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文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死去活来”。何谓“死去活来”就是无论老师下多大功夫教,学生下多大功夫学,可效果却总是不明显。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都被文言文弄的“死去活来”。具体体现为:“少费慢”。

(一)学生的阅读量“少”。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是我国古代一种书面化的语言,且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读懂文言文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对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来讲,由于文言知识和语感基础的缺乏,读起文言文来,不易感知。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所以学生在通常的学习过程中很少阅读文言文作品。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阅读从量上少于现代文阅读。比如当你走进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林中,文言书籍犹如被遗弃的婴儿,无人问津。而各种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等供不应求,一版再版。这足以说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之少。

(二)文言文教学“费时费力”。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曲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在语言交际应用层面,文言几乎从未走进我们的生活,因此也就不会有鲜活的语境。加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上升到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体认的高度上,因此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来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文言字词句,文言知识上花费大量精力,可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造成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

(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慢”。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积极性不高,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遇到困难不但不去努力克服,反而退缩不前,这样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自然就很难有大的提高和快的进步。

“文言文应不应教”这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中学不应该教文言文,尽管两种观点的说法不尽相同,但目的却十分一致,就是将文言文从语文课堂中除去。笔者认为,文言文不但应该教,而且文言文不难教。以下几点说明文言文应该教:

(一)教好文言文有利于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朱熹认为学得“心中喜悦”就能进入“其进不能自已”的最高境界。文言文作品多为当时出类拔萃人物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作品中工整的句式、隽秀的语言、感人的形象、深刻的哲理、经典的笔法等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还能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

数以万计的成语、格言中,文言色彩之浓、范围之广是随处可见的。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被消灭,而是以融入现代生活和白话文的方式继续存在。这点可以说明文言文不仅没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消失,而是以更多的方式表现在融入白话文之中。因此,教好文言文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修养,丰富他们的语言素材,增强他们的现代汉语表达能力。

在全面推行新课标的今天,文言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有以下侧重点:

(一)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文言文教学,老师“言传”固然重要,但学生是“意会”所得更可贵;一定的“认知”手段也能收到某些效果,但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自己“体知”。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我们提倡一多一少;一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扩大阅读量,多积累文言词汇,这方面可选择如“四大名著”等浅易半文言半白话的经典名著;一少,即少做脱离课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

(二)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学习文言实词首先自然是要结合教材多读多记,培养语感;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虚词或不常见的用法,可以查工具书;对于那些与实词意义相关,或与现代用法相同的词,也不必费力去记。只要熟读课文,增强语感,注意积累,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重视文言文诵读和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郭沫若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慢慢地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至于诵读方法的提出,也是为了学生文言是语感。在文言文教学比较重视言传,重视认知,重视分析的当前,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咏,心口相应,烂熟于心,还是适宜的。为了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目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文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4]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不应该急功近利,过于重视学业上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真正作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学习好文言文,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内容,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克服目前日趋严重的“断层”现象,得到健康,茁壮的发展,是我们每位中国公民的义务,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和其它领域一样,呈现出日益活跃的局面。纵观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各类文体均有涉及,而且有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以上所述,不过是笔者的一点拙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改革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诸多同行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广坤.中学文言文现状与出路[J].语文教学通讯,2006,(7):27-29

[2]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2003年版).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9-240

[3]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M](2005年版).华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5-207

篇2

关键词: 双语教学 物理教学 教学目标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为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双语人才,满足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实现中小学与大学在教学语言上的衔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语言人才,中学学科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显得非常必要。

1.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交流工具,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不少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针对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把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看待,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应当在交际方面基本过关,能在英语交际需求日益增强的环境中,顺利地为以后的学习,进入社会,及参加社会活动打好基础。所以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

1.2信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交流的需要。

新世纪信息和网络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和网络技术营造了一个信息化的环境,它正逐渐改变、发展我们的社会,推动学习和生活效率的提高。我国要真正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就必须运用网上的通用语言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信息环境的背景下,英语特别是学科英语的熟练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物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对备课、讲课、命题、考试等教学环节进行综合研究,这显然不适应面向世纪的教学要求,加强国际合作,资源共享,经验互通也成为必然趋势。物理教材中很多公式、定理的证明都要借助于相关的国外原版教材,这就要求在中学引入双语教学,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定理、定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正确英语表达,了解物理的推理过程,同时还可以提高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

