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所有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所有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一物理;物理教学;高中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是在此基础上保证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真正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由于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要求高一学生在打破初中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建立起崭新的学习高中物理的学习体系。要实现这一转换,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高一物理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对于学生学好高中物理来说至关重要。
一、初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高中物理教师要想做好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有效链接,就必须对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之间存在的区别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实现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做好高一物理教学、让学生学好高一物理的教学目标。
1.高中物理是一个知识体系,而初中物理所研究的问题都是相对独立的
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两者的主要区别就是高中物理所学的物理知识是一个知识体系,而初中物理所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都是相对独立的,几乎是毫无联系的。比如,在初中物理对速度、加速度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独地对速度和加速度分开来介绍,并没有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首先是介绍力的作用,由于力而产生加速度,最后在加速的基础上产生速度。由此可知,高中物理教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研究都是独立的、毫无联系的个体。
2.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
在初中物理中,教学内容主要是注重简单知识的介绍和分析,并没有对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而在高中物理中,在介绍简单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更深层次知识的研究和分析。这主要体现在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教学深度上的不同。比如,对于物体运动这一知识点,在初中物理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速度以及平均速度的基础性概念;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加深刻,在高中物理中,首先介绍速度是一个矢量,既有方向又有大小,速度的改变而导致了加速度的产生,而在加速度的概念之中,又存在加速和减速这两种情况。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教学层次是不同的,初中物理注重简单知识的介绍和分析,而高中物理更注重的是物理研究的方法和物理思维的培养。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而高中物理则注重定量分析
因为高中物理教学是比初中物理教学更高一级的,这也就注定了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难的结果。在初中物理中注重定性的分析,而在高中物理中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要比定性分析更加准确,但是就难度而言,定量分析的难度比定性分析的难度大。在定量分析的过程中,高中物理还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图像法的运用以及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这就是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之处,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的方法,而高中物理则注重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做好初高中物理的链接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链接的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顺利链接,物理教师必须发挥其巨大的指导和教育的作用。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以及顺应
高一物理教师在对高一物理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也就是把新知识和新学习的物理规律有效地融入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中去,从而达到丰富和扩展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目标。顺应就是在同化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做进一步的重建和更新。在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同化和顺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同化新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彻底地掌握高一物理知识。
学生一般都能自觉地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新知识,但由于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不能很好地使用顺应的认知方式。鉴于此,高一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引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好地在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过渡期中的过渡,从而达到学好高一物理为之后的物理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的目标。这对于学生在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利用直观易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
高一物理教师在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就应该抓住主要因素,省略一些次要的因素。这样就可以把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自己的接受范围内学好所教的知识。在从初中进入高中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感觉到高中物理的抽象化以及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形象直观、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高一物理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实例,以此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所带来的喜悦。这对于实现初高中物理之间的转化来说至关重要。
3.加强解题方法和相关技巧的指导
在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而言,只有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完成解题任务。这就需要高一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解题的方法指导以及培养学生解决一些特殊难题的相关技巧。比如,在分析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经常用到隔离法来对所研究的物体进行分析,还有就是在解题中常用到整体法来解题。在力学的问题中,充分地发挥好这两种方法的作用,能在最大程度上达到轻松解题的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习高一物理,从而实现初、高中物理有效衔接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一些特殊难题的解题方法和相关技巧的指导。
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产生刻苦钻研的不竭动力。在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一物理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能自觉地学习物理。
1.加强和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好奇心和学习高中物理的成就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课堂上的前一段时间内,学生都是精神旺盛,注意力集中的,但是当课程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开始与课堂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做一些随手可做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重新回到教学课堂中来。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来说至关重要,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富有幽默感,这能深深地吸引和感染学生,从而达到不仅自己教得轻松,也让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中的风趣幽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教学实际上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语言表达上体现出一些机智和俏皮,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教师在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感情,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3.为学生创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承认和创造成功的愿望,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来开展教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要有梯度,为学生制造一些成功的喜悦,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兴趣的目的。
