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

篇1

(一)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新农合制度建设实现全面覆盖。我区新农合作制度从20*年开始试点,20*年被列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个人筹资从20*年的人均10元,增加到2009年的人均20元;各级财政补助由20*年的人均10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人均80元,达到了人均筹资100元标准。工作中,我们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公开公正、规范运作、加强监督,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政发【20*】90号),在全市实行合作医疗统一报销比例和结算模式,推行参合患者在全区就诊和在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一证通”制度。调整印发了《2009年度新农合实施细则》,加强对管理人员、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基层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等相关人员新农合基本知识培训,让参合农民及时了解上级政策,熟悉就诊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同时,区政府将新农合工作纳入了对各镇(街道)年度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逐级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报销比例,实行医院结算、合作办审核、财政拨付、封闭运行制度。区审计部门定期对全区合作医疗基金进行专门审计,确保合作医疗基金专款专用、规范操作、封闭运行。定期将收缴农民的合作医疗基金、农民报销情况向村民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从根本上保证了新农合医疗基金的安全有效使用。目前,我区的合作医疗、药品经营、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定点医院与市、区新农合办公室微机联网运作管理,住院参合病人信息达到了全市共享。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群众满意、卫生发展、政府放心的目的。

二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更加完善。我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于20*年正式启动,参保范围覆盖了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医疗保险基金建立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资金,由区医疗保险处统一调度使用,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门诊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住院费用实行网络结算,患者出院时,只负担个人部分,其余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和社保局结算。转诊转院的患者,须根据转往医院所在区域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一定比例的费用,即:转往本省省属医疗机构治疗,结算时个人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5%;转往省外公立医疗机构治疗,结算时个人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10%。然后再自负最高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剩余部分按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办法结算。2003年,为降低困难企业负担,全区推出了住院统筹,降低了企业缴费比例。20*年为推进全区企业改革,我区制定出台了《区属企业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将2324名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医疗保障权益。20*年度,全区实际发生住院人数4655人,已出院人数为4367人,发生住院医疗费用3883万元,人均住院费用8892元,其中医疗保险统筹内住院费用3428万元,人均7850元,占医疗总费用的88.3%。统筹基金支付2464万元,为住院费用的63.46%,统筹内费用的71.9%。个人负担率为36.54%和28.1%。

三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开展。我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认真总结*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年把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计划”列为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区政府两次举行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并对121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21号),允许参保人员在一个医疗保险参保年度内随时参保,自参保缴费的次月起开始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他相关政策按照《*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泰政办发〔20*〕45号)的规定执行。我区已多次为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工作座谈会、试点工作座谈会提供现场。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一是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加快两个体系建设。按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要求,20*年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局,具体承担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积极开展卫生监督下沉工作,设立街道镇卫生监督机构5处,聘任街道镇卫生监督员15人,把卫生监督触角延伸到社区和村,并聘任63名社区卫生助理员,1*名村卫生监督助理员,构建了全方位、无缝隙监督体系。

篇2

1.1编制目的

为迅速有效处置金融机构突发事件,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全县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全县经济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金融机构突发事件是指金融媒介(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和市场基础设施(如支付体系等)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期或难于预期的、严重影响或可能严重影响本行政区域金融稳定、需要立即处置的金融事件。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河北省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

(1)国内或省、市内发生重大事件引发的危及本县行政区域内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2)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危及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3)因本县行政区域内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大规模挤提、挤兑或退保,而引发该金融机构所属系统或全县金融系统挤提、挤兑情况的金融突发事件。

(4)因大规模非法集资、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非法开办金融业务以及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和犯罪等引起的其他严重危害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1.4工作原则

1.4.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县人民政府和县有关部门按照市政府和本预案的要求,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及本系统突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1.4.2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县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筹划落实各项防范化解风险的措施,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1.4.3区别对待,分类处置。对各类金融机构的预期风险和总体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与判断,针对不同成因、不同风险程度,研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1.4.4及早预警,及时处置。对金融突发风险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化解,防止风险扩散和蔓延,尽可能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4.5依法处置,稳妥缜密。要把一切金融风险处置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坚持依法有序处置、积极稳妥缜密的原则,力争避免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2.1应急组织体系

成立*县金融稳定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组长:县政府主管领导。

副组长:对口分管金融工作的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银监办事处主任、县人行行长。

成员单位:县银监办事处、县人行、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县农发行、县各国有商业银行、县农村信用联社。

各成员单位应指定联络员负责有关联络事宜。成员单位组成可根据事件情况做适当调整。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银监办。

2.2相关部门职责

2.2.1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决定启动、终止本预案;

(2)统一领导、指挥全县重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分析、研究全县金融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制订应急措施;

(4)确定全县有关部门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分工,并协调实施应急措施;

(5)针对被关闭金融机构的个人债权,根据有关规定制订具体的兑付和补偿措施;

(6)根据需要协调、指导有关金融机构的重组、关闭和破产事宜;

(7)及时向市政府报告事件动态及处置情况。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组织召集相关会议;

(2)接收、整理、上报有关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资料,并向有关部门通报;

(3)督促、检查、指导全县有关部门落实应急措施情况;

(4)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和事后移交工作;

(5)提出修改预案的建议;

(6)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

(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2.2.3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1)县银监办事处对各金融机构通报的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程度做出评估,及时启动本部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处理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向县政府报告有关信息,提出是否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2)县人行及时启动《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处理人民银行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按照上级行授权,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满足风险处置工作的需要;向县政府报告有关信息,提出是否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3)县委宣传部协调有关部门制订有关新闻工作预案,协助有关监管部门制定宣传口径,组织全县媒体播发相关新闻;根据金融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或其他需要组织新闻会;及时搜集县内外舆论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好辟谣工作;加强全县媒体和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4)县公安局制订相关的工作预案,依法参与或指导、协调各派出机构参与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对有关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取证,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查处犯罪行为;协助县政府和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单位维护运行秩序,防止风险扩散和出现,保证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5)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应急处置工作中的联动作用,履行各自的各种职责,配合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3预防预警

3.1预防预警机制

3.1.1县银监办事处、县人行要建立本系统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的定性、定量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加强跟踪、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金融风险提示信息。

3.1.2县人行要加强对监管部门通报的有关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注重对影响金融稳定的省内外、市内外、县内外金融突发事件的跟踪研究。重大事件要及时上报县政府和上级行。

3.1.3各金融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沟通。县银监办事处每季度向县政府通报本系统的金融风险状况,对全县金融体系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3.2预防预警行动

3.2.1县银监办事处应将其监管职责范围内发生的重大金融突发事件及时(最迟不超过2小时)向县政府、本系统上级机关提出预警报告。

3.2.2各部门应对本部门的预警支持系统进行定期的演练和维护,定期对本部门的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金融突发事件的分级

当金融突发事件等级指标有交叉,难以判定级别时,按较高一级突发事件处理,防止风险的扩散;当金融突发事件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上升时,应按升级后的级别程序处理。

4.1特别重大金融突发事件(Ⅰ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1)国内、省内出现的,已经影响或极有可能影响邯郸市行政区域内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2)金融各行业已出现或将要出现连锁反应,需要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处置的金融突发事件;

(3)具有全市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4)其他需要按Ⅰ级事件对待的金融突发事件。

4.2重大金融突发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1)对多个金融行业或多个县(市)区产生影响,但未造成全市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所涉及金融监管部门或县人民政府不能单独应对,需跨部门或跨县(市)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其他需要按Ⅱ级事件对待的金融突发事件。

4.3较大金融突发事件(Ⅲ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1)所涉及金融监管部门能够单独应对,不需要跨部门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2)所涉及县人民政府能够单独应对,不需要跨县(市)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其他需要按Ⅲ级事件对待的金融突发事件。

5应急响应

5.1Ⅰ级响应

由邯郸市金融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预案开展处置工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5.2Ⅱ级响应

5.2.1由事件所涉及的部门和县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制订处置方案。县人民政府负责县内的社会稳定工作。

5.2.2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各相关部门报请市政府,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协调。

