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案例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案例教学法与区域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从特点上来说,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将区域经济学中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将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向讲解变成强调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教学过程中的举例。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起步较晚,相关案例的不充足,以及缺乏针对性和新鲜感的案例,不仅与当前社会经济活动脱节,而且也影响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角色的科学。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应用型和综合性。所以,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尤为重要,不仅还可以拓展学科领域,加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在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国际化视野,可以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教学中的应用和选择
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的教学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更高效果和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热点讨论、专题讲座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阶段采取合适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不能盲目的套用某种教学方式,而是将之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专题讲座
利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区域经济学方面的观点和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其他学校和知名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邀请一些比较知名的人士,或者是其他学校的老师,甚至是一些专家、企业家和政府人员来进行相关的专题讲座的开展。采用除自己老师之外的人来进行专题讲座,有助于不同观点的阐释和沟通,可以更多的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兴趣。专题讲座的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不同的经济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通过不同的观点的探讨和分析,使学生可以更多的打开思路,有助于区域经济教学质量的提高。
2、热点讨论
积极的参与和讨论,不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势必可以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凸显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讨论是一件很多学生都乐意参与的事情,真实的热点问题发生的背景和基础都是大家乐于了解和感兴趣的,这种真实性带给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氛围。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是一件可以更好的提高区域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一些章节或者某个问题的系统讲述之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选择当前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热点提出相对比较综合的案例,提出一些观点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教师在讲述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章节之后,可以提出当前比较热门的西部大开发问题,某个省份的开发问题等,来激发学生激烈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讨论。
3、亲身实践和案例报告
亲身实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的另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积极主动的在课堂基础之外,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调查以及对企业的参观等方面来加深和强化课堂知识的消化。使学生不仅要了解到课堂上的知识,还要了解课堂知识的课外实践运用。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从更直观,更深入的角度来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之后的案例报告的讨论工作。案例的讨论并不是仅仅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而是在分组的基础上要了解其他小组成员的报告内容,围绕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成员可以提供各自的分析内容,也可以针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分析和讨论。对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对于每个人的认知和思想角度都是不同的,所以,案例报告的不同角度分析,可以使学生不但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更有效的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完善自我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的互补。对于小组讨论而言,每个学生都是知识和观点的阐述着,同时也是接受者。这种双重的身份不仅使学生避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思维之中,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团体合作,以及增强自我知识,完善自我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和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风靡全球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有着无与伦比的优点和好处,但是案例教学法并非解救一切的良药。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工具和方式,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区域经济学虽然属于应用型的学科,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的理论,而这些基础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还是解决经济活动中区域经济的重要理论。所以,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只有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对于学科的基本体系和脉络的清晰,才能更好的将之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对于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的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是真正的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提倡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利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在案例教学的运用中,需要针对各个教学章节,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采用实验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互动式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提前预习案例材料,并准备相应的提问和发言,这样,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像个演员一样置身于案例的具体角色中,进行踊跃的发展和讨论。而教师则需要善于组织学生参加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加以评论和指点。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准备和观点验证;全班就话题和材料展开讨论;个人思考并将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人的框架内。在采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需要强调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而不能将书本内容简单的“复制粘贴”到电子形式上。声、光、影的系统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经济现象,以及模拟采集的经济数据全过程的演示,来引导学生主动的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更直观具体的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目的。
案例教学法的讨论和分析,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等方面的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自我的知识储备,提高对社会热点经济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关注和了解,以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案例数据库储备。只有充分加强和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才能使案例教学法发挥最大作用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
[2] 姚春玲.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3).
篇2
关键词: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综合分析
一、引言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区域竞争力研究的发展,各国政府都更加注重如何提高自身对国际资源的吸引力及区域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指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把提升区域竞争力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措施前所要考核的重要因素。由于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下游,居全国华东腹地,是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过渡地带,安徽又是中国的大省之一,安徽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竞争力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定义:吴玉鸣等(2004)认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区域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各个地区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发展与增长不断提高的能力;夏智伦(2006)认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更广泛的市场上创造财富的能力;王纤纤认为(2013)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一种相对性综合能力,表现为该区域在市场上创造财富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把区域经济竞争力界定为是支撑一个区域持久发展的力量,是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拥有、控制和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是经济指标的综合体现。
