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的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代世界各国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加强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的大脑左半球偏重于逻辑思维和语言、数学等抽象符号的信息加工;右半球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即色彩、音响、图象等感性刺激的信息加工。左右两半球不是各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目前大部分的传统教育只致力于左半球,使它过份发展,而轻视右半球,使右半球的思维能力衰退,以致达到有损害“整个”人的发展的危险。研究认为:为了人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不能允许这种倾向再长期延续下去了。只有促进大脑两半球活动的互相协作,人类才能发掘大脑的最大潜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是多么重要。
在家庭中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呢?大多数家长可能认为自己并没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但不少人都有着天赋的温柔声音,都会唱歌,而且少数家长还会弹奏乐器,可以说,几乎家家都有条件进行一般的家庭音乐教育。这里,我们提供一些方法,给有兴趣的家长试试看:
一、唱歌给孩子听:一般说,幼儿喜欢听爸爸妈妈唱歌。如果母亲在喂奶,伴以一定的歌声,并不断巩固这一习惯,能使吃奶这一较强的无条件兴奋中心与歌声的较弱的兴奋中心建立起稳固的联系通路,以后歌声本身就能刺激幼儿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哄孩子睡觉,唱一些悠扬安静的曲调,久而久之,哼起曲调就能帮助婴幼儿抑制以神经系统的活动,使熟睡的过程加快。可唱给幼儿听的歌曲很多,如“拔萝卜”、“小兔儿乖乖”、“小娃娃”、“小鸭歌”等,句短、易懂,许多小朋友爱听爱唱。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则可选一些优秀的少年儿童歌曲或易听懂的成人歌曲。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多给孩子欣赏些歌曲,但要反复多听,不断巩固,以便记忆。
二、教幼儿唱歌:给幼儿听的歌曲可以稍微复杂一些,而教幼儿唱的歌曲则必须慎重选择。曲调不要太难,音域不要太宽,一般最好五、六度(C调1~6)之内,最多不超过八度。歌词要生动、简短、容易理解,有适当重复。因为幼儿年龄较小,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过宽的音域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嘶哑。有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喜欢教孩子唱一些成人化的流行歌曲,以为孩子唱成人歌曲好玩,显得聪明,忽视了曲调难,音域宽,幼儿唱不准,有些高音会引起叫贼,损伤童音。幼儿对歌词内容不理解,就不能发挥想象和思维,故长期唱成人歌曲,并不能很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唱时,可以先听成人唱,让幼儿听懂内容后再跟着成人慢慢唱几遍,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音调准不准,节奏对不对,词是否记清楚。否则,要求不严,有的孩子到七八岁还不能唱好一首完整的歌。唱歌时要注意,不要连续唱,应唱唱停停,使声带得到休息,或唱唱听听跳跳;不要在有客人的场合,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唱,以致过于兴奋,使声带疲劳,又造成孩子爱虚荣的不良思想;不要在灰尘飞扬、顶风或感冒的情况下唱。
三、配合歌曲表演动作:幼儿特别爱唱一些动作性强的歌曲,如“拍拍小手点点头”、“小花猫”、“学做”等歌,幼儿可以边唱边拍手、踏脚、或做其它动作。比如,家长在教唱“大指哥”一歌时,可以先让幼儿将双手背在身后,到唱第一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左手大拇指,弯两下,唱第二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右手的大拇指也弯两下,唱最后一句时,左右手两指相对同时弯两下,使大拇指人格化,象是幼儿的好朋友。幼儿再随歌词依次用食指、中指和小指表演,家长要提醒幼儿使动作合乎节拍。有些歌曲内容生动具体,容易用动作表现,家长可以启发引导幼儿自已为歌词想动作,以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模仿力,增强他们的节奏感。
篇2
关键词:奥尔夫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36—02
在幼儿成长及创造能力形成过程中,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指出:“为着要使儿童的心灵……遵守法律,乐老年人所乐的东西……人们才创造出一些真正引人入胜的歌调……这些歌调就叫做游戏和歌唱,以游戏的方式来演奏。”…因此,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科学的幼儿音乐教育观念成为目前学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概述
卡尔·奥尔夫(Karlorff,1895—1982)是当代具有世界声誉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戏剧家、音乐教育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创始人。
奥尔夫非常重视“原本性”这一音乐教育思想。他说:“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原本性”音乐思想强调在积极参与中将音乐与舞蹈、语言、动作结合起来,表达人类的本能欲望,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古来如此。所以,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和提升人的这种本能的表现力。它关注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不提倡对儿童进行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是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自发地、自然地获得美好的感受以喜爱音乐。《奥尔夫传》的作者托马斯说:“奥尔夫的思想是以儿童的自然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的。自我游戏、说话和发出乐音都是未成年人为自己定位和对世界定位的原始表现,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了社会交际的最初经验。”有人把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称为“从钢琴凳上(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可见,开发儿童“原本性”的音乐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这点与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极其契合,并对我国当前幼儿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启示。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 参与性
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的。”它不同于传统音乐会、不同于观看他人娱乐方式的音乐行为,这种必须由自己亲自参与、主动实践的音乐活动过程,成为儿童学习音乐最主要的途径。“我追求的都是通过要学生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他是让儿童在主动参与游戏活动中接触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学习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在愉悦轻松自由的过程中享受主动参与和创造的乐趣,享受音乐带给人的欢愉。
2 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要通过综合的方式去开发、挖掘人类最宝贵的生灵。他认为,“音乐出于动作,动作出于音乐”(out ofmovement,music;out of music,movement)。奥尔夫和军特合办的“军特体操一音乐一舞蹈”学校,就使动作、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他还认为,语言、动作本身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音乐。这种思想使奥尔夫音乐教育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歌唱、舞蹈、节奏、游戏合而为一。
3 即兴性
奥尔夫曾说过:“一切都是幻想……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游戏’人手,而通过即兴达到它的目的和成功。”奥尔夫把即兴性创造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更注重对儿童即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更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即兴性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填鸭式、灌输性的方式不同,它能够充分释放受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个性化的体验中、在探索式的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因此,即兴活动是提高创造能力、升华音乐体验最有效的方式,也使其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
4 人本性
奥尔夫在1931年写道:“音乐始自人自身。”并指出:“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手段罢了。”音乐教育首先应从人性发展的开端、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奥尔夫在教学中不是直接把知识、原理直接灌输给儿童,而是让他们在唱、跳、玩、做中找出那些“知识”,通过引导儿童对音乐艺术进行感知、想象、理解和实践,使其审美感受、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表现与交往能力都得到极大的培养和提高,情感、意志、思想得到极大的陶冶和净化,进而完善其人格。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2001年9月起试行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艺术是儿童进行创造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强调艺术教育过程应体现个性化特点,建议教师转变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的方式。
