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的困惑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困惑;有效性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语文预习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预习的方式却值得深思。

本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完善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语文预习现行困惑

语文这一学科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教会学生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它教会学生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是它的预习多变而复杂。经过对多位学生和家长的实际调查访问,我发现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语文预习是一项留于表面的作业,教师难布置、学生难操作、效果难检查。具体调查访问情况如下:

困惑一:教师难布置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布置较有新意、让学生感兴趣的预习作业往往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无论怎样布置还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再有就是对生字词的初步认读要求,把不认识的字,通过各种方式读对,会认,会写。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时还要加上对课文内容的圈画、批注、释疑。

困惑二:学生难操作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预习对新课的学习很重要,但却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预习没有用,这看似是矛盾的回答其实正好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知道怎样操作。

困惑三:效果难检查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些很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反应不知道如何检查孩子的预习作业,有的家长甚至要求老师别布置预习作业,改布置一些“硬件”作业,如:词语抄几遍、练习做几题这样他们可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作业。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教师在检查预习效果时,也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的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因此有时为了方便检查,老师也会接受家长的“合理建议”。这样,预习形同虚设,几乎没有什么实效性。

二、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策略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预习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小学生处在非常感性阶段,其学习如何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是需要教师的引领。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间

学生的接受、理解力和学习基础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单独提出预习要求,而在上课时,要注意与他们预习情况相结合,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能表达预习的一点所得,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对于他们不会的地方,提醒他们注意听老师和其他同学。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提出一些较高的、力所能及的预习要求。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预习,在此提供几条高校预习的方法原则:

第一,勤动手。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墨”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预习时要指导学生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二是要随时将课本或其它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利用日记或片断作文经常写一写心得体会,其中第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做笔记时如果是课本则用铅笔,以便改正,并用统一的符号以便检查。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预习中,应把握这“三到”;这“三到”之中,关键是“心到”。预习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上述所讲动手圈画(或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第三,要勤思多问。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 ,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 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

第四,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预习中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相关的参考书。会用、善用字典等工具书,才能提高预习效果,保证预习质量,消化学习成果,提高自学能力。

第五、多阅读。阅读教材是预习的中心环节,方法有两种,即粗读或者是细读,粗读指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目的在于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概貌,粗读要求尽可能找出疑难问题。细读指阅读教材要细致深入,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下工夫反复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卫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篇2

关键词 教学资源乏 教学观念 教育信息闭塞 评价方法单一 农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教材与传统的语文教材之间最大的不同点是:语文新教材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新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重点指出语文教师们应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足够重视,积极创造性地类综合开展各性学习活动。特别是众多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条件,并进行因地制宜地开掘,带领语文教学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语文教师还是采用最原始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对计算机知识学生们知之甚少,甚至部分语文老师都无法熟练操作计算机,上网查资料更是一句空话,优质资源的来源途径闭塞,教师无法走出去,新的教学理念也无法引进来,所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 语文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

调查表明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严重滞后,他们把语文教学简单地认为就是让学生识字,以及对基础知识训练,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没有站在大纲的高度进行语文教学,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文章一段一段地讲,讲成了一堆堆的零件,使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讲解课文和提问上,不考虑学生是否听得懂,也不考虑提问是否真的有意义,教师们讲完提问完后便让学生们做类似“抄”的作业。重复相同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严重脱节,完全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2 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方法单一,缺乏多维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然而,对农村的孩子家长和社会来说,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这就对平凡的乡村教师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逼迫着他们视成绩为脸面,所以在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得把所有学习时间都耗在了反复讲练之上,但这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事,有时却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于是又只好在应试中且行且止。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年度的行教行为,就在这反复选择中困惑地前行着。

3 改变当前农村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3.1 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做到资源整合,重视多媒体的作用

在“两基”工作中,很多的农村小学都配置了仪器、图书和远程教育设备。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有所帮助的。但在农村小学中,这些成了一种摆设。图书室的书积满了灰尘,远程教育设备不知道怎样接收和管理,至于利用就无从谈起了。其实这些资源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比如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到远程教育室观看课件等。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有所帮助的。如: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容量大等诸多优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艺术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有更强的现场感,这对于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课堂上还可以在观看片段的基础上开展讨论,能增强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增强进取意识。通过多媒体营造的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既让学生学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情商。

