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安全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化填补监管漏洞
“在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普遍存在着监管人员少、企业分布分散、监管难等诸多问题。监管部门往往只能在事故发生后才能发挥作用,导致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落后的监管手段。”航天信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项目负责人张立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为了实现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有效监管,近年来我国开始尝试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食品药品进行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的全程监管,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国家食品药品“十二五规划”》、《食品安全法》等国家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法规文件为依据,利用高科技、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航天信息结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实际工作设计研发了一套完整、规范、长期有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地在辽宁省的锦州市、本溪市、辽阳市、朝阳市、抚顺等城市实施应用,对药品生产流通和餐饮业的生产经营实现了安全监管。
全程监管供应链
“作为国家级信息化企业,航天信息先后研发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系统以及北京口岸进口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等食品药品安全解决方案。”张立岩告诉记者,基于此前的经验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实际工作要求,该监管系统的功能架构由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追溯管理系统、食品药品经营和服务许可审批管理系统、从业人员上岗信息管理系统、食品药品经营企业台账远程巡查管理系统、移动执法管理系统、指挥监控调度中心等六大系统组成。
“其中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对食品、药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管;食品药品经营和服务许可审批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服务许可证核发、变更、延续、补发以及注销等业务的受理、审查、审核、审批、制证、送达等全过程的信息自动流转与管理。”张立岩说道。
其中,从业人员上岗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防止一个人重复注册、在多个企业注册的情况,以及企业虚报、乱报从业人员信息的情况,为执法人员执法提供相关依据;食品药品经营企业台账远程巡查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远程监管和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移动执法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现场扫描、数据上传、罚单打印、应急、信息查询、在线交流、GPS定位、实时监控的移动信息化。
篇2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矿山安全管理系统,将矿山重大危险源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分析[5],然后将采集到的环境与设备的信息及时处理,实现矿山生产、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控与管理,从而达到矿山安全管控智能化目的。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是由三个层面构成:采矿现场和重大危险源的感知系统层、信息传输层和智能处理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感官,主要利用RFID标签和读写器、M2M终端、传感器、GPS以及其他感知设备感知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与采集各类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它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关键;信息传输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主要实现异构网络之间信息的可靠传递,包括局域网、延伸网、接入网和主干网,可以通过电信网、互联网、行业专用通信网络实现传输;智能处理应用层提供物联网和用户之间的接口,它与具体的现实场景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矿井环境监测及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为矿山资源监控运维平台、通风系统监测监控、视频监控、地压监测、系统管理、查询平台、统计分析平台和报表平台等。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矿井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由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地压监测和视频监控等4个部分构成。1)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矿井中通常含有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其中需要监测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02)、瓦斯气等,其中对H2S和S02的监测主要在深部中段。2)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对通风系统的监测监控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通风系统环境及其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的监测,包括井下风速、温湿度、粉尘浓度的监测,主通风机的负压、电机温度、电流、电压监测,主通风机、局扇、辅扇的开停监测;二是对通风系统中主要设备的控制,如主通风机的开停控制、转速控制以及风机的自动轮换控制等。3)地压监测。为保证矿体开采过程的安全可靠,需对深部中段的地压实施监测。4)视频监控。井下视频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对井下重要区域的可视化直观监视以及对井下工作现场生产情况的图像记录,使值班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为事后分析事故或特定查询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
通过矿山安全管理平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实现智能矿业、数字矿山。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实时性:矿山安全管理物联网能获取原始的采矿生产过程数据、生产安全信息,实现实时控制与管理;(2)可视化:通过安全管理平台,将生产安全管理有效数据可视化展现;(3)精准化:决策者通过对实时生产、安全信息数据的判断,实现精确化管理[6];(4)自动化:通过物联网功能,实现管理和决策的自动反馈与实施,从而提高矿山生产效率。
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矿山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提高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己成为矿山开采者的共识。然而,物联网技术在矿山开采行业方面的成功的案例还比较少,相应的技术研究也较少,概念上研究多,实际应用相对来说较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开采安全管理系统的感知、传输和智能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实现这样的系统,为矿山开采的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时强 王国帅 单位: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
篇3
【关键词】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
1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
我国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码头数量在不断增加,港口危险化学品存储罐区及输运管线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港口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储罐和运输管线给港口区域带来的安全风险也与日俱增。2010年,大连市“7?6”中联油石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逾430 km2海面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3亿元,事故救援费用为万元,事故清污费用为11.68亿元; 2013年,青岛市“11?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65人遇难,已核定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可见,港口危险化学品事故具有危害大、影响面广、应急处理难度大等特点,给港口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工作带来非常严峻的考验,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已明确规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是港口危险化学品储罐和运输管线的安全监管部门。目前已有部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相关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加强对港口危险化学品信息的动态掌控,提升其对港口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能力。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1)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仍以人员现场巡查监管为主,缺乏相应的监管设施设备,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监管信息化水平低;管理部门缺乏对建立完备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的思路和能力。[1]
