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的命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⑴表现:
通过公有资产的优势来反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的优势是量与质的统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公有资产有量的要求,且要水平高、素质高,同时要把住命脉。
量的优势:全国范围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混合资产(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量可以有所差别)
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确保了我国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
⑵实现的形式多样化:
①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股份制是主要的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⑴要性:国有经济直接关系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经济性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⑵表现:
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
②国有经济必须提高整体竞争力和质量,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
⑵必要性:生产力水平决定;市场经济平等性要求。
⑶作用:①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各方面需求 ②增加就业
③优化经济结构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
⑷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二.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结果
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价值规律 ,优化资源配置。
只有承认生产要素带来收益,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必须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保证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三.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条件(根本):能够开展充分的竞争,保持灵活的价格。
⑵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①.平等性
含义: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由什么决定: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
要求:
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②.竞争性
含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存在广泛的竞争
必要性: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作用 :
使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优化资源配置的实现。竞争激励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负面影响:竞争会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盲目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发性、盲目性)。竞争的动力源于对利益的追求竞争性易产生不规范行为要求市场具有法制性
要求: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竞争形式多种多样:价格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信誉竞争
③. 法制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易产生不规范的行为)
含义:健全的完善的法律基础、经济活动要依法执行.
作用:法制性是公平竞争的保障。调节竞争中个体利益活动的矛盾,保护公平竞争,从而达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 开放性
含义: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必要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要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承认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带来利益。
作用: 优势互补;激励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生产率; 通过这两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要求:
反对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反对垄断,形成统一的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以竞争为核心。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法制性是竞争性的保障,开放性是竞争性的要求。
四.宏观调控
⑴任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⑵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⑶手段: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经济手段:财政、货币、税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供需)
法律手段:立法、执法
行政手段:要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必要行政措施来规范。
道德手段:建立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背景下 公路经济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72-02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正处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强大背景下,国内的公路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对公路基础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以此来带动国内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公路建设速度提升很快。随着政府对西部经济开发的重视,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对公路周边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公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实体,得到广泛的关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公路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 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公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公路经济,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提高公路经济发展的力度,就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2 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运输是物流行业重要的运输方式。各个区域间的物资与商品流通,可以通过公路运输完成。公路运输使各地的物资得到科学配置,满足市场的需求。公路运输有着其他运输方式无法相比的特点,例如运输费用低、运输门槛低等,因此受到企业的青睐,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1.3 加快了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受到交通行业发展落后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起来,尤其是公路建设。当前,我国完成的公路建设里程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而且地位还在不断提升中。公路建设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突破方向。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交通已经成为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由于交通不畅,区域特色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无法转换为经济收入。当公路建设完成后,区域特色经济资源可以通过公路运输,顺利地走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公路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策略
2.1 公路经济发展现状
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任何时代都体现了其重要价值。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公路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不论是连接城镇乡村的普通公路,还是连接经济发展主体的高速公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国内的公路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造成了公路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另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内部存在的问题,造成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制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公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亟需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2.2 提高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公路经济发展的策略
(1)完善公路系统的管理体系。公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公路系统的管理体系方面。因此,有必要在公路系统内部,建设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首先,加强管理,严肃工作纪律,杜绝乱收费与不作为。公路行业是服务行业,公路系统的正面形象需要每一名公路人员共同维护,才能提高公路经济发展的速度。完善公路系统的管理体系,可以为公路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公路系统的陈旧思想意识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对公路人的要求。但是有一部分公路管理人员认不清行业发展趋势,思想意识没有更新,出现工作不负责任,缺乏服务意识,严重影响了公路经济的发展。因此,公路管理系统内部,要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调动职工的服务意识,更新观念,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乱收费与不作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最后,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对公路建设质量严格把控,提高公路的使用期限,科学养护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公路经济的最大化。
(2)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公路职工职业综合素养。公路职工的职业综合素养不仅包括职业思想道德,还包括职业专业技能。因此,为了提高公路经济效益,就要提高公路职工的职业综合素养。首先,转变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公路系统要时刻关注职工的思想意识形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教育培训是提高公路职工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公路职工通过培训可以转变思想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另外,专业的职业技能可以提升职工的自我认知与肯定,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其次,提升公路系统管理层的管理水平。管理层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可以严重影响系统内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因此,作为管理层领导,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样也可以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及时更新思想意识和管理方式,为广大职工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公路经济的稳步发展。最后,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岗位培训机制。公路经济的发展会遇到更多的新挑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挑战,必须培养能够接受挑战的人才。因此,公路系统要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吸收掌握各种新技术的人才,同时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岗位培养机制,向人力资源库不断输送公路建设人才,从而促进公路经济的发展。
(3)提高公路养护力度,促进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公路及其相关部门,对公路经济的定位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公路系统中,养护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不重视公路建设初期的养护环节,就会在公路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公路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其次,公路从设计环节开始,就要对各项开支做好预算,并在施工环节和养护环节中严格执行。在不同的阶段,资金支出和作用的重点不同。在公路施工阶段,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可以提高公路的使用期限,从而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公路的养护阶段,采用科学的养护方法,同样可以提高公路的使用年限,提高经济效益。而在设计、施工与养护3个环节中,以公路养护最为重要,这也是实现公路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环节。公路的养护工作主要包括对各种隐患的排查和解决,需要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公路的排水系统是养护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处理好各种积水问题,保护好公路路面的完整度,及时地维护,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公路系统要把握好发展良机:首先,在系统内部建立建立培训体制,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其次,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业务能力上,为广大职工做好表率作用。另外,重视公路的养护工作,提高公路养护力度,从而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燕.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轻工科技,2015(12):158-159.
