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工程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铁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铁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逐渐加强,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事业取得迅猛发展,铁路施工企业的施工产值不断攀升,但却面临高额成本、经济效益增长有限的困境。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成本控制还没有得到部分铁路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仍是粗放式经营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铁路施工企业将精力放在工程投标竞标上,当争取到兴建工程项目的权利后,却又出现重揽轻干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认识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责任成本管理流于形式。许多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落后,责任成本管理要求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责任成本管理的精髓,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预算安排与执行“两张皮”,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1]。
第三,责任部门范围太窄,认识上存在误区。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员工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与他们没有关系,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技术、物资、安全、质量、经营开发和人力资源等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无法得到很好地发挥。铁路施工企业相当一部分人员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而且不会自觉将其转化为日常工作中控制成本费用的行动。
第四,缺乏可操作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依据。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的制定是实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许多铁路施工企业对其的制定过于表面化和简单化,他们无法科学地预见企业未来的成本水平的趋势,而且没有考虑到该工程项目的现场环境及施工条件等,甚至有些铁路施工企业仅仅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简单地确定了一个降低成本率和降低成本额。在项目成本控制措施方面,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二、铁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施工项目是施工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源泉,也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铁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方面。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受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的影响,在成本控制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包括,他们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而仅仅是重视成本水平本身的高低;他们忽视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成本控制,而仅仅关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等。
第二,组织管理方面。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是委托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企业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控制管理部门,所以一旦发生成本失控,财务部门则无法负担起成本失控的重大责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可以使项目工程管理人员承担起成本控制的主要责任,不断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奖励机制,已达到企业成本成本控制,不断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第三,施工方案方面。首先是许多铁路施工企业为了方便施工,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造成了成本的提高;其次是仅简单地套用以前的施工方案,不考虑适时调整成本预算与成本控制;第三是缺乏科技创新,继续使用以前使用过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对于项目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方案是项目完成的基础,没有统一的筹划,任何一个项目都会是一盘散沙。
第四,成本控制的方法方面。许多铁路施工企业缺乏严谨的事前成本预算和严格的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只是在项目完工后进行简单的成本核算与分析。此外,许多成本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合格的专业素养,而ABC管理法以及价值工程等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在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还未普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的效果[2]。
三、铁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的科学化
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施工成本,对铁路施工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还需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推行价值工程优化施工方案。价值工程作为一门现代成本管理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铁路施工企业要达到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功能效应,同样可以利用价值分析等方法对施工项目做多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分析,从中选取最佳方案,以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项目投入少产出最大、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项目成本。从管理效果来讲,组织措施如果使用得当,解决问题的程度和长效性都会好一些。首先要明确项目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公司与项目部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对本项目成本控制全面负责,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过高、项目亏损、责任不明等问题。
第三,建立企业内部定额。企业内部定额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3]。要在同等条件下降低成本,要求企业知己知彼,了解本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和技术装备、人员素质的薄弱环节,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挖掘潜力,在各个管理环节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把企业定额控制在较低的成本水平上,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炜.谈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化学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9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数量也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以化学工程为代表的工科专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多种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发展型学科,化学工程与数、理、化等基础自然学科联系紧密,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使我国化学工业得到更迅速的发展,必须努力提高我们高校化工类教育质量,努力培养优秀的专业化工人才。
一、高校化工专业现状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就业观念和培养模式改革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
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针对上述情况,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
(一)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重视新兴专业,与社会接轨。近年来,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努力调整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把握发展趋势,发掘专业内涵。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但就目前的形式看,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变革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本着务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高等院校,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更要抓住重点,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展化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理,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
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优良育人环境。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
