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一生活即将结束,进入大二,我们会有的专业课,与很多专业知识有的接触,我和上海的同学们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暑期实习活动。在这短暂的五天里,我们先后参观了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上海海洋大学鱼文化博物馆。参观的过程是快乐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甚至闻所未闻的动植物,接触了我国甚至世界前沿的技术和科技成果,这让我们非常兴奋,也大大地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浓厚的兴趣,虽然这只是一次实习,但对于我个人的意义却是不同寻常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让我们这样的新一代大学生感到自豪不已,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和很多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自然,缩小差距甚至超越的重任就落到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肩上。要肩负其这样的重任,我们要学习和锻炼的东西很多,而实习的目的也恰恰在于为我们创造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创造条件。下面,我从我们参观的几个地方具体谈谈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收获和思考。
7月5日我们参观了上海动物园。这真是一次难忘又轻松的旅行!因为动物园之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多动物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许多在屏幕上看到的面孔立体地展现在面前,真的很激动。当然,和以往去动物园玩不同,我们不但要认识这些动物,还要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分布地区等等。比如说众所周之的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这些很多人都已经了解,但是不为人知的是,华南虎虽然体型庞大,但是动作却很敏捷,而且善于游泳。另外,我国的国宝——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大多数人对它们很熟悉了,尤其是黑白相间的毛色和招牌式的“黑眼圈”,但是如果不是在动物园习得,我们都不知道,大熊猫一天之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吃食或者睡觉,极少数时间运动。这些之前我们都是不太了解的,通过亲身实习,我们懂得了的相关知识。此外,我们还参观了金丝猴、天鹅、黑猩猩等动物,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动物园就像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成千上百种动物。通过这次的参观,我也懂得,每一种动物都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观赏的乐趣,也维系着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任何一种动物的绝种或是数量锐减都会严重影响到生物圈的平衡,给人类带来不便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说保护濒危动物,杜绝使用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刻不容缓。
篇2
关键词:实习制度;改革;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朱晓晓(1989-),女,湖北黄石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36-02
一、大学生实习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实习,就是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带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它是连接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环节,既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也是用人单位甄别和招聘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①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又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在与同事合作的过程中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这些能力正是当今用人单位所看好的,大学生在实习中培养和提高的这些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增添了有力的砝码。然而,现阶段,大学生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尚未出台专门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大学生实习没有得到制度保障;第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热情、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大学生实习岗位难求;第三,高校对大学生的实习工作管理不到位,监督和评估工作不完善。因此,如何完善大学生实习,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是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必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②现阶段,校企合作共有四种形式: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企业作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校企合作在高校内建校内实习基地。其中,企业作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种形式目前较为普遍,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先后与湖北保加利陶瓷有限公司、武汉新东方学校、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将这些企业作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对大学生实习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实习生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现阶段,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进而导致大学生的实习单位难求。通过校企合作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可以在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增加工作经验,使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使大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成为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同时,也为用人单位增添了一条选用人才的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不仅使大学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也为用人单位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且在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也进一步了解到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为用人单位日后选拔人才起到借鉴作用。
第二,有利于从实习时间和方式上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当前,虽然我国政府和高校都对大学生实习给予重视,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实习的时间和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实习时间上,一般的高校都将实习安排在大四,许多大学生就会面临一个选择:是实习、继续考研还是专心撰写毕业论文。在这个选择上,许多学生犹豫不决,最终耽误实习的最佳时期,以至于失去了实习的机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充分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可以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处理实习、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工作,使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实习方式上,大致可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并且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分散实习。然而有的大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不正确,就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如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将实习当作就业前的锻炼机会,而用人单位将实习当作日后招聘员工的借鉴,实习不仅仅只是完成学校任务那么简单,而是与以后就业相联系。学生带着这种目的进行实习就会比其他的实习生更为努力,达到实习的效果。
第三,有利于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和管理。大学生实习,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事,学校的管理也尤为重要。现在,高校对于实习这个环节,会给学生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他们在大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要给予帮助和监督。但是,现在高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本身也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并且,在分散实习的形式下,教师不便于对实习生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通过校企合作,用人单位也会安排员工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的指导下,实习生才能真正学到实际操作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的实习就会相对集中,这样更便于学校指导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也能相互联系,共同指导和监督实习生,并共同制定对实习生的评估标准,使他们的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
上述可见,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应该充分开展校企合作的实习模式。
第一,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导向功能,并完善相关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掌控着较多的社会资源。政府应该有效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促使校企合作的实现。政府还应该加大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高校以及社会力量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让更多的高校和用人单位能够进行校企合作。同时,政府也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它对校企合作的建立与完善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应制定促使校企合作的鼓励性措施和地方性法规,例如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一些有利于用人单位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促使用人单位自觉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另外,政府还应该通过成立各类“基金”等方式,对校企合作所需成本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切实解决高校在进行实习工作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为用人单位和高校共同进行学生实习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合理安排实习计划。高校可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职责主要就是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合理引导不同专业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并且全程督促学生的实习,以及时发现问题,为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现在高校教师大多传授的是书本知识,缺乏实践指导,可将高校教师派出深入到用人单位,也可聘请用人单位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到高校进行校内教学,使高校和用人单位实现真正的合作。同时,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都将实习工作安排在大四,时间相对固定和集中,这样集中大量地安排学生实习,往往造成实习岗位不够,实习指导不到位,难以达到实习效果。高校应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时间的安排,或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进行分批实习。这样有利于充足安排实习岗位,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实习生进行高质量指导,实现校企长期合作。
第三,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反馈系统。在实习过程中,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反馈工作非常重要。在现阶段的实习工作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高校指导教师的联系往往较少,或仅仅是形式上的联系,而高校在对学生的实习评估工作上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评估”。鉴于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应该建立一个由学生、用人单位、高校共同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校企双方的领导应保持及时沟通,用人单位的实习生管理人员和高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做好相关信息的传达以及共同监督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实习生之间也应选取一个领导者,并向校内指导教师及时汇报情况。在实习工作前,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的时间、方式和内容,并指派校内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双方要建立良好的沟通,高校方面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展情况,有问题要帮助他们,并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解决,用人单位方面就学生的实习表现情况也要向高校汇报,双方共同监督实习工作;在实习结束后,双方就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寻找解决方法,改进和完善实习计划,为下一次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双方要共同制定实习评估准则,切实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他们进行评估,有问题者要对他们进行进一步指导,使他们真正从实习中有所收获。
第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长效机制。稳定的校企合作是顺利进行大学生实习工作的有效保障。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高校、用人单位都有着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政府应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起到协调作用;其次,高校方面,要根据用人单位自身对人才、科技的需要,找到与其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再凭借自身的优势资源,为用人单位提供帮助,使其受益。其中就包括了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向其推荐适用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向用人单位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从而提高用人单位的市场竞争力。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要达到校企互利共赢的效果,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再次,用人单位方面,应该积极制定对实习生的管理办法,对实习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并对实习生进行有效指导,让他们从实习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只有三方共同完成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营造出校企合作的育人环境,并形成长效机制。
注释:
①周其凤.亟待建立长效的大学生实习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25-27.
