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的特殊途径

篇1

一、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这三条特殊光线是:(1)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另一侧的焦点(如图一中的甲);(2)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其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一中的乙);(3)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一中的丙)。

二、运用特殊光线确定凸透镜成像位置、大小和倒正

由于焦点位置和二倍焦点位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重要的两点,作图时,应当先标明这两点的位置(如图二);然后从物体AB的最上方A点射出的无数条光线中,找出其中的两条,一条是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改变,另一条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另一侧焦点(选择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也是可以的),两条折射光线在凸透镜另一侧相交于一点A′,则A′就是A点的像,而主光轴上的B点所成的像B′仍在对面的主光轴上,并且位于A′点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图二中作出了u>2f、f

当u>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f

当u

三、分析特殊光线的成像光路图,得到有用信息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如果从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直接会聚而成的像点是实像点;如果从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另一侧光线是发散的,其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是虚

像点。通过作图还可以证明:当u=2f时,像和物体(下转第35页)

(上接第36页)

的大小相等,v=2f(同学们不妨动手一试)。

四、根据特殊光线的成像光路图,确定某条一般光线的折射光线

篇2

[关键词]网络 读者 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28-02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来临,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导致图书馆在形态、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图书馆作为信息的主要集散地,在网络环境下,只有提供与时展相适应的读者服务,以适应网络环境引起的变革、深化,拓展图书馆服务,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信息化的趋势。

一、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的特点

(一)读者数量成倍增长

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到现在上网人员的普及,每年上网用户出现几何级增长。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是建立在开放性的基础上,广大读者可以借助电脑和通信网络等设备享受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随着网络在图书馆中的普遍应用,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地域范围限制,使图书馆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本馆读者,可以扩大到网络中的每个人;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时间限制,读者可以每天24小时随时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使图书馆服务读者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大图书馆读者信息意识的逐步加强,图书馆读者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的态势。

(二)读者分布范围广泛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分布范围广,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在当今社会,受市场因素和图书馆职能、地位的变化影响,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向社会化发展,如原来的高校图书馆,除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外,还向社会读者提供服务,参与信息市场的竞争。同时图书馆网络的发展和通讯渠道的多样化,促使其进一步向国际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利用图书馆已上网的文献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图书馆网络系统中任何一个使用网络资源的人,都是该图书馆的读者。

(三)读者分布层次更宽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来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有娱乐性阅读、求知阅读及科学研究阅读等方向,其中娱乐性阅读群体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来馆阅读人群年龄范围较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除了为具有信息检索知识及专业知识的读者提供较专业的数据库检索等服务外,也可为年龄偏小、偏大或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影视欣赏、知识讲座等相关知识的服务。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馆而言,诸如此类服务的开发,读者的分布层次将更宽。

(四)读者需求多元化

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而网络则为这些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及时、便捷的途径。现代学科的发展呈现交叉化、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也使得一些科学研究型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以往更为迫切。一些综合性大项目、新兴学科课题的研究通常需要借鉴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型读者不仅希望在图书馆能查阅到相关课题的文献信息,而且还希望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利用网络技术及时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因此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更加多元化。

(五)读者需求的个性化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读者年龄层次、知识层次的差异,读者的需求有时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网络环境下推行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则是读者需求个性化的很好体现。

二、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对策探讨

基于以上网络环境下读者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读者为中心

“以读者为中心”不仅是传统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同样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可以说“以读者为中心”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若没有读者,图书馆亦无存在的必要。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最主要的地方在于图书馆将不再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信息节点融合到整个社会信息网络中去。所以,以读者为中心,要体现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渗透到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读者服务这个环节。首先要求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读者的需求要上心,对待读者要热心,对待工作要精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以读者为中心”的观念深入每个图书馆人的心中。其次要求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传播工作,把满足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建立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娴熟的业务能力之上的。