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来自知识经济与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挑战,科技与人文及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对高校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石油院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院校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遵循原有学科基础上,依托国内外化工产业发展大背景,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从而保证高校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3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就业观念和培养模式改革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上述情况,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
(一)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重视新兴专业,与社会接轨。
近年来,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努力调整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把握发展趋势,发掘专业内涵。
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但就目前的形式看,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变革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
本着务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高等院校,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更要抓住重点,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展化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理,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优良育人环境。
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篇4
1.1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据现代化学工业的特征及社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趋势,应用型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化学化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适应化工、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②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③掌握化学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④具有对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学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⑦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因此,根据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征,制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功经验,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将企业要求与学生的培养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学体系,确定了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体现“三个服务”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成果的吸纳和综合应用能力。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及校内、外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教学一体化,完成实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实施“四年九学期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了适应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设置的,是由原来的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工业催化等专业合并而成的宽口径专业,覆盖面宽、涉及领域广[3]。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覆盖面广。研究领域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微电子化工等诸多领域;二是工程特色显着。该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两大支撑点,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化学工艺则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气、矿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工程放大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生工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需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控制、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装置设计与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应用型化工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工程素质的定型作用。培养应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纲,根据学生需要,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训练组成,将课外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借鉴德国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现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根据能力要求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和创新实践层。基础实践层以强化“三基”,培养基础能力为目的,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3个层次和5个模块,构成一个彼此相连,逐层提高的体系[5]。通过化学专题研究训练,强化了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认知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阶段。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周金工实习和1周电工电子实习,实现基础能力培养目标;专业实践层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环节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综合和创新能力是对技术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配合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总之,各层实践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2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改革
2.1突出强化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者。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按照这一思路,为所有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派合肥学院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到企业去锻炼6~12个月,增加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院要求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建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担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成员,研究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有关的合肥学院院级教研立项6项,安徽省教育厅立项3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合肥学院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安徽省三等奖一项。聘请企业和设计院等单位人员担任教师,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供实践教学载体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保障平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强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为支撑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和以化工原理为支撑的化工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方向、适合按专业大类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课程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技术化工工艺学作为构架,遵循以下原则:紧扣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工程学与工艺学实验的适当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进性、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既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热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发展需要,在专业方向上设立分离工程和精细化工2个化工专业方向,并建立精细化工和分离技术2个实验室,建立膜材料和膜过程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6]。以校企互利双赢为机制,开展产学合作,和中盐四方集团等14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2个。每年由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由企业提出课题,真题真做,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取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收获。