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教育叙事

篇1

关键词:高一政治教育; 叙事研究; 策略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10-001

教育叙事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关于质的研究方法,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下面就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谈谈我的想法。

一、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我校属于县普通高中,学生来源为县中统招后的生源,主要有三类:统招、扩招、增招,属于县中等偏下的生源,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文明礼仪的缺失、感恩意识的缺乏、团队精神不强以及存在着心理问题等现状,政治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教育叙事是政治德育的一种有力形式。通过教育叙事研究,让学生懂得并践行文明礼仪,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协作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为此在高一阶段开展政治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政治课任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感情、人性以及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叙事这种方式可以使老师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注。这样才能构建属于师生共同的教育世界。

2.教育叙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

政治课任教师通过对原有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对本来模糊的理论、假设、信念和自己的实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日常教育活动洗礼、升华的教育思想又进一步指导以后的教育行为,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哲学。

3.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增强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政治课任教师通过对政治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使他们从教师、家长、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出发,透过他们的眼光观察世界,多角度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在叙事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就自己,增强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界定

高一政治:主要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两本教科书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通过记录一个个的教育故事,让同行分享、体验,寻求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探索高一学生德育的新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

通过一年的研究,在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自然情境性。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班级实际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我们教师在高一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的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如我的教育叙事:《爱是教育的全部》。

2.故事情节性。政治教学叙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叙事一样,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3.反思性。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在叙事研究中教师要善于积累一个个的教学故事,然后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从而找寻政治教学的规律,提升政治教学的水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四、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一个个的叙事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境、真实全貌,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在对叙事的反思时,往往会受到研究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理论水平等的制约,需要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教育叙事的研究水平。所以我们要做到:

1.明确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理论与结论。

2.掌握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教育叙事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

篇2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叙事研究被引入了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中,而且被看成是所有教师都能运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旨趣指向

教育叙事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以来,已走过了近十年的路程。从最初“养在深闺人不识”,到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教育的流行热语。一方面,理论界开始关注并介绍“教育叙事研究”;另一方面,实践者开始主动运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作为教师校本培训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那么,这一研究到底具有什么属性?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我们看来,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以教育叙事为载体,以人文价值为取向,以反思为媒介的应用性研究。

1.以“叙事”为载体

叙事(narrative)源于文学理论,是文学要素之一。《韦伯第三国际辞典》将“叙事”解释为“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叙事所“叙”的是“事”,叙事即讲故事,讲叙事者亲身经历的事件。或者说,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陈述人、动物、宇宙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美国学者伯格曾说:“人的一生都被叙事所包围,尽管我们很少想到这一点。我们听到、读到或看到各种传闻和故事,我们就在这些传闻和故事的海洋中漂游,从生到死,日日如此。”[2]人每天的生活过程即是故事的生成过程,故事也就是人的活动的历史存在形式。

教师教育叙事,就是教师讲述教育故事。这些“事”是教师所经之事,这些“故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教师的教育叙事就是教师讲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遭遇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不是转瞬即逝的,也不是淡无痕迹的,而是长久地影响着师生、影响着教育的。在叙事中,教师真实的经历通过生动的描述具有了现场感,教师独特的体验又通过场景的再现得以与他人分享,因而,教育叙事能唤起鲜活感人的映象,引起灵魂深处的颤动,诱发内心感动的涟漪。这样一来,教师所叙述的教育故事便在意义层面得到了肯定和确认。

然而,如若教师仅仅停留在“教育叙事”这一层面上,那还算不上是完整的教育叙事研究。把“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等同于教师叙述教育生活故事,以为把教育生活故事叙述完整,就完成了研究,这显然是对教育叙事研究的一种误解。“叙事”与“研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教育叙事研究的核心在“研究”,而不是在“叙事”,“叙事”只是载体,研究才是主体;“叙事”只是手段,“研究”才是目的。没有研究的教育叙事,只是一种日常教育生活的呈现。

因此,教师要真正进行“教育叙事研究”,还需要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实践的训练。

2.以人文价值为取向

教育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活动。在教育研究的实践中,存在着科学与人文的不同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由于受到唯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只认可科学取向的研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奉为圭臬,视实证主义的方法为合法性标准,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数学工具来分析世界,以精确化的语言来描述事实,目的在于确立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在科学史上,不同时期的科学家都对科学的价值追求与研究要求进行了描述。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科学进行规定的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3]。当代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表现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这一描述,集中体现出了科学研究的价值追求。引入到教育研究中,便形成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取向,即试图把自然科学研究规范运用到教育研究活动中来,表现为对客观性、普遍性、规律性、实证性、一致性等的追求。

然而,这种一味追求科学化的研究范式在教育实践中却陷入了困境。因为教育本是人所从事并为了人的成长而从事的活动,在科学取向的教育研究中,人却被取消了,被物化了,教育成了没有人的活动。显然,教育研究的对象有别于自然科学,它研究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物质世界,而是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教育的世界是体验的世界、意义的世界、生活的世界,因而教育应有自己的研究逻辑。教育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体验、表达、理解,把人的生命推向更丰富、更深刻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叙事研究因其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人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它是人们对自己的教育生活经验进行的研究,展现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思想、追求、体验等。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不是为了认识他人或他物,而是为了认识自己;教育叙事研究的结果不是为了弄清楚主体之外的事物是什么,而是为了进一步清楚自己的“认识”是什么。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故事解释着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将向何处去。这些独特的教育经历便构成了教师个人的历史。这是教师生命存在的自我确证。正是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对个体生活故事的重视和对人类内心体验的关注,因而,表现出了区别于科学价值取向的人文价值取向。

3.以反思为媒介

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所叙之事,都是过去的事,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其实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重新咀嚼、回味和反思的过程,是在叙述中进行清思、整顿和梳理的过程。在讲故事时,教师用细致敏感的神经把握着故事进程中自己和他人的变化,从中体悟着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理论和风格。教育叙事研究使那些曾经历过的教育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被尘封的记忆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育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词就是“反思”。因为唯有教师本人才能为自己描绘出真实的形象。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与探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进行判断与反省。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是对教师以往教育生活事件的反思性探讨。通过反思,凝炼出教育生活事件间的联系与意义,从而对教育生活进行重构。这样一来,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的反思就成为教育叙事研究的主题,成为教师在自我觉察、自我认识的反思中寻求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为了叙事而叙事,也不仅仅限于揭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还在于帮助教师获得一种自由的生活。即是说,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从平凡教育故事的叙述中寻找问题,从日常教育行为的反思中获取经验,从课堂生活实践的追述中总结规律,从复杂教育活动的追问中感悟自由。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具有指向自身、追问实践的特点,这使它在实践层面唤起了更强烈的共鸣和更高的认同。

二、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认识前提

人们常常把教育叙事研究看成是后现代思潮对教育研究影响的产物。从哲学角度来看,后现代思潮主要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者几乎都否定或力求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体系哲学、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决定论等,反对唯一性和确定性、简单性和绝对性。[4]也有人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整个当代哲学从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趋势对教育研究产生影响的结果。不论如何看待教育叙事研究的认识前提,从人文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需要具有如下认识前提。

