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德育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德育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千百万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这部分都是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其校园建设。是培养这部分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概念

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人为有意识创造、长期形成和发展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可深层次反映学校特点并长期推动学校发展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相适用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它反映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承及物化了的环境、景观,等等。校园文化在结构上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蕴藏于校园各种物质设施所看的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如学校功能齐全的体育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施设备先进的科技馆,以及宏伟而舒适的教学大楼等。它能潜移黙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一个在2020年要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要尽量创造出最为舒适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组织内部的各种制度、行为规划、行为习惯、领导风格、职工修养、人际关系等等的总和。它已成文或者不 成文的规定为校园所有员工接受和奉行。对侵染在校园制度文化中的每一个人在受到同化和认同的同时,也传递着、传播着这种影响。也必将对群体中每个成员发挥着引导、规范约束、督促和保证作用。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应该建设好健全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专业技术水准等制度化的东西。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所独具特色的形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含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校园往往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写照,既勉励着教职工,同时也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和目标。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校训、校歌。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等,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其办学的风格。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施教机理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有潜移默化和间接性的特点。但并不盲目,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它在德育中传递着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的作用,它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以及情感态度、信仰等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主要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等方式影响学生品德的知,情、意和行。

暗示上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使人们对接收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评地加以接受,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它能使人不知不接受某种观念,并按其观念行事。在高职院校生活中,师生的言行举止、各种仪式活动、环境景观等,都可以经学生以暗示,使之接收信息,产生心理概念。形成其优良传统。因此,一定要求较好的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使之润物无声,自然而然比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其模仿内容,不仅包括其行为举止,而是还包括其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减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也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模仿而产生教育作用。但“上行下效”,模样的感召力尤为显著。为此加强师德建设,整顿师风、教风,极为重要,同时应在学生中培养模范典型学生也较为重要。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反应,使之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的、不自主的服从。感染的功效是源于移情。它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它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从而建构人们对移情对象在 情感上的共鸣反应。感染的功效之二是在于激情。激起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追求、激起其内心“愤排”状态。其内在的这种矛盾使成为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侵染在特定校园文化中的高职学生,各种场景、氛围景观,仰或是一场演讲,一场球赛,一堂好课,都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他们激励着,追求着,发展着,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

三、学生对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接触机制

所谓接受,指的是验收、认可和接纳。学生对校园文化影响的验收、认可,接纳是通过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和内化等心理机制完成的其中反映。既是学生利用感知传统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既是学生利用感知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选择是在反映的基础上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做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和指向性。不同的学生对信息具有其偏爱而选择起自己认同的信息。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的个性。同化是指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入原有的图式以容纳一个新鲜刺激的过程,顺应促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导致认知结构的成长和发展。当校园文化信息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品德结构的观念体系一致时,二者使含义发生挈含。校园文化的影响被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理想结构之中,引起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这就是同化。当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因有的经验结构指向不同,其强度又是以使学生不能同化时,便迫使学生打破原有的经验界限,改变甚至重组原有的经验结构,使其适应校园文化影响的要求,这就是顺从。内化是指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多次体验。接受熏陶,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能指向其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的极积过程。通过内化,主体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内化,校园文化的德育才能有最后的实际效果,即学生经验结构的扩充,发展,最后导至学生的发展。

校园文化育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不露痕迹的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暗示,模仿,感染对侵染其中的所有个体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德育的主体通过对这种影响的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内化、从而接受。掌握校园文化蕴藏的丰富的德育内容,从而使其“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孔子;德育;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56 ― 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理论体系的伟大奠基者。高校校园文化就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这些物质、精神财富所依托的载体形态,它包括传统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重温孔子的德育思想,把握其德育理念和方法,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创造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积极熏陶道德情感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布局、空间构造、人文景观等,是人们能够直接创造和使用的,并且能够反映出某种价值文化形态的客观存在物。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完美的校园布局,合理的建筑规划,精心设计的空间构造和人文景观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乐生思想在这则故事中一览无遗,那么这种乐生由何而来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可以看出,品味高雅的环境有利于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够积极熏陶人的道德情感。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一方面,校园物环境是物质的,它的可塑性依赖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的道德实体,校园文化环境需要以物质环境来表现自身。“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所谓“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未来,整体规划,积极探索校园物质环境的构建与营造,努力建设一个能够净化学生学习和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感的校园物质环境。

