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内部审计报告的经济权威性
判断单位内部审计报告的经济信息权威,关键在于内部审计的经济权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高校经济活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经济实力有了较快增长。但是经济发展需不需要内部审计,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经济管理告诉我们,内部审计是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内控制度需要而设置的,也是规避经济活动风险的重要监督环节。因此,如果按照上述认识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其在单位内部的经济权威是毫无疑问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内审人员看重的正是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而被审对象惧怕的也是审计的权威性。所以,如果要让内部审计报告的经济信息具有价值,首先要规范我们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权威。否则人微言轻,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
二、内部审计报告的信息质量
内部审计报告和单位财务报告一样都存在一个信息质量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单位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问题,如果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信息有误还会导致投资者的损失。与其一样,审计报告中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真实与否,不仅仅是针对被审计对象的,也不仅仅是是否影响审计权威的问题,关键是这个审计报告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具有多大的价值,信息质量如何。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审计报告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真实可靠,含金量较高,那么对经济管理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仅领导会认可采纳,也使审计报告具有严肃性和威慑力。
当然,审计报告的信息质量高低,除了关系到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外,信息质量的评判标准也相当重要。在现实工作中,同一份审计报告,被审对象和委托者对于报告中的经济信息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决定的。但是,对于任何一方来讲,审计报告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信息应该是清晰、简明、易懂,应该客观、公正、真实,这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也容易被大家认可和接受。
对于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评判,审计报告的编制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审计业务中,象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大项目专项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报告中都包含了众多的有用的经济信息。在审计实务操作过程中,被审对象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审计人员是难以认定其真伪的,这就象上市公司中的造假行为一样,一时是难以发现的。所以,我们希望审计报告内容真实,首要前提是假设被审对象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被审资料真实,否则审计披露的经济信息就没有价值。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以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认真加以识别被审对象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这是写好审计报告的前提。
另外,当收集了大量的财务数据后,还有一个确认和分析过程,审计人员出于职业习惯,总希望把所审计内容,以文字加以说明,或以经济数据加以清晰列示,但是这些文字说明和分析确认的数据,一定是要体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或《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业分类会计、财务制度或其他相关财经制度原则和要求。只要依据充分,分析严谨,计算正确,那么所构思撰写的审计报告必然会充分反映审计内容,从而就会大大提高审计报告中经济信息的质量,为被审计对象和委托者接受和利用。
三、单位管理者对审计报告的认识有待提高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个成本与效益的关联问题,审计活动也不例外。对于每个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几乎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体现的是审计价值和审计成果,精明的管理者是会充分意识到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价值的,他们会听取和采纳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去改进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但是,确实也有不少单位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价值,没有去认真研究审计报告,更谈不上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了,如此这样的局面维持下去,审计自然成了摆设。这些单位的主要管理者所以会在认识上有偏差,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具体原因有:
1.所有者主体缺位。我们知道高校的校长或医院院长,并不是单位资产的所有者,公有经济下的高校和医院的资产都是国有资产,他们只不过是受托经营者,这样的运行体制导致了管理者没有内在的追求效益的动力。就象包装上市的股份公司一样,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没有改变,上市只不过是一种圈钱行为罢了。上市公司暴露出来的众多问题已经说明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经营就是缺乏追求长期盈利的内在动力。
2.专家、学者治理。高校和医院都是知识密集型事业单位,这些具有高学历、专家型的业务专家,对于教育、医疗、科研的重视和全身心投入远远大于经济管理。这种“差别服务”导致了他们对于经济管理缺乏了解,也缺少资产运作能力,他们整天忙于业务,哪有时间坐下来看你写的审计报告,更不会静下心来分析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了。这种采取行政任命的主要领导当然只能对上级负责了。
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85-02
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中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三大主体。但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相对滞后,因此准确定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几点建议,供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定详细的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难以切实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各单位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如何审、审后怎么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内审工作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