3.2 改革目前的考试和评价制度

在语文学科上逐步建立起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检查制度,对教师和学生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制度,这是我们推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它能把一个教师的语言艺术、引导艺术、激励艺术反映出来,是一个教师高超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体现。好的评价语能够开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智,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发积极的学习动力,建立起学生们足够的学习自信,甚至可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恰当运用课堂评价,相信课堂一定能充满生机。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例如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课堂知识抢答、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满足学生表现自己的需要。

3.3 更新教学观念

篇3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也认为“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4.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困惑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会不喜欢吗?

2.培养兴趣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3.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4.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困惑三: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何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和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总是喜欢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在他们眼里,星星会眨眼,小草会微笑,小鸟会歌唱……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这是真正的理解。爱想象的孩子是快乐的,爱幻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曾几何时,想象的大门正在逐步向学生们关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制下,教师们为了追求高分,引领学生进入“题海”,让学生一味地沉浸在学习中,沉浸在“题海”中;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四、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广阔舞台。语文课上,学生的情感应该是愉悦的,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同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回答。如“冰融化以后是什么?”学生可以回答是“水”,也可以回答是“春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还有一些独特、奇妙而又富有诗意的想象。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想象的机会,我们一定会为他们的想象而欢呼、喝彩!

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当然,也不可否认,学生的想象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限制学生的想象,更不能因此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给予足够的指导,肯定合理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信任、尊重。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因为害怕错误而畏惧想象,不会因为害怕指责而逃避想象。在老师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中,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篇4

一、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的更新

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方面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现实的落差

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很多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将近50个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达60多人。有的教师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了,哪里有时间来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啊。”课程改革步伐太快,许多与其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课改信息闭塞,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想的更多是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而教师参与科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而且学校之间进行评比时,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许多多烦琐的“程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没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思考

1.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手段,以规范化的工作规程为保证”,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推进课改机制的建立,尤其要重视对农村课改学校的支持。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困境,一个原因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它需要课程专家走出象牙塔,深入教学实际,继续加强对实验教师进行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包括学科通识培训,也包括专题培训等,实现专家与一线工作者的密切合作,这是新课程美好愿望先进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成为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3.倡导发展性评价

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符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提高,要改进教学和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树立“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

在衡中教学论的启迪下,我们构想出如下课堂教学流程,供大家实践、创新。

调整情绪,激发兴趣。教师要善于排除干扰和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因素,构建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在了解全体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创设一种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客观世界探究的浓厚兴趣。

自主探究,尝试练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合作互动,全身心参与,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表述,从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点拔指导,激励创新。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要高度敏感,及时启发学生克服认知系统的障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横发展。

篇5

关键词:朗读困惑 补救措施

朗读,是语文教学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将文字作品加以修饰,并运用感情来表达的一种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朗读的学习和提升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对语文的语感,正确运用和把握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致具体而又准确的分析,因此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而又重要的技能。经调查可以得知,很多地区对小学生的朗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还存在着运用方言、应付考试、形式单一等缺陷,下面就来针对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困惑来一一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困惑

(一)基础薄弱

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是导致小学生语文朗读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低下,对朗读没有本质的认识,而且对这种问题想要很好地解决和完善也很难。一般一个班有十个左右学生,学生基础差,写的字也东倒西歪没有艺术性,课堂说话语出结巴,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用提朗读的水平了,而要想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还必须先提高学生的基础,比如语音、书写方面,因此基础薄弱是农村小学生朗读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过程精耕细作

语文课教学过程的精耕细作其实是多余的形式主义,细化在教学的各个流程中。比如在朗读过程中的咬文断字,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运用,文章句子和段落的表达等方面,这都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而教师的教学却并不注重这些方面,而是大肆搞形式主义,细化教学流程中的单一环节,而且对语文朗读的整体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时间捉襟见肘。

(三)减轻课业负担

减轻课业负担是新形势教育改革中所积极倡导的,当然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本身教育部门就对学生语文朗读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大量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学生往往只能在课堂上不断接受新知识,而不能对学到的新知识很好地吸收。而教师在教学中也仅仅是讲完课就离开,学生也不再重视。

