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质数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质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质数

篇1

1.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自然数还可以分成质数、合数与1三类。

(2)过程和方法: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习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说学情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理解难,易混淆。学生通过对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约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照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分类归纳的数学意识和品质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因此,我在设计这个教学内容时分了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让学生从1到20中随意挑选5个数写出这5个数的约数,然后通过汇总整理归纳,使学生发现自然数还可以按约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合数与1。

第二层次:接着通过判断一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以及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

第三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制作一张质数表。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就设计了4张数表,让学生通过对数表的选择,来感悟学习材料的选择对方法的应用是有影响的。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今后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选择最方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找2到50中的质数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学习方式就变得多样化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掌握了学习方法。整个过程,从思维的形式上说,是有联系的,有序的,处于“做数学”的水平。促使学生学习和反思“动脑”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第四层次:在制作完质数表后,我安排学生用质数表来判断质数和合数,使学生体会到质数表的优越性。

第五层次:最后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以前学到的知识来介绍自己的学号。游戏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学生都乐于积极参与,在收到巩固的最佳效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2.判断3.思维训练

篇2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二、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比完成几道巩固作业更美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东旭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数学世界》2001.3

[2]梁志峰质疑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浅析《教育科研》2003.5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负提质;学习压力

目前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并不重视学生学习压力的减轻,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降低。因此,小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减负提质则是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把握最优教学时间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科学设置教学时间,保证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为学生准备数学图片或是教学工具,保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其次,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课堂主导时间缩短,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究与活动空间,保证学生可以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1]。

二、选择最优教学手段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必须要科学选择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压力的缓解,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减负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平等相处,创建民主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其次,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鼓励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置“超市游戏”,然后为学生发放人民币卡片,要求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这样,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能提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的。

四、主动参与,促进课堂高效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要重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示自我,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100以内加减法”一课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要求学生在相关学习环境中学习更多知识。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2]。其次,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发展期间,必须要注重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此期间,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利用民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设置游戏类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分为几个游戏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探讨相关课堂知识,在交流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最后,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优化学习体系,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小学教师需要全面改革自身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可以在全面参与的情况下,逐步提升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3]。

五、大胆质疑,减负提质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在学生提出质疑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大胆提问,放飞思想,才能达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证学生可以在高效学习课堂中学习各类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习质量。

六、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永平.略谈小学数学减负提质的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6(2):235.

[2]陈玲.减负高质,练出精彩:浅谈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8):145-146.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教学实践 探究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的成败不仅关系着基础教育的质量,更关系着21世纪人才的素质。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考问题时尚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灵活地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打好基础。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教师可采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这样就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许多,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为学生创造互相讨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堂提问、数学小游戏、数学作业、数学竞赛等,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在学生碰到困难,心情沮丧时,教师能够伸出援手帮助、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可以坚定学生的信念,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让学生乐于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纵观当前的数学教学,不难发现,很多教师总是习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他们生怕学生自己探索会弄巧成拙,所以常常喜欢把知识一项一项地灌输给学生。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养成。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梯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为例,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那么,这是不是唯一的方法呢?如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一拼,会怎样呢?这些问题一经提出,马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纷纷闭上眼睛联想起来。很快,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同样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抓住时机给予引导,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为素质教育的成功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的落实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切实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关系。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懂得自己只是指挥者、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中的一切教学环节、手段和方法必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基础上;其次,切实改变“以少代全,忽视一片”的现象,既重视“个性发展”,又注重“全体积极参与”。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真正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必要。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做起,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口算时比一比谁算得又好又快;板演、笔算、做作业时比一比谁书写得仔细、认真、工整规范……如果学生做得好,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自觉地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必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起来自然有条有理、事半功倍。

五、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除以上几点之外,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以后的发展架桥铺路。首先,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光辉成就和爱国事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圆周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祖冲之,是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这项世界纪录保持了一千多年。又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可能立刻实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学教学任务不仅包括教给学生计算、解题的方法,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只有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才能铺设出一条成功的素质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淑珍,沈超.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0(2).