徐绮阳(2013)运用因子分析对安徽17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趋势和幅度的主要因素,为安徽省提升经济实力和区域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价值。周涛涛(2012)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量等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7个市分成四类,对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良好发展提出了对策。叶丽丽(2007)采用主成分分析将安徽省的78个县分为五大类,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不降低经济效率的条件下加快落后地区发展,把区域经济差异控制在一定水平之内,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学者们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大都对省内市域、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研究,较少与周围的省份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选取浙江、江苏、湖南、河北作为安徽省比较分析的对象。一方面,这些省份与安徽省毗邻,处于相似的环境和邻近的地理位置,便于比较分析;另一方面,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河北省在某些方面比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借鉴性较强。本文依据相关的经济竞争力指标及指标值,运用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为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
三、安徽省经济竞争力的比较情况
本文以2014年国家及这五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进行整理得表1。
由表1可知:安徽省与其毗邻的四个省份相比,在第二产业增加值,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这二个指标上取值较大;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处于中间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就业率,批发和零售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餐饮和住宿增加值,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这些指标值相对较低。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安徽省与其毗邻的省份相比在一些经济竞争力指标上较低,经济竞争力较弱。地区生产总值与其毗邻的省份相比处于最低的水平,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城镇人口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批发和零售增加额及居民受教育水平这些指标是相互影响的;第三产业,餐饮和住宿业,交通运输业等也是相互作用的。通过比较、综合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与其毗邻的省份相比安徽省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即服务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扩大就业以及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安徽省城镇人口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批发和零售增加额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或者较低的规模,说明了安徽省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能力不足。这些经济竞争力指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提高就业率能够缓解社会压力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
第三,安徽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低,固定资产投资额能够折射出一个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基础设施越完善越能拉动经济的增长,安徽省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较小,说明了安徽省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第四,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说明了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情况,对外贸易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利互惠,调剂稀缺与过剩,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安徽省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额处于五省中的中间水平,说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不足,对外贸易经济市场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第五,工业增加值能够说明该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安徽省的工业增加值相对较低,说明了工业不够发达。
第六,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之间的桥梁,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高科技事业的发展能力、加快科技的传播与科技人才的流动、发展商品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安徽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处于中间水平,说明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安徽省的教育普及度较低与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给国家提供多专多能的人才,创造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因此教育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很重要。
五、对策及建议
安徽省的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要继续保持;第一产业、对外经济贸易、技术市场发展处于中间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而在其他经济指标发展水平较低,可以借鉴毗邻省份具有优势的发展模式,同时发挥本省的优势与特色。
第一,安徽省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可以借鉴浙江省以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为中心,在旅游收益、投资规划、人才培养和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积极努力,在旅游产品上发挥本地区旅游特色,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安徽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如合肥、黄山、池州等市有着许多5A级4A级风景区,应充分利用本身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旅游业,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旅游交通建设,实现由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转变的发展模式。
第二,对于城镇人口就业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低的情况,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采取相关的政策,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再者发挥本省的特色,利用本地剩余劳动力和丰富自然资源引进企业;其次,拓宽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量的增长带动了产量的增加,提供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就业机会,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此外,安徽省社会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较低,应向江苏学习加大零售业资产投资,提高增长力水平;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者素质等策略提升本省零售业竞争力。
第三,安徽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低,应借鉴江苏省优化调整政府投资重点,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三次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投入力度,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等发展策略。
第四,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水平与浙江省、江苏省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应学习浙江外贸转型应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发展传统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挖掘新的竞争优势;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内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方面;努力提高外贸竞争优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不断增长有效机制的形成。
第五,安徽省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学习江苏省的工业转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发展产业集群应依据区域经济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为突破口,着力于制定规划、开拓国际化经营、提升技术水平;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以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特色产业。
第六,安徽省各行业的发展水平都折射出人才的短缺,与教育普及度及受教育程度较低也相对应。首先应该学习毗邻省份吸收机制,提供人才支撑。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提高薪资水平及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以吸引优秀毕业生与发达地区人才,以培养具有优势的经济竞争力。其次应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通过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培养并积累了人才。再者政府应扩大县乡教育规模和增加义务教育投资,保障乡村居民受到基础教育。
最后,安徽省应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与沟通,学习借鉴外省有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本省可与周边省份互相免费开放旅游景点,可以刺激消费,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等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将本省和邻省的原材料或其他资源进行捆绑销售给有需要的第三方,销售时再给予折扣,这种方式给第三方提供了更加便利及优惠的价格,从而提高了对外销售的竞争力;定期去周边省市实地考察一些发展好的企业、工厂等,借鉴其具有优势的经营模式、策略等。
参考文献:
