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高度的综合性、突出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体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靠不断创新才能够生存,而企业的创新取决于它的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因此墨守成规、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受到了冷落。目前大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传授而非方法传授,因此存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缺乏,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后劲不足,工作缺乏创意等弱点。(5)择业意识的形成相对滞后,求职能力有待提高。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刚刚起步,就业指导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的几个月里开始求职,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并不了解,对自己和职业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谈不上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就业时常常手足无措,不能准确把握求职信息,准备不足。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意识形成的滞后,导致了求职技能的缺乏,在应聘时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容易造成求职失败。
五、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高校各部门协调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积极拓展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提供条件,搭建舞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其路径选择如下:
(1)政府应确立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
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政府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健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寻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规范与完善相关的社会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大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如政府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奖励、资金援助或者政策优惠。当然政府为此已经迈出可贵的步伐。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困扰企业和高校的实习成本问题出台了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但这些内容对企业、学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从法律上规范企业、学生在实习中的行为,避免实习中的违约、毁约等问题发生。(2)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实行“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相结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高校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陈旧的“讲授式”、“接受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实行“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相结合。在“理论课堂”上,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并通过柔性教学机制加以实现,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自主地选择课程;调整原来知识传授式的大班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采用教学互动、交流启发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主动思考、大胆置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眼高手低。因此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努力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建设立体化、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验教学、专业模拟实习与实训、创业教育、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等。(3)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也不是政府的行政力量,而是市场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国家和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应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点,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和专业设置。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催生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高校应突出自身特色,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各专业的大学生都能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柔性机制。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把优化课程体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推进基础理论与实验实训有机结合、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式、案例式模块课程建设。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设计课程结构,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创新课程体系,挖掘和共享课程资源,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因素,从而充分满足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4)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重视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培养大学生做人的本领和做事的能力相结合。”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一项战略任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将来职业生涯中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宣传成功创业经历,把创业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的科研和产业同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创业基金,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其次要通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达到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如 “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创业技能,以便学生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再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以及校企合作等,让大学生具备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创业类社团组织,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5)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仅是找工作的指导,更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开发,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内化科学的择业创业观念。