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案例范文

时间:2023-06-15 17: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安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安全案例

篇1

一、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内涵

生态安全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于1989年在提出建立全球生态安全监测系统时提出的,它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①生态安全具体体现为生存资源满足和保证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状态,与生态环境能力密切相关。

预警即提前警报,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和灾难进行提前警报,以采取相应的防范和避免措施,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生态安全预警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预警分析、预警对策。预警分析是对生态系统的逆化演替、退化、恶化等现象进行识别、分析和诊断,并由此作出警告;预控对策是根据预警分析的活动结果,对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不协调现象或可能发生的生态危机表现出的征兆进行总期控制与矫正。②通过这两方面的协调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礼记·中庸》曾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才能对事情的成功有利。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其设立不但有利于维护维护生态安全,更重要的是,对即将到来的生态危险进行提前预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能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减少因为生态灾害而带来的财力损害。

2、是坚持预防原则的重要举措。

由于生态资源受到破坏后的危害严重性和不易再生性,预防原则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环境保护中的预防原则是指人们利用环境资源的时候,注意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同时采取预防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相应措施,从源头保护环境。而对于维护生态安全中的预防原则,即采取预防措施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的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需求,从而实现生态安全与稳定。

三、我国当前政策与法律对生态预警机制的规定和不足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组织宏观经济预警研究,很多学者如郭中伟、傅伯杰等在不同的领域对生态安全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院也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作为2000年的重大项目。③当前我国法律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规定散见于各类部门规章、条例中,如2007年6月11日起由中国气象局颁行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于传播办法》,对于气象灾害进行预警的方法进行了规定。同时各地方也颁布了诸多地方法规,针对各个地方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章和条例从法的角度上对于预警机制进行了规定,对于完善预警机制,规制社会秩序,维护生态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第一,政府部门反映过慢,不能及时的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

近期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许多严重的"生态灾难",我们在呼喊"多难兴邦"口号的同时,也要检讨自身的行为,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预防、减少由于生态危机而带来的损失。以地震灾害的法律规定为例,当前地震预警机制主要适用1998年12月16日施行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今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施行,它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曾在24年前遭到清理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予以肯定,并将其纳入国家监测和预防体系。但总体上对于地震预防的规定不是很详尽。而且根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当前对于地震预防中玩忽职守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认定不但不明确,而且还存在处罚过于轻泛、不严厉的情况。因此,在当前生态危害日益严峻的时刻,政府部门应当及时有效的修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加大惩罚的力度,真正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二,多为地方性法规和部门条例、规章,效力等级地下,且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法律。

目前我国对于预警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多见于部门法规、规章及条例,处于效力等级比较低下的地位。而对于预警机制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时候只会考虑本地区的生态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因素,相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资源,具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法律,法律作为效力层次等级最高的法,可以从最高、最广的角度对相关行为进行调整。我国当前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相关法律,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

第三,对象范围过窄,规定不详尽。

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所设立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安全,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从而对于生态安全的保护就要涉及到生活各个方面,保持水土、水源、动植物资源、大气、矿藏等能被人类做到合理、有序、长期的利用。而当前我国对于生态预警机制所涉及的范围仅涉及到气象安全、食品安全等几个层面,只将着力点放在这几个方面,并没有做到全面系统的进行预警,这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显然是不足的。

四、我国当前政策与法律对生态预警机制的发展和健全

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根据现实的生态状态,迅速有力地调整当前的政策,对当前发生的温室效应、火山喷发等生态危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生态预警作为预防生态危机和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举措予以规定,更好地实现政府的权能。二、将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发展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方面,对没有按照规定设置设立相应的生态预警机构的政府部门进行严肃处理。三、积极鼓励推动当前学术界对于生态预警研究机制的进行研究的步伐,使其朝着更加全面、完善、科学的发展。

其次,应制定一部全面系统的《生态安全预警法》,从法律的层次和高度对生态安全预警机制作出系统的规定,整合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生态状况来进行预警机制的规定。同时还应当扩大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范围,将其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从而对各类生态危机的出现都可以作出及时有效的预防,并提出向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护生态安全。

最后,要明确处罚原则,加强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违反生态安全预警的相关规定的各类行为要区分其界限和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处罚,根据其犯罪性质、主观心态、客观后果等各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界定,做到权责明确。同时要加强打击违反预警机制规定的力度,对于在预警工作中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以及知情不报、只顾自身安危的公民都应作出相应的处分。从而充分发挥出法律的震慑作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①肖笃宁,陈文波,郭福亮.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②仇蕾,王慧敏,贺瑞敏.流域生态系统的预警管理框架研究[J].软科学,2005,19(1):46-48

篇2

**厂主要承担公司水、电、压缩空气的供给及污水处理任务。其主要特点如下:

(1)点多面广、地域分散;

(2)单人职守岗位多、检修作业流动性强;

(3)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比重大;

(4)员工任何一处操作失误都极可能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设备事故。

这些特点决定了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单纯地依靠各级管理人员抓安全、依靠部分工作能力强的员工来推进安全,难于确保各岗位长期保持安全状态,只有依靠全厂员工的共同努力,发挥团队管理力量,推行自主安全管理,实现由“强迫型”向“自主型”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确保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自主安全管理,就是将员工对安全的需求、对生命的关爱转化成员工对各种安全制度的自觉遵守,依靠全体员工的自主性、能动性管理好安全工作。

