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九年级化学复习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紧、内容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原来的新鲜感.因为处在总复习的阶段,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会出现不平衡的学习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变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总复习难度的增加.
九年级化学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整理、归纳、总结和记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这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不仅应对以前的知识加以巩固,还要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在对知识熟练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用所学的知识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所以,这个阶段的复习并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对所学知识进行重复,也不是简单的重现以前所进行的教学活动.
一、应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
九年级的化学知识有其完整的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既有纵向的联系又有横向的沟通.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使其成为许多微小的部分,然后用分阶段教学方式.这样做,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显得杂乱堆积,不利于形成知识结构的完整体系.因此,在化学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化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
在安排化学复习时,教师应进行以单元为基础的小模块复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化学知识的小体系.然后根据基本理论或基本规律进行大模块复习.在化学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促使学生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实现思维角度的转变,研究新方法,转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使其实现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的彻底转变.在归纳知识时,学生可以根据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则,依据知识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对知识脉络进行理清,实现系统化的知识归类,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刻了解.
二、找出其中的主要规律
九年级化学复习应紧紧依靠教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教材常规内容的重复.当前化学教材依据先宏观后微观、先现象后本质的主要结构形式进行编写,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探究方法研究的投入力度,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虽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了知识系统性,但却能够迎合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化学复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化学复习过程中,还应找准知识点,重视归纳和总结知识,在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上加大投入,认真盘点所学过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归纳,从而方便学生进行记忆.我们可以对知识中存在的主线进行发掘,如从化学式、现象、化学方程式、概念以及实验的角度来对知识进行串接,在此基础上组织复习.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化学复习的效率,达到化学复习的目的.
三、关注社会,密切联系实际
九年级化学复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和研究,这也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在命题原则中明确表示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这种试题一般是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或者生活的实际.因为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很好的反映,所以在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得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做好这类题目,关键就是要结合实验的目的,以及所学的知识来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设计实验方案时应对实验的原理、方便性、操作简单性、安全性、环保性因素加以考虑.在九年级化学复习过程中,我们时刻坚持探究的方法,紧紧盯住探究的目标,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积极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学生
的应试能力
首先,在审题方面加强训练.准确解题的前提就是准确的审题,如果没有在审题上付出努力,就不能又快又准地对题目进行解答.通过一定的审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联想能力.尤其是一些需要进行分步解决的题目,只有依次作答,才能取得好成绩.
篇2
[关键词]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07
一、设计理念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着手,依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身心发展为起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制订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信心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从化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在实验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提出教学内容,制订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教学设计,将知识点与社会生活生产紧密结合,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充实教学内容,坚持“STS”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就本节课内容明确要求:能说明、会表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并会判断置换反应,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
2.教材分析
《金俚幕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在通过课题1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合金概念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金属的化学性质:回顾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重点介绍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以及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3.学生分析
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的基础,了解常见酸的概念,已掌握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总结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认知水平分析:本课题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课题,学生处于对化学知识的初步探索阶段,虽已有上册知识打下的基础,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系统化,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基础上,偏重于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顾已学的知识,充分回忆和掌握铁、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利用置换反应解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联系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掌握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及其反应原理;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常见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3)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唯物主义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展示漫画故事:《真金与黄铜》。