5.3Ⅲ级响应

5.3.1响应程序

(1)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县有关部门要迅速核实情况,立即启动本部门的应急预案,开展本系统内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报告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本系统上级部门。

(2)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请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开展处置工作。

5.3.2决策及紧急措施

(1)各部门立即按照本部门应急预案要求,指导本部门处置工作,及时切断风险源,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

(2)领导小组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分析研究金融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性质、成因,提出处置方案,报县政府和本系统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影响范围、成员单位会议的讨论意见以及协调处置方式、方法和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等。

(3)领导小组视情况设立专家咨询组、信息组、治安维护组、风险处置组、法律咨询组,分别负责各个专业范围内的工作事宜。

(4)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有关政府部门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加强舆论引导。

(5)县银监办事处、县人行以及风险涉及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秩序。

5.3.3落实措施

(1)正式处置方案经县政府和本系统上级机关批准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

(2)对经批准给予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收购个人债权和弥补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缺口使用再贷款操作程序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紧急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管理规定》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由人民银行负责办理发放再贷款的有关手续、监督再贷款的使用和收回。

(3)对需要采取撤销(关闭)形式退出金融市场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的有关规定,由金融监管部门依据其监管职责和权限对外撤销(关闭)公告,并由有关部门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4)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对发现涉嫌犯罪的事实,公安机关应依法立案侦查,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严防犯罪嫌疑人潜逃,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对债权人、被保险人等的宣传、解释、说服工作,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实施。

5.4信息报送

5.4.1金融突发事件发生时,发生事件的单位应立即(最迟不超过2小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相应的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同时通报县人民政府。

5.4.2特别重大(Ⅰ级)和重大(Ⅱ级)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县银监办事处和县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最迟不超过2小时上报市政府和本系统上级机关,并在保密的原则下,根据情况需要与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5.4.3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发生金融突发事件的机构名称、地点、时间;事件的原因、性质、等级、可能涉及的金额及人数、影响范围以及社会稳定情况;事态的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已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拟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其他与本事件有关的内容。

6后期处置

6.1善后工作

按照分级响应程序的职责分工,分别由有关部门负责落实。具体包括:

6.1.1对被关闭的金融机构的印章、业务档案妥善保管并进行清理,对被关闭的金融机构的个人债权进行核实,落实兑付和补偿措施。

6.1.2对金融突发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彻底调查,查清事件的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6.1.3对因金融突发事件而发生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

6.2评估与总结

6.2.1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参与处置的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处置工作进行总结,报县人民政府,同时抄送县人行。

6.2.2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事件的发生、应急处置、处置结果及损失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将总结报告上报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机关。

6.2.3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处置工作进行总结,针对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变化,进一步完善有关监管措施、风险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风险提示和防范手段及应急预案,提出修订地方相关法规的意见和建议。

6.2.4参与处置的有关部门应针对协同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暴露出的有关问题,提出修订本预案的意见和建议。

6.3奖励与处罚

6.3.1对参与处置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有关单位可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6.3.2对参与工作不负责任、办事不力、扯皮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有关单位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6.4检查与审计

6.4.1审计部门依法对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所动用的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6.4.2县人行根据有关规定对再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7应急保障

7.1通信保障

7.1.1各成员单位之间应确保至少一种通信方式的稳定畅通。

7.1.2各成员单位与县人民政府要保持必要的联系。

7.1.3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互通信息。

7.1.4所有通信及信息共享应符合有关保密规定。

7.2文电运转保障

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规定,确保文电运转的高效、迅速、准确,不得延误。

7.3技术保障

7.3.1各有关部门应确保本系统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系统有足够的软硬件技术支持保证,有关信息有计算机备份。

7.3.2核心账务数据应实现异地备份,建立数据备份中心。

7.3.3要害岗位,至少有两名人员备用、替换,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不因人员缺岗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7.3.4加强事故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与完善,做好事故灾难备份中心的维护和管理。

7.4安全保障

各有关部门应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确保有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7.5人力资源保障

7.5.1县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应急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人员。

篇3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2-0005-03

结合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上海总部的主要工作是:

一、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是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目前,我国货币信贷供给正由在刺激经济增长特殊情况下必要的超常规投放,逐步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条件下的正常合理投放。我们将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国内外经济运行和市场流动性变化,加强货币信贷增长和流动性监测分析,认真实施存款准备金调整等措施,灵活运用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货币政策信息沟通和传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全年信贷总量及进度,根据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合理安排全年贷款的投放节奏。

二是着力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窗口指导效果,坚持有保有压,下大力气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节能减排、企业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引导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续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贷款投放。在支持稳定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支持国内消费需求,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强化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严格执行放贷条件和项目审查评估,防止资金挪作他用。加强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定价、评估和管理能力,确保贷款进入实体经济,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贴近市场和实时监测的优势,加强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跟踪分析,及时反馈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发挥其跨周期的逆向调节功能。加强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运行监测分析,促进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探索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定期上报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二、继续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继续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提升试点工作整体水平。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试点推进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完善分工协作机制,为试点业务深入推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调查研究,完善试点相关政策。加强业务创新,继续深入企业和银行,摸清市场需求,为企业和银行提供优质服务,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战略研究,为持续推进试点工作提供政策准备。加强风险监管。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安全稳健的内外部环境。

三、继续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继续推进有关创新工作,参与制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全球金融市场实时监测,健全黄金、外汇、票据、理财、信托等市场监测体系。发挥一级交易商联席会议平台作用,推进银行间市场异常交易监测管理,做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企业信用监测。扩大同业拆借市场信息披露试点,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结构,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和市场监督管理。

四、推动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筹办好第三届长三角金融论坛。认真筹备第三次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和长三角金融论坛,抓紧确定论坛主题和筹备方案,落实会务安排等工作。确保联席会议和论坛圆满成功。

二是加快前期工作成果转化。加强长三角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授信支票和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做好商业承兑汇票推广重点企业的选择、和再贴现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实体经济信贷需求。配合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票据业务创新,推动长三角票据市场协调发展。推动外汇管理合作。做好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贸易进口异地付汇集中备案等试点。

三是研究启动新的工作任务。加强长三角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合作,加强与总行、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实现合作方式多样化。鼓励银行开发适应进出口企业需要的汇率风险管理产品,有序推出本外币交叉理财产品,促进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加强货币信贷沟通交流和联合调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善长三角支付环境建设协调联动机制。有关分支行要积极参与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

五、继续深化世博支付环境建设

一是加大支付环境建设力度。继续落实世博会外汇支持政策,便利境外参展机构外汇账户开立、使用、场馆建设和世博局用汇。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引导银联标准的金融IC卡和旅游卡在商业、餐饮、旅游、交通等服务业的应用。做好世博概念预付卡发行应用工作,满足持卡人小额快速支付需要。做好现金预测分析和人民币流通监测预警,加大原封新券投放,从总量和券别结构上确保世博现金供应。加大反假货币工作力度,加强商户培训,严防假币流出入商业银行。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查缺补漏,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二是确保业务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组织协调在沪银行、中国银联等,加强对主要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银联支付系统的安全检测和运行保障,建立健全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机制、应急预案演练和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信息反馈和报告制度,确保世博会期间系统和业务正常处理和安全运行。对电力供应、线路和网络安全、机房重地等关键环节,要逐一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六、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金融稳定

立足区域特点和辖区实际,密切跟踪后危机时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探索建立系统风险监测制度,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继续研究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问题。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依法妥善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维护区域金融稳定。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发挥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满足民间资金需求的独特优势。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融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改革重组。

七、进一步发挥总部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

围绕G20机制下国际货币和金融监管体系、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开展相关研究。利用多边外交平台,积极开展区域金融合作,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金融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涉外培训。不断推进国际金融信息网页建设,进一步做好翻译工作。

八、不断提高外汇管理水平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为经济主体提供便利,逐步淡化事前审批管理,强化事后监测分析职能;顺应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非现场检查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大外汇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行为。

