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学科素养

篇1

关键词:教师素养 兴趣培养 音乐素养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必须以声传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握各个年级段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意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培养小学音乐素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音乐教师首先应具备深厚的音乐知识素质。音乐知识实际就是音乐理论的掌握,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音乐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个精通语文、数学教学的教师不一定精通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乐理知识,教学中把自己掌握的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长此下去,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2.音乐教师还要具备过硬的音乐技能素质。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声乐、演奏和指挥。声乐就是要求音乐教师要懂得怎样唱歌,不要求教师有多甜美的嗓音,最起码要能利用方法来唱歌,而且句句在调,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唱歌像说话,张嘴就跑调。演奏技能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本领,音乐课上能利用乐器如钢琴、手风琴等为学生伴奏,虽比不上演奏家但能让学生调动起学习兴趣。

3.音乐教师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这种能力对音乐教师来说比其他课程更加重要。相对来讲,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的兴趣要大。因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往往不好控制。出现这种状况,教师不能简单地迁怒于学生,而是要因势利导,变“废”为“宝”,充分体现音乐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1.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如在《小蜜蜂》一课中,我根据情境教学的原理,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色彩的自然画面:大屏幕上是一片浩渺无垠的花的世界,有各种各样同学们熟知和未知的花朵,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许多小草和小树,天花板上则用荧光粉画上了一条美丽的天空,当学生走进漆黑的教室,我打开灯的瞬间,漂亮曼妙的自然景象首先出现在大家面前,引起同学们的无限遐想和极大兴趣。借助这种被点燃的兴趣,让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小蜜蜂》这首歌的歌词,配上我美妙的钢琴伴奏,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高涨,学习效果极佳。

2.注重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愉悦学生的身心。教师教学方法的应用直接决定着兴趣的高低。所以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3.灵活运用教材,让教学内容充满童趣。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灵动,对新鲜的事情有着浓厚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是多媒体,可以是情景剧,也可以是打击乐伴奏等等。

4.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小树快长高》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首《好大一棵树》,因为熟悉这首歌,学生兴趣盎然,还摇头晃脑地跟唱,然后我根据歌词表达的意思,把学生分成几组,以游戏的方式展示歌曲内容。又如在教学《郊游》这首歌时,我首先问学生:喜欢旅游吗?你喜欢去哪儿旅游?喜不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玩?然后让学生准备到野外旅游的道具,我用钢琴弹奏着《郊游》,学生模拟野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音乐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5.教师要及时加以示范,而且示范要生动形象。教师的示范可以是完整示范、重点示范、难点示范。尤其是涉及一些舞蹈之类的课程,音乐教师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示范到位、标准,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好的示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篇2

论文摘要:继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改之后,高师音乐课程改革也拉开了帷幕。但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群体,对本次课改明显表现出认识、理解不到位,甚至有些漠然。本文试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谈起,重点阐述当前高校音乐学教师关于教学素养与执教能力的构建等方面的思考,以引起高校音乐学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从而更好地践行和适应课改要求。

2001年7月,随着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新课标》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新时期全世界所关注的本国民族文化传承及立足于全球视野的多元文化观等重新阐述了音乐课的课程性质与价值和基本理念等,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创新教育。《新课标》开始实施后,全国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对中小学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标》的不适应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对这次课改的普遍漠然。正如郭声健教授提到的:“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的教师,我们切身感受到,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面对轰轰烈烈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说无动于衷,至少可以说反应相当迟钝,以为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事情,与高师音乐教育关系不大,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005年9月,受教育部委托、由王耀华和王安国两位教授牵头、在众多音乐教育界的专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研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至此,高校音乐学课改也徐徐拉开了帷幕。