[1]万蓉蓉.江苏省城市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3.
[2]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01).
[3]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
[4]王纤纤.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5]周涛涛.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6]徐绮阳.安徽省区域间经济竞争力评价[D].兰州商学院,2013.
篇3
关键词山区公路滑坡原因处理方案
湖北省恩施州处鄂西南山区,全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位于东径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30°40′00″,属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全境绝大部分是山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属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湿润性气候。国道209、318均穿越恩施境内,属山岭重丘二级公路,公路填挖高度比较大,改变了原自然固结山体的受力、排水等因素,因而常出现边坡滑坡现象。现对造成滑坡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案作如下分析。
一、滑坡的原因
1、恩施境内公路线路为山腰线和穿越山脊线,路基横断面多为路堑断面,由于公路的开通,破坏了山体的自然平衡。
2、在公路排水沟修筑后,因机械车辆或者外界因素的破坏,导致雨季时,雨水通过排水沟渗入土体中,形成一破裂面。
3、路堑边坡表层为土,渗水性较强,受到雨水的冲刷时,大量雨水渗入滑坡体内,使土体潮湿软化及膨胀,降低了土的强度,土体重量的增加和C、∮值的减少使土体产生剪切破坏。
4、原来的路面设计为泥结碎石调平层+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沥青面层,无防水结构层,雨季存在有雨水渗入路基,导致路基软化、整体沉陷。形成整体下沉滑坡。
二、滑坡的防治
对于恩施州境内路段滑坡的防治,可从以下几方面结合进行。
1、减重
减重就是在滑坡后缘挖除一定数量的滑体而使滑坡稳定下来。它适用于推动式滑坡,并且滑床上陡下缓,滑坡后缘及两侧的地层稳定的情况。滑坡减重只能减少滑体的下滑力,不能改变其下滑的趋势。因此,减重常与其他整治措施配合使用。路段滑坡体的坡度大约为1∶1.26,现把路段的路堑边坡1∶0.76改为1∶1和1∶1.25,除下边坡采用1∶1以外,其余均采用1∶1.25,并且每8 m设置2 m宽的平台。路堑边坡确定之后,可分别验算现滑动面的稳定性(采用残余强度或相应的C∮残、∮残值,C∮残=14 kPa,∮残=0,r=20.4 kN/m3)以及现路堑边坡土体的稳定性。求出最危险滑动圆弧的圆心和滑动面,采用极限强度t极相应的C极、∮极的取值,根据恩施地区粘性土取其平均值为C=26.5 kPa,∮=15.8,r=19.4 kN/m3(验算过程请参阅书籍)。
2、支挡工程
滑坡路段采用的支挡工程为抗滑挡土墙。挡土墙的基础须埋入完整岩层内不小于0.5 m,或者埋入稳定坚实的土层内不小于2m,并置于可能向下发展的滑面以下,即应考虑到设置抗滑挡墙后由于滑体受阻,滑面可能向下延伸,该抗滑挡土墙采用片石砼浇筑,墙背回填0.5 m宽的砂砾,使之形成一纵向渗沟,以减少墙背的土压力,并人为地使粗颗粒靠近墙背,并且对挡墙泄水孔的设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止堵塞泄水孔。另外,路基边沟应和挡墙一起浇筑,以防地表水下渗。抗滑挡土墙的优点是山体破坏少,稳定滑坡收效快。挡土墙的断面尺寸可分别根据现滑面从残存滑体的薄弱部分剪出时的推力以及现修改边坡在各种不利因素下的滑坡推力来确定。
3、排水
路基范围内的排水系统通过截水沟、平台水沟、边坡的排水,以及纵向边沟和路拱横坡收集路基范围内的雨水,再通过边沟或涵洞把水尽快引出路基以外,使路基范围内的土体保持相对的干燥状态。
①、截水沟:应设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 m以外,收集滑坡体以外或路基以外的地表水,应予拦截引离,采用浆砌片石铺砌。
②、坡面平台沟:采用浆砌片石加固,收集每层的坡面水,通过纵向排水,把水尽快汇集、引入到截水沟中,其作用是分层拦截地表水,避免由于汇水面积过大而引起的边坡冲刷破坏。
③、坡面的防护:对路堑边坡的绿化工程是配合地表排水的一项有效措施,特别对渗水严重的粘性土滑坡和浅层滑坡效果显著。喷草子不受季节性的影响,边坡面草可滞缓坡面径流流速,防止冲刷,减少下渗,避免坡面泥土淤塞沟槽。
④、对下边坡采用人字架型浆砌片石骨架加喷草子来稳定路堑边坡。
⑤、针对恩施州境气候地理环境可采取公路沿线横向多排植树。
4、路面封水处理
沥青路面封水处理可在铺筑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后洒布乳化沥青透油层,同时沥青混合料下面层施工结束后可洒布PC-2乳化沥青下封层。水泥混凝土路面封水处理可直接在水泥混凝土面板上铺筑PC-1、PC-3乳化沥青上封层。路面封水处理即可起到防滑作用,同时可防止雨水渗入路基,保证路基干燥,路基强度稳定。
5、长期养护修复
篇4
论文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金融信贷业务,区域经济增长
所谓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这些区域的金融结构差异、差异互补和相互关联构成一国的区域金融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区域资本特殊的聚合功效,还表现在对区域经济显著的结构调整作用,通过这种调整可以产生经济结构重组的结构动力。[1]
一、区域金融信贷业务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分析
(一)区域金融信贷业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1、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增加贷款投放是启动投资和消费,进而启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投资需求的大小和多少直接取决于投资能力、投资机会和投资意愿。其中最重要的投资能力就与企业盈利和融资条件有关,银行贷款谨慎甚至惜贷的情况下,企业投资能力的下降不可避免。从而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2、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体系中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变,还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抑或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和产品竞争力的迅速增强,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2]调查表明,科技投入缺乏是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
3、通过资金优化配置机制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区域经济增长,除要增加储蓄及投资总量外,还必须保证储蓄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投资结构的协调。投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比投资数量更重要,减少低效率的投资和增加新投资在本质上一样重要。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使资金在整个社会实现重置和分配,同时金融体系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起到以金融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增长决定区域金融信贷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能增加储蓄,促进货币循环。区域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后,更多的个人和企业会选择储蓄,从而增大储蓄的规模,这就等于扩大了放贷的容量。因此经济越发展,金融系统就越发达、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或者储蓄上。[3]
2、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着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率决定金融效率,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会改善金融交易者包括金融资源供给者和金融资源需求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融资者的满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从而提高金融效率。[4]同时,区域金融效率还要受到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可以引起金融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融资结构,影响金融效率。
二、安徽省银行信贷业务概况
(一)、储蓄存款同比多增,企业存款同比少增,外汇存款延续降势。中国人民银行合肥支行信息,指出我省07年6月末,金融贷款增加较多。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919.1亿元,比年初增加819.3亿元,同比多增19.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408.9亿元,同比少增30.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5753.2亿元,比年初增加621.2亿元,同比多增128亿元,其中短期工业贷款比年初增加73.4亿元,同比多增47.8亿元。
(二)、贷款周转速度加快,实际增加企业可用资金。2005年安徽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累计发放3974亿元,比2004年增加1325亿元,增长33.3%。人民币贷款周转次数为0.82次,同比加快0.1次,周转天数比上年同期缩短61天。
(三)、现金收支量大,连续五年净回笼。1-12月,全省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支同比增长1523.8亿元和1492.3亿元;现金回笼288.6亿元,同比多回笼31.5亿元。其中商业销售和服务业收入仍是回笼资金的重要渠道,占总量的18.5%;储蓄存款净回笼现金占总回笼的2.7%。[6]
三、区域信贷业务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安徽省为例
(一)实证分析
安徽省的贷款存款和GDP各项数值参见表一,该表揭示了安徽省86年到05年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从金融资产总量来看,安徽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都呈现出一种加速上升的态势,这一特点在1999年以后表现的尤为明显。1986年存贷款余额总和为378亿元,而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0468亿元,增长了10090亿元,增长了26倍。而从GDP来看,近年来,安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发展速度稳步加快,从2000年的8.3%,2001年的8.06%,2002年的8.9%,2003年的9.2%,上升到2004年的12.5%。1998年以来,首次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2000年以来,安徽省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期,贷款增长速度迅猛,人民币贷款从2000年的9.36%增至2004年的17.6%,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率由2000年的1.13%上升到2004年的1.41%,显示出投资和产出的增长,信贷需求增长之势.[7]
表一、安徽省历年贷款额和GDP(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年份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存贷款总和
GDP
金融相关比率
1986
141.17
236.85
378.02
382.8
0.99
1987
175.71
279.97
455.68
442.4
1.03
1988
202.35
322.12
524.47
546.9
0.96
1989
231.85
358.84
590.69
616.3
0.96
1990
293.44
446.03
739.47
658
1.12
1991
397.01
560.79
957.8
663.6
1.44
1992
482.53
681.33
1163.86
801.2
1.45
1993
612.96
828.03
1440.89
1069.8
1.35
1994
832.62
1036.71
1869.33
1488.5
1.26
1995
1111.72
1279.25
2390.97
2003.6
1.19
1996
1422.61
1535.84
2958.45
2339.3
1.26
1997
1704.04
1906.17
3610.21
2670
1.35
1998
2004.29
2152.53
4156.82
2805.5
1.48
1999
2186.5