(二)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服务意识不强
内部审计必须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中心开展工作。但目前有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能服从于这个中心工作,找不到工作的重点,从而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和应付的局面。
(三)内部审计的内容单一,审计方法滞后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围绕财务收支情况展开,重点放在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单位内部各部门执行职能的效率方面,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方法主要采取包括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财务资料,技术手段过于单一,是单纯的以账查账,缺乏内查外调,特别是在专项审计中,对重要财务凭证和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认定依据,也就难以发现财务错弊及违纪事实。
(四)内部审计的时效性不强
目前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审计时间一般是在年度会计报表完成之后,审计报告的形成属于事后事项,此时业务的发生已经即成事实。这种内部审计方式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及业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进行全方位跟踪和评价,起不到事前发现、事中指导和尽快改进的作用。
(五)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性不强
内部审计其最终意见都要体现在审计报告上,对审计报告提出的结论和整改意见能否迅速有效落实是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但目前的内部审计往往是审计工作结束后,出具一个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就算完成了,忽视了审计出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落实,审计意见、建议是否落实到位,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等等。这样,内审基本是“走过场”,没有发挥其监督、约束、指导和保证的作用。
(六)内审力量薄弱,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会、审计、法律等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内审人员未受过系统的审计业务培训,缺乏内审知识,不了解内审工作的内容、程序和工作目标,导致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严重影响了内审工作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做到按章开展内部审计
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各单位要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的有关规定为依据,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突出行业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内部审计规范,完善内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程序,从而实现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人,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提升审计服务理念
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部门或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根据这种定位,在审计目标上,内部审计要从以单纯的查错纠弊为主,向以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为主转变。一是围绕国家和单位工作中的重点,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领导决策和加强内部管理服务,为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二是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恰当地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三是要跳出内审搞内审。不仅要查出问题,更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再次发生的措施或建议。
(三)拓宽内部审计内容,由以财务收支为主向财务收支与业务控制并重转变
内部审计扎根于部门和单位,深知所在单位的关键环节和薄弱之处。因此,内审人员要适当扩大审计面,拓宽审计工作的领域,提高内审延伸力度,将财务数据内审与业务审计相结合,将被审计单位所执行的政策制度、资金来源渠道、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流程等作为内审重点,查处被审计单位在实施业务过程中的盲点和偏差,从而规范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查错防弊,提高审计效能。
(四)推进审计方式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的转变,促进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
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单位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应当把目光前移,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监督上,实现由“马后炮”向“防护网”的过渡。一是在审计层次上,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帮助被审计单位制定相关的内控制度。二是强化过程监督,实现审计关口从事后向事前、事中的转移,变补救为防范,在单位管理诸环节中增设“防护网”,实行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监督、评价。三是在审计方式上,由以结果导向为主向以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并重转变,加强本单位、本部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发生问题前的预防性监督,使内部审计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
(五)完善审计结论整改落实制度,积极开展后续审计工作
审计结果的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后续审计,把后续审计纳入正常审计程序之中。一是加强对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与评价,要求被审计单位将审计整改和落实情况上报。二是逐步实行对重要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回访制度,促进重要问题、边缘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三是对在后续审计中发现未按审计建议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整改、落实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从重处罚,做到审必严、责必究,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六)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要将一部分业务素质强、品质优秀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二是加大专业培训力度,通过在岗培训、专题研究、经验交流、业务测试等方式,着力提高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强化内部审计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四是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4号令)[Z],2003-03-04.