②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23-25.
参考文献:
[1]茹娜.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6):218-219.
[2]郭小林.完善高校与用人单位学生实习合作平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72-74.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1-01
实习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扩招导致在校生人数直线上升,大学生的实习受到普遍影响。基地少、经费不足、执行困难等问题都削弱了实习环节,严重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实习基地的重要性
1.实习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以理论为主,比较抽象,面对问题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去。学生对于一项技能的掌握总有一个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需要实践教学去实现,让学生在不断地训练中掌握、熟悉。实习基地就是实践教学的最好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单项技能、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战环境。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大多数的理工科高校以及综合院校的理工科专业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很明确,专业性、实践性尤为明显。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产业优势,弥补教育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身实践、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地方,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实习可以促进产、学、研三者结合
大学生实习基地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于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实习基地就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扇重要的大门。实习基地一般都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高校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去,让学生多接触生产、服务,实现“产、学、研”三者结合。
3.实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理工科教学的必然要求。校外实习基地拥有真正的生产环境和施工现场,是学生规范职业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场。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能再实际的生产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优秀的工程项目、设计项目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的思维意识和规范化的职业素养。
二、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加强领导重视,做到规范化管理
学校领导重视与否对于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要让领导意识到实践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在强化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各专业对应的实习基地。领导抓、骨干带头,全员努力,保证实习教学环节的需要。
在寻找实习基地时,一定要做到专业对口,详细了解各单位的技术优势、设备资源、产品类型,了解他们能为实习生提供的岗位与资源。在详细考察的基础上确保实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实习基地的确立要做到规范化,双方签订详细的建设合同,明确双全的权利义务,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实现实习基地的规范化管理。
2.校企密切合作,实现模式多样化
学校主要的教学环境是课堂,企业主要的教育环境则是实际的生产现场。可以利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相协调,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要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白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对就业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实际的实习中,还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多种多样的实习模式,比如参观学习型、生产学习型、试用工作型等,还可以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相结合,让他们根据企业的科研产品、技改项目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设备、技术指导,这样学生在实践中的毕业设计更具有实际价值,企业也通过这种方式考察学生为员工招聘做准备。如湖北襄樊学院机械工程系每年都会输送大批毕业生去航空航天610研究所、中日龙模具有限公司、青山电器公司等单位进行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研究。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企业的招聘工作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改革实习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习基地都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习都是以参观为主,走马观花似的进行,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浪费学生的时间消耗企业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是高素质人才,高校的实习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企业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首先,可以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对于一些经典的工程项目可以由专业的老师带队统一参观、统一讲解,提高实习的效率。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去实践去体验的实习,由于实习单位的场地、设备有限,可以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批送往企业实习,每一位学生配备专门的指导工程师,全面提高实习效果。其次,可以采用循环轮换式的实习方式,如果只固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学生接触到的东西也相对较少,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所阻碍。学校可以联系更多的实习单位,将学生进行分组实习,实习一定时间后再轮换到下一个单位进行实行,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单位的生产企业,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了解专业行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如湖北工业大学每年都将学生输送到汉口的远大制药、科利尔涂料公司、双虎涂料,宜昌的宜化集团、兴发集团,南京的扬子集团、南化集团等众多实习单位进行循环轮换实习,有效提高了实习效果。
实习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拓展专业技能,还能够强化他们的感性认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各高校一定要做好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保证实习的有效进行,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世芳.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广东化工.2013(40)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 顶岗实习期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前言
顶岗实习期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且也可以让顶岗实习的学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更加的出色,顶岗实习期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让大学生将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思想政治内容相结合,也就是说,思想和实践进行充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就业观摆正确,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出有助于国家发展的有用之才,所以要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顶岗实习的大学生之中,就这一问题想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顶岗实习期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1可以帮助顶岗实习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目标,提高其自身的整体水平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许多人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求,而逐渐转向精神生活的追求,这其中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许多的人更加注重这方面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帮助高校的顶岗实习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思想政治课程关于就业教育的这一方面内容做出详细的描述。现如今许多大学生在就业面试时所产生的一个问题,许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要求太高,对就业岗位挑三拣四,既要工作轻松,又要丰厚的薪资待遇,因而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所以说在大学生顶岗实习的时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大学生这些错误的就业观念纠正过来,他们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就必须先将他们的思想观念摆正确,只有通过这一种方式,他们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存环境,了解社会,从而更好的去服务社会,加强高校顶岗实习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大学生活中所学习到的思想政治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确立人生目标,提高他们自身的整体素质水平。
1.2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同时企业可以引进高素质人才
现如今社会上知识水平很高,但是思想觉悟不高的大有人在,许多的人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去做一些有害于社会的事情,就比如进行高科技的犯罪,进行一些电脑黑客之类工作,不把自己聪明的头脑用于正途之上,造成这一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进行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他们就不会做有害于社会的事情,就会将自己的知识发挥到正确途径之中去,企业也可以得到有用之才,得到能够帮助自己公司发展的有用之才,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高素质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顾名思义,人才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会做人,懂得如何做人与有才华相结合,但是顶岗实习生只是懂得如何做人和明白思想政治的重要性,而没有才华,没有学习到有用的、对企业有帮助的知识,这样的人企业不会录用,如果顶岗实习生,空有才华,而没有思想政治上的觉悟,那么这样的人企业也不会录用。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顶岗实习生,录取对企业能有所帮助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说顶岗实习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让社会上的有用之才增加,企业也可以引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1.3可以使高职学校的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得到创新
顶岗实习对于学校来说很重要,对于学生本身来说也同样重要,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就业作为导向,并且和市场天衣无缝的连接在一起,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就业梦想,培养出理论知识和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有用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大责任所在,所以学校要想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更加的有趣,学校也可以跟上时展的潮流,也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好的与企业的文化相接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可以让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候,更好的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更好的了解企业。
2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哪些特点
2.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改变
学生一开始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就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就比如,毛概课、思想心理教育,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大学几年逐渐的适应了在大学的这种环境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顶岗实习的时候,学生就由校园环境转变到社会环境之中,这突然之间的转变可能会让学生很不适应,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明白他们必须快速的适应社会环境,这样才可以帮助都社会,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为企业增光增色。不同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高职院校的时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全方面的发展,但是在企业的环境之下,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文化,从而让其成为企业的形象代言人。
2.2思想教育的施动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顶岗实习生在他们还未步入社会之前,对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是学校,而步入社会后则是企业的责任,总的来说,思想教育的施动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结语
所以说顶岗实习可以使得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受益,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之中得到帮助,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社会价值观,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之人,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敏.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理论. 2011(15)11-13.