2180.9
4367.4
2908.6
1.5
2000
2485.5
2384.9
4870.4
3038.2
1.6
2001
2907.33
2605.39
5512.72
3290.1
1.68
2002
3449.23
2941.59
6390.82
3553.6
1.8
2003
4275.02
3499.4
7774.42
3972.4
1.96
2004
5125.59
4006.18
9131.77
4812.7
1.9
2005
6068.79
4399.25
10468.04
篇5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重庆市永川区边陲小镇吉安的经济概况以及该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定位、总体思路和围绕既定的目标制定了五大发展举措等三个版块来透视一个小地方的成长历程。希望以此来探索如何发展镇域经济,如何使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别。分别从培育“五朵金花”、打造“多彩果乡”、激活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科技助农、建立二大致富基地等五方面举措介绍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村经济。
关键词 :吉安 五朵金花 二大基地 定位 镇域农村经济 举措
一、吉安镇地理气候和经济概况
镇域农村经济是全国农村经济的组织细胞。发展镇域农村经济事关县域农村经济、区域农村经济、全国农村经济。现就吉安镇近几年经济成长之路做一个认真梳理。吉安镇位于永川南部,地处黄瓜山山脉,自然条件适宜,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6.5至17.5之间。季节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地处川渝交界处,连接泸洲的新旧两条永泸公路横贯全境。区域优势明显。据镇统计办统计:全镇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990元,同比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5年1月20日在国新办会上公布,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由此可见,吉安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远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二、因地制宜确立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
镇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吉安镇的定位和总体思路是:
(1)锁定三大目标:水果大镇、工矿强镇、乡村旅游;
(2)发展三大产业:多彩果业、科技牧业、新型矿业;
(3)发挥三大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域产业优势;
(4)实现三大愿景:沿边重镇、秀美乡村、幸福吉安。
三、制定加速发展镇域经济具体举措
1、发展特色农业,精心培育“五朵金花”,打造“多彩果乡”。
吉安镇地处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温润天然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土壤质地,孕育出“五朵金花”——尖山富硒梨、三和蓝莓、一心杨梅、箭杆李子、高峰纽荷尔脐橙。年产各种水果3万吨,为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750元。建成了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拥有2.1万亩优质梨,8000亩纽荷尔、200亩箭杆李基地。其中,1200亩的七彩·蓝莓园,年产鲜果25万斤,实现产值25000万,也带动了周边农民47人就业。建成了是名副其实的“多彩果乡”。
2、依托“五朵金花”,激活民间活力,做活全镇乡村旅游。
吉安镇积极招商引资,全力推动后黄瓜山乡村旅游四季果园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尤其是投资建设以蓝莓为主题的健康休闲观光园,占地1200亩,其中蓝莓种植400亩,临湖花海20亩,苍翠林风体验区280亩,休闲娱乐区320亩,拟建成具有较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并为吉安镇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这是目前川渝两地最具规模的蓝莓种植园,积农业观光、康健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吉安镇在园区精心打造了十大赏花胜地,和十二家卫生、安全、舒适的餐饮、住宿企业。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住的舒心,这直接给当地农民和商家增加了300多万的收入。尤其是带动了地方土特产品的生产消费。吉安镇还积极利用每月3月举办永川梨花节、在各种水果成熟时节举办采果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万亩梨花园。这也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养殖业,游客乐于购买土鸡、蛋、自酿蜂蜜等出售,增加了农民养殖收入。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充分激活了民间活力。
3、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对“五朵金花”进行深加工。
当地两家酒厂加工梨子酒,梨子膏、蓝莓酒出售,销售情况很好,年销售10万斤。
4、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
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吸引资本下乡,做强全镇特色农业。一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积极改良品种和引进新品种,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二是引进了民间资本投入,建立了储存量达5千吨级果品保鲜超级水果冷藏保鲜库。现代科技设施、设备大大的延长了水果的储存期限,并保持水果的营养价值;也有利于农民在市场过剩,农产品价格过低时,暂缓销售,等待更好的商机。
5、建立“二大致富基地”,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试点基地。对镇内10名重点乡土人才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帮扶。尤其是技术上采取“单独辅导、专家跟踪服务、实践操作指导、组织培训”等方式进行悉心培育,以达到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目标。如:吉安镇由一乡土人才新建立了一家3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农户饲养。
二是创建了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尤其是今年矿业经济受市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创建这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尤为重要。因为它增加了当地农民就业收入,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确保了农村经济整体平稳运行。吉安镇通过招商引资力度,新增了一批工业企业落户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以达到以工促农的效果。再者,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产业,工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能切割而谈。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吉安镇通过“多彩果业激活农村乡村旅游;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特色农业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以此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新经济。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77-04
一、引言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共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建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作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实验田和桥头堡,上海自贸区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着难得的范本和经验。与此同时,陕西省正值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以及“关天经济带”、西咸新区国家级新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本文通过对上海自贸区一年来金融改革开放特别是外汇管理政策方面的实施政策和经验成效梳理,为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由贸易实验园区(以下简称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发展所需外汇管理政策支持提供思路,为探索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新模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情况
(一)上海自贸区基本情况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在上海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该实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9月29日正式挂牌开张。实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核心)、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1-8月,上海自贸区(企业)进出口货值达到500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2%,其中,进口3700.4亿元,同比增长8.9%,出口1303.6亿元,同比增长10.1%。截至2014年9月中旬,区内共新设各类企业1.2万余户,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超过3400亿元。经过一年的发展,上海自贸区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我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实验田。
(二)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情况
为保障自贸区内各项金融工作进展顺利,人民银行协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各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自贸区建设政策,明确了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共同构成了金融支持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上海自贸区新设金融及类金融机构等超过3000家,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累计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的意见和13项实施细则(如表1)。
(三)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政策主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要求,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该细则按照服务实体经济、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有效防范风险、“成熟一项、推动一项”原则,实施经常项目、直接投资、对外债权债务、企业集团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结售汇管理等外汇管理政策创新措施(如表2)。
(四)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政策的启示和借鉴
一是大幅度的简政放权。从具体内容看,不仅简化了区内主体和境外之间经常项目交易单证的审核,直接投资外汇登记的手续,还率先在全国实行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赋予企业结汇选择权,规避汇率风险;同时,还取消了相当部分的债权债务行政审批的手续,促进了跨境融资的大幅度便利化。在改进外债风险管理的前提下,赋予了微观主体更多的境内外融资的自主选择权。
