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网络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网络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电网络;物资管理;采购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离不开对资源的控制和管理。物资管理是企业对资源管理的浓缩体现,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所需各种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供应、合理使用和综合利用等一系列计划、组织和控制。物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强化物资管理不仅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更是企业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广电网络行业的物资管理非常重要,同时又非常敏感。一方面,是因为广电网络行业涉及到的各种设备和物料有上千个品种,物资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广电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关系到用户体验、市场竞争和公司的经济效益。说另一方面,是因为物资管理工作涉及物资采购权和物资付款权,容易产生不廉洁问题。天津广电网络公司在物资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根据物资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五个确保”,即确保规范管理,确保及时有效供应,确保物资质量,确保降低成本,确保物资仓储安全。具体如下。
1确保物资管理
规范制度是规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近年来,天津广电网络十分重视物资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物资采购管理办法》《供应商考核管理办法》《电子采购系统管理办法》《NC系统管理办法》《单一来源采购管理办法》《物资全面质量管控办法》《确保物资及时有效供应管理办法》《机顶盒售后维修管理办法》《物资仓储管理办法》等二十多项管理制度。第二,就是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制度不是摆设,不能流于形式,关键是要执行到位。物资部门制定《物资采购人员工作守则》,明确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日常行为规范和工作职责;要求每个岗位必须按制度要求去执行、去落实,履行的各项程序和手续必须留痕,有记录,经得起检查。公司对物资管理工作制定专门的考核方案,有日常监督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奖惩兑现。第三,就是利用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做到规范管理。如在物资采购审批环节上,全部采用OA管理,审批程序上严谨规范。机顶盒和EoC终端维修管理上都采用电子化管理手段,做到科学规范,提高效率。
2确保物资及时有效供应
我们发现,由于物资有时供应不及时,导致平台不能及时扩容,网络工程建设进度延迟和市场推广暂停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市场竞争力。为此,各部门、分公司对物资部门的意见很大。天津广电网络针对以上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确保物资及时有效供应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采取以下两项措施。(1)针对抢险、抢修等紧急项目所需的物资可办理紧急借料,相关分公司或使用部门可在借料后十个工作日内,补办申请审批和正式出库手续。针对应急性物资和日常维护消耗的常用物资设定安全库存量。紧急项目如无库存且必须紧急购买时,可先采购后补办申购及审批手续。(2)为了避免立项审批和物资采购周期而延误工期,在立项审批过程中分公司可就比较紧急的物资需求提出预估采购申请,经工程管理部门确认后转物资部门先实施采购。在立项审批过程中如需紧急施工,经工程管理部门确认后,由财务部门协助在NC系统中建立项目账户,物资部门将紧急需求的物资申请导入NC账户中,由物资库房办理出库手续,其他物资待项目立项审批结束后再办理领用出库。
3确保物资质量
广电网络是云管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涉及到的设备、器件和材料有上千种。如果任何一个设备、器件和材料出问题都会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都会影响用户体验。为此,把控好广电网络物资采购质量至关重要。天津广电网络针对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制定了《物资全面质量管控办法》,采取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质量管控措施。一是通过制定技术规范、样品管理和到货验收进行事前质量管控。在采购之前,由申请或技术部门对所采购的物资制定技术规范,将技术要求、技术指标、检测方法作为供应商生产以及我公司采购、使用、维护该物资的基础文件,并在采购文件中明确要求。实施样品管理,招标或首次采购时由供货商提供相关样品,经确认合格后由仓库负责管理,作为后期入库检验或出现质量纠纷时的审核依据。采购物资到货后,根据不同产品采取外观检验、指标检验、加电测试、委托第三方测试等不同手段进行质量管控。二是通过使用现场、项目验收等环节进行事中质量管控。项目监理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负责检验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物资的质量情况,并通过项目验收确认物资质量是否合格。在以上环节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发现物资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产品质量投诉书》进行投诉。三是通过质量事故处理、设备故障率统计、供应商质量考核评价等措施进行事后质量管控。针对在项目建设、验收或后期使用过程中向相关部门提交的《产品质量投诉书》,物资部门将申请该物料初次采购时的评价小组与供应商进行责任判定,判定依据为技术规范、样品、检测报告及问题物资;如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将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问题物资进行检测。如判定是物资质量问题,将依据原采购合同规定要求对方进行赔偿(扣除质量保证金)并提供补救措施,同时记入供货商质量档案。采购批量使用的有源设备采购时,物资部门会同技术、使用部门共同确定开箱合格率和保修期内故障率要求,并在采购合同中明确要求;后期通过网管、GIS以及终端产品维修管理系统定期统计产品故障率。根据故障率统计结果和供应商质量档案记录,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价。
4确保降低采购成本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以降低采购成本来提高利润。一是公开招标。天津广电网络针对一次性采购金额较大的设备或系统以及常用物资渠道供应商的选择,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是将买卖双方博弈变为卖方之间互相博弈,更容易达成较低采购价格。二是价格谈判。针对采购渠道单一的项目,我公司采取价格谈判的方式实施采购。价格谈判策略的合理运用对于谈判成功非常重要。首先要明确市场行情、对方基本情况,对可能的成交价格有一个预判。其次对价格谈判过程进行分析,巧妙运用各种策略使对方让步等。三是运用电子采购平台。我公司于2014年建设了一个电子采购平台,目前非渠道供货的日常采购工作主要通过该平台的竞价、询价方式实施采购。该平台与公司网站实现链接,达到公开采购信息,吸引更多优秀供货商参与我公司采购活动,实现采购工作信息化,增加透明度。从供货商引入到完成采购工作的全过程都可以通过系统管理,方便公司对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同时可以利用该系统丰富的竞价规则,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此外,从2016年开始我公司与京东平台合作,针对标准产品直接从京东自营采购,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实施阳光采购。四是付款折让。针对一些供应商希望尽快回笼资金的想法,我公司与其协商采取提前付款价格让利的方式。这样既解决了供应商紧急资金需求,又降低了我公司采购成本,得到了我们和供应商双赢的结果。五是科学设立安全库存量即库存定额。为了保障我公司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所需常用物资及时出库,提高采购工作效率,物资部门根据近年使用情况、订货周期、库房存放条件以及个别物料使用趋势,合理设定常用物资安全库存量,既保证了物资供应,又控制了库存成本。六是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对于废旧设备实行筛检再利用,主要用于雨季雷击的及时周转和替换,解决了雨季无法预估网络通用器材备品数量的问题,避免了过多的备品对资金的占压。
5确保物资仓储安全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公寓;网络文化;建设;思考
一、当前大学生公寓网络的应用现状与分析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学生公寓的网络建设潜意识的建立在商业规则之上,学生公寓的网络普及已成为现实,面对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和网络文化的多元化,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网络中垃圾文化的传播严重误导了大学生价值的形成,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学生公寓中的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使原本不便管理的网络增加了隐蔽性,失去最大限度的监督和管理,而大学生生活的自主性特点又滋生了公寓网络的发展。因此,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正确使用网络信息,增强自律意识,认真开展学生公寓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积极探索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和举措
在公寓网络文化建设中体现出两面性,一是网络的普及增加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但另一方面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前沿性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增加了文化建设的难度。因此只有因势利导,驱利避害,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式的学生公寓网络文化建设措施。
(一)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作为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出现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尤其需要我们去注意,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网络空间存在的是各类信息而非具备人格身份的人,这充分满足了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激发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也比较容易引起部分学生产生不良侥幸心理,例如部分学生将自身完全置身于网络的虚拟性世界中,并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非直观面对性充分向网友展现心理的阴暗面,发表一些违法言论甚至做一些与现实道德法律完全相悖的事,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等。因此多形式多途径对广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素质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和迫切,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网络世界也是自由与责任相统一的世界,是一个有着道德规范的世界,另外一方面,积极开展网络法制、网络责任、安全教育也是当务之急,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二)发挥公寓网络优势建立健全公寓网络平台
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互联网在学生公寓的普及为开展公寓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采取适当措施让学生在公寓正常上网,可以减少学生在校外上网的行为,有利于学校对学生上网时间及内容的控制和监管。
在公寓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学校要采取一系列创新而贴近学生的措施,使网络信息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建立一批有影响的主题站点,在网上正面、真实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号等有效用户名上网,并可以开展网上讨论、信息等,从而达到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宣传舆论氛围。
建立有效的BBS系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时性,每幢学生公寓要建立由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的BBS管理系统,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并由专门的教师对一些思想、观点进行疏导解释,形成正确的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做理智的网民、文明高尚的网民,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办公,特别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形成定期网上反馈。甚至于可以由学校牵头建立网上联合办公机制,即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定期与师生在网上见面,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代表学校给出答复或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学校与师生的了解,也会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建立视频点播站,把思想政治教育片、电子教材汇集到一起,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一方面可以将一些生动的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影片挂在公寓网上,组织学生观看,另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探索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建立学生公寓有线视频局域网,方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和电视信息。
学生公寓作为一个学生相对集中、时间相对自由的公共场所,要利用公寓网络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和辅导,建立专门社区和网站将专业课程辅导资料、学生现场答疑等内容融入到公寓网络中。形成网络不仅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平台而且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良好空间。
(三)建立公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要以专职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楼层管理员为主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统筹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建设一支包括政工干部、“两课”教师、班主任、有关部门与单位的人员等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辅导员,实行轮流值班制,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及时反馈情况。要进一步加强政工干部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培训,为他们提供熟悉和使用网络的条件,以便在网上了解师生思想情况,及时进行正确引导。