[2]吴加权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 2011(18)03-09
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4—0099—06
“体育自主学习”是指“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自选练习内容和方法,通过自我监控练习过程和及时评价练习结果等方式,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自从实施三自主教学改革以来,培养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有:刘云娜(2009)对女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抽取了大学一年级80名女生,将她们平均随机分配到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采取“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更高,对体育课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练习方法也更有创造性;实验班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生。林辛(2006)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效果较为显著;王秀英(2007)在体育院系速度滑冰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自主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为体育院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刘鹏(2008)在武术教学中进行了“自主学练法”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自主学练法”在武术成绩、教学满意度、实习效果等方面均比传统教学方法好,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纵观上述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已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有效地推进了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研究都是仅仅集中在某一具体运动项目上,没有进一步探讨自主学习方式对学习不同项目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何不同;另一方面,相关的实验研究几乎都是单因素的实验设计,显得不够深入,而且在因变量方面,都没有揭示出体育自主学习影响创新能力的规律。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因此,为了建设好“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培养大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主题。
那么,是否可以尝试运用运动训练学领域里比较成熟的项群理论,通过多因素实验设计来研究体育自主学习影响学习不同项群大学生创新能力效果的规律呢?这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项群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教授(1983)以及他的同事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创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特征及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求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项群理论按照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划分项群,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将竞技体育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两大类项群。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田麦久教授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项群理论”就是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可见,项群理论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因此,在体育教学研究中,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属项目的共同教学特点,不仅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教学规律,也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不同项群的教学,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管理,从而给高校体育教学以有益的启发,这样的结合研究,不仅能够拓展项群理论的应用领域,而且更能够促进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将基于以下两点假设:
1)自主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好,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2)体育学习方式与项群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主学习方式影响学习不同项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不一样,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要优于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并且不同项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1
实验方法
1.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3的双因素实验设计。两个因素为:1)A因素,即学习方式因素,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两个水平;2)B因素,即项群因素,分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性和同场对抗性项群三个水平,其中,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由武术(套路)和健美操两个项目组成,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由乒乓球和羽毛球两个项目组成,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由篮球和足球两个项目组成。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有学习方式和项群两个,因变量是创新能力,协变量是创新能力的前测结果;控制变量有实验教师和学生等。依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和各种统计方法的原理,进行单盲法教学实验,拟运用双因素协方差分析或方差分析技术,探讨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不同项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
1.2研究参与者(被试)
选取安徽师范大学“三自主选课”中的武术(套路)、健美操(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乒乓球、羽毛球(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篮球、足球(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课初级班(指没有技能基础的班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参与者(被试),每个项目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学生30~35人。
1.3研究工具
1.3.1传统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不同项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有什么不同的影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理,设计了传统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
这里的“传统教学法”如图1所示。主要是指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要目的,以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和辅导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法。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很少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方式以体育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很少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发表自己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教学评价仍然以学习结果为主,很少关注学习过程、进步幅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几乎是“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我做你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这里的自主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有利于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定练习目标、自选练习方法、自我监控练习过程、自我反馈练习结果和主动寻求他人帮助等环节。为了说明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程序图上方添加了体育教师的组织教学、情景导人、目标设置、精讲示范和答疑鼓励等,意思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扮演着“导演”的角色。
该程序图的主体部分包含两个闭合的环路。第一个环路主要是由自定目标、自选练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矫正练习构成。它所表示的意思是,在体育教师设置参考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练习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如乒乓球的连续颠球练习,教师可以先设置基本目标为每个人能够连续颠20次,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符合自己的目标(如10次到50次不等),在练习方法的选择上,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垂直颠球、对墙颠球、两三人自由组合对颠练习等等。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练习的成功和不足之处。遇到自己不能够解决的困难,主动请教同伴或者教师来解决,最终达到甚至超过自己设置的目标要求。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几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体育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第二个环路是在第一个环路的基础上增加了师生共同评价和教师组织引导等环节。尽管如此,这一环路中还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例如,互相评价就是一种集体自主学习的形式;师生的共同评价既能够体现“课程即对话”的新理念,又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重新设置“教师组织引导”这一环节,为今后能够更好地“导演”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依据。
1.3.2体育创新能力评价表
本研究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设置特定的体育活动情境来进行,例如,以学生自己创编、设计准备活动或放松练习的内容和方法,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设计、技战术使用的合理程度或临场应变情况等方式来进行。通过专家鉴定和筛选后,确定二级指标有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权重分别为0.3、0.3和0.4,由体育教师采用百分制的形式进行打分。此评价表具有较高的专家效度,重测信度为0.87。
1.4实验程序本实验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即:1)实验教师的培训;2)前测;3)实验的实施;4)后测阶段。
1.4.1培训阶段实验教师的选择关系到无关变量的有效控制,因此,在选择实验教师时,一方面,本实验要求同一项目的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是由同一个教师完成;另一方面,不同项目、不同项群之间的教师都考虑到了年龄、教龄、性别、学历等方面的均衡。由于实验教师对实验设计和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研究者意图的贯彻程度等等,都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对实验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培训。
本实验的培训工作是在前期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学习材料主要是预实验成果材料、不同学习方式的理论材料、教案材料、视频资料和相关的文献资料等,在教师们先独自预习后,再集中讨论、交流、总结,达成共识;在实践操作阶段,先由课题负责人演示不同教学法,再由实验教师们每人都结合自己所教的项目进行试教,一人试教时,其他人均模仿学生参与配合。
在培训期间,统一确定了前测工作的分工以及注意事项等事宜。
1.4.2前测阶段开学初期,每位教师都按照统一的要求,完成了创新能力指标的前测工作。
1.4.3实施阶段