一、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高校音乐学教师的一分子,笔者觉得这次课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课程改革,(新课标)已经从音乐课的课程性质及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和充分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而《课程方案》是因(新课标)而制定,从某种程度来说整个学科己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高校音乐学教师是《课程方案》的直接实施者,是(新课标)的间接实施者,所以,课改最终是否能获得成功将取决于他(她)们。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教授认为教师是法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原因是:“第一,有知识、才华和智慧的老师会有学术魅力,对学生有感召力。第二,这样的老师都会渴望学术环境的改善,他们人多了就容易建立学术的和学术共同体。第三,这样的老师在实践中也总是更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动力,尽管他不高喊改革的口号,他们会以实际行动改造现有的教学体制和科研体制。第四,这样的老师由于关心学术,往往更具有学术独立性和知识追求,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由于心无旁鹜,也因此更容易有公心。”笔者觉得苏力教授所说的这几点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颇能说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地位。高校音乐学教师是此次课改的终端,肩负着课改第一线的教学任务,决定着课改的成败,所以无论是涉及到课改课程与否,所有的高校音乐学教师都应在课改背景下对自己所承担的学科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努力增强自己在课改新时期的教学素养和执教能力,增强自己提升课改品质的科研能力和动力。

二、高校音乐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构建

(一)对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音乐教育的多数从业者都处于一种自然教学的状态,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哲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是绝对需要的。这个专业的持续性的需要,就是从哲学上阐明专业所处的地位及发展方向,并提供一个共同的基准点,以便产生新的思想和不同意见。”他还提到:“准备进入音乐教育专业的人,非常有必要培养起一份对自己所选领域的重要性的理解。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自己学科的信条付诸实践。每做一次选择,就是运用一个信条。音乐教师和其他所有的专业工作者一样,每天都要做出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基于一个应当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的决定。这些决定的优劣,直接取决于教师对这门课本质的理解如何。理解得越深,则教师的选择就越连贯、越集中、越有效。”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经历了他律论、功能论的哲学观到自律论、审美论的哲学观再到实践论的哲学观的变迁口作为一个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明白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要性,主动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变迁及时代成因,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树立自己的专业信念,做到知己之所为,知己之为何为,知己之所为为何,才能在课改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现代音乐教育观念的学习和思考

当前主要流行的音乐教学观有活动性音乐教学观、研究性音乐教学观、建构性音乐教学观、生成性音乐教学观和创新性音乐教学观等。综合看来这几种音乐教学观都是从强调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关音乐教育的观念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融合,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从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更多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色彩。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应该对这些观念勤于学习月_多加思考,比如每一种音乐教学观与其他的音乐教学观相比的不同之处、自身的优势、所需要创设的情境、所需要提供的教学器具及其所更加适合的教学内容等,在自己所承担的具体课程中实践这些音乐教育观,并给学生做适时的、点到为止的讲解,也好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的音乐教育课程时能更好的触类旁通。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

1、不断学习民族音乐传统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宝库,可以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供汲取不尽的营养。魏煌教授曾说:“综观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无论其教育观如何表述,无论其怎样注重吸取外来文化,无论怎样进行改革甚至革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和立足点。”我们国家从五四以来,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引进西方的音乐教育。客观上造成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衰落。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当前的高师音乐学教师大多只是窥冰山之一角,这是一个群体性的普遍缺失。正如郑莉教授所说:“在当今人类社会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迎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但目前担负培养相关师资重任的全国各高师类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广泛普及的瓶颈。”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学教师具有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热爱传统音乐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音乐文化、做一个合格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者。唯其如此,我们才有资格与世界音乐对话,才可以更客观、更准确的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才能让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世界所尊重。

2、学习和借鉴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内特尔认为,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事一种对我们某些人来说是新的使命:“让学生对音乐做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他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的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这种学习动机不是去解决国家和种族之间政治和社会的问题,或降格于提供一种娱乐,无知地把它们纳入西方的规范。更确切的讲,我们必 须进行世界音乐的教学。因为这些音乐存在,学习它们将无限拓宽对我们音乐和我们文化二者的理解”。多元文化观是当今世界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它的成因很复杂,关乎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分化、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的发展等。总 的来说,多元文化观更体现了对人及其所代表文化的客观尊重和平等意识,对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笔者曾有幸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余人豪等几位教授的世界音乐课,其中一节课从我国新疆民间音乐开始,讲到中东的民间音乐,再进一步讲到欧洲的民间音乐。那种相似又相异的音乐,那种音乐随着地域渐渐演变的感觉让所有听课的人都受到了不小的震撼,第一次正面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全球视野以及音乐的地缘亲属关系。对世界音乐的了解和学习,正是多元文化观在音乐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文化发展的脚步,加强对世界音乐的学习,用多元文化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教学。