就我厂而言,实行自主安全管理,重点是构筑安全管理的“五道防线”。

1、组织防线

完整的“组织防线”是实行自主安全管理的保障。我们在构筑安全管理的“组织防线”时,必须改变由安全监督部门唱独脚戏的弱势局面;克服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而结果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实现归口型单一管理向多口、多层次型管理转变。

我厂的“组织防线”包括四个层次的管理闭环:员工个体层管理闭环、以岗位(班组)为单位的生产单元层管理闭环、以车间(科室)为单位的车间层管理闭环以及分厂层管理闭环。在生产过程中,各管理层根据上一层的安全计划和管理要求,自我检查、修正安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偏差,自主地管理好本层次的安全工作;自觉地完成本层次的管理目标。

其中:操作行为的安全化主要由员工个体层管理闭环保证,通过员工安全承诺以及员工间的互保、联保等一系列手段,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执行岗位动作标准;自主进行危险源辨识和事故隐患查找等,确保“四不伤害”。设备的本质化安全主要由设备管理闭环(科室层)保证,通过设备点检和无泄漏管理等手段及时发现、消除设备的不安全隐患。作业环境的安全化主要由生产单元层、车间层管理闭环保证等。

2、思想防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员工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和制约。因此,构筑坚固的“思想防线”是实行自主安全管理的关键。

当前,部分员工仍停留在“逼我安全”的层次上,他们意识不到安全规程、安全制度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工作中麻痹大意,经验主义、走捷径思想严重,他们执行制度是为了应付检查、是领导的逼迫,这也是实现自主安全管理的最大障碍。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让全体员工(特别是安全意识差的员工)从一起起血淋淋的安全事故、一串串令人震憾的事故数据中感受安全,从同行业、同工种的事故案例和资料中体验习惯性、经验性违章及其危害性。其次,要引导员工正确理解公司安全理念的内涵,真正掌握其精髓,在工作中切实按照理念办事。第三,安全管理者应随时随地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根据其思想变化及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防范措施,把不安全苗头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

3、自我防线

员工自我防范意识、防范技能的提高是实行自主安全管理的基础。管理者不可能时时、事事都亲临作业现场,只有全体员工建立坚固的“自我防线”,才能真正建立长效安全机制,这也是企业安全教育活动的首要目的。

分厂、车间安全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经验式、过场式、文件宣读式的安全教育方法,建立长期、系统的安全教育机制,克服教育范围片面、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考核水份重等弊端。例如:推行资质认证方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全员安全考核上岗制”,就是一种科学、实用的安全教育模式,它要求员工上岗必须取得本岗位从业安全资质并通过一年一次的复审教育和考核,有利于促使全体员工通过学习自觉地构筑安全“自我防线”,并在工作中得到持续加强。

班组周安全学习是提高员工自我防范意识、防范技能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也是最容易步入“形式、作假”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文件、讲话学习,影响了员工参加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因此,要引导班组采取员工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学习活动,注重内容的务实性和多样性。通过结合具体的生产作业探讨工作准备、危险预知、安措配置、事故应急等与员工作业安全息息相关的内容,来调动员工自主参与班组周安全学习积极性。

推行班组“动态安全员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员工自我防范意识、防范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班组员工轮流担任安全员,让所有一线员工都能在安全员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必将使全体一线员工的安全责任心、安全使命感以及安全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4、制度防线

对一个集体来说,制度是前提,管理是手段。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制定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但制度存在空隙和漏洞;某些方面职责、责任不明;制度管控不严,执行时水份重;执行过程中专抓工人,不罚管理干部等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管理制度的落实,也丧失了制度的威严。因此,实现自主安全管理首先应建立完备的“制度防线”。

在制度建立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详细界定各管理层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让全体员工明白在安全生产中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何时干以及干错会怎么样等等。

其次,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遵循“横线到边、纵线到底,职责不交叉重叠”;“谁直管、谁负责;谁监督、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上级查出问题由其直属下级负责”的原则,确保安全工作时时有人自觉去管、事事有人主动去问。

第三,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本厂的生产实际,按照“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追求制度的人性化、可操作性和长远性。员工是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者,也是我们搞好安全工作的根本。过急和过于苛刻的管理制度,不仅其可操作性受到影响,也会挫伤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

5、监督防线版权所有

自主管理不是放纵管理。员工安全素质参差不齐或一时的工作失误,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必须依靠制订完善的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来构筑“监督防线”,通过“监督防线”来确保员工的工作失误得到及时发现和修正,防止员工个人失误导致安全大厦的倒塌。

篇3

关键词: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4-0038-02

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工程非常系统化,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尽职尽责,也需要法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牵涉到很多的环节,制约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管理缺陷、人的危险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环境的危险因素等。其中任何的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而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以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1.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存在严重的机电设备选型不科学情况。基于持续发展的煤矿工业影响下,需要的高新机械基础产品与技术产品越来越多。而当今我国不少专家的一致建议是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这激发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国内吸收高新技术之后的消化需要相应的时期。并且应当确保跟不同人员的管理能力、各种地质状况相适应。事实上,在工作实际中,很少兼顾这种适应性。为此,在高新技术产品应用至消化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这提高了管理机电设备的难度。