1.个体性

在现代主义对“共同性”的追求中,一方面只承认少数人员才能进行教育研究,另一方面否定“个体”的价值。因此,教师个人的经验是不被研究所认可的,实践中的教师也是不可能从事教育研究的。后现代思潮则遵循着“本体论上平等”的观念,强调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因而,“个体”既是客观的存在,更是有价值的存在。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内容。正是对“个体性”的肯定,才承认了每个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性,并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利奥塔批判了普遍适用的“大叙事”或“元叙事”,提倡适用于有限范围的“小叙事”,认为:以小叙事为人类生活编织出意义,并促进小叙事的繁荣,正是后现代主义的任务之一。小叙事具有“私人叙事”的属性,以关注个体内在世界和经验意义为标志。它强调的不是反映这个世界的大而全的形式、规则、规律,而是强调着力反映个体独特的经历、体验、感受。这种对“个体性”的强调和寻求,体现在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中,即是承认教育中“个体”的价值。

教育中的“个体”,可能是教师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教育事件;可能是经常性的现象,也可能是偶然性的现象。总之,只要是在教育中出现过的人与事,都是具有存在价值的“个体”,都是“全息”着教育的“个体”,都是教师自身生命经验的表达,都是个性化独特境遇的呈现,因而是需要去揭示并值得去揭示的个体。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其意不在分析“群”,而是尊重每一“个”的独特性;不是从“群”中寻找“共性”,而是分析、解释甚至是体验每一“个”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存在的现实性、可能性或必然性。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一种以呈现个体经验为主要特征的“小叙事”或“经验叙事”。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揭示,寻找一种可以穿透个体经验的、归隐在经验背后的“质”。

2.主体性

主体性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一般认为,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来说的,即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对人的积极状态、合理状态的表述。只有人才能成为主体,才具有主体性。

其实,从认识的角度来看,主体性也应该包含对主观性的肯定。所有的认识,都是主体的主观性认识。这种主观性的认识,无疑要受到主体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但作为认识活动的过程与认识的结果,都是主体的主观性的体现。离开了主观性,人也就不存在了。

对“主体性”的肯定,体现在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中,即是承认教师个人理解的合理性与价值性。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对其中的每一现象都会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又会引发进一步的行动或认识。这些理解与认识,因为其出现过,所以都是真实的认识,都是有意义的存在。

在否定“主观性”的主体性认识中,突出的是个人的认识要与外在事物相符合。只有与外在事物相符合的个人认识,才具有价值,否则是没有价值的,因而,也是不需要人们去关注的。在凸显“主观性”的主体性中,承认个人认识的合理性,只要是存在过的,就一定有其特有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不管个人的认识是否与外在事物相符合,也不论个人行动正确与否,只要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过,就内含着某种意义,就需要通过研究去揭示这种意义。

3.生活性

在现代思潮中,突出了对“永恒性”的追求,这种永恒性最后走向绝对的抽象性,远离人们的生活实际。因为“永恒”本身就意味着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可以远离具体的时空。在强调“个体性”的真实性的认识中,“生活性”思想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

叙事中的“事”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生活世界构成了“事”的基础。生活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它的变动不居,它的纷繁复杂,它的丰富多彩,它的鲜活跃动,是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是可以为我们所感知的,是构成我们生命本身重要内容的。

生活性具体表现为时间性、生成性与境域性。

生活是在时间中具体展开的,由于时间的不可重复性,因而,生活本身也是不可重复的。任何一个生活事件,都是独特的事件。由于生活总是面向未来的,因而,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只能在记忆中被人们不断地通过理解与解释而重构,而每一个重构,都意味着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使得时间性又内在地包含着对未来的开放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是在时间的经纬度上展开的,事件本身就是时间的承载物,时间正是在事件中呈现出来的。所以,通过叙事来呈现意义、表达经验,其实质就是时间的一种呈现过程。

生成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生成。生活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展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不断地生成自己的本质,获得意义与价值。因此,个人的行动既是生活的表现,也是人本身存在的表现。教育叙事研究所关注的是教育教学实践,是学校的课堂生活,而课堂生活是复杂多变、不断生成的。多勒(Doyle)认为:课堂教学有五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多元性;第二,同时性;第三,即时性;第四,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第五,历时性。[5]这种复杂性使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生成变化难以预料的特点。

境域性则体现为生活总是具体的生活。在一个具体的时空场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事件,每一个事件也就具有特定境域中的意义。离开了特定的境域,某个事件就不一定会发生。因而,任何一个生活事件,都是复杂的关系之网中的一个节点,具有多重意义。教育叙事研究关注教育现场,强调对故事细节进行整体的、情境化的、动态的描述,原汁原味呈现教育现象;所叙述的事件是高度个性化、情境化的,是镶嵌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的,教育故事总是与个体所处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了依赖于情境的境域性。

生活性思想体现在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中,承认了每一个教育生活事件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对于教育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可以在研究中揭示它们相互间的意义,但它们却不能相互替代。因而,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事”,只能根据具体的境域去进行解释和理解,而不能从一件事去预知以后的事。

三、教师从事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价值

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在本质上是对教师的活动与经验的研究,因而,从对教师的影响来看,其意义价值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典型的方面。

1.认识价值

任何研究,首先是一个从研究对象中获得认识的过程。因而,认识价值是研究的本义。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主体之外的客体,这种客体都是物化了的对象。因而,科学研究所获得的认识,是关于客体的认识。

教育叙事研究的认识价值不同于科学研究的认识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认识了自己。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生活经验为内容、以教育生活故事为表现形式的研究。一般来说,人类经验具有鲜明的故事性特征。叙事研究就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它关注的是在一定的场景和时间中所发生的故事,以及故事的主人公如何思考、感受和理解这些故事。从这一意义上,有学者提出了狭义的教育叙事研究,即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记录教师的心灵成长轨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感,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6]教师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本质上是在对自己的过去存在状态进行回忆,以一个相对独立的状态去审视过去的自己。其审视的结果,就是对自己的教师角色形成了自觉的、有意识的认识,把零星的认识系统化,把表面的认识深刻化。第二,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中通过认识自己进而认识了教育。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述教育生活故事为手段,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的描述来建构教育生活的意义,教师自身成为认识教育的中介。从这一意义上,有学者提出了广义的教育叙事研究,即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丰富教育理论。因此,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生活事件的“叙述”与理解、解释,进而认识了教育。在这里,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教育的内在要素。

因此,“认识自我”是教师教育叙事研究首先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这种价值也是人类经验特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个体,个人的生活经验总是具有其独特性,对个人经验的反思,首先形成的是对个人的认识。对“教育生活中的个人经验”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同时也就认识了“教育中”的个人,即认识了作为教师角色的个人。因此,这里的“自我”是教育场域中的“自我”,内含着教育本身。

2.成长价值

传统观念下的教师奉行的是一种以自己的生命去满足学生、满足教育需要的原则,这事实上是一种客体行为,这样的教师将目光聚集于“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忽视了自己本身的需要。故而,教师往往被他人贬称为“教书匠”,这一“书”一“匠”两字对“师”字的替代,概括了许多人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他们只是教“书”的“匠”人而已;他们只是把已有的知识传递给青少年的人而已;他们只要认真地工作,不把知识教错,教对教好即可。教师并不像科学家、艺术家那样因创造而伟大。教师职业不能在社会上引起真正的尊重,其认识根子在此。更令人忧虑的是,不少教师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往往只为教书而行。[7]

当代社会,教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进步的,是通过主动学习、自觉提升而使自己得到发展的。这种学习,是自我提高的驱动使然,是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主体性的学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内在的、持续进步的基础。惟此,才会有教师“师范”的呈现。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从事教育叙事研究具有教师的成长价值。一个人的教师角色,也是处于不断生成之中的,正是在教育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事件表现着这一角色,同时也改变着教师自身。教育生活最终体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生活联系、故事和事件。教师的角色素质就蕴含在日常教育生活之中。基于教育生活的教育叙事研究,通过对一个个生活故事和典型事例的描述,对富有价值的生活事件的揭示,把教师自身种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揭示出来,从而可以真实地再现教师在教育生活中的角色素质,揭示出教师的存在状况。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活动的范围与深度,就是教师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现实内涵与外延,教育叙事研究就是要揭示“教师”所具有的现实内涵与外延,从而促成教师的发展,实现教师的健康成长。