但是,我国幼儿音乐教学并未很好地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教学中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色彩,把技能技巧训练放在第一位,从教师的不正确观念出发,把音乐和游戏割裂开来,使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抹杀了幼儿的个性。为扭转现状,教师转变幼儿音乐教育观念成为时代的呼声。而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恰好提供了把《纲要》中艺术教育基本精神变为现实教学观念的可操作性的启示。
1 以参与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古往今来,中外许多专业与民间的音乐教育往往采取口传心授、单一模仿、“勤学苦练”的模式。但是,其结果却只能培养成苦行僧般的“好学生”。这群孩子只知道听话、勤奋,而并不懂得在音乐中寻求体会快乐,并不懂得在音乐中畅享未来,也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主人。因此,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是不全面的教育。幼儿园把幼儿音乐游戏列入课程,就是照顾到了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幼儿不再把音乐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快乐的氛围培养了幼儿歌唱的兴趣,协调了幼儿的动作能力,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又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 以综合艺术的方式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力
幼儿的各种感官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常常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来进行审美知觉。这种“唱、跳、说、演”共同参与感知的过程与奥尔夫在音乐教学中所推崇的音乐与舞蹈、文学、戏剧、动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既符合人类生活的本性,也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性。因此,综合艺术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不失为一种非常适合的做法。在这种综合艺术实践中,幼儿建构起多元知识体系,更大限度地提升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力。
3 以即兴训练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幼儿只有在感性中欣赏音乐,才能领悟和掌握音乐自身的规律和美。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幼儿融入了自己大量的想象,在幻想的天空里,任创造的激情自由翱翔。即使幼儿在实践中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完美,但可贵的是幼儿从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情感体验:由原来的“你让我学”变为“我要学习”,由原来学习的“被动机械”变为“主动创造”。
4 以人为本,促进幼儿人格的和谐发展
篇3
铃木教学法在许多国家都得到广泛推广及运用,对铃木教育法进行相关论述,通过对铃木教育法的深入探讨,引发了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为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
铃木教育法;幼儿音乐教育;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于用音乐来开发儿童的智力,音乐教育不仅能从音乐素养上给予幼儿所需的艺术才能,还能使幼儿开发大脑,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许多家长大力投资于幼儿的音乐教育事业,买音乐器材、请音乐教师、寻求短时有效地音乐教育方法。20世纪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办的“铃木教育法”,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小提琴教育法,“莫扎特教育风暴”等曾经风靡全世界,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
一、铃木音乐教育法
铃木音乐教育法发明者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17岁铃木镇一开始学习小提琴,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学习小提琴。后回到日本与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创办了音乐学院,集中致力于对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索和钻研。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总结出一套培养少年儿童乐器演奏才能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被称作“铃木音乐才能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掀起了广泛的影响。
1.锦绣人生,靠才能——才能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铃木镇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儿童是有望能够发展出那种在语言中体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才能的。教育者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使其才能都可以达到语言发展这一水准,那么也就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创建良好的基础。而音乐也是展现人才能的一个方面。如果幼儿可以将语言学的那么好,那么只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各个方面,儿童就能很好的发展其才能,从而成功。铃木将这一想法运用在音乐教学上,特别是小提琴的授课中,从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到小提琴的技能的掌握,其道理都是相同的,这也是铃木才能教育的主要思想。
2.教育从现在开始。铃木主张儿童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童年过多的智力发展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虚弱或影响大脑的发展。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过早的进行教育会有碍于大脑的发展,但通过铃木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发现,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两兄弟,一个从小就不断地思考问题,而另一个则沉溺于关爱之中,无心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世界。从小不断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孩子大脑尽早的得到了训练,而另一个则未受到训练。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同一父母所养的同胞兄弟,如果他们的大脑在早期教育中接受了不同的训练程度,那么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早开始训练孩子的大脑。
3.母语式的教学。铃木认为,语言学习是一般认知的反映,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认知掌握的原则,即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语言学习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一般特征。最终,铃木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迁移到学习音乐上来。对于学习母语来说,孩子的一般经验是由“听”到“说”,再到“读写”。基于这一规律,铃木也将学习音乐的过程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因为音乐学习是一种声波传递,所以在学习中,要首先对音乐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聆听之后才能进入演奏阶段。
二、铃木音乐教育法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启示
