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技巧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技巧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法庭辩论技巧系指各方当事人及其人(或被告人的辩护人、公诉人)在庭审诉讼活动中,为保自方合法权益,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在依据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就自己的诉讼主张所作出的全盘计划和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谋略。对律师业来讲,亦称“庭辩艺术”。
在律师工作中,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罪与非罪的分歧,也有此罪与彼罪的争议;既有证据效力上的分歧,亦有适用法律上的争议;既有实体法上的分歧
,也有程序上的争议……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得益于雄辩。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论辩艺术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品评律师办案质量及其称职与否的标准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功与操作技巧
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但表达技巧也是关系到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表达技巧
综合案情,理顺辩论思路,写好词、辩护词,是每一位律师在庭前必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材料的组织必须做到:1.字斟句酌,用词准确;2.调配语句,合理布局;3,篇章衔接,环环相扣;4.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恰当。
(二)语言表达技巧
纵观每位成功律师,在出庭辩论、时,都具有驾驭、支配辩论形势的能力。庭审制度改革为每个律师在这方面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庭审辩论中,律师应当做到:1.脱稿,并善于把前言说好。在设计这方面的语气和选择言词时必须达到的效果是:①立即抓住整个法庭的注意力;②传达案件的严重性或表现出对本案的真诚;③表明对本案的信心。2.控制语速,并吐字清晰。有了好的辩论内容,还需有好的表达方式。律师在庭审辩论时,应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调和谐,快慢适度。力争达到声调上的抑扬顿挫,以提高论辩感染效果。3.善于入情入理。语言可以伤人,也可以感人。用辩论语言伤人,对于律师职责来说则是不道德的。但律师的辩论语言以情感人,则是可取的。使用这一语言情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具体案件的辩论语言感彩,要有与案情相适应的基调。②绝不能带有当事人的感彩。律师操作的情感就是经过理智语言处理过的辩论情感、法律语言情感。③情感措辞应是发而不露、放而不纵、委婉、曲折、含蓄的中性语言。
(三)形象技巧
篇2
【关键词】辩论赛;高校;学风建设;作用
一、前言
辩论赛是一种考验学生反应能力、思考能力、答辩能力的有益活动,通过辩论赛,学生可以提升自我、增长知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高校通过开展高质量的辩论赛的方式来建立优良的学风着实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辩论赛主题
2003年以来,长江大学学生会以“掘英育才,打造长大学子的辩论盛会”为主题,以“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为理念,十年如一日的开展“清晓杯”辩论赛,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辩论赛主要目的和做法
1、甄辩题,精选辩论话题,引导同学思考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辩题、院系推荐辩题、资深辩论专家命题、各兄弟高校辩论队交流辩题等形式,组建“清晓杯”辩论赛辩题题库,精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话题、当下时事政策、社会热点以及一些经典哲学辩题等等,如第九届“清晓杯”辩论赛的辩题主题即是“大学、实践、社会”,从辩题上吸引同学们对辩题积极思考和讨论,积极参与辩论赛当中,从而更深入的渗透辩论文化。
2、选辩才,笃定辩论精神,明确选拔标准
(一)广泛宣传扬辩论文化。通过活动宣传板、官方网站、新媒体、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弘扬辩论的文化和历史,大力宣传最佳辩手、优秀辩手、口才明星成功事迹,增强长大青年学子的学习意识,在长江大学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辩论氛围。
(二)严格选拔甄辩论队员。通过设立严格但不刻板的选拔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辩论赛要求辩手首先要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其次,要对辩论有高度的热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及思辨能力;最后,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完成自己辩位要求之外,配合其他队员顺利完成比赛。
(三)模拟比赛验辩论人才。通过设立常规性友谊赛、交流赛等模拟辩论赛与各院系辩论队的队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熟悉,互相磨合,在实战中成长,同时也通过实战演练,检验所选的辩论人才,根据比赛情况适当调整选拔标准和培养方案。
3、练辩能,夯实辩论才能,树立言行榜样
(一)强化辩手个人能力水平,了解辩论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浏览网络资料,请教资深前辈等方法,学习和继承传统与现代辩论文化,博采众家之长,提升个人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二)深入院系队伍整体素质,落实辩手培训措施
(1)文化素养培训:由指导老师选定古诗词,辩论队成员诵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思辩能力培训:辩论队成员可选即兴话题辩论,或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提高思辩能力。
(3)辩论技巧培训:观看往届比赛精彩视频,分析选手台风、辩风及辩论技巧,同时请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实战能力培训:不定期举行模拟赛,提高实战能力,并请专业评委点评,总结分析实战中出现的问题。
4、践辩神,深化辩论精神,展现语言魅力
(一)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完善辩手管理系统的组织建设。通过“清晓杯”辩论赛以及各院系辩论赛系列活动,以个人报名、院系推荐、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辩论人才,组建长江大学辩论队。配合学校育人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辩手培训和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辩论队组织结构梯队化、选拔模式制度化、培训机制科学化。不断完善鼓励制度,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二)以辩论赛为契机,加强校、院间交流。组织辩手积极研究辩论技巧、探讨辩论发展、推广辩论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各大辩论赛事,通过辩论与各地高校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将展示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探寻辩论艺术发展规律相结合。
(三)整合全校资源,搭建辩手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在全校各项辩论赛事中,为“清晓杯”辩论赛中产生的优秀辩手、最佳辩手、优秀主席提供机会,如指导“星火杯”新生辩论赛,对所有的参赛选手、主席、计时员、监时员进行一轮系统的培训,详细讲解辩论赛的赛制、规则、参赛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以友谊赛的形式积极的与院系进行交流,让其在发扬辩论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真正的实现成长成才。
四、辩论赛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
1、扩大了辩论的校园影响,引导了同学思考与学习
伴随着“清晓杯”辩论赛的成功举办,长大学子的辩论热情在校园内明显高涨。从各院系辩论赛的开展,到“清晓杯”小组赛、半决赛的激烈角逐,再到总决赛比赛现场的座无虚席,观众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全程参与,而且对辩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多数观众对于贴近大学生活、深入社会热点的辩题比较感兴趣,部分同学建议辩论应该让经典更经典,辩题的选择应该走高雅文艺路线。与此同时,同学们对于辩题的分析更加透彻,对大学生活、教育科学、社会热点的思考更加深入。辩论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2、提高了同学的思辨能力,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
通过“掘英育才”系列辩论活动的开展,长大学子中涌现了一批校园明星。2012年,长江大学代表队赴许昌大学参加“三国杯”电视辩论赛,摘得冠军,杜森林荣获全场最佳辩手;首届长江大学辩论队队员、经济学院代表队最佳辩手李晓宇率队蝉联“清晓杯”辩论赛三连冠,并在第七届“万人创百星”活动中荣获“口才明星”称号;优秀辩手李欣、万楷荣获“学干明星”称号,杨丹、张程荣获“口才明星”称号,颜娇、王格格、韩等多位同学也在其他领域分获校园明星称号。经过了“清晓杯”辩论赛的培养与锻炼,这些同学的思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不仅拥有了伶牙俐齿,而且拥有了开阔的思维与视野。因而这些同学在其他领域也能够脱颖而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3、升华了校园的文化品味,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十年来,“清晓杯”辩论赛不断完善 “发掘优秀辩论精英,培育卓越辩论人才”的理念,开展了“甄辩题、选辩才,练辩能,践辩神”的系列活动,将辩论队的建设细化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实战演练”三个部分,做到对辩论队员“文化素养、思辩能力、辩论技巧、实战能力”四级培训,将辩论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培养了同学们勤学善思、能言善辩的能力,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篇3
1.“头脑风暴”小组活动。即指在一段时间内让大脑毫无拘束地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密集的想象和思考。该活动员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激发高层次的创造意念,包括“原创性”和“补充性”创意,以及格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头脑风暴”小组活动最佳规模在5一1o人之间,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必须交给小组明确、并有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的主题。它应与其它活动联系起来进行。
2.“同伴互助”小组活动。该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使学生通过少年儿童特有的交流、解释和答疑方式,使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完全掌握知识和技巧的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和技巧,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复习和操练机会。该活动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小组活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这种小组的组织应该是小范围的,三、四个人最佳。其次,小组讨论的问题要集中、明确,每次最好只有一个很小、很具体的主题,以便于学生相互解释、演示和说明。再次,必须挑选适合的组长,组长的职能是提出适当的问题,鼓励同学问问题、解决问题、讲解和演示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辨别同学的见解,给同学及时的反馈。
3.“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这种小组活动能够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他们从所承担角色的角度和立场去学习、理解和表达。活动规模应按活动内容决定,但是三至七人更为适宜。活动包含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重点是学习讨论和尝试练习,即由小组成员集体探讨扮演活动主题和角色意义以及练习角色表现方法;第二个部分的重点是表演,将小组成员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展现出来。
4.“仿真课题”小组活动。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向各小组布里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资料,然后由学生活动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品等)展现出来。是否需要采用“仿真课题”小组活动,取决于教学内容与目的,如教学内容涉及教学生如何决策,涉及让学生认识人与人、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涉及学生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的经验等,皆可采用这一活动方式。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中,都可运用“仿真课题”小组活动。该小组活动的选择广泛,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如“学生会年度活动及财政计划”,社会生活课题,如“社区环境调查计划”、“少年航天科研项目选择与设计”等都可用作仿真课。
