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绩效分配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绩效分配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绩效分配方案

篇1

关键词:高校;管理;工勤;绩效工资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06-03

参照美国康奈尔大学斯奈尔教授根据价值和稀缺性划分的人才标准[1],可以把高校工作人员划分为如下四个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教辅岗位和工勤岗位。专业技术人员为高校的核心人才,但其他人员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正常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关于他们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必须要详细研究,慎重设计。

一、设计非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应注意的原则

1.异质性原则。贡献异质性指的是要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的不同工作特性,分别设计绩效工资中的报酬要素及权重,以有效地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主动性[2]。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进行考核时,只是简单的套用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标准由于设计的初衷和目的有其特殊的针对目标,所以如果简单的搬运到考核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上,将不能真实的评价其工作实绩,也无法有效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最终体现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上,专业技术人员与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体现互动协同效应[3]。

2.系统均衡原则。高校内部不同岗位的绩效工资结构水平应当与这些岗位对学校的贡献一致,亦即系统内部均衡。绩效工资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同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岗位,也要考虑不同系列的岗位,还要考虑不同系列或岗位的相互关联性和平衡性。绩效工资分配要注意将个人利益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向关键岗位、拔尖人才、教学科研一线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充分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学校内部部门之间、系列之间、专业之间的绩效薪酬分配关系,绩效工资既要体现业绩贡献,又要防止差距过大。

3.市场化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劳动力是处在市场中的,所以薪酬的制定必须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不遵守这个规则,就不可能得到所需的人才,取得满意的业绩。如对工勤人员则应实行市场化模式。主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劳动力的市场薪酬调查结果,比照当地劳动力市场上同类人员的工资价格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效益来制定相应标准[4]。

二、设计管理岗位绩效工资的具体分配方案

管理人员按行政级别划分薪酬职级,采用以职务为导向的薪酬类型。

绩效工资=管理岗位津贴+能力绩效津贴

管理岗位津贴:固定部分,根据所聘用的管理岗位等级(任命的职务)确定,体现职责贡献。

能力绩效津贴:浮动部分,根据考核情况和其职称等级、学历、工作年限、任职年限和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情况等确定。体现能力水平和历史贡献,并通过教学科研业绩,来体现管理岗位的业绩绩效。

因管理人员的业绩成绩很难做出量化的测算,故应加大其考核力度,明确职责条件,严格考核程序,明确考核成绩,以此作为能力绩效津贴的重要参考指标。职称和学历是衡量能力的显性因素,且较客观,易操作;资历体现历史贡献,意味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与丰富,代表着能力或潜能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最终必须体现在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绩效上,教学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具有互动协同效应,通过绩效工资的分配,来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们主要研究浮动部分绩效津贴的具体计算方法:

1.依据宽带薪酬理论,能力绩效津贴设1~14共14个档次,确定各岗位适用的津贴档次范围。可设档次间的绩效津贴为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类似),邀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确定公比r。则第i档次的绩效津贴为:Pi=a*ri-1,其中a是第1档次的绩效津贴。

2.对能力绩效津贴的影响因素赋值:

根据上述赋值可计算管理人员的能力分值:

例:某教师,正科岗位,工作10年(其中科员4年、副科4年、正科两年),均考核合格,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则其能力分值为:

Y =0.5*10+(0.3*4+0.35*4+0.4*2)+4+10=22.4

因管理岗位变动较多,为便于计算,可粗略认为其工作10年中,现岗位(正科)两年,其余8年均为前任岗位(副科)。这样就可近似计算出能力分值

Y =0.5*10+(0.35*8+0.4*2)+4+10=22.6

由此可计算任意一名管理人员的能力分值Y,令d=TRUNC (Y/5,0),d即为其绩效津贴档次(TRUNC是取整函数),所得余数保留到今后的累计能力分值中。

3.全校随机抽取样本。设共抽取样本n个,其绩效津贴档次分别为d(i),i=1,2,3,……,n

设S为所抽取样的能力绩效津贴总额(确定量)。

则有

S= ■Pd(i) =■ a*rd (i)-1(1)

以此可计算出第1档次的绩效津贴

a0=S/■rd(i)-1 (2)

即得出每个档次的绩效津贴为a0*ri-1。

4.具体运行后,管理人员的累计能力分值按如下方式增加:取得高一级职称等级,其累计能力分值加5;取得高一级学历,其累计能力分值加相应数值;年终考核合格,其累计能力分值加(0.5+任职岗位系数);年终考核处级优秀,其累计能力分值加(0.5+任职岗位系数)*2;年终考核校级优秀,其累计能力分值加(0.5+任职岗位系数)*3。

5.管理人员绩效津贴档次的变动:当其累计能力分值增加到5时,便执行上一个档次的绩效津贴,同时累计能分力值减5。当达到本岗位最高津贴档次时,为体现出其工作的历史贡献,规定累计能力分值必须增加到10时,才可执行上一个档次的绩效津贴。

岗位变动时,若原绩效津贴档次不低于新任岗位的起点绩效津贴档次,则仍执行原绩效津贴,累计能力分值不变;若原绩效津贴档次低于新任岗位的起点津贴档次,则执行新任岗位的起点津贴档次,同时累计能力分值归零,重新累计。

6.管理人员i的绩效津贴计算公式为:Si=a0*rd(i)-1*t

a0:第1档次的绩效津贴,r:绩效津贴公比,d(i):管理人员i的津贴档次,t: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率,即当年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与某参考年限的平均业绩绩效(固定参考值)之比。体现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的业绩绩效取得情况。这样便把全校的工作视为整体,以学校的教学科研业绩为基础,决定管理人员绩效津贴的发放。

