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的文学常识大全

篇1

关键词:古诗鉴赏,表达训练研读例文,课堂实践,准确表达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

5、《十年高考题解析》

篇2

虽然过去我们也常说“少年不读《红楼梦》”,但这大抵缘于年长者担心青少年没有做好接触复杂人生情感经验的精神准备,而今的“死活读不下去”,则是青少年对于经典名著的自我拒绝。那么,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背后,是名著的不幸还是读者的不幸?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烙印?

3000读者评出“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

近日,一条“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微博广为流传,这是微博加“v”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近3000名读者微博、微信留言作出的统计。在这个榜单上,《红楼梦》排到了第一位,《百年孤独》紧随其后,成为两部“最死活都读不下去的作品”。而因为中国传统四大名著都上了榜,不少人都对这个吐槽榜单进行了反吐槽,认为这是无聊之谈。但是,随后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针对名著到底难不难读,怎么个难读法,进行了热烈的大讨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作品分别为:

1.《红楼梦》 2.《百年孤独》

3.《三国演义》 4.《追忆似水年华》

5.《瓦尔登湖》 6.《水浒传》

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西游记》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0.《尤利西斯》

经典传承为何于今日断裂

A面:“微浅轻快”

是当今阅读主流

榜单中所列书目,大都是尽人皆知的经典著作,如四大名著,不仅历年来都被列入各种推荐阅读书目,其中很多段落还被选入语文课本。这些书几百年来就这么读了下来,想不到今天却被吐槽“读不下去”,可见问题并不出在书身上,而应该在今天的读者身上找找原因。

如今的“理想之书”似乎应是通俗的、短小的,而沉重的大部头经典显然是不受欢迎的。读者“死活读不下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网络化时代,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已成潮流,青少年对经典的拒绝,对文化传承已构成威胁。

其实,在浮光掠影的现代时空下,重温经典不但可以滋润心灵,而且可以提升境界。如《红楼梦》,家长里短间道尽世态炎凉和人间沧桑,具有穿越性的文化力量;梭罗的《瓦尔登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反思,对今天深陷物质化与世俗化的人来说,可谓建构了一个心灵的“桃花源”;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令人深思。当然,平心而论,阅读经典的确是要花费些时间和气力的,在一个学习压力如此大的时代,让青少年静心读本好书几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B面:经典作品也并非无可挑剔

当然,看这个榜单,我们也不宜把板子全部打到读者身上。

读者们“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可谓千奇百怪。比如《红楼梦》,有人受不了书中的大量诗词,认为其妨碍了理解故事;再比如《百年孤独》,有人声称是因为外国人名过分冗长,微稍多读一点便分不清谁是谁;至于《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读者多是嫌弃其篇幅太长,建议当成“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必备书”。

其实,平心而论,这些观点并不是都没有可取之处的。如《尤利西斯》这部小说,是英国现代小说中带有实验性、最具争议的作品――一些评论认为它是一部“旷世奇作”;另一些评论却觉得它“言语粗俗、不堪入目”。小说本身就很艰涩,萧乾先生在剑桥研读《尤利西斯》后,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天书”二字。这样一部小说,若要广大青少年去读,确实是很不切合实际的。

有的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带有浓厚的时代局限,人物“高大全”,读者读不下去其实也比较正常。《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等,是公认的优秀之作,不过,对青少年来说,其繁复与古奥,也构成了一道鸿沟,“死活读不下去”其实也不算过分。

毋庸讳言,名著也有种种不足之处,除了上述理由外,有些还有语言晦涩、叙述唆、桥段雷同、情节拖沓等缺陷,这都减少了阅读的,有的甚至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没有点毅力还真的“读不下去”。读者对经典的批评,也许缺乏根据、充满臆断,但这都可以使我们审视我们的经典阅读做得怎样,使得我们的阅读观充满活力。所以,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至少给了我们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契机。

声音

这个排行榜靠谱吗?

