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问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问题研究

篇1

关键词:粮食金融化;粮食安全;城镇化;粮食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048-04

近几年来,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7—2008年两年间谷物价格上涨了近50%。各国为了应对粮食危机,纷纷取消了粮食出口退税或降低甚至是取消进口关税,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粮食金融化。Archer Daniels、Midland、Bunge和Cargill四大粮商控制了全球90%的粮食贸易,他们对于全球粮食供需和粮食价格都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操纵粮食价格。我国粮食连续十年增产,但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进口数量超过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大豆总进口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猪肉也从2008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量迅速增长,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安全不再只是粮食供需问题,而是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各个环节,粮食产品的金融属性所引起的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积极应对粮食金融化,高效利用粮食金融市场才是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选择。

一、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对粮食需求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快速城镇化又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快速城镇化使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未来2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仍将居高不下,城镇化所需的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必定会使部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粮食种植面积将不断减少。虽然中央提出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据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61.17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1.05万公顷,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25.30万公顷;2012年全年批准建设用地61.52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2.91万公顷,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达25.94万公顷。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耕地保有面积为18.2476亩,较前一年净减少达49万亩,若中国城镇化率的目标定为80%,我国的耕地形势将面临严重考验,即使政府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18亿亩的土地红线也很难保证。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耕地的减少在所难免,粮食种植面积也将会有所减少。

2.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减少主粮生产规模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共有符合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快速推进,为土地流转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家庭农场的数量还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将会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家庭农场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但其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种植品种不再是依赖原有的种植习惯和政府的指导,而是取决于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上述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虽然我国粮食价格近几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但其中大部分的涨价是弥补前期工农剪刀差的缺口,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种植粮食的利润非常有限,农民仅依靠土地收益难以脱贫致富。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赋予了农民更多的选择,农场会转向种植收益更高的其他非粮食农产品,或者转向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粮食种植面积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主粮生产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

3.新国际贸易规则将影响我国粮食进口

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和美国正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TPP)谈判正在进行。2013年6月,美欧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TTIP)的谈判。这些新的贸易组织的谈判内容已超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有框架,尤其是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内容更是各国近期博弈的结果,可以预见的以粮食净出口主导的TPP农业贸易谈判必定会使粮食净进口国处于不利地位。虽然TPP协议声称将采取开放的态度,欢迎任何APEC成员参与,非APEC成员也可以参与,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接收到谈判邀请,若我国被排除在TPP谈判之外,将来粮食进口将受制于新的贸易规则,我国必将支付更高的贸易成本。

4.粮食消费结构变化提高粮食消费数量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粮食>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的饮食结构逐步向“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粮食”的饮食结构演化,而养殖业的饲料主要是原粮,将消费更多的粮食,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贸易和粮食安全都将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我国粮食十连增的同时进口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需求不断增长,必然会提高对原料的消费数量,国内粮食增产的数量已远不能满足对作为饲料的原粮的需求,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粮食金融化对粮食供给的影响

过度粮食金融化会导致粮食价格偏离价值,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提高,种植粮食的风险加大,但粮食金融化不足同样会导致粮食价格无法通过金融市场分散和规避,加大种植粮食的风险,因此,只有适度的粮食金融化才能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交易和加工风险,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1.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决定性因素,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共同决定粮食产量,适度粮食金融化可以促进粮食生产企业发展,提高科技投入,规避价格风险,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人工费用的增加,粮食种植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而粮食的价格并没有与成本同步提高,使粮食生产利润越来越低。不仅如此,粮食价格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种植粮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随着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全国推开,土地集约化经营将产生规模效应,然而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粮食金融市场更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大量农产品还没有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其他的粮食金融衍生品更加缺乏,从而导致农户无法通过粮食金融市场分散或规避粮食价格风险,无法保证稳定的收益。发达的粮食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期期货、保险等金融产品为家庭农场化解粮食和价格风险,锁定收益,从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2.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保障粮食流通

卖粮难一直是困扰粮农的一大难题,粮食流通领域的粮食金融化程度过低是主要原因。粮食金融化程度过低还会导致粮食流通领域无法分散和规避价格风险,直接影响到粮食收购供应。粮食金融市场为粮食流通企业提供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平台,粮食流通企业可以借助期货、远期等金融工具对冲粮食价格风险,获得稳定收益,从而保证粮食收购;另一方面,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培植粮食流通企业,扩展粮食储藏容量,也有利于保障粮食流通。

3.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促进粮食贸易

适度粮食金融化可以培植出更多管理水平高、效益好的民营粮食进口企业,节约进口成本,提高粮食供应效率。2012年我国三大主粮进口猛增,据海关总署统计,玉米、小麦和稻米进口数量分别为521万吨、369万吨和231.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197%、195%和305%。而2013年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粮的进口关税配额总量提高至2215.6万吨,关税配额数量的具体分配情况为小麦963.6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720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50%。从以上数字看,国有企业占有了大部分粮食进口配额,显然违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这一准则,也不利于培育有竞争力的粮食贸易企业。通过成立粮食产业基金,培植有潜力的粮食贸易企业从事粮食贸易,不仅可以节约粮食进口的成本,也可以提高粮食供应的效率。

三、基于粮食金融化提高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1.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发达的粮食金融市场是粮食产品对冲、规避价格风险的基础。我国应扩大粮食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开发新的粮食交易产品,完善粮食期货交易机制,加强粮食期货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操纵市场的行为,保证粮食期货市场稳定运行,使其成为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和对冲的主要场所。除了期货外,粮食金融市场从业者应加快金融创新,开发新的粮食金融衍生品,满足不同类型市场交易者的需求,分散粮食生产、流通及加工环节的风险,保证粮食安全。粮食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粮食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粮食金融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除了利用中央粮食储备库从总量上调控不同区域市场和不同季节的临时性粮食供需缺口外,其主要职责和作用应是完善粮食金融市场体系,保障粮食交易公平竞争,加强对粮食金融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2.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

加大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非常有限,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相对落后。若不能对其进行利益补偿,必然会影响粮食生产与供应,威胁粮食安全。国家应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对粮食主产区的县或镇进行奖励,在此基础上,根据粮食的生产能力及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测算安排转移支付额度,缩小粮食主产区与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差距,保证粮食主产区稳定粮食产量。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家庭农场逐步取代农户成为粮食生产的主体,政府应与时俱进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安排财政资金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如对农机、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等进行担保、提供低息贷款或直接财政补贴,提高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3.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

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基本完成,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制度基本扫除,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生产单位承担粮食生产工作。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家庭农场单位产生较单个农户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对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也有利于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了单个农户抗风险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需要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传统意义的粮食金融市场,还应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提供信贷、担保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丰富粮食金融市场相关知识,为其提供从粮食金融市场获得融资的机会,并引导其利用粮食金融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