二、完善校园制度环境建设,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校园制度环境是指由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和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制度具有学校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学校通过规章、守则、规定、条例等形式把道德原则确定下来,能对学校成员的各种行为起规范和指引作用。其二,制度对道德原则有更为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使之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权威性的具体行为准则,赋予情境化的道德选择以一种超越特有情境的预测性,使学校成员在面临道德冲突时,有可能作出明确的是非曲直的判断。其三,道德原则和规范被制度予以确认,就获得了执行的强制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规范实施的效力和刚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讲的就是法治。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的就是德治。在孔子看来,整治以法令,约束以刑罚,老百姓会为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仁政来引导,用礼乐来约束,那么老百姓就会产生羞耻之心而加强自律。显然,孔子是主张对百姓进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化。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校园制度建设不要一味的强调校规校纪的不可抗拒性,而要注重人性化,强化德育的引导作用,使之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感染、导向和推动。

在制度执行方面,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来保障制度的顺利执行,对待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方面,要立足于德育,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进行教化。正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宣传、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集中各自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违纪学生,也要怀着爱人之心去教化,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爱,对于其优点加以肯定和赞扬,正如孔子所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抓好“三风”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在一定时期内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及其在校园内形成的能够生动反映出学校精神面貌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精神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三风”建设事关学校精神环境建设的全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国家的治理要靠道德感化,同样学校也需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是说,国民人口增加多了,要设法使他们富裕起来;国民富裕了之后,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积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努力使其受到良好的校风氛围的影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关于“孝”的提问,而孔子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的不同回答,正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树立良好的教风。唯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书更要育人。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师德在学校德育体系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对校园的精神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良好的教风,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主动、认真地的学习。同时孔子还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指出了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修己”(自我思想道德建设),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是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实践和创新。学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明确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把握正确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四、优化学校文化环境,坚定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校园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在文化建设上对学生产生一种意识和习惯上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把握主题,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与人相处,同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孔子周游列国后仍不忘记礼乐,以陶冶心情,修身养性。正如,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乐曲是多么的迷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与音乐的关系很密切,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物。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是好事,但是也不能忘记用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通过这些我们看出孔子推崇礼乐,认为礼乐可以升华自己的修养,同时礼乐还可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修身养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告诉学生们要学习《诗经》,并讲了学诗经的六种好处。这六个方面,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关于个人自身修养的:兴、观、多识,激起个人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观赏诗中优美的文学意境;增长关于鸟兽草木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的知识。第二类是关于待人接物的:可以学会正确地与人群处、事父、事君,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聚群处得好、相互议论切磋道德、学业等,其实就是精于诗者,足以通达于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举办内容健康丰富、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娱活动,如:问题比赛、知识讲座、书画展览、唱歌大赛等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情商,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对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2〕朱松苗.从论语看孔子的环境美思想[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5.

〔3〕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5,(03):10-16.

〔4〕崔华前.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8.

〔5〕刘超良.制度:德育的环境支持[J].教育科学,2004,(04):15.

篇3

关键词:孝文化 校园文化 内涵 实践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

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孝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孝文化有其普遍性:从孝的意识的产生来看,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而自发形成的最朴素的亲亲之情,是一种“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普世情感和普遍人性。在朴素自发的孝意识的基础上,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并作出系列基本规定,在孝亲之外,注入社会、政治和教育价值,使“孝”上升为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再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强化,孝道便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深入人心的社会道德规范。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来强调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这方面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孝为百善之首”、“罪莫大于不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为本也。”“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一个孝子除了具备对家庭的责任感外,必然也会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孝道由私德引向社会公德,将社会公德建立于个人私德和人伦自然情感之上,是孝道能够成为传统道德建设的基石的根本原因。