建立专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学生社团网站,建立一支稳定的网络信息员,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管理。对有益的信息要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对有害信息要及时删除。
同时积极开展公寓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如成立公寓网页设计兴趣小组、网络管理小组等,定期开展学生网络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如以寝室为单位的寝室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寝室设计大赛、网上寝室文化建设评比等活动。对学生公寓个人计算机上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既保证学生的正常上网又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做出一些限制措施。
(四)构建健全的公寓网络社区、发展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进公寓。要把校园文化活动延伸到社区,加强社区文化阵地的建设,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占领社区的文化阵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在社区开辟文化活动场所。要加强社区网络文化的管理,倡导学生在网上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建立社区宣传栏,介绍社区的情况,表扬好人好事;建立社区阅报栏;建立社区活动室;评选“文明楼层”,“文明寝室”活动,以及开展宿舍歌咏比赛等各种以宿舍为单位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公寓有一种“家”的感觉。
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社区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社区组织的作用,实现公寓网络学生自我管理,要在学生公寓建立党支部、楼层团支部、楼层社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并明确学生公寓社区组织的的重要地位与工作职责,以学生公寓社区组织为切入点,加强学生自律和诚信教育,同时积极发挥楼层专职管理员的管理作用,通过这些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生实现学生管理、学生监督
(五)突出管理、因势利导
1、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公寓网络建设机制。所有楼栋宿舍都不能绕过公寓局域网主机,以其他方式连接校园网和互联网,对BBS要实施实名注册制和版主责任制,要通过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的制度化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和流量及浏览内容,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或因通宵上网干扰了其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2、加强物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应当利用公寓网络建设和管理机会改进社会化公寓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探索利用网络等媒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培养学生胸怀祖国、居安思危的良好情操为目标,加强进取精神与诚信友爱教育。
篇3
关键词:项目预算 资金预算 目标定位 成本控制
项目预算是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的前提,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企业的部门预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着资金效益的发挥,如果能够很好地进行项目预算管理,企业的资金能够保证有效的利用,而且分配合理,就不会造成因资金分配不均而导致企业资金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使资金浪费。下面就项目预算管理在网络技术类公司的运用进行研究。
1.项目预算管理概念及作用
1.1项目预算管理的概念
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按照决策方案的要求,明确生产、销售以及分配等活动的目标,并编制预计损益表、现金预算表等财务报表及其附表,以此为依据来预计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既是以货币的形式对企业已经选定的各个决策方案的综合和概括,进而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又是企业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内部各级具体完成企业总体任务的依据;还是企业开展日程生产经营活动的标准和进行绩效考核的根据。
项目预算管理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企业为了到达某一目的对其有限的资金进行有效分配、利用的过程。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修订等过程,为了控制成本实现目标,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每一步,以保证项目预算能有效的进行。一般来说项目预算必须到达以下要求才算是一个成功的项目预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成本不能超过预算范围之内;必须一次性的、连续的完成任务;内容完成的符合要求。
1.2项目预算管理的作用
经营预算和资金预算组成了项目预算的两个部分,而资金预算主要是进行项目的预算。其在各个企业管理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一,能使企业用较少的资金起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到达节约资金的目的。企业通过编制预算可以保证资金向有利的方向流动,从而控制资金的规模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企业又能把工作顺利的开展。其二,规范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一般都需要在项目预算范围之内进行项目的管理,制定各种计划,购置设备等活动都要考虑到项目的总费用,项目管理的事中控制和监督,事后的审计以及投资结果的评价都要以预算为依据,而且,项目预算编制越好越有利于企业开展活动。其三,项目投资和招标都要以项目预算为依据。其四,项目预算可以帮助优化方案。通过与项目预算比较可以找到项目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优化项目的方案,达到减少财力、人力、物力的目的。
预算管理如果脱离了企业战略的环境,就会只注重企业近期活动而将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忽视了,这样会导致企业短期的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相违背的现象,各期编制的预算之间衔接性差,不能将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对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也是不利的。
2.网络技术类公司项目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
项目预算分为主目标和从目标两个,企业围绕主目标,从目标辅助进行项目的预算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主要目标。企业以主目标为核心,对各个部门进行方针的制定,而这些方针就成为每个部门各自的分目标,只要每个部门把各自的分目标完成主目标基本也就达到了。企业有三个发展目标,分别是基本使命、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使命主要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来展开的,针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规定自己的使命是开发新市场还是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进产品等;基本目标则是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让顾客满意,从而达到提高销售量和增加销售利润的目的;而具体目标就是在前两个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具体的开展工作,主要包括市场的调整、需求分析等内容。企业所有的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使企业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用户数量,获得更多的利润。
3.网络技术类公司项目预算管理的实践
由于时代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预算管理经历了一个独特的发展历程,这其中也包括网络技术类公司。我国企业一般不管进行什么工作,都会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按计划来开展工作,这发展到资金的使用上就使项目预算应运而生,慢慢的网络技术类公司在进行某种技术或者某种软件开发之前都会进行项目的预算,这样有利于企业更好的进行工作,而且还能减少资金的不必要使用,节约了资金,又不影响项目的完成,两全其美。最早实行的计划经济,不属于预算管理的范围因为它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没有建立决策和预测,它只是财政预算的一部分,与财政混为一谈,并没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从最早的定额管理,到后来的班组核算管理,再到全面质量管理、市场预测、目标管理这些企业管理方法等都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作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相继颁布了各种与项目预算相关的制度,从而推进了项目预算的发展,各个企业都开始进行项目预算。
总而言之,项目预算管理对企业项目开发非常重要,尤其是网络技术类公司,网络技术类公司运用项目预算,可以更快的进行项目开发或者软件的开发。通过项目预算可以进行分析与核算,以便发现错误并纠正。根据项目预算进行绩效的评价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总结经验并进行改善,以便下次能更好的进行项目预算,从而提高项目预算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网络金融 管理 余额宝
网络金融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模式,方便快捷、受众广成为其名副其实的标签,尤其是余额宝等网络金融理财方式早已深入日常生活,深受人们喜爱。然而网络金融自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管理中的一些缺陷容易造成风险。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金融管理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分析,进而为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管理特点
(一)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有效路径和手段,互联网的发展为金融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上个世纪的发展中,传统金融行业不断朝着现代化目标进步创新,力求突破,最终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服务开始能够通过网络化、电子化的方式来进行提供。而在本世纪初网络金融才真正发展壮大,尤其是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金融形式,比如余额宝等,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网络金融时代。对于网络金融发挥的作用,央行在近几年的一些政策报告中也做出了肯定,在今后大的政策环境支持下,网络金融的发展潜力仍是无可限量。余额宝的出现是对传统金融理财服务的一个突破。余额宝借助网络的便利,不仅能实现简单快捷的操作,而且门槛低,能吸引更多客户资源,此外还能得到较高的收益,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加普及和完善。
(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络金融的管理特点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形式不同,在管理方面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下文中将通过对余额宝运营主体、流程步骤及风险控制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来了解网络金融的管理特点。
余额宝的运营主体主要是指支付宝用户、基金公司以及支付宝公司。其中基金公司通过推出基金产品成为基金的销售者,吸纳用户支付宝中的余额有助于自身基金销售渠道和规模的扩大;支付宝用户将余额转入余额宝的行为实际是在购买基金,而用户自身能借此达到获取收益的目的;此外,进行基金销售和购买的平台是由支付宝公司提供的,支付宝公司便可借此获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由此,余额宝在经过一系列的资金运转和市场对接之后就能实现三大运营主体的互利共赢。
就余额宝的操作步骤来说,主要通过网络运营实现了资金转入、确认、消费和转出几个重要环节,是一套比较标准明确的流程。比如余额宝资金的转入既可以来自支付宝账户也来自银行卡,但是不同的转入方式在转入的资金额度方面会有所限制;而基金公司在确认已转入的资金后便开始计算收益,并将每日收益反馈到用户的账户中;余额宝也可以用于进行消费支出,这实际就是基金公司对相应基金进行的实时转出和赎回;此外,余额宝内的资金随时可以转出但不会享受当日的收益,并且基金公司会实时进行基金扣减。
余额宝虽然总的来说属于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但风险仍然是有的并且需要严加注意。在对风险进行控制时要从不同方面着手,比如加大客户核准力度来降低市场风险,支付宝公司也需通过相应的技术安排来减少监管的风险,而基金公司面对大量的数据处理是也需要加强技术支持,促使相应数据能得到有效处理,进而较好地管控流动性风险[1]。
二、网络金融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应对措施
(一)网络金融的监管目前还缺乏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网络金融发展到现在还算是一件比较新鲜的事情,而现行的金融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这一新生事物,从而造成网络金融管理的漏洞,不能有效约束某些不法行为。比如余额宝自推出以来就少有对其风险进行普及和警示,如若余额宝发生亏损倒闭的情况,众多支付宝用户必然会与其产生诸多法律上的纠纷,而现今的监管层面并没有适用于解决这类问题的法律法规。
因此,完善网络金融管理,确保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十分有必要,这是国家对网络金融实施有效监管的根本依据。就目前的情况来讲,还需大力发展相关立法,以国内实际情况为基础,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套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网络金融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难以真正进行有效监管
正是因为目前对网络金融进行监管的主体不够明确,所以在实际监管方面的仍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同时也使得网络金融难以实现真正的合法化。就拿余额宝来讲,其本身并不具备合规性,虽然目前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看似对余额宝的发展没有太大影响,但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因而明确网络金融的监管主体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要成功构建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就必然要熟悉网络金融的运行模式并进一步区分监管的范围、对象及主体,尤其是明确作为监管主体的部门的职责,推动相关部门监管功能的转变。此外,还应注重各监管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和信息公开,避免出现监管不到位以及重复监管的情况。
(三)网络金融管理上还缺乏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
与提供传统金融服务不同,网络金融服务的提供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这本身就在安全性上打了一定的折扣,再加上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就会导致更大的风险,影响资金运转的安全性。比如余额宝用户在某一特殊时间段同时进行大量消费,就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流动,如果基金公司在处理这种情况时资金不到位就很容易导致信用危机产生。