[2] 刘洪霞.简述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科技创业家,2014(4):234.
[3] 万丽萍.小议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338.
篇3
一、行政垄断的历史渊源
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而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面,消除或限制了竞争,妨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对其进行规制。通常,把垄断分为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这两种类型垄断是大多数国家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
(一)行政垄断概念的界定
只有对行政垄断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思考对其规制的法律问题。行政垄断在我国不同的领域都大量存在,样态也有所不同,学者对行政垄断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社会在发展,不同时期对行政垄断也应有不同的认识。行政垄断是非法的还是合法的?非法的,就必须对其规制。我国的《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的定性本身不是很清晰。第八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说明了行政垄断是非法的,需要对其规制。但是,第七条: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又把消费者怨言最大的行政垄断行业排除在反垄断法规制的主体之外。《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的这种定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在加入WTO 初始阶段,行政垄断的确助推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暂时增强了对外的竞争力但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垄断就必须有所解决,真正要提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行业的竞争力,对行政垄断有清晰的定性就迫在眉睫。定性不清,也造成反垄断从来没有涉及到行政垄断,短期内让政府真正的反行政垄断也许会带来阵痛,但长远看,这才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经途径。笔者认为,行政垄断的定义为:行政机关或者被授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非法行为。这种行为造成市场效率低下,社会不公,就是非法的。
(二)中外行政垄断的对比行政垄断不是计划经济国家或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所独有的,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也存在行政垄断。西方国家行政垄断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前期。自由市场体制建立初期,产生了保护主义思想,就已经有行政垄断现象;在16世纪至18世纪,重商主义十分强调国家的作用,强烈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以利于保护对外贸易,行政垄断现象随之大量存在(姜彦君,2002);甚至在纳粹德国上台后,于1933年制定了《强制卡特尔法》,卡特尔组织在德国迅速发展。但是在18世纪中期,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被各国奉行,重商主义引起的行政垄断也随之被瓦解。
1890 年美国制定的《谢尔曼法》,就是反垄断法的标杆,西方各国相继制定反垄断法。由此可以得出,西方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法基本是在解决行政垄断之后才开始立法的,因此法律中没有规制行政垄断的规定,美国例外。我国明朝中叶即公元 1 5 世纪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从产生的时间来对比,并不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太晚,但是最终没有发展成自由资本主义。在民国时期,以四大家族为首的,通过权力寻租,限制和取消竞争,以获取超额暴利,行政垄断在国家各个领域广泛存在。解放之后,我国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国家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在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领域中,国家垄断大量存在,行政垄断也随之产生。综上所述,我国没有经历过西方发达国家从18世纪中期开始,奉行自由竞争,挤压行政垄断的阶段。致使我国从官方到民间,迷信权力的思维广泛存在,而且把行政垄断和国家垄断混为一谈,认为行政垄断和国家垄断都是合法的。行政垄断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强制交易,往往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限制竞争。二、行政垄断的危害
篇4
中图分类号: S7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事关粮食安全保障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产业,而我国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在有限的水资源分配当中,农业用水由于其比较效率较低而处于不利位置,大量农业用水被工业和城市用水挤占,因此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新农村建设水利灌溉管理的意义
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一)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强水利灌溉管理,应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建立了透明的水费计收制度,避免了过去灌溉用水水费计收层次多、收缴不规范、搭车、代收、克扣等现象,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农民用上“明白水”, 交了“放心钱”,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同时,由于用水透明,促进了农民节约用水、精耕细作、结构调整,收到节支增收的效果。
(二)促进了节约用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行灌溉管理后,通过农民用水落实水费计收制度,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农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钱,这样做,就使节约用水有了经济调节手段。
(三)规范了用水秩序,减少了用水纠纷。实行灌溉管理后,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 灌水秩序规范,许多过去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内部就得到解决,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减少了用水纠纷,使农民从繁重的解决用水纠纷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供水服务。
二、我国农村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管理运行政事不分。水利灌溉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水管单位的主要职能是防汛、抗旱、工程看管和收缴水费等,而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经济的形式和手段,盘活水利资产,发展水利经济,积极参加市场经济大循环。此外,政府多部门管水,城建、环保、卫生等部门多头管水,多头治水和公益性与经营机构未实行管养分离的现象严重存在。
(二)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和政策还不够完善,一方面灌区没有经营管理自,灌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收取水费,灌区为了自身的利益,鼓励用户多用水,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实行梯级水价,使得农民在节约用水后经济上不能得到实惠,从而认为实施节水灌溉没有任何益处,这样必将导致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用水户,都缺乏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三)灌溉工程管理费用不足,导致灌溉工程出现恶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不断增加,但是农田灌溉水费收费标准低,水费收取率也低,有些地方拖欠、截留、挪用灌溉水费情况严重,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农田灌溉水费收入锐减,灌溉工程管理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管理人员工资难以保障,管理队伍涣散,致使不少渠系出现失修失管的现象。 (四)另外,目前水利管理体制的制度取向是水利管理单位不希望节水。水利管理单位大部分都是通过建设、管理水利工程向农业提供用水的单位,水是商品,水利单位提供的农业用水也是商品,水利单位与农民在水商品流通过程中成了买卖的双方,这样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水利灌溉管理的策略
我国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必须做到:①应以节水为中心,做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②要与所在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③要从总体角度优化配置灌区的水土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改造的方向、重点、内容和措施,用较少的投资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具体说来:
首先,政府和广大群众在思想上要深化3个意识:一是命脉意识。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战略资源。要牢固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的大水利观念。二是忧患意识。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调度,尊重自然规律,努力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要充分依靠科学,合理地利用水利灌溉。三是责任意识。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和“科学治水,人人有责”的观念。增强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意识,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
