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篇1

关键词:品德教育;全新观念;领悟;艺术

品育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进行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从小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我作为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名领导,紧紧围绕这个基本规律,以校长为首,组织全体领导班子和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各项德育工作措施,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管理活动中,重视并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校内外相互联系、协调的德育工作网络,切实提高本校的品德教育质量。

面对新课改的全新观念,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反映小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是新课改的最新理念。因此,在德育大课堂中,需要我们从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出发,从我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走生活化教学的道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德育教育中尝试了两点做法:

1 让学生写德育日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是德育教育走向生活化教学的实际要求

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体念生存、体念生活、体念生命,进而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我校通过学生把一天的好人好事、拾金不昧、清洁小卫士写德育日记,然后广播站广播表扬,激励学生体念优良品德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学生从各自的视角中去体念品德行为习惯,理解做人的标准,真正让学生自主、自由、自觉地去领悟品德行为习惯,去甄别、判断、选择,实实在在的提高他们的理性自觉能力。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教班级的一名学生吃了零食后把袋子乱扔,我看见了对他一话不说,而是带他去看看别的同学是怎样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的,后来我对这位学生跟踪观察,他不但不乱扔垃圾,而且还自觉地把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这种感悟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思考,是学生用心灵对环境感受的结果,它有别于教师的灌输和说教。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认识过程是快乐的,是体念性的,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升华。

2 设创良好的生活环境,陶冶德育教育气氛

篇2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这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应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以生为本,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有,但并不明显。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拓展开去,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和教学中。

(一)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里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各个方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园地。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先从那个数星星的孩子说起,然后介绍祖冲之,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合理利用知识栏目,贯彻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可以合理利用。其中的有些知识,既可以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很好的课本资源。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有一段小知识:“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合理利用这个小知识,渗透德育教育,既可让学生学到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使学生产生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而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二、以师为镜,发挥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直接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间接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形象和体现出的精神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一)以身作则,从细节做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做好这个榜样。例如升国旗时,我端端正正站在队伍前面,严肃认真,学生自然照样守纪律了。小学生可塑性强,所以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一次,我去上课,走到教室门口,喧闹的教室一下就安静了,教室门口到处都是纸屑。我什么都没说,弯下腰开始捡起来。慢慢,孩子们聚拢来,一起拾。我接着上课,同学们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坐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承认了错误。

(二)严于律己,从教学抓起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上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三、以教为主,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设身处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过于抽象,起不到多大作用。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法,既有利于学生互动学习,又便于德育渗透。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既有利于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一举两得。

四、以践为途,开展数学活动的德育教育

任何学科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离不开实践,数学也是。可以说,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比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等,从而实现知识的学习和德育教育的互惠双赢。

篇3

【关键词】中职护生 传染病护理学 德育教育

笔者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联系实际,针对中职护生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挖掘教材内在思想性,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德育观

教书育人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中职护校的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作风进行教育。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将德育教育渗入学生心灵。

1.1围绕护理职业特点,对中职护生进行医风医德教育

护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不仅要求护生各项护理技能操作熟练,还要有高标准的护理道德,关心病人疾苦,细心护理病人。尤其是传染科护理人员由于其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对传染科护士来讲应更具有同情心,奉献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护理职业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如讲完艾滋病病人护理时,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名艾滋病病人,可能有哪些心理感受?有哪些护理需要?需要一名什么样的护士?通过这样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体谅病人心情,不嫌弃、鄙视他们,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在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规则,注意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还可联系到抗非典过程中无私无畏,冲锋在前不幸倒在抗非一线的英雄护士长叶欣,让学生了解当她自身健康面临威胁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忘我工作,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受到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教育。

1.2授课过程中联系实际,对中职护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树立危机感和责任感,国情教育必不可少,因此,笔者在讲课时经常以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例如:经血液传播疾病居高不下并且逐年上升,从全球来讲,乙肝病毒感染者一共有3.5亿人,我国HBsAg携带人口在1亿以上,病毒性肝炎引发的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屡屡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称之为“白色瘟疫”的肺结核病如今又开始死灰复燃,主要集中在农民工人群,由于居住密集,卫生条件差,劳动强度大,营养缺乏,身体抵抗力下降的人群中,结核病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新发传染病(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的出现与流行,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让学生树立危机感和责任感, 让学生明白我国的传染防治任重道远,并做好为之奉献的思想准备。又如讲到中国科学家在最短时间进入国际“非典”研究的前沿,与全世界科学家开展了前所未见的联合攻关,为依靠科学攻克“非典”作出了积极贡献,让学生坚信传染病是可以治愈和控制的。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为祖国医学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3结合传染病的疫情特点,对中职护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把环保意识参透到教学中。如给学生讲传染病的危害时,迄今为止,全球范围传播的传染病已发生1100多起,今后可能还会面临新型致命疾病的威胁。人口增长,城市化步伐加快,环境破坏和抗菌药滥用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衡,每年出现一种新型传播疾病,这种速度前所未有。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流行与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自觉的养成环保习惯。在讲到流行过程影响因素时,强调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影响的重要性,举例说明水源污染时,蚊虫滋生,可造成肠道传染病和经昆虫传播的疾病呈季节升高,让学生了解如果人类继续对自然环境进行摧残,那么大自然就会用它自己的方式来严厉惩罚人类。