因此,在加强网络金融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信用建设。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增强应急处理技能。此外,也要严格打击虚假信息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的发展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一个重大突破,使得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高效。因而对网络金融进行有效监管有助于降低风险,保障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这也就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从而为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篇5
一、保险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与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相比,保险网络营销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经营成本低。保险公司通过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却目前花费在分支机构网点及营销员上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介等方面信息电子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费。通过降低保险总成本从而降低保险费率,更好地吸引客户。
2.信息量大,且具有互动性。网络就如同一位保险专家,不仅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所需的资料,而且简洁、迅速、准确,大大克服了传统营销方式的缺陷。客户有什么要求和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与保险公司联系。借助互联网,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系统,获得诸如公司背景、保险产品及费率的详细情况,顾客可以随意访问多家保险公司的系统,比较其产品的价格。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险种。联机通讯固有的互动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保险双方的沟通。
3.有利于促进保险宣传和市场调研的电子化,加快新产品的推出。在网络环境下,保险人可以用公告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全球电子广告,向顾客发送有关保险动态、防灾防损咨询等信息,既能扩大保险宣传,又能提高服务水平,还能克服传统营销中借助报纸、印刷宣传小册子所固有的信息量小或成本高、时效差的不足。
4.节省营销时间,加速新产品的推出和销售。新产品设计出来后,几乎无需其他环节就可以立即进网,供顾客选择。由于网络的存在,投保人也用不着等待销售代表回复电话,可以自行查询信息,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而且保险网络营销还具有24小时随时调用的优势,减少了市场壁垒,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保险网络营销的可行性
1.网络环境初步具备。从INTERNET在国内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已建成四大互联网络,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网(CSTNET)、中国全国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这些网络均面向公众提供INTERNET商业服务。随着我国加大信息产业投入政策的逐渐落实,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将是惊人的。
2.有广阔而优良的潜在市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1997年我国上网用户达62万户,1998年为210万户,1999年底为400万户,估计到2000年底可能达到600-900万户。数量众多且每年成倍数增长的互联网访问者是保险网络营销的潜在目标市场。这一目标市场的特点是:首先,上网用户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0%,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他们对在互联网上所提供的保险商品及公司信息理解相对容易。其次,上网用户这一群体平均收入较高,为他们购买保险商品提供了经济基础。据调查,个人上网用户平均月收入1000一2000元者占32.4%;2000—5000元者占14.4%。再次,从这一群体年龄结构来看,21—35岁之间的青年人占79.2%左右。他们的观念新,乐意选择优秀的保险产品。
3.我国保险界已认识到网络对保险营销的重要性,并积极尝试。1997年11月,中国保险信息网面向公众开通运行,这是我国在国际互联网上开办的第一个保险行业的专业网,也是继英国出现“直播”保险公司、法国A&A.AON等发起组织全球保险网等一系列现象出现后,我国保险业在网络化方向的一项重大举措。
三、我国开办保险网络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办保险网络营销对保险业的影响
保险网络营销将给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我国保险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1.对保险中介人的影响。保险网络营销方式的出现,会减少市场上对传统保险人和经纪人的中介需求。然而,由于受现有技术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约束,短期内保险中介人的地位不会受到冲击。这就要求保险中介人早日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理念。
2.对保险公司的影响。自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公司发展业务的一般思路是以扩大机构的设置来增大市场占有率。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工具应用于保险业,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在网上作核保、核赔和远程保险服务,这无疑对传统的保险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外,利用网络进行保险营销还存在一个网络安全的问题。网络安全包括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保密技术,而安全保密技术又包括网络静态节点的安全和信息流的安全。网络静态节点的安全防护主要通过“防火墙”来解决,信息流的安全则是通过对信息网的加密来解决。
3.对保险监管部门的影响。我国保险监管历时不长,其监管手段如立法监管、技术上通过稽核举报、财务监管等方式基本上是以传统保险营销为目标,在保险市场上网络营销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原有监管手段的有效性面临挑战,为了适应保险业的发展,维护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正常的经营秩序,保险监管部门要及时推出适应未来保险市场发展的监管制度和手段。
(二)面对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世界金融业向无现金、无支票的电子化迈进,网络保险发展是必然的。我国保险业应抓住时机,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尽早开展保险网络营销规划—和研究开发,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研究,以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开放和发展。
篇6
一、网络金融风险种类
(一)一般风险
从一个角度来看其一般风险为流动性的风险,换句话说就是产品的流动性越大,则证明其安全性就越高,这样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能够相应的得到提升,假设资金一旦出现流动性的问题,消费者就会大量的将其资金取出,金融公司就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甚至会出现破产的可能,流动性风险对于任何一个银行来说都是存在的,网络金融公司也不能避免,假设网络银行的资金没有办法变成现金的时候,消费者就有很大的可能要求将资金取回,这样就会遭受到流动性风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般风险可以表示为信用风险,和一般的金融公司一样,假设网络金融公司面临着信用危机,不管是数据信息的随意更改还是贷款无故冒领等情况,这样都可能会影响到网络金融公司的信用情况,从而消费者就会大量的将其资金取出,金融公司就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甚至会出现破产的可能。
(二)体系风险
网络金融的体系风险是表示在网络金融使用的体系当中,假如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全部的体系正常的工作,从而能够威胁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情况。其一为科技风险,这是主要针对网络金融来说的,由于计算机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这也能够融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进行浏览业务、办理业务,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信息还是体系上都存在着不小的风险,其二是网络金融的监管风险,这是引起因为金融监管不当所造成的危险,比若说,公司内部员工使用系统漏洞进行的诈骗行为等。
(三)业务风险
其一为操作风险,网络金融公司能够在使用计算机体系进行运用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给不法分子给予了操作的便利,这样银行职员的粗心大意也能够给公司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严重的影响着公司的安全。其二为信誉风险,信誉对于每一个交易公司的影响都十分的巨大,这样假如出现了信誉风险,公司就很可能损失了一大批客户。与此同时,其他网络公司的信誉差也影响了使用者对于整个网络金融持有怀疑的态度。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督现状
(一)法律监督体系不健全
从现在来看,国内网络金融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有关法律仅仅限制了传统金融业务,在网络金融方面没有是,我国的网络金融监管工作还存在很多多动,比如说网络金融交易市场的双方身份以和合同的确认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且,法律也没有的对网上诈骗、计算机病毒等有关行为进行约束。
(二)缺少统一规划
从最近一些年内我国网络金融发展情况能够了解到,网络金融以及一般金融企业成为了独立的两个领域,没有统一的行业规划准则,缺少了统一的行业安全协议,由于没有统一规划,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懂影响了网络金融监督以及建设,减缓了网络金融的发展以及服务效率,这样也不利于国家对于该领域的规划。
(三)监管体系不适用
我国现在使用的监管体制为双重监管,其一是依照经济区域划设人行大区分行,其二是依照行政低于当中设置银行的监管机构,网络金融不同于一般的金融公司,他没有地区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从另一个角度也能够看出目前的监管体系并不适用与网络金融当中。
(四)缺少专业化的网络金融人力资源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网络金融体系转件朝向开放化、综合化与先进化的方向而发展,在这一条件的驱使下,提高了对这一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并规定监督者不仅要对专业化的常识有所了解,并且也应当对计算机和相应的技术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体系逐渐走向了工作、服务体系及财产的虚拟化,但是有关的监督部门则并没有创建符合这一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力资源团队。所以,工作者们应当在完全掌握金融工作的条件下,密切掌握金融业方面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完善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健全网络金融法律机制
在对网络金融体系进行制定时,大多立足于其各项制度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当提高其司法力度,拟定有关电子信息、电子资金与互联网安全的法律规章制度体系,并且确定在该行业中各个主体的各项职责。在此之后应当积极改善现阶段所产生的网络金融法律制度,笔杆对相关法律条款中有关的制度体系进行完善,经过提高惩罚强度,重点消除一些采用电子信息出现违反法律规章制度的现象,并对其所产生的网络危害,应当依照比例来予以其相应的惩罚。最终,还应当创建一个完全公平化的网络交易平台,并为使用者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放心使用,比如说,应明确有关存储互联网证据、明确行为责任及保障消费者权益等内容的制度体系,并切实的使每一位使用者的信息得到充分保障。
(二)健全网络金融监管体系
在进行该项工作时,应首要创建健全的风险监控系统,并且形成一个由国家有关部门设定并积极参与的风险管理组织,主要管理网络金融的司法制度,并帮助各个组织处理一些决策上的事件。与此同时,也应当在相关部门中设定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并根据相关要求确立的监督部门,主要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在此之后,还应当提高管理组织中各个部门的共同管理效率,并实现资源共享,每一位工作者均可对他人进行监督管理,进而切实的实现联动效应。最终应当提高和国际金融监管部门协作程度,进而凭借其他国家比较先进的工作经验,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不但能够与国际组织进行交流,也可对其进行有效处理。经过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及合作,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创建了健全的监管体系。
(三)改善网络金融监管方案
第一,应当提高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程度,在真实的操作过程中应当积极提高其本身在面对金融工作及预期风险的水平,并对我国的监督管理控制进行系统性及前瞻性的开展,使其专业化水平能够达到新的高度。第二,还应当认真查看网络金融现场和非现场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内容,比如说,在现场进行查看的过程中,应着重对技术要素进行盘查,并了解网络设施和场地之间的安全性能问题;防火墙是否符合操作要求;口令管理的严谨性等多个方面。而在非现场进行查看的过程中,基本上则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即:业务发展程度;业务获利水平;网络被攻击频率与服务器出现不良现象的频率等多个方面。第三,应创建对信息的披露管理体系,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并改善现今所存的监管模式,创建追踪搜查系统,当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操作时,应立即对其进行严惩。
(四)创建网络金融安全制度
在开展该项任务时,第一,应当积极研发出具备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特征的信息技术,其中主要包含系统软件、通讯装置及电脑等多个方面,进而保障我国的金融发展能够得到有力保障。第二,应积极改进网络操作条件,进而提高对整体互联网系统的监管;提高有关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注入;定期对计算机的各项系统进行维修与保护,进而保障其可以在正常的条件下得以运行。第三,应积极提高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标准化管理,进而保障其完成不同金融领域的数据共享,与此同时,也应当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创建安全性较高且有保障的服务制度。
(五)积极培育网络金融行业的技术型人才
第一,应对专业化技术人才进行正确培育,而一些金融类高校应重点分析该领域今后的发展形势,并将与此相关额内容当做学生学习的重点,进而提高同学们的专业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培育出全能型人才。第二,应适时的引起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与思想理念,聘请在世界中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能够有效改善我们国家金融人才监管体系。第三,应当对监督管理者在特定时间内进行培训,并在这一条件的作用下培育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篇7