5.小组“辩论”活动。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辩论活动尤其有用。课堂教学中使用辩论活动,通常把所有学生分为四组。两个正方两个反方,辩论两个问题。辩论的时候两组同学先辩,另两组同学先听;然后再交换。所有的学生又都有了发言、评判的机会。组织辩论活动,教师要注意以下技巧问题:(1)小组成员实力要均衡,人员性格要多样;(2)每组选一名主辩手,其他人也必须作为副辩手发言,并促使他们结成逻辑关系,使个人的发言产生“拓展”、“强化”、“补充”等结构联系。(3)论题必须明确、中性,以陈述句形式出现为佳。(4)教师要提供数、质量相当的资料和资料线索。(5)正方、反方抽签决定。(6)辩论发言的时间严格公正地控制。(7)评价胜负结果由评判的学生投票决定,每人一票制。(8)评判的标准是:①论点、论据是否充分合理;②发言是否明确有力。(9)教师自己,或投票选一位主持人。主持人的重点应该在于肯定学生在思维、语言和智慧方面的优点,尤其是学生的精彩之举。)。
篇4
关键词:口语能力培养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五种口语能力:朗诵能力、演讲能力、辩论能力、主持能力和交谈能力。
朗诵能力的培养
朗诵可以克服文字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作品更富感染力。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就有着不同的朗诵技巧。教学时,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朗诵技巧进行分类培养。
――诗歌朗诵。 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直抒胸臆,如:郭沫若的《天狗》;借景抒怀,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托物言志,如戴望舒的《雨巷》;因事缘情,如艾青的《光的赞歌》。让学生的朗诵成为诗的再次创造,再次燃烧,再次升华。
――散文朗诵。要朗诵好散文,必须做到:开掘深刻的“意”,穿缀散落的“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深刻理解作者心中的着眼点,不论画面有多跳宕,题材有多广泛,只要找到那根起着统摄作用的主线,脉络分明,语势流畅,就一定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表达作品深远的意境。高尔基的《海燕》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就是极佳的示范材料。
――其他文体朗诵。论文参考网。寓言语言简练,幽默诙谐。指导学生朗诵寓言《嘴的抗议》,让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嘴”的嘲笑和讽刺。如要读出幽默,那么老舍的《又是一年芳草绿》则堪称典范。话剧在中国历经百年沧桑,当然也是朗诵的佳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的《雷雨》就可以让学生在排演中受到诵白的训练。
在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由学生主持,学生当评委,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教师还要进行引导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演讲能力的培养
演讲能力就是面对公众的讲话能力。演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什么”和“怎么讲”。具体说来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前两个是“讲什么”的问题,后两个是“怎么讲”的问题。下面就学生竞选演讲为例谈两点方法
――撰写演说材料。①自我介绍:或借名人之言,强调相关的特点,或用双关法,引起听众关注。②主体内容:包括竞选动机、竞选目标、工作计划、施政纲领等。③结束语要注意煽情,博取信赖,获得选票。
――组织演讲比赛。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掌握竞选演讲的安排后,请学工处领导和指导老师担任评委,开展院系学生会相关职务的竞选大会。既选拔了人才,学生的演说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辩论能力的培养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培养学生辩论能力中,本人采用了以下步骤:
――播放录像。 结合议论文的教学和利用学院广播站多次播放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的录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模仿中受到启迪。事实证明,学生看完录像后,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 布置辩题。如《刚走上新岗位要不要夹着尾巴做人?》
――撰写辩词。由于辩题的内容与学生走向社会、如何做人息息相关,学生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写出了有板有眼的辩词。
――进行辩论。正方:①人都有欺生的毛病,而“先来者”有时“出格”的表现只是因为他们自卑,怕新来者瞧不起自己,怕既得利益被新来者所瓜分,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不一定真的想欺侮你。“夹着尾巴”不是痛苦的事情。论文参考网。②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协调力,适当妥协是一种美德。③韩信,如果当初不忍气吞声,受胯下之辱,后来;后来就不可能成为大将军。隐忍是为了更好地出击。④先拥抱,后扼杀,像拳击比赛那样。反方:①“夹着尾巴”,是可怜的,也是虚伪的。②“夹着尾巴”只会体现奴性,不能彰显人性。
――总结提高。通过这场班级辩论赛后,学生既学到了辩论知识,培养了辩论能力,更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主持能力的培养
说到主持,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许多“名嘴”和他们主持的节目。学生在报出这些主持人的大名时,也在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为了让他们的梦想成真,在教学中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了解主持人的必备素养。首先有非凡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以错纠错法、自圆其说法、顺水推舟法、反诘法、反答法。并举出实例让学生体会其中奥妙。如讲自圆其说法的妙用时,本人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杨澜主持节目,不小心摔了一跤。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她,全场鸦雀无声,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观众太热情了,我为你们而倾倒了……” 全场掌声雷动。其次要有优美的语言。主持人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种亲切、纯正、感人的声音语言,表达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有个性、有特色,要追求声音美、言辞美、表达美和情境美。
――注意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主持人的一个手势,一脸微笑,一种动态,都能给人以感染力。
――主持校园的各种节目。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得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印证。因此设计了“以校园实话实说为主题”等节目,选出两名表现突出的学生过一把“主持” 瘾。论文参考网。从学生敏感的话题“早恋是枚青苹果吗?”入手,两位主持人设计了幽默、诙谐的开场白,将羞涩、沉闷的局面打开了。男生、女生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场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继续进行着。通过这一次节目主持,两位主持人充满自信,还打算参加电视台主持人大赛呢。其他同学也发现主持节目其实并不难,都想各展风采。
交谈能力的培养
交谈是人际间最直接、最简便、最广泛的言语交往形式。根据交谈的地位和作用,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交谈的技巧这一环节上,并进行模拟求职交谈。
――培养交谈技巧。主要有委婉含蓄法、转移话题法、激将法、借题发挥法、反意正说法和步步引导法。以上六种交谈方法中,委婉含蓄法是交谈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要进行重点指导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正确的还是有偏见的,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向对方劝说都比较适应对方,容易使对方承认、赞同、接受你的说法。在交谈中还可以训练其他技巧:用试探的口吻。当你和对方谈论一件事情,你已有了一定的看法,不妨先以试探的语言说出,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用赞颂的口吻。恰到好处的称赞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觉得你很懂礼貌。先说点客气话:“您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这件事还得多听听您的高见……”然后,再谈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做往往使对方在接受你的意见时不致感到被动和有失尊严,同时还会为你的谦虚、礼貌的人格所折服。
――模拟求职交谈。根据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训练重点定为模拟求职交谈。求职交谈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形象仪表、品质素养、业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多方面的直观性检测。对求职者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交谈,因此要求学生先作如下准备:先要准备一份打印好的个人简历,还要调查了解该单位的情况,这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在模拟求职交谈时还应注意:听清主试者的提问,从容不迫的作答;答语真诚而客观,不故作谦虚,也不故意卖弄;适度赞美对方,表达求职的诚意。通过模拟求职交谈活动的开展,学生综合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说话的语气也文雅、谦虚多了,交谈的能力也提高了。
篇5
【关键词】选修课演讲辩论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阐述个人观点时不能创造性地表达等问题,难以完成深层次的语言交际。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演讲和辩论的形式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下面实例着重阐述了英语演讲辩论活动的实施方法及效果。
二、课堂演讲实例:Do we need to conquer the universe?
本课题材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 Book 8, Unite 5, The Conquest of theUniverse.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首次登月,首次航天飞机飞行,土星及其卫星,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等。
2、指导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主要事件及其原因。能够就人类是否应该继续探索太空这一话题展开辩论,陈述自己的理由,在陈述观点和说明理由时能够正确运用名词性从句。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连续发言的能力及表达自己观点的策略。
教学重点: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了解人类不断探索外太空的历史,了解太空探索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学事件,增强开发外空,谋求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意识。
教学难点:
1. 以公众演讲方式提高学生当众讲话能力。
2. 任务语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步骤:1、情景导入:播放电影片段Star Wars。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三、图片激趣
—展示人类生存空间的图片(学生预先搜集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这些图片所展示的原因。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演讲技巧(body language, eye contact, speech, pronunciation , facial expression, etc.)
此环节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深入进语言情景中。
四、设定赛程
—以竞赛形式、小组为单位划分赛区,选出相应的选手、评委、计时员等。
—制定评分标准:Content, Language ability, Voice, Stage performance, Time control,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etc.
交流互补,理清思路:通过师生交流,资料的整理,呈现英语辩论的特点、技巧、评价标准及角色要求。
A.The first affirmative speaker must: define the topic; present the affirmative’s team line; begins arguments against the negative side.