3.行动价值

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应用研究,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建构理论,而是为了改变实践。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直接改变了教师的自我认识,最终产生教育行动的改变,因而具有行动价值。

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不同于教育之外的他人所进行的教育叙事研究。教育之外的他人进行的教育叙事研究,虽然也能揭示出教育中的人对自己与教育的认识,但这个研究过程不会改变研究者本身。因为研究者不是“教师”。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是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它以实践的视域推进理论向实践的渗透,又以理论的视域推进实践向理论的跃升,它促进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视界融合,在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搭起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在叙事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当事人”而不是“局外人”在思考着自己的教育行为,评判着自己的教育实践,其思考和评判的尺度正是以往形成的个人内在理论。教师以个人内在理论诘问着自己,指导着自己,提升着自己。教师就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走向了教育理论,实现了自我超越。因而,教师的教育实践影响着他的教育叙事研究,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又影响着他的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直接带来了教育行动的变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提倡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一方面,教师生活在教育中,有着现成的教育生活经验与事件;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改变着教师的行动。因而,行动价值是教师教育叙事研究的最高价值,也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必然归宿。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就是在教育生活中,通过对教师经验的审视,提升或改变教师的认识,促成教师的变革,引发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最终实现教师的个人追求与社会的教育追求。

总之,教育叙事不等同于教育叙事研究,经验的表达方式也不能代替理论的表达方式,需要做的是加强对“教育叙事”的研究,以提升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解释和建构能力。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真正的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的真切画面,展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是如何生活着的。所以,有学者指出,“叙事研究其实就是要回归各种各样的教育经验,或者说教育研究的活水源头,从而将教育研究工作落实为如福柯所说的‘耐心的田野劳作’,并使研究者、事件当事人以及读者在日常生活的叙事探究中理解教育经验的丰富意义”[8]。

参考文献:

[1]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2]伯格.一生都被叙事包围[N].光明日报,2001-7-12.

[3]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89.

[4]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18.

[5]Thomas L.Good,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

[6]杨超男.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及反思[J].法制与社会,2007,(2).

[7]叶澜.改善教师发展生存环境,提升教师发展自觉[N].中国教育报,2007-9-15.

篇3

[关键词] 韩语语序;汉语语序;语序对比

一、序言

语序是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语序在正确表达和理解目的语言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考察中韩语序类型和特点,通过中韩语序对比为韩国语教育提供基础资料。

中韩两种语言在发生学分类法和形态分类法都属于不同语系不同语种,阿尔泰语系·粘着语的韩国语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型,汉藏语系·孤立语的汉语也有SOV型的特点,但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SVO型。

二、汉语语序与特点

属于孤立语的汉语一般不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的句子结构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即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定语前置原则。

1、主语的位置

主语一般在文章最前。

①小孩在吃饭。(.)

2、谓语的位置

谓语为动词时在宾语前,形容词或名词时在文章最后。

②爸爸在喝酒。(.)

③天气很好。(.)

3、宾语的位置

宾语置谓语后,有时也有宾语在动词前的时候,这种定语前置在后面详细说明。

④妈妈在做点心。(.)

4、补语的位置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和韩国语的补语有很大的区别,相似于补助用言。

⑤天气变好了。(.)

5、定语的位置

定语置被修饰语的体言1后面。

⑥暖和的阳光照着平静的湖水。(.)

6、状语的位置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⑦他已经走了。(.)

三、中韩语序对比

韩国语的句型属于SOV型,即主语+宾语+谓语的形式。韩国语的句子主要由主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附属成分冠形词和副词语;独立成分独立语构成。作为修饰语的冠形词放置在主语和宾语前、副词语放置在谓语前,被修饰语不能放在修饰语的前面。

1、主语与谓语的位置

韩国语的句子成分中主语主要由主格助词来表示,主语和谓语顺序制约比较少,不管主语在哪个位子只要主格助词出现他前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那篇文章的主语。因此谓语在前的句子②也是正确的文章,但是正常的基本语序是主语置前。主语置谓语前基本语序中韩相同。

①(主语)(谓语).(开花。)

② (谓语), (主语).(开花。)

2、宾语的位置

韩国语宾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的直接客体,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面加宾格助词‘’表示,宾语后面的谓语必须是及物动词。宾语放置在主语后谓语前,韩国语句型属于主宾谓SOV型,汉语句型属于主谓宾SVO型,因此中韩语序最大区别在宾语的位置。

③(主语)(宾语) (谓语).(永柱喝了啤酒。)

宾语放置在谓语后是汉语基本语序,但‘把字句’、‘被动句’时宾语前置。对中国学生的韩国语教学中不光要强调宾语基本语序,还要强调宾语位置相同时的用法。

④ 我爱你。

⑤ 妈妈把衣服洗。(主动句)

⑥ 儿子被爸爸批评了。(被动句)

例句④是中韩基本语序,可以看出中韩主语语序相同,谓语和宾语语序颠倒。例句⑤和⑥汉语主动句和被动句中宾语在谓语前,出现了宾语置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上述例句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属介宾结构,这时和韩国语的语序相同。

3、补语的位置

补语也放在主语前面,谓语后面。

中韩补语有很大的区别,汉语中的补语是动词和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韩语中的补语是对不完整的主谓句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修饰语,一般指‘’,‘’前面加助词‘’的成分。

.(永柱不是公司职员。)

4、冠形语的位置

冠形语应放在主语和宾语前2。韩国语冠形语和汉语定语是相似的句子成分,都修饰主语和宾语,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

.(永柱买了新衣服。)

(5)副词语的位置

韩语副词语和汉语状语是相似的句子成分,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

第一,副词一般放在谓语之前,宾语之后。

.(永柱努力学习韩国语。)

第二,副词修饰副词时,通常放在副词之前,作为间接宾语的副词放在直接宾语前。

.(爷爷睡得非常好。)

第三,否定副词语‘’一般放在一般副词语的后面。

.(歌唱得太不好了。)

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把汉语和韩国语的语序简单归纳为下图。

中韩基本语序对比

四、结语

通过上述中韩语序对比,中韩语序中主语和谓语的基本语序相同;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的形式相同;最大的区别在宾语的位置,韩国语是主宾谓型、汉语是主谓宾型,但在汉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即组成介词结构的时候,宾语放在谓语前面。本文没有深入的考察中韩语序对比,而是为学习韩国语的中国学生提供参考的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16版.

[2]李翊燮·蔡琬.韩国语语法论讲义[M].韩国:学研社,2004第5版.