3、了解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新的世纪,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首先是观念。“音乐人类学的核心理念,即音乐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的一种形式,它所研究的是音乐与人的关系,关心的是音乐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载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种观念给一切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次,是研究方法。音乐学教师可以借鉴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考察。结合音乐学固有的采风活动,以音乐人类学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如主位、客位、局外人、局内人等)去进行课题研究,带来的也将是更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成果。如内特尔所说音乐人类学让他:一是使他有机会听到了完全陌生的,意想不到的音乐音响和感受到完全不熟悉的音乐观念的经历;其二,使他学会了如何看待世界各种文化以及聆听各种音乐,而没有任何现成的价值判断:其三,学到了把握一种音乐文化的切入点,如何综合的完整的理解一种音乐文化;其四,用一种圈外人的观察来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音乐文化。总之,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给广大音乐学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对广大音乐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范围及内容的扩充带来了可能,相信也会对课改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如管建华教授所说:“音乐人类学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所以,它不但重要,而且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教学直接有赖于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解,因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是世界音乐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音乐人类学的理念及多元文化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音乐,包括以此世界观重新看待西方音乐和非西方音乐。”

三、高校音乐学教师执教能力的构建

(一)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的界定

《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界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培养目标分两个层面: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基础技能层面;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则是教学能力提升层面。两个层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是实现《新课标》的保证。如果对培养目标做更深层次的把握,则要提到王耀华教授所说的三型、三性:“在当今,为了适应‘宽口径’、‘应用型’的需要,应当提倡‘三型’;为了坚持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一目标,又必须突出‘三性’。所谓‘三型’,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所谓‘三性’则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当然,王耀华教授剖析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讨论课程设置,而我们作为音乐学教师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则应思考如何让我们所承担的具体课程来为培养目标服务,从而把《课程方案》落到实处。

(二)切合课程方案的渗透性教学

课程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组成。根据课程方案的内容,高校音乐学教师除承担自己对应的必修课外,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和所研究的课题开设选修课和地方性特色课程。每个教师在自己所承担的课程中,都可以依据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求和多元音乐文化观在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上进行一定的渗透性教学。例如:在进行手风琴教学时,可以在不同的级别上将中外曲目穿插,并且结合研究性学习观等,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不同曲目所代表的国别、族别背景文化,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生成背景与其音乐文化风格的对照联系。如:《西班牙斗牛舞》所对应的西班牙音乐文化;《查尔达什》所对应的吉普塞人的音乐文化;《黑眼睛》所对应的俄罗斯音乐文化等。在音乐史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外、古今音乐史实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式教学,适时、适度的穿历史、文学、音乐美学等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出史学教育的丰富内涵。例如笔者在讲《中国音乐史》中远古创乐神话伏曦创琴、瑟;女蜗创簧,伏曦原为人首蛇身时,学生都觉得荒诞不羁,感到很好笑,于是我就借鉴了拉法格关于神话阐析的观点:“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所谓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的自然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此时,学生一下就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显得若有所思,明显受到了这段话的触动。另外,在当前的形势下,民族民间音乐课无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价值和作用,除了正常具备的资料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青歌赛原生态组的影像资料等,还可以随时关注中央音乐台的相关节目,搜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筹措经费,带领学生外出采风,逐步了解和熟悉我们优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其它的课程也可依此类推,从而实现《课程方案》的单科课程教学最优化。

(三)培养和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音乐;小学新课标;学科知识;融合模式

小学音乐的教学工作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根本,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音乐与美术、信息技术等一些学科进行融合,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教学,从而使知识的传输更加加强对于知识内涵深度的把握,从而促进学科融合,使音乐教学能够更加直观与形象。最终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将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促进教学的创新发展,实现新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音乐与小学学科知识融合的基本要求

(一)以审美为着眼点音乐是一门具有艺术感的情感类学科,通过音乐的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审美作为教学的着眼点,不断对于音乐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点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够欣赏到更加优美的音乐,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下感受到艺术的熏陶,使自身的心灵能够得到升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使学科知识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融合在一起,成为学生音乐教育中的延伸与补充,从而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一些审美的潜能能够激发出来[1]。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探究,通过一些学科知识和实际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由浅到深的使学生掌握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够得到提升,促进音乐学科的教学成果得以体现。