(四)考试的压力

考试在本质上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的一种检测,学校等教育机构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是一道迈步过去的坎儿。多数教师一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身的脸面,搞疲劳战术、题海战术,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价值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二、提高语文朗读水平的补救措施

(一)重视对课文的朗读

在学生学习语文时,教师切不可忘记对朗读是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文章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语文朗读水平,经常朗读才是最有效最基本的方式。经常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的自信心,加强对于文章的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多朗读具有无穷的好处。而这种方法也是提高语文朗读水平的最根本的方式。

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对于课文朗读的重要性根植于学生的脑海里,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对于课文朗读的自觉的重视。

(二)强调读写结合

另外,要想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单靠朗读并不能得到质的提高。还需要加强同学们对于“写”的意识培养。读写结合可以将需要朗诵的文章内容进行反复咀嚼思考,加强学生对于文章或者诗词的理解力,从而更具感情的朗诵文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种方式是一个较为辅助的提高朗读的方式,但也是作为整体朗读水平较为低级的学生所必须要做的。

(三)培养学生善于听的习惯

学生在练习朗读阶段,在专注于自身的朗读与发音的同时,需要同时借鉴学习其他的专业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并不能意识到听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加强学生对于听的认知。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听力能力。教学生学会使用把握外部工具来提升自己。这也是一种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另外,听取别人的朗读并不一定要只听专业人员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录好朗读的音频,互相之间仔细聆听,互相提出建议。此类方法既可以使学生拜托枯燥的一味的朗读,还能使之轻而易举的改掉一些在其他同学身上同样出现的问题。

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

此种方法对于学生相关语文知识的提升具有同等重要性。教学方式是农村教学的固有属性和自身的缺陷性导致。在课堂上,教师“填鸭式”地灌输或是教条化地讲授,学生对此早已厌烦。我们要努力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教学老师要将课外乃至城市中那些新鲜的元素带到课堂上来,以增强学生的眼界。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预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32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句子的领悟力也不足。因此,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学科教学,应当考虑其所处学习阶段的特殊性采取合理丰富的教学策略。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其实追求的是教学的逻辑化和系统化。而有效的预习,则可以帮助学生预先大致了解课程内容,初步构建课堂框架。长此以往,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条理性十足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共处于一个教学系统内,其关系本就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优质的预习工作不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而言都百利无一害。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预先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无疑需要更高的课堂组织筹划能力,时间统筹能力。因此,这对老师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对学生而言,学生需要提前记忆生字生词,了解相关语文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课改强调自由民主,重视合作教学。小学语文预习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协调学生与教师相统一、和谐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学生学得好,教师才能真正教得好;教师教得好,学生应当好好学。在上述教学理念下,教师如果没有对课程内容建立清楚的框架,学生不易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师的思维以及对教学内容充分的把握,也很难对课程单元分类的目的、标准、主题等方面拥有清醒的认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预习效率,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教师发挥“引路人”的关键作用

学生积极预习的前提是对教师的课堂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成为学生预习道路上的改善者。教师应当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优越的学习环境。充分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的英语预习习惯,抛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不足,适时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课程预习的兴趣。教师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增加个人魅力,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小游戏,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预习战略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生字生词的恐惧,鼓励学生开口说,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善学生预习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引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开放意识,找到合适的预习方式,提高成绩的同时提升各方面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持久的基础。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在预习工作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做学习的“主人”,对于语文学习,要有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理解。学生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单一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而应在对几个单元的内容做到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对于课程的内容安排,课时内的不同模块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总结、分析建模的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养成的,而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需要长久预习习惯下培养的分析能力的配合。在预习中逐渐找到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关注点和兴趣,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绩虽重要,但学生也不应以成绩的提高为单方面目标,忽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找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搜集网络上与这一课相关的课时资源,预先浏览课时内容。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利用新兴多媒体提升自身技能。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丰富知识面,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开拓自己的思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不懂得问题要及时问,想学的知识要及时说。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本领。课前预习中,先大体浏览原文再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并自己试做分析。边阅读边思考,找出自己的疑问并记录下来。课间的时候与老师及时的沟通交流解答自己的疑惑。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为例,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通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如鸟的天堂是什么,为什么大自然可以被称作鸟的天堂呢,文中写了哪些鸟,描述了哪些风景。学生提出困惑以后,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文的第二次朗读,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文章的主题,文章的情感。学生如果做好这样的预习工作,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的进步。