B.The first negative must: accept or reject the definition; present the negative team line; rebut some of the main points of the first affirmative speaker; presents strong negative arguments.
C.The second affirmative must: reaffirm the affirmative’s team line; rebut all the remaining points of the negative’s case;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affirmative’s case; round off the debate for the affirmative.
D.The second negative must: reaffirm the negative’s team line; rebut all the remaining points of the affirmative’s case;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negative’s case.
五、选手展示
此环节旨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使其有据可依,步步深入,在有相当难度的挑战中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准备阶段为学生了解过程、明确思路做好一定的铺垫。由此,辩论开始。现将正反两方的部分观点归纳如下:
Positive: It is right to conquer the universe.
Argument 1、It is known to all that human beings have spent many years exploring the universe and we have already achieved success.
Argument 2、There are more important problems on earth. Our living space i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so we need to expore more outer space.
Negative: It is wrong to conquer the universe.
Argument 1、Space travel is too dangerous. The human body is not designed
for zero grevity.
Argument 2、people will never be able to travel to other planets because it
takes so long to get there.
Argument 3、It’s a waste of momey spending space probes into space.
六、反馈评价:
—学生互评。选手进入其他各组交流,征询反馈意见;选出优胜者,各组代表评价。
—选手自评。自我评价使学生体会自身不足,认清努力方向。
—教师评价并小结:本课旨在针对学生交际操练匮乏、开口意识薄弱、语言语调不规范等弱势,试图充分挖掘教材,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论断。
七、结语:
演讲与辩论不同于一般的口语交际,有其特殊性,教师必须更加灵活地控制课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现有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克服各种障碍,积极参与。教师也应努力营造一种宽容,友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演讲与辩论活动不受到正确或错误的评判。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锻炼。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目标的引导者和学习群体的协调者。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还要有演讲与辩论的示范能力,掌握新课程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金莺、宋桂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社,2003年。
篇6
【关键词】口语训练;表达技巧;朗读;描述;复述;解说;辩论;演讲;讲故事;播新闻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45-01
口语不仅能促进人们的相互交往,而且能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按教材要求每学期开设的几节专题训练课,或通过课外活动发展这一能力,都是有效方法,但还远远不够。最有效的训练方法,还是在常规阅读教学中把口语练说放在一定的位置,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增大口语训练的量,激发学生动口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一、朗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文质兼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这些作品,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可以学习表达技巧,从而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学生读得多了,头脑中储存的表现手法就会丰富起来,在需要时便能召之即来,说话时表现力必然会有所提高。如《庐山的云雾》、《做一片美的叶子》,还有大量优美的古诗等。教师可以示范朗读,还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能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让人百听不厌。
二、描述
变朗读为描述,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课文中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精彩段落比比皆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选择部分段落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描述型的语言讲述课文中刻画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在口语的形象性方面、语言的优美方面进行训练。如:《烟台的海》这篇文章,在学生理清课文条理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描述烟台的海的独特之处――北面临海;再具体按照冬天巨浪翻涌的蔚为壮观的凝重景象――春天浪花轻抚的平静温柔的轻盈景象――夏天空气凉爽的惬意平静的浪漫景象――秋天水蓝天朗的凉爽忙碌的充实景象;最后总体描述烟台的海是背景,是烟台人的舞台。通过形象的描述,描写的景物井然有序,特色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口语表达的条理性、形象性、生动性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复述
口头复述是根据某些文字材料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系统的讲述。复述课文内容、复述小说故事情节;可以总体复述,可以片段复述。在复述中,我们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情节具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表达准确,速度适中。有文字为依据,学生就会主动理解和记忆课文中的词汇、语句,把文字的内容以内化后的自身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发展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进行复述。课文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对白骨精的三次变化,悟空三次识破并打死白骨精的过程已经记得清清楚楚,这时,就让学生再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学生肯定兴趣盎然,复述时一定绘声绘色,说不定还会比划几下呢。
四、解说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说话是现代化教学的有利之处。我们通过富于动态变化的计算机课件,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我们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所形成的视听情景中,借助文字,把内容亲切、自然地解说出来,实现了由“读”向“说”的过渡。计算机课件所提供的形象与文字,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文章的内容,从而扩大了视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激发了学生表述的兴趣,对引导学生说话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敦煌莫高窟》、《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这些描写祖国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课文,让学生边看课件边说解说词,效果很好。
五、辩论
辩论是讨论的一种深入、激烈的形式,各自陈述己见,指出对方阐述中的缺陷和漏洞,进行争辩或批驳。这种练习能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知识运转迅速,组织语言比较严密,是口语表达训练中高难度的训练。在教学有些课文时,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容易有分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训练说理的能力。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这个人物你怎么看,叫学生进行辩论,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如《两小儿辩日》中“太阳的远近”的两种观点的对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阅读教学中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很多,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把握时机,组织学生辩论。
六、演讲
演讲就是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向较多的听众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说明事理 的一种有声语言。演讲者要以绘声绘色的语言、亲切自然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给听众以新鲜、形象的感觉,从而引起听众的注意,能够一下子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学习了《师恩难忘》之后,组织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己的老师,写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抒发对老师的崇敬和热爱之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演讲。通过演讲,更加深了师生的情谊,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讲故事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生动有趣、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已经内化了,这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讲给别人听。在低年级时,可以要求学生将那些内容短小、情节简单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这时大人不是要知道故事的内容,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说话的兴趣和胆量。到了中高年级时,自我表达的兴趣和愿望有所增强,就可以要求学生把学过的情节曲折、内容生动、故事性强的课文讲给自己的同伴和小弟弟小妹妹们听,在讲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思维创造能力。
八、播新闻
篇7
关键词:以思辨能力为导向;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维平(1967-),男,江西玉山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56-04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高阶认知技能和高级产出性技能,是外语教学强调的一项核心技能。较常见的写作教学法有成果法、过程法、体裁法、过程-体裁法等。虽然这些教学法各有优点,但是在思辨能力培养方面不够突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范文分析为主,对写作的语言表达、句式特点、选词的准确和多样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主题的挖掘、思维的拓展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关注较少。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写作教学模式尚不多见。根据实证研究,思辨能力的不足在写作中表现突出,学生作文能够做到符合逻辑、有理有据的不足五分之一,而多数作文内容空洞,多为事实的罗列,缺乏说理(文秋芳,2006)。要改变和解决英语写作中暴露出的内容空洞、语篇连贯性和逻辑性差、缺乏思想深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等诸多问题,英语写作必须以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写作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期培养会思考的写作者,以实现帮助学习者成为独立的终生学习者这一长期的教育目标。
一、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作为一种产出性技能,需要提高学生的产出性语言和思维技能。因此,在写作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等重要。英语写作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更要关注语言的批判性理解和创造性表达。Bloom(1956)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后三种能力为高级认知技能,思辨能力即属此列。目前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更多地停留在学生表层能力的培养,即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对分析、评价等较高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包括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逻辑评价信息来源的能力(logically evaluating information sources)、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 solving)、选择恰当策略或解决办法的能力(selecting appropriate strategies or solutions)(Ennis, 1987)。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思辨能力体现在评估信息的能力、判断内容是否有用和可靠的能力以及做出决策和选择的能力。网络信息多变复杂,外语教学中加强思辨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写作教学中基于主题以及有争议性的话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包括对批判性评价所必须的词汇拓展和关键概念。Yang& Jeffery Gamble(2013)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方法对比大一学生参与不同的课堂活动的结果。实验组采用辩论、同伴批评等有助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活动形式;对照组的课堂活动主要是小组展示、过程写作等与思辨能力培养不相关的形式,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习者较对照组在英语水平和思辨能力上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对于最受欢迎的课堂活动,近一半的受试学生选择了辩论。辩论鼓励学生评价假设,权衡论据,并对论题进行反思,因此有助于思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提高。而把反思记下来,系统地写进作文,然后通过互评和重写,促进思辨和写作能力的双提升。
二、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的原则和特点
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应遵循以思辨能力为导向,以翻转课堂为载体,以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反思性评价为综合评价手段,以提高思维和语言能力为共同目标等几大原则。