(二)以育人为立足点小学音乐的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编写的,比如说在人教版的音乐小学六年级教材之中,就分别以美好,祝愿快乐的阳光,放飞梦想等等一些主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编写。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明友爱以及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继承我国优良的革命传统等等,以这些良好的培养素材作为立足点,使学生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的健康积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2]。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教学成果体现,教师需要通过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能够在鉴赏过程中感受到情操的陶冶,并且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与创造美,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乐促情,以乐宜性的实际育人目标。

(三)以兴趣为切入点音乐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通过知识的学习与一些音乐知识的吸纳认知过程,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能力与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与自动探究的空间,从而为学生创建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感受音乐之美。教师可以通过学科融合的概念渗透在音乐教学之中,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美妙的音乐以及丰富的视频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增强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又能够通过视频的观看,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掌握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使音乐学科的教学内涵得以体现,最终使音乐课堂不断提升趣味性。

(四)以创新为突破点在学科融合的教育背景下,音乐课堂应该加强互动交流,从而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与运用,也能够帮助教师拓宽教育视野,使师生共同发展。学科融合的概念并不是单纯的将一些学科知识进行胡乱拼凑,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中对于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找到其中的相通之处,然后对于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3],从而引导学生在小学音乐学习之中,将其作为媒介对于人生进行思考和感悟,并且能够将无趣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具有创造力的创意,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最终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于小学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当前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环境下,通过教学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基础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在学校方面,有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课程的认知不足,认为是一门兴趣课程,不是很重要,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会尽量减少课时,并且占用音乐课去进行一些别的学科的学习,最终让小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音乐的机会。其次,有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音乐教学开展困难,因此就会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流行音乐,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或者直接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没有去认真的思索,如何才能使小学音乐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因为音乐教师对于学科的认知不足,重视度不够,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也会觉得音乐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要,在学习的时候无法认真,只能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小学音乐与学科知识融合的方法探究

(一)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小学语文也是学生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融入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的开展音乐学习。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认字,而在音乐学习中,课本之中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汉字,歌唱的时候学生不善于用歌词的内容,而是以符合的情感进行歌唱。其次还会存在一些学生对于歌词的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因此音乐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将语文教学融合在音乐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并且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春晓》这首歌时,由于这首歌本身就是通过古诗词改编成歌曲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用诗词朗读的方式对歌词进行朗读,在学生能够熟练朗读的时候再开展音乐歌唱教学,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并且能够体会到歌曲之中存在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课堂质量提升。

(二)小学音乐与美术的融合美术也是一门艺术型学科,通过美术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美的含义,并且美术能带给人视觉上的审美,而音乐则能够带给人听觉上的审美,将这两个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艺术美,有助于学生鉴赏美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4]。在本质上说,艺术是没有界限的,在学习小学音乐时,教师会通过让学生去聆听音乐中的色彩,对于音乐的情感进行判断,而色彩一词则是美术学科中的词汇,能够表达出小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例如:学习《红蜻蜓》这首歌谣时,音乐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这首歌的时候播放的,同时在黑板上把歌曲表达的情境,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激发出学习兴趣,更加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吸引学生能够真的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在音乐欣赏之中指导学生运用音符和旋律线的方式绘制出音乐的高低起伏。

(三)小学音乐与品社学科的融合小学音乐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智得以启发。并且通过音乐歌词之中表达的内容,还能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帮助,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正确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情感价值观,实现对于学生心灵的培养。在立德育人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小学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明白乐曲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鉴赏《京调》,这是一首传统的艺术乐曲,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学生对很多传统文化都缺乏认识,但是实际上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以及我国的优良美德,所以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应该让学生通过这些传统艺术的美,欣赏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提升学生对于国家的文化认同感,使德育教育与小学音乐有机结合。

(四)小学音乐与英语学科的融合虽然表面上看英语和音乐这两个学科之间毫无关联,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无论在学习音乐还是英语,都需要学生去聆听以及进行语言的学习[5]。在英语教学之中,学生需要对于单词以及字母进行学习,而教师则要为学生纠正发音,锻炼学生的口语,在音乐教学之中也是一样,学生需要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的音符节奏以及术语歌词等等。所以说音乐和英语的学科是具有很多相似之点的。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TenlittleIndians》这首歌曲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由于这是一首英文歌曲,所以学生在唱歌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达到了学科的融合目标。

