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当前,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并将绿色化学教育内容融入到化学教学中已经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强化绿色化学教育意识,突出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在分析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学化学教育中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39-02
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目标
绿色化学是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消除或减少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试剂和溶剂的使用,不生产有毒有害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宗旨是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对于中学化学教育而言,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绿色化学概念、原则,了解绿色化学诞生与发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现象;学习绿色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成简单的绿色化学实验;理解绿色化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绿色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绿色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绿色化学意义,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获取、加工绿色化学信息的方法,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绿色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绿色化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激发参与绿色化学宣传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感受绿色化学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增强将绿色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意识,能够合理判断与绿色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关注与绿色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树立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承担起学习绿色化学的责任,强化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使命感。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积极创造绿色化学教学条件,构建绿色化学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化学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介绍化学史时,教师可从正反两方面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讲解放射性元素时,教师要对居里夫妇的精神及坚决反战的人格表示钦佩,但也要就海湾战争中使用贫铀弹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出批评。介绍环境问题时,教师可着重于介绍20世纪发生的公害事件,指明工业及传统化学是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绿色化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改进化学实验。首先,采用无毒原料、溶剂、催化剂进行化学实验。例如,做完银镜反应后,可将清洗试管的硝酸替换为三氯化铁溶液,避免产生二氧化氮有害气体;在萃取碘单质实验中,可将四氯化碳替换为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消除刺激性气味,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在乙烯的制备实验中,可将硫酸替换为氧化铝作为催化剂,避免浓硫酸造成污染;其次,优化化学实验方法。又如,在海带碘元素的检验实验中,可将灼烧提取法改进为煮沸提取法,简化实验操作程序,缩短实验时间,减少因灼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再次,改进化学实验装置。再如,利用密闭的装置减少实验敞开操作,可将注射器作为密闭的反应容器,进行铜和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等实验,将污染物消除在密闭装置内。
(2)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可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微型化学实验,以达到降低实验成本、提高环保效益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多采用点滴板、小试管、井穴板、多用滴管等微型化仪器,使用最小化的试剂用量,一般液体用量不超过1mL,甚至一些现象明显的定性实验可在试纸或滤纸上完成,如碘显色反应、溴水褪色、苯酚的检验、验证盐类溶液酸碱性等实验。
(3)“三废”的绿色化处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要及时对必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和生成的污染物进行绿色化处理,从源头处控制“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废气处理过程中,可采用封闭的实验操作方法,减少有害废气的产生量,并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或用气囊收集。在废液处理中,可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含酸碱的废液,使溶液pH值达到6.5~8.5之后再排放;也可用碳酸盐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等方法沉淀、分离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在废渣处理中,可回收一些化学实验中剩余或产生的金属进行再利用,如铜与硝酸反应剩余的铜片、银镜反应生成的银等。对于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生成物则要进行无毒化处理。
(4)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尤其对于危险系数大、污染严重的实验而言,可通过电脑模拟、实验录像等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将不良的实验后果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清实验操作不规范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实验室“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
3.在课外实践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传统化学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认清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末端污染治理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化学,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可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环保知识竞赛、探究性学习、文献研究等。在实地调查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对当地水资源、空气质量、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开设相关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如研究生物催化剂的优点、研究高效低毒农药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在文献研究中,既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文献资料,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使学生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绿色化学,能够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而言之,随着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强化绿色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并积极组织课外绿色化学实践活动,从而确保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磊.高中新课标背景下的绿色化学教育[J].成功(教育),2010,(12).