篇4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24-01

人教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性质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品德与社会上的"有滋有味"呢?在这里,谈自己怎样上品德与社会课,三个方面教学实践的教育叙事。

1.符合品德与社会本身

所谓的品德与社会本身即是品德与社会的情感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包括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合作等方面,也即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感受美。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就要应有浓厚的社会活动本身内涵。要围绕“品德与社会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想希望之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意地去理解、模仿其内容,产生对文本的内容美、行为美、形象美、影晌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与赞赏,并产生同强烈的求知欲、模仿欲.从而更加热爱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如学了《小窗口 大世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以情境创设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内需。上课开始通过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的精彩片断,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情感内需;同时也使得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更是呼之欲出。

2.符合儿童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新鲜、更有趣社会实践平台。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个性。要在品德与社会课体现“儿童特点”,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学习精神融入品德与社会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我执教的《通信连万家》一课,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一个主题教学内容。教学中力图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品德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主题教学意识。要做到准确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内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弯路。回头看看,缺乏主题单元教学的意识,就容易把单元内的几课内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对教材的反复理解下,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现代通信方式及特点。树立主题单元教学意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2.2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还学生一个真实生活世界。课前布置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过谈谈“你和家人曾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你们带来哪些方便?”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生活信息,教师与学生一道谈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通信事例、故事,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交谈中认识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独有特点,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学会选择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2.3 构建活动化的课堂,还学生一个体验活动的舞台。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来传递的,设计了“给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环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为了感受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设计了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妈妈用手机通话,现场拨打114咨询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体验通信方便生活;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2.4 构建开放化的课堂,还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课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用春节拜年的话题引入、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讲述的通信事例,等等都成为教学资源引进品德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元的开放空间里,课堂的实效性也显得更很强了。在课堂评价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3.符合儿童的个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本身,一般是说品德与社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无个人味的品德与社会课,犹如有些者笔下塑造的缺乏故事人物的形象,对小学生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那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有个人性呢?

3.1 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树立个人的形象与修养。想上出不脱离实际的品德与社会课,就要努力体现“现实例子装满自己脑子里,上课前认真研究教材,随时在脑里随口而出”。

篇5

教师的个人经历是指在教师成长的某一阶段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从教选择、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等)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他人和关键事件。“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1]”每个人都是在一些重要他人,如家长、同伴、教师、英雄人物等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关键事件是指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重要他人与关键事件往往交织在一起,对个人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教育自传或教师个人生活史研究,非常强调教师的个人经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师自传研究的成果就是自述生平和表达思想演变的过程,即把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经历、思想演变过程等系统而又有重点地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史”[2]。刘良华教授认为教师的“教育自传”包括“我作为受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我作为教育者经历的教育事件”“我在教育经历中形成的我的教育信条”等三个部分[3]。笔者的教师面子观叙事基本上按照教育自传的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完整框架来展开。

一、学生时期的教师面子观

1.中小学时期:师尊生卑,学生须无条件地遵从教师

回想中小学的人与事,很多都已忘记,但是有几个“野蛮”老师还历历在目。为师者讳,就不再提及他们的真实姓名。

游泳、嬉水是儿童的最大乐趣。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小学生在上(放)学路上下水游泳。记得小学三年级时,班主任A老师上午刚刚在班上交代了不要下河,我和几个同村的小孩下午上学时就管不住自己了。第二天上第一节语文课时,A老师检查违禁学生。她在我们的胳膊或肚子上用指甲轻轻一划,凡是划出白道的就判定为下过水了。检查完毕,A老师对明知故犯的我们大加训斥,还不解气,又罚我们到教室外面去站着。在蒙蒙细雨中,我们站了20多分钟,直到下课。

B老师也是我的小学老师,至于他教什么,当不当班主任,教学水平如何,我已记不得了。之所以时时想起他,是因为他在课堂上的暴怒。上课铃声一响,B老师就走进了教室。他刚开始走进教室就有学生笑,当他走近讲台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同学们的笑声是那么肆无忌惮。于是,B老师大发雷霆:“你们笑什么笑?!……”“我再也不教你们了!”说完,扬长而去,留下了笑声不断的同学们在教室里自得其乐。同学们大笑是因为以前谁都不知道B老师的腰带是什么样的,而那天我们知道了在他的身前一晃一晃的,竟是一条围巾,当然那也是他的腰带。B老师自食其言,第二天又来给我们上课了,而且绝口不提昨天的事。

十几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使我认识到,教师在学生面前很有面子,而学生很没面子。教师就是权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学生只能盲从权威,唯师是尊、唯师是从。在谁是谁非上,教师永远是对的,学生永远是错的。课堂上,学生必须正襟危坐,洗耳恭听,令行禁止,学生就是教师操纵的木偶、傀儡,不得有自己的主见。学生一旦表现出自由自主的天性,没有顺从教师,甚至是无意冒犯了教师的尊严,那就是不给教师面子,教师会觉得受到了天大的伤害,学生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了。我的几个“野蛮”老师在遭遇意外事件、尊严受到学生冒犯之时缺乏理智的行为表现就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用野蛮的方式维护“师道尊严”。“野蛮”发作之时,教师“挽回”了面子,或许他们始终没有认识到学生也应该有面子,应该给学生留面子。总之,小学生的“我”认为,要首先保证教师有面子,然后才是学生有面子;而一旦学生让教师丢了面子,那么教师就会报复学生,毫不留情地剥夺学生的面子。教师的面子是上下尊卑的传统文化钦命的,具有文化天赋性,不得冒犯,学生的面子是教师赏赐的,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志。

2.大学时期:师生之间“井水不犯河水”

经过三年的高中寒窗苦读,1986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上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具有重大的个人价值——获得了铁饭碗,对农村学生的个人意义更大,因为它还意味着改换门庭、光宗耀祖。如果将中学时期的功利化苦读与通过上大学获得铁饭碗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中学学习已被异化为考大学的手段。就像是在惊涛骇浪中颠簸起伏的旅客终于离舟登岸一样,考上大学的我大大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失去了继续拼搏努力的积极性,我的大学阶段学习多凭直接兴趣。

那个时候,××师范大学教育系还非常年轻。系里的年轻教师多,大多是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研究生,当然还有外系的一些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相比,外在要求少了,学生的自由度大了。教师和蔼可亲,没有哪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大发脾气。或许是因为他们很年轻,我们也不是小孩子了;或许是大学学习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必要强制学生学习;更有可能是系里的教师都是教师教育专业出身,他们懂得为师之道,知道给学生面子的重要性。不管什么原因,在课堂上没有哪一个教师批评过学生,更没有教师体罚学生、讥讽学生。总的感觉是,教师给了我们自由,教师的任务就是给你“提供饭菜”,将“食物”摆在你的面前,“吃不吃”随你便。

和中小学时期学生要无条件地给教师留面子相比,显然大学时期,教师的面子和学生的面子是并存的,而且是互不侵犯的。我的那些大学教师教学风格不一。有的教师理论功底深厚,教学具有研究性,深受学生尊重;有的教师言辞优美、富有启发性,深受学生欢迎;有的教师与学生称兄道弟、高声大嗓、平易近人,学生倍感亲切;有的教师表情拘谨、照本宣科,学生厌烦、躲避;有的教师装腔作势、冒充行家,我们则不以为然。我们自然而然地被那些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所吸引,学得有趣、有劲;而那些缺乏吸引力的教师上课时,有的学生还能管得住自己、耐着性子听课。我就不这样了,往往是上课不专心,或看闲书、看报纸,或做些小动作,像我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我的这些举动要是在中小学早就要受到教师严厉批评了,可我在大学里还没有受到哪一个任课教师的批评指责。

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不专心、缺乏学习积极性,甚至是课堂违纪,教师不是觉察不到,而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加制止罢了,这样允许学生自由听课不就是给学生留面子吗?对教学有特长或者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学生敬重、佩服,学得有趣、专心、投入,对那些教学缺乏吸引力、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学生只是学得不专心,看点闲书或做点不影响他人的小动作,不也是给教师留面子了吗?在我看来,教师是有面子的人,应该给教师留面子,这是我在多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从受教育经历中习得的教师面子观。而教师认为教育对象——学生也该有面子就很关键了。只有教师、学生都认为对方应该有面子,才会给对方留面子;只有师生双方都确信应该给对方留面子,他们才实际拥有了面子。