[学生]听漫画故事,产生疑问:为什么黄铜害怕遇见盐酸?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出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2.复习
[教师]投影A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提示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且进行指导纠正。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与反应难易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实验,比较出镁、铁、铜的活动强弱:镁比铁强,镁比铜强。并完成表格(参见表1),回忆、记录、巩固知识点。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初步掌握判断金属活动性差异的方法,并引出新课程的学习内容。
3.活动与探究
[教师]投影B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
[教师]演示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参见表2)。
[学生]观察到镁、锌、铁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且反应剧烈程度不同,但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同时完成表格的填写。
[教师]根据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让学生试猜想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现象。
[教师]投影C组: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并要求学生完成与B组实验相同的表格。
[教师]提示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巡视、指导实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小组实验,完成表格。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自主探究,在操作与思考的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与学生]欣赏课本图8-12: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出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思考、讨论得出结论:金属可分成能与酸发生反应和不能与酸发生反应两类。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结论。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
科粤版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创设丰富情景,形式生动活泼。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通过具体的栏目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共设置19个栏目。这些栏目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充分地体现了栏目的指导。与文字叙述和图片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的能力,有利于指导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
一、“长话短说”栏目的内容和功能
“长话短说”栏目属于归类性质,旨在通过对化学基本概念、规律和知识关键作扼要归纳,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以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为例,“长话短说”栏目在20节课中的15节课里出现21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⒈化学基本概念,如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文本选用淡蓝色字体表示突出强调。
⒉化学基本理论,如 “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可以用“A+B-AB”来表示化合反应” 。
⒊化学基本规律,如 “燃烧有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有可燃物、有空气(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除去燃烧三条件中的任一条便可”。
⒋化学基础知识,如 “氢气有可燃性。氢气燃烧的热值高,产物是水,它是理想的高能和洁净燃料” 。
二、“长话短说”栏目的实施策略
科粤版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从“长话短说”栏目的设计来讲,通过每节课后的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反思,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⒈教学预设中注重“要点提示”栏目和“长话短说”栏目前后响应
在每节课的标题之下都有一个“要点提示”,指明了本节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入该节学习前就能明了知识的重点。而“长话短说”栏目正好响应了本节的重点,如课本《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中“要点提示”是 “碳的燃烧、一氧化碳。”而“长话短说”的内容是 “碳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能相互转化。”恰好完全对应。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注重“要点提示”栏目和“长话短说”栏目前后响
应。要点提示中的内容,不仅是要列入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教学目标的编撰上加以突出。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2]应该设置为:①认识C的性质,了解C和CO
的燃烧及其产物,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含义。②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⒉课堂生成上注重用“长话短说”来引导学生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学生只有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如《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一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上节学习的分子概念后,阅读并讲解“长话短说”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应的内容,讨论:原子和分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原子―分子论是如何提出的?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小结并对照 “长话短说”进行板书。
⒊章节复习时“长话短说”和“精要回放”相互结合
课标(2011)[3]指出:“化学概念内容的编写要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 教材的编写要利教便学,注重教师现有的教学行为习惯。所以,在复习时,每章的末尾“精要回放”作为“长话短说”的延伸、拓展,排列章节内涉及的化学用语、化学概念专有名词,并以图示列出所学化学知识的纲目,以便学生构建该章知识的脉络和框架。注意知识的关联学习,从已知到未知,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全点成线,联线成面,融面成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对“长话短说”栏目使用的几点反思
⒈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栏目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必须通读教材,应明确教材栏目设置的意义和作用并合理地利用栏目。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资源的整合者、课程的实施者,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将“长话短话”栏目呈现的文本和图示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概括、总结。
⒉课堂教学环节中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长话短说”栏目内容都是化学概念、定义和知识小结,并且文本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对照课本,大声朗读,体会所学知识的系统性。通过学习模仿,逐步养成学生文本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⒊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中的“长话短说”
