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文化

篇1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文化转型;文化研究

自20世纪末以来,就中国文化发展与方向的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又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讨论的主要核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学术界就文化问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退去,以新儒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又复兴,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自此之后,在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全盘西方文化与新儒家文化复兴二者非此即彼的文化观点。然而,随着步入21世纪,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谈论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再徘徊于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之间,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特点,无需多言的中国现代文化已应运而生。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本身即具有十分宽泛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而这三个层次即全面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应,指核心主要价值观层面的,而目前我国在文化方面的讨论主题,特别是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就是围绕这一层面展开的。就观念领域而言,我国文化思想领域讨论的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

二、文化的属性与特征

纵观古今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持续发展不间断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作为社会思想意识层面的文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文化产生于社会现实,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文化其自身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文化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必定呈现持续发展的姿态,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每个历史阶段社会的存在都是人类社会文化积累来推动的,而文化自身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所以一个国家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决定了它将走上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而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融合,也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持续不断、源远流长,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站在世界的前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文化,而且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法和价值观念,这一切的属性和特征决定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中国自1840年打开国门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就此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而随着外来经济资本和坚船利炮的传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封建自然经济的文化代表,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当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障碍,所以一种全盘西化的文化呼声在社会上应运而生。

三、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随着我们思想文化界对于文化讨论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也逐渐走上轨道,对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更多的应该以推动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以文化作为原动力,而经济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文化的建立要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无论是推动文化的发展,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都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实现。

而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借鉴西方文化的特色,促进文化交流,已民族的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在具体借鉴西方文化问题上,首先要对西方文化本身进行分析,对其共性与个性,内容上与传统文化差异较大的部分,要进行深入分析,进行归纳整理,以求完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转型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儒学及西方文化的态度上,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既不可以全盘西化,也不可以全盘否定西方文化,而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经济发展待定文化复兴,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转型道路。

参考文献:

[1]程建平.中国文化转型的路径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吴艳,颜秉玺,颜佩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

篇3

一、传统文化对餐饮的影响

传统文化下的诸多特点影响着餐饮,在餐饮文化上有所反映:古代有“治大国如烹小鲜”,“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酸、甜、苦、辣、成是人们对味道的总结。古人总结了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品考虑到季节、气候的因素,现在人们也根据季节饮食,“桃花流水鳜鱼肥”,“秋风起,菊黄蟹肥”,立秋,贴秋膘,就是现在人讲究的因时而食,根据季节进食。《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观点对饮食有着指导意义,它是对中国人民饮食习惯的总结,现在我们使用的膳食营养宝塔就是对古人观念的延伸。

二、传统文化下的餐饮行为

1 餐饮行为中的装饰行为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餐饮装饰无处不在,在餐厅、酒楼中装修的表现尤为突出。字画、屏风、民俗根雕、徽雕、瓷器、玉器、墙纸等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音符带到装修上来,比较典型的企业有全聚德的店面,它讲究古朴、庄严,徽雕、字面、古典拱门无不体现传统文化下装饰的精髓,此外服装的装饰图同整个环境的配合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2 餐饮行为中的菜肴发掘

传统文化影响下,菜肴制作体现在发掘传统菜肴上,红楼宴、孔府宴、三头宴、官府菜等不断被发掘和发展。

3 餐饮服务中的服务行为和服饰

传统文化下的行为体现在服务方式上,有融合现代和复古的,例如白家食府,服饰的表现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带有传统音符和装饰特色的食府和特色酒楼。

4 经营理念

人们讲究和气生财,在餐饮经营中以和为贵,不断改进经营和服务行为,在餐饮厅内设计上多采用圆形图案,在厅口常设笑弥勒佛、观音都是对和的追求。

5 管理行为

在人员管理上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得到认可。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特点,在思想上关心,用行动去感人,以制度管人,不断完善管理,稳定职工队伍。