其次,加强水利灌溉管理,提倡节水意识,建立激励机制。我国农民的节水意识普遍薄弱,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农民节约用水迫在眉睫。目前一些地区实行的阶梯制水价制度的有较好效果,即适当提高灌溉用水价格,并根据该价格按实际用水量收取水费,同时由国家向农民发放灌溉用水补贴。补贴费用的高低,以当地采用常规灌溉方式的灌溉定额为度。节约用水者,补贴费会有少量剩余;用水浪费者,则需要自己多付款。这种机制很好地激励农户节约用水,大大提高了农户的节水意识,不断发展便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我国节水灌溉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三,加强农业水利灌溉规划,制定不同区域水利灌溉发展模式。农业水利灌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全面、科学、系统地作好规划,依据经济承受能力,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编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切实可行的农业水利灌溉计划和实施方案,以指导农业水利灌溉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最后,加强农村水利灌溉管理,深入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是保障农村水利灌溉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加大乡镇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力度,将承担公益性事业的水管人员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正常经费开支,以稳定农村水利队伍这支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云.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J]. 河北工业科技,2006 ,23(2) :131.
篇5
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下为法制奠定了经济基础。在量的方面,市场经济扩大了法律的作用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商品交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频度越来越高,因此而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由于市场经济条件的变换以及交换过程中的纠纷已经超出了血亲、宗族和行政权力调整的范围,就需要有专门的权威机关大量地制定和适用法律。随着新的生产部门和行业的出现,新的交换市场应运而生,市场体系日趋复杂化和专门化,使社会对法律的要求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推动了民商法和一系列法律部门的兴起和发展。
在质的方面,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有着根本的区别,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在法律上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主要不在于它有更多的法律,而在于这些法律体现了不同的原则、精神和程序。例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要求经济主体合法经营,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意味着它对行政权力的绝对无条件的服从。法律的任务就在于用强制力将经济主体限制于行政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因此,计划经济的法律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命令法体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首先在于经济主体具有法定的、任何行政权力都不得侵犯的独立权利。法律为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留下了广阔的可以选择的自由空间。因此,市场经济的法律是以经济主体的权利为核心的选择法体系。
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要使经济生活正常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秩序。计划经济的经济秩序是和行政秩序同一的。可以说,计划经济实质上是行政经济。而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制来形成和维持的,或者说,是一种法律秩序。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市场经济就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但是市场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备的法律前提,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所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或者说,法制是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则、政府行为等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来全面规范,即一切经济活动法制化。
市场经济必须是法制经济,这是因为:
(一)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这就要求用法律确认市场主体资格、明确产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同时,规定市场主体行使权力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如果没有法制,市场主体的财产权以及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市场经济也就是一句空话。
(二)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市场经济的基础在于市场,而市场交换或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自由,平等的协商所订立的契约来进行的。契约是市场的法律原型,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就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立经济关系和实现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最本质的区别。离开了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而契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必须以法律对契约原则、方式和结果的确认与保护为前提。
(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这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之一。但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市场机制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因为在竞争过程中,有些竞争者为了贪图利益不惜冒最大风险,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盗取别人商业秘密等,这就必然妨碍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如同球赛一样。球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没有规则,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必要的法律是维护正当竞争的保障。
(四)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的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是通过契约发生关系的,这就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必须通过法律确认所有人的平等地位,至少在形式上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五)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它一方面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国际化。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必须有统一的调整手段和相应的规则。要使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就必须按照现代法制的要求,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
三、法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一)引导作用。法律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是由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决定的。客观地认识这些规律,真实地反映这些规律,并通过对市场的引导使之符合这些规律的要求,这就是法律的根本任务。市场经济经历着复杂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为了使密集的、复杂的且随机性很大的社会互动井然有序,必须运用法律对人的活动进行引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既要借鉴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并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这就必须借助法律的引导。必须明确的是:现代市场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大,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市场体系规模,都是复杂而庞大的,再也不能按近代市场经济那样单纯依靠私人自治或意思自治而自发运行与发展,必须实行高层次宏观调控,并使这种调控的形式多样化、精密化,并以引导为主要形式。
(二)促进作用。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直接促进作用。有些直接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经济法以及经济行政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等,不仅促使市场按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而且为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扫除障碍与创造条件。任何一项直接调整市场关系的法律,只要它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和反映市场规律的,就定能促使市场经济的发展。