4.列举物理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物理在现实中的巨大作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和兴趣。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列举一些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科学发展领域中的巨大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5.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有趣的视频或者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学内容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通过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们可以在网上下载大量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资源,比如,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以及与发展前景相关的专题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定期给学生展示一些科普专栏。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后,能了解到物理学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这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并且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赶得上时代的步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热情,能使学生长时间地保持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
高一物理的教学对于正处于初高中过渡阶段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高一物理教师只有在彻底地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具体的差别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致实现学生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顺利过渡。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了解初高中物理差别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兴趣的方法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指导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学生顺利地从初中物理过渡到高中物理中来,从而为以后学生学好高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鉴于现在中考命题指导思想的逐渐转变,制定了“点——
面——点”的三步复习方法。第一步复习,以本为本,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第二步复习以专题为主线,进行专题复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第三步复习则以综合模拟为主,进行适应性的强化训练,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并注意学生心理和应试技巧与策略的指导。
一、抓住课本,夯实基础
在第一步复习中,点要细、要易、要广,根据考点指导学生整理知识,归纳分类,将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对于同一类问题,要变换方式,在新情境、新角度中针对性地选择习题,进行反复训练,突破薄弱点,并及时反馈,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这么多的知识点如果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效的,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眼、动脑、动手,分析讨论问题,然后再总结。对于一般性的考点通过练习再现,对于考点中的重点、难点要以例题形式出现。
二、把握重点,专题复习
这一步要做到面要准、要实、要精,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很容易将一些相近的概念记错、记混。为此,在复习迎考、打基础、抓重点的同时,可以把所学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和专项训练。
1.“板块式”专题复习
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把初中物理所有内容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四大板块,重点加强每块知识的联系,提高复习的难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题型”专题复习
根据中考题目类型,分为选择、填空、实验、作图、设计性题、计算专题、情景题等,进行专门练习,使复习纵横交错,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
3.“热点知识”专题复习
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专题进行复习。此复习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练习时反复出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题与题间的异同,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针对考点,强化训练,注重技巧
经过前两步的复习,无论从知识的掌握,还是从解题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所提高。第三步,是拓展复习思路和知识视野的重要渠道,也是把所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汇总的阶段。同时,这一阶段,我们要搜索新题型,拓展新视点,填补复习过程中被我们遗忘或忽略的盲点,并认真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但在临考前学生心理上很不稳定,因此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训练或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特别在复习的后阶段,还要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要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和应试状态,使学生的实际更切合于中考。
做到了这三步复习,也就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从“点”到“面”再到“点”,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同时,在复习过程中也要融入一点对学生的爱,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选择我们三位中哪一位。”母亲回家商量以后决定把爱请回家。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来。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跟进来了?”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功和智慧。”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会给我们的复习效果添一臂之力。
篇3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 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 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
篇4
关键词:中学物理;连贯性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13
初中物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但是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得心应手,一旦到高中后就感觉物理非常难。这说明,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连贯性上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物理知识本身的难度、广度等因素的变化外,更主要的是初、高中教师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彼此没有起码的了解。我们多数的高中教师,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况、初中的学生特点缺乏了解,更不清楚近年来初中的课程改革情况;初中教师很多时候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刻意培养适合高中学习的习惯。初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连贯性。
一、中学物理教学的渐变
1. 教材的渐变
初中物理强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基本是通过简单的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结论,定义与解释物理概念和规律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静态的简单问题,对象单一、过程单一、学生易于接受;教材的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想想议议、读读想想,小制作、小实验、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侧重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采用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通过想象假说、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多个对象、多个过程、多个状态的变量问题,学生难以接受。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简洁严谨,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 思维能力的渐变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简洁为主,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获得知识;而高中物理知识是需要通过抽象思维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初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物理规律的,在高中,部分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更多地要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大大提高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