2)生产配件的企业缺少一致性的标准和规范。基于煤矿机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对设备选型的要求也提高。然而,纵观国内生产煤矿设备配件的企业发展情况而言,大部分都是小型化的企业,以及行业当中的一致规范标准缺失,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配件性能、规格、材料等都存在差异性,这会导致各个生产企业的产品不相匹配的情况。也恰恰是因为生产细节存在差异性,所以一些生产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常常偷工减料,这使煤矿机电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3)粗放管理模式之下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较大。传统意义上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实施的是粗放式的模式,通常以手工记账的方式管理账目,如此的工作量非常大,常常会出现物、账簿不符合的情况,这不利于之后的汇总与分析工作的开展,因而导致非常低的工作效率。

4)亟须提升煤矿员工的整体素质。煤矿员工的不正确操作是损坏机电设备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在当今,煤矿应用很多先进的采掘设施,像是支架、掘进机、输送机、采煤机等等,自动化的设施要求员工系统、认真地进行维护。然而,煤矿员工的整体素质比较低,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不重视维护工作,仅仅注重维修工作,这会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不利于煤矿企业的发展。

2.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1)严格机电设备管理的整个过程。需要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所有方面都实现精细化,通过流程规范机电设备的购置、合同签订、维修等;让专门的人员记录和统计机电设备的生产效率、工作状况、台账等;建立机电设备管理的档案,确保所有设备的检修记录和工作现状都有册可查;贯彻实施包机制,让专门的人员负责每一台的设备;一直确保在透明化与动态化的状态中管理设备,让管理者重复作业的情况减少,实现机电设备生产效率的提升;设备的选型与采购需要基于相应规范、标准的指导,防止应用没有防爆合格证、认证不合格、资质不清楚的机电设备,对于入厂前后的设备进行试车与验收,从源头上避免应用不合格的设备;设备的验收先应当达到我国的标准,并且认真地根据程序一项一项地验收,执行机电设备的承修职责,保障机电设备运转的顺利与安全。

2)实现标准化的机电设备平时管理。对于煤矿机电设备平时的管理来讲,需要制定完善与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且定期地开展各个部门与各个工种的制度培训事项,确保一系列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从而真正地贯彻实施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及使管理组织的闭环控制实现,最终确保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与顺利。对于进入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来讲,最了解设备与接触设备时间最长的员工是操作工,管理设备的人员需要结合相应的工种与设备种类制定场地的作业指标,且根据实际工作,安排技术工作者制定关于工种与工序的作业流程。如此一来,一是能够确保机电设备应用的顺利,二是能够提供对操作者的考核指标,从而提高煤矿机电设备作业的安全系数。

3)严格地实施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煤矿企业生产安全性的基础保障在于矿井质量的标准化。事实表明,高度重视矿井质量的标准化工作可以实现非常大的效益。应当将该工作作为一种经常化的事项严抓不放,从而使静态达标转变为动态达标,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当然,要想使整个过程的生产都达标,务必创建与健全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等,清楚每一个人的安全责任所在。除此之外,实施部门的安全激励机制,认真地考核完成企业安全任务的个人与部门,对奖惩予以兑现,持续地推动执行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机制,保障煤矿企业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确保真正地贯彻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建构以人作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对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员工的主体性予以体现,且以员工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作为核心开展精细化的管理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务必确保煤矿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注重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对于企业的大小事务,不禁止员工的参与。这是由于企业想要最大程度地改善执行一系列制度的效果,真正地做到精细化管理,就务必激发所有员工的热情,且对员工的多样化需要予以满足,关爱员工,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从而实F精细化管理影响力的持续拓展。二是为了有效地执行精细化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执行考核的具体措施与指标,以使员工真正地明确工作岗位考核的方法与操作指标,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并且把培训员工、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作企业的一个目标和任务,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对员工的真挚关爱。三是注重考核及其分析,促进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煤矿企业应当认真地贯彻实施员工的岗位责任制,严格地搞好一系列工作任务与工作指标的考核,实施场地的检查和监督,实时地分析与总结本单位、本专业实施精细化管理面临的不足与取得的成果,且制定有效的对策予以完善,真正地促进煤矿整体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篇4

关键词:电梯安全;环境因素;案例分析;优化措施

一、电梯安全影响因素案例分析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2015年10月检验人员在福州某温泉会所对电梯进行年度定期检验时,发现底坑聚氨酯缓冲器表面颜色发黑,和正常的聚氨酯缓冲器颜色不同,经过轿厢蹲底和对重蹲底试验后,2个聚氨酯缓冲器均完全损坏。该电梯投用才2年,聚氨酯缓冲器原本设计使用寿命是不少于6年。缓冲器平时几乎不会用到,估计从安装开始检验时,缓冲器使用次数不会超过6次。为什么聚氨酯缓冲器会在短短2年时间内就完全损坏报废?