二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通过深入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制度更加开放透明。据了解,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负面清单以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制全部改为备案制;企业准入由“一个部门、一个窗口集中受理”;服务业23项开放措施全面实施。
三是促进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的发展。通过改进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外汇资金池及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各项试点的政策,大幅度放宽试点企业的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和账户管理,有利于总部经济在自贸区大面积的集聚。
四是积极支持融资租赁业务在自贸区快速发展。允许非金融类融资租赁公司境内收取外币资金,简化飞机、船舶等大型融资租赁项目预付贷款手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地便利了区内融资租赁业务开展,促进区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五是对系统风险的零容忍。加强统计检测的分析预警,严格履行外汇数据信息报送义务,督促银行、企业等按照现行外汇管理规定,主动报告异常或可疑情况,防止异常跨境资金的流动;完善外汇收支预测、预警体系,对银行和企业的可疑情况进行提示;依法开展现场核查和检查,实施分类监管;在出现重大风险时,可以及时调整政策,采取临时性管理措施。
三、外汇管理政策支持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建设的借鉴与探索
近年来,陕西省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已经获批建成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出口加工A区和B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咸空港保税物流中心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西咸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5月,《西安国家航空城实验区规划》获得国家民航总局批复,空港新城成为全国首个国家航空城实验区。2014年10月17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整合空港新城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依托西安海关特殊监管区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家海关口岸,积极申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设立空港新城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物流枢纽,建设国家航空城实验区。从国家战略到陕西省的决策部署,以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为承载,大西安、大空间的地缘优势不断被深入挖掘,陕西推动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建设逐步深入。
(一)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前瞻性开展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建设外汇政策设计
一是研究与贸易自由配套的外汇支持政策。进一步简化经常项目业务流程。建立前台“一站式”外汇业务服务体系,简化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单证审核流程。支持企业集团经常项目集中收付汇与轧差净额结算。督促银行按照“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尽职审查”等原则办理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手续。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主体监管,对园区内重点企业建立一对一定点联系制度。探索差异化管理方式创新,鼓励园区内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便利跨境贸易。
二是研究与投融资便利配套的外汇支持政策。进一步放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简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手续,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及变更登记下放至银行办理,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探索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途径,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与创新,推动中国-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项目在陕西落地,探索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中心,推进丝路基金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战略能源中发挥作用,促进陕西与中亚各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金融合作关系。
三是研究支持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的外汇支持政策。结合陕西企业发展特色,鼓励西电集团等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改进外币资金池及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政策,放宽试点企业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及账户管理。便利金融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
四是研究支持融资租赁业务的外汇支持政策。取消区内融资租赁公司办理融资租赁对外债权业务的逐笔审批,实行登记管理。融资租赁类公司开展对外融资租赁业务,不受现行境内企业境外放款额度限制。鼓励合格外商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租赁外债业务,促进园区内企业通过开展设备融资租赁获取先进技术设备。允许非金融类融资租赁公司境内收取外币租金,解决货币错配问题。简化飞机、船舶等大型融资租赁项目预付货款手续。
五是研究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外汇支持政策。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调整辖内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政策,鼓励园区内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加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即期结售汇和衍生产品交易。便利银行开展面向区内客户的大宗商品衍生品的柜台交易,帮助企业规避大宗商品价格风险。
(二)深入外汇管理改革,创新性开展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外汇管理机制建设的探索
一是建立新常态下以负面清单为主的外汇管理政策取向机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区外汇管理也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势,采取负面清单的政策取向,对现有外汇政策进行有效整合,打破经常、资本等条块分割的外汇管理模式,实现包涵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国际收支申报等全口径外汇业务的企业主体管理,探索建立以负面清单为主的外汇管理政策取向机制,进一步减少市场主体运行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为涉外主体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建立跨部门监管政策配合的协调机制。自贸区建设涉及商务、海关、工商、税务、财政、人民银行、外汇局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政策不协调和沟通不畅将导致自贸区管理的盲点和空白。在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区建设中,一方面应推动跨部门监管政策协调的顶层设计,联合国际海事、各地海关、港口、税务、公安等部门搭建第三方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形成监管合力;另一方面,在推动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区建设中,应更好地协调商务、发改委、税务、海关等多个部门,探索建立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区建设跨部门联合监管协调机制,减少政策冲突和监管冲突,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提升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的执行效率。
三是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通过将现有的多个外汇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和连接,探索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内数据集中采集和集中监测体系。通过设计科学的指标校验关系、合理的指标预警值和判断风险的指标编制,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加强对园区内企业统计监测与预警分析,有效防范外汇收支风险。指导督促银行切实履行代位监管职责,主动报告异常或可疑情况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强化非现场检测与现场核查检查,实施分类管理,将外汇违规信息纳入金融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大违规和失信惩戒力度。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汇管理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参考文献
[1]冯宗宪.中国向欧亚大陆延伸的战略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线路划分和功能详解[J].人民论坛,2014,(4):79-85。
[2]孙媛媛.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效率评价与差异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J].丝绸之路,2014,(12):20-24。
[3]谭林,魏玮.产城关系视角下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8-64。
[4]吴绒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J].丝绸之路,2014,(18):5-7。
[5]张亚斌,马莉莉.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问题的述评及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4,(9):101-105。
The Referen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Xi’an Free Trade Experimental Zone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ZHAO Fei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一 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展政策参与的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断拓展的国际化视野,即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就其综合性而言,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而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 域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内容滞后化。