另外,在初中阶段,我们往往通过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直观教学,一般不会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直观地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固有的看法和观点,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这种由于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 学习习惯跟不上教学要求
初中问题非常简单,知识结构容量少,概念规律定理讲述少,例题讲解和练习多,课后学生依靠背概念、背公式,接着考试没有问题。最后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甚至考试考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学生只会跟随教师的学习习惯,不懂如何分析思考,只能靠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课堂强度高,知识容量大,难度大,各部分知识联系紧密,部分学生仍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做题就不知从何下手。上课时,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对于教师讲的内容无法理解。促使学生认为物理非常深奥难懂,加剧心理上对物理的恐惧。
4. 知识结构跟不上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上更多需要较强的数学解答能力:(1)通过图像描述物理规律,表达知识过程。(2)高中物理中数学公式较多,其中涉及到矢量的运算,特别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个知识点,公式多,矢量多,公式运用灵活,公式使用范围宽广,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十分困惑。(3)矢量的引入是高中学生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
学生在数学知识量的掌握上,高中物理所需都远远超过目前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比如,学习力和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图像的加速度问题,学生对于斜率的概念还没有掌握;力的分解这个知识点里,力的合成分解需要用到数学的sin、cos、tg等函数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尚未娴熟,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的短板直接影响到物理的解题。
二、如何延续中学物理的连贯性
1. 阶梯递进式的教学
学习要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这是一切学习的最根本、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和拓展建立起高中物理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能力和知识逐渐积累的不断提高,在不同阶段让教学内容重复出现,逐渐加深深度扩大范围,教材知识梯度要平缓上升。比如,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物理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初中阶段,主要是从力的作用效果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这使学生易于接受,适应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根据日常生活引出概念作为力的实例,不探力的产生原因。高中讲对物理进行受力分析方法时,通常用隔离法或者根据力的产生条件简单分析问题中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再讲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物体运动状态分析物体所受力情况;特别是连接体,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来看待,研究整体的受力情况,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这样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简单开始逐步深入,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掌握物理的受力分析,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深入研究教材与教法
根据认知理论,学生学习的习惯性思维是从以往学过的知识延伸理解未知的知识。当学生遇到未知理论,与以往知识产生较大差异,或者较大梯度,这就是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估,对教材的教学地位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教材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中学教师需要了解物理的知识结构,研究中学物理教材框架,知道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什么水平,切实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教材知识点的特点,设置递进的教学梯度,采用恰当的教学技巧,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物理建立良好的信心。
3. 学会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是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逐步培养形成的。在保持教学的连贯性过程中,我们不只简单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概念、基本规律,更要重视一个公式、一个定理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的推导过程,明了适合使用它们的条件范围等。教学伊始,需要注重建立场景,重视情景教学,训练学生不断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把普通的直观认识引导到抽象的深层次理解。
4. 合理训练学生思S
在力与运动学的内容中,通常要求学生先确立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结合物体运动状态,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将研究的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者看作一个理想化的质点,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讲解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产生过程,使学生对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得到领会,通过实际例子的应用训练,学生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方式是讲解习题,讲题需要注意剖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刚开始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就是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学能力的培养,会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物理理解是关键,如果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学生需要通过教师讲解,自己独立思考,明白了解单个知识点,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由始至终强调,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学会思考。
预习与复习会让学习更加从容。预习有具体的目标层次,基础层次的目标仅要求初步通读和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中层次的目标要求找出重点、难点、疑点;高层次的目标则要求熟悉新课,理清思路,提出问题并能初步解决问题。新教材编写十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物理的整体知识框架具体分散到每个章节中,课后复结能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连成一条知识链,如果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那么知识点就不容易遗忘。复习要做到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平时复习。不管哪种复习都要抓住知识脉络,抓重要知识点,抓典型例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注重课堂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能让学习更清晰。通过上课提问,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述问题,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找出规律、根据物理概念分析解答问题的习惯。要求学生讲道理,改变学生凭直觉判断的不良习惯。通过课堂上例题的剖析,规范解题步骤,促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分析,使学生体会物理严谨的思维方法。
每一个学科最基础部分的内容都是需要记忆的,但是不代表所有内容都要死记硬背,理科与文科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科学合理的记忆,对于物理来说,机械的记忆对于解决综合应用问题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基础部分需要学生机械记忆,理解才是关键,通过对比学习加深新旧知识的认识,强化记忆体系,将所学与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篇5
关键词:高一;物理教学;学习态度;实验;教材;物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38-01