二、为师者的教师面子观

1.入职初期:教师的面子是学员给的,可以“不劳而获”

1990年7月份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教育学院工作。这是一所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对在职教师进行国家承认学历的脱产进修培训。我的具体工作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所教学员都是在教学一线工作过的初中、小学教师。他们拥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希望通过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愿意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真本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我与学员的身份在××教育学院这个时空交集域都发生了改变:他们的身份从原来的教师转变成了学生,而我从原来的学生转变成了教师。这些成人学员既有普通学生的一般特性,又有成人世俗圆滑的特点,再加上我的身份初步转型,使我在入职初期对教师面子有了新的认识。

初为人师,我随即产生了教师面子意识,即我希望得到学员们的尊重,需要他们顺从我的要求。入职初期的我认真、努力地讲授教育学,但是讲课效果并不好,空洞抽象的理论讲授与学员们“求医问诊”的心理愿望差距太大,学员们并不满意。尽管如此,学员们并没有对我不尊重和抗拒,而是百依百顺。他们上课表现良好,认真听课、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对授课即使听不明白,觉得厌烦、无奈,也不表现出来。下了课,一些学员主动找我拉家常,而且少说多听,让我很知足。课间休息时,吸烟的学员会给我递上一支烟,甚至有的人到办公室给我端来水。一些学员拖家带口,经常被单位、家庭的事情缠身而请假。他们在请假时尽管理由充分,却也表现得非常客气、谦卑,使我心满意足,我竟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他们,有时甚至主动提出可以请假。期末考试之前,这些学员更加亲近我,注重与我沟通。我知道他们希望我阅卷时“放他们一马”,所以我有时也会满足他们的一些不合理要求。

入职初期的我作为教师很有面子,这种面子来自学员,是学员们给了我做教师的面子。我常想,为什么学员们很给我—— 一个入职不久、教学效果不太好的教师面子,如此尊重、顺从我呢?关键的原因或许有两点:其一,他们是成人了,具有成人处世的圆滑性,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意识,人与人之间要“留面子”“给面子”;其二,他们基于自己的教师经历与面子需求,深懂我心,知道已为人师的我需要面子,知道给教师“留面子”的重要性及结果,还知道如何给教师面子。因此,入职初期我这样认识教师的面子:不仅中小学生要无条件地尊重、顺从教师,即使年龄大的学生也应给教师面子,而且要无条件地给。这一时期作为教育者的我与当初作为大学生的我,所持的教师面子观是有冲突的:那个时候,我主张师生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虽然学生要给教师留面子,但我还是意识到有真本领的教师自然而然有面子;而××教育学院时期学员们对我的“娇宠”使我淡化了“挣面子”的欲望,误认为教师的面子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这种“不劳而获”的教师面子观使我在“养老院”式的工作岗位上昏昏噩噩、虚度时日。

2.专业成长初期:教师的面子是“好脾气”换来的

我把自己从××教育学院解体到现在的这十几年的时间称为专业成长期。来到××高专后,我所接触到的学生都是些普通大学生。这些学生缺少成年人的世故,充满激情,积极向上。他们一方面希望多学点真本领,又想让生活丰富多彩一些。当我面对这样的学生时,仿佛一下子回到当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如何面对普通大学生,虽然我学过教育学,但还是缺乏实际经验,于是大学时期的“学徒经验”成为我教学的支撑。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也是“井水不犯河水”,你不惹我、我也不惹你,互不干涉、相安无事。

回忆我与学生的课堂生活也很有意思。课堂上,我讲我的课,极少提问学生,很少要求学生记笔记。学生看闲书、睡觉、吃东西,即使他们旷课、迟到、早退,我也很少制止他们。我认为大学生已不是小孩子了,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既然他们不认可教育学课程的价值,不认真学习,我也没办法,反正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任。由于没有课堂约束,所以学生的课堂行为有了分化,一些有责任心、愿意学习的学生总是坐在教室的前面几排,不爱学习的学生往往坐在教室的后面。可是,一些学生不自觉,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根本不把教育学课当回事,有的学生第一节课就不来上课,在教室的一些学生也不遵守课堂常规,经常随意说话,影响了其他学生听课,一些中间状态的学生也在他们的带动下乱了起来。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温和地制止他们。有意思的是,过了一会儿学生又开始说话,只得再制止他们。旷课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多,当我感到学生少得难以容忍的时候就“发一次脾气”——告诉学生下次课要考勤,于是学生下次课就很乖,到堂率很高。学生们虽然不把教育学课程当回事,但是对我评价较高,说我脾气好。“脾气好”的美名或许源自对学生的放纵。说到底,在课堂上我的面子不再是我作为教师“天然”拥有的,而是以纵容学生违规或者“脾气好”从学生那里换来的,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是因为我“脾气好”而给我留了面子。

3.专业成长中后期:教师的面子是“挣”来的

这样的日子不太长。慢慢地,我发觉仅靠丧失原则来换取面子不好。当我看到学生经常违规,尤其是学生旷课的时候,内心开始不安起来:如此地放纵学生还像个教师吗?教师不是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吗?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就很守纪律,学习得很投入呢?为什么自己就不能也让学生对所教学科感兴趣、学到真本领呢?后来,一看到学生课堂违纪,一想到自己的责任,我就觉得靠“好脾气”、纵容学生只能换来虚假的面子,纵容了学生实际上就是宽容了自己的错误,就是不思进取,于己于生都不利。但要严格要求学生的话,仅凭政策高压、严厉批评也不行,他们都是大学生了,也是要脸面的,伤了他们的自尊可不行,看来只能靠真本领来征服学生的心了。想到这一点我又很心虚,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吗?没有真本事就只好瞎混,还是像以前那样。年轻轻的就瞎混可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得长本事才行。就这样,我在重重的心理纠结中度过了一年的时间。转眼到了1999年,我在考研同事的影响下考取了研究生。在北师大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我幸遇几位优秀教师,通过听课、座谈向他们学习为师之道。在他们的影响下,我懂得了科研的重要性,决心走科研自救的道路。在各种压力、动力的推动下,我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取得了许多成绩。对我的专业发展来讲,关键的是我从教学与科研联姻的初步尝试中,获得了运用科研成果提高教学水平的信心与希望,我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4]。

近年来的高校教育生涯使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面子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学生之所以由衷地敬重你、心甘情愿地顺从你,是因为你有真本领,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职业道德征服了他们的心。教师的这种面子是靠自己“挣”来的,它是堂堂正正、实实在在、恒久流传的声望,是学生对你的不可磨灭的光辉成就的承认。这种面子在学生心目中是敬重的“您”,而不是诙谐的“你”。

三、小结

自传研究是把个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正如皮特 (Alice J.Pitt)所言:“个体是一种方法,我们用之观察我们怎样在世界上体验我们自己”[5]。教师自传研究主要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分析教师在过去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本文是自传研究的成果,通过回顾自己从为生到为师的教育经历,笔者发现自己的教师面子观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中小学时期,面对着高高在上的教师,以为教师的面子是“天赐”的,学生要无条件给教师面子、给教师留面子;大学时期,师生都是成年人了,教师与学生要相互给面子、留面子;入职初期,面对成人学员,教师的面子是可以“不劳而获”的;专业成长初期,面对普通大学生,教师的面子是拿“脾气好”换来的;专业成长中后期,面对大学生,教师的面子是靠优秀的专业素质“挣”来的。笔者的教师面子观是笔者在不同时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在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曲折变化、最终走向成熟的流变过程。这篇叙事文章意味着笔者经过反思对自己的教师面子观有了明确、系统的认识。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2011JG436)。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44.