篇4

【关键词】音乐欣赏信息技术整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六、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 农村 审美教育功能 教育评价多元化 审美理想

一、小学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一)对学生的技能培训重于人文素养

在素质教育大潮中,城市尤其是发达的大城市,全民都在狂热追求学生的素质培养。各种报兴趣爱好班,语数外三大科也都会进辅导班或者请家教。每个学生都成了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其中有多少被动报班、被动兴趣爱好,我们在此文暂且不做探讨。而中国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素质最低、教育问题最多最复杂的要数农村地区。农村小学生大多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天天陪伴孩子有愧疚,只知道拿钱来满足孩子,还学习城市的教育方式,也给孩子报寒暑假培训班。但是孩子的素质并不见得就真正有所提高。以音乐而言,私人培训班老师教给孩子的是音乐技巧,是吹拉弹唱的基本技巧,反复围绕的只是一首曲子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被动反感不能主动学习,更谈不上强化音乐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了。这样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学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栋梁。

(二)音乐课教学设备缺乏

由于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学校领导对“主科”成绩的重视,音乐只是不列入升学成绩表的“小三科”之一,再加上农村地区学校资金不足,学校不愿更新引进音乐教学设备,不谈钢琴、手风琴这些高级音乐器械,不谈五线谱教板这种最基础的教学设备,就连一件专门的音乐教室都不会有。为了提升学校的升学率、生源率,学校的所有财力、精力都集中在语数外这些主科教学上,音乐“理所当然”可以忽略不计。没有教室没有设备,教程表上的“音乐课”也“理所当然”由别的主课来代替。

(三)教师音乐素养不高

其实农村地区的小学几乎是没专门的音乐教师,因为音乐课几乎都是摆设。不但在课程设置上、教学评价上音乐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领导和主课教师都轻视音乐老师。而且音乐老师基本都不是科班出身的音乐本科毕业生,大专毕业、受到点音乐、舞蹈训练的已经算好的了,甚至只是对音乐感兴趣的别科教师来兼任音乐老师,部分老师甚至连用五线谱来教歌曲都不会。

二、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几条出路

(一)教学评价多元化,从而提高音乐学科的地位

要想真正提高音乐学科的地位,首先得让广大师生真正重视音乐,那就是提高音乐在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把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让音乐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一席之地。具体实施起来就需要更新学校的考核管理体系和教育评价制度,制定中小学音乐教学量化考核指标,把音乐设置为必考科目,规定升学考试中音乐是一个必过的基础线,作为鼓励,音乐国家等级考试过关拿证者还可以加分。这样才能真正让广大师生重视音乐教育,为提升学生培育音乐素养提供可能性。

(二)增强音乐的教师储备,重视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

国家必须为提升农村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付出培训财力和教育精力,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各个音乐学院、师范大学等应加强对毕业生音乐技能的培训,在大学教育中也应灌输毕业生为农村等偏远地区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做贡献的理想和意愿。而且农村学校也可以从高中毕业生或者中专毕业生中挑选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提供他们在外学习的财力支持,毕业后再回农村地区,扎根农村,为老家做贡献。再者对于在校就职的音乐教师,教育局应该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老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丰富音乐课的教学设备

鉴于农村地区不发达的现实,小学学校资金不足,在不影响主课教学的前提下,学校也必须平衡音乐学科的教学。其实音乐教学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设备,就一套最基础的设备就足以应对小学音乐的教学,而且不影响教学质量,只要学校真正重视音乐教育,简单的设备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审美教育功能。

(四)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模式;学用相长;提高素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课前导学、引导梳理、迁移创新”等方法让学生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情景交融、生动活泼中自主学习、发现探究,领悟方法、掌握要领,激发潜能、催生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拉近情感距离,激发学习动力,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全盘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情感认知规律,俯下身子看孩子,主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感爱好、感知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因需而导,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学习活动,让学生用心动脑地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凸显孩子的主体地位,调动孩子的学习情感,使教学活动贴近生活情景、贴近教学实际、贴近情感爱好,让学生想学音乐、乐学音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利用动画视频、音乐故事等方式架设起音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把音乐作品中的美好寓意、温馨心曲、美丽景象、灼热情怀展现给学生,用音乐的意境美、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特点,在学生学唱一首歌曲或乐曲时,我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歌曲的理解,较好地提升了教学效益。