铃木音乐教育法在总结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为许多的家庭及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符合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注重幼儿早期发展,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能具备卓越的才能。因此,在铃木镇一的教育理念中,把早期教育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现代社会来看,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的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期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形成一定的性格、才能之后,对未来进入学校及潜能、智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教育者及家长也要做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不能采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技能的学习与不断重复的练习,会使幼儿觉得音乐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之情。所以如何能够使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氛围,都应该尽量做到趣味化。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的互动,不但能够拉近亲子间的关系,还能充分加入到幼儿的教育当中。家长还可以创造机会,多带幼儿参加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铃木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器乐。正如在父母及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呀呀学语一样,要想让儿童更好更快地学好音乐,就要为他们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以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音乐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幼儿从基础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而最基础的感知就是“听”。家长可以多给幼儿放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听开始,只有听得顺了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够唱得出来、弹得出来甚至最后创作出音乐来。铃木教育法不仅为培养孩子能力提供了方法,还为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导。对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音乐才能、深挖其潜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铃木镇一(著),卜大炜(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1).
篇4
一、引言
由于幼儿本身受其自身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在展开幼儿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让幼儿自身的情感得到更好地升华,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智力得到更好地开发。音乐作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支持,具有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幼儿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好地关注幼儿对于音乐本身的感受,同时也需要重视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音乐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幼儿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得到更好地提升。幼儿阶段,形象思维是幼儿的重要思维特点,从形象思维进行出发,完成创造思维的过度,这是我们展开幼儿教育中所应该重视的几方面问题。音乐教育中,其音乐内容的节奏和情感多变,幼儿可以结合不同情境进行创造和想象。通过音乐的熏陶,幼儿可以在韵律中更好地进行思考。例如,对于《拔萝卜》这首歌曲来说,幼儿就可以结合歌词,对于情境进行想象,同时通过肢体语言、表情等对情感进行展示表达。
其次,音乐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幼儿自身的记忆力和听觉得到更好地提升。幼儿音乐教育中,听觉是对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觉幼儿可以对音乐进行欣赏和感知。例如,在对于《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进行欣赏学习中,幼儿就可以结合节奏进行感受和倾听,感受到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会感恩,同时也能锻炼听觉和记忆能力。
最后,音乐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幼儿身心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中,很多歌词和节奏都可以对幼儿的身心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例如,在《稍息立正站好》这首歌曲欣赏学习中,其旋律轻快,节奏活泼,在听的过程中幼儿也能产生良好的遵守纪律和秩序的意识,同时产生诚实、自信、礼貌、热情、正直、勇敢、活泼等积极情绪,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思路
第一,对因材施教进行落实。幼儿阶段,音乐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情感体验。幼儿本身的个性在处于形成和发展当中,在面对智力与年龄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差异上,音乐教育也必须要考虑这一个差异性的问题。在音乐教育中,要对幼儿音乐表现进行更多地关注,结合幼儿音乐能力和行为状况,制定出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教学策略。例如,幼儿自身的情绪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幼儿不够稳定,在面对这些幼儿,选择平和的音乐,可以让幼儿的情绪更加稳定。对于一些情绪不佳的学生,采取一些比较明快的音乐,则可以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只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这样音乐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最大化体现。
第二,对音乐教学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调整。我们要对于幼儿音乐教学的目标进行确定,围绕幼儿出发来对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样才能确保幼儿音乐教学科研更好地服务幼儿的成长,对于音乐教育任务进行更好地完成。音乐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对学生音乐知识技能以及审美情感的多方面培养,让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参与具备更高的兴趣。在对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三,构建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来说,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幼儿教学的成效。幼儿音乐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对基础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音乐欣赏能力。依据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背景、类型等,对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结构、速度等进行合理的把握,多方面地积累和分析,选择符合幼儿学习需求和特点的音乐作品,对于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进行把握,让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更加合理、有效。科学地对音乐作品进行选择,合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这是打造一个良好音乐学习环境的关键。另外,教师也要在日常幼儿学习生活中,对于一些有趣味性的音乐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和幼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看法和需求,这样也有助于构建一个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
第四,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更好地观察。教师要在日常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找准教育的契机,让幼儿更好地得到发展。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教师必须要找准切入点和切入时机,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教育,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提升音乐教育的整体成效。在幼儿教育期间,只有通过充分的观察,才能对幼儿音乐学习的情况进行掌握,才能更好地对后期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第五,与幼儿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合作。对于幼儿音乐能力的提升来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要想对音乐教育的成效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也更需要家庭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对幼儿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同时对于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要与家长进行合力解决。通过深入的沟通,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阶段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给予音乐教育更好地支持与配合。只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幼?阂衾纸逃?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加顺利、富有成效。