[2]林日轩.关于中学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3]蔡佳利,陈红,陈朝晖.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改革化学实验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
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G633.951
情感教育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手段。音乐是通过一定的章法和规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因此,音乐作品在情感性质上有一定的确定性,人们能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寻找到自身情感特性,由此而引发共鸣,形成正确的音乐理解能力。教育部办法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为此,本文将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一、课前渗入情感引导
音乐教学中,良好的课前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的走进音乐,融入其中,实现其审美与情感的共同满足。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方法是要有情感教学,要让学生“动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情感环境,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播放一段经典或通俗歌曲,有时亲自弹奏钢琴曲迎接学生的到来,学生们一踏入教室,就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同时也可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课前音乐环境,或是在课前播放一段视频,增强学生对异域风光的了解,了解不同时期乐曲,从视觉和听觉上充分享受多元音乐文化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和充满音乐美的环境中更加想着要学习音乐,热爱音乐,并自觉地扩展学习的内容,以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在鉴赏音乐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陶冶情操
在整个中学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鉴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鉴赏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音乐鉴赏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实现,学生想要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充分理解,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音乐欣赏。可对作品进行必要的介绍、分析,保证其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以有效的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方面,师生间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形成深刻的体会。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的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对于它的感知、把握、想象、理解必须经过音乐审美感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美,也就是情感教育的过程。音乐中的情感通过音乐要素得以表达,主要是通过节奏、音色、旋律等使得情感得以在音响流动中体现。人们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通过听觉实现的,随后听分析器受到刺激后产生联想,进步形成想象,促使人们形成情绪反应。如在缓慢的音乐节拍下,人们容易产生伤感、疲惫的情绪;较快的节拍下,则会容易形成喜悦、欢快的情感,音乐内在情感通过音乐形式能够得以表现。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样式或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充分体验蕴藏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治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幕写。基于此,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形式要素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特征,以有效表达音乐所要实现的情感表达。通常,大调给人以积极、肯定、新鲜的印象;小调则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哀伤,给人以柔和之感。人们的想象力通过音乐得到极大延伸,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音乐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等方面的高层次发展。而情感表示了人们的喜憎好恶,对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音乐鉴赏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在这种情感认同中陶冶学生性情,在这种情操陶冶中塑造其品格的形成。进而将情感认识从直观逐步上升至理性,使得其审美经验能够形成行为技巧,进而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
三、通过演奏演唱来抒感,培养学生创造力
音乐手段指的是音乐通过声音、节奏等方式实现音乐情感的表达,这也是通过听觉实现的,而非空间或是视觉的。在歌唱活动中,作为歌唱主体的学生在歌唱中聆听,于聆听中分辨,以分辨实现对比与思考,思考后得以不断改进,进而实现自己歌唱的不断改进,对自己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深浅粗细的区别形成深入的体会。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歌唱风格迥异的歌曲,启发学生根据歌曲的风格进行演唱、体会哪一首是悲壮有力的,哪一首是优美抒情的,哪一首是诙谐幽默的,进而通过有节制的声音控制来提高歌唱情感表现力,既使个人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细腻,也使集体情感在共同的演唱和品味中达到和谐与共鸣。
进行演奏、歌唱等表演活动时,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熟练的音乐技巧,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音乐情感的充分表达,然而这并不是说需要过度崇尚技术,错误的将技术学习置于首位,儿时的音乐教学成为了技术学习基地,而忽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而实际上,只有将真实情感投入到音乐演唱中,音乐的情感内涵才能够真实的传递,听众才能够体验到真实的情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历来十分强调音乐的表演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乐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必须在音乐的表演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音乐表演中投入的情感,是建立在对表演作品情感内涵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要求学生要善于调动平素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还要求同学们有意识地去体验自身从未经历过的,或是体验得很不充分然而却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因此,在音乐表演中,表现者所投入的不仅是其真实情感,还包含了对超出个人生活范围的,更加深邃、更加广阔的情感体验。以学生真实情感为种子,经过了提炼、深化而实现了音乐与情感内涵的统一,实现了情感的艺术化,学生的情感品质也得以极大提升。应该鼓励学生特长的发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这对学生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参考文献:
篇3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就是严师底下出高徒,严师不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教育学生,使其长记性,学得更好。如果只看出发点,都是为了教育学生,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是没有错的。可是如果教育惩罚过于严重呢?能否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至今都存有争议的问题。教育惩罚作为教育手段,应该是让学生成长得更好。这符合当前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但情况总有多样化的一面。有些教师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惩罚,让学生既知道自己的错误,又虚心接受,并且加以改正。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和德育的原则的。可是有些学校的教师运用得并不恰当,反而出现了反作用,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违背德育教育规律。如网上盛传的嗑瓜子事件,一位学生因为上课嗑瓜子,被老师惩罚在教室外嗑瓜子好几斤。这些达不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惩罚历久弥新,原因是什么呢?