孝文化有其发展性:当今社会呼唤孝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发展孝的表现形式,办好社会公益事业,把个体的孝,发展到集体的孝;物质的孝,发展到精神的孝;低级的孝,发展到高级的孝。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化的发展,因为脱离孝文化发展的社会,将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一次次的“破四旧”、“批孔”,大革文化之命,“孝”这样的传统道德,大承鞭笞,历尽劫数。从此,人们对“孝”噤若寒蝉,谈“孝”色变。直至今天,人们仍然不能正确对待“孝”道,仍然简单地把它当成封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因此,孝文化应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共同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今天我们要对传统孝道进行根本的改造,要结合时代特征,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孝道创新。我们要建设的新孝道,应该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和全社会成员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人道、科学、民主的新型伦理道德。这种新孝道,应该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文化具有现实性:虽然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孝都是过去的故事,但是二十四孝故事在过去教育人,而且在现在、将来都能教育人。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孝是“德”中最主要内容。现在推行的公民道德纲要,孝成为主要内容。现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德治国,执政为民,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更是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要性的体现。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何以服务社会,何以做到执政为民,何以主持正义,何以遵纪守法。人生百行孝为先,无孝即无政绩可言。加强对孝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定会促进学风,文风,社会风气的好转,为稳定社会做出贡献。当孝的要求作为普遍原则深入人心后,人们为了对父母尽孝,必须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创造能够使家庭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在既有的孝的思想情感和道德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和劝导,使人们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较高的道德境界,是可以期望的;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道德要求,也可以从孝道扩展和迁移而落实。在家庭中,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人们尽职尽责,对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个人,不断修身养性,以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这样,社会秩序就将日趋和谐有序,社会道德就将日益进步,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也将在其中得到较好的落实。

3.孝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文化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当代社会文化应当努力实现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在高校培植与实践孝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起点。大力弘扬孝文化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加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人才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的有效途径。防止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让高科技犯罪严重地扰乱着社会秩序。

4.孝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党建工作;校园文化

一、党建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

在高校推行党建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场所,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我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诚信待人以及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这些品德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品德,也是我国延绵几千年的传统品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网络普及之后,国外一些不太健康的思潮逐步随着网络侵入到当代青少年思想中,像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金钱崇拜等观念,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进入高校之后,随着学生上网次数的频繁以及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外来的思潮也容易不加分辨就盲目接受,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样更容易使高校学生容易被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迷惑,影响着高校学生人生观的培养。高校党建工作就是针对这些现象而开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并且让学生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拒绝外来思想的入侵。党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直接将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手段,来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因此高校中的党建工作必须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才能体现。

二、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外在的联系,又有内涵上的联系。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都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目标,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隐性接受。在内涵上,党建和校园文化目标一致,都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都是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校园文化是将办学精神、教育制度、教育行为和办学物资融为一体的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根本,通过精神文化的逐步渗透,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而党建工作也是通过精神渗透的方式,来达到塑造人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除了人生观培养,校园文化的另一个任务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是“利他束己”、“诚信待人”、“爱国爱民族”、建立和谐社会。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这种优良的传统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高校教育中,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还要传承和发扬古老的民族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爱国家,爱民族的人才。这些要求和我国儒家思想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因此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树立荣辱观方面也是一致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是“明礼仪知廉耻”,这里的礼仪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只有那些在个人与集体中,能够舍弃个人利益,成就大局的人,才能受到他人尊重。在知廉耻方面,也是从“诚信”“孝悌”观出发,将尊重他人、严于律己者作为道德楷模。这些观点也是校园文化所提倡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在外延上也有交汇。由于党建工作是树立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党的思想、作风、廉政建设都离不开文化这个载体,利用文化的精髓、力量来教育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载体,正好成为党建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平台。党建工作还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而这个人生观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围绕党建工作来展开。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另一个外延交汇是服务对象不仅有高校学生,还包括高校教师和所有高校工作人员。

三、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和教育师生。可以用不同的节日、纪念日来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通过缅怀先烈的革命事迹,来教育师生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为他人奉献,为信念而奋斗的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党建工作还可以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前景,让师生们心中能够勾勒出美丽的建设宏图,围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党建工作更要向师生普及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像实现“中国梦”,建立和谐社会,这样能够帮助师生从自身做起。

2、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之外,还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来传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目前,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随大流现象,甚至还有过分崇洋的现象。例如,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却喜欢追逐韩国、日本、美国等外来文化。这些外来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像韩国文化过分渲染颜值,美国和日本文化过分渲染暴力,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针对这种现象,党建工作要利用自身的权利,来引领和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将自己的本土文化向学生传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文化,从中发现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分辨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作者:文英 贾蓉 单位: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品德 教育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健康的文化占领学生思想的主阵地

