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诈骗案例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诈骗案例及分析

篇1

一、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

(一)诈骗形式新颖、易得手

诈骗人通过电话或短信方式,冒充公安、电信、银行、邮政等部门工作人员,虚构被害人涉嫌洗钱、电话欠费、信用卡欠费、家属被绑架、中奖等事实,利用事先取得的被害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资料信息,诱骗被害人将钱款打入提前设置好的所谓的“安全账户”内。由于犯罪形式新颖,被害人对此类诈骗方式鲜有耳闻,防范心理不强,犯罪极易得手。

(二)诈骗手段先进、侦破难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通过voip网关的改号功能,拨打出去的电话在被害人手机上显示的确实是其所冒充的国家机关办公电话,被害人更容易相信犯罪分子的身份。另外,电信诈骗大多数属于远程的、非接触式的犯罪行为,没有犯罪现场、也没有痕迹物证,而且电信诈骗案件的犯罪空间复杂,犯罪行为的实施地、案件发生地、结果地大多不相同,并且其所操作的服务器和IP地址大多在境外,跨区作案,隐蔽性强,侦破难。

(三)诈骗团伙隐蔽、组织性强

电信诈骗组织者承租居民住宅房作为行骗地点,隐蔽性较强大,不易被外界发现。同时,诈骗团伙成员有五到十人甚至更多,他们分工明确细致。所有的诈骗行为都由组织者掌控全局,事先拟定好诈骗台词,对诈骗人员进行培训,诈骗得手后,按照诈骗金额给成员提成工资,内部组织结构紧密、关系稳定。

(四)诈骗后果严重、涉众广

电信诈骗团伙是针对全国范围实施诈骗,犯罪波及面非常广,诈骗对象宽泛且非特定,诈骗数额大,被告人退赔能力差,社会危害性非常大。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银行和通信行业的监管,打破作案平台

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和通信部门的漏洞,假借他人的身份证到银行开设账户,到通信部门购买电话号码不需要身份认证,而且能够通过网关等非法软件任意改变主叫号码,使银行和通信部门在客观上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不良作用。要想从根源上治理此类犯罪,需要这些部门的大力配合,采取相关的政策支持,加强行业监管,严把银行账户开设关口,推进落实通信号码实名登记制度,保护个人信息不泄露,同时要与公安机关加强配合,建立日常会商机制,从源头上遏制电信诈骗的发生。

(二)开展打击电信诈骗专项活动,遏制犯罪势头

针对电信诈骗日益猖獗的情况,公安机关要加强社会治安整治的力度,开展专项行动,通过宣传、发动形成良好的、严厉的打击氛围,震慑犯罪。在专项行动中综合利用各种侦查手段,主动发现和打击犯罪的黑窝点,加强治理犯罪突出的原籍地,派工作组进村入户,注意发现高危人员。同时,通过专项行动的方式,提出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有关部门加强重视,推进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从根本上遏制电信诈骗发展蔓延的势头。

(三)拓宽宣传覆盖面,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要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案例直击、风险提示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相关司法宣传,让民众了解电信诈骗犯罪的手段特点,增强防范意识,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短信和电话,不轻易泄露身份信息和银行卡号及密码,遇事要同家人、朋友商量,一旦掉进诈骗陷阱,立即报警,以求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四)加大惩处力度,威慑犯罪分子

篇2

一、宣传预警。

综治、公安、银行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开展防范电信诈骗的日常宣传活动。各镇综治办、派出所针对电信诈骗受害人群大多不看电视不看报纸,缺少防诈骗知识的情况,入户进行防诈骗知识宣传;利用社区和农村的小广播、黑板报以及街面电子屏进行社会面宣传;公安机关在官方微博防范电信诈骗宣传语进行网上宣传。银行网点在营业大厅明显位置、自助设备旁张贴防诈骗提示,在业务办理窗口、柜台醒目位置摆放防诈骗警示牌,宣传电信诈骗犯罪手法;定期对网银用户群发公益短信,告知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二、汇款提示。

银行柜台抓住银行汇款这一关键核心环节,增加汇款提示电信诈骗服务,有针对性的向汇款人询问为什么汇款、是否认识收款人,提示可以现场给收款人打电话确认或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商量等,填写《汇款风险提示单》确认后再操作,守好防范电信诈骗最后一道防线。

三、教育培训。

县级各金融机构对营业部大堂经理和保安进行培训,及时通报当前金融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治安形势和典型电信诈骗案例,让相关人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注意发现可疑人员和疑似被诈骗人员,及时提醒客户防范诈骗。

四、联手协作。

县综治办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防范打击电信诈骗联席会议,通报前一阶段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公安局和各银行各选配2名联络员开展防范堵截电信培训、查询涉案银行卡工作。公安巡防队在夜间巡逻时对辖区内ATM机进行巡查,注意发现可疑人员,力争抓获现行。

五、劝阻联动。

各银行营业网点的大堂经理、柜面员工及大堂保安,关注转账或汇款的客户,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提示和劝阻。对自助服务区上机操作人员主动做好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提醒。对确认客户可能遭遇电信诈骗,且执意转账、汇款的,反复劝阻制止,并迅速通知公安机关,由民警迅速到场甄别、劝阻、拦截,并由大堂经理和保安帮助对诈骗帐号进行紧急输密码冻结和止付。

六、开户审核。

银行严把开户关,认真审核是否本人,并对持有本人身份证开户的人按规定限定在本网点的开户数量,防止犯罪分子收购银行卡用作诈骗犯罪的工具,发现可疑及时报警。

篇3

近两年,《老人被骗房郁闷死 老伴讨还房屋》《抵押贷款公证藏委托售房条款 房子被卖房主竟不知情》《老两口抵押房产投资80万被骗》等新闻屡屡曝出,养老房已成诈骗高危领域。

老人想要以房养老,怎样才能保障安全?