4.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

建立一个网络齐全、功能完备、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迫在眉睫,建立粮食收购基金,培植大型粮食收购企业,规范粮食流通领域的购销行为,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的必由之路。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基础上,在粮食主产区设立现货交易所,信息共享,交易互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粮食交易平台,政府统一为家庭农场进行培训,鼓励其进入两个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交易,使两个市场形成的期货和现货价格能够反映各个粮食品种的供需。成立专项基金,扶持壮大多元市场主体,拓宽农户及家庭农场粮食销售渠道,解决卖粮难问题,并出台政策法规,打击囤积居奇恶意哄抬粮食价格的投机行为,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区域流通壁垒,促进粮食在全国自由流通。粮食物流方面,结合各地粮食储备库的建设情况和路网情况,利用当前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打造全国统一的粮食物流系统,大力提倡粮食“四散化”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

5.利用贸易新规则稳定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

随着粮食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政府应积极应对,与粮食生产国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利用新的贸易规则稳定粮食进口数量和质量,降低粮食进口成本和风险。近几年来,WTO多边贸易谈判进程进展不够顺利,一些国家开始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成立区域性贸易组织,新一轮区域贸易自由化浪潮逐步兴起。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TISA、TPP、TTIP等贸易组织,虽然谈判还没有最终完成,但进展速度较快,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同贸易体系下的谈判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贸易与投资并重、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相关联,而且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内容、要义等方面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在原有WTO框架下,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就已利用贸易规划进行不公平的补贴和出口倾销,其跨国粮食企业垄断了粮食贸易和种子,操纵粮食价格。我国应总结WTO粮食贸易规则谈判中的经验和教训,尽快了解新贸易组织的谈判内容,熟悉贸易新规则,力争尽早成为新贸易组织中的一员,在新的框架内进行谈判,尤其关注农业和粮食贸易方面的贸易规则,与粮食出口国之间达成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稳定粮食进口价格和数量。为了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政府还应提高粮食进口关税,保护本国农业,降低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针对国际粮食产品对我国粮食行业的冲击,我国应尽快出台应对国际垄断组织操纵粮食行业的法律法规,遏制其不正当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篇2

研究背景

粮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应主要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顺畅国内粮食流通储备体系、保证粮食进出口能力等方面着手。自2004 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5 年实现了粮食大丰收,粮食自给率高于95%,粮食生产与进口压力不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顺畅国内粮食流通渠道。2008 年,面对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粮食价格爆涨甚至粮食供应紧张的现象;而在中国,恰逢粮食增产,实际情况是市场粮价稳定、粮食主产区的粮农卖粮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粮食流通渠道不畅,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对接存在问题,粮食收购市场中生产者、中间商、终端收购分销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性差。因此,分析并理顺粮食收购市场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对解决中国粮食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模型评价执行效果

面对复杂多变的粮食购销形势,为了避免出现谷贱伤农和粮价大幅波动,国家于2004年出台并实施了以最低收购价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托市政策。到2010年为止,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范围依然有严格规定,一般是主要粮食品种的重点主产区,如早籼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西等省区;中晚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吉林、黑龙江、广西、江苏、辽宁、河南等省区;小麦则主要是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省。

下面我们以中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区域(安徽、黑龙江、江苏)和非执行区域(山东)为目标,对最低收购价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可以发现在政策执行前,评价模显示给出的分数显示粮食生产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但是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的开始执行以来,执行区内粮食生产趋势开始逆转,并且持续向好,2008年以后都处于中上水平运行。而作为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非执行区的山东,虽然有所好转,但却反复不定。

总结与讨论

总结:根据粮食种植面积评价体系可知,众多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四个公因子,分别为经济因子、作物因子、自然因子和农村因子,且前两个因子承担了83.3%解释权,所以要对粮食种植进行优化,首先是要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起来,这样才是发展之道,其次是可以适当调整产业结构,适当增加或缩减部分作物的种植面积。

篇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59

实现粮食安全生产、流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支撑国有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新的税制环境、新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对税种涉税优惠进行梳理,是进一步规范税收筹划、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营改增”的改革背景之下,国有粮食企业收税政策的调整,国有粮食企业增值税征纳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规范并引导国有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

1 资格认定

2015年5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粮食免征增值税审批事项取消前后有关管理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正式施行,国有粮食企业在销售粮食中享受免税的优惠;审核工作程序取消,改为备案管理。在公告中还明确指出,享受免税政策的国有粮食企业,应向所在地粮食管理部门、国税局进行备案。新的税务制度、新的政策背景,强调国有粮食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做好资格认定等工作。

2 免税范围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免征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销售过程中,必须遵循“顺价”原则。对于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销售中享受免增值税的政策优惠。具体而言,国有粮食企业除了“军队用粮”、“救灾救济用粮”等销售领域,一律征收增值税。梳理国有粮食企?I免税范围,对于企业核算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企业在税务筹划、经营管理中,应强化对国家税收政策的有效运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1 军队用粮

军队用粮具有特殊性,对于凭军粮供应证、军用粮票供应的粮食,免征增值税。这一方面说明,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家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国有粮食企业按《军粮供应与管理办法》填报“军粮销货证明单”和“军粮出库差价报单”等,按要求专账核算,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提高业务经营效率。

2.2 救灾救济粮

救灾救济粮是一定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的重要物资保障。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规定销售价格,面向受灾群众供应的粮食。对于这部分粮食,实行增值税免征政策。

2.3 植物油业务的税收问题

2014年5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免征储备大豆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免税政策范畴进一步扩大,由传统粮食领域,延伸至大豆等油料领域。在食用植物油业务中,对于除“政府储备植物油销售”以外的业务,一律需要征收增值税。因此,对于国有粮食企业,若在经营中有免征税收范畴的“粮油品种”,可依法办理相关的免税手续。

3 企业核算

企业核算是税收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强化税收筹划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于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为此,国有粮食企业应切实做好核算等工作,进而确保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地。

为了说明国有粮食企业核算这一工作,本文举例进行说明。X国有粮食企业是经粮食部门设立、税务部门核定的享有免税资格的国有企业。在2016年7月,该公司主要发生的经营业务有:

(1)顺价销售粮食,销售额107.5万元;(2)救灾救济粮销售,销售额215.93万元;(3)杂粮销售,具体销售情况为:①红豆3.0千斤,销售额1.8万元(不含税),平均收购价4.25元/斤(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②绿豆5.0千斤,销售额2.5万元(不含税),平均收购价3.5元/斤(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

进项税额可基于以下方法进行核定扣除。(1)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凭专用发票开具的税额抵扣。(2)进口农产品取得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的,凭缴款书开具的税额抵扣。(3)从小规模纳税人(包括农业生产单位)购进农产品取得农产品销售发票的,按照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规定的计算公式进行进项税额抵扣。(4)从农业生产者(农民)收购农产品,自行开具农产品销售收购发票的,也按照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的计算公式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对于X国有粮食企业7月份的业务情况而言,(1)、(2)业务在国家免征增值税范畴,应当享受免税优惠政策。但是,对于(3)的业务,当月所销售的红豆、大豆则不在国家免税政策范畴,则依照相关的税收政策,应依据13%的税率,对该部分业务征收增值税。