根据我们对全国15所重点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授课情况的网络调查,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在所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1所高校7年内没有更换过新教材,至今所使用的教材还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流行的那些版本。二是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框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学大多是围绕实际问题与任务进行对策性研究,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造成该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停留在“浅显易懂”的水平上。三是教学内容界定不清。对于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笼统,造成授课重点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多年来一直沿续着“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而学生则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记笔记、下课全忘记”。导致上述情形的原因固然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但更多地出自教师教学中的“僵化、“零散”、“固守”:所谓僵化,即将教学内容当作僵化的教条和现成的结论进行灌输,缺乏具体化、直观性;所谓零散,即只重视对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传授,缺乏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融合贯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片面和孤立;所谓“固守”,即只重视对课本规定内容的分析,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的实用性不强。
3. 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尽管建立教学考核制度已得到普遍共识,但是现有考核方式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学考核目标错位。对教师往往简单采用一系列量化指标给教师“打分”、“排序”,很少关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优势与潜能等方面;对学生则只是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二是教学考核主体单一。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只看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则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在基于共同利益下达成互利串谋,从而使教学考核结果失真。三是教学考核过程简单化。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期末考试形式进行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
三 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途径
1. 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根据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理论基础。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博弈论、内生的增长理论、后福利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建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价值。
(2)应用。区域经济学本身是为了解决实际中区域问题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区域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宏观、中观领域里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包括区域发展模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地方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城市竞争力、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区域分工与合作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诸多方面;微观领域研究则涉及企业区位选择、企业迁移、企业组织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等经济活动,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另外,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制定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也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
(3)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官方统计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逐步走向计量化,强调运用数理模型方法对区域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大发展,近年来区域经济学中空间计量分析的应用越发增多。同时,决策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不断地被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之中。
2. 强化实践型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课程,成功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应强调实践型教学,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由传统单向被动的灌输型教学转变为师生间互动交流与研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授知识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开展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培育批判、研究、质疑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适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案例教学是区域经济学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现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动态性,其案例应该是对现实热点问题和学生们普遍关心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互动的组织形式可多样化。既有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的个人案例,也有学生之间合作的小组案例;既有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口头的案例讨论等。 转贴于
模拟教学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始得到关注。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如何捕捉区域发展非均衡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有利或获利机会,如何有效率、低成本地去广泛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便最终实现既定目标,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体验区域发展变化规律,进而灵活地做出区域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方法的局限性。
3. 实施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着力提升教学效果。
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即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字、图形、影像、语音等方式来演示教学内容,代替传统的单纯依靠老师讲授和板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动画的屏幕演示,将区域经济学中许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复杂的逻辑关系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将大量原来需要在课堂内进行的板书工作通过课前制作的教学软件演示出来,课堂的课余时间增加,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授和组织教学活动。
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并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之短。具体来说,一要遵循目的性、最优化原则。即多媒体手段和内容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学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选定,当用则用,不适则弃,讲究实效,切不可为追求时尚,不顾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使用,否则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二要注意多媒体技术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即根据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去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既要注意选择效果最好的来运用,也要考虑它们能否优化组合的效果,充分发挥各种多媒体技术的最大效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三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即教师必须控制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地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优化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4. 完善教学考核方式,保障教学效果。
教学考核应涵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二者都不可偏废。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上,应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讨论、考勤等多种形式,其中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记录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考核方式中应特别加入社会实践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和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法上,则要着力改变目前简单地由学生给教师教学打分的做法,注意结合其他一些方式如教师互评、教研室集体听课、督导组听课等,广泛参考多方面主体的意见,增加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应注重营造公开、透明、民主的氛围,各方共同参与、民主协商,通过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 ].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1)
2. 罗静曾菊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几个新特点刍议[ EB /OL ]. http: / / cre. org. cn / , 2006 - 10 - 08
3.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 ].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篇8
【摘要】区域经济学是具有前沿性、实务性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区域经济学教学问题探讨,提出本学科教学深化的意义与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特别对于其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意义