在正式实验前,由课题负责人亲自上了一堂体育自主教学法的展示课,全体实验教师进行现场观摩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培训工作,巩固了实验技能。正式实验的第一周,课题负责人和无课的实验教师观摩了每位实验教师的课并及时进行了交流,肯定了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等,这也是保证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实验结果的客观性的重要举措之一。
根据工作计划(每四周集中召开一次教学实验工作会议),实验刚进行了四周之后,召开了教学实验工作会议,总结了四周来各项实验工作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聆听了教师们的体会和困惑之言,同时从侧面了解被试的相关反应等等,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工作的几点建议。先后共召开了五次会议,每一次会议都是一个阶段性总结,确保了实验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采取了必要的激励措施,确保了实验的高质量完成。
1.4.4后测阶段实验接近尾声时,后测工作同前测一样,按照统一的要求完成,进行了创新能力的测试工作。
1.5实验时间实验工作共进行了一个学期合计18周的时间。
2 结果
为了确认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不同项群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具体影响,本研究对实验结果拟进行2×3双因素协方差分析,此处的协变量是实验前测的创新能力得分。正式分析之前通过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但是预分析和散点图结果显示,前测成绩(协变量)对后测成绩没有影响(p>0.05),说明了前测成绩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所以不能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因此,直接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a.R2=0.670(调整R2=0.668)。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法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3.956,ρ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自主教学法)学生的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对照班(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在实验班中,学习表现难美性项群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高于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的大学生,隔网对抗性项群的大学生又显著高于同场对抗性项群的大学生。
从图3的交互作用结果图可以看出,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传统教学法在不同项群之间的教学效果不显著,自主教学法在不同项群之间的教学效果不一样,从高到低依次是表现难美性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
3 分析与讨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要实现这一战略,就必须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时代主题。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自主教学法)学生的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对照班(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自主教学法在不同项群之间的教学效果不一样,从高到低依次是表现难美性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并且各项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基本上验证了实验假设(1)和(2)。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可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认知方式方面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即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是一个过程变量。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这是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体现了创新性;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等。有关研究还表明,场独立性者比场依存性者更能有效地压抑或排除认知加工对象的整体场中的干扰刺激的影响,能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较强的认知改组能力,倾向于使用内在加工线索按任务要求对材料进行加工;可见,认知方式是一种认知控制水平,表现在对材料的选择性注意及其组织材料的方式上。场独立性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具有成熟的元认知技能,包括较强的注意监控技能以及信息的提取和组织能力,场依存性者在寻找问题的关键信息时,表现出被动的态度,而场独立性者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场依存性者在加工信息时倾向于依赖外在参照物或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场独立性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倾向于分析事物,反映出认知改组技能和自主性强。另外,祁乐瑛,梁宁建(2009)的研究还显示,场独立性者的心理旋转效率优于场依存性者,对于同样的心理旋转任务,场依存性者加工复杂,受暗示的程度高,体现在服从与被动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学习策略上,场独立性学习者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习者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因此,场独立性学习者往往倾向自主学习,其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场依存性者则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其学习由外在动机支配。
本实验中自主学习法的实验干预手段符合场独立性原理,能够有效地训练大学生们的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教学法为实验班的学生创设了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大量的自主创新机会,如在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让学生独自组织、带领同学们进行由他们自己设计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等等;在基本部分的练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创编练习内容和方法等。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现的是场依存性原理,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和放松部分几乎都是由体育教师亲自组织、亲自带领,而且每次课的练习内容几乎都是同样的一套动作,没有新意,大学生们甚至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接触的练习内容都完全一样,如此单一的练习内容和方法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剥夺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机会。本实验中,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们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师在结合每次课的实际内容和大学生们的身心特点后,提出基本要求,采取激励措施,激发他们自己主动创编并组织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的内容与方法,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2项群特点方面
由于不同项群的特点导致自主学习对学习不同项群内容的大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一样。表现难美性项群(如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和体育舞蹈等)有许多不同的单个动作,而且不同的单个动作比较容易创编成不同的组合动作,这样就更容易发挥他们想象的空间,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武术套路的五步拳教学中,实验班的大学生们在掌握了武术的五种基本步型:马步、弓步、仆步、虚步和歇步后,实验教师积极引导他们把这五个步型自由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再用所学的拳、掌和勾三种手型,进行手型手法和步型步法的不同组合练习。这样不仅增加了练习的情趣,加强了自主练习的体验,也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更是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可见,创新是体育运动的生命,尤其是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来说,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自主学习对培养学习表现难美性项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们通过思维活动创编成独特、新颖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运动技术动作及练习方法,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必要的传授。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学习、积累,提高多方面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性地思维,发挥想象力,养成研究和探索的良好习惯,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向他们传授一定的创编原则、知识、方法与步骤。例如,自我创编环节就包括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和完整套路的创编等等,具体方法是:1)单个动作的自我创编:根据动作的结构特点、含义和运动规律,自我创编单个动作和技术;2)组合动作的自我创编:学生在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根据其动作素材和创编目的、要求,自己创编出衔接和顺、搭配合理的组合动作。3)完整套路的自我创编:学生依据自身优势和套路的结构特征,按照套路创编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创编出自己能够演练的套路,并相互演示和交流推广。上述方法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我创编是手段,提高创新能力是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1)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基本上验证了实验假设。
2)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体育自主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好。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式与项群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传统学习方式影响学习不同项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自主学习方式影响不同项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效果不一样,不同项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要优于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
4.2建议1)学校要加强选课指导制度的建设,尤其要完善选课指南和规范选课程序等工作,努力创造培养大学生体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
篇6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学习适应 学习倦怠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1648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79-02
一、问题的提出
“倦怠”被学者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最早定义为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意,工作效率的下降,以及对工作和他人逐渐冷漠,无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负面症状。随着关于倦怠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日渐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国内学者关于学习倦怠引用最为广泛的定义为: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倦怠心理,表现出厌烦、情绪低落、迟到、早退、旷课、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机下降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特征,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质量和效果[1,2]。有关研究指出大学生专业适应性也是其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Dyrbye, L)。 大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成熟的认识,导致专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学习倦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看到, 一些大学生由于未能及时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而引发学习困难与学习倦怠。
