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06-15 17:3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常州 213164)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一直受到质疑,各职业院校也是尝试了各种办法进行改进。近几年,听力理解考试更是国家大型英语考试中的必测的能力,口语测试也开始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进行尝试。如何改善高职学生的听说能力弱的现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借助行动导向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 :听说课;行动导向;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59-03
基金项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教育研究立项项目《“行动导向,听说注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究》部分成果,课题编号:14JY008。
作者简介:杨军华(1979-),女,江苏淮安人,讲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老师,主攻英语教学与研究。
0 引言
听力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时的语言输入方式,关系到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听说教学和其他英语技能的教学相比,是相对薄弱的。但是听说在语言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Long(1985)认为听力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能忽视。近几年,听力理解考试更是国家大型英语考试中的必测的能力,口语测试也开始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进行尝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亟待解决。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学生方式的改变,一些学生不需要通过高考,直接参加相关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就可以入学,这样就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薄弱科目英语不重视,甚至放弃。这样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英语词汇量少,听说能力弱,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职业英语的要求,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亟待提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1.1 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Rogers (1969)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益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与学习者具有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英语的交际应用能力反映在听力方面主要是在外企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能听懂公司人员的英语对话,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在公司人员用英语进行工作上的通知或进行简短的会议时,能够抓住重点和中心以及一些重要信息。[1]
鉴于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一学期的英语学习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具体的学习内容又是什么。笔者所带的是装备专业的学生,为了与他们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入职(Entering a company),学习在公司里的日常英语,要求学生熟悉基本句型和常用词汇,包括请假(ask for leave)、减压方法(relieve stress)、进行团队合作(team work)、谈论谣言(rumor)、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工作检查(work check)这几个小方面。
②介绍产品(products),要求学生能完成产品介绍 (product profile)、处理客户投诉(settling complaint),并调查产品质量问题(product quality)、学习销售(marketing and sales)常识、了解产品召回(product recall)的原因和情况。
③就产品问题召开会议 (meeting),涉及会议准备(meeting preparation)、会议安排(meeting arrangment)、会议记录 (meeting minutes)、会后工作(after-meeting work)、提高会议的效率(meeting efficiency)等问题。
④出差(Business trip),涵盖入住旅馆(check in a hotel)、拜访客户(visiting clients)、参观工厂(visiting a factory)、生产线(visiting assembly line)、互赠礼品(gift-sending)等方面。
⑤创业self- employment。
明确要求学生本学期学习以上几个模块涉及的知识,并将所学内容运用到设定的情景中,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
1.2 建立六阶段的教学流程
具体流程如图1。
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遇到问题时的咨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
②课前老师下达任务书,让学生课前完成相关的词汇、句型、背景知识的收集学习工作,并筛选出自己要用的句型和知识,练习熟练,确定自己完成任务的方式,比如对话、演讲、需不需要制作ppt,录音还是制作视频。
③课上老师设立适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按自己事先规划好的方式,在自己的小组内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老师从旁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④学生完成任务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记录优缺点,准备点评。
⑤学生完成自评表和小组点评表,然后各小组代表进行点评。老师点评学生表现,指出优缺点,及需改进的地方。
1.3 听说成果展示可见化和可听化
①书面作业。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交完成的听说书面作业,可以是重要的单词或词组的听写,也可以是听力的答案,检查学生上课掌握情况。
②口头作业。
课上口头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同伴提出的问题。
③录音。
要求学生将编写的对话,录成声音文件提交给老师。学生听到自己讲英语,再和听力材料比较,有助于学生提高听说水平。
④制作ppt或小视频。
学习成果的展示时,可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制作ppt、录制小视频进行汇报学习成果。
1.4 设立具体的评价体系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取得的成绩,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监察、激励与评价机制,定期检查,及时反馈。
①注重过程评价与听说能力评价相结合。
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注重平时学习能力的考核与培养。
平时成绩从语音语调、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口头表达能力、参与课堂活动多角度进行考核。让学生重视听说能力的提高。
②建立自评、小组评、老师评的多重评价体系。
学生录好的作业声音文件,放在qq群里,供其他学生点评、老师点评,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也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课上针对同学的表现,自评、小组评、老师评的方式同样适用。
③建立奖励性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对于完成作业任务质量好的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给予额外的加分。对于取得进步的同学同样要进行及时表扬、肯定,适当加分。
1.5 学生角色的不断变化
围绕所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将公司具体化,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岗位。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的身份是不同的。比如在入职阶段,学生的身份是新员工,在介绍产品时是销售人员,在会议阶段又是会议的负责人和主持人。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体会不同人的不同用语。
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听力作为口头交际的语言输入(language input),在人类语言交际行为中所占比例最大,有专家统计占到了全部日常交际行为的 45%,是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而说占 30%[2]。Rivers 在20世纪 60 年代率先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指出“说本身并不构成交际,除非所说的话被另一个人理解”,“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话语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Rivers,1966:196)[2]
鉴于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几个方面。
2.1 注重相关词汇、词组和句型的学习
英语基本知识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应用英语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这一点。
2.2 加强对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
在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比如在送礼物时,中国的礼仪认为当面打开礼物很没有礼貌,西方人却有当面打开,并表示感谢的习惯。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知识的补充。
2.3 课上强化泛听、精听与说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在上课的时候,力求让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能听明白、会写
关键词 、并熟悉常用句型。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泛听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精听可以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只有听说相结合,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2.4 督促学生做好课后泛听
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强调外界输入对第二语言习惯的作用。认为语言学习者只要接受大量语言的输入,以及伴随这种输入的体验,潜意识中就逐步在交际过程中形成思维的转化,达到一种自动化的过程。[3]学生课后的大量泛听必不可少。英文歌曲、英文电影、英文电视剧、英语脱口秀都可以是学生泛听的材料。课上英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演讲(speech)或free talk 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泛听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5 帮助学生克服听说心理障碍
许多学生在听职业英语方面的文章或对话时,会产生紧张、焦急、烦躁情绪,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而放弃整篇文章[4]。这时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先熟悉词汇、句型的方式加以避免。还可以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轻松一点的小视频、图片、英文歌曲、电影片段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学习。最主要的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 行动导向法在英语听说课中的实例及教学效果
以新职业英语视听说教程unit1 organization 为例,要求学生掌握介绍一家公司的技能。首先给学生下达任务书(表1)。
老师介绍几个介绍公司的案例供学生参考,然后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决定要介绍的公司,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学生不再等老师的答案,而是积极思考自己的办法。接着让学生收集常用的介绍公司的句型、词汇,如:1.Our company has more than 1000 employees and our production and office space covers 75,000spuare meters. 2.Our products have a high reputation for quality and desig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学生再结合自己要介绍的公司情况,小组内交流讨论决定要选用需要的句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反复演练熟练,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和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行动导向学习方式,学生不再被动的听老师讲解,而是主导了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而且学习的成果显而易见。运用行动导向法,学生的①用英语思维的能力;②用英语独立解决问题能力;③用英语口头交际的能力;④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在完成介绍公司的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能阅读英语句型、文章还要能撰写自己的公司介绍稿,要思考让自己的公司介绍与众不同,还要能听懂小组成员的见解,能向小组成员表述自己的观点,回答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修改公司介绍稿,收集的一些资料是中文的还要能翻译成英文的,能最大程度的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 结论
在英语交际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高职学生作为未来一线的工作人员,掌握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对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非常有帮助。符合现在教学的需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教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学生自由学习,更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设计,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将提高听说能力的各种方法与途径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职业英语词汇、句型等语言基础知识着手,补充西方文化知识,精泛结合,多听多说,多实践,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RiversW M.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66.