2.上好物理双语课需要注意的方面

2.1课堂用语的规范性。

课堂常规用语的标准化有助于学生多听、多说日常交际用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增强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如“Open your books,please,who wants to make a try?let’s discuss the problems,etc.”将英语课上所学到的交际用语合理地运用到物理课堂上,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营造了说英语、用英语的良好互动氛围,使学生能够适应自然说出英语的状态,对于听说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词汇量、知识面、口头表达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边教边学,当然最好能够参加有针对性的专业系统培训。

2.2根据物理学科教学要求,制定恰当的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

物理是中学理科学习的重点,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结构复杂、内容多、程度深,很多习惯性思维还会干扰课业的学习。双语教学作为正常学科教学的补充,也具有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应该是正常教学的简单附属品。在一节双语课中不仅要求达到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求,还要达到一定的英语教学要求。一定要考虑到物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恰当处理汉语和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

在一堂双语课中母语与外语一般是交替使用的,能否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决定了能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这方面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教师要鼓励学生如果能用英语说,就尽量用英语说(允许有一些小的语法错误,教师及时纠正),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定理、规律,则主要用母语表述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理解英语的叙述有困难,则应及时用母语给予解释。例如在教学“力的种类”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摩擦力、万有引力、弹力等的中文名称,还要掌握它们的英文名称。在习题练习中中英文可以交替使用,如学生在听英文名称时有困难,则应及时说出中文名称,减少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3.物理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

3.1新课引入力求妙趣横生。

引入一段新课时,引入的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投入程度,还对整堂课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恰到好处的课堂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生对物理充满热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一种成就感。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与物理知识有关的英语资料,并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们所要学习的语言,把双语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3.2概念表述遵循由浅入深。

物理语言的运用应当准确规范,通俗易懂,形象有趣。在对物理概念进行讲解时,应努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层的涵义明朗化。对此,在双语教学中,可以先用汉语把概念的内涵解释清楚,后译为英语,不过一定要注意物理学有的英语表达方式。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双语教学,所以,不经过训练和强化是很难学会物理方面的应用英语的。这是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讲清物理概念,又要用相应的英文表述。

3.3例题讲解注重层次。

物理例题的严谨性和层次性,对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口语交流的训练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一些轻松和谐,具有科学性、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自主研究、讨论,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英语的专业表述、口语的训练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尽管双语教学在我国还没有大范围展开,但双语教学的优点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比如,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尽早得到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学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双语教学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3

一、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宗旨与目标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宗旨。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塑造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目标。

二、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策略

(一)灵活改变教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四)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信心

(五)丰富作业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三、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整体发展

面对教改新形势,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

(二)创设有趣教学情境,立足学生乐学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根据不同课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列举时政案例,立足学生理论、实际结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时事材料进行教学。

(四)借助精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除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外,还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快乐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教学中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五)创新评价机制,立足提高学生自信心

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改变用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努力做到客观全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平时作业、练习、上课质疑问等的评价;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

(六)丰富作业设计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1.作业设计趣味性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趣”“奇”。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作业,如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演讲比赛、故事会等,但情境表演要求课前排练,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在布置此类作业时,不做统一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2.作业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因此布置作业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知行统一。

3.作业设计开放性

在布置作业时,注重开放性,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形式,如创办学习报,自出测试题、小组互助纠正错题、小制作、小发明等,学生可自控作业量,真正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

(七)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立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外教学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结合课内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2.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3。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

。\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4。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

篇5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合唱

1对于中学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应该加深对中学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合唱作为一种传统而具有广泛性的艺术,是判断一个社会的音乐普及、艺术发展甚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首先,合唱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深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其次合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及艺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感、表达以及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热爱。

2对于中学合唱教学的教学方式探究

2.1选择适合中学生演唱的合唱曲目

一直以来,有一些中学的合唱团为了更好地参加晚会、比赛或者表演节目。总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成人混声曲目,如《太阳最红,最亲》、《祖国颂》等。可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的是,这些曲目难度较大,即使学生喊破嗓子也很难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后果就是久而久之,队员的喉咙受到伤害,甚至发生病变。所以,中学的合唱教学首先应选择适应中学生的演唱曲目。