中盐四方集团、东华集团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设计多次获合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2.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高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学院制定了《合肥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暂行办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收到明显的效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化学工程师之家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为主要内容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化工工程师之家于2007年11月建成运行。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目标、以工程设计为核心、以模型制作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团队精神;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设计提高工程素养;通过企业化运作模式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协调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累计培训学生500人以上。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在各种全国性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2010年,在科技部等单位举办的青年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二等奖,“三井化学”杯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和华南地区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二等奖。近3年来,学生34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9篇。
篇5
生态学
人们都向往亚马逊热带雨林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远离都市的喧嚣和人类工业、商业的文明使得热带丛林成为一片返璞归真的孤岛绿洲,它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是一种身心的超然脱俗。
大家所看见亚马逊那样五彩斑斓的植被与各种光怪陆离的生物,其实也是生态学所研究的对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学学习课程看起来特别富有“科学味”,从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到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工程,隐隐都透出一个科学家的成长之路,闭着眼睛就能想象出一个身穿白大褂,静坐在电子显微镜前或者是手拿滴管做实验的形象。
就业观象台: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部分地区过度砍伐、放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态破坏没有得到控制。我国正处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阶段,生态保护的任务主要是针对这种情况,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方案。国家这些年越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央下拨的资金连年增加,生态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态学毕业生可以从事农业生态、气象生态、生态农业和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景区、花卉企业(基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等众多用人单位都是生态专业毕业生的热门就业选择,当然林业局、环保局也是较为不错的选择。
TIP:
在生态学专业的排名中,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均榜上有名,不同的院校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实力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考自己喜欢的院校。
化学工程与技术
每天我们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清洁淡水,同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生活污水,这些汇聚了多种“污染源”的污水在一起,即使是洁净能力再强的洗衣粉恐怕都不能将其转化为我们日常的生活用水,那么究竟是通过什么神奇的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化学工程与技术可谓是功能强大,它是一门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过程工业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基本规律和应用的基础性工程技术学科。它不仅仅能解决氢能与燃料电池以及纳米粉体材料合成的问题,还能应用于医药中间体合成、无机材料合成工艺,也能参与到生物医药工程与生物材料制造的工作中来,它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能源及制药等领域,当然进行水处理也是其在生态化工的分支运用之一。
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确和许多学科相比已经不属于新兴学科行列,看似很普通,其实内在要求较高,它要求毕业生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将化学工程知识运用于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新产品研制、新工业过程研究及市场开发中来。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会学习到现代生物技术、高等分析分离工程、结构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物理化学、手性药物合成等课程的知识,这些课程都是较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学习好这些课程是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本功底。
就业观象台: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个宽口径的就业学科,毕业生可在食品、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从事生物产品的研制、生产,选择面较为广泛。该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状态,基本上毕业生都能找到较为合适的工作,毕业生基本不会沦为“毕业就失业”的失败者。就其工资水平来讲,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处于全国平均工资之上,但是和银行金融等相关专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TIP:
化学工程与技术属于多种学科的交叉综合,它不单单是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的结合,也需要发挥生产管理与产品研制的作用。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都是“既叫好,又叫座”的有名院校,其中大部分院校的专业技术含金量也是相当高。
核科学与技术
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事故共造成31名消防人员死亡,数千人受到强核辐射,数万人撤离。自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核能给人类带来的到底是福音还是恶梦,核能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也逐渐走热。
人们在广泛利用核能和核技术的同时必须面对特殊的人身安全和环境问题。为此,要研究和解决对放射性和有毒有害物质的防护和污染控制;要确保核设施的安全,同时妥善解决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安全处置;不但要解决核设施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防护问题,而且要使核设施周围的公众受到的环境辐射剂量达到合理的尽可能低的水平,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核科学与技术分支方向较多,核反应堆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都是核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反应堆工程重点倾向于工程实践,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则侧重于开发研究和日常应用。核科学与技术的主干课程特别具有专业特色,一看便知道是核专业,核反应堆核工程,反应堆燃料管理,高等反应堆结构力学,核反应堆控制与动力学,核反应堆及核电厂安全分析这样的课程看着都直呼过瘾,更别说亲自体验一番的感觉了。
对于核科学与技术专业,想必部分同学还是对该专业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而有所顾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报道过因为在核相关单位因为日常工作受到辐射而死亡的案例,对于核防护,100%的企业和相关单位都是做足了功课的,完全能达到防护要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常在用人单位面试前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身体检查以备选择。
就业观象台:
从家长和考生最关心的角度出发,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基本是百分之百,同时专业本身的特色也决定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总体环境,在如今形势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选择与核相关专业的确是非常明智的。现代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相互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间的竞争最后还是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许多核电企业为了争夺人才,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和大多数同学签订了就业意向,就业以后薪水和福利都让许多非核专业学生瞠目结舌,羡慕不已。许多核电企业的校园宣讲会提出的口号是“有车有房不是梦,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你会在惊讶于强大的核能转化成水蒸气的动能再转为成电能的同时,震惊于核能所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TIP:
目前国内开设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由于该专业准入门槛较高,要求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以及过硬的实验环境。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等在学术界以及就业市场都享有较高声誉,在就业的问题上,同学们千万别担心这些院校的强大号召力。