(二)做好主动服务工作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基本上是以“件”或“册”为单元的文献借阅服务为主,一般只为读者提供“答案在哪里”之类的信息。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则以信息为基本单元,深入到字词、句段、数据等,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综合,为读者提供具有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产品,直接回答用户“答案是什么”。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做好、做足主动服务。主动服务不仅仅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姿态,它应该包含着丰富的服务内容。如何让读者拥有利用图书馆的主动权,变图书馆为其服务为读者自我服务,这是图书馆主动服务的实质所在。因此,图书馆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读者自主利用图书馆的方法的培养,提高广大读者的信息素质,使读者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才能使各自的人生立于不败之地。在主动服务工作中,可以将图书馆的主页作为面向读者开展服务的主阵地。首先利用图书馆主页通过FAQ、QQ在线交流等方式对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常规性问题做出解答,使读者的一般性、通常性问题得到及时解答;其次,及时帮助读者了解出版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帮助读者了解、选择、使用数据库,使读者在寻找信息、资源时少走弯路;再次,利用电子信息公告栏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献推荐、阅读引导、专题讨论等,并尽量做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读者积极参与其中。

(三)提供专业化服务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读者获取各种信息日益方便,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行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图书馆如何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符合读者需求的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摸索和探讨:第一,应改变传统图书馆满足于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思想观念,通过帮助读者解决遇到的问题,以读者的目标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动力和最终目标。在服务过程中要突出“专”,在“专题”上要体现专业,在“专人”上体现专心;第二,改变传统图书馆以馆藏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传递为主的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各类知识资源、知识系统及服务组织来拓展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达到专业化服务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要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性,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让图书馆成为信息的集散地。第三,改变传统图书馆的基于读者简单提问做出一般回应的低层次服务,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遴选、重组、创新、集成来形成符合读者需求的知识产品。专业化服务贯穿于读者知识获取、分析、应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动态的、连续的进行相关服务的能力。一些高校图书馆通过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来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化服务。

(四)做好个性化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将越来越明显,读者的个性需求行为也更为突出,因此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应根据不同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用户的行为、爱好和阅读兴趣及习惯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的服务。图书馆在实行个性化服务时,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并在尊重用户表达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网络了解用户的个人需求及兴趣爱好从而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提供特色服务。如:个性化定期服务,即根据用户需求采用提供定期Web页面或用E-mail方式提供定期信息推送;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即根据用户的专业特点、学习行为、研究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的信息产品;个性化决策服务,即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有用的信息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向用户提供能够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以及科学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模式。

(五)做好提升服务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为文献信息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应以现代信息技术做后盾,把研究信息技术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运用作为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一个新的方向,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获得方式日益增多,文献信息获得途径日益丰富,才能使“馆藏”日益丰富,才能使读者服务工作“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方式日益多样,能满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从而保证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真正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目标达到一致。

总之,网络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内容和方式都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变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读者服务工作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从而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下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易红涛.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5(6).

[2]李叶霞.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新探[J].图书馆建设,2001(增).

[3]赵水森,基于因特网的个性化信息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4]张家瑞.以人为本――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

[5]卓玛吉.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09(12).

篇3

关键词: 特殊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室 建设意义 建设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音乐治疗认识的不断提高,对特殊音乐教育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表明,特殊学校及社会机构,不仅注重特殊音乐教育毕业生在校期间有音乐治疗学习的经历及成绩的优异,更注重对他们的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以培养特殊音乐教师和音乐治疗教师,即“双师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有效地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实务操作能力、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关乎我院“双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音乐教育专业特色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其中,音乐治疗教师的“摇篮”——音乐治疗室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什么是音乐治疗室?简单说,音乐治疗室是以课程、课题或服务于社会而组建的实训室。一般来说,音乐治疗室指音乐治疗师为接受音乐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的特殊场所,它也是为特殊需要者提供咨询、心理诊断、音乐治疗、个案管理、康复训练和疗效评估等服务的多功能室。而对特殊学校来说,音乐治疗室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治疗过程中具体环节、具体项目动手能力的配套训练和观摩教室。

一、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求

学科建设需要学科发展能力和学科发展支撑能力。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属性对建设音乐治疗室的需求,音乐治疗室成为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学科属性对音乐治疗室建设的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科建设支撑平台及相关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撑条件非常薄弱。这既可能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又可能与两大学科领域对研究支撑体系的要求不同有关。音乐教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而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汇流的结果,这就使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的专业学科属性表现在学科建设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原音乐教育学科建设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使得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凸显出学科支撑平台——音乐治疗室建设的要求甚为急迫。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3年初国家教育部决定开始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验室(或重点研究基地)和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成为高等院校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然,文科实验室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音乐治疗室是以课程、课题或服务于社会而组建的实训室,是具体环节、具体项目动手能力的配套训练场所,使其成为承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服务于社会实体和窗口,使其促成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结构模式转变的“序曲”。