1.4在讲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时,对中职护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传染病的发生是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人体和病原体及所处的环境之间不断发生变化,一些传染病在不同时期的发病特点与流行特征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例如,在讲麻疹病人护理时,就应结合最近几年冬春季节麻疹的特点来谈“老麻疹新特点”(1)发病年龄变化:过去就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现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个月以内的婴儿和7岁以上的学龄儿童。(2)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过去典型麻疹具有“烧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征,如今典型麻疹比较少见,皮疹以斑丘疹多见,亦可有疱疹、出血点样皮疹等其他形态皮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扩展,对学生进行初步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教育,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动态观察对待事物。

1.5在讲授传染病预防知识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发挥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把思想品质、文明行为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例如:在讲到艾滋病时,要告知学生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艾滋病侵害的人群。青少年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易感染HIV病毒,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关系的基本认知。并展开正确的性道德教育,举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因好奇、交友不慎等原因,染上吸毒恶习,成为了艾滋病或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受害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洁身自好,讲究性道德,远离,减少感染机会。

2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2.1要注意专业课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的结合

科学性是搞好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教育只有具有科学性,以真理的力量使学生心悦诚服,才有可信性,才更有说服力;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深挖本学科的思想性,并根据学科的特点来进行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使两种知识体系相互容纳和相互渗透,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效果是最好的。

2.2德育教育要扎根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篇4

一、以德育为首,措施及时到位。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是抱守着极端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局限在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一再强调,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宣传环保。走进敬老院为“五保老人”送温暖,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以实践为重点,体验全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以实践为重点,体验全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更加明确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善于捕捉机遇,不错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品德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对于抽象的道德戒律,光凭说教是不能令人心服的,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抛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捕捉机遇,充分利用“晨会、校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节日庆典、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加强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收拾房间,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还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概括、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五、坚持启发诱导,以正面教育为主。

篇5

甲骨文中“教育”这两个字很有意思。“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

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层面上避免我们所说的“重智轻德”这个理念?

林格先生告诉我们,在学校教育层面开展的教学实验和研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

要引导学生自主培养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不教而教”的目的。

二是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

可分年级、分学期进行训练与自我训练,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平和稳定的成功心理状态。

其实,大家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曾经在一份调查中看到,家长同意“孩子从小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占85%,认为“孩子智力开发最重要”的不足10%。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从家庭教育实际看,大多数家长也把孩子的学习问题放在了第一位。重视学习、重视智育是对的,但在施教中忽视德育就是一种偏差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

首先,当今社会十分看重学历,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个人要得到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没有学历是不行的;但是假若光有文聘只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也是万万不行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其次,我们教育工作者或是家长抓学习能抓住具体东西,而抓德育似乎很抽象。

比如,学生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的卷子、分数,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提出要求、表扬批评。孩子的品德习惯问题就不那么具体,不那么好抓,而且作为家庭启蒙,家长总会以孩子太小不懂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从而使得孩子放松了对这方面的培养。

再次,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得还不清楚,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有的人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也是一种误解。知识掌握多了,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不少非道德现象,也许可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光抓学习,一定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再成为人才。也就是说,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真实写照吗?!

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就应该像教育家林格先生所说的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

“长”是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宽”是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

“高”是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了这个“器”的容量,这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那么,德育教育要如何抓呢?