2、间接促进作用。这主要是指那些以调整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家庭关系为主的一些法律。如刑法、诉讼法、家庭婚姻法等等,虽然它们不直接或多数不直接调整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行为,但由于通过对各种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调整,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从而调动人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三)保障作用。法律以其特有的属性国家强制性和规范性,在保障经济顺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种保障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益保障。市场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大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并体现为一种权利。法律通过及时制止、制裁那些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篇6
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经济基础,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支柱地位,以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国有企业应该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为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认真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方针,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正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更为便利的微观基础。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迎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一轮竞争做好准备。
从国有企业的功能与作用来看,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在需要控制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体现国有企业的控制功能。要利用国有企业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网络的特性使少数特殊行业和领域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如电力网、铁路网、航空网、基础电信网、城市公用事业等。这种自然垄断性质,决定了国有资本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必须保持较强的控制地位,以便于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制和监控,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要保证在国家层面上的产业竞争力。在国家确定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对重要的骨干企业实行国有控股经营甚至独资经营,以国有经济的资源动员力量和优势,保持和不断提高在国家层面上的产业竞争力和技术领先性。要把由国有企业持有的国有资产作为调控、稳定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有所作为”,就是要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企业资产的合理集中、流动和重组,使国有资本的运行富有效率,功能得以放大,优势不断增强,能够用少量的资本控制、影响和带动大量的社会资本,形成国有经济在动态上的数量、素质和布局优势,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挥民间资本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实现保持国有企业支柱地位、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在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应加快有序退出步伐,将回收的资本投向其他需要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行业和领域,或用于建立、补充专项社会保障基金。庞大的国有资本的流动重组,必然涉及就业的变动、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的波动,也意味着国有资产的大规模和大范围转移,影响面甚广。因此,要以不影响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保持国有企业的支柱地位为主线,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为基本前提,以不引起人员不稳定和资本市场波动为出发点,尽快完成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
篇7
关键词:企业;商业秘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40
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秘密作为企业的重要情报,关乎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然而,多数企业并无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使其核心技术处于被泄密的风险当中。众所周知,可口可乐公司采取商业秘密的手段对其配方给予保护,创造了商业上的奇迹。因此,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的现状
在商业秘密安全管理方面,我国多数企业尚未足够的重视,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第一,企业缺乏系统性的保密措施。由于企业的管理层,对商业秘密的法律范围不清楚,影响着公司商业秘密的保护理念,多数企业未规定商业秘密的范围,对企业的员工接触的商业秘密并未作出严格的规定。
第二,员工的流动频繁。人才的频繁流动,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商业秘密被侵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第三,对商业秘密的救济效果不明显。就司法实践来看,很多侵害商业秘密的案件,原告企业在举证时的困难较大。另外,我国的对商业秘密的法律规定比较松散,尚无统一的专门法规对商业秘密进行救济。
2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商业秘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商业秘密的管理,能够保障企业的经济命脉。
首先,对企业来说,商业秘密管理利于维护企业的财产利益。加强对商业秘密的管理,有利于更好的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使其处于安全之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其次,对社会来说,商业秘密管理有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若企业的商业秘密管理不完善,容易使商业秘密泄露,这也关乎着市场经济的风气。若使他人滥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这会严重打击诚实经营企业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会混乱不堪,不利于市场竞争的正常开展。
再次,对劳动者来说,商业秘密管理更能激励劳动者的创造积极性。加强商业秘密的管理,使商业秘密处于安全的保护范围之内,给予劳动者必要的经济报酬和相关的福利,将会鼓励劳动者的创造积极性,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更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因此,对商业秘密进行管理,对企业、社会市场经济及劳动者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必要性。
3 企业商业秘密的管理措施
针对本文中论及的企业秘密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实践中威胁商业秘密管理的问题,提出相关的管理措施来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事前,企业应树立商业秘密保护观念。对企业商业秘密的管理首先应做到预先控制,全面系统地评估可能出现的情况,将商业秘密流失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用统一的保护理念作为指导,全面实施保密工作。另外,企业应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制定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规章制度。
事中,对企业运营中各方面进行全面地管理。企业正常运营,包括生产经营、对外合作、人才流动的管理等方面。首先,企业应及时对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知识产权的评估,明确保护力度。对不同内容运用不同的保护手段,将专利、外观设计、商业秘密等保护做相应的区别。其次,对人才流动进行管理,与劳动者订立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明确约定违反协议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与经济赔偿。再次,在对外合作交流时,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将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工作与对外交流合作相结合,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事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给予全面的救济。完善的法律制度及权利救济措施是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不可或缺的保护方式。主要从法律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给予救济。我国目前商业秘密的保护无统一的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导致企业间商业秘密纠纷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我国应建一套完备的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并在实践层面予以严谨的实施,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与管理,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4 结语