2.音乐治疗室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能力表现与其他学科一样,为知识创新,即学科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学科研究对象的深化与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学科前沿的求索与求证,学科体系的完备与新生增长点的培育等方面;学科发展支撑能力体现在承载学科发展环境资源的构筑能力,即适合的治疗设备条件与经费支持的力度,学术梯队建设及结构优化,有效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等环境资源构筑支撑能力①。学科建设的整体能力只有在支撑体系不断坚实完善的基础上,其发展能力才能体现出来,学科发展才会表现出充足的动力。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就属后者,随着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及音乐与治疗的不断结合,使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属性在学科建设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表现出与普通音乐教育的不同,为了协调无限增长的学科发展要求与有限的学科发展支撑能力的关系,建设具有特色和创新发展能力的音乐教育,适应学科建设能力的增长,音乐治疗室的建设也就成为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音乐治疗室创建的意义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已成为我院培养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接轨具有深远意义。

1.有助于提高对音乐治疗教学实践的认识

加强音乐治疗实践教学场所——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可改变以往音乐治疗学科的教学现状,增加教师和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从而增强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一方面,更好地让教师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对音乐治疗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推进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学生在音乐治疗教学实践中的参与和体验,可以克服教与学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倾向,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务操作能力。

2.有助于提高音乐治疗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有助于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锻炼的实际状况,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规避音乐治疗教学中,考核方式方法上采取单一理论笔试的现状,向实务操作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与理论笔试相结合的考试形态过渡。教师教学也由书本理论教学过渡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学科原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音乐治疗技术、音乐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练有机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教与学融为一体,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目前,学院就业率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特殊学校和用人机构,希望招聘有音乐治疗实务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学生在音乐治疗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在音乐治疗室更好地进行音乐治疗的自我体验,而大学生的实践课题研究和对特殊需要者的实务操作,有助于增进学生与特殊需要者的接触和沟通,并将理论熟练运用于实务操作,对提高学生成熟的音乐治疗实务技术大有裨益。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本院教师的课题研究及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音乐治疗的全过程,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师也可以通过上述过程考查学生的实务能力和综合水平,从而完成对音乐治疗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在音乐治疗室对特殊儿童进行治疗服务,有助于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可极大地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使学生学习向就业进行“零过渡”。

4.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音乐治疗师资队伍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可以将先进的音乐治疗设备优势、经验优势和高校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工作中,我们根据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与部分特殊学校、社区和社区医院开展合作,教师可在这一平台上进行课题研究,不仅可提高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还可将国内外音乐治疗的专家请进来,使更多教师“零距离”地进修、观摩、交流、参与学术活动,促进教师学术视野和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养科研良好的反哺式科研教学模式,使学院音乐治疗师资队伍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音乐治疗室建设的途径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重视的工作,音乐治疗室能否有效开发和高效使用是不容忽略的问题。规范音乐治疗室的建设管理,重视音乐治疗室的利用,同时应该加大投入保障音乐治疗室的后续建设。

1.规范音乐治疗室的管理

规范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和管理是充分发挥实训场所作用的重要保证。首先,加强有效管理。音乐治疗室建设和运作包含丰富的内容,如实操内容的设定和教师教学、班级上课使用的衔接;教师课题研究与学生实践课题的使用安排与保障;专家讲座,实操观摩,等等,涉及面颇广,需要加强有效协调,形成管理与使用合理安排的工作机制。其次,制定和完善音乐治疗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师责任制度、器材管理与使用制度、运作管理制度、保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规范音乐治疗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音乐治疗室的运作水平。再次,专人专管的负责制度。对音乐治疗室的乐器管理、教室管理、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制定适合教学内容进展和音乐治疗室要求的实践教学实施办法和相关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实践环节的工作,通过教研室加强对实践教学音乐治疗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评估。