篇4

一、对南昌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分析评价

(一)南昌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经历了持续增长、连续下滑和迅速回升三个阶段:

1978年~1997年,南昌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呈波浪式快速发展态势。这期间,虽因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37.7万公顷逐步减少到1997年的34.5万公顷,年均递减0.5%,但由于农业投入的加大,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良种良法的推广运用,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3115公斤/公顷提高至1997的5279公斤/公顷,年均递增速度达到2.8%,远远高于粮食播种面积的递减幅度,使全市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增加34094吨、提高2.3%的速度持续增长,到1997年达到182.2万吨,比1978年增加64.8万吨,增长55.2%,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8年~2003年,南昌市粮食生产处于低谷运行阶段。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使南昌市粮食生产遭受严重损害。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减至31.9万公顷,比1997年减少2.7万公顷,下降幅度达7.7%;粮食单产降至3 598公斤/公顷,比1997年减少1 680公斤/公顷,下降31.8%,使全市粮食产量从历史最高点跌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114.6万吨。1999年虽然南昌市粮食生产有所回升,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粮食产量分别增加到33.1万公顷、4 934公斤/公顷和163.1万吨,但在粮食比较效益降低等因素影响下,2000年~2003年粮食生产又连续下滑,到200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缩减至27.2万公顷,比1999年减少5.9万公顷,下降17.8%,粮食单产仍徘徊在4989公斤/公顷,粮食产量减至135.5万吨,比1999年减少27.6万吨,下降16.9%。

2004年以来,南昌市粮食生产呈现快速回升态势。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保护粮食生产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全市粮食生产发展和产出的能力迅速回升。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32.8万公顷,比2003年增加5.6万公顷,增长20.7%。与此同时,各地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明显加大,全市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达到2.7亿元,比2003年增长51.4%,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09%,提高0.03个百分点;水利资金总投入达2.6亿元,增长70.3%;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4.4万千瓦,增长21.3%;化肥施用量(实物)达到32.9万吨,增长9.4%。在各有利因素推动下,全市粮食单产和粮食产量一跃提高到5 762公斤/公顷和188.9万吨,比2003年分别增加773公斤/公顷和53.4万吨,比1997年增加483公斤/公顷和6.7万吨,双创历史新高。

(二)南昌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的潜在压力

1.耕地供给能力下降。耕地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为基础的要素,耕地供给对于保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南昌市1996年以来的统计资料看,耕地供给能力呈逐年下降态势。一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6年~2004年,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21 762公顷,平均每年减少2 720公顷,下降1.24%,其中水田面积净减少14 934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707公顷,下降0.92%。目前,南昌市耕地面积只有20.78万公顷,其中水田17.7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68亩,其中水田0.58亩。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给南昌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带来更大的压力。二是耕地质量逐年下降。主要表现在:①缺乏绿肥。从1996年~2004年,全市绿肥播种面积共减少13 778公顷,到2004年,绿肥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28%,比1996年降低4个百分点。②有机肥积造严重不足。目前农户除施用自家有限的猪、牛、羊粪外,几乎不再积造诸如塘泥之类的其它有机肥。而近年来,南昌市生猪饲养呈现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养殖户转移的趋向,农户自有农家肥呈逐年减少态势,使耕地有机肥积造不足的情况更趋严重。③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仅2004年比1996年,南昌市亩均耕地化肥施用量(实物量)就增加69公斤,增长11.6%。长此下去,势必造成耕地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耕作层浅薄、蓄水保肥能力差、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原有水利设施老化。南昌市现有水利设施基本上是90年代以前修建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建于50~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已经老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农田基本建设投工明显不足,水利设施的维护不够,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实行“一事一议”后,农田基本建设投工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二是水利机械装备程度下降。主要表现在,排灌机械持有量下降,固定排灌站减少。

3.粮食价格不确定因素较大。虽然这几年南昌市对稻谷收购实行了最低保护价,但粮食市场的价格仍波动较大,造成种粮效益的波动,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如何保持粮价在合理价位上平稳运行,成为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重要任务之一。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受国际、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南昌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大幅上涨态势。据不完全调查,化肥价格上涨幅度平均在15%以上,有的上涨幅度高达40%,农药价格平均上涨15%,稻谷种子价格平均上涨20%,农膜价格上涨20%。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南昌市稻谷种植成本平均每亩增加40多元,农民因取消农业税增加的收入,基本被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多投入的生产成本抵消。这不仅直接导致农民种粮效益的下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且将导致低收入农户减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或降低投入生产资料的品质,从而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分不利。

5.粮食生产劳动力素质下降。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南昌市大部分粮食生产从业人员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种粮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不高。不少农户仅凭经验种田,由现代的精耕细作倒退到传统的粗放经营。这些现象的出现,对粮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十分不利,将直接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减弱。

6.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①村一级基本没有农技推广单位;②近年来,南昌市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逐年减少,从2002年~2004年来看,全市农村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就由333个减少到253个,减幅达24%;③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影响农业科技新技术的及时推广。二是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难以保证,价格上涨难以遏制,致使农民的种粮风险难以控制。

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南昌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保护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即保证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是关系到粮食能否可持续生产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为此,一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严禁对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二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耕地质量。要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下大力气提高农户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继续加强有机肥积造的必要性认识,建立规模养殖户还肥于农的激励机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防止和减少因化肥的滥施滥用对耕地造成的伤害。三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投工的激励机制,提高农田水利的有效灌溉能力,增强农田的防病抗灾能力。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促进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一是建立健全粮食作物良种繁育体系,扩大优质无公害大米生产技术面积和水稻丰产节本增效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面积,大力发挥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二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兴粮能力。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对种粮大户的培训,提高粮食优质高产实用技术的普及率;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普及科学种粮技术,提高普通农户的种粮水平。三是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三)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一要加大“单改双”力度,提高粮食复种指数,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二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快国家级粮食基地建设,提高粮食规模经营程度,促进粮食增产增效。三要改革耕作制度,扩大旱粮种植面积。要针对南昌市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玉米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促进玉米种植面积的稳定增长。

(四)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五)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二是要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管理,稳定市场价格。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设施农业。

(六)加快提升粮食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通过延长粮食产业链,来拓展粮食市场,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