篇3
摘 要 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表现
(一)从客观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独立性不强,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它的前提是该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性,否则,内部审计就很难开展工作。但由于部分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都不很理想。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审计机构,或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让其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财务人员兼职,使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2.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作业标准不规范。虽然现在有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法律级次明显偏低,操作性不强,并且对于具体作业标准未有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从主观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
1.内部人员素质较低,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来看,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由财务人员担任或其他纪检部门的人员兼职,这些人缺乏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或对内审工作岗位不重视、不满意,得过且过,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2.内部审计所处环境制约审计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关系长期固定不变,内部审计人员之间又长期同岗,审计范围相对封闭,造成部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际关系熟悉,审计中容易导致感情用事,影响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3.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不明确,范围受到限制。内部审计工作如果不能在服从、服务于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工作,找不到工作的重点,脱离实际;或者例行公事和应付,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导致内部审计作用的降低。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的具体表现
1.影响内部审计权威,甚至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生存。内部审计质量低下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失实、重大错弊未能有效发现、提出的审计建议无法实施或实施后造成巨大损失等。会使广大的职工特别是领导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信任降低,影响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内部审计的建立是为组织管理提供服务,如果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会出现存在价值危机,最终影响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
2.影响被审单位积极性,误导政策的制定。作为事业单位,其经济活动相对企业较少,内部审计更多的是对单位各部门执行国家政策和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如果评价不实,就会给相关人员带来伤害,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局限在查错防弊,更多的是为内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如果提供的决策意见失误,就会误导政策的制定,造成隐性损失。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对策
(一)以获得领导层的支持和重视作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也应该努力创造成绩,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采纳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合理性建议。
(二)将审计的独立性作为贯穿内部审计工作始终的精髓。优化审计活动的外部环境,必须从组织形式上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和业务上实质性独立。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实现其职能,就必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专职审计人员。内审组织机构在人员、工作、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时不受任何干扰,保持应有的客观公正态度,圆满完成审计任务,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问题 解决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是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评价体系维护着企业的资产,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对于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内涵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以及会计资料进行必要的审核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性目的的一种工作。事业单位相对于外企和私企而言,财务管理较为轻松,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利用率。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审计体系的重点。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事业单位资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审计工作在我国历史发展比较短暂,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作出具体说明。
(一)内部审计意识观念淡薄
内部审计意识观念淡薄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重要问题。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都不能正确认知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审计工作的意识。一般来说,事业单位作为相对特殊的行业不具备相关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功能,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仅仅是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做出记录。
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相对简单,加之事业单位又经常接受行政财务收支审计、 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等审计工作。因此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或者相关管理人员就认为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必要进行内部审计。这种内部审计意识淡薄就导致今后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会遇到障碍,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审计结构设置不合理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事业单位虽然表面上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并没有安排相关审计专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工作。相反,他们则是采用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审计。试想,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反过来又让财务人员自身对财务进行审计,这样的审计能够查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吗?
同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还表现在过度重视领导的意见。有的事业单位往往在查出问题时,汇报给领导,不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这在很多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审计工作特有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关键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种专业性强的特点就要求相关的统计人员必须是相关专业的人才。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担当,他们缺乏相关审计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做好相关审计工作。
部门审计人员仅仅把安排给自己的审计工作当做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得过且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更好地做好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笔者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一)培养并提高审计意识