产权人要直接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

刘晓颖(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所谓“以房养老”,是一种产权换现金的模式,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把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由相应的金融机构综合评估借款人的年龄、预计寿命、健康状况、房屋的现在价值及未来的增值折旧等因素后,将房屋的价值化整为零,一次性或每月或每年支付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一直到房主去世为止。

在整个抵押期间,房主将继续享有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修。当房主去世后,金融机构将获得房屋的产权,并对房屋进行处置,可以销售、出租或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的本息,金融机构同时享有房屋的升值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正反向抵押贷款,均为产权人直接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

而北京这位老人以房产作抵押是把房子的管理、过户等权利都全权委托给了合同的甲方,签订的是委托合同而非抵押合同,因此最终才会失去房子。

作为律师,我想提醒老年人及家属,要言不轻信:生活中,有些人和老人非常聊得来,但是老人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住址、背景,这些就是陌生人。老人要有防范意识,诺不轻许,守护好自己的房产。

老年人最基本的是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房屋价值居高不下,老年人切记要远离与房子有关的一切抵押、担保、投资、理财;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包括房产抵押登记和公证常识,一切公证行为都将产生证据上的效力;增强风险意识,谨慎选择投资渠道。投资过程中,既要考察有关企业是否合法注册,也要分析其承诺的高额回报是否合理,更要考察其吸收资金的行为是否符合金融管理法律规定。

“押房理财”不等于“以房养老”

陈晴(重庆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年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一些非保险机构迅速嗅到商机,在保险公司的“以房养老”产品尚未成型之前,抢先推出了打着“以房养老”旗号的各种产品。

“以房养老”是经国家审批的保险创新产品,有保险公司信用背书;而这些自称房地产公司、第三方基金公司的非保险机构推出的则是“押房理财”,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项目。将“押房理财”冠以“以房养老”之名,是对概念的故意混淆,将导致三重风险。

一是老人将面临居无定所、背上债务甚至要承担法务风险。一旦公司经营不善倒闭,老人的房屋产权将被冻结;而根据相关规定违反申请用途的“消费贷款”申请人将被银行诉讼追责。

二是银行面临抵押不足的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的相关规定,被执行人生活所必须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能拍卖变现或抵债,这可能导致银行债权无法实现。

三是经营方涉嫌非法集资风险。最高人民法院主要依据非法性、利诱性、不特定社会公众性等规则判断是否存在集资行为。这与熟人社会的民事借贷关系不同,如果经营方以某种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了产品宣传,就存在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律风险。

养老金管理,要先谋稳健而非收益。为了避免“老无所居”的凄惨景象一再重演,对于那些不具备金融从业资质,打着“以房养老”名号,从事“押房理财”的机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以房养老”推广难

与诈骗案频发有关

王琮玮(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先来看一下养老房诈骗的基本模式:抵押房产――用抵押款理财――理财收益分文未获――房产被低价过户。

房子,是普通家庭最重要的资产,也是老年人的保障性财产。有些老年人担心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老无所依,还有人担心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老无所养。这种种无奈给了诈骗者可乘之机。

老人一旦被骗,就很难收回房子。为了钻法律空子,骗子们会对现有法律深入研究,签订完整的委托协议,甚至对委托合同进行公证,而一旦公证,如何证明老人被骗就变得更为棘手。

另外,老人维权意识和基本法律知识欠缺,被骗之后宁愿自己解决也不愿意涉诉,这些导致“以房养老”诈骗案频发却难以追究犯罪分子的法律责任的无奈现实。

“以房养老”诈骗案件的增多,进一步导致以房养老模式在全国各地的推广遇冷,更是让社会不信任这种养老方式。主要产生的社会影响有:

一是“以房养老”导致房屋产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极易引发法律上的纠纷,除了民事责任外,有的案例中甚至还会涉及刑事责任。

二是“以房养老”的政策保障并未完善。因为这种模式并未普及,养老市场依旧依靠传统模式,导致以房养老政策被钻漏洞,各类型的诈骗事件频发,且相关法律法规缺位,老人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法律保护。

三是严重影响相关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令相关制度变得模糊和不确定,阻碍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及不断深化。换句话说,就是凡是以房屋产权为基础和依据的制度都难以设计和确立。

大棒加胡萝卜,一手防范一手激励

柴效武(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不法机构借着“以房养老”的名义,诈骗老人房产,有多种状况:

一是收罗老人的房产证,到银行办理抵押取得贷款资金后,用来炒股,同时将部分收益作为分红分给老人。只要拿出房产证就可以坐在家中数钱花,部分老年人觉得“看上去很美”,但如果该机构炒股票亏本,抵押的房产就很可能被银行没收。老人丧失了赖以生活的居所。

二是不法机构利用有些老人爱占小便宜,文化程度不高,合同意识不强的特点,借故与老人签订房产抵押合同,实质上却可能是移花接木,伪造住宅出售合同并公证,骗取老人的房产证后将该住宅私下出售。

三是未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同意,私下办理反向抵押贷款或其他“以房养老”业务,并在业务开办过程中随意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加大贴现率,将一切好处留给自己,一切风险和坏处都推给老年人,最终用极低的价格将老人的房产哄骗到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篇4

论文关键词 金融 金融犯罪 防范对策

近年来,金融犯罪案件的领域不断延伸,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等诸多行业,由于金融犯罪所带来的巨额收益,很多行业内部工作人员无法抵抗来自外界的诱惑,便参与到金融犯罪共谋中去,这就导致金融秩序更加混乱,国家资金和人民资金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基于此,笔者从金融犯罪案件的特点着手,探索针对金融犯罪案件的解决对策与措施。

一、金融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行业性

不论从银行、证券还是保险业,金融犯罪案件的实施都与犯罪行为行使人的执业能力与专业知识水平等密切挂钩,所以,金融犯罪一般都是行业性的犯罪,只有了解金融行业运行机制,金融程序实施过程的人才有能力进行金融犯罪。

如2004年发生的“德恒证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金额208.89亿)、2005年发生的中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特大诈骗案”(涉案金额10亿),2010年发生的“齐鲁银行金融诈骗案”(涉案金额101亿元,其中涉嫌诈骗银行100亿元,涉嫌诈骗企业1.3亿元)等等。这些案件基本上都是发生在金融行业及其衍生产业之中,具有极强的行业性。