篇5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能够直接而又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感情,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小燕子》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可爱的小燕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孩子尊敬长辈也毋需训诫说教,当幼儿唱着《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蚂蚁》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当然,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宜让他们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一开始,孩子的社会化表现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协作的能力,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音乐活动中的唱歌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游戏等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演奏打击乐器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幼儿整体地学习乐曲,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集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自编、自奏、自我欣赏的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协作的意识。
韵律活动也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这里同样有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潜在功能――协作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幼儿必须先找合作的同伴,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还必须使双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动作协同一致,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并使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范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音乐活动又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其次,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共同活动(尤其是音乐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必须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强加于他们的了。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教育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
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个部分:歌词与旋律。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便特别为幼儿所乐于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彩的语汇。
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发展,随着语汇的丰富和会唱歌曲数量的增加,多数幼儿会产生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此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因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丰富语汇、掌握句式,而且能使他们体会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 社会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6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国家相关部门到每一位家长对幼儿教育越发重视起来,也逐渐意识到音乐在幼儿成长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各种幼儿音乐类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并逐渐摸索出一个针对幼儿的教育模式,用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喜好,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在幼儿音乐教育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主要的一点是,在之前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们普遍只注重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忽略了音乐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
幼儿的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欣赏、韵律培养,这三种方向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在歌唱教育上,主要需要运用语言功能,不仅锻炼幼儿的言语能力,也结合舞蹈、表演的形式,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在歌唱的过程中,教师也会结合韵律进行教学,避免课堂的单调、枯燥,同时多方面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理解接受音乐创造的意境,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幼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歌曲中的思想情感,体会作曲、歌唱家的感受,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幼儿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不仅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也提升了幼儿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幼儿的基本素养。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在0D6岁是学习音乐的最佳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培养也会直接影响幼儿以后的性格、能力,所以这种音乐培养对幼儿的成长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幼儿的记忆力
音乐培养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幼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充满着好奇心。在听到一首新歌,或者看到一件新事物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这些新事物上。他们自己还会刻意地去模仿新事物或者学习这些新的歌曲,他们对音乐的高低音记忆得也很准确。而儿童的群体音乐活动,能给幼儿带来良好的音乐体验、感受与认知,使其获得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幼儿的听力
幼儿的语言功能还未完善,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常常存在吐字发音不准确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是幼儿的听力功能有所欠缺。听力功能提高上来,发音就会得到加强,歌唱得也会比较标准。一些研究调查发现,培养一个人的音乐听力的最佳时间就是幼儿时期。在幼儿12岁之前,他的音乐听力能力可以通过音乐方面的训练得到提高,并且一个人的音乐能力与他的听力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所以在幼儿时期接受的音乐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直接影响幼儿一生的。但是幼儿的音乐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时,要注重训练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旋律的掌控,提高幼儿的听力。
(三)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对音乐的欣赏一直是处于感知的阶段,直接从声音中获得美感。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多是来自于自己的感受,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如果一个幼儿能够从音乐中获得更多的美感,那么他的感知能力就会有基本的提升,他们对美的欣赏也有了初步的提升。幼儿对美的欣赏,会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些联想。特别是幼儿听到鸟叫的声音,会联想到鸟的形状;听到马叫的声音,会联想到马的形状。幼儿对一些欢快的声音有着敏锐的直觉,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结合欢快的音乐,逐渐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四)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创造能力的提升也是音乐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收获。在音乐实践中,有很多因素都能够为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提供条件。比如演唱或者乐器的演奏活动,都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对幼儿的培养中要注意加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音乐对幼儿的审美、记忆、思维能力、听力、创造能力等方面上都会有所锻炼和提升,不H仅在幼儿的心智上有所突破和成功,还会带动幼儿社会交往的积极性,使幼儿时刻保持开心、愉悦的心情,积极、健康地发展。所以,作为幼儿音乐教师,要积极利用音乐这一教育手段,有效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参考文献:
[1]朱佳翼.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通俗歌曲,2015(12X):188-189.