培养并提高审计意识是做好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基础。这里提到的培养并提高审计意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事业单位的领导提高自身的审计意识。只有领导从主观上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工作计划中安排并重视相应的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下属以及相关的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工作。领导重视审计工作,下属以及相关的审计人员才会真正脚踏实地地做好相关审计工作,客观事实地进行工作审计,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真正发挥审计工作所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外在保障。这里提到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单独设置一个与财务部分无关的审计机构进行企业内的财务审计。审计部门永远独立的审计权,不受其他部门约束,也不受领导的影响独立行使审计权,一旦发现问题,全权处理。另一方面主要是审计部门的相关成员需要由审计部门专业的人才来担当。审计人才是审计部门的重要组成人员,如果只从表面设置了审计部门,并且审计部门拥有了审计权利,但是如果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也很难发现问题。因此,要通过专业的审计人才参与审计工作来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发现审计问题,发挥审计部门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是审计部分的重要执行人物,只有审计人员专业过硬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这里提到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措施:一方面在招聘时,事业单位领导要招聘相关审计专业本科生以上的人才,从源头上做好审计人员的选聘工作。而不是随便招一个非本专业但是有背景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重视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这种培训包括事业单位内部的培训也包括与外界合作的培训。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可以与外部审计部门进行业务方面的合作培训。只有加强他们的培训,才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进而做好相关的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对于确保事业单位资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培养并提高审计意识、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及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这方面做好审计工作。只有真正做好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才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社会背景下,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必须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保证事业单位能够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以内部控制为主体的审计工作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和优势,对于实现审计工作创新发展,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及对策”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浅析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现状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不健全
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做出的相关标准时,对于内部控制的指导性不明确。例如,在关于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指导法规中,《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准则》中,仅仅使用了几十个字阐述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允许利用访谈、调查问卷、专业的讨论和实地抽查等方式,以此来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而关于这些方式方法的具体含义、实施后的作用、如何有效的使用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说明。此外,针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部分,没有给出相应报告类型的说明。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意识差
不同类型的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进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今很多事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缺少认识,同时对内部控制中审计环节了解不够彻底,没能深入的认识内部控中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而致使事业单位的领导忽视了内部控制中的审计工作。此外,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审计人员分配不均衡,不乏有些非专业的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行列中,使内部控制中的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差
在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环境好不会使内部控制工作很好的进行,最重要的因素是内部控制中的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开展有效的审计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知内部控制的随需要的法律法规,基于相应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法律法规做到时时关注。此外,由于事业单位领导不注重对内部的审计工作,致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所以,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的有效开展,没能使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中发挥作用。
二、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一)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
首先,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基层工作者进行培训教育,使得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能够得到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其次,立法机关机一部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发挥时效性作用的法律法规;最后,在实施监管上要增强力度,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在完善的监管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和优势。
(二)增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意识
针对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意识薄弱的问题可以,主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意识,指导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发挥时效性作用: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事业单位各级领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认知程度,实现事业单位内部“至上而下”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识;其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得事业单位在实践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深度贯彻和落实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配备专业型的人才,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三)增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才的在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通过对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细致分析中可以发现制约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时效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就是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缺乏具有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支持,所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必须配备在专业能林、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综合性发展的人才从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能够在专业化的工作流程中实现创新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及对策”一题的额研究与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根据现存问题,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论认识作为指导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的能够强化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策略,期待能够为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
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闭环式管理;模式
审计质量对基层内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而管理则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管理创新是内部审计工作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标准,不断优化管理,完善制度、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
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至今仍存在凭经验办事、无章法、无程序的现象。审计走过场,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程序马虎、不规范,出现漏审、偏离目标、证据不足、重复返工;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追踪,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职能得不到发挥,审计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重视。
二、内部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
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设计,是引入管理学中“闭环式管理”理论,以审计目标为管理核心来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将审计项目的计划立项阶段、现场实施阶段、报告编制阶段、结果追踪阶段连接构成一个以审计目标为中心的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既可以发挥短期管理效果,保证单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又利于基层内部审计在工作中不断规范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