论文关键词 网络借贷平台 法律规范 监督管理
一、当前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民间借贷出台专门、系统的法律制度,更未对网络借贷平台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地位、市场准入、监管部门等均处空白,2011年以来先后出现哈哈贷倒闭、人人贷被银监会风险警示、贝尔创投被公安机关调查等事件,凸现了规范网络借贷平台的迫切性。当前,网络借贷平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网络借贷平台主体资格不符合现有法律规定,且存在超范围经营情况
由于现行的法律未明确网络借贷平台的身份地位,导致其一直游走在政策和法规的灰色地带。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公司,除了要符合股东人数、注册资金、固定场所、从业人员等要件外,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的项目,还应当依法经过批准。从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特点而言,其具有金融的属性,如保管用户货币、代收用户款项、就保管或代收的款项向特定用户支付、退付款和信用担保等。而目前从事网络借贷业务的公司,仅在工商部门注册,并未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批。
(二)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方式存在诸多法律风险
1.合同利率偏高涉嫌高利贷。按照网络借贷平台的交易撮合模式,借贷双方在网络借贷平台以竞标形式达成借贷协议,导致借贷合同的利率往往偏高,尤其是短期的借贷合同,普遍高出基准贷款利率的四倍,这种“高利贷”借贷合同违反了相关规定,不受法律保护。
2.双方的行为易顾此失彼或引发道德风险。网络借贷平台既为借方,又为贷方,当交易双方产生纠纷,维护一方利益的同时,难免侵犯另一方利益。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也极易导致道德风险。
3.将沉淀资金的孳息据为己有涉嫌侵权。网络借贷平台只是代其用户保管资金,其账户中的资金并非网络借贷平台所有,双方之间形成的是保管合同关系。保管人在保管期满,应该将保管物及其所产生的孽息一并归还给保管物的所有人。但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络借贷平台都没有将沉淀资金的孳息支付给用户,侵犯了资金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三)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对偏弱
1.容易发生骗贷现象。虽然网络借贷平台制定了相应的审核机制,但仅通过在网上提供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并不可靠,难以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实践中就常出现借款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贷款的案例。
2.沉淀资金缺乏管理机制。网络借贷资金并不是由放款人的账户直接转入借款人账户,必须通过网络借贷平台才能实现周转。平台经营者往往能控制平台内的大部分沉淀资金。如果将这些沉淀的大量客户资金用于风险较高的投资活动,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3.对借款人拒不还款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网络借贷属于信用借贷,大多没有抵押的要求,虽然平台也能提供一些风险防控措施,但当借款人拒不还款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难以维护资金的安全。
4.个人信息保护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网络借贷平台一般要求借款人填写详细的身份信息,甚至要求填写亲朋好友的个人信息。据报道,拍拍贷、宜信等借贷平台已有了数十万注册用户,一旦平台遭遇黑客攻击或者管理上出现漏洞,很可能出现大面积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四)网络借贷监管缺位不利于防范风险
目前,我国网络借贷行业处于监管缺位的状态。实践中,网络借贷平台向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但由于其经营的业务带有金融属性,工商部门难以对其进行监管。而平台又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其设立也没有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批,金融监管部门也难以对其进行监管。因此,网络借贷市场一直是监管的真空,由于缺乏监管,一些网络借贷平台打着中介的幌子,跨越中介角色,自营放贷业务,有些平台甚至为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渠道。
二、网络借贷法律规范的英美经验借鉴
英美两国网络借贷发展较早,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法律体系和监管模式相对成熟,其先进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完善网络借贷法律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一)明确网络借贷性质及法律地位
英国的《消费者信贷法令》将网络借贷界定为消费信贷。美国网络借贷主要通过债权和收益权凭证在借贷双方流转实现,网络借贷平台将对应某一债权的收益权凭证出售给放款人,并通过用出售收益权凭证所得的资金向合作银行购买债权来安排合作银行向借款人放款。因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证券法》为依据,认定网络借贷平台向放款人发行、出售收益权凭证的行为属证券交易行为,对平台实行准入管理,要求平台在SEC登记注册,以证券形式发行收益权凭证。
(二)明确网络借贷监管主体和职责
美国通过多项法律明确网络借贷监管主体和职责。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实施业务准入监管,并通过强制信息披露提高网络借贷平台产品的透明度和标准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公正债务催收法案》监管网络借贷平台及第三方债务催收机构的不公正甚至欺诈行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根据《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中“金融隐私条款”监管网络借贷平台及其合作银行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监管网络借贷市场,受理金融消费投诉,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三)建立网络借贷市场准入及信息披露制度
1.建立消费信贷许可证制度,严格市场准入。英国制定消费信贷许可证制度,规定从事消费信贷、债务管理(包括P2P)、信用调查等业务的公司需向英国公平贸易办公室(OFT)申请消费信贷许可证,并按许可证约定的经营范围、经营内容、信息更正告知义务规范经营,无证经营或未按约定条款经营的将被处以经济处罚(最高5万英镑)、暂停或撤销许可证、拒绝新证申请、认定为刑事犯罪等处罚。
2.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美国对网络借贷平台执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强调错误信息披露责任追究,要求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发行说明书详细披露借贷活动相关的具体条款,毫无保留地说明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通过递交发行说明书的补充材料及时更新每笔新发生的贷款信息,而这些信息均由SEC通过电子数据收集、分析和检索系统(EDGAR)对外公布。
(四)加强对合作银行的监管及金融消费投诉案件的受理,突出强调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犹他州金融机构管理局(UDFI)有权对两大网络借贷平台Prosper 、Lending Club的合作银行Wedbank采取监管并在证实其违规时采取处罚措施。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有权对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直接检查,通过执行联邦消费金融法案,搜集、受理金融消费投诉,保护借款人的利益。
三、网络借贷平台法律规范的主要构想
(一)明确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网络借贷平台的身份和地位,可以将其作为民间借贷的特殊形式进行管理,引导其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此外,要严格禁止网络借贷平台吸收民间资金和参与放贷等经营范围之外的行为,严禁集担保、借贷于一体,防范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决不允许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两条底线。
(二)建立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由于网络借贷平台带有金融属性,建议对进入网络借贷市场的公司设立前置性行政许可,明确规定网络借贷平台必须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设立,具体规定网络借贷平台的资格条件及设立程序,如最低注册资本、申请人资格、平台规则、风险控制能力等,以此限定经营主体范围,对符合设立条件的,由相关主管部门依法发放经营牌照。同时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破产清算制度,对于有悖法律法规的及无法适应市场要求的网络借贷平台,根据退出的条件、清算财产的清偿顺序、清算责任等退出条款予以有序清退。
(三)确定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规则及风险管理要求
法律应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规则及风险管理提出具体要求,以规范其发展。如明确要求其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组织,以保障经营方向、经营措施以及经营目标的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按规定制定借贷中介服务协议,明确其与客户的权利和义务、纠纷处理原则及违约责任等事项;要求其制定岗位独立、人员分工、职责分明、实际合理的业务操作规程,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形成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日常工作关系。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体制
1.明确监管机构和监管事项。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机构,明确其地位、职责及具体的监管事项,包括平台使用规则、资金存管、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强制信息披露、大额可疑交易报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平台合同要求以及停止运作标准等。同时,赋予监管机构对网络借贷平台开展监督检查的权力,便于掌握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情况,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借贷平台存在的问题或风险进行提示或要求其整改,降低运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
2.建立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管理机制。限制网络借贷平台的第三方支付功能,确定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托管银行,将放款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放在网站账户内,该账户由托管银行管理,托管银行按照网上借款成交后产生的电子协议进行资金汇划,严格监控账户的资金流向和取现情况,并由网络借贷平台定期向客户公布账户资金流入流出情况,加大透明度,防止出现资金被挪用、侵占、隐匿的风险。
篇8
内容摘要:P2P网络借贷在中国方兴未艾,但其发展基本上处于失范状态。法律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实际监管缺位,未能起到有效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P2P网络借贷行业的自身演化特质和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准确定位中国政府在P2P网络借贷发展中的角色,应当立足于P2P网络借贷的特性,考虑如何协调和平衡中国当下金融法治肩负的安全、效率和公平三大价值,尤其要重视金融公平价值。有鉴于此,同时参考国外先进经验,解决之道在于实行包容性兼管、柔性兼管和激励性规制,起到规范、约束、控制与引导、激励、扶持并举的作用。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当通过明确P2P网络借贷法律性质、市场准入制度、经营范围、风险控制机制、退出机制和相关配套制度来进行回应。
关键词 :P2P网络借贷 政府监管 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 金融公平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向来是传统金融法治价值观的核心所在。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发展日益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金融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广大中低收入者越来越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传统金融法治价值观不断受到质疑和反思,金融公平价值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和探讨,并逐渐成为引领金融领域革新的价值基石。〔1 〕而作为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形式的新锐代表,发韧于欧美、随后席卷全球的P2P网络借贷,〔2 〕一经引入便在中国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受到了社会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主的广泛青睐和热烈追捧,〔3 〕被视为实现普惠金融和金融公平价值的有力工具。〔4 〕它融合了互联网技术优势和小微金融理念,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将资金富余并且有投资意愿的个人,与信用良好但资金短缺的中小微企业主、大学生、工薪阶层等传统金融体制下的弱势群体撮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资金双方的互助共赢。在整个借贷过程中,P2P网络平台本身并非借贷合同的一方,而是为双方提供交易机会,促成交易达成,依靠收取服务费来维持平台运转,带有明显的中介服务性质,实际上是传统民间借贷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这种无抵押、无担保、方便快捷、直接透明、依靠信用的小额借贷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以来传统金融弱势群体融资难的问题,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改变了目前资本市场供需结构失衡的困境,为中国金融体制的革新和普惠金融的实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卓越贡献。
然而,由于存在相关立法缺失、信用体系不健全、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监管缺乏等因素,P2P网络借贷在中国基本上处于野蛮疯长的状态,暗藏了极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隐患,对金融安全和秩序价值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尽管P2P行业自律已陆续展开,但收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整个行业的混乱局面。〔5 〕因而,政府的适度作为和必要的外部制度规范已成为当下治理P2P行业“市场失灵”困境、确保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厘清政府在P2P网络借贷中的职责权限,从制度上进行回应和构建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颇为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从P2P网络借贷风险防控、法律监管或者规制的角度侧面涉及政府的作为,〔6 〕而鲜有正面探讨政府角色难题,并且主要集中于简单粗疏的规范、约束和管控,更多强调金融监管安全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金融效率和金融公平价值的达成,孤立了具体的监管体制与政府角色之间内在统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有鉴于此,笔者将从现行制度规范和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出发,剖析其原因,探寻政府在P2P网络借贷中应有的角色定位和背后机理,并通过域外P2P网络借贷监管实践的比较分析,提出政府在P2P网络借贷中对制度需求的回应之策。