在心理学上,“适应”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冯廷勇等(2002,2006)学习适应是指个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 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3]。
国内外研究者发现学习适应性好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会较轻,反之, 学习适应性差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会更明显一些。学习倦怠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情趣以及消极的对待学习环境 (Moneta, 2011)[4]。Kuittinen等人(2011)通过研究商学院学生得出教学环境与学习倦怠之间有相关,不同维度之间分别存在正负相关,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5]。隋丽丽(2011)对山东工商学院的大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习适应性越好, 出现学习行为不当、 情绪低落的可能越小[6]。李仲平(2013)对于大一新生的研究指出大一学生学校适应不良影响其学习倦怠水平,提高大一学生适应性有利于改善学习倦怠[7]。罗杰(2013)通过对贵阳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调查,得出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学习动机、教学模式、环境因素和学习态度对身心耗竭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8]。
纵览关于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研究虽然较多,可是针对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研究甚少,由于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普遍存在枯燥复杂性,从而理工科大学生更易于其他专业学生产生学习不适应与学习倦怠。因此,研究以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关系,以期为培养合格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采用冯廷勇等编制的由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等五个因子组成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连榕等编制的由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等三个因子组成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内蒙古工业大学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和学习倦怠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2份,有效回收率为84%,其中男生296名,女生126名,大一学生131名,大二学生106名,大三学生88名,大四学生97名。将采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三、结论与分析
1.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总体状况
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发现,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较好,其个值均大于中值3,学习倦怠总体水平虽然低平均值3,但其行为不当水平较高,这说明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主要体现在行为不当,如出现早退,迟到,课堂不注意听讲等等。
2.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差异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差异性分析可知:(1)不同性别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2)独生子女与否变量上学习适应及其因子、学习倦怠及其因子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不同年级之间学习适应存在显著差异(P
对于理工科院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P
3.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对数据进行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其两者的因子上,学习适应各因子除了环境因素以外都与学习倦怠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环境因素与成就感低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则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4.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以学习适应为自变量,学习倦怠为因变量回归分析可知,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学习适应可解释学习倦怠总变异的33%(R2=0.330,F=206.847,P
四、结论
1.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水平较好,学习倦怠水平虽然低于平均水平。
2.不同性别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
3.独生子女与否在学习适应及其因子和学习倦怠及其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年级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存在显著差异。
5.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6.在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发现,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学习适应越好的学生越不容易发生学习倦怠。
五、建议
1.学校要为大学生积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可以通过建立校实训实习基地和引进企业工厂等外在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机会,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寻找不足,激发自足学习能力。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学校应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观察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反应,采用引导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结合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愿学习,从而降低学习倦怠的产生。
4.大学生要有意识的在不影响日常学习下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通过活动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倦怠的产生。
5.大学生要制定自己的每个阶段的生活学习目标,通过每阶段目标的完成都会起到对自我的鼓舞和激励,并对学习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8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5, 37(5) :632-636
[3]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 心理学报,2006,38(5):762-76
[4]G.B. Moneta.“Need for achievement, burnout, and intention to leave: testing an occupational model in educational setting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 ,50(2): 274-278
[5]M. Kuittinen, M. Merilainen. “The effect of study-related burnout on student perceptions”[J].Journal of Intenationl Education in Business,2011, 1(41):42-62
[6]隋丽丽,杨秀文.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学习适应性对其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72-173
[7]李仲平,张海霞,张霞.大一学生学习倦怠与学校适应不良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418-1419
[8]罗杰,周瑗,潘运等.性别在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6):69-73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风险防范意识 现状分析 培养途径
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多于机遇,风险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的风险有很多种,包括经济风险、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外伤害风险、健康风险和情感风险。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的认知状况和应对各类可能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的能力。
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问题做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及其他工作人员依托于校专项基金项目,初步确立以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为研究对象,课题旨在研究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呈现的特点及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分析
笔者及项目其他负责人员在参考中外文献及总结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份《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合肥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按每个学院人数的8-15%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发放总份数为5700份,其中有效问卷约5200份,问卷处理方式采用集中发放、随机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本次调查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对各类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和呈现特点;探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途径。
1.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网络生力军的大学生也饱受信息易泄露之苦。缺乏信息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谋利甚至形成灰色利益链、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成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的主因。通过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证件号码、电话号码都表示不愿轻易透露或填写。对于收到的陌生来电、陌生信息,89.6%的大学生都选择不会理会、直接删除。在是否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方面,38.3%的同学选择了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密或安装杀毒软件,但也存在14.4%的同学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在判断个人信息收集者可信赖程度方面,40.7%的同学比较依赖于机构或个人名声。在是否透露其他人信息方面,70.9%的同学表示自己从未将社团或班级成员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其他社团、组织或企业,也有9.4%的同学表示曾将其他人的信息透露给校内组织。在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方面,“依靠立法和执法”、“依靠社会环境的净化,通过全民自律”、“依靠提高信息保护技术”是受访者最认可的三种途径。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学校有助学贷款经历的同学,对个人信息安全特别在意,均表示很担心自己的所有信息在网上可以查到,也表示曾因信息泄露而险些受骗,如有骗子打电话骗取家长信任,要求汇款等。
2.个人财产风险意识现状
在多元化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网上支付这种付款方式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很大,对经济观念比较单薄、阅历少的大学生提出了严峻考验。调查表明:90.4%的大学生有网上支付的经历,支付方式呈现多种方式,其中以网上银行支付为主,约占调查总数的72.3%,只有44.5%的被调查人员表明自己对网上支付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在防盗安全面,有38.1%的同学表明会经常在休息或者离开时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46.8%的同学会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对自己随身携带的财物格外留心。11.4%的同学表示发生过被盗事件。