高校应加强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与层面,努力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制定职业规划。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了解本专业就业状况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情况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使之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中心,建立大学生自我测评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在了解就业市场、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六、结束语
把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作为新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进行理论探讨,涉及因素众多(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和社会等因素),因此,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非线性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视角:(使理论教学得到深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和不同人才规格的差异等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然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择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个体在就业中会面临不同的就业问题或困扰,也可能出现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或不良情绪,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根据其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规划职业。对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避免他们走进心理误区,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胜兴.加强公共实习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群言,2010(10):8-9
[2] 曾小彬.关于经管类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1-3
[3] 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实,2006(4):214-215
[4] 李玉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2-105
篇6
关键词:交通工程;经济指标评价;科学性
在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经济损失,需要科学地对工程经济指标进行评价,建立系统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从当前交通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情况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对交通工程的项目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在经济指标评价方面的研究尤为薄弱。因此,为了促进项目经济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构建新的指标体系变得至关重要。
1、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1.1统计力量较薄弱
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欠缺,重视力度不够,并且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不多,目前在职的企业统计人员多数都不是专职的统计人员,他们的工作能力良莠不齐,素质高低不一,而专门从事循环统计的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大多数统计人员身兼多职,没有专门的经济费用和办公设施,同时统计人员流动性太大,许多单位年年都换统计人员,缺少大量的专职统计人才。当前,许多企业的统计人员面对各种各样的报表疏于科学管理和分析,知识统计工作材料数据的采集较为困难,填写的统计数据简单应付,精密度欠缺,无法准确表现出基层能耗的最真实情况,统计人员业务水平能力还有待提高。
1.2统计数据较难获取
首先,企业对上报的循环统计数据缺少基本的动力循环经济统计,其根本在于企业。其隶属于企业自行管理范围,政府并没有颁布政策进行干预。就运输企业来说,循环经济牵扯到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工程造价成本在整个企业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同时企业也对上报工程造价统计数据持有怀疑的态度,与之同行的公司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推测出该企业工程造价的相关财务数据,继而掌握此企业的经营材料,所以企业一般都不会上报此类重要数据[1]。其次,循环经济统计指标的调查数据也很难得到,因为循环经济的统计数据在整个行内或者是国内几乎属于空白,其中一些重要的指标和数据几乎采集不到。另外企业也不重视循环经济,没有收集相关数据的意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循环经济统计工作的难度。
1.3系统化统计还没有开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部门为交通行业,其主要消耗了大量的建材和能源,而能源主要是由各种各样的运输消耗的,建材是由项目施工单位消耗的。我国自从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一些运输企业和施工部门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换,以前传统的方式已经没办法得到较为准确、真实的数据,使得循环经济统计数据的可信程度大大减弱,统计渠道受到阻碍,致使许多重要数据获取困难。就目前而言,可以供建设项目使用和研究的资料并不多,而且很难满足目前循环经济统计的发展需求。
2、相关评价指标的修改
为了进一步加快和增强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形式的需要,提高交通工程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评价,就需要给交通建设工程项目提供一个较科学、较可靠的理论依据。新提出的经济评价指标系统对下面六个指标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1)指标体系要和企业效应指标相结合。国家财务部在1999年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考察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为了可以尽早实现与国际市场早日接轨的目标,经济评价指标一定要选用企业效益指标,目的是为了可以让经济评价指标可以根据经济效益指标的标准值,进而对此项目在行业中的水平高低进行比较[2]。所以,企业可以将目前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本本金利润率、投资利润率都废除,使用资本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2)财务盈利能力作为考察经济效益的核心内容,将利息支出视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添加到财务评价中,进而拓宽企业贡献的涵盖范围,同时在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指标中不能忽略利息的作用。
(3)增加经济累计净现值。为了评价方法能跟上国际发展的潮流,按照世界银行投资项目经济体系的标准,国内使用的经济净现值将会被经济累计净值代替。
(4)增加经济投资回收期。想要对国民经济效益进行更加完整全面的评价,可以在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中适当地加入经济投资回收期作为辅导手段,进而更精确地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