三、传统文化下的现代餐饮菜肴演变

中和之美是传统文化下的最高思想,和亦是烹饪概念,餐饮业在形态、管理、菜肴制作、味型调配上不断向和的方向发展。

1 中餐西做

中餐西做,中西结合餐点创新不断得到认识和复制,中式制作西式装饰、西式原料中式烹调、中式原料西式制作,烹调技法多种多样,中餐西做得到顾客和厨师的青睐。

2 分餐和位餐的推广

分餐的提出就是在争议中不断得到认可,位餐的推广得到高档次就餐者的青睐,并在高档宴席和高规格的接待中有一席之地。

3 味汁的变化形式

味汁变化一方面由西式烹调原料的引入不断推陈出新,黄油、咖喱、味淋、千岛酱等西式原料大规模的引入,增加了烹调品种和菜肴口味,另一方面由各种风味菜系的融合,带动了味汁的变化。

4 其他方面

麦当劳、肯德基根据中国传统的文化不断推出演变的中式早点,鱼香口味、麻辣口味汉堡的推出不断吸收中国传统菜肴风味。中餐也在吸收西餐精华,比较典型有北京的大董烤鸭店的菜品。

四、传统文化下现代餐饮的群众需求

人民群众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对饮食的需求不再是吃饱的层面,卫生、营养、良好的软硬件服务是人们不断的追求,在追求安全、健康饮食的同时还要看紧自己的钱袋。健康越来越被重视,菜肴的营养和食补又再次被提到日程中来,菌类的营养价值也不断得到认可,药膳、菌类的烹饪比赛层出不穷,也是在一定层面反馈现在的餐饮需求。家常菜,乡土菜适应了人们对实惠、安全、品位的需求,现在家常菜、乡土菜店面规模不断扩大。菜点是流行或经典菜肴,不局限于哪一区域,在服务上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郭林家常菜、金百万、九头鹰、大鸭梨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五、现代餐饮发展展望

1 传统小吃的演变

传统小吃正面临凋零的时候,一方面传统小吃制作后继无人,另一方面人们需求增加,小吃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制作工序复杂,加工场地有限,卫生条件难保障。但现在出现了部分转机,半成品加工环节的出现,不断为这些小吃提供便利环节,比较成气候的有米粉、馄饨皮、面皮等半成品制品。传统小吃在改进工艺及半成品环节的出现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部分品种油腻、大甜等不适合现代人饮食要求的品种在不断改变。

2 现代硬件的改善

餐饮企业硬件条件得到改善;新奇设计,大师设计作品不断得到展现,灯光、场地、菜品效果得到改进,炊事设施也在跟着时展,电磁炉、炸锅、加热设备不断更新,对场地的要求也在不断降低,促进了餐饮的发展。

3 需求及发展矛盾。地域特征及连锁经营

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中高档酒楼发展迅速,低档社会餐厅和小店虽不断增加,但同人们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

餐饮发展保持地域优势,到北京要吃烤鸭,喝二锅头,到南京吃鸭血粉丝、盐水鸭,这一地域特点不断被保留和发展,地域餐饮红红火火。连锁经营规模发展壮大,壮大过程中遇到地域差异和地方经济发展差异,大城市发展得红红火火,二三级城市则不然。

4 传统文化下的和谐餐饮

篇4

酸、甘、苦、辛、咸是传统中医对五味所下的定义,这五味与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烹饪词典里,咸是百味之首。咸味也能带给人许多联想,汗水是咸的,泪水也是咸的。老人在教训晚辈时也总喜欢语重心长地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咸味是食物入味的基础,就如同人生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在光阴的流逝中沉淀成了人生的底色。奋斗的汗水最终会酝酿为幸福的眼泪,伤心痛苦,开心喜悦,这份咸始终伴随于你的左右,在阅尽沧桑后让你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便是关于幸福最朴素的解释。

辛与酸在中国菜谱中是一对互补的调味。辣椒是辛味食物的代表。中国人喜欢用“酸”字来形容某种疼痛、某种妒嫉、某种不堪以及某种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而辣则代表着开朗、坚韧、果断的个性。一个纠结,一个果敢;一个隐晦,一个奔放。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中庸,倡导和谐。中国人性格中这两个对立面的相互融合转化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菜中酸辣融合能调出鲜,中国人外圆内方的性格则能调剂出和谐。懂得包容却也讲究原则,心胸宽广也是非分明。酸与辣的结合就如同这种刚与柔的互补,在转化中炼造出和谐的“太极八卦”,幸福也在这种包容中历久弥新。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苦尽甘来”是对于苦与甜辩证关系最智慧的解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自古中国人就深谙这个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千百年来是父母教子的金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是无数奋斗者的励志名言。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中国人用辛勤的劳动与汗水创造了中华灿烂的文明,也在付出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收获着得到的幸福。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舌尖上的传统文化便如同这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要让五味在调和以及平衡中散发永恒的醇香。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世、追求幸福、甚至在经世治国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学校: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