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被水淹没;尽管在多方努力下,多国政府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都会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则高达50%以上,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自己的将来,环境科学及工程也引起了全球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的环境问题异常复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更是日益突出,这形势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挑战。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要求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支撑。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既是社会急需,也是这一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综合性学科,也是科学技术领域最年轻、最活跃、最具影响的学科之一。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还处在蓬勃发展之中,对环境科学的分科体系迄今尚未有一致的看法,由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综合性,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部门都已积极参加环境科学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分支学科,环境科学及工程便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是环境科学及工程近年来的不俗表现足以证明自己在环境科学中的独特地位。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工程治理的技术,同时也能够向学生们传递最新的环境理念,将学生培养成为理工结合的高层次、高境界、视野宽阔、基础扎实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具备末端治理的技术同时也具有源头控制的理念与方法,能够去参与实施我国新世纪的环境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就业观象台:
毕业生可以到政府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部门、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监督与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当下也是一份非常热门的工作,好多项目的开发以及工矿企业的新建都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一些污染大、高耗能的企业往往还没来得及投产运行就“胎死腹中”,败倒在环境评估中,但是鉴于好多上述部门都是公务员部门,所以大家还必须要做好公务员考试的准备。由于环境压力大和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工作的重视,因此也衍生出了许多环境咨询公司,环境咨询公司目前也是该专业大热的就业焦点,环境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多项环境相关的服务,其中包括生态和工业相协调的开发模式、项目建设书的编制(例如垃圾资源化处理及再利用工程项目建议书、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等)、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评估、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这些都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广大的私营企业因为我们的生态和生存环境受到压缩而蓬勃发展,同时这也为我们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和从业空间。
篇6
1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1.1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钦州学院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有多方面的挑战。要办好钦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贯彻学院打造五大品牌专业的精神,需要从紧密联系北部湾区域经济建设方面着眼,努力办出具有石化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重点建立一套紧密结合石化下游产业链、注重过程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在核心课程设置方面,确立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工程意识、注重实验技能、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石化特色的原则。 所谓化工过程,主要包含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两种过程。与这两种过程紧密相关的一系列化工类课程共同构成了化工类课程的核心。按照“门数适宜,重点突出,相互支撑,形成一体”的要求,选择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传递原理、反应工程和化工工艺学等五门理论课以及与这五门理论课相关的化工专业实验课作为核心课程,建设具有石化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一品牌专业。在这五门理论课程中,分离工程和反应工程分别研究各类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它们构成了化工过程课程最核心的部分。化工热力学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的重要分支之一,与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关系密切。化工热力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研究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为分离过程和反应过程提供相平衡、反应平衡数据,并对化工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1]。反应工程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之一,它广泛地将化工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以及生产工艺、环境保护、经济学等反面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综合于工业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参数的设计和优化中[2]。
分离工程是化工专业基础课程,讲述的是如何将混合物进行分离与提纯的学科。作为专门研究分离方法的分离工程课程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该课程阐明了化工分离过程的本质规律,重点研究分离方法的工业化途径,设备设计放大效应,最优分离路线的工业化,及最优操作条件。在选择具体分离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要考虑能耗、环保、设备放大和开发成本等诸多问题[3]。传递原理旨在研究化工动量、热量及质量(俗称三传)的传递现象,用一种统一的观点来处理三种传递现象,并研究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类似性,是研究分离机理、分离效率和宏观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反应器放大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与化工热力学不同,传递原理是一门探讨传递速率的课程,它对过程开发、过程设计、生产操作、优化控制及过程机理研究都有重要的使用意义[4]。化工工艺学重在工艺过程的分析,即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分离过程、反应过程的比较选择、整合优化。化工工艺学是大学基础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动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专业基础可和专业课的综合运用。化工热力学和传递原理旨在加强专业基础,化工专业实验、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重在强化工程意识,化工工艺学拓展了专业适应面,可以突出石化特色。
2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
为了保障以上核心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建议结合钦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现有的教学计划,从下面几个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
2.1加强数理基础教学力度,适度拓展
新世纪的工程人才必须有熟练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数理基础不够扎实,一些数学问题不知所云,比如热力学计算中要应用迭代法求解状态方程、精馏过程计算、反映工程中的偏微分方程求解等等,问题大都源于数学基础较薄弱。因此建议加开线性代数、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C程序语言、数学物理方法,流体力学等数理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多所兄弟院校也早就开设了这些基础课程。线性代数和运筹学的开设可以解决反应器设计过程的优化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实验数据处理和理解反应工程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数值计算和C程序语言两门课程是工科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加开这两门课程也是落实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中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好处;数学物理方法和流体力学是传递工程等课程的基础,加开这两门课程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工程数学能力,为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更坚实的数理基础。考虑到Matlab在科学和工程计算领域的突出作用,建议开设Matlab在化工中的应用的相关课程[5]。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原理是反应工程的基础,故将化工热力学和从第四、五学期调整至第三、四学期;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两门课程共同构成了化学工程最核心的部分课程,将化工原理从第四、五学期调整至第二、三学期,反应工程从第三学期调整至第五学期,也是考虑到化工原理是反应工程的基础。同时,将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删去,将其中的知识分散到加开的MATLAB在化工中的应用和数值计算这两门课程中。从上表2中还可以看出,加开的课程中,突出了数理课程的基础,同时,适度的拓展经济和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也增加化工制图和电工学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2.2整合化工专业实验