7.如上,计算出所取样本的业绩绩效工资,请专家分析、判断,如有不妥之处,对各项指标的权重、业绩赋值做进一步的修订。以上方案经全校公示,教代会通过,即可实施。管理人员的各档次绩效津贴标准及其参数也应于一个聘期(一般三年)重新确定一次。

三、设计教辅岗位绩效工资的具体分配方案

教辅岗位人员主要指在实验技术、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岗位工作的人员。可大体分为两类:

1.实验技术岗位:它与教学、科研工作密切相关,可参照执行教学科研人员的分配方式。按专业技术职务划分薪酬职级,采用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类型。

绩效工资=专业岗位津贴+业绩绩效津贴

专业岗位津贴:固定部分,根据所聘用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确定,体现能力水平和历史贡献。业绩绩效津贴:浮动部分,根据教学、科研的具体业绩、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情况等确定。体现业绩绩效,注重长期激励。并通过教学科研业绩,来体现教辅岗位的业绩绩效。

2.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岗位:它们带有更多的管理、服务性质,可参照执行管理人员的分配方式。按行政级别划分薪酬职级,采用以职务为导向的薪酬类型。绩效工资=管理岗位津贴+能力绩效津贴。

管理岗位津贴:固定部分,根据所聘用的管理岗位等级(任命的职务)确定,体现职责贡献。

能力绩效津贴:浮动部分,根据考核情况和其职称等级、学历、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情况等确定。体现能力水平和历史贡献,并通过教学科研业绩,来体现教辅岗位的业绩绩效。

四、设计工勤岗位绩效工资的具体分配方案

按工人技术级别划分薪酬职级,采用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类型。

绩效工资=技能岗位津贴+业绩绩效津贴

技能岗位津贴:固定部分,根据所聘用的技术工岗位等级确定,体现能力水平和历史贡献。业绩绩效津贴:浮动部分,根据其在本行业内所做出业绩的数量、质量;取得的奖励、成果;获得的荣誉称号和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情况等确定。

要引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并以此作为工勤人员平均绩效工资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把握绩效工资总量的基础上,以按劳分配为原则,测算每个人的绩效总量,核定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的发放,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学校对学院核拨工资总量,由学院按上述计算方法,自行确定各参数变量,自主发放。使得管理重心下移,调动院系管理积极性,易于实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师资、工作量分布、科研水平、专业特点)的分类管理;学校按博士点(硕士点)、国家(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情况,提高绩效工资的一定比例,核拨给学院或研究团队,由其自主发放,充分考虑到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注重考核激励,加大对考核优秀教师的奖励程度,奖金随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别奖励,提高激励程度,吸引、稳定特殊人才,使他们能安心钻研、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文跃然.薪酬管理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0.

[2]徐建挺.从二级包干看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J].广州大学学报,2009,(9).

篇2

【关键词】 高校 专业素养 绩效工资

高校教师作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背负着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其重要。

一、高教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整和处理与同事、与学生、与领导、与社会、与工作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包含普通常识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即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素养;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素养;具有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能力的素养。

二、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1、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升,实现荣誉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教育环境的变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果高校教师一成不变、不思进取,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很难化被动为主动,无法理清教学和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难以明确教学和科研的目标,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优化个人的职业生涯,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荣誉感。

2、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资源,其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在经济、政治、思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展,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发生变化,从从前的“春蚕”、“蜡烛”、“园丁”到现在的“简单执教”、随意的“拿来主义”、“现世俗化”,已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分析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和缺失。所以,教师只有也唯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事业更快发展。

三、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首先,学习和思考是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素养。其次,完善的培训制度是手段,各高校应制定必要的培训制度和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

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以后,他就会关心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并且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无论是何种方式和动因促进高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最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升专业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集到提高教师收入多少的问题上来。教师收入的多少又在于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其中分配方案的基础性、核心性问题在于工资结构的设计。

四、绩效工资改革的现实背景及现状

2006年7月1日,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开始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指明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并决定2010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中执行绩效工资。江苏省人社厅和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省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社发〔2012〕142号)、《关于省直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社发〔2012〕154号)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的相关精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的绩效工资部分作为此次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正在事业单位逐步分步进行,高等院校是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单位之一。

五、绩效工资的基本内涵及框架

绩效工资,是以人为中心,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根据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量以及其他各种业绩作为分配要素来进行分配的工资制度。我们可以运用绩效工资结构比例的调整对教职工个人努力道路的导向作用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创新能力。根据文件规定,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国家或者省市以文件的形式直接给予的标准,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方案进行实施。

基本上,各高校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框架为基本津贴、目标津贴、业绩津贴等部分。基本津贴:依据本人聘任的岗位确定,体现个人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担负的责任;目标津贴:依据各学院、各部门完成目标的情况和目标考核的结果进行分配,体现各学院、各部门的综合实力;业绩津贴:依据个人教学科研工作的成果、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确定。基本津贴及业绩津贴的影响因素及权重如表1所示。

六、设计促进教职工专业素养发展的绩效工资结构

二级学院对教职工的具体情况更为了解,更清楚用何种方法、手段更为有效地激励教职工素养的提升,能做到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因此决定了我们在做奖励性绩效工资设计时,应实施打包二次分配,根据各种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及各二级学院业绩在全校业绩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如何打包。然后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的指导原则及各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科学、合理、公平、体现绩效的二次分配方案,报学校审核并批准后按二次分配方案实施分配。

根据各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学校发展的侧重点、大学科研程度和研究生的拥有量等,我们可以将各高校划分为教学型高校、科研型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教学型高校比较侧重于教学,是以基础学科的教育为主,且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需要应用型技能人才,着重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教学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4、X5。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努力的方向与学校发展相一致,致力于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型学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研究型大学较侧重于学术研究,同时兼顾教学,需要学术型研究人才,看重科研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科研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6,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致力于科研能力的发展;综合型学校实施多学科均衡发展策略,专业覆盖面广,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致力于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有开拓精神和研究潜力,以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并重,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合理并重地分配教学工作X4、X5和科研工作所占的比重X6,来引导教职工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发展齐驾并驱。

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光包含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教育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显性知识、显性素养,还包含很难被清楚地识别和分享的隐形知识、隐形素养。隐形素养不易表达、结果分散、逻辑混乱、稍纵即逝。如想隐形知识、隐形素养转化显性知识、显性素养,化分散为聚集,化混乱为秩序,抓住机遇,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到最显著面,这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如何激励教师愿意花费这个时间和精力来化隐性为显性是个重点和难点。从绩效工资结果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挪出一块来专门用于此项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朱美妍等:浅议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J].科教文汇,2013(6).