(二)复杂性

金融行业无论是集团犯罪还是个体犯罪,涉案金额巨大,牵涉人员也较为广泛,同时,金融犯罪涉及到很多高新技术领域,所以其犯罪案件往往较为复杂,难以甄别。

从2010年发生的“齐鲁银行金融诈骗案”,具体为上海全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肖洁的妻子刘济源涉嫌贷款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票据诈骗罪和诈骗罪,同时牵涉多家银行及多个国企高管。从该案件的涉及罪状及涉案人员之众就可以看出金融犯罪案件极其复杂。

(三)隐蔽性

金融机构的犯罪多发于内部,就如中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诈骗案一样,当地中国银行的用户一直没有对自己的资金产生危机有任何的预见,直到行长潜逃,事情败露之后才发现,而以上提到的非法吸收公款以及信用卡诈骗等案件都是在资金巨额流失之后才被发现。再加上金融犯罪案件作案手法通常较为高明,而且内外勾结,便导致此类犯罪案件较为隐蔽,难以被发现。

(四)持续高发性

随着国家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市场的各种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势必会有一个磨合阶段,而这个磨合阶段正好符合金融犯罪人员的心理,也正是他们犯罪的良好时机,在2012年,仅上海市检查机关就起诉金融领域犯罪多达六千多人,同比增长率是百分值四百一十八点五,这样直线式的上升数值不难看出,我国金融犯罪案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性和高发性。

(五)犯罪主体多元化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金融犯罪案件的犯罪主体已经从以前多为银行内部员工和外界闲散社会人士里应外合变成了现在的社会各个层次人员。除了国内人士,还有国外人士,而且犯罪主体人员已经不再局限于金融机构的人员,包括其他各类公司都有可能参与进去。近几年,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设计金融犯罪案件的实例也日趋增加,金融犯罪案件的犯罪主体已经走入了多元化行列。

陈某于2008年伪造了两老乡的“收入证明”,分别向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6家申领了12张信用卡,成功领卡六张,最终其父为其还款逾十万元。从该案例可以看出,金融犯罪的发生并不局限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早就已经扩散到其他社会人员。

(六)手段层出不穷

从如今金融犯罪的手段来看,由于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犯罪也从利用银行、企业之间的票据结算、支付手段从事诈骗犯罪开始,发展到伪造、变造银行票据的犯罪;伪造银行信用卡的犯罪;利用证券、期货交易进行的犯罪;在保险业、运输业中的犯罪;利用假海关单据进行的外汇方面的犯罪;运用信用证结算手段从事的多种形式的犯罪乃至影响广大群众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的犯罪等等。再加上各种新型金融业务也是花样翻新,而犯罪分子往往能够抓住人们对相关业务不甚熟悉的特点,抓住时机,实施犯罪。

而且随着新型金融业务的发生,利用支付宝、财付通等新型支付工具的网络犯罪日趋增加,网络犯罪由于其形式多样化,手段的智能型以及犯罪成本低廉,已经受到广大金融犯罪分子的青睐。现在的金融市场信息存储、处理等都依靠网络手段实现,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帮助犯罪分子隐藏真实身份,降低被追查到的风险,致使其在作案手段的首选就是网络。

“舜地企业集团”自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3.3亿余元,数额巨大,而这家公司居然未进行过登记注册,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由此可以看出,金融犯罪手段多种多样,公众也是防不胜防。

(七)国际化

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市检察机关受理的重特大涉嫌金融领域犯罪的案件中,以境外机构名义利用我国金融领域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而进行的犯罪屡有发生,新的犯罪手法层出不穷。其方式包括以投资理财为名成立外资投资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境外公司在境内设立非法经营点从事非法地下钱庄活动等,主要吸引投资者从事境外非法外汇、黄金保证金交易,还在国内高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以及信用证、非法外汇买卖等多项金融业务。金融犯罪案件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走向国际化道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金融犯罪案件因为其领域的特殊性,其犯罪有着自身的诸多特点,结合这些特点以及本文提供的案例可以看出,金融犯罪案件对国家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只有制定出合理的防范措施,才能使国家避免或减少这类案件所引发的的种种不良后果。

尽管现在的金融犯罪案件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但是,金融犯罪的犯罪成本和收益相比,使很多人蠢蠢欲动,国家对金融案件的出发力度远远不能掩盖住其带来的巨额收益。再加上,金融犯罪的手段日益先进,致使司法机关或者行业内部都很难对其有一个合理合法的处置依据。另外,行业内部监管力度不够以及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文也不利于对金融犯罪案件的处理。

二、金融案件的预防对策分析

(一)加强金融行业内部控制机制

1.加强金融领域各个行业的内部管理

由于行业的内部监管力度不够,规章制度不明确,使得金融案件的犯罪人员多产生于行业自身,具有很强的行业性,所以加强金融领域行业的内部管理十分必要。

第一,制定行业相关规章制度。各个金融领域行业需要针对金融政策的薄弱之处并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企业的行业行规以及内部规章制度。第二,实行岗位责任制。金融机构的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加强岗位职责的考核力度,有助于实现金融行业自身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并能够在发生事故时最快的找到责任人。第三,实施重点控制。金融机构部分岗位以及人员职位容易产生犯罪倾向,对于这部分岗位以及人员需要实行监督控制,以在其萌发犯罪心理或者无法抵制诱惑时即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制止,并能通过相应的监控使其更加自律,不敢轻易做出不法之举。第四,可实施分权管控。由于权力的过分集中会导致权力行使人滥用职权,欲望膨胀,最终引发其走向犯罪道路,所以对于金融机构的重要部门等领域应该注重分权制度,以达到权力的相互制衡。

2.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的安全预警系统

金融机构应与稽查部门配合,共同建立预警机制系统,早日发现内部存在漏洞,并及时弥补,以免造成损失之后无法追回。建立安全预警系统有助于金融机构实时掌握机构本身的动向,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预警,对已经发生的情况及早分析处理。