一、P2P网络借贷制度现状与政府角色问题审视
准确定位政府在中国P2P网络借贷中的角色,需要立足于P2P网络借贷的运行现状,从现行法律制度规范和政府实际作为两个角度出发,考察其是否解决了P2P网络借贷发展中涉及的基本问题,并检讨可能的原因。
(一)制度层面:基本法律规范薄弱
从具体业务性质来看,P2P网络借贷属于小额信贷和民间借贷在网络时代的金融创新,理论上规范小额信贷和民间借贷的制度都可以适用于它,但中国目前既没有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民间借贷立法,也无全面系统的小额信贷法律体系,制度供给严重匮乏。不仅民间借贷一直未取得正式的金融机构身份,合法与否的界限争论不休,〔7 〕而且自P2P网络借贷在中国兴起以来,现行相关法律规范、政府文件对其合法与否更是未置一词,因而P2P网络借贷事实上一直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法律地位模糊不清。
从现行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来看,勉强支撑P2P行业运行、被业界引用最多的《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中关于意思自治、居间合同、借款合同等基本民事法律规范,以及最高法院关于四倍利率上限的司法解释规定,均不足以论证P2P网络借贷的合法身份,更无法涵盖P2P网络借贷最基本的法律规范需求。这不仅因为网络服务平台经营的是货币,涉及对风险管控有着特殊要求的金融领域,而且在于民间借贷采纳了网络这种新型媒介之后,因其虚拟性、超越时空性、网络技术依赖性等特征带来的一系列需要重新规范的问题都无法在现行法律中得到解答。例如关于服务平台主体的准入条件、业务范围、运营要求、风险控制、退出机制、客户权益保护等等一系列法律问题。〔8 〕甚至严格地说,如果依据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或者1998年国务院通过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的相关规定,〔9 〕作为民间借贷创新形式的P2P网络借贷应当被认为非法。相应地,《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中关于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的相关规定也就成为判断和处理P2P网络借贷涉嫌违法或犯罪的主要法律依据。
尽管面对日益高涨的民间融资需求,近年来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机构都频频表态,不断释放出松绑民间借贷、建议给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的政策信号,但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更没有直接针对P2P网络借贷的政策方针。〔10 〕即使少数紧随时代脉搏的地方政府出台了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民间借贷和小额信贷予以规范引导,甚至鼓励和支持民间借贷信息网络化平台运作,但对平台运营的实际问题并无具体涉及。〔11 〕到目前为止,唯一可以算得上针对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官方文件是2011年8月21日中国银监会的《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11]254号)。《通知》明确指出了人人贷存在影响宏观调控效果、容易演变为非法金融机构、业务风险难以控制、监管职责不清和法律性质不明等七大问题和风险,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与人人贷中介公司之间的“防火墙”、加强银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加强与工商管理部门的沟通等三个方面来作好风险防范。遗憾的是,这项通知只是提出了防止P2P网络借贷潜在风险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蔓延的监管措施,并未具体规定如何控制P2P网络借贷风险,没有正面解决P2P网络借贷存在的制度规范问题。
更糟糕的是,这些勉强支撑P2P网络借贷运转的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性文件之间还存在协调性差、相互冲突的问题。这就为实践中政府在P2P网络借贷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履行增添了混乱因素。首先,法律与司法解释间的冲突。典型地表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与《合同法》中关于利率规定的冲突。《若干意见》第8条规定: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息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掌握,但最高不能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而《合同法》第211条规定: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其次,法律与行政法规之间的冲突。比如依上文所列法律和司法解释相关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只要是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借贷的利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合法的民事行为,但是依据《贷款通则》或者《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办法》则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违法行为。此外,由于政策的历时性和应急性,现行法律规范与政策文件之间的多处矛盾和张力,就更加不胜枚举。〔12 〕
(二)政府角色:监管缺位
不仅与P2P网络借贷相关的现行法律规范未能从制度上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责权限,而且从实践中来看,政府面对P2P网络借贷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市场失灵”问题亦未能积极处理,履行必要的监管、规范和引导作用,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
首先,政府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职责不清,各部门相互推诿。尽管中国银监会是目前为止唯一就P2P网络借贷业务风险官方指示的机构,但从上文的分析可知,《风险提示》并未涉及任何针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措施,也未提及监管主体,甚至直指P2P网络借贷目前存在“监管职责不清,法律性质不明”的客观现实。实践中P2P网络借贷到底由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工商、公安、网监和信息产业等哪个部门监管或者协调监管、如何监管也无确定的做法。曾有记者就深圳本地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问题,分别致电深圳银监局和深圳市工商局,上述部门均表示“目前对该网站没有明确的监管责任”。深圳银监局认为,借贷网站不属于金融机构,且网站的设立并非他们的审批范围,故目前并没有纳入银监局的监管范围。深圳工商部门表示,如果网站涉及从事其他金融服务,一定要经过银监部门审批后,工商部门才会予以审批。而网络信贷业务范围是否已超过网站经营范围,或涉嫌其他金融业务,则需经过详细调查并与银监部门协调。〔13 〕
其次,政府有限的监管流于形式,未能触及到P2P网络借贷运营的实质问题。从P2P网络借贷实际准入程序来看,只有通信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平台主体的审批机关。成立P2P网络借贷平台,首先需要网站经营者拥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然后向通信管理部门申请颁发《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即《ICP许可证》。在取得《ICP许可证》后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增加“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范围,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经营性网站备案即可进行网络经营。〔14 〕在实际审批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经营性网站备案一般只需要提交网站基本情况、网站联系办法、网站所有者的基本登记情况、网站所有者联系办法等材料,对网站的形式监管远高于实质监管,而通信管理部门对网站的审查则更偏重于对非法言论和内容的屏蔽。相对于网络平台经营的金融业务所具有天然高风险性来说,两个部门都毫无涉及,也无力涉及,更谈不上具体的监管原则和措施。实践中,绝大多数P2P网络借贷并未取得正规金融信息服务牌照,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是投资咨询类公司或者网络技术类的电子商务公司,而在网站平台上发挥的是金融中介公司,其实质是金融脱媒,规避中国金融业务牌照管制,〔15 〕事实上处于政府各部门的监管真空中。至于P2P网络借贷运营中出现的各种卷款逃跑、非法吸储、涉嫌高利贷等“东窗事发”现象,也只能依赖于事后的民事、刑事司法惩罚或者行政查处。此外,与P2P网络借贷具体业务联系密切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的征信系统服务平台。尽管《征信管理条例》已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实施,但中国人民银行并未将网贷行业纳入征信系统的建设范畴,这就意味着P2P网络借贷公司无法直接调取用户央行征信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增添了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控制成本和平台客户征信信息造假的机会。〔16 〕
(三)原因:行业演化特质与金融抑制政策
P2P网络借贷制度供给极度羸弱的窘境与政府在其中监管缺位、作用虚空的现状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这仅仅是表象。深究其原因,既与P2P网络借贷行业特征和发展历程直接相关,也与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一贯政策和态度以及中国金融法治的整体状况密不可分。
一方面,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历程短、底子薄、特性复杂。从时间上看,P2P网络借贷最先起源于2005年的英国Zopa公司,2006年引入中国,到现在也不过八九个年头,正处于疾速发展阶段,而且具体运营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精彩纷呈,甚至较之P2P网络借贷初衷有异化的现象,〔17 〕行业特性远未发展成熟。行业自身风险特质的暴露有一个自然过程,社会对该行业的了解认识和深入研究也需要时间的累积。并且,作为金融领域的创新模式,P2P网络借贷在传统民间借贷和小额信贷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技术这一特性,横跨了IT行业和金融行业,这就更增添了行业演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给政府的适当作为和制度供给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尤其是在中国民间借贷整体立法薄弱、严重滞后的背景下,现有的法律规范根本无力将其纳入到相应的调整范围中来,而实践中又确实超出了政府现有各部门的监管范围,导致了P2P网络借贷实际运营中政府角色缺位和制度供给虚空。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业长期由国家金融垄断,政府对民间金融向来采取否定排斥和歧视打压态度,奉行金融抑制政策。〔18 〕民间金融一直被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得不到必要的承认、规范和引导。从金融法治供给角度来看,中国金融立法主要针对正规金融立法,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等,而关于民间金融的专门立法几乎空白。现行调整民间金融的法律制度主要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规范和强调事后严苛惩戒的刑事法律体系中。它既没有确立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实践中规制不足和监管过度并存,监管措施完全沦为简单粗暴和消极单一的取缔和禁止,根本谈不上规范和引导。在中国金融供需市场严重不平衡,大量信贷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那些潜生暗长的地下钱庄、合会、私募集资等民间金融机构则主要放任于市场自由调节,依赖乡规民约和私力救济,而等到严重事故发生时则只有政府取缔和事后的司法处置。尽管近年来迫于信贷紧缩、民间借贷愈演愈烈的客观情势,政府对民间金融的态度已渐趋缓和,从最初的“严格限制”转变为“事实默许”再到“逐渐承认”,但这仅仅停留在效力层级较低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或者原则性政策阶段,主要法律制度并未作出及时的更新和回应,依然没有明确其合法地位,也没有清晰细化的可操作性规则。在民间金融发展的这种传统路径和宏观背景下,作为民间借贷创新形式的P2P网络借贷,政府就更加无暇顾及,表现得相对消极和淡漠也就不足为奇了。因而,政府当前在P2P网络借贷中的作用基本形同虚设,既没有达到促进其规范运作、防范风险的基本作用,实现金融法治的安全和秩序价值,更谈不上对这种新型的民间金融和小额信贷形式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扶持,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P2P网络借贷中政府角色如何定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面对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失灵,政府应当改变传统的民间金融监管理念和规制路径,确立科学有效的政府职责权限。这就不能仅仅要求政府对P2P网络借贷进行简单粗疏的规范、约束和控制,而应当在规范的背后加强引导、在约束的同时实行激励、在控制的侧面进行扶持,实行包容性监管、柔性监管和激励性规制,〔19 〕在确保P2P网络借贷风险安全的同时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为P2P网络借贷的良性发展提供相对宽松、安全有序和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而政府的这种角色定位,则是由P2P网络借贷的自身特性和中国金融法治肩负的价值综合决定的。
首先,政府应当对P2P网络借贷进行必要的规范、约束和控制,以确保金融安全价值的实现。金融安全在金融法治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20 〕由于金融业的信用脆弱性、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以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21 〕金融业不仅成为传统的高风险行业,而且其风险发生具有连锁效应,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因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也就成为了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要目标和各国金融法治的共同价值追求。〔22 〕而P2P网络借贷,较之传统的金融服务,由于现行法律规范的不完备、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内部治理欠规范、外部监督虚空、网络环境的特殊性等因素而更加成了高风险的集聚地。几乎从借款人到贷款人、网络平台运营方,再到中间担保方和保险方,无不隐藏着随时都可能爆发的风险和社会隐患。例如,就借款人而言,可能因为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而危及出借人的资金回收,甚至恶劣情况下出现合同诈骗或者集资诈骗;贷款人可能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单笔贷款的小额性而进行洗钱犯罪;网络平台可能利用平台非法集资,或者在业务管理和运营中出现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泄露、违法利用借贷主体的个人信息;中间担保方和保险方因资金断裂引发的风险等等。事实上,一旦P2P网络借贷风险爆发,不仅直接危及到借贷双方的利益,影响到平台的正常运转,而且还会引起整个行业的动荡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例如,震惊业内外的哈哈贷宣布关闭、南通贝尔创投被调查、〔23 〕淘金贷负责人携款潜逃、〔24 〕众贷网满月即破产 〔25 〕等事件无不一次又一次地向社会发出了严重的风险警告。因而,P2P网络借贷行业亟待政府加强规范,以约束业内行为,控制行业风险,从而保障网络借贷市场秩序价值的实现。
