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指标范文

时间:2023-06-14 17:4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监管指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监管指标

篇1

然而,新国标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童装质量安全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针对当前童装质量安全现状,对其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国标对童装的质量安全要求

与旧国标相比,新国标在童装质量安全上加大规范力度,童装的各项检测指标更加严格规范。新版国标将原标准中的产品分类由A、B、C类代号加文字描述的形式修改为直接以文字描述的分类形式,共分三个类别,即婴幼儿纺织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相对应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仍然分为A类、B类和C类。

新国标要求将婴幼儿纺织产品的适用年龄由24个月修改为36个月,适用身高由80厘米调整为100厘米,婴幼儿纺织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要达到A类标准,年龄范围的扩大显示了我国对童装质量的重视。由于婴幼儿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甲醛含量、pH值、异味等指标,A类所有安全技术指标均严于B类和C类,尤其是对“耐唾液色牢度”、甲醛含量的要求更加严格。此外,4-氨基偶氮苯列入了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列表,使原来的23种芳香胺物质增加到24种[1]。

按照新国标要求,从2012年8月1日起,不符合新标准的纺织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新标准的出台,旨在加大保护童装产品质量的力度,规范童装销售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相应的技术要求,从原材料质量检验把关,推动国内童装市场较好较快发展。

童装存在主要质量安全问题

由于生产条件、对新标准的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童装生产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新标准的要求生产,从而造成了童装的质量安全问题。2013年5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2013年第二季度儿童服装产品抽查结果,在抽查的210批次童装产品中有20批次产品不符合新标准的要求,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纤维成分及含量、pH值、色牢度、甲醛、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

一是纤维含量不合格。主要体现在面里料成分含量偏差超出标准规定、面里料成分含量标注与实测不符以及面里料成分标注纤维含量与实测不符等三个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没有把好原材料进厂和出厂检验关,没有建立原材料验货制度,未对原材料检测含量,出厂时则不经检测即标注;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利润,采购低廉面料以降低成本等。

二是pH值不合格。pH值不合格易破坏皮肤抵抗力,人体皮肤呈弱酸性,以防止病菌的侵入,因此服装的pH值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有利于人体的保护。纺织品中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破坏皮肤的平衡和抵抗能力,从而引起皮肤过敏或诱发感染。服装pH值的高低与面料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有密切关系,pH值不合格主要是面料生产企业在染色整理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酸碱性物质,而没有采取合理的中和处理工艺等。

三是色牢度不合格。色牢度反映了服装颜色的耐久性,色牢度不合格的服装以深色为主,影响色牢度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染料的结构和性能、不同的纤维结构、前处理工艺、染色工艺、后处理工艺等。要提高染色织物的色牢度,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染色前处理、染色工艺及染色后处理须按照工艺要求规范化操作;要针对色牢度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染料,在使用反应性较差的染料染色时可选用催化剂,或选用适当的固色剂,或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固色,使纺织品具有较好的色牢度。

四是甲醛含量超标。生产厂家在面料后整理生产工艺中,如果使用低成本的含甲醛的整理剂或注剂,可导致甲醛含量超标。甲醛的防腐能力较强,一旦含量超标,就会在人们穿着的过程中释放出游离甲醛,通过人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从而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过敏体质的儿童还会出现哮喘等严重症状,甚至引发癌变。

五是使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新国标中明确规定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为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是一种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染料,在与人体长期接触中,染料如果被皮肤吸收,会在人体内扩散,引起人体病变。该染料无色无味,不能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来感觉,服装上含有该染料也不能通过洗涤等方式来减轻其危害。

对童装生产企业的建议

从生产企业来讲,造成童装存在诸多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生产企业对原材料环节把关不利,原材料是产品的基础,但不少童装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忽视了对童装生产原材料相关指标的检测,这就造成了童装产品潜在的质量问题;其次,我国童装生产企业良莠不齐,童装生产市场上存在着大批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有的甚至是一些家庭作坊,从根本上无法保障童装生产原料的有效检验,从而造成童装生产市场的混乱;再次,童装生产过程把关不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直接影响到生产工艺的选用,不同的生产工艺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所以童装生产工艺不合理也是造成童装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童装生产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一要提升企业自身的质量意识。企业是产品质量的主体,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而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提高童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需要童装企业从上到下提升质量安全意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从原材料、生产过程到最终成品层层把关,将质量意识贯穿于童装生产的全过程,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要加强对新国标的认识和执行力度。童装生产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理念,从思想上对新国标的要求给予高度重视,并且要克服诸多因素将新国标的要求深入落实到企业生产中去;在企业内部要加大对新国标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从思想上重视新国标,从内容上熟悉新国标,从行动上落实新国标;要建立品控实验室或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对新国标要求的各项指标做到常态化检测,并严格童装成品的出厂检验,把好产品质量关。