[3]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 London: Longman, 1985.
篇2
1.生源质量。
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生源,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源质量代表了各高校教科院或独立教育科研院所的水平,是“门槛”的具体表达之一。研究生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培养的是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通道,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环节会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通常来讲,我国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周期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研究生应该对所学专业及所研究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范畴,获取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灵活运用。在我国,一般将研究生课程分为三个类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维护研究生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其目的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个性,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应该讲,专业选修课程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的显著表现,对培养质量的多元化产生重要影响。
3.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研究生教育需要导师的直接性深入。指导。导师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具体科研领域,指明了每一个研究生读研阶段的发展方向,关系每一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层次,甚至对研究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产生重要的思想启发或是间接指导,他们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研究生阶段性的导航者。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锻造师。
4.科研实践。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兼具较高科研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层人才,只注重研究生的理论化素养则有“闭门造车”之嫌,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另一重要区别就在于,研究生重在科研实践,重在将深厚、广博的学科理论通过大脑与双手转换为具有学术突破价值以及社会服务价值的科研成果。当前用人单位对“社会经验足、上手快”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研究生不能踏实从事科研实践,花在社会工作中的时间远远大于科研实践,这也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线下降。
二、教育学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入学门槛较低。
正如前文所言,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的继续,教育学硕士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要影响。自2003年以来,每年报考教育学硕士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但人数上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春天。许多院校为了给本科没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补习基础知识,要额外拿出大量时间和科研经费为这些学生开设本科课程,平时的专业基础课为了顾及大多数跨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局限于基础而不敢深挖,致使研究生培养计划大打折扣。
2.课程设置“本科化”。
在我国学科体系中,教育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在研究生阶段划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等多个二级专业,呈现出专业方向多、专业口径细的特点。表面看来,专业划分的多样化有利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为专业分工做好了准备,但当前我国对教育学的分支研究滞后于教育学本身的发展,这就致使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专业方向的设置,教师的配备没有达到专业分工的要求,因此,就出现了课程设置趋向于本科,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对所在方向研究的深化,专业质量趋于模糊。
3.导师队伍紊乱。
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学硕士扩招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大多数科研院校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而这一现象大多出现在教育学重点院校,由于有些院校的某一方向为国家教育学重点立项研究站点,每年会有数以百计的学生报考这一学校硕士点,这就引发了一个导师带5个学生的现象,甚至有些院校由于教师引进迟于学科硕士点的建设,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方向或学生与导师不在同一学院的跨界代导现象。
三、教育学硕士培养标准构建
1.招生标准严格化。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当前教育学硕士招收门槛低、招收范围广,抑制了在短时期内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目标实现,我们认为,各招生单位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办法》,严把学生的基础理论关,做到认真阅卷,“手不留情”。
2.课程设置宽厚化。
课程设置是科研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体现科研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战略眼光。每所教育学科研院校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课程建设规律,教育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大学科,其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泛、涵盖历史之长久是设置课程时必然要考虑的大背景。在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各科研院校要着重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和延展性,在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时重点考虑内容的深厚性和思想的思辨性,加强学生对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使他们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多样的方法储备、深厚的思想积淀。
3.导师管理科学化。
提高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强化导师队伍的管理,制定系统的管理标准体系,增强导师梯队的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体系,在用人的初始阶段就狠抓导师的质量,筛选高素质的导师充实导师队伍。其次,要解决“多导”向“精导”的转变,减少导师带导的数量,缓解导师精力分散的压力。最后,要注重导师与学生研究方向一致性标准的建设,逐步破除由于导师资源紧张而造成的“一导多向”的怪现象,保证在导师队伍上维护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
4.科研实践有效化。
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教育学硕士应该具备教育科研与实践能力,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或实践行为,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的实践特色。制定教育学硕士科研实践标准,首先,要关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注意用人领域对教育学硕士基本素质的要求。其次,教育学研究生不能仅仅依靠发论文的方式进行质量评价,要注重建立培养过程的动态标准,对学生的科研过程进行奖励、淘汰和竞争,对科研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把关,从而给研究生以科研的压力与动力,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
四、结语
篇3
一、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生源质量。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生源,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源质量代表了各高校教科院或独立教育科研院所的水平,是门槛的具体表达之一。研究生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培养的是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课程设置。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通道,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环节会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通常来讲,我国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周期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研究生应该对所学专业及所研究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范畴,获取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灵活运用。在我国,一般将研究生课程分为三个类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维护研究生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其目的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个性,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应该讲,专业选修课程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的显著表现,对培养质量的多元化产生重要影响。
3.导师队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研究生教育需要导师的直接性深入。指导。导师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具体科研领域,指明了每一个研究生读研阶段的发展方向,关系每一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层次,甚至对研究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产生重要的思想启发或是间接指导,他们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研究生阶段性的导航者。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锻造师。
4.科研实践。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兼具较高科研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层人才,只注重研究生的理论化素养则有闭门造车之嫌,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另一重要区别就在于,研究生重在科研实践,重在将深厚、广博的学科理论通过大脑与双手转换为具有学术突破价值以及社会服务价值的科研成果。当前用人单位对社会经验足、上手快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研究生不能踏实从事科研实践,花在社会工作中的时间远远大于科研实践,这也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线下降。
二、教育学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入学门槛较低。正如前文所言,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的继续,教育学硕士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要影响。自2003年以来,每年报考教育学硕士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但人数上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春天。许多院校为了给本科没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补习基础知识,要额外拿出大量时间和科研经费为这些学生开设本科课程,平时的专业基础课为了顾及大多数跨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局限于基础而不敢深挖,致使研究生培养计划大打折扣。
2.课程设置本科化。在我国学科体系中,教育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在研究生阶段划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等多个二级专业,呈现出专业方向多、专业口径细的特点。表面看来,专业划分的多样化有利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为专业分工做好了准备,但当前我国对教育学的分支研究滞后于教育学本身的发展,这就致使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专业方向的设置,教师的配备没有达到专业分工的要求,因此,就出现了课程设置趋向于本科,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对所在方向研究的深化,专业质量趋于模糊。