3.兼职与就业创业风险意识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及学生本人预期的不完善性,都可能会在兼职、就业创业中遭遇低于预期回报的结果,也可能会面临一些经济损失。调查表明,63.7%的被调查人员有兼职的经历,他们获得兼职和就业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通过学校网站和老师提供的占到66.9%,还有些同学通过一些校外的网站获取兼职,占到13.5%。只有10.2%的同学表示在做兼职前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对与用人单位的签约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比较了解的只占到被调查应届生的19.3%。在创业方面,有过创业行动的,只占被调查人员的1.2%,而他们的创业领域多集中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商业经营,如实体店和网店经营,如果遇到资金不足多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占到所有创业人员的72.9%。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在兼职中遭遇到乱收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就业中也有同学遇到过违约情况,对用人单位不返退违约金的做法,大部分同学表示如果经济损失不大,也就不予追讨,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的想法,只有部分同学表示将自己的情况反映给了辅导员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老师。
4.人身安全风险意识现状
所谓高校学生意外伤害安全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校园学习),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校园生活),所受到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行动自由权方面的威胁和风险。通过调查表明,82.1%的同学对宿舍楼和教学楼中的安全出口通道表示“不知道”或者“没遇过什么事,不关心”。在寝室里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方面,69.3%的同学表示,没什么问题,可以使用。87.8%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对陌生人的求助“视而不见”或“视情况而定”。去工厂实习、参观时表示会认真听取相关安全知识的人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1.6%。在学习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逃生知识方面,被调查人的75.4%选择不了解或只是通过一些别人发的宣传资料作一简单的了解。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同学对于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如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火灾、地震防范及自救措施不清楚,或只大致浏览过一些别人发放的地震、火灾知识宣传册。
5.健康风险意识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直接关系到其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所谓“健康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57.7%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关心的程度不够,其中9.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自己的健康。70.8%的大学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运动,14.8%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参加课外体育运动。67.2%的大学生不太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9.5%的大学生几乎从不关注健康方面的相关书籍。另外,通过调查和访谈也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上普遍能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身心状况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对健康风险的防范意识也较差。
6.情感风险意识
作为生理成熟的成年人,大学生的各种情感需要属于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未成型阶段,他们因情感问题而引起的“违规”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可以说,随着大学生恋人之间性观念、性道德的不断弱化,大学生非婚也就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应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关注大学生情感世界,解答情感困惑,增强大学生的“情感风险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情感风险意识”,是指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自己在情感上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风险有清醒的意识。调查表明:17.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期间,恋爱是必修课。68.2%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太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其中15.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13.4%的大学生认为爱情并不需要过重以感情为基础,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排遣寂寞。
二、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现状特点
1.风险意识普遍不强
通过问卷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约87%的学生遇到了来自健康、学业、就业、人身安全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扰,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可能将要面临的各项风险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已造成的个人损失,有61%的学生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避风险责任的普遍心态。
2.风险成因复杂化
风险是一种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风险一旦未能有效规避,就演变成学生个体或群体受损事件。[2]笔者长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自身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对诸多学生问题的处理,发现以往的学生突发事件成因普遍单一,主要原因为学生性格原因、社会经验不足等。然而,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虚拟及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带来了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风险。同时,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的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的成因日渐复杂。
3.风险呈现阶段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对大学新环境普遍存在不适应性,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复杂状况不了解、个人风险防范经验较低,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遭遇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几率较高。二、三年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最多,兼职比例也最大,由此而来的交友风险、购物风险、兼职风险等几率较高,而毕业班学生面临的更多是择业竞争风险及情感风险。
4.与网络、信息有关的风险形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网络、信息相关的风险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如网上购物带来的财产风险,个人信息泄露。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从网络上获得投资创业信息,开办网店、炒股等。在调查中发现,有十余名同学在网上开设了网店,有炒股意向的学生近10%。由于网络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产生的经济风险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和心理负担,过度沉迷网络经营和投资活动也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三、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工作途径
1.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预警教育制度和机制
(1)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为学工部。学工部除了负责学生日常的事务管理,还要处理与大学生相关的危机事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风险的影响因素逐步多样化,很多风险的应对越来越需要专业机构和部门的指导,如心理危机应对、创业风险应对等,这就使得学工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形式。因此,成立专门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系统规划和设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成立专家组负责风险防范知识的解答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是有效实施学生预警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应包含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预警分析、相关保证措施、预警对策等内容。其中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是提前安排突发事件的相关管理人员,并对机构内参与人员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进行分工;预警分析是对其他高校所出现的重大事件或本校先前已发生的重大事件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根据当前学校相关校情、学情,对一些前期症状进行识别、诊断、评估,同时提前发出相关预报,以降低或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3]相关保证措施是指在预防和处理某类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相关器材、物品或费用。预警对策就是要通过预警分析,对不良趋势采取相应的方法对策,进行矫正、预警和识别。
(3)实施学生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组建信息报送网络。
实现大学生预警教育,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梳理工作,制定并逐步完善重大信息报送工作制度,组建高效快捷的信息报送制度,这是积极预防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施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基础。学生重大信息报送的范围是指发生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正面、负面的重大事件。对于学生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可分为自下而上的程序逐级汇报和自上而下的对学生事件处理的情况通报。主要涉及的人员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一级为信息员,一般为班级班长、支部书记、寝室长和其他学生群体负责人。第二级为责任人,一般为各系分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他们是学生重大事件的主要处理者。第三级为决策人员,主要为学工部(处)、保卫处、后勤管理部门等相关学生事件管理部门。第四级为负责人,主要指学校、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对于在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相关人员或部门在接到信息后要根据事件情况及时汇报给上一级人员。而对于情况通报,是指学工部(处)、保卫处、团委、后管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之间建立的有关学生事件发生、发展、处理结果情况的及时通报,形成文字纪要,通报二级学院并汇报给学校分管领导。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1)开设风险教育课程。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和谐的环境之中,政府、社会和民众都缺乏相应的风险知识,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关于大学生风险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对象的、完善的风险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科学、完整和系统的风险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随着风险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大了对风险问题研究的力度,研究活动如火如荼,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要广泛收集有关风险教育的资料,一方面编制有关风险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开设适应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风险教育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风险知识,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重视心理健康课、就业规划课中对就业创业知识和个人情感风险等相关知识的教授。