1、深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由于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新型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深化有助于本质上提升本科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深度和能力。
多数学生认为其乏味枯燥,太理论化,并不实用,并未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性。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将会使学生的思想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全新层次的认识并达到一定深度,会激发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探究本学科知识,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到区域经济学真正的内在意义,并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能真正解决区域经济学的实际问题。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最终对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改革,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意识到我国区域现状,从理论的课内知识来了解我国各省的非平衡发展现状,根据实际这种现状,来分析比提出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正确地深刻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内在本质,最终能将区域经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中来。
2、深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区域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好完成任务。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一次新的飞跃。使教学实践中的如师生关系不平等、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得到解决。也会使得高校的区域经学教学质量从不太成熟到成熟阶段有了一个大的迈步,使整体教学质量上有所提升。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重性、复杂性导致学生理解和掌握不易
区域经济学教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显著不同点是,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远远没有和国际接轨,高校处于自我发展阶段。这一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每个体系又表现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后果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统一,影响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大量难以记忆和理解的名词概念、复杂的区域结构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联系过程及其区域政策等等。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于课时的分配也因学生的差异难于统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无从入手,难以消化。
2、区域经济学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但并未完全运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在必要的时候展示教学课件,无法用影像来形象地解释具体问题,使得区域经济学的问题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学生往往无法明白;区域经济存在着“新行性”,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展示模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现在大多数老师还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授课,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上述硬件设施的限制,老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传统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问题是决定教学环节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师资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等。
高校教授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一般数量都较少,教师代课任务较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资方面还存在教师缺乏对区域经济的深入了解,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国外先进的区域经济学专家进行术交流,而且高校本身在这方面为教师创造的机会很少,结果导致师资与国际接轨方面难以满足培养国际性的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
4、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欠缺
受传统思想影响,区域经济学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大多发达国家不但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教育。但是区域经济学课程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只是理论授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校内外实习基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大都在筹建过程中,影响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校外实习基地当今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没有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如此,毕业生的实习显得太仓促,太草率,有些“形式化”的感觉。而且毕业前的实习也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最终导致实习并不能体现出它本来的意义。毕业生论文针对实践问题的联系与深入探讨方面还很欠缺。
四、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对策建议
1、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多重性,通过案例突破重点和难点
构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区域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区域经济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优秀教材。尽可能统一区域经济学教材。但教学内容的改革绝对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性问题,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按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中,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以适用、实用为基本原则,注意向学生传授先进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重点和难点增加案例教学,在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中,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是教学中“教”的主角,学生是“学”的主角。如何使双方都能够有效进入教学角色,是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增加案例教学部分,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角色转变,提高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2、积极完善硬件设施,改变教学方法
大力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构建完善,,以确保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前提,以有效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做自己的电子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影像资料,有效地利用电子授课设施,提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传统看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熟练掌握有关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还应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话题,案例等的交流,交换意见。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在课后,教师分配给学生课后任务,这样学生在课后也有时间去了解一些其他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3、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增加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未来的专业课程教育常设稳定的中坚力量。确保区域经济教学的稳定发展和质量提高。
尽力积极扩大国际与国内校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设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尽量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非课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区域经济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努力培养出一支动态、稳定的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4、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首先,对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要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根据进步的需要,注重跟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候,除研究生积极吸纳外,本科生中的优秀者也应该参与进来。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本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二是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想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在毕业生之前尽量找到对应的实习单位让学生有时间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生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号召学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国内学术会议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学习能真正深入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2]毛久措:管理学课程本科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徐年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8(7).