篇5

2、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与儒家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异常灿烂、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绸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

3、再来说说我们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给人一种古典的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这些传统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4、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千万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们要关注传统,继承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5、也许,你会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宣传、宏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便可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6、据说,今年有许多刺绣大师要绣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他们巧妙地利用苏绣来宣传奥运,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将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前一阶段,苏州评弹“走”进了许多中学的校园,这使我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更加了解了苏州的传统文化。

篇6

【关键词】《汉字英雄》;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传播方法2013年暑期,河南卫视与爱奇艺公司联手打造了一档全新的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一经播出,该节目便引发媒体及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浪微博相关话题位列全国电视节目类话题排行榜第一位。同年8月,央视同类型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两档节目在暑假档期共同为电视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节目模式与节目内容,丰富了观众的收视选择。

由于节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核,对汉字比赛模式的创新式表现使节目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学界对《汉字英雄》的关注也逐渐提高。在媒体与学界的一片赞扬声中,《汉字英雄》第一季完美收官,并以同类节目收视率第一,同档期节目全国收视率前三的成绩向外界证实地方上星卫视制作文化类节目也是可以获得巨大收视成功的,并带动了一批同类型电视节目,如《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和《最爱中国字》等。由于第一季的成功,《汉字英雄》随即开播第二季与第三季节目,并于2014年10月结束了《汉字英雄》第三季。但第三季节目不仅收视率下滑,而且其社会影响力和网络热度都远远低于预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汉字英雄》第三季的节目现状,通过对该节目的现状分析,探讨节目收视率下降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学界关注及收视率变化

2014年7月,随着《汉字英雄》节目进入第三季,这档国内原创的汉字真人秀节目从无到有,已经愈加成熟。在这期间,很多学者对节目取得的成功表示肯定,并从节目内容、制作模式等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王少春根据河南电视台一直探索的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体结合的发展方向,对当今条件下电视文化节目的根本和方向、优化电视文化节目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使电视文化节目由弱至强的关键步骤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期为电视文化节目发展做理论的积累。

毕素雅在《汉字英雄:文化综艺节目的成功与思考》一文中指出,由河南卫视和爱奇艺公司联袂打造的国内首档大型文化综艺节目《汉字英雄》在选秀节目中的成功突围预示着综艺节目的新发展,在面对质疑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汉字传统、少儿教育与媒介发展关系的思考。

《汉字英雄》第三季的节目形式与前两季比起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舞台仍是以汉字十三宫为主体,所有比赛都围绕这十三宫展开。初赛时,选手在自我介绍之后,就要向十三宫挑战。每前进一宫就需要回答相应的汉字,成功就进入下一宫,直到通过整个舞台并正确回答汉字先生的提问,方能晋级。而复赛与决赛的赛制出现了变化,相比于第一、二季时的电脑抽签、一对一捉对较量的比赛模式,增加了分组与队友。每组两个人,即使一人失误落败,还可以依靠队友的胜利获得晋级,使比赛从之前选手自己单兵作战变成团队配合对抗的模式,更增添了比赛的策略性。

节目内容上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改变,同第一、二季节目相同,仍然以汉字的拼写为主要内容,从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考察,运用常用的同音字、多音字,常见的偏旁部首进行汉字拼写,对选手的汉字储备有明确的体现。通过场上选手间的捉对比拼或和从各界选拔的汉字守关团比拼,从而达到淘汰选拔的目的。

2014年10月10日《汉字英雄》第三季落下了帷幕。与第一季相比,《汉字英雄》第三季的收视率堪称惨淡。从原本第一季的复赛阶段全国第四下降到全国第二十名以后(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而在爱奇艺客户端上,《汉字英雄》视频播放数量也从第一季193.7万和第二季492.1万下降到第三季23.3万。①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汉字英雄》这档原创文化类节目正陷入困局之中,并逐渐失去了节目生命力和收视吸引力。