(2)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对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数据资料的有效汇总,静态数据多,动态数据少;缺乏基于电子地图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的数据分析,缺少在通过信息系统开展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方面的技术支撑。
(3)目前已建成的应急指挥系统在运行初期尚可使用,但由于缺少与日常安全监管业务工作的结合,“平战脱节”,导致应急指挥系统中数据库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当发生突发事故时,难以有效辅助决策。[2]
针对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基于“平战结合”思路,提出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方案,将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应急预案演练等工作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指挥调度等有机串联,通过整合数据资源,使数据资源“常用常新”,实现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
2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建设目标
(1)建立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建立港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码头、罐区、管线,以及安全、应急设备设施“三维可视化”电子分布图数据库。
(2)建立基于“二维与三维联动”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为便于直观分析,基于港口电子分布图对危险化学品罐区、管线等建立三维场景,从事故信息报警、事故地点,到周边现场分析、应急救援指挥,形成层级明晰、联动迅速、指挥有效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3)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系统。立足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管理工作,实现港口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备案、港口企业安全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港口安全评价备案、港口日常监督检查等信息的整合。[3]
为保障应用系统使用效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指挥场所,配置相应的远程监控设备、监管检测设备、现场取证设备、监管交通工具、应急通信工具等。
3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设计
3.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根据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求和系统的建设目标,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如下:
(1)网络平台层。此部分是承载数据传输、交换的基础条件,一般依托政务外网等现有的网络实现信息的采集、整合、处理、分析和展现。网络平台层为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等在网络传输方面提供支撑服务。
(2)应急指挥中心。此部分包括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应急会商室、会议室、新闻室,以及应急指挥分中心应急会商室的装修设计(机房、机电系统等设计)。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是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延伸和扩展。
(3)基础支撑系统层。此部分包括港口安全监管业务数据采集整合、视频数据整合、呼叫中心系统、二维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等。基础支撑系统层为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软、硬件支撑。
(4)数据资源层。此部分是在通过交换平台整合现有业务系统数据的基础上产生的。采用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数据交换标准,确保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传输、分析、管理和共享的整个流程在各系统间顺利交换,以实现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目标。数据资源层为各类应用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5)综合应用层。此部分是在基础支撑系统层及数据资源层的基础之上,基于“平战结合”的思路,深入分析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需求,整合、设计和开发“三维可视化”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二维与三维联动”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和“移动互联网”的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系统。
(6)信息层。此部分包括大屏幕、视频会议系统、显示终端、电话传真、手机、门户网站等,其中除门户网站和视频会议系统外,其余均主要为应急业务管理使用。
(7)应用接口层。此部分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接口,为上下级应急信息资源接入和共享提供数据基础和通信机制,也为将来与其他行业的各类外部应用(安监、公安、消防、环保等)进行数据共享打下扎实的基础。
3.2 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3.2.1 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
此系统主要实现对包括地面、建筑物(如辅助建筑、锅炉房、污水处理厂、配电所、消防泵站、办公楼、消防车库等)、储罐和管线、细节设施(如消防设施、仪器仪表等)、码头及其设备设施等整个港口危险化学品监管区域和地上地下设备设施建立精细的地理信息模型。此系统不仅可实现包括罐区、化工泊位、管线等重要设备设施的三维可视化,而且还可实现包括放大、缩小、旋转、平移等在内的外部环境交互式浏览功能,同时实现公共设施、消防设施内部精细化建模和交互式浏览功能。
3.2.2 基于“二维与三维联动”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此系统用于港口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处置决策,主要功能包括应急值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调度、应急信息、应急评估、事故案例管理和综合统计分析等。为体现“平战结合”的思路,用户可开展全程计算机模拟的应急演练演习及基于情景规划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危险化学品应急事故模拟演练,同时实现演练计划制订、演练场景搭建、演练过程控制和回放、演练效果评估和记录等功能。
3.2.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系统
此系统主要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港口危险化学品企业基础信息、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审批、人员持证情况、港口重大危险源备案、事故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备案、安全评价机构备案和综合统计分析等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监管业务功能。
3.3 应用系统数据库设计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数据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其主要用于描述港口及与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有关的地理位置和几何形状;第二类是与空间位置无关的数据(见表1)。
4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在 大连港的应用
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针对大连港实际业务情况,设计开发了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平台,平台应用情况及特点如下。
4.1 海量多元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和高效展示
大连港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采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可以高效支持海量三维场景数据加载及模型显示处理,具备分级加载、高效展示能力,同时能够叠加展示高分辨率影像图信息。大连大孤山区域三维模型、高分辨率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等一整套数据量在系统中可以流畅加载、漫游,并且可以与地理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兼容和共享,实现数据同源化处理。
4.3 以分类图、剖面图等方式展示管线数据动态
大连港范围内管线繁多,传统的地图展示无法直观了解管线的材质、管径、货种等信息。因此,按照原油、成品油等不同货种对管线进行分类,并在管线交汇等重要节点处以剖面图形式展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4.4 既定预案与随机触发并存的应急模拟演练
除可实现按传统的预案方式开展演习外,此系统还可以模拟各种突发状况。系统有观摩功能可为评估和教学提供场景演示,完善的评估功能对演练全过程进行记录和数据采集,且可以随时回放。整个演练过程完全基于三维场景模型进行,其中控制转向可对三维空间中的场景、设备、人物、事故表现等元素进行控制,从而使演练参与人员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模拟演练的内容和效果,实现演练过程的所见即所得,大幅度提升演练效果。
4.5 基于“互联网+”的港口安全监管
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和企业整改工作是港口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互联网+”思路,将日常安全检查工作从计算机端移植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端,开发相应的安全监管软件,使现场检查人员可通过智能终端查询港口企业安全基础信息,下载安全检查记录表,在移动终端上记录检查结果。同时,通过蓝牙连接便携式打印机,可以进一步实现现场检查结果单的即刻打印,整个检查过程的全部信息可以自动同步至服务器端,方便后期统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曾亚梅,徐连胜.新条例实施后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场所现状[J].港口科技,2013(12):40-45.