(2)利用多种途径传播大学生风险意识防范知识。
首先,除了开设必要的风险教育课程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风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学校要通过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校报、讲座各类学生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风险知识,让学生学习到各种风险知识和风险防范策略;结合学校及学校所在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具有地方特色、可操作的风险防范教育校本材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风险源,学校和社区周边有哪些风险源。
其次,建立有效的防范风险的网络机制。一要通过网络将各种风险及其内容、表现形式、规避方法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二要通过网络将高校规避风险的制度、方法、人员、手段告之于大家,形成网络体系。特别要将应急机制的内容于网络上,以便一旦发生风险,有机构及时处理。三要在风险到来前,及时收有关信息将其登录于网上,以便使学生及早掌握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并及时布控,使风险得以化解。
三、强化实践,提高大学生风险应对能力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风险知识的传授,并不等于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敏锐的风险意识。要增强风险教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性,就必须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触风险,体会风险,认识风险,感悟风险及化解风险。为此,高校必须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堂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掌握预测和预防风险的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可以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各高校,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的、详细的分析,以便了解他们对风险的认知状况,更好地掌握他们的风险意识状态和应对风险能力的水平,了解他们希望高校开设哪些风险教育课程的愿望等,从而使风险教育更有针对性。其次,模拟一些现实情景,进行防火、防震等仿真场景训练。最大限度地还原某一具体灾难发生的场景,锻炼学生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心理品质。另外,还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了解在就业和创业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严峻的风险困境,可以有效增强风险意识,自觉地反思自身,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加积极地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2001年中国首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成都诞生,点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第一把火。此后,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迅速发展,并成功引入民营资本,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政府从政策、资金、管理等各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发展,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成效有目共睹,社会、高校对它越来越关注。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纽带,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创业园的孵化,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要在艺术学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方面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总体上,设计艺术中富于创造力的艺术构思、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的设计理念、形于物质的艺术表现技巧以及生产加工技术,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要素。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仅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传授难以实现,只有深入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启迪思维、训练技艺。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在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学生基本功偏弱、原有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⑴、“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等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虽历经多次改革,但仍滞后于市场经济中该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软件、硬件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许多院校无论是从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上都相对滞后。忽视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践教学场地受限、实习基地建设滞后。(2)办学理念滞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美术教育的思路,注重感性、艺术创造性而轻综合实践能力培养。(3)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认识。(4)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三、结合策略研究
1.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双轨制教学”
“双轨制教学”最早源于包豪斯。包豪斯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了所谓“双轨制教学”,即每一门课程均是由一位“造型教师”(形式导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工作室导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造型教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及创造思维等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包豪斯早期的技术教育是以工厂实习的形式实现的,并建有书籍装帧、编织和木工工厂等。在当今欧洲的众多设计艺术院校中,包豪斯初期创建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并没有随包豪斯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空间,而是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出现了“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实践导师”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中一般都有创业导师,他们即充当了“实践导师”的角色。创业导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资深员工甚至管理人员承担,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提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高等教育已经从知识传承教育转变为知识创新教。尤其是艺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创造力是设计师的职业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制借鉴“包豪斯”工作坊的成功之处,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学校的职责包括总体协调控制、促进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由于学校人事上有特殊的要求,可安排校外设计院公司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进人教学队伍,补充师资力量。其次,艺术院系的教师和学生是工作室的主要力量,是工作室人才培养的主要受益者。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是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组织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个专业工作室以教师为主导,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成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等等,以实际设计课题、创业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共融互通,为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便利,在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创业园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学术交流,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个工作室教学特点,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3.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中的实践教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具备企业的部分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是一个教育教学的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具体而言,它有院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两个培训主体,两种教学内容。院系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及外语等普通文化知识,创业园则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两类教师,学院教师和创业园配备的创业导师两种身份,他们共同参与教学。这种模式由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创业导师、资深专业人士组成合理配置的团队,负责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创业园的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平台,构建工作室教学群模式.艺术教育,2007.8
篇9
各位考生:
欢迎报考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现将报名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日程安排
1.网上报名时间:2017年3月11日~3月30日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
2.现场确认时间:2017年4月5日~4月7日之间(逾期不予办理),向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提交纸质报名材料进行现场确认,否则视为报名无效。
3.初试时间:2017年4月26日~4月27日。
4. 复试时间:另行通知。
二、招生类型
(一)普通招考
初试考试科目详见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网站首页左侧“博士招生简章”。
(二)硕博连读
1. 初试考试科目为:英语,具体事宜详见《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实施办法》(研究生院网站“招生工作”/“博士招生”)。
2. 录取后须全日制脱产在校攻读博士学位。
(三)申请——审核制
篇10
关键词:学生实习;伤害;法律问题