二、节目收视率下降的问题分析

作为2013年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起掀起文化类节目收视热潮的《汉字英雄》,一度被认为是自《百家讲坛》后,中国文化类节目和原创节目中的一次全新且成功的尝试,但仅短短一年时间却走向低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节目形式单一,内容老套

《汉字英雄》推出之时,国内并没有一档真正的汉字选秀节目,它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遇,糅合了文化类节目和选秀类节目的一些特质,在进入市场初期,的确十分吸引眼球。但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汉字英雄》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观众对汉字类的节目出现了审美疲劳。

汉字猜词类节目从选题开始就具有了自己的局限性,因为其内容是固定的中国汉字,而节目形式单一。首先,从具体汉字来说,不管从字音还是字形来说,都有一个文字数量的限制,以至于会出现选手对决时一组题库不够使用的情况。其次,尽管字音、字形有很多,但出题模式过于单一,单纯地通过选手在答题平板书写汉字的形式使竞赛环节单调重复,视觉传播缺少变化和波折。观众虽然会在比赛初期获得一定的参与感,但随着文字难度的加大,观众的这一体验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影响观众对整个节目比赛环节的耐受度。这不仅表现在比赛本身的内容与形式上囿于保守,节目对汉字内涵的挖掘力度也不深刻。可能限于节目时长的问题,在汉字先生解释文字时往往不能够从其出处、起源等方面深入介绍,仅停留在用法层面,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阐释与传承。

同时,《汉字英雄》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虽然具有真人秀节目吸引观众的优势,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真人秀节目的弊病。其一,真人秀节目的作秀成分,因为涉及不同的参赛选手,每个人都不是电视观众所熟知的,真人秀节目一般都会涉及选手介绍环节,这不仅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而且也能使观众更好地了解选手的背景、个性等。但是由于综艺节目的娱乐化或宣传需要,一些选手的特殊身世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卖点。《汉字英雄》因为其文化元素,降低了部分受众对其真人秀性质的认知,如9岁男童王梓旭,其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不仅被汉字先生批评缺乏童真,更是被观众所诟病,所以过多地偏离自身节目主题的真人秀将会给节目带来负面的声音。

其二,真人秀节目的比赛机制也存在一些争议,《汉字英雄》的竞赛形式还相对客观,与音乐真人秀节目相比,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标准,那就是汉字书写是否正确。但由于比赛时有人为因素加入,如场上计时的为主持人马东,汉字评审时由三位汉字先生评判,使节目过程的公平程度产生了异议。汉字先生对一些年纪偏小的参赛选手产生偏向甚至提醒,这不仅违背了节目比赛规则,甚至对比赛结果也产生影响。观众对此会产生反感,最终导致观众黏合度的降低。

(二)传播媒介受局限

在传统媒体逐渐萎缩的今天,河南电视台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网络视频客户端爱奇艺联手推出《汉字英雄》,这是全国首档网动的电视节目。在第一季时,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节目的投入和节目质量都得到很大提升,并且获得了更好的网络宣传。但同时也为这一节目埋下了隐忧:其一,电视台与网络媒体视频客户端虽然都是宣传媒介,但说到底,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其利益诉求也很难一致。电视台作为国家管理的宣传单位,肩负着更重要的宣传引导工作。而爱奇艺公司是私营的商业公司,对商业利益更加注重。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利益矛盾是《汉字英雄》能否长久播出的关键。其二,在中国这样一个网络视频播放自由的国家,网络资源免费共享已成为一种常态。所以我国网络视频客户端,包括电视台都缺乏培养自己忠实观众的土壤,这就导致中国的观众不会一直收看一个电视频道或一种网络视频客户端。而这一切带来的后果就是,如果一档节目在网上是某个视频客户端独播,而本节目又缺乏忠实的观众,那么网络独播权只能使本节目的收视率和播放数受到限制,因为观众可能没有特定地关注单一的视频客户端,这就造成了节目收视率和知名度在网络上并没有得到提升。

(三)时间设定不科学,受众流失严重

《汉字英雄》第三季开播后有一个最大的变化,那就是播出时间的调整。第一、二季是在假期,也就是暑假、寒假的每周四、周五双播,时间是21:25。从第三季开始改为每周五21:55单播。这一变化使得节目收视率受到两方面影响。