三、内部审计项目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审计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立项是“文章的题目”,确定了审计项目要干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在拟定新的工作项目时要考虑三个“实”,即“实际、落实、实力”。1.“实际”。是指内部审计工作要服务于本单位建设发展实际。在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充分体现出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审计人员首先要关注本单位重点工作,把上级文件要求加强监管的事项以及本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事项作为内部审计计划和立项审查的侧重点。对这些侧重点的逐一实施到位,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一。2.“落实”。是指审计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整改到位,促进单位的长足发展。立新项发现病灶,续旧篇建立复诊,观进展直至康复,是审计价值的充分体现。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再立项,是每年审计工作的必修课,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二。3.“实力”。是指在拟定审计项目时要充分权衡人员、时间、事项因素,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也就是说,要做到科学规划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好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处理好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工作。基于基层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较少等特点,可采取多个审计项目现场收集资料并行,开展交叉取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审计方法、审查形式上要多发挥审计对象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内部审计工作不是查问题摆问题,而是查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审计立项预期的效果,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三。
(二)审计方案编制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方案的制订对审计项目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的提纲,包含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程序。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案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起到全面指导和质量控制的作用。编制审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对审计对象情况的掌握。尽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占有“地利”之优势,亦不能保证对本单位各部门、各环节运转情况都能全面了解。这说明全面摸底做好前期的深入调查是审计方案编制的重要步骤之一。二是对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的确定。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在既定审计立项时就确定了,是审计方案编制的中心,现场实施阶段重点审查的内容和范围要围绕审计目标而定。三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可用审计资源的配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要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这将影响审计项目的效果和效率。总之,在编制审计方案时要做到“知己知彼,准备全面,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三)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认真执行审计方案,考证事实,以重要性为原则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成就审计报告的精彩。审计实施阶段犹如写文章找素材,既要做到详略得当,围绕中心,还要做到抛砖引玉,紧密扣题。一则要突出“重”。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以重要性为原则,按照审计方案拟定的重点审查内容,给予重点关注,在时间、人员安排上加强力量。对重大事项、大额资金、复杂环节要详审细审;对支撑重要问题的审计证据要取证全面。二则要围绕“中”。顾名思义,“中”即中心,对审计而言则是审计的目标。审计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求证的过程,当发现拟定的审计重点范围偏离了审计目标,进行考证的内容对实现审计目标存在重要性、时效性的偏差时,就要及时调整到围绕中心的轨道上,始终做到以目标为导向。三则要紧记“本”。审计人员在核实问题时,要抛开表象看本质,由表面问题分析出的与审计事项关联的内部控制以及流程上的不足,以期达到通过个案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深入剖析,提升层次。另一方面,采用多个审计项目并行开展工作时,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对每个项目都要做到:明确审计目标、审点范围;发现错误疑点,及时取得证据;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保证质量。
(四)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工作阶段性的总结,是审计人员劳动成果的文字载体。它的使用者是审计对象、单位领导或上级部门,因此在编写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在编写审计报告时首先要使读者一目了然,通篇文字要清楚地反映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是审计报告所反映内容能够得到重视的关键。二是注意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四要素。即注意事实清楚、数据真实;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果合理;证据充分,定性合理。审计报告编写要严格遵照审计准则规范,做到目标明确,客观真实,符合法规,文字简明,全面反映审计工作成效。三是注意报告的及时性。内部审计项目往往是单位领导关注的事件或上级要求落实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的节奏要紧凑,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收集证据、分析原因要“稳、准、狠”,要保证审计报告呈报的及时性。四是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审计工作要有人情味,审计报告强调的是客观性,不能成为审计对象的负面清单。审计报告既要对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阐述清楚,也要重视全面记录审计对象做出的成绩和优秀的管理经验。要通过审计报告全面反映审计对象的工作面貌,在反映问题风险隐患的同时,对优秀工作经验给予弘扬传递。五是在审计报告处理上要掌握艺术性。审计报告对成绩和问题阐述的结构布局、文字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报告阅读者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叙述上要主次分明,基本情况简明扼要,反映的问题要具体;语言表达要直白,不能有夸张性词语运用;在处理问题和成绩的前后顺序时,要掌握好问题和成绩的抑扬顺序,尽量考虑审计对象的阅读心情。如适度的肯定其大体上很好,这样审计对象才能对美中不足之处更为重视,有利于审计结果的落实。随着内部审计工作报告逐渐成为单位管理者对各部门工作的重要考核信息来源,审计报告编写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一份精彩的审计报告不但饱含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更应使之成为单位各部门之间隐患防御的宣传工具。
(五)后续审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应该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求,保证事业单位正当的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提出来新的要求,所以要求我们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断的钻研和探索其工作,切实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水平,切实做到管好、用好事业单位的建设资金,以合理和有效的投资控制,发挥最大的效益,保证事业单位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规范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因此,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了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运用价值规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做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树立成本意识,不断积累社会财富。
一、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存在不科学、不合理
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功能是核算、控制和监督。首先、部门单位把财务部门当成是账房管钱的“先生”,财务部门没有权利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及日常业务的管理活动,造成财务部门对单位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活动的结果都不是很了解,造成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低下。其次、部门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对其原始凭证的填写不够规范,且部分凭证的填写与国家的会计法规是不相符的,存在着许多错误填写的现象。例如:原始凭证的填写的随意性、项目内容,金额,性质填写过于模糊、对各项经费没有设立相应的标准等。再次、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不够科学按照目前的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额的,同时也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就会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虚增,不利于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也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意识淡薄,成本核算内容不够全面
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中,不考虑成本、不考虑效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工严重缺乏成本意识。首先,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事业单位不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足够的国家的财政支持,因此,可以不需要成本核算;其次、单位里面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狭隘的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种不重视成本控制的现象,给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控制带来比较多的麻烦。目前还有部分事业单位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事业单位许多资产没有得到充分计量,没有纳入到成本核算范围中来,有的虽然有反映,但是却用历史成本计价,其价值被严重低估。
(三)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薄弱