三要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上下功夫。要把好原材料进货关,在采购面料时,应加强对面料供应商的评价,要求企业提供面料相关信息,必要时对原材料进行质量安全项目的检测,保证产品能达到新国标的要求;同时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合理选用染料、助剂,针对不同的面料采取合适的前处理、后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

四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新国标的执行,对没有质量保障措施的小型生产企业特别是家庭作坊带来了致命冲击,因此,童装生产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发展形势,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抱团取暖,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同时,生产企业要积极掌握社会信息资源,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力度,抢抓市场机遇,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对童装的市场监管

童装市场质量问题频发,除去生产企业自身质量安全控制不严外,相关监管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监管部门对童装质量安全的监管重抽查而不重生产过程,往往是抽查到不合格的产品后对企业实施严格的“后处理”,对生产过程疏于监管,同时缺乏完善的监管监督机制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不合格的童装最终出现在市场上销售,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建议监管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童装的市场监管:

一要加大新国标的宣传和落实力度[2]。监管部门要通过企业座谈会、新闻媒体等宣传形式,加大纺织品新国标具体技术内容的讲解及宣传力度,强化“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有效促进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同时,加强新标准的应用落实,提高中小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监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新标准运用状况的监管,引导和推动生产企业采用新标准,提高企业的标准意识和实施标准的自觉性,杜绝无标准生产。

二要建立童装生产企业的准入制度。童装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许多不合格产品由一些小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生产,行业门槛低,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给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建议监管部门在童装生产行业推行准入制度,提高童装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从原材料供应、生产过程、生产工艺以及成品质量检测等方面制定符合新国标要求的质量安全标准,对现有的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要进行整改,符合准入要求的企业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要加大惩处力度,从准入制度上严格管控童装产品质量。

三要加强对企业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监管[3]。监管部门要求企业建立原辅材料的采购记录,监督企业选用安全环保的原辅材料,必要时提供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并对检测结果实施抽查验证,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定期对企业开展现场监管,要求企业建立生产全过程检验制度,提高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自检自控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检测实验室,监管部门可对企业实验室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检测人员提高检测水平;对产品抽查质量有问题的企业和生产管理落后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避免童装成品存在安全质量隐患。

四要加强产品质量执法力度。要坚决查处和处理违反新标准的行为,按国务院职能划分,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要负责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问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问题。因此,两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职能分工,对各自管理领域内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严格执法。对于消费者举报或投诉的销售不符合新标准的童装,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不合格产品无处藏身,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服装的质量安全问题。

纺织品新国标已正式实施一周年,严格、规范的标准内容有效地提升了童装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儿童服装产品质量已有较大改善和提升。儿童服装在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童装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童装生产企业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以促进童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产企业与政府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时刻关注童装安全标准,严把童装质量关,加强童装生产的监管力度,有效促进流通领域童装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S].

[2] 王永军.浅谈对出口童装中小企业的检验监管[J].中国检验检疫,2012(12):32.

篇2

关键词:火电厂;值标+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153

0 前言

管理对于火电厂而言,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保障火电厂设备运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火电厂经济效益。值际管理方式是目前火电厂运行管理中应用较多的一种管理方式,专业能耗指标管理能围绕着火电厂运行能耗损失进行管理。将值际+专业能耗指标管理相互结合,在火电厂中应用p向的管理方式,对于火电厂的管理而言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1 火电厂值际管理优势分析

在火电厂运行管理中,应用值际管理模式,与其他管理方式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基于值际的管理属于一种基层的单元管理方式,在实际管理中关注的是企业点与面之间的衔接管理。为了优化火电厂设备运行管理方式,应用值际管理方式存在着较大的优势,而该种优势能够与传统火电厂运行管理对比中彰显出来。在传统的火电厂管理中采取的是专业管理模式,包含了锅炉、汽机、电气、化学等专业技术管理,在以上的内容管理中需要应用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并且各项管理之间无交集[1]。该种管理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耗时耗力,并且属于直线的管理模式。

而值际管理方式在管理形式比较新颖,属于一种网状化的管理方式,在火电厂中以发电运行为基础单位,由值长进行多个运行岗位的统一化管理,该种管理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值际管理方式建立在机组集中控制技术上,不仅针对火电厂实际生产过程负责,也对全体组织员工进行负责。并且值际管理建立专业的管理模式基础上,一方面能实现管理分类,另一方面也能够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管理。

2 火电厂专业能耗指标分析

火电厂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投入应用大量的工业燃料,燃料的能耗较大的情况下将会对火电厂运行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火电厂中需要进行专业化的能耗指标分析,保障火电厂经济投入成本降低。在本文中首先对锅炉热经济指标模型进行计算,其次对汽轮机经济热指标进行计算。