3.导师队伍紊乱。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学硕士扩招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大多数科研院校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而这一现象大多出现在教育学重点院校,由于有些院校的某一方向为国家教育学重点立项研究站点,每年会有数以百计的学生报考这一学校硕士点,这就引发了一个导师带5个学生的现象,甚至有些院校由于教师引进迟于学科硕士点的建设,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方向或学生与导师不在同一学院的跨界代导现象。
三、教育学硕士培养标准构建
1.招生标准严格化。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当前教育学硕士招收门槛低、招收范围广,抑制了在短时期内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目标实现,我们认为,各招生单位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办法》,严把学生的基础理论关,做到认真阅卷,手不留情。
2.课程设置宽厚化。课程设置是科研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体现科研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战略眼光。每所教育学科研院校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课程建设规律,教育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大学科,其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泛、涵盖历史之长久是设置课程时必然要考虑的大背景。在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各科研院校要着重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和延展性,在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时重点考虑内容的深厚性和思想的思辨性,加强学生对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使他们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多样的方法储备、深厚的思想积淀。
3.导师管理科学化。提高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强化导师队伍的管理,制定系统的管理标准体系,增强导师梯队的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体系,在用人的初始阶段就狠抓导师的质量,筛选高素质的导师充实导师队伍。其次,要解决多导向精导的转变,减少导师带导的数量,缓解导师精力分散的压力。最后,要注重导师与学生研究方向一致性标准的建设,逐步破除由于导师资源紧张而造成的一导多向的怪现象,保证在导师队伍上维护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
篇4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就业对策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从独立到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20几年,但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1987年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2007年,已增至49个。[1]
截止到2006年,我国每年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约180人,历届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在就业激烈的大背景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据2007年的一份就业调查显示,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普遍认为就业较难,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9届职业技术教育学毕业生为例,24名同学普遍认为工作尤其难找,竞争激烈,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一情况在其它院校中也较为常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以及严格的职业准入要求:首先,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尤其是招收研究生层次人才时,都会提出“只限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要求,而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方向的研究生就业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在此专业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严格的性别限制使得许多毕业生在工作面前无能为力,遭到拒绝。其次,在生源方面,由于此专业的研究生多是文科功底学生跨专业报考,之前专业与职业教育联系较少,所以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显得捉襟见肘,在应聘时鲜有显著优势。再次,用人单位诸如“政治身份必须为党员”、“本科毕业学校必须为211工程院校”的要求将一批优秀学生拒之门外。
(二)毕业生质量下降及就业意愿的集中:在传统高校培养机制的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职业技术教育学毕业生选择沿海、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事业单位以及知名企业,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小企业则被排除在就业意向之外,择业观念的局限性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了缓解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解决人才供需失衡,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合理制定招生规模,不应一味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而盲目扩招。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提供优越待遇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以及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支持全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要完善培养机制:首先,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师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招生人数,力求做到导师与硕士研究生的最佳搭配。同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遴选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教授相关课程,积极引进有职业教育教学经历或者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人才。其次,在生源方面,应出台政策鼓励有工程学科基础以及职业院校出身的考生前来报考,以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特点。再次,作为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其课程设计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我们应当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即转向“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把学生职业实践置于课程的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职业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2]
(三)高校改变就业指导不力的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在指导内容方面要增加因人而异的内容,针对该专业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关就业指导。第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以培养学生的相关工作能力。第三,不仅要进行就业指导,还要进行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增加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为此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创业案例分析、创业理论分析等,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便利。
(四)个人积极调整就业观念:首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根据当今社需求和就业形势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要摆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找工作。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合理调整就业意愿。在就业方向上,转变非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事业单位不就业的高姿态,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可将目光转向广大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适合的岗位上行为职业教育作出相应贡献。
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由于大多数该专业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相脱节,在校期间,研究生务必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学术水平。也可以寻找实习机会,在具体的岗位上锻炼未来职业所需的能力,以增强自己的含金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提高外语、计算机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教育装备人才现状与需求
2012年3月,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为了准备《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2版)》的编撰而进行数据收集工作,从而向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各个省市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的部分问题是用于了解各省市一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现状的。据不完全统计,在职称方面,各省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平均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22.30%,中级职称人员占35.81%,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占41.89%。在学历方面,平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占6.01%,本科学历人员占49.73%,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44.26%。从职称结构上看,感觉还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学历结构上看,就显得学历层次过低了。进一步还了解到,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经历也显得与教育装备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所学专业较为复杂,其中管理学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人员所占比例稍微多一些;在工作经历方面,从事过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占有一定比例但数量不多。在全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教育装备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如凤毛麟角。一方面是教育装备事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教育装备人才缺乏的现状,教育装备人才培养问题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目前,教育装备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研发方面的人才;(2)管理方面的人才;(3)理论方面的人才。教育装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所以这3个方面的人才首先应该在教育教学上具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不懂教育教学是不具备成为教育装备人才基本条件的。若从学历层次考虑,一般地讲,研发方面的人才应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管理方面的人才应该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而理论方面人才应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能够培养教育装备人才的人员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十分全面而且复杂;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学以外,他们应该懂得装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制造,尤其应该具有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设计制造经历,即应具有理科与工科的知识背景。同时,他们还要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化管理(如项目管理、运筹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另外,还要对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如教育传播学、人机工程学、教育技术学等。当然,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应该在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具有研究造诣。之所以要对教育装备人才提出这样高的要求,是由教育装备的本质决定的,因为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人的头脑、人的心智(详见《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11期《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以及主客体关系》一文)。