目前,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因学生实习期间的种种伤亡事故引起的法律纠纷也日益增多。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大多是,无论学校主观上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然而学校作为教育职能部门,经费有限,如果不分清责任,无论学校有无过错都承担责任,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现行法律对学生实习期间身份没有明确规定,很多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并没有与学生和学校签订实习合同,一旦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伤害,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获得赔偿,只能走行政诉讼的道路,这就给学生在受到伤害后的理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都未对学生实习期间发生伤害事故的赔偿问题做出明确规定。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虽然给各类学校处理校园学生伤害事故提供了法规和政策的依据。但作为部门规章,该《办法》在法院判案时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作为判案的依据。下面就高职院校学生在实习期间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做出一些探讨。
一、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和接受学生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就实习中受伤害学生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来讲,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接受了十二年初等教育之后经过高考选拔而产生的,从学生的年龄上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入学新生年龄都已经满十八岁,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高职院校不管是在校期间还是在各种有学校组织的学习、实习和活动过程中都不再担当学生的监护人这一角色。根据《教育法》规定,高职院校只是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的教育者、管理者和保护者。学生和高职院校之间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指导学校落实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措施,指导、协助学校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第六条、第七条规定,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为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但法律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以上这些条款充分说明了高职院校和学生之间的义务和权利关系。
第二,就高职院校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来说,《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聘用(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聘用(劳动)合同。”可见,我国劳动法要求建立劳动关系需要双方签订聘用(劳动)合同,而在校生在学习期间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双方通常都不可能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对于参加实习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而对于用人单位实习生与单位的正式员工有着本质的区别,实习生不可能在实习单位受到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待遇,用人单位只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参加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是自身考察人才的一个过程,他们往往还要向实学生或者实学生所在的学校收取一定的实习费用,这样的情形与建立劳动关系,签订聘用(劳动)合同的真实意思相去甚远。所以,按照《劳动法》的解释,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并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实习生也不是一个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所以在劳动当中受到了伤害,很难按照《劳动法》或者《工伤保险条例》来进行工伤认定。
第三,高职院校和接受实习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关于两者的法律关系有学者主张,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民事意义上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实习生所在学校、实习单位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实习协议,如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实习协议,口头约定同样也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因此,该观点认为,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伤害,如果学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签有实习协议且协议中对责任分担有约定的,双方可以按照约定分担责任,但该项约定不能构成任何一方责任的免除,实习生可以选择要求其中一方或者两方承担赔偿责任(该两种责任为连带责任);如果学生对损害的发生也存在过错,亦应承担相应责任。但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其认为用人单位与学校对受侵害的实习学生承担的不是真正的连带责任,学校对受侵害的学生承担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
二、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伤害事故的类型
从上面的分析知道,由于学生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维权只能通过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程序上来说,人身损害赔偿不用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作为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一般依据的是过错责任原则,根据当事各方的过错程度来确定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学生是经学校组织在实习单位受到伤害,则应依据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在人身损害事故中的过错大小或原因力比例确定各自承担的赔偿数额。如果学生未经学校组织是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打工,双方则形成雇佣关系,根据司法解释,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对此无过错,不应承担责任。在赔偿项目上,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除误工费外,医疗费、残疾赔偿金、后续治疗费等均属赔偿范围。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伤害事故按照过错责任原则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由于学校的过错造成的伤害事故
1、由于学校未履行有关义务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如学校未尽对学生的安全保障义务,没有对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疏忽实习设备设施的危险性,学校实习设施设备有缺陷或者学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2、由于教师或者其他学校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实习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其他有关规定等原因导致学生受到人身伤害。
这两类伤害事故具有相似的特点,即受到伤害的一方均是在校学生,加害人均是负有教育、管理等职责的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或者其他教职员工,而责任人均为学校。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类事故的致害原因是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的积极作为,而前一类伤害事故中导致损害的原因是教师或其他学校员工的消极不作为。
(二)由于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伤害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违反安全纪律和操作规程而导致的伤害;学生因不遵守工厂师傅指导擅自行动而造成伤害的;学生因有特异体质、特殊疾病或异常心理状态而在实习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三)第三人加害造成的伤害事故
1、由于在实习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加害行为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相互之间因为游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人身伤害。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均是在校学生。
2、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害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如校外车辆在校内造成的交通事故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外来人员在校内实施盗抢等犯罪行为而造成的实习学生人身伤害。
这类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特点是:尽管伤害发生在校园内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过程中,但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并非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而是一些外来的突发性、偶发性的侵害。
(四)由于实习所在工厂过错而引起的实习学生伤害事故
实习工厂由于没有按照规定提供安全合格的实习环境而造成学生伤害的;实习工厂由于设备和器材有缺陷和管理疏忽而造成学生伤害的;实习工厂的师傅由于没有尽到指导义务而造成学生伤害的。
三、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伤害赔偿处理办法和建议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实习工厂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劳动合同关系,所以在处理高职大学生实习伤害事故的问题上不能完全依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而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仅仅是部门法,其权威性和通用性受到质疑。所以,大部分学生受到伤害后维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将近30%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即使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各种途径维权的也仅占13.9%,而选择忍气吞声者占86.1%。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当今关于学生实习伤害的法律不健全有很大关系。这时,很多学生实习伤害维权只能走行政诉讼的道路。
按照一般的法律处理原则,法院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问题是一般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就是在事故过程中,谁存在过错谁承担责任,无过错者不承担责任,各方都有过错者按过错大小共同按比例承担责任。按照过错责任原则,高职院校学生实习伤害赔偿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学校在学生实习时疏于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未尽到相关义务,以及提供的实习环境、设施、设备由于存在缺陷而造成学生伤害的,学校应该负全部责任。
第二,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没有过错,由于学生个人不遵守实习规定和实习教师的指导,自己擅自行动或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伤害事故,应该由学生自己承担责任,学校不承担责任。
第三,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环境不合格,或则设施设备有缺陷而造成学生伤害的,应该由实习工厂承担责任。
第四,在实习过程中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并非一方原因的,应按照各方造成伤害原因的大小比例分别承担责任。
第五,如果学生未经学校组织,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打工,双方则形成雇佣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对此无过错,不应承担责任。
在我国目前缺乏专门法律规范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伤害事故处理的情况下,大学生实习伤害处理仍然会存在这样或则那样的困难。现在全社会已经关注到实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伤害索赔困难,广东省已经率先制定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见习条例(征求意见稿)》,为高校学生实习伤害事故的处理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珠琳.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防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
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松友.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