2.1 锅炉热经济指标计算模型

在火电厂运行管理中,锅炉为较为关键的大型设备,锅炉的运行方式与热效率决定着火电厂燃料能耗量,因此,建立锅炉热经济指标计算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设备运行参数管理中。评价锅炉热经济性能的指标主要有:锅炉热损失、锅炉效率、锅炉热负荷、锅炉排污率等指标。对于锅炉性能指标的计算,根据国家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规定,应用常用的反平衡法进行锅炉热经济指标的计算[2]。计算公式如下:

,在以上公式中,为火电厂锅炉的运行热效率,Q2单位为kJ/kg,为锅炉每千克燃料排烟热损失的热量。Q3为锅炉系统中燃烧为尽的损失热量。Q4为每千克燃料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热量。Q5为每千克燃料灰渣物理损失热量。

在研究机械设备热损失时,设备的机械热损失计算公式为:,在具体的公式中,Ay为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应用基灰分含量,单位为%。为锅炉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飞灰,在飞灰中炉渣能够占据燃煤总灰量的质量百分数。

2.2 汽轮机热经济指标计算模型

对于汽轮机热经济指标模型进行计算,由于汽轮机的热耗率和热效率比较明显,在火电厂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直接衡量机组性能,并且反映出综合热经济指标。汽耗率对于汽轮机运行而言也是能够评价汽轮机性能的关键指标。在汽轮机系统中,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计算能够直接反应出机组工作的完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汽缸内部的通流特性。在汽轮机热经济指标计算过程中,结合汽轮机变工况实际情况,将汽缸内部不正常现象计算出来[3]。如汽缸内部会产生结垢、腐蚀、局部阻塞等问题,在对汽轮机热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基础上,能够针对汽轮机内部的故障进行分析,计算相应的能源损耗,在针对汽轮机性能计算中,包含了汽轮机缸效率以及热耗率的计算,在模型的建立中,参照国际标准,实现汽轮机性能试验。其中机组汽耗率为:

,式中D为汽轮机主蒸汽流量,Pe为发电机实际功率。

3 火电厂值际+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实践

实现值际+专业能耗指标的双向管理,就是通过建设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出来火电厂各值每月生产安全性、经济性、管理等指标情况,在实际应用中针对各个值业绩进行排序,为其优胜值予以奖励。专业能耗指标并步同行,起到指导纠偏作用,该种双向管理模式在火电厂诸多设备运行中应用,能够实现系统设备的优化。在火电厂值际+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模式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电力设备实际生产现状,与企业系统、设备能耗相互结合。在指标确立上,借助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值际竞赛的阶梯层次结构,与火电厂专业设备能耗指标管理相互结合,要求在双向管理模式中能够体现出安全生产、班组管理、设备运行参数等指标[4]。

4 结论

综上所述,火力发电厂在值际管理与专业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提升火电厂设备运行及能耗指标管理水平,在本文中应用值际+专业能耗指标双向管理方式,将值际管理与传统的专业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值际+专业能耗指标的双向管理,通过相互渗透、互相补位及量化竞赛,更好地在火电厂能耗指标管理上应用,能够实现系统设备的不断优化和节能降耗,有效提升机组的能效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邱智伟.煤炭火力发电厂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操作面板设计[D].郑州大学,2016.

[2]于进.高校能耗监测系统招标及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nstruction unit representatives shoulder responsibilities and exercise the functions in construction site, and explains the contents of management. Through own on-site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units

represent how to better manage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arry out safe and civilized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建设单位代表;管理职能;探讨

Key words: construction unit representative;management functions;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61-02

0 引言

建设单位代表也即甲方代表,是作为投资主体的建设方,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而派驻到现场的,行使发包人一切权利和义务的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的工作范围很广,从项目建设的前期论证一直到项目的竣工验收交付工作,建设单位代表的工作一直贯穿其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其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进行细致的探讨。

1 建设单位代表的管理工作

设置建设单位代表的初衷,目的就是通过设置代表建设单位利益的代表,对现场利益各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督和制约。平衡各方关系,使各方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行进,即确保工程质量。使工程安全、高效地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职责和作用不同而已。

在施工一线,建设单位代表主要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控制、管理和协调”。应该说这与监理人员的职责差不多,但是作为监理方,根据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规定,现场监理人员的职责主要在控制和管理这一块,也就是说,监理的主要工作是控制质量、进度和造价,以及安全和合同方面的管理。而建设单位代表的工作重点在管理和协调,具体施工技术方面的事情则由监理单位进行控制和管理。虽然建设单位代表重在协调,但也必须了解和掌握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行使职责,维护单位的利益。

1.1 质量控制 在正式施工前,图纸会审是很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图纸是否符合项目要求、国家相关规定和现场施工便利的要求。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都要对图纸进行仔细查阅,找出存在的错误、纰漏,在会议上一并解决,尽可能减少后续工作中出联系单的几率。