二、教育装备学科建设历史与经验
2002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开始建立教育技术系,并于当年9月份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入学,专业为教育技术学,共计1个班31名学生。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初,北京市各高校开始申报新专业,教育技术系也开始考虑建设新专业问题。2002年年底,教育技术系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为新建专业进行策划。在祝智庭教授的建议下,教育技术系决定申报两个新专业:教育装备技术专业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其中教育装备技术的名称为祝智庭教授所起,并提议逐步建立教育装备学学科体系。2003年9月份教育技术系招收2003级本科生78名,教育装备技术专业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各一个班,每班学生39名。自此,全国第一个教育装备本科学科(3级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专业定位为教育装备设计、开发、生产管理人才培养方面。
教育装备技术本科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在教育技术领域从事教育教学装备的设计、开发、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各种教育设备开发公司、各种教学仪器公司、各大专院校条装处、政府机关设备管理部门。”确定的培养规格为:“(1)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2)系统掌握教育装备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掌握计算机、电子电气、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与职业有关的科研工作。(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体现知识的教育性与交叉性,同时还开设了教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实验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于2002年开始申报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9月份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共分为3个研究方向:教育装备研究方向、智能教学系统研究方向、远程教育研究方向。2003年招收研究生总数22人,其中教育装备研究方向研究生共有6名,该方向研究生专业定位为教育装备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上述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外,2003年由首都师范大学统一招收的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共计30人,他们的课程设置中有相当部分内容属于教育装备学。
研究生学段的教育不同于本科生,他们不是以完成规定课程为主,而是在学习期间主要学会问题研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需要训练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2003年秋季入学的教育装备方向研究生,在2004年7月的“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和该方向教师一起有12人分获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如图1所示)。其中,研究生的《教育装备管理浅析》一文荣获一等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体制初探》和《电力线通信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获得二等奖,《教育装备的发展特点分析》和《教育装备技术再认识》获得三等奖。
图1 教育装备方向师生获奖证书
三、教育装备理论发展历史与趋势
2003年到2009年期间是教育装备学科建立、建设、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内教育装备理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到2009年则达到了该时期发展的顶峰。其特点是人们开始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大量属于教育装备管理方法的文章和著作涌现出来,主要表现在评价方法、测量方法、预测技术等方面。除此之外,这个时期还有很多专题会议出现,期刊文章水平也大幅提升。
国内外主要期刊上发表的教育装备相关文章在这段时期(2003年至2009年)内的总数已经达到2万多篇。从2003年全年正式发表1173篇发展到2009年全年正式发表7637篇,提高了近6倍,图2反映了这个时期教育装备期刊论文年发表量的趋势情况。除了数量以外,论文质量也大幅提升,相关文章开始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其中各种重要索引期刊文章的发表数量见表1。
表2开列了从2003年至2009年教育装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情况。从论文题目上可以看出,这段时期内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是科学管理与政府采购问题。
四、教育装备学科发展建议与预测
从2003年全国第一个教育装备专业建立起,至今教育装备的理论发展已经历了11个年头,在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论、历史观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发展方向与模式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教育装备技术本科专业已于2008年开始停止招生,该专业停办;但是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该专业仍然保留。通过对上述专业创办和经营经历总结,为我国高校教育装备学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由于教育装备人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复杂性,在本科生阶段开办教育装备专业是不合适的,建议从研究生阶段再开设本专业。
(2)教育装备硕士研究生专业招收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理工科背景,这对今后理解教育装备的工作原理和研发过程都是十分有利的。研究生阶段以学习科学管理理论为主,特别是在管理科学方法上的研究应加以重视。建议由师范院校开设该研究生专业,并为在读研究生提供教育教学实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具有教学经历,懂得教学。
(3)如果能够进一步开设教育装备博士研究生专业,则该专业应该重点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应该具有理工科的本科背景,管理学的硕士背景,这对于成为真正的教育装备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 学科建设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成果。职业教育学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学科领域和研究对象,向着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发展,有了自己的学会和研究机构,也获得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但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成熟学科的标准还有差距。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有待进一步加强,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学派。对于职教学界的每一个研究者而言,必须有危机意识,理应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一、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般来讲,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含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学术队伍的构建、学科点的布局、基地和项目建设等方面。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又因各种主客观因素使得这一学科的建设问题常常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使得今天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十分艰难和曲折。明显“滞后”可以准确形容这一学科现实的状况和窘境。这主要表现在:
1.学科方向的选择踯躅不前。学科的“方向的选择”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正如华东师大马庆发教授所言:不缺方向,缺选择。诸如,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方向究竟在哪里,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学术范畴如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如何建构,职业教育学学科研究的着力点是什么,职业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是什么,职业教育学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和运作机制怎么确立,职业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如何界定,等等。在现有的研究里,显得共识不足,踯躅不前。因此,必须尽快明确职教学研究方向,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2.学术队伍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一个学科的强大关键在于人才,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研究者来支撑。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研究水平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数量和质量跟不上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水平更是良莠不齐;队伍结构不合理,一些研究者的职业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不尽完善,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素养不够高;重大学术成果偏少;而且在现有的研究队伍的主力军中以50-60岁以上的前辈级人物居多,年轻的后备力量显得后劲不足。这都对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快速良性发展造成了极大制约。
3.学科博士、硕士点建设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6年11月公布的第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来看,职业教育学博士点由4个增加到10个,硕士点由26个增加到48个(2007年职业教育学博士、硕士招生单位分别为4个和25个)。显然,这个结果是令人欣慰和赞赏的。这为今后高层次职教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必将对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巨大推动作用,并能进一步缓解职业教育发展对职教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短缺的紧张局面。但也引出许多问题,学位点数量只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学科点的空间布局还不尽合理,水平和质量还需着力提升。