二、出现教育惩罚的原因
教育惩罚不好的一面时有发生,原因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教师的愚钝和封建吗?恐怕不是。教育惩罚来自于教育者,这无可否认,首要责任是教育者,也就是教师。有些教师可能思想没有跟上时代变化,教学手段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是一小部分,并不能代表全体,就像古话说的,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要相信大部分教育者、教师是优秀的。教育惩罚的责任不都挂在教师身上,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生也有一部分责任。如今社会节奏快,网络信息传播快捷,许多学生都在网络上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有益的知识,也会让学生接触到一些不好的思想。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多少都有点叛逆思想,极易受到这些不好思想的影响。面对中学生的过分叛逆行为,老师怎能坐视不理?虽然行为有些过激,但都是为了改正学生的错误,总的来看双方都存在错误。
三、教育惩罚的利弊
事情都有两面性,有有利的也有有害的,教育惩罚也不例外。下面谈谈教育惩罚的利弊。首先说说教育惩罚的益处。教育惩罚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改正自我。良性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我错误,促进学生改正错误,树立良好自我。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还很懵懂,需要有人指引前进方向,防止铸成大错。教师面对学生的叛逆无知,必须及时对他的错误行为做出否定态度,需要利用一定方法手段帮助学生改进,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成长。其次是教育惩罚的弊端。教育惩罚最后的落脚点是惩罚,惩罚就肯定有痛苦。有些教育者理解错误,认为教育惩罚有痛苦是正常的,完全不注意教育惩罚的目的和程度。这是教育惩罚的宣传不够,导致教育者理解错误。有些教育者思想还停留在过去,认为严师出高徒就是加大惩罚力度,只要错了就一定要惩罚,忽视教育惩罚的目的。这些过于严厉的教育惩罚,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有些学生因为在学校受了惩罚,就不再上学,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篇4
例1:有两个学生A和B,年龄十二岁,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年龄原本是单纯美好的黄金时期。某日,A、B在学校餐厅拦住了同校的另一学生C,要C借钱,因C不认识A与B,拒绝了他们。原本事情就此结束,但A和B转身拾起木棍和小刀威逼C拿钱,由于害怕,C交出口袋中仅有的一元钱。
例2:有几个初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与另一学生平时有矛盾,“早就想教训他了”,某日,在学校操场用衣服包住该学生的头,拳打脚踢,然后命令该生站在操场中间唱国歌,造成极坏影响。
例3:一初中二年级学生与高中一学生伙同他人殴打该校另一学生,解决“私人恩怨”,当学校批评教育学生时,初二学生的家长竟说:“你要打也要打得我能出点钱嘛!”第二天打架升级。‘甚至还有毫不相干,毫不知情的学生见有人打架,也要趁机打几下,等等,类似的事件正在各学校校园中演绎着。甚至学校、派出所已处理后又再次发生。这引起了学校领导及教师的重视,各学校都在探讨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造成教书难,育人难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社会的负面效应