2.2教授正确的发声与练习方法

在合唱中,整体的表现是由个体的发挥累积起来的。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始终存在差异。中学时期,部分学生声音还较为稚嫩,但亦有相当一部分男生处于变声期,因此,科学的发声练习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在训练中,针对普遍错误的吸气方法,如吸气时抬肩将气流吸至胸腔等错误进行纠正。要教会学生以腹式呼吸换气,并始终将气息保持在腰部,让腰部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样才能保证歌唱时气息有力。发声之前应先找准发声的位置来确定发声状态。如“嗅花香”的吸气状态;然后以半打哈欠的方法,打开喉咙并放松下颌,同时继续保持吸气肌肉的紧张,这些都是合唱的正确状态。也是教学的难点。还有要重点教授的是:歌唱的同时还应注重神态。神态在合唱表演中极为重要,教导学生笑肌上提,使自身拥有歌唱的积极态度。教导学生运用准确的歌唱位置。在发声过程中,要求使用“高位置”来进行演唱,使发声点适度提高,使声音从颅腔中产生并通过提升笑肌来保持位置,更要注意在高位置发声时,声音和气息应相结合并收放自如,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高音时要使用以假声带真声,不可大声叫喊。这样一来会损坏发育期的声带,二来破坏合唱的和谐统一。教师在合唱训练中必需把歌曲分段、分句、包括分字进行分析处理,把握各段间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和对比。歌唱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的深度,所以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要给欣赏者听出是经过精雕细刻的艺术处理结果。歌唱时的呼吸必须有统一的呼吸时间与呼吸方式,以求得声音上的一致和情绪上的统一。演唱时的表情也关系到作品的表达和处理。全体合唱队员要有和歌曲内容相符的共同表情,如活泼、欢快、忧伤、雄壮、坚定等,同时教师要让全体学生有一个完整和相同的理解,不断提醒大家情感表情要保持一致。

2.3统一音色的训练

作为集体活动,合唱要产生艺术性的音乐效果,应有统一的发声。要求音色的完全统一是很困难的。合唱中的音色一般有可协调和不可协调两种:可协调音色比较明亮、浑厚、圆润、柔和等;不可协调音色有尖细、挤压、嘶哑等。而在和声训练中应将不可协调的音色统一到可协调的音色里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改变不良的发声方式,让自己声音向可协调的音色靠拢,以促使合唱音色的和谐统一。

2.4注重音准与节奏的训练

在中学的合唱教学和实践中,二声部合唱训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视唱能力。在划分声部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音色和声部之间的划分,还应注意各音色和声部间的平衡,在训练中也应加强视唱中对听力的训练,即常说的“练耳”。教师首先应用钢琴演奏歌曲旋律,先使合唱学生们对正确的音高概念产生深刻印象。而后,针对不同声部的学生进行单独的隔离训练,待初步成熟之后,最后再把各声部学生合在一起进行演唱。针对出现的个体或整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反复进行这种纠错和分声部的训练,多次分开,再多次合唱,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于音准的概念。使合唱时各个声部之间能够平衡、和谐、统一。而在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可以先教学生从“动手动脚”做起,然后分开训练时一边唱,一边用手或脚来根据音乐旋律打拍子,充分熟悉后,最后可以在心里面数拍子,来建立良好的节拍感和节奏感。

2.5字音统一的训练

针对字音统一的训练,也是在中学合唱训练里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合唱作为一项集体的歌唱活动,声音统一性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音量、音色、音高、速度、节奏等纯音乐方面,吐字和咬字也是合唱歌声是否和谐统一的重要条件之一。合唱要求演唱者要字正腔圆地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朵里。所以说,对于合唱者来说,正确清晰的吐字、咬字是合唱技巧里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技能。因此,学生们在合唱训练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对歌词的朗读。一方面,活动唇舌,练习吐字和咬字,以此让每一个字能发音清晰,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朗读歌词的过程中对作品歌词所体现的意境和其所表述的思想感情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样不仅仅能把歌唱的声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并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诠释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来使歌声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此赢得听众的共鸣。

3重视中学合唱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中学合唱教育的教育预期

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审美体验的价值放在了音乐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的首位,并一再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而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中学合唱课程除去自身对于中学生的审美体验价值外,还对于当代新时期的中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价值。同时,合唱课程在中学中的进一步开展也将对中学生展现出其自身巨大的社会交往与德育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这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年龄中也必将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歌唱活动,每个声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结合在一起共同协调地创造音乐美,它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协调,音量均衡,所以必须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音响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得到一种其乐无穷的和声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03).