4.基地和项目建设实力薄弱。目前,全国已建成职业教育研究基地近百个,其中国家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会1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家级研究所一个(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省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二十多个。但不难发现,有些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仍不尽如人意,研究成果为数不多,令人担忧。从项目建设来看,1983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纳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1986年,独立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1987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硕士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六五”至“九五”期间,共纳入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82项,包含国家级、部委级、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原中华基金)、青年专项和青年基金等项目(后两项始于“八五”),且前两项占绝大多数,后三项为数较少。其中,“六五”期间规划列入课题一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七五”期间11项;“八五”期间增加到28项;“九五”期间增加到42项;“十五”期间已增加到78项(至2001年)。①从“五个”五年规划的立项课题中可以看出,课题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学科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其他教育类课题立项数量相比,全国教育科学“八五”期间教育类规划课题总数为592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课题仅占3.9%;全国教育科学“九五”期间教育类规划课题总数达1100余项,而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课题仅占3.5%。这说明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还是未能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使得这一学科发展较为缓慢,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二、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学科结构的问题
关于学科结构的界定,陈燮军认为,学科结构是学科的知识纤维、理论板块、学科体系发展演进而形成的有机构成,是学科内在逻辑的集中反映,是学科时代精神的构造性体现,是学科空间分布和世态变换结合方式的选择。学科结构由学科术语、学科理论、学科方法等要素构成。②根据这一界定,职业教育学学科结构是基本成型的,“知识纤维”渐趋厚实、“理论板块”正在形成、“学科体系”日益规范。但从学科结构的构成要素来看,职业教育学学科结构又是非常不完善的,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和完善的地方。
1,学科术语有待进一步规范。学科术语,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单位以单义性的方式为某特殊活动领域内的某概念命名;就其内容而言,是指某意义已有解释或已确定了的技术名词的有组织的集合;就其范围而言,是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常用的全部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及它们的规则的总和。③由此可见,学科术语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的规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科的成熟度。就职业教育学而言,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用语照搬、移植过多、语言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标准。
2.学科理论体系不成熟。理论体系是学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学科理论体系,是指该门学科的概念和联结这些概念的判断,通过推理、论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它的建立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④从我国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职业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尚处于准备和初创阶段,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表现出“知识纤维”厚而理论成分不足。另外,职业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也显得单薄和粗浅,空间结构、拓展性和创新性都还不够。根据现有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基本的理论探讨,应用性研究不够。
3.适切性的学科研究范式或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一般而言,一个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范式或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职业教育学学科的研究范式或方法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方法的“适切性”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学者周明星认为“职业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就体现在依据职业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加工或改造,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方法系统上。如果说职业教育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那么这些已加工或改造过的便是。”⑤和震认为“独特的研究范式与方法需要寻找,但是过分强调这一点必然是徒劳的。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乃至教育学,在学科属性上都是一门软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问题及范围较为分散,研究范式多样。因此,它除了具有实证(/描述性)的特征外,还具有规范(/预测性)和实践相关性的特征。”⑥
(二)学科组织的问题
学科其实也是一种组织,以组织的形态而存在。比如,在大学里有以学科名命名的院(系、所、室),有多种冠以学科名称的学术刊物,有冠以学科名称的学会,有作为本学科专门的研究机构,有按学科进行分类的藏书(图书资料中心)、出版目录(出版机构)以及书店的专架,有以学科名称冠名的奖金和专题系列讲座。⑦一般来讲,学科组织亦即学术组织,是由学者、学术信息、学术物质资料组成。
对于职业教育学学科而言,其学科组织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面临着诸多需要克服的难题。
1.学者问题。对于学科组织来说,学者是其核心要素,学科组织是学者的集合。因此,学科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学者学术水平的高低。学者包括学科带头人及其领导下的学术梯队。只有一流的学者才能建成一流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很不稳定,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还比较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恰恰就来自学者的学术水准。而当下,学科带头人匮乏、学术梯队跟不上、没有形成一定海拔高度的“人才高原”,成了职业教育及其学科发展的绊脚石。
2.学术信息问题。学术信息是学科组织中学者的操作对象,主要指知识及其载体以及信息交换水平,包括课程、教材、专著、论文、科研成果等的水平以及学术交流的频率和层次。毋庸置疑,从我国职业教育恢复发展以来,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但也有许多不足,如国家级科研规划项目同比其他教育类占有量太少,出版专著或教材仅有三十余部,高质量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偏少,学术交流的频率和层次也不能满足职教发展需要。
3.学术物质资料建设落后。学术物质资料是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基础条件,包括研究基金、设备、图书资料、学术刊物、出版机构等。它们是学科组织的物化平台,是学科活动的物质平台,同时也是学科实力和水平的象征,是学科组织建设的具体物质体现。⑧显而易见,职业教育学科学术物质资料建设是相对比较落后的,研究基金投入少,资金筹措困难,图书资料缺乏,难以独立设专架,学术刊物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专门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出版机构缺乏。
(三)学科制度的问题
实际上,学科制度与学科组织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无组织的制度不能存活,无制度的组织不能立足。
1.学科制度,即学科的规范体系。学科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它包括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会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科研基金的设立,等等。⑨
2.职业教育学学科制度建设亟待深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制度雏形已经形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早些年已经成立,并对职业教育学的学科规划产生着积极影响;相关的学科教学和科研机构正在完善,规范化的学科培养计划如博士、硕士、本科(指技师院校)、专科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形成,相关的基金资助的力度正在加大;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在中国科学共同体中已经基本确立。但这些都只是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和成熟学科的标准相比还有差距,学科制度的完善,仍有很大的空间。学科的独立而深刻的研究著作仍然少见;政府每年只有极少量与职业教育学有关的资金资助;学者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不够;学术会议信息量和提交成果量不够,等等。
三、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走向
1.明确研究方向,丰富研究范式,夯实学科基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的研究还处于离散状态,“聚焦点”没有真正形成,这使得“学术共同体”效应不能最大化发挥。因此,明确研究方向和丰富研究范式成为了当务之急,学科发展的方向是一个学科不断前进的风向标,它关系着学科发展道路的最终抉择,而丰富独特的研究范式是搞好学科研究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方向应是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及分支学科的逐步建立,研究范式的确立应向多学科的方向前进。
2.完善职业教育学学科结构,建立合理的学科体系。完善的学科结构离不开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学理论的研究除了要关注传统范畴以外,还应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的重大转变,即基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深究现代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比如,与劳动力市场若干问题研究、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模式的研究、与社会或教育公正公平问题的研究、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课程理论和师资培养理论模式研究等。⑩
3,改善职业教育学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制度建设。改善学科组织面貌,主要还是要从学者队伍、信息的传递与交换、物质资料等方面着手。通过学校、科研单位、各类研究机构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学学科研究队伍;通过访学、学术会议、系列讲座等,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频率和强度;创造条件并争取条件,打造出一到两种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高起点的属于职业教育的“旗舰期刊”,扩大学术影响,吸引和发表更多一流学者的优秀成果,并能挂靠或专门成立服务于该学科的出版机构。学科制度的建设必须“内外并举”,通过争取社会资源、学术会议或其他信息交流手段,建立起学术标准和规则,使之成为学者的共识。
4.建立独特的属于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学科组织和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学科发展中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精神,是统摄学科组织与学科制度的灵魂。究竟何谓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在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特有的语言、理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等。”(11)“一个学科是否已发展成熟,不是看它有没有条件一流、设施完备的研究基地,或者是否有资金雄厚的项目,区别于‘研究领域’的‘学科’最重要的标志是看它是否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亚文化——学科文化。”(12)
由此可见,学科文化是基于较为完整的学科组织、学科结构、学科制度而建立的。因此,学科文化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它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促进职业教育学科向纵深发展,形成学科优势;推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产生新的学科;培养传承学科理念和精神的学人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李琼.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课题研究分析报告[J].职教论坛,2006(1):21.