篇4
当我们乘坐轿厢式电梯时,有时会突然遇到停电、梯门无法顺利开启、电梯突然冲顶或蹲底等突发事件,手机没信号、拍门无响应、无法顺利表述故障类型……正当我们心怀恐慌、焦虑不安的时候,安装在轿厢内的视频系统自动开启,电梯管理平台系统通过视频,一边安抚乘客的情绪,一边教授大家如何自救。很快,维保人员赶到事故现场,根据系统反馈,排除故障,救出受困乘客。
以上的场景,就是电梯物联网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实际应用。
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处长李亮华介绍,目前在北京市东城区,有2013部电梯已经试点“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至“十二五”末期,全市的电梯都有望纳入物联网监控平台。
电梯安全 引发思考
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一上行扶梯发生设备溜梯故障,造成1人死亡、3人重伤、27人轻伤。事故发生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起事故也给北京的电梯安全运行敲响了一记警钟。
“北京市电梯行业有着自己的特点。电梯事故稳中有降,但仍然是防范的重点。”李亮华介绍说,首先是数量多、增速快,截至2013年5月底,全市电梯已达15.2万台,“已经超过了美国纽约的电梯数量,居世界城市第二位,并且还在以每年1万多台的数量增加。预计到2020年,全市电梯将达到20万台。”但是与全国相比,北京市电梯整体安全状况还相对平稳。
另外,电梯故障频发,社会关注度高,投诉占比也较高。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电梯投诉举报已占到北京市类特种设备投诉量的86%。
因此,北京市电梯安全监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电梯安全环节链条长、安全责任分散。”以一个居民楼为例,电梯的使用单位、物业、电梯制造商、维保单位都对楼内的电梯负有安全责任,但是各自的责任又不明确。
老旧电梯占比不断攀升。李亮华列举了一组数字,截至2013年4月,北京市“10岁”以上的电梯已达3万2577部,占全市电梯总量的23%。
李亮华分析说,当前电梯安全工作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渠道不畅,导致电梯发生故障时难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进行维修,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消除。二是电梯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供应混乱。由于原厂配件价格较高,不少维保单位为降低成本而选择劣质配件,导致电梯部件频繁维修,使用寿命缩短。三是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单位数量多、规模小,安全管理水平和组织化水平低,企业诚信机制不健全,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突出,均难以保证电梯的质量。
除市场机制外,李亮华还提到,目前我国电梯行业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例如最为关键的电梯报废制度,目前我们并没有出台。”为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2012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牵头单位,出台了一部地方标准——《电梯主要部件判废技术要求》,并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制定,不仅改变了电梯部件报废无据可依的现状,而且还将大大推动全市老旧电梯的更新改造进程。
虽然近年来我国电梯数量快速增加,但承担电梯设备检验任务的人员数量却严重不足。“电梯检验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的培训,这就使得检验工作量大与专业人员数量匮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李亮华表示,“物联网技术,是未来电梯安全监管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思路,是用新技术提升安全工作效能,从而达到科技创安、智慧监管。”
智慧监管 智能感知
北京电梯物联网技术,是在电梯控制系统增加数据接口板,采用直接读取电梯主板协议的方式获取电梯控制系统输出数据,辅以部分传感器信息,实现对于电梯运行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应用。
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将物联网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实现城市运行智能感知。2010年,电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被列入《北京市市级国家行政机关2010年度创新创优项目汇编》;2011年,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被列入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13个应用示范工程之一;2012年,该项目被列为北京市2012年为群众办理的35项重要实事之一。
李亮华告诉记者,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搭建市区两级电梯信息检测平台,实行对电梯的全面监测,包括安全信息的收集、监控,对电梯故障事故进行预报预警、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理。
2012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东城区开展了电梯物联网的试点工作。
“比如某写字楼的一部电梯发生卡门故障,以往被困人员会通过电话向维保单位求救,但维保单位可能距事故现场较远,救援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被困人员在焦虑的心态下,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自救方式,反而给救援带来不利影响。”李亮华举例说,“如果采用电梯物联网技术,电梯的运行情况可以被实时监测。发生故障时,整个物联网监管系统会自己判断故障,并立即启动分级响应救援机制。故障发生后,电梯维保人员、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或网络收到电梯故障消息,消息已经注明故障类型。如果维保人员在半小时内没有到达现场,电梯属地安全监察机构,将收到报警短消息。若被困人员在2h内还未得到解救,平台系统将自动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传输数据进行报警。”
“概括来说,电梯物联网系统有五大功能。”李亮华介绍说,一是对电梯基础数据和动态运行数据实时监测、采集,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实现电梯故障、事故的第一时间报警。发生故障后,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第一时间响应,30min内到达现场;超过30min的,将逐级启动区、市级应急机制。三是实现电梯故障的统计分析,落实各方责任。四是以电梯故障分析为基础,进行电梯风险评估,实现分级分类监管,如:对某一品牌、某一关键部件,在某一时刻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给出预测结论。五是科技惠民,能够通过该系统向公众公布应急信息,或者进行重大事件的预警。
困难重重 逐项突破
从电梯物联网项目立项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李亮华坦言,在这两年中,他们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每一步都走得很难,但是每一步都踏踏实实。
“首先是物联网技术前端的问题。该技术需要在电梯内安装一个数据采集设备,也就是一个类似黑匣子的设备。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却花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去协调沟通。”李亮华告诉记者,这需要电梯制造商的配合与支持,以及技术集成开发。
“其次是网络问题。”李亮华介绍说,物联网的应用,离不开互联网,如果要在电梯上实现物联网监管,则必须有网络信号覆盖。但是目前根据试点情况,发现有的电梯内信号不稳定,“这也需要我们和一些通信商协调,争取建立电梯内的网络信号。”
“另外就是平台建设的问题。”电梯物联网技术没有可参考的成熟经验,“大家都是摸索着进行。”李亮华表示,后期的数据分析、应用,下一步的改进,都有着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慢慢探索。
篇5
关键词 农产品监管;物联网;LIMS;追溯;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37-02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以及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采集物体的信息,按约定的协议,把这些信息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形式。通俗一点讲,物联网实际上就是将实体的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机制记录到局部或互联的信息系统中,通过互联网或内部网络,可以实现实体信息的处理与高效运用。
现代物联网技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农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新兴科技成果尚未在这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将科技发展成果应用于这个行业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掌握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信息,对于建立覆盖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利用可联网速测仪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利用农产品速测技术,已经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设立了大量的农药残留速测、兽药残留速测、水产品速测等检测点。这些检测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速测点的检测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这些检测点通常是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自主建立的,检测积极性不高,检测人员缺乏必要的检测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这些检测点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质量安全监测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开发出可进行无线联网或有线联网的速测仪,并且已经应用到了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监管中。这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仪器具有检测数据先上传后打印的特点,不能人为录入或修改,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另外,可以在检测场所安装联网的影像监控设备,利用网络视频监控技术解决远程实时监管问题,确保检测结果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农业行政部门可以建立监管中心控制平台,实时收集、存储检测数据和影像,实现对各检测网点系统管理,并且将监管控制平台的统计分析数据到公众信息平台,或者将该信息传输到其他农产品监管信息系统。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分别设立这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重金属快速检测、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等检测站,可以有效地控制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中产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素,也可以明确责任,便于监管部门对相关责任人的管理和处罚。