[2]谌启标.教师自传研究与专业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06(8).

[3]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4).

[4]钟铧.在教学与科研的联姻中成长—— 一个高校教师的教育自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继续教育;模式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要补充和成长需要,是促进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的有效供给。没有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教师就不能发挥自己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笔者曾在某市做过调查,发现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仍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教师想要的与教育主管部门所提供的不能达成“共识”,有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主要是:指令性安排,使得教师教学发展缺少一定的针对性,束缚了教师真正的发展,未能体现“缺啥补啥”的特征;观摩学习较少,往往局限于某地的成功经验,缺少开发与挖掘的理论深度;培训量不足,并且大多数培训是“你讲我听”的传统式培训,缺少参与感,培训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专业化和理论性,缺少与教学实践的联系。因此,继续教育的模式应在体现继续特征的基础上,给教师更多的自由与主动权利。

一、自由选学:补上各自短板

英语学科有其独特性,需要英语教师了解自身在英语各方面的短板与不足,如英语学科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技能和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等。引导教师进行自由选学,让他们根据各自的问题主动提出相应的补救策略,不仅能体现因人而异的特点,还能让教师不断开阔认知视野。自由选学,就是给教师提供尽量多且丰富的英语资料与素材,除了与英语教学相关外,还应该补充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国家跨文化中民情风俗、地理风貌、理念价值、交际差异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尽量给教师提供足够多的分门别类的学习资源,并根据教材有针对性地扩充相应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语言文化知识。组织教师根据各自积累或者发现,利用OA办公自动化、QQ群、公众微信号等传输形式,上传更多鲜活、丰富的课程知识或者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让英语教师在随时随地接受英语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知知识。打破传统的指令性安排,不仅能兼顾教师各自的发展需求,还能使教师在主动选择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这样更容易让教师接受。显然,教师自由选学的过程就是他们有针对性消除自身不足的过程,也是将继续教育贯穿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结合教师各自短板,鼓励教师多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各自所需要补充的知识能量,让他们有更多自我调整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教师各自问题,多作分门别类的总结,并据此安排相应的教育专题,让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学习。

二、观摩研讨:探出不同千秋

教无定法,但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时常组织观摩研讨,不仅是学习借鉴的需要,更是在博采众长中实现教学相长这一目标的需要。利用观摩研讨,让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师进行晒课、赛课,让他们在分出一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这样不仅能完善各自的教学方法思维,还能让教师在研讨中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观摩研讨是一次教学总结与反思,产生的马太效应利于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技能水准。如,Reading教学时,结合听说读写等内容,组织教师进行同台晒课,并进行观摩点评。观摩点评应邀请多位英语教学专家、英语教学名师,让他们对观摩课进行专业的点评指导,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宝贵经验。在教研活动中,可利用微课、说课、翻转课堂等形式,让所有的教师都晒出自己的成功教学案例,让他们在各取所长的过程中增强理解感知。观摩研讨可以体现在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上,组织同年级的教师上同一课题的观摩课,帮助他们在同台竞技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组织不同年级的英语教师上同一课题的观摩课,揣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同一年级的老师上非本年级教材,让他们在接触更多的教学方法中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撰写观摩学习心得,引导教师在总结中通过与自己的教法作对比,汲取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引导教师在反思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让他们真正学有所用,给学生呈现更多高效、精彩的英语课堂。

三、培训引导:充足应有能量

培训是教师充电最直接的方式,特别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理论不断更新的今天,尤其需要教师及时充电,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培训引导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在享受更多名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让英语新课程理念得以体现和运用。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应该有一桶活水。培训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固定的学时计划任务,不能仅仅满足于新课程理念的识记,而应该更多注重从实践中挖掘值得运用的地方。利用苏州本地名师辈出的特点,实行“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让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得以优化重组,可采取网络远程传送的方式,及时向薄弱学校传输同样课时进度的课堂教学实况,让其他教师有学习模板。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教师到高校作短期进修,让他们聆听专家学者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方法。可邀请名师到本校授课,让全校的师生一睹大师的授课风采。可组织教师到外地较为成功的学校取经,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在近距离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能量。利用培训引导,让教师在接受外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能量,有利于他们将知识主动转变为教学技能。实行轮岗培训,可更多地与外校进行交流,让本校教师在获得更多的成功教法中增强自己的教学技能。

四、结语

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在体现“专业化”和“多样化”前提下,给教师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让他们在主动尝试中获得更多的感思。改变上级指派性的继续教育模式,让教师在空余时间主动接受培训,有利于他们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让他们在专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冯彬.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篇7

对接受死亡教育的反馈该次“直视骄阳”之系列死亡教育接受教育为606名护士中,正式护士446名,本科以上学历109名,大专学历298名,中专学历39名;实习护士160名,本科学历38名,大专学历122名。年龄23~46岁,平均29岁。采用多种教学实践方式如:集中授课、互联网公开课视频观看、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赛、扮演式模拟重现、经验交流、临床实践等。内容共24h,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完成时间历时3个月。

在培训结束后,自制调查问卷征求反馈意见,结果如下:561名护士(占92.5%)认为死亡教育应成为社会通识教育;586名(占96.7%)认为在医务工作者中应普及死亡教育;604名(占99.7%)承认接受的死亡教育同想象中的不同、参加死亡教育后对自我的工作与人生有新的认识;487名(占80.3%)认为如果评估患者的文化背景许可后,可以和家属一起对患者有针对性地谈起绝症病情与临机处置;537名(占88.6%)认为能接受“我的死亡我做主”,应在重病或危机前做好五项生前预嘱(包括临终时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不希望使用生命保障系统、我想让别人怎样对待我、我想让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帮助我)。

全体护士均表示以后会更加珍惜生命、亲情,更勇敢地面对挫折,更加重视人的尊严;579名(占95.5%)表示会更加关注临终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及灵魂需求、会探索多种有效的方式帮助患者家属面对丧亲之痛;546名(占90.1%)表示会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期高质量的生命和生活质量;543名(占89.6%)表示愿意为自己选择绿色环保、节约空间的改良殡葬方式;还有374名(占61.7%)表示如果可能,会成为器官或组织捐献者。

2讨论

2.1死亡教育应成为普及性护理教育死亡教育是融心理学、护理学、哲学、伦理学、法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由于护士的工作内容涵盖照顾人的一生,所以更应该接受死亡教育的培训。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护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死亡教育有实施的必要,并且肯定了死亡教育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医院内把死亡教育作为继续教育和护理实践的重要内容,强调完善护士自身的文化认知体系、做好对患者的临终关怀与引导以及对家属的身心支持,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有积极的意义。

2.2培训内容科学且有可行性死亡教育系列内容包括了历史、文化、现状、社会关注问题及敏感诉求,体现出明确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对于护理人员应着重在领悟医学的极限,认识如何照顾临终患者与家属,面对遗体时应有尊重生命的态度;通过认识死亡,更重视以人为本的本职工作。调查发现护士对于11个维度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均数>3.5,表明培训教育课程较适合护理人员的需求。调查问卷的反馈内容也基本反映了死亡教育对护理人员认知的推动作用。

