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104-01

从经济学方面着手,我们可以得知,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市场方面着手分析,知识产权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模式,在国际贸易环境下,伴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另外,企业要想实现技术的创新,就需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以此增加参与市场竞争的几率。所以,在在新的国际贸易体制下,企业若想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知识产权。对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来说,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1 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伴随着我国社会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法律的民事一步规范,从法律层面上看知识产权已经演变成了民事权利的一种。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而确保公民通过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内涵也扩展到了智力成果方面,这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创造的智力成果越来越多,知识产权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2 国际贸易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如下。

2.1 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不少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入认识,让人们领悟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企业在一年中会研发不少科技成果,其中每一年都会有最少百余种研发成果受到省部级以上的奖励,然而一年内我国申请专利数却非常少,这就表明企业没有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让我国不少的知识产权被他人“抢先注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分水岭。目前,我国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许多当事人,同时也涉及到法律、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2.2 知识产权保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通常情况下,一个合格的企业都会创建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的企业是不完善的。一旦企业陷入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官司,往往会由于企业缺乏相关人才而处于劣势,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临时招聘其他的知识产权人才还需要支付高额的资金。企业在专业性较强的专利申请或者是商标注册、产权谈判以及分析工作等方面的人才缺乏,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3 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不够规范

从法律的层面上讲,知识产权是每一个公民合法的权利。在国际上存在不少的跨国公司通过非法的垄断手法控制知识产权。当然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创建了反垄断法用以控制这种非法行为,相比之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较为落后,仍然处于起始阶段,更别提什么反垄断法了,这样一来我国企业可能遭遇卷入知识产权纠纷的困境中。

3 强化国际贸易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3.1 增强企业及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企业和公民一定要重视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针对一些有用的知识产权一定要及时登记,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还要重视无形资产,不论哪一种知识产权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一定要尽快完成合法的专利申请。然而国内不少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了自身的商标被国外人员注册,最后导致自身企业破产的不在少数。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中国企业不仅要遵守其他国家的法律和国际惯例,而且要善于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在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企业为数不少,重要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往往是长期性和高成本的,因此,相关的诉讼通常最终以和解方式结束,很少有法院判决。自有知识产权的指控的同一技术领域企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侵权,交叉许可模式以及原告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能够少支付巨额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部门,在完善并且确保应用程序核心技术专利的同时,通过非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发挥自身专利竞争优势,增加谈判筹码。

3.2 提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懂得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进而保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利。我国要想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就要不断创新及时创建符合国家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大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需要不断地树立全球战略意识,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的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改革策略,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深化到企业内部,使企业不但成为投资的主体,而且也要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先行者。其次是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对相关产品和专利的研发投入,以适应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核心问题是要不断地把自己是产品和专利延伸到上游产业中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工业加工和制造业更大的比较优势,逐步改变现在的“中国加工厂”论。三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有相关的人才,必须重视并不断培养相关人才。

3.3 不断规范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并积极参与进来

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加入到了很多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内。其中,根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我国需要不断修改相关法律以适应国际知识产权协议的要求,由于此协议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公约内的所有国家都应该自觉履行协议规定,履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义务。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这项工作,我国也不例外。同时,要努力兑现TRIPS协议和我们的承诺。例如,商标法修改的部分规定,TRIPS协议允许成员国在其国内法中具体规定的商品功率有限的例外,目的在于对商标权的合理限制,保护人民的权利,防止权力的滥用,维护社会的公平竞争。由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起步较晚,我国应该在不断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王玉清.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长江论坛,2013(3):108-109.

[2]冯晓青.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框[J].商场现代化,2012(6):41-42.

[3]顾峰.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1(5):41-43.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210-01

一、引言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中学生的环境教育从属于环境科学,目的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的普及化和系统化。

现行的初中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类知识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类知识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中的衔接点。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的不同,进行有层次和深度的讲解,把不同的衔接点充分利用。通过不同的衔接点,在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这样,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时候,也就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树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环境变成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1.环保意识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培养,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加强。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对于环境和卫生方面的书籍、报纸等,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热情。

2.对于环境,其实自然环境才是最好的课堂。只有在环境中让学生去看、去感受、去了解,才能从最底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只有在这样的熏陶下,才会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之情,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环保知识。