第一,《汉字英雄》第一季播出后,该时段收视率涨幅最快的是4-14岁的儿童,而收视率最高的是55-64岁的老年人。这两部分受众人群可以说非常符合《汉字英雄》的受众定位。但同时,这两类受众有一个共同的收视习惯,那就是收视时间比较有限,一般不会接受深夜档的节目。不管是儿童还是老人,他们正常的作息时间都比较规律,22:00之后的节目并不是他们收视的黄金时段。所以,当节目的播出时间改为21:55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损失这一受众人群的收视率。虽然爱奇艺在移动客户端上自由的播出时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由于移动客户端并不十分适合老人和儿童这两类受众人群(不会使用或被家长控制不能使用),所以移动客户端的弥补效果微乎其微。

第二,由于本季节目改为每周播出一次,这不可避免地使节目播出时间较前两季延长了。从2014年7月开播一直到同年10月才结束,这使得节目从假期一直贯穿到开学后一个多月。节目播出前后,收视率增幅最快的是学生,而学生这一群体的收视是很不稳定的。“暑期是在校学生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在此期间,很多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面对这一现象,各个电视台也都有意识地在暑期节目的内容和节目的编排上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安排,以提高青少年收视群体在总体收视人群中的比例。”学生的暑期收视热潮之后,其收视率就会逐渐下降,所以当《汉字英雄》决赛赛程拖到10月后,收视率没有达到第一季的水平是可以预见的。

三、完善文化类节目的有效途径

针对《汉字英雄》这档节目,我们发现三季以来节目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与同类型节目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通过讨论本节目的改进方法,以期完善同类型节目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调整节目形式,增添娱乐元素

一个节目要想长久地保持生命力,必须保持节目的新鲜感。而所谓新鲜感,在笔者看来,主要是两方面,即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综观收视火爆的季播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与《中国好声音》,一个是节目形式的多样变化,一个是节目内容的不断更新。首先,《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主体内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每期固定的嘉宾――那些明星爸爸和他们可爱的孩子。那么如何让这些不变的内容产生变化,这就需要通过新颖的节目形式、精挑细选的室内室外环境及意想不到的情景预设来实现。如每隔几期节目,节目组就会转换场景,即使在相同的场景中,也会进行嘉宾陌生的活动。这就使得节目内容不断产生变化,观众得到新奇的体验。而《中国好声音》是另一个模式,它的节目形式是固定的,但其节目内容是随着上台的选手演唱而不断改变的。观众在对节目形式,即四位导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通过不断变换选手的演唱和故事来达到真人秀节目吸引观众的特点。

《汉字英雄》在制作初期,也是在不断地强调选手的个性和知识的侧重点,以期达到丰富节目内容,吸引受众的目的。可由于节目主题是以汉字为主,而汉字本身是大家熟知的,换句话说是书写汉字在大家看来稀松平常,上升不到审美或娱乐的层面。所以当《汉字英雄》进入第三季以后,受众对这种一成不变的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必然会感到乏味。

要改变这一状况,该节目必须有一个重大的改变。其一,增添娱乐化元素。主持人马东曾表示不会让步于收视率,坚持文化传承。不过对于地方卫视来说,一档好的节目,如果没有好的收视率和口碑,那很可能是办不下去的。为了提升收视率,应对节目加入一些娱乐化元素和形式,改变原有的已被人熟悉的答题模式。其二,对播出舞台重新打造。虽然汉字十三宫的舞台创意十分出色,但如果一直使用,会缺乏新意。记得《汉字英雄》第三季决赛时,马东采访吴佳颖进入决赛的感受,吴佳颖回答,跟复赛是差不多的。可见,相同的比赛场地、比赛环节、比赛题目不能给选手创造陌生的环境与紧张的氛围,从而产生信息量不足感,那就不容易让观众产生新奇感。可以适当使用外景,令选手在陌生的环境进行比赛,或加入闯关、迷宫等环节,令问答模式变得复杂和新鲜,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在增加娱乐元素的同时,《汉字英雄》必须深化自己的主题,节目的文化内核不能局限于汉字的再宣传上,同时应该加入更加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在写到一些汉字时可以通过汉字先生扩展到《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中华文化经典中,让选手与观众不仅记忆了汉字,同时也重温了先贤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结晶。

