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德育的核心

篇1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习用品;原生家庭;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意义;教学现状;应用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当前社会形势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且对于社会大家庭中每一个人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核心理念,在国内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发展成为当前德育教学的核心项目,引导着各级教学结构的有序发展。为此,以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为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为主导,开展具有思想价值的课程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观念。文章讨论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极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积极作用。

二、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现状

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这一教育理念下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就当前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偏重智商教育,忽视品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依旧成为现下较为严重的思想误区。基于应试教育作用,让学生的原生家庭与社会教学体系,多种教学主体以智力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育与思想品质的核心建设,造成诸多社会不良现象。学生极端化心理倾向,逐渐引起社会与教学界的关注。为此,教育部发起了社会主体核心观念的教学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原生家庭的思想素质、彻底改善网络环境为学生思想养成带来的不良影响、全面建立具有流程的核心教学体系,以此建设小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指数,培养其良好的思想观念。

三、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积极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一切未形成定性,且这一时期的学生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希望,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外,更加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阐述了当前社会形势下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样,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应用到其中尤为必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到树立

正如人们所知,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使他们的思想品质得到积极的培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做人的相应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将其应用到德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思想认知给出了明确的标杆,使学生在这一标杆与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得到规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明辨是非,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为学生明确了道德准则

德育,顾名思义便是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十分必要。而在其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其中诸如诚信、友善等思想道德语句能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在道德层面上给出了明确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道德准则的要求下,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同时,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但是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明示,为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项细致地讲解,并发挥教师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的内心便会在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逐渐形成一杆道德准则称,这杆秤会时时提醒学生,约束学生,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融入学生的“骨髓”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服务社会、造福于社会的良好公民。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不断规范学生言行举止

受当前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源于四面八方,尤其是受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积极的、消极的等等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言行举止。那么,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规避外界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这却远远不够。要想真正使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文明素养得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而言便是一个较好的言行规范准则。其中的相关内容,从大的角度上来说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培养,从小的角度来说,学生自身的内在素养得到规范。在与他人相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本着待人温和的态度去与他人相处,那么,学生的言行自然不会出现差错。

就以上三点而言,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必要,使学生从思想认知上规避不良影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小学阶段应开展德育教学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德育工作者应大力推行德育思想教学,提升小学校园的德育功能,为小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德育工作者,应充分深入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掌握其思想关注点、兴趣爱好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获取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具有学生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在课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減少课程的理论化内容,引起学生对课程的不理解问题,应从学生兴趣爱好方面,开展具有教学效能的德育课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教育价值。

案例1,在小学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方案设计时,主题为“爱惜学习用品”。以往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列举学习用品的实例,讲解学习用品的来源,树立学生爱惜学习用品的思想。教学分析:学生在列举实例时,具有参与兴趣,是较好的师生互动机制;教师在讲解学习用品来源时,比如铅笔制作、橡皮生产等,鉴于学生的认知范围有限,难以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造成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教师在引出爱惜学习用品时,给予学生的感受较为突兀,学生在不理解学习用品生产与制造的流程时,造成强制性的教学流程,引发学生叛逆心理。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开展“爱惜学习用品”的教案调整:

1.让学生自主说明学习用品,选出3种,以此建立师生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教师为学生分发彩纸,让学生描绘学习用品的外观,以此增加学生对学习用品的熟悉程度,提升其对学习用品的关注;

3.教师以铅笔盒为例,为学生展示制作过程,为学生分发纸壳、彩纸、胶水、美术剪刀,让学生自主设计铅笔盒;

4.在学生铅笔盒制作完成时,教师结合对学生的兴趣了解,为学生分发贴纸小人,比如“皮卡丘”“熊大”等,让学生自主张贴于制作的铅笔盒表面;

5.待學生完成制作时,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引出提问“你们希望自己制作的铅笔盒,可以保存多久?”

6.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完成时,教师提出“你们手中的学习用品,每一件都经历着如此复杂的制作过程,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丢弃、不随意破坏,同学们能做到吗?”