篇3

绩效工资(performancepay)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新话题,但对于美国来说却是老调重弹。在2006年国家在事业单位推行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绩效工资是重要的、活的组成部分。当前,各高校关于是否建立绩效工资制度的争论已尘埃落定。但是,其分配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却五花八门,是一个急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什么是绩效工资

在2006年开始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国家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绩效工资可以理解为:

1.绩效工资的本来含义:从本义上说,绩效工资应是根据对员工的工作成绩、劳动效率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估来分配的奖励性工资,主要体现员工的实绩和贡献。其基本特征是将员工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

2.绩效工资的理论界定: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绩效工资主要是根据工作人员的凝固劳动来支付工资,是典型的以成果论英雄,以实际的、最终的劳动成果确定工作人员薪酬的工资制度。从成本理论来说,绩效工资主要属于维持成本的范畴。

3.绩效工资的主要构成:根据人事部、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讲话精神,绩效工资包括取消年终一次性奖金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等,一般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构成。前者以岗位聘任为基础,包括岗位性津贴、生活性补贴等项目;后者以工作业绩为基础,可包括超工作量奖励、业绩奖励和特殊贡献奖励等项目。各单位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立团队绩效工资。

4.绩效工资的分配政策:绩效工资分配必须以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基础。当前,国家对绩效工资分配的指导性规定是:“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根据单位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坚持正确的分配导向,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

二、当前高校绩效工资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习惯问题。近几年来,高校的人事管理模式纷纷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的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制度与现代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身份管理的影子挥之不去,收入分配中仍然存在“铁饭碗”(职务只上不下,在其位不谋其政照样享受待遇)、“大锅饭”(干好干坏差别不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的挂钩问题。绩效工资尤其是奖励性的绩效工资应该建立在科学的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但是,当前各高校的考核制度五花八门,有些高校即使试行了绩效考核制度,最后也因各种原因而闹得领导不满意,干部不服气,群众有非议。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由于绩效考核这一基础不扎实,必然导致绩效工资分配倍受责备。

3.绩效工资分配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匹配问题。从目前高校的情况看,绩效工资分配与考核评价制度一样,既遭受着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质疑,又存在科学性、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之间的匹配问题。有的分配方案虽然简单易行,但过于粗糙或明显不合理,难以服众和维持下去;而有的分配方案因为片面追求科学性和公平合理性,其操作性往往不强。以上两种极端都不利于绩效工资分配目标的实现,必然会影响到高校的健康发展与和谐建设,二者的匹配度值得深入研究。

三、高校绩效工资分配的初步探索

1.绩效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应包含以下基本原则:

(1)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发展目标服务的原则;

(2)以按劳分配为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4)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的原则。

2.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办法。绩效工资分配的具体办法有很多,但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之间的比例。确定二者比例的主要依据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当前高校的发展需要、绩效考核办法的可操作性以及教职工的可接受程度等。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注重公平,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应惠及各岗位、各职务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注重效率,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在绩效考核制度尚不够健全、不够科学的情况下,应以不超过绩效工资总额的50%为宜。

(2)要把握好教学科研岗、管理保障岗与工勤技能岗之间的比例关系。本次定编定岗文件设置了三类岗位,在设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三者适当的比例关系。同时,要切实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如通过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重与标准,采取更为灵活和有效的分配办法等)。这是合理利用本校的优质资源,引导和激励高层次、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摈弃“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主动到教学、科研岗位服务的重要手段。

(3)要以引导和激励为主,赏罚分明。激励和赏罚的力度,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的成效和高校的发展速度。对超额或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应该给予适当的绩效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任务或完成效果不够好的人员,也要采取递减绩效工资等惩罚措施。处理赏罚关系时,应以激励为主,兼顾处罚。涉及处罚人员较多时,可采取导向不变、逐步到位的办法。

(4)要正确处理一人多岗的分配办法。考虑到高校“双肩挑”人员较多的历史和现实,实行绩效工资时应采取以本职岗位为主,兼职岗位为辅的计量方法。为了对各类岗位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人尽其才,可通过逐步降低兼职岗位的绩效工资标准等方法来达到目的。

(5)要重视对突出贡献和团队建设等的奖励。对于为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学校发展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对于打造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团队、科研攻关团队、创新创作团队等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平台或载体的人员,高校应根据学校财力和其贡献大小,给予特殊贡献奖。

(6)要视情况实行二级管理的办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不同高校对人员、财务等工作实行不同程度的校、院(系)二级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二级管理的办法有很多:比较保守(或学校规模不大)的做法是,绩效工资由校级机关统一执行;比较急进(或学校规模特别大)的做法是,绩效工资全部交由院(系)、机关部门(或党总支)等二级机关执行;比较稳健或过渡的办法是,基础性的绩效工资由校级机关统一发放,奖励性的绩效工资由二级机关执行,或教辅与工勤等人员的绩效工资先行下放给二级机关执行,教学、科研、管理等人员的绩效工资暂时由校级机关掌控等。

3.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当然是工作人员的实际业绩和工作效果。但是在实践中,如何科学分配和分析岗位,如何正确衡量各类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很值得商榷。例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究竟哪种方法更为科学;怎样评价显绩与潜绩;如何区分个人业绩与集体业绩;教师除了能计量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外,育人等工作要不要考虑等?