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平台,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的本质本来就不应该单纯为一种知识的简单传授,还应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科学氛围、人文环境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更注重人文精神,注重个性发展,通过人与环境达到互动,无疑会产生一种更完善有效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题,不仅包括课堂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娱乐活动、美学培养等。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健康快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使他们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更能起到“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文明学生与三好学生的评比、优秀少先队员与共青团员的评比、校园标语与校歌歌词的征集、主题队会与班会、校园广播、卫生环保活动、爱心募捐、公益劳动、校刊校报、学习园地、趣味游艺、节日活动、书画与作文比赛、小发明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手工制作、兴趣小组、体育训练、学生军训、文艺节、运动会、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在环境氛围的激发下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各方面活动。通过丰富多采的群体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

1.环境教育。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的校园能使人心境愉悦;高大美观、新颖别致的教学楼能使人充满自豪;各种体育、文娱设施能让人身心活跃,积极向上。这样的环境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学生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大好时光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这是形象的魅力,是美的引力。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因此,美的校园形象给队员以感性的“美的愉悦”,而最终达到理性的“美的行为”的实现。

2.同化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学生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3.创造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中,课外教育应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空变化,符合学生兴趣浓厚的特点,这样才能创造性发挥其个性品质,完善其人格,培养其才干。如:开展合唱、舞蹈、腰鼓、绘画、摄影、手工制作、航模、演讲以及体育活动等。这样把“烂漫的童年”还给学生,把“永恒的童真”还给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们不但不会荒废学业,而且大大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使学生与不健康的环境隔绝―这种“隔绝”不是源与命令,而是学生的自觉抉择,有利于促成其个性品质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从古往今来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教育是他们完善自我,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展现“特色”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展现校园文化特色,主要是从两个个方面著手:一方面,从优化环境著手,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达到资源的最大共生。另一方面,从细节处着手,力求使学校走廊、墙壁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独特的品牌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在精心设计“校风”、“班风”及“各处各室”教育格言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全体教师的智慧,引导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参与设计,再一次次反复推敲、提炼中,让“真”“善”“美”内涵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

1.自我教育。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学生以巨大的约束力,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2.诱导教育。在“校园舆论”建设中,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宣传栏、队报、队刊、红领巾广播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形象”和悦耳动人的“声音形象”等富有教育内容的感召下,学生无形中接受到正面教育。尤其在自身的参与、实践中,通过编辑、排版、抄写、播音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的头脑自觉地作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行为修养的认知和判断,所以“校园舆论”构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

三、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6

关键词:校企文化;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5

一、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1.企业化办学理念

以市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教学中心。知识框架要科学合理,具备职业性、行业性以及区域性。

2.企业化的氛围理念

院校的氛围理念即要模仿企业的具体模式,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在校园内部形成团结合作的氛围,要重视师德建设,不断引导学生去质疑,大胆进行探索。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环境。

3.融合和互动的理念

在院校内部构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将企业文化引入到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格局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4.校企合作的理念

将各种各样的文化进行整合,将校企合作的理念逐渐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理念当中,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不断融合,使校企文化具备包容理念和创新意识。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建设,院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都属于精神文化,这些具体的内容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基本精神面貌,对于学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加强了精神文化的建设,高度精神文化建设,那么这些具体细节也就随之发生良好的改变。

2.制度文化建设要进行规范和创新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制度文化建设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可以对其起到导向、约束以及规范的作用。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校园文化的基本建设可以进行整体的规划,引入企业文化,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使其成为院校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要积极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将企业文化的实践性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3.物质文化建设载体要不断得到优化

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就是物质文化。要不断完善教学场所的各种设备,根据专业的不同,设计具体的、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可以用对学校有很大贡献的企业人物的名字,对校园内的教室、实训基地、广场进行命名。在校园内各个醒目位置可以设计有关职业和创业的名言牌。加强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等建设,将舆论宣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校园文化比较重要的载体就是校园文化活动,因此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可以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健康发展。