篇5

关键词:市政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1.当前,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钻孔灌注桩的质量问题 在钻孔灌注桩的质量问题中,断桩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其中发生断桩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钻孔灌注桩灌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灌注的时间大过于长的话,就会出现混凝土在导管内壁外壁上凝固,在这种情况下,会使得混凝土与导管之间的摩檫力变大,导致上拔导管后混凝土不能及时的填入,产生断桩情况发生。另外,导管在混凝土中埋入过深也会出现断桩现象的发生。第二,由于混凝土在搅拌的过程中,搅拌的不够均匀,这样在灌注的过程中会有粗集料集中的情况发生,最终形成导管堵塞产生断桩现象发生,同时,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离析现象,也会导致断桩情况的发生。第三,在钻孔灌注桩灌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护筒底脚周围发生漏水或是由于施工的技术人员施工经验不足,这样就会出现坍孔情况的发生,从而导致断桩发生。第四,在灌装施工的进程中,由于停电或是停水以及机械本身的事故原因等,使得管桩施工不能继续进行,从而导致断桩情况的发生。

1.2 钢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在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钢筋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很多。例如,在选择钢筋材料的时候,钢筋的规格以及形状都不达标,钢筋的表面有严重的腐蚀现象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在钢筋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如果对钢筋的下料和掌握尺寸的准确度不正确的话,都会对组成结构构件的性能产生影响,导致钢筋的性能降低,另外,钢筋骨架变形或者钢盘网变形也会使得钢筋的性能下降。在钢筋安装的过程中,如果钢筋安装的位置不准确、钢筋的数量放的不准和垫块位置固定方法不对的话以及钢筋在绑扎接头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等现象,都会导致钢筋错位。再有就是钢筋焊接的过程中,钢筋焊接的接头的机械性能没有做到符合施工标准、焊接的时候用到的焊条存在质量问题,其性能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是导致钢筋施工的质量问题。

1.3 桥台处的质量问题 如果在桥头填土地方,出现沉降现象,这种沉降现象与桥台的沉降产生了差异,就会在桥台处形成一个台阶,这不仅对过往车辆的安全造成了影响,那么,过往车辆的轮胎也会给桥梁带来一种冲击力,要避免桥台的质量问题,在施工的时候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在选择回填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不仅压实性好的回填材料,同时还要确保该回填材料的透水性能比较好,在施工的时候要压实,这样会降低路堤填土的沉降。第二,在对桩柱式桥台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进行填方,在填方沉降之后,然后修建桥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能够降低结构物与填土之间的沉降差。

2.影响桥梁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

2.1忽略了隐蔽工程。在对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和验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都会更注意一些表面的质量问题,而忽略了那些隐蔽工程。而这样就也会导致一些安全隐患的出现,即使是一个再小的安全隐患,也是可能对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的。在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隐蔽工程有搭接绑扎质量不合格、焊接接头质量差、箍筋弯钩角度不对应以及钢筋间距不均匀等等,为了防止质量事故的出现,我们应更加的重视这些隐蔽工程。

2.2施工人员素质不强。在我国公路桥梁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中大部分的一线施工人员都是专科以下的学历,也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施工技能也是十分有限的,综合素质也较低,因此,施工时他们的随意性较大,并且都不愿意严格的遵照规范去施工,也导致了很多质量问题的出现,如混凝土强度过低、结构耐久性差以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太小等。

2.3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原料的好坏是工程管理的物质基础。高质量、高性能的原料是道路桥梁工程的重要基础。影响施工原料的因素主要有采购人员、掌握材料信息、合理组织材料供应、材料的检查验收、材料的现场管理、材料的试验工作等

3 加强桥梁工程中关键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3.1 承台及系梁 对于出现断桩情况的桩和故障处理的桩以及所有的桩,都要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对所有的桩做到无断层、无夹层的目的,另外其强度还要达到设计要求。针对桩头的混凝土要求对其进行凿出密实的层面,而且要工整,同时还要求清除残留的混凝土和一些杂物,与此同时,标高的设计要符合工程施工的设计要求。需嵌入承台或系梁内的桩头及锚固钢筋长度都要按照工程施工的合计要求去做,在验收钢筋的过程中,不仅要对钢筋骨架重点验收,还要对桩柱钢筋的焊接质量同样进行重点验收,确保桩顶锚固筋符合设计要求,要通过螺旋筋对其进行缠绕固定。针对于砂浆垫层的平整度和标高等一定要达到工程施工的设计要求,该尺寸要符合支立承台、系梁模板的规定,做到模板板面不漏泥浆、保持严密的接缝、稳定支撑,各项指都要标达到设计标准,例如对位置、几何尺寸、保护层厚度等数据。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在模板的表面刷上一层脱模剂,对于外露面混凝土的模板也要刷上一层同一个品牌的脱模剂,切记,在涂刷的时候,钢筋和混凝土的施工缝不要被污染,这样就会有一个线条流畅的外观。

3.2 盖梁与箱梁 对于盖梁的检查主要对柱顶中心、盖梁轴线和钢筋骨架放样,对其进行检查,对于盖梁的钢筋骨架在施工完工后验收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焊缝质量进行认真检查,还要对弯起筋位置进行认真检查,更要对钢筋骨架定位进行认真检查,根据工程施工的设计要求对柱顶锚固筋进行调整,好箍筋。与此同时,对于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预埋件、预埋筋的位置都要认真检查,对于模板的加固、箱梁底板的清洁度和接缝处的平整度都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查,运用塑料板的时候,对于粘贴的要求要做到紧密、无破洞、无鼓包以及无皱折,伸缩缝梁端要注意设置楔形块,预埋支座钢板,腹板、底板钢筋重点检查正弯矩波纹管定位,在进行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确保位置准确,提前准备好钢绞线,整束穿过波纹管,保证钢绞线在管内不缠绕。

3.3对桥梁裂缝的解决措施。对于裂缝问题的产生,目前的水平下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在尽量避免。换句话说,在施工规定上可以允许少量的瑕疵存在,但是要从尺寸上给予约束来进一步约束裂缝的强度和宽度。首先在变形了之后外部环境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使其不受阻碍。另一方面内部的变形值通过材料和拉伸程度给予控制。在其他状况都允许的时候尺寸和温度都不会引起控制,所以能够提供给结构自由变换的客观条件是允许原则,在真实操作的时候,不可能有完全合乎理想状态,毫无约束的条件,但是能够将这一值无限的缩小,接近最小值。从而达到尽可能宽松的状态,如果约束的程度达到了最大值,能够使无论长度怎样都不用设置预留空间也不会产生裂纹,只从材料的弹性方面来解决问题就可以。

4 结束语:总之,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建设的好坏,直接体现了该工程质量的好坏,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因而,我们不要忽视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对于在桥梁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我们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伟锋.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4).

[2]郝洪友.谈桥梁施工及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5).