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形式:依托翻转课堂
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主要教学活动是课堂讨论和辩论。学生通过对文本开展批判性阅读,提出问题,现场解决问题,针对所给话题围绕论点、结构等各方面展开辩论,通过与同学进行思想和语言的交锋,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种课堂必须依托大量的课外学习作为铺垫,教师在课前提供精选的写作要点的视频,课堂上教师退居幕后,从旁点拨和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辩论和讨论任务。这种授课形式与翻转课堂不谋而合。
(二)教学目标: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相互促进
英语写作教学不应是单纯的语言能力的提升而应该以思维和语言的共同提高为目标。写作教学不再是为了写而写。写作既是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手段。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一般“两步走”,第一步是大量的写前准备,即辩论。学生通过辩论、讨论等课堂活动,提出观点,质疑对方观点和摆出的事实,能够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同时对己方的观点说理、维护,消除逻辑缺陷,直至完全令人信服。第二步是写作。经过讨论和辩论,主题越来越明晰,逻辑缺陷越来越少,内容得以完善,最后形成自己的作文。
(三)教学内容:变八股式的重“形式”的英语写作为思辨性的重“内容”的英语写作
英语写作教学不应是为了应试,而教给学生开头、结尾和各种表达习惯的套用语的“八股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学生作文词汇使用较丰富、结构清晰,有较多似曾相识,甚至基本雷同的“高级”句子。但是,细观其内容,则言之无物,或翻来覆去重复一个事实,或逻辑混乱,说理不清。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从主题挖掘和提炼、论据的取舍和安排、论证的先后与严密性等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指导,通过辩论和互评等课堂活动,教会学生反思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和决策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以多元化、过程性考核代替单一的教师评价
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不再是由教师一人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的评判,而是将评价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者也不再是教师一方,而是教师、学生自己、同伴的多方评价,评价形式也改为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并用。
三、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最有效地课程之一(孙有中,2011)。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共同目标,从审题、布局、选材到措辞都融入思辨能力培养这一主旨思想。为达到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共同提高这一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构建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一)融入“哲学思想”,围绕“可辩”、“善辩”重组教学资源
改变教师和学生仅依靠一本教材和配套课件开展教学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写作教材、写作校本教材、课件、微视频、网络公开课、国内外外语专题学习网站等丰富的学习素材。其中写作校本教材要立足“90后”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来编写,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话题应具有可辩性,而且能够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成为善辩的选手。
为此,应该思路领先,进行思维训练。Shahini & Riazii(2012)介绍了一种提高学生产出性语言和思维技能的新方法,即在口语和写作的外语教学中使用PBLT(philosophy-based language teaching基于哲学的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PBLT所指的“哲学”是鼓励普通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学生能够深入研究主题,而不是盲目接受或记住被输入脑子的事实。“哲学”不是指复杂的、抽象的、专业的学科内容,而是指鼓励学生深入探讨某一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谈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并能用说理的方式解释清楚自己的理解。与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教学、合作语言学习、任务式语言教学等类似,基于哲学的语言教学是让学生使用语言来学习它。语言使抽象的思维成为可能。PBLT使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想象、操控、创造新思想,分享思想。
(二)强调协作,采用分层分组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辩论式英语写作模式一定不是单个学生的孤军奋战,而应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寻求协同发展。在分班和分组问题上,打破传统按照学号顺序和寝室为单位的办法,而采用更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对新生进行一次入学英语水平测试,主要包括读和写两个方面内容,将这两次成绩汇总之后再对学生进行ABC(优、中、差)分层;然后3人组成1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为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各1名,A层次学生担任小组组长;一个班级分成16个小组,8个小组成立1个教学小班。这种做法能激发C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A层次学生可以担任C层次学生的“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三)采用更主动、个性化的翻转式教学方法
英语写作的授课难度在于精讲和多练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兼顾。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课堂的效率。
1.课程微视频。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将写作的要点由课堂讲解改成学生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微视频采用自制和借用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网易公开课、coursera、youtube等共享课程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和自制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微视频。微视频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时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根据课程章节的教学目标准备微视频,每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写作技巧。电子课件或视频课件上传到校园写作精品网站,方便学生在线或下载学习。微视频是碎片化的知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用回顾、测试等方式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
2.写作过程教学。课前要求3人小组利用微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同步和异步网络交流与同学互动沟通,随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各组长,由组长汇总问题后再反馈给教师。同时小组成员要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的拓展资源等,完成作文初稿。课堂教学,包括知识点检验和巩固―批判性阅读评价―话题讨论和辩论等环节。为检验学生对写作知识点掌握情况,先由各小组派1名代表(轮流)做口头陈述(presentation),谈论写作思路、写作技巧,重点谈论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其次,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相关的例文示范和启发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和评价,口头评价例文在观点、逻辑、写作思路等方面的优缺点,为思辨能力培养做好过渡。再次,设置与知识点、例文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争议性的话题,在学生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话题辩论。辩论是培养思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全方位综合知识的运用,在辩论中辩者要运用、搜集、查找与辩题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然后分析、筛选,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口头表达、口头交流和话题辩论,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进行解答疑惑。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相互评判观点、相互评价,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均得以提升。课后学生先利用作文批改网等基于“云”信息的学习系统,自行提交作文网进行批改,修改句法和用词错误,再利用所学写作技巧和思路,综合教师和各小组的观点,取长补短,创造出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优秀作文。
(四)突出“反思性”,开展同伴互评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LisaTsui(2002)在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中发现,多数研究都认为美国大学生所表现的思辨水平不尽如意。她对四所美国高校开展了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发散思维、论文这一测试形式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而标准化测试手段则制约其发展。四所高校中,思辨能力得分高的A校和D校,都十分重视写作和重写。采用自评和同伴互评的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因为一方面学生尝试在理解和批判材料而重写的过程刺激学生更多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度的思考,并通过同伴反馈而得以提高和改进。这两所学校重视写作的做法不仅要求有足量的写作和重写,而且以写作为载体重视对思想的综合、分析、完善能力。另一个影响思辨能力的因素是重视课堂讨论。在A校,课堂讨论是每门课研讨会的根本特征。这种积极的学习方法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提出新想法。同样,在D校,受访者也都认为课堂讨论与思辨能力提高直接相关。而在B校和C校,课堂讲授为主,多采用标准化测试,学生思辨能力较差。
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应改变终结性评价、教师单方评价,而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评价以口头陈述、辩论为主,口头陈述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选派代表完成,为防止学生不作为,规定小组3个成员轮流陈述。辩论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每次活动之后,开展小组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侧重信息内容。教师评价除课堂评价外,还对每位学生的课后作业、阶段性测试给予评价。小组内各成员的小组自评分可以相同,也可由组长进行调整。评价以小组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各占25%、25%、50%计算。课程整体评价中,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四、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建议
辩论式教学因其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写作能力提升的明显作用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口语和写作等产出性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中。辩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能力,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促进作用。辩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的智力也是一种促进(Musselman, 2004)。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辩论涉及的大多是冲突性的话题,这种智力的冲突会让学生更专注学习;辩论过程中的查资料、分析、整理和讨论,让学生很好地开展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Kennedy, 2007)。
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需要在选题上下足功夫。所选话题往往要带有一定争议性。辩论前学生要阅读和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把正反方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在辩论中,学生要明白如何推理,如何识别谬论,如何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懂得如何评价自己的和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此外,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的“辩”不仅仅存在于议论文的正反观点的辩论,而是从审题、布局、选材、观点陈述等贯穿写作的全过程的讨论和辩论。分出对错胜负不是目的,说理充分、自圆其说才是重点。在题材选择上,除了议论文之外,也可选用一些记叙文或说明文。用细节展开(show more than tell)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让讲述的故事更能打动读者。
参考文献:
[1]Ennis, R.H. A 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tions and Abilities[A].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C]. New York: W.H. Freeman, 1987.
[2]Yang, Y-T.C & Jeffery Gamble.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Critical Thinking-enhanced EFL Instruction[J]. EFL Journal, 2013(10): 398-412.
[3]Shahin, Gholamhossein and A. Mehdi Riazi. A PBLT Approach to Teaching ESL, Speaking, Writing, and Thinking Skills[J]. ELT Journal, 2011(4):170-176.
[4]Lisa Tsui.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Effective Pedagogy: Evidence from Four Institutional Case Studie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6):740-763.
[5]Musselman.E. Using Structured Debate to Achieve Autonomous Student Discussion[J]. The History Teacher. 2004(3):335-348.
[6]Kennedy R. In-class Debates: Fertile Ground for Active Lear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2):183-190.