权变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管理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高校管理者只能基于自身发展目标,遴选出当时条件下的较佳方案并使它得到不断完善。我们认为,考评高校教职工的工作没有最好的模子和统一的标准,只能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对于教学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建议以量化考核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对于管理保障、政治辅导、一般工勤等岗位人员,建议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当然,对于能标准化或量化的指标,应该尽可能标准化或量化。

4.绩效工资分配的配套建设。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新一轮制度改革的重点,但若孤军深入效果有限,需要机构、干部、财务、物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整体推进,还需要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现代手段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比如,很多高校存在的高水平人才难进来、“富余人员”难出去的“两难”问题。其实,二者共同的经济学根源很简单,即高校劳动力价格脱离供求关系、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高水平人才特别是紧缺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其价格当然相对高一些;一般工勤人员以简单劳动为主,供过于求,收入水平却远高于当地同类人员的收入标准,人员当然“难出去”。要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必须适当拉大收入档次差距。可见,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是新一轮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它只有与定编定岗、干部制度改革等工作配套进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高校绩效工资分配中应注意把握的几组关系

1.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宏观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绩效工资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直接影响到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为适应高校质量内涵建设和现代管理需要,建议高校酌情借鉴先进企业的某些现代管理方法,适当加大绩效比重,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注重产出与投入的比例,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同时,高校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和高校文化、人群的特殊性,较好地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应用领域和倾斜力度,使计量化、功利性的绩效分配与高校特殊文化共生融合。

2.要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始终坚持学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优先,同时要以人为本,尽可能兼顾教职工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凡事皆有度,欲速则不达。当改革可能损害较多人的切实利益,并可能严重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和改革顺利进行时,应尽量采取折中方案,分步实施,使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从保障型逐步向激励型发展。

篇4

关键词:奖励性绩效工资 分配 绩效工资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14-03

医学院校绩效工资改革旨在建立按岗取酬、优劳优酬,切实发挥激励导向作用的绩效工资制度,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教职员工争先创优,进而培养出更加出类拔萃的医学栋梁。在绩效工资改革涉及的种种问题中,绩效分配是较敏感的话题,事关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绩效分配方案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医学院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成败。而对于事业单位的医学院校来讲,基础性绩效工资由财政统发,可调控部分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因此探索制定适宜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在医学院校绩效工资改革中至关重要。

一、医学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现状

2010年起,国务院规定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自此,全国医学院校纷纷开始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以西部某医学院校为例,该校自2011年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截至2015年年底,该校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量占绩效工资总量达57%,这意味着在绩效工资的改革中,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解本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整体情况,探索奖励性绩效工资有效分配办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数据分析等形式对该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实践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如下:

1.地方对医学院校绩效管理的整体要求。2011年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以来,工资构成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艰苦边远地区补贴四部分,绩效工资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固定,由财政统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总量控制,调控线内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由财政拨付,调控线外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由医学院校自筹,医学院校可在总量内自主分配。

2.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项目。分配项目决定教职员工获得绩效工资的方方面面,也是教职员工的业绩贡献情况在绩效工资中的体现形式。该校的分配项目分为年功津贴、岗位津贴、业绩津贴、特殊人才津贴、职务补助津贴、学生工作津贴、重要学术岗位津贴、通讯津贴、保健津贴、奖励津贴等10项内容。从分配项目来看,当前高校的奖励性绩效分配项目充分考虑了教职员工的业绩贡献情况。但本奖励性绩效分配项目较细,在实际发放中计算比较繁琐。

3.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核算方式。通讯津贴和保健津贴按元核算,其他各项津贴采用分值核算,每分值的标准按当年经自治区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量÷上年度全校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分值来确定。从核算方式上来看,前期的测算工作量较大,但后续的可调控性较强,可根据总量情况适时调整分值标准,不需重新调整分值。

4.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各分配项目所占权重。在分配项目中,年功津贴、岗位津贴、业绩津贴、通讯津贴、保健津贴统称为基础津贴,每人根据岗位工资职级获得对应的报酬,特殊人才津贴、职务补助津贴、学生工作津贴、重要学术岗位津贴及奖励津贴统称为特殊津贴,具有对应业绩贡献的职工可享受。如图1所示:在整个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额中,基础津贴分配比例达67%(其中年功津贴占4%、岗位津贴占27%、业绩津贴占26%、通讯津贴占5%、保健津贴占5%);特殊津贴分配比例为33%(其殊人才津贴占9%、职务补助津贴占2%、学生工作津贴占1%、重要学术岗位津贴占1%,奖励津贴占20%)。从分配项目所占权重来看,该院校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充分体现了按岗取酬,优劳优酬,向优秀人才倾斜。

5.各类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情况。调查显示: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为2942元/月;管理人员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居中,为2089元/月;工勤人员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为1616元/月。如图2所示。

二、医学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1.政策性导向的影响。

篇5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下称“肿瘤医院”)自2002年起试行绩效管理,时至今日,医院收入已实现7倍增长,在维持1500人的编制下,医院资产增加15亿元。

从最初的以成本核算,到加以考核指标,再到按科室考核进行分配,肿瘤医院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工具与自身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专科医院的绩效管理之路。

遥想2002年之前,每年的职代会上,奖金一直是大家头等关注的大事,亦为院长最为头疼的管理之一,因为员工总在为分配不公而争论纷纷。在此之际,医院提出“以制度治事,以制度治人”的理念,开始蕴育各科室的岗位职责及奖金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定期前往科室,亲身体验了解各科室的特点和贡献,并归总出前三年的数据,为制定绩效分配方案作参考。