2 利用土壤重金属传感器监测土壤和灌溉水中重金属污染情况
重金属(Cd、Pb、Hg 、Cu、Cr 等)是危险的污染物,往往长期积累在生物体内不可降解,在极其微量的情况下也会对各种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近年来发生的“雀巢婴儿食品涉毒”、“镉米”、“香烟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等多起公共食品安全事件都与重金属超标有关。
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政府也纷纷加大检测力度,在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增加了食品安全检测的项目并扩大了检测范围,以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现阶段的土壤重金属的检测方法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生物示踪法、免疫测定法、电化学方法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测无需对土壤进行前处理就可以直接用仪器进行测定,并且可以快速地测出测量土壤中所含的大部分重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具体的含量;生物示踪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而免疫测定具有快速、操作简单、灵敏性高、成本低等优点。
随着食品安全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可以在线监测金属离子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电化学法具有检测精度高、检测时间短、稳定性和重复性好、设备成本较低的特点。系统主要包括PDA、电化学检测模块、GPS 定位模块、3G 通信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电化学检测模块传输的信号经过PDA分析,得出所测物质的类型和准确的含量,同时融合GPS 定位模块采集到的位置坐标,并且通过3G 通信模块发送到服务系统[1]。这种重金属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出土壤中的汞、铅、镉等多种有害重金属,目前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相信这种方法很快就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各地的农产品种植耕地上安装重金属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定期将检测到的土壤或灌溉水中重金属含量数据传输到统一的数据库。当重金属含量低于限定值时,将检测数据直接纳入该产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中;当重金属含量超出警戒线时,自动切断该产地的农产品的供应链,并发出警报,便于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作出相应的处理。
3 利用LIMS共享农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数据
随着国内检测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平、管理水平、检测办公条件的不断提高,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并应用。传统意义上的LIMS包含:检测流程管理、报告管理、资源管理、数据采集和处理及相应的安全设置等方面。目前,最先进的LIMS解决方案是基于应用服务器平台和关系数据库开发的应用系统,这类系统容易和其他系统对接,从而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
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实验室按照旧的方式运行时,工作量大,管理繁琐,容易引入人为的错误,而且造成大量的纸张浪费。最为关键的是无法实现对实验室运行过程的实时监督和信息传递。农产品检测实验室使用LIMS后,可以将农产品风险监测的结果直接上传到上级网络,还可以将监督抽检的农产品的检测结果直接纳入相应的质量追溯系统[2]。
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认定一般采用定期考核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无法真实反映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情况,很难保证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质量。LIMS系统中具有工作流程管理功能,检测工作运行中的各环节的操作和管理全部实现在线操作和自动流转,具有自动采集大型仪器数据,自动生成检测报告等功能,不但可以降低人为出错机会,而且还可以避免人为修改检测数据。LIMS系统还可以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可以自动记录仪器的检定、校准、期间核查、日常维护等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在线实时了解仪器状况,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LIMS系统接入互联网后,CMA和CTAL管理部门可以实时远程监督实验室的运行是否符合要求,彻底杜绝为了应付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而做假的行为。实验室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等质量控制活动。
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获得的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检测数据,通过互联网汇总到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自动生产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图,为管理者和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预警。这些检测数据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分享到农业信息网等农产品信息平台。对于生产者和经营者委托检测的农产品,根据相关的批次,将产品的检测结果纳入该产品应相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库。
4 利用质量追溯系统汇总监测结果信息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将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农产品监管途径,通过条码能追溯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的详细信息。通过追溯管理,对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实行质量追究,从而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实施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使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的每一步都有记录,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陆续建成了大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贡献着一定的力量。但是,由于记录的信息都是由人工录入,而且输入的内容偏少,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不足。以陕西省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为例,农产品追溯信息中目前只包括播种记录、施肥记录、灌溉记录、病虫害防治记录、采收记录5个方面,缺少权威部门确认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检测结果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要求,农产品监管部门也很难以此作为跟踪执法依据。
目前,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都在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建立并实施了不同的追溯查询系统,在一定区域实现了农产品的追溯管理。但各系统之间互不兼容的问题严重,不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还不利于政府部门统一实时监管[4]。因此,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分析中心,接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各方面信息,包括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信息、土壤重金属信息、农产品抽检定量检测信息等,整合所有的有价值信息,将信息全部汇集到农产品追溯平台[5-6]。
5 结语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7-9]。应该利用现代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检测技术,建立立体的监管网络和科学的信息分享渠道。使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有原始数据和监控视频配合,确保展示出来的信息全部真实可靠(图1)。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可以通过调查追溯信息,找出发生问题的具体环节。
从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实现快速检测的传感器技术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生物毒素含量、违禁添加物等将会被全程监控,并且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及时地传递给监管者和消费者。
6 参考文献
[1] 王辉,刘刚.土壤重金属快速监测仪器的研究[J].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重庆:创新农业工程科技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11:1004-1007.
[2] 朱卫良,端木竹筠.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J].电子与封装,2006(3):40-42.
[3] 崔野韩,王富华,刘鹏程,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57-59.
[4] 陈松,钱永忠,王为民,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0-52.
[5] 徐建鹏,周鹿扬,张淑静.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2(2):71,81.
[6] 冉文江.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系统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32-36,53.
[7] 刘东红,周建伟,莫凌飞.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及农产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2(1):152-158.