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德育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教学课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结合学生兴趣,丰富教学课程,自然过渡思想品质的升华阶段,彰显具有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德育教学。

(二)增加社会实践性活动

在案例1中,为德育教学活动引入实际操作流程,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用品的制作过程,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获知学习用品的来之不易,教学效果良好。为此,教师应持续发展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程,开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见闻,增强其对书本德育内容的理解,促进德育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

例如,结合“爱惜学习用品”的教学需求,建立与学习用品供货企业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实现为学生分发统一规格的学习用品,建立学生平等的思想观念,减少攀比、虚荣不良心理的滋生,另一方面德育教师与班主任,可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用品的生产过程,在学生参观期间,为其适当性讲解生产流程,提升其知识见闻,增强其对用品生产的理解,树立其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提升原生家庭的德育思想

学校德育教师应通过班主任,进入学生家长群,实现与学生原生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德育工作者,应借助线上功能,定期为学生家长推送德育家庭教育的“小妙招”电子短文,比如“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以此提升学生家长的德育思想,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教育。

五、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自身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观念的养成,应建立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之上。德育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从学生认知视角,自然引出德育思想,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此外,校园应适时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机制,通过参观形式,增加学生见闻,提升学生自信,为社会主体核心教育奠定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瑞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德育建设[J].教书育人,2019(17):25. 

篇2

【关键词】德育 队伍建设 职业道德 专业素养 精细管理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德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当前学生的道德水平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的关键在于人,学校德育活动的组织、德育目标的达成、德育水平的提升、德育效果的凸显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德育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要义。朝着这一目标,学校德育工作才会走得更坚实,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如何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德育队伍?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职业道德是“教育人”的立身之本

“气质高雅、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严谨执教”是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教师核心素养要求。学校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师德工作好似音乐三部曲:序曲、协奏曲和奏鸣曲。

师德序曲:学期初的教师大会首先奏响了师德序曲。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令教师节不收受礼物等相关规定,每位教师郑重签署师德承诺。此举,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视,筑牢师德底线。

师德协奏曲:学期中,以师德为主旋律,开展多样活动丰富师德内涵。书写最美教师短信,撰写并学习师德规范100句,举办中国好人宣讲活动等。活动中,特级教师讲述他眼中的师德是什么,新教师倾诉初次踏上讲台对师德的感悟,更多的教师共同参与、分享师德教育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获得进益。

师德奏鸣曲:学期末,每位教师自主进行学生民主评议。了解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校评选师德模范、优秀德育导师,在期末的教师大会上予以表彰,同时让青年教师来讲述身边师德模范的感人事迹。高尚的师德、正气的师风,濡染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二、专业素养是班主任的职业根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线”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直接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随着学校班级数的不断扩张,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踏上了班主任岗位。这些新教师在还没有站稳讲台时,就担任重要的班主任工作,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挑战。学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班主任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加,学校和家长对班主任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许多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疲于应付。这就需要加强班主任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一)在专题培训中提升行动力

对于班主任而言,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很多困惑与不解。要提升班主任工作行动力,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需要结合班级管理中的实际困惑与思考来展开研讨。因此,学校以解惑为切入点,通过有效的专题校本研训提升班主任的实践能力。如:针对班级卫生管理,就以教室为会议地点,请有经验的班主任现场说法,时间不长,但效果极好;学生在校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可新教师看到学生受伤,自己先吓得脸色发白,不知所措。于是,就“学生受伤后怎么办”为专题,通过身边案例进行专题培训,青年班主任再遇类似事件,就会沉着应对,做到心中有底;班里的特殊学生最是让教师们头疼,学校要求班主任整理收集班级学生案例,邀请专家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培训,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看这些特殊W生时,发现自己的心情也没那么糟糕了,可谓受益匪浅。专题切口虽小,但更接地气,能有效地提升班主任工作的行动力。

(二)在多元比赛中发展实践力

相对于理论的学习,班主任实践经验的积累、班级教育管理的反思对于其自身成长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学校以阶段性的多元化小比赛作为载体来促进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反思性研究。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情境应对”“十分钟晨会展示”“教育叙事演讲”“我的班主任观”等活动。“以赛促研,研训一体”,比赛准备的过程,既是对自己班级管理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提升的过程。比赛过程中,教师们对孩子爱的表达深深地打动了大家。一个个教育故事的演讲,也折射出班主任自己的教育观,是实践的积累与感悟。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告诫我们:“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唤醒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内在的善良与潜藏力量。”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善于挖掘和激发教师、班主任的教育潜能。

(三)在人文关怀中获得坚守力

有人说教师的幸福是身心合一的幸福,既能被知觉到,也能被感觉到,是充满活力的身体和充满激情的内心的统一体。在一次班主任叙事演讲中,笔者听到了一位新招聘教师这样的一段叙述:“那一年,我莽莽撞撞、迷迷糊糊,不顾爱人的阻拦,也不顾孩子的年幼,参加了苏州的教师应聘考试,这一试就阴差阳错地来到这里。或许是为了追梦,或许是为了生活,也或许是为了孩子的明天。面对家长的质问,想哭。但我咽下了自己的泪水,耐心地和家长解释、交流。往事点滴,历历在目,没有感天动地,只是家常小事,却像粉蝶般一桩桩一件件向我涌来。有委屈也有感动,委屈时对自己说:别忘了你的执着与坚持!”一个初来乍到的老师,远离自己的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工作,内心需要怎样的一份坚守啊。作为分管校长,在青年班主任会议上,笔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问题解决不了,不要怕,找我,学校会成为你们坚实的后盾”。让德育的关怀温暖学校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教师成为有关爱能力和关爱情怀的人,班主任就获得了坚守的力量!