当时,医院实行了以科室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此体系以效益评价为手段,以质量控制为依据,以系数分配为杠杆。医院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案。经过近几年的磨合,医院除在业绩方面突飞猛进,同时将平均住院日由最初的30余天缩短至不足10天,患者周转率扩大了两倍。

细探医院的绩效分配之道,医院同时兼顾了国家、医院、职工三者的利益,秉承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以及质量、效率、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尤其针对小儿科这种盈利微薄的科室,医院依照“以质奖惩”的观念,站在可持续发展及提升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绩效分配。

目前肿瘤医院施行的月度绩效考核综合指标,可分为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工作量指标、工作效率指标、医疗质量指标、创新指标、消费者评价指标以及科室管理与发展指标(见表)。

这些指标的设定,需要将公正性与多元性、量化指标与工作量目标、整体性指标与个性化、指令性指标与医院管理指标、学科建设与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基础考核与现场考核相结合。

除月度绩效奖金之外,医院还设置了相应的单项奖和年终奖。年终奖考核共分11个内容,共计200分。其中含有251个指标,占据50分;100多个工作量指标,涉及40分;医疗安全与医药风险技术约占10分,9个指标;科研工作20分,12个指标;教学工作15分,涉及10个指标;行风建设10分,8个指标;领导团队及人才梯队有4个指标;科室整体发展和对医院的贡献是15分;核心竞争力15分;科技间的协作10分;重大活动参与度5分。这些指标在每月考核中都会有所涉及,科室可按月查询自己的指标完成量。

医院还非常重视科室间科研合作的参与度。每年,肿瘤医院都会安排科主任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职代会上汇报当年工作。由120人公开打分,其中80人为正高管理层,另外40人为外请专家。在这120位评委评分之后,分别去掉打分最高和最低的20人分数,平均中间80位评委的评分,作为附加分。

篇6

关键词:大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

绩效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基本特征是将雇员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这里指的业绩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数量和质量,还包括雇员对企业其他贡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若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

1 A校绩效工资制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业绩考核体系重视量化要求,忽视质的评判

对大学教师的考核指标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一是教学工作的考核,二是科研成果的考核。

在教学工作上,“量”的评价就是一定的授课数量要求,这很容易进行测量;而“质”的考核却很难测量,目前主要依靠学生对教师的评分来实现。然而,这套评分系统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学生对老师的评分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后,成绩公布之前的这段时间,并且这种评价系统是在登录学生学号后才能进行的,在每个学期末告知学生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通知中有类似这样的提示字句:“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价,否则可能会无法查询到考试成绩。”这样的安排无形中会给学生很大的压力,让学生禁不住想,是不是任课老师看得到我们的打分,学生给老师教学质量打了低分,老师会不会一个不开心就给学生来个挂科。这无疑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按照真实的教学质量来进行评价,给所有老师都打高分情况发生。

在科研成果方面,更多依靠的是发表的论文数量、争取的课题经费是多少、获奖的级别等来衡量,缺乏一个科研成果质量评判的标准。“打工分”成了高校教师对目前绩效评价的玩笑之词。

1.2 绩效工资体系指标缺乏区分性与全面性

A校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它的教育学院曾在全国教育学院排行榜上中名列前茅,培养了几代教师站上了全国各地的讲台。然而,今天的教育学院却不复昨日的辉煌。师范大学忽视了教育学院甚至是文科类的建设转而重视理工科,就失去了它的传统优势,这是本末倒置的。所以要振兴学校就要加大吸引这方面人才的力度,避免人才的流失。

采取相同的绩效工资评价指标来衡量不同的学科、专业的教师工作绩效,忽视了课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势必会造成评价的不公平性,无法真实准确的反应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成果。

1.3 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效果不显著

激励作用是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最重要的作用之一。绩效工资制度与激励作用的有机结合,是教职工把精力放在教研上面,从而取得突出成绩。然而从A校的实际执行效果来看,尽管薪酬的内容在不断完善,激励效果却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实质上,一些绩效项目乃是把原本的校内津贴悄然的进行“名称置换”,仍沿用过去的部分分配模式,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并没有有效的落实。

在有些情况下,教职员的绩效收入仍与身份挂钩。重资历、轻实力能力,重岗位、轻实际贡献的现象仍广泛存在。从而导致一些教职员工认为即便是有业绩也不一定有“成绩”,长期激励效果不明显。本应该依照贡献的大小来确立的岗位津贴的没有发挥它该有的调节作用。而是随着等级的升高,津贴差距改变,并且每一级之间的差距很大,导致了岗位津贴依据岗位级别的不同完全划清了界限,两极之间的差别无法逾越。而又由于岗位津贴占教师工资总额的比重较大,使之成为教师工资多少的决定因素,间接导致了教师工资总额几乎完全由所任岗位的等级决定,随工作业绩调整的弹性很小。

2 A校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2.1 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及工资分配方案

鉴于绩效考核对整个绩效工资制度实行的意义重大,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建立绩效考核标准。科学的绩效考核不能过分强调量化指标,不能以数量论英雄,不然会教师的学术理想和精神追求,导致重数量轻质量等功利化的现象发生。

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上面,还要明确一点,就是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涉及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台前必须广泛的征求学校教职工的意见,综合考虑教职工工作投入与产出成果,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使教职工清楚增加绩效工资的方法与途径,明确努力地方向,提高工作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决策的制定,更加有利于决策的顺利推行。