篇6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平台,因此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共享社会资源。在平台上开发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承袭了互联网的开发特性,金融服务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网络上探寻金融资源,提供更加直接的服务,整合客户资源。并且由于互联网具有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人们通过互联网寻找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变得更加便利,这也就推动了金融行业向着更加个性化、服务更加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普遍问题
(一)现实货币管理困难。由于互联网交易方式的不断发展,人们适应了更加便捷的无货币支付方式,而电子货币开始变成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支付凭证,而电子货币不同于现实中的货币,并非我国央行所发行的,这也就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发行体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清算大多是电子货币的形式,交易中不再出现现实货币的身影,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当今,现实货币的发行与流通监管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平台而发挥起来的金融分支,因此互联网中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发生信息泄露和更改的危险在互联网金融中同样存在,又因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数据通常跟电子货币相关,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平台一旦出现技术漏洞就很容易被攻击,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要进行极为严格的监管。但当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在监管方面都存在一些漏洞,制度体系不完善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给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三)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仍需提高。互联网金融在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极高,因此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安全监管就必须提高互联网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但当前,黑客技术发展迅速,给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维护人员带来了管理难题。有些技术人员在建构互联网金融网站和相关APP时就自开后门,伺机监守自盗,有些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面对黑客攻击一筹莫展,技术人员在责任素质和技术水平方面的缺失致使互联网金融行业危机四伏。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强化策略
(一)明确监管责任,逐级落实。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体和范围,加强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将互?网金融的业态归入到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当中,这将有效提升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效率。
(二)确定监管原则,提升效率。为能有效将互联网金融监管得到优化,就要在监管的原则上得以明确化。互联网金融是比较新型的金融模式,但是其本质还是金融,这就需要在监管的过程中注重相应的原则遵循。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监管的效率水平的提升,要能遵循着适度性的监管原则,将市场自我调节作为基础,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要尊重。然后要能重视效率性的原则,监管过程中将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就能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目的得以有效实现,然后按照实际进行制定监管的措施。
(三)强化监管力度。当前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其法律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空白,使得互联网金融缺乏制度监管,给某些不法机构留下了圈钱的空子。我们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从法律的层面给互联网金融制定严格的规范,提高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对互联网金融公司实行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的外部监管方式,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夯实法律基础的前提下。制度的准绳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一道屏障,我们必须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进行制度的制定,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资格的核发和金融交易的操作,保障互联网金融用户的合法权益,保证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篇7
“三大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5年,质检总局在全系统内部署开展了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和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三大战役”。经过全系统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5年上半年,特种设备事故总体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含相关事故)96起,死亡94人,受伤106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3起、下降3.03%,死亡人数增加1人、上升1.08%,较大事故22起,同比减少2起,下降8.33%,一般事故74起,同比减少1起,下降1.33%,没有发生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
在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中,各地共排查15年以上老旧电梯8.2万台,督促使用和维护保养单位自查电梯236.9万台,发现存在隐患的电梯11.1万台。其中,隐患已整改的7.9万台,停用5 697台。另外,全国已有6个省(自治区)开通了电梯应急专用呼叫号码,平均救援时间可以控制在4.8 min以内,多个城市建成并运行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
通过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成立了质检总局压力管道安全技术中心,用以提供技术支撑。各地质监部门也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工作方案,大力推进油气输送管道检验检测和风险评估工作。
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将在用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普查工作列为重点节能措施,纳入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
陈钢指出,近几年,我国特种设备事故呈下降趋势,当前基本处于平台阶段,在大安全生产领域也处于较好水平。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潜在风险,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探索电梯安全监管改革
湖北荆州“7・26”自动扶梯事故发生以来,引起了媒体、公众较大关注。陈钢表示,此次事故的事故等级虽然不高,但是却造成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演变成了一起公共安全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的危机感。
近年来,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特种设备的潜在风险越来越高。自2005年至今,全国电梯数量从60万台增长到360万台,压力容器从150多万台增长到320多万台,并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陈钢指出,在未来的5~10年间,电梯、压力容器等设备的老化问题将更加突出,安全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需要用创新思维,进一步推进监管工作改革。
电梯安全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责任链条长,利益关系复杂。在电梯监管方面,各地以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为起点,建立了符合各地需求的方案,以解决“三无”和“老旧”电梯的维保问题。北京通过建立电梯维修基金“蓄水池”,有效缓解了维修基金提取过程长、速度慢的问题;重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较好地完成了部分老旧电梯的改造;广东推行责任保险,建立了赔偿救济机制。
另外,针对电梯安全责任链条长的情况,广东省推行了制造、安装、维保一体化机制。电梯安全监管涉及开发商、业主、制造单位、物业、维保等多责任主体,广东在使用环节上,推进首负责任制,以此来解决制造与使用割裂的问题。针对部分使用单位认为一体化机制会提高维保成本问题,陈钢表示,可以通过修改安全技术规范,建立按需维保制度。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要求,电梯应该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洁、、调整和检查。陈钢认为,对于质量较好、维保状态较好的电梯可以延长维保时间,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我国人口密度大,电梯使用频率高、负荷大,很多电梯存在24 h运转的情况。因此,要根据我国国情,对比国外标准,从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保、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凝练出电梯安全技术基本要求,加快制订我国电梯安全技术规范。目前,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已在11个城市开通,电梯物联网应用也已经在5个城市开展试点。质检总局将利用电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电梯事故、故障的原因分析,并将其与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结合起来,加强对电梯运行状况的监控,提升电梯安全管理水平。
制定顶层设计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日益凸显,“三个不适应”问题仍然存在,即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和监管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不适应、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检验力量与设备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不适应、特种设备监管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节能工作的需要不适应,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快推进改革加以解决。因此,质检总局制定完成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以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有效有序推进改革。
顶层设计方案分别提出了2017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到2017年,主要是要完成当前较为迫切且具备条件开展的具体工作,包括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行政许可和检验改革、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等;到2020年,主要是提出了建立以多元共治为特征、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的战略目标。分别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改革创新监管模式、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深化检验工作改革、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方面,厘清了企业、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检验机构、社会力量的职责边界,提出了行政许可和检验工作等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
顶层设计方案将风险管理和分类监管的理念贯穿始终,根据特种设备的公共性,实施基于风险的分类监管。对于公共性较强的特种设备,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对于其他特种设备,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由政府制定统一的市场规则和设备安全技术基本要求,技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是以市场准入为主导,政府对企业、产品和技术机构进行监督。
行政许可改革主要是根据特种设备的风险和公共性等因素,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从生产环节和使用环节分类推进。对于生产环节,按照企业对产品质量负主责、政府作为多元共治一方,实施科学监管的原则,改变由政府主导的单一许可准入方式,逐步转为由政府保留必要的行政许可、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的产品市场准入以及行业自律三种准入方式。对使用环节,明确使用登记为使用许可,分类改革现有的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
检验工作改革是按照检验性质、领域分类推进的,在顶层设计方案中改革了现有制造、安装的监督检验制度,调整了监督检验的范畴和收费政策。对定期检验的项目、周期等,依据风险程度进行重新划定。实施核准加授权的检验机构准入方式,即在经核准的检验机构中,由中央或属地监管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检验机构能力、业绩、诚信等多方面因素,授权部分检验机构在本地开展检验业务,实施动态调整。
但是,鉴于特种设备涉及公共安全,在当前我国社会诚信体系未完全建立、社会法制意识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尚无法完全依靠企业自主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特种设备检验还不能实行完全的市场化,应该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及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特种设备检验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有限、有序地放开检验市场。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技术检查机构是安全监察机构的技术支撑。因此,在优化监管体制方面,质检总局提出要探索建立安全监察、技术检查与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安全监管制度,而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设立技术检查机构。在顶层设计方案中,将技术检查机构的职能定位为,主要从事使用许可(使用登记)相关的技术检查,包括设备登记前的技术检查和使用中的技术检查。此外,还从事鉴定评审、检验质量抽查、安全技术研究、事故调查分析等。技术检查机构的设立,可保持安全监察工作的完整性,切实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有效有序推进改革
陈钢强调,要充分认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监管职能不断扩大,设备数量快速增长,技术难度不断加大,质量安全风险日益增加,改革是特种设备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质检总局制定完成的纲领性文件《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可指导各地有效有序推进改革。
篇8
关键词:郑州市民用燃气;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议Abstract:How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long-term management of the gas safety, solve the serious security hidden danger, I urgent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to prevent gas leakage and explosion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and work for our city, ensure civil gas to public safety us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city gas management,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gas safety accidents, safeguarding the public life, property safety and public safety, maintenance of gas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ity, the 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Zhengzhou city civil gas safety regulatory proposals are analyzed.