二、创新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教学,促进音乐教学的学用相长

音乐是陶冶情操的有效载体,是文明传播的重要方式,是情感互动的优良渠道。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自主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从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入手,从现代传媒上学习前沿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教学技能、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的针对性、方向性、有效性,把音乐与舞蹈、影视、美术等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浓“亲师信道”的氛围,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增加了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把《西游记》、《葫芦娃》等小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的主题曲用多媒体的方式表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鉴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看、唱、跳、奏、思中做到整体协调、和谐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去感知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使音乐教学变得轻松愉快,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质,全力促进学用相长,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进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情感体验,放大音乐学科的功能效用

篇7

1.音乐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1.1努力提高学科专业素养。重视教育素养并不是不要音乐专业素养,而是双重,不忽视。音乐专业包括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结构,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与趋势;了解音乐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音乐对生活的积极影响,这一点的重要性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尤其突出。

1.2加强学习与研究,提高改变自我的研究能力。《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纲要》要认真读,《学生工作指导纲要》也要读,通过学习对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要能反思,能有所发现,特别是对日常工作保持敏感与探索的习惯,对自己的日常工作有理性认识。在学习与研究中增强自我提升的信心与勇气。

2.努力在音乐教学中践行“儿童立场”

由于“儿童立场”的缺失,我的课堂教学僵化,学生反应消极,更谈不上课堂的生动和精彩。践行“儿童立场”,首先是改变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关注学生的起点与提升点,感受乐曲情绪,通过听辨感受各个主题的变化,并根据每个主题不同的音乐特征设计活动,让学生能通过聆听、哼唱、画图谱、肢体律动等方式感受和表现主题的不同特性,对其中一些旋律简单的主题有一定记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生成资源的利用,挖掘其育人价值,而我只关注了学科知识的灌输,没有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资源进行提升和引导,转化为学习动力,只是在走过场,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3.注意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

小学生具有天真活泼、爱动的特点,有时在音乐课上常常出现交头接耳,不认真听讲,随意扰乱课堂秩序,甚至出现随意走动打闹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首先,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它能让学生在演唱、演奏或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产生高度兴奋,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就会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其次,学生缺乏音乐兴趣,体验不到音乐课的成就,产生厌学情绪,课堂纪律自然不好。再次,小学生认识、情感等发育不成熟,不懂得自律,也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最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常常出现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

4.利用多媒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完成教学任务。用多媒体音乐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在课前或课后制作好谱列,上课时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谱例和音响,有的课程还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音视频)结合演示授课,并通过音响感受择选出最佳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了多项音乐学习任务,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而且借助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进行个别化学习。

5.让学生静心地听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心灵语言只能用心感受,用心沟通。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全面体验音乐。例如二胡齐奏曲《小青蛙》,在欣赏之前我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老师发现你们今天坐得特别端正,老师相信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肯定也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听出这首《小青蛙》中的青蛙们在干什么,耳朵特别灵敏的小朋友一定能告诉老师,除了小青蛙,还有哪个小动物的叫声。”在欣赏过程中,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静心聆听。之后,小朋友根据乐曲的情感,争相告诉老师:“小青蛙在唱歌。”“小青蛙在游泳。”“它们在说悄悄话。”“小青蛙在跳舞。”更有几个想象力丰富的小朋友说:“我听到了公鸡的叫声。”“老师,我好像听到了下雨的声音。”听了孩子们的报告,我深深地为他们的细心、灵活、聪明所折服。只要孩子们能静下心来,用心体会,看似不能理解的东西,就会变得简单、容易。

6.关于歌唱教学

6.1歌唱时咬字和吐字要准确清晰。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歌唱中的咬字p吐字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以词传情、以字带声。所谓“字正腔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字正腔圆”是我国声乐演唱的优良传统。中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咬字、吐字训练,主要是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词的实例,教师可用示范p让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到口型正确,唱准音,就必须按标准普通话读准字音。要纠正学生的方言音和错误的发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歌唱时做到口齿伶俐p发音清晰。纠正学生歌唱时的发音不标准,吐字不清。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篇9