3.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与法制意识的提高

归根结底,犯罪的主体是人,犯罪的根源来自于人内心欲望的召唤。只有将机构自身的员工的职业道德操守提升,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其犯罪心理的产生,才是最为有效的防范金融犯罪案件发生的方法。

(二)加快金融行业的外部防御机制建设

1.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立法是国之根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犯罪案件时,很多时候在处罚这些违法犯罪分子时司法机关会悲剧的发现无法可依,无据可循,这就使犯罪分子更加猖獗和肆无忌惮,所以,在金融业务以及金融机制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也必须加快相关法制建设以及监管体系的完善,变被动为主动,实时实地控制金融动态,使金融犯罪分子不能轻举妄动。同时,增加犯罪成本,有利于使犯罪分子在犯罪前权衡利弊,收益率过低,风险过高,自然能够使其不轻易涉足犯罪领域。

2.加强司法人员专业办案能力水平

司法人员不光要掌握法典内容,更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犯罪动机以及犯罪手段,提升自己的专业办案能力水平。针对日益高超、专业的犯罪技能,司法人员只有自身具备专业能力,才能以强制强。

3.发挥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的监督作用

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在防范金融犯罪案件的过程中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现在的很多违法犯罪事件都是依靠媒体敏锐的嗅觉以及公众切身的体验而被公诸于众,在金融行业这样的特殊领域来说,媒体以及公众的介入度非常高,所以媒体和社会的监督能够使得金融犯罪分子投鼠忌器。

4.加强法制理论的宣传

通过加强法制宣传能够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脚步,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必会对阻止犯罪分子的犯罪脚步有所影响。

5.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

我国的信用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目前也拥有了个人信用体系和企业信用的联合征信体系,但是,距离完善的信用体系以及健全的信用机制还有较大差距,而完善的信用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抵制金融犯罪案件的发生,所以,我国应该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机制体系。

6.加强国际合作

由于金融犯罪的国际化导致国内资金不断外流,所以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打击金融犯罪,对于稳定国内金融稳定,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金融犯罪是一项低成本、高收益的犯罪工作,这也是诱使金融犯罪分子前赴后继的原因。同时,以上措施的实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政府、国家的共同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各个金融机构的配合和自律才能有效的打击金融犯罪分子,完善国家的金融秩序。金融犯罪案件的行业性、复杂性、高发性、多样性等特征和行业内部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脱不开干系,只有从行业内部、国家立法着手、用社会大众的眼睛为辅,才能使金融犯罪案件逐步远离人们的世界。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交易手段的多样化,银行票据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交易中最重要的信用支付工具。但近些年来,社会不法分子将犯罪矛头指向了银行,金融诈骗的案件已时常成为新闻版的热点话题。银行票据的诈骗案件更是屡见不鲜,犯罪不断,不仅给银行与客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利益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与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了解银行票据犯罪类型、犯罪手段的惯常运用与形成因素,对加大对银行票据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银行的业务风险防范能力,整肃金融行业秩序,稳定金融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票据诈骗的类型与常用犯罪手段分析

1.伪造票据。它的表现形式是无权限的人假冒他人或者以虚构的人的名义进行不正当的票据行为,一般分为伪造票据与伪造票据上的印签两种情况。而犯罪份子惯常使用的是伪造银行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达到非法占有银行资金或他人财物的目的

2.变造票据。表现为无权更改票据内容的人,对票据上签章以外的记载事项或内容进行变更的行为。犯罪分子往往会采取高科技手段进行票据的变造,令人不易察觉。防不胜防

3.犯罪分子在非法取得他人票据后,对根据正常商品交易签发出的合法有效票据,办理非正常止付手续,骗取销货方的货物或银行资金。犯罪分子一惯常用的做法是向银行申请签发一份银行汇票。随后以“该汇票丢失”为由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法院通过后就会向出票行出具止付通知。如果止付成功,受损失的是销货方;如果止付失败,则有相当大的因素是付款收不到止付通知。如此一来责任就得银行来负

4.冒充身份非法提款。有调查发现,某些票据诈骗分子在非法取得他人票据后。利用事先伪造或者盗窃等非法途径得来的票据合法持有人的身份证件、印章或其他身份证明材料。冒充持票人到银行行使付款请求权,进行非法提款。

二、票据诈骗的形成因素

1.金融业对票据的相关法制体系尚未完善。目前我国现行的票据法制体系主要有《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过于笼统,并没有明晰的防治规范,漏洞甚多,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尤其是对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中涉及银行承兑汇票的相关法规根本不到位,不仅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不易,难以把握

2.社会对银行票据诈骗的防范意识较差。由于对银行票据防伪、防诈骗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相关诈骗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风险意识的淡薄。尤其是一些金融机构对票据的风险管理存在侥幸心理,平时不主动学习票据反假知识,识假能力差;管理松懈。甚至存在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这样的恶性管理事故。这些都给不法分子制造了宽松的犯罪环境

3.银行机构账户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且相关部门在某些证件办理的环节中存在漏洞。某些银行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轻视规章制度,只凭经验办理业务的问题,往往容易让不法分子有犯罪空子可钻。我们讲,业务的灵活处理并不是指无视规章制度,而是要在工作过程中在遵章守制的情况下灵活谨慎地运用相关的业务手段。同样的,相关部门在办理业务时需要个人或单位提供有效证件时,也应严格按规章制度与合法程序来进行。比如,相关部门在对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前也需要对公民所持证件——进行多部门的仔细审核,不让相关法规程序流于形式,断绝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

4.银行的相关技术手段落后,票据辨别防伪水平不高,且票据查询程序不规范。银行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虽然日臻成熟。但从许多的票据犯罪案例来看,银行对票据的辨别技术手段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而且票据的相关处理过程中由于查询等方面电子化程度的低下,不仅易导致银行与客户业务上的纠纷,也更轻易让犯罪分子惯常使用高科技手段达到非法目的

三、票据犯罪的相关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的票据管理法制法规。法律制度是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的坚强后盾,完善的法制法规可减小不法犯罪的机率。一方面要根据目前票据的实际发展特点与票据犯罪的主要特点、手段及成因进行法制法规的建立健全,坚持实际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双向并重的原则,对现有的与票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关于票据管理方面先进制度的优点,对如何更好更全而地防范票据风险有一个全局的把握,构筑坚固的法律平台

