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元素化学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元素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元素化学

篇1

随着掌上阅读的风行,大学生更多地习惯于手机阅读,大学校园实体书店的逐渐消失,似乎并未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过多的影响。然而,这种浅层次、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与捧着散发油墨香的书籍阅读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即使是大学校园的图书馆,也不能取代实体书店给学子带来的那份心理宁静。图书馆更多的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学生在此奋发苦学,而在书店,可以读读闲书,静下心来,放松心情,给读书人提供一个静谧、独立的私人空间。目前国内大学大多重物质而轻精神,大学校园书店林立的情景已成追忆,能安心读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校园人文氛围缺失,师生被浮躁的社会氛围推着前行,甚至不能停下脚步,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一本好书,这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能使人常思、自省,静下心来的深度阅读,不仅关乎个人修为,更是提升国民整体阅读水准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途径,大学有必要重塑校园的书香文化。

首先,高校给予书店必要的扶持。高校要将校园书店当做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校园实体书店萧条,最大的桎梏在于经营乏力和获利甚微。高校要以资金、政策的支持作为切入点,尽快让书店重现大学校园。在国家层面,可规定自开业起3年内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相当于给书店免去了占营业额13%的税。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就为校园内的季风书园提供了3年免费、400多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将其打造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复旦大学的鹿鸣书店在关闭了一段时间后,得到了低价的租金扶持,现在同样已逐步恢复生机。

其次,将校园书店打造成文化分享的平台。要让校园书店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维持人气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校园书店的定位还应该是为师生提供一个不同于图书馆、宿舍、教室的能够享受阅读的空间,吸引更多的学子阅读图书。例如,书店可以与学生读书社团联合,开展读书分享会,做一些图书的推广,带动书籍的销售,或者邀请一些对书有独到见解的专业人士参加沙龙活动;书店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文化讲座,如针对国内、国外某一本名著的专家论坛或学生交流会,也可以是针对某部影视剧的原著鉴赏交流会等,举办类似活动的宗旨就是吸引足够的学生群体参与进来,带旺书店的名气和日常营销。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宿舍文化;现状;对策

1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现状

1.1问卷基本情况

课题组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维度出发,制作了问卷调查表,向其所在学校做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2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6.9%。

1.2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2.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46.1%,女生占53.9%。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学生占31.1%,大二占43.9%,大三占25%。被调查者来自文、理、工等多种学科门类,其中文科(25.3%)、理科(32.9%)、工科(38.9%)、其他(2.9%)。家庭背景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51.1%),其次为中小城市(27.9%);独生子女将近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宿舍管理增加了难度。政治面貌90%为团员,党员所占比例不到4%,这与近几年中央控制党员发展数量有直接的关系。

1.2.2宿舍物质文化情况

在人员数量方面,调查显示,95%的学生住在标准配备的6人间,另外,有5%的学生住在7人以上房间,人均居住面积相对紧张。在“希望的宿舍居住人数”方面,16.1%的学生选择“1-2人”,67.9%的选择3-4人,另外,还有16.1%的学生选择让“5-6人”。宿舍卫生状况不是很好,调查显示,43.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宿舍一直干净整洁,49%的学生认为偶尔会脏乱,7.1%的学生认为经常脏乱。调查中还发现,女生宿舍的卫生状况较好于男生宿舍。在打扫卫生方面,自觉性不够,大多数宿舍只有在宿管人员要来检查时临时被迫打扫一下。

1.2.3宿舍制度文化情况

从学生的感受来看,认为所在宿舍制度比较健全的占30.8%,近60%的学生认为制度一般,1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宿舍管理制度不健全。学生遵守宿舍制度情况,认为较好的占30%,一般的占58.9%,不好的占11.1%。调查中,学生认为这些规章制度执行得不好,原因主要是制度本身不合理(65%)、过程管理不到位(63.9%)、大学生自觉性差(56.1%),还有其它(17.9%)。对楼栋管理服务的意见,32.2%的学生认为比较好,56.0%的认为一般,11.8%的认为比较差。学生对宿舍的管理方式也不是很满意(51.6%)(见表2);因此,学生认为学校对宿舍的管理应以学生为本,应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三者有效的结合。

1.2.4宿舍精神文化情况

宿舍区举办文体活动情况:举办不多,学生参与率不高。调查显示,认为宿舍区举办文体活动少的占52.1%,学生参加较少(“很少参加”和“从不参加”)占41.8%。在宿舍氛围方面,整体氛围基本上处于积极或中性状态。34.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宿舍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不到10%的认为是消极颓废的。从宿舍归属感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宿舍有强烈的归属感(42.1%)。调查显示,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51.8%),偶尔有小摩擦(47.1%);这表明“90”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强。