现场施工质量好不好,关键是看施工单位是否按图施工。全面而详细的检查是现场监理的工作职责,他要保证施工完整无误的与图纸相符合。而建设单位代表主要是抽查监理单位的管理情况,人员是否尽责,是否对施工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同时,也要对重要的部位、关键部位进行现场抽查,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图纸、规范进行施工。如果存在问题,则通过监理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上报,同时追究监理的失察,抽查目的是向其传递重视质量的理念,防止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

1.2 进度控制 在进度控制方面,这是一个难题。很多的工程都存在工期或多或少的延误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甲方的原因,也有设计、施工等因素的影响。较多的情况是首先施工方面出现问题,比如市场行情的变化、公司管理协调方面,导致工期延误,而后可能甲方资金拨付不及时,或出现设计图纸的变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以在进度控制上,建设单位代表要抓主动,在整体满足工期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总进度计划对各重要节点进行分解控制,如打桩、挖土、地基基础、主体等时间节点要控制死,然后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季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等,在每次的工地例会上,对进度偏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纠偏,把延误的工期尽量补回,建议用网络计划图的形式来进行偏差分析。在这过程当中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进度进行动态调整。监理人员要督促施工单位按照进度施工,搜集施工信息,为进度的调整提供依据。也就是说,建设代为代表对进度控制起主导作用,监理单位配合建设单位代表督促检查进度的执行情况,保证施工单位能按时完成工程的施工任务。

1.3 投资控制 在造价方面,主要是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的增减、不可预见因素的发生、远期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造价上的变化。对由于现场的不可预见因素而出现的工程量变动,要求监理人员和跟踪审计人员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处理即可。

1.4 安全管理 安全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教训是很深刻的。所以建设单位代表要加强安全方面的检查,主要是让相关各方提高安全意识,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因为安全事故往往发生在意识淡薄的情况下,所以要不断检查、提醒。在每一项工作开展时,监理单位要督促、监督施工单位组织施工安全交底,在工程的开展中要定期、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于不符规范和安全要求的做法要严肃处理,决不手软,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1.5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在本阶段(施工)主要是指合同的执行。对施工合同及监理合同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各方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要执行、落实到位。特别是工程变更、索赔等情况发生时,要同监理人员一道,严格审查,把好关口。

2 建设单位代表的自身要求和工作要点

建设单位代表作为项目的总的管理者和协调者,其言行对项目的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认为建设单位代表首先要成为出色的协调管理人员,其次必须是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如果在这两方面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做得风生水起,游刃有余。

2.1 自身业务能力要高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一个出色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会涉及很多的施工技术问题,如桩基施工,地下防水工程施工中的技术要求和细部构造施工方法,砖砌体施工中的砌筑方法、要求及构造要点等,钢筋工程中的钢筋绑扎要按照平法的构造要求进行,装饰装修工程中抹灰施工做法及涂料做法,冬期施工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只有掌握、了解了施工中个分项工程的基本的操作流程,才

能更好的检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被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所蒙蔽,才能更好的监督工程质量。平常用的平法图集,国家颁布的概预算定额及各种软件如CAD、网络计划图软件等也需要掌握。

2.2 有较强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所谓协调就是主动调和相互各方的关系,为项目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参与方多等诸多特点。作为工程主导方的建设单位代表搞好协调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协调要坚持原则,公正、合理地维护各方利益,建立必要的协商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工程进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协调的手段应该多样化,重大问题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各方,宜以理服人,要有服务意识,这样就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创造了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为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建设单位代表在现场的管理工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利用好监理单位人员。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控制工作主要靠监理人员的检查和监督,特别是在质量控制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建设单位代表平时要对监理单位多检查,看其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了工程质量的检查、检测和旁站工作,保证其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掌握和控制,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要到施工现场去走走、看看,检查是否存在不按图纸和规范要求施工的情况,这无形中也会对监理人员产生压力,促使他们尽心尽力的检查验收。②坚持原则,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单位代表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监理人员的不尽职、乱签字等行为也要进行严肃处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树立起权威。③平衡好、处理好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施工现场,有时候监理人员和施工单位关系搞得很僵,导致施工进度缓慢,此时,建设单位代表必须发挥调解角色,对双方讲明利害关系,双方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共同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只有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配合好了,施工才能顺利的进行。

3 结束语

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作为建设单位代表,要做好施工现场的控制与协调工作,必须要加强沟通、主动控制、依靠各方人员通力协作,才能使工程施工顺利安全的进行并按期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洪章.建设单位(甲方)代表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4

    对陕西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违法生产“银屑敌胶囊”案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非常重视,对此案实行了专案督办。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对该案进行了立案,并依法进行了处理:没收了库存及追回的“银屑敌胶囊”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撤消“银屑敌胶囊”批准文号;吊销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药品生产许可证》。 

    在此案办理过程中,我局曾通知仅就某些批号的“银屑敌胶囊”予以查处,对其余批号予以控制。鉴于该案在调查中“无法判定其余批次中是否含有‘松香酸’”和社会上多次举报和反映其余批次中的“银屑敌胶囊”服用后的不适,及陕西省药监局“对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过去生产的所有‘银屑敌胶囊’由当地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地销毁”的建议等情况。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标识为西安八达科研制药厂生产的“银屑敌胶囊”监督销毁。 