学校教育层面,要落实四个具体任务:一是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与健康的自我概念;二是全面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心里有他人;三是用心灵温暖孩子的心灵,激发其潜能;四是从培养孩子的习惯着手,健全其人格。

除此以外还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1.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教育。

2.责任心、义务感的教育。

3.勤劳节俭的教育。

4.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教育。

5.遵纪、守法的教育。

6.诚信的教育。

7.理想、志气教育。

8.良好习惯的培养。

9.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6

    这些学生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思想很容易动摇。尤其在一些新生身上表现突出。当学生在学习、训练中碰到困难或生活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退缩。好的性格是从小就培养的。现代中、小学生存在以下几个类型性格:自私狭隘,表现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常为一点小事跟别人闹意见,甚至耿耿于怀;自大自负,表现为自以为是,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受挫能力差;自卑怯懦,表现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

    2认知能力差

    认知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是认知能力。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发育还不成熟,对一些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偏差,还没有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在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有一些较为偏激的行为,因此需要更好的引导和教育。

    3教师对学生日常管理的懈怠

    学校中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对学生日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督促,现在有些学生缺乏交往能力,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沟通,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怕事,喜欢嫉妒等等,这些行为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而老师却忽视了他的职责,对学生放任自流,没有去对学生加强管理,导致类似的情况频繁出现。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树立健康教育意识

    体校多数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的术科专业重视,忽视了平时适当的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就教师(79石%)对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5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了解是开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针对体校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善。中小学生阶段毕竟是没有完全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个时期,他们接触最多的环境便是学校。教师应全面考虑不同时期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要多和学生沟通,拉近师生关系,在生活中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便于学生将实际情况反馈给教师,以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

    6加强学生在校的日常管理

    体校学生大多为住校生,课余以集体生活为主。中小学生又处于成长的一个敏感时期,对于社会的认识很片面,学校的管理如果不加强,很容易造成学生与不必要的人和外界消极环境的接触,这尤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就需要生活老师严格按照学生管理条例对学生进行管理,如定时熄灯、禁止晚归和不归等。另一方面,生活老师采用渗透性、引导性的原则,帮助学生把握住青春期的发展方向,完善人格建设。

篇7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蕴涵德育教育内容

物理学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涵,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下面从物质观、方法论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物质观

定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1)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以“低级高级”这条主线贯彻始终,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地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其存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基本观点。有形实物是物质。基本粒子及由它们构成的物体是物质。电场、磁场等“场”也是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及其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机械运动:在宏观世界里(飞舞的流萤、奔驰的骏马、刺破夜空的流星、角逐在绿茵场上的足球健儿)在做机械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桥梁、树木、山岭,都跟随地球自转,也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以至整个银河系,也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在八年级下学期接触到微观运动。在微观世界里,物质由看不见的分子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在物理过程中,物质三态(气、液、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世界上都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各种不同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换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客观载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方法论

辩证法规律是物理学本身就具有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也遵从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等。

(1)对立统一规律。一切事物都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不同方面组成,事物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它“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在初中物理教学范围内有许多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事例。例如: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它们的大小总是相等的,这是矛盾双方的共同性,即矛盾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制约,总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又总是相反的,这反映出矛盾的对立性。在马拉车这个实例中“马拉车”和“车拉马”就是作用和反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处于统一体中,但又总是马拉车前进,车拉马使其劳累,这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排斥的。

(2)量变引起质变规律。定义: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是一种不显著的、非本质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有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是一种显著的、根本的变化。二者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发生在新旧交替点。内容: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由于矛盾的作用,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量变超过度的界限必然引起质变,旧的量变过程结束,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在中学物理范围内有许多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事例。例如: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中,若对冰加热,则在温度升高到熔点以前,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量变在不断积累。当温度升至某一数值(熔点)时,若继续吸收热量,分子力不能把分子束缚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分子间有规则的排列发生变化,冰就逐渐溶解成水,直到冰全部溶解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一直不变,发生了由固态到液态的质变。

二、物理教学中体现的美学教育

1.自然美

物理教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在讲机械运动时,在幽静的操场上,两个学生并排前行,一边散步,一边闲聊。如果选篮球桩为参照物,两个学生就是运动的;如果选其中的一个学生为参照物,又是相对静止的。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体现了意境美和运动和谐之美,又体现了自然的美。给人美的享受,令人陶醉。

2.对称美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追求对称的美。比如:左手和右手,左耳和右耳,轴对称图形等。在物理教学中平面镜成像,河中的倒影,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是对称之美。在物理学史上,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能否利用磁场产生电流呢?后来法拉第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就显示出电生磁、磁生电的思维对称之美。后来在物理学中创立了左手定则、随后又创立了右手定则,体现了在物理教学中的对称之美。

3.平衡美

在讲杠杆平衡一节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在教学中左右平衡体现每个过程都有它内在的配合得当,体现了对等和均衡,体现了外在的形式美。

4.简洁美

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简单性而产生美感。物理学的简洁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上。