(5)增加外汇效果指标。我国加入到WTO中之后,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一些经济建设项目逐渐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融资阶段借用外资或者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要的一些进口原材料等会涉及到外汇问题,在国民评价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外汇所带来的影响。
(6)增加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为了让建设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可利用资源、环境以及与社会经济相结合,需要充分补充社会效益标价指标,其中包含社会效益、就业效果、建设项目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地区收入分配等等。
3、交通工程项目经济指系统的构建
3.1交通工程项目经济指标系统构建的原则
交通工程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是建设时间较长、费用较高、风险较大,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的经济指标系统要根据循环系统性、客观性、可测性和先进性这四大原则。(1)系统性原则。指标系统必须体现出建设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可行性和社会效益,确保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建设的必要性制定出较为完善、完整的经济评价系统。(2)先进性原则。指标系统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一定要和国际上较为发达的评价指标相结合,跟上国际建设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符合建设项目自身的评价需求。(3)客观性原则。指标系统中的指标要做到公平和平等客观,不要加入个人的意见,一定要注意保证参加制定指标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4)可测性原则。指标系统中的指标要结合到指标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指标量化的简易程度以及获取资料的可行性。
3.2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些主要内容
按照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的一些主要特点和经济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认为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以及社会效益是交通工程建设工程项目主要考虑的三个方面。
(1)财务评价指标。财务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将现金流量分析作为主要中心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评价。其中包含盈利能力评价和偿债能力评价,如果是外汇收支的项目,必须进行外汇平衡能力分析,以方便考核各年度的外汇情况[3]。其中最关键的指标为项目分析主要指标,其次是辅导指标,辅导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
(2)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和外汇效果分析指标值是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按照建设交通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一种指标主要是指盈利能力分析,是最关键的计算指标。另外评价交通工程建设工程项目作为国民经济能力的指标,其主要包括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经济净现值,最后根据项目的需求,可增加几个辅助指标,比如经济投资回收期和经济净现值。
(3)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交通工程建设工程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标系统是体现项目本身的特点、环境、经济收益等所组成体系的重要指标,是按照层次原则和隶属原则地有规则集合体。按照交通工程建设工程项目效益评价的特点可主要划分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三大类,并且将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地统计和分析,创建交通工程建设工程效益评价的分层指标系统。
3.2.2几个评价指标的使用说明
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种类各种各样,建设条件和建设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建设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是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实践效果而言,可以适当地在一些指标的基础上,依照项目的不同要求和评价的要求、目的,选择适当方法作为辅导,尽量做到评价系统准确、简洁和可以操作,达到经济评价的目的[4]。各类指标的使用要求和作用如下所示。
(1)项目经济评价、项目排队优选以及方案比较中常出现的指标是净现值、内部收益以及净现值率。通常来讲,内部收益比较直观,直接就能表现出项目投资的盈利能力,但是内部收益率高低不定,没有实际意义。在一些单个项目的经济评价中一般都是使用这三种指标来判断项目的可操作性并得出结论。所以上面任何一种指标都可以作为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
(2)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和财务评价中该指标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比较判断的原理也没有差异,可以用来判断项目或者是项目方案之间的优点和缺点[5]。
(3)投资净收益率。投资净收率主要是指项目达到正常生产年份时所得到的社会净收项目占总投资额的比值,在进行项目评价和初选排队时经常会用到此指标。
(4)经济换汇成本。经济换汇成本也可以成为汇率,其主要目的就是评价分析项目实施后生产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和是否可以出口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出口产品。
(5)经济节汇成本。其主要作用就是评价生产代替进口产品的外汇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下,需要进一步对交通工程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推进我国交通工程项目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的发展。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从而建设出一个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经济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12.
[2]刘虹,高清平,杨学宾.铁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11(4):96-98.
[3]陈乃虹,王国福,刘继良.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创新科技2004,(10):54.
[4]朱万灵,陈庆喜,马骁威,等.公路交通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J].交通环保,2003,(12):197-199.
篇7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方案选优、项目评价等工程经济分析能力,这正是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必备的工程实践能力之一。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诉求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不仅要研究和构建基于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教学内容,而且要注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那么,如何将研究性教学应用到工程经济学课程,不仅关系到学生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对比分析研究性教学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得出工程经济学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模块,选取财务评价模块,分析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最后指出研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性教学与讲授式教学之比较