2.在全社会进行银行票据诈骗的防范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骗防范意识与认知水平。比如,可利用报纸、电视与网络等大众传媒结合实际的相关案例对与票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广泛全面地宣传教育。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通报会、培训班等。向员工与客户通报宣布典型的票据诈骗案件,并介绍诈骗风险易发环节。传授如何鉴别真假票据的技巧等,长期坚持不松懈地进行全民式的教育宣传与提醒,营造良好的防范氛围

3.完善银行内控机制,强化银行内部管理:严格管理程序与操作流程。建立相关票据审核责任制,同时在银行内部加强对业务人员业务与服务思想上的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提升其业务水平。杜绝规章制度之外的办事现象的出现。可建立一套奖惩监督机制。对不按规章制度来的进行惩罚,反之则进行鼓励。同时必须防治内外人员的勾结犯罪与协同作案

篇6

自从商业保险产生之日,保险欺诈便如影随形。不管是保险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保险欺诈一直是保险业发展中的痼疾。近年来,保险欺诈现象越来越严重,欺诈的方式和手段不断翻新,涉案金额不断刷新。商业保险公司因保险欺诈导致的非正常支出也在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例,每年因保险欺诈产生的费用高达上千亿美元,比例占到保费收入的10%—30%,最高甚至达到50%。而在我国,保险欺诈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据保监会数据,2013年各级稽查部门共累计查实违法违规资金23亿元、违法违规行为118项,对639家机构和820人实施1764项次行政处罚,指导协调保险公司完成责任追究172起案件,组织行业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车险欺诈案件2375起,涉案金额1.37亿元,挽回经济损失7580万元;对6.7亿元股本资金来源、4531家新设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制度进行反洗钱审查,对1万多名高管进行反洗钱培训测试。保险欺诈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险业不得不面对的共同难题。近年来,保险欺诈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征。

(一)利用新《保险法》的漏洞进行欺诈的现象日增《保险法》诸多条款的修订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但相关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其中部分条款给了欺诈者的可趁之机。新《保险法》第十六条“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该条款就是俗称的“不可抗辩条款”,该条款旨在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但是同时也给了保险欺诈可趁之机。30天与两年“抗辩期”的设置,激发了投保人欺骗保险公司的侥幸心理,增加了保险公司反欺诈的成本和难度。这样一来,投保人带病投保或者隐瞒财产风险,只需隐瞒超过两年,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将近乎无条件赔付。近年,类似案件有直线上升趋势。同时,对于如实告知方面,要求保险人承担举证义务,这同样也加大了保险公司反欺诈的困难。

(二)车险欺诈案数量激增,涉案金额屡创新高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保险赔案大幅增加,涉嫌欺诈的案件也与日俱增。据保守统计,2013年全国发生车险欺诈案就有2375起,涉案金额达到1.37亿元。以江苏为例,2014年7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公安厅、江苏保监局联合召开新闻会,公布2007年至2013年江苏十大典型保险诈骗犯罪案例。据统计,当前江苏95%的保险诈骗案件发生在车险领域,且呈骗取资金小额化的趋势。十大诈骗案中有9个涉及车险,单次骗赔金额一般在5万元以下,有酒驾顶包、倒签单、人伤诈骗、套牌等类型。2013年,江苏机动车保有量为1600余万辆,发生交强险赔案180余万件,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事故多发等因素使车险领域成为保险诈骗的重灾区。2014年8月,江西九江瑞昌市公安局破获一起骗取车辆保险案,嫌犯涉嫌策划事故现场骗保60余万元。这是江西目前破获的涉案金额最大的车险骗保案。据经侦部门粗略统计,在江西的保险类诈骗中,车险诈骗也占到近90%。此外,车险欺诈开始向团伙化、专业化、职业化转变。

(三)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保险欺诈互联网保险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近期中保协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已有47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了互联网渠道销售(以下简称网销)经营业务,网销年化规模保费共计27.12亿元,占一季度人身险行业保费总收入的千分之五点三,也就是说每1000元人身险保费中有5.3元是通过网销实现。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投保后诈骗保险金、利用互联网非法经营保险业务以及在网络支付环节盗划、侵占保险客户资金等违法犯罪行为也随之出现。互联网保险同样也使得“逆选择”有加重趋势,比如由于家族病史等原因,很多觉得自己患病几率高的客户会通过互联网主动来买重疾险等健康保险,类似的逆选择行为让保险公司的核赔部门极为棘手。

(四)跨境保险诈骗案增加且金额巨大近几年,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民众跨境流动频繁。涉及跨境保险诈骗的案件也剧增,且往往涉案金额巨大。以香港为例,2013年香港廉署捣破一宗诈骗集团跨境行骗香港保险公司案,涉及赔偿金额达1800万元。诈骗集团在内地招揽“卖眼”人,刺瞎他们的眼睛,然后安排他们到香港冒充保人追讨工伤或交通意外赔偿,两年来成功诈骗980万元保险赔偿。

二、反保险欺诈的对策与建议

保险欺诈是一个产生原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甄别困难、影响恶劣的顽疾。要彻底根除绝非易事,只能通过全社会尤其是保险行业自身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在保险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反欺诈的机制、完善相关的策略和方式手段,以期降低保险欺诈发生的概率、减少因欺诈造成的损失。

(一)进一步完善《保险法》《保险法》中协调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关系的诸多条款,大多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为主,这类条款的实施,固然可以带来积极影响,但在实务中难免失之偏颇。例如,《保险法》中所涉及的用来约束保险人的“不可抗辩条款”的2年“抗辩期”有些短了,可以考虑增加期限,增加至3年甚至更多,这样可以减低保险欺诈的风险;《保险法》第30条:“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这一条常在保险纠纷中被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当做挡箭牌加以滥用,一旦当事人以欺诈为目的,保险人相当被动。对于这样的条款,可以考虑在下次修订时加一些约束条件,平衡双方关系;《保险法》第22条第2款:“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认为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补充提供。”“一次性”的要求过于苛刻和片面,因为不同的案件,所需提供的资料千差万别,保险人也不能对所有的证明材料和法律文件都完全熟悉,而且案情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该条款容易给有意欺诈的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借口,成功隐瞒部分对其不利的事实;《保险法》第27条第3款:“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这一条对于保险欺诈者基本上没有任何惩罚性措施,换句话说,保险欺诈实施者几乎没有任何违法成本,极为不合理。从反欺诈的角度来看,应该增加惩罚性的内容。