首先、事业单位的预算不够科学。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具有盲目性,没有能够做到统筹规划,没有使有限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导致资金超支的现象时常发生。其次、内部审计没有其应有的作用。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其内部审计的职权,对审计准则的解读存在偏差,没有遵循内部审计的基本程序,不能准确的编写审计报告等造成内部审计混乱。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够完善,内部审计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支持,不能正确的监督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再次、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单位会计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不力,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也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造成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失控的现象时常发生。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上,适度的吸收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对事业单位内部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水平,就必须改进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首先、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会计处程序,例如:规范事业单位原始凭证的审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使用等等。其次、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可以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根据内部核算和管理需要,对投资收益、利息支出、成本等信息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清晰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对外提供更真实可靠的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的收支和债权债务状况的财务报告。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
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自主合理的选择一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但是折旧方法一经选择不得随意变更,如果确实需要变更的话,应该在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附注中说明。为了满足现行的成本核算的需要,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部分会计科目,例如:增加“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通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不仅可以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的有形或者无形的消耗,为事业单位及时换置固定资产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而且也能比较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中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三)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
首先、强化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意识。为了落实控制制度,还应该有计划的进行后期的工作检查,提高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排除可能存在的制度建设障碍,保证各项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思,建立健全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的内部控制措施,并积极的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实现低耗、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牟善岚.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电子商务-2010年12期
[2]边丽洁.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篇8
1.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审计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内部审计法规制定相对滞后。首先,没有专门针对内部审计的《内部审计法》。目前,我国通过《审计法》对国家机关、军队、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却没有类似的专门法律,导致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三大板块的立法层次不平衡。其次,现有内部审计规定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与国际接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增值和服务”的四大功能,揭示了内部审计的世界发展潮流是从“监督型”转向“服务性”,我国内部审计法规没有与国际上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结合,甚至严重滞后。最后,缺乏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我国已有的审计方面法律法规只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作了刚性规定,却没有明确规定相关人员的民事责任。
2.从现实情况而言,我国的内部审计仍然没有保证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够独立。我国有超过一半的行政事业单位不存在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由单位负责财务的领导分管,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纪检书记分管的,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出纳职位由一个人担当。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不够。在我国,面对审计人员提出的审计建议时,往往是单位领导负责人拍板,使内部审计人员处于尴尬的境遇,明显妨碍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影响了内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三,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不独立。我国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部门对其工作范围认识不清楚的情况,再加上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内部审计人才的匮乏,也是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原因。
3.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完善科学的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加强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单位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充分认识。很多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只是监督本单位内部的一些收支活动,内部审计部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向服务型职能跨度,相对于企业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第二,对内部审计操作认识不够。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将内部审计闲置,不懂得如何实施内部审计,甚至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内部审计的开展对自身的管理业绩不利,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度。
4.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手段过于单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工作环境稳定,竞争性不大等一系列特征,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一般不能及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第一,审计的范围不广。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大多数以事后审计为主,范围单一,部分单位进行了事中审计,很少有单位进行事前审计,检查的范围中财政收支审计比例占绝大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比例不大。第二,内部审计方法手段简单。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审计人员没有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掌握和运用,相关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没有得到普及,内部审计人员多采用传统的查账方法,强调差错防弊,很少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等方法,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5.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就现状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不能满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严重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一部分是由财务人员担任,他们虽然具有基本的财务和审计知识,但是在工程、经济学、法律等方面知识水平不高,不能全面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有效的强制措施约束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安于现状,缺乏对宏观服务的意识。第三,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不够。除了参加国家法定的每年一次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等强制性措施外,行政事业单位很少再投入额外的资金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全面提升。
二、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议
1.健全我国内部审计法律体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类型多、下属单位多、资金分散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容易操作的法律体系。第一,制定《内部审计法》。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符合国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法》,应包括内部审计组织的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内部审计的权限、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的保密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等。第二,要与时俱进,师夷长技以制夷。我国应充分学习国外经验,制定一套充分体现“服务型”内部审计配套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评估和免疫作用。第三,加强法律制度的操作性。不仅要有关于内部审计独立的法律,还要根据不同的行业性质制定具体的规范,易于操作,制定明确的指导和监督的细则。第四,建立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民事责任主要涉及财产责任,这种责任有助于救济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赔偿或补偿当事人的相关损失。