中国是改革开放的国家,随着各种先进东西的引进,堕落的、腐败的东西也滋生出来。今天的中国学生不再是孔子时代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接受新东西快,有便捷的通讯设施,贪污、受贿、讲关系、、抢劫、帮派等阴暗的东西每天都充斥着社会每个角落,作为曾是一方净土的学校也未曾幸免。教育者每天用正面的、积极的东西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往往花上一学年时间抵不上一部古惑仔的录像给学生的影响,‘,5+2二0’’说的正是五天教育只须两天的外界负引诱,就可以全部抵销。
前边所举的案例中,有不少属于社会负效应产生的后果,如例1中两个学生,明辩是非能力弱,看了黑社会的片子后,总认为很威风,只需恫吓就有钱用,他们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本身的性质并不好玩。在了解中,笔者发现,这两名学生认为自己是借钱,没有想到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
某地一录像厅,每夜n点开始播放录像,打斗、抢劫、甚至黄色,而观看者中学生人数竟不在少数,这样的夜半服务,经营者大赚青少年的钞票,而青少年观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1999年11月7日晚,深圳某公安分局破获一起黑社会性质的少女案,令人震惊的是,主犯最大18岁,最小巧岁,在采访这些罪恶的花朵时,巧岁的罗某说:“我们常一起观看黄色录像,早就想试一试了。”这一试,这些孩子就试进了犯罪的泥淖。
社会的发展总是曲折的,精华与糟粕相互出现,美好的,善良的总要击败丑陋的、黑暗的,但是我们的学生正在身体、心理、思想各方面重要形成期,又特别好奇,善于模仿,不良的社会影响加上没有跟上要求的引导,给他们的青春岁月留下一段阴暗,心理上思想_上容易走向极端。
二、学校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想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
竟争是人才的竞争,学校间竞争是升学率的竟争,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避免在新一轮竞争中被打败,学校的处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高分低能已不是新名词,八十年代末,教育界有识之士就已在呼吁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近年更提出学生要成才,不仅要有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高素质,学校培养的是一代有用的接班人。那么这些接班人的有用不仅是他们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燕得人格精神的高分,上述例2中不乏高分数的所谓的“好学生”,他们平时表面看来规矩、听话、学习成绩不错,学校对他们的成绩十分看重,但是忽略了思想上的正确弓}导,造成这些平时教师眼中的乖宝宝,却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事情。如】999年秋,广东佛山市发生一起绑架勒索凶杀案,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宗凶杀案的涉嫌主谋,竟是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一个现年16岁,初中二年级,弓一个是他弟弟,未满8岁,小学二年级学且,据称:兄弟俩绑架了一个9岁男孩,并打电话勒索百万后,又将该男孩勒死,记者采访时发现,这起案件的主谋,16岁的哥哥并不是想象中的“差等生”,学习成绩中上,而且是班干部,得过许多奖状,但就是这样的“好学生”却被钱迷惑,走上犯罪道路。究其原因,那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教育中缺少应有的法律教育却也是其最主要的因素。
在学校的课时安排中,很少甚至找不到法律课的影子,能讲解极少法律知识的政治课也除文科生以外不被重视,可想而知,学校目前的课时课目安排偏重于应付考试,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法律方面的教育,造成了高智商不一定高品质的现象,而班主任老师更满足于担任“警察”的角色,从事维护秩序,事后处理的工作,却没有事前防范的意识,殊不知,青少年生理的发育需要及时的引导,心理的成长也需要正确的辅助,然而淡薄的法律意识,苍白药心理辅导,巨大的学习压力,三重作用下,我们的花朵如何娇艳怒放?