1.2.5宿舍行为文化情况

在“每天在宿舍内度过的时间(不含睡觉时间)”这一问题上,选择3一5小时的占33.9%,6一7小时的占16.1%,7小时以上的占21.1%。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院大学生学风不是很浓厚。宿舍学生讨论话题方面,讨论话题丰富多彩,调查显示,讨论话题按比例高低依次为日常生活(76.1%)、学习(56.1%)、娱乐八卦(47.9%)、情感(46.1%)、新闻时事(33.9%)及其他(17.1%)。调查中还发现,女生比较热衷于娱乐八卦与情感话题,男生则对新闻时事话题比较感兴趣。在网络行为方面,大多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宿舍上网时限较长,网上活动较为丰富。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上网时限选择l一3小时的占45.3%,3一5小时的占32.9%,5小时以上的占17.9%。调查显示,年级越高,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示宿舍管理者,要警惕电脑的过量使用对宿舍健康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宿舍网络活动主要是休闲娱乐(62.9%)、学习、找资料(41.1%)、聊天(32.1%)、玩游戏(26.1%)及浏览网页(22.1%)等。

1.2.6对现有宿舍文化建设的态度

从学生对宿舍文化的认知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宿舍文化对其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了和谐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紧密关系;调查显示,学生们认为一个有效的宿舍文化实现中宿舍成员应具备的条件为积极的学习态度(77.9%)、高尚的思想(61.1%)、良好的自控力(72.1%)及宿舍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77.1%)。但是同时,对学校现有宿舍文化建设的评价不高及满意度不高。对本校的宿舍文化建设的总体评价不高,认为“形式效果都很好”的仅占12.9%,“只有形式,不见效果”占41.1%,有38.9%的调查者认为“形式效果都一般”,有7.1%的学生认为“形式效果都不好”。对学校宿舍文化现状或者对学校有效的宿舍文化实现程度满意度较低,28.2%的学生认为“满意”,“不满意”的占38.9%,还有32.9%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

2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2.1宿舍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就宿舍内部的配套设施来说,学生满意度不高(基本满意50%)。宿舍虽有单独的卫生间,但是学校没有提供热水,目前学生洗澡还得跑到浴室去洗,很不方便,尤其是夏天。三人共用书架和衣柜的现象比较普遍,阳台空间相对狭小,洗漱高峰期间非常拥挤,宿舍内尚无空调,夏天炎热难忍。大学生宿舍生活环境应以美观宜居、整洁大方为标准,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宿舍环境整体欠佳,男生宿舍表现更为明显。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主动打扫卫生的主动性逐渐降低,很多宿舍是非卫生大检查不打扫,打扫清洁已流于形式,男生宿舍的汗味、烟味、脚臭味以及久置未洗的脏衣服的味道很重,脏衣服乱放,被子很少叠放,甚至有些女生宿舍也未叠放被子。

2.2宿管制度不尽合理,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有效地对学生宿舍进行管理,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不可否认,这些制度在宿舍管理、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宿管制度尚有不合理之处,例如,出于管理上的方便,目前多数高校按照系部、专业统一安排住宿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90”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调查中,一些学生反映,学校禁止在宿舍内用大功率电器,但是冬天洗完头发无法使用吹风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虽然学生的要求并不一定都合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宿舍管理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

2.3宿舍文化活动举办次数不多,教育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活动举办不多,学生的参与率也较低。据调查,宿舍文化活动没有抓住学生真正的需求,活动形式过于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这些活动教育性不强,没有达到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与提高学生对宿舍的归属感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文娱活动、互动活动,而不喜欢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活动。

2.4上网时间较长,负面影响较大

一是过多的网络行为淡化了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回到宿舍,不再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打开电脑长时间地玩游戏、看电视剧、QQ聊天、网上购物等,可谓是网上热闹非凡。二是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冲击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侵蚀着大学生价值观念,影响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3.1完善宿舍硬件设施,建设和谐的宿舍物质基础

一是在布局上,要整体合理规划,真正体现出人性化、科学化的设计理念。现代宿舍区内应配置相应的餐厅、开水房、澡堂、洗衣房、超市、健身器材、娱乐设施等设施,以保证学生生活的便捷,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二是完善宿舍内基础设施,提高宿舍的舒适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合理需求,在宿舍内配备空调、热水器等,以此提高宿舍的舒适度,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感觉。

3.2完善宿舍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宿舍管理水平

一是探索根据兴趣爱好安排住宿制度。在新生报到前,根据学生的个人申请,灵活安排学生入住于不同硬件条件、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宿舍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宿舍关系,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严格执行宿舍管理制度。调查结果显示,63.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宿舍管理制度执行不好的原因是管理过程不到位。因此,宿舍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管理到位。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生工作部、团委、保卫处、后产处、明园公司和各教学系(部)建立联动机制,密切配合,加强对学生宿舍的专项整治,对学生晚归、夜不归宿、使用违规电器、兜售商品、赌博、男女生互传寝室等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行为进行了突击检查,学生工作部对查实的违纪学生进行了及时的教育和处理。三是提高宿舍管理员的素质。加强对宿舍管理员的培训,让其明白宿舍管理工作的性质与职责,让其熟知宿舍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办法和意义,使其掌握必要的教育、心理知识和技巧,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四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目前,高校宿舍管理中仍以管为主。在调查中,学生对宿舍的管理方式满意度不高(51.6%)。学生认为学校对宿舍的管理应以学生为本,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改革管理理念,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有效结合起来。

3.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精神文化氛围

当前大学生出生、成长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他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也会呈现多元化。大学生识别能力差,加之个性强,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个人本位主义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他们,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巩固其在当代大学生宿舍精神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并用其主导宿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发展方向。

3.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网络教育管理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大学生在宿舍长时间上网的现状,学校相关部门或学生社团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和交流,使学生走出宿舍,不再沉溺于网络,形成健康的生活与休闲方式。二是加强网络教育管理。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经常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对于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与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2]于祥成,马春波.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89-92.