②③陈燮军.学科学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1:17,57,89.
④⑤周明星.职业教育学的对象、体系与范式的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5):11.
⑥和震.构建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5(7):33.
⑦(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M].王禺,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04.
⑧(11)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49—250.
⑨吴国盛.学科制度的内在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81.
篇7
>> 我国高等院校财政投入问题研究及对策解析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率分析与对策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的探讨 日本短期大学对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客观性探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分析 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财政投入对策分析 我国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科研财政投入效果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演变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探究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路径研究 关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农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 美日私立高等学校政府投资政策对我国财政投入非公立高等教育的启示 高等职业院校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执法的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篇8
说明:
1、各科考试科目及专业代码以国家的为准,招生人数以当年招生计划为准。
2、2018年招生各专业领域的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学制两年。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加试科目
055101
英语笔译
055102
英语口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1 翻译硕士英语
③357 英语翻译基础
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 综合面试(口试)
② 英语笔译(笔试)
① 综合英语
② 英语写作
055104
俄语口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12 翻译硕士俄语
③358 俄语翻译基础
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 综合面试(口试)
② 俄语笔译(笔试)
① 高级俄语
② 俄语写作
055108
法语口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4翻译硕士法语
③360法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 综合面试(口试)
② 法语笔译(笔试)
① 综合法语
② 法语写作
055110
德语口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15 翻译硕士德语
③361 德语翻译基础
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 综合面试(口试)
② 德语笔译(笔试)
① 高级德语
② 德语写作
055114
西班牙语口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17 翻译硕士西班牙语
③363 西班牙语翻译基础
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 综合面试(口试)
② 西班牙语笔译(笔试)
① 高级西班牙语
② 西班牙语写作
055106
日语口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13 翻译硕士日语
③359 日语翻译基础
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 综合面试(口试)
② 日语笔译(笔试)
① 综合日语
② 日本概况
055106
日语口译
日语口译(日朝双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13 翻译硕士日语
③359 日语翻译基础
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 日语/朝鲜语水平测试
② 综合面试(口试)
③ 日语/朝鲜语笔译(笔试)
① 综合日语或综合朝鲜语
② 日本概况或朝鲜语实用语法
055112
朝鲜语口译
朝鲜语口译(朝日双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16 翻译硕士朝鲜语
③362 朝鲜语翻译基础
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 综合面试(口试)
② 朝鲜语笔译(笔试)
① 综合朝鲜语
② 朝鲜语实用语法
055116
阿拉伯语口译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18翻译硕士阿拉伯语
③364阿拉伯语翻译基础
④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① 综合面试(口试)
② 阿拉伯语笔译(笔试)
① 综合阿拉伯语
② 阿拉伯语实用语法
045101
教育管理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1教育管理学
① 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 学校管理学(笔试)
①课程与教学论
② 德育原理
045108
学科教学(英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2英语教学专业基础
① 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 英语教学论(含口语)
①课程与教学论
② 综合英语
045118
学前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3学前教育学
① 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幼儿园课程论 (笔试)
① 学前儿童心理学
② 幼儿园游戏论
045120
职业技术教育
专业方向:
1. 电子商务
2. 商务英语
3. 商务日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4电子商务基础
815商务英语基础
816商务日语基础
①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 课程与教学论(笔试)
① 教育学原理
② 教育心理学
045300
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
③354 汉语基础
④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① 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 现代汉语基础与中国文化 (笔试)
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② 中国文学史
025400
国际商务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
③303 数学三
④434 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① 综合面试(含外语测试)
② 国际贸易实务(笔试)
篇9
一、复试内容
复试包括以下项目:
1. 线上复试考生资格审查:
考生需按照《辽宁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调剂录取工作方法》中的要求准备复试用的资格审核材料(须合成一个PDF文件,图文要清晰),于3月28日前将上述材料发送至学院指定邮箱:yy_yjs_jm@163.com 。PDF文件命名规则:专业+准考证号+姓名,如 音乐学10165000009999王成。
2.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内容:
见附件《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线上复试科目》。每生复试时间一般为20分钟。
3.推荐免试生无须再复试。
推荐免试生在入学时,各学院要对其进行资格复审,通过审核方可被录取,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录取资格。资格复审的主要内容是:
(1)须完成本科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及实践环节(含毕业论文或实习)的学分要求;
(2)毕业论文或实习成绩应在“良”以上;
(3)在取得推荐免试录取资格后,本科必修、限选及公选课程不得出现不及格成绩;
(4)至入学复审之日未受过任何处分。
二、复试方式
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主要采取网络远程面试方式进行。正式的网络远程面试将在模拟演练后进行,模拟演练的时间拟在3月29日进行,具体安排:
序号
专业方向
模拟演练时间
1
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方向)
3月29日9:00
2
音乐与舞蹈学(音乐学方向)
3月29日10:00
3
学科教学(音乐)
3月29日15:00
4
艺术硕士(音乐)
3月29日16:00
考生须在3月29日前仔细阅读《辽宁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络远程复试考生须知》,并按照要求准备好正式复试时使用的设备和环境。
1. 提前准备和调试好硬件设备:电脑、高清摄像头、话筒、音箱等。如果电脑本身配置的摄像头、话筒效果较好,可直接使用;如果效果不理想,需要额外配备话筒、摄像头;
2. 提前熟悉复试流程和软件操作,确保复试时网络稳定、畅通,视频画面清晰,音频传输流畅。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3. 场地要求安静、无干扰、光线适宜、网络信号良好、相对封闭的独立房间。不得选择网吧、咖啡室、商场、辅导机构等影响音视频效果和有损复试严肃性的场所。复试过程中,复试房间内除本考生不能有其他人员;
4. 因考生个人原因不能按规定时间参加复试的,取消复试、录取资格。
5. 复试是研究生招生考试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级考试,按照研究生招生考试相关保密管理规定,任何人员和机构(学校授权除外)不得对复试过程录音录像、拍照、截屏或者网络直播,不得传播试题等复试内容,否则将依据相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时间安排
序号
专业方向
时间
1
音乐(民族唱法)
3月31日9:00
2
音乐学(声乐表演教学与文化研究)
3月31日9:20
3
音乐学(合唱指挥与教学)
3月31日10:20
4
音乐学(艺术哲学与音乐文化研究)
3月31日11:00
5
音乐学(音乐史学与文化审美研究方向)
3月31日13:00
6
舞蹈学(舞蹈编导与教学研究)
4月1日9:00
7
音乐学(钢琴演奏教学与文化研究)
4月1日10:20
8
音乐学(音乐教育学方向)
4月1日11:00
9
学科教学(音乐)
4月1日13:00
四、关于录取
1.成绩计算方法为: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0.7+(复试成绩/1.5)*0.3。