九、扎实开展金融研究和统计工作

整合研究资源,积极开展宏观调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业改革开放、区域金融发展等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加强金融基础理论和特色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经济金融运行发展规律,为提高总行决策水平提供支撑。跟踪国际金融市场动向,研究我国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合作的对策。继续参与总行金融统计改革,密切关注金融统计制度执行情况,提高数据集中系统运行效率。推动金融统计标准化,健全金融综合统计。完善金融统计应急预案,提高统计数据采集效率,按时完成各频度的定期调查分析。拓宽统计分析广度和深度,及时准确提供统计分析成果。继续做好金融学会工作。

十、加快支付结算业务创新

配合总行开展二代支付系统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和上海运行中心建设。继续开展上海支付结算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和第二批机构加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审核管理。研究相关领域的金融IC卡应用方案,推动金融IC卡试点应用。建立从事支付清算服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业务跟踪长效机制,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功能,落实账户实名制。完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范银行卡受理市场,配合公安部门打击银行卡犯罪。加强境外机构境内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提高支付信息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十一、提高国库和货币发行的信息化水平

优化国库电算化系统,提升技术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扩大国库直接办理集中收付业务范围,推进国库直接办理社保五险和农民工养老保险等政府性资金的收缴支付,稳妥有序推进区县国库单一账户和公务卡试点。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和国库综合管理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等系统试点运行,加快联网和银行卡缴税试点进程。推广使用退库审核电子化系统。加强国库信息统计分析,推进国债管理创新。强化国库监督检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精心组织发行基金调拨,做好跨区域就近调拨发行基金、人民币产品异地入库工作。完善现金供应机制,加强现金预测分析和人民币流通监测预警,实现总量确保、结构合理。完善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金融机构反假货币管理,加强反假货币宣传和培训。加快现金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形成资源集中、管理优化、形式联动的发行基金库布局。促进科技创新,力争在货币金银管理电子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十二、做好反洗钱和征信管理工作

积极发挥反洗钱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完善反洗钱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机制。强化反洗钱监管,推进金融机构自评估,深入开展反洗钱行政调查。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洗钱案件。规范反洗钱内控机制,切实加强大额和可疑交易等信息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履职风险。促进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推动借款企业主体评级业务发展。构建评级信息查询平台,实现评级信息共享。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扩大非银行信息采集范围。加强征信市场监管和业务宣传。加快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后续建设工作,拓展登记范围。

十三、加强内部管理基础工作

继续完善制度建设,抓好协调组织,着力提高办公效率。抓好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加大信息调研、新闻宣传和督办力度,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加强保密、工作。严格执行会计财务规章制度,发挥会计财务的监督控制作用,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严格压缩公用经费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抓好节能减排,确保各项节能指标顺利实现。健全工作机制,切实维护辖区安全稳定。探索引入绩效审计理念,构建领导干部履职审计评价新体系。强化内控监督,开展依法行政审计,全面推广内控评价审计,完善内控长效机制。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案件治理,开展审计监督,加强对案件多发易发环节的长效监督。组织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试点,为人民银行基础业务提供管理保障。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系统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力。加大事后监督力度,构筑内部资金安全防线。

十四、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组织和思想政治建设。

二是扎实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篇4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受局长同志委托,就代表县自然资源局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作简要表态发言。

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自然资源部门的决策部署,提高站位,履职担当,全面梳理排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确保辛苦一年的农民工拿到钱回家。

一、宣传及自查自纠

对专项检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开展多形式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宣传活动,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农民工法制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一是压紧压实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与地质灾害领域、土地利用等施工总承包单位和项目业主单位必须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建立劳动计酬手册和管理台账,记录施工现场作业农民工的身份信息、劳动考勤、工资支付等信息,由农民工本人确认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工程项目实施单位签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责任书,明确地方政府、部门和实施工程项目三方责任;二是摸清政府工程项目情况。建立覆盖在建领域工程项目的台账,逐一摸清每个项目工资支付等制度执行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三是根据掌握的情况,定期对工程项目审批立项、资金拨付、工资支付等进行全过程监管,督促其严格贯彻落实按月足额支付工资等规定,对未落实的,依法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工程项目督促指导

(一)健全清欠机制

对拖欠行为、支付责任、处罚措施做出明确规定,加强项目审批、资金落实、审计结算期限条款等招标前置条件约束。

(二)制定应急预案,落实调处机制

篇5

重建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以及市场资金,因此本文要对政府以及市场资金进行优化。基于新农村标准,对学校、卫生、道路等公共设施进行重建、基于我国颁布的小康标准对灾后住宅进行重建等过程中,政府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灾后重建阶段也要将政府资金放在第一位,对灾区的经济活动及生产活动进行恢复,在此过程中主要应用无偿转移模式。同时还需要应用社会市场资金来带动灾区经济,以“无息债券”的方式吸收普通百姓手头的零散、闲置资金。因为不是盈利性质,最后能收回成本资金,还能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心意,百姓们乐于且容易接受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大重建资金数额。在资金筹集方面,不能等待救援,而要进行自救;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资金,而要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不能只发动普通老百姓的善心,而要让大型企业为国分忧。普通老百姓手上的钱是零碎的,他们捐赠的每一分每一毫,都是一个善意的举动,是他们的良知。作为大型企业,公司的规模已经定型,他们可以拿出一部分备用资金给灾区人民解决眼前的困境,政府对采取该项措施的企业给予表彰性奖励,如此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相信有不少企业都会拿出自己的备用资金。同时大、小型企业还可以给灾区人民提供工作的机会和岗位,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创新相关机制

主要包括灾害损失审核机制、救助资金投入机制、资金考核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以及灾害保险机制等。现详细说明。(一)创新灾害损失审核机制。充分利用现今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所有重建户的数据,把重建户的家庭成员、身份信息、受损房屋或倒塌情况、资金拨付进度等详细信息输入到网络系统,并要求主管部门对所有信息进行核实后再确认。还可建立覆盖各职能部门的灾害灾情核查统计制度,设计开发专门统计软件、完善灾情信息员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核查机制,将核查结果作为安排分配的重要因素。(二)创新救助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分级负担和管理”的政府救助资金投入机制。对于灾后资金管理而言,最关键的是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此时,可以建立救助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关机制,即与受灾地区相衔接的政府机构,要建立救助资金的分级负担以及管理机制。现对此进行细致分析:第一,一些地区若发生特大自然灾害,例如大型水灾、地震、洪涝灾害、旱灾、雷暴雨灾害等,则可采取分级负担机制,对该地所需的救助资金则按照国家、省市的比例来分配;第二,若该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并未达到重大灾害程度,但是能够启动该省的应急预案,则其救助资金根据该灾区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水平,由省市财政部门共同承担;第三,该地遭受自然灾害等级较低,则其救助资金由市县财政部门承担。(三)创新资金考核机制。就目前情况而言,在灾害核查中存在着统计部门繁杂、灾害类型的划分依据不一致、上报的结果无法统一等问题,造成了同一自然灾害而不同部门统计出来的受灾情况不同,救助资金的发放标准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救助资金分级负担、分级管理制度。制定经济以及行政方面的处罚制度,对不听指挥不按规定执行的相关部门,由上级政府从其收入中扣取,对主要负责人给予两倍甚至三倍的处罚,以此来确保救灾资金的分级制度落实到位。(四)创新内部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时常听新闻报道说:“某地的救灾资金送到灾区人民手中,只剩下了多少。”贪污公款、挪用资金等问题屡见不鲜,我们会用道德标准来束缚自己,当在大量金钱面前,人能抵挡住自己的欲望吗?而灾区人民正急切地等待着这些救命钱。为了确保救灾资金抵达灾民手中,应加大对内部监督的力度。相关部门应成立一个检查组,成员由财务、审计两个部门组合而成。基于重建项目具体投资情况以及建设进度,派遣检查组成员对于项目建设的材料与设备采购情况、项目结算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予以不定时地审核监督。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应及时公布更新,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施工单位也可以对相关部门进行评定,使二者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五)建立并完善灾害保险机制。在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救助中,保险公司的赔款有时高达80%以上,而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国家可以建立“国家主导联合商业运作”的保险机制,将整个国家划分为各个小区域,按照灾害的频发率和具体情况设定保险赔率,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各省给予救助和补贴,使得灾害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完善。