职业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向导,以学生为主体,将社团活动积极开展起来,使社团活动具有多样性和文化性,充分展示学生特色,促进文体艺术活动在职业院校当中的普及;重点是开展提高职业技能的活动,将校园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学生享受到比较好的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也可以多举办类似“校园之星”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具体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职业院校还可以开展校园科技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内涵进行了相关探索,希望可以使其可以发挥出更大作用,以不断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校园文化竞赛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建设的精魂所在,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载体。近几年来,我们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竞赛活动为抓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技能竞赛作为连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桥梁,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增强专业教育和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竞赛为引领,激发了学生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载体,将德性培养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此,我们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选择上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除了举行“排版比赛”“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大赛(ISAS)”这类注重学生基础技能培养的竞赛,以及“IT 职场达人秀”这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竞赛外,还依托各类社团如程序员之家、数模协会等,通过课外活动,加强高端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拓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08年、2010年,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我们的学生在全国微软“校园之星”总决赛中获得网络管理方向冠军,2009年获得亚军;在2011年“安博—微软校园之星”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网络管理方向的冠、亚军。优异的成绩让学生得到了更高的就业平台,近三年共有14位同学入选微软实习生,3次获得“微软实习生奖学金”,并有4名学生已成为微软正式员工,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以竞赛为抓手,营造良好学风,形成科技创新和动手实践为特色的文化氛围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技能与学习交流的平台,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我们举办的“IT技能文化节”每届参与学生的参与面均达到1800多人次,占学院学生总人数的50%。参与组织人员近100人,各项获奖人员250多人次。由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都围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来开展,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和动手实践为特色的文化氛围。

在2011年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翼起来”手机应用开发与征集大赛中,我们有200余学生参与了此项比赛的初期选拔,提交了参赛作品30余项。最终,在有众多本科院校参赛的情况下荣获唯一的特等奖,此外,还获得了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开发团队中有10位优秀同学被中国电信旗下公司相中,获得就业机会。在全省大学生“3G创新创意”大赛中,学院近百名学生组建了10个开发团队,最终在获奖的15项作品中获得了8个奖项。其中一等奖作品《疯狂豆子》在“2010年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大会暨全球移动互联网高峰论坛”中荣获手机游戏开发类“最佳应用奖”。而我校获奖团队是唯一的高校代表队,其他参赛队伍皆来自企业。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学院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连续获得5个全国一等奖,获奖级别与获奖率均列省内同类高校第一。2010年,我校数学建模代表队以全新思维、全新方法完美破解了其他本科学子未能解决的数学难题,最终荣获全国高职组“高教社杯”。

三、以竞赛为平台,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过去,教研室只负责安排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管理第二课堂,与教研室几乎没有工作上的联系。在 校园文化活动中,技能竞赛的项目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课外社团活动(讲座和社会实践)为补充,把专业学习(第一课堂)和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聘请专业老师作为就业指导老师,利用项目教学和竞赛指导的有利条件开展就业指导,缓解了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两张皮”的矛盾。目前,各类IT职业技能大赛常常以团队的方式参赛,参赛队员不仅需要有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作为组织者,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科技写作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支持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服务,多渠道多途径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篇8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这些与师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如何激励师生员工、如何有效地发挥其创造力的宗旨上。激励的同时也促进了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既包括日常文化活动和文化硬件设施(如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具有警示和激励作用的校风、校训、校歌,以及多姿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等),又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的建设——这是更重要的。而师德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价值目标,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统一于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师德,包含教师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人们对它的表述有多种,如:爱岗敬业、德行端正、人格高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博学精业等。

校园文化建设要富有文化教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创造性。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能把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让校园文化的光芒照耀和激励代代学子、激励教师,促进教师德建设,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建设中要重点体现在如何对待人、如何对待集体、如何对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上,师生员工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只有当自身的价值在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中得以实现,才能不断奋发向上。管理者要从人本思想出发,做到尊重、爱护、信任、理解人,这也是师德建设内容所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一种和蔼融洽、平等互利、宽容谦逊、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群体精神氛围,这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所在。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通识教育 校园文化

美国的莱文(A.Levine)教授指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本科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广度的部分。校园文化是通识教育最具广泛性的教育。本文拟

将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Raymond Williams说,文化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这种界定是比较精到的,目前关于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讨大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基本的出发点。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目前所称校园文化大多围绕这种深层结构而言。因此,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即是按照基本的取向设定、辅以必要的制度和手段、通过建设以育人为中心的文化环境,形成包括活跃在校园内的一种精神氛围和沉积在聚类群体里的风格、气质,进而形成稳定的行为目的和价值导向。

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性:

1. 前沿性。高校处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最前沿,"出校园即进社会"的境况使校园文化更多地具有"功利性"色彩。文化建设在这方面的策划和取向将具有明确的倾向性。

2. .特殊性。高职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背景,与文化建设有关联的人文学科大多比较弱化。因此,对于教师的学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整个校园的文化积存都需要通过自身的设计来培育。