[2] 缪裴严.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林能杰,缪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民族文化 中学教学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底蕴,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民乐在维也纳几度奏响,无数异国男女为之倾倒,但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很多青少年却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因此,充分利用学校这块实施美育的阵地,形成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音乐教育体系,教育青少年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教学中如何做好民族音乐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民族音乐教学要与时代接轨――精心设计导入,引导学生关注

社会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现代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接受、感动和得到启迪?这就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我们的音乐教育与时代接轨。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电影、媒体等宣传,在学生有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上”一个层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精心设计“导入”,与时代接轨,适时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奋,吸引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当学生们在下课后要求再一次地欣赏《吉祥三宝》并齐刷刷地坐在座位上时,当学生们再次从歌声中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喜悦时,当学生们再次为歌曲感动时,我都会再次感动,《吉祥三宝》具有那种超越语言、文化和年龄的魅力,感受到家的“温馨”,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超凡魅力。《吉祥三宝》根植于蒙古族音乐文化,谁说我们的学生不喜欢民歌?从《吉祥三宝》引入蒙古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嘎达梅林》、《森吉德玛》时,学生们会对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发出由衷的赞叹。

民族器乐离中学学生的距离较远,在教学中,我就从“女子十二乐坊”切入。“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传统的乐器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完美结合,她们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激情的现场表演,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以其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和充满震撼力的表演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我从原始时期的骨笛、骨哨娓娓道来,学生们深深为我们的民族器乐所震撼,为我们意蕴深刻的民族音乐所折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张艺谋执导,章子怡、金城武与刘德华等主演的影片《十面埋伏》上映后,学生们非常想了解《十面埋伏》这首曲子。利用这一契机,我及时向学生介绍了作品并进行了欣赏。这首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借用学生喜欢的电影导入,学生不但可以欣赏民族音乐,而且能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二、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精心选曲,引导关注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土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因而接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本份。奥尔夫和柯达伊的教育体系,也都是以一种民主进步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实践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

歌曲《茉莉花》有着全球知名的旋律,早就随着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登上了世界歌剧的舞台。这首歌的旋律,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从十四位中国美少女的指尖淌出,让世人领略了舞动的北京;这首歌的旋律,贯穿于上海“申博”宣传片的始终,并通过一个五岁女孩的稚嫩嗓音传遍了全世界……当学生随着《茉莉花》的优美旋律轻轻地哼唱此歌时,无不为我国民歌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惊叹!

民族传统乐器演奏对传承民族乐曲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以古琴曲《流水》为开课背景音乐,以《知音》的典故来开场,通过对古琴与古筝、箜篌与竖琴的外形比照、音色比较,引起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关注,让学生领略我国传统乐器和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引导关注学生对民族音乐和热爱。

三、课堂示范奏曲,经典音乐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趣,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艺术是一种感动,但究竟怎样才能引发学生对艺术的感动,我们要把握好音乐教育的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胡独奏曲《赛马》曾被时年20岁的中国籍钢琴演奏家郎朗及身为专业二胡演奏家的父亲郎国任搬上了卡内基音乐厅。郎朗以其超凡的个人魅力与对音乐的痴迷和热情赢得了全世界乐评人和音乐爱好者的青睐,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穿上了红色中式上装与父亲演奏钢琴、二胡二重奏《赛马》,父子俩你来我往,大有骏马飞腾、鬃毛耸立之势。朗朗自信的眼神,飞扬的头发,兴奋的表情,无不显示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骄傲。当我们欣赏完这一片段后,学生们非常兴奋,而后又沉默了。课后很多学生向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们为曾经轻视民族音乐而惭愧。