其次,政府在控制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引导和适度激励,以促进金融效率价值的实现。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效率已成为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不断的金融创新则是提高金融效率的不竭动力。因而,规范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促进金融创新,实现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和金融效率的最大化,也是金融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26 〕政府监管在实现金融安全价值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金融效率价值的提升。尤其作为小微金融和民间借贷创新形式的P2P网络借贷,其程序便捷、直接透明、小额低廉等高效率特征正是该行业诞生的内在奥秘和疾速扩展的活力之源。较之银行复杂的贷款审批程序和种种严苛贷款条件,P2P网络借贷手续简便、条件相对宽松,借贷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身份验证和资料审核后即可实现转账借款,迅速满足小额投资理财和信贷资金需求。而与传统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风险相比,网络平台的公平透明和竞标参与方式,不仅可以使利率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而且通过资金打散的方式组成多笔小额贷款,有效地降低了还款风险,这就从侧面抑制了高利贷、地下钱庄、高息揽储等非法金融行为,引导民间资金的合理流动和规范化、阳光化发展。因此,尽管P2P网络借贷表现的种种市场失灵,亟待政府的监管和规制,但政府规范和约束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措施的选择和尺度的把握,并且辅以积极的引导和必要的激励,而不能以牺牲P2P网络借贷的独特高效为代价,从而遏杀了P2P网络借贷行业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政府在防范P2P网络借贷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创新效率的同时,还应当进行必要的扶持,以推动其金融公平价值的最大实现。金融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内在地包含社会属性,金融资源应当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利用的工具,让社会全体成员分享金融发展的成果,实现包容性增长。〔27 〕然而,由于中国长期的国家金融垄断制和金融资本的逐利性,金融资源在不同所有制、城乡之间配置失衡,金融日益成为少数富贵阶层的专利,广大低收入阶层和穷人长期得不到正规金融服务,金融排斥现象日趋严重,金融公平价值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探讨。〔28 〕尽管学界对金融公平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但一般认为,金融公平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各类主体不因自身经济实力、所有权性质、地域和行业等因素而受到差别对待,能够公平地参与金融活动,机会均等地分享金融资源,分享金融福利,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29 〕而P2P网络借贷,从诞生起便将客户目标定位于中低收入者和广大穷人,不仅有众多的中小微企业,而且存在大量生活贫困者、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它不以吸取利差为盈利方式,更多的是希望连接有借贷需求的双方,满足传统金融体制下得不到金融服务群体的需求。因而,P2P网络借贷具有先天的公益性,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金融体制的矫正和调整,是促进金融公平价值实现和发挥金融社会功能的有利工具。更加不可忽视的是,不少P2P网络借贷本身就专注于社会扶贫事业和公益项目,而且已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无论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贫困人群进行零利率贷款的Kiva,还是专门面向学生群体发放小额助学贷款、提供培训实习机会的齐放网,或者提供给农户和大学生低额服务费的宜信平台,都是通过金融服务实现鼓励创业、消除贫困、扶助弱势群体的典范。〔30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更应当在约束和控制P2P网络借贷行为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鼓励,促进金融公平价值的最大实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金融安全价值、金融效率价值和金融公平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31 〕三者之间既存在某种程度的矛盾冲突,也有内在的协调统一性。就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价值而言,秩序的强调和过度的监管必然有损金融创新和活力,影响金融效率的实现,而放松管制、一味追求金融自由则会因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导致金融失序和风险的极度增加,金融问题治乱循环的发展历史就是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之间内在紧张关系最好的注脚。〔32 〕而金融公平价值的忽视和金融排斥现象的加剧,正是传统金融法治仅局限于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的结果。反之,金融安全价值的实现是金融效率价值提升的前提,金融效率的最大化实现才有金融市场的生存和安全可言,而达到金融公平才有真正持久的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总之,金融安全、金融效率和金融公平三者之间既非相互孤立,亦非简单组合,而是内在地统一于稳定健康的金融市场发展中。相应地,政府在履行P2P网络借贷发展中的职责过程中,也存在着张力与统一,如何做到规范与约束、控制与引导、激励与扶持并举,需要协调和平衡,但又确实统一于监管和规制P2P网络借贷的实践中,这就给制度的供给和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英美国家监管实践及启示
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P2P网络借贷在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监管模式,但其较之传统银行业务的高风险性早已引起了各国金融监管层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即使是在自由主义盛行、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信息技术发达、征信体系完善的发达国家,也对这个行业进行了诸多限制。而作为P2P网络借贷鼻祖的英国和目前交易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广的美国,已经展开了相应的监管实践,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晰的监管思路,分别代表了两种各具特色的监管路径和演化历程,为其他国家的P2P网络借贷监管提供了借鉴。因而,在中国当下国家本位主义依然盛行、民间金融抑制与事实监管缺位并存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地确立中国政府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体制和适当的职责权限,确有必要了解英美两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探索和实践历程。尤其是其中关于监管体制构建的探讨、监管路径的形成和监管尺度的争议,值得我们反思和琢磨。
(一)英国P2P网络借贷监管路径
英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经历了从以行业自律为主到政府正式介入行业监管的演化历程。2005年,全球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公司Zopa在英国诞生并迅速壮大,渐成行业规模,但当时英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 FSA)并没有将P2P网络借贷纳入监管范围。依据2000年《金融服务的市场法》的相关规定,FSA的主要监管对象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而P2P网络借贷代表的是一种新兴的业务,并不属于现行监管范围。〔33 〕但是,英国政府根据P2P网络借贷中涉及到的民间借贷性质成分,将其划分在消费者信贷市场,赋予英国公平交易办公室(Office of Fair Trading, OFT)监管。OFT的主要职责是加强消费者保护与维持商业交易公平竞争,主要监管消费者信贷、反洗钱、房地产机构等。〔34 〕因而,尽管P2P网络借贷公司必须遵守1974年的《消费者信贷法》,并且依照规定从OFT处获得消费者信贷许可证,但较之P2P网络借贷的行业特征和风险要求,这些措施显然远未触及行业监管实质。
尽管如此,以Zopa为代表的P2P网络借贷公司为了获得公众信任、维护行业秩序,联合业内其他公司,如RateSetter、Funding Circle等主动成立行业自律协会(Peer-to -Peer Finance Association, P2PFA),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行业规则和经营基本原则。〔35 〕它宣称致力于提升商业行为准则和消费者保护的标准,并且要求成员遵守协会规则和经营基本原则。〔36 〕这些行业规范既包括会员准入资格、申请程序,也包括会员内部运营的基本要求,如公司架构、规模、风险控制、平台建设、反洗钱和欺诈措施、公司退出市场、消费者保护等十项内容,〔37 〕基本上涵盖了P2P行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同时,P2PFA还主动与政府展开沟通,申请成为合法组织,积极推动政府进行P2P网络借贷的行业监管。〔38 〕显然,在政府专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P2PFA的行业自律和积极作为,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英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稳健发展,也为政府正式监管规则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2014年4月,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 〔39 〕正式介入P2P网络借贷行业监管,并早在2014年3月6日了《关于网络众筹和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不易变现证券的监管规则》,宣布将于201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FCA充分肯定了众筹这一新型融资方式,认为它为公司融资提供了除银行、风险投资之外的更多选择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计划于2016年评估众筹市场和监管构架以确认是否需要进一步变化。〔40 〕
该监管规则适用于网络借贷型众筹(包括P2P网络借贷平台)和股权投资型众筹,并确立了不同的监管标准,但从事以上两类业务的公司都需要取得FCA的授权。其中,关于P2P网络借贷,《监管规则》主要从平台最低资本要求、退出机制、争议解决和补偿、信息披露、业务报告等方面进行了规制。〔41 〕由于该规则是在2013年10月24日FCA的《关于众筹平台和其他相似活动的规范行为征求意见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各方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而成,因而受到了英国业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42 〕但是,毕竟新规则刚刚施行,具体的监管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二)美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历程与争议
与英国“姗姗来迟”的监管路径不一样,美国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开始将P2P网络借贷行业纳入正式的监管框架,但后来又经历了重新调研和反复争议。
2008年前,尽管没有专门针对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但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银行安排贷款给借款人并签发票据、出售给贷款人的方式介入其中,因而一系列传统的联邦金融法律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适用到借贷活动中来,以保障网络借贷平台规范运行和借贷双方的基本权益。这些法律包括《银行保密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全球和国内商务电子签名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现役军人民事救济法》和《诚信借贷法》。〔43 〕
2008年1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对美国当时最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Prosper公司签发了一项停止运营命令,认为Prosper发行了未登记的证券,违反了1933年《证券法》第五节的(a)和(c)部分的规定。〔44 〕SEC通过援引最高法院“SEC v. W.J. Howey Co”.关于投资合同和“Reves v. Ernst & Young”关于票据的判断标准,认定Prosper发行的票据是证券。在Howey案中,依据《证券法》一项投资合同被定义为“钱投资于共同企业,并且期待其他人的努力来获得利润”。〔45 〕SEC通过列举一系列事实,其中最主要的是贷款人依赖网络借贷平台Prosper贷款和贷款人、Prosper从事了一个共同企业获取利润的事实,以此认定Prosper满足了《证券法》关于投资合同的规定。在Reves案中,最高法院认为票据被推定为证券,除非属于排除列举的范围,并且应用家族相似性的标准进行测试。家族相似性测试标准包括四个要素:(1)买卖双方的动机;(2)发行计划;(3)投资公众的合理期待;(4)存在替代监管体制。〔46 〕SEC认为Prosper票据买卖包含了对利润的期待,并且向公众广泛发行,被市场认为是一种投资,但并没有适当的监管措施,符合上述标准,因而属于证券。由此,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正式纳入SEC的监管范围。Prosper在停业九个月后,获得了SEC登记注册的批准,于2009年7月再度开始运营。
2010年7月,美国颁布《多德-佛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试图进一步调整监管体制。该法第10章新设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CFPB),负责监管金融消费者交易。关于P2P网络借贷,《多德-佛兰克法》第989(F)节委托美国审计总署和政府审计办公室研究该行业,并提供最优监管结构的报告。〔47 〕2011年7月,经过广泛的调查和咨询,政府审计办公室发表了题为“P2P网络借贷:新的监管挑战可能随着行业发展而出现”的报告。该报告提供了两套P2P网络借贷行业监管方案:其一是类似当前的监管格局,即贷款人主要通过证券监管机构保护,而借款人主要通过金融服务监管者保护,包括CFPB;其二是为借贷双方提供统一的联邦监管机构,最大可能是CFPB。〔48 〕但是,它并没有给出确定的建议,因而以SEC为主的现行监管体制仍将持续。
尽管SEC的介入使P2P网络借贷平台违约率有所有降低,但严格的监管制度极大地增加了平台的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不少公司不堪重负。Prosper每年除了花费500万美元完成登记程序外,还要另行增加100万美元以执行SEC的监管规则。〔49 〕2010年第二季度,Prosper报道净损失260万美元,而业内另一领头羊公司Lending Club净损失250万美元。〔50 〕因而,SEC的监管招致了业界的广泛质疑和批评。有学者认为SEC的监管使P2P网络借贷行业处境艰难,P2P网络借贷平台在积极调整自身的同时,SEC应当放松监管要求并进行监管体制改革。〔51 〕还有学者认为SEC的监管是一种错误的监管,P2P网络借贷平台发行的票据并不符合《证券法》上关于证券认定标准,而且SEC的形式主义登记和广泛信息披露要求并不是消费者所需求的,无法提供他们关于资金安全、明确回报和隐私的要求,反而导致了平台运营成本和借贷风险的增加以及进入障碍,应当由CFPB进行统一的监管。〔52 〕当然,也有人认为由于P2P借贷平台的不断发展和模式更新,短期内国会应当采取观望的态度并利用现行法律制度进行规制,长远看则倾向于比照传统借贷建立多机构联合监管体制。〔53 〕
(三)英美两国监管实践之启示