三、规范会计核算流程

会计核算的主要作用是对灾后重建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反映,是审核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会计核算的主要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相关单位和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都需要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且要建立责任意识,让工作人员意识到灾后重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身操作技能,对资金财务管理、工程结算以及会计核算等规定也要进行充分了解。这就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要为各个单位都安装会计核算的相关软件,这样能够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是否符合规定,其核算流程是否规范以及核算手段是否符合电子化要求等。

四、与银行相互合作,保障资金畅通

银行能够保障资金的畅通与安全。相关部门、施工单位、银行三方可以达成协议。由银行直接将资金划给核实确认的施工单位,避免了资金不到位,工程不能施工的问题。银行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情况下,协助管理资金。若发现拨付款项违反规定,则要通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同时,在灾后项目重建工作还未结束前,专项资金不能用于其它项目上。此外,建立银行监控网,对施工单位资金支付进行监督。

五、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灵活使用

为节省灾后重建资金,降低借款所产生的利息,可采用将履约保函金转变为保证金的措施。具体而言,即将中标的施工单位为了履约而存入开户行的保函资金转变为保证金,即将资金存入业主所在的开户行。这样业主可在基于保持合同条款内容的情况下,灵活使用该笔资金。若该中标单位为施工单位,则可用于购买备料或者支付工程款。采用这种做法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施工单位能够保持原有利益,且他们更乐于采用这种做法;其二,业主在项目重建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该笔资金,不必向银行大额贷款,利息费用得以节省。经过某些灾区的实践后证明该措施可行性高且效果较好:首先,能够保证灾后重建资金得到安全及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违规乱纪现象。建设方及施工方都提升了对资金的管理水平,且支付款项和进行会计核算时都遵照规定,避免在支付款项时过于随意,使财经纪律得以有效维持。其次,能够为今后的灾后重建资金管理提供经验,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建立预防体系,做好事前以及事中监督。最后,节省灾后重建的建设资金。如上文所言,将履约保函金转变为保证金,能够降低贷款额度,节省资金。还可促使施工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以及劳务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还能维护民工权益。

六、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建设;社会审计机构跟踪审计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放的省份,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靠后,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除历史原因和地里位置外,就是人的因素,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成了当误之急,重中之中,要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主要依靠教育,教育的重任在大学。目前贵州的大学大多存在硬件设施差,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一特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省政府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政府无偿划拨土地、贴息及投入市政设施等一系列措施,贵州部分高校从扩大教学规模的实际出发,也都纷纷投入了大学城新校区建设的洪流中。高校新校区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园区建设,它通常都要有这样的特点:满足每年九月份投入使用,因此通常都会要求新校区的所有工程必须在每年的八月底交付。鉴于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特点加之涉及到的工程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紧张及需求量大,而高校自身审计力量又相对薄弱等特点,为防止“房子修起来了,而干部倒下了”的情况发生,由贵州省教育厅招标委托了审计实力相对较强的多家社会审计单位对大学城的建设进行跟踪审计,借助社会审计的专业力量来完成对新校区建设的审计监督。

1、委托跟踪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不同学校在新校区建设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跟踪审计中,由于自身内部审计力量不同,对社会跟踪审计单位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其跟踪审计工作范围、侧重点都不尽相同。但基本目的相同:一是节约投资,控制工程造价;二是加强监督,打造“廉政工程”、“阳光工程”;三是规范管理,提高效益。就我校而言,委托跟踪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文件的编制、拦标价的审核、现场收方、进度审核、材料的询价、结算审核以及对一些争议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通过拦标价的审核对整个工程预期投资额度进行把关;通过对施工现场的查看,参与隐蔽工程收方和现场签证,收集掌握第一手的施工现场资料,为及时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奠定基础;通过材料市场的调研,为校方核实材料质量价格提供参考;通过结算审核,严格把关工程造价,为高校节省投资。

2、委托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规章制度还未建立健全,目前虽然所有进入大学城的高校都委托了社会审计机构进行跟踪审计,也有一套跟踪审计的操作流程和办法,但还未建立一套规范的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地上升到高校审计规范。也就是说,跟踪审计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权责不明。建设工程项目采取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就会牵涉到施工方、监理方、甲方现场代表、跟踪审计方、校方内部审计人员等多方面的部门和人员,关系比较复杂,因而通常也会出现权责不明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没有出台相关各方职责权限规章制度的高校,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聘请社会审计机构进行跟踪审计初衷大多数是为了对工程建设提供更多专业意见和建议,达到以最少的投入,建成高标准的新校区。但实际上,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监理或是甲方现场代表对于社会跟踪审计这个新生事物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知,通常在面对多方参与的现场收方过程中,对自身的责权没有清楚的认识或者是为了推脱责任。具体表现在收方过程中以社会跟踪审计单位为主导,监理和业主方现场代表及内部审计人员因为有了跟踪审计单位的介入而不能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或者把问题都直接推到社会跟踪审计,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职责。

3)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体现。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社会跟踪审计也必须体现其独立性,并且要把坚持审计的独立性放在首位。在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社会跟踪审计单位派出跟踪审计人员到现场查看、收集资料,并将其建议和意见直接反馈到高校审计组,由高校审计组及时向高校工程建设指挥部反馈审计意见。而在工程建设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社会跟踪审计单位只能提供专业建议和参考。另外,跟踪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为校方领导或机构的意见和建议而不得不在工程变更、款项支付、造价控制等方面做出妥协和让步,从而不能完全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4)跟踪审计的收费问题

跟踪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人员严格细致的审计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促使相关管理单位加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工作做得越好,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决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比如: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变更,由于施工方要按照工程变更的要求完善相关手续之后才能够施工,而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也疏于管理,抱着少签字、少负责的思想,能拖就拖,这时作为跟踪审计的单位,其职责要求发现这些问题后,应及时向相关单位提出,并且提出合理的管理建议。而这样一来,最后竣工结算时,本来可能因此出现的审减额,将不复存在了,自然,对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审计单位来说,肯定愿意在跟踪过程中只记录问题而不指出问题。

3、针对委托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思考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委托跟踪审计的开展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高校新校区建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委托跟踪审计也应该符合高校特色。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得到改善:

1)建立健全跟踪审计规章制度:将跟踪审计的相关制度加以规范,职责权限通过制度加以界定,制定出符合高校实际的、切实有效的、可操作的跟踪审计办法,并针对具体的工程精心组织跟踪审计实施方案、应急预案,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2)建立健全高校委托跟踪审计实施办法

高校需建立健全高校委托跟踪审计实施办法,明确跟踪审计实施的程序和各方的权责,让委托跟踪审计做到有法可依,各方做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促进高校新校区建设委托跟踪审计顺利高效开展。

3)加强沟通交流,改善工作环境。

高校审计组应积极与高校工程建设相关部门沟通交流,架设高校领导、工程建设相关工作人员与跟踪审计单位的桥梁,增加他们对跟踪审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为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跟踪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在实施中得以体现。

4)改革审计收费方法

社会审计的收费为两部分:一是基本收费;二是效益收费。对于基本收费由大学城业主方的主管部门,在进入大学城的所有跟踪审计单位之间交叉选取竣工结算审计单位,对跟踪审计单位的审计项目进行复审,当复审审减金额大于原跟踪审减金额的一定比例,需对跟踪审计单位进行处罚。基于这样的规定,笔者认为:基本收费=按该项目送审金额价款×约定比例-(复审审减金额-跟踪审计审减金额)×约定比例;对于效益收费,将效益收费改为奖励收费,可考虑在工程开工前期和施工过程两阶段增设过程跟踪审计奖;根据审计单位指出问题的多少、重要性、金额的大小予以适当的奖励。

参考文献:

[1]李季玲.高校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8):2062207.