篇6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质量;分析 

 

 

1 桥梁质量评定概述 

1.1 质量评定标准 

桥梁建设具有投资大、造价高、技术复杂、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所以工程检测和评定较为复杂,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强化质量评定管理,目前有市政标准和交通部标准两套标准,市政标准为每一个工序都制定了检查项目,并对所有检查项目都进行了主要检查项目和非主要检查项目的分类,具体而言,工序可分为模板、钢筋、预应力筋、水泥混凝土、桩基、沉井基础、钢结构、构件安装、砌体、装饰等内容。每个工序首先要进行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质量检测评定,同一工序的合格点数与该项目的检测点数之比乘以100%为该工序的合格率,主要检查项目合格率达到100%,非主要检查项目合格率达到70%以上时该项目可评定为合格,交通部的标准对桥梁施工质量的评定采用100分制,对于分项工程的质量检查项目包括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外观鉴定和质量保证资料四个方面。基本要求和实测项目的满分为100分,如果外观鉴定、质量保证资料存在缺陷,则在前面的基础上扣分,如果最终分数小于70分则为不合格,介于70分到85分之间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良。 

1.2 质量评定的意义 

加强质量评定有助于施工单位按照施工规范严格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桥梁建设任务,桥梁工程的质量不仅影响着工程项目投资的成败,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所以通过施工项目的质量评定可以为工程质量提供最有效的保证,减少严重后果发生的可能性。 

2 桥梁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 

2.1 钻孔灌注桩的质量问题 

钻孔灌注桩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断桩上面,断桩是严重的质量事故,又必须要在施工时预防该事故的发生,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施工问题可能会产生断桩现象:(1)灌注时间过长或者导管在混凝土中埋入过深,都会导致混凝土在导管内外壁上初凝,造成混凝土与导管间摩擦阻力过大,上拔导管后混凝土不能及时填充,从而填入泥浆产生了断桩;(2)混凝土自身的原因,由于混凝土在拌和过程中不均匀或者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现象,都会导致在灌注过程中出现粗集料集中的现象,造成导管堵塞而出现断桩;(3)如果在灌注过程中护筒底脚周围出现漏水或者由于缺乏施工经验,都有可能出现坍孔现象也会引起断桩;(4)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保证施工连续进行,比如导管进水、机械故障、停电等也会导致断桩的发生。 

2.2 桥台处的质量问题 

当桥头填土的沉降与桥台的沉降出现了差异,就有可能在桥台处形成台阶,该台阶不仅影响了行车安全,同时汽车轮胎也会给桥梁不断的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该质量问题可以通过规范施工来避免:(1)回填材料的选择,要选择压实性好和透水性好的回填材料,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压实,这样可以减少路堤填土的沉降量;(2)桩柱式桥台的施工应该先进行填方,然后在填方充分沉降后再修建桥台,这样做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结构物与填土之间的沉降差;(3)根据技术规范要求采用相应措施减少桥面铺装层的裂缝,另外要选择性能好的伸缩缝材料,以保证桥面伸缩缝处的平整度。

2.3 钢筋施工的质量问题 

钢筋加工的质量问题存在于多个方面,在材料选择方面,如果钢筋品种的规格、形状、尺寸不符合要求,或者钢筋有严重的腐蚀问题,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在钢筋加工方面,钢筋的下料和成型尺寸的准确度差、钢筋骨架变形或者钢盘网变形都会造成结构构件的性能下降;在钢筋安装方面,安装位置偏差过大、钢筋少放或漏放、垫块位置固定方法不当、钢筋绑扎接头不正确等都会引起钢筋的严重错位;在钢筋焊接方面,钢筋焊接头的机械性能达不到施工规范的要求、焊条品种存在质量问题,性能不符合要求等都会存在问题。焊接过程中如果焊缝尺寸偏差过大、咬边焊缝与钢筋交接处有缺口、咬边焊缝与钢筋交接处有缺口、电弧烧伤钢筋表面等都会造成钢筋断面局部削弱,或对钢筋产生脆化作用,都会对钢筋的使用性能造成影响。 

3 桥梁工程中关键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篇7

关键词:石灰稳定土、衰减、试验

中图分类号:C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石灰土作为改善路基和路面底基层原料在高速公路中应用极为广泛,而石灰剂量是监理监控检测石灰土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由于石灰土中的石灰与土体孔隙中的空气(CO2)和水会产生碳化反应致使灰剂量随着龄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小,监理与检测单位在抽检灰剂量时所测值与实际施工所用灰剂量相差较大,且在不同时间测定值偏差较大,经常出现在整型后甚至碾压完成后灰剂量不合格而返工的现象,但加灰后处理后又出现压实度不足的现象,为使现场检测的灰剂量更符合实际掺灰量,正确反映石灰土路基填料在压实后灰剂量损失情况,相关检测机构和监理单位必须制作灰剂量随时间衰减的关系曲线,以更好的监控和指导工程施工和试验检测工作。

1.石灰稳定土的作用机理[1]

石灰作为气硬性材料只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不能在水中硬化,用石灰来稳定细粒土发生硬化,石灰将与土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在初期发生离子交换作用,颗粒表面所吸附的钠离子、钾离子等与石灰中的钙离子发生交换,胶体吸附层减薄,胶体颗粒发生聚结;石灰与二氧化碳发生碳酸化作用以及氢氧化钙与水作用的自行结晶作用。石灰稳定土中的火山灰反应是土中石灰的游离钙与土中的活性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等发生火山灰作用,活性硅、铝物质在稳定土的碱性条件下以多种单体或聚体形态存在,稳定土在水热条件下,火山灰反应生成物早期大多呈凝胶状态,随着龄期的增长,生成物由低结晶度向高结晶度转化。形成铝酸钙过程的火山灰反应改变了稳定土的力学性质,其强度和水稳定性大大提高。同时,石灰与土的离子交换作用、絮凝团聚作用,加上石灰本身的剥离、结晶和碳化作用,使稳定土在结构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土颗粒丛生在一起,成为颗粒较大的聚集体,稳定土的密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石灰稳定土土的有效钙、镁含量逐渐减小,石灰稳定土的密度逐渐降低。由于石灰土使土质砂化,造成石灰稳定土密度随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具体衰减情况,要根据稳定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2.石灰土衰减试验及结果分析[2-4]

2.1工程项目简况

江苏某项目属于滨海海积平原区,主要由海积相沉积物组成,以砂层为主,塑性指数为8-26的细粒土路基填料,全线对土质进行掺灰,为保证试验有较高的实用性,室内试验现场取土,不同的取土坑用不同的土源分别作试验,灰剂量分别设置。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同期实施。

2.2石灰稳定土现场施工工艺

由于取土坑土质天然含水量较高,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石灰土施工,含水量降低速度慢,不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首先在取土坑挖方,掺50%左右的生石灰、打堆闷料,时间为3-7天,过湿土和生石灰发生反应,土体颗粒松散,土的含水量、塑性指数降低,土体容易粉碎,土的工程性质得到改善,然后将闷灰土运至路基,并进行灰剂量的检测,确定是否满足设计灰剂量,不满足进行二次掺灰,掺灰必须做到均匀撒布,然后及时完成路基碾压成型。