(1)物理学理论整体的简单美。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例如:一切物质都是由简单的粒子组成的。光沿着最简单的直线传播。人类用高度概括的理论描述世界。例如:牛顿定律就概括了物质世界纷繁的运动现象等。

(2)组成物理理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表达上的简单美。科学家们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表达知识。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物理方法的简单美。随着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它们已构成了物理学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也展现出了物理学的简洁美。例如:理想化处理方法。简单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电场线、光线、薄透镜等,这些优美的理想模型,变复杂为简单,既简洁又合理,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给人带来研究物质世界美的享受。

5.和谐美

篇8

一、在幼儿园做好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

实践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幼儿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

结合“春节”,我园组织幼儿开展“向长辈拜年活动”、“我该怎样用压岁钱”等活动,培养幼儿“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让幼儿通过与家人一起包饺子、贴对联、放鞭炮等,让幼儿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

结合“端午节”,组织了幼儿进行了“包粽子”活动,向幼儿讲述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于是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结合“清明节”,组织幼儿去踏青,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邀请奶奶、姥姥、妈妈来园和幼儿一起做面燕,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并开展了到烈士陵园“为烈士献一朵花”祭扫活动,让幼儿缅怀先烈,传承优良传统。

在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地学习、探索,我们会抓住每一个传统节日,针对每一个节日的特点,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幼儿在操作、参与过程中,体验并获得有价值的学习,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

由于很多传统节日已被确定为法定假日,这些节日幼儿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教师要积极与幼儿家长联系,共同帮助幼儿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幼儿园和家庭同步开展的实践活动。在节前我们教师要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和幼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春节期间我们开展了“我为爸爸妈妈包饺子”“向长辈拜年”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开展“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的实践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分月饼”活动;在端午节期间开展“我为家人做服务”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让幼儿感受亲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倍受教育。尤其是许多农村学生家庭仍保留着过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三、利用传统节日,家园配合,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

据调查,孩子们对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为此,单靠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的渗透教育远远不够,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做好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资源的开发、收集和整理工作,积累与节日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了解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民间传说,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做好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积极赢得家长的支持,各班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校信通等形式,搭建家园之间相互交流传统节日的信息平台。如大班家长在中秋节前夕,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中秋节来历的资料,为了让幼儿看到不同形状、不同口味的的月饼,他们纷纷让幼儿将家中的月饼带到幼儿园;中班家长则在中秋节前后与幼儿共同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图片、月饼盒,以供活动室环境的布置和区域活动之用;鼓励家长主动为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

篇9

关键词:小学,小学德育,德育模式,“三・三”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1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一些不良思想走进了校园,波及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主义等在学校蔓延,学生的品德日益下降实在令人担忧;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观念薄弱,法治意识观念欠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如何按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呢?首先,从儿童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对生命的感知、对生活质量的体验来看,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缺乏本质的理解,在一定存在认识的偏差;他们不理解生命的责任、生命的脆弱及生命的短暂,因此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唤醒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变得十分紧迫也十分必要;其次,小学生很容易受周围言行的影响,辨识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对小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真善美观,让其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最后,由于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出现了诸如公民角色意识淡薄、道德自律意识缺乏、法治自觉意识缺失、权利义务意识模糊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生中扎实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优化小学生个性品质,充分释放其巨大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的“三・三”德育模式。

二、“三・三”德育模式的内涵

“三・三”是指三个三,即德育的三个内容,三种形式,三个维度。

(一)三个内容

学校德育三个内容是指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点,灵魂教育是核心,公民教育是落脚点。

1.生命教育

包括身体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技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唤醒珍爱生命意识。

2.灵魂教育

包含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其中善的教育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和内在德性养成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善”的向往和遵从。美的教育内含审美情感教育、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及创造性的教育,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追求诗意人生和审美化人生。

3.公民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以及民主法治意识和民主参与、守法维法能力。

(二)学校德育的三种形式是体验式德育、人文经典诵读、常规德育。

1.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是我校首创的一种德育形式,其具体做法是,将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整合成十二个主题,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人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面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治能力。

2.人文经典诵读

由学校自主开发人文经典教材六册(每年级一册),每周开设1~2节经典课,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诵读经典,并编排了经典操,组织开展各种课余经典诵读活动。

3.学校常规德育

学校常规德育范围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一日常规”来统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如衣着礼仪、环境卫生、课堂纪律、集会、就餐、就寝秩序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德育的三方面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强调每个教学内容都应与人的生命、灵魂相连,教师应拥有丰富的生命趣味和健全的人格精神,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情感、意念、思想、文化的深刻洞察,对学生具有爱心、智慧的生动引领;三是抓班级自治、学校自治;四是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每月主题德育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德育的三个维度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全员育人