现在许多高中生认为物理是一门头痛的学科,在初中时对物理还怀有浓厚学习兴趣,感觉自己物理学得还不错,但刚进入高中就屡屡受挫,渐渐地失去了对物理的兴趣,丧失了学习物理的信心,直至放弃。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高中教师不能任其发展,在教学中应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把“教”与“学”联系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在背后推一把,帮助学生跨过这道门槛。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学科的特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学更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对当今社会带来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认识高中物理,明确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方法,知道物理与其它学科的异同,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其次要摆正心态。对高中阶段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考试通常采取考试前临时突击的方法,结果发现在以前很有效的方法,现在却失灵了。当半学期、一学期过去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欠了很多学习上的账。高中所学科目很多,物理内容多、难,课时压力大。即要学新课,又要补旧课,时间、精力都要付出的更多,补习起来非常不易。而高一物理所学内容,又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之中,是重中之重。高一的基础没打好,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
二、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实验,让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在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有无关系时,学生凭直觉肯定会认为有关系,这时就可以演示一个实验来证明,用一根弹簧秤在桌面匀速的拉一木块,改变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让学生读弹簧秤的读数,可以粗略地得出结论,打消学生疑虑,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记忆也深刻,比教师空洞的说理好得多,形象得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了物理中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
三、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深入理解概念和定律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理解不通彻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有的学生概念定律都记得,但一用就错,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胡乱运用,对适用条件判断不清张冠李戴,关键字的理解疏忽背道而驰。例如,在对概念的理解上,滑动摩擦力概念中的“阻碍相对运动”是一个关键的地方,很多学生不注意就会认为滑动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总是充当阻力。有些物理量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并不反映这些物理量的决定因素,速度由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定义,但并不是由位移与时间决定。在定律的理解上,注意适用条件,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表面上看到只有一句话,实际上包含了很多种情况,从一句话就要联想到所有适用的情景。学过的知识除了进行区分,还要进行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在脑海中是零碎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我们可以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篇6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一、激发实验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进行实验不单是有巩固教材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烈的兴趣,物理的实验教学如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是中学阶段里的基础教学重要的部分之一,实验操作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物理教学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教师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激起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呢?比如,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感。
例如,在谈到有关“浮力”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可带领学生到户外或者是学校实验室里的水缸,让学生轻松轻松,借机带一些必要的小工具(如硬纸片、塑料、橡胶等),教师可以亲自给学生作示范,比较它们在水里面的动静;或者是下载些相关的视频(比如各种游船、或是其他的一些媒介),再加上些精彩的动画画面或是歌曲什么的,最好是学生平时都喜欢的或者非常流行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深出浅入,制定个性化学习机制
对于初中生来说,对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好奇感,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引导,在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也得把他们带到实验中来,让他们闻有所悟,学有所得当然,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学习和吸收知识的方法,这要求学生自己自定学习计划。
例如,在研究物态之间的转化时,可以提前给学生讲清楚一些必要的知识预备,让他们提前做好预习的功课,并且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此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提出他们的要求(如果条件可以的,建议尽量满足他们所有合理的要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做出相应的处理接着可以要求学生做些简单的实验,比如将冰放入各种温度不等的水中,看他们的反应程度,可以简单的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水温的不同,而冰块在水中的融化过程和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
三、学有所得,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有的物理教学如同“纸上谈兵”,没有把物理实验所传达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真正的实验操作中才能达到物理学科的最优学习效果作为物理教学者,要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实验操作的关系,要让学生真正的体会物理所蕴含的学科奥妙,就必需得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所以,带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可先给学生讲解实验仪器如何正确的使用,再制定明确的操作步骤在操作规程里,不仅要写出操作的主要步骤,而且要规定出具体的要求;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的作用,并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技术水平;再次,要处理好实验原理和操作的关系学生实验一方面是为了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验证运用所学的理论;最后,要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原理指导操作;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释操作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而且对教学内容尽可能“化繁为简”,这样更加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在试验电阻的大小以及其影响因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先讲明各种用电器的用法及其用途之后,给学生演示一遍,学生再根据教师演示的方法做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安全问题,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疑问,教师要随机应变地做出处理和指导,解答学生心目中的疑问,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完善总结,得出概括
学生在实验课结束以后,对实验过程及结果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那么,教师就可利用这一心理特征,要求学生写成实验总结,即心得体会要求学生在通过实验之后把自己所悟所得做出的总结写出来,记录他们在试验中的乐趣和感想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做出总体的评价与纠正。
篇7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
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 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边学边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 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边学边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再如,初二第七章第一节“质量”和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也同样可以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认真上好学生边学边实验课
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包含下列三个环节:“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
“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辨疑解难”是要求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估计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进行研究,拟订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观察和测定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争辩、答问、练习、应用等,做到四动,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释疑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排除疑问,通过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上好边学边实验课的关键在于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说,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教师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集疑”、“布疑”,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对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篇8