2.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47年的《审计暂行标准》中指出:“独立性的含义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建议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健全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给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统一合理的标准,内部审计部门所处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相应的就越强,监督力度也越大,可以采取将内部审计负责人直接隶属于党组,内部审计人员应有权参加党组会议,通过在会议中书面或口头的提供报告,与单位领导直接交流。第二,保持内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归属独立,保证审计人员不受驻地考核和工资分配等利益相关问题的困扰,有效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经济上独立,此外,内部审计人不承担单位管理责任,不参加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而只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建立定期轮换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
3.全面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层应提高对单位内部审计的认识高度,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第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除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好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使内部审计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立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单位微观治理的角度,全心全意为单位服务,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能有效发挥。第二,要加强内部审计的执行效率。单位不仅要提高内部审计的执行广度,在执行深度要也要提高,将成本与效益有机结合,在实施过程中重视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将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和预防”转变,从源头上抑制经济案件的发生,提高单位财务活动效率。第三,制定相关内部管理章程。让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主动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服务观念,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问题与领导层及时有效的沟通。第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公众舆论、财政监督等手段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包括具体从事内部审计的全体员工人员对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4.完善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类型多,下属分支机构多,资金分散,健全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对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改进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手段。第一,拓宽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内部审计不仅要对单位财务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而且还要对资金效益、管理漏洞、制度健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价。第二,提高内部审计手段。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审查,以确定其处理和控制等功能的可行度。第三.推进内部审计技术。将财务审计和风险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增加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决策评议和经济责任的审计,对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也进行监督和评价,使单一的审计内容向多内容审计转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不仅要处理好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要从本质出发,深入分析原因,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篇9
摘 要:审计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至关重要的部门,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部门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针对其现状的不足,本文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和意见,从而改善审计效果提升审计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审计目标 审计手段 应对措施
事业单位审计就是由单位内部的相关人员,针对所管辖的领域,对相应的财务资金运行状况进行审查监督。事业单位占据着国家财政资金的再分配收入,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国家安全的相关属性和社会利益,由此看来事业单位审计地位很高。近年来国家也开始重视事业单位审计,并且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可是在实践工作中事业单位审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的内容不够丰富,过于单一。我国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审计的审计内容相对单一,目前都仅仅停留在财务会计的审计上,主要侧重于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是否有票据混用现象和资金性质混淆问题,关注的是否存在现金坐支和挪用脱收缴纳款项,这只是业务的事后监督,然而事业单位要想有大所谓改革发展要求事业单位审计要向高层审计,管理审计,事前审计和职能审计发展,只有这样全方位的综合审计才能对事业单位起到有效的审计监督作用。
(二)电算化系统并不完善,容易造成舞弊。由于事业单位审计环境很复杂,再加上电算化复杂的系统,很可能加大审计风险,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很多非人为错误。另外审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还不完善,对于一些篡改数据的行为系统不会留任何痕迹,这就造成财务造假和犯罪的几率。相关的审计电算化的法律也没有,这都会大大增加审计电算化的风险。
(三)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低。内部审计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素质要求很很高,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实施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整体学历水平偏低,而且缺少相关的审计知识和审计经验,能通晓相关法律知识的审计人员也是屈指可数,另外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也有待提高,这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与威信,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审计独立性差。由于审计工作有特殊的性质,显然对独立性要求很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独立性并没有收到单位和高层的重视,甚至没有将其单独设置为部门,而是与其他部门合在一起,即使设立该部门,其规章制度也不明确不合理,这会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
(五)事业单位审计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提高了对事业单位审计的重视,但是一些体系还是不健全,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在已有的体系中也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等待我们去改进。任何事物如果没有严格的规范体系和细则都是很难去做的,事业单位审计也是如此,使得审计工作人员毫无遵循依据,只能凭借自身经验去判断,有的甚至表面应付。我国也没有关于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普遍性适用的法律法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根本未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审计计划和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
二 完善事业单位审计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事业单位审计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养老院福利院等一些事业单位也逐渐由非盈利性向盈利性与服务性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此事业单位审计也应该与时俱进,首先不应该像传统审计那样,只注重基础会计业务,还应该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其次在管理方式上也要宏观地把握审计对象,同时事业单位的审计也要注重对管理层的审计,重点审查是否存在管理层的职责权限越位现象,遏制领导层财务舞弊和违规操作行为。最后要努力将事业单位审计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发展,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注重审计会计业务,还要注重机构设置,权责权限业务控制以及相关规定的事前制定。