(二)扩大网络媒体宣传,挖掘新的传播渠道

如今的电视节目已经越来越注重网络宣传,从前期预热到播出中的亮点炒作,都需要网络的帮助。通过门户网站、导航网站、微博、微信等对节目内容进行预告宣传,并让节目在网络上形成热点话题,以便有更多的网民关注到该节目。所以要想在假期档众多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加强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合作,加快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节目信息呈现的速度,是《汉字英雄》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问题。

作为节目独播的网络视频平台,爱奇艺并没有很好地达到扩散和填补的作用,在视频点击量并不乐观的情况下,爱奇艺需要果断地与其他网络视频平台合作。最重要的不是控制一个节目的独播权,而是先把节目扩散出去,通过更多的平台使广大观众看到并喜爱该节目,从而使爱奇艺公司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调整播出时间,黏合受众人群

节目的播出时间是每档节目在播出前就要考虑清楚的一件事,这不仅包含对本节目的受众定位、收视预期的预测,也包含整个电视台的播出战略。河南卫视把《汉字英雄》这档节目放在夜间10点档可能有自己的考虑,但总体而言这个尝试是失败的,所以播出时间的改变迫在眉睫。

第一,从整体的播出时间来看,节目选在暑期档播出没有问题,前边也提到了,这一档期正适合加大儿童类、亲子类节目的投放。但从全国卫视播出情况来看,6月至10月间有两个节目更具收视号召力,分别是《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这两档节目长期处于周五夜间10点档期的前一两位。而河南卫视将《汉字英雄》放在这一档期与它们竞争,虽然题材类型不同,但收视率仍然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在国内综艺节目扎堆周五档期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将《汉字英雄》延后一天播出?延后一天不仅可以缓解节目收视争夺的情况,也可以为上面提到的网络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从节目播出时间来看,播出时间较晚。由于节目主要收视人群是老人、儿童和学生,所以节目时间应当向前调整。如央视一套的同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时间是黄金时段,即晚上8点至10点。这个时间段十分适合儿童、学生和生活作息十分规律的老人,同时也有助于贴近这些收视群体的收视习惯,并影响和扩大收视群体――一家人集体收看。

四、结语

总体而言,作为异军突起的文化类真人秀节目,《汉字英雄》不仅使得我国电视综艺类节目的种类和形式更加完善,同时让电视台和电视观众拥有了更加丰富的选题空间和收视种类。作为一档“文化秀”节目,《汉字英雄》是国人长久以来希望看到的原创的、具有浓厚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所以才能一经播出,便引起轰动。但由于节目形式内容单一、网络传播策略缺失、节目播出时段等问题,导致节目收视率严重下滑。本文建议通过调整节目形式,增添娱乐元素;扩大网络媒体宣传,挖掘新的传播渠道;调整播出时段,黏合受众人群等策略对收视状况加以改善。作为第一档文化综艺节目,《汉字英雄》不仅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担当,更需要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永葆青春活力,从而更好地传播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注释:

①数据来源:爱奇艺移动客户端实时数据。数据采集截止时间为2014年10月23日。

篇7

【关键词】施洞龙舟节 苗绣 表演场 传统文化

节日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及其在节日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的重要场所。有学者认为“节日生活以其公共的时间性、空间性以及独特的行为方式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贵州施洞龙舟节作为公共性载体能够较好地展示、宣传当地的传统文化,并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契机。

一、施洞:节日与刺绣的摇篮

施洞,苗语称“展象”,意译“赶场的平地”。自古这里船只源源不断,挑起了古代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的重任,加之现在交通的便利,给这里带来了繁荣的商业贸易。这里集中了大量的苗族民间工艺品,有银饰,也有刺绣。施洞苗绣被认为是苗绣中的精华,从工艺上来说,施洞刺绣的特色主要以破线绣为主,辅以锡绣、辫绣、锁绣等其他针法。一般破成2至3根,本地线的话,可以破到5至6根,有些文章也记录到有的破线绣可以破到14至15根,其难度可想而知。施洞的地理环境还孕育出了不可复制的、具有苗族特色的民族节日。这样就使得施洞不同于其周边那些乡镇,在这里可以看到艺术、节日和商业相结合的、氛围浓厚的盛事。