2.3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在各个取土坑分别现场取土,在灰土施工中,一般对土的塑性指数有一定的要求,宜在(15-20)之间,因为土的塑性指数愈大,混合料的强度也愈高,用土愈粘,混合料愈易压实,但粉碎团粒困难,而砂性土虽无粉碎问题,但难压实,根据工程施工用土情况确定土名,分别制作。将施工路段路基填土按塑性指数分组,可按塑性指数8−14、14−20、20−26分组,选取有代表性的土样和石灰进行灰剂量衰减试验。

试样风干后分别过2.0mm筛,并充分拌和均匀,掺入灰剂量为5%、6%的石灰,闷料后密封放于阴凉处保温保湿。分别作标准击实试验,测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掺灰龄期:压实成型后1天、3天、5天、7天、10天和15天,在制作试样时应制作30天试样,当15天龄期的衰减仍不稳定时,应进行30天龄期的试验。

表1灰土室内试验与现场稳定土灰剂量衰减试验

从室内外对比试验可以看出,石灰稳定土的灰剂量随着龄期的增长有着不同程度的衰减,特别在半个月左右,室内试验5%灰剂量衰减了43.7%,6%灰剂量衰减了37.9%,石灰掺入土中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稳定土经过这些反应,颗粒变粗,使土呈砂性化的趋势,塑性指数、含水量都变小了,土的性质发生改变,石灰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在土中形成骨架,因此石灰的检测时的有效剂量发生改变,导致石灰检测结果降低。

试件采用φ150mm试模在压力机上成型,比较现场稳定土与室内标准击实实验灰剂量的衰减结果可以看出,同样剂量、同样土源的灰土,虽然二者都随着龄期有不同的衰减,但现场灰剂量衰减程度明显偏高,15天时5%灰剂量衰减了47.9%,6%灰剂量衰减了53.6%,这是因为石灰稳定土中石灰是气硬性材料,消石灰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可以再稳定土内部形成强度。而室内材料与空气接触较多,南方地区空气湿度较大,经过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具有一定的可溶性,碳酸钙与水后分解,钙离子含量增加,这是室内衰减速度偏小的原因之一,试验表明空气湿度对石灰稳定土中测定的石灰剂量影响明显。

3.结论

1.通过室内击实试验和现场石灰稳定土的击实试验可以看出,石灰稳定土不同龄期的灰剂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减现象,因此现场石灰稳定土施工工艺中对灰土的闷灰、拌和和碾压时间要引起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灰土拌和,及时碾压,因为石灰剂量的衰减过程,也是灰土强度上升时期,只有合理计算布灰,拌和时间,做到及时拌和,及时碾压,保证灰土在最佳状态下成型,才能提高强度,保证灰土施工质量。

2.在检测灰剂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灰剂量的衰减问题,对不同的龄期石灰稳定土制定灰剂量衰减曲线。可以帮助监理、质检部门在检查中推算施工时灰剂量,以正确评价施工中的灰剂量,防止误判而引起工程费用的增加,所以在施工前或施工中绘制石灰剂量衰减曲线非常重要。

3.空气中的湿度对石灰稳定土的灰剂量检测影响效果明显,由于施工条件的影响,大部分试验室做衰减试验时只做室内衰减试验,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保证石灰稳定土的养护湿度,减轻空气湿度对灰剂量检测结果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张蓓,王海涛,王复明,石灰稳定土最大干密度衰减机理的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7(6),95-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02000)[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政交通也日益发达,对道路的施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道路施工质量问题很多,比较常见的是路基的问题,路基是道路的基础,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道路的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路基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道路路基;问题;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施工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 严格控制不合格的土填入路基。路基填土具有相当的严格性, 不符合标准的自然土一旦填筑地基,会给市政道路的质量埋下安全隐患。因 此在路基施工过程中,要选择符合标准的自然土,对水的含水量也要严 格要求 。

2 保证达到压实标准。由于施工方法不对,路基的压实度达不到 设计要求,使路面产生病害 。防治办法就是不同的土质不能混填,在我 国的市政道路施工中,在路基的压实时一般采用冲击压实法还有一种用机 械的冲击来压实的强夯施工方法。不同地段根据土质不同采用不同的 压实方法,充分保证了路基达到了压实的标准。

3 软土区域注意路基的稳定性。由于地域气候条件的不同,很多 地区如原水塘 、水田地区路基的修筑,因此施工难度大,应制订出相应 的过湿土地基的填筑方法,过湿地区的路基一般采用填砂砾垫层和加 铺工格栅的方法来保障地基的稳定性。

二.影响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路面使用品质。影响 路基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管理方面:材料质量的优劣是影响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 的重要方面,是保障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基础。

(2)技术管理方面:注重路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保障市政道路路 基施工质量。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影响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 因素,其施工过程技术管理与工艺控制是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工作的重点。施工企业要加强路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重视现场 施工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工作质量的提高,以保障城 市道路路基施工质量。

(3)设备管理方面: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过程中,无论是试验、检测、 计量等设备或是施工机械设备对路基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 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是非常必要的。

三、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1严格施工程序 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来开展工作,路基基层的自然土填 筑;根据土质添加材料;采用机械压实等施工程序 。这就要求施工人员 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市政道路工程的防护措施,如坡面防 护、冲刷防护、支挡防护等方面的工作要与路基同步进行,这样有利于 工程的整体进度和质量控制。

2市政道路路基排水 市政道路排水要针对天然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多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施 工策略:市政道路排水主要分为地下排水和地表排水二个方面,这之中应该 特意注意水田灌溉水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再者就是雨水,不 能存留在路面上,应及时排出,这样就能减少对路面的侵蚀及对路基强 度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排水设计,尽最大的可能不让水 贮留在路面上,增强路面的使用性能。

3.材料管理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地使用质量好、数量多、品种齐全、费用低廉的 材料是控制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按施工计划、施工方法要 求,组织各种材料进场,及时出具试验报告,坚持做到用数据说话。

(1)施工企业要根据设计要求,选购路基施工材料,并通过进场检 验、使用前检验等方式确保路基施工使用材料规格、质量等符合设计要 求,为保证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奠定基础。根据工程要求,坚持做到 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坚持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使用,在现场 要掌握工程质量动态,及时提出有关施工中质量的隐患和预防措施要 求,使原材料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并做到可追溯性。

(2)施工企业应重视对取土源进行验证试验。取土场的土源,如果 将来会掘取较深,那么在试验时,也应将探坑取至相应的深度,并确定各 种用土的重型击实标准,做好试验路段,拟定好施工技术控制指标。

(3)加强路基材料堆放管理。在进行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周边环境对路基施工材料存放过程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加强路基材料存放管理,减少周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混入,减少施工材料对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的影响。