[2]张忠林,秦洪伟.跟踪审计在高等学校工程项目审计中的作用及应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4):16217.

篇7

【关键词】 资金管理 风险控制 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样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实施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常规来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投入,推进科技发展。这种方式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往往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二是加强管理,从开源到节流地增加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基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事后核算会计已经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而企业现金流量和资金管理能力则更值得企业关注。多项研究资料表明,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发挥集团整体资金优势,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效益,防范资金和财务风险,促使资金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对企业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而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资金始终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保障。加强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可以及时分析掌控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提高资金流动性,增强企业偿债能力;可以增强企业资金流转的监管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管措施,有效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可以合理规划企业资金存量,避免过多流动资金带来的资源浪费与过少流动资金带来的周转困难,大大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如何加强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每个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中常见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很多企业资金管理并不规范,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部分企业甚至存在违规行为,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日益显露。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数据依据

信息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立足点,只有及时掌握了真实确切的信息,企业才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控制资金流向。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是能否正确反映事实情况的重要准绳,是企业公司监督决策维护正常经济秩序、防范损失、管理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本前提。虚假的财务信息不仅无法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动倾向,还可能会使财务丧失真实的监督能力,而且成为影响企业经济秩序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根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披露,我国占八成以上的企业存在财务信息不同程度的失真问题,其中一些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与会计报表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符,企业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

2、监控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我国企业中,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各项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国有企业中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较为突出。部分企业对资金监控未引起足够重视,使得监控手段流于形式,其设置的监督职能操作性差,监督制度可行性与执行力不高,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一些企业在资产配置、重大对外投资等问题上还未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而仅仅依靠主要领导的主管判断与个人决策,使得企业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一些子公司财务信息欺瞒行为屡禁不止,母公司因依靠失真的财务数据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而难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来应对,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一些企业领导对企业本身的财务资金于经营状况缺乏足够了解与准确掌控,财务人员也未能做到心中有底,通常只能够听从管理者的指示遵循其意图来处理账务问题,造成企业的资金监管流于形式,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

3、内部因素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资金分散问题严重,资金管理不集中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大大影响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方面,一些企业的子公司设立的账户众多,使得资金管理严重失控。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决策随意性大,或采取过于激进的筹资策略,过多地采用短期甚至是临时性负债方式筹资以满足长期性流动资产的需要,由于过多的长期投资挤占了运营资金,造成原有规模资金吃紧;或忽视了自身的发展目标而盲目投资,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而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短期借款,极易造成现金短缺风险。另外,还有些企业信用政策过于宽松,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企业资金链条极易断裂;举债过多,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流动资金占用多而周转缓慢等因素,都使得企业资金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

有效的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有利于企业降低内控风险,提高营运效率。企业加强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牢固树立资金管理意识,建立预警监测机制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自上而下地宣传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课题,组织适当的培训学习,引领管理者与员工走出误区,树立资金监管意识,从源头上加强企业资金监管,进行风险控制。不仅如此,还应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增强现金流量的意识,使企业的资金运动方向与市场变化相适应,从而抓住机遇,减少风险与损失,促使企业重视现金流动效益,注重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流动性,减少流动资金的大幅度沉淀,改善流动资金结构。要建立和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多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对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等重要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从而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2、完善企业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

企业应从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内部独立审计制度等方面入手,完善企业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授权审批制度要求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根据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的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严格地按照审定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安排各项支出,严格地限制对外担保权和对外投资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要求每项重要的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在具体的授权或分工上,单个人员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员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互相监督和制约。内部独立审计制度保证了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其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检验、监督、咨询等相关职能。

3、提高预测水平,加强资金筹集管理

加强资金筹集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并合理选择筹资方式。现代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预测方法,正确选择多种筹资方式分散筹资风险,做好事前控制以形成科学的资本结构。应当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预测方法,企业都应熟知不同时点上资金的不同价值以及生产经营中的现金流量,以合理安排筹措时间。在筹资时,应当拓宽筹资渠道,合理选择筹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筹资渠道,企业都应当结合内外部环境,科学地估算筹资风险。

4、进行资金集中管理

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支付能力,加快资金周转,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需求。一方面,可以建立结算中心制度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赋予财务管理部门统筹管理企业各项资金的权限,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强化资金的调控能力,减少货币资金占用量。另一方面,强化内部结算,以变付款结算为收款和转账结算的方式减少结算环节,简化结算手续,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5、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企业资金管理应准确把握资金预算管理原则,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便不得随意更改。要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切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细化资金安排从而增强现金保障能力。要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结合上年度资金使用情况,科学预测预算,合理确定现金收支规模,做好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与考核。要加强定额管理,依据科学的定额编制各种费用预算指标;推行预算全员参与,使技术人员等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的人员对预算提出合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6、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存货周转

应收账款是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促进销售,使企业获得利息收入,也可能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甚至带来坏账损失。对于应收账款问题,企业应当在事前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与审核制度,严格把关,事后积极开展清理工作,严格控制其规模与增长速度,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并加强管理,落实催收责任。对于存货积压问题,企业应当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减少原材料对资金的占用;做好销售预测,坚持以销定产;创新营销模式,增大销售量;通过积极沟通,努力提高预收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从而提高资金周转率。

只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企业应当积极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有效加强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以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唐金娟: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加强企业财务控制[J].中国商界,2009(3).

篇8

【关键词】路桥施工企业 项目法律风险控制 实务探索

一、路桥施工项目的法律风险类型

根据风险分类的标准不同,风险一般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政治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结合路桥施工项目管控实际,将法律风险主要分为:非法分包转包、合约管理、财务管理、行政人事管理、媒介管理、诉讼案件管理等法律风险。

二、路桥施工项目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一)非法分包转包法律风险控制

(1)非法分包转包的危害。项目非法分包和转包行为被我国法律明文禁止,视情节不同可进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承担赔偿责任、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现实中,路桥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普遍存在违法分包转包、以包代管现象,企图赚取高额的管理费。但其分包转包的下属施工队往往不仅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进度,而且在发生亏损或利润未达到预期时,时常会以非法分包转包为由要挟路桥施工总承包企业支付巨额补偿款并给项目留下大量外债等遗留问题。可见,非法分包转包导致的一系列不利法律后果将最终由路桥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担。

(2)非法分包转包的法律风控措施。路桥施工总承包企业唯有消灭违法分包转包模式,方能杜绝此类法律风险。①强力打造施工总承包企业自有的管理团队、技术团队和施工班组,减少对外部施工队伍的依赖。②严格遵守招投标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劳务分包的承包人具有相应施工资质,尤其杜绝与自然人签署、执行工程劳务分包合约。③严禁工程转包行为。

(二)合约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合约法律风险控制贯穿路桥施工项目管理始终,与成本直接相关,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为此,路桥项目管理者务必有效控制与业主、施工队、供应商等各方在合约签订、保管、执行、变更或解除及纠纷处置方面的风险。

(1)业主合约法律风控措施。在项目招投标阶段,施工总承包企业应认真组织成本测算、防止低价中标并综合评估各类潜在风险;在合约签订阶段应征询工程、机料、财务、风控等部门对合同条款的意见,防止签署过多的限制性条款;在合约履行阶段,项目管理者应注意:①充分研读合同条款(通用条款、专用条款、规范),寻找变更、索赔的依据(如,新增工程、工期延误、拆迁影响)并按规定时间、程序提出申请,组织证据送达监理及业主签认。若其不签收,则可及时采用公证送达。采用多种手段留下变更、索赔的依据(达到诉讼所需举证标准)。否则,在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后,变更、索赔将面临失败的风险。②若与业主发生合约纠纷,则根据上述要求准备充分证据,先与业主、政府等相关单位协调,尽量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应及时组织律师等专业团队参与解决或诉讼(原则上与业主沟通后再诉讼)。③在履约过程中,应按规范要求及时完善工程变更、索赔、计量、竣工等资料,确保项目工程款经得起国家审计和检查。④密切关注项目质量、安全、进度、信誉评价、审计风险并及时跟进协调、消除影响,避免损失。⑤尽可能提前履行完与业主的合约,收回项目工程款。否则,项目后期可能面临业主资金短缺、审计缓慢等风险,导致剩余工程款长期难以收回。