3.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在各个节日中让学生做一些调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环保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增强学生的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任务。我们要坚持“从我做起”的保护环境原则,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在课堂上充分地把环境教育融入教学中,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篇4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应该是重视以“寓他”为基础的“渗透式教学”

针对我国教育实际,环境意识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途径,应该是重视以"寓他"为基础的"渗透式教学",将环境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从而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及每节课。笔者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这一课时,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同时组织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水污染进行了社会调查,发现本地的一些工厂的工业废水和人们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出,导致部分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居民的饮用水也受到影响,一些农产品减产并出现了食用安全问题,溪河的鱼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活的环境,培养他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懂得尊重自然、爱护生物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这才是现代人应有的道德素养。通过环境教育培养起来的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就是弥漫在整个校园中的一种崇高责任感。因此,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福寿螺等灾害性生物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2.充分运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在如今各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环境、生态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高中生物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向学生介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这课的学习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习的起点,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这个起点来挖掘教材中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说"细胞的癌变"或是"细胞中的水",通过讲解生物和环境的联系来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先奠定好基础才能提高今后的学习效率。在必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稳态与环境》中都有环境保护和生物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这是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一块,在课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更多的环境知识。笔者认为,除了课本中的知识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篇5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地理教育是应有之意,然而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将环境地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呢?实践表明应当采取如下策略:

1.1采取正确的教学对策

任何教学均需要有采取有效的对策,特别是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环境教育方面。很多初中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对策。例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育中,不能总是教导学生应该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充分地考虑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将地理教学和环境保护教育与学生兴趣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充满渴望,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充满动力。同时,将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和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相结合,相信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才能研究出最有效的、与具体教学知识内容相符的教学策略,顺着学生思维开展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1.2教师要在环境地理教学做好表率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地影响,初中地理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授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还应努力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当中环境地理教育的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当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现行初中地理课本也是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为学生分析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对如何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主动地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发展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这个基点出发,最终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去。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贯穿于教材始终。

1.3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开展更加理性的环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适当结合学生的身边事件,如破坏环境的事例,对学生们开展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环境意识。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利用假期对家乡环境状况与发展变化进行调查。这样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以及调查所获取的相关的资料,能够使他们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还能使他们更加关心和热爱环境。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发展其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有效办法。

1.4创新教学方式,适当增加地理课课外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例如,可组织学生了解和调查我国资源的利用现状,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当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积累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宝贵经验。

1.5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特别是环境知识相对缺乏,这导致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烈。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挖掘与环境知识相关的内容,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例如,开展地理环境专题课堂教学活动,出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有条件学校还可举办“环境知识”竞赛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正确看待环境问题,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来。此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渗透到环境保护知识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吸引学生以迫切的心情去追寻其中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1.6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环境教育

在信息时代,现代化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实践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多利用互联网搜集丰富的环境保护资料,制作出优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又能使环境地理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学生们也更易接受。

2、结语

篇6

1 环保档案的内容以及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 环保档案的内容

环保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音像、图片、电子文档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1]。

1.2 环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环保档案管理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时,对环境保护工作过程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立卷归档和检索利用的一系列工作。环保档案管理的对象是环境保护文件资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载体。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下列方面:一方面,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以为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经过收集、加工和传递,以环保档案的形式进行管理和保存,是有价值的环保信息资源,是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环境保护目标控制的客?^依据。另一方面,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归类,形成环保档案库。当工作需要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完整资料,迅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 环保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工作不充分

目前,环保单位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场地受限、资金分配差异、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导致各环保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极不平衡,进而使得档案资料分散,信息不全。

2.2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环保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中,尤其在基层环保部门,却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尤其是档案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当前信息化时代,专业的档案人员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管理业务,还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技术,使用计算机管理环保档案,这给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2]。

2.3 环保档案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环保档案具有信息来源太多、信息量巨大、信息累成复杂等特点,信息管理难度大,因而对信息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并没有统一健全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使的档案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方法还是在档案文件的分类、编码、处理流程、归档等方面都缺乏依据。另外,由于靠层层上报汇总,缺乏管理,造成资料分散、信息不全,不能及时转化为决策依据,大大降低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3 完善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3.1 提高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认识

首先,分管档案工作的主要领导要有足够的认识,要为实现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投入一定经费,配备档案现代化管理所需设备。其次,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克服传统保守的习惯,破除应用现代化管理的畏难情绪,要有实现环保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思路,加强相应的业务学习,对传统档案管理进行革新和完善。