(三)师生共和,建立友好伙伴关系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却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确实勉为其难。虽然新课改的诸多新型理念生发于教育名家和教育名师的笔端,也能常见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检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甚至去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在困惑之中。现在谈谈我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困惑

农村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存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习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二、从语文学习的评价目的上看

新课程强调语文考查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仍强调甄别、检验、选拔的功能,轻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个性;重视的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检测训练,轻视的是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重视的是语文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轻视的是学生探究、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养成。

三、从对教师考核评价上看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

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其中教师自觉地利用日常的课堂进行某种教育思想的尝试与探寻,并形成一定的操行方式,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重要的过程。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要为应试扭曲的教学形式而忙于知识速成。因此在探寻与应试的纠葛中,教师就只能且行且止,时断时续。这就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时常出现了断层。因为诸多的农村小语教者在教育尝试中,又不得不为应试而教,否则关乎己身的诸如职称,工资等都将受到牵连。这就迫使他们想摆脱困惑,一心事职的教育愿想无法畅行。

新课改下的小语教学改革,历经数年,应该说显性的教学公开课是可赞可叹的。但在农村日常的教学之中,却隐性地存在着并不乐观的景况。

总之改革的阵痛终要过去。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语文教学定能取得成绩,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立足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反思教学的方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出现新的局面。真正树立终身教育不雅,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安享教育,安享生活,安享人生

参考文献:

[1]肖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心红.农村有效教学策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高效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构建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结合当前的教学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还不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特别是多媒体的融入,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更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以下是笔者关于多媒体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低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如何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来说可谓是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当前来说,不少小学生刚刚由幼儿园过度过来,其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如果一堂课下来,要求学生四十分钟都能集中精力,可能比较难以做到,所以我认为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比如结合写话训练,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写话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学生的写话训练中,不少学生都会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而有所困惑和障碍。而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下,我给学生的写话训练构建了一个情境,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开展写话、丰富写话的内容。比如有一次母亲节之际,我在多媒体上播放了一组孩子渐渐长大、妈妈慢慢变老的照片,孩子们看着这样的情境就能有所感悟,开展写话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二、多样开展,陶冶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开展,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语文教学课堂多样化的开展,比如朗读教学为例,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正确的发音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跟读,实现朗读的发音、读音、语气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多媒体的融入之下,有助于多样开展并且有效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多样开展的过程中,比如有的孩子在朗读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唱读”这样的状态,结合我的经验分析,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而导致的,针对这样的现状,我用多媒体开展情境对话,将课文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情境呈现出来,学生跟着朗读的内容进行跟读训练。类似这种多样的开展,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三、自主发展,拓展思维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激发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针对学习来说,低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运用多媒体开展自主发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上呈现的识字规律和一些字形

【摘 要】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现状来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薄弱,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始终成效不高,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说,我认为信息技术的融入, 恰好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一丝活力。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了多媒体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样开展,陶冶情操;自主发展,拓展思维;突出重点,拓宽教材。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高效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构建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结合当前的教学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还不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特别是多媒体的融入,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更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以下是笔者关于多媒体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低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如何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来说可谓是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当前来说,不少小学生刚刚由幼儿园过度过来,其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如果一堂课下来,要求学生四十分钟都能集中精力,可能比较难以做到,所以我认为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比如结合写话训练,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写话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学生的写话训练中,不少学生都会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而有所困惑和障碍。而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下,我给学生的写话训练构建了一个情境,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开展写话、丰富写话的内容。比如有一次母亲节之际,我在多媒体上播放了一组孩子渐渐长大、妈妈慢慢变老的照片,孩子们看着这样的情境就能有所感悟,开展写话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二、多样开展,陶冶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开展,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语文教学课堂多样化的开展,比如朗读教学为例,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正确的发音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跟读,实现朗读的发音、读音、语气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多媒体的融入之下,有助于多样开展并且有效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多样开展的过程中,比如有的孩子在朗读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唱读”这样的状态,结合我的经验分析,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而导致的,针对这样的现状,我用多媒体开展情境对话,将课文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情境呈现出来,学生跟着朗读的内容进行跟读训练。类似这种多样的开展,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三、自主发展,拓展思维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激发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针对学习来说,低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运用多媒体开展自主发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上呈现的识字规律和一些字形、字义的具体故事,领悟中国语言文字内在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时候通过多媒体来呈现一些识字游戏,比如在多媒体上呈现出多个识字题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将文字加以掌握,最后优胜的小组还能获得一定的小奖励,学生在我的激励之下会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四、突出重点,拓宽教材