Keywords: Zhengzhou civil gas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郑州民用燃气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尤其是在高层住宅建筑中普遍应用了民用燃气(据统计,我市燃气使用率在全国居领先水平)。但由于各类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参差不齐,不安全使用燃气的行为是大量存在的,尤其严重的是,面对这些情况,各级管理部门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还没有真正到位。一家一户燃气爆炸不仅只是殃及其自身、而且必将连带到周边邻舍甚至整栋楼、整个小区的千家万户,严重的会造成整个楼的报废,也必将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给社会稳定和城市管理带来重大问题和严重影响,将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也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
2.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管理体制,依法依规强化燃气使用的安全监管
我市燃气事业发展迅速,燃气应用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影响。但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我市2004年的《郑州市城市煤气暂行管理办法》已经过时,目前我市缺乏一部关于民用燃气安全生产、使用、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相关法规的制定将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安全、规范燃气市场秩序。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市的燃气管理工作,提高燃气安全监管水平,科学合理地调整燃气市场各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法律责任,保障我市燃气事业的全面协调、安全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务院第583号令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我市应组织制定“郑州市燃气管理条例”和“郑州市燃气安全监管实施细则”,依法依规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同时,要建立起责任追究和考核机制,把严防燃气爆炸事故作为责任部门的重要考核项目。安监、质监、公安消防、街道社区等部门应当配合城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燃气安全管理工作。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燃气使用的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
针对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亟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燃气使用强有力的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应齐抓共管,既要有必要的宣传教育,更要有依法监管的铁腕安全管理手段,不能仅仅满足于宣传教育和形式化的检查,应当进行依法严管,要以有效严防燃气泄漏及爆炸事故为重点,建立起能够长治久安的长效机制和法制环境,真正能够有效地、及时的发现和消除安全管理漏洞。
首先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深入调研,走出去学习考察,认真学习国内有关城市对燃气安全的管理经验和做法,汲取事故教训,结合我市实际,对燃气公司怎样承担起民用燃气使用的安全监管职责?安监部门有没有对燃气安全进行强化监管的必要?建立怎样的体制机制才能确保燃气的安全使用?这些都应当很好的研究。对于目前燃气公司所谓的收费员“一员变三员”的措施(即在当好收费员的同时,还要当好“燃气常识宣传员”和“安全检查员”),是否真能够做到三员的职责?据调研情况,实际操作流于形式,表现在覆盖面不够、人员素质低、检查质量差、实际效果不佳。尤其是收费员兼“安全检查员”,是否受过专业培训?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监管资格?是否具有规定的安全员资质?怎样才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有效地防止发生民用燃气爆炸事故?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考察,主管部门在调研基础上,拿出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完善和优化我市现有管理体制和机制。
对于这样一个事关民生、事关群众人身安全、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政府各相关部门参与,要通过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联动(包括安监、住建、民政、社区、街道办事处以至居委会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联动管理监控机制。对社区、街道、物业管理单位也应当赋以燃气安全管理的职责和责任,由这些单位设立经过培训合格的、专职的安全监察员,与燃气公司齐抓共管、拾遗补漏。如小区物业就应当建立对居民天然气使用的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并承担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只有各方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综合治理,才能确保我市民用燃气的安全使用。同时,市政府和住建局对主管单位应设立更为严厉的考核机制,要以是否发生重大燃气事故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和业绩标准,促使这些部门和单位自觉地想办法、出真着、杜绝形式化,把工作做扎实。
政府和主管部门亟应尽快的建立起真正能管住民用燃气泄漏及爆炸的体制机制,这是郑州加强城市社会管理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解决这个难题,形成一个成功的经验,对全省、对全国都是一个贡献。
4.遵循燃气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用科学的手段防范我市民用燃气泄漏及爆炸
我市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国内有关城市的管理经验,加强和改善我市燃气安全监管工作。据了解,国内已有很多城市都采取了强制安装燃气报警装置的措施,如大连规定强制所有用户必须安装、沈阳市规定22层以上新建高楼必须安装、北京市正在加紧制定强制安装的政策规定等。从2011年10月份开始,吉林市下发文件全面强制推广使用燃气浓度报警装置。同时吉林市政府要求具备条件的新建住宅小区都应配套安装燃气浓度报警装置。吉林市政府要求工商业用户特别是重要人员密集场所用户,必须安装燃气浓度报警切断装置。据了解,吉林市近年来发生了数十起民用天然气爆炸事故,有时竟然4天内连续发生过两起天燃气泄漏爆炸事故,对事故后果感触比较深刻。郑州在这方面也应当有所警醒,更应当有所作为。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的防范燃气爆炸是一个发展方向。燃气报警装置和联网报警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燃气安全设施,它是城市居民安全使用燃气的最后一道保护。比如我们在正常使用燃气时,两个火眼,一个意外灭掉,而人又不在时,很容易发生燃气大量泄漏而产生爆炸,如果有报警装置,就可以提醒人来防范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应用了物联网技术,整个小区实现监控联网,物业或者控制中心就能够随时发现哪一家发生了燃气泄漏。建议主管部门要从主观上树立起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安全管理的科技成果的意识,牵头考察、选择、开发和审定燃气泄漏报警保护的正规可靠产品,强制或推荐各类用户使用,进而在全市实现小区燃气安全使用的联网监控。以高科技产品实现超前报警、联网报警、智能监控等技术来防止各种民用燃气泄漏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在费用上,建议必要时应当纳入郑州市城市管理的公共安全投入项目,由政府纳入年度预算,对用户予以一定的安全补贴或一次性免费安装,安装后由主管部门负责监管。这件事也有必要建议列入市政府为百姓办实事项目,这是真正的实事。
总之,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完善立法和健全体制机制,积极采用高科技手段有效的严防郑州发生民用燃气泄漏及爆炸事故,解除郑州百姓的后顾之忧,为郑州在各方面走在全省前面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和稳定环境。
参考文献:
篇9
拥抱大数据是实现海事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着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这样定义“大数据”,“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通俗地说,大数据是指数量特别大,种类繁多,增长极快,价值稀疏的复杂数据。简而言之,是大而复杂的数据集。