三、精细管理是管理者的应然追求

精细管理是一种对战略与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就学校德育工作而言,精细管理就是让德育规划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提升德育效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精细化不仅是一种管理体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它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教育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目前有三个校区,三个校区的德育工作如何统筹协调,成为我们德育管理的一个难题。根据学校现状,学校德育处设立一名德育主任兼少先队总辅导员,全面负责全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各校区配备1名德育处副主任及1名少先队辅导员,共计7名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在组织人员得到保障的同时,我们注重日常德育工作管理的精细化。

计划的精细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学校德育工作,还是某一项活动具体开展,都需要在前期作好精细的规划。精细的计划,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预先性,同时,它对管理工作的执行和控制又具有指导性,既能明确目标,又能提高效率。本学期学校将每周一的校园活动时间定为班队活动课,要求班班有计划。为此,德育处根据年级特点制定共性课程,分配备课任务,然后各班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个性化补充。通过精细的计划安排让班会课真正有效落实,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方法的精细化: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有完成任务的方法。例如:本学期教育局要求提供一年级特殊需要或疑似特殊需要学生的名单。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家校之间的矛盾。学校因此召集了一年级19位班主任共同研讨如何操作,如在班级群中如何信息,与问题学生家长如何电话沟通等。通过讨论最终确定统一的规范的沟通语言。这样的过程,让新班主任切身感受到家校的沟通需要严谨的态度,缜密的考虑,同时也减少了由于方法不当而带来的无谓烦恼。

活动的精细化: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精细的计划和方法是前提,活动有效落实,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关键。例如学校承办了高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上午笔试,下午则要分中学组、小学组两个会场,每个会场五轮比赛,最后再举行颁奖活动。过程繁多,但是整个活动基本在规定时间内有序完成。所有的组织协调、会场安排、记分统计、主持均由德育处7位行政人员担任,另加两位实习生跟随协助,靠的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都做好的精益求精的执行力。

优秀的德育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建设好德才兼备的德育队伍,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充满活力,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篇3

[关键词] 小学德育 信息技术 少先队 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1

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不仅可以依靠网络,而是可以依靠范围更广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当前发展最迅速、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通过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小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少先队工作结合

1、提升少先队工作的效率

少先队工作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工作,其中教育内容的搜集与整理、活动资料的记录整理存档等等,耗去了广大辅导员的大量宝贵时间,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将这些繁杂的事情变得相对简单化。我们可以采用数据库软件,将这一切输入电脑,这样的档案记录详实清楚,非常便于查找,只要输入队员的姓名或学号,搜索结果马上呈现,分类、分条件查找,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更可以与学校教导处在学籍电子化管理中的许多资料进行双方共享,大大提高学校在少先队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上的效率。

2、S富少先队工作

网络上的大量的适宜的文本、图片、音乐、影视资料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我们要进行“中国人过中国节”活动时,可以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可以用投影机展示出来或者放到校园网上,让队员自己去访问查看,这样做便起到好的教育效果。而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也为我们搜集教育内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我们可以由队员们自己操作,用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记录大家所见到的“!”和“?”,并及时加以播放、呈现,使得教育的时效性得到提升,教育效果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3、开创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新途径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了信息沟通,交流手段的多样化。网络技术更是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多种联系方式,为人们提供着便捷的服务。例如我们可以在“搭平台、展才艺”、“我为妈妈圆个梦”等活动中,作为辅导员主动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与队员沟通,了解队员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这种方式容易为队员接受,有利于更深层次的了解队员,也有利于在承认队员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尊重队员的不同兴趣爱好。

二、网上德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与加强

1、建立一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德育网站

国内外小学生德育网站数量不少,内容有生活、学习、娱乐等,但真正针对小学生进行以德育为主题与小学生开展交流的网站却不多。

2、德育网站的交互性和服务性难遂人意

许多德育网站还基本停留在对简单介绍工作的层次上,人机交互普遍较差,许多网站不开设网上论坛,小学生的思想无从反映。对于小学生以E-mail方式提出的问题,相关人员在回复不及时的现象。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要对公益性的德育网站提供资金支持;学校自己的德育网站,要组织成立网站管理小组,分工明确,落实到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对一些以赢利为目的小学生网站要加强监管,特别是在思想性上决不能有一点差错。