鉴于教师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的建设步伐,以求提升教育质量。虽然教师专业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观念转变、制度建设等,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明确与提升无疑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相伴而行的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日益深化。我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为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且对

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促进人的感知、情感、想像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多次强调的那样,“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即它不是音乐的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它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但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其基本目标是“育人”。

基于此,《音乐课程标准》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设定为: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较之原有的音乐课程大纲,《音乐课程标准》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凸现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音乐学习;

在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使其能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弘扬民族音乐,并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概言之,《音乐课程标准》突出了一种理念,即音乐教育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因此,应从根本上理解音乐课的价值,突出艺术教育的特点,同时渗透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落实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说,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从课程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必将会使音乐教师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概括而言,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接受音乐教育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习得,而在于教师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美感效应的体验上。那么对于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渊博的知识、娴熟的音乐表达能力、积极的专业精神与丰富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体验和创造美感。而这不可避免的就会涉及到教师专业素质的变革。

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起源于克拉茨(Kratz)。在承认教师是一门专业的基础上,他于1896年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优秀教师的素质,从而开启了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先河。时至今日,已有相当多的研究结果。在本文中,笔者采用这样的定义:教师专业素质即为“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与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综合的心理品质”;它“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是教师专业对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整体要求。

虽然教师专业素质“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我们不应将其基本范畴割裂开来。但鉴于我国实际并与人们的思维习惯保持一致,这里对于“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范畴的界定,我们仍以因素分析的方法,将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分为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智慧等基本组成范畴,即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的音乐教师,依照《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与实践,其专业素质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专业信念

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坚定专业信念的教师会积极主动地从事音乐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在大多数地方、在很多时候还处于“边缘地位”之际,是否具有坚定的专业信念更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专业知识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过多地偏重音乐技能技巧,以致割裂了音乐教育与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有机联系。随着课程改革综合化取向的不断增强,《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倡学科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同时,为求胜任音乐教学任务,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不仅仅是音乐学科知识,而是:

音乐相关学科及一般文化知识

音乐学科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

(三)专业能力

在不断强调综合,不断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今天,仅仅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已不足以构成较为完善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而应在此基础上,具有与他人交流合作以及不断反思、进行研究的专业能力,从而形成合理的音乐教师素质能力结构。

音乐能力

教学能力

合作能力

科研能力

(四)专业智慧

教师专业智慧是教师通过实践探索、积累而形成的专业素养,属于教师专业能力的高级水平。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教师能够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及新问题;

教师能够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

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师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

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四个方面紧密相关,不容割裂,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有其地位与功能,其中,专业智慧是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的高级水平,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专业信念是教师实现音乐教育美育目标的重要人格和伦理保障;专业知识是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成功的知识保障;专业技能则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成功提供了技能保障。对于一名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而言,要想把音乐的美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品尝到在灵动中成功创造的喜悦的话,首先就应当使自身具备这四方面的专业素质。

从上面对新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来看,音乐教育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情感导向、人格魅力、创新精神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等。但由于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中小学虽然设有音乐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有部分中小学,尤其很多农村的学校根本没有音乐教师。此外,许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内,对于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偏颇,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较为低下的状况,只具备一般的音乐学科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相应的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更少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难以肩负《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职责与重任。培养和选拔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具有新的专业素质的优秀音乐教师的造就,离不开高等师资培养机构。反观音乐教师高等师资培养机构,却是问题多多,主要表现为重专业,轻人文,专业培养过于狭窄等,其培养目标与《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的优秀音乐教师尚有一定差距。因此,高等师资培养机构的改革,特别是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等方面的改革是新的优秀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鉴于《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从“头”抓起,在音乐专业师资的招生过程中注重专业人文并重。目前,高师院校的艺术类考生在高考中成绩普遍偏低,文化素质相对较差。例如在录取新生时,不仅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要比一般文科的录取分数低几十分。入学后,人文类的课程很少,又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机制,以致形成了“高技术、低文化”的人才知识技能结构。升学后,学业上的压力又使其忙着学专业,对文化课的学习无形中更会松懈。这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成绩越差越学音体美;越学音体美,知识面越是狭窄。这一现状如不扭转,不仅影响着今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更无法通过音乐教学扩大中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将会直接阻碍《音乐课程标准》的贯彻与实施。有鉴于此,在高校招生时,应要求考生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条件(良好的音乐感觉、灵敏的听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一定的演奏演唱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舞蹈基础等)之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化课知识。