全面有效的管理商业秘密,使商业秘密处于安全之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影响到中国民族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企业商业秘密的管理,使其社会利益发展到最大化,惠及民生。
参考文献
[1]郑璇玉.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公有制经济;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284-02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从理论上分析,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竞争经济。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效率越高,企业的竞争性越强,于是,该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能有更大的发展。而同公有制经济相比,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更高的效率。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单位成本上的经济收益,在既定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层级更多,其成本就更高,总成本就更高,因此,公有制经济效率更低。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剩余索取权的激励不同,经济学上的剩余是指企业收益减去员工薪酬。在非公有制企业里,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对企业剩余有完全索取权,因此,资产的所有者会尽一切努力使得这部分剩余最大化,而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只能分到企业剩余中非常少的一部分,再加上有些经营者还具有行政级别,可以在企业主管和政府官员中进行身份转换。于是,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对企业剩余的追求不太强烈,他们在做企业决策中,也更像个“政治家”而不是“企业家”,追求的是“个人政治前途的最大化”而不是“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从实践中看,世界各国的非公有制经济都比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好,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更强。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基础
许多西方国家都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变形”了的市场经济,是带有强烈政府监管色彩的市场经济,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太多,企业大多要看政府的“脸”进行生产经营,“脸”变了,企业的利益自然要受损。因此,十报告中关于经济建设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战略。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引入竞争,让市场资源配置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让企业经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运行,消除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壁垒和障碍,让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乘数效应不明显、国外经济不景气导致出口受到阻滞等现象已经开始威胁到我国经济总体实力的提高,只有发展非公经济才能实现由投资和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消费主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然占到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65%以上,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已然占到全部从业人员的70%以上,那么,只有使非公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才能实现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才能解决现阶段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衡阳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品质不断提升。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216.4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4.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14%,比上年增长1.3%。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为803.88亿元,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为646.77亿元,较上年增长18.3%,占比80.46%;而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为101.06亿元,较上年增长2.0%,占比仅为19.54%。二是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领先发展。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0.43亿元,较上年增长18.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01.88亿元,较上年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94.12亿元,较上年增长11.3%,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三次产业结构为9.9:57.7:32.4,同上年相较,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0.5%和0.3%,第二产业占比增加0.8%。三是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2年,全市非公经济世纪完成投资额为775.26亿元,较上年增长35.9%,占全部投资额的72.9%,较上年增长17.2%。四是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主体地位更加巩固。截止到2012年末,全市规模以下非公企业数量已达到14860家,占全市规下企业总数的99.95%,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数量为110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3.66%。五是主导产业实力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越来越大。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207.73亿元,排名前六位的有色金属冶金及延压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非金属采选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和为1204.89亿元,占比54.7%。六是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就业主渠道作用更加明显。截止到2012年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27.55万人,占全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8.6%。。
(二)存在的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总体而言,衡阳的非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2011年,全省人均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7042元,衡阳市仅为14912元,位于全省第七位。非公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4:56.9:32.7,全省的产业结构比为6.5:55.4:38.1,第三产业占比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
2.“规上”企业竞争力不强
与规模以上的公有制企业相比较,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呈现出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特点。2011年,规模以上的公有制企业的户均总产值为5.19亿元,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仅为2.2亿元,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户均销售收入为5.12亿元,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仅为2.19亿元,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户均主营业收入为4.56亿元,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仅为2.17亿元,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户均固定资产总额为2.96亿元,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仅为0.24亿元,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户均利润为0.23亿元,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仅为0.17亿元。以上数据表明,衡阳的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实力都不如公有制企业。
3.治理方式不科学
中国社科院2012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新论》中指出,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家族化特征十分明显。报告中以597家中国民营企业为样本,依据治理方式分类统计后,发现家族式企业共有522家,占总样本数的87.4%。而这种家族式经营方式在衡阳的非公企业中更为普遍。而这种家族式经营模式容易出现产权不明晰、财务不透明等不利于企业成长的问题。
4.企业融资困难
实际上,我市的非公企业融资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一方面,企业资金缺口大。2011年衡阳的中小企业户数已达19853户(不含个体工商户),实现增加值878.58亿元,但是,全市非公企业资金缺口在500亿元以上,尤其是非公中小企业急需融资在300多亿元以上,其中流动资金占到80%以上。另一方面,银行有大量存款可贷却贷不出。从全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来看,2011年全省的存贷比为68.20%,长沙市的存贷比已经达到99.56%,衡阳市的贷款总额608.71亿元,存款总额为1522.16亿元,存贷比为39.99%。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银行准入门槛高和贷款抵押难度大。