[3]王琰.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为例[J].新学术,2007,(6):77-80.

[4]王维.高校和谐宿舍文化建设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个案[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陈鹏涛.高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2-63.

[6]王顺武.职业院校宿舍管理方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95-97.

篇3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但由于其仍处在成长阶段,思想上难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品牌活动——“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这种特色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陶冶学生情操,对于构筑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有天之骄子的美誉,他们伴随着祖国的腾飞而-成长,承载了社会未来的责任和父母的希望。然而,他们在思想上,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使其优点得以展现和发扬,同时也将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培养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1 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家大事,但存在消极倾向

当代大学生不拘泥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他们还关注外部世界,特别是自己国家的大事,具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感。在涉及国家荣誉、民族根本利益和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上,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比如事件、维护奥运圣火传递、汶川地震等事件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的志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大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积极行动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在祖国遭受危难之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染。比如现在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考试弄虚作假、学术抄袭、简历注水、投机取巧等。受市场经济趋利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实效和利益,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严重忽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利己”思想明显。

2 拥有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但缺乏行为和认知的有效统一

当今高科技信息知识更替速度快,传播渠道多,大学生通过听课、培训、自学、网络查阅资料等多种渠道开阔视野,接受新生事物,这使得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追求理想的完满化。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容易导致颓废思想。有些大学生在设计理想时虽然也是追求完美,但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他们会放弃较高的理想,选择更加切合实际的目标,追求实在的利益。

3 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缺乏较强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不断强化,但面对激烈竞争和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突出,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亟待提高。家庭和自身期望值过高、感情问题、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就业压力增大等各种原因使学生背上了种种心理包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少数学生出现了抑郁、孤独、敏感、神经衰弱等心理症状。特别是有些贫困大学生,直面竞争和经济贫困的心理压力,更易使他们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仅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

1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集体并不是若干人简单的组合,而是根据某种共同利益组织起来的社会集团。每个人有权力从中获得个人利益,也有义务维护整体利益。个人没有获得个人利益的权力,集体就没有凝聚力,个人就会选择另一个集体;同样,若没有个人维护集体利益的义务,集体也无法存在,因为共同的利益正是集体联系每个成员的纽带。所以,应使每一个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个人能力和才能的施展是需要借助一个集体的大背景,大学生活不是“一个人的精彩”孤芳自赏,而是多种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利益关系,无论我们处于怎样的集体关系中,必然要依据利益原则行事。当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应顾全大局,这正是理解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我们只有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中才能真正把握集体主义的原则。集体主义是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抉择。在观念上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前提。

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最初的系统论述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这样写道:“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应使大学生正确的理解集体主义,它并不是割舍了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发展空间,而是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个人利益又必须在集体中才能全面获得,离开了集体,个人永远无法实现自己。

2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师生营造一种氛围,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以学院品牌活动为载体,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校上下齐心不懈奋斗的目标。“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而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校园文化建设。为了推进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分析总结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院积极开展了“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

1 “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的特点

①将“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作为学院的品牌活动推出,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全体辅导员的共同参与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我们在学期初规定了活动的具体内容,并将其作为学院的品牌活动推出。各年级学生参加“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他们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通过参与该项活动,他们不仅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具备了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在今后的择业与就业过程中也将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②将“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的成绩进行班级评比并表彰,增加集体荣誉感

活动不仅表彰表现突出的个人,而且将每名学生参与活动所获得的成绩计入班级成绩,作为班级评比的依据。每学期结束后,张榜公布班级成绩,评选出表现突出的班级,在年终学院学风表彰大会上进行班级展示并给予物质奖励(做为班级建设经费)。活动有效地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③制定“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参与办法,有效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其中

班级在开学初根据活动列表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学期必须保证每一小组至少参与一项活动,最终班级成绩才能生效。这不仅要求班委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并像田忌赛马一样制定好班级参与活动的具体方案,而且要求班级每名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这种活动形式将全班学生凝聚在一起,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④“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设计内容丰富,以科技创新推动学生就业

活动不仅包含以往普遍受欢迎的文体活动,而且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避免枯燥,鼓励各班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自创班级主题活动,诸如信息学院学习身边“道德楷模”争做道德模范活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感恩教育活动,2008北京奥运会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开展了相关科技创新大赛,并鼓励学生形成学生科研小组。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智能车大赛、网络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了就业技能。此外,学院积极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活动成效