教材的教学,应该始终坚持拓宽教材的思路,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做到有重点有突出,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感知能力,所以识字教学、语感教学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一幅难忘的画》阅读,在课堂开始我就用多媒体技术引入了一张图画,“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画,谁能描述一下这幅画吗?”学生们很快回答画面上是一个老大爷,我又提到:“谁可以将这个老大爷描述得更细致一些吗?”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又通过这幅画,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老大爷的美好心灵可以通过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并且结合多媒体屏幕上的画面引导学生完成倒叙写法――“难忘的……”,通过“划走――划回――等着――笑了笑”展开倒叙写作。

总而言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多媒体融入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和目标都是紧紧围绕着有效课堂开展的,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钻研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将有效课堂的理念从课内一直延伸到课外,与此同时,笔者也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将科学的评价改革融入于日常的语文课堂孩子中,引导孩子们汲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力促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修辞;反思

语文课堂中的修辞教学该讲到何种深度,讲得浅了,学生不懂;讲得深了,又怕高于孩子的接受能力。修辞教学一般不出现在低年级课堂,但有时很让人困惑。因为修辞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修辞学到大学才被正式列为一门课程,中学虽然学一点修辞,略知皮毛而已,小学则不知这皮毛为何物。这样说来,学习修辞,似乎是中学的事,大学的事,与小学不沾边,或关系不大。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修辞似乎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不大,但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特别是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修辞现象多如牛毛,凡为专家和多数人已认可的修辞格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都出现过。

在教学《月亮湾》一课,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在这句话教学中,又让我想起了上学期小杨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讲清这样的句子,杨老师告诉学生说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后来在评课时老师们都认为课上不能用术语,打比方这个说法不应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期末的练习卷上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其实那时我就很困惑,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老师们怎么讲清楚呢?后来查找了资料、教参,才知道一年级老师教学时是这样教的: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月亮和小船什么地方很像,学生说:月亮弯弯的,小船也是弯弯的,这时的月亮两头尖尖的,小船的两头也是尖尖的。我很敬佩一年级的老师教会了孩子们。针对课堂和现实的练习卷,老师们又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呢?今天,是本册课本中的第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且也是应该教给孩子们的,该如何教呢?我又该给孩子讲些什么呢?我找来了远望的桃花图片和朝霞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点子上。有的说:“老师,桃花和朝霞颜色很像,远看形状也很像。”这时的我觉得很不满意,我又紧追了一句:“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把桃花比作了朝霞。”我觉得还是没讲透。又补充了一句:“对,句子中能找到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句子就叫打比方的句子。”我又例举了两个句子,让学生巩固。

课后我也反思,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呢?如作简而明的回答,曰:是学语言的。既然是学语言的,就和语言学有关。而且涉及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修辞学都密切相关。若再问,学习语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答曰:具体指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此二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先讲语言理解的问题。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人们的需求和目的的不同,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就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基本上是对语言所表达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语言内容信息的提取。但是,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就比一般意义上对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多了,它要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识字,了解某些语言知识,形成比较敏锐的语感,它还要在理解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它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所提供的有关内容的信息,它还应该关注语言本身,关注有关语言形式的信息,语言的审美信息,语言知识的信息。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并适度地了解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体会语言的美。特别是对那些经过修辞的言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言语是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对语言更高层次的运用;它更讲究表达效果,力求最佳表达效果,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更注重表达的形式,争取做到内容与形式比较完美的统一。中年级的课本中出现了更多的修辞,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好多课文中有多处比喻句、拟人句。