篇7
一、音乐教育活动应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提出有其理论上的依据的。据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的研究,幼儿很早就对音乐有感受的能力,他们对不同的乐曲,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都有较强的感受和模仿能力。一方面,幼儿认识客观世界,是从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幼儿期的思维特点具有直观性,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还受到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其知识技能的掌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均需要教师和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教育。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各种活动。
二、利用日常生活物品丰富音乐表现形式
音乐源于生活,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许多日常生活物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如果我们能别具匠心地加以利用就可以使幼儿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更具多样性,从而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1 引导幼儿感受多种生活物品的奇妙音色
幼儿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充满好奇,对什么东西都想去动一动,敲一敲,可生活中的物品实在太多了,如何有意识地因势利导,便成了衡量一个幼儿教师教育机智的重要标准。首先从杯、碗、碟、盆、勺、锅等便于收集的物品入手,发动家长参与收集,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开展《杯、碗、碟、盆在唱歌》、《小碗在唱歌》、《好听的声音》等活动,让幼儿在敲敲打打中认识各种物品,以及该种物品所发出的音色特点,了解同种物品不同材料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在认识了各种物品的音色特点后,再引导幼儿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归类。有的小朋友说:“我觉得木碗的声音像木鱼的声音”;有的说:“我觉得搪瓷碗的声音象小鸡的声音”:还有的说:“我觉得不锈钢碗的声音像敲钟的声音”……通过教师有意地引导、幼儿亲自体验,大部分幼儿能根据自己对各种音色的理解、想象,对各种生活物品进行分类,让幼儿认识到原来生活中也蕴藏着如此美妙的音乐,增强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 让幼儿尝试运用多种生活物品进行配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的。笔者从自然声源入手,让幼儿听辨各种音响的效果。如让幼儿敲击碗和杯子、水管和磁砖、地面和桌面,或到户外寻找不同的声音,在玩中不断探索、发现声音的高低。由于这些物品都来自于生活,是他们天天都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而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声音的秘密,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首先,我用锅、碗、瓢、盆作为伴奏乐器,要求幼儿认真聆听,辨别其音色,再根据乐曲的性质来选择“乐器”,这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活动一开始显得有点乱,大部分幼儿只是兴奋地敲敲这敲敲那,缺乏目的性。于是,教师有意识地给予指导,再次让幼儿明确探索要求,要求他们先听音乐,想想应该选择哪种乐器为哪段乐曲伴奏合适。由于幼儿对探索目的明确了,因此,第二次探黍活动时幼儿都能较认真地参与,不时有幼儿跑过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陶澜小朋友说:“我觉得瓷碗适合为第二段伴奏。”张琪晗小朋友说:“我觉得脸盆的声音像鼓,适合给第一、第二段伴奏”,幼儿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表述出来。每当幼儿提出一种伴奏乐器,我便把它画出来,再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筛选出合适的乐器。
其次,我用生活中的物品为歌曲伴奏。如在打击乐《喜洋洋》的教学中,我采用逐句分析的方法,先让幼儿尝试、比较,再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并说出为什么要选用这种乐器伴奏的原因,然后在边唱、边看图、边比较的过程中为乐曲选择伴奏乐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举一反三,运用迁移的方法,选择生活中的物品为乐曲伴奏。每当幼儿提出一种方案,我们都与幼儿一起尝试,反复比较再确定,并把选定的方案立即写在相应的图上。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在不断的操作中,发现生活中物体发声的秘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愉快和成功的体验。
三、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提高音乐学习质量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要善于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将音乐学习尽可能地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这对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有积极作用的。
1 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帮助理解歌曲内容。
幼儿音乐教育应从感受入手,让幼儿先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再让幼儿来跟着学,通过边感受边学习,加深理解,因为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幼儿就会学得快、学得好。如学习歌曲《办家家》时,让幼儿在扮演角色、自由玩耍中,边玩边唱,幼儿学得愉快,唱得自然、欢快。再如学习歌曲《小猫敲门》,幼儿边感受边学习,并采用实物小猫(在笼子里)边玩边唱的方法,幼儿兴趣极浓,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愉快地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中很快地用自然、连贯好听的声音唱准了曲调和歌词,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从始至终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2 结合幼儿生活实际,选择音乐教育内容。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来选择音乐教育内容。对幼儿生活中良好的行为和积极的情绪表现,通过音乐教育给予正面强化;也可以针对幼儿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过音乐教育,让幼儿在唱唱、跳跳玩玩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如针对班上幼儿依赖性较强,乱扔玩具的行为,我选取了《别说我小》、《爱劳动》等题材作为音乐教育的内容,让幼儿通过与成人对话,用歌表演、打击乐等喜爱的形式表现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激发他们爱劳动的情感。这样的教育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指导幼儿生活。
3 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如在《别说我小》这个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在班上布置一个大娃娃家,孩子在这个“家”中折被子、扫地、擦桌子等。同时播放《别说我小》这首歌曲。让幼儿在劳动中边玩边反复感受。游戏结束后大部分幼儿已学会演唱。实践证明,结合日常劳动辨别音区的变化,幼儿学得轻松,容易接受。
篇8
(一)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二)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
(三)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四)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二、音乐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把童年时代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而成就 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人具有全面优秀的精神品格。那么,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陶冶性情,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满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看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美丽鲜艳的色彩与图案可以满足儿童视觉的需要,而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