当代学生对我国经典的戏曲了解得很少。我就利用中国京剧、越剧、沪剧和豫剧登上世界著名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这个契机,上课时,做了这样一个“报道”。据报道:每年在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世界著名指挥家们的风采也是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无论是卡拉扬还是梅塔、小泽征尔,每次必须侧着身躯通过狭小的乐队走廊走向指挥台,无法享受特权。不过,为了能让头戴凤冠的“中国贵妃”的扮演者史依弘从容地展示中国京剧优美的身段,奥地利格拉兹交响乐团大动干戈,拆去了四排座椅,将舞台扩大了三分之一,使“中国贵妃”一路走上舞台尽显了王者风范。“中国贵妃”破天荒独享至尊待遇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外国同行还说,中国京剧像北京的歌剧,沪剧像上海的歌剧,旋律很优美。那么究竟是怎样的表演能有如此“王者风范”呢?听完介绍,学生们急切地企盼着欣赏我国的经典地方戏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亲河,每一条母亲河都养育了一个民族。中国有条黄河,衍生了华夏文化,养育了万千炎黄子孙。而在捷克,同样有条河――沃尔塔瓦河,培育了勤劳、善良、坚强的捷克人民。音乐家们对母亲河总是不吝感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流淌出一曲曲动听的乐章。当我们对殷承宗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和斯梅塔那的《我的祖国》(选取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进行欣赏比较时,学生们感受到经典文化离他们很近。

四、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提升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自觉性

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进行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五、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

篇7

关键字:中学英语; 翻译; 教学

一、我国中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偏差

在现阶段,中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现阶段的中学英语翻译教学只是为应试而进行的语言学习,而不是为提升学生的翻译素质,为学生切实、更好地使用语言而服务。

翻译并不是语言间简单、机械地转换,而是一个多种能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初中英语翻译教学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翻译训练,使学生在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懂得翻译转换的技巧和规律,使学生能够建立并掌握与中学阶段相匹配的翻译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法不当

现阶段,大部分中学英语翻译教学多是教师在课堂中以介绍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为主,有时甚至方法和技巧都不予与总结和教授,只是单纯、盲目的练习。这种中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忽略翻译深层次的教学和指导,将不会使翻译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学英语翻译教学应重视中英文的文化差异、深层次的翻译,不能回避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我们应避免死板地从原文的词性,词序和结构,生搬硬套的搬出词典意思,在用语法简单的串起来,这不能叫做翻译。翻译应是在掌握基本语言点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翻译技巧,“信”“达”“雅”的传达出原文要表达的意思,译文精炼形象,能体现出原文的语言美感。

二、现阶段,我国中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以供参考和指正。

(一)端正教学认知,树立正确的英语翻译教学认知。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英语翻译不是简简单单的字对字的转化,不是生搬硬套的转换语言符号,而是在两种文化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把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差异降到最小化,让译入语更容易、更全面地为目标人群所理解。中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树立并加强语篇意识。

例如,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最明显、最直接的就体现在词汇上。英语中常使用大量的简单词汇,其中包括动词、名词等,如fall, heat up, put, play, up, down, spur, present, sell, slow down等,这些大部分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词汇,人们可以清晰明了的明白其内容。然而,汉语使用的词汇较有“架势”,多用四字短语,辞藻较为华丽。

例句:Ziggo holds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largest IPO by proceeds in the world for the quarter, raising $1.2 billion; DKSH was the second- largest, at $897 million, according to Dealogic.

译文:据数据提供商迪罗基的数据显示,ZIGGO拔得头筹。它的首次公开募股收益在本季度排世界第一,筹资12亿美元。大昌华嘉排名第二,筹资8.97亿美元。在本句中如果采用直译法较为困难,所以使用意译法,把一句具有复杂修饰限定成分的英文,分成几小句汉语短句。“hold the distinction”为“享有(荣誉、成绩等)”的意思,译成“拔得头筹”这个四字短语,对中国受众来说,即形象、又通俗简单,全面的传递了原文中的语义和文体特征。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改变了教学认知上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着力落实行动,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舍弃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和形成正确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这是改善中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翻译是一种设计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学生将来进行学习和工作,翻译能力作为综合运用语言的实用能力之一,是在工作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技能。它是综合性很强的技能之一,其中不但包括语言学、文化学、还包括文艺学和心理学等。它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既依靠于基础教学,同时又需一定的技能传授和不断的翻译实践。

(三)大多数教师缺少应与有的翻译理论知识

中国伟大的翻译家穆雷曾说过:“翻译理论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绝对离不开翻译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进修学习,攻读专业学科的教育硕士等,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中学教师可以系统的学习翻译理论知识,了解翻译理论的最新发展和趋势,这样既可以解决我们对于英汉互译间的诸多疑问,改变一线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奈达及其等效翻译理论来指导中学英语的教学。