3、德育网站商业气息过于浓厚

不少小学生网站存在以赢利为目的的现象。在商业气息笼罩下,小学生网站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网站的制作者关注的首要目标是考虑投入与产出比,而不是如何教育引导青少年;二是有急功近利现象,短期行为多而长期意识少;三是网站在如何更全面地为小学生服务方面功夫下的少。

4、精细管理,及时更新内容,提升德育网站水平

一个网站能否吸引人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页面是否漂亮,内容是否新颖,如果每次来都是旧内容、旧栏目,来几次后,访问者就不会再浏览了。而要做到以上二点,就需要有专职教师来维护网站,确保网页内容要及时更新,以确保网站的高水平运行。

5、开发高质量的互动项目,增强德育网站吸引力

结合小学生和辅导员的特点,在网站上应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益智类的小游戏、心理辅导类的BBS论坛、少先队精彩活动案例、科技小制作类的栏目,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眼球,让小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中寻找自己的乐园。

三、小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的提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指导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控能力弱、自主意识强、好奇心强、是非观念弱,而网站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小学生极易受错误信息的影响,因此信息化德育活动中小学生发生不当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表现为,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按学习要求,偷偷地打开其他应用程序,做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如偷偷下载游戏等,甚至是含有不健康内容的网页。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强而活动任务过于简单而转移目标,而另一部分小学生可能由于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而转移视线,因此,在加强小学生自主性及自觉性的教育同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网络德育进行适当的引导。

四、家长的观念意识需要不断地提高与提升

小学生家庭的影响往往比学校教育更大。为此,我校将传统面对面沟通与现代网络手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沟通,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教师上门家访、家长约访,还开拓了飞信、电话、QQ、MSN、微信等。教师通过网络视频、网络文字等与家长沟通,打破了家访的时空限制,不仅节约了双方的时间,而且使家长和老师沟通直观、便捷、环保。

五、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于德育中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篇4

1938年,杨若愚先生为救亡图存而创办的树人学校,78年来一直围绕“树人”行走在既秉承传统,又突破创新的课程建设路上。

聚焦核心素养,

确立课程建设理念和育人目标

建设促进全体学生长远优质成长的课程,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所在,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内核。

立足于学本课程开发,树人团队提出了课程建设“三问”:“现阶段的课程在哪里” “我理想的课程在哪里”“怎么靠近理想的课程”。在调研需求、架构统筹、价值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宽广可选,个性丰富”的课程建设理念,着眼于为孩子积蓄一生行走的力量的价值取向,确定了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强健的体魄、远大的抱负、宽厚的基础、坚韧的意志力。

学校制定出“树人学子‘5+5’气质”的育人目标。

五个基础:体魄强健;举止优雅(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自信大方、正义向上);兴趣广泛;思维灵活;习惯良好;

五项才能: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有一副流畅表达的口才;能写具体生动有感情的文章;能掌握一门乐器演奏好才艺;能会一项关键时刻的求生技能。

为达到“让每一个孩子的先天禀赋都得到充分发展”之目的,树人小学确立了这样的思路:给一些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给一段课程经历,让学生培养才干;给一些学习指导,让学生独立成长;给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思想无疆界。

学校将原有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分类整合,形成学科基础、个性拓展、综合探究三大门类和“求真、求善、求美、求壮”四大领域的多维课程结构。

整合融通校内外课程资源,

构建“树人”课程体系

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必须突破学科知识本位,强调跨学科的整合育人功能,并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树人小学坚持为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素养奠基的理念,整合融通校内外资源,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序列

学校课程开发团队感觉到责任在肩,必须为学生长远优质的发展着想,一边做门类和领域的整合,一边打通领域课程联系,加强学科联系、连接和整合,努力构建系统性的课程环境。

围绕人文修养开发了精品德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十二专题》《树人小学学生发展指南》《树人学子十大礼仪》《树人小学学生教养16条》《树人学子6年间要完成的50件事》,形成了完整的人文修养系列。

语文教学板块中以“1+2+1”为模式(一个单元主题、两篇精品文章、一本课外阅读书目),既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对145万字阅读量的要求,又承认差异,允许超额完成任务,将这一标准大大扩展,达到了800万字。分层阅读计划保证了有困难的学生达标,又使有能力的孩子吃饱。