一、了解学生,合理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最优化,主要看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看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只有当构成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处在优化的组合状态时,才能保证最优化的教学过程真正得到落实。
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诸如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的分散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而最关键的是如何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基础,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设计。因为只有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组织教材、确定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式及组织教学时,才有了既合情又合理的依据。
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与自身需要,随意拓宽与加深理论知识,加快学习进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所教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匹配,就势必造成学生厌学的不良后果。例如,在初中物理启蒙阶段,学生刚接触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就企图让学生从微观、宏观的层次(角度),将这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分”搞清楚,并通过纠错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语言解答物理问题,就是很典型的超越大部分初中生的认识水平。这部分知识如果要求每个初中生去理解、掌握的话,就将使学生对物理生畏,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导致教学失败。
二、培养兴趣,投入情感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根本性的提高。为此,《物理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使学生“认真学习”的方法很多,有的是由于教师采用“高压政策”,学生惧怕老师而“认真学习”;有的是家长的棍棒逼出来的“认真学习”;有的是教师每天不辞辛劳而盯出来的“认真学习”……凡此种种的“认真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是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其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的。唯有当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后,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去,一旦学生进入这一主动学习的情境之中,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合理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教师“教”的能力又直接制约着学生对学习物理所具有的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与努力,教师如果不具备“教”的能力,就必然很难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仅应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与逻辑性,更不可忽视语言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优美的语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从而增强表达效果,融感彩于枯燥的、条条框框的知识学习之中,消除高强度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劳。还可借助体态语言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教师适当的“体态语言”同样也能起到消除学生视觉疲劳的作用),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但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简练性并不排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及科学性的前提下,增加“适量的废话”(亦可称之为“噱头”)及对部分重要内容的强调或重复。
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能有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通过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的交流,不仅进行知识的交流,而且在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建立在融洽的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发展与持久。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潜心于你所教的学科之中,就必须用“情感”这座桥梁来联系你与学生。在学生接受你传授给他们知识之前,学生首先接受的不是知识而是你这位教师本人。如果学生不能接受你这位教师,那么采用任何教学方法所起的效果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刻苦学习物理的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以充分发展学生潜在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毅力投入到学习、探索、研究物理知识与技能之中。
三、及时反馈、合理调控
为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应用反馈原理,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口头回答、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等都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作出的反应,即学生的反馈信息或学生的输出信息。教师应对这些学生输入给自己的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进行有效地调控。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利于理解所学知识、深化所学内容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的调控对象不是仅仅只会接受信息的机器,而是具有一定分析与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感彩的、有独立思想的、思维活跃的人,他们将会对所输入信息做出不同的反映。教师必须根据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做出及时的调控,不断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积极的途径上来,否则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受到干扰甚至被破坏,从而影响优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只有当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互统一、相互协调时,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最优化的统一状态。例如,在讲到一般物体热胀冷缩知识时,有位同学举手询问:“既然物体是热胀冷缩的,为什么寒冷的冬天在室外放着装满水的水缸被冻坏呢?”显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冲着对所学知识有质疑或者是学生想考考老师,但无论学生处于何种心态,教师都必须立即进行自我调控,绝不能大动肝火,而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这种勤问好学、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可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限于我们现有的知识还无法解决,如果有兴趣,那么请课后再去学习、探讨这些问题,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书目。通过这样的处理,花费时间不多,又能及时调整这个尴尬场面,同时又不使学生失望。
四、思路同步,教为不教
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模拟知识发现的过程,以及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达到“不教”的境界。
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思维方式的提高必定跟不上知识学习层次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既要借鉴教材的思路,又不要受教材思路束缚,更不能受优秀教案、优秀课等的束缚。而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形成一条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既符合科学性又合乎逻辑性,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既有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思路。换言之,这是一条以教师思路为主导,以学生思路为轴心的优化思路。
以物体的浮沉条件知识为例,教材的编写由于受篇幅、系统性、条理性等限制,通常是通过几个小实验,而文字说明不多,这样的编写意图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但又有其缺点——把物体的浮沉条件因果联系的知识完全割裂开来。因此,教师可以在系统归纳时按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在研究其浮沉原因时不妨采用启发探究的方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分析受力着手,把力和运动知识对应起来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加强训练,及时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