    特此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篇5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可以说是集中型监管体制,在分业集中监管的基础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的统一监管。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证监会作为对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督检查所归口管理部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这意味着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权限在两个部门被分割开来。

在1992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再是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但它仍然负责审批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证券机构在审批和经营管理上受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双重领导。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债券交易、投资基金。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以及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证监会一起管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响其正常操作。

1.2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成效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所投入的成本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结果的分析,可以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监管能否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充分保证市场效率,关键在于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效率的保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特别是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的同时存在,成为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监管的基本现状,对资本市场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把市场划分为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强型效率市场。经济学界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对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进行研究。以往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型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有,俞乔(1994)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股价变动的随机假设进行检验。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综合股价指数的观察值,通过对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非参量性检验,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价变动是“随机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非有效性结论[1]。

半强型有效市场检验的有:杨朝军等(1997)选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间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检验市场对送配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经能够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说明中国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开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而笔者在对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的结论。

2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

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中,除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人员编制不足和缺少足够权威,导致削弱实际监管效果。很显然,在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而监管职责在证监会和人行之间的分割,又导致某些监管领域落入夹缝之中。而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针对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事实上缺少监管。

2.1.1证券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证监会在名义上是主管机关,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是附属机构,只能起协调作用,监督的权利和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现阶段市场已形成了以股票、债券为主的企业债券、基金、可转化债券同时发展的直接融资工具体系。而从目前的监管机构分工来看,中国证监会主要监管股票、基金、可转化债券;财政部主管国债的发行、兑付;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证券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化,易产生整体监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体监管效率和证券各品种之间的协调配套发展。

2.1.2证监会地方办事机构行政能力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本地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证监会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很大。证券市场运行中屡屡发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系统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国证监会的权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级的地方首长的干预,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2.1.3证监会权力制约不能有效辐射其全部管辖范围

证监会权威性的不足与监管权力分散性是相联系的,监管权力从横向看分布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国资委等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亦有冲突之处,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从纵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间,多家平行机构从不同侧面,各个地方从不同范围(地域)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造成利益的冲突、责任的推卸、监管的盲点和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造成某些领域事实上的无人监管。

2.2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创新不够,市场管理者不能有效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对资本市场现行问题的补救上。由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中坚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资本市场结构、运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凸现的紧急问题,往往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为今后的监管工作带来了隐患,参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行动宗旨和一系列行动细则组成的纲领性监管框架,这种框架是其监管部门长期行动的准则。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监管上被动地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就是难免的。

2.3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

我国目前的自律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沪深两地交易所自律组织;二是证券业协会。两个层次在行业自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两地交易所存在明显的地方利益,其对市场交易的监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预,因而难以真正贯彻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其次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性质的民间协会不能发挥自律作用,这与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格局有关。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监管与自律仍然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2.4资本市场监管法制建设不健全,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强

国家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存在法律盲点,难以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并且退市标准不统一,尺度难把握。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主体不够明确。由于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如何监督中央驻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难以对驻各证管办实施监督。实际上,《证券法》等于没有明确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由谁来监管。

3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能、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映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灵敏的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稳定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会计审计制度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3.3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步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作用机制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切身关系的一件大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迎接WTO挑战的迫切任务。

篇6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监管任务。以钢材、水泥、木材和重要装饰材料等建材和建材交易市场为重点,严把建材质量关,重点查处无证无照或超范围生产经营建材、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建材、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生产的“地条钢”及其制品、销售包装标志不全、标号与质量不符、强度等指标不合格的水泥、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假冒或仿冒他人建材产品商标、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利用广告对产品质量做虚假宣传、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严格建材市场准入,依法规范市场主体。严格执行有关行政许可规定,严把登记注册关。对被取消生产许可证的建材生产企业,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理的,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依法查处超范围经营行为,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主体。对辖区内涉及生产经营建材的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建材经营企业及建材交易市场日常巡查制度,落实监管责任,细化巡查内容,做好巡查记录,完善企业经济户口管理档案;督促建材经营企业建立购销台账制度、查验进货票证制度,进一步强化建材交易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督促所有经销建材的企业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保证进货来源合法、质量合格。

三是加强建材质量监测工作,严把建材质量关。认真开展建材质量监测工作。经法定质量检测机构检测的结果及时向社会,提供消费警示,加强社会监督。对检查、监测中发现企业经营质量不合格建材的行为,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严厉查处。对监测结果为不合格并已流入市场的产品,及时通报相关管辖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从快、从严查处。

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和协查力度,有效打击和防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在建材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扩大维权服务网络,扩大案件线索来源,并建立完善举报奖励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深挖大要案件,实行大要案件挂牌督办制度,依法严查,一查到底。加大对建材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重大典型案件要及时曝光,对涉嫌犯罪的应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篇7