(2)施工队合约法律风控措施。①建立施工队信用评价体系,对拟合作的施工队资金、技术、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察,择优选用有资质和实力的施工队伍。在合约签订前,项目部应严格按照企业制度履行报批程序并按批准的合同文本签订。②在合同保管方面,确保每份合同有原件可查,长期存档。③在合约履行阶段,项目管理者应关注和控制:施工队是否及时清偿民工工资、材料款、租赁费、当地借款等债务,在质量、安全方面是否按规定执行,在产值进度、工期、计量、变更方面是否滞后;施工队在结算支付方面是否具备委托手续、结算清楚、支付可控。在结算凭据上,应有“已结(决)算完毕”“款项付清”“本次结算/支付后对xx公司不再享有任何权利”等类似声明条款;若项目部与施工队存在纠纷或遗留问题,应及时书面通知施工队出面解决,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代垫、代付民工款等款项时,应保存好证据,以便追偿;合同履行完毕,对施工队合约、结算、支付等资料,要分类永久性存档;施工总承包企业若需与施工队解除劳务合同,另行组织施工队进行后续施工,而该施工队拒不撤场、甚至停工阻工,则应充分借助业主、当地政府力量进行保护性施工,协商不成应及时引导司法途径解决,切忌打架斗殴。

(3)采购合约法律风控措施。①对拟合作的供应商主体资格、履约能力、资信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审查,择优选用有实力、价格合理的供应商。②在合约签订前,要求供应商缴纳履约保证金,确保其按约执行;承办单位应按范本合同草拟合约(约定交付方式、时间、地点、质量、数量、价格,运费及风险承担、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机构),履行企业报批程序后签订。③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合约承办单位应密切关注:若合约执行存在违约,须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建立合约管理台账,安排专人跟进,及时按约对账结算、支付,确保合同顺利履行,避免违约纠纷;若施工总承包企业在付款等方面已违约,则原则上须先与供应商达成和解协议或声明,方能继续支付,降低违约损失;完善支付手续,特别注意项目部为施工队代付材料款、租赁费等法律风险,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代付的,须由施工队和供应商共同对项目部的代付行为进行确认(出具函或说明),认可代付事实;交易完毕,存档供应商信息、交易凭证等原始依据,永久保存。

(三)财务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在项目管理中,财务人员管理着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的收支和账务处理。若不重视法律风控,则稍有不慎将造成损失。近些年,路桥总承包企业的诸多项目因财务手续不完善,导致处理纠纷和诉讼案件尤为困难。项目财务管理注意以下事项:

(1)谨慎行事。话不能乱说、字不能乱签、章不能乱盖;加强保密意识,未经风控领导批准不得随意对外提供结算支付资料、财务凭据等材料。

(2)重点监管项目部下属施工队的资金使用和流向,防止施工队挪用资金、留下大量外债或对其超支付,一旦异常,及时暂停支付并向企业主管部门报告。

(3)定期与施工队进行财务对账,完善付款签认手续(建议每月对账1次),尤其对项目部代垫、代付、分摊等费用务必及时对账签认。

(4)财务账务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对违规支付行为说“不”。付款时,项目管理者认真查阅合同文件、结算、签批、委托书等手续,审查是否符合支付条件。

(四)行政人事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行政人事法律风控是项目管理重要环节,重点关注用人、劳动关系、印信、民工工资等风险。

(1)在任命项目经理、总工、财务等主要管理人员时,充分考察其自律性、廉洁性、忠诚度、履职能力等,并在项目实施中及时对其进行审计和监察。

(2)建立人事管理台账、每月清理,及时与项目管理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入离职手续。

(3)根据企业制度,完善项目用章、用印审批制度和程序,明确印信管理责任并做好使用登记。严禁项目部私自签订合同、私用公章,出具空白印信,或为施工队提供任何担保。

(4)监督民工工资发放到位,防止施工队以此名义要挟施工总承包企业超额支付工程款。

(五)媒介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媒介对风险事件反映敏感,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关注度高。特别是对于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企业,媒体通常会加以责难和渲染。若不高度重视,则可能导致毁灭性打击。如,三株口服液事件、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均导致企业直接灭亡。可见,媒介风控工作尤为重要。一般来讲,突发事件(尤其质量、安全、打架事件)发生后,应对媒介风险需要走好“五步棋”:

(1)安排专人24小时妥善保护事发现场,未经企业领导批准,慎防他人进入现场拍照、摄像;

(2)严守秘密,不得擅自接受媒体采访,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书面的形式详细报告给企业主管领导,统一口径,确定对外公布内容。

(3)接待来访记者,请记者到会议室休息并主动向记者索要名片,查看记者证,从而掌握是哪家媒体的哪个记者,分辨真假记者。掌握了媒体名称和记者的姓名,才有利于下一步上级部门的协调帮助。一时无法答复的,可以告知记者:事件还在调查中,暂时还不能接受采访,请您留下联系电话,先回去,一有消息,我第一时间告知。

(4)要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抓住典型问题进行解决。不管是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态度诚恳,对问题要抱着“诚意”解决的态度,提出几种解决办法以供商榷,让人感觉到诚意。

(5)在媒体发稿之前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最短时间内想办法通报给媒体记者。也可以主动邀请一些媒体,召开一个新闻通气会,在通报处理结果的同时,借机也宣传企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形象,化危机为商机。

(六)诉讼案件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诉讼案件具有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结果难预测等特征。因路桥项目引发的诉讼案件,一般金额较大,处置不当败诉后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控制此类风险尤为重要。但对于争议巨大无法达成和解的,则视情况可引导其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1)将收到的诉讼文书报企业相关领导会签意见,同时启动收集证据、了解情况等工作。

(2)谨慎接触对方,请示企业领导能否协商解决。若可协商,则达成调解协议,了结双方权利义务;若无法协商,则立即收集相关证据、熟悉案件基本事实。

(3)及时与企业风控或法务部门沟通,整合内外部资源并根据需要外聘优秀律师。

(4)按期组织证据,参与庭审,递交法律文书,全过程跟进沟通、协调,力争法院或仲裁机构采纳我方观点。胜诉的关键在于诉讼策略、证据收集、资源整合、沟通协调恰当。

(5)案件办结后,对诉讼案卷编码、装订存档、永久保存。

三、路桥施工项目法律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技巧

(一)路桥施工项目法律风险控制的方法

路桥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建立健全分级分类风险防控体系,树立全员危机意识;凡是涉及重大风险隐患的布控处置,都要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做到超前规划,超前部署和超前处置;坚持突出问题为导向,建立工作台账,逐项对账销号,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绝不收兵,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做到过程可控制、结果可监督、责任可追究,从源头上管理风险漏洞。具体而言:

(1)设置专门的风控职能部门和人员牵头风险管理工作,确保风控体系顺畅运行。

(2)各职能部门、子公司、项目部按月或不定期对本单位(含系统内)的风险履行监管职责,将工作督察、调研常态化,排查、梳理各类风险,有效预防、全面布控,提前预警,实现风险信息化。

(3)项目部建立问题及工作台账,对各类风险进行动态管控并专人负责风险处置,直至解除警报。

(4)对于一般风险,项目部可采取规避、转移、接受、减少或分担等方式自行处理;对于重大风险,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临时处理措施,同时立即上报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主管职能部门,成立应急处理专门机构并妥善处置。

(5)风险事件处置完毕后,风控等主管部门会同项目部进行总结和反思,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路桥施工项目法律风险控制的技巧

(1)提升全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认真学习风险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预防为主,即“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3)将法律风控工作贯穿路桥项目管理始终,责任首问制和终身制双管齐下。

综上,在路桥项目管理中,管理者只有具备较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熟练掌握法律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技巧,灵活应用,方能有效预控和处置项目的各类风险,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晟耀.全面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王吉鹏,邸洁.集团风险控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周春生.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夏洪胜,张世贤.企业危机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5]周婉,温少元.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J].经济与管理,2009.