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面广,在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提高方面都受益匪浅;对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有较大促进。

我院在班级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学风建设等方面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①以优良班风带动学院学风建设

班级同学积极申优、创优,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努力为班级争光、为集体争光。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班级体,这其中不乏“全国先进班级”、“辽宁省先进班级”、“沈阳市优秀团支部”等。

②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

在班级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多名学生先后获得校“五四奖章”——沈阳工业大学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省优秀毕业生党员”、“省三好学生”、“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③学院社团蓬勃发展,优化了学院的整体文化氛围

近几年,学院陆续成立了英语协会、体育协会、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各协会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丰富了“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的内容。其中,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与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相互合作与配合,现已成为培养学生科研兴趣爱好的有效载体。我院学生参与科技赛事的人数明显提升,成绩显著提高。

④活动覆盖面广,有效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

由于活动采取个人参与,班级积分的政策,班干部有效组织,班级同学积极参与,能够带动班级全体同学参与其中。实践证明:“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优胜班级的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强,担任学院、校级的学生干部人数多,班级同学多才多艺,在各种竞赛中频频获奖,班风积极向上,凝聚力强。

通过实践的证明,以“创建优良班风,构建和谐校园”这一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塑造了大学生的思想,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有序、和谐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与时俱进,时时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穗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

[2]杨曦,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3]苏婕,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主要因素及其应对办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

[4]王牛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篇4

1.容易养成不理性的消费观。校园广告中的一些购物类广告容易激发学生的消费欲望,而这类广告往往大量发放且重复发放,有时还打着打折促销的幌子进行宣传,而且这类产品往往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和品位,加上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往往受到这类广告的诱惑,养成不良消费观念,甚至会引发盲目攀比、奢侈浪费、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2.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泛滥使大学生接触到他们本不需要知道的信息。贩卖各种考试答案的广告,使一些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上当受骗,而且容易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道德观念。一些中介传销机构发放的虚假广告,更是使一些同学不仅失去了金钱,还容易产生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感,在本就出现“信任危机”的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3.滋生金钱心理。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是引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商家从而能取得更大的收益。校园广告虽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其最看重的还是学生口袋里的钱。这种极强的功利性,极易误导学生,使其滋生金钱心理。4.影响心理健康。校园广告带来的各式各样的信息,给一些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冲击,外界与自己的想象不同,容易造成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心理健康。5.影响日常行为习惯。部分校园广告随处乱贴,脏乱差的广告环境,易引起一些同学跟风张贴,养成不良习惯,严重破坏校容。还有部分校园广告以传单形式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而且只管发放不管其他,致使一些同学养成了随手乱扔传单的恶习。

二、加强校园广告管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

1.设置校园广告专区。通过对济南高校走访调查发现,各种广告的张贴很不规范,在短时间里,宣传广告会相互覆盖张贴数次,这种投放方式,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达不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而设置广告专区,可以使广告宣传集中起来。既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接收校园广告信息,也有利于美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2.设立专门部门,及时清理垃圾广告。校园广告中存在许多不良广告,这些广告往往张贴在卫生间等隐蔽场所,包括:四六级助考,考研助考,贩卖各种答案等。这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极易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不良影响,助长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需要设立专门部门,加强对进入校园的广告的甄别,严禁不良广告进入校园。而对于已经进入大学校门的不良广告,需要进行及时的清理,避免不良信息在学生中蔓延,从而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3.主动吸引优质广告进入校园。校园广告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但校园广告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为使更多的校园广告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积极影响,学校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吸纳优质广告。如让更多优质培训机构进入校园进行宣传,并在宣传栏内张贴富有创意的广告海报,提高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审美能力。4.发展校园公益广告。公益广告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人们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校园公益广告更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性、公益服务性和艺术审美性。校园公益广告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加大对校园公益广告的发展力度,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提供新的途径。

(二)充分利用大学生自身在校园广告管理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篇5

[关键词]辅导员;引领学生;践行;大学精神;文化

辅导员在引领当代大学生践行大学校园精神和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双管齐下,全方位监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缩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推动高校的快速发展。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辅导员要想引领当代大学生践行大学校园文化和精神,必须明确大学校园文化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大学文化是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大学文化也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教学战略,坚持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和根本,学生和教师都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空间背景,围绕校园活动展开,不断积累沉淀,并把大学文化作用于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和思想中。大学文化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特有的文化景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所形成的大学发展目标。虽然大学文化是隐性文化,但是大学文化充满整个校园,对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文化也是大学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大学精神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的发展。辅导员作为大学文化和精神践行者,在大学精神和文化传播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辅导员在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关键环节,建设的主要形式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是校园文化和精神建设的关键实施者。辅导员已经成为大学管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全力做好本职工作,自觉参与到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中。辅导员也是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的动力,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进而弘扬大学文化和精神。辅导员的角色有以下几个:一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创造者,二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组织者,三是校园文化和精神实施者,四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引领者,五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服务者。辅导员在大学中主要会为学生讲解以下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二是《中国近代史》三是《形势与政策》。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中比较符合学生意识的文化精华会被保存下来,成为大学文化和精神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引领当代大学生践行大学文化和精神中的作用。大学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大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辅导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学生和大学领导者,和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是大学的主要群体,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大学生开展的。辅导员会在校园内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辅导员主要负责当代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合理利用校园资源。辅导员可以定期举办以下活动:一是艺术欣赏,二是歌曲表演,三是舞蹈表演,四是书法,五是绘画,六是摄影,七是辩论,并在各项活动和比赛中起到引导作用。