篇8
【关键词】考试焦虑;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一、一般临床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男,15岁,160厘米左右,体态正常,汉族,某地级市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经询问其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独生子,足月顺产,无重大疾病史。从上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会考时,求助者以全校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上了市区一所重点中学。家境清贫,父母将全部期望寄托于独子求助者身上,希望求助者能通过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模拟中考失败后出现焦虑,紧张,烦躁,失眠,休学两个多月。
(二)个人陈述:2个月前,中考备战开始后,教室黑板上每天变化的中考日期倒计时和随时变化着的同学考试成绩一览表,加上父母那企盼的目光,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开始食欲下降、恶心、心慌、心悸,无法入睡,惶惶不可终日。在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中,我突然感到心中一阵恐惧、慌乱,头脑变得一片空白。我想压抑着紧张情绪,结果越压抑就越紧张、越恐惧、越慌乱。最终我在全校才排名第50。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到绝望。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同学老师们再也看不起我,我也没有脸面再在学校呆下去了,所以那天下午就请假回家了。回到家里也根本无法学习,老想着那个第50名,我不知怎的就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到后来,感到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有喉头堵塞或透不过气,有马上要窒息之感,出现胸痛不适的躯体症状,有时甚至全身都有处于无以名状的难受中。有时想到自己这么要强,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致使考试失败,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过高的期望导致的;又想到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我就禁不住冲父母发火,闹得家里鸡犬不宁。现在还是想去上学但又不敢去上学了,因为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时间这么紧,自己又缺了这么久的课,肯定追不上班里同学,到时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会更丢人。而且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我就不可能考得上重点大学,人生就没希望了。想到这个就烦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打不起精神,感觉生活全被打乱了,渴望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又觉得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所以前来咨询,希望咨询师能尽快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该求助者体态正常,衣着整洁,意识清楚,讲话声音清晰,但语速较急促,情绪低落、紧张,不敢直视咨询师,行走时低头、弓背。接触交谈合作,无幻觉、无妄想,无智能障碍,无思维逻辑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考试”时,情绪明显紧张,焦虑不安,言语表达结结巴巴,双腿不停的在颤抖,右手一直在反复拧着衬衣最下面的一枚扣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求治。
(二)老师同学反映:该求助者考试前的行为和情绪与平时差异很大,情绪波动厉害,坐立不安,还出现了出汗、心悸、头晕、腹痛、尿频、尿急等现象,脾气也变得急躁。同学们经常把求助者这种判若两人的表现作为笑谈的对象,求助者因此和同学们的关系比较紧张。
(三)父母反映:该求助者从小优秀能干、聪明懂事,认识的人都很喜欢他,但自尊心比较强,争强好胜,输不起。自从第一次模拟中考失败后,就不再上学,在家冲父母发火。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1、生理检查:经医生检查诊断,无器质性疾病,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2、精神状况检查:焦虑,紧张,烦躁,但意识清晰,智力正常,仪表端庄,接触交谈合作。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3、社会功能状况: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的影响,休学在家两个多月。
4、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由认知偏差引起的考试焦虑情绪。
5、原因分析:(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15岁,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没有遗传因素,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2)社会学原因:家庭教育不当,父母的百般溺爱、娇生惯养,全部期望寄托于求助者身上;负性生活事件,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失败,自信心受挫;缺乏社会支持,同学的讥讽。(3)心理原因:存在明显认知错误,“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必须看得起我”“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才能考上重点大学”等等;对于模拟考试的失败,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被焦虑、烦躁等痛苦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人际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个性特征:性格内向、孤僻、敏感、脆弱、争强好胜、追求完美。
6、鉴别诊断:排除精神疾病和抑郁性神经症。
根据上述六点,可以确定该求助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二)诊断与依据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印象为:严重心理问题(考试焦虑情绪)。
诊断依据:第一,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入睡困难等症状。第二,严重程度标准:考试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较为强烈的、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泛化,反应不只局限于最初刺激的范围内,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能引起此类不良痛苦情绪;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休学在家两个多月,学习效率下降。第三,病程标准:时间为2个月多。第四,排除标准: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严重,时间也较长,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内心冲突并未变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另外,根据许又新的神经症评分标准小于或等于3分,不是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近期目标(具体目标):缓解焦虑情绪,改变其错误认知观念,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改善其当前的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让其重新返回校园愉快地学习,迎接中考。同时在平常生活里适当运用放松技术,降低焦虑水平。
(二)长远目标(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的成长,消除非理性的生活观念;完善其个性,提高有效处理生活挫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针对个案及求助者的特点,与求助者商量,决定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使其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其在以后生活中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倾向。
(一)咨询方法与原理
方法一: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属于认知治疗的一种,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导致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有三个主要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咨询师协助求助者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和控制其情绪和行为,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改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方法二: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创建的,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它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其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训练取代焦虑。操作步骤是: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经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
(二)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
咨询师与求助者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时间与费用
每周二次,每次50分钟,共咨询9次。
咨询费用:免费(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师生,实施免费)。
七、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分为4个阶段 ,安排9次谈话。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咨询);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8次咨询);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9次咨询)。
(一)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
第1次咨询
咨询任务: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资料,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过程:首先,咨询师向求助者作自我介绍,求助者填写咨询记录表。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通过理解、尊重、共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用提问、倾听、情感反应让求助者能尽情地倾诉,宣泄紧张、压抑的情绪,使其心情有所放松。然后,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关的诱发事件,并对两者之间不合理的观念进行初步分析。并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最后与求助者对其问题达成统一的认知解释,共同协商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家庭作业:寻找在模拟考试中产生焦虑的原因,并运用ABC理论对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的痛苦情绪得到宣泄,感觉轻松多了;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对求助者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评估并商定咨询目标。
(二)第二阶段:领悟阶段
第2次咨询
咨询任务:加深咨询关系;咨询师进一步认识求助者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的认知观念;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
咨询过程:与求助者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其考试焦虑的原因。并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找出其非理性的观念,进行驳斥与辩论。
求助者不安的情绪和行为表现(C)是: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烦躁,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感觉精神疲累,食欲下降、失眠、健忘、坐立不安、手脚冰凉;责怪父母,冲他们发火;干脆不去上学。与这些反应相关的诱发事件(A)是: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失败。两者之间不合理的观念(B)是:“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我压力大,发挥不好,而且这种影响永远难以改变”;“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人生就没有希望”“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时间这么紧,现在觉得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很明显,造成求助者考试焦虑的原因,就是存在绝对化、非理性的观念。在对待考试的问题上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使求助者不能够理性的看待“考试升学”的问题。考试动机过强,过高的期望值引起精神过度的紧张,从而导致模拟考试失败;而过于看重每一次考试的结果和心理素质的脆弱,使其把一次失败看成永远的失败,进而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通过谈话,改变求助者原有的错误认知模式,对“考试升学”的问题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以下为摘录的几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对于模拟考试的成绩,你很苦恼?
求助者:是啊,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每次都能考出好成绩,那次模拟考试我才考了50名,证明我很笨。
咨询师:还有什么原因使你苦恼?
求助者:因为我考差了,老师同学亲戚都不理我,看不起我。
咨询师:哦,还有呢?
求助者:就因为考差了,我也没脸在学校呆下去了,可是回到家后也没法静下心来正常学习!
咨询师:看来,你的一切灾难都来自那次模拟考试?我们能不能一起来讨论一下,除了考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导致你这种不好的情绪和行为?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模拟考试失败是你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是你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当你赋予它你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你可能认为这件事是绝对的坏,从而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反过来,如果你能对这个事情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那你的烦恼就可能被开心所代替了。也就是说,使你难过和痛苦的不是模拟考试失败事情本身,而是对考试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求助者:你是说,我的情绪是由于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引起的?
咨询师: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有一天在街上你被一个人迎面撞上,你拿在手里的新书掉在泥泞的路上,这本十分珍贵的新书脏了。此时,你会怎么样?
求助者:我一定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乱撞!
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样?
求助者:哦,原来他是个盲人,那他一定是不小心的。
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气愤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现在有点同情他了。
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把你撞了,弄脏了你的新书,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前后看法不同了。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
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某次考试发挥不正常,是常见的。但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像你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呢?
求助者: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可我不明白自己的看法哪里出了问题。
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
接着,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分析讨论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领悟到自身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使他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他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解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家庭作业:填写RET自助表,找出非理性的“考试观念”,并加以驳斥。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能较好地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三)第三阶段:修通阶段
第3次咨询
咨询任务: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
咨询过程:通过RET自助表作业反馈,继续与求助者探讨、辩论其非理性的观念“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我压力大,发挥不好,而且这种影响永远难以改变”“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以下为摘录的几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你说,你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你怎么可以证明你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求助者:模拟考试我才考了第50名,这就说明我很没用,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咨询师:如果你在这件事上是失败了,就表明你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成功的经历又表明你是什么人?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你知道爱迪生与灯丝的故事吗?
求助者:知道。爱迪生经过了几百次失败,实验了几百种材料才找到灯丝的材料。
咨询师:那爱迪生也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因为他经历了几百次的失败呀!
求助者:不是的。……(不好意思地笑了)
咨询师:人生就是用成败得失组成的,有成功就有失败。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在任何事情上都万无一失,就连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也如此。大多数成功者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获得成功的。
求助者:是的。(沉思)
咨询师: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一次失利,更不等于一辈子失利。在一件事上失败不意味着一个人一无是处,应该面对失败做积极的、正确的归因,以利以后的成功。还记得爱迪生对那几百次的失败实验的评价吗?
求助者:爱迪生把这些实验看做是成功的。因为证明了这些材料是不能使用的。
咨询师:现在你能更客观、准确、积极地对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件事做出归因和评价吗?
求助者:……(沉默)
点评:这个问题求助者很难一下子作出回答,而他又必须回答。因此采取了沉默的态度。咨询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决定结束这次辩论,布置家庭作业,让他回家思考,继续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家庭作业:运用RET自助表,继续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领悟能力较高,能较好地运用RET自助表,对非理性观念辩驳。
第4次咨询
咨询任务:继续运用RET自助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
咨询过程:通过作业反馈,求助者这次表示模拟考试的事不再困扰他了,也不责怪父母了,只是还是不想去上学。继续与求助者探讨、辩论其非理性的观念“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时间这么紧,现在觉得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肯定追不上其他同学”“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咨询师:不愿去上学?