(二)借助外力,建立保险业反欺诈联盟保险欺诈在几乎所有的保险业务类型中都存在,涉及医疗、交通安全、财产损失评估、技术检测等各个领域。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不可能设置所有相关的专业技术机构和专业人员。这就需要保险行业机构合理的借助外力。

一是加强跟其他部门的合作。在医疗保险欺诈中,涉及到带病投保、医疗费用在不同疾病之间混搭、医患串通骗保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保险公司找到可行性的方式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和协作,加大对涉赔案件中医患的监督力度。在机动车辆保险中,交强险连年亏损,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保险欺诈的频繁发生。对于防欺诈的前线部门,交通执法部门的处理事故的原则和惯例对保险理赔的影响非常大,执法不严、徇私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因此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是保险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与有关商业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反欺诈模式。对于商业机构来说,首要目的是追求利润,在这个过程中,监管不力、制度设计缺陷都有可能导致违法甚至犯罪案件的滋生。在保险理赔案件中,也时有发生。以机动车辆保险的理赔为例,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亲身经历,发生交通事故和车辆受损之后,汽车“4s”店和修理厂是欺诈的主要共同实施者,由于保险公司对于非人员伤亡的案件一般不会派人亲自前往查勘定损及监督维修。为了方便快捷的进行理赔,保险公司与汽车修理厂之间通常都有类似于“空中理赔”这样的远程定损理赔模式。在利益的驱使下,夸大车损程度、伪造事故证明成为家常便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保险公司与有关商业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反欺诈模式。

三是深化完善黑名单制度。近年来,针对保险欺诈的愈演愈烈,江西、甘肃、江苏、四川等省市开始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江西为例,2013年12月9日,江西保监局建立了保险欺诈黑名单,首批名单共15人全部录入系统。省保险业收集整理近年来保险欺诈案件涉及的违法违规单位、人员名单,经审核后录入江西保险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实现行业共享。该黑名单主要包括理赔过程中索要贿赂、弄虚作假受到多次有效投诉的查勘员和实施保险欺诈的汽车修理厂和投保人。“黑名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使其成为反保险欺诈的利器。

篇7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安全;隐私;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216-02

1 引言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人类社会由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迈进,进入20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崛起,人类社会再次向前进步逐渐建立信息王国。21世纪在信息技术及科学技术双重动力推动下,数据时代帷幕即将拉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时代,人们的生活将趋于个性化、定制化,这将颠覆传统商业统一生产模式,将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机遇、新气象。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矛盾,我们需辩证统一的审视其利弊,并保持其平衡发展。诚然,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同样是矛盾的,它的发展与进步一方面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个体信息的泄露。2016年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利弊的探讨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并我国诸多企业都已经着实布局大数据市场,譬如阿里巴巴集团的“阿里云”、百度的“百度云”以及“腾讯云盘”、“迅雷云”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众多占领大数据市场的企业都将目光转向“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上。2016年博鳌论坛对大数据的探讨重点也已然放在了“隐私保护”问题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安全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2.1 网络病毒对网络安全的威胁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逐渐成为承载个人信息的主要阵地之一,身份信息、银行账户、就业就学信息等个人隐私都“裸”的暴露于网络之上。网络病毒作为不法分子窃取、窥测个人隐私的传统手法,现目前已然是网络安全隐患之一。在信息技术还不够完善且大数据体系还未建立之前,传播病毒的主要目的是盗取用户账号,如QQ账号、百度账号等,其危害性相对而言存在局限性。然而大数据时代下,用户账号信息的泄露则更加容易暴露个人隐私,甚至可能造成用户生命财产损害。譬如现目前较为盛行的微信、QQ诈骗,即是犯罪分子通过转播木马病毒而窃取并控制用户社交软件账号,并根据社交软件所含有的用户信息,掌握用户一般情况从而对亲戚朋友进行针对性诈骗,其诈骗成功率大大提升。因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用户的个人信息较多的暴露在网络上,无论身份信息、就业信息、居住地信息都在大数据系统的监控之中,除此之外交际软件中的聊天记录也将成为犯罪分子直观化分析依据,为犯罪行为的实施提供的更加“可靠”的基础。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病毒传播造成的用户信息泄露现象并不少见,因信息泄露而导致用户及其亲友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案例也不胜枚举。这也就凸显了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这也就强调了建立网络安全屏障的迫切性。

2.2 网络安全管理不到位,网络自身漏洞引发的安全问题

任何网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瑕疵,因此网络系统维护是保证网络安全的第一防线。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系统并不是是大企业的禁脔,小企业、机关单位、学校甚至个体商户都有可能建构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数据系统。无论是哪一类的信息数据系统都是存在一定漏洞的,只是大型企业对自身数据系统的维护力度较大,填补漏洞及时因此发生信息泄露的几率相对较低,而部分小企业甚至是机关单位在自身信息数据系统维护上的投入较少,漏洞弥补周期长,安全隐患更加严峻。然而实际生活中,正是由于诸多信息数据系统存在漏洞,这也就造成了网路安全的紧张形势。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即是网络犯罪事件、电话诈骗事件的激增。譬如近来曝光度较高的大学生被骗的案例中,诈骗团伙大多都清晰的掌握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甚至连学生的专业、班级信息都“如数家珍”。这样的案件使人不禁发出疑问,诈骗团伙是通过何种渠道得到如此详尽的个人隐私信息的。从实际案例分析来看,诸多诈骗犯罪分子收集信息的主要渠道即是利用数据系统存在的漏洞,对其进行非法攻击从而获取受害者信息,最后有的放矢的实施诈骗,这样的诈骗手法成功率高,其受骗金额普遍较高。由此可见,数据系统漏洞正逐渐成为影响网络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言以蔽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个企业及单位应该做好数据系统维护工作,防治因系统漏洞而造成用羰据泄露,以此减少网络犯罪几率。