儿童终日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一块积木、一堆沙土、一个小动物等,这些简单的物品都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想象天地。同样,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音乐旋律与节奏,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模拟性的发挥儿童想象力的好材料,他们可以从音乐中领略到大自然的流水淙淙、鸟语花香、野蜂飞舞、万马奔腾等美妙动人的场景。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所以儿童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以至于常常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正是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感,保持和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二)寓教于乐,与德育相互渗透
音乐教育对儿童德育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
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无论是音乐游戏、器乐合奏、还是合唱,都能培育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早期教育行为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启迪智慧,与智育相辅相成
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气重视,还逐步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增加智力投资,加强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孩子购买乐器,请家庭教师。大量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儿童对音乐具有敏锐感觉,对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让初生婴儿在哺乳、活动或睡眠时听一些优美、愉快的音乐,可以使婴儿的朦胧期缩短,学语期提前。
(四)以美促健,与体育相得益彰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医治人的疾病,
正为因为此,音乐治疗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全世界人蓬勃发展。事实上,在人类的音乐发展史中,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的。古人云:诗、乐、舞三位一体,正是指这一状态。许多作曲家都强调音乐与身体或手势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本身最好还是被看成一种延伸了的手势、一种由身体所执行的运动或方向。幼儿当然会把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他们觉得如不伴以某种身体运动是唱不出歌来的。奥地利的音乐教育家提出具有体态律动配合的音乐教学法,体现了音乐与运动的密切联系。他认为:"音乐的学习应该从有关运动的经验开始"。
音乐益于身心健康,这一功能,与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体育呈现出日益紧密结合的趋向。例如,现在许多运动项目:自由体操、花样滑冰和游泳等已经与音乐完美结合,儿童体广播操更是离不开音乐。
三、如何在实践中使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篇9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长沙师范学院,长沙 410100)
稿件编号:2015022700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教育公平视域下湖南省幼儿学习活动体系研究”(编号:201422079:
通讯作者:崔红英,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E-mail:583047636@qq.com
[摘 要] 音乐具有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属性,是个体自然生命的呈现,音乐与生命同构,能引领个体精神生命的追求。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体现为尊重幼儿个体参与音乐活动的生命体验,发展幼儿的主体间性,培育幼儿热爱生活和追求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当前幼儿园班级集体音乐教学却遮蔽了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值得教师们深刻反思、警惕与改善。
[
关键词 ] 音乐教育; 集体教学; 生命意蕴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情感活动。音乐性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一种获得性遗传。而教育不仅仅实现对人类生活经验的传承,更引领个体为着实现“完满地生长”而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超越现实和实现自我。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通过创造一种“可能生活”而使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化生活方式,也是引导幼儿个体生命展开的过程,因此创造丰盈的生命发展空间,实现幼儿在音乐学习中完整的生命成长,就成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生命意蕴的基本内涵。
一、音乐对人的价值
(一)音乐具有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属性
文化性与传承性是音乐的重要特性,是音乐满足人类群体生活需要的重要属性。音乐是人的现实存在,更是人类文化的建构活动。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引感、记忆和快乐的社会表达的重要方式,而且在很多方面促进这些转变的发生。《论语·泰伯》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别人的歌唱得好听,孔子听得心情激动,就要求人家再唱,然后自己高兴地与之唱和。由此,“和”成为“乐”的一个引申观念——“和”即与他人之“音”合,“和”能使大家都感到快乐。“音”的主体是个人,“乐”的主体则超出个人而具有了群体性。音乐不仅是个体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达成群体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方式,由不同文化构成的音乐语言,成为人们在其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所以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人的文化
当音乐响起,人们在共同进行音乐活动时,文化的符号意义就发生了。通过音乐,主体之间可以分享和了解情感与感受,这也正是为什么“人的音乐性”能够体现出“主体间性”。通过音乐,我们不仅理解了我们的亲人和同伴,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我们和远古时代的祖先所共同拥有的某些人格。这就是人类所拥有的内在的、情感的生命,音乐使我们有机会到达那个主观世界,同时创造一种主体间的交流。正因为此,不同地区的音乐语言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同地区的人们记录音乐、理解音乐的方式不一样。就像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所说:“从地主的庄园到农民的农舍也许只有十步路,可是你不走过它就听不到真正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人们之间达成音乐理解的共同符号。正是音乐的存在,使人们可以举行盛大的仪式,共同庆祝或共同祈祷。音乐不仅带来族群内的理解与认同,而且成为各个族群必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重要认识方式。
(二)音乐是个体自然生命的呈现