[2]胡素英.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3]黄开武.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进一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4]关巧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1).

[5]许海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9(1).

篇5

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的核心是把握概念实质,而不仅仅掌握概念形式的、描述的定义。就如学生会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不等于学生理解“体积”这个概念,教师把握数学概念的实质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所涉及的概念类型、层次各不相同,笼统地论述“数学概念的实质”既论述不清也没有意义,一个重要方法是按照概念的类型分别论述某些数学概念的实质。自然数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没有哪本教材给出“什么是自然数”的定义(一般地,大多数教材在四年级会给出这样的描述来揭示其内涵: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等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但作为教师必须更进一步、较为系统地了解自然数的内涵与实质,本文以自然数为例展开。

一、 自然数的现实意义

自然数概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弗赖登塔尔提出――数的概念的形成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几种: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以及计算的数;而对于数学自身的发展而言,“计数的数”(序数)意义更大,他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发生的还是从系统的角度看,数的序列都是数学发展的基石。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深入地认识每一个自然数的实质与意义。

首先看自然数的现实意义。每一个自然数的现实意义都极为丰富,其最基本的意义有两个――基数与序数。例如自然数5,既可以表示某个集合的元素个数,(即自然数的数量数含义),也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和顺序(即自然数的序数含义)。

在小学的低、中阶段自然数的这两方面(基数与序数)的教学价值非常大,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序数”教学的价值,仅仅停留在“第几”的层面上,缺少对数学本身意义的挖掘,就如学生对“计数的数”的理解是“探索规律”教学的基石。

进一步拓展,我们可以知道自然数还有以下含义:1. 度量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数量数是度量数的特例,度量数是数量数的扩充。数量数刻画的是离散量(集合的元素)的个数多少,度量数刻画的是连续量的大小问题,由于连续量是可以无限分割的量,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出某个量到底有多大,就需要产生更小的测量单位,如果以最小的测量单位(或者同时用多个测量单位表示)作测量结果的单位,用自然数表示就足够了,但表达和交流时会非常麻烦,为了更恰当地表示测量结果,就必须产生新的数――分数(但现实生活中表示量的大小通常用有限小数来表示,便于直观感知量的大小,便于沟通交流,这是由现行的十进制计数系统导致的),这是从自然数扩充到有理数的重要现实动力。另外,为了使自然数的减法满足封闭性,就必须将自然数集扩充到整数集,为使自然数的除法满足封闭性,就必须将自然数集扩充到有理数集,满足运算的封闭性也是数域扩充的重要数学动力。2. 比率数。自然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数)之间的比率关系。3. 计算的对象或结果。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是计算的对象或计算的结果。4.数轴上的“点”。每一个自然数(每一个实数)都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5. 用做编码的符号。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用来编码。6.特别地还要强调“0”有以下几点意义――“0”是一个概念,它表示“一个也没有”;在位值制记数法中,“0”表示“空位(计数单位的个数是0个)”,起到占位作用;“0”是一个数,可以同其他数参与运算;“0”是标度的起点或分界。

二、自然数的数学意义

自然数除了上述现实意义外,还有其数学意义,数学意义就是从其作为一个“数”本身的角度看“数”的内涵,任何一个数都是 “计数单位与其个数乘积的累加就得到的”。“计数单位”及其“个数”是构成数的核心要素,真正认识一个数必然要认识这个数所涉及的计数单位,在小学阶段“分数”与“小数”都分两次学习,第一次学习仅是“初步认识”,第二次学习才是“意义”层次的学习。