学校全体教职工及所有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负有育人的责任,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全程育人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体现育人的功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堂同时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助力。

3.全方位育人

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沟通联动形成合力。

三、“三・三”德育模式的实施

根据赫山实验学校的“三・三”德育模式的实践,提出了5种实施途径。

(一)学科教学渗透

它是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涵盖课堂、课间、课后的全过程。以班团(队)课为引领,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其他科目课堂相联动的德育渗透是课堂德育的有效载体。班(团)队课既与学校保持德育联动,又有自己班级的独特风格和德育创新。品德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思想政治等课程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课。寓德于教,紧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总要求,遵循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规律,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是我校德育专业课的方向。加强各学科的德育联动是课堂德育中更不可忽视的。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升华我们的德育功能,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要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适时、有效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二课堂活动为补充,是拓展德育的有效方式。学校通过建立田径、篮球、足球、萨克斯、葫芦丝、声乐、舞蹈、书画、象棋、播音主持、科技、信息技术、快乐英语等兴趣小组开展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二)德育活动

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一般是指学校(班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活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学科和活动课程的界定:即活动或活动课程(相对学科课程),设置早操(升旗、周结等)、班团队会活动、体育活动、科技艺术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等,它对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家校企三位一体联动

就是在学校育人的基础上,调动家庭、社会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网络。

通过设立“家校联系本”,建立“家访制度”和“家长学校”,将德育空间拓展到家庭。“家校联系本”,做到和之间学生每日有交流,天天都有反馈。“家访制度”,做到每期访到每一个同学,重点关注后进学生。“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教讲座、家长信箱等形式畅通家校交流渠道,使教育不脱节,德育渗透不缺位。

在学校、家庭育人的基础上争取社会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三老人员”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道、进社区、入媒体等),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公平正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衔接的德育网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大计,立德为本。德育之路任重道远,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永不停息地思考、探索、实践!

(四)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赫山实验学校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少先队鼓号队”、“华茂文学社”、“英语角”等社团,

学生自主参加,教师、家长顾问指导,学校提供场地、指导、宣传协调,正确引导。在社团的目标和具体活动中,体现学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情趣。

(五)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必经地,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推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每学期可以进行关于道德建设的专题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开展并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三・三”德育模式的意义

“三・三”德育模式的创立与实践,解决了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泛化、狭化、空洞化及说教式的弊端和误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是德育内容的本真化与基础化。从儿童真实的生活出发,遵循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基本的做人品质,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基。其次是德育形式与方法的人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不再是无力无效的“说教、强制、灌输”;最后是德育环境的融通化。德育渗透到整个学校环境、各项活动和各科教学中,学校成为德育大课堂,育人成为学校全体人员、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事业。

参考文献:

[1]王荣华,沈宏,孙卫兰,周桂凤,蒋美华.对小学生进行珍爱

生命教育的研究[J].小学德育,2004(4).

[2]袁利平.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J].教育与

人才,2006,(1):36-37.

[3]谢慧.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德育网络初探[D].福建师范

大学,2002.

篇10

中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学发展历史中,处处体现着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学科。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重要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独特的优势。

一、中学物理教育与劳动者素质的培养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21世纪,一切劳动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现在的中学教育是培养21世纪的劳动者,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物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化生产离不开机械,一切金属材料及加工工具和机器都是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没有坚实的力学基础,根本不可能去学习和掌握各种复杂的机器。经过电力革命以后,任何生产力和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电,安全用电知识、操作电器,不仅是劳动之需,也是每一个现代市民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生产劳动,都必须懂得一定的物理知识,具备相应的科学素质。

二、中学物理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它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物理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各部门、高科技领域,人们使用的各种机械,从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到宇宙飞船,从蒸汽机、内燃机、电机、电灯、电话、电视机、计算机直至众多无线电装置,都是以经典物理学为其主要基础而制成的。直到今天物理知识还在以指数形式的规律迅猛增长,而且这些知识被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中。

这就要求每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努力钻研物理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好物理的基本知识和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才能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和其它自然科学。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方法。中学要培养的观察能力是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及其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勤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对个别事物及现象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的结论,再分析、归纳出一般的规律。通过培养和训练,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培养的实验能力主要是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作必要的记录,学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观察和实验中,能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科学素质。

实验活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当学生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做出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和结论时,他们就真正体验到劳动创造一切的愉悦。同时在实验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严格按规程操作、勇于探索自然规律等优良的科学作风,这些是学生将来不论从事任何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