表征是是对某一个(类)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层面的认识(描述)[4]。学生对物质进行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典型思维方式。研究表明,经过融合后的多重表征的效果比单一表征学习效果更好,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而且,随着学生对大量事物三重表征的学习及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学生可在没有具体可观察事物的宏观表征时,直接形成对事物的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而这,也正是“长话短说”栏目设置的根本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江琳才,钱扬义,李开祥.化学九年级 上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第12次印刷
[2]化学教参编写组.化学九年级 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第19次印刷
篇4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外活动;释疑解难;学习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求知欲”。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认真做好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较强,对于变化多端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十分感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性质时,探究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氯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奠定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更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应该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还应该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从实验现象总结出所探究的知识,规范的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引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取烟”、“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自家责任田土壤、日常所用水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纤维、面纤维、锦纶、涤纶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九年级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我主要开展了“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故事会”、“猜谜语”等等,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脱发元素”、“女儿国之谜”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门捷列夫”、“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快板、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是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篇5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科学探究情景,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化学实验符合九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化学学科特点,是学生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通过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九年级化学课程的始终。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知识内容,从转变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对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所用药品的改进
在做分子运动的分组实验时,其中有品红的扩散实验。实验时若将品红直接发给学生做,会因品红浮在水面上难以扩散,影响实验的效果。所以在准备实验药品时,我对品红进行了处理,即取5克的品红与20克的细食盐相混合均匀后,再在一起压制拌均,让品红附在盐粒上。做实验的时候,只取用米粒大小的药品投入水中,品红很快就下沉了,扩散得很快。这样处理后,实验更直观了,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教学效果更好了。
二、对实验仪器的改进
化学实验中对药品的取用,除正确的操作外,还要注意节约,节约其实也是环保的体现。我们在做硫、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常用到燃烧匙,课本上只讲取少量硫、磷来做实验,往往由于燃烧匙的原因而稍微多取了点,浪费了药品不说,还造成了燃烧时间长、污染严重的问题。一般我们取米粒大小即可。为控制药品的用量,有必要在燃烧匙上下功夫。我在教学中用一根粗铁丝,一端用锤子砸成挖耳勺状,自制成一个小燃烧匙,这样可以很好的控制药品的用量。
达尔文说: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对实验的任何改进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效果更明显,说服力更强。
三、对实验装置的改进
在做进行水电解实验时,没有电解器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自己组装装置。电极用铂或金最好,用其它材料作电极,由于电极氧化等原因,阳极上收集的氧气量不足,这给说明水分子的构成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但用铂或金一般学校根本做不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对电解水的装置进行了改进。为了便于取材,我选用了9号注射针头作电极,通过实验,效果比较理想。方法是:将金属注射针头从离针座1/3处截断,然后将针座所连针尖和另2/3的针尖分别折弯,在折弯处拴上铜芯导线,把导线穿在事先弯曲好的玻璃管中,使针座,针尖露在玻璃管口外,再用蜡烛融化滴入下端管内堵住管口,不让铜线与水接触,同时又固定了“两极”。这样两个电极就做成了。但应注意接电源时,带针座的一端接在正极上,带针尖的一端接在负极上。(电源最好选9V直流电,这样电解速度快。)
四、对操作方法的改进
在研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对其燃烧产物的检验,课本上是将一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结果烧杯壁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但事实上,现象并不像书上说得那么明显。我将检验方法做了修改,我选用一只洁净的烧杯(集气瓶亦可)罩在火焰上,片刻后,迅速翻转烧杯(或集气瓶)并尽快向内倒入1~2ml澄清的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摇动烧杯(或集气瓶)结果现象十分明显,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又如,教材中对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的实验中,我按课本上的实验程序操作,多次皆不成功,不是两只燃烧的蜡烛不熄灭,就是两支蜡烛一同熄灭。我将此实验作了两种方式改进,教学效果皆很好。第一种方式的改进:将点燃的一长一短两支蜡烛放于一只烧杯中(蜡烛可用液态蜡粘牢),用一透明塑料片或玻璃片(宽度与烧杯口的直径相当)插入烧杯底部(注意底部应留有一些空隙)。然后把两支蜡烛隔在一边,再向无蜡烛的一边,倾倒二氧化碳气体,两支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这样改进后,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而且其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的知识也都掌握了。除对上述作改进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补充一些实验,比如增加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或改变某些实验顺序等方式来改进实验,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多思考,多总结,大胆对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就会使实验更加丰富多彩,使化学课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当转变对化学实验教学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篇6
一、抓好平时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化学和其它学科是有区别的,它是在九年级才开设的,仅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参加中考,其间既要上新课又要总复习,既有毕业考试又有实验考查,时间短,知识点多,教学任务紧。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抓好平时教学是关键,夯实基础知识是重点,掌握化学性质是突破口。我主要采取了重点问题、探究当堂讲,讨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难点问题集中讲,思考、选学以学生阅读为主;在教学中力求讲清、讲透每一章节,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教学中不拔高,综合复习时的题目一般不带入平时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感到只要认真学就会有收获。在教学中,从具体内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从而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夯实夯牢了基础知识。