为了整合学院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一切教学设备,建议从各门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课程的专业实验中选出一些经典的、与石化行业紧密相关的进行重新编排,单独设置一门大学化工基础实验课程,分成三个学期展开教学。另外,考虑到传统的化工专业实验教材以单一验证实验为主,无法满足新世纪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可将化工实验按由浅入深的原则划分成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个层次。尽量精简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可以从教师的一些科研项目中选出一部分让学生参与,将这些项目设计成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科研过程,培养了正确的科研习惯,为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35-02
当前社会对本科学历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是现阶段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对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高校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基本处于分离状态,需要通过一定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成为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者所在的浙江树人大学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合理定位学校的建设方向至关重要,发展自身的特色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空间,以及影响在浙江省高等学校中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破点,寻找化学化工教育的办学目标,总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了化学工专业应用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三位”是指课堂教学、专业竞赛和实践实习等三个方面,“一体”是指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动手能力的培养,讨论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探索与实践。
一、课堂教学
1.教学教材应用性改造。教研室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近几年来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根据相关的专业建设标准,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对化工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初步建立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落实,例如聘请相关合作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化工专家参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定期讨论交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实习计划等,保证化工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以合作的实习企业为依托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实习实训功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截止目前,化工教研室编写应用性教材三本,作为主要参与者编写实验特色教材两本,编写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讲义多本。
2.千人业师计划。千人业师计划是指在学生低年级时的课堂教学中聘请企业的技术高级工程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作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手段。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业界产生更多的对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利于推动教师与各合作企业或行业协会的联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高教学服务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近年来教研室不断选派教师去镇海石化、金山石化、龙山化工等企业培训学习,更好地学习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带回学校,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校企互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项目式教学实践。根据化工专业学生这几年的就业调查结果,按照办学定位与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研室采用项目式教学的形式,注重具体案例的实践教学,部分课程形成浓厚的小组讨论授课模式,遵循知识学习由浅入深,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为着眼点,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的经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技能,通过强化核心课程项目式教学实践模块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学科竞赛
1.化工设计竞赛。化工教研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化工设计竞赛,目前已经建设了专用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仿真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模拟化工企业生产实践的情景。三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华东赛区)、浙江省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通过大赛对学生的化学化工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各类相关化工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程设计、团队协作、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示高校科研、教学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平台。奖项的获取反映了我校化学化工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体现了学生化工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所取得的成效,展现了我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动力,及时总结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落地开花。
2.创新创业计划。教研室严格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化工专业技能的培养计划,开设了学科前沿讲座、科学研究训练、职业规划等课程,成立生态化工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创业活动,新苗人才计划,科技活动小组,科学研究训练、实践型实验室,结合校园科技文化节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专业依托于浙江省级化学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精细化工、化妆品、工业分析检测、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型开发实验室,结合学校推行的从大一到大四的导师制,学生可以跟导师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其他创业大赛、新苗人才计划等比赛,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学生科研,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类全国全省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勇闯佳绩,为实践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添砖加瓦。
三、实践实习
我们以现有的3+X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十分重视与优质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几个大型上市公司的合作,强调企业实习环节在化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组织化工专业专场招聘会,使他们有机会到不同企业进行实习。学生通过3―6个月左右的企业实习,不仅能较好地了解专业对口企业的岗位性质,而且也能通过实习获得工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每位学生都有一名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实习成绩评定来代替本来需要在学校完成的实践课时,提高学生实践实习的实际效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发展的新道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与聚光科技、泰华医药、华峰集团、龙山化工、珀莱雅等十几家企业共建了稳定的实习基地。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可以到各类与化学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包括化工、医药、环保、检验检疫等部门,还可到化工厂、制药厂、环境检测等企业任职,截止目前,有50%左右的学生在化工相关企业实现就业,其中大部分同学在一线生产岗位工作。