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应用和更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素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显著区别。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对学生获得知识很有益处,但很难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推进研究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应然要求。
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范围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局限性,研究性教学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教学,并不是以其为主,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采用以发挥其固有的优越性。应该看到,两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在课程教学中缺一不可。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经济平台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应用工程经济学理论进行方案选优、项目评价的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故工程经济学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但由于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涵盖了相当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评价知识,这仍然需要讲授式教学,使得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为研究性教学打下基础。
三、研究性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体系,按照教学专题内容的性质和教学方式划分,主要有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文章重点分析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的组织和设计。
项目财务评价模块,是一个知识应用模块,经过此模块教学,学生应能针对具体项目开展财务评价,所以该模块适宜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设法人建设项目为例开展示范教学,组织过程如下。
(1)简单讲解财务评价的概念和基本步骤。
(2)描述实际案例工程的背景、基础数据,提出要求:①讨论基础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基础数据编制财务评价辅助报表;②讨论财务评价辅助报表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③讨论如何应用Excel软件把报表之间、数据之间衔接起来形成信息流;④讨论建设投资借款在不同还款方式下利息计算公式,讨论量入偿付法的本金偿还额确定;⑤讨论如何应用Excel财务函数来计算评价指标。
(3)学生分组,每组限定4-5人,自由组合形成讨论小组,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把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串接起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给予一定的课内讨论时间,更多需要学生课外讨论完成,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
(4)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分工内容,收集和整理财务评价相关的资料,初步形成财务评价知识架构,提出分工内容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5)小组讨论。各组学生集中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应用EXCEL软件编制财务评价辅助报表和财务评价基本报表。最后,梳理财务评价思路,串联基础数据、辅助报表、基本报表、指标分析计算等信息流,结合定性分析,撰写财务评价分析报告,得出结论。
(6)课堂交流和点评。各小组推选代表,在教师主持下,讲解案例报表编制、报表间信息流、评价指标计算、不确定分析和财务评价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布置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应用EXCEL进行财务评价的能力。
在财务评价模块开展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最好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可弥补财务评价模块课时不足状况。通过此方式开展教学,首先,可增加该模块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激发学生探求问题解决方式;其次,增加了讨论、文献检索、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等能力;最后,案例教学结束后,穿插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了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四、研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角色更新
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从教学主体、教学控制者变成教学组织者、参与者,从讲授知识点变成设计工程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所以,教师必须从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更新。
(二)教学环境创设
研究性教学过程要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而现在教学多是大班授课,少则两个班,多则四个班,阶梯教室坐得满满的,分组讨论难以进行,所以应启动小班授课制和讨论式教室建设计划。研究性教学虽然以教室为中心,但已延伸到网络平台。讨论式学习遇到问题,如不能及时沟通,会影响学生讨论进度和热情,虽然有QQ,Email和吃信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但存在沟通零散,信息集成效果差等缺点,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刻不容缓,在该平台上不仅教师可进行课后辅导、材料发放、重点问题讲解,而且学生组内可进行在线交流、知识分享、提交成果等。
(三)研究问题的设计
篇8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智能酒精测试仪;产品设计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学问,比较注重研究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而它与酒精测试仪设计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得工作效果更好,更加的人性化,使得手握的感觉更加的舒适,材质、色彩方面也更加的科学合理。性价比的提高才是智能酒精测试仪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重点,而人机工程学的加入同时也为酒精测试仪的使用开辟出了新的时代,经过研究,可以使得其性能有所提升,有利于人们能够安全出行,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减少伤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1酒精测试仪的人机结构分析
1.1酒精测试仪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酒精测试仪大都为被动式测试,没有主动提醒功能,设计上更显得比较笨重,不美观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使用效率以及对产品的体验,而且它还不方便进行携带,这就使得仪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符合工作需要。而在人机结构方面,虽然设计上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它的构造还是相对简单,使用上舒适感有所降低。