何谓修辞?修者,修饰、选择也;辞者,语辞、文辞也。所谓语辞,即口头语言;所谓文辞,即书面语言。故修辞是对语辞、文辞进行修饰和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是一种言语活动的方式。研究修辞这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这种言语活动方式的学科被称之为修辞学。由此观之,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因此修辞学属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修辞学和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研究的对象都是语言,虽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研究语言,虽然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研究对象,说明这些学科之间肯定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并以它们自身的语音规律、语义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共同阐发着语言的规律。

对刚刚上学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提到的许多术语很难理解,那么将如何把难点讲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呢?我觉得不是讲不讲修辞的问题,而是像窦老师所说的不是怎么讲,而是讲什么。在教《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时,讲到“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这句话时,我说作者看到太阳涨红了脸,这时的太阳多可爱、多美丽呀。你也能说一句这样的话吗?蒲毅说:“小鸟在枝头唱歌。”赵立伟说:“蝴蝶像花瓣。”我说:“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它们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第一句把事物写得可爱,当做小朋友写活了,第二句话是把蝴蝶比作花瓣,它们有相同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懂这些就很不错了。

综上所述,修辞和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掘这份丰富的资源,利用这份宝贵的财富,对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其他教学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了修辞方法的言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意义的层面上,还应该适度、恰当地引导理解言语的表达方式,这对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返语文之道,务语文之正业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一大批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被应用到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些现代化的高科技教育技术手段不仅被认可、采用,并已经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是珍惜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地学习运用,大胆尝试,并迅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例,谈一谈我们的收获与启示。

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长期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使无数的同仁深感乏术,而自从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走进课堂,就好象给原本沉寂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强心针,学生学习、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被瞬间调动了起来。例如:我们教学六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一课时,就做了大胆的尝试,用到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首先,我在导语中这样说:“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生答:“大海。”我又问:“你们见过大海吗?”学生回答:“没有。”有的学生回答:“在电视上见过。”于是我说:“那今天我们就到山的那一边去看看大海好吗?”学生极其兴奋地齐声回答:“好!”接着音响里传出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海风呼啸的声音、海鸟的叫声……之后,屏幕上渐渐地映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大海图片,并配上了《海之诗》的乐曲。学生们哪里上过这样的语文课,一个个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完全沉醉于大海的魅力之中。整节课,学生们个个神情专注、思维活跃,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三主”原则尤为重要,“三主”之一的学生训练的主线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训练题目往往过长,远远地超出了黑板的容量和老师安排好的教学时间,因此,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这条主线往往被淡化,出现了大量的“满堂灌”的语文老师,从而剥夺了学生训练的权利。自从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们通过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可以毫不费力地将要在课堂上训练的题目事先准备好,上课的时候清晰地投映在银幕之上,既省时、省力,又能取得良好效果。

如学习人物对话的语文,我们的一般教学原则是,教师让几个同学代表几个人物进行对白,这样既生动,又符合教学的基本逻辑。但如果我们事先用多媒体设计好人物,并辅以对话,其效果更好,学生会从人物的特征出发,加强对人物的认识,通过对话加强理解并丰富语言,这是一般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语文,重要的还有语言环境和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开拓思路,重在教育引导,关键在于启发、诱导,并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共享天下优秀资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的拓展延伸、学生学习中能力的培训与迁移被提上了全新的高度,仅凭一本教材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在教学方面做了积极努力,建立了电子备课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备好每一节课,查找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节课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找到现有的模式。这一做法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一个广阔无限的世界,每一节课都能上出新的方法。从导语的导入、板书的设计到问题的设计、课外的延伸,每节课的教学我都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与闪光点,语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也能找到无穷无尽的资源,这为丰富我的语文课堂的内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仅靠老师的努力只是完成了成功教学的百分之五十,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我也积极探索新办法,我会让那些有家庭电脑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上收集一些病句修改,名著、阅读、小故事、时事新闻等方面的素材,拿到教室里交流、积累,有的学生还把搜集到的好的文章拿到课堂上来念。这些做法都极大程度地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学生视野过于狭小的不足,从而为语文教学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四、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陶冶学生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