二、施洞龙舟节作为苗绣的表演场

相传在远古时,江河边住着一个名叫保的苗家渔民,他有一独子名叫九宝。一天,保公带着九宝到潭边捕鱼,突然阴霆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九宝不幸被盘踞在清水江深潭中的一条恶龙吞噬。保公悲痛万分,激愤之下,他潜入河底杀死恶龙。并发动沿岸村民拦河断水,七天七夜后,水枯龙现,保公杀死恶龙为民除害,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从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附近村民闻讯陆续赶到分食了龙肉。这以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人们都在清水江上举行龙舟竞渡,以此纪念保公,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如今的龙舟节由最初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民族节庆活动。因此,将龙舟节和苗绣联系在一起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不仅仅将人和人、人和物更自然和巧妙地连接起来,而且可以激起本民族文化认同、繁荣。

(一)施洞苗绣的展示

施洞龙舟节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还融宗教、服饰、饮食、歌舞等为一体。划龙舟的参与者为男性,他们会着纯手工的传统服饰。杨正文教授在其著作《苗族服饰文化》中也以龙舟节水手的服饰为例,对服饰与节日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节日定的内容成为某些特定服饰得以长期保存的基础。如贵州台江县施洞‘龙船节’鼓手的黑边红色背心,传说是代表熏死恶龙的烟和火。所以不管划龙舟的水手换了一批又一批,岁月过去一茬又一茬,但黑边红背心的款式依旧。”女性和小孩在节日中更是会精心打扮,到街上游行或踩鼓,游客可以随时加入,这样盛大的节日是苗绣找到自己表现场所的最佳时机。

(二)施洞苗绣制作工艺的传播和传承

作为特殊公共文化空间的施洞龙舟节利用其参与者众多的优势,无形中将苗绣的制作技艺展示给人们。一方面将苗绣得以广泛的传播和活态的传承,一方面也为当地妇女带来经济收益和自豪感。再者,节日活动中群体的心理是较为统一和积极的,美好的节日气氛更容易将苗绣的制作技艺拿来交流。“一个节日的参与者越多,它的公共性也就越强。节庆活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建立一个临时的‘庆祝共同体’。”

(三)保护施洞龙舟节与苗绣并重

王霄冰教授在《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说到:“保护传统节日,一方面是为了留住传统,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得以代代相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合理地利用传统,让传统服务于今天。”苗绣的传承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节日的作用。因此,当我们在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仅仅是要我们保护其中的某一项,更是要将此项以及其表演场看作一个整体同时进行保护,因为在每一项传统文化保护的进程中都需要生存的土壤,不然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结语

面对多彩浩瀚的苗绣,除非你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或如饥似渴的信息摄取欲或者你久经沙场,能说出任一一款苗绣的产地、绣法或其他基本信息始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了苗绣本身精湛独特的工艺外,其展示平台的知名度往往能决定某款苗绣的知名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会发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鱼之于水一样。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一种文化都像是个容纳箱,每一种诉求都能在其中得到满足。所以对于传统文化脱离孕育自己的土壤和遥远过去的叹惜无需太执意,而在于通过多方的努力来展现出文化的美感及震撼力。这种美感和震撼力是建立在自我根性和民族自豪感之上,在积累了多方力量之后,让传统文化展现出和谐美和别致美。

参考文献:

[1](清)蔡宗建.镇远府志[M].贵州省图书馆,2010.

[2]范玉梅.中国的少数民族节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4]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8

1、是现实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传统文化特质构成的文化价值成分。在民族的现实文化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这就是文化传统所起到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1、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2、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呈现

1.新媒体及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人认识与接收,新媒体艺术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扩展了人类的审美体验,改变着艺术作品形式。传统媒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开始借新媒体的发展,走上互相融合的道路。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量的作品涌现出来,这些作品为现代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扩展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传统文化作品很大一部分仍局限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如口传故事、自制年画等。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新媒时代”,构成了当今媒体艺术的新亮点。动画、电影、微信、游戏……不知由于新媒体成了各类信息汇聚的海洋,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资讯,还包括各种社会思潮的激情碰撞,和不同阶层群体各类诉求的自由表达等。与此同时,人们只需拥有一个终端平台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便可轻易实现对这些海量信息的共享。如何将新媒体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网络性、非线性、虚拟性等艺术特征,在传统文化作品中呈现出来,从而带动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发展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如流行的微新、SNS 等社交网络中的不断分享与转发的功能实现作品的快速传播,这种互动体验性是新媒体的重要一点。现在随着3G 手机越来越多的出现,出现了用手机拍摄的作品。