1.2人机关系分析
设计的产品要适合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设计中应着重研究“物”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设计时应全面考虑“人的因素”提供的人体结构尺度、人体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有效地运用到设计当中去。由于人体腕部关节的自身特性,也限制了手掌的运动方式,只能做出简单的两轴旋转动作,手部生理结构图与手部持握方式设计如图1所示.手部结构位置图如图1(a)所示,指球肌、大鱼际肌、小鱼际肌是手部肌肉分布最为广泛的区域,与其他手部结构位置相比这几个部位的减振与舒缓压力的效果最好。尽可能不要使产品使用过程中紧紧贴合于掌心。手部持握方式的设计如图1(b)、1(c)所示,其中图1(b)设计的合理;图1(c)过于贴切掌心,会产生疲劳或操作错误。
2智能酒精测试仪设计
2.1结构与功能
结构与功能是一个产品在研发阶段就应该详细进行考虑的,经过改进的智能酒精测试仪在设计上也应该重点考虑这两个方面。首先,在结构设计上,要注意简化与便捷性,在电池的拆装方面能够更加的方便,同时还要注意舒适度的设计,外观要小巧,与传统的酒精测试仪有所区分。尤其要注意手柄直径的设计,过大、过小都不好,过大会使得握力减小,过小会使得手部疲劳加剧,一般30毫米到40毫米最好。要时刻注意拿捏,易造成在实验过程中手部僵硬;对于着力抓握,手掌与手柄接触面积越大,压应力越小,以圆截面或近圆截面手柄为佳。还有,在设计的高度以及宽度上也要做到整体把握,操作性才是关键,要求不能费力,还要节省车内的空间。其次,在功能的设计上,要加大用户使用的舒适性,手柄上可以考虑圆角以及斜角设计的理念,这样就能进一步的增加人们的手感舒适,使得人们能够对其产品满意,以此提高智能酒精测试仪的使用率。另外,颜色也是其功能的一部分,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是较为重要的,所以要强调使用颜色的协调性,前后颜色要一致等。出气孔和声音口均采用简单而美丽的圆孔设计,使整个产品显得更为精致。还有,按钮与出气孔及声音口最好能够相呼应,使整体外观更加协调。
2.2酒精测试仪的产品设计实现
改良的智能酒精测试仪,要采用基于灵敏度较高、体积小巧的酒精传感器,测量便捷、结果可靠;处理器采用性价比极高的芯片,功耗低、功能强,能胜任酒精检测、实时通讯等模块的控制工作,且为日后的拓展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手机通信选用应用广泛、功耗较低的蓝牙模块,在10m内可与指定手机通信,将测试数据实时地传递到APP客户端进行分析测试。另外,该测试仪跟智能手机相连后,既能方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来检测身体里的酒精浓度,来判断用户能否安全驾车,避免酒驾;也能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或测试记录的数据,来分析用户的酒精分解能力,推测出多久之后能安全驾驶。APP客户端通过手机的定位,能够显示用户所在位置信息,提供网络约车的第三方服务。
2.3酒精测试仪的设计成果分析
酒精测试仪设计的成果一定要更加的讲求舒适性,要求要符合基本的人机工程学原理,颜色要明亮,仪器的操作上更为便捷。这是对其成果检测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讲求检测的方式方法。酒精测试的过程大致分为“拿起——坐着持握/站着持握——酒精测试——放置”等4个过程。其中,以持握这个阶段的手势最为重要,并且也最为复杂。手部的持握姿态所产生的交互动作基本上都贯穿了整个手持式产品的每一个使用环节。在持握状态下的时候,手部姿态基本处于静态状态,动作上的变化幅度较少,主要的交互行为产生在手的动作与姿态上。在产品尺寸与手的关系比较合适的情况下,持握基本上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手部姿态的持握状态也直接关联到了产品与人的手部模型之间的关系。其最终所影响的效果会产生在使用产品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人机交互,在该阶段要计算的目标包括产品在人手中的定位,手当时的状态,以便于为产品操作环节的分析提供前提和依据。
3结语
篇9
关键词: 工科院校 经济管理 实验教学 研究 加强与改进
一、加强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在高等工科院校中,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是经管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是对经管专业理论教学的验证和拓展,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经济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经济管理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高校经管专业的理论教学侧重于对经管基本理论、原理、规律、观点的传授,具有抽象性特征,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实验教学侧重于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
3.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管专业实验教学强调开放性、互动性,把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不仅可挖掘学生的学生潜能,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经管实验教学中,学生取得一点一滴的成绩和进步都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4.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书本上和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验及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强化经管实验教学,丰富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的形式,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抓好实验教学环节,环环相连,层层相扣,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经管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经管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要组成实验小组。小组成员面对同一个实验任务,需要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实验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信息量;由于众多学生的共同参与,使得在相同的时间、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提高了经管专业实验效率。所有这些,都让学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收获,增强了团队精神。
总之,经管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 锻炼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与理论教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地位同等重要。
二、工科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经管类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对包括经管类专业在内文科实验教学重视不足,是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少工科院校的领导甚至错误地认为,只有工科、理科才需要做实验;有的领导虽然口头上承认经管类专业也有必要开展实验教学,但在内心里和行动上对经管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头脑中也存在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的观念,因此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工科院校经管专业的实验教学。
2.对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工科院校专业设置往往以工科专业为重点、为“龙头”,再加上不少工科院校的领导对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在实验教学资金分配上,极大地向工科专业倾斜,造成不少工科院校院校对经管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工科院校实验室连起码的实验设备如电脑及基本实验软件都严重缺乏,有的工科院校连基本的实验教学平台都没有。这些严重影响了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更不要说提高经管专业实验教学水平了。