由于自然数是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记录的,所以计数单位是“1、10、100……”不同计数单位与其个数的累加就构成了全部的自然数(某个计数单位的个数为“0”时,也要写出“0”,即0的“占位”作用),例如,2034=2×1000+0×100+3×10+4×1,或者写成2034=2000+30+4,即自然数的拓展式。小数也是“十进位值制”的,增加小数的计数单位“01、001、0001……”后,其累加的过程与自然数的过程基本相同,只不过有“有限次累加”与“无限次累加”两类,有限次累加就得到“有限小数”,无限次累加又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不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是有规律地出现的,如果计数单位的个数的情况复杂,没有规律,则无限次累加的结果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

同样,分数也可以看成是“分数单位的累加”,这不仅延续了自然数的认识,又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加减运算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分数就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只需要“分子相加减而分母不变”,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则必须“先通分,然后再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从而进一步理解“加减法计算的本质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相加减”,“通分的本质就是寻找两个分数的相同计数(分数)单位”,这也是分数的通分、约分和扩分(寻找等值分数)的理论依据。

最后简要回答“0”为什么是自然数?“0”是自然数的意义是什么?实际上很难回答“0为什么又是自然数”,简单可以说是“规定”的,是修正后的皮亚诺自然数公理中规定的,皮亚诺自然数公理规定“1”是第一个数,修正后规定“0”是第一个数。而规定“0”是自然数则意义重大。例如,用“0”来描述“空集”所含元素的个数,那么所有的自然数(包括0)就能完整刻画“有限集合元素的个数”问题;0作为自然数集合的第一个数,每个数的后面都紧跟着一个确定的数,可以把所有的自然数一个紧跟一个地排成一列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等。

三、自然数蕴含的数学思想:十进制与位值制

为了表示出一个“自然数”,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进制、十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但最多的是以10为数基的十进制。

古埃及记数法中有“十进制”却没有“位值制”的思想,如果需要记录更大的数就必须产生表示更大单位的“新符号”,但有位值制思想后,则用有限个“符号”就能表示出无限的数,例如在“十进制”前提下只需要10个符号就能表示出所有的自然数。

但十进位记数法,离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还有关键的一步要走,即“位置值制(简称‘位值制’)”。所谓“位值制”,是指相同的记数符号由于所处的位置的不同而可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目。由于有了位值制,就可以用有限的几个数字表示出无限多个自然数,这是记数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来表示数意义巨大,一是便于比较两个自然数的大小,自然数大小比较时首先看自然数的位数,位数越多则这个数越大。二是更便于数的计算,例如所有的加减法做的不外乎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只不过“计数单位”不同,乘除法做的则都是“表内乘除法”。

四、无限集合的个数问题

学习自然数除了前面所论述的现实意义、数学意义以及所蕴含的十进制、位值制思想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自然数集合的元素个数问题,这个问题推动了近代集合论的发展。

对于无限集合,部分可以和全体相等,核心是建立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果两个集合之间的元素能够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则这两个集合元素的个数是相等的。因此伽利略的困惑就不难解决:从自然数集合中抽出完全平方数组成集合,当集合为有限集时,自然数集中元素的个数多于完全平方数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当集合元素为无限时,两个集合元素个数一样多只需要建立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篇6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低段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段的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中高段的单位之间的换算、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等等。中高段判断题中,中差生的错误率偏高,原因在于对定理、定义的理解不够清晰。

学生学习习惯差。

学生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计算能力差。

各个年级都有因为计算不过关造成丢分的情况,而且比较严重。

观察能力不强,应变能力差。

学生对图文题、表格题及综合运用的题型(这些题大多把解题条件放在图、表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解决的)解题能力较薄弱,原因是学生观察能力不强,而导致找不到解题条件。部分题目较灵活,平常教学中没有接触到类似题型,有些学生就无从下手。从卷面上看,不论是在计算还是解决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学生对某些概念产生混淆。尽管学生对常见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晰,但是如将题目置身于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二、改进措施