辅导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专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大学辅导员还需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协助院校制定学生管理方案,二是检查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三是三好学生的评定,四是学生标兵评选,五是优良班级的评定,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做到细心,精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中,网络文化成为大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网络信息量非常大,辅导员必须起到引领作用,取其精华,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辅导员已经成为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的服务者,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合理规划,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机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多阅读书籍,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身作则,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辅导员还需要多和教师进行学习,多和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

三、辅导员引领学生践行大学精神与文化的几要素

要想充分发挥出辅导员在引领大学生践行大学精神和文化中的作用,高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大学辅导员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出辅导员在引领大学生践行大学精神和文化中的作用。高校管理人员还必须认识到加强辅导员培训的重要性,丰富辅导员培训形式,加大辅导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辅导员内部需要定期开展研讨会,研究分析日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发现自身工作中存在问题,就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践行大学精神和文化有很大影响,辅导员必须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行动去感染当代大学生践行大学精神和文化。高校还需要在辅导员内部设置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表现不佳的辅导员,高校也要给出相应的惩罚,规范辅导员的行为。高校辅导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学习:一是政治思想理论,二是时事政策,三是学生事务管理,四是就业指导,五是职业生涯规划,六是管理学,七是社会学,八是心理学,九是美学。在新形势下,高校和社会对于辅导员的要求都比较高,对辅导员的内在修养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不断补充知识,才能做到有问必答,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自身在学生心中的信任度。辅导员要时时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变化,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必须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对此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辅导员要对于自身的工作作出合理归化,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

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家长,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常情况下,大学辅导员会管理一个或者多个班级的学生事务。辅导员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的理想,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做到自爱,自尊,自信,培养当代大学生用于克服困难的能力,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维护校园秩序。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辅导员要针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采取帮助对策,可以让学生进行勤工助学,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辅导员必须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辅导员还需要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辅导员要结合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学生管理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有效管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引导学生践行大学精神和文化。辅导员还需要协助教师对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给家长,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44-01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总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着某种思想、规范、价值标准,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对教育的希望,也不知不觉地影响和规范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品德教育的有利平台,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对校园文化认识的偏差

近几年来,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就是艺术教育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组织各类艺术团体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教育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定位的高度上。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灵魂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组成,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教育过程,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品格,使受教育者达到业务素质、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有机统一。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和发展了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又改进和创新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教育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和新的载体,成为学生成长与成才目标指引和方向指针。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校园文化作为教学和常规教育以外的文化形态,是教学和常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思想激进的时期。然而,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却是不平衡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能力、兴趣、爱好等也因人而异。校园文化生活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表现的舞台,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

(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任何大学都处于一个地域和社区内,不可避免地要与所在地域和社区发生联系。通过组织师生与地方共同进行科技开发、共建实践基地、技能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地域和社区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不断丰富并更新着校园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大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化,使学生认识社会,见习社会,适应社会,打破了青年学生的天真与幻想,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教育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与升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因素,也是学校发展的主导因素。制度文化建设在高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约束、规范、引导和保护学校行为,维护高校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根本保证。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群体文化,它贯穿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等各个环节,在无声无息中熏陶、升华和铸就着学生的人格和灵魂,影响着学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校园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宣传部、团委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组织共同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优化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建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集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的建设机制,才能达到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预期目标。

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学风、教风建设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运作实施,要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真正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环境对高校发生巨大影响的形势之下,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用继承中求创新的方式来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广大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正祥.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大学校园文化是按照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引领和熏陶的作用。大学生可以在校园文化的引导下,选择和设计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性特征,同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在:

(1)超前性。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憧憬未来作为主导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培养掌握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的合格人才。所以,高校校园内集中了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得校园文化必然充满时代精神,所以具有超前性。

(2)开放性。在高校校园里,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交织着,大学校园里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使得校园内思想之间的交流,以及校园内与校园外的思想交流都是开放的。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

(3)广泛性。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体基础,教育内容和形式多样,教育内容无所不在,教育功能无所不及,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4)创造性。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学生的实践与科研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心灵及精神世界,对学校的其他方面工作也是一个促进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具有生动的创造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影响

首先,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物质环境的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各种建筑群落、教学设施、文体场馆、绿化环境、环境卫生等。这些物质文化建设在设计上、结构上、表现上都会表现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气息,在此学习的大学生自然会有一种特殊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对大学生的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物质保障。

其次,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有效的价值观导向。

校园制度建设可以规范大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起着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使每个大学生都受到必要的制约,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达到健全人格塑造的目的。