《礼记·乐记》形象地阐明了音乐的起源:“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音乐用丰富微妙、细致精彩的声音语言表现着人类的情感世界。音乐的这种独特表现力使它成为生命个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就以音乐、舞蹈、歌唱来悦神并自娱,如黑格尔所言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我运动的性质和方式。这番道理也适用于音乐的效果。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也论述了“直接得到快乐”是艺术活动的特性。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说:“音乐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本来自真的自然与真的生命。”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音乐的本质内涵。音乐既是人类生命原发的活动,也是人类生命的表现形式。音乐性是人的一种本能。一方面,儿童通过生物遗传获得了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乐音、节奏原形;另一方面,在人类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中,自然之音转变为乐音、自然之律动转变为节奏,并经过层层积淀,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成为人类的一种获得性遗传。“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与生俱来地有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力量——有着本能的缪斯。”挪威奥斯陆大学音乐学教授让一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认为这“本能的缪斯”就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在兴奋时,人们引吭高歌,以表达难以言表的喜悦;在忧伤时,音乐可以抚平心灵的创伤。这些都是人类音乐性的具体表现。
音乐“唤醒”和满足人的直觉情感需要。席勒曾指出:“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审美是与人的感觉、欲望和生存状态紧密关联的一种体验,与生命的和谐及幸福息息相关,可以归于生存的范畴。生命要正常健全,就必须有音乐参与。正因为此,休谟才说“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那种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分量更重、影响更大。儿童对于音乐的音响更为敏感,也更倾向于使用歌声、动作等来表达他们的生命体验。这种指向外部的音乐感受,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持续的自我表达的方式。人类学的研究已经证实,音乐不仅仅是“听”的艺术。实际上,当我们考察任何民族的音乐时,都几近一致地发现,音乐是融合听觉、身体运动、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儿童迅速成为社交的主动发起者,其心智、躯体和感觉一起投入音乐,而且在运用歌声、身体姿态和动作进行自我表达时,儿童充满了自信,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更为不可思议的是,面对音乐,儿童不仅仅只是个欣赏者,还是个执着的创作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孩子高兴地哼唱着某首歌曲,而这首歌曲也许是他耳濡目染非常熟悉的,也许是他在当时情境下的即兴创作。不论何种来源,儿童总是会在成人想象不到的地方加上自己的理解,他们像个天才的作曲家,随便拿上一些物件就能敲打成随意的乐章,显示了音乐对儿童的内源性。
(三)音乐引领个体精神生命追求
音乐以韵律、节奏和运动来表现生命,与人类作为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运动形式相契合。如卡西尔所言:“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动态过程本身”。卡西尔的学生苏珊·朗格以音乐艺术符号的创作为例,具体说明了这种音乐与生命的同构如何发生。她认为“节奏连续原则是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它给了生命体以持久性”,因此作为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音乐以时间为幻象,在虚幻的时间流动里,通过听觉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所感受的规范的时间序列里外化出内在生命的韵律。人生如音乐一样跌宕起伏,充满变化,而乐句之间也如生命一样,需要呼吸。这就使音乐的运动如同生命的运动一样,当乐曲达到之时,我们体验到与生命状态同构的激情、激动、快乐与辉煌,由此“小提琴家可以在努力创造的乐声中载沉载浮,自觉是‘和谐天籁’的一部分”。在这里,精神得到安慰,情感得到抒发,身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放松。音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音乐家把一些本无生命的符号有目的的组合在一起,再现生命体的生命特征,使音乐结构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序为有序的张力形式,通过有序的排列而显现出节奏化的生命整体,通过音乐内质展示生命特有的神韵”。
音乐用声音传达情感,同时也用声音引导人们向它敞开,与它对话。对音乐的欣赏,使主体的情感得到激发和提升,给人带来愉悦,但这种愉悦“不是处于低级感性认识阶段的或痛感,也不是处于高级理性认识阶段的完善或不完善,而是它们的超越或升华”,是人的生命的激荡,而人因这种激荡而获致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一种生命的享受。因此,当我们接触音乐的时候,我们不仅向它开放我们的所有感知觉通道,而且向它开放我们的内心。从创作层面看,音乐展现生命体验,是对人类生活的诗性总结,将人类美好情感集中呈现;从欣赏层面看,欣赏音乐既是人的情感需要,又是人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超越,激发人类对未来生活更为主动的追求。总之,人类创造了音乐,音乐也作用于人类,创造了人类的感性智慧,因此“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在其生命活动中所感觉到的“对象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人所体验到的生命自身的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幼儿个体的生命活动为基础展开,以幼儿个体的生命成长为追求,因此所谓“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就是希望在幼儿生命过程中把握那些属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力量,以此实现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生命成长的内在含义。这一说法旨在特别强调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生命的内在联系,希望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在充分满足幼儿生命情感体验需要的同时,实现其对幼儿生命成长的价值引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尊重幼儿个体参与音乐活动的生命体验
音乐是生命的原发活动,是个体生命情感的重要体验方式,而情感体验是每个幼儿个体独特的生命运动过程,因此个体性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必须把握的重要属性,这就必然要求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为幼儿个体的生命表达创造条件,重视通过嗓音、身体动作与即兴表演等方式,鼓励幼儿个体以音乐的方式表达情感,使幼儿个体体验到生命表达的快乐,满足幼儿个体自然生命成长的需要。
(二)发展幼儿的主体间性
音乐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活动,因此幼儿园音乐教育应满足幼儿个体社会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发展幼儿的主体间性为根本诉求,通过搭建幼儿个体与作品、幼儿个体与他人之间多方位、多层次交流的平台,促使幼儿个体在不断趋向美的过程中敞开生命世界,悦纳自我、悦纳他人、亲近自然与社会,达致内外生命的和谐。‘ (三)培育幼儿热爱生活和追求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
音乐与生命同构,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音乐教育应能满足幼儿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需要,由此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还体现为培育幼儿热爱生活和追求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幼儿园音乐教育应避免陷入技能训练的僵化格局,注意打开幼儿生命个体的多种感知觉通道,使之始终保持新鲜的生命热情和诗意品质,同时还应激励幼儿个体在愉快的音乐学习氛围中自我认同、自我超越,提升个体生命质量。
三、当前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对生命意蕴的遮蔽