3.2 建立现代化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进展的必定走势和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它的制定和实施,必将给档案工作带来长足的进展和巨大的变革,因此,要加速标准规范的制定,积极组织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颁发的《中国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规范》、《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为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档案工作、科学地管理环境保护档案、统一环境保护档案分类检索、实现环境保护档案的分类检索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其分为九大类,作为统一的微机信息管理分类标识,符合环境管理职能和环保档案的特点[2]。运用《环保档案分类表》(简称)分类类目标识,我们必须熟悉并了解环保档案分类表分类类目标识所规定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做到信息分类符合环境管理职能,保持各种信息的有机联系,便于微机信息管理。

3.3 加强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现在社会上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现代管理人才,档案工作更如此,尤其是缺乏既懂微机技术又有档案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有的单位虽配备了微机等现代化设备,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结果微机仅起到条目输入、统计等简单功能,极个别的还使其常年闲置,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在档案工作标准化、现代化中应有的全部功能,因人才缺乏而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开展,所以环保档案要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就要求档案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否则环保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就能难以实现,这是前提条件。实现环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相应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至少要做好 3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对环保科技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的掌握,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环保科技文献编撰难以开展;二是掌握相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是由当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趋向统一和现代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分化的现实决定的;三是掌握计算机、微缩、复印、网络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

3.4 加强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物质基础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设备的购置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物质基础,在环保科技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中,需不断加大档案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选择比较好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提高使用效率。全国己开发了几十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档案管理实用系统软件,由于开发历史相对较短,缺乏统一管理,在设计方面有着诸多不足。如设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及设计语言不相同,造成软件开发出来之后兼容性差,难以实现各档案馆(室)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科技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并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没有一家能形成规模打开市场,行销各地。因此,选择使用相对较先进,适合自身使用的软件至为关键。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态道德教育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在构建优质物质生活环境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这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气候不断变暖,植被的破坏促使沙尘和雾霾天气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进行小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同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重要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功底、帮助学生掌握大量汉字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它既包含对词汇的掌握,也包含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因此,在积极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将其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相连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将课本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还应当适当地增加课堂内容,促使学生道德观念的提高。因此,将生态保护这一道德观念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十分可行,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将重要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融入课堂当中,能够促使学生在理解字、词等内容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人文内涵,促使其心灵得到熏陶,从而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Ⅲ。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从中收获丰富的基础知识,心灵还能够得到净化、思想也能够得到熏陶,这种做法充分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时,小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道德知识,能够促使其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语言更加丰富,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而小学生又处于身心发展不健全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品德。所以,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学校的安排下积极参加生态道德素质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生态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小学生展开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同其他小学建立有效联系,促使语文教师的生态道德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都能够有所提高,从而促使生态道德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充分运用基础课程展开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汉字和词汇等知识,提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新时期,要想积极提高生态道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拥有生态道德培养意识的情况下,将相关知识内容融入词汇和阅读教学。

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识字教学当中。例如,小学生在对儿歌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这一句儿歌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歌词中同生态和大自然紧密相关的词汇,在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大自然情境的同时,告诉学生保护河水和天空的重要性,并通过多媒体等软件为学生播放未受到污染和已经受到污染的河水以及青蛙的图片,促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环保意识。接下来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也应当制作相关环境和生态词汇的卡片。这样一来,在实现生态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学生的词汇和生态保护意识都能有所提高。

其次,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阅读教学当中。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描述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火烧云》《海上日出》等。教师应及时抓住文章同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例如,在讲解《观潮》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热爱钱塘江潮水美景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污染后的钱塘江进行介绍,促使学生了解破坏生态和环境的可恶之处,同时促使其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

(三)运用实践活动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新时期,我国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教学有所增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时间,举办保护生态的主题活动。例如,为学生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对城市附近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变化,总结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结论

篇8

关键词:环保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77-01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这实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体现。

而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延续和发扬。环境教育要求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而这既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密切联系,因为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是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学阶段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它对于塑造一代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新型建设者,使他们获得一些关于环境科学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用正确的环境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去认识环境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而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富有生机的教育载体,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向学生们渗透环境知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呢?