3 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正如上文所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关系这广大网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关系这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就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具体细则有以下几点:

3.1 做好病毒治理

病毒是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好病毒防治的促进网络绿色化、健康化、安全化的必要措施。做好网络病毒防治工作,首先应该提高网名防范措施,引导诸多网名自觉养成病毒查杀意识,并定期进行病毒查杀工作。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即针对在校学生及社区群众展开针对性网络安全宣传讲座,促使学生及群众建立网络安全知识体系。最后是做好网络安全监控,即加强网络涉黄、涉暴信息的监控,因为这类信息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

3.2 加强数据系统管理,做好系统维护工作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数据系统承载了客户大量隐私,因此做好的数据系统维护管理是提高网络安全性的必要措施。对于企业与机构而言,需要立足于宏观视角,辩证认识网络安全重要性,以及数据系统维护与网络安全的内在联系,在维护管理工作上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并积极加强系统维护人力资源建设,全面建构科学合理的管理维护体系。

4 结语

综上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针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在网络系统中的逐步健全,提升用户安全管理的防范意识,推动计算机管理技术在大数据背景下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浅析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5,12:367.

篇8

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思想品德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渗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形象感知中、在了解社会中增强安全意识,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认识社会、做好自我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安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教学情境;教学资源

2016年8月,山东临沂贫困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郁结心胸,骤然离世。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舆论较多地聚焦在信息泄露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层面。然而社会是大染缸,犯罪分子无处不在,杜绝类似事件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思想品德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渗透,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认识社会、做好自我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增强安全意识

教育最忌强加和灌输,应通过必要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有效、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教育目标,这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过多的说教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不到应有的警醒教育效果。我们应注重通过阅读、思考、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增强安全意识,感受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累必要的安全技巧。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苏人版,下同)“青少年遭受不法侵害时,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这部分内容,教者再补充适当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各种侵害无处不有,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由此生成一定程度的安全意识。同时在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中,总结出及时观察周围环境、机智地求助他人、避免激怒对方、暂时进行必要的妥协以保证生命安全等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为保护自身安全积累了必要的安全预案。这种通过自主学习生成的安全意识和积累的安全预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将是长远的、深刻的。

二、创设形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增强安全意识

思想品德学科具有不可避免的严肃性、抽象性,如果教者在教学中一味地通过口头进行知识性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感学科枯燥乏味,兴趣全无,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开展安全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者有必要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丰富多彩、趣味洋溢的教学形式,使知识呈现尽量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接受过程尽量简单化、愉快化。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如何拒绝不良诱惑”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双簧戏”的表演,让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知晓不良诱惑就在身边,要想拒绝不良诱惑,确保自身安全,就必须学会避开诱因,婉言谢绝朋友,改正不良习惯。又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内容时,可以组织一个模拟法庭,将有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脱离教材乏味空洞、抽象严肃的叙述,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总之,通过类似的情境呈现方式,将教材抽象知识变为形象知识,学生接受过程会变得更轻松,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三、充分呈现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中增强安全意识

篇9

银行业系列诈骗案剖析

认真分析系列诈骗典型案例,有诸多教训须汲取,尤其是从单位结算账户管理方面来看,由于存在以下漏洞和问题,往往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一)银行开销户管理粗放甚至失控。案件中银行临柜人员未严格执行开销户制度,甚至未严格核实经办人身份,直接将客户开户资料交给不法分子,从而导致客户印鉴被调换,导致客户资金被盗用。如2010年7月9日,犯罪分子伙同某银行员工姜某及前程石化公司某财务人员,以高息为饵,诱骗该公司存入该银行资金5000万元,开户当日,银行临柜人员因开户资料缺少授权委托书等未予开户,两天后,犯罪分子携补齐的开户资料独自前来办理开户手续,银行员工未对无授权的犯罪分子提交的开户资料重新审核,为犯罪分子顺利开立了账户,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犯罪分子对开户资料有关信息进行了调换,2700万元资金随后被非法盗支。

(二)系列案件中多家银行都存在凭依支付资金的印鉴卡被犯罪分子人为更换这一显著特点,印鉴卡更换的具体手法:或是随同违规的开户资料直接提交假印鉴,或是违规外借开户资料导致印鉴卡被非法更换,或是未经客户合法授权对印鉴卡进行更换。2010年3月,某公司财务人员在无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将公司开户资料交由某银行离职员工(犯罪分子)办理,犯罪分子在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向银行提出更换印鉴的要求,银行经办柜员对无授权的违规要求未提出异议,致使企业预留印鉴被调换,随后2亿元资金被盗划。

(三)银行没有严格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银行业务是高风险业务,上述有关银行机构在未对客户及经办人身份情况核实的情况下,将相关重要开户资料和凭证交给未经授权的人员代签代收,代办开户和大额资金业务,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四)银行对帐方式落后且不及时。在这些案件中,大额资金走款均没有及时联系或通知客户,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变动甚至在一个月以后才与客户对账,错失了案件发生后追款的最佳时机。

(五)在不少案件中都有银行在职员工或被银行辞退员工参与,因此作案时对银行操作流程和操作漏洞比较熟悉。一方面银行业务操作的任何一个漏洞都有可能被犯罪分子成功利用。另一方面,银行经办人员或碍于情面,或疏于防范,对熟人提交的业务审核不严,没有严格执行制度规定,致使案件发生。

防范结算账户风险应多策并举

从银行目前结算模式和操作手段来看,防范结算账户风险,关键是要认真做好、做实各项具体工作,一是在业务办理中要严格各项最细微制度的执行,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的疏忽都可能引发风险。二是要积极应用技防手段,充分发挥新型结算手段和控险工具的作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加强各项检查和监测的深度,打好检查组合拳,使漏洞和隐患无处藏身。四是充分发挥好集中对账和电子对账优势,及时发现存在的案件隐患。