篇8

【关键词】乡村教师 继续教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53-02

乡村教师担当着农村孩子的教育培养重任。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素质欠佳,成为这一群体的重要特征。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我认为,教师继续教育(简称“继教”)是开展师资建设的可行之策。然而,教师观念保守和培训体系的不完善,致使教师继续教育的低效甚至微效也是不争的事实。以我学区为例:

一、问题浅析

1.教师对继续教育目标任务认识模糊

我学区辖有中心校一所,村小三所, 61名教师分布各个学校。然而,当我们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客观冷静审视我学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时候,两点突出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从教信念缺失。教师从教信念淡薄,教师思想观念保守,怨怼苦闷情绪严重,不少教师对新课改充满抵触和消极情绪。骨干教师不多,取得的教研成果档次不高。混日子、得过且过的教师占大多数。以2014年的一次职业道德培训的问卷调查中,情况如下:(见附表一)

二是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模糊。教师执教观念保守,继教行为被动。消极面对,应付了事居多,学习内驱力严重缺乏。以2014年县继教中心对我校教师继教材料验审前的一次培训活动中,问卷调查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态度,情况如下:(见附表二)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学区教师多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职业观念淡薄、追名逐利浮躁,缺乏工作危机感,充满职业倦怠感、事业失败感和精神失落感,如一位专家所说的:现在中小学教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即不读书、不研究和不合作。他们厌倦学习,摒弃继续教育,丧失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动性和教研内驱力。

2.主管部门导管策略行政化倾向明显

我认为,上级主管部门的继续教育导管思路表现为行政化。当前我县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根据市继续教育中心设置的项目具体主管,即在“三新一得”等四大板块里面,生化培训管理、考试管理和其他管理等项目。这好像“老师”出了继续教育考试题,“学生”按照题目要求答题,答得多少分就“合格。”可见,这种模式表现为行政化的“要你学”意味特别明显,加之发文明文规定,培训不过关怎样,考试不过关怎样,验审不合格怎样。只追求结果,不求过程,教师学习自然大打折扣了。

每年到了年度继教验审时候,为了合格过关,教师基本是在“要我学”中东拼西凑继教假材料,在对“培训项目”和“考试项目”的怨声一片中敷衍了事。更有甚者,认为继续教育是管理员的工作,管理员有责任和义务把其继教达到合格过关。对他们来说,继续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和带着镣铐跳舞。

二、策略探析

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中,将“终身学习”作为教师职业必须操守的准则。即“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可见,教师继续教育不仅仅是教师要完成的一项自身专业发展的工作,而且必须树立一种理念,让自觉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一种职业的信念和习惯。

1.重新认识继续教育的核心意义

只有会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学习的学生;只有与时俱进的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专业化成长;只有明确继续教育重要性的教师,才能品出培训学习的个中滋味。继续教育,是秉持教师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提高执教能力,在专业化的宽阔大道上,从容前行。如是说,教师继续教育,不是教师工作之外的一副重担,更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厢情愿。所以,一个取得执教资格的教师,定当继续教育为己任,成为职业自觉,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快乐。

2.拓展多维继续教育平台

我认为,继续教育工作,需要创新思路,因地制宜探索学习材料,让教师回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譬如,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教育,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研讨活动。譬如,针对库区校园大量留守儿童的问题,其管护问题是一门需要当前教师学习的课题,这方面的材料完全可以成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还有,可以转变工作思路,实行继续教育申报奖惩制度,奖励热衷学习者,奖励成绩优秀者。只要教师围绕当前课改或纲要,围绕教育、教学等开展的学习活动,并获得一定教研成果的,均可以申报为教师个人的继续教育成果。行政部门制定科学的实施意见,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成果与个人的设岗晋级、创先争优和评优嘉先等紧密联系。所以,我认为,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教师个人,都必须规范继续教育行为,才能达成有效的继续教育效果。

3.总结优质的继续教育成果

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讲,教师继续教育必定是责无旁贷的拳头工作。要像抓基层学校教学质量那样,来抓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以,必须有专人管,专人抓,并形成长效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尊重教师继续教育成果,结合县域特征,探寻继教特色,总结继教成果,表彰继教先进教师和先进单位,以激发教师参与“继教”的热情。

综上所述,农村教师的“继教”工作,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教师个人,应该站在乡村教育发展大计的高度,正视问题,理顺思路,寻找出路,让继续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篇9

一、快速检索信息资源,掌握最新的医疗科学动态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种精英教育,以人为研究对象,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综合应用多种教育方式,达到服务于医学工作、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目的。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继续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加以适当创新,跟随时展与变化,开展积极引导活动,培养医务工作者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医学继续教育通常以自主阅读图书馆资源为主,充实自身的医学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与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个学科具有相辅相成的特点,各类学科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全面性的专业知识体系。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各类新知识、新发现也逐渐展现。将网络教育模式融入到现代医学继续教育活动中,能够快速检索信息资源,掌握更多最新的医学科学动态,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资源。  

网络资源丰富,内容充实,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能够转变传统教学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使专业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上。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加快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优化配置各类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获取的方式能够更加简单、有效且突出整合性特点。    

在医学继续教学活动中,可以灵活应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展教学活动。f41比如可以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最新的生物医学应用状态,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工作经验掌握最新的医疗专业技术内容,了解当前最前沿的科学动态等。网络教育模式在医学教育的重点应用,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理念指导各类临床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自我综合素质,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丰富继续教育形式,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教学    

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多采用学习班与进修式的学习方式,由于受到时间、距离或者工作因素的影响,很多医务人员无法亲临授课现场或者参与进修活动,从而错失学习的机会,使继续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    

网络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网络教育的方式能够将教学活动扩展到任何网络技术普及的区域,将文字、图形、动态等多媒体教学软件有效融合,通过图像、声音等形式,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的文字讲解方式。生动的动态图像能够增强学生的各项医学知识掌握能力,为医务人员塑造良好的医学知识学习环境,实现跨时空、跨时间的继续教育指导。  

网络授课方式下更加关注医务人员个人的情感体验,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为现代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网络教育模式能够完成从以传教者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换。网络继续教育可以提供系统化的文献资料、授课专家录制的完备的教学视频,包括手术视频等。同时,网络授课还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详细讲解某一个疾病的诊治难点、观察重点等等,以分享相关的医学知识经验。有目的、有重点且富含针对性特点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是深入开展现代医学继续教育活动的有力举措。    

网络教育模式能够掌握最新的动态模式,便于医务人员形成完整的疾病诊疗理念。医务人员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实践知识掌握能力等开展教育活动,这能大大地满足不同层次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通过案例指导、情景模拟等形式,针对实际的临床案例进行网络讨论、网络互动,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模拟实际的临床工作场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以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教学,为医务人员未来的工作与职业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拓展交流互动平台,共享与传播临床工作经验    

网络教育模式在现代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医学继续教育的质量。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多元性的互动模式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可以借助E - mail ,贴吧等形式向相关的专家提出问题,或者通过论坛聊天室、问答天地等与其他人一同共享经验、探究问题等等,将枯燥的医学继续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跃,既拓展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又共享相关的临床工作经验。    

网络教育活动的开展,每一位医务人员均为学习的主体,不但要能够听和看,还要能够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其他医务人员一同进行话题讨论、问题咨询或者主题辩论等等,以及时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答学习者的疑惑。医学网络继续教育平台能够实现临床病例讨论、疑难病例的远程分析,比如可以针对1例死于脑出血疾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网络平台讨论,分析其所存在的并发症,发病前的血压水平、心率状态等,明确其脑出血的位置、抢救的时间以及抢救的方式等等。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转变了传统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彰显了现代医学继续教育的开放性价值,使每一位医务人员均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个人工作经验。    