(二)严格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中只能有良好的独立性才能为审计工作提供保障。所以在我看来,事业单位内部应该设立由专门人员负责监管的审计机构,这个部门做好能够独立余其他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建立好这个部门的权威性,并且树立好良好的部门形象,并于其他部门有良好的沟通协调,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审计效果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三)加强培训与锻炼,提高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素养。从事任何一门职业,都应该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审计工作人员更是如此,因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的实施与效果。如果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达不到要求的话,即使审计控制测试和实质测试再规范也会使得审计失去效果,甚至产生错误。由此看来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使其掌握最新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条款。不仅要对审计人员工作水平定期考而且要对人员的身心素质进行考察,加强锻炼注重劳逸结合。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入外部审计人员对事业单位审计进行研究和探讨,给审计人员带来新鲜血液,利于创新和改善审计工作。另外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沟通技巧依然也是重点需要提高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事业单位审计人员,也可以间接地避免国家资源的浪费。
(四)完善事业单位审计制度体系。要想完善审计工作,必须先规范审计体系制度。应该从制定相关的审计法法律法规开始,这样各个部门就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可以对实物工作产生指导作用。然而仅仅有制度的保障还是不够的,单位还应该设定相应的部门,设定专门的负责人,分清责任义务。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通过各种渠道,首先向单位负责人大力、持续地宣传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单位发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指导性作用,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和警觉,便于日后工作的有力铺开。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加强立法出台具体审计实施细则和审计操作规范,这样不仅能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而且还能很好地起到约束作用。
(五)加快审计电算化法规的建设。完善电算化系统,并且加强系统的控制功能,电算化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工作的尺度和标准,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新增加的审计内容在审计准则中又缺乏相对应的条款。总而言之,会计电算化的兴旺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和促进是越来越大的。但也要看到,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真实作用,提高审计的效能。
参考文献:
[1]王水军.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中华会计网校.2012-5-11.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但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形式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弱化了审计部门的职能。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索一条适合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发展的道路。
一、行政事业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不能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是审计机构不健全的重要原因。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独立的部门运行。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审计工作都是由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来负责,没有独立出审计机构,忽视了审计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甚至一些企业都没有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都是由财务人员进行,出具的审计报告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不能为企业决策起到借鉴意义。
2.审计工作定位不明确
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对审计工作定位存在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单位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单位内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能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尽管一些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制定了审计目标,但在实际执行时效果却与计划相去甚远。另外不少事业单位权、责没有分开,大大降低了审计的准确性和操作性。甚至一些单位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进行虚假的审计工作,审计缺乏真实性,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
3.审计制度不完善
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但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提及较少,不能形成完善的审计制度。一些单位在制定审计制度时完全依据单位领导的需求而制定,审计工作强制性的特点被削弱。审计制度的制定应当与单位实际情况相适应,而不能根据需要而制定,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审计效果。
4.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单位内审计人员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现代科学计算机技术,审计人员要想胜任审计工作就要不断完善自身,加强多种能力。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现状与理想中的相差甚远,远不能达到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一方面是因为单位内的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务人员进行兼职,尽管这些人员有着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但对审计工作还比较陌生,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单位内的审计人员年龄都偏高,不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上述问题都会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的进步。
二、完善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策略
1.提高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我国监督主体主要由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三部分构成,而内部审计与其他两种审计相比具有更强的主动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发挥审计的作用就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不仅审计人员要重视,单位领导也要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审计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多个部门的审计意识。只有人们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展开审计工作,增强审计效果。
2.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所以审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首先单位内部要根据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讲解审计的新方法,还要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其次还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让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互相帮助,提高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总体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
审计人员具备基本的审计业务能力后单位要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确保审计工作能够独立、高效的开展。要注意审计机构必须保持独立,才能为决策者提供最准确科学的审计意见。同时审计人员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审计工作并不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而是完全独立的整体,不能将财务管理工作与审计工作混为一谈。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相对独立的机构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同时也能对财务管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从制度上、结构上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管职能。
4.明确工作思路
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工作人员要明确工作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不仅发挥着审计监督的作用,同时还要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所以要保证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同时财务收支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来进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内部审计部门要根据决策者的需要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内部审计工作。
5.改进审计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决策的需求,所以要根据时展状况及时更新审计方法。行政事业单位中不乏一些思想老化的审计人员,要对这部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并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让他们掌握最新的审计方法。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思想新潮的专业内部审计队伍,能及时完成单位内部的审计任务,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工作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满足不断发展着的社会需求。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单位的形象,同时对工作效率也有重要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及时改进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克服内部审计存在的障碍,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机构,更新审计方法,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