2.重视音乐治疗室的利用

音乐治疗实践教学是音乐治疗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成功的基地开发——音乐治疗室的建立。因此,必须与特殊学校、社区、老人院、福利院等建立请进来的合作关系,提高音乐治疗室的使用率。首先是将特殊需要者接来我校开展音乐治疗活动,通过音乐治疗的开展,对音乐治疗教师的培养会更有针对性,从而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其次是通过对特殊需要者的音乐治疗,可帮助合作单位音乐治疗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在实务操作中学习和锻炼,掌握音乐治疗技术。最后是利用学生在治疗活动中的良好表现,与一些单位建立用人关系。同时,优秀学生在音乐治疗上做出的良好成绩对我院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通过合作单位的认同和宣传,增加其他用人单位对我院音乐教育毕业生的认同和接纳。

3.加大投入保障音乐治疗室的后续建设

音乐治疗室后续建设需要学院增加财物的投入,注重经费保障和师资队伍的培养。音乐治疗室虽已建成,由于一期经费的限制,有的治疗乐器还未购置,有的乐器只购置安装了一半,随着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的招生,课程计划的修订,音乐治疗室后续建设迫在眉睫,所需经费需要学校制定相关制度有效保障到位,这是提升音乐治疗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另外保障和提高音乐治疗教学实践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注重培养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的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结合教学改革,把音乐治疗教学实践有计划地纳入教学改革,以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总之,创建音乐治疗室对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提升科研水平、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及就业率,扩大学院品牌和社会影响力等,都提供了场所和平台,也为音乐治疗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认识和探索音乐治疗室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成为众多教学改革和建设任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张志林等.支撑学科建设推动出版研究——关于出版传播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Vol111,13:46.

参考资料: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3][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2.

[4]郭素华,庞文生,王锦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01).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学生群体

近年来,大学生极端事件急剧增多,杀人、投毒、自杀等事件层出不穷,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关于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一)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内部档案机制

深入学生群体当中,摸清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内部档案机制,是做好特殊学生群体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即从新生一入学开始,了解学生是否办理了生源地贷款,是否交清学杂费,并通过学生家长会或与部分学生家长的单独沟通,快速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及部分学生的差别性问题;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学生登记信息表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通过大学生心理测试的结果,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情况不佳的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要求对特殊学生群体判断准确,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内部管理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

(二)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上及时发现问题、在产生严重的后果及影响之前,及时处理和解决。预警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提前解决,避免事态扩大化、严重化。从高校层面,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三层预警网络。第一层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心理委员为主,以学生寝室寝室长为辅助。第二层以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等专职思想教育工作者为主。第三层以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为主,负责全面的预警防护和处理解决工作。

(三)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机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机制。首先,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测试,排查整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心理健康不佳的学生,要摸清学生状况、挖掘深层次原因,做好预案工作。其次,建立心理干预体系,辅导员要对自己所带学生有全面了解,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单独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轻微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摆脱问题的困扰,并实时监控。对于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移交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配合,共同寻求解决和治疗的方案。对于危机症状严重的,应立即送往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干预。

二、采用全方位的教育手段

(一)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年级会、座谈会、讲座及报告等形式,针对不同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教育内容。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树立实现“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同学们制定自己不同的目标和规划,实现中国梦首先从实现我的梦开始,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手段,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对当代大学生、特殊学生群体开展教育。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加强网络的建设,板块特色的设置、内容的丰富多彩,来吸引大学生。通过网络的动态管理,传递学校方针政策,实时更新校园动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开设论坛、交流板块,同学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良好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吸引特殊学生群体参与其中,对展示特殊学生群体才能,融入集体生活,增强自信心,促进学习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文体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运动会、体育比赛等,锻炼自身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通过晚会、才艺展示等,陶冶情操;在专业技能活动中,通过知识讲座、专业竞赛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了解社会,通过青年志愿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贫困帮扶活动、文化宣讲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才干。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

(一)始终如一的关怀教育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而言,只有投入真正的爱,才能让他们充分感到被尊重,教育才能够起到作用。对于特殊学生群体来说,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关怀教育要跟解决特殊学生群体的实际困难联系起来,在帮助特殊学生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基础上,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从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他们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关怀教育要以关怀为核心,充分尊重人,发挥人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二)发现长处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对于所有受教育者都适用,尤其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更加有效。高校的特殊学生群体和所有的学生一样有理想,有抱负,他们也对成功有着渴望,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赞扬。但是由于自身某一方面的欠缺,往往又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赏识教育去理解特殊学生、尊重特殊学生,在成长过长当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赞扬和肯定,树立自信,激发上进的欲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