加强校本研究,提倡同伴互助,强化备课工作。

新课改以来倡导校本教研,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为教师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提升创造条件。因为新课程改革使们们每个人都面临冲击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个人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各学校有浓郁的教研氛围,有问题大家一起研究,有经验大家一起分享。校本研修活动中要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总体把握教材要求,挖掘理解每节内容。结合每学期教学计划交流,学习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教学总目的要求,熟悉每单元教学要求,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关键,个人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教学策略。

继续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效率。广大一线教师运用新的理念,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切实抓好“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教学方法要有启发性,激励性,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要改变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实效性不强的现状,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能力培养,进行思维训练,使新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特别是教导处应多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们一起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特别是对部分教学上还存在困难,业务素质不太高的教师,更应加强指导。让我们的老师清晰地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平时教学要坚持做到堂堂清、节节清。

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在平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辨析、掌握,所用的方法可采取题组对比方式。计算是基础中的基础。

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中,作业批改中,练习设计中,课后辅导中,对两种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优生侧重挖掘潜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后进生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这些学生的辅导工作,对这部分学生要有所偏爱,及时给予补缺补漏。因此,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一帮一”或“二帮一”学生互助方式,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能力的培养----适当地进行专项训练

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能通过死记硬背、记忆题型、套用公式来换取高分,那样只会让学生越学越死,不会变通。要加强练习课、复习课教学,不能只用做题来取代这样的课堂,要对练习题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变换。

(1)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方法,如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加强计算题的有效练习;在学生中开展计算正确率的比赛;每节课抽一定时间让每位学生进行题目思考过程外现——分析。

(2)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不要怕多浪费时间,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而不是一味的题海战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严重的透支。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讨论的要点:

如何发挥教研组和集备组的力量,提高学校常规教研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和审题习惯)

如何提高各年级学生的数感和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何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关注后进生?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二)

一、试题解析

1指导思想:本次命题虽然都是以单选的形式出现,但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以数学课程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渗透新理念。坚持人文数学、生活数学、学校数学相互结合,把“双基”的考查与数学思想及综合运用的考查有机融汇,使师生从中体验到数学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和真谛,努力让测试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2命题原则:

(1)基础性原则。注重基础,把握知识点。测试卷中,基础题依然占据70%的分值,综合性试题不偏离知识点,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情况。

(2)大众化原则。试题面向全体,贴近大众“口味”不是精英选拔式的,没有偏题怪题,力求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答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得到相对比较满意的成绩。

(3)创新性的原则。这些题是我全力打造的一道丰盛的数学大餐,在竭诚调剂众口的同时,那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试题更是盛宴中的亮点,能够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广开思路,着力体现测试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回顾和检验,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拓展延伸和创新生成的过程。

(4)人文性原则。为了消除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感和紧张心理,临场发挥自如,在试卷中,选项中加入了一些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答案,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顺利作答。

(5)应用性原则。试题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6)导向性原则。因为试卷所蕴涵的思想理念,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试题中点点的变化都会在师生的心中掀起涟漪,甚至引起他们的感叹;原来数学知识这样富于千变万化而又万变不离其中,从而对他们日后的教与学更有兴趣、有信心,特别是更具有灵活性做很好的引领。因此本次试题昭示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与学不能模式化,更不只是简单的选则而已,它是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情感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

3命题说明:

二、质量诊析

1主要成绩

(1)“双基”这一传统强项优势明显,地位比较稳固。主要表现在①概念理解准确到位。试卷中关于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题,学生理解和答题情况都比较好,正确率88%以上。②学生对于各种计量单位之间进率及其换算掌握和运用比较准确,有关单位换算一题的正确率很高。③题中设有带多余条件的问题,学生能认真分析找出有用条件,正确解决问题。④解题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发散性有所增强,学生对解决一些开放性题目的能力有很大提高,正确率比上学期明显上扬,特别是一些书中题稍微变形后,难度有所增加,思维要求也相应的高了,可喜的是,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是90以上。

(2)常规应用题的解答能力较强,对应用题的解答的共同点是与教材提供的题目基本一致的正确率明显高于经过一定加工变动的,可见学生对传统意义的“类型题”掌握较好。

(3)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增强。对于这一问题是课改新加的内容,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认真,所以正确率较高。