比较英美两国不同的监管路径和演化历程,可以看出,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的确给各国现行监管体制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即便如此,英美两国由于现行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包容性,基本上能将P2P网络借贷纳入到传统的法律框架中来,为P2P网络借贷的初步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供给。因此,在两国早期欠缺政府对行业监管和专门立法的情况下,依然能有效运转。同时,两国政府都对P2P网络借贷的发展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且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展开一系列的调研和咨询,试图寻求一种优化的监管体制,以促进本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但英美两国现行监管体制的形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演化路径和调整思路。英国通过行业自律先行,积累了规制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专门的法律制度和政府监管方案,相对平稳地构建了本国P2P网络借贷的监管体制和容易为行业接受的政府角色。而美国一开始就实行相对严格的监管体制,造成了P2P网络借贷发展的艰难,尽管试图调整,但短时间难有根本性改变,不利于本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壮大,过度地追求金融安全价值却扼杀了金融创新的空间和发展机遇,忽视了金融效率、金融公平与金融安全价值之间的平衡。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四、P2P网络借贷制度回应之策
回应P2P网络借贷在中国发展的制度需求,明确界定政府在P2P网络借贷发展中的职责权限,构建科学的监管体制,既要立足于中国现行突出的问题和背后因由,又要积极借鉴和反思英美国家P2P网络借贷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和监管体制的成败得失,实行规范与引导、约束与激励、控制与扶持并举,协调好金融安全、金融效率与金融公平价值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中国P2P网络借贷制度供给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明确P2P网络借贷的法律性质
纵观国内外,P2P网络借贷的日益壮大和不断创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而,中国政府应当正视这一客观现实,并且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充分肯定其正面作用,客观公允地界定其法律性,这既是政府履行适当角色的基本前提,也是构建P2P网络借贷制度的首要问题。尽管P2P网络借贷平台都声称为借贷双方之间的中介平台,仅起居间作用,中国银监会在《风险提示》中也将其定位为“信贷服务中介公司”,但从绝大多数网络平台的实际运转来看,已经触及到金融理财服务范畴。如很多借贷平台为分散风险提供配套系统,将投资者的资金打散同时借给多个借款人,或者将一笔较大的借款分成许多份由不同的投资者认购,这种贷款组合类似于传统的债券型理财产品,是传统银行业务的延伸。但是它毕竟不吸收存款,与借贷双方无实际债权债务关系,在客户群体、信贷模式、贷款用途、责任承担等方面又与正规金融机构有很大的不同,〔54 〕因而可以认为它是从事金融理财服务的准金融机构。〔55 〕
(二)P2P网络借贷监管的方向
1.明确监管机构。由于P2P网络借贷在中国模式的不断发展创新和特征的复杂多样性,因而目前很难确定单一的监管主体,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目前综合监管格局的做法,从主要业务监管机构和辅助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思路来确立监管体系。
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实行的是“机构监管,分业监管”的模式,即中国银监会负责存贷款类市场的监管与管理,中国证监会负责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与管理,中国保监会负责保险市场的监管与管理,各自分工明确,监管效率高。〔56 〕结合P2P网络借贷业务类型来看,属于准金融机构性质,类似于银行,与银监会的职责范畴更靠近。并且,中国银监会与P2P网络借贷直接相关的《风险提示》的客观事实,也表明它较早地关注到了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动态和风险防范。因而,从中央层面来看,可以将P2P网络借贷纳入银监会的监管范围,进行统一的业务风险预警、监测,防止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系统性风险发生。在具体监管职责上,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应当按照银监会的总体监管要求,落实本地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同时,业务主管部门还应当加强同工商、税务、工信等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和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全方位的P2P网络借贷行业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
2.构建监管措施。首先,分类设立市场准入制度。由于P2P网络借贷模式的多样性和不断更新,因而切忌“一刀切”的市场准入标准,而应当根据P2P网络借贷市场调研的情况尝试分类许可,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机制,为P2P网络借贷模式的创新预留空间。根据不同的类别分别从注册资本、人员资质、技术条件、营业场所等方面进行相应规定,但具体标准应当注意尺度的把握,防止过严与不足,实现金融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一方面,设立标准应当略低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否则会造成行业进入壁垒,现有的大量P2P网络借贷平台也会因为达不到准入条件而面临退出市场的结局;另一方面,条件也不能过于宽松,达不到基本的筛选作用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目的。
其次,明确经营范围。监管部门应当尊重目前P2P网络借贷行业已形成的关于其经营范围的普遍实践和看法,即“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个人对个人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理财咨询等一整套信贷风险咨询和管理服务”。〔57 〕但同时,明确规定P2P网络借贷机构不得高息揽储、发放贷款,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涉嫌洗钱、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
再次,确立风险控制机制。应当吸取美国当前P2P网络借贷监管教训,警惕严格的金融管制做法,实行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体现柔性监管思路,给P2P网络借贷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合理的空间。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对P2P网络借贷是否达到国家对其规定的各项标准、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如关于账户管理、资金来源和流向的规定等。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当实行风险监管,适时了解P2P网络借贷的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盈利状况、借贷利率、风险保障金等指标的运行情况来判断平台的风险状况,从而全面、系统、动态地掌握P2P网络平台的运营风险状况,形成长效的风险监控和防范机制。
最后,完善退出机制。P2P网络借贷的退出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并且履行必要的手续,以保障借贷双方和网络平台的基本权益,将损失和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如区分自愿解散与被迫终止运营的条件、通知程序、未履行完毕合同的处理、预留资金限额、特殊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等等。
3.完善配套制度。P2P网络借贷制度供给方面,还应当注意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在控制P2P网络借贷风险、规约和约束其行为的同时,通过适度的制度倾斜和扶持,以及必要辅助建设,推动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金融公平价值的实现。
首先,P2P网络借贷发展可以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相结合,积极引导P2P网络借贷资金流向,缓解不同产业和区域在信贷资金供给严重不平衡的金融配置状况,同时注意严格控制P2P网络借贷资金流向高风险行业以及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
其次,实行P2P网络借贷特别项目的税收优惠和减免制度。如涉及“三农”、教育、环保等公益扶贫性质项目,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减免待遇。
最后,积极推动征信体系建设,尽快将P2P网络借贷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建设范畴,允许共享央行征信信息。同时,修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保密义务的规定,明确可以开放的数据范围、获取开放数据的方式以及数据用途限制等问题,以及禁止公开数据的保密义务和违反责任。
此外,还应当积极发挥P2P网络借贷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加强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和合作,补充和完善政府监管体制的不足。
篇9
【关键词】保险网络营销风险;风险管控
网络营销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成为拥有巨大潜力和美好发展前景的新型保险营销方式,各个保险公司都在网络营销中发现有利于自己的新契机。我国保险业也已开始大力借助互联网以网络营销的方式开展业务、优化企业流程、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网络实现投保、签单、理赔等一系列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我国保险企业将在现有B2C销售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推进保险网络营销的进程。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余家保险公司将网络销售作为业务发展的新兴渠道,如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保险、中国太保等,占保险公司总数的25%,相比2008年的17家,增幅超过一倍。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间,我国网络规模保费从32亿元增长到291亿元,三年增幅总体达到810%,年均增长率达202%;投保客户数从816万人增长到5437万人,增幅达566%。然而在传统渠道销售中已饱受争议的保险业,在网络这片充满“奇迹”的土地,同样也面临着质疑声如销售误导、违规经营、监管不清晰等问题。保险网络营销虽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其发展,除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知程度、技术水平、交易安全等缺点外,保险网销还存在着一些风险。
一、我国发展保险网络营销面临的风险
1.从保险公司层面来看
(1)建立保险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前期投入大,建立初期尚无盈利,使得保险公司发展网络营销缺乏内在动力。
(2)网销保险产品的内在要求是标准化和简单化,但这与各地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多样化产生了矛盾。
(3)保险公司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对保险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4)网络技术的应用代替了许多基层人员的工作,使得保险公司传统的组织结构有所转变,公司各个部门职责重新划分。
2.从信息技术安全的来看
网络安全将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使企业不受损失应该是所有企业的共识。但是如今的保险业信息安全现状仍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保险公司的高管对于新形势下保护保险信息安全的意识还不充分,并未认识到如果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将损害被保险人和公司的利益,甚至严重伤害全保险行业的形象,影响保险业的稳定发展。
(2)信息安全管理比较粗放、制度不完善,对技术人员培训不足,技术储备和信息安全事件的判断能力有限,安全责任没有层层落实,应急设施和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应急处理能力有待加强。如“2011年底,因为遭到黑客的攻击,我国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网站,有600多万用户的登录名及密码被公开泄露,之后又有多家网站的用户密码被流传于网络”。因此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和防止个人以及企业的信息外泄是整个保险行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3)网络信息责任风险是网络保险中最容易忽视的风险。
3.从政策监管层面上来看
在我国,保险网络营销兴起的时间不长许多法律法规都跟不上网络保险的发展,监管约束就成了网络保险的极大障碍。
(1)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立法的滞后。
(2)保监会也仅仅就经纪机构和保险专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保险业务,出台了《保险、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对保险公司和第三方网站等网销的主力有所规定,并没有全行业明确的经营规则和监管要求。
(3)线上保险产品的费率政策没有完全放开,价格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
(4)虽然对于保险网络营销现有《电子签名法》、《合同法》和《保险法》,但如何将网络销售中的电子合同作为证据有效保存,明确电子合同的地域管辖,有效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及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系列问题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
4.从社会层面来看
(1)道德风险是影响保险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网络保险欺诈是互联网保险业务中的最大风险,恶权事件在保险网络营销中经常发生。
(2)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有数据表明,使用网络会使定期寿险产品的价格有8%到15%的降低。价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但是公司品牌、公司财务状况、网络服务质量以及消费的习惯在购买决策中起着越来越中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保险的网络营销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保险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的安全、政策监管的滞后、社会道德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风险的管控,才能够使保险网络营销发挥出巨大优势。
二、我国保险公司网络营销的风险管控
保险网络营销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开展保险网络营销必须从科学的客户细分、创新的营销手段、便捷的操作方式、合理的投保流程、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这几个角度入手,思考新兴营销渠道如何发展,正在考验保险公司进行市场创新的能力以及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智慧。针对我国保险公司在进行网络营销时面临的一些风险,就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强管控。
1.防范网络技术风险
篇10
【关键词】P2P 网络借贷 法律风险 规制
【中图分类号】DF 【文献标识码】A