当今,中国真正步入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交通运输行业。为了不断适应新变化、满足新需求,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以智慧交通建设为依托,积极促进“互联网+”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多点开花。海事作为交通运输的支持保障部门,在新形势下,需要更加充分地履行职责,做好水上综合信息服务,努力促进水路运输方式发挥比较优势,切实保护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清洁、保障船员整体权益、维护国家。站在“互联网+”风口,海事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积极拥抱大数据时代,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与传统水运业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更好地发挥水运在大宗货运中的比较优势,更好地满足公众便捷出行,加快推进水路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通过应用大数据,能够让海事部门更好地掌握复杂的交通状况和水域情况,更好地把握水上交通安全规律,更好地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数据进行整合挖掘,从而加强船员、船舶、航运企业和通航环境的源头治理,实现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从“汗水型”到“智慧型”的转变,切实提升海事管理内在质量。
大数据在海事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大数据在推动海事管理创新方面大有可为。依靠更加精准全面的分析,能够实现基于数据的决策,助推管理的革命,使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通过科学开发大数据资源,海事部门可以不断精细化水上交通运输风险管理,及时梳理和比对船舶登记信息、检验信息、安全监测信息、船舶航行历史轨迹等动态数据,进一步分析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强化对风险环节的监督和掌控能力。依托对船舶航行交通流的动态收集和整理,夯实季节性安全监管等差异性工作的大数据支撑,从而实现高效有序的船舶交通管理,落实更具有针对性的验证审核,进一步提高事故预防预控的水平。运用对辖区实际的大数据分析,逐步调整优化执法投入与监管效能的结构化比例,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执法部门的执法效率问题,最终从根本上推动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并进一步覆盖整个水运领域,推行和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举措,有序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机制,为航运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大数据在优化海事公共服务方面大有可为。海事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服务是海事工作的本质属性。近年来,海事系统以“三化”建设为统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念,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海事公共服务水平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打通便民利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如何实现便民利民?一方面,要依靠网络便民,通过大数据应用,逐步升级海事网络政务架构,开发更加协同、互认、全面的线上咨询办理服务热线和专栏,逐步让政务窗口进驻格局真正做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另一方面,要依靠信息惠民,随着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完善,海事部门所掌握的数据信息还可以进一步向社会公众开放,及时提供给行政服务相对人提供信息服务,让他们不仅可以更加便捷清晰地查询到当前船舶的航行作业动态,以及实时的通航环境、气象信息和渡口渡船运营信息,更能够深入了解每一家公司、每一家船舶、每一位船员的大数据背景,详细查证船舶性能、事故记录、船员就业经历等信息,更好地促进船舶租赁、订造、转让和船员劳务外派等健康有序发展。及时引入前沿的数据处理技术,对重要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应用,拓宽海事监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船舶船员、航运公司、港口码头、物流各环节提供优质海事服务。
大数据在推进实现本质安全方面大有可为。安全是海事工作的安身立命之本。海事工作要实现本质安全,就必须把水上安全管理模式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最终形成人人参与、多方协同的水上交通安全共建格局。推广和应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消除海事部门与其他涉水部门、航运企业间的“信息壁垒”,破解以往单纯的局部信息化导致的部门之间“交换难、互认难、匹配难”等交互性问题,从设计上避免“单打独斗”所引起的重复投资和过度建设,不仅节省了监管和服务的成本,更优化了企业的经营环境,提升了政府行为的效能,有效规避企业和管理部门在安全投入方面的“边际效应”,消除“数据烟囱”。届时,海事部门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理念、措施能够通过部门协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合到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日常生产经营环节,帮助企业树立更加科学现代的安全理念,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防范体系,实现同一数据网络下的多方发力。
海事应用大数据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制订与大数据时展相适应的总体战略规划。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在与专家学者座谈时表示,“‘十三五’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交通基础设施进入加快成网的黄金窗口期,综合运输服务将呈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显著特征,交通运输面临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由国内发展为主向国内国际统筹发展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部分交通运输厅局长座谈会上强调,“要准确把握‘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特征,在黄金时期拿出黄金作为,推动交通运输黄金发展。”战略决定方向,是一个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一个单位实现理性目标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单位长久地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单位充满活力的有效保证,是一个单位所有员工的行动纲领。一个单位没有战略,就好比一艘船在大海航行中迷失方向,最终难以抵达目的地。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文明标志,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海事作为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的支持保障系统,必须彻底改变当前战略研究滞后、新技术应用滞后和配套法规滞后的局面,抢抓大数据时代先机,制订与“互联网+”战略布局、“智慧交通”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发展步伐、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相匹配的发展战略规划,从而解决目前海事发展遇到的困境,抓住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出实招、见实效,实现海事跨越式发展。
构建适应海事发展的大数据顶层设计。当前,海事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系统多,信息孤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要彻底扭转“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一是要从根本上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全局性信息化体系,完善科技信息工作管理体系,制定海事系统信息化顶层设计规划,以感知船舶为主线,自上而下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筹管理,建立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智能应用、安全可靠和机制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二是要发挥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加快海事内部跨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运用大数据,能够实现海事管理从“汗水型”“粗放型”“封闭型”向“智慧型”“精细型”“开放型”转变,推动海事管理模式创新。一是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海事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海事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二是要拓展数据应用,善借外脑、汇集合力,强化海事与其他涉水单位、航运企业、行业协会等沟通,建立合作开发协作机制,实现部分业务数据与相关单位的交换共享,发挥大数据的乘法效应。同时,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船舶、船员、AIS 等信息查询服务,拓展海事服务内涵。三是要建立更加科学准确的海事信息技术投入评估考核机制,杜绝盲目投入,注重数据共享,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实现“大数据”应用奠定基础。