(一)网络保险市场起步早、发展迅猛

1.萌芽阶段。1993—1995年是美国互联网保险的萌芽阶段,并成为全球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开拓者。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先进的网络技术、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一时期,很多保险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但仅提供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1995年2月,一家完全独立于传统保险机构的网站In-sWeb创立,同时提供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信息。

2.起步阶段。1996—1999年是美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起步阶段,各项业务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997年初,美国81%的保险公司至少拥有一个网址,其网络保险之保费收入为0.39亿美元。1998年,美国86%的保险公司已在互联网上其保险产品相关信息,61%的网站提供商地址查询服务,43%的保险公司把网络保险业务作为公司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美国互联网保险费收入迅速增长到1.55亿元,较1997年增长了197%,翻了近两番。

3.发展阶段。2000—2008年是美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2000年《电子签名法案》的出台,美国保险公司开始积极发展网上直接销售的营销模式,互联网保险之保费收入也因此迅速达到总保费收入的0.2%。2001年,美国网络保险之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亿美元,其中来自汽车保险的网络保险费就有8.5亿美元。2003年,美国网络保险的保费收入达47亿美元,增长速度超过270%。2005年,通过互联网销售车险的保单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29%。

4.成熟阶段。2009年至今是美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成熟阶段。近年来,美国网络保险的市场份额呈现直线上升态势。2009年就已有50%以上的客户使用互联网渠道了解和选择保险服务,不少保险险种的网销交易额已超过市场总额的30%。2010年,美国汽车保险、房屋保险的网上销售额已达到84亿美元,大约占市场份额的4%。目前,所有的美国保险公司都开展了网上保险业务,其中InsWeb、Insure.com、Quickquote等网站的影响力最大。福雷斯特研究公司的报告预测,数字化渠道在2015年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4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10%,并将大大增加美国网络保险市场的盈利空间。

(二)网络保险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随着美国互联网保险的迅猛发展,其经营模式也逐渐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险公司自建网站。截止目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拥有一个、甚至多个自己的保险网站。主要进行保险产品相关信息的宣传、为客户提供联系方式,拓展了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少数网站仅提供保险公司及其产品的相关信息,而大多数网站还提品销售,可以分为表1中的两种具体类型。产品销售型公司的网站既帮助公司降低了营销成本,又方便了客户投保。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复杂型产品采用线上咨询、线下投保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使销售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前景更加诱人。

2.第三方保险超市网站。保险公司自建网站一般仅提供自己的保险产品,随着消费者对不同保险公司产品对比需求的增加,第三方保险超市网站应运而生。第三方网络保险超市提供众多保险公司的产品,并且提品筛选、对比功能,客户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了解几个保险公司的类似产品,并进行详细比较,在最短时间内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产品。这种营销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选择权。下表2就是目前美国第三方保险网站的三种类型及其运营机理。

3.互联网综合金融超市。随着保险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把保险作为一种投资手段。互联网金融超市就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为顾客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客户可以享受到集投资、信贷、结算、储蓄、保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例如,互联网综合金融超市通常汇集储蓄国债、理财产品、电子银行、信托、黄金、房产房贷、外汇、保险、基金等多领域的各种产品和信息。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在证券经纪公司、银行的网站上直接购买相关的保险产品。

二、美国网络保险市场的监管体制

(一)美国保险(含网络保险)的监管体制

美国采用全国统一的保险监管模式,实行州和联邦政府相结合的双重监管机制。联邦政府只是扮演全国保险监督协调者的角色,保险业的立法管辖权由州政府具体掌握。每个州的政府机构都设有保险监管局,局长作为保险监督官负责本州保险市场的监管事项。美国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相当健全,严格依照相关法规进行保险市场监管。美国的早期警戒系统通过检测保险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提早发现需要重点监管的保险公司,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财务危机。同时,赋予民间保险组织和服务机构部分监管职能,以确保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网络保险监管的特殊性及其要求

网络保险是传统保险和信息网络融合发展的产物。与传统保险相比,网络保险蕴含的风险更广泛、复杂,不仅包括传统保险行业的各种风险,而且涉及到互联网技术方面的风险。其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本身的缺陷、故障风险。比如,TCP/IP协议的安全性不足;病毒、黑客、木马对计算机的攻击;互联网通讯系统的开放形式;缺乏机密技术和安全密匙管理等,这些很可能导致客户信息泄露,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二是客户认证风险。这主要由于非实名制的客户认证方式,不能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三是网络保险的软、硬件系统如果来自国外,也可能威胁网络保险的整体安全。因此,网络保险市场监管比传统保险市场监管涉及面更广,包括保险实务监管和网络技术系统安全监管。网络保险市场监管也更为困难,既要借鉴传统保险监管的相关经验,又要注重适当创新,以便给网络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网络保险市场监管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保险监管宽松而谨慎,依法实施市场监管