最后,校园活动文化成为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

校园活动文化包括校园中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各种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等等。大学生通过参加形式丰富、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发展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多元化,更有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提高。

三、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第一,做好校园建筑群落的建设。学校的建筑物通常都有一定感染力,从建筑物的外形、色彩、质感上能看到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建筑建筑群落的设计与布局,把校园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以浓缩,外化为容易被人接受的直观的形象上,以实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第二,搞好校园绿化建设。干净、优雅、整齐、有序的园林绿化,不仅能给大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让大学生心情愉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及其健康人格的养成,让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化。

第三,搞好教室和寝室文化建设。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室的布置要与大学生的将来专业发展精神相适应。如在墙上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粘贴警句、设置图书角、开办学习园地等。同时,高校要通过开展大学生寝室文化评比活动搞好寝室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寝室文化建设。不仅的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可以起到陶冶大学生心智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缺失 重塑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等消极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在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面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已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处世哲学。面对社会的不公又无力改变,眼看道德水平的滑坡却无可奈何,最终部分学生把自己定位为“社会看客”,对社会责任淡漠。

一、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成因的教育学探究

(一)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偏重于功利价值

教育学认为,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功效和利益。其中培养既善且美的人的价值称为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理想价值,造福于社会的价值称为教育的外在价值或功利价值。对教育价值的不同看法形成了教育者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制约着他们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而现实地影响其对教育目标的理解、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式的选择等。而当前教育价值取向偏重于功利价值,这种教育价值取向把大学生作为一种“政治人”、“经济人”或“技术人”来培养,往往会抑制大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同时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使社会过分看重大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文凭证书,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在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就会很容易出现大学生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自身素质全面的提高,而重视考试分数与毕业文凭的现象。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先后出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美国社会学家、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率先提出,他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按适龄青年可进入大学学习的百分比划分,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15%,即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达到或超过50%即进入普及化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许多问题得以显现。大众化阶段,由于入学人数剧增,而国家财力有限,大学不得不面对社会越来越大的升学需求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的现实压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剧,我国大学招生人满为患,许多大学不考虑自身的容量和条件,盲目追求数量,扩大规模,甚至幻想通过学费来缓解办学经费的不足。因此,学费的持续增长而校园的工作和学习条件持续退化,最终是学生要面对拥挤的教室和日趋恶化的教学条件。结果,大学质量严重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

2.教育评价体系的急功近利

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国情,我国高校一直比较关注考试成绩,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优和选拔的最重要的指标。如今学习则越来越关注毕业生的考研率、就业率等指标。内部评价体系的急功近利化取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外部评价体系虽设置众多指标,诸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然而众所周知,这些指标是无法完全量化的,庞大而复杂的学校是无法仅用数字来衡量的。对学校规模的注重,导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校圈地运动,而对学校声誉等微观软性指标重视程度不够,则导致传统大学精神的缺失。重理轻文现象依然存在,对于产生经济效益快的理科院校重视有余,而体现文科院校科研和学术实力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很少体现,评价指标中人文科学相关的指标“权重”也过小,教育评价体系的这种工具化合功利性取向,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欠缺

在信息化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渠道、多方位的,家庭、学校、社会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有意和无意、自发和自觉中悄然进行。教育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受限。教育内容上,热衷于“主干”课程,在上述以偏重于功利价值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片面追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的背景下,教育内容不得不为该种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服务———重视所谓的“主干”课程的传授与学习。如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分文理科,文科学生天天围绕语、数、外、政治、历史打转,理科则围绕语、数、外、物、化打转,甚至自习时间各科轮流安排。到了大学,一进校门,就分好了专业,学生为了将来更好地就业与升学,不得不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大量专业课程、各类“考证”的学习当中。由此造成学生获得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无论是从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还是从课外阅读涉猎都很有限。当然,造成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校园人文环境的因素、教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等等。凡此种种,汇集在一起,最终造成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这一现象。

篇9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重塑;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08-03

一、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就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校园影响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一种层次较高的精神品质。毋庸置疑,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事实上,每一所高校在其创建和发展历程中都十分注重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区别不同高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它客观上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所倡导的大学精神。因此,创业型大学也应该有着属于自身而区别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质。

一所学校要称之为“创业型大学”,正如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指出的,五个要素是不能再少的最低限度: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创业文化的整合和确立不仅会对培植大学的个性和特色起到积极的作用,更会形成全新的价值观、理念乃至信念,而这些价值观、理念和信念对于大学成功地进行创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鲜明的创业文化构成了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而正是这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得全校师生对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

二、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架构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文化质态的视角考察,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一般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维度。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标识;行为文化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对于创业型大学而言,要紧紧围绕鲜明的创业文化这一核心特质,在以上四个文化维度中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进行重塑和架构,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

一所高校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它从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创业型大学赋予了传统大学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它所追求的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并不是简单的商业态度和私利追逐,相反,而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生产率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建设为己任,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由此可见,创业型大学不仅依然保持和行使着自己的基本职能,而且正在使这些职能在自身不断追求创新、创业与创优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强化和延伸。因此,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创业型大学更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确立教育发展观,更需要以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践行真知、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来引领学术发展。