医学教育模式能够丰富医学继续教育的材料,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场所都可以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查阅相关的医疗信息、课程资料。因此,网络教育可以将电子教案、典型案例以及多媒体素材等融入其中,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医学知识自主学习平台。同时,还可以基于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方向等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在网络远程教育的方式下,医务人员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交互利用。而系统性记录网络继续教育内容,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则可根据继续教育学员具体信息,提出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不断提升医学继续教育的质量,为医务人员带来全新的医学继续教育体验。                

篇10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上的工作,更加要不断地学习,也许就这是教师继续教育目的之一。今天小编整理了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5篇】,大家共同阅读吧!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1】通过中学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本人充分地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特别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多为学校做一些工作,为此我积极参加了中继教的一切培训和活动,圆满地完成了中继教学习任务,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师素质,现将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师德修养方面:

本学期,本人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学习活动,认真摘抄学习笔记,及时关注中国感动人物的事迹,诚恳地向优秀老师学习,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认识到在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在工资福利待遇与别人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更应该守住教师道德的底线,战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为学校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学期来本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在学科学科培训方面:

本期,我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科掊训。按时参加教职工大会,聆听校长们对教学的安排,意见及对老师的建议,并且认真地作好笔记。这一学期,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我按进参加,并且写出反思;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我也耐心地去听,获得了很多启示。我认识到,要搞好学科教学,必须与其他老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绝不能固步自封,否则不能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性主义教育界的需要。

三、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

学校没有组织过多的教育技术培训,但我并不放松对教育技术的学习。

我认真地参加公开课活动,去观摩别人运用教育技术的情况,与时俱进,发现不足,予以弥补。作为现代教育岗位的老师,我意识到必须掌握新的多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我学习了“会声会影”等软件,并与计算机老师学习,制作音频和视频,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

四、在专业学习方面:

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时感到知识不够用。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学习培训活动,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接触到更多的理念,才能对教学作更多的思考,获得新的启示。

五、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不够,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欠丰富,作为教师个人也沁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3、学与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以致用应是教师学习的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本人在这方面做得还十分表面化,还需要进一步地努力。

有关中继教的学习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谈上面的几个方面。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逆水行船,不进则退。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害人害己。本人虽然地完成了本够期中继教任务,在新的学习里,我想,我一定要继续地投入到中继教的洪流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不愧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站的新的历史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2】我们迎来了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从考上的那一刻起就听说我们要培训,等了好久也没有,就在以为不会进行培训的时候,领导告诉我们星期六进行新教师培训。于是我带着好奇而又期待的心情来到了教师发展中心。虽然培训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天,但这短暂的一天培训,让我得到了相当大的收获。

在本次培训中,听了几位老师的讲座后,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首先是岳进明副局长,他给了我们三点建议:第一要立德修身,要求我们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用爱来支撑课堂教育。第二要勤学善思,学习是终身的,通过课本、专家、名师进行学习,要学会思考、反思。第三要多做慎行,多参与、多锻炼,老师说的每句话、每一个表现对学生的都是影响深远的。

最美乡村教师柏纪荣老师,跟我们进行了师德交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让我知道每一位老师都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柏纪荣老师的故事,让我在想,到底是什么促使一个人甘于平凡、甘受寂寞,在艰苦的环境下抛洒汗水、奉献生命?我认为支撑这一切行为的是关爱孩子的爱心,是奉献社会的决心,是忠于教育事业的热心,归纳为一点就是做人的责任心。

海头中心小学李其进校长的心在哪儿智慧就在哪儿这一课,让我印象深刻。他用“冰山一角”和“打破鸡蛋”的事例让我明白,看事物不能一看到一面,也要看到另外一面。打破鸡蛋,从外面打破是一个食物,从里面打破是一个生命,让我知道压力和成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城头高中的宋扬校长,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我的成长之路,让我懂得不怕岗位小,就怕志向小。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黄海路小学的吴凌艳老师的像树一样成长。告诉我们仰望大树,如水而行。让我们做一个有心的人,学说课、学演课、学评课、听自己的课,通过这几点去提高自己。还告诉了我们钻研教材的五个抓手:了解教材的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理清知识点的层次;揣摩插图的安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

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学习,我将以老教师们为榜样,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刻苦钻研。在教学中,我会努力去工作,丰富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而在生活中成为他们的朋友,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3】在这次初中语文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参训后使我的思想意识有了提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心底热爱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搞好本职工作,来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演绎出的人生精彩。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启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而酝酿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和谐环境。常说万策之首,攻心为上。这就启示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得先把学生的心拴住,学生才能在向师性的驱动下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能性才会更高,落实好素质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此理一点不假。通过参训,我从名师专家的诱导中领悟到,教材是学本而不是教本,教材是蓝本并非圣旨;教改势在必行而非雁过无迹,教改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学生之所以如牛一般撵不动,是因为我们没有用绿草去喂。学生之所以远离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奢望不了天上掉下教育教学的馅饼,但是我们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源,以多方力量为推动器,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照样可以熠熠生辉。如果我们用心寻找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交叉的点,那个点即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进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无限的知识将迎着方法之刃而解。

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好初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随着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提高。必将对它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方面的目标: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第三,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达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第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要顺利达到以下目标,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贯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阅读,逐步提高

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知识。

2、感受乐趣,启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作者对话交流,受到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来,其乐无穷。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源泉。因此,应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初一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3、自主阅读,感受语言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所以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理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4】本次培训中两位教师以她们深刻、睿智、幽默的见解和指导不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她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在与学友们交流学习中,大家共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我具体总结如下:

一、践行师德规范,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示范去塑造、教育学生。其中“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塑造她们人格、教她们学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新人。教师是种特殊的职业,不但要以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榜样的作用去影响、感化、引导她们。

现实生活中,孩子接触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多样,而她们此时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教师作为一个对她们影响颇为深远的角色,若能在各个方面去以身作则,会给学生以巨大的的启迪和激励,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有句名言:“如果一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比如鲁迅先生能成为一个笔耕不辍的正义大文豪,,很大程度上与他在日本留学时受藤野先生的影响有关;而作家“三毛”的自杀,则很难说那个给她阴影的教师没有很大的责任。

教师是个特殊的、被赋予光辉责任的工作者,角色示范性是无法忽视和替代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展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在教学和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富于爱心的人,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用知识去传授、用言行去引导、感化她们。努力像陶行知一样去去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自己,升华自己。

二、精心钻研、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效率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精心准备、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中与生物教学有关的例子,对教学进程进行精心编排,设计中坚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氛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环节引导下,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她们的发散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并提升了能力。

高效课堂的实现,不光靠教师自己设计,这样是闭门造车。备好课后应积极与本教研组同仁积极交流、探讨,及时改进,以使设计达到最优。另外,课下还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结合自己的反思,不断优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咋自己不断地成长的同时,上好每一节课,实现高效课堂,完成“三维”目标。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永葆教师职业活力

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自省之后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新课标下的教师,既是教者又是学者。我们的知识内存是有限的,通过对专业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以使我们在教师的岗位上会更得心应手。

记得最早的说法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应有“一泓流淌不息的泉水”,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应坚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现代远程教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学习可以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的进行学习。它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教师来抓住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机遇,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要赶上发展地区就必须不停的学习新教育教学方法,更新自己,适应现实的社会。

通过这短短培训使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希望今后的我能够立足课堂,跨越时空,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作为教师,我还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通过学习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5】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把这几个月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当代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数学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通过对《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通过对《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五、通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每个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们执教的时要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总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使自己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的而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