二、两轮复习加机动,点线面加综合
在中考复习的时间安排上,一般是第二学期前一个月仍然上新课,一个月后进入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在此复习阶段,按课本的章节顺序复习,其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但并不是把上新课时的内容简单重复一遍,而是侧重于每一章节的重点。即给在上新课时概念模糊、有疑难问题的学生一个弥补的机会,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层面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过程。
第二轮复习一般从四月底开始至六月初前后止,大约为5周的时间。这一阶段的复习以小结、归纳、综合、提高为主。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探究和设计、化学计算四大块缺一不可,力争做到概念和理论的知识点不漏,化学反应的主线不偏,各个层面的实验探究和设计、化学计算不缺,以提高学生尤其是尖子生的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
最后的机动时间为两周,重点解决经过两轮复习后学生还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注意一些边、角、拐的问题,该拎的地方拎一下,不要留死角。另外在复习的顺序上也曾与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进行过交流,他们在第一轮时就直接进入四大块的复习,但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太适合我校学生的复习。
三、精选模拟试卷,以中考纲要为指南
我市使用课程改革新教材已经有六年的时间,对此我们几位化学教师认真学习、讨论了《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近几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考试说明》。说明别指出:化学学科部分的命题应本着“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思路,试题应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着重考查学生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以及运用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适当设置开放性和发展性试题等等。这是给九年级漫无边际的题海战术式复习敲了一下警钟,也是针对近年中考发出的一种信息。它表明了近年的化学中考试题与课改前有较大的区别,既要有利于高中选拔合格新生,又要对初中化学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复习思路,使总复习始终围绕在化学中考考试说明的范围内。
从近几年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分析,能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考查学生能力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试卷的科学性和试卷结构的合理性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试题内容基本没有超课程标准的现象;各地区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都加大了对能力考查的力度。总体上有以下共同特点:
1.内容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相联系,突出化学学科的应用性。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注意在实际情境中加强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考查,避免机械记忆的考法。
2.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增大对实验探究的考查力度。普遍重视对实验探究的考查,加大了实验内容的权重,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注意从按学科知识要求立意转向按能力要求立意。
4.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
篇7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转变
最新人口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仍然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农村仍然是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食品消费市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城市相比,农村食品安全现状更是堪忧,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还有许多不如人意处,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现。在这一大背景下,临海市工商局成立课题调研组,探索创新载体,提出构建流通领域农村食品社会化长效监管机制,以期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开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
一、流通领域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假冒伪劣食品有从城市流向农村之势。(1)随着城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的加大及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有大面积流向农村市场的趋势。(2)农村食品销售流转速度较慢、周转周期过长、存储条件较差,这些都是变质过期食品在农村市场存在的客观因素。(3)由于城乡经济差距的存在,农村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致使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农村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口感和数量,而很少考虑该食品的QS认证标志、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内容,部分食品经营户为了牟利在进货时顺应这种畸形消费需求,致使假劣食品混迹其中。
(二)经营主体年纪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调查组抽样调查临海市东部三镇农村100家经营定型包装食品的小食杂店时发现,其中有8家经营户是文盲、30家是小学文凭、41家是初中文凭,有35家经营户年龄在60岁以上、32家年龄在46岁到59岁、24家年龄在31岁到45岁、9家年龄在30岁以下。据调查,这些农村小食杂店普遍孕育于上世纪的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后期,在80年代大面积发展。近30年来,这一经营群体受家庭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更新和行业转型,依然活跃在农村食品经营的第一线。
(三)经营硬环境差。由于农村消费能力薄弱,大型、正规、连锁型超市无意进驻农村,导致农村食品经营主体主要为个体副食品店、集贸市场,例如在此次随机抽样的100家食品店,有97家为个体副食店,1家为中型超市,2家属于连锁型超市(其中1家是挂名连锁、实际上是自己进货)。又由于农村食品经营户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等因素,缺乏经营食品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商品常识,造成所经营小店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等情况。
(四)农村学校周边“三无”食品销售令人忧。农村小学、初中学校周边仍然存在一支无证无照的食品游击队,出售无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地的散卖糖果、食品小包装,严重威胁学生身体健康。这些食品游击队打执法人员作息制度的“时间差”、“球”,工商部门阶段整治效果不明显。
(五)农民安全消费意识淡薄。广大农村消费者文化程度不高,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知识知之甚少,认识不到假冒伪劣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形成了“买便宜货”的普遍心理。农村群众的自我维权意识也较差,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时很少寻求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利益,有的顾及乡亲情面,也不愿主张自己权益,使得农村流通领域食品违法经营者继续存在。
二、工商部门监管农村食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一)监管力量薄弱。(1)整体监管力量薄弱。基层工商所普遍存在人员少、事务多的状况,难以有足够的精力用于食品安全监管。(2)监管力量配置不均衡。基层工商所出于整体工作开展考虑,在人员分配上,习惯把骨干精锐力量抽调到经检、注册、商广等重要岗位,而由临近退休的老同志承担食监等巡查任务,造成了监管力量的固有缺陷。(3)监管区域不均等。当前基层所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是镇区、马路沿线的食品经营户和农贸市场,对广大农村的食品监管较少,容易出现监管空白和盲区。