篇5

一、从新奇着眼,争取主动

高考前最后一天,我神秘兮兮地要学生闭上眼睛:“我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可以吗?”当我悄悄地把精心准备的三层蛋糕推进教室的时候,学生惊呆而后尖叫。“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分享成功”卡片上的十二个字让所有的学生忘记了所有关于高考的紧张。全班同学和所有科任老师在蛋糕前许下了我们最美的心愿后,互相拥抱。而后,大家饱吃了一顿,打了一场疯狂的蛋糕战,轻松地走向了高考战场。

我渴望见到孩子们在每一次活动中惊喜的表情,也渴望在活动中发现很多的无限可能。想要带领孩子们过上一种与众不同的幸福生活,得要在“新奇”二字上下功夫。活动创意无限,惊喜才会不断。

每一次活动,我都尽量挖空心思选择殊途同归的方法。开学第一天,我精心布置黑板,搬空了教室,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来自不同学校的新同学。没有正儿八经的自我介绍,没有如坐针毡的陌生感,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很快接受了新的班级,并背出了不少同学的名字。教室呆腻了,我们可以选择去操场、去户外;谈体会谈腻了,我们可以选择情景剧;情景剧表演腻了,我们可以选择团辅游戏;彼此腻了,我们可以邀请家长、科任老师,甚至是校外嘉宾;班主任组织腻了,我们一定可以选择全部交给孩子们。一次次活动,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班主任的工作也就赢得了主动。

二、从体验入手,导引行动

新班级开始,为了迅速增强班级凝聚力,于是,我组织了一场“风雨同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大家模拟瘸子、瞎子、无手人、无腿人等,参与游戏和比赛。活动过程中笑声不断,状况不断。他们在这样一种真切的体验中明白了太多的道理:要互相帮助、要团结、要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等。

你能体会到做妈妈的辛苦吗?你能体会生命孕育的过程吗?你懂得自己爱自己吗?“525(5月25日),我爱我”“520(5月20日),我爱你”,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试着带领学生和气球宝宝相伴一天。气球代表的就是我们自己,一个新的生命。在气球上写上祝福,那就是对自己的期望。试着将气球塞进衣服,像准妈妈那样,一天下来,什么都不用说,你就会明白很多的道理。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不知不觉中他们全部变成了故事主角,都在探索自我和排列自我中成长了,以至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收获最大的。通过交流分享,然后将体验内化到行动,就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以集体点睛,赢得心动

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班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集体是成长的一个强大磁场,引导孩子们在自己的集体里找到共同成长的动力。

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我们班的墙报一直都没有换,那是因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梦想”的板报。五十五个“唇齿相依”的几何图形上,承载了每一个同学和科任老师的梦想。这个温暖而充满力量的板报激励着每一个加油赶路的学子。最后几十天,我们在每一次语文课前演讲上,为每一位同学点亮他的梦想。

你觉得你能每天坚持预习吗?你觉得你可以每天背好五个单词吗?当我把这几天问题抛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肯定地告诉我,这没有什么不可以!于是,我在同学们的跃跃欲试中提出了一项有意思的活动:任意选取一件事情坚持做一个月。一个月后,主题班会如期进行: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同学坚持了自己的坚持。于是,我趁机提出:是服输还是再挑战一次?几乎又是所有的同学都愿意再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证明自己。孩子们在同伴的监督和鼓励中,真正领略到了坚持路上的风光。

你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吗?你周围的人喜欢抱怨吗?你每天抱怨的次数有多少呢?你想改变你喜欢抱怨的习惯吗?一个紫手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21天不抱怨之旅隆重拉开序幕。全班每个人都带上一个紫手环,走在校园中,那绝对是最亮的一道风景线。孩子们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抱怨的习惯开始改变,幸福的集体正在形成。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集体的影响是深远的,与集体共成长,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篇6

[关键词]就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心理素质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本是我国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把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我国高速、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学生的增加并没有降低我国的人口压力,反而加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许多地方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样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什么是就业能力呢?“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与特殊能力。”就业能力决不仅仅指专业技能,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个人整体素质。它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熟的心理素质等。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难以一蹴而就。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泛化,知识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在就业压力下,他们热衷于考证、考级、考研,浮躁的学风在高校盛行。大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不正确的择业观、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脱节、实践能力不强、情商教育的匮乏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许多高校为了学生的出路,往往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甚至把就业指导简单化为找工作的技巧,其育人功能逐渐弱化,沦为文凭的加工厂。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难以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异质,缺乏不可替代性,导致目前人才市场上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改变高校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实现和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从事人的工作,对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要勇于承担这个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塑造大学生的个体人格。通过传导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把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个人意识。