求助者:是啊,缺了这么多课,肯定追不上其他同学,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咨询师:是吗?用我们这几次所学的知识,找找你刚才所说的话里有没有不合理信念?
求助者:……(思考)
接下来,对于他的不合理信念“肯定追不上其他同学”“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咨访双方又进行了一场辩驳,咨询师用自我开放的方法向他讲述自己自学本科时的状况,边工作边参加全国自学考试,最后如愿以偿拿到学士学位,而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虽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却未能如愿,最后咨访双方达成如下共识:他的信念太绝对化,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方法。至于“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由于缺了2个月的课,一去上课就不输给别人是不正常的,赶上同学是一个过程,争取自己跟自己比,每天都有进步。最后,咨询师为了让他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就学习方法与求助者进行探讨。
家庭作业:回家后继续自我探索、自我剖析,对讨论过的话题重新思考。仔细分析第一次模拟考试、中考及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调整对中考及中考附加值的认知方式。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RET自助表的练习,该求助者能很好地运用辩驳法,纠正不合理观念,并感觉心情愉快了许多。
第5次咨询
咨询任务:帮助求助者学会多角度的分析看待问题,重建积极认知;学会放松技巧。
咨询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放松训练。
咨询过程:(1)继续辩驳非理性观念,重建积极认知;(2)通过行为放松的训练,让求助者学会放松技巧。咨询师指导求助者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靠在沙发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用先绷紧再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体会放松身体的不同部位的状态,最终学会全身放松的技巧。任何时候,只要出现紧张状态,都能运用放松技巧,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家庭作业:继续用所学的辩论技巧与非理性观念辩驳;每天20-30分钟的行为放松训练;寻找并记录产生考试焦虑的各种情景。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重建考试学习的积极认知;基本掌握了放松技巧。
第6次咨询
咨询任务:巩固认知重建的效果;继续放松训练,建构焦虑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咨询方法:会谈、建构焦虑等级、想象、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根据上次的作业反馈,让求助者按从最小到最大的焦虑程度,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排个顺序,然后,让求助者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
求助者关于考试的焦虑级别登记表如下:100分的焦虑程度最高,10分的焦虑程度最低,0分为无焦虑。
①学期结束了,没有考试了。(0分)
②上学第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中考时间安排。(10分)
③考前一周,我觉察到它即将来临,并感到不安。(30分)
④考前两天,我变得特别紧张,开始感到难以集中精神。(40分)
⑤考前当天,我开始坐立不安,并感觉把一切都忘记了。(50分)
⑥考前当晚,我失眠了,并在半夜惊醒。(60分)
⑦前往考场的路上,我全身无力,几乎站不稳,好像要生病似的。(70分)
⑧当我走进考室,心跳开始加快,我真怕把所有知识全忘了,想马上走开。(80分)
⑨当正式考试的钟声敲响,我紧张得无法行动。(90分)
⑩当我看到试卷,发现其中有几道题不会,我更加紧张,手脚开始发颤,大脑一片空白。(100分)
家庭作业:继续用所学的辩论技巧与非理性观念辩驳;每日1-2次放松练习,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的效果。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重建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合理的考试观念,能较熟练地运用放松技巧,焦虑情绪得到较大的改善;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构建较合理的焦虑等级。
第7次咨询
咨询任务:对1-5项实施系统脱敏。
咨询方法:会谈、想象、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咨询师根据求助者提供的生活情景编造了一个连贯的故事,故事情节安排的焦虑情景由轻到重,逐一呈现。先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肌肉紧绷-放松技巧,使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咨询师用语言诱导求助者想象等级表中最轻的情景,即第一个情景。
咨询师:现在我要求你想象一些场面。你要想象得清晰,它们也许会干扰你的放松,如果你感到紧张,想让我注意,你随时可以告诉我。如果你清晰的想象出了一个情境,举起左手指让我知道。首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愉快的清晨,昨天刚刚考完全部的科目,学期结束了,没有考试了。你在林间悠闲地散步,呼吸着清新的新鲜空气,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声。(停顿几秒,求助者举起了他的食指,咨询师停顿了5秒)
咨询师:停止想象那个场面。在你想象的时候,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一点也没有。
咨询师:现在注意力再回到放松上。(停止20-30秒,重复放松指示)
咨询师:现在想象上学第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中考时间安排。想到快要中考了,你的心“嗽”的一缩,打了个冷战。(在15秒后,求助者举起了手指。等待5秒)
咨询师:停止那个场面。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大约10分。
(让求助者运用放松技巧,使其全身放松。等待15秒)
咨询师:现在继续想象那个情境。
(在第二次想象中焦虑分数是5分,第三次是0分。处理完等级表的第一项,可以进入第二项)
……
家庭作业:在实际生活中,继续运用所学的辩驳技巧和放松技巧,巩固疗效。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想象系统脱敏,求助者能较好地对1-5项焦虑情境脱敏,焦虑情绪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8次咨询
咨询任务:对6-10项实施系统脱敏。
咨询方法:会谈、想象、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首先让求助者想象最低等级的情境(第6项:考试前夜),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求助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每次放松后都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继续放松,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焦虑紧张为止。然后再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等级的焦虑情境。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
家庭作业:在放松状态下,对这几次咨询的情景连贯性想象练习,每天1次。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想象系统脱敏,求助者能很好地对1-10项所有的焦虑情境脱敏,基本消除焦虑情绪和行为。
(四)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
第9次咨询
咨询任务:为了巩固前几个阶段的治疗效果,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方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生活。
咨询方法:实景演练、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咨询师带求助者进行实际情景演练。要求求助者,走进学校,听到老师同学谈论考试;然后进入考场上,听到考试的钟声敲响,参加模拟考试。从而观察求助者在实景中焦虑状况,并进行及时地指导。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求助者出现焦虑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家庭作业: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所掌握的辩论技巧和放松技巧,提高有效处理生活挫折的能力。
本次咨询小结:该求助者能在实际考试情景中运用所掌握的辩论技巧和放松技巧消除焦虑情绪,重新返回校园愉快地学习,积极迎接中考;消除了非理性的考试观念,促进了心理健康和发展。基本达到近期和远期咨询目标。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估:该求助者想通了,接受了模拟考试失败的现实,并逐渐改变了对于考试的认知,用理性的思维去重新看待这一事件,觉得确实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同时,其焦虑、紧张等情绪有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平静不少,呼吸顺畅了,睡眠也好了起来。
(二)求助者老师、同学以及父母的评估:该求助者乐观了许多,上学和同学有说有笑,对学习全心投入,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学习起来劲头十足,能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脾气好多了,回到家里主动和家人聊天,睡眠都有规律了。
(三)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该求助者已经回校上课了,与同学、老师、父母相处很好;能恢复正常学习和考试,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提高,社会功能恢复。
(四)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因为我单位不具备心理测验的条件,不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所以无法比较。
(五)咨询师的评估:咨询的具体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该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焦虑情绪,由此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睡眠等问题已逐步好转。
追踪反馈:在咨询周期结束后的3-6个月内,进行一次回访与追踪,客观评定咨询成效。
三个月后,求助者打来电话反馈:他被市某重点高中录取了。因为考前缺了将近两个多月的课,没有考上其心目中的理想高中,但他很坦然接受这个结果,认为以前吃过绝对化信念的亏,现在再也不能踏进去了。另外,高中生活学习开始后,在其学习和考试中出现的轻微焦虑情绪,也能很好地运用ABC理论辩驳技术和自我放松技巧解决和消除。
九、总结与体会
本案例求助者在第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后,开始对考试产生焦虑。求助者因不合理的观念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症状持续两个多月。经过九次咨询,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帮助求助者找出了产生焦虑的心理原因,引导其对自己不合理的理念进行理性辩论与思考,重建新的理性观念。并结合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的技术基本消除求助者对考试的焦虑情绪,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3]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4] 马建青著.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5] 王登峰,谢东编著.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篇9
我一直在画画,做艺术,在大学里,我被摄影深深吸引。从某种程度上说,画室外的世界才是精彩而有趣的,而关于你毕业展的想法,如果你在毕业来临之前才考虑,我觉得那有点晚了。
我曾经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做我的摄影作业:骑着自行车从我的家乡哈里法克斯出发,经过新舍斯科,最后到了美国的新奥尔良,一路拍摄。一般人都希望用最快的方式到达某地,而我则希望用最慢的方式到达。
我在路上花了三个月,睡帐篷,或者借住沿路的朋友家。有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高速公路不是给自行车骑的,它们变得越来越危险,越来越拥挤,一旦堵车,司机就拼命摁喇叭。不过路边那些商业广告牌也提醒我高速公路可不是个可以让你晃晃悠悠的地方。如果你不是在一闪而过的汽车上瞥它们一眼,而是一个劲儿地盯着这些广告牌瞧,会发现它们的信息往往很傻,而且没有什么意思。甚至它们只是由一些小而特殊的材料组成的(大墨点儿,乙烯纹理,粗块木头)碎片。它们真的有那么傻吗?我开始注意这些沿路的广告牌,然后产生了我的一系列摄影作品“Intelligent” 。
这个学期的游历经验引导我去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广告牌上的图像都是怎么产生的呢?我做了一些调查,发现谁都想知道人们怎么看图像(包括市场推广和广告商,产品设计师,房地产开发商,甚至政客),有一种调查方法叫“焦点座谈会”,按统计学要求挑出来的一群人坐在一个特殊的房间里,说他们对一些图像和色彩的看法。我发现这很有趣。好像把每一个摄影师的思考变得合理化:怎么判断要拍什么?怎么拍的?至此,我的毕业展形式的创意雏形也出现了,在毕业展入口弄一个焦点座谈会的房间是不是很有趣?