当然,在进行应用型建设的过程中仍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1.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特别是化工专业近三年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所以教研在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确立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分层培养方案。我们按照分模块教学的形式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到高年级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关课程,获取不同方向模块的课时,这样的方案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又能满足部分考研学生的要求。2.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可以制订年轻教师的进修培养计划,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或者到企业培训学习来加强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并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省级、市级科技项目。认为可以在培养职业型人才方面有所作为的教师,要求他们必须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分阶段分批次积极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书育人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总体情况
在我院的教学工作中,各位任课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良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即使在北京市突发“非典”疫情时,所有任课教师及时按照学校的要求,调整了教学班级和教学计划,无一人、无一堂课无故缺勤。在教学评分中,除两位教师被评为中以外,全部达到了优和良。其中优秀率为46.2%,居全校各院之首。
各位班主任与学生及时保持联系和沟通,尤其是大一的班主任,主动与北区的学生保持电话联系,或到北区探望学生,以稳定学生的情绪,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本学期我们还多次组织师生间的教学交流座谈。
当大二同学的英语四级模考成绩出来后,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及时与模考成绩较差的几个班级举办了座谈和动员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在大学阶段的重要性,以及对今后成才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鼓励同学以班级或以宿舍为单位,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加紧努力,力争在全国四级统考中考出好成绩。
期中考试后,我院在北区组织了一次一二年级的表彰大会,院总支书记、副书记、教学副院长、行政副院长和各年级的辅导员、相关班主任等都到会,对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全校前五名的班级进行了奖励。由教学院长向学生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在科研和教学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尤其是在今年,我院谭天伟、陈建峰两位教授同时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全国如此众多的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我院就占了“国二奖”的九分之一;同时,我院汪文川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效侯选人。这些科研方面的成就,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对专业的爱好,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培养同学们爱校、爱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介绍了我校即将开展的优秀生培养计划,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党总支副书记石冰洁结合国内外教学研究的发展,向同学们介绍了人才培养与大学学习的关系,并介绍了今年的就业形势和考研的情况,让同学们了解到,一方面我校、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比较高,但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学生,尤其是一些没有拿到“三证”的同学。因此,为了保证同学们自身的成才和未来的成长,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
期未考试前后,我院又分别与各专业的同学代表进行了教学工作的座谈,对目前教学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同学对任课教师的反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包括“双语教学”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听取了同学的意见。并及时向同学强调了考试纪律。
二、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要构建一个研究型的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队伍。科研与教学之间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师层次的上升,才能不断涌现出“教学名师”。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头的不断创新,才可能产生教学上的不断改革、进步的动力。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都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高。作为一个科研大院,我院在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上加大对教学的支持
在教学管理上,我院依托于较强的科研力量,对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良好的开展,我院每年都从科研创收中向教学一线提供40万元左右的补贴,分别用于实验室条件的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学生工作及学生活动经费、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公共课考试成绩达到全校前三名的班级及个人的奖励等。这些补助和奖励措施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和同学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我院的专业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院还一直强调教师上岗时,其教学工作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职称晋升时,更是强调是否承担过一线教学任务。这些管理制度和任课教师收入的提高,有效的缓解了几年来我院一直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同时,我院还积极鼓励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投入的科研中来,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开阔知识面,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我院通过各种方式,鼓动和帮助一些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历学位的提升中来。以化工原理教研室为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化工原理教研组将计算机控制与采样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实验设备和装置,每年向国内各高校输出实验装置,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今年,该教研组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大量的横向科研课题,科研到款逾百万元;教研组成员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其他教师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其他攻关项目等科研工作中。
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上,我院也一直坚持真题真做,使同学能在大学阶段参加一些国家重点的科研项目。
另外,在“非典”期间,我院化工原理教研组的杜俊祺老师,把自己通过科研所产生的杀毒技术贡献出来,为学校捐献了大量的活性氧杀毒剂,用于各个教学场地的消毒,也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共2页,当前第1页1
2.教学内容上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筑。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从而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应用,对构筑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十五”规划教材《化工原理》的建设上,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加以总结和提练,在教材内容上融入了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例如膜分离等。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中,作为一门近年来整合较大的课程,不仅融入了人工智能、dcs控制、换热网络综合等内容,而且还将我院施宝昌教授的研究成果“相对费用函数法用于分离序列的综合”列了教材内容中,还将毕立群、朱群雄等人的研究成果提练为工业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学生和国内同行的好评。
3.课程体系上合理配置,体现专业的现展动向
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到专业上最新技术成果,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习课外,我院还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了一门《现代化工技术选讲》。该课程请各博士生导师和有科研上有突出成绩的年轻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向同学们介绍化学
工程的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真正了解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化学工程并不是只有合成氨和化工厂,使学生对专业方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树立起对专业的兴趣。
篇9
[关键词] 211培养模式;实践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58?03
为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湖北文理学院于2007年提出并开始实施“211”人才培养战略,即实行“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涵是:用两年左右时间通过大类培养的方式集中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夯实人才基础;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和选修专业方向课程的方式以提升专业素养;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校内外实践和实习全面开展综合实践训练以强化专业能力。该模式的实质其实就是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专业改造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鲜明个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其中,实践类课程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乎培养定位是否能实现。下面以湖北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介绍我院在实践类课程改革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组织模式