(4)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所增强,我们必须承认在数学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极容易形成比较悬殊的差距,即所说的两极分化,而从今年的试卷来看,这个差距在趋于缩小。更让人欣喜的是我看到分数较低的学生试卷中,即使是不会的题,他也会按自己的思路把结果写出来,没有空白,这种不言放弃的精神让我感动,这份执着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在逐渐增强。

(5)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有所拓宽,促进了数学学习和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如23题:要求粉刷教室用去大白粉多少千克,要先(),多数学生解答的都很好,说明数学教学已逐渐与生活有机结合。

问题剖析

试卷反馈的信息也暴露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理念、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缺乏严谨的态度和责任心。

从试卷中我看到粗心大意仍是数学学习的一大杀手,学生因计算马虎,运算顺序颠倒,符号看错,导致数据随之而错,看了这样的失误,让人不解,不为这些孩子们感到惋惜,如果他们能在答题时更细心一些,如果他们能在交卷前仔细检查一遍,如果他们能对每一个结果的责任感更强些……哪怕有一个如果成立,他们的分数将会被改写,他们的未来或许也会被改写,当然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很多,不排除考场紧张,一时成笔下误,但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孩子身上都是这样的失误,就不能不令人深思,这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否这样马虎大意,是否与我们平时练习中常用的题山题海战术有关?是否由于所做练习乏味,无新鲜感、挑战性有关?也许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我(他、她)是会的,偶尔失手无所谓,然而长此姑息将形成顽疾。

(3)解题计算技能、技巧和估算能力有待提高

试卷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明确要求简算的题目正确率很高,而在其他计算和应用题解答过程中,即使很明显可以简算的数据,学生也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演算,缺乏应有的数感和技能技巧的灵活运用意识。

(4)知识上仍存有盲点或误区

(5)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运用仍有较大差距。

试卷中统计图绘制,图形平移,图形的构成等问题暴露出目前我们的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学数学,体验、理解、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淡薄,对学好数学的理解比较狭碍,重计算,轻操作、体验,机械学习、记忆的痕迹太重,不仅人为地为师生增添了很多负担、很大压力,而且长此以往会将无数的学生拒之于数学王国之外,再也领略不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奇妙和乐趣。

(6)教与学的双边都存在保守观念和应试心理

教与学基本停留在运用知识能解决教材提供的问题这一层面,而关于这些问题可解有那些变异,滋生什么样的新问题以及它还能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等等,我们考虑的太少,甚至认为这种必要的拓展是“越位”,觉得只要教材内容轻车熟路考试便胜券在握,从而导致数学的学习缺少思考、缺少方法,一直徘徊在记忆,模仿或凭经验炮制的阶段。面对以上问题,我想我们每位教师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应该做的是:

加强知识和理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

这一提法听似老生常谈,但在今天重新强调仍十分必要。新教材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并且与时代同发展。它不仅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作了调整,在知识面上也有所拓展,新增了有关概率、视图、平移、旋转等知识,教者不加强学习,今后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不仅是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甚至会有教不准确的现象。诚然,自课改启动以来,我们每学期都组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确实有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的理解、落实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通过深入透彻的学习来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否则教学中就会表现出忽左忽右的倾向,有的是穿新鞋走老路死教教材,有的虽把课堂弄的热热闹闹,但活中缺实,龙画的不错但缺少点睛之笔,这样的龙还是难以腾飞。

宏扬敬业精神,增强责任与忧患意识

学生的责任意识来源于教师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着意的培养,所以教师自身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作好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我们从事了这份育人的工作,就应该对自己所上的每一节课负责、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家长那份厚重的信任与期望负责、对我们肩负的沉甸甸的使命负责,归根结底都是对自己负责。近几年中考高考移民、小学幼儿园折校折班等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正面临着学生、家长、社会的选择,一旦无钟可撞岂不是连和尚也做不成了。