为此我做了更多的研究,我发现这些焦点座谈会的房间也很有意思,有一个超大的双面镜,有微型摄像头和麦克风负责记录一切,研究人员好根据这些资料做出精细的分析。但是根据我的研究逻辑,我怎么可以决定我的焦点座谈会的房间怎么设计?如果自己个儿就把这事儿决定了,这对观展者来说有点不太公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联系一所当地的高中辩论社团,然后让他们举行一场辩论,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毕业展入口怎么安排。辩论社团跟焦点座谈会可大不一样,焦点座谈会里的人只要说出来他们的感觉就可以了,而辩论队员们必须用他们的技巧去争辩那些也许他们打心眼儿里根本不赞同的事儿。辩论当然有输赢,所以最后就能得出一个很清楚的决定。我要他们辩论下我的焦点座谈会房间该怎么布置,比如“房间里要不要有椅子?”然后每天根据胜利的那一方改变房间布置。最后,这个房间多了一个摄像头,墙刷成了浅绿色,用豆袋椅替代了普通椅子。
回顾我的毕业作品,我仍然有一些疑惑的地方,这也指引我去关注“户外艺术”的图像功能。也许当我决定和辩论社团一起工作时就打破了我的游戏规则,那就是应该关注决定产生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但是我想这也是很有趣的,也许做一个自己也不是很明白的东西就是最适合毕业作品的了。
那么什么是毕业作品展呢?这是个结束还是开始?
对我来说,这只是个开始,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在日本也做了一个辩论秀,因为我在一个大学里发现同学们用英语辩论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技巧。既然他们想要变得更像我(说英语的),在辩论秀中,我贡献我自己,让他们决定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变,结果是,我有好几个月都不能刮胡子、也不能剪头发和指甲。这不是我的决定,但这是我们的游戏规则,我必须遵守。
Michael Eddy(马艾迪),加拿大籍居京艺术家、作家,2004年毕业于加拿大新苏格兰艺术与设计大学,2008年毕业于德国法兰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
篇10
关键词:理论教学 实践课 辩论 言意之辩
古代文论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特别是文学类的课程相比,内容显得艰涩抽象,需要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心力尽心研习,而仅以理论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常常阻碍着学生对古代文论学习的兴趣和投入。面对艰涩的理论,学习者缺乏研读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就很难达到使他们准确地把握原理,进而深入地研究理论这一教学效果。
为此,必须大胆地做出在当代教学语境下重构高等院校古代文论课程新体系的尝试――在古代文论的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实践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钻研兴趣,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知识体系。本文就此做了理论探讨、实践探索和经验性的总结,以求教于理论教学的各位专家学者。
1 理论探讨
我们所要做的新体系的尝试并不是也不可能平地起高楼,而是基于基本科学和教育历史发展及现实基础之上的。
首先,这符合实践与真知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理论,无论它处于理论体系的哪一个层次,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实践。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和引导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空泛的,不回到或是根本脱离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空头理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都源于人的实践,不可能没有什么过程和媒介,古代文论也是如此。我们研究和教授古代文论的根本目的,是要研究和教授审美和文学创作的根本性规律,以此来指导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实践,创作出更多更美好的作品,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二,当前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理论教学从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转向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助互促的方式。从教育历史上来说,在西方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有先秦的孔子师生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后世一直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近代科学兴起,以往博学式的学者时代向各学科专门性的专家时代过渡。各学科向纵深发展,演绎出一整套一整套的理论。各学科的积累也日益丰厚,要进入各学科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基本知识积累越来越不对等,教育就开始转向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模式,理论教学也渐渐向“独白式”过渡。这种“独白式”传授方式,是传授者从个人经验出发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以及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理解平台的评估建立起来的。这种传授以高密度、体系式的范式使得学生很快能够鸟瞰整个理论体系的全貌。由于理论的抽象、体系逻辑的紧密、教师掌握的学生的知识和理解平台的误差、学生们知识结构本身存在的差异,以及现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面临的学生厌烦理论学习,而只重视一些实用性强的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的短视性学习倾向,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理论教学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古代文论课进行改革,吸收“苏格拉底对话式”和孔子式教育的特点,建立一种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范式,把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体系构建推到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实践的还是理论的问题,都是教师所欢迎的,当然理论问题的提出更是我们所期待的。同时,实践中的周边性、发散性能力的着力引导和培养,也是我们实践课的一大目标,力求实现“一课多赢”的成效。
其三,受教育者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需通过一定的实践。教育基本理念的最终目的不仅仅要的是受教育者知识在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如何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课堂实践方式把一些理论知识加以深化,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乃至达到运用的程度,进一步达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这里的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在正确的古代文论体系指导下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刻透彻地体会古代文论的概念和体系,思考这些概念和体系的指向和回答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问题等等。
最后,从知识到实践,再回到知识,关键是注意对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力争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新知识,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双向促进。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创造,这也是我们整个理论教学的目的之一。
总之,古代文论课程理论实践的基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拓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性体验性知识和技能,通过深刻体验和领会古代文论的知识概念和体系,达到一种常识与理论的对话,而不是老师个人经验传授中的独白,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这些知识概念和体系的同时,在技能上得到深入锻炼,加强他们对生活性体验性知识理论化、体系化的总结水平。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激发作用,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融会贯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知识体系层次,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提出、研究、解决理论问题,达到创造更多新知识和建构新体系的可能,推进整个知识体系的更新和进步。
2 实践探索
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就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本课程组经过精心研究,确定了课程实践能力训练的一系列活动,并安排了教师主持各项活动。笔者的任务是组织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深入体验和把握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首先,作为研读性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我选了“言不尽意”和“言能尽意”这样一对辩题作为活动内容。一则这是古代文论的核心论题之一;二则该论题古往今来一直颇受关注,就理论和实例材料的搜集来说并不难;三则这个问题与学生个人的认知体验紧密相连,容易将学生亲身经验激活,借助于这些经验实现新知和旧识的对接,容易将新知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其次,确定在本科三年级安排辩论。古代文学理论辩题的展开,是在学生有较多的古代文学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进行的。我系的古代文论课设置于本科学生已经完成了古代文学史从先秦至唐代文学的学习,宋元文学史正在同期开设,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一部分文学现象的认识和文学作品的研读积累,同时基本理论的学习也需要做一定的铺垫。所以,我们把辩论活动设计在三年级学期中段,以传统的教学――相应的基础理论学习,给学生打下专业发展相应的古代文论的原理和知识基础作为前提。这样辩论才不会流于肤浅而毫无学术含量。另外,辩论这一形式受到高师院校的普遍欢迎,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我系该年级进校之初,就在教师的引导下成立了一个“铁齿铜牙”辩论社,参加了辩论社的学生经过近三年的历练,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那些从未参与过辩论的同学,通过平时的耳濡目染也跃跃欲试,很有一些与之一较高下的激情。所以该辩论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这一形式受到普遍欢迎的情况下的。
其三,设计、组织、实施辩论。在程序设计上,笔者安排了四个步骤:选择立场,完成书面作业;小组辩论;推荐辩手,进行班级辩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点和总结。
为扩大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让这一个理论学习的过程人人都有话说,人人都积极思考,我们把选好的文论辩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言不尽意”和“言能尽意”任选一题完成。学生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收集、研读,选择自己认可的立场完成作业。在“选择立场,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以个体的形式独立进行,教师没有参与。作业完成之后,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发现,虽然两种文论观点在古代文论史上均有论述,但如今的学术热点更多地集中在“言不尽意”的介绍与评价中,加上学生的思辨性和辩论激情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更多地局限在对别人言论的接受上,作业呈现一边倒的情状,80%的人都站在了“言不尽意”一方。这仅是对知识理论浅表层次的认识,无法通过对话的形式互相启发,实现共同进步。