美国保险监管局一直采用宽松谨慎的网络保险监管政策。一方面重视网络保险交易的安全性,努力维护网络保险平台的稳健经营以及保险客户的隐私和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保险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保险经营效益,监管局不仅不干预网络保险的发展,而且还大力支持。例如,在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整体经营环境的同时,努力使原有的保险监管规则尽量适用于网络保险市场。监管部门还大力修订、不断补充网络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消除网络保险市场监管的法规短板,确保依法实施市场监管。

(二)充分利用行业自律监督功能,提高了监管效率

美国保险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监管职能,维护了网络保险的健康发展。保险市场标准协会(IM-SA)是由美国寿险协会创建且独立运营的行业自律类机构,这个完全自愿的组织有助于更加高效地满足监管要求和潜在消费者的需求。事实上,政府考虑出台很多强制性政策规定时,都结合了该自律组织的相关规定。美国保险学会2000年“PublicPolicyPrinciplesforElectronicCommerceandInsurance”,公布了12条网络监管规则,主要目标是开放市场、促进竞争、维护系统的完整性、保证监管效率。

(三)完备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保证了市场的稳定

美国最初的偿付能力监管,主要是规定最低资本金和盈余金方面。美国保险业1970年代曾出现偿付危机,此后各州更加重视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最终形成了一个由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财务分析追踪系统(FAST)、风险资本(RBS)监管要求和现金流测试(CFT)组成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该监管体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包括网络保险在内的所有保险业务进行科学监管,目的是保证市场的稳定。下表为监管部门基于RBC的具体值划分的四个监管层次,以及对应的监管措施。

(四)健全的电子商务环境,促进了网络保险的有效监管

为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环境,美国做了积极探索。1993年公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1996年修订了《统一商法典》;1997年出台了《全球电子商务法案》;2000年,国会正式批准《电子签名法案》。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助于合理解决网络保险的法制问题和安全技术问题,也为网络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网络保险市场监管的启示

美国政府坚持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目的,以适度审慎的监管为原则,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调整监管机制,更新监管技术,确保了对网络保险实施有效监管。面对网络保险快速发展的机遇,我国应积极学习美国的监管经验,积极为网络保险发展“保驾护航”。

(一)不断完善网络保险法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健全的法规、标准统一的技术、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健全的电子交易以及安全认证立法,为网络保险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技术环境,加速了网络保险的普及。在相关法律实施上,美国规定了保险监管部门必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的权限和范围,同时,保险监管部门还要对非法网络保险交易进行跟踪和调查。相反,中国有关网络保险监管的法律法规很少,保险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应积极推动网络保险的立法,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以确保其健康发展。

(二)尽快完善国内信用体系,支持网络保险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以市场为基础,以信用制度为强大支撑,金融市场立法充分保障了违规惩罚、信息公平、信用等级评价等。此外,个人、企业以及政府的信用都需要信用评级机构统一评价,这极大地促进了网络保险风险监管的实施。而我国信用管理体制落后、监管部门能力不足,网络保险业务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又大,导致网络保险的监管力度不足。因此,政府组织推动、加大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

(三)坚持宽松审慎原则,确保网络保险监管的灵活性

“不阻碍限制网络保险的发展”是美国网络保险监管的前提,坚持以“适度监管”为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不会给网络保险市场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束缚。此外,美国设立网络保险市场准入标准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监管效率,而非为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我国建立网络保险监管体系也应坚持“宽松审慎”的原则,监管规定不宜过细,重点监管保险企业偿付能力,其余以市场调节为主。

(四)突出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督,提高网络保险监管效率

篇8

(一)搭建基础平台一是建立积分档案。以市场主体经济户口为基础,整合工商巡查系统、执法办案情报中心、消费者投诉申诉举报、联合征信系统等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积分档案。积分档案包括登记、年检等基本信息,获得商标荣誉、违法失信等经营情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积分等内容。二是建立操作系统。以工商监管巡查系统为实行量化积分式监管的操作平台,依托现代移动终端设备、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即时录入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及对应的积分情况,纳入积分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将监管巡查系统与市场主体经济户口和企业经营信息公示平台链接,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建立公示平台。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立企业经营信息公示平台,根据《管理细则》向社会公示企业积分情况,以增加违法失信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增加守法诚信市场主体的交易机会,促进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二)构建指标体系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对400余项与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有关的条款进行分类,结合各业务处室重点工作,形成30-40个具体指标项目,设置加分指标和扣分指标。各指标项目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具体积分分值。一是扣分指标设置。将市场主体违法失信行为划分为严重行为及一般行为,对两者分别制定行政扣分细则和扣分标准,分值在1-24分之间。市场主体出现因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受到严重处罚或产生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视为严重行为,给予扣12分及以上处理。一般行为,指除严重行为外的违法失信行为,给予扣1-12分的处理。如未妥善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的扣3分,虚假宣传的扣3分,受到群体性申诉举报并查属实的扣6分等。二是加分指标设置。给予注册商标、荣获诚信经营户等荣誉称号的经营者加分奖励,单项加分分值在1-3分之间,年度累计不超过12分。