三、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家长们不惜一切培养孩子学画画、学钢琴、补习英语、数理化,希望孩子能够考大学找好工作,就这本身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孩子全面发展者有之;用简单粗暴打骂的教育方法,摧残孩子心灵者有之;用看管、盯、压、卡的教育方法,压抑打击孩子积极性者有之;期望值过高,使孩子身心负担过重,而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者有之;只顾挣钱而放松对孩子的教育者有之;至于不注意自己修养,不以身作则,从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给孩子不良影响的就更普遍。在离异重组家庭中,这种消极影响更大。比如某县四个10来岁的学生偷赛车数十辆,达l万余元,他们都是父母离异无人管教,流失社会造成的。比如前面所举例3中,家长的一句话无异在告诉孩子,金钱可以解决一切,这样的结果只会把学生推到了更深的违法泥淖。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被称作第一启蒙老师,家庭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起着积极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只会造成消极影响,使孩子个性品质和思想向不良方面发展,在社会关系中,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是责任与义务相统一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在很多家庭被扭曲。有的家庭将孩子捧为为中心,是“小皇帝”、“小祖先”,无论孩子要什么都给什么,养成其目空一切,心中只有自己,做事自私蛮横的个性特征,一旦不能满足他们,就容易走上犯罪之路。
有的家庭则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不如意,就拳打脚踢,造成孩子崇尚武力,热衷动拳动刀,最终自食违法犯罪的恶果……不难看出,家庭的基本属性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对青少年思想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负有直接重大责任。孩子是家庭的,但人才是社会的,要使自己的孩子真正成为有用之人,不仅在智育上要正确引导,思想教育上更应重视,特别是法制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家长作为另一教育者不应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OK,应起好第一防线的作用,不仅以身作则,更应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特别是法律意识的提高,只有家长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才会在思想行为方面对孩子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篇5
赏识教育的理念在古代就已见雏形,早在《礼记.学记》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善者赏之,过者匡之。在这里“赏”就是表扬、赞赏。近代,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用“四块糖”的故事中也有赏识教育理念的体现,他是中国最早把赏识理念应用于儿童的教育家。赏识教育在我国的推进,源于周弘先生的成功实践。赏识教育是他作为普通的父亲在培养聋哑女儿周婷婷的过程中探索与提炼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并且周弘先生将之由家庭教育推广到了学校教育及社会人际关系中。赏识,是对他人获取正确认识并对其积极向上的方面加以赞赏的行为。赏识教育可以定义为:以鼓励表扬为手段,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尊重孩子价值为前提,唤醒孩子的主体能动意识及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是充满生命力和爱的教育。它源于教师内心的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关于自我价值的意识,一种源于其内心的力量。
二、赏识教育融入中学德育的四个支撑点
(一)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理念——理论支撑
第一,正确对待赏识与批评的关系。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于有些事情的理解是片面的,理性认识欠缺,自控力与判断力有限,在他们的成长中,行为难免有所偏差。因此,适当的批评同样会激励学生进步,如果一味“赏识”而不敢批评,就会扭曲学生的认识。时间一久,通常会导致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无法接受批评以及未来将会出现的挫折与失败,不利于学生成长。因此,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替代。既要充分赞赏学生的闪光点与成绩,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指出其缺点及不足。第二、赏识要有度,不滥用。赏识教育的实质是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真诚的爱与尊重。赏识的方式是激励与表扬。如果单纯地只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随意激励,学生会不信任老师,赏识成为一种虚伪的赏识,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不仅起不到想要的效果,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因此,赏识必须要到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正确客观分析,根据事实需要进行表扬与鼓励,不能随意夸大和滥用。第三、坚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个性以及家庭成长背景不一,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互动、人际交往、个性等因素来运用赏识教育。尤其对不自信、学习困难、性格懦弱的学生尤其要留意。
(二)提高德育教师整体素质——人力支撑
赏识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素质,赏识教育既是受教育者不断接受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不断成长累积的过程。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维护德育工作者的合法利益,改善其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其次要赋予教师尊严,确保教师保持稳定向上的心态,激发其敬业、爱心的职业道德。再次要给予教师赏识,营造人性化的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三)建立科学的赏识评价体系——制度支撑
由于受升学率、量化考评等影响,学校最关心的仍然是学习成绩,科学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后,从评价差异中,肯定成绩及闪光点,分析不足,制定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在评价中渗透赏识教育的激励功能。第二,评价目标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互评模式,达到量评与质评的统一。第三,评价结果要重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付出,不仅仅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晋级评优的唯一标准。此外,不应将评价看做最终目的,而应该看成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手段。
(四)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支撑
篇6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育;思维;能力
一、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一)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要想有效进行创新教育,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要消除学生畏惧老师的心理,让学生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发挥到最佳,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二)注重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人文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内在的动力。