5.从业者素质偏低
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全市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数为415.22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数为319.1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数为48.31万人,城镇个体从业人数为43.62万人,其他从业人数为4.18万人。以上数据表明,非公经济从业人员队伍中大部分的是农村从业人员,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
6.外部环境欠优
十以来,国家制定了大量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非公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第一,法律界定不明确。在我国,《宪法》中公有制经济被定位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且“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而非公经济被定位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国民经济命脉”应如何界定,《宪法》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这种不明确就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处处遭遇“玻璃门”“弹簧门”等不公平待遇。第二,社会上有偏见。在中国,由于“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大部分的从业者都希望进入国企,端上“铁饭碗”。
三、促进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营造政策环境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进一步统一认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引进和对接国企,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长远发展来看,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既符合国家未来发展规划,又是衡阳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认识,制定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充分发挥工商联的引导功能。相对于国资委而言,工商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对本地非公企业的引导功能并不明显。据调查,工商联的主要工作就是搞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并没有能够履行为企业服务的职责。再次,落实好现有的政策。切实抓好简化办事程序、减免行政性收费以及奖励等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大对非公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各职能部门政策创新。深入了解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情况,根据实际需要,从规划、用地、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借鉴其他地市的先进经验,鼓励各职能部门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从而完善现有政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非公经济建设。
(二)抓住重点行业 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相对于国有企业,衡阳市的非公企业呈现出“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低”的特点。因此,为进一步推动非公经济的发展,必须引导向重点行业发展,实现企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经营。一要引导非公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我市非公企业应在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寻求重点突破,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上、中、下游配套企业,全面提升产业影响力。二要引导非公企业发展生产业。在衡阳,附加值较低的生活业占比高于附加值较高的生产业,而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业。要鼓励民营资本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现代商务服务业。三要引导非公企业发展旅游产业。要突出特色,充分整合衡阳的旅游资源,要注重创新,大力开发旅游产品,要多样化营销手段,壮大旅游市场。
(三)大力宣传典型 激励企业积极发展
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家,本地企业家的整体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在面对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机遇把握能力。因此,树立大量本市企业家的成功典型有助于激励本地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和信心。第一,要宣传典型,激励创业。有关职能部门要组织开展创业评比,树立杰出的创业典型,通过现身说法等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创业成功人士和创业经验,形成全社会支持创业,尊重创业,羡慕创业的浓厚氛围。鼓励各类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下岗职工、复员转业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 第二,要打造名企,鼓励争先。开展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评选活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对获奖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同时在技术创新、银企对接、形象宣传等方面给予重点照顾。鼓励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水平,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评选活动,在衡阳的中小型非公企业中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篇9
据财政部2011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 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央企实现利润11 301.9亿元,同比增长37.8%,再创新高。在某种意义上,央企资产重组整合不应单纯是为了资产规模无限扩大和利润高增长,而应着眼于国有经济的经济社会效应提高与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因此,应及时对央企资产重组整合路径进行修正,并重新定位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目标,推进并实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央企资产重组整合。
四大重组整合模式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的央企资产重组整合模式可归纳为四类。
央企之间相互划转而进行合并的资产重组整合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主要模式之一,这种资产重组整合的风险小、成本低。
依托母体进行央企整体上市的资产重组整合模式。央企整体上市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央企借助其控股的上市公司以吸收合并或资产注入的方式实现经营性资产的整体上市;另一种是通过央企整体改制后首次公开发行的方式上市。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实现整体上市的央企仅有10余家。
设立国资管理公司而完成若干家央企合并的资产重组整合模式。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12月22日设立,对部分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整合重组的央企进行管理。类似国资管理公司或国资托管公司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为若干家央企的合并提供了依托平台,也成为央企的一种资产重组整合模式。
依赖地方政府支持而合并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整合模式。越来越多的央企把资产重组整合的触角延伸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或迫于央企的强大经济实力及行政影响力,或出自央企资金注入及大项目落地的诱惑,主动把辖区内最大或较大的地方国企无偿划转给央企。这种划转形成了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央地同盟”关系。这种“央地同盟”的现象从最初的几个东部省份,逐步蔓延到河北、江西、甘肃、湖南、河南、安徽、重庆等十多个省市,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达到顶峰。
无边界扩张渐生异化
无论是与国外的跨国公司比,还是与国内民营企业比,央企规模已经足够大、利润已经足够高,央企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企业。在某种意义上,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继续推进,不可能再以规模与利润为导向,而要重视并强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路径要修正,要通过控制央企资产规模过度扩张、央企利润过快增长,防止并抑制正在形成的三种“央企异化”态势。