经济新常态下的两大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之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贸易出口大国,经济实力的提高确定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全面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出口的依赖逐渐增加,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走弱,出口型经济增长形式难以维持,企业投资回报率逐渐降低,传统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浪费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研究对象。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渐向集约型生产、创新型发展、多资金来源、高投资回报、绿色、环保等方面转变①。
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型。作为我国新经济时期的发展指导者,政府应当对市场经济进行严格管理,通过政策及时调整市场。例如,我国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及时出台宏观调整政策,4万亿资金的注入使我国经济在危机中平稳过度,这体现了我国经济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然而,如此规模的资金注入却导致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陷入货币结构失调状态。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疲软状态已成定局,政府目前工作的核心是稳经济,保增长,使我国经济调整平稳完成。我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在稳定经济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利用宏观手段调整市场经济,例如加强第三产业建设,扩大服务出口业务等,这是我国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管理方式转型表现。
P2P网络借贷平台概述及运营模式
本文将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分为五种,分别为纯中介模式、有担保模式、债权转让模式、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公益模式,网络在这五种运营模式中只起到了媒介作用,并没有达到平台所要求的效果②。
纯中介模式。“人人贷”是纯中介模式的代表,在P2P网络借贷中,严格按照中介服务要求,积极服务借贷双方,促进借贷协议的达成,对二者借贷行为并不负责,仅仅提供服务平台,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平台服务费用。借贷双方因任何一方违约,对另一方所造成的任何程度损失与服务平台提供方无任何关系。
有担保模式。有担保模式是在纯中介运营模式的基础上附加服务项目,也就是对借贷行为的担保,该担保行为可由借贷平台提供也可来自于其他和借贷平台存在合作的金融公司、个人等。在完成借贷服务后,出借人的权益受到多方面保护,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
债权转让模式。关于P2P网络借贷中的债权转让模式定义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借贷,经济新常态下的债权转让合同并不在借贷双方之间签订,执行过程中放款在前,债权转让在后;或者是出借人主动购买平台理财产品,待资金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由借贷平台进行理财产品债权转让,中间的债权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平台在过程中作为中间环节存在。然而,我国的这种债权转让模式风险较高,极易发生资金募集结束后,金融公司出现“跑路”的情况,出借人的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是我国P2P网络借贷的主要模式,其中以阿里巴巴公司的“阿里贷”为例,阿里巴巴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拥有全球最大的用户群,大多数国内中小企业都在通过阿里巴巴寻找商机③。然而,在寻找商机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在寻求资金支持,阿里巴巴通过“阿里贷”平台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交由银行,从而使银行对贷款的发放做最后决定。电商模式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然而,由于其服务群体的迫切需要,电商模式成为众多模式中较为独立的一种。
公益模式。该模式中的“公益”只是意义上的公益,在该模式下也要收取费用保证自身的运营,然而,在自身运营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该模式的运营则更趋于公益性。公益平台通过向低收入人群或中小企业发放低息贷款,所得利息维持自身运营,一般公益平台的对象较为集中,目的较为单纯。
P2P网络借贷的现状及异化
P2P网络借贷区别于传统借贷,P2P网络平台在借贷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获得多种收益,在使民间闲散资金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为市场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④。然而,在P2P网络借贷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造成了P2P网络借贷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调整埋下了隐患。
国外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发展现状。2005年,英国制订了第一份网络接待平台协议,P2P网络借贷的雏形开始出现。P2P网络借贷协议激励了其它国家网络借贷平台建设的积极性,以美国“繁荣市场”网络借贷平台的建立为代表,它成为史上最成功的网络借贷平台。该平台通过建立客户信用数据库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评估,计算贷款风险,最终决定是否批准其贷款及确定其可申请贷款额度。“繁荣市场”只是作为一个服务平台,不进行直接放贷业务,具体业务的完成由银行机构负责。依托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市场信誉,“繁荣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为网络贷款平台的经典案例⑤。
国内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发展现状。P2P网络借贷第一次在我国出现是在2007年,它成为民间投资与民间借贷的新形势。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达到1200家,涉及贷款金额超过500亿元,相关人员共计60万人,贷款合同额度超800亿元,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势头。
P2P网络借贷平台在我国的异化。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目前主要采取两种运营方式,一种是直接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并给与投资方一定回报,然后完成贷款发放工作,获取利息差带来的收益;另一种是P2P网络借贷平台不进行资金借贷投入,仅仅提供信用评估与风险评估服务,作为借贷行为的中间人存在。第一种网络借贷行为成为我国目前大多数融资借贷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部分融资公司在完成资金集中后转移资产,最终破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网络借贷平台管理上的缺失导致我国P2P网上借贷公司良莠不一,在经营方面也不具备规范性,这是我国网络借贷所存在的重要问题⑥。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风险分析
借贷人引起的法律风险。首先,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无信用性担保,服务中介活动的开展不包括直接参与资金运作,通过各种信息核实借款人身份,对借贷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发生后的处理机制。然而,在网络借贷过程中,对借款人的信息作假较为简单与方便,而我国个人诚信数据系统并未联网运行,无法及时确认借款人的信用度,造成了因借款人引起的借贷风险。其次,我国P2P网络借贷在经济新常态下出现异化后风险大大增加,借款人的相关个人信息在私人借贷信息平台被收集,容易出现借款人信息被泄露的现象,甚至部分网络借贷公司倒卖客户信息,增加了借款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最后,借款人在取得贷款后的资金使用无法被及时有效监管,网络借贷平台也无法及时跟踪每一笔借款的使用情况,导致资金流出后的监管黑洞,随时有资金流失的可能⑦。
贷款人引起的法律风险。P2P网络借贷是一个三方共同完成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资金的出借方承担着最大的风险,贷款人通过网络信贷平台管理个人闲置资金。然而,在网络借贷平台的管理过程中,很少对贷款人的资金来源进行调查,贷款人的目的也不得而知,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对来源不明的资金进行“洗白”的过程比比皆是。由于贷款人自身资金来源存在问题,即使借贷合同已经完成,然而,这种活动却不具有法律效力,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P2P网贷平台可能引起的法律风险。借贷关系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借贷合同而维系,因为合同关系的存在,这种借贷关系被我国法律所规范和保护,也是在出现借贷纠纷时的唯一法律依据。P2P网络借贷平台方便了借贷双方的同时,也给借贷平台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第三方引起的法律风险。我国P2P网络借贷在经济新常态下出现异化,网络借贷平台作为第三方应当具有一定的中立性,第三方借贷平台的借贷模式包括担保型和债权转让型两种。在担保型借贷模式中,借贷平台提供资金作为保障,将借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然而,在借贷过程中,融资公司与借贷公司私自添加杠杆,将贷款金额上限提高至其被允许的借贷限额的多倍,进而将会导致杠杆引发的风险。在债权转让型模式中,平台掌控第三方人员的账户信息,相关机构在平台内部实现自循环,相关转让交易在极隐蔽的情况下进行,然而,平台掌握如此多的信息,如果平台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则因第三方导致的风险则会增加。
P2P网络借贷法律风险的规制
分类管理。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P2P网络借贷为我国经济调整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在其发展到今天,一直没有较为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其性质。本文认为,P2P网络借贷是一种民间借贷行为,而网络借贷平台提供的是一种借贷中间服务。P2P网络借贷的异化导致其行为的难以界定,传统借贷与金融理财无法明确区分。
由于网络借贷与银行借贷行为都是我国金融服务行为,在涉及金额方面存在部分差异,然而,由于P2P网络借贷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为我国中小企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贷款,有力支持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确保网络借贷能够为我国经济稳定提供长期保障,应当将其纳入金融体系统一管理,相关负责人也应当建立监管档案,保证风险的可控。
出台相关管理办法。P2P网络借贷平台界于民间借贷与金融理财服务之间,因此,两种不同的身份应当区别对待。
对于民间借贷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我国应当加强相关立法,对借贷平台进行登记监管。对于贷款人来说,其提供资金应当明确归属,该资金不应与其他人发生任何关系。贷款利率应当按照地区标准,低于银行同时期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对于平台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及时识别借贷风险并加以及时管控。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借贷双方及借贷平台的个人义务,并且明确在风险发生之后的偿还顺序,对按照相关法律要求进行登记的机构、个人,应当及时清还债务。
对于从事金融理财活动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纳入金融体系统一管理符合相关法律要求,应当按照网络借贷平台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构,明确相关平台、借贷双方的权力与义务⑧。
个人征信系统完善。第一,要建立全国范围的个人诚信系统,实现各地区诚信系统的联网,相关系统与电信、金融、公安等进行信息共享,针对性的向借贷平台公开信息,并做到严格保密。第二,网络借贷需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已经进入全国诚信数据库的相关成员进行实时监控,对个人诚信出现问题的人员应当建立风险预警。对已经完成合同的借贷人应当进行调查,防止风险的发生。第三,建立P2P网络借贷限制制度,通过设定借款人诚信标准,防止诚信程度较低人员拿到合同,为网络借贷平台带来风险。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监管,防止内部人员违规增信行为。
中间账户的监管强化。P2P网络借贷行为在进行借贷过程中存在资金暂存的现象,应当建立在资金暂存期间的第三平台监管,防止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管理风险。在P2P网络借贷中,借贷双方资金都由借贷平台管理,其自身管理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建立第三方监管平台可以实现对这一借贷平台的资金监管,而第三方监管平台可以由商业银行来承担,防止因第三方监管平台导致的支付风险。对于第三方监管平台来说,应当做到不经手借贷资金,对借贷平台发生的异常资金流动应当及时调查,防止P2P网络借贷平台内部的金融风险。
平台自身的充分信息披露。P2P网络借贷应当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做到基本信息透明,基本公司信息应当在网站、公司显著位置展示。对于日常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向应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汇报,并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进行检查与统计并进行备案。完善的透明机制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防止因数据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金融风险。
规范担保公司担保行为。对于P2P网络信贷公司的融资担保行为应当进行限制,这一业务的开展应当具有金融机构的相关许可。而网络借贷公司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融资担保业务不被承认,相关合同也不会得到法律保护,并且在缺少金融监管的环境下,金融风险将会随时发生,给多方造成损失。
行业自律和内控机制。在我国经济进入调整阶段的情况下,我国P2P网络借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关网络借贷公司应当加强其行为自律,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开展业务,在保证客户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网络借贷平台与其它机构的信息交流程度。建立全面的管理、检查制度,规范从业人员行为,严控风险,防止客户信息泄漏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从多方面防止风险的发生。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2014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以河北省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456219D)
【注释】
①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第5~13页。
②王希军,李士涛:“基于征信视角的P2P行业风险防范研究”,2014年第8期,第3页。
③梅夏英,姜福晓:“数字网络环境中著作权实现的困境与出路―基于P2P技术背景下美国音乐产业的实证分析”,《北方法学》,2014年第2期。
④刘宇梅:“P2P网络借贷法律问题探讨”,《法治论坛》,2013年第1期。
⑤陈丽琴:“P2P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第12期。
⑥张雪M:“P2P网络借贷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14年第8期。
⑦茅建中:“商业性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法律规制”,《人民司法》,201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