奈达翻译理论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传入中国,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介绍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

1969年,奈达与查尔斯・泰伯合写《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奈达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动态对等”。他解释说: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 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判断译文的优劣不能停留在有否对应的词义、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重要的是接触译文的人有何种程度的正确理解。所以,谈效果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

篇8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疑问和设问中萌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教学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言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他学科能有效学习的基础。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文问题教学的现状

问题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是一个革新,才刚刚起步,缺乏可操性和借鉴性,问题日益突出。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的核心,它是以学生为本,把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中教导航心,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虽然问题教学已经进入课堂,但是由于老师学生对它的认识模糊,仅仅停留于形式,往往收效甚微,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其主要问题体现在设置问题的数量,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贴合度这样几个方面。

(一)设置问题的数量。

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过多的问答方式,过多占用了学生思考、感受、理解、整合记忆的时间,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学生会一直处于混沌状态,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精练化,精简化。

(二)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问题,这也考察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设置的问题太浅显或者过难,都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老师要“量力而为”。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适当提高问题的趣味指数。因为有趣的问题会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设置问题的贴合度。

老师为学生授课之前,事先进行备课。老师所要提出的问题也是事先设计好的,具体流程也由老师来把控,所以说这些问题的拥有者还是老师,并不是学生。老师这样设计的问题没有张力,思维强度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效果不大。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贴合自身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三、语文问题教学的策略

(一)启发式教学策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论,学生在积极思考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又难以解决,导致学生陷入矛盾的心理状态,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思考方向、思考方法上的指导和适当的启发,然后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创建问题情境教学。

要想学生对知识有更充分的理解,最好是让学生还原到现实生活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老师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生动的描述,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内心感受,产生共鸣。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逐渐多元化。计算机和图片辅助教学,带来动静结合,立体平面相交叉的视觉感受,在这种良好氛围的感染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建柔和的问题教学环境。

传统的、沉闷的教学环境压制着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专注于树立自身权威,学生只好隐藏心中的疑问。老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抛开思想包袱,消除畏惧心理,给予学生肯定。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刻意露短,然后印发学生的质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另外也要加强师生互动问答,自由讨论交流,把更多的空间、时间留给学生,增强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人占绝大多数。美国人善于创新,他们相信任何问题都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老师也应该具备这种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看待问题。

四、语文问题教学的意义

(一)通过问题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通过问题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在学生大脑中逐渐形成,促使他们不断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篇9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进展,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提出将3S技术应用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 中学乡土地理;地理教学;3S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55-01

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生活化地理”的理念,结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示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在领略环境与生活魅力的同时,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一、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从近代区域地理学诞生之时,便已经开始重视乡土地理研究与教学,确立了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7世纪夸美纽斯在设计地理课程时就强调必须从乡土地理学习开始;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指出儿童的学习要与乡土知识相结合;继李特尔之后,德国大学教授赫阿尔夫·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重申了“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在美国,地理学习通常采用“同心圆”式(或称“扩展环境”式)的学习秩序,即地理学习从家乡和家乡周边环境开始。在英国,虽没有乡土地理教学的概念,但十分重视地理野外考察。在日本,一向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尤其对乡土地理调查法有详尽地研究。

在乡土地理课程设置方面,世界各国有所不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如英国、法国等,优先学习乡土地理;第二类如前苏联等,将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第三类如澳大利亚等,以专题形式在问题探讨中结合了乡土地理的学习。

由此可见,在国外,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国内研究进展。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乡土地理教学起步较晚,目前,从课程标准来看,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把乡土地理提升至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体系之中,且从课程性质、理念、设计、目标以及内容等方面阐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与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出现在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部分,且基于乡土地理基础之上的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大,突出高中地理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理念。