3.独特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校园文化对于每个学校个体而言更有且应有独特的个性。在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等的差异下,校园文化在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认识的出发点及价值导向这两大问题上显示出各自的特色。

4.强制性。校园文化有其依习惯、制度自然生成的因素,但同时也具有强制性,如文化记忆的强化、行为的矫正、思想的沟通、观念的引导以及校长意志等等。

文化就其属性而言是不可测量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和进程在我国高校建设品格趋同的背景下几乎没有衡量的标准和评价的尺度,尤其因为"见仁见智"而容易陷入"虚幻化"的境地。因此,我们认为,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把握将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扎实展开。

1.要注重"做"和建设过程。任何对于文化高度的设定都是虚妄和对文化属性的不了解。文化有发展的过程,积累是文化的要义。以正确的理念为引导,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个阶段、充分彰显每一个文化案例的蕴涵,方能渐臻于至真至善至美。

2.统一意志,明确目标和取向,在此基础上做好时间和空间上的文化建设系统构建,由此避免盲目和无序。

3.正确认识和处理隐性文化与显性载体的关系。虽然,大学文化是最终渲染在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气质而不需要以一种物理的形式来体现,但其建设和形成的过程须依赖于各种载体。在这一过程里,隐性的文化和显性的载体应建立起紧致而相互照应的关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运作做以下探讨,并或以常德职院为例,说明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的不同形态的文化意义。

一、精神文化建设

一般认为,高职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1.内涵与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体现传承文明、追求真理、立德树人、崇尚科学、创新文化的文化效应,进而逐渐形成反映办学理念、体现职业特性的大学精神。

2.教师价值体系建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校园文化及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古人将"传道"置于"授业"之前,是有意味的。教育者,"教"与"育"并行。而"育"正是校园文化的根本。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学术操守、团队精神等精神文化是教师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在文化的提炼上,我们可以将教师价值概括为"四有",即"有德、有才、有用、有容"。德即师德与人格,才即知识与学养,用即才学适用于教学的能力,容就是作为教师的形象和范式。依此,"育德、练才、达用、正容"正是教师作为文化引导者的文化塑型。

与培养精英人才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方向则是着力于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素质、培养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其中还包含了在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的办学方针下的社会培训。这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多的文化诉求:游离于学科之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所以,在思想解放、精神开放、个性释放的大学氛围中还要同时注重打基础、做引导、造范式。因此,我们主张①教师都应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特长对学生特别是非本专业的学生广泛开出讲座和选修课,做文化的传播者;②分类指导。以"民间"的形式,教师都应以专业、知识、特长、兴趣等在周围聚集一批学生,定期联系、经常活动,增强双向交流与沟通,增进感情、提供素养、丰富人生。我们还主张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

3.学生价值体系建设。

知识、能力、素养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三大目标。与此相对应,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依此,在高职院校产生的文化关照是化、专业文化以及具有特别意义的文化符号。

化。这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表述,却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意指将学生视为成人,并以此作为建立相应的话语系统和行为方式的逻辑起点。这不同于 "养成教育",不是将校方和学生视为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是以成人的观念,对学生不仅要以诚待,还要以成视,并以此建立新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法。这将引导高职院校以文化的视角转变育人的理念和手段,改善和建立学生自尊、自立、自信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环境,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更为学生走向社会培育出成熟的人文精神。

专业文化。旨在培育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以及因此而有的从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文化不仅要求做好专业理念的设计与提炼、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设计,还要在专业与职业的历史背景和前景展望、本地域行业的历史与发展、专业要求与职业操守以及有利于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地域文化等各方面做好宣传和传播。因为地域文化决定了地域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及其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对地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充分吸纳是实现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完美结合并形成特色教育和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方法。由此,学生可以获得与当地相适应的精神气质以求得生存与融合、获得与地方行业相关的知识背景以求得进步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高职院校不仅要担当起传播地域文化的责任,还要把它作为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相类,专业文化建设还应做好与先进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明确指示出学院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而被广泛应用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则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对接与融合企业文化,其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认识和实践企业制度、企业管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在文化的意义上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型,这也正是文化育人的意义所在。以常德职院为例,其汽车工程系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联合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学生在校内以企业工作的情景进行学习和训练、在企业进入车间参与实际操作,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物质文化以可观、可悟的形态提升师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道德认知。