在科学与思维领域里,“做数学”课程在基础数学教学中丰富了内容结构,“必体验的数学文化、必亲历的数学游戏、必参与的数学活动、必表演的数学魔术、必养成的数学思维”融汇到数学常态教学中。

目前,学校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共有40多个校级社团和120多个班级社团,保证孩子每一个方向的生长都会得到激发。

实现课程可选

传授知识不是小学课程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建立有宽度、可选择的课程,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与关注。如果说学科主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素养,那么,选修课程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素养。两类课程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015年3月4日,学校第一阶段的102门“达”课实现网上选课,引发了一阵风暴。在线选课系统第一次向三至六年级开放,有些课程在开放系统后十秒就抢完了,火爆程度让网络两小时内几近崩溃。《茶艺表演》《尤克里里》《美丽从头开始》《生存技能大挑战》《拍拍乐》等课程吸引着全校近2000名学生,由按部就班的课堂,变为“我最爱”“我喜欢”的走班上课。由校训“诚勤立达”而得名的“达”课,走班上课,形式灵活;全方位互动,个性十足;综合探究,趣味浓厚;学科内容整合、课内外时空统合,教学效益更趋最大化。

引入精品课

2014年4月,来自台湾的老师采用独特、新颖的“剧幕式”教学方法,把严肃的科学课上得生动而活泼。三四年级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课上既动脑又动手,达到了“科学很好玩儿,好好玩儿科学”的目的。

补齐悬缺课

中科院博士团队开设的生命课程,是树人课程的妙手偶得。2015年二年级五班一次 “爸爸妈妈进课程活动”,德国弗莱堡生命科学海归、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博士崔艳艳,走进树人课堂。

经协商,崔博士的天才儿童科学培养项目,迅即与树人课程对接起来,树人小学成为“第三军医大学生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课程将在北京实验形成的内容,针对重庆地域条件进行二度开发,嵌入到树人1~4年级的周课表中,为学生带来充满创造力的每周一课。学校一直在为全校孩子苦心寻觅,而一直悬缺着的课程空白,得到了填补。

在课程实施中反思改进,

朝向“优质多样,自主选择”扎实前行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需要不断从实施与反思中改进和完善。树人的课程建设行动簿上,记写着一个个年度课程实施已成和将成的足印:

2014~2015学年度:开展调研与认证,形成树人课程整合和开发规划;实施周一下午全员、全面分级段的走班自选课程,继续做好周四下午的按年级的走班小课题探究课程,实现树人孩子一人一张课表计划。还有部分孩子成了半天在校、半天在发展兴趣特长的“半日族”。

2015~2016学年度:实现网络平台选课,注册家长义工,尝试进行学段管理,利用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

2016~2017学年度:将建立树人学术管理委员会与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优质多样,自主选择”的原则提炼树人课程精品,完成学科校本教材编写和树人学科资源库建设。

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0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精华,是新时代精神和要求的体现。如何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三个倡导”重要理念,把抽象的核心r值观内容转化为孩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已成为新形势下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对此,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金城五小”)以“立德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工作思路,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知行”系列教育活动融入学校“大美教育”全过程,坚持“落细、落小、落实”,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知、领悟、践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风貌,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和最高层次的追求。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精神文化中,金城五小构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以“大美教育”为核心的品牌理念(MIS)及品牌形象(VIS)管理体系,巧妙地在精神文化中贯彻和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

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校园精神文化离开校园物质文化就将无所依附,校园物质文化离开校园精神文化就将迷失方向。为此,金城五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来设计、规划、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物质文化。学校建设了校史长廊、主题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廊等人文景观,打造了独具“大美教育”特色廉政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人际文化等,让学生在求真、崇善、尚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迪和教育。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课程文化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金城五小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体系之中;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形成“三爱三节”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还积极开发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强化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现实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民族文化传承社会主义精髓

优秀民族文化一旦进入课本和课堂,进入成千上万儿童少年的心灵,这种文化必定获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因此,金城五小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发挥“第一课堂”教育的内化培育功能,结合河池区域特色文化,开发了“传承河池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校本课程,编写了《最美河池》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在各年级全面开设民族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将优秀的传统河池民族文化带进课堂,采取“课堂教学、学科整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利用传统节庆日及校园节庆活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我传承”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学习一种民族语言、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歌舞、学做一个民族艺术作品、学练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一个民族风俗”的“六个一”工程,以弘扬、传承河池区域优秀民族文化为切入口,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正义、担当、明辨是非、自强不息”等道德元素,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促进民族团结教育。