[6]杜秀芹.浅析施工企业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2010.

篇9

关键词:炉前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一、前言

在当前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下,火电厂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成本的竞争,燃料成本占发电成本约70%以上,降低燃料成本成为火电厂的工作重点,其中,火电厂的炉前管理对燃料成本的影响不可忽视,燃料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也愈显重要。

二、火电厂炉前管理范围

火电厂炉前管理主要包括煤炭到厂验收后的接卸、存储、煤场管理、混配掺烧以及成本核算等工作。根据各厂实际情况不同,炉前管理内容可能有延伸或缺减,比如:铁路来煤由于客观原因发生厂外分卸、冬储煤至厂外临时煤场需要由汽车短途倒运回厂内等,均为炉前管理范围。对于白城发电公司,只要进入铁路穆家店站后,所发生的费用,都属于此范畴。

三、燃料接卸管理

白城发电公司入厂煤运输有汽运和火运两种方式。一般燃料接卸管理以安全、高效和利于监督为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燃料接卸管理规定,并设有煤场管理岗位,负责接卸、煤场管理等工作。

(一)汽运煤的接卸管理

吉电股份年采购煤量的约10%为汽运方式入厂,主要是浑江、二道江发电公司采购的区域内小矿煤,以及采购吉煤集团的部分煤量,白城发电公司2015年首次长期购入牛海烟煤,全年突破20万吨,节约效果显著。汽运煤接卸管理的重点是车辆在煤场的安全与有序卸煤。由于煤场相比一般道路要软,而运煤车多为大型自卸车辆,满载时总重在70吨以上,在卸煤举高时中心升高,在偏软的煤场上发生侧翻的危险极大,威胁采制人员及周边设施安全。在这方面,白城发电公司即使煤场地面实现水泥硬化,但也发生过侧翻险情。有序卸煤主要是指符合煤场储煤规划及便于采制人员采样,尤其对于采样工作,如果卸煤、推平等操作不规范,会对采取煤样的代表性产生较大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发电厂一般都有相关的安全接卸煤管理措施,并设有煤场管理员在现场统一协调,指挥运煤车和推煤机,保证有序接卸,防止发生事故。

(二)火运煤接卸

随着新机组的投产及区域内煤源的减少,吉电股份跨区域采购煤炭比例在2008年时仅为25%,到目前已上升到75%以上。我国铁路运力一直是稀缺资源,为满足货物运输需求就必须提高车皮的运转效率,为此,铁路部门规定,运煤重车到厂6小时必须排空车,否则,超时按小时计费收取延时使用费,严重的将进一步采取厂外分卸、铁路限装停车的惩罚措施。如果接卸不及时,无论铁路部门采取那种措施,都将给电厂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加强火车火车接卸管理对减少炉前费用,控降燃料成本,以及保障连续稳定供应都有重要意义。目前,白城发电公司来煤以火运为主。

为避免火运煤压车,一是加强调运管理,协调厂、矿、路关系,综合考虑电厂接卸能力、接卸设备状况、库存及耗煤情况,安排调运计划,通知矿方按计划请车,协调路局尽可能按请车计划安排装车,尽量减少神华大雁、蒙西煤业等水份较大煤炭入厂量,减少卸煤压力及费用,充分利用铁路货运信息系统,随时掌握装车数量及车辆运行位置,便于电厂做好相应接卸准备工作。二是冬季电厂燃料管理部门应积极与矿方联系协商,尽量避免因装湿煤而发生冻车严重,增加卸煤难度,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鼓励矿方在装车时采取撒融雪剂、衬盖薄膜等防冻车措施,尽量减轻冻煤的数量,为厂内卸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强接卸厂内接卸设备的检修维护,协调关联单位组织好接卸人员,保障厂内接卸能力。

四、存储及煤场管理

(一)煤场组堆

燃煤组堆应做到不同煤种、煤质分堆存放,推平压实,烧旧存新,先堆先用,便于合理混配掺烧为原则。在存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煤场存煤保持合理形态,煤堆形状以正截角锥形为宜,分类堆放,分层压实。煤堆角度以40°-45°为宜。储煤场设置标志,划分区域,以便科学、有序地实施燃煤存取管理。

为测试褐煤存放时间对热值损失的影响,电科院曾经进行过相关实验,结果大概为:褐煤存放15天热值损失61-70大卡/千克、存放30天损失120-145大卡/千克、存放60天损失255-295大卡/千克。实验结果表明存放时间对褐煤热值损失影响很大,因此,褐煤存放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电厂应制定煤场置换翻烧方案,烧旧存新,尽量减少存放损失。

斗轮机取煤必须从煤堆顶层开始,分层取煤,形成阶梯状,每层落差不超过3m。特殊情况下,如取煤形成陡坡、陡崖后,及时用推煤机整形压实。煤场平整工作每日进行,及时对储煤场内的石头、木块、杂物进行清理以防止损坏斗轮机及其它输上煤设备。

(二)煤场防自燃

当煤堆发生燃点时,应立即将煤挖出降温、碾压。特别需要注意的一是发生自燃的煤,必须挖出单独存放,并注意挖运输不能散落到周围,否则燃点将蔓延,难以控制;二是禁止向褐煤堆洒水降温或灭火;三是消除明火后的煤应及时取用,但禁止输上明火未完全熄灭的煤,避免引起皮带、煤仓等发生火灾。

(三)煤场防汛

雨水冲刷流失是造成煤场储损的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煤场防汛工作不到位,煤场积水、煤湿、煤粘,造成上煤困难、煤仓棚煤,发生燃油损失,严重时会造成空仓,威胁安全生产。

为减少损失,保证安全生产,电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煤场防汛应急预案。在雨季来临前将煤场排洪沟、排水沟疏通顺畅,配备充足防汛器材。由于吉电股份所管各火电厂都为露天煤场,为防止连雨天无干煤可用,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挑选一个煤场用苫布进行覆盖,保证应急时有足够干煤可用。

(四)煤场盘点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吉电股份所管各厂还达不到按正平衡方式计算煤耗的要求,因此,煤场盘点结果的准确于真实性至关重要,并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白城发电公司仍坚持每旬煤场盘点一次,同时对各项指标进行一次测算,主要目的是能及时发现燃料管理及生产耗用存在的问题。按中电投集团要求电厂每月进行1次常规盘点,每季进行1次典型盘点;每年由集团公司组织进行1次交叉盘点或重点抽查。

煤场盘点一般由计划部牵头组织,燃料部、发电部、财务部、政治工作部等相关部门参加。煤场管理部门(发电部)负责协调在盘点前对煤场存煤进行整形,密度、水分测试工具准备齐全,按规定做好盘点前准备工作。

煤场盘点主要工作包括:测量煤堆体积、测定存煤密度、计算存煤数量。原煤斗及煤粉仓内的存煤及待卸煤量也应盘点计量。盘点记录包括存煤的几何体积、比重、水分差调整量、盈亏量。煤场盘点后出具盘点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煤场外形示意图、煤场盘点过程的全部基础数据、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及有关人员的签字,报告应按档案管理要求存档。

煤场盘点一旦出现较大盈亏时,必须及时查找,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累积后造成帐实严重不符。

五、混配掺烧

近年来煤价大幅下降,火电厂盈利能力增强。为进一步减少采购成本,掺烧价格相对较低的褐煤、洗副产品以及低质低价煤,已成为火电厂增盈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火电厂都高度重视燃料混配掺烧工作,纷纷采取改造设备、制定混配掺烧技术方案、出台奖励措施等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掺烧力度。吉电股份火电总装机容量408.5万千瓦,其中186.5万千瓦容量为掺烧机组,平均掺烧褐煤40%左右,同时掺烧大量洗副产品,因此,应认真研究并提高混配掺烧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目前看,白城发电公司混配掺烧管理工作还略显粗放。一方面,制粉系统磨损、制粉出力不足、炉膛出口结焦等情况都曾发生过,对安全生产威胁较大,尤其是后一项危害大,必须积累经验,加强调整。另一方面,白城发电公司汽运煤启动晚,掺烧烟煤、低质煤的比例还没有达到最好水平,同浑江、二道江比还有差距。为此,我们还应在混配掺烧工作上多下功夫。