班级音乐集体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教师精心设计的班级集体音乐教学往往还不如“晨间体能锻炼”那样吸引孩子。在当前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中,呈现出的是缺乏生命乐趣的教师、缺乏生命体悟的音乐学习和缺乏生命热情的音乐教学评价,由此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被遮蔽。
(一)滋养个体自然生命不足
幼儿参与音乐学习的生理需要表现为个体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过程和能力,即幼儿个体“本能的缪斯”析出的过程,意在强调让幼儿“按照‘音乐’的学习方式学习音乐”。所谓“音乐”的学习方式,就是运用身体、语言、游戏等多种通道学习音乐。然而,对于当前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在集体学习时空里,时间控制和身体控制都是必须的,才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教会”全体幼儿。对于“自己和孩子们如何与音乐作品相遇”“如何浸润其中愉快地游戏”“自己是如何被作品感动的,又该如何去感动幼儿”等问题,幼儿园教师较少思考。幼儿的“全面发展”被窄化为每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平均发展,集体音乐教学不过是教师“周工作计划”中的一个或几个集体教学活动流程。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教师忙于组织幼儿从一个活动环节向另一个活动环节转换,幼儿个体的自然生命需求被忽略。
(二)通达个体社会生命不畅
如前所述,音乐是联系人类的重要途径,应能为幼儿打开生命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通道,使幼儿体验到“和他人一起学习音乐”的快乐。每件音乐作品、每种音乐形式背后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功能。这决定了音乐教育应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意义在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传达。通过音乐的对话和交往,教师和幼儿不仅感受到音乐之美,更能领略文化之美。 然而,在当前的集体音乐教学中,教师将关注自身的感受摆在了首位——“我的教学计划如何顺利执行”“我欣赏的孩子表现如何”“我如何表现自己”等,虽然也知道要给予幼儿表达和交往的机会,但常常流于形式,以“教师一全体幼儿”为主,辅以“教师一个别幼儿”,儿童文化要服从化。教师这种整齐划一的效益追求,遮蔽了幼儿在音乐中联系生命的机会,导致幼儿个体之间的割裂与孤独,也使音乐教育联系生命、享受当下的功能难以实现。
(三)引领个体精神生命不够
音乐教育应能引领幼儿通过与音乐对话,寻找并体验到与生命状态同构的激情、激动、快乐与辉煌,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我、体悟生命,为此需要幼儿主动参与、聆听、思考、体验和表达。然而,在当前的音乐教育实践中,音乐教育应发挥的这一引领个体精神生命的作用被窄化为“知识技能训练”,具体而言就是老师们常说的单位时间内的“学会”,包括学会歌曲、学会舞蹈、学会乐器使用等。这必然导致幼儿音乐学习评价标准的整齐划一,使幼儿个体自我实现的快乐难求,使音乐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的价值大打折扣。
总之,音乐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与生活同体,是人对自身文化的自觉,需要个体用时间和深度参与去体悟,而绝不是所谓主客二分逻辑之下的形式表现或教化工具。基于功利性目标的学习过程要么体现为机械的技能训练,要么是简单的放任自流。幼儿园教师将音乐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可预知的、既定的流程,儿童在其中只需像机械一样,按规定流程行动,必然会使幼儿对集体音乐教学失去期待和兴趣,更难以出现师幼之间“会心一笑”“恍然大悟”“欣喜若狂”等生命之流的碰撞,多的是若无其事的漠然参与。这种按照音乐自身封闭体系自上而下组织的教学,使教师只关心自己如何执行音乐教学的流程,缺乏对音乐促进幼儿精神生命成长价值的研究,也缺乏对幼儿音乐学习过程的关注,值得幼儿园教师深刻反思、警惕与改善。
参考文献:
[1]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332.
[2]洛秦,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87.
[3]席勒,美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3.
[4]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158.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47.
[6]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99.
[7]邵桂兰,王建高.论音乐存在的生命形式及其同构关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2).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健康情绪,发展
刚刚入园的幼儿经常因为听到一些音乐而身体不自然的扭动起来,和一些其他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拉着手跳舞歌唱,音乐也会对身体器官带来不同的反应。随着音乐的响起,唱歌和舞蹈的进行,幼儿能通过音乐将一些自发动作变得协调,在一些动作中感知快乐。一些歌曲、音乐游戏使得孩子之间变得亲密,没有陌生和恐惧感,在他们高兴活动中培养了他们乐观心态。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具有改变情绪和情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利用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为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自信
意志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激发、维持、抑制等调节的一种心理过程。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自信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能使人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一个人有自信,他就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意志行为中去,在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被困难和挫折所压倒。
但是,在过去的幼儿教育中,“听话教育”是教育的基调之一,“乖孩子”是评价幼儿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观念扼杀了幼儿自我认知发展,压抑了确立健康人格的潜能,同时也造成了幼儿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强而独立性差,面对压力时难以应付。音乐教育具有促进幼儿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因为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唱歌,还是学习乐器,都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初学音乐的幼儿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学习的意志,就无法达到确定的目标。同时,音乐教育所蕴涵的养成教育及一系列的兴趣引导,能够从多个角度陶冶幼儿的性情,帮助幼儿克服冲动、任性等不健康的心理,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在众多学科中,都是针对幼儿的德智体美等进行教育,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的教育。音乐通过有组织的音响,以抑扬顿挫的音高,张驰变化的节奏,扣人心弦的速度,线条明确的力度以及色彩多样的音色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信息。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能直接刺激人的听觉神经,产生有效的生物电,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音乐审美感觉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认识到事物的美与丑。音乐艺术不是讲道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体会教育作用及感触教育内涵。如在欣赏活动《数鸭子》时,先让孩子欣赏一段动画:大桥下面游来游去的鸭子,孩子们在岸边嬉戏玩耍。伴随着画面的交换,听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孩子不仅能体验到和鸭子游戏的愉悦心情,而且对音乐的丰富内涵有了一定理解。这种教育比言谈说教更加有效,孩子也更能理解与接受。在音乐教学当中,不管是进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体验、道德的教育,还是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锻炼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