(二)文明礼仪传播社会主义风尚

金城五小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开发实施了“尚美礼仪”“大美教育”校本课程,从“仪表与言谈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基础教育,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有礼我知行”系列教育活动,把文明礼仪融入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建队仪式、毕业仪式教育、“一日行为规范”及“洒扫应对”等活动中。学校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携手家庭、社区、各部门开展行走礼仪、游览礼仪、观赏礼仪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构建“道德自律”,使文明礼仪、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带动家庭、社区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

(三)国学经典传送社会主义美德

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可以培养道德自信、道德素养和道德规范。金城五小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把诵读国学经典作为一项学校常规性工作来落实,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千字文》等国学经典按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原则进行校本教材《榕声琅琅》的编排,让“晨诵午写”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学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学经典我弘扬”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将诵读国学经典与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日行一善、关爱他人、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主题教育;与写字课结合,开展了古诗词书法比赛;与计算机整合,设计国学经典电脑小报;与美术结合,开展国学经典配画活动;与音乐相结合,唱响古诗词等,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活跃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实践活动内涵,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社会实践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创新、自我教育,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一是让学生在唱、诵、说、写、画、演、做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唱,就是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他人”等歌曲传唱;诵,就是诵国学经典、价值观童谣;说,就是开设“道德讲堂”“广播讲堂”“校园论坛”,让学生讲述身边榜样人物、典型事迹,传递道德正能量;写,就是组织学生开展“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为主题的征文、童谣创编、代言词征集等比赛;画,就是动手画出发现的文明新L;演,就是以“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为主题,以演的形式,亮出身边最美人物的凡人善举,展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指南;做,就是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实践,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代言人。

二是在《学生守则》的“学与做”中开展践行活动。学校把《学生守则》中的“学与做”活动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来抓,将守则张贴于每个教室,要求学生处处以《学生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并结合《学生守则》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基本道德规范评比。

三是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各类实践,在活动中植入“感恩・责任”“忠诚・和睦”“孝老・爱亲”“成长・梦想”“诚信・友善”“乐学・敬业”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开展自我教育、公民训练,提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外化践行功能,坚持德育“六化”(制度化、系列化、常规化、科研化、特色化、多元化)工作机制,以突出主题教育活动为重点,围绕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爱与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大”主题教育,定期开展明礼诚信、学会感恩等主题月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完善人格养成。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文化

金城五小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文化。学校积极实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自我教育”的“3+1”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强化引领功能,构建“立足学校,带入家庭,辐射社会”的推进格局;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以党风促政风带校风,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学校把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相关培训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力度;学校开展“感动校园人物”“尚美教师”“善行义举榜”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高尚师德,提升正能量,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制度文化

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紧密联系,扎实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需要思想引领、理念引导、文化熏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入手建立内在的长效机制。

篇6

1.1 教学手段同教育思想必须同步

现代化教学手段同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同步协调发展,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如果认为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思想也就现代化了,必然会出现用落后的教育思想指导现代化手段使用的异常现象。

1.2 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必须同步

语文教学是目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为其服务的;前者是主,后者是次。在具体语文教学的操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和体现这一思想。语文课永远是语言实践课,无论使用什么手段也不能改变这个性质,它的特征是一切训练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同时以语言为中介,而其他中介都必须为之服务,而不能相反。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言阅读为主体。

1.3 审美价值取向必须同步

语文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意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这一价值意义的实现有它的优势。必须充分注意,不能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本身的审美价值混同于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以次代主。

2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更应该巧妙设 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教学效果的 最优化

2.1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更主动

教学《郑成功》一文中,教师先制作网络课件,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相关时代背景的介绍,有资料图片,有影片片段,有延伸阅读内容等。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阅读、浏览补充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补充相关知识,更好地起到阅读指导作用。

2.2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新颖多样,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比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时,教师精心选择各方面内容的材料,编制成网络课件,有哥伦布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有关于维生素C方面的科学知识、故事等,集中在一个页面上,便于指导学生阅读,内容丰富,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

2.3 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

传统的教学方法,知识传授的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的特点,有利于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从上面举的例子,以及还有大量的课例,都能看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2.4 师生互动方式更自由充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一课时,学生对于鸦片、、清朝末年时代背景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交流起来较为充分,花费时间少,学习效果好。

在网络环境下,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流。利用一定的网络平台,如聊天室、BBS、邮件等方式,师生可以方便地进行文字的交流。如阅读课文之中,进行造句的练习;阅读之后,写一段阅读感想……这样,师生的交流更为方便,形式更为直接。