防止央企无边界扩张所导致的“经济社会独立王国”态势。在追求大甚至世界最大的冲动驱使下,央企进行的合并往往是跨行业的,所重组的一些企业及资产与其主业无关,仅是扩张了自身的资产规模。资产规模几倍甚至几十倍扩张的央企,正在通过合并式的资产重组变成一个个“经济社会独立王国”。在这种“经济社会独立王国”中,建立了一些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和设施,承担着产前产后服务和员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使员工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与央企以外的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除此以外,有的央企还设立了若干非经营机构,从报纸杂志出版到网络宣传媒体,一应俱全。这种扩张态势与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专业化、市场化不符,使得央企无法将主要资源聚集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或环节上,无法形成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既不利于央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防止央企全面合并地方国企所导致的“国有经济级次失衡”态势。国有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国有经济的布局要合理、国有经济的级次要均衡,不仅中央层面有国有经济,而且允许并保证地方政府也要有一定数量的国有经济。然而,地方国有企业与央企对接并划转给央企,虽然直接而迅速地扩大了央企资产规模,却导致了地方国有企业迅速减少及地方国有经济的萎缩。从央企全面合并地方国企的结果及趋势看,不仅区县、地市两级的地方国有企业要全部消失,隶属省政府一级的国有企业也不会留下多少。如果国有企业及国有经济全部向中央政府集中,会导致严重的“国有经济级次失衡”。
防止央企进入非公经济发达领域所导致的“市场公平竞争失效”态势。“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国有经济进行战略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国有经济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从而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但是,从央企扩张的范围看,央企“不为”的领域简直少之又少。央企不但把持着上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而且对于那些非公经济发达的领域,只要是有利可图,都会不遗余力地进入。近年来,央企凭借与民企不平等的金融资源、土地资源、政策资源等资源优势,盲目扩大资产规模,不断越界,进入了一些本应依靠非公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如房地产、食品、餐饮服务等行业。央企不遗余力进入非公经济发达领域,正在导致“市场公平竞争失效”的态势。
重新定位发展目标
央企实现利润的过快增长,程度不同地掩盖了正在形成的“央企异化”态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中止央企的资产重组整合进程。进程要继续,但目标要重新定位。在某种意义上,央企通过资产重组整合的阶段已经结束,央企下一段的资产重组整合要从支持宏观调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进行目标定位。
央企资产重组整合要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调控失效”。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或“市场调控失效”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市场经济需要带有政府干预色彩的宏观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国有经济是有益的,可以使政府宏观调控更有效。央企作为国有经济的高端载体,其合并或新投资应该更多地瞄准那些无法通过市场竞争得以发展的领域,尤其是民营资本不愿进入或没有能力进入的领域,比如航天航空技术、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无论是国资管理部门,还是央企自身,应关注如何通过资产重组整合来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调控失效”。
央企资产重组整合要定位于抢占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划分中的高端或空白地带。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划分,作为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央企,所进行的资产重组整合应定位于抢占国际高端市场或进入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划分的空白地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使中国在这种世界经济格局分布中占据有利地位。
央企资产重组整合要定位于支持地方国企发展和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不单纯是竞争关系,而是协作及相互支持的关系。央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而不是地方国企与民营企业。央企的做大做强,不是为了兼并地方国有企业,也不是为了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而是要引导并支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从“国有经济级次均衡”的要求来看,央企应该支持地方国企的成长,使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实施兼并,将地方企业划归央企;央企与民营企业虽然存在着所有制的区别,但利益是共同的,央企应对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加以扶植,为民营企业发展留出空间。从国际竞争战略看,央企应通过资产重组整合,携手地方国企并联手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充分竞争。
坚持市场化导向
无论是对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路径进行修正,还是对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目标重新定位,都应强调市场化导向。在某种意义上,央企资产重组整合要加快步伐并加大力度。但是,应该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央企资产重组步伐,加大央企资产重组整合力度。
部分央企应选择合并以外的国有资本退出模式。到目前为止的央企资产重组整合强调合并且把主要精力用在合并上。无论是央企合并央企,还是央企合并地方国有企业,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资产规模更大。从央企已经完成及正在进行的合并案例看,一些被合并的央企或地方国企有利于合并方的资产规模扩大,却并不利于合并方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及产业升级。国有经济发展强调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央企的资产重组整合也要坚持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市场化导向要求不适合合并的央企,可以选择国有资本退出的模式。“舍不得卖”与“不愿意卖”央企的借口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舍不得卖”与“不愿意卖”央企的结果,就是用一部分央企的利润来弥补另一部分央企的亏损或损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取之央企而用之央企”的做法,似乎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选择合并以外的部分央企或少量央企进行出售的资产重组整合是符合市场化导向的。
建立央企资产重组整合的经济社会效应评价体系。央企资产重组整合既要有利于其自身竞争力提高,还要有利于促进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因此,央企的资产重组整合不应单纯为了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不应单纯为了企业利润的快速增加,而应兼顾社会效应,强调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的结合。无论是国资管理部门,还是作为资产重组整合主体的央企,都要考虑如何就央企资产重组整合引入经济社会效应评价指标、建立经济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在推动央企通过资产重组整合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持续盈利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实现社会效应的充分放大。
篇10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维;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不断深入,新的经济时期也随之而来。如此就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发展的命脉,在新经济时代策略的制定要体现出创新能力及现代化。在此前提之下,企业的需对自身的发展策略及方法进行不断的更新,抓住各种机会,加快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的形成,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及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而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新经济新金融”能够对中国启动消费起到无以伦比的促进作用。对各种创新技术进行有效的运用,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于传统的经济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现如今新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发展模式,新经济时期人类文化作为发展的主体,产业链条也不断加以创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实现了各部分的有效沟通,是逐步实现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重要途径[1]。
二、当前企业市场营销当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其一,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对市场营销方法的创新不够重视,总是模仿国外的一些优秀的企业市场营销模式。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确实拥有很多优秀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我国对这些优秀和成功案例进行引进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形势,没有在引入后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和对消费者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要求,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先进的市场影响方法。其二,很多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观念上并没有做出有效的改变。当前,我国有部分企业并没有彻底摒弃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在市场经济当中,消费者始终占据的都是最核心的位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前提而开展的。很多企业认为只有跟紧流行,就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跟风生产的情况。最后就会导致市场经济供大于求,由此看来,流行并不代表着都是消费者的需求,盲目的跟风就会将企业推向一个被动的地位。其三,企业缺乏一定的市场营销道德。企业的诚信对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和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当前有一部分企业只重视经济方面的效益问题,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道德底线。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消费者的权益等方面都不会受到任何考虑,这样就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形势