物质文化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赋予了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功能性建筑物,自然景观是学校历史文化现象在地理上的展现和发掘,而建筑物则以艺术化的设计体现校园人的文化趋向和审美情趣。一种是表现某一文化主题的人造景观,它承载一定 的文化内容而具有引导和教化意义。一种是满足文化活动开展的文化设施。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物质文化须表现明确的文化主题,在效果上,或开启心智,或醇化风气,或增益修养,或陶冶性情。常德职院百年广场即以雕塑和碑文的形式表现了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其间,关于养正育德、关于德技双修、关于艰苦奋斗乃至为国靖难、舍生取义等等令人企望的历史记录能够生成校园人厚重的历史感、责任感和归宿感。

囿于目前高校建设的同质化倾向,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容易陷入雷同。如何建立富于个性和特色的物质文化,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设想从三个方面考虑和解决。一是充分挖掘本校的文化定位和文化内涵,以具有特色的文化主题生发出同样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主题;二是发挥本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提炼出与学科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三是在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对接中寻求有关联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也以常德职院为例,以弘扬百年传统、传承百年文化为主题建设的校史馆和百年广场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依托医学和农林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建设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和动植物生命科学馆,为全院学生乃至社会搭建了科学普及和文化普及的平台;将桃花研究与常德地方桃花文化相结合建设的"桃花"校园,让姹紫嫣红有了文化的渊源。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不仅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同时包括专门针对文化建设以保证文化向既定方向和先进方向发展和演变的制度规范,对文化建设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形态上表现为柔性和刚性,柔性的是指道德规范、礼仪习惯等,刚性的是指成文和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

校园文化的形成有意志主导的部分和自然生成的部分,前者需要规范引导,后者也需要去芜存真,因此其建设过程必然伴随制度保障。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大多历史较短,基础较弱,起点较低,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制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制度文化的另一层含义是"关于制度的文化",亦即在怎样的文化高度和文化视角、以怎样的文化情怀、用怎样的文化手段来关注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制度管理的推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但可以预见,在今后法治校园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中必然会涉及其中。

四、文化环境建设

这里所谓的文化环境特指为文化建设和文化的生成、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氛围,也即文化生态。其深层次的意义是指对主导文化的扶持和对泛文化现象及异质文化现象的宽容,其显层次内容包括决策者对文化取向和文化建设的认识高度、范围内文化参与者对主导文化的认同程度、社会文化所持有的态度、建设主导者所给予的物力支持力度:

--以文化实力即是办学实力、文化建设就是人才培养的认识高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作有哲学高度的思考,由此避免①做应景文章,泛泛而为、隔靴搔痒,有点无面、有目无纲;②走入观念的误区,如将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学生活动和德育教育,甚至将励志教育等同于文化建设等等。

--有宽容的精神。大学校园具有意识超前、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的文化特质,对任何泛文化现象及异质文化现象都应持容其产生、观其发展的宽容态度,就文化的属性而言,起码不能立即定其真伪良莠而否定其与主流文化的相容相洽。

--建立从文化引导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如前述,新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要从文化引导开始,但这个过程必须指向校园人对共有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的认同并最终达到自觉。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至少要做好几件事。一是在各个层面并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文化诸结构元素的广泛宣传;二是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现象建立文化形象标识;三是建立学校、教职工、学生三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制。

--大力倡导和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为活跃、最具显性的构件,也有人称之为"活动文化",其内容大体包括师生文体活动、有教师指导和参与的社团(协会)活动、承担或参与的地方文化活动等等,其意义在于营造文化氛围、强化主导文化、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认知和文化体验、倡导文化共享。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尚需进一步丰富内涵、提高层次,尤其要重视社团(协会)活动,加强分类指导和扶持力度。

五、文化符号建设

我们将校徽、校旗、校歌视为校园的文化符号,是因为它是对校园文化精神和文化个性的艺术化抽象和概括。对于过去,它是文化的记忆;对于现在,它是文化的履践;对于未来,它是文化的引导。基于大众传播的属性,其设计与制作须简单而有蕴涵;基于群体记忆的需要,它须富于感官的冲击;而基于文化传播的功利性要求,文化符号必须予以广泛应用。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XJK011BZJ0011

参考文献:

篇10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三项教育”,以整体提升教师师德、社会公德水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的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

三、利用办学特色优势,健全民主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了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四、开展多种育人活动,追求多彩的校园行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