(二)硬件设备不足。(1)缺少合适的交通工具。现有基层工商所驻地为镇区或靠近城区的街道,距离农村较远,运用于巡查监管的工具主要是皮卡车、桑塔纳等车辆,出门时常是整个队一起出门,而需要监管的责任区数量多而分散,缺乏灵活快捷的巡查交通工具(如二轮电动车)。(2)缺少检测设备。目前工商部门的食品检测手段作用卑微,而且各工商所配备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效能不高,缺少先进检测设备及专业知识人才,这是导致食品安全检测力量薄弱的又一原因。例如整个临海市局仅有2名工商干部是毕业于食品相关专业,其他承担检测的人员都是毕业于非食品或与食品相关的专业,平日需要抽检各类食品时,都是经过临时培训而上岗操作,抽检方法、过程容易存在隐患,如抽检的豆腐、水潺一旦保存不当会造成二氧化硫挥发而变成商品合格。
(三)监管模式滞后。农村食品销售具有流动性。流通领域农村食品市场多地处偏远山区、海岛等地,销售模式带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流动性与隐蔽性强,仅凭工商独家监管,难以适应现代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并给整治和监管带来较大困难。目前,虽然有的基层工商所已经在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横向联系,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社会监督防控体系,更多社会化资源还有待挖掘。
三、建立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2012年6月2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 号),提出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上级政府要对下级政府进行年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求“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分工”,“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摘要:如何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是所有九年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过大量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学生分析,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六个环节;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有的学生在七、八年级的学习中,有的学科是“费力不讨好”,花了很多功夫也没有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究其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临近快毕业,学生们都希望能好好学习化学这门新学科。那么,有哪些方法能有助于九年级的学生学好化学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同任参考。
认真抓好六个环节,力争达到懂、会、透,提高学习效率
“听”是关键,“思”是核心。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地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些学生课堂上精神不集中、打盹、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而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补,就如同捡了芝麻了西瓜,久而久之知识缺陷越来越多,造成学习越来越吃力,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不但要听课,而且要会听课,不仅要听懂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概念、例题要能理解,同时更要学习和感受教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
“思”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课堂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使当堂所学知识能消化、理解、掌握。
“问”是学习的必要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自己不懂的知识和问题,这些知识和问题要及时地问同学或教师,最好是问教师。如果不问、不懂装懂,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到后来就会造成想听听不懂,想学也无法学懂的局面。而不懂的知识和问题问教师,教师就知道了你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就会更有针对性的解答,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是学习的必要途径。此处笔者所讲的“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笔记:要学会有重点地、巧妙地完整记笔记的方法。课堂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知识的重点、难点、必须掌握的内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还要记教师讲的重难点,课本上有的,要注上记号,课本上没有的,要记在笔记本或课本上;教师补充的内容,更要记在笔记本或课本上,便于今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还要记清要求完成的巩固性、检验性、提高性的训练试题。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悟性,也就是将教师所教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二是记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要求记忆的知识很多。如,元素符号、化合价,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重要的化学概念和理论都必须记忆。不记,肯定无法学习化学,更无法把化学学好。任何起始学科,记忆的很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练”一定量的习题是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达到会、透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来悟出一些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来,要把作题的过程看成是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做题后不要仅满足于对与错,当每做稍有一些难度的习题后,都要回味反思一下,理顺解题思路、逻辑关系和题目类型,这是很有益的,想一想解答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等,这便是一题多解。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互换来重解,这便是一题多变。回忆一下这道题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是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每一节、每一章、每一部分学习完以后,都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总结既是对知识的再现、梳理,也是对知识的再消化和巩固提高的过程。每一次考试以后,也要进行分析总结,总结这次考试的得与失,找出知识的不足和弥补的方法。“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人们”。
二、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能力的保证。学好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等知识非常重要。在做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性质的一般规律;酸、碱、盐性质的一般规律;制取气体的方法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关系;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性质的关系等等。抓住规律就可以加以应用,如,在实验室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情况下制取氧气和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以及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它们都符合固体与液体在常温反应制取气体,所以它们可以用同一发生装置制取。再如,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当然,运用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个性。如,氧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而二氧化碳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这是因为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的缘故。再如,稀盐酸和稀硫酸由于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同,与氯化钡、硝酸钡溶液反应的情况也不同。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去逐一体会和掌握。
三、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篇8