此外,国内广大教师与学者也对乡土地理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据文献调研,2000~2014年之间,国内学者在三大国家级地理教学期刊《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发表的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关的论文共计69篇,主要涉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与实施途径,以及乡土地理的各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困境的研究,如心理地图法研究、地图导学法研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乡土地理试题研究、教育教材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研究等。由此可见,国内乡土地理教育方兴未艾,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各国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差异。总体上,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时间就越早,相关研究成果也越丰富。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大的如公司、学校,小的如学者个人,都十分重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他们的学生不仅能熟练操作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软件,如GIS软件,而且能运用这些软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如马耳他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鲜有教师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教学;而新加坡虽然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较少涉及3S技术,但是已计划在中学课程标准中对3S技术的应用提出要求,这将有助于3S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美国是研究地理信息科学最为前沿的国家,其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方向及其变化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地理学的整体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地理学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将不断发展,而中学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必然随之发展。

2.国内研究进展。纵观国内近年来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S技术课程和3S技术辅助教学应用两个方向的研究上。3S技术课程研究又主要分为课程内容研究与课程教学研究。在课程内容上,段玉山、安业分别对高中地理中3S技术应用的选修模块内容与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3S技术部分内容进行解析与评述,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课程教学方面,以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为主。

在3S技术辅助教学应用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3S技术辅助教学——以制作专题地图为主,用于分析、讲解特定教学内容。②3S技术辅助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验教学中;③3S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④基于GIS的中学地理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另外,李晴晴、孙婷等就GIS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也做了相应的研究。

整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中学3S教育仍属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更多的是面向科研或高等教育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而较少涉及引导学生将3S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用于收集、分析、利用地理信息,解决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的论文。另一方面,3S技术在我国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展也较为缓慢。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地理教师对教材中涉及到的3S技术部分,大部分只是简单地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使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教材内容做简单的操作演示,几乎没有学校给学生提供上机、体验3S技术应用功能的机会。

三、不足与新思路

综上所述,国外对3S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且其实践教学发展也较快,尤其十分重视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3S技术的问题。而国内研究进展缓慢,对3S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往往侧重乡土地理资源、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少部分基于GIS建立乡土地理资源数据库,而将3S技术综合应用到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则仍较为少见。因此,如何将3S技术的优势应用于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7):4-31.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信文.乡土地理教育的实践研究——以《福州地理》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5.

[5]余茂军,.乡土地理教学中3S技术的应用及实现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8).

[6]曾苏清.3S技术综合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实验教学探究——以海坛岛水土流失检测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分析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能够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也是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关于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本文在此做一下分析。

一、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朗读,恰到好处的提问……,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课堂教学初始以教学导语为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模仿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开场白,给学生一种新奇,唤起学生们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首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后让学生们口述自己心目中的荷塘月色是个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简单的想象教学方式直接将学生引入了教学的主题。再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们联想回忆学过的课文中和荷塘月色相关的课文有哪些,这些课文的相识之初在哪,学生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顺势导入,提出了伟大文学家朱自清笔下描述的荷塘月色应该是什么样的。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

二、安排好时间、指导好学法,努力创建高效型课堂

我们提倡“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不做无效劳动,上课要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真正做到向课堂40分钟要速度、要效率。教师还应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三、适当的激励,焕发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抓优生,又不能让差生掉队。大量事实表明,利用课余时间补课的学生,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地措施,一是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三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我们不仅要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按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

四、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多种要素,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要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才能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师永远要怀着一颗爱心进课堂,慈爱和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五、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辅助作用

如今的社会,连商家都懂得通过互联网来做生意,让自己赚得钵满盆满。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仍然固守传统观念,坚持传统教学手段,那真是教育的悲哀。《走进新课程》一文明确写道:“教学活动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由此可知,改进并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是高效课堂的物质基础。《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称作“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比如电影片、电视、计算机课件、无线电广播、录影、录像、图片、投影片和印发材料等。那么,怎么才是“善”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作用呢?笔者以为,首先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辅教学载体,纯粹是为学科课程服务,决不能喧宾夺主;其次要根据它的优势与不足,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比如教学文言文《三峡》一课,教师若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使精心精意地讲两节课,累得口干舌燥,大多数学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以及感悟出作者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原因是大多数学生没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加之文言文又较难理解,所以学生单凭多读是难以领略三峡美的形象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生动的文字解说,那么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就会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获得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理解和感悟也由表及里,深刻到位。

总之,实施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实施高效课堂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艳萍.浅探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成功(教育),2012(12)

[2]牛清林.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艺术[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徐崇明.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3(31)

[4]张鲲鹏.如何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