经分析主要原因就是环境因素。该电梯处于温泉会所内部,使用环境比较潮湿,而且充满了含硫很高的高温水蒸汽,正是这样的环境对聚氨酯缓冲器产生了致命的破坏,硫腐蚀了聚氨酯,造成了缓冲器在短时间内完全报废。此外,在诸如海岛地区,由于海风、潮湿引起生锈腐蚀性很大,在短时间内很多电梯的部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锈腐蚀现象,而严重的腐蚀生锈必然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

(二)技术因素

2014年8月检验人员在对某单位一台外置观光电梯的安装监检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该台电梯在试运行过程中连续几天均出现楼层数据丢失而造成电梯无法正常运行的故障,事后检查楼层感应器并未损坏;而且出现故障的时间均是每天上午10点钟左右,前后大概半小时的时长,过了这段时间,电梯又恢复正常,不再出现楼层信号丢失的故障。

经过检验人员和电梯厂家技术人员分析,由于该台电梯顶面及井道壁均采用钢化玻璃,并且井道设置在建筑物外侧,凸出建筑物本体;同时钢化玻璃井道壁并未采取避免阳光直射的进井道的防护措施。每天10点钟左右,太阳刚好会直接摄入井道,且位置刚好是5层楼层感应器的位置。该电梯的楼层感应器是采用光电感应器,当阳光直射到楼层感应器上时,会造成电梯控制系统读取不到5层的楼层信息,从而导致楼层数据丢失,电梯就无法正常运行。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梯井道设置的位置及井道所使用的材质也会对电梯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不适宜的位置和材质的选择,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电梯的安全可靠运行。

(三)管理因素的影响

2016年9月检验人员在对某商场扶梯进行定期检验时,发现很多扶梯防攀爬装置的宽度不足以满足防攀爬的要求。防攀爬装置的宽度明显小于扶梯外盖板的宽度,人员仍可通过扶梯外盖板攀爬上扶梯,防攀爬装置形同虚设,人员存在跌落的风险。

经过现场询问检验人员得知由于该商场内部陈设发生变化,原本紧靠扶梯外盖板所设置部件被拆除,商场为了美观,自行将扶梯外盖板进行加宽,用以遮盖扶梯外盖板外侧存在的较大的缝隙。这一做法使原先设置的防攀爬装置宽度明显不满足防攀爬要求。

从这个案例看出,对扶梯、人行道的定期检验也会对电梯的安全运行起到很大的想象,不合理的管理甚至会使原本符合规范要求的安全防护装置失效(特别是商场等公共场所)。

二、电梯安全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设计、制造、安装、维保、检验和使用各方的行为,是落实电梯质量安全监管的机制保障,因此要做好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衔接。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度,按照职责分工,各相关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不同层级之间签订责任书,执行质量安全责任终身制,以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妥善处理电梯安全突发性事件。

(二)落实责任制

明确电梯设计、制造、安装、维保、检验及使用等单位的职责,使电梯运行安全责任链条明晰,避免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后互相之间扯皮、推卸责任。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电梯涉及的相关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其安全负责任和对电梯进行隐患排查整治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电梯安全管理和使用水平。

(三)加强电梯的相关管理以及维修保护

电梯是一种垂直型的交通工具,在使用的时候有着安全问题,所以使用单位在使用电梯的时候就要将电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纳入日程。同时,在电梯使用的过程中,使用单位还要根据相关的安全技术规定来进行相关电梯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选择,要保证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人员配置的匹配性。在此基础上,电梯使用单位还要保证电梯的安全监理相关岗位制度要求,深入的落实责任制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要求电梯管理人员同时拥有技术性以及责任心,这样才能保证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四)认真组织开展电梯安全监管专项治理

认真组织开展电梯涉及单位的安全治理专项行动,加大电梯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对“问题电梯”评估、建档,组织力量集中攻坚、消除隐患,特别是对“无物管、无维保、无维修资金”的电梯,要通报当地政府挂牌督办,全面落实电梯使用安全管理责任,加大对电梯安装和维保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推动开展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工作,完善电梯修理、维护保养市场退出机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高层建筑数量日渐增多的背景下,电梯的使用越发的广泛,对于电梯制造公司来说,必须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电梯使用的影响,以有效缓解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确保电梯设计、安装的更加科学合理,最终实现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目的。

篇5

关键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供电技术

1引言

煤矿开采技术得到不断提升,但由于煤矿开采环境的特殊性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矿难事故发生频率逐年增高。為了降低矿难事故的发生率,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机电自动化技术的提高,对机电的操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如果操作不当,轻者会影响机电的工作效率,重者会造成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等。

2.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存在的不足

2.1井下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井下作业危险系数较高,而井下作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又普遍不高,这都导致了井下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操作技术水平普遍偏低。随着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煤矿的机电设备也必然要进行更新换代。但是当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后却面临着没有人会操作的尴尬窘境。现有的井下作业人员无法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给井下作业安全带来隐患。

2.2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注重利益,而忽视了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导致尚未形成较为健全的管理体制。按照我国对生产质量标准的要求,各个煤矿企业都应设有专门的管理技术的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事实上,大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开支,疏于对供电技术安全的管理,有的煤矿企业即使设置了这样的部门也是个摆设,设施配备不充分,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1]。此外,大多数煤矿企业都没有对井下作业员工进行专门培训,导致即使更新了机电设备也无人能够操作,更别说保证机电的安全运行了。

2.3井下机电设备未能及时维护更新

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过于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井下作业安全,给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忽视了机电设备的更新问题,通常老旧设备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设备老化、陈旧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而且,煤矿企业没能做好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工作,从而无法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给安全生产带来威胁。