(三)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创造一定的环境氛围。例如,可在教室里张贴一些名人名言,与学习园地、学习专栏等相互映衬,使艺术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在课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报刊杂志、讨论一些佳句妙语。教师还可组织一些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会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语文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氛围中生活,从而从内心深处乐意去学习语文,善于去学习创新。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成功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注意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读书笔记展评、默写比赛、书法比赛、背诵比赛、查字典比赛等活动。通过这种竞争,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而且,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能再感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保持创新的热情。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传统想教学都是传授式教学,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讲的去记忆,根本不去问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得很用功、很吃力,但学习效果不好。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产生困惑,才会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精心设置疑问,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然后以教材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置恰当的问题。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培养学生敏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不盲从的品质和批判精神。
(二)训练求异思维,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同一个问题。在学生阅读各种教材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给出合理的理由,自圆其说就行,不必要求答案统一。在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一些有多个意向的题,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一种意向,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意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
新课改倡导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场所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而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开阔视野,学习语文知识,丰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有所创新。
(二)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开放式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语文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于课外时间开展语文活动,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期刊、报纸的摘抄、粘贴等活动,也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自我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投身社会实践,展望未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才能
教师可通过社会调查、游览、访问、报告会、展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拼搏、开拓精神,同时让他们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勾画未来的美好前景。通过实践,学生充实了课本知识,训练语言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创新能力。
作者:姚永霞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教育模式;层次教育;堵塞与疏导
1990年,我师专毕业,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由于我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除了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外,我还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亲身经历了教学中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作为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者,我除了用爱与智慧化解教育过程遇到的难题,更多地是思考着,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学教育的困境,使学校教育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一批阳光少年,在实践中,我对中学教育产生了这些想法,愿与同仁共研究。
层次教育是理想的教育模式
我国的教育模式是按年龄分级别的,各校据此将学生平均分进各个班级。但每个班学生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他们在智力、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不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面向大多数。那些智商好,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常常觉得“吃不饱”,而那些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常常似听“天书”,他们听不懂学不进,作业不会做,成绩又差,却精力充沛,你不让他们说话、捣蛋,让他们干什么呢?他们听腻了老师的苦口婆心,他们受够了家长的冷落,于是他们便自暴自弃,干脆跑进网吧,在那虚幻的世界里寻求刺激,让家长头痛,也是社会的隐患。
层次教育的特点就是根据孩子的知识水平分班,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可以因班施教。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更是受益无穷,他们面前没有强大的对手让他们自愧不如,可他们有勇气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同学一竞高低。他们少了自卑,多了自信,竞争意识被唤醒,潜在能力被开发。他们会昂首阔步走向人生,走进社会。试想,你敢与刘翔赛跑吗?但要你与你的同事比赛,输赢即在两刻间,你至少敢于参赛,不至于无勇气参赛,层次教育的理由就这么简单!实验班的孩子们之所以会取得这样大的进步,其主要原因在于此。
给孩子一点处罚