此项改革主要在我院生物科学、化学等专业实施,目前已尝试了“分子水平大实验”“基因工程虚拟实验设计”“面向问题实验,构建学科大类平台”以及“结构化学网络实验教学”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现以“分子水平大实验”课程改革予以说明。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
首先将该课程作为“大实验”进行设计,实验项目涵盖了先前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遗传学》全部实验内容及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新课程内容的编制,不是对先前各课程实验项目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进行有机地、合理地“增、删、减”:保留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项目,删除和淘汰验证性、陈旧过时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合理分配项目学时数,项目的设置与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实现无缝对接,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对上述课程的整合,改变了过去各课程依附相应理论课开设,实验学时数少(最少为4学时,最多也不超过20学时),各课程间实验项目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各实验各自为政、理顺了各课程实验开设先后逻辑顺序,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紧凑地、全面地掌握相关课程知识点。
(二)变更课程实施形式
本课程的实施,采用“流水席”式的持续实验法,即在给定的单位时间内组织学生连续进行实验(比如,一周的时间,学生只上该门课程,其它的课全部停开)。上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产物作为下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上课(期间所有其它课程停开)。改变了
过去授课“一周若干次”、上课时间断裂、人为割裂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完整认知,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动手能力的锤炼显得支离破碎、印象不深、强度不够。这种课程组织形式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和动手的环节,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创新传统的平时作业评价模式,将实训引入到理论课教学中
平时作业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续,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反馈的重要途径。但在有些理论课教学中,平时作业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教师学生均不满意。因此,我院选择了一些课程进行了平时作业“实训化”尝试,现以《植物学》课外实践和实训为例。
(一)DIY栽培植物
平时作业的第一大块就是以我院花坛和花盆为“作业本”让学生各自动手栽培植物,要求每人栽活5种不同的植物,种植方式不限,种子、扦插、嫁接、压条等无性繁殖任选。要想栽活一种植物,学生必须要深入教材,深入图书馆、深入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理习性和栽培方法等,只有消化和吸收了具体知识点,才能很好地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在栽培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25%。
(二)建立校园植物网站
湖北文理学院地处古隆中风景区,校园植物种类丰富,按生态习性划分有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各种草本植物,是学生掌握植物形态和各种特征的活标本。要求每人拍摄20种不同的植物图片,并记录拍摄地点、该种植物的科属种以及对根、茎、叶、花、果等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最后建立起校园植物网[1]。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调查和摄影,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感性认识,自觉地将专业知识融于其中,消化了植物学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校园植物规划的设计概念。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三)开展植物水培实训
授课中将植物水培方面的知识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们对校园植物进行图片拍摄和观察鉴定过程中,以及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收集了一批适合水培的植物种信息,依托学院植物爱好者协会,组织学生开展植物水生诱变的相关学习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水培植物: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5人一组,每组至少水培5种不同的植物。已有几十种植物水培成功。此项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25%。
总之,平时作业“实训化”的成绩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合理的消化和应用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
三、改革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大力开展学生学科专业竞赛
我院对大学生社团工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把其作为学风建设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抓手。但是我们也发现,长期以来学生活动众多,开展的如火似荼,但多为一些群体性文体活动或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如学科竞赛却参差不齐,鲜有亮点,并且活动零散,缺乏整体设计,与学科专业知识联系不够[2]。因此,我院先后召开了党政联席会、学工与教务沟通会、学生专业社团与指导教师碰头会等会议,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改革。
(一)理顺社团的运行及管理机制
对我院五个学生社团进行专业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和日常活动均纳入到教学管理范畴,聘请责任心强、业务精干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将学生社团科技活动所需的实验耗材、仪器等纳入到实验室管理办公室管理,解决学生科技活动场地、仪器、实验耗材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此外,设立院级大学生登攀科研资助计划,学生在每学年初进行项目申报,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予以立项并给与一定经费支持。完成实验课题并有成果(论文、专利等)者,将给予课外素质拓展课学分认定,同时改变以往素质拓展课学分统计时“学生群体性活动或竞赛”计分比例过高的局面。
(二)发挥社团学生科研主阵地作用
依托社团积极筹备并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定期开展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食品安全检测大赛、显微镜操作大赛及CAD制图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课外实验大平台作用,引领学生远离电脑游戏,走进实验室或教师科研室,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开展课外实验或科研,真正让学生能以社团为家,对学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提升,同时对教风建设也是一个极大促进。
四、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3]。为此,我院先后多次召开校企、校地、校校人才培养联合研讨会。在襄城区政府的召集下,与其所辖20余家生物、食品加工企业如襄阳三九酒厂、隆中药业、王胖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习基地建设进行了集体研讨;在襄阳市科协的协助下,同湖北思安药业、湖北精信催化剂、襄阳化通化工、襄阳泽东化工、湖北三杰麦面集团等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研讨,已经形成初步合作意向。
同时,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加入了由武汉工程大学倡议发起的“湖北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联盟”,通过联盟,加强了我院化工专业与湖北其他高校及企业之间的联络,促进了各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联盟组委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化工与制药学院院长以及武汉工程大学楚天特聘学者、美籍专家刚典成教授等专程到我院举行了2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证会,帮助我们找特色、定方向。
此外,根据当前社会对医药中间体、化工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方面人才的亟需的现状,并同中国留学人员襄阳创业基地归国专家教授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在化学专业专门设置了药物化学方向。学院还先后邀请了襄阳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质量监督局、环保局、农科院等单位技术专家、领导参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截止目前,已重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20余家,为学生集中实习、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实行校内实训基地公司化模式运行,全面拓展学生能力[4]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应变能力不强的问题。同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缺乏足够活动经费以及缺乏专门政策、措施的鼓励和引导。基于上述现状,如何确保动手能力过硬、创新意识敏锐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指导大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结合专业特点,将科技成果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意识,以及受到挫折后的应变能力?