新媒体艺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中国新媒体艺术不同于西方是在纯科技背景下产生的,而是一开始就跟这些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用最直接的观察方式来关注他们周围的普通人,用新媒体作品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给这些普通人带来的变化。而中国新媒体艺术一路走来,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理论家、艺术家和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相互不联系,没有形成多学科、复合型的研究。

2.国内外研究分析

在美国,新媒体课被作为培养公民的重要手段而引入教学。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托克利说:“电影可以培养孩子的全球意识。”在日本,上世纪末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兴起了利用电影进行教育的新方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法国、加拿大、瑞典、奥地利等国家的学校,都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欣赏科教片和动画片。

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较少把新媒体作品作为重要载体服务于传统文化普及,同时较少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进行有机结合。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解读和思考。从新媒体研究的方向上看,主要有从艺术的数字化角度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两方面进行研究,如:陈念群的《新媒体创意艺术》、陈小清的《媒体艺术与设计》、汪代明的《新媒体与艺术发展》等。对于新媒体艺术特征的研究,如郑刚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邱晓岩的《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等。

西方的新媒体艺术兴起较中国早了半个世纪之多。上世纪70 年代,西方许多电视台开始尝试接纳具有实验性的录像艺术作品,探索新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如:录像艺术家彼得・ 坎波斯在1973 年创作的《三个转变》中运用分色影像合成等手法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复合效果,如用手把五官抹去、穿透身体的手。

国外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德)格劳(Grau0.)著,陈玲译的《虚拟艺术》;(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几乎可以说是当代新媒体艺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了当代艺术理论研究者公认的经典之作。

从现有的资料看,学术界涉及新媒体艺术的专著和论文,新媒体、传统文化是分开来进行研究的。新媒体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创作方法等重要问题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做详细的分析研究;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应用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

中国长期把媒体作品创作当成特殊的精神产品,不少作品的内容也往往是简单地去表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造成了教育代替了娱乐、刻板代替了幻想。这是国产艺术作品得不到观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而外国的艺术作品往往不去刻意强调意识形态,而是将有关民族、国家、时代、社会等意识形态的主题内容,尽可能地柔和在作品中。而作品所表现的是全球观众均可接受的挚爱真情伦理美德,也就是说,拆除了东西文化的隔阂,沟通了全人类的情感。

现有的新媒体研究大部分是从传播学、叙事学、文化学的角度去考察新媒体的艺术特征、表现形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较少将传统文化放在“新媒体时代”下进行研究。把传统民俗文化放置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中,区别了以往的研究角度。而且是从“新媒体时代”的角度下去探讨传统文化艺术特征和呈现形式。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工作室、动漫公司联合探索性创作具有新媒体作品,传统民俗文化不单纯的是说教,可以是动画,可以是电影,甚是可以是人们可以参与其中的游戏。

1)充分利用新媒体自身优势从计算机应用、网络媒体、移动通信、虚拟现实4方面,将传统文化呈现出来。

2)探索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表现体系

新媒体应用只是传播的载体,而不是目标。通过实地采风获得直接信息,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民俗文化特征进行归纳;其次通过对民俗文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其应用实质。建立起一个现代新媒体艺术特有的美学体系,引导和规正大众的审美品味,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应用价值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艺术呈现出新的特征,我们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实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艺术研究应该把视角放到“新媒体”领域中去,而不仅仅局限于传播和技术艺术的范围内。新媒体是与新的传播时代相对应产生新观念、新范畴以及新的艺术表现特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新媒体”特征下的传统民俗文化呈现特征,为有效的创作“新媒体时代”艺术作品提供帮助。

现在有不少地方民俗文化后继乏人,急需培养传人。对民俗文化的广泛普及,就能培养某些孩子对某些民俗事项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的传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者、参与者,奠定较为广阔的人才基础。这正是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的创新力所不可或缺的。

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我们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新媒体作品呈现通道的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作思路,真正为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浅析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艺术品鉴.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