关键词: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 观念 主体
1教学反思的特征
1.1表现为自觉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即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2.2表现为超越型。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3.3表现为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2反思教学观念,关注临界生、重点生、后进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面对学生,我们有两点思考:第一.学习结果的好坏主要决定于生源素质,作为教师必须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学有所得、乐学、愿学。第二.面对九年级化学的教学,全疆各个学校模式大同小异,几乎是结合大纲、考纲搞好基础的复习,即第一轮的复习,然后是专题复习,即第二轮的复习,最后是强化模拟训练。
3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3.1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
3.2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3.3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4.1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着严密逻辑性,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4.2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避免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
4.3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5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5.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
5.2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化学概念,一是在大量的化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5.3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实现“双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初中数学;应用研究
创意法就是创立新意之法,学生个人不被社会淘汰之法。创意法教育的主题词是:“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即教学的主体――学生没有好差之分,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学。因此,在备课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口吻来撰写特殊教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施兴趣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重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学生合作情感的为评价体系。本人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年多次举行的课题研究,提出在初中数学的创意法教育应用研究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
一、创意法教育在初中数学的备课应用
创意法教育的备课教案叫做特殊教案,是写给学生看的教案,是以学生的口吻来写。不是写给教师看的普通教案,它相当于学生一种自学用书。但同时也与教师共同使用,教师的解析写在括号里,体现出创意法教育的理念。它的基础形式有:
(一)我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也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种,我在学习一节数学课掌握了哪些知识,获得哪些能力,体现了哪些情感意识。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二节《三视图》第一课时:三视图的有关概念为例,那么我们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叫做主视图、什么叫做俯视图、什么叫做左视图。掌握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获得三视图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现师生合作的情感和与同学们合作的气氛。
(二)我的学习过程。
创意法教育的教案与普通教案不同之处是:创意法教育是科学地看待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平等自由发展,获得教育的最大突效。因材施教是创意法教育的使命,创意法教育体现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做题目,面对“差生”的答案和“差生的学习”,采取何种新的解说方法。我的学习过程=生活引入+基本功训练+题型训练+学以致用。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二节《三视图》第一课时,三视图的有关概念为例,我的学习过程如下:
1.生活引入: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离不开数学知识。七年级数学观察一个物体可以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方法。例如:小明昨天买了一本英汉词典,你可以根据七年级数学学习的内容从三个角度去反映这部英汉词典的形状吗?
我们分别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看、从前到后看这部英汉词典,这些观察得到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视图内容。
2.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师:如果我们从某角度去看英汉词典,所观察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是平面图形。
师:这平面图形就叫视图。如果我们又分别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看这部英汉词典,然后把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
生:动手操作:根据教师的指导分别画出三个图形。
师:哪个是从前向后观察英汉词典的得出图形?哪个是从上到下观察英汉词典得到的图形?哪个是从左到右观察英汉词典得到的图形?(分别找出班中“最差”的三个同学张水明、陈日、黄芳回答)
生:三个学生分别说出来。
师:张水明、陈日、黄芳,你们三位同学观察得很透彻,答案非常正确,让我们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们,学习他们这种细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生:全班鼓掌,并投去羡慕的目光。
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视图)在正面内得到的从前到后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在水平面得到的从上到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俯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的从左到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师:让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一个组长,(组长一般为全班最好的学生。)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度量三个视图的长、宽、高,并讨论下列问题:①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有什么关系?③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有什么关系?③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宽有什么关系?先让差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好生进行补充。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差生代表本组汇报结果。
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
(1)知识点演练。
①画出下图所示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3.题型训练:
(1)选择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某一角度观察物体所得的视图叫做主视图。
B.在水平面内得到的从上到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
C.在侧面内得到的从左到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D.在侧面内得到的从上到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
②给出下图的三视图,说出它的立体图形名称是( )。
A、圆柱 B、圆锥 C、三棱锥 C、_三棱柱
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球的三视图都是圆。
B、正三棱锥的三视图都是三角形。
C、正方体的三视图是正方形。
D、正四棱锥的三视图是四边形。
(2)填空题。
(3)操作题:画出下图的长方体的三视图。
(4)课后作业:课本116页第二题圆柱、圆锥两小题,第四题第一小题。