在“小组辩论”过程中,持反方意见“言能尽意”的同学显得底气不足,不敢正面破题,甚至采用诡辩的技巧将“尽”字的含义阐释为“尽可能地”“尽量地”。很明显,这样的阐释方法,只能论证“言”可以表达事物的一般道理,而非所有道理。辩论会结束,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反方学生破题,从“言能尽意”中“言”的含义分析入手,指出“言”的丰富性、包容性。特别是文学作品角度所说之“言”――诗歌,它从《诗经》、“楚辞”深于取象、深于比兴的文学传统一路走来,并以和谐的语音、语象作为语言形式本身,具有普通之“言”所没有的独特的形式表现力。只要充分重视“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的统一,只要创造出有巨大情感表现力的语象、语音形式,诗歌就会超越“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有了指导教师很小的一点理论点拨,更重要的是有了辩论形式的第一次交锋,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脑筋开始动起来,思维开始活跃,真正开始以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投入的精神展开了资料的再收集和理论的再学习。更有甚者,同学们开始主动地在课后通过互相交流的方法提高自己: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借阅其他同学的作业研读;有的自愿参加其他小组的辩论活动,对每一个新见解都加以关注,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意识和求胜心理。很快地,我们发现,后进行的小组辩论出现反方获胜的情况,渐渐地又出现正反双方各有胜负、势均力敌的情况。每一个辩论小组是一批不同的同学参加,即每一个同学都只参加了一次小组辩论,但我们却发现,在辩论的推进过程中,越往后发展,同学们对辩题的把握就显得越为成熟;越往后发展,就越多关于论题的精妙见解;越往后发展,就越多对相关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的挖掘和分析。这些都是同学积极思辨、自主学习意识增强的表现。
在“推荐辩手,进行班级辩论”阶段,大家把能够代表小组意见和实力的同学推荐出来参加班级辩论,这些同学都积极准备、全力以赴,并以持同样观点的小组成员的大力支持作为后盾,因为在形式上,他们获胜与否直接决定着这些小组成员的期中考核成绩。我们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引导同学们学会协作与互助。而事实上,同学们在辩论准备过程中,的确通过协作形成了交流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
在“评点和总结”阶段,采取师生共同评点,先后总结的方法。评点和总结的主题放在整个辩论的技能、技巧和辩题含义的理解与升华两个方面。通过对辩论技能、技巧的评点,同学们认为辩论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普通常识对辩题的看法,对辩题内涵的深入挖掘,引君入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辩论技巧的充分运用,辩论中的急智和流利、明白、晓畅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影响着听众和评委对辩题的理解和手中赞成票的投向。无论多么难以割舍,辩论总应该有胜利的一方。在决出胜负之后,总结胜负双方对辩题理解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将其连珠成串,相映生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古代文学理论古时、现代乃至将来的永恒价值。
关于“言意之辩”的辩论实践课,经过充分酝酿和预备,最后参加比赛的辩手在理论储备、论题的挖掘、论点与论证过程的呼应及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论题的挖掘上,正方紧紧扣住“言不尽意”中“尽”的含义做文章,指出“尽”的意思是:“淋漓尽致”“完全的”“所有的”。分析了意内言外,意里言表,不可能一一对应。反方则对言的丰富性、包容性加以阐述,并通过实例给我们展示了“言已尽意”“言能尽意”的许多优秀篇章。学生通过辩论来学习和把握理论的过程告诉我们:从经典写作来立论,是可以“寄言出意”的。攻辩和结论,双方都做到了与理论紧紧相扣。通过旁听同学的阵阵掌声和活动末尾的点评,我们感觉达到了这个实践课的目的――对这一文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把握。
3 经验总结
在坚实的理论指导、师生的互动交流努力下,辩论实践课获得了成功,基本达到了“一课多赢”的效果。对于这次初步的成功,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3.1 教师在设计实践课时要充分了解到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现有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性体验性知识和技能、兴趣导向、能力所在,学校现有硬件条件、经费、场地、可能投入的时间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譬如,是不是有现有的活动本身可以利用,演讲比赛、读书会、戏剧社等。就这次的辩论赛,笔者对这些实际情况都事先给予了充分考虑。
3.2 不是所有的理论问题都可以用实践形式来演化再现的,而且不同的理论所寄居的实践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当选取合适的实践方式来引导不同的理论焦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以达到目的,这才有助于对抽象的概念体系进行深入理解。在本课程组编著的教材《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所列举的辩论题之外,辩论赛方式的实践课我们可资运用的辩题还有如下种种:例一:应当继承古代文论的合理内核;应当以西方文论代替古代文论。例二:“言志”与“缘情”名二实一;“言志”与“缘情”不相等同。例三:作家品德无关创作宏旨;作家品德决定创作成就。例四:“遗貌取神”胜于“情事如画”;“情事如画”胜于“遗貌取神”。例五:“文”重于“质”;“质”重于“文”。例六:意境为诗词独有;意境是文学的共性。例七:古代文论没有典型理论;古代文论典型理论突出。例八:小说戏曲的虚构重于写实;小说戏曲的写实重于虚构。例九:唯小说戏曲家须“阅世”;“阅世”为文学家之必须。例十:“文人相轻”对文学批评有促进作用?“文人相轻”只能使文学批评陷入误区。例十一:文学鉴赏不需要理性;文学鉴赏离不开理性。例十二:“知音”无须“博观”;“知音”务必“博观”。例十三:知人论世;论世知人。例十四:文学发展的趋势是代衰;文学发展的趋势是代兴等等。用合适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不同的理论焦点,我们的《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给出了不少尝试性的经验。
3.3 要注意实践课中,学生在理论理解上受生活体验性知识(感性知识)左右而产生的对理论体系的一些误会
学生对理论和体系的理解与体验性知识的接轨,有助于他们对理论概念和体系的领会,做到心有灵犀,但也要注意,学生平时的生活性体验知识对理论概念和体系有时会产生误导。概念和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自洽的系统,是各个学科中长期积累和认可的抽象知识群,学生限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局限,会对一些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产生“误会”,或因观察的不够全面而对整个体系产生“误会”。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任课老师运用所学帮助学生解惑的最良好时机。“言意之辩”辩论赛中,起初学生对“言可尽意”的反方辩题,因现有的研究和个人对问题的常识性认知的影响,有些不太能够领会,没有人愿意选择反方,经过指导老师的破题点拨,他们若有所悟,许多人开始对反方辩题进行探究。在最后的对决中,以学生为主的评委队伍,还勇敢地把多数票投给了反方。
3.4 要强调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时时引导学生对知识概念和体系的正见,而不是随着兴趣和性子,把实践课变成了娱乐课
实践课寓教于乐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这种娱乐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希望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形式使得学生触摸到古代文论概念和理论体系的瑰丽美感。但是,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并不只专注于这种娱乐性的形式,而是要关注这种形式所承载的内容,不能使理论实践课演绎成“买椟还珠”的故事。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不要让学生仅仅满足于实践中一点点外在能力的获得,这不是我们的基本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整个丰富的体系的体验。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从理论出发引导我们的实践课,后来最终一定要回到我们的理论构建上来。
3.5 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理论问题提出的见解,要注意从体系中和体系外的知识加以引导,使得学生得出具有自身特征的正见
在“言意之辩”,对“言”和“意”的常识性理解和文学性解释的区别中,我们就可以略见一斑。譬如,在“言不尽意”一文中,学生在识见之初仅是从字典中去查找文字的一对一解释,将“言”解释为:话、言论;说;汉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等。阐释问题时往往从言语、言辞的角度入手;“意”也运用同样的方法,释之为“意思”“事物流露的情态”。这让我们感到学生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古代文论体系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这里引导他们关注古代文论的相关论述,通过研读《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知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徐铉《萧庶子诗序》:“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尽言者,则发为诗。”刘熙载《诗概》“文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的论述,帮助学生认识这里的“言”应该是文学语言而不是其他;对于“意”也应该认识到,尽管由于古代文论概念的复杂演化,同一术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种解释,但如果从文学审美本质认识这个角度看,“意”指文学表现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的功能,它具备意、味、韵、趣等审美价值。通过点拨,学生很快进入到古代文论体系中,展开了文学的继承问题、文学的价值问题、文学的审美问题等方面的讨论,最终得出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正见。
3.6 在整个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存在主要是在后台,但其影响力应当是整个实践活动的主导和核心
让学生不知不觉、如沐春风式地进入理论体系理解和创造的殿堂中来,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但又是在一种有条不紊的过程中实现。
理论教学实践课的诸般好处,我们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但要吃到这个丰硕的果子,教师需要付出的太多,一方面是理论本身实践化的困难,一方面是时间上的有限性。所以,我们主张把几个基本核心性的概念,加以仔细研究,探索它的合适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钻研和思索,从而得到自己的心得。以此为基础,整个理论大厦的瑰丽体系就将渐渐展现在学生的眼中,种植在他们的心灵中。
当然,我们人文学科的一个核心是铸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是,鉴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宏大,我们不可能一一借助实践来演绎,使得学生们能够理解其深意,而仍然还是要在短短的时间里,把整个学科的基本构架和理论重点教授给学生。这当然主要只能依赖老师高密度、体系化“周公吐哺”式的辛劳传授,这一直是我们历代学人知识和经验的结晶,现在乃至将来,也一直是我们传授知识体系的主要手段。
我们的理论教学实践课还处在一个探索尝试的阶段,但这些初步的尝试,在激活旧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上,还是达到了我们预计中“一课多赢”的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