提倡同伴互助,开展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使们们每个人都面临冲击和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有限的外出学习无异于杯水车薪,况且有很大一部老师根本无缘参加,这就需要教师个人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牢固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学生为本的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审视我们的课堂,你给了学生多大的发展空间?有的老师为了给听课者看学生自主学习的场面,刻意安排了小组讨论,讨论后还是由老师把知识讲解一遍,殊不知这样学生会扫兴,即使你讲的津津有味,学生恐怕也是心不在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不放心、不放手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甚至视学习为苦役。要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一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能数学;三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的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去锻炼,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的飞翔。教育的结果是要培育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快乐树,而不是一株株被修剪捆绑得伤痕累累的盆景。

(2)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①教材内容生活化

对于小学来说,他们对生活事例最感亲切,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旧教材没有生活情境,依然是例题加练习的形式呈现,需要教者根据新课程理念作适当调整,通过加工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新教材虽以情境为依托,但教材是面向整个发行地区的,有些情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有的缺乏新意和吸引力,教师要勇于拓宽情境资源渠道,能灵活使用并敢于突破重组教材更好的服务与教学。

②静态知识动态化。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方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要领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一定不要只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要知道知识能力是不能简单复制粘贴的,没有体验的数学学习是不完整的更是不科学的。

③教材处理科学化

(3)动态生成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即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可能,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那些不可预知的生成,有的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设计压制或不去理会学生随机产生的想法(例公开课),实际是对很好的教学资源或教学契机的浪费,教师不能过于迷信遵循教案,要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生成并因势利导,完美体现你的教学机智。

(4)质量、效率意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数学这一生活、学习、工作、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并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这里我说的质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答100分、90多分,这不现实,但学生终究要在数学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吧?我们不能也没有权力一味责怪学生如何笨,问问自己,是否有效利用了教学时间?是否关注了每个学生的数学发展?

习惯养成意识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它使人“行”不由衷,“动”不由己。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的在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同样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致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教学过程,就应该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并让这种良好的习惯服务于学业,服务于事业,服务于人生。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主动地去与他人合作与分享;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倾听、遵守纪律、认真做事、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收集信息、自我评价等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

自我反思意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照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效顺利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希望我们每位教师能在反思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全面提升!

小学数学质量分析(三)

一、存在问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主要表现在低段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段的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中高段的单位之间的换算、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等等。

又如中高段判对错的题中,中差生的错误率偏高,原因就在于对定理、定义的理解不够清楚。

学生学习习惯差。

学生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等,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察能力不强应变能力差。

学生对图文题、表格题及综合运用的题型(这些题大多把解题条件放在图、表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解决的)解题能力较薄弱,原因是学生观察能力不强,而导致找不到解题条件。部分测验题较灵活,平常教学中没有接触到类似题型,有些学生就无从下手。

计算能力差。

从本次检测的结果来看,各个年级都有因为计算不过关造成丢分的情况,而且比较严重。

二、改进措施

为此我们有以下几点打算:

狠抓双基。

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在平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辨析、掌握,所用的方法可采取题组对比方式。

抓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灵活使用教材。

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解决问题到喜欢解决问题。

重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篇7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数学品质

语文与数学是小学的基本科目。在传统的语文与数学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知识的灌输,以便于其能够在考试中具有足够的知识量来解答题目。而素质教育提出后,无论哪个层次的教育,都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数学其本身就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能够为其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而数学品质的养成需要从小开始,三年级作为小学的中间阶段,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必须要重视其对数学品质培养的作用。

一、数学品质的内涵

数学品质其是数学思维品质的简称,也就是俗称的数学思维。其与语文思维、英语思维等学科性思维一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数学地眼光来作为出发点。而数学教学其实际上就是数学思维的问题化。在数学问题中,其会反应一定的数学思维。一般来说,数学思维其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只是,在没有接受数学学习之前,学生的数学思维缺乏条理性与层次性,但是,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数学品质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这也是其培养的难度之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中,培养其数学品质,将会使得其思维模式更加成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逻辑性更强,解决的方式更加准确。[1]