2.5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促使学生自主阅读

3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不断学 习,更新观念,勇于尝试,巧妙引导

3.1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他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关键。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尝试,不应把信息技术只作为“装点门面”的工具,也不应该嫌麻烦,而固守传统,不求创新。

3.2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模式

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中不断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引发教学模式的更新。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索和创新精神,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相互协作、互相学习的局面,开辟新的教学模式。

3.3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具备娴熟、高超的计算机教学技术

教师要善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和收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并整理它们为语文教学的备课、科研提供帮助。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而不能仅仅把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研究中才“露脸”一下。因此,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运用的能手,而不是一直求人的“门外汉”。

3.4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多面手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笔者自觉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而深入地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应用价值,努力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丰富呈现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课外信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可以使教材“活”起来,动画或视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把教材所要表现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丰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轻轻松松地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6的认识”,可以借用《格林童话》中《六只天鹅》的童话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听童话故事,童话故事的世界中也有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请欣赏天鹅王子的图片,并从中寻找数学信息。”学生从中找出有6个天鹅王子。这样,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目标,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事物比较敏感、好奇。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把那些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数和形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到课堂上,进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抽象的数学概念。

2 突破重点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牢固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多种感官同步进行,将教学中的重难点一一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掌握知识的本质。

3 运用多种方法,加强概念理解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需要理解,而小学生较易掌握的是静止、直观的图像,对于抽象的概念却不易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数形结合,能使静态的问题动态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点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强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由于“分数”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可以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让学生感悟到分数就在生活之中。然后学生在已经建立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将抽象化的概念借助课件演示形象化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容易理解,进而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抽象化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抽象概念的能力。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以其抽象与严谨著称,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4 加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为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教师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其课余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前,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百分数”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在讲授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能形象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 巧设多样练习,提高练习密度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密度小。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有针对性、多样化、娱乐性强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大提高练习密度。

6 探究课程整合,存在多种误区

6.1 整合就是用计算机上数学课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他们认为,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就是用计算机上课,而且从头用到尾,把数学课堂教学变成多媒体技术的展示,不去考虑课堂环节该不该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考虑在什么时候使用才合理。

6.2 课件制作时过分追求视觉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上公开课、优质课时,课件制作过于华丽,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有的课件中穿插大量图像、艺术字、动画、视频、音乐等素材,特效过多,令人眼花缭乱,也没有必要,学生表面上看上去兴趣盎然,似乎都在积极参与。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热闹,把多媒体形象化的优点变成缺点,好心办了坏事。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索精神的培养,教师主导性的体现,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努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邵万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价值和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3):61.

[2]张远峰,王艳华.用好信息技术 推进课程改革[J].河北教育,2004(12):27-28.

[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07.

篇8

关键词: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兴趣;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07-03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如何运用教育学原则和心理学观点指导教学实践,是每个体育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研究如何培养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学和心理学与体育的有效结合会有多方面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五点作重点讨论。

一、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

教育学告诉我们要想把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必须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才能把知识和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

教育学认为,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形成表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的实践清楚的揭示了教学三要素(教师,知识能力,学生)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知识技能是常数,教师是因变量,教法是变异系数,学生是自变量。在教学中最活跃因素是学生,最积极的因素是教法,教师要用合理的新鲜教学方法和准确、优美、大方的示范动作去感染学生,使其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的表象,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倡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脑海里形成正确的表象。

(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动作和要领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即做着动作想要领,根据要领做动作,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概念,提高思维能力和完成动作的能力。

(三)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知识的巩固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学生对教材和动作的感知理解,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必须反复的练习,多次的实践,方可随心所欲,才能达到动作自动化,因而增强和发展记忆能力。

(四)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达到比较会,比较熟练,比较准确,逐步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是,为了使学生顺利的掌握动作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各种活动的适应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技巧,需要经历几个教学阶段,各阶段有各自的任务,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育教师应该把这些教学的一般规律和体育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启迪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在思想和学习目的教育中,总是讲些大道理,学生是不乐意接受的,或产生反感心理,当发现学生对体育不重视而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例如:近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即爱动脑又爱文体活动,创立了“相对论”的学说;我国数学家张广厚,刚进北大时,身体很差,由于不注意锻炼身体,不到半年身体就垮了,后来由于经常锻炼,体质由弱变强,有了强壮的身体作保证,从而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毕业后仍然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最后登上了数学领域的高峰,成为闻名中外的数学家;还有我国跨栏选手刘翔,从小立志,勤奋好问,勇于参加各种运动,善于参加体育锻炼,在攻克跨栏技术方面付出了许多,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是奥运会的金牌,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用这些典型的例子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本校和其他学校锻炼身体的先进典型来激发大家,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育效果更佳。