2.4井下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存在问题

煤矿企业对井下机电设备并没有出台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导致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存在很大漏洞:①对于井口的管理工作不严格,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②现有的机电设备管理办法无法满足现代煤矿企业的要求,导致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效率很低;③对机电设备管理资料保管不当,导致资料缺失、破损现象严重。缺失有效的管理方法,造成管理的不当。

3.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管理的对策

随着机电技术的发展,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得到不断提升,安全型防爆电气设备的全面引人对机电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的要求都明显提高了,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成为机电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3.1加强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煤矿机电专业人员因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工作的复杂度较高,所要涉及的科学领域较广,人员比较分散等。因此,加强对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普遍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机电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其职业道德建设,为未来的机电供电安全管理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的煤炭正不断的向着高效、安全、平稳的生产目标前进。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被引进到煤矿采区,培养优秀的机电技术管理人才成为各个煤炭企业的当务之急。注重从各大高校引人人才,提升整个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机电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2]。在一个阶段培训后要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检验,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

3.2完善机电管理组织

针对井下机电设备采取设置专门人员分别管理的方式,明确分工,避免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出现。在对机电设备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群管体制建设。将井下机电工作人员按照其不同的分工分为不同的管理小组,根据其工作范畴对机电供电技术进行管理,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首先,将井下工作人员按照其职责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管理小组。如电气管理组、防爆检查组、电缆管理组等。其中电气管理组主要负责煤矿开采区的供电情况,并绘制供电系统图和对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等。防爆检查组负责防爆设施的安全检查工作和新引进设备的质量检查等。电缆管理组的职能是负责对电缆质量的验收、管理工作。

3.3健全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对井下的机电设备的应该严格把关,做好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首先,对于井下的防爆设备要对其维护工作严格把关,对防爆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要经常检查,确保其运行的安全性。对防爆设备要经常维护,做好防锈保护,一旦发现防爆设备的零件出现问题,要及时换修。对于维修后的机电设备要严格把控验收关,防爆检测员在对电气设备进行验收时要严格按照验收流程工作,一定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性性能。对于要投人生产的电气设备而言,要经过多次的通电实验验证合格的设备可以下井。另外,对于防爆设备而言,要定期检查其防爆效果,确保安全生产。

3.4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性能

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还要加强对与机电设备相关的检查工作,至于检查强度的安排可以根据其与机电设备的相关性的程度来设定,例如对于相关度较高的设施可以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如果相关度比较低,可以采用不定期检查的方式。而且,对于每次检查的结果都要记录下来,以便日后进行查阅。

3.5采煤区实行供电设计管理

井下工作受地理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井下作业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对采区供电系统的设计要综合考虑以上各影响因素之外,还要必须获得总工程师的许可之后才可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采区供电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于那些非常规情况的采区,要有相对应的安全供电措施,以确保井下作业的安全;在设计供电系统图的时候,应该在图中明确标出有关机电设备和电缆的信息[3]。另外,还要有机电设备的分布图和机电设备的数据;最后,对于与机电设备相关的设施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符合标准的,如在选择电缆时,一定要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电缆。

3.6加快技术进步速度

井下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对井下作业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因此,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部门可以针对目前机电安全管理中的典型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快机电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实现提高井下机电设备安全供电管理的目标。

4.结语

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对于保证井下安全作业、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煤矿中频繁发生矿难事故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减少这种不幸的发生概率,加强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刻不容缓。然而,要想切实做好井下机电安全管理工作,还需要煤矿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作者:胡世柯

参考文献: 

[1]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研究[J].尹燕华.机械管理开发.?2013(05):124 

篇6

关键词:统计学理论;安全经济分析;应用

具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由于相应灾害事故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死个百分点。伴随经济的全面进程,民众对安全的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经济与资源及环境一样,被列为基本国策。文章将以统计学理论在安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安全经济统计标准的构建

安全经济指标即通过数字,客观的体现安全经济统计目标的状态及特性数据,亦为安全生产状态及能力的定量化显示。安全经济标准机制即通过一些和安全因素存在内质联系的经济特点标准所构成,要客观、合理的体现安全目标、安全状态及效果等安全经济质量特征。

安全经济统计的基点即为设计一个安全经济统计标准与相应的模型,而合理有效的安全经济质量及数量标准机制,能够深化企业对安全生产状况予以动态、科学的评价,为深化企业安全经济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政府监管系统予以统计监督铺平道路。而且,合理的标准机制可以为安全工程、安全活动及安全工作提供依据。

2安全经济指数的应用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即为连续的过程,安全投入与事故为正相关,那么怎样从安全经济结构的相关环节,分析安全系统的基本状态即为安全经济综合指数的侧重点。安全经济综合指数要分析安全投入、事故损失及安全效益等参数,对安全经济系统运行环节予以综合性研究,分析安全经济运行的有效性。