(5)课后小结: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概念,掌握了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从一般几何体画出三视图和已知三视图画出实物几何体,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收获很大。
4.学以致用。运用已学过的三视图知识,画出我们所在的教室的立体几何图形和三视图。
二、创意法教育在初中数学的课堂应用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即学生没有好差之分,个个都是平等教育,均衡发展。从教育的思路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具体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题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实行兴趣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学生的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教学的入门。如果学生对教学没有兴趣,就会入门无路,食欲无味,课堂上无事可做,导致上课思想开小差、乱讲话、玩东西、打瞌睡、捣乱课堂纪律等等。教师的讲课内容等于对牛弹琴,更谈不上有效教育。如果学生对教学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教学当中,课堂气氛就会活泼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去发挥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为例,学生对三视图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学生在七年级数学下册学习了从正面看、上面看、左面看几何实物是什么图形,虽然没有学会绘图,可是对观察方法比较熟悉。如:我们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工具书-英汉词典的几何实物入手,运用现代化设备-投影机,把英汉词典从正面、上面、左面的投影得出的图形来引入三视图,这样使学生既直观形象地看,又通过投影机的有声有色的图像吸引学生,根据七年级已学过的知识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怎样分别从三个角度去反映英汉词典的形状呢?其实从正面看就是从前向后观察物体所得的视图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就是从上向下观察物体所得的视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就是从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三视图的兴趣。
(二)以优带差,进行合作交流教学。
学生有了兴趣还不够,因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不同,基础差的学生会因接受知识的能力而相对差一些。如果我们不能想方设法去延伸他们对知识的欲望,就会导致这一部分“差生”的学习兴趣减下来,造成恶性循环,差的更差。怎样才能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呢?我们必须采取以优带差的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为例,前面说我们通过生活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三视图的兴趣后,为了延伸他们继续学好三视图的欲望,本人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自己对自己所画的英汉词典的三视图进行度量,组长监督,人人动手,不得偷懒,组长对操作不正确的同学进行指导,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有什么关系?②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有什么关系?③左视图与俯视图的宽有什么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先让“最差”的学生说起,“最好”的学生后面再说,最后由“最差”的学生向教师汇报结果。这样达到以优带差,学生共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以鼓励为主。
“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素质教育提出:学有用的数学,个个有成功,人人有进步。这也是创意法教育的精髓。要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找机会让他们成功,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尽量让他们进步。
例如又以教学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这一节时,我先让全班“最差”的三个学生画出英汉词典的三视图后,便分别问:什么叫主视图?什么叫俯视图?什么叫左视图?其实这三个概念课本已有,他们照课本很快回答下来后,我就说:“你们三个同学观察事物很彻底,回答很正确,让我们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们,学习他们那种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得到表扬后学习兴趣大增,然后在小组讨论后又让他们分别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结果,最后带着鼓励的语气说:“你们真行,是全班最好的同学。”这样可以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
(四)以学生为主,促进数学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改变过去一些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各个环节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改变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风气形成,在课堂中创设新意。
以教学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九章第二节三视图为例,在接受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四个数学概念时,我是根据投影得出图像让学生动手画出图形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个概念来,不是直接说给学生听,在接受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度量,然后分组讨论、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结果,不是教师讲出结果。在教授例题时,让学生自己演练,不是教师在黑板板出过程,对学生做得不够完善之处进行指导。在巩固知识时,让学生多做各种题型训练,包含有选择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全过程都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创意法教学的创造新意之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创意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应用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所谓的最差与最好,我们不能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即考试分数来衡量,而要看这个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发展,也不能据学生的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果来衡量,而要看这个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衡量;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人现象来衡量,要看他的合作情感如何来决定。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必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来进行,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我们从如下三方面去转化学生的评价体系。
(一)由重学生的知识到重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转化。
例如: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数学考试分数得到100分,我们不能说这个学生是“最好”,如果这个学生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学生是“最差”,是书呆子,是死读书,没有变化,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只能是唯分数论。例如:你在课堂上认识:“5+7=12”。你不认识:“5角+7角=1元2角”。若别人买了5角和7角的两样东西,给你2元钱你不会找多少,证明你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髓的意识,那你就是“最差”的学生。
(二)从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到重学生的全过程的转化。
一个学生的好与差,不能看学生的一时成绩作评价,还要看这个学生在发展全过程中是否有进步。如一个学生从刚进入初中时数学成绩是20分,到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是100分,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学生是最好的学生,虽然他开始数学成绩是“最差”,但是经过努力,在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他发展最快,最后成绩是最好的,用创意法教育理念来说就是“最差”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三)要从重学生个人到重学生合作情感的转化。