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的重难点

1.学生思维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小学生三年级的学生才接触学习不久,其接触的科目较多。因此,其在潜移默化中国已经具有较多的思维模式,虽然都相对不成熟。但是,这些思维模式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一定的融合。在这种状况下,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品质就缺乏对应的认知。尤其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不强,面对诸多的思维品质,其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辨别与运用。这就使得其在数学品质的培养上,存在极大的阻碍。[2]

2.学生难以将问题与思维联系起来

就目前来说,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品质培养主要是通过数学问题来实现。然而,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其针对数学问题无法了解到其中数学思维品质。这就使得很多数学问题都被片面化。学生就算能够实现数学问题的解答,也无法了解其深层次的数学含义。这就使得其教学无用化,学生数学品质得不到提升。

3.教师本身思维模式的成熟化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习惯性的代入自身的思维模式。而同样的数学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再加上其知识构成、环境影响等原因,同样的思维有着不一样的模式。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就会不自觉的代入自身的数学品质。这就很容易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数学品质的模式表现出一致性。这将不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3]

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的具体策略

在上文中,笔者指出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会使得其数学品质不成熟,无法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供良好的帮助。面对该种状况,笔者认为,必须要从如下几个方式来培养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品质:

1.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就必须要保证教师教学方式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且教师传递出来的数学品质,学生也能够基本认可与接收。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必须要根据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其中包含的数学思维对自身的数学思维进行优化,使得其更加符合教学的需求,在教学中能够与学生的水平一致。

2.加强数学问题与思维方式的联系性

在教学中,教师会就某个数学问题来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分析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式。在很多时候,学生无法自行将数学问题与思维方式联系起来,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引导。在整个教学中,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行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待其遇到瓶颈后,适当的进行引导即可。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4]

3.设计问题加以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个数学问题进行问题的设计。也就是,将其分解化。运用数学思维,来分解一个大问题,并且按照对应的规律将其排列。学生通过对小问题的解决,来奠定该种思维习惯,并且解决这个大问题。当其,设计的问题合理性能够得到保障,那么其在数学品质的培养上,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有效性。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就是教师将数学思维模型化,而学生通过对模型的运用提高自身的数学品质。[5]

结语

篇8

【关键词】 使用;测试卡;提升;质量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开放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提倡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的方法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和做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同时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和提出问题,并对他们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评价,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有学科价值的问题,将学生的差异得到很好的展示. 从死板的课堂教学行为变为引导学生灵活有效学习的行为.

《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也转变了我教学的理念,改变了我的课堂行为,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我认为,《数学分层测试卡》式的教学方法很好,它的特点是与数学材料配套,每节课一张卡,每张卡均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练习,第二层是综合练习,第三层是拓展练习.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即照顾到好的同学,又能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为基础较差的同学搭建掌握数学理论的一个个台阶,使他们比较顺利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吴正宪老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这一课时,诙谐、生动地阐述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她认为,教学中的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是筑起课堂实效的生命线. 这一点讲的实在很精辟,通过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说法确实切中了教学的要害,实实在在是这样的. 实践证明: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创造有效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的教学途径,是提高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通过使用这种教材我深切的体会到,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真是学无止境啦!

以前在使用其他练习册时我班的学困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比较低,用了《数学分层测试卡》后学困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了. 现在这些学困生对《数学分层测试卡》爱不释手,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相信在他们感受到成功体验之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可以说《数学分层测试卡》给学优生带来了激励,给学困生带来了希望,《数学分层测试卡》真是学好数学的好帮手. 《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数学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老师的激励的话语,看到最多的是学困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课堂氛围和谐,学习气氛浓厚,成绩也不断的提高. 《数学分层测试卡》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功,自己的未来,也使教师受到只要有辛勤的付出,定会有满意的回报. 数学分层测试卡,不光在使用时会应用它的分层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仍会把这种分层理念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我想,分层测试卡在我心中,不单单是一本普通的卡了. 因为在自己的课堂汇总、课堂练习的设计,也与《数学分层测试卡》一样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对于第一层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 对第二层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第三层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他们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班均分也提高了不少,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分层测试卡》对我们的帮助.