其二,确立“培养多能一专音乐人才”的音乐师资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倾听来自中小学的声音。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实际需求,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备音乐表现和音乐鉴赏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接受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并能组织课外音乐活动;不仅要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动向,具有初步的科研和创作能力,还要有一项突出的专长,使自己熟练掌握其中一种器乐和声乐演唱,这样,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需要。这方面,我们可在新生入校后,先不分专业,经系统地必修声乐、舞蹈、器乐两年后,成绩合格者才可以申报专业。如某项专业特别突出者,可在多项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攻读该项专业;如基础学科不合格,则一直全部必修到底,不予以申报专业资格。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那些各项专业均衡发展的学生将来顺利从教,又可以给某项专业特别突出的学生一个宽松的攻读机会,使其能在特长专业上有所作为,颇有借鉴意义。

其三,革新音乐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因此,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应求专,而应求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以专项为主,而应全面发展;不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基于此,高师音乐师资培养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拓展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篇10

一、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产生的背景和依据

1、背景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实践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科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在有人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依据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马克思曾经关于人类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品质和各种才能和谐的进步与完美,包括思想品质、身体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美感、艺术修养等。

多面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对于学生在兴趣爱好、艺术特长和艺术感受、表现、创造等方面不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考评。从而使学生得不到公正、全面的评价,约束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作性。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Dr.Gardner)博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结构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是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构建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二、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内容

音乐教学要评价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光靠一首歌曲,一个舞蹈是不够的。有的学生唱歌跑调,可是竖笛吹奏的特别棒,所以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情况时多元化的,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也应该是多元的。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由平时积累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和星级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小小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星级评价法:是学生自我鞭策的一种评价方法。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因此,鉴于小学生音乐学习发展的多元化,我把小学生音乐评价的内容分为课堂评价、音乐活动评价和期末总结性评价三个模块。

(一)课堂评价——平时积累评价——互评

1、内容

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的演唱技能、学生的表演技能和学生的创作(编舞、编词、编曲等)歌剧这几项要求,我制定了“课堂评价手册”。

2、方法

一个单元一张成绩册,贴在课本每一单元的后面,分别由同桌根据本节课你的表现来评价:如果你做到了其中的一项,同桌就在哪一个项目栏里贴一个小太阳,反之,就贴一个小月亮。同桌如果对你这节课的表现还有另外的建议,就可以在“同桌留言”一栏中畅所欲言。一个单元一总结,我认为更有利于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音乐活动评价——特长展示评价法——师评

1、内容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等量的,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学生在平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特长,于是就出现了校内二课堂活动和校外音乐活动的教育评价。在这一评价模块中,我建议学生个人式自评:特长申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增强自信心。同时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表演活动,培养与社会交际能力。我把这一模块的评价形式融入到期末考试当中,而且把以往单纯的只考一首歌曲或吹奏书笛改成音乐会的形式。

2、方法

班级音乐会(四年级)

(1)梦想剧场——个性展示

在音乐会上每个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从吹拉弹唱、舞说演诵中任意选择一项,或二项参加活动,以演代考,发挥特长。

要求:自然,大方,得体,有实力。

(2)音乐家园——乐理知识

a:分析黑板上的一段旋律的拍号,并通过试唱,判断是哪首歌?(可用竖笛吹奏)

b:任意创编几小节节奏,或为旋律补充完整。(可用竖笛演奏)。

(3)音乐剧场——乐曲欣赏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身体语言、线条、颜色等各种方式。)

考试结果由教师评价,我制定了“班级音乐会评价表”。

这张“班级音乐会评价表”贴在课本的最后一页,教师在学生应得的相应的等级栏目中贴一个小笑脸,让学生理解:无论你这学期取得怎样的成绩,老师都会一视同仁。但在“教师赠言”一栏中,教师会对不同成绩的学生用激励或是委婉的语气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总结性评价——星光灿烂——自评

1、内容

前进要有目标!前两项内容是学生在感性上对自己的评价,一学期结束了,你对自己的音乐学习生活是怎样评价的呢?我根据新课表的要求,制定了“音乐教学评价指标表”。

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