第一,从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境教育。中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锦绣山河如诗如画般的美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魅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施展 美的才能。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小石潭记》一文,教师可以教师通过图片、音乐、文字等直观教具,创设出 雄伟壮阔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震撼,并且让这种感觉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并产生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意识。

其次,在古典诗词中蕴藏着许多环境教育的资源,这些诗词能让学生们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可以让同学们感受春的莺歌燕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让学生领略夏天的西湖风光;体会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从而激发对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理解诗意也就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自然成了诗人抒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游子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另外,许多课文的内容,特别是科普说明文同地理、生物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少涉及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弄清楚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必须渗透环境教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第二,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渗透环境教育。学生习作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式。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内容出发,安排有关环境的作文,如;让学生模仿大地母亲的口气写作,以森林中一只鸟的遭遇等写作。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

除了课内作文外,语文教师还应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报刊杂志及环保部门组织的征文比赛,如世界水日来临保护水资源的征文等,同时可组织学生参与面向社区的环保宣传,如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给家长或居民写宣传稿、建议书,对不良行为进行劝阻,也可鼓励学生撰写绿色教育方面的新闻稿件、短评广告等,这样既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可增强保护好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地理环境;环境意识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工业革命后,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人类渐渐向现代化的迈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时人类也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日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做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城市化、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紧缺……,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尤其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后,环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把有关自然与人文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高度关切,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对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这些任务理所当然落在我们地理教师身上。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1. 利用“第一课堂”,传授环境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第一课堂”开展环境渗透教育,应遵循以现行教学大纲为“纲”,以现行学科课本为“本”的原则。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应结合教材讲深,讲透;凡属不是直接讲授环保知识,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应结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引伸和扩展。凡属表面上与环境保护无关,但确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内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环境保护问题.

2. 利用“第二课堂”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结论:我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严重,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认识到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那么与环保知识紧密相关的地理学课教学中就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渗透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型农民 初探

《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农村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

农村劳动者从何而来?绝大多数中学生毕业后将走向农业生产。而经调查却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田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急需使用各种化肥,农药,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但以前毕业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本人在农村学校工作多年,为了适应当前农村经济改革,架起“科教兴农”的金桥,针对农村学生特做了以下探究:

一、水的净化和合理使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和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然而如果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其它生物吸入或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农村中绝大多数都是井水,但很多人都认为井水没有污染,其实不然,在学习水的进化时,让学生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用净化过的水和井水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到水净化的重要性。

农村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在学习水体污染时给学生讲“水俣病”和“镉中毒”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水被污染给农业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土壤溶液酸碱度与农作物生长

在溶液酸碱度教学中,让学生对土壤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测定,农作物一般适宜的酸碱度各不相同。结合本地实际,本地种植烤烟和水稻较多,要求学生与家长联系并实验和上网查找,适宜烤烟和水稻生长的土壤溶液的酸碱度,从而对自家土壤的酸碱度进行调节。

三、农药和化肥除草剂的使用

首先让学生能读懂包装袋上的内容,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能认识化学肥料的分子式。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

其次让学生能配制并能使用。在本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下,针对本地较普遍的农作物,易发生的病虫害和作物不同时期所需的化效,从而得出不同时期,不同农作物所需的化肥剂量和农药配制的浓度。

最后带领学生和农民一起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来,从而改进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

四、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农村人群与城市人相比,环境保护意识更加淡薄,所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更加重要。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体污染

农村的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用水。对此给学生放影水体污染后,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观看后写出观后感,作为一个未来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应该怎样去做?

2.空气污染

农村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桔杆的焚烧。对于农药的使用教给学生怎样使用才能既不污染空气又能使农作物高产、稳产。桔杆的使用让学生开展讨论,怎样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桔杆是一种能源,直接烧既污染空气又浪费,可以用来制沼气,这样又不污染,又解决了农村的能源问题。

3.白色污染

主要是有机合成材料的普遍使用。而农村人用后随意乱仍。对此带学生校内校外走一圈,把这些塑料制品的废物拾一拾,从而教育学生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能乱丢乱仍。

4.人蓄粪便的污染

人蓄粪便一方面可以作为农家肥,另一方面可以和桔杆一起来制沼气,不能将其任意排放。

五、编写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教材

农村初中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的需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执行并完成全日制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注重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打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结合本镇实际,编写具有特色的乡土教材,使基础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配合,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