4技术管理方面

(1)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影响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施工过程技术管理与工艺控制是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施工企业要加强路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以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工作质量的提高,保障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注重路基材料摊铺厚度、平整度整理、压实度控制等技术参数与工艺,有效控制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同时还要注重路基施工前路基土含水量的控制,在工程施工前对现场存放施工路基土含水量进行检测,确保路基土符合设计要求。在分层碾压过程中,要注重摊铺厚度与碾压厚度的控制,注重碾压设备操作对碾压质量的影响,以严格的技术管理保障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2)健全工地实验室是技术管理的保障。为了能够得到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各项指标,必须健全工地实验室。工地实验室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是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监理、监督和指导施工的重要手段,不能凭主观印象、主观经验和行政干预来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完善的工地实验室体系应该包括自检实验室、监理实验室和监督实验室三级模式,以适应自检、监理和监督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5设备管理方面

注重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过程设备操作的管理,保障路基施工质量,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过程设备操作对路基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摊铺机摊铺平整度、压路机的操作等都对路基的压实度、平整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其通过路基结构传导至路面会影响市政道路的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同时也会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而碾压设备使用中,压路机碾压速度不均匀、急刹车和突然起动、随意停置和掉头转向、在已碾压成型的路面上停置而不关闭振动装置等都会对市政道路路基的施工质量都起到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路基施工过程中,注重施工设备操作管理,以提高路基承载力、路基平整度,满足现代市政道路需求。

四、梅雨季节市政道路施工的要求

根据雨期施工的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将不宜在雨期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提前或拖后安排。对必须在雨期施工的,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快速施工。科学地安排施工,做到“抢晴天,战雨天”,尽量缩小雨期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做好道路工程材料防雨防潮工作。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做好防汛应急准备工作。

做好现场有组织排水工作,对现场的施工便道、设施必须做到排水通畅,排除边坡隐患,防止滑坡和塌方;做好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防雨、防潮工作;制定现场道路路基、路面及附属物以及现场临时设施、库房等的排水防雨措施;准备足够的防水、防汛材料(如草袋、油毡雨布)和器材工具等,组织防雨、防汛抢险队伍,统一指挥,以防应急事件。

雨期施工主要解决雨水的排除,对于大中型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作好临时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阻止场外水流入现场和使现场水排出场外两部分。其原则是上游截水、下游散水;槽底抽水、地面排水。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各地历年最大降雨量和降雨时间,结合各地地形和施工要求通盘考虑。

结语: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选好材料,加强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才能保证竣工后的道路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足够的强度,保证整条道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思宏.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16期:P66.

篇9

关键词:工程测量;仪器;使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测量仪器的重要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测量仪器也在日渐更新,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工程的测量仪器是不可缺少的,工程测量仪器是集工程建设、规划、施工及工程管理过程中对各种角度、高度、摄影等各方面进行测量的仪器。是施工建筑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测量仪器分类及管理

(一)测量仪器的分类

全站仪是电子测距仪,是一种具有光、机、电合为一体的高科技测量仪器,具有水平角度,垂直角度,距离,高差等测量集合为一体的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精密测量的各个领域。经纬仪的测量范围是进行测量水平和垂直角度的工程仪器。经纬仪还可以加载专业配件组合成为激光经纬仪、坡面经纬仪,摄影经纬仪等,经纬仪是基本的测量仪器。水准仪器测量是高程测量的一部分,精准度高使用的频率也比较多。水准仪能够标准测量出两个高度差和水平角度的使用仪器。水准仪用于控制,地形和施工的测量方式。平板仪作为工人在地面测量绘制中最主要的使用仪器。测距仪可以测量出两点之间的仪器。测距仪还分为中程测距仪,短程测距仪。测距仪在建筑工程的使用广泛应用,测距仪发展迅速,精准度也十分高,精准仪在控制地形,施工和放样的测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时间,加强了测量的精准度。

(二)测量仪的管理

根据不同工程项目的要求及情况配备相应的测量仪器,从而加强工程的质量,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的测量成果。在使用测量仪前要保证测量仪的正常使用,各项功能是否正常,不能影响正常的工程使用。保证工程正常使用的同时还要对仪器进行相应的管理。在使用仪器设备之前,应该准备好平整的地点,周围无杂物,避免拎起状态下打开测量仪的外箱,以免测量仪在开箱的过程中滑落损坏。在开启测量仪器箱后要对各个螺丝借口制动,防止螺丝滑落。在将仪器组装成功后选择放在地势平坦的路面,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底座安稳可靠,所有连接处牢固。以上各方面完全达到均可进行测量,在测量结束后要还原装箱时的状态。首先要将仪器上的灰尘处理干净,仪器底座卸下装好,各螺丝松放,在检查所有物品是否全部装进箱内。不要对外箱进行强压,以免破坏仪器。在使用测量仪之前要对测量仪进行检验,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维护好测量仪的各项技能,使用完毕要对测量仪进行养护,以免影响下一次使用。

三、测量仪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1.测量的工作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管理混乱

由于工程测量环境比较艰苦,多在野外工作,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从测量员到测量工程师,流动性均比较大,导致测量仪器管理比较混乱。测量仪器的使用到保养再到安全保管上,丢失和损害的情况较为严重们并且对于测量后的结果数据保管不符合规定章程,导致数据记录不严格清楚,中间还会由于人员更换出现测量数据断档的情况。

2.测量仪器使用中人员素质不等

在工程测量中一些测量人员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经过专职的培训,会由施工员或者其他技术员担当,或者聘请一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刚从学校毕业的人员负责测量工作,导致对测量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不熟悉,既无法单独承担测量工作,也无法对测量仪器妥善保存和护理,无法保证工程项目的测量质量。

3.测量仪器操作不当

测量仪器属于精密的仪器,无论是从使用还是管理上而言,均需要小心保养才能维持测量仪器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测量中,一些测量人员使用测量仪器未严格按照具体的规范进行操作,使测量仪器的灵敏度遭到破会,此外还会随处放置,没有良好的呵护测量仪器的意识,不及时将测量仪器放入容器中保护,导致测量仪器容易出现损坏。

(二)解决方法

1.充分认识到测量仪器中使用的注意事项

要改善测量仪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提升工程测量人员对测量仪器使用中的各项认识,转变自身观念,意识到测量仪器对测量工作的重要性。针对使用测量仪器中各项注意事项,要加强培训,增强人员关注意识,要求切实加强工程测量仪器的使用和保存理念,只有精确的仪器在正确的操作下,才能完成工程建筑施工的测量任务,满足其对测量水平的要求,发挥测量仪器在测量工作,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