2.2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监督体系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满意的工作绩效。鉴于绩效考核和评价在整个绩效工资推行制度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建立一个幼小的绩效评价监管体系,来保证我们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的基础上能够使得这项制度得以公平实施。因此,要根据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强化绩效评价的监督和调控,并形成高质量的调控系统。从而既注重教师实际绩效,又注重工作过程;及关注考克结果,有关注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绩效工资制度在高校的顺利推行奠定基础。

2.3 执行宽带薪酬结构

宽带薪酬结构,指对多个薪酬等级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当少数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交款薪酬变动范围。这种薪酬结构可以说是为配合组织扁平化而量身定做的,它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组织引导员工将注意力从职位晋升或薪酬等级的晋升转移到个人发展和能力的提到方面,给予了绩效优秀者比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

在传统高校薪酬结构中,教职工即使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若高校内没有出现职位的空缺,教师仍然无法获得较高的薪酬;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下,即使是在同一个薪酬宽带内,提供给教师的薪酬变动范围增大,教师在本职岗位上不断提高绩效也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

2.4 实行竞聘上岗,对不符合学校要求的教师给予解聘

在我国,解聘大学教师似乎是一个讳莫如深的事情,而因没有科研产出成果而被解聘的高校教师少之又少。进入大学做老师,基本被认定为一辈子的铁饭碗,捧着它就算此生不能大富大贵,能满足日常花销却是完全没问题的。这种“传统”直接导致了进入大学工作的人们因不会被解聘而对工作产生懈怠心理,大学教师“混日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在国外的很多大学里,“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广泛存在,没有完成学校的学术要求的教师就会被解聘。大学教师“不合格”,不仅直接对学生接受知识产生不良影响,还对整个教研团队有很不好的导向作用。

3 结语

诚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原校长柯南特说的“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其教师的质量。一所大学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高校要想真正设计出能够激发教师潜能和工作积极性的绩效工资制度,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无法取得想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志同.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多维考量.求索.2011(4):165-167

[2]马俊杰,曾湘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2

[3]彭燕.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7):83-85

篇7

二、以医院评审评价为目标,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狠抓核心制度执行与落实:强化各专业科室之间协调沟通,不断加强急危重伤病救治能力;通过ICU病区设置、飞秒激光、大C臂的投入使用,文理医院开设病房、南院门病区扩大收治等诸多手段努力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促进二类、三类技术的开展(包括各类介入技术、准分子激光技术、靶向生物细胞治疗技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医疗联合体健康发展。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修订完善护理绩效考核方案和奖惩细则。

三、根据陕西省卫计委的推荐,我院作为20xx年中国援助苏丹项目“光明行”承办单位之一,组织眼科专家赴苏丹完成1000例复明手术。

四、加强重点学科专科的管理,完善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与储

备, 20xx年医院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激励与考核制度建设,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可采取外聘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式以加强我院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各学科带头人必须具备临床科研意识,要注重体现学科进步的标志性技术的引进和开展,要组织和引导本专业技术人员结合临床诊治需求开展科研活动。我院的医学检验、神经内科、新兴的胸痛中心,从业务开展、收治规模、技术梯队、学术氛围等均有较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医院要积极发展和培育类似这样具有潜在优势的专业和科室,为晋升市级优势专科打好基础。

通过筹建中心实验室整合院内现有资源,强化横向联合,各实验室作为专业发展技术支撑,要立足于高起点科研协作;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重大计划项目,探索以科研养科研的研究室发展道路,医院要加强各级计划项目的日常管理,重点组织完成现有4项国家基金项目的计划执行。

五、在信息工作方面我们将申请信息系统等级备案,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实施医院感染监测软件和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微信挂号、缴费平台;开通网络远程会诊;为所有护士站设立护理信息交换屏,争取移动医护软件在科室开展试点应用。

六、20xx年要在医院推行财务全面预算工作,健全内部控制机构。同时,继续对现行绩效分配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加大医疗、医技科室量化考核力度,对行政后勤人员实行绩效考核,考评结果做为奖金发放的依据,进一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七、对宣传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努力实现全方位、多视角、广覆盖的宣传。

八、完成门诊5、6层检验科病理科改扩建工程,对干部楼、制剂楼等区域进行装修改造,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增加诊疗面积,提高业务收入。

篇8

【关键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基础护理;患者满意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20-02

绩效考核作为国家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各医院的积极响应。当前,各医院为提高护理质量,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大,但尚缺乏系统化的考核办法[1]。我院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绩效考核体系,且实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3年12月接收的住院患者400例,男性患者273例,女性患者127例;年龄为19-73岁,平均年龄为(42.1±5.3)岁;住院时间为3-27d,平均住院时间为(12.6±3.4)d。按照随机分组法,将400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住院时间、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编制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参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的护理工作量、护理人员数以及护理风险系数等,确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每个单元的绩效总额,采取梯度排名的方式对测算结果进行排序;各单元责任人按照护理部下发的绩效分配总则[2],在结合本单元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遵循标准统一、效率优先以及兼顾公平的原则,编制出二次绩效分配方案,从而依据护理人员的岗位系数、奖惩制度以及绩效考评结果对护理人员进行奖金分配。