安全经济统计指数的意义包括下述几点:第一點,通过统计指数分析繁琐安全经济现象的变动方向。举例说明,经编制安全生产指数能够在纵、横双向上体现安全生产相对水平及改善情况,同时事故综合指数能够通过差异化事故后果特点指标去整体评定事故的危害性;第二点,通过统计指数对安全经济现象的变动予以因素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尤其是在大环境中,研究经济发展及安全生产之间的影响,可以为出台有效的安全生产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点,通过统计指数研究繁琐安全现象的长期变化状态,依附于动态指数所构建的指数数列,体现安全现象在很长时间范围内的动态特性;第四点,通过统计指数对多指标的安全经济予以整体评估。而安全经济现象能够经指数予以整体评定,这样便于对特定安全问题的发展程度予以整体的数量分析。

3安全生产及回归分析

安全经济系统涵盖下述及方面:①安全经济利益;②安全分工协作;③安全经济效益;④安全数量关系,而且安全生产本身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部分,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内质联系。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相互制衡,会因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能力的影响而出现改变,经济活动能力及产业结构、工艺等因素都对安全生产形成一定的冲击。

安全经济的数量相关性即为安全经济关系的基础,分析安全经济的数量比率即为安全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所以通过统计学评定分析、回归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举措,可以理顺安全生产及社会经济进程间的关联与影响结构,研究经济损失、安全投入和安全有效性的关系,能够发现安全生产方面经济现象中潜藏的规律,这样便于从根本认识安全经济客观规律,为安全经济的规划与安全管理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安全生产的时间序列分析

安全经济现象即社会生产环节的构成因子,与社会经济现象共同处在运动与发展中。安全经济统计也是了解安全问题的一种方式,不但要从安全经济现象的关联性及制约中予以分析,同时要从其发展规律中予以分析。在安全经济统计分析过程,经时间序列资料研究,能够有效规避下述问题:首先,经计算水平标准及速度指标,掌握安全生产的发展变化规律;其次,通过时间序列的解析,利用长期趋势研究、循环变动研究等掌握安全经济现象的规律;最后,在对时间序列相应变动的基础上予以研究,把安全生产过去与现在的脉络及规律予以拓展,通过定量模型预测安全生产在以后发展的情况。

安全经济的时间趋势预测,尤其是匹配于宏观经济予以预测,针对客观了解安全经济发展规律意义深远,设计安全生产发展举措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安全生产方面,对生产安全事故率指标予以预测,可以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5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经济的全面进程,民众对安全的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经济与资源及环境一样,被列为基本国策。安全经济统计的基点即为设计一个安全经济统计标准与相应的模型,而合理有效的安全经济质量及数量标准机制,能够深化企业对安全生产状况予以动态、科学的评价,为深化企业安全经济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政府监管系统予以统计监督铺平道路。而且,合理的标准机制可以为安全工程、安全活动及安全工作提供依据。通过经济学及统计学理论处理安全经济问题,研究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未来可能达的水平,评定安全投资收益及择取最佳安全经济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安全的相关因素予以分析,能够找到对安全状态产生一定影响的因素,为企业安全经济决策铺平道路。

作者:王奥

参考文献: 

[1]王子介.试用经济学理论评估安全效益[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 

[2]丁卫平,王杰华,管致锦.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教学评估智能辅助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4,04. 

[3]张文文,尹江霞.AIC准则在回归系数的主相关估计中的应用与计算[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 

[4]黄江林,杨俊义.试论当前县级政府统计工作及法制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2015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15. 

篇7

Abstract: Due to the fuel flow and contact with fuel system attachments, so that the fuel and the accessory electrostatic and storage, if these electrostatic not eliminated in time, it will affect the safety of the system and aircraft. This article through m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design of Aircraft Pressure Refuel System, gives the electrostatic safety design requirements of aircraft ground pressure refueling system, and the security of aircraft fuel tank oil surface charge density and th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关键词: 压力加油;静电安全;带电密度

Key words: pressure refueling;electrostatic;Charge density

中图分类号:V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042-02

1 航空燃油静电的产生

航空燃油主要是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的,碳和氢两种元素约占航空燃油总重量的87%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硫、氧、氮以及微量的磷、钒、钾、硅、铁、镁、钠等元素。在静止状态,燃油中正离子携带的电荷等于负离子携带的电荷。因此,在静止燃油中没有过剩的电荷存在,故不显电性。

燃油相对固体表面运动时就产生静电;由于吸附电解等原因,在喷雾、冲刷等过程中也产生静电。摩擦产生的静电达到一定量时,才可能造成静电事故。燃油是介电系数较大的物质,它既能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又能蓄电。当带有电荷的燃油进入飞机油箱后,如果电位差达到20kV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并产生火花。当火花能量达到或大于周围油料最小点火能量(0.2兆焦),或燃油蒸汽在空气中的浓度或含量在爆炸极限范围内(航空汽油蒸汽体积浓度占空气1%-6%;航空煤油蒸汽体积浓度占空气1.4%~7.5%)就会立刻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多发生在飞机加油开始的1分钟~2分钟内。在大多数飞机油箱内,电容式油量表的探头,增压泵等突出部件易诱发加油初始阶段的放电火花。

2 压力加油时静电产生的因素

影响飞机压力加油时带静电的因素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燃油中含有过量的杂质与水分 燃油中带有杂质是自然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但国际标准(API-1581标准)规定燃油中所含杂质每升不得超过1毫克,杂质的大小不超过5毫米。燃油中所含杂质主要是一些氧化物、沥青质、环氧酸及磺酸等金属盐类。燃油中的杂质过量,会导致油滤和油路精密元件被堵塞,严重时可造成空中停车;另外杂质直接离解正、负离子(或吸附自由离子形成带电质点),加重飞机带电情况。