众网友纷纷表示不信服

@楚庄_43143:或许每个人都读下去就不是经典了。

@边月3243:其实名著都是当年的畅销书,畅销了几百年就成了名著了,有些书是禁了又禁最后流传下来的。读不下去还是因为缺少时代感,看书还是要耐心一些,读一本好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嘉粲:所谓经典,就是太厚重,现代人哪有时间啊?

@悠悠他:还是静下心来读读再说吧,很多人连看都没看过就说不好。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其厚重、深邃的意蕴是可以跨越时空、长久流传的。读不下去不能说明书不好,而是人的问题。

@山西老西儿:《红楼梦》拿下“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首,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感到惊讶和尴尬。但导致这个结果的究竟是名著还是读者?在网络大行其道、生活节奏加快、各种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读者们平心静气地品味经典或许有些奢侈。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缺少的是阅读,不只是经典。

@田朝晖:网络投票选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我不认为这是网友的幽默感,这是耻辱。

@mabokov:读或不读,书总在那里;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无须你去证明!如果你认可这样的书单,那恰好证明了你自己的浅薄,仅此而已。

方法

如果名著不再让人望而生畏

技巧:从看得懂的地方入手

读书不是做算术题,不要求每字每句都要看懂,“只观大略”未尝不是一个入门的好方法。看过了,产生兴趣了,可以再回来读第二遍、第三遍,把之前那些没有读懂的地方弄明白。说白了,阅读就是一个从“泛读”到“精读”的过程,古代人讲的“诵读、讲贯、涉猎”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上来就死盯着字句不放,非要弄懂每一个词的含义、每一段话的中心思想,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你每次读到前三页就看不下去了。

拿《红楼梦》来说,前三回基本上是介绍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第一次接触的读者往往卡在这里读不下去。初次接触《红楼梦》的读者,可以直接从第四回开始阅读。这一回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初中的时候就会学,读来就不会感到有门槛,可以轻松地看进去。

还有许多人是被《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所打败的,人物和人物之间对不上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鲁迅当年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就边看边绘制了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用这张图来作索引。现在的网络资源很发达,读者们也不必自己亲自动手去画图,只须从网上下载一张,对照着《红楼梦》的正文看,就能解决人物众多的难题。

比如《三国演义》,没有入门的读者大可以直接从第三十七回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读起。这之后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起来就毫无障碍了。等到看过诸葛亮的故事,对整个三国世界产生了兴趣,再来读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的惨样儿,就不会觉得那么无聊了。

态度:经典还须下真功夫去读

当然,阅读经典终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技巧只是进入这个浩瀚世界的敲门砖,我们更不可能通过接触名著精简版、动画、电影、评书、游戏之类,来替代对名著的阅读。宋代诗人尤袤评价读书为:“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如果我们有了这样如饥似渴的读书态度,大概就不会发出“死活读不下去”的指责、抱怨了。因而,面对名著,只要我们沉下心来,耐住性子,钻研进去,就一定会读出奇妙情趣,满载而归,理解到古人“养性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的高雅意旨。

说到底,要想真正体会到经典里传承的智慧,“别无他法,唯有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

智慧

聆听名家对名著的解读

编者按:很多读者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要读鲁迅,读《红楼梦》,读唐诗。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为何要读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写的文章,有什么用呢?北大学术泰斗钱理群先生的这篇文章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读名著,怎样读,这篇文章里都明白地交代了,希望它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读书让我们“变得更好”

钱理群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还要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巴金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这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说得多么好啊!

我们要说的话――名作的意义,读文学名作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出版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作,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地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人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我们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只见到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但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让人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作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作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结语

在这个各种排行榜流行的年代,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确实让人唏嘘感叹。世道人心如此浮躁,人们在拒绝名著的同时,也许关闭了一扇通往幸福世界的大门。

阅读名著的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名著,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便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一切的奇风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