教师的戒尺,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成为教师的耻辱,被扔进了历史的尘埃中。是啊,管不住学生就体罚,算什么本事?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适当的惩罚还是有必要的。现在的孩子们心理承受力差,就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自尊心”过分的关注,他们只能享受阳光雨露,却经受不住半点风雨的洗礼。不同年龄的孩子,就应该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有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犯规定的,但他们觉得老师只不过狠狠地训一顿而已,他们左耳进,右耳出,错误照常犯。你奈他何?我觉得寻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尝尝明知故犯的后果,以期起到“戒”作用。我们制定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却没有一条对不守规范、不守守则的学生的处罚规定。难怪会有学生在教室里当众接吻,却不愿接受学校的公开批评?还振振有词:侵犯了隐私权,要诉讼法院,讨个公道。更何况,孩子们生长在这种保护里,将来走向社会,也许会漠视法律,其实是害了他们。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师生们为何不坐在一起,制订一套“法律”,使违规者望而却步,如果一时没能控制住情绪,犯了不该犯的错,受了处分也能坦然接受,因此,我们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也应该给点相应的处罚,过分的呵护,其实就是溺爱。协商式的惩罚是爱的特殊礼物。
“请进网吧”——堵塞与疏导
自网络问世以来,它以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开了广阔的舞台,成年人对它尚且“乐不思蜀”,更不要说青少年学生。作为教师,我目睹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因迷恋网吧而成绩下降、夜不归宿、直至辍学、甚至敲诈、抢劫的事实。家长们成夜的一个网吧又一个网吧地寻找夜不归宿的儿子,老师也曾大道理小道理地讲,可孩子嘴上说:“再不进网吧”,可他们前脚走出来,后脚又踏进网吧。
既然封锁对孩子们无效,我决定对他们进行疏导,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避免网络给他们带来伤害。我利用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讨论。爱进网吧的人列举了上网的种种好处,不爱进网吧的学生列举了上网的种种弊端。最后,我告诉孩子们:网络既然有利有弊,就应该避弊趋利,做快乐网民。我帮孩子们制订上网时间,并且让他们帮我查找课文中的有关资料,让他们在班里传授他们在网上获得的知识,每当此时,孩子们被表扬的得意,溢于言表。通过半年的努力,我班的网迷不再“迷”,他们能有意识地控制游戏时间,能有目的登访网站,查找资料,获取知识。
篇8
初中数学课前备课的有效性李海涛
初中数学习题训练的有效性龙江艳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有效性研究和焕玲
"互批作文"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张洪伟
用快速作文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李春兰
初中英语教学测试诊断的有效性研究梅广宇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备课的有效性郭宏博
初中物理教学讲解的有效性研究甄洪斌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张玉岐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朱小红,孙雷,邹兰春
《端午的鸭蛋》导学设计高玉霞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肇亚娟
寿镜吾先生为什么不回答鲁迅的问题——兼谈文本解读和背景资料呈现的关系刘宏业
加强课堂评价提升教学效益陈锋
三角形全等的教学案例与分析陈芳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文继志
"不愿","不复",还是"不用"——李白《将进酒》中一处疑点考析李小军
藤野先生对匿名信事件究竟是什么态度汪茂吾
简约,是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的李冬梅
硬笔写字教学调查研究与方法措施程灿
PBL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对一节市级公开课的课例研究王丽娜,徐峰
数学学科评价应力求促进学生发展董诗林
数学课应对学生加强发现思维训练文辉
构建"情境引探五环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红香
摩擦因数一定小于1吗李志强
《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行之辨音佟百成
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物理课堂杨福松
几何计算型综合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韩春见
2009年中考物理光学力学作图题分析王桂梅
给"爱"设置防线王旭红
上课总是分心怎么办章睿齐
对待小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邓立
和"双面"学生"过招"王国伟
『不差钱的学生差什么何广茹
教师,先从自身找原因邱官钦
我想起了小丁……高兆华
少女变形记周仁满
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刘春莲
谁扔的纸团袁桂利
呵,张良曲传靖
魏书生给学生增讲的课外文章赵忠福
清塘荷韵季羡林
硬朗朗的生命礼赞——《清塘荷韵》赏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沈永生
难忘那一年于郑庆
校门口的那棵老柳树郑春哲
请家长周毅
丑小鸭的"丑"与"美"陈蕊
心灵的成长人生的启示张蕊
入情入境入味的品尝孙红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刘宏业
《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如何用——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教学为例符礼科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板书教学崔悦
《社戏》中的"呐喊"程云花
孔子在乎得可爱沈永生
《马说》研讨练习题的变更建议史峰HtTp://
在探索中享受快乐王爱生
关于"三角板"操作讲解六例何树生
提升英语"话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EEC教材第9单元第2课为例的课例分析吴岩
大道至简妙得解——对一道中考试题的探究齐安德
对一道课本例题的质疑李祥燕
中考数学复习要点指导李成康
根据光学作图题特点进行物理中考复习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崔胜春
方案设计问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及主要解法(上)韩丁
那个倾斜的易拉罐刘卫杰
漫画后的漫画臧玉霞
小孩子怀何伟
我与小凯关于情感问题的对话张雪梅
窗内窗外郑春哲
馒头与我的大学黄军英
爷爷的智慧——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的一些感悟王文治
体验知识发生的教学过程不能省王爱生,张文光
好的开始一定能成功一半吗——《浮力》教学案例许洁
『在洞庭一湖的『一字究竟作何解释徐宏寿
是"感人的亲情"还是"快乐和自得"——对《散步》主题的深思侯守斌,陈明
项羽自刎为哪般李小军
如何上好数学试卷讲评课段祖明
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张林德
2010年中考物理新题面面观刘桂英,崔胜春
新学期给新班主任的几点建议王旭红
一座弯弯的小石桥石铁权
求阴影面积的常用方法郭连元
提高物理作业有效性的几个策略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钱跃华
对教育领域几个经典修辞的理性思考赵惠,刘涛
如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设置情境施晓微
英语课堂上的关怀不可忽视严雪青,欧阳锡龙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与思考王冬梅
分析中考教学中的多答案考题郭丽华
中考物理信息给予题分析王桂梅
篇9
1.对中学德育教育认知程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与社会进度不同程度的偏差。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有:
(1)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于形式,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只注重形式主义,没有实效性,德育教育的空间逐渐缩小,大部分空间都用于其他教育。用于德育教育方面的经费也少得可怜,德育工作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
(2)学生的重视度不高,兴趣偏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德育教育课程可有可无,都是在被动地去学习,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德育教育的兴趣不浓。