(一)网络技术支持下电商业空前发展
将网络技术作为发展的依托,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空前壮大,互联网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走进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网上购物消费的群体数量不断上升,借助网络交易进行消费服务也成为主流消费形式,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企业不能固守成规依旧沿用传统的营销策略,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市营策略的调整及创新,将新思维应用于市场营销中,如此方能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才能拥有更广泛的消费者,形成以消费者为主体的一对一服务模式。
(二)激烈市场竞争的冲击
我国现阶段实行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机制,各个企业已经融入到市场之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供消费者选择,从客观上说,消费者在消费品选择上更多元化,如此,产品生产主体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冲击,价格战也将愈演愈烈,同一行业的商品选择性变多[2]。在这样的冲击性,企业要想完成销售目标,就需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未来发展要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方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冲击上平稳前行。
(三)绿色环保理念的推行
人们对社会及能源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绿色环保的意识不断加深,现代人的生活中对绿色环保新生活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种理念已经不知不觉融入到日常的消费之中,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开始更多的关注环保产品,这也为企业的生产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对传统模式进行改变,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顺应时展的需求,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3]。
四、市场营销战略的现代化
(一)对市场营销战略进行创新
创新成为各个各业的持续发展的主题,在企业市营战略制定中同样受用,在产品营销市场不断转变的今天,传统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出现营销效果不理想,在新经济背景之下,企业进行创新改革是一条必经之路。通过创新改革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创造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改变原有的B2C模式,用更为合理的B2B模式取代,将竞争重心转移到产品功能性及售后服务上。新型的营销模式为市营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动态,并对市场的进行分析及预期,保证企业产品的定位精准,充分发挥商标的作用,注重产品品牌价值的体现。B2B营销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企业经济用途决定产品价值;对顾客市场支配能力更强,尽可能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关键客户管理及影响购买决策有关人员为销售重点;销售过程具有复杂性,销售各部门、各环节都包含其中;买卖双方对产品价格共同协商;渠道管理随供应链的变动而改变。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不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选择电商平台进行购物的消费者愈来愈多,这也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度指明了新的方向。目前各类营销型企业已经涉足电子商务渠道,电商平台的发展对传统营销模式是一种强烈的冲击,虽然电子商务模式在利益获取上较低,但是能够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升产品品牌效应。除此之外,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产品销售市场中,运产品主要有三大销售形式,即为营商定制、厂商连锁店专卖、网络销售,电子商务也为产品商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支持,同时电子商务模式能够缩短销售周期,降低了库存挤压危机[4]。例如在我国电商中做的比较成功的苏宁易购,在电器贸易经营中,从传统的销售模式转为传统模式与电商模式共同营销的模式。苏宁环球集团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进而实现消费需求的精准定位,促进家电行业“柔性生产”成为2016年苏宁易购营销的显著特点。苏宁环球集团更是史无前例的在行业内发出首批数千万台家电单品标书。今年苏宁O2O渠道上的优势更为明显,苏宁易购互联网平台运营情况良好,提倡家电战略品牌开设官方旗舰店,苏宁SDI系统的用户数据及行为轨迹将与品牌商实现完全共享,扩大家电行业电商购物的占有率。2016年苏宁还将推出苏宁易购天猫独立频道项目,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无疑于强强联合,同时更利于用户数据的收集。苏宁环球集团在目前全国已有191个全国售后服务中心、5500家售后网点的基础之上,完成覆盖30多个省会/直辖市至少39家云店售后体验中心的骨干网络搭建工作。资料显示,去年苏宁线上平台商品交易总规模达502.75亿元,同比增长94.93%。
(三)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产品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市场营销成为竞争的核心内容,故此,企业需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重点在于产品,产品的质量及性能是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关键要素,产品与消费者的购买诉求高度匹配才能激发购买欲望,通过品牌优势的发挥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5]。除此之外,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特别是对参与国家贸易的企业来说,企业销售人员具有专业的国际贸易水平,企业内部再对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制度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进而提升国际贸易人才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人才的培训体系要相对健全,保证在市场营销上有源源不断的新思维及新模式注入,进而保证企业在市场营销上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及准确性,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实行绿色营销的理念
新经济形势发展之下,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愈加强烈,健康绿色生活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理想目标,在消费品的选择上也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产品。面对时展及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在市场营销策略上要向绿色营销的理念上发展,将社会大众的利益放于首位,进行绿色营销、人性化营销及服务营销,以此引起大众消费群体的关注。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认识到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主体意识及维权意识均在上升,对于产品的选择更愿意选择无公害、零污染的产品[6]。故此,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还是产品包装上,都要将绿色营销的理念落实其中,同时加大绿色环保产品的宣传力度,得到更多大众消费者的认同,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打造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满足时展的需求。
结语
总而言之,新经济背景之下,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需对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创新,在市场调研工作上做足功夫,给予产品服务高度的重视,组建高素质、思维活跃的专业化营销团队。唯有如此,企业营销策略方能向品牌化、创新化、网络化及环保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企业营销及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在经济自由竞争体制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J].现代经济信息,2016(05):46.
[2]黄灏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J].财经界(学术版),2015(06):143+144.
[3]金玲芳.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维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07):248.
[4]王楠.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路探讨[J].现代商业,2014(12):41+42.
[5]甘文雨.对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及战略新思维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5(0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