(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是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规则和规范,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建设创业型大学,除了一些基本的规范准则,还需要从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科研提升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社会资源拓展机制以及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多方面人手,制定出符合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育适宜创业的良好氛围的有关制度,引导师生积极投身于创业活动之中,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创新、鼓励知识市场化和帮助人才创业的制度文化。

(三)激发创业活力的物质文化

高校的物质文化是由基础及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等实物形态构成的,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创业型大学建设都是在原有大学基础上的转型发展。因而,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以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愿望为目的对校园环境中的个别细节和局部做出一定的规划和调整。而在教学科研设备和办学条件上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符合创新研究和创业活动的需要,让师生的创业活力在更便利和适宜的环境中得到释放。

(四)乐于创业实践的行为文化

高校的行为文化是集体或个人自觉呈现出来的行为表现,可以被外人所直接感受到的一种“活”文化。强有力的文化根植于强有力的实践。创业型大学的行为文化是在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的引领和感召下的实践文化,是将精神文化内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广大师生的创业活动由原来零散的自发行为真正转化为持续的自觉行动,真正形成人人关心创业、人人参与创业、人人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原则

确立鲜明创业特质和体现创业内涵的校园文化对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现有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构,还必须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依然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每一所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典范。创业型大学所倡导的种种知识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活动,都是激励广大师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创新过程,其目的都在于增强大学的研究和教学能力,提升大学的学术性,而与那种急功近利的为创业而创业的做法是不相容的。因此,创新性是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把握的重要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建设离不开拓展的发展,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的过程本身就是高校开放办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因此,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理应坚持和贯彻开放性原则,将开放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主动加强大学、政府、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教师的创业活动能够更加融入社会,贴近市场;要坚持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鼓励百家争鸣,学有所长,不断延伸自身的服务领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环节和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要有宽容失败的创业胸怀,使师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能够持续而蓬勃开展。

(四)实践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应处处体现基于实践、善于实践、归于实践的信念和价值观。而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态度和行为,是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初衷格格不入的。

四、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策略选择

一般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思想道德导向、激励创造、整合规范、生活调节和示范辐射等基本教育功能。毫无疑问,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校园文化进行必要的重塑和建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作用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其育人功能的实现,从而更好地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

(一)彰显特色,树立品牌意识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永恒主题

精品化和特色化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更易于深入人心而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也更易于受到关注而使其育人功能得以强化,也更易于受到保护而使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而对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的提炼与创新,既要善于从原有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具有闪光的文化传统,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又要在吸收国外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高校所属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的学科特色与学术特征,不断培育具有学科性质特点和探索科技发展前沿的创新品质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个性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强化主体,实现全员参与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前提

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质态文化的形成都强烈地依赖于领导者的坚定认识、管理者的有力推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而要有效地实现全员参与,前提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育主体,在强化其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最终能“内化”为其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处理好学生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切实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植。要通过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保证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则应更多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不断完善激励教师参与的相关政策,在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中体现创业型大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竞争中施展才能,实现价值。另外,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与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教师与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虚实结合,强化载体功能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

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平台,包括教学科研场所、仪器设备、文化活动设施等实物平台和校园媒体的数字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物载体是广大师生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学校要通过开放实验室、聘请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创业实践实习基地等多种手段,引导并支持学生参与到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以及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中来。要发挥学生社团,特别是科技类和创业类学生社团广泛开展以科技发展前沿报告、科技展览、我的创业故事、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普及性和深入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拓展实践能力,提升创业本领。同时,要注重发挥校园媒体的整合作用。在做好报纸、校园广播和电视等传统文化载体的基础上,还应更多地关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型媒体平台,坚持用正确的舆论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用典型的创新创业事例来感染人、激励人,发挥好校园媒体的权威性和导向性,使校园媒体成为引领创业文化的有效平台,从而促进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

篇10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和谐宿舍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和谐宿舍文化的对策。指出,和谐宿舍文化建设必须从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理和谐三个层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宿舍文化;构建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和谐宿舍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空间,以开展的宿舍活动为载体,是宿舍成员在共同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四个层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了宿舍文化这个有机整体。

大学生和谐宿舍文化,顾名思义,即和谐的宿舍文化,大学生和谐宿舍文化是基于文化差异特性,以和谐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一种宿舍文化,它是宿舍文化的属性文化。它包括美观雅致的宿舍环境和布局、科学人性的制度设计、文明理性的行为方式、独立合作的精神追求等等。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基础设施不齐,宿舍环境欠佳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对宿舍周围的配套生活设施的满意度低,很满意和基本满意分别为2.1%和50%。比如食堂、超市、浴室、理发店、水果店、开水房、银行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生生活便利。但就宿舍内部的配套设施来说,学生不是很满意。宿舍内虽有单独的卫生间,但是学校没有提供热水,目前学生洗澡还得跑到浴室去洗,很不方便,尤其是夏天。三人共用书架和衣柜的现象比较普遍,阳台空间相对狭小,洗漱高峰期间非常拥挤,宿舍内尚无空调,夏天炎热难忍。