[4]王冬: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社会服务 研究综述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比较重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为国内职教界的热点论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杨虹认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杜祥培认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他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存在价值之所在;二是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发展动力之所在;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标志之所在。
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与内容研究
1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学者们对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功能定位。廖惠卿认为,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为:学校对接社会的纽带,教师水平提升的途径,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高维峰从高职院校与社会有效互动的角度,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可分为实现基于资源互补的社会服务、扩展至校外教学的社会服务、推动人才养成的社会服务。(2)服务区域定位。霍丽娟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张效民认为,普通高职院校的服务区域,或只为本地区服务,或最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的同时兼顾全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区域则要广泛得多,大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的同时还面向全国。(3)服务层次定位。以技术服务为例,在低层次技术、中间技术、高新技术三个层次技术中,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以提供中间技术服务和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为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可开展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工作。(4)服务形式定位。霍丽娟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张效民认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除了成为上述“三个中心”之外,《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超越了区域性的空间范畴,要求增强高职院校向区域外的辐射力;二是增加了新的社会服务内容,明确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
2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国务院的有关文件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阐述得非常明确:“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学界据此进行了更广泛却也更具体的多元性阐释,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观点:(1)三元说。邱开金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服务,二是技术服务,三是科研服务。杨光宇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三是满足周边院校、中西部院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2)四元说。吴一鸣、哈满林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供人才支撑;二是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促进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张琼、桑雷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责任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企业发展;二是服务社区建设;三是服务区域文化发展;四是服务新农村建设。仇雅莉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开展职业培训,为社会、行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三是开展技术服务,为行业和企业解决应用技术难题;四是对口支援与交流,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3)五元说。苏文锦认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责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技术传播;三是技术推广;四是技术培训;五是技术服务。周世青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应该突出“五个重点”:一是专业服务,以调整学院专业结构,重组专业体系为重点;二是科技服务,以参与行业、企业的课题研发为重点;三是培训服务,以具有突出优势的岗位培训为重点;四是志愿服务,以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行业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重点;五是文化服务,以参与所在社区、区域的文化建设活动为重点。
三、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1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刘志范认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七种:一是明确服务理念;二是调整专业结构;三是丰富办学模式;四是拓展服务内容;五是理顺运行机制;六是参与高新技术攻关;七是提供送教下乡服务。王一群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一是高职院校要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共识;二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四是推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五是服务区域经济,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
2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刘锡奇、崔承刚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模式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模式、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模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联合研发模式。邱开金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范式主要有:一是基地式服务型,就是以基地共建为平台,着眼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共建行业或企业的合作,实现服务社会之目的;二是项目式服务型,这是依据行业或企业的生产、研发之需要,学校发挥学科和专业人才的优势所开展的互助活动;三是教育集团式服务型,这是社会教育资源和高校教育资源高度整合并优化重组机制下的服务模式;四是活动式服务型,这是动态化、高灵活性的一种借助“活动”完成的服务方式。黄生文、张文波、张小平认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运作可采用:一是跨越式发展模式;二是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模式;三是企业办学或企业管理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特点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五是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模式。
四、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王一群认为,当前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没能充分利用,课程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没有突出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叶华认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服务方向的游离;二是高职院校服务群体和目的单一;三是高职院校服务深度和能力不足。周世青认为,高职院在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工作不够主动;三是联系不够紧密;四是服务不成系统。任君庆、王义认为,近几年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大多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多。周世青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原因一是认识上的不到位,二是能力上的不适应,三是机制上的不完善。
五、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与途径研究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方美君认为,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主要有四条:一是转变服务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服务的主动性;二是明确服务定位,突出服务特点,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三是加强内涵建设,培育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四是加强法制建设,争取政府、企业支持,强化服务的规范性。祖天明认为,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办学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二是构建科学的课程和培训体系,打造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环境;三是进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为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四是进一步完善校企共育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为社会服务的基地。顾丹霞从六个方面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了阐释:一是主动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增强专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零距离对接;三是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加大社会培训力度;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在科研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五是牢记社会责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六是构建辐射网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研究
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贺修炎、欧阳培城总结和阐释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包括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模式、校企合作的科技服务模式、对口支援社会服务的“贵州模式”、课程班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和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的学生社会服务模式等。
2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陈建新等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探讨了高职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四个适应”即办学方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专业设置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教学改革适应就业转型需求,“三个联动”即学院发展与区域发展联动、学院发展与城市建设联动、学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联动,“两个承接”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重任,实现“一个打造”即打造高水平示范院校促进地方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廖惠卿等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阐释了高职院校要走颇具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文中总结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社会的实践经验和办学思想,“主动更新观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为社会服务的保障能力”“建立服务机制,营造为社会服务的内部环境”“拓宽服务内容,构建为社会服务的开放模式”,科学构建了“一依托三适应”即依托行业,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政府的开放办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了“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闯出了一条从订单培养到“教学工厂”颇有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
七、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展望
篇10
关键词:旅游业 区域经济 发展关系
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基础和保障。
1.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正面影响。随着旅游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效益的研究文章越来越多。王瑜在《旅游业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研究》一文中从产业发展,经济总量增长,劳动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针对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章还有一些,如《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以秦皇岛为例》,《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旅游区域经济效益――安徽黄山市案例研究》等。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 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化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一和第二产业逐渐下降。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可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此外,旅游产业的相关产业众多,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优化和互补。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与代码》,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间的内在关系,将旅游业的相关行业部门分为旅游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三个层级。其中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4个,间接影响的行业有41个,引致影响的行业有21个。由此看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调整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而且也带动各个产业的相互发展。
1.1.2 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中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旅游业的就业层次比较丰富,其职位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可以为大量的妇女和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相关行业就业机会。中国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旅游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1.1.3 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区域经济的投资环境,反过来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得到平稳和迅速的发展。首先,旅游作为一个窗口,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本地的经济情况和地理优势,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了解,为投资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合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极大方便了投资者开办企业,考察,谈判等活动;第三,旅游业可以促进人员和信息的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1.1.4 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区域财政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地方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尤其是增加相关行业的税收收入。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是指区域内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消费的综合。旅游的财政收入是指与旅游所有相关行业的税收总收入之和。因此,旅游收入对一个区域的GDP 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区域的GDP,而且还可以间接促进区域的GDP。旅游业的发展促使相关产业企业的迅速增长,可以增加区域的经济总收入和地方的相关财政收入。
1.2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大多研究都集中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效益,很少有人研究旅游业的负面效益。依绍华在《旅游业的负面效益》一文中指出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给区域经济带来诸多好处,但也不可避免的有许多负面影响。文章还从物价上涨,区域收入漏出,影响当地居民的复利收益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从分析可知,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影响产业结构。产业多样化不仅可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大力发展旅游业,会使区域经济倾向于旅游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会使大量的劳动力从事旅游产业,导致其他产业,特别是农业和制造业的衰退。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又使大量劳动力抛弃农业转向旅游等服务行业,使农副产品的生产力下降。这样会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恶性循环,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化,而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会影响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