在《小学数学分层测试卡》上,有些较难的题,对于做题速度慢的学生,仅凭讲后课堂上的一些时间是很难做完. 于是,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做《数学分层测试卡》. 当他们听到还可以继续做时非常高兴. 有的课间马上做,有的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做,他们做完后就拿给我判. 有些很难的题,如果他们认真独立思考后还是做不出来,我就鼓励他们共同讨论,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数学分层测试卡》确实让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了自信,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成了学生喜爱的练习册.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者的成功体验,往往是创造机会追求卓越继而走向更大成功. 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 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前进再前进的良好循环. 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对《数学分层测试卡》中的一些实践性很强问题,有畏难的情绪,会选择不做;课堂时间不够做练习,学困生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等等.

篇9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数学这门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是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也要学会从心理层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最基本的知识层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最基本的数学问题。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数学教学课堂上,依然保留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目前学生的需求而言,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时期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而严重影响到数学课堂质量。(2)很多数学教师过度注重题海战g,不论是日常作业还是寒暑假作业,题海战术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题海战术不仅来源于老师,也来源于家长,为此,在这样的强压之下,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3)很多数学竞赛等数学活动,已经失去了最初举办的意义和价值,现阶段,我国很多小学已经开展了数学竞赛班,让数学成绩较高的学生参加培训和学习,进而导致学生之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是因为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更因为老师盲目注重学习成绩和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心理上的变化。

二、运用心理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1.读懂学生的心理

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读懂学生的心理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学生对知识处于懵懂的状态,很多数学思维和理念都需要依靠数学老师的引导,为此,读懂学生的心理非常必要。一方面,数学老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细心观察,了解和把握学生渴望自己解答数学疑难知识的欲望,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这样的心理。其次,要读懂学生对赞扬的渴望,学阶段的学生渴望来自长辈以及老师的表扬,他们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望,尤其渴望在每一次成功完成某件事后能够得到家长、老师及其他长辈的认可和赞扬,数学老师要在传授好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下表现的空间。最后,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课堂上解答数学知识点时遇到的难题,并将这些难题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上或课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细心解答。

2.看懂学生的需求

从心理学上提高学生数学教学质量的第二大要素就是要看懂学生的需求,尤其对知识的需求。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严肃呆板的学习环境,而是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作为数学老师要学会转变自己教学课堂的学习氛围,尤其在小学前三年的学习阶段。通过我国很多教学机构的验证,情境式教学模式十分受学生的欢迎,运用学生对动画的喜爱,将数学知识融入动画中,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从实践课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众所周知,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很多思维都是从动态中形成的。为此,实践课对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掌握更加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3.听懂学生的倾诉

听懂学生的倾诉主要是指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和互动,从根本上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便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解答知识疑难,进而出色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老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难题,要学会听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想法以及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认可。另一方面,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对每一道数学难题的解决方法,不要急于否定,也不要固定解题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题,去把握知识点,对于错误的解题思路要用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用最和蔼的方法感知学生的内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

总之,从心理层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改善数学老师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智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有很多意识、思想、行为都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44-01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到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辛耍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候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像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l+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只是会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宇,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感提出来。

2.激励学生敢问

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的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A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的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个题目,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趟呔咛迦耸,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80%的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使学生敢问。

3.要让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

要是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

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了再说,你认为不[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如逻辑不[、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的时候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

4.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益。学生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问题,有多少问题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定。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求疑的途径,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成功,使之共事同乐。

另外,质疑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4.2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起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