1.2.2具体流程

可按照考核周期的长短分为年度考核、季度考核以及月度考核。(a)月度考核:考核对象为病区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考评方式包括自评、互评、领导点评以及综合考评,①自评占5%,由护理人员基于工作完成度、岗位角度、不足之处以及下月打算进行评分;②互评占5%,基于团队合作能力评分;③领导点评占10%,客观对待护理人员自评与互评,得分当场公布;④综合考评占80%,参照质量检查标准进行评分。(b)季度考核:涵盖临时工作考核与岗位责任内工作考核,在全院人员共同监督下,由院长考核。(c)年度考核:考核对象为病区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评估内容包括科室内与医院两方面,其中,科室内评分占60%,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工作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做出考核;医院评分占40%,从职业道德、科研论文、安全医疗、投诉情况以及奖惩等方面考核。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由护士长参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较差,前三纳入统计[3])与患者满意度(我院自制,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与不满意,前二纳入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医院总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质量水平的良莠,绩效考核的全面实施,通过对主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综合考核,可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绩效考核可将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直接与其晋升晋级、薪酬发放有机结合,一来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优化护理人力资源;二来可体改医院的总体护理质量,且整个过程均做到了公正、严谨、科学、公平,凸显了患者的核心地位,可谓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4]。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行绩效考核后护理干预的结果显示,基础护理合格率以95%明显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79%,患者满意度以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充分说明了绩效考核强调工作质量、技术含量以及工作量后,有利于激励中合理差距的形成,分配档次一经拉开,可彻底打破以往的“平均主义”,实现了劳动中的“等价交换”,从而激发出护理人员积极性,促使其端正工作态度[5]。

综上所述,护理绩效考核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与患者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优质示范试点病区临床护士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与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5(05):579-580.

[2] 陈月治,施丽丽,林一秀.量化绩效考核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1,13(20):1406-1408.

[3] 盛桂兰.护理绩效考核在优质护理试点病区的应用[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8):3370-3372.

篇9

【关键词】广西高校 绩效工资改革 激励不足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15-02

绩效工资从其本质上讲是通过员工的工作业绩而给予奖励的一种带有激励性工资制度。在高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顺高校收入分配关系,构建更具激励性的薪酬体系,从而进一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西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难点和问题?实施绩效工资后的激励效果如何?围绕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一、广西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现状

广西高校从2012年开始推动绩效工资改革,从2013年1月起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各高校基本上形成了本校的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的绩效考核办法。据对广西8所本科院校和10所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的调查统计,截至2013年10月,以上18所学校80%的院校仅兑现了绩效工资基础性奖励,奖励性绩效工资未能真正兑现,仍采取平时按月预发、年底结算的方法过渡,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实施绩效工资。广西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困难重重,裹足不前,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效果并未显现,某些高校反而出现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的现象。

二、广西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激励不足原因分析

(一)对绩效工资理解偏差,改革受阻

由于工资的刚性,历次的工资改革都是涨工资,例如之前的公务员阳光工资改革,薪酬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职工普遍会想当然地认为“绩效工资就是要涨工资了”,加上近几年来物价的飞快上涨,教职工对涨工资了抱着极大的期望,这是对绩效工资改革的理解偏差和误解。从广西目前的绩效工资改革政策来看,在职人员实施绩效工资后不太可能涨工资,反而由于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致使职称较低人员和新进人员的薪酬水平有所下降,这是绩效工资改革受阻的主要原因。

(二)政府财政支持不够,改革欠吸引力

广西绩效工资改革实行绩效工资总量控制,经上级部门核定后当年原则上不作调整,严禁超出总量发放津补贴。广西近3年来一直按2011年各院校津补贴的实际发放水平进行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没有建立增长机制。按照广西当前的政策,对于数津补贴实际发放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地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2012年广西全区工资水平控制线为人均3.4万元/年)的绝大多数的高校来说,改革得不到财政的资金支持,绩效工资改革中需要的所有资金由各高校自筹,各高校均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由于绩效工资改革后基础性奖励强制统一标准,且较之改革前的生活性补贴有了大幅度增长,增长的部分财政不予以承担,导致各高校自主分配的部分减少,各高校用于课酬、行政坐班费、科研等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发放标准降低,大大挫伤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想再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奖励绩优者和突出贡献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广西财政上的支持不给力致使各高校绩效工资总量没有得到增加,改革吸引力自然不够。

(三)编制严重不足,改革推进困难

广西高校普遍存在编制严重不足,师资力量紧缺问题,其中高职院校尤为严重。目前广西高校的编制数普遍是在2008、2009年按当时的办学规模进行核定的,近5年以来没有重新核编,广西高校在近5年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有的编制数已严重不足,编制瓶颈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为了维持学校的发展,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引进了大量的聘用人员,个别高职院校编制外人员甚至是编制内人员的2倍之多,由于巨大的资金负担,各高校普遍对编制内和编制外两类人员实行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编制外人员工资水平远远低于编制内人员的工资水平。这既不利于同工同酬的统一管理,产生不公平和内部矛盾,也为绩效工资改革埋下了隐患。其次,编制的不足进而影响到岗位设置各层级岗位职数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量获得职称晋升的教职工无法兑现所获职称对应的岗位等级工资,这类人员的收入在绩效工资改革中将受大很大的影响,教职工对此意见特别大。最后,编制的不足,导致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未能完成实现,进而影响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推进。岗位设置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大量编制外人员的存在,致使“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无法真正实现。绩效工资改革也仅限于编制内人员,对于编制外人员仍然无法做到一视同仁,要实现从按身份管理转变为按岗位管理仍然是任重道远,绩效工资改革也就困难重重。

(四)绩效考核难度大,教职工抵触

根据改革的要求,绩效工资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和贡献,如何正确客观地衡量出高校教职工的业绩和贡献变得尤为重要,这有赖于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评价体系。由于高校岗位类别多、岗位差异大,再加上很多工作难以量化和考核,目前广西各高校普遍感觉绩效考核办法的制度难度大,教职工对考核办法的认同度不高,抵触情绪较大。一是绩效考核指标偏重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容易量化的考核指标,而忽略对成果质量、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付出等难以量化工作的考核,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教师的行为,容易出现功利主义。二是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时,普遍对教职工所需完成的基础工作量标准设置较低,很容易完成,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不佳。三是同类岗位所处部门不一,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差异大,难以统一管理,容易引发不公平感。