复试结束后,同一学科、专业、方向的考生按总成绩排序,从高到低确定考生是否录取。如排名末位考生总成绩并列,则按初试总成绩、初试专业课总成绩、复试成绩顺次排序,即总分相同时,先看初试总成绩、再看初试专业课总成绩、再看复试成绩等。
2.不符合报考条件、考试违纪、作弊、身体或思想品德不良等不符合录取要求的考生,不予录取。
3.综合能力水平测试成绩低于90分,或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的任何一门成绩低于60分的同等学力考生,或政治理论加试不合格的不予录取。
4.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检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考查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以及其他不符合我校复试规定的考生不予录取。
5.复试结果将于音乐学院网站公布,请考生实时关注。
五、关于体检:
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体检工作由学校在入学后统一组织。
六、咨询电话
办公电话:0411-82158537
教学秘书:于老师 18042675269
复试咨询邮箱:yy_yjs_jm@163.com
音乐学院
2021年3月25日
附件: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线上复试科目
学科、专业
复试科目
音乐学
声乐表演、教学与文化研究
美声:演唱中国作品、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各一首。
民族:演唱歌剧、民歌、古曲各一首
说明:
1、由于疫情原因,现场钢琴伴奏自备。
2、限时15分钟,如超时需删减,由现场考官决定,不影响成绩。
钢琴演奏、教学与文化研究
练习曲必弹,其他三首作品自选,演奏时间为15分钟。如超时需删减,由现场考官决定,不影响成绩。
键盘和声与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1、视唱:单声部两升两降、三升三降、变化音; 2、练耳:音程、和弦、调内和弦连接、双声部节奏、单声部三升 三降旋律听写; 3、为指定旋律编配和弦并在键盘上演奏。
艺术哲学与音乐文化研究
1.艺术概论2.艺术哲学3.中西艺术史论(音乐史、美术史)
音乐史学与文化审美研究
1.中外音乐史常识;2.民族音乐学基本概念;3.专业英语基础知识;4.音乐美学基础知识。
音乐作品分析与音乐史论教学研究
音乐分析与写作:1.作品综合分析2.作曲家及其创作述评
口头表达本专业研究方向相关问题
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教学研究
1、自选钢琴练习曲(车尔尼 740 及以上程度)、奏鸣曲快板乐章各一首; 2、自选声乐作品演唱一首(钢琴自弹自唱); 3、口述分析歌曲钢琴正谱伴奏(五线谱例,现场抽签)的调性、调式、和声、伴奏织体、曲式结构及终止式; 4、歌曲钢琴即兴伴奏配弹(现场抽签,三升三降及以下)并以自弹自唱形式进行演唱(五线谱或简谱可任选)
作曲技术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1.视唱练耳2.乐理3.和声4.曲式
在此范围之内做口试表达
音乐教育学
1、专业面试
2、器乐演奏(作品一首,乐器种类不限)
3、声乐演唱(作品一首,唱法不限)
电子管风琴演奏
1.自选一首复调作品 2.自选一首中国作品或交响乐作品 3.自选一首现代作品 。三首作品演奏时间为15分钟。如超时需删减,由现场考官决定,不影响成绩。
合唱指挥与教学
1. 自选曲目两首,自备音乐;
2. 视唱两条,两升两降及以内带升降音,随机抽取。
舞蹈学
舞蹈编导与教学研究
1、自选剧目3---5分钟2、教学教法实际操作3、即兴编舞(抽签)
专业硕士
学科教学(音乐)
1、专业面试2、器乐演奏(作品一首,乐器种类不限)3、声乐演唱(作品一首,唱法不限)
民族唱法
民族:演唱歌剧、民歌、古曲各一首
说明:
1、由于疫情原因,现场钢琴伴奏自备。
2、限时15分钟,如超时需删减,由现场考官决定,不影响成绩。
美声唱法
美声:演唱中国作品、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各一首。
说明:
1、由于疫情原因,现场钢琴伴奏自备。
2、限时15分钟,如超时需删减,由现场考官决定,不影响成绩。
钢琴
练习曲必弹,其他三首作品自选,演奏时间为15分钟。如超时需删减,由现场考官决定,不影响成绩。
电子管风琴演奏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建设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亦受到关注和重视。潘愈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在1984年的出版标志着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与博士学位点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截止2010年8月,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达到了90个和18个[3]。目前,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建议采用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
一、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权点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问题的研究。美国教育学家GaryMalaney对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生教育与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KatherineAReynolds研究了与高等教育学博士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建议。谢桂华、何英惠、萧琳、黄光荣研究了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建设与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张蕾娜、余帆研究了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高耀明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李均指出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生源素质每况愈下、培养质量严重滑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三大困境。包水梅分别基于厦门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的典型案例,研究比较了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异同,指出美国保障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根本的策略对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建设问题的研究。邱均平2010年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4年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均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概况进行了研究。罗云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布局的不均衡性,指出优势地区要“能量外溢”,劣势地区要盘活“内在存量”。许艳与肖莉分别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分布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周小晓以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为例研究了现有高等教育学专业核心知识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等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的现状
经过了拨乱反正时期、全面体制改革时期、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时期与教育政策转型时期四个阶段的发展[2],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一)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不断增加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于1978年5月27日正式成立。随后,北京大学与原华中理工大学亦相继成立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1984年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被确立。198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的实施,我国开始了第一批学位授权。1984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厦门大学设立,研究方向包括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经济与比较高等教育。1986年厦门大学获得高等教育学博士授予学位点。同年,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亦获得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学位点[1]。以此为开端,中国高等教育学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截止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90个,博士学位授权达到16个。尤其是在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时期(1990-2003年)和教育政策的转型时期(2003-2010年)[2],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快速增加。仅在1990-2003年期间,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增加29个,达到3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5个,达到6个。由此可见,中国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的发展速度很快,这一方面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学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学科建设相对落后、师资队伍难以满足学科发展与研究生就业难等问题。
(二)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1981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招收了我国国内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3年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招收第一届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4人。1986年厦门大学与北京大学分别获得高等教育学博士授予学位点和硕士授权学位点,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得了教育学一级学科授权,即高等教育学专业可以招生)。以此为开端,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85-1989年共招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75人,而1990-2002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212人,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人数达到89人。尤其是2003-2010年的教育政策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招生速度进一步增加,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扩大到了6464人,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增加到了383人。可见,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