燃油中所含水分有三种形式,即游离状态、乳化状态和溶解状态。水对燃油带电的影响是通过燃油内所含杂质的作用而影响的:水与杂质混合后将正、负离子包围、分割,使正、负离子不易重合。实验证明,当燃油中含有1%~5%水分时,极易产生静电事故。

2.2 燃油与燃油系统附件摩擦 在飞机压力加油过程中,当燃油和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如管路、油滤、活门等附件接触后,由于液体和固体的相对运动,从而产生大量电荷。通常,航空燃油接收电荷能力强(高电荷趋势)而放出电荷能力低(低传导率)。结果使进入油箱的燃油带有大量电荷,当油箱中燃油的带电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电火花放电,这种电火花放电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油箱中的燃油蒸汽爆炸,对飞机的安全造成危害。所以,设计者的任务是:如何采用结构措施或其他措施来减小燃油蒸汽放电起火的可能性。

2.3 地面压力加油系统设计不当 在地面压力加油系统中,滤除燃油中杂质和水分的油滤是产生电荷的主要媒介;而系统中的导管、阀门和其他金属附件也会引起局部的电荷积累;另外,燃油入油箱口设计不当,也是产生静电的一个重要环节。

3 加油过程中静电的抑制与消除

3.1 提高航空燃油的导电率 提高燃油导电率可使静电电荷被迅速传导,防止局部静电电位上升得过快和过高。提高导电率的方法是在燃油中添加抗静电添加剂。炼油厂在燃油出厂时会在油液中统一添加抗静电剂,减少燃油在运输环节的危险性。经过运输和过滤,燃油中的抗静电剂会减少,油料公司应该在加油前重新加入抗静电剂。

篇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85-01

因为精神科护理对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就必须要加强精神科护理安全的相关工作。首先一定要及时发现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同时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护理管理措施,保证护理的安全性,最大程度的减少医疗纠纷事故。

一、精神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因素首先相应的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制观念,不能清楚的明确护理文书在维护双方利益中的的举证作用。不能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护理记录也不够完善、不够真实,不能反映出病人的真实情况,从而发生医疗纠纷。其次,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因为精神科患者拥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技能,然而从实际现状来看,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导致相应操作并不够规范,甚至会出现一些失误,这就容易引发一些安全问题发生。再次,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较为缺乏的,责任心不强。因为精神科患者无法正确的认知自己的疾病,要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那么就需要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实际行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责任心,不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同时服务意识也比较低,不能够及时的发现病人的异常表现。最后,因为精神科护理具有较高的风险,工作压力较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而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心理素质较差,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耐心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护理安全事故。

12患者及家属因素精神科患者非常容易产生幻听、被迫害妄想等问题,所以极容易发生自杀、伤人等一系列行为。如果在急性期的话,还有一些患者没有自知力,容易在护理过程中出现过激行为,从而直接影响自身的安全以及护理人员的安全,在护理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另外,我国并没有全面的普及精神卫生、安全相关知识,患者的家属对相关的知识知之甚少,无法正确的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同时家属在探病过程中,为了能够不与患者发生冲突,极力满足患者的要求,比如给患者打火机就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其次,还有一些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所以家属也存在着相应的心理问题,这就会影响护理人员、患者以及换患者家属的自身安全。除此之外,有一些家属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如果在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的话,那么就极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13医疗设备及环境设施管理因素精神科医疗环境较为简陋,本身存在着安全隐患,同时医院设施方面也存在不足。比如门窗不牢靠或者是不经维修,那么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是患者逃跑现象。同时,相应的配套设施设置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厕所台阶较高、地面较滑、缺少扶手设置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二、精神科安全护理管理策略

21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养首先,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高度重视护理文书书写。在进行具体的医疗护理过程中,要详细做好护理记录工作。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也应该学习一些相应的规范条例,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在病历上的书写水平以及专业性。相应部门也应该做好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要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精神科的护理知识,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应用技能,保证护理人员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做好专业的评估,从而可以及时的发现或者是防范安全隐患的发生。另外,精神科也应该不断完善具体的护理制度,才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任心以及服务意识。首先要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之后要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比如岗位责任制、探视制度等。护理人员也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耐心,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心理素养。精神科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管理人员也应该做好领导作用,使护理人员可以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22加强患者看护管理对于精神方面有较大安全隐患的患者来说,应该加强安全护理工作,一定要严密的看护,护理人员要随时的掌握其行为变化。另外,要加强病房巡视,值班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保证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的问题。除此之外,医院相关部门还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形式,向患者以及家属普及相应的精神卫生安全知识,要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3完善医院环境设施管理不断完善医院环境与设施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消除不安全因素。在日常工作中,首先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责任心,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整洁的环境,要尽可能的排除安全隐患。护理人员要定期定时的检查病房,尤其注意病房中的门窗及水电等相关设施,一旦发现有破损的情况,那么就应该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维修。除此之外,还应该严格的管理物品交接工作,发现相应物品丢失时应做到及时寻找。对于病房中的药品或者是机械,要做到专业人员实施管理工作,必要的话,应该给药柜上锁,同时还应该严格的监督病人服药情况。家属在探病之后,护理人员也应该及时的检查违禁物品。