三、提升广西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激励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澄清误解,正确认识绩效工资改革

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建立在岗位设置聘用管理基础上的一项全新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绩定薪,奖优罚劣,打破大锅饭格局,构建更具激励力的薪酬管理体系。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大类,兼顾了保障性和激励性双重因素。广西基础性绩效工资占全区控制线50%的比重,能很好地保障最低收入水平,奖励性绩效工资是活的部分,体现各高校的自主分配权,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置科学适用的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更好地发挥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力。在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针对教职工对政策的理解偏差和误解,应加强沟通和答疑,认真澄清和正确引导,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做好充分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广泛征求意见,让广大教职工充分理解和参与,争取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只有这样绩效工资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和成功。

(二)增加投入,科学管理绩效工资总量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切实提高教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广西第一、第二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使得改革后的收入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因此,广西财政应加入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资金投入,至少应承担基础性奖励部分,使得教职工的收入切实得到提高,缓解目前生活成本快速上涨的压力,增强改革的吸引力,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广西应建立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的增长机制,绩效工资总量应按一定幅度逐年增长,建立绩效工资总量年度内追加制度,以较好地满足广西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最后,对于高校服务社会方面的收入不应纳入绩效工资总量,有利于更好地鼓励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绩效工资金总量的控制和管理。

(三)抓住症结,加快增编核编步伐

绩效工资改革离不开合理的机构编制设置、科学的岗位设置聘用管理等改革措施的支撑,广西高校普遍存在的编制问题是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最大障碍。政府应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尽快解决广西高校编制严重不足问题。一是应根据各高校的发展状况逐年增加一定数量的编制名额,以解决广西各高校的燃眉之急。二是建立机构编制重新核定的常态机制,每3年重新核定一次编制数,更好地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积极探索编制管理改革,借鉴外省的编制管理经验,例如湖北省的动态核编管理等。

(四)围绕激励,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也是绩效工资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构建高校绩效考核体系时,应紧紧围绕激励做文章,以增强激励力为目的,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既要研究高校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又要研究教职工的复杂需求,在此基础上提炼考核指标和制定考核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一种激励因素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效价的大小”,即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容易程度和达成目标后获得的收益对个人的价值判断两个方面。根据这一激励理论,首先在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设计中,要考虑教职工更关注什么,奖金、晋升、荣誉、培训学习机会等,什么样收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其次,在设定各岗位最低工作量时应遵循“跳一跳原则”,即设定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内容不是轻易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职工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而且这个努力程度是能被广泛接受的,这样才更具有激励效果。

四、结语

目前,广西高校正在逐项开展各项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绩效工资改革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仍有推行的必要性。在绩效工资改革有关政策支持、配套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沟通和宣传,努力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进来,克服困难,使绩效工资改革顺利有效地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何旭曙.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践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2(7)

[2]迟艳琴,郭景婷.管理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2013jyB 006)

篇10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集教学、医疗、保健、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包括1名护士长、多名护理工作人员、多名主管护师、多名护士、多名助理护士。

1.2方法

①转变护理理念2013年5月,我院管理和领导阶层开始聘请著名护理专家在全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医护一体化层级责任制护理管理培训。并选派骨干护士、科室护士长外出学习,从而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②对层级护理岗位进行设置根据施工科室工作需求,设置了具体的护理岗位,并对资质要求进行规定,根据工作年限、职称、处理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技术水平等现状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分层安排。要求护理组长具有护理专业专科以上的文凭、高年资护师或者主管护师资质,并且具备相对较强的本专业工作能力。能够对危重患者或者疑难患者进行抢救,具有较强的科研以及教学能力。要求护理组长具有专科以上文凭、专业工作能力相对较强、能够通过护理程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助理护士一般是未取得护师执业证,或者经过考试之后等待拿证的人,具有一定的护理技能以及基础性的护理知识。实施具体的各级责任护士上岗竞聘制度、制定竞聘上岗考核以及相关细则。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采取自愿报名、竞聘上岗、择优录取的工作制度。

③制定并完善各班工作流程以及职责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护士排班工作模式、一级危重患者、新技术、新业务等护理工作是由护理组长负责,还要督导组内护理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工作,对本组护理工作质量负责,从而保证护理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责任护士长主要负责病情较轻的一级、二级、三级护理患者;助理护士要同上级护士共同完成本组患者的外出陪检、基础护理工作。各个级别的责任护士长要做好分管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基础护理、出入院护理、专科护理、治疗观察、病情观察、心理护理、护理记录、健康教育工作,各组护理工作人员要对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在进行科学分工的基础之上提升合作水平,从而保证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称、专业以及连续的优质服务。

④实施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把科室医护工作人员分成不同的医护一体化责任工作小组,并由医护工作人员对同一组患者进行分管。每个小组都是由一线医生、二线医生、二级以及一级责任护士、护理护士构成,从而保证患者在具体的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共同配合。医生与护士共同管理患者、查房,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从而对治疗护理方案进行沟通,保证患者的各项治疗、检查、护理措施得到准确、及时的执行。每位责任护理共同分管6~8例患者,每个小组的床位较为固定,从而尽可能改变过去的护理工作作业的现象。对排班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护士长要根据患者总数、危重患者数等工作量进行科学的评估,增加薄弱环节以及薄弱时段的护理人力,从而提升护理的安全以及质量。

⑤对护理人员的绩效分配方案进行制定按照护理工作人员的岗位需求对绩效分配系数进行设置,还要安排三级质控组织每个月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实施考核,根据量化考核的最终得分发放相关的绩效工资。

2结果

通过实施医护一体化层级责任制护理措施,能够从根本上调动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住院患者对科室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存在较为明显的提升,提升医护工作人员互相配合的程度、保证责任小组成员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群体综合素质。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