(三)提升测量人员的素质

只有从测量人员的素质抓起,才能真正改善测量仪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首先要求测量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清楚明确各项测量仪器在使用中的要点问题,以及在后期的管理和保养上可以按照规定要求。要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测量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在掌握常规的测量仪器的操作要点和维护保养的同时,要随时留意和掌握新型测量仪器的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发展,创新实践的为工程测量做出贡献。

(四)完善测量仪器使用中的各项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明确有力的规章制度下,才能增强测量仪器使用中的规范性,提升工程测量的质量。包括对测量仪器的配置、使用规范、使用步骤、保养规范、管理情况、仪器的标定管理制度、仪器的开箱入箱管理制度、测量仪器的奖惩管理方式都应当形成制度和标准,要求测量人员在工程管理测量仪器使用环节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规范测量仪器的使用行为。并且随着新型测量仪器的不断问世,只有建立完整细致的测量仪器操作规范,才能让测量技术人员学习掌握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功能和更准确的数据。此外,还应当针对测量数据资料管理形成制度,要求对原始测量资料和归档管理做到准确无遗漏,针对测量数据一是可以反映项目施工的情况,二是若数据出现异常也可及时寻找是否为测量仪器出现问题。

四、结语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测量仪的发展逐渐扩大,工程测量的准确度不断提高,对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安全系数也明显提高。测量仪在未来的发展十分可观。我们要在安全使用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测量仪的维护保障它的精准度,从而加强人们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篇10

关键词:桥梁施工;施工技术;裂缝问题;原因分析;改善措施

1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家用车辆数量急剧增加,交通运输行业也不断的加快发展的步伐,作为影响路桥施工质量与施工寿命、维护费用的关键,桥梁的施工技术必然需要跟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国家也加大对公路与桥梁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道路,满足人们对路桥运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现代桥梁施工技术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裂缝问题出现在桥梁的施工技术中,我国路桥工程在近年来的施工项目不断增加,如何衡量工程质量的优劣,主要在于施工技术的运用合理与否,如果出现技术问题,桥梁的质量及施工单位的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2 当前桥梁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裂缝问题的类型

当前我国的桥梁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裂缝较多,而这些裂缝产生的类型有很多种,不同程度的裂缝产生不同类型的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裂缝。如果我们按照水工混凝土的位置来划分,则可以将水工混凝土裂缝可分为表层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如果按其在结构物表面上的形状可分为网状裂缝、爆裂状裂缝、不规则短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斜裂缝等;按其发展情况可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能愈合的和不能愈合的裂缝;按其开度变化可分为死缝、活缝以及增长缝;按其产生原因可分为沉陷缝、干缩缝、温度缝、应力缝和施工缝;按其产生的时间可分为混凝土硬化之前产生的塑性裂缝和硬化之后产生的裂缝。

3 我国当前桥梁施工中裂缝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3.1 桥梁的荷载引起的裂缝

由于桥梁的施工大部分是采用混凝土结构,因此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施工图设计不标准,导致地质钻探布孔过少,对应该作软基处理的地段未作处理设计。由于工程项目相对较多,采用的路桥技术施工处治理论计算方法和选用的计算参数与路桥路面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设计条件较差,导致地质钻探布孔过少,荷载能力就由此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另外,雨水侵蚀造成路堤填土流失和强度降低,小偏心受压和受拉区配筋较多的大偏心受压构件,类似于中心受压构件。而软土地基的钻探深度不够,荷载少算或漏算,未能准确探明软基范围和深度以及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造成路桥过渡段路堤沉降。无论是设计人才的充沛与否,路桥表面的雨水侵蚀造成路堤填土流失和强度降低,无论是设计程序的合理性,还是评估机构的经验多寡,缺乏技术人员的支持,地基的钻探深度不够,未能准确探明软基范围和深度以及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设计任务累积,无法及时提供多重方案选择。此外,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机械搬运安置过程中的接触、撞击,会形成土基塑性变形的积累,但是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未够充分,常常伴随安全隐患,甚至导致路堤失稳。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路基路面在车辆荷载以及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而且,路桥施工技术的项目库的完备性、设计软件的先进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够科学标准的路桥施工图导致路桥施工有许多漏洞。

3.2 桥梁施工过程中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桥梁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工程建设的程序和体制很不完善,缺乏健全的工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也成为了当前路桥施工技术裂缝的重要漏洞之一。当前很多桥梁施工末作加固处理但按规定施工的路段,虽然后来沉降较大,这些处理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从而降低路桥间的刚度变化以及沉降差异,以减少路桥间的不平顺,从而防治或避免桥头跳车现象。有的地区认为,有“硬壳层”存在的软土地基,宁可不作软土地基特殊处理,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因此,温度的变化已经导致到其出现较多的裂缝问题,影响到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

3.3 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大部分的桥梁施工都应用混凝土,而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路桥的台背填土使地基对结构物产生负摩阻力和纵向推挤作用,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目前建设的桥梁逐渐向大跨度发展,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如果混凝土材料选用不当就容易使路桥出现裂缝甚至破损现象,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沥青混凝土的混合料的温度离析会导致路面压实度不均匀,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

4 桥梁施工技术的裂缝问题的改善方案

4.1 从桥梁的表面进行裂缝填补和修补

对于那些因为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的桥梁裂缝,我们可以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在其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进行填充处理。为了使到桥梁的表面修不好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也可以使用灌浆法,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进行结构强补。

4.2 规范桥梁施工的设计图纸

为了改善路桥的施工技术管理问题,施工单位应该要按照国家相关施工标准和规范来执行,设立路桥施工技术部门,制定适合自身的技术管理制度,有序的、科学的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各个环节的施工技术工作。在施工之前,路桥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人员要立起路桥施工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标准,共同进行图纸会审,对质量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有序的、科学的组织起来,对技术的应用应该用制度进行规范,不断的对施工技术进行完善和革新。

4.3 规范施工材料的施工

由于路桥的技术施工对于材料的使用要求十分之高,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当前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一种以其高强、轻质和抗变形能力强的特点为代表的高强混凝土作为主要施工材料。在桥梁结构向轻质、重载、大跨、耐久方向发展的新时期,高强混凝土显然能够克服路桥自重过大的缺陷,实现桥梁跨度的进一步提高。使用高强混凝土作为主要的施工材料,使到路桥的抗震性能好,能符合现在的抗震要求,同时也能够减轻自重,大大增大桥梁的跨越能力,降低桥梁高度,节省资源。除此之外,规范材料使用的时候,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通过改善材料提高了桥梁的耐久性,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国家财政支出,为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对于路桥的施工技术进行裂缝处理,应该要保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制度。建立登记、整改制度,在查出的隐患没有排除前必须有可靠的防护措施,保证每道工序的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就能防止或减少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减轻甚至避免路桥软土地基沉降现象,提高路桥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路桥施工防治措施,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运输、装卸,混合料的装卸、拌和、压实,以及对路桥摊铺过程中的每一个工序、细节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控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那么就能够有效地保证路桥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