六、成本核算管理

燃料成本核算是对外结算的依据,是火电厂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燃料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燃料成本核算结果能够客观真实反映火电厂燃料管理水平,通过燃料成本核算与分析可以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规范并加强燃料成本核算管理非常重要,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燃料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入厂煤成本核算与入炉煤成本核算两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一)入厂煤成本的核算

入厂煤成本核算是燃料成本管理的基础。入厂煤核算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当月进煤、次月结算;二是当月先预付,次月再结算;三是当月进煤、当月结算。我们主要执行第一种结算方式。因此,存在跨月结算或跨年度结算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对燃料成本进行管理,需要对未结算的煤炭进行暂估入帐。暂估价格的高低应以合同价格为准。但是,特殊情况下,当合同价格不能明确时,暂估价格可能对燃料成本产生较大的波动。由于存在部分煤量需要估价入帐的问题,为了较准确地反应入厂煤成本,需考虑到前期估价金额在本期结算时的差值,即前期估价是否存在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并需要在本期入厂煤核算时,抵消这部分影响。

估收具体操作:第一,估价数量:是本月到厂而未结算的数量。对于以入厂数量验收为准的煤矿,估价数量=入厂煤净重;对于以铁路货票记载的数量为依据的煤矿,估价数量=入厂煤票重;对于电厂承付运损的煤矿,估价数量=入厂煤净重+运损。第二,估价热值:对于以入厂质量验收为准的煤矿,估价热值=入厂验收热值;对于以出卖人化验结果为准的煤矿,为提高估价的准确性,在进行估价时要考虑到双方之间的热值差。第三,估煤单价:按照合同定价原则计算估价天然煤单价,煤款、运费、杂费尽量以单价形式填制。第四,估价总金额:估价总金额=估煤单价×估价数量。

结算具体操作:第一,结算数量:当质价协议规定不承付运损时,填写入厂验收实际数量(净重);当质价协议规定承付运损时,填写入厂天然煤数量,即净重+运损。第二,结算热值与验收热值:当合同规定以入厂验收为依据时,两者相等;当合同规定以出卖人化验为依据时,则会数据不相等,即出现厂矿热值差。第三,结算总金额:总金额=结算单价×结算数量。

(二)入炉煤成本的核算

1、入炉标煤单价的核算方法

在财务核算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入炉天然煤单价公式如下:

在进行入炉标煤单价的分析时,需要掌握入炉标煤单价与入厂标煤单价之间存在差异的真实原因,进而指导燃料管理人员查找问题,提出降低入炉综合标煤单价的措施。

2、影响标煤单价差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影响标煤单价差的因素有三个,认真分析这三个影响因素,有针对性采取改进措施,就可以有效降低燃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找准煤炭采购节奏,优化库存降低燃料成本

在个别时段,期初库存影响标煤单价差数额较大,有时甚至是主要因素。影响公式:

库存煤影响=29.271入炉煤热值×{(期初库存单价-本期入厂煤核算单价)×期初库存煤量期初库存煤量+本期入厂煤核算煤量}

根据上式可以看出,当期初库存单价低于本期入厂煤核算单价时,库存影响标煤单价差将出现负值,即它可以使入炉综合标煤单价降低。因此,当预期煤炭价格处于涨价趋势时,应增加采购提高库存煤量,在下一阶段燃料采购价格上涨时减少采购量,相对多耗用低价库存煤,在燃料成本核算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当预期煤炭价格处于降价趋势时,应减少采购控制库存煤量,在下一阶段燃料采购价格下降时增加采购量,相对少耗期初高价库存煤,也可以降低标煤单价差,提高经济效益。库存煤影响与入炉煤热值呈反比,提高入炉煤热值可以降低标煤单价差。

(2)规范核算与估收,真实反映耗用成本

影响期初库存价格的还有两个隐含的问题,一是入炉煤成本核算对期初库存的影响,它隐含在公式期初库存单价中,这是以往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是财务耗煤时没有按一次加权平均核算法,而是用分煤种核算,这样会有人为调整因素,影响当前入炉煤价不实,差额积累在库存中,影响期初库存价格。二是入厂煤估收价格不准对期初库存的影响,实际结算时发票金额与估收金额存在的差异,这部分差异在发票到厂后直接冲入库存金额中,从而影响期初库存单价不实。

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严格按集团公司财务核算办法,将入炉成本分煤种核算改正为按一次加权平均核算,减少人为调整因素;二是入厂煤估收时认真按合同价格估收,尽可能避免出现偏差,减少审计风险。

(3)炉前费用分析

降低燃料炉前费用的方法与途径需根据各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般炉前费用主要由铁路方面的费用、厂内二次费用两大部分组成,铁路方面的费用主要包括:专用线使用相关费、铁路取送车费、延时使用费、车辆变站费、翻卸车维检费等;厂内二次费用主要包括:人工卸煤、冬季清冻煤等产生的劳务费、煤炭转运费、设备检测费、技术服务费等费用组成。铁路方面的费用较大,但受垄断因素的制约,降低的空间越来越小。白城发电公司由于铁路专用线长(8.1公里),全部翻车机接卸,费用较大。正常炉前费用一般情况在9.5元/吨以内。

炉前费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白城发电公司的厂前费用管理仅有一部分归口燃料部控制,燃料部以往对燃料成本进行分析时,一般不进行入炉综合标煤单价的计算,而是将财务核算出的入炉综合标煤单价直接进行分析。这种情况造成二次费用组成、核算不清晰,影响期初库存煤价数据不准确。

炉前费用管理存在的客观困难,一是受白城发电公司铁路专用线长影响,铁路取送车费、运维费较高;二是受南北方气候差异影响,北方冬季卸车劳务费高。

解决上述问题,一是炉前费用纳入预算归口管理,没有归口管理部门确认不得列支,控制二次费用支出;二是按集团公司财务核算办法规定,正确归集有关费用。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内部控制

2011年财政部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拟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求“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财会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预算控制、收支控制、资产控制三个方面入手,动态管控经济活动,防范经济活动风险。

第一,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预算控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相对宽松,不重视全面预算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力薄弱,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果,从而造成了有预算不执行或者预算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局面。只有充分发挥财会部门提供财务信息和加强财务监督的职能,才能有效实施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控制经济活动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对加强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的管理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并按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上报年度决算,采取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办法对预算实施有效财务监督;对因国家政策、突发事件等不可预见因素确需调整预算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应急预案协助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在建立预算执行的适时分析机制的过程中,财会部门充分依托财务软件中的全面预算模块,建立预算执行报警控制机制,严格控制各项支出,有效得防止了超预算现象的发生,并定期核对单位内部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报告和已掌握的动态监控信息,确认各部门的预算执行完成情况及时上报,为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为预算考核奖惩方案的实施提供标准。

第二,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收支控制中的决定性作用。

收支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单位收入管理,防止收入流失,杜绝坐支或挪用单位收入,合理安排支出,节约使用单位的各种物力、财力,才能有效控制单位运营成本,确保单位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的充足,保证单位日常工作正常运转和各项业务顺利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务风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财会部门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其次,财会部门应当合理设置财务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再次,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追缴责任。另外,对有政府非税收入征缴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隐瞒、滞留、截留、挪用或坐支、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然后,财会部门还应当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收入管理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另一方面,财会部门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明确财务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完善支出管理流程。具体包括:1、全面审核各类付款凭证及其附件的所有要素,重点审核凭证是否真实、合规、完整,相关票据是否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越权限审批,是否符合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2、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签发的支票应当进行备查登记;3、根据业务的实质内容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并登记账簿,对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4、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备案与支出业务相关的经济合同和专项报告;5、对支出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资产控制中的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