篇10
【关键词】科学方法 培养 三维目标 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120-02
《初中化学新课标》提出了新理念: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它要求教师把以单纯重视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第一维目标教师们落实得比较到位;第二维目标由于知识所承载的科学方法比较空洞,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的思考,就不能把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第三维目标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得到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 渗透“微粒观”的科学方法
“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方法的核心,与具体的知识相比较,它是学生化学素养中最为本质的部分,是化学教育更为基本的任务。学生是否建立了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念,不在于是否记住了相关的概念,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把该概念蕴含的观念变成自己的理念,变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即用学到的知识解释问题时是否合理,是否令人信服,是否经得住反驳。所以,教学中“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如在讲九年级化学第二章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这一节时,可以增加一个探究性实验:把装有酒精的瓶子放到90℃以上的热水里,然后再从热水中拿出。学生就会观察到酒精从有到无又到有的奇怪现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释看得见的酒精加热后就看不见了,冷却后又看得见了?这时学生的解释肯定是气化了,变成气体了就看不见了。如果这时就结束了该情景问题的探索,可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方法的机会。教师应该再根据问题设置情景,问:为什么变成气体就看不见?追问:无色的乙醇为什么就看得见?物质气化分散了为什么不能反射光线?微粒是因为分散变小的还是分散前本来就小?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就迫使学生动脑给出一个自己认可的解释。因为“微粒观”的提出,是一种直觉的想象的产物,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经历这个创造过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的争论,归纳他们的解释,让他们记下自己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样,学生的“微粒观”的科学方法就培养出来了。因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保证了学生表达的微粒观念是自我建构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学生把分子、原子的知识即使记下来了,也很难理解它。另外,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研究科学的的艰难和乐趣。
二 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用途的科学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分析物质的结构入手,推测物质的性质,进而推断物质的用途。因为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如在讲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燃料之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这一节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然后通过有关金刚石、石墨的教学视频录像,以问题“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差异会这么大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生揭开疑团的欲望。同时在展示金刚石、石墨结构模型时使用两幅漫画来展示金刚石、石墨结构的差异性,学生就会很轻松地知道金刚石、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这样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二者的结构,从而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更理解了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性质的差异又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用途。这样,结构决定性质、用途的科学思想就从中培养起来了。
三 用实验方法熏陶出科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是从实验中得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性实验中可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实验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因为实验可以熏陶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精神。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接触实验设计、准备、操作、分析这四个过程,启发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养成重视观察、认真操作、细心探究、真实记录的科学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如在九年级化学第三章3.2制取氧气中,在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的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景:由表达式可知,放出O2的是H2O2溶液,且MnO2能使H2O2更快地放出O2,怎样通过做实验探索是H2O2放出O2而不是MnO2?怎样探索MnO2能使H2O2更快地放出O2呢?这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自问自答,应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和提出假设。如学生A:把H2O2
溶液和MnO2分别加热,谁放出O2?学生B:单独加热H2O2溶液和加热H2O2与MnO2混合溶液,谁放出O2快?学生C:把反应后的MnO2进行称量,质量是否会变?然后让三位同学分别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学生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加热H2O2后放出的气体,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放出O2。学生E:用试管盛MnO2加入H2O2溶液里,气体迅速放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证明MnO2能使H2O2更快地放出O2。学生F:把加热后的MnO2或干燥的MnO2进行称量,发现MnO2的质量不变,证明MnO2在H2O2放出O2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H2O2在加热或MnO2作催化剂的条件均能放出O2,而且有催化剂存在时,H2O2放出O2的速率会加快。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学,学生参与实验的全部过程,学生的学习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起来了,在实验中熏陶出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四 培养创新思维,形成科学方法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老师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各种能力的核心是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把科学思维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这样,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形成科学方法。如在九年级化学3.1节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们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在集气瓶装少量的水或铺少量的沙?为什么要在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对于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如果再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对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方法十分有利。所以,深入研究和总结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知识技能,形成科学方法。
初中化学蕴涵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