2.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新鲜的事物与科技产品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之中,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生的习惯与行为。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作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能力与处理能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当前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抛弃陈旧的思想,主动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已经是当前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应对目前所出现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教师的行为艺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让德育的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合理。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探究
1.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除了家庭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意志的磨练、情感的陶冶及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校环境中获得与体现。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好的学校环境可使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与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对教育中学生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干净、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可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美化,给学生美的向往、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使学生心灵上得到升华。
2.提高师德修养,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为人师表,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科学的育人能力。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德育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培训与学习,选择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德育教育队伍中。特别是对班主任和辅导员更应加强培训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学校要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开展德育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讨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意识。
3.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艺、科技和体育等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多样化与新鲜感,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活动内容,改变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乏味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走出校园,迎接社会,回归自然本质。创造条件,充分发扬教师的表率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教学活动,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修养 教学研究方式
一、信息修养的由来及概念来源
美国专家保罗・左考斯基于1974年最早提出了信息修养的概念,它包含传统文化教育的延续与发展;使教育者达到自学与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了解与应用信息资源与工具,具有基本的信息能力。后来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倡者给信息修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修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一个对信息的要求,形成基于信息要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确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二、关于培养学生信息修养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育的一线教师,个人认为信息学科应是信息修养培养的主阵地。根据国外关于信息修养的研究理论成果和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我认为中学生的信息修养主要培养中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批判性评价和精确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信息培养的能力;信息传递的能力;信息创造的能力;信息协同能力。
三、培养中学生信息修养的教学模式
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计算机课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只注重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操作训练,满足于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并没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开展教学,造成学生只会操作,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自身的能力,忽视学生信息修养的培养。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中,转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在学校展开信息技术教育的迫切要求。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具体如下:
(一)“任务互动”教学模式。“任务互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互动能力,尤其是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在设计任务互动时应该具备以下两点要求: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
在采用“任务互动”发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修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动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抛锚式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Intenet网上查阅资料后,再让同学们制作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好后进行播放和评价,在学生的自主评价讨论中会发现许多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
(三)“学科整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修养,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基础,如果离开基础知识,信息修养的形成会变为空谈。反过来,信息修养在各学科学习中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将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正好是培养学生发挥信息,发掘学生多种潜能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