篇9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1个总院、7个分院(儿童、精神、传染、康复、口腔、肿瘤、急救7个专科医院)、71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3000张;护士总数1655人,其中男89人、女1566人;年龄19~59岁,平均(31.78±9.67)岁;中专140人,大专958人,本科557人;护士829人,护师465人,主管护师280人,副主任护师77人,主任护师4人;身体基本健康。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3.4护理风险预警评估及安全警示教育,可增强护士风险意识,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篇10

关键词:矿井开采;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1矿井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制度有待完善。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这一现象在许多矿产企业中普遍存在,并且在开采的过程中也不主动地对开采工作进行管理。在很多矿产企业中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还是基础层面,并没有过多的宣传安全管理工作,还是沿用传统落后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2)矿产企业员工安全意识不充足,有严重的违章作业现象。在进行矿井开采时,员工才是各种安全制度的执行落实者,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员工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有时候员工为了偷懒,并没有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工作,仅仅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工作,略掉一些自以为没必要的工序,从而引发了安全事故,导致严重的后果。(3)缺乏安全技术人才。应为矿产企业的安全技术人员短缺,管理工作人员也缺乏,导致矿井开采行业在进行开采过程当中,不能达到实际的安全水平,使得开采过程中难度加大,形成了风险大而报酬少的发展趋势。由于矿井开采是一项高危工作,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因此很多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抵触进入矿产企业进行工作,这就使得矿产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很难进行,对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工作也就很难顺利开展,企业就会越来越忽视矿井开采的安全管理问题。(4)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设备、设施老化。在进行开采工作时,很难对矿产企业所用的设施以及设备进行及时的整修和维护,这就会导致老化现象出现。为了让矿产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更高水平,经常会要求矿产企业对矿井开采的产量和进度进行过度追求,然而对设备的实际状况却不管不顾,从而就会出现在实际的矿井开采过程中矿产企业的员工超负荷工作的现象,这时各种安全隐患就会随之出现。(5)对于安全事故责任认定经常本末倒置。矿产企业的安全发展,就当下的形势来看,是不容乐观的,一些重大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尤其是一些由于同一种原因导致的事故经常发生,因此,可以看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安全第一”的重要原则,并没有将其摆在工作中的首要位置。而这些情况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原因就是责任负责制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在安全事故的责任承担特别是关于对事故的责任承担方面,而且并没有进行严格处分,往往那些一线员工的受害者反而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让矿产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事故从根本思想上进行反思吸取教训。

2针对安全管理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

(1)生产规章制度要进行建立和完善。要想使矿产企业的开采工作顺利进行得到保障,就必须要重视并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且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这就要企业重视起来相应的生产制度,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应措施进行细化,并且对员工的考核制度和与安全相关的质量检查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为了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很大的提升,就必须用这种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管理,从而形成一种全面的工作控制局面,是所有员工都能够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开展矿井开采工作。(2)落实生产责任。在进行实际的矿井开采工作时,要严格控制相关的工作。把工作中存在的所有安全隐患都排查出来,把监督和安全检查工作落实到位。矿井开采中的出现的所有安全事故和隐患,监督部门难脱责任,让监督部门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从而能够使的相关工作人员更负责任。对于那些所有出现在矿井开采工作中的安全事故,都要根据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彻查到底,对其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还要认真分析事故出现的原因。(3)对安全质量标准化进行推行,对企业安全基础进行夯实。在矿产企业中矿井开采工程能够进项安全生产的前提就是安全质量标准化,这也是能从根本上对矿井开采安全进行保证的途径。要想使得安全质量标准化得到推行,详细的目标管理是必须要制定的,还要有完善的考核以及严格的验收标准等等。为了使员工的安全技术得到提高,使员工的安全知识不断充实,就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最终达到企业中的员工人人都能熟背安全技能知识,让员工的防御技能和自保技能不断进行提升。(4)对安全投入进行加大,提高开采机械化程度。在矿产企业中,安全生产能够得到保障的三大支柱就是管理、装备、培训,这是矿产企业进行了长期的生产以后总结的实践经验。那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仅仅能够使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对于安全的作业环境也能进行创造,这样对于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就会很大程度的避免。就目前而言,矿井开采的深度正在不断增加,而水灾、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自然灾害也在不断加重,所以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的标准,需要对传统的“一通三防”、支护、机电运输等安全设备以及设施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近些年来,不断好转的矿产市场形势以及稳步增长的经济效益暗示着矿产企业不仅要对经济效益重视还不猛放过任何有利时机,对安全投入切实加大,从而列在资金计划首要位置的就是生产安全所必需的投入,要不断淘汰那些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5)重奖重罚,建立安全管理考核奖惩机制。为了让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按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矿产企业的管理阶层可以考虑建立安全管理考核奖惩机制。在对企业中的普通工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时,要一视同仁,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要做到考核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公布考核结果时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要把安全管理抓好的同时,要矿产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管理好,一旦事故发生,追究的应该是主要管理者的责任,该罚就罚,不能在制度面前手软,这样才能把安全生产切切实实的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