二、高校德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个人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其人格素质的重要内容,反映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一个人担当社会责任的状况与他的人格素质有着一种内在的、正向的关系。责任从完成某种社会要求或道德要求的角度说明人格,可以说一个人越是自愿地积极地担当社会责任,其人格素质就越健全。

因此,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责任心在事业上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认同。是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当然也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个体本位思想日趋强化,大学生对其个人价值、个人成就、个人需要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很多大学生只想让社会承认其个人价值、满足其个人需要、尊重其个人利益,却不愿对社会多作贡献。他们一方,面渴望集体对个人的关注与尊重,另一方面又缺乏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大学生的这种矛盾的思想行为使得社会无法对毕业生报以充分的信任。许多企业抱怨刚入职的大学生只问报酬、不讲贡献,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对于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因此在招聘的时候越发小心谨慎,用各种方法来考察应聘者的责任感。但这种考察往往只是一时的,无法真正地全面地把握一个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使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这样一种人格素质,因此,高校不能简单地只求学生顺利毕业找到工作,而应该将企业的信息反馈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来,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高校德育正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佳途径。这就像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高校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社会又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如果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当然,这并不是要片面地追求社会价值,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兼顾社会责任。有些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大学生若能懂得这一道理,就会自觉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便体现了高校德育的价值。

三、高校德育对学生人际关系的促进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一个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而是基于某种需要必然与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人们努力营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交往中获得真诚的友爱,满足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获得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实践证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它会给人以愉快、充实、幸福、成功、欢乐,并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而当人际关系紧张、失调时,它又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失望和忧伤,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对企业的兴衰成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企业在管理层面上形成统一的意志,才能形成团体的力量,使决策得到最快速的执行。相反,如果员工之间缺乏信赖,相互猜忌,则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块块分割、各自为阵,在工作上相互推诿,拒绝合作。”因此,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是当今大学生就业所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与养尊处优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爱心,集体观念淡薄,情绪易激动,缺少容忍、谦让、合作的品质,很容易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其次,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有很多空余时间过度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中,却疏远了与现实生活中同学的交往。大学生沉迷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日渐成为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新阻碍。人际交往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了解一定的规律。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欠缺沟通能力,这也是造成人际关系僵化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好坏不仅仅是依靠人际交往的技巧,更多的是凭借个人魅力和综合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性格个性、情绪情感、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的各种能力等因素。”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可以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首先是协调式引导,即协调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单位与社会的复杂的利益关系。对于这些关系,光有行政和法律手段是不行的,还要有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的调节、协商和对话,从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角度,比较从容地、缓和地解决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沟通式引导,引导大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别人的思想行为报以理解和宽容,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最后是交流方式的引导,转变观念,克服封闭思想,积极与人交流,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新的内容、方式、风格。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合作竞争、合理竞争的良好人际关系。通过这些方面的引导,大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完善自我,自然能造就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对他们的就业有帮助,更能令他们终生受益。

四、高校德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形势的新变化,随着科技信息、人才竞争和全球化影响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考验,面临着就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挑战。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然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他们意志薄弱、个性脆弱,缺乏独立承受压力的心理能力,遇到挫折便束手无策、自暴自弃,甚至悲观绝望,产生逆反等不良心理。尤其是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由于学历不够、能力有限、观念偏差等原因而找不着工作,终日游走奔波。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更容易造成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认为学习和生活都没有意义,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提高其心理素质。

篇7

美育,顾名思义,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认识,以及教育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个体在对自然、社会、艺术中的美的感知。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美的肯定和赞赏,对丑的否定和摒弃。从而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做好美育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美呢?这里便涉及了一个审美的问题。