加强开户环节管理,从源头防范风险。

开户是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操作风险的起点。犯罪分子为了达到逃税、洗钱、提现、诈骗等目的,往往通过伪造或变造营业执照、组织技术代码证等部分或全部开户申请资料,并按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所需的条件,将虚假的开户申请资料提供给开户银行,逃过开户银行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审查,欺骗银行开立银行账户,为此银行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做为开户银行,要严格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办理单位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

防范单位结算账户风险,要严格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审查。严格对照账户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对四类账户的开立和使用严格审查,加强对开户资料真实性审查,充分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及身份证鉴别仪等设备,对开户人身份真实性进行审核,防止开户环节中提供的资料不合法、不真实、不完整、不一致(前后),防止非企业真实授权人员虚假办理开户手续,防止提交的支付印鉴被偷换或非法更换、防止企业开户资料和印鉴卡片流失被复印或伪造;对重要账户信息如支付方式、支付依据、支付印鉴等的更换都要严格手续,严格客户授权。

加强收支环节管理,防范过程风险。

单位结算账户的收支过程,是单位结算账户操作风险事件易发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收入不入账、收入入错账、偷支客户存款、柜台诈骗客户资金等,是柜面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所以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严格凭证审核,要认真审查凭证要素是否有涂改,检查缴款或转账日期、收款人账号户名及金额是否有涂改,防止转移涂改收款人账号或金额、涂改日期或延期入账打时间差等挪用客户资金;对于现金缴款单、单位结算申请书等必须套打以后才能按规定签章给客户回单,不能将未打印的客户回单交给客户,防止客户资金未真实入账被非法挪用;对于网内往来、大小额系统、网上银行等渠道的资金来账,要努力提高来账自动入账率,减少落地处理过程,防止客户资金被人为挪用。

2、加强抹账及错账冲正等特殊交易的管理。抹账交易及错账冲正交易仅限于柜员纠正操作差错,经主管审批授权后对错账进行更正处理;处理中要详细写明抹账交易和错账冲正交易原因及更正方式,柜员不得随意使用抹账交易及错账冲正交易;严禁任何人对客户正常办理的业务使用抹账交易及错账冲正交易冲销账务,防止柜员采用抹账及错账冲正的形式更改真实账务,形成资金流失。

3、要加强对单位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环节的管理。营业网点要严格审核相关手续,对提前支取业务进行电话核实,支行监管员要定期进行检查,会计监控系统在线监控人员要对单位定期存款提前支取业务进行逐笔监测,确保业务真实性。

篇10

就以2015年涉嫌或已证实的金融类诈骗案例吧,MMM互助金融平台、e租宝、泛亚事件、金赛银基金、大大集团、水果营行等等(详情请查阅网络报纸等媒体相关报道)。引用一个北漂码农在微博撰文讲述自己在泛亚的遭遇的话:“你贪的是利息,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一针见血,怎一个贪字了得!也正是因为贪,才让一些加盟商急功近利,误入歧途。

容易上当的人并非愚蠢的人,往往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比一般人要聪明,但这种聪明是“小聪明”,等同于不劳而获的又傻又天真。加盟一个项目或一个产品或参与某种类型的投资,其实可以统称为风险投资。注意前面这个定语,是风险投资。国内外最牛的投资机构也有频频走眼的时候,何况我们普通老百姓呢?那我们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认知呢?

一、认可风险,接受风险。加盟和只是相对于完全的自我创业成功几率要高一些。但同样会失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渠道,不同的阶段表现都不一样。

二、分析风险,制订方案。分析项目风险的大小,潜在风险的要素有哪些。如何降低与预防。风险发生如何补救及止损点设定。在合作之初有效制订方案,并坚持贯彻实施。即便失败一两次也没有关系,失败的经验也是财富。

三、合理的收益预期。不同的行业收益率会略有不同,但总归有个范围。无论是厂家主动承诺,还是个人的要求,超出范围都要仔细掂量掂量。哪里有这么好的事?厂家如何赚钱?他们准备什么时候赚钱?不站在双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贪婪的提各种条件就会把自己陷于(比如我经常看到有些加盟商给厂家说,我要3折以下拿货,因为别人家比你还低,我要求你们在央视,地方电视台都要打广告,因为这样产品才有名气)上当模式。要么,实在的企业会抛弃你,要么,比你更“聪明”的企业会一味的满足你。然后,你就等吧!其实合理的收益预期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通俗的说:风险低,收益低,付出少,收益低。可偏偏就有很多人走火入魔,恨不得把钱一交就回家睡大觉,一觉醒来单车就变成摩托了。某物流意向加盟商就曾问:我加盟你们网点,要是回家收不来件怎么办?你们能保证我们挣钱吗?我想只有上帝能够保证你挣钱。

四、正确的自我评估。厂家招商必有所图,能够和你谈判也必将对你有所需求。要么看中你的终端掌握能力及零售商资源,要么看中你的人脉关系,要么看中的配送服务能力,要么看中你过往的工作经历与项目的匹配度,要么干脆就是企业处于初级阶段找不到好的只能和你凑合过。好了,你看看你属于哪一种,再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吧。如果你刚好是那个凑合过的人就说明你也只能这样的项目,你也暂时只有这样的机会,而你又想在区域市场拼搏一把。那你的预期就要调低。你要做好没有什么大的广告,没有什么业务支持的准备。只要产品货真价实,企业是在逐步往前发展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你就要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艰苦奋战,完全当作自己的产品来做,也很有可能胜利。在经销商发展史和品牌发展史中,这样的案例并不新鲜。在区域市场想加盟项目只有两种方法,一是筑巢引凤,把自己变强大,吸引优质品牌和你联姻。二是慧眼识珠,以投资者的角色与成长性品牌生死共存亡,精心耕耘,逆袭对手。如果你啥也不是,还有一个特别“优质”的企业来找你,就如同你是一个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票子的男人,范冰冰突然说想和你谈恋爱,你觉得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