为此,我院结合专业特点和现有设备,提出以学生为主导,以公司组织为运行模式,以校内实习基地为平台,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啤酒生产线和纯水生产线,已经注册成立了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纯水、啤酒、酸奶和烘焙蛋糕,试运行以来情况良好,调动了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同时,依托生物科学专业和鄂西北植物资源研究所,正在申报鄂西北植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将包括:四季鲜花,盆栽造型植物,无土培养植物,植物标本制品,植物功能性饮料,植物性香料、佐料,植物性杀菌剂、杀虫剂,植物性空气清新剂;此外,接下来的工作将利用我院化学与化工师资优势,成立绿色化学制剂有限公司,开发化学洗涤剂、去污剂、除锈剂,化工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让其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来运作创新基地,使“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让学生的“三种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在这个“公司化平台”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就业自信心,促进他们更早的与经济社会、就业市场接轨。
参考文献:
[1] 孙永林,余海忠,王启会.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选择的教改探讨[J]. 科技咨询,2010(13):16-17.
[2] 余海忠,王海燕,孙永林,等. 试论地方高校生物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定位[J].广东化工,2011,38(4):238-239.
[3] 余海忠,孙永林,王海燕,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2):25-27.
[4] 郭鹏.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5):150-155.
[收稿日期] 2013-10-18;[修回日期] 2013-11-21
篇10
摘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按照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研究。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制定原则和基本要求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
工程教育;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化工生产过程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迅速转化。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化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生产操作与管理的“现场工程师”。2011年河北省率先在省内四所国家示范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工程教育本科,我校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共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在其中。我校充分利用国家示范性建设取得的成果,探索工程教育本科的办学模式,在高职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层次和素质,除了在生源质量上进行调整,还需大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培养21世纪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院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在国家教育部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基础上[2],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为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3],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4],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化工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以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抓手,整体优化化工专业工程教育本科培养方案,以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培养面向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具有较高素质、理论知识扎实、应用能力突出、在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管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2.1坚持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在对炼化、煤化工、有机化工等企业进行广泛的专业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要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化工专业面向的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密切与产业、行业的联系。根据产业、行业对化工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包括石油加工、煤化工、有机化工等,拓宽学科基础的范围,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2.2坚持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化工行业、企业实际,充分发挥化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聘请化工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与学校共同进行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分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制定质量标准,共同考核与评价学生、共同指导校外顶岗实习。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实施特色品牌专业建设[5]。
2.3坚持职业性、“双证书”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要达到50%左右,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是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拓展学生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高级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证书。
2.4坚持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基于化工企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的特点,对员工的素质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转变。坚持品行重于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重视继续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重视身心素质,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将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有良好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强化工程教育本科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德才兼备的化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
2.5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
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的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增加选修课程,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学生充分培养自己的志趣、挖掘潜力和发挥特长创造良好条件。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设计安排课内、课外教育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设置和学生课程修读模式,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主要基础课教学中,稳步实施分层次教学和学生自选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倡研究式、启发式、探索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
3.1整体过程的设计
1)写出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工作领域)设计过程,编写主要从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表。根据化工行业、企业专家研讨或访谈结果,确定本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领域,从工作领域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需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根据从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从而形成本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3)学习情境开发必须选择完成工作的载体(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根据选定的载体开发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的设计。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且需注意的问题有: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哪些职业技能和知识;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进行,即所开设的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3)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进行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3.2学生素质的培养设计
学生素质结构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哪些教学环节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手段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对于化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例如化工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责任关怀理念等,必须重点描述如何完成培养。
4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和要求
4.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现场工程师”的关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构建。
4.2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
1)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2)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纳入到正常教学活动中,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有相对应的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一致。
3)第八学期必须安排学生进行半年的综合能力训练,例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4)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在毕业时应取得的最低总学分约为200学分,其中课内培养计划课程约190学分,课外培养计划课程10学分。
5)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本专业将必需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毕业设计等标定为学位课程,学分控制在80学分左右,作为该专业学生取得学位的基本要求。学位课采用学分绩点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
5结束语
目前工程教育本科办学仍处于摸索阶段,研究探索在高职院校设立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化工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新培养方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加以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5.
[2]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Z].教高函〔2013〕15号.
[3].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EB/OL].
[4]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及管理办法[Z].承油专教[20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