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科学决策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应用,转变不想、不会、不愿应用大数据的消极思想观念,转变过去“经验主导”的思维方式,树立“大数据”管理思维,建立“数据主导”的决策辅助机制,逐步构建以大数据分析为“大脑”、信息化手段为“神经”,有效统筹和调配各方资源力量的内部管理体系。二是要充分信任大数据辅助决策,让决策的酝酿讨论、实施推广、效果反馈、责任评估等全部环节更加贴合数据实际,更加准备把握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工作规律,从本质层面抓住解决行业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口,做到合理预测、循因谋策、科学决策、精准决策,引领海事内部管理创新。三要建立更加直观好用的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进一步提高数据搜集、数据筛选、数据集成、数据分析和数据提炼的信度、效度,使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及时可用,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篇10
关键词 煤矿安全 监测系统 物联网 传感器网络
1 前言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国煤矿企业管理过程中,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生产环境,才能保障更高的生产效率,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安个与生产的问题不只是煤矿企业高度重视的对象,所有的矿山开采企业都必须认真考虑。传统的人工苦力开采己经不再存在,智能化开采技术已经实现部分环节由机器设备代替人工,这也是减少矿一山事故人员伤亡的措施之一。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高地应力、高温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使开采作业遇到一系列难题,这就要求智能技术必须不断的提高。现如今,基于数字化、信息化与集成化,对井下部分作业过程和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智能化。
引入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矿山安全管理过程中,通过嵌入在各种设备中的传感器采集其运作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共享,实现煤矿企业所有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运转设备之间及所有运转设备之间的智能化管理,打造一个先进的智慧矿山。
物联网在矿山方面的应用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2010年3月,徐州市提出基于矿区智能化的“感知矿山”的概念,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感知矿山工程研究中心,成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真实矿一山的可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其目的在于将矿山的地理、地质、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运销等各种综合信息进行数字化,将感知、传输、信息处理及智能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与现代采矿、矿物加工等技术相互紧密结合,以实现详尽地动态地描述并控制矿山生产与运营的安全过程,解决矿山瓦斯爆炸、透水事故等各种灾害预防的难题。
“感知矿山”不仅能够提高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它更多的是能够增加生产,利用信息、网络等技术感知并监控矿区运煤皮带、煤仓、变电站等各个生产相关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矿区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实施“感知矿山”的重点是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感知层设备接入网络。在矿区建设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传感器生产厂商不一,协议接口也就不一致,更甚者,在早期建设的项目中,有些设备是没有智能接口的。总之,全而感知矿山的基础就是将设备全面接入传感网络对矿区进行多层次实时监测。
2 系统组成
系统总体采用分布式架构,如图1所示,将视频监控与语音对讲等数据采集和通信系统结合,实现系统内预警、报警与视频监控、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的联动,提高矿井的安防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整个远程监测系统采用井下分控、矿区总控、各级安全监管机构三级构架组成的多层监测模式。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可实时查看所辖矿区的安全生产情况数据。每个矿区设一个总控室对各矿井进行管理,各矿井设分控室对应矿井内各种传感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传输网络: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和各矿区之间通过监控专网连接;各矿区内分控与总控之间采用专用IP网络连接;
前端系统:分控室前端采取模数结合、集中编码的方法,按自成系统、独立管控(含控制、存储)的要求来构成。前端系统能独立完成安防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所有基本功能。
总控系统:由于前端系统功能较强大和完善,总控系统就显得相对简单,总控室的任务可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向更重要的目标转移,使系统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本设计采用网络监控、VGA上墙,屏幕墙采用两个由4×46寸液晶屏的拚屏屏幕墙;
传感器系统:分控部分集成了瓦斯、压力、光纤(用于监测顶板应力、应变、弯曲、裂缝、蠕变及位移等参数变化)、漏电检测传感器、温度、气体、湿度等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井下生产运行数据的全局监控。
对讲系统:总控室与岗楼、门卫值班室、各分区分控室配备相应的对讲系统。系统为总线制的二级网联结构,具备全双工呼叫对讲、任意一点一址监听、任意一点一址(或多址、全址)广播、与视频的联动报警等功能。
2.1 硬件系统设计
井下分控单元需要将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和传输,根据这一需求和井下具体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自组织网络技术,已经不同传感器应用形式和环境,将井下传感器均做成传感器节点的形式实现数据采集与基本处理功能。 基于ZigBee的传感器单元硬件组成如图2所示,包括电源模块、无线收发模块、接口电路、串口模块、传感器、微处理器等。考虑到zigBee模块要需要安装ZigBee协议栈,微处理器需要自带一个一定容量的可编程flash存储器,因此ZigBee模块的微处理器需要采用8位或16位的高性能单片机。
2.2 软件系统设计
传感器单元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模块的定义、系统参数初始化设置和模块功能实现三个部分。模块定义主要根据应用要求定义模块是FFD还是RFD,从而确定节点的性质和软件内核的规模。系统参数初始化主要进行协议栈的配置,参数初始化流程如图3所示。首先定义系统的时钟信号,然后定义ZigBee芯片所连接的MCU类型和型号,接下来定义通信模块性质,即通信模块是全功能节点还是精简功能节点,再接着定义模块的工作频率和电源管理方式及ZigBee网络层和MAC层的参数,如网络地址、节点所属接口、集群等。
3 安全策略
ZigBee采用了分级的安全性策略:无安全性、接入控制表、32比特AEs和128比特AES。如果系统是用于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可以选择级别较低的安全措施,从而换取系统成本和功耗的降低;反之,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军事),l丁以选择较高的安全级别。这样,厂l衍可以综合考虑功耗、系统处理能力、成木和应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采取适当的安全级别。蓝牙协议在基带部分定义了设备鉴权和链路数据流加密所需要的安全算法和处理过程。设备的鉴权是强制性的,所有的蓝牙设备均支持鉴权过程,而链路的加密则是可选择的。蓝牙设备的鉴权过程是基于问询一响应模式和共享的加密方式。为了使蓝牙链路的数据流具有隐蔽性,可以使用1比特的流密码对链路进行加密。密钥大小随着每个基带分组数据单元传输而改变。加密密钥可以从对设备鉴权中得到。这意味着,在使用链路加密之前,两个设备之间至少已经进行了一次鉴权。密钥的最大长度为128比特。
4 系统特点
(1)对煤矿进行多部门、多层次立体网络式监管,显著增加各种违规操作的成本,进而提高煤矿安全监管水平;
(2)利用ZIGBEE技术,形成矿区局部自组织传感器网络,实现对矿区各项监控指标的实时立体监管;
(3)考虑国家能源信息的敏感性,建立了多种信息加密机制,提高整个监测网络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