(二)教法的选择要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这一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选用合理的教法,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法,一般应该考虑如下五点:1.要了解学生的机能状态。2.教学任务的确立要依照教学大纲和依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推敲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高低。4.要适合学生的特点。5.要有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总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掌握适宜的尺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和措施,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懂得怎样去练习,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兴趣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巨大动力,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而且效率极高,相反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要懂得研究学生心理,要善于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引起学习动机产生内驱力,从而对所学的体育项目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之目的。

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19-03

【作者简介】楼朝辉,杭州市天长小学(杭州,310006)校长,高级教师,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

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文件的颁布,新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再次面临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恰当地应对改革要求和实现总体目标,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层次与价值审思

2016年9月,以林崇德教授领衔的专家组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亮相。究其本质,核心素养是学校思考“立德树人”问题的出发点,是国家教育愿景、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教学实践相互关联的有效中介。对此,可以从国家、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理解核心素养意蕴,把握和领会核心素养的内在价值。

(一)在国家层面,核心素养作为“立德树人”的具体指向

从宏观视野来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国家重大教育方针和政策,体现国家意志,引领全国各个学校的育人活动,为我国广大中小学指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提供明确指向,享有极高的权威性。

(二)在学校层面,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来源

从中观视野来看,核心素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来源和依据,要求各个学校结合历史脉络、办学优势、地域特色等条件和因素,在学校育人目标设计的过程中选择和优化核心素养,实现学校对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回应”。选择,表明学校在不同时期对核心素养的类别有所甄选与侧重。优化,表明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核心素养内涵,使其“接地气”,切实转变为课程教学实践活动。

(三)在学生层面,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实施原则

从微观视野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赖于学校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课程教学活动。核心素养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指明学生成长的方向,并作为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判断和实施的依据与准则。学生经由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每一次的学习体验,在学校指导、社会指导、家庭指导的多重合力中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在天长小学的历史回应

对于学校而言,核心素养有助于确立教育核心价值,有助于清晰地回答“学校要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有助于准确地回答“教育何为”的问题。结合杭州市天长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办学与发展历程,梳理每个阶段的重大教育改革实践,就会发现核心素B早已在天长小学的土壤中生长,为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改革提供坚实基础。

(一)1980年~1990年,围绕学生“三自能力”开展“整体优化”教育实验

天长小学从1983年开始与杭州大学教育系合作,把教育关注点转向学生,以“整体优化”教育改革思路,有意识地把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加以综合,从整体上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在这项改革实践中提出“三个转变”,即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到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从课堂教学转向课堂内外并重。把学生视为“整体”的人,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教育子系统共同推进,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各方面素养,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整体优化”教育实验研究在天长小学取得成功,但仍然存在两大亟须解决的难题。第一,班级授课制的共性特征仍然突出,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研究。第二,教育教学评价仍旧没有打破原有的体系,标准化和单一性仍旧明显。在这样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的“缺点”和“短处”被放大,学生被称为“差生”乃至“双差生”,丧失在集体生活中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不利于未来长远发展。这些问题推动天长小学进入下一阶段的教育改革。

(二)1990年~2000年,围绕学生“个性潜能”实施“差异教育”改革

经过反思和总结,天长小学从1992年开始侧重研究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尤其是学生整体素质结构“内差异”。在“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实验原则指导下,天长小学开始探索与学生差异成长相匹配的课程设置,适合学生发展多种可能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多元评价学习的评价系统,从而锤炼天长小学每个学生自信、开放、大气的品质。

在这一阶段,学校主要开展的教育实践有“两级循环活动制”,1~3年级的学生非定向培养,重在发现兴趣;4~6年级的学生适当定向,重在发展优势和特长。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安排每周五半天时间,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项目和课程的学习机会。在教学评价方面,把部分评价权还给学生,实现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采用档案袋评价和自我申报制,学生可以用展板展示个人成果,收集评价信息;评价结果从为学生定性转向促进学生“扬长避短”,发展潜能。

随着教育改革实践推进,我们发现仅仅关注学生个性还不够,还需要关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希望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性、有差异和个性的学生,也希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建构学校教育共同体。

篇10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通过研究,我觉得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还能在教学中省时、省力增效的作用。

1 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教学的事长春版教材,其特点是,识字量大、写字量也大。识字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2 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双边活动,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