(三)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授权学位授权点分布的区域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分布呈现东中西部梯度状态。随着1984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厦门大学的建立,东部和中部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便逐步申报和建立了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1985-1989年新增4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3个分布在东部地区,即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仅有华中科技大学这个中部地区的高等院校获得了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而新增的唯一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仅为东部地区的厦门大学。1990-2003年中国新增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其中16个分布在东部地区,占55%;10个分布在中部,占34%;3个分布在西部,占11%;而此期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5个,其中4个分布于东部,仅有1个分布在中部地区[3]。2003-2010年中国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其中26个分布在东部地区,占46%;15个分布在中部地区,占27%;15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占27%。在此期间,新增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其中5个分布在东部地区、3个分布在中部与2个分布在西部。可见,中国高等教育学位点不断由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向中西部比较落后的地区转移。
三、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发展速度与指导教师队伍不匹配
尽管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发展迅速,而作为决定学位授权点质量的核心因素即指导教师队伍与之不匹配。尤其是,近些年新授权的学位点,高等教育学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相对不足,指导教师很多是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或高等院校管理人员转行从事高等教育学教学研究。同时,设在工科院校的学位授权点,兼职指导教师比例较大。另外,一批设立较早的学位授权点的著名学者已经退居二线,而新加入指导教师队伍的年轻学者尚需在教学方面进行锻炼,理论研究素养亦待培养,指导能力亟待提升。
(二)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发展的区域非均衡性
学位授权点的区域分布结构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的分布存在严重的区域非均衡性。从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看,截止2010年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布在东部地区46个,占51.11%;中部地区26个,占28.89%;西部地区18个,占20%。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截止2010年达到16个,其中东部地区10个,占62.5%;中部地区4个,占25%;西部地区2个,占12.5%。可见,与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梯度相似,中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分布呈现出自东部向中西部递减式分布。这就需要政府采取相关教育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学学位的布局。
(三)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的层级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的层级结构,是指基于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对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和程度不同,学位授权点培养的人才接受的相应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不同而形成的硕士学位点与博士学位点层次构成状况。中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的比在1993年最低,仅为2∶1。在1995年实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扩招政策后,1996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快速发展的拐点,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比例达到了5.63∶1,相应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层级结构基本达到14.5∶1。这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层级结构10∶1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层级结构过高。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速度过快,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的合理发展和学科发展,而且造成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相比于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的难度更大。
四、提升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发展的建议
(一)稳定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发展速度,提高学位点质量
鉴于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发展速度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匹配,建议一方面要重视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加强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养工作,努力在学术环境、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为指导教师创造方便条件,以利于其专注于教学与学术研究,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动性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鉴于部分学位授权点的师资质量相对较弱,建议采取和推行集体指导和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由三位指导教师组成指导小组,或以本校指导教师为主体吸收一定的校外、国外的学者组成指导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指导教师间知识、能力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互补优势,使研究生同时汲取各个导师的专长,掌握前沿的研究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指导教师小组在交流中不断学习,相互促进,创新能力亦能够不断提高。
(二)加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建设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分布存在较大的梯度差,建议实施“梯度推移”策略,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这就需要首先发挥东部发达地区在高等教育学学位建设上的高梯度优势,将其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研究能力通过联合指导制度的建立辐射到中西部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亦可以建立东部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学学位建设帮扶制度与机制,形成东部发达地区学位点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对中西部学位点建设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建立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学科研成果共享机制,促使东部发达地区学位点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中西部地区,从而促进中西部低梯度地区学位点的发展,并不断提高学位点的质量。此外,建议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分布的非均衡性,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学位点分布的均衡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区域公平。
(三)促进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的层级结构合理化
鉴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层级结构不尽合理,导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相比较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较难,而且升入博士研究生亦较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审批中合理安排博士学位点与硕士学位点的比例关系,并通过相应的教育政策予以引导,从而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层级结构,这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广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发展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