3.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缺乏严格、系统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建设制度、实验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等,实验教学奖励机制严重缺乏。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薄弱。
4.专业实验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重视不够、编制紧缺等原因,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实验教师严重缺乏,有的经管专业甚至没有专业实验教师。专业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与完善工科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途径与措施
1.更新观念,切实提高对经管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工科院校的部分领导、教师一定要摒弃“理工科实验教学重要,文科(包括经管)专业实验教学可有可无”的陈旧、错误观念,牢固树立“文、理、工科的实验教学都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正确观念,切实提高对经管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将这种正确观念落实到行动上。
2.建立健全实验教学各项制度。
工科院校要建立完善实验教学各项制度,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实验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以规范经管实验教学活动。特别强调要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3.努力增加对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投入。
针对目前部分工科院校存在对经管类实验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欠账不少的状况,工科院校要切实加大对经管类实验教学投入,以满足经管类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增加对经管类实验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购进新设备,更换陈旧不堪、无法继续使用的老设备;二要增加对经管类实验教学软件设施的投入,防止出现有“枪”无“弹”现象;三要加大对经管类实验教师培训的投入,目前工科院校大部分经管类实验教师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的,他们对实验教学比较生疏,亟待培训提高。
4.科学设置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建立包括基础实验、重点实验和扩展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结构。要根据经管专业的特点、社会对经管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实验项目在学科中的影响、实验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实验条件,科学设置实验教学内容。首先着力抓好基础实验,然后抓好各学科重点实验为基础,还要开展相应的扩展实验。
5.切实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高素质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工科院校一是要适当放宽经管专业实验教学人才的引进条件,迅速引进一批经管专业实验教师,以解燃眉之急;二是要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激励力度,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实验教师队伍;三是要加大对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训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各项有效措施,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经管专业实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胡守强,张朗山等.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1.
篇10
1课堂教学是加强技校生环境保护教育的“主战场”
在技工院校选用的化学教材中,穿插了许多环境污染以及保护的知识点。如在介绍燃料燃烧时,产生大气污染物;臭氧层的破坏及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二氧化氯对大气的污染和危害;二氧化硅粉尘的危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污染;重金属离子的污染及回收;废电池的污染及环保型电池的开发。此外在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中,分别介绍了高分子材料污染的防治及环保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与这些环境污染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法》等诸多的法律法规。这些教学内容的讲授对于即将走上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校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化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知识和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该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方法。如介绍燃料燃烧对大气的污染时,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再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污染场景:路面上日益增多的汽车、过年时每天燃放的烟花爆竹等等;再诱导学生讨论其中的后果与危害;然后教师再点拨、分析原因,鼓励学生思考,找出防治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教师归纳,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利用清洁能源,禁止在生活小区燃放烟花爆竹等。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既激发了技校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保护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2实验教学是加强技校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催化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提高技校生化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可是化学实验又必将产生一些有害气体、有毒液体和固体废弃物,从而不同程度上在教室、实验室、校园内等较小范围内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化学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技工院校,常规气体的制备实验有氯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它们都是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并且是大气污染物。因此在适当的时机,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闻一闻它的气味,进而有针对性地强调,在这些气体的制备实验中,为什么要有尾气处理吸收装置,严禁把这些尾气排空。另一方面,在课堂演示实验中,一般将实验药品微量化,并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全过程。这既是教学手段的改进,也大大减少了对校园环境的污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提出改进方案,使校园化学实验朝减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化学实验中的固液废弃物是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必须妥善处理。如废酸可用石灰中和后埋入地下;含氰化物的剧毒废液可先加碱液,使金属离子沉淀而分离,再加入适量的次氯酸钠,使氰离子氧化为氰酸盐,并分解为无毒的氮气。因此,在组织学生实验时,必须强调不得把反应后的废弃物倒入水池,应倒入指定的容器内。这样就通过每个实验的细节,来强化技校生的环境保护的习惯养成。
3课外活动是加强技校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