大学生宿舍生活环境应以美观宜居、整洁大方为标准,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宿舍环境整体欠佳,男生宿舍表现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卫生清洁方面,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主动打扫卫生的主动性逐渐降低,很多宿舍是非卫生大检查不打扫,打扫清洁已流于形式,男生宿舍的汗味、烟味、脚臭味以及久置未洗的脏衣服的味道很重,脏衣服乱放,被子很少叠放,甚至有些女生宿舍也未叠放被子。二是噪声污染严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学生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一些大学生喜欢通过外放来感受音乐,并且总喜欢将音响调得很高,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生活与休息。

2、宿管制度传统,人文关怀不够

第一,宿舍分配制度不够合理。据目前情况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传统地按照院系、专业等统一安排住宿,这样有利于以院系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并有利于信息的传达。但是,现在的“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家庭环境、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差异性较大。所以,简单的统一安排住宿会抑制他们的个性发展,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一生的发展。

第二,过度强调“管理育人”,忽视“服务育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过多地注重管理,而忽视了对宿舍文化的建设,导致其“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较为淡漠。对宿舍的重管理、轻服务也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失去蓬勃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普遍认为集体宿舍生活单调乏味。这很不利于管理员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和谐宿舍文化的建设。

3、人际关系紧张,宿舍行为失范

宿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一直都是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校园悲剧(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都源自宿舍人际关系的失调。调查结果显示,本院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上,认为同宿舍成员之间关系很融洽的占大多数,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融洽的占51.8%,偶尔有小摩擦的占47.1%,而觉得宿舍关系很冷淡的仅占1.1%。这说明,目前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和谐状态,同学之间比较注重感情与友谊。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冲突,如同宿舍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竞争情况比较严重,在学习、入党、就业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明争暗斗的现象,学生家庭的贫富差距,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

4、价值追求多元,宿舍精神迷失

一是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当代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较强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加之受西方腐朽落后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渗透,使得他们在中西方价值观念中难以 抉择,从而造成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理想信念不坚定。二是个人本位主义严重。受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市场经济崇尚自由竞争的影响,加之“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优越的“4-2-1”家庭中,长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个人本位主义严重,缺乏集体主义意识。

三、构建大学生和谐宿舍文化的对策

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宿舍和谐的成败。因此,和谐宿舍文化建设必须从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理和谐三个层面努力。

1、人与环境的和谐

宿舍的和谐,首先是生活于宿舍中的大学生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

(1)建设和谐的宿舍物质基础。一是注重人文关怀,配齐宿舍基础设施。增大宿舍空间,尽量满足每个大学生能享受到资源,如每人一个书架、一个衣柜,洗漱空间增大,保证洗漱高峰期不至于排长队,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为学生宿舍配置热水器、空调等以提高宿舍的舒适度。二是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宿舍管理人员要保证宿舍楼道及周围的环境干净美观,大学生每天要打扫自己的宿舍,保证宿舍内干净亮堂无异味。

(2)完善和谐的制度体系。一是灵活学生住宿安排,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要求与张扬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新生报到前,根据学生的个人申请,灵活安排学生入住于不同硬件条件、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宿舍中,有利于学生结交朋友,张扬个性。一学期结束,如果有学生向学校宿舍管理部门申请调换宿舍,只要理由充分合理,学校应当满足其要求。同时加强对“混合”宿舍同学的管理,增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是强化“以人为本”、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体来说,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不仅要站在管理部门的角度,还应充分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建议;在宿舍管理中,要定期开展对宿舍管理员的培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切实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真正地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2、人与人的和谐

表现在宿舍环境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宿舍人际关系。这里面有两种,一种是宿舍大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的关系。作为宿舍管理人员就要努力学习这些新事物,改变旧有的管理方法,而采用新的以人为本的方法,借助于新时代的管理手段,在与学生的交流、管理中成为朋友。另一种是宿舍学生间的关系。和谐的宿舍文化的实现必需要有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实现这种和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注重交往中的语言艺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其中的语言艺术,在出现分歧、产生矛盾时,要通过协商、讨论的方式解决。第二,处理好交往中的各种关系。如宿舍内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等等。宿舍成员间的竞争与合作是不可避免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竞争可以促进合作,合作又能增强竞争的实力,正确认识和对待宿舍内的竞争与合作,是形成健康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3、人自身的心理和谐

注重个人“内在”的和谐,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学生自己应该及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面对客观现实,及时调整纠正。可以通过向同学朋友倾诉,通过他人的疏导,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自我意识教育,转化心中的困惑不满,并从中受到启发,学到正确处理心理困惑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娱乐活动等方式来转移和发泄自己的愤感,调整和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建立和发展和谐的自我意识。此外,宿舍管理部门也应该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与教育,以避免因心理不和谐而产生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1] 颜廷芬.山东省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调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2] 胡海燕.大学生和谐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 洪满春.“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朱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