“美”是一个古老的字眼,早在人类初期,当人类刚开始懂得装饰和娱乐的时候,审美观念就随之产生了。高尔基在《审美教育问题》中说:“人,按其本质来说,就是艺术家,他无论如何处处力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随着当代人类审美因素的扩大,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成了人们爱人生、追求人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旋律,成为人们心灵的呼唤。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里缺少绿洲一样枯燥无味,我们生活在美的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美。工人劳动,农民春耕秋收,教师在培训桃李中桃灯夜战,学生在书山上勇于登攀,这里体现了人们生产劳动之美;那宏伟壮观的长江大桥,四通八达的公路,则体现了人类创造之美……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饱含着美,正如卢梭所说的“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能显示出奕奕的神采”。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游九华山时,不禁发出“奇峰一见惊魂魄”的感叹,感赞它是“造化的一尤物”。足见自然界的美有着向等巨大的感染力。如果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那么艺术形象则是一株长青的“生命之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世界上要是没有艺术灵光的照耀,那么,人类社会将永远为野蛮的黑暗所笼罩。所以说,哪儿有艺术,哪儿就有美!而一切艺术又都是逐渐地由需要和环境产生的,只有与人类关联的艺术才是最美的艺术。任何艺术,如果离开了人,离开了反映人,体现人的精神、智慧和理想等本质力量,将会变得黯然无光,最终为人类所抛弃。人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客体。人们研究美,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美,而美的本质是人类在勇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愿望、智慧、力量等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化的体现。概括美学思想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美的主观论。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主观的产物,由个人的主观审美感受意识观念决定和派生的;二是美的客观论。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质存在于客观事物身上;三是美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只有主客观二者统一才产生美。

达尔文说过,“没有什么动物能够欣赏诸如夜晚的天空,美丽的山水那样的景色,或优美的音乐”。因为审美活动是人对大自然和动物本能的超越,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美感及其审美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和能力,这也是人类追求精神生活,加强审美修养的基础。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美,人类的审美趣味具有差异和共同性的特点,由于各人生活环境,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因而人们的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同时,由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由此产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为了更好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必须加强审美修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修养的民族,在人类的审美实践中,加强审美修养的活动又称之为美育,包括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两方面。美育一词出现的比较晚,但人类美育实践活动早就开始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美育活动变得更为成熟和自觉,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主要的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便十分注重审美教育,当时他开设的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教”六艺中,“乐”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艺术审美教育。到了近代,倡导美育的则是王国维和。王国维认为一个完全的人必须具备真善美之德,从而教育可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三部分。而,不公从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而且还付诸实践,开办了音乐、美术的专门学校,开设美学课程,还亲自授课,其美学思想和美育观点,对我国近代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具有重大影响。

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情感高尚,精神丰富,使人道德纯洁,灵魂高尚,激发人的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美育教育。

我们通常把美育教育看成是“情感教育”,它的任务主要是: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审美观应当是与人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审美的客观标准就是看审美对象是否以感性的形式体现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力量。因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首要任务。

(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要欣赏美,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必须培养人高尚的情感,情感能推动人的意志和行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1、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即是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审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经过情感体验等方式对审美客体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审美器官的作用,正象绘画要通过视觉器官来感受一样,画家对图案、色彩的捕捉,都是通过艺术家对审美器官长期而严格的训练而产生的结果。

2、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指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即对美的事物的形式内容及思想意义进行全体把握的审美评价能力。

3、培养对美的鉴别能力。一方面是对美丑的分辨能力,另一方是对美的性质、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能力。

4、培养对美的创造能力。指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术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

(四)加强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美。美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离开了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艺术和美都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五)把审美活动的娱乐性与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接受到美好的思想和情操的熏陶。

美学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是情感教育。说它是一种形象教育,是因为美离不开形象。作为审美教育,使用的教材就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具体形象的可感形式,同时,美学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如果说美育教育的教材是一种美的形象的话,那么勾通教材与接受者的中介就是美的情感。一般情况下,美育的实施者先是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美育的接受者,美育不能不考虑美学涉及的是情感领域这一情况。

针对美育教育的上述特点,在美育教育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美育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保证美育内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又要考虑美育作为一种美学教育而应有的艺术性。

(二)情感体验与逻辑思维的正确结合。审美教育以情感体验为中介,沟通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正象读作家写的书一样,没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既不能感受作者借助艺术形象表达的真情实感。又不能引起兴趣进入物我为一的境界,因此只有情感与思维逻辑二者的统一,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掌握艺术内容与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