(三)制定管理细则以年为周期实行积分管理。一是市场主体一年内积分为正数且无扣分的,授予“守法诚信经营单位”称号,并向社会公示。二是首次非故意实施的轻微违法失信行为不扣分,要求相关市场主体进行自检自查。三是年度累计扣分未达到12分的,当其全部违法失信行为被纠正、处理期间届满、处理措施执行完毕后,次年恢复正常状态,扣分清零。同时,根据行政扣分的递增,逐级增加行政处理程度。如扣3分实施行政告诫,扣6分实施行政处罚等。四是当年累计扣分达到12分及以上者,主要采取四种处理措施:该年扣分不清零,以12分计入次年,次年新增扣分未达12分者,于该年12月底前清零;次年发生的违法失信行为,按照法律法规中最严格条款执行;将扣分达到12分及以上的市场主体积分详细情况向社会公开,未达到12分的不公开;要求必须参加相关法律法规考试。

(四)形成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科学设计行政积分指标和程序等,制作包含违法失信行为积分指标、处理程序、监督办法、行政复议等内容的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积分管理手册,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工作程序和自由裁量权等,建立健全行政积分监督检查制度,行政扣分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予以纠正。给予被行政扣分市场主体一定行政复议期限,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三是建立联动机制。对跨部门的监管工作需要争取市政府实行“统一受理、按责转办、统一督办、统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发挥查处无照经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对确实因客观条件无法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实行备案制,参照实行积分管理;加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整合共享应用,形成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五)建立分析系统通过分析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积分变化情况,评价市场经济秩序水平和工商干部监管工作效能,科学制定决策。一是分析区域整体状况,突出监管重点。以年度市场主体户均扣分分值作为市场秩序好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设定辖区内不同区域的市场主体监管等级,突出重点开展市场巡查等各项监管工作,提高市场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二是分析行业规范化程度,开展专项行动。按行业分类,以行业内市场主体户均扣分情况为指标,对各行业进行综合比对和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三是分析工商干部监管效能,科学实施考评。以辖区市场主体年度户均积分的升降作为市场监管工作效能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纳入工商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同时采取抽查等方式确保行政积分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实行量化积分式监管的效果预期

(一)市场秩序会持续改善,“促自律”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市场主体每次发生违法失信行为,都会以行政积分的形式产生累加效应,并对其后期经营发展产生影响。如企业可以通过查看交易对方经营行为积分情况后,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等。因此,实行量化积分式监管后,市场主体会更加重视经营行为积分记录,从而形成互相监督、自律经营的良性循环。

(二)监管水平会明显提高,“聚合力”成为改进监管方式的新思路量化积分式监管贯穿了市场监管巡查、消费维权、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各项工商监管职能,并与行政指导、行政处罚等各种行政手段同时运用,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另外,通过建立与许可审批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公示平台和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能够发挥好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综合监管执法机关对市场监管总牵头的作用。

(三)工商地位会有效提升,“新载体”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停收“两费”后,群众对工商部门的熟悉度大幅降低,原因在于多数经营者除注册登记外,与工商部门业务联系密切度降低。而量化积分式监管以行政积分的形式构建了工商部门与经营者密切联系的纽带,加之行政指导等措施,即便大幅减少现场巡查检查频率,也能够使群众感受到工商部门时刻在身边管理和服务。

(四)监管效能会大幅增强,“可量化”成为科学分配力量的新手段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将大幅增加,同时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后监管人员又将减少,“事多人少”成为工商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而量化积分式监管,可以通过量化分析区域行业内市场主体积分情况,科学制定监管决策,合理分配监管力量,把有限的监管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

篇9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县局确定的2011年工作总体要求,严格实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农资市场监管网作用,推进监管手段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监管效能,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工作要求

(一)从源头上把好农资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关,从机制上扩大农资连锁经营的成熟模式,从管理方式上实现信息化、规范化、网络化监管,从检测手段上加大设备投入,加大农资商品监测力度,实现快速检测。

(二)强化农资经营者第一责任人的信用意识,督导经营者落实各项农资管理制度,搞好市场监管预警。

(三)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开展农资经营者信用评级。

(四)加大市场巡查和农资案件查处力度,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方法步骤

(一)安排布置阶段。从3月5日至10日各分局要按照县局方案的要求,制定各自方案,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安排布置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符合辖区实际。

(二)普遍巡查阶段。从3月11日到3月20日,各分局要对辖区农资经营户进行巡查,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逾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依法进行查处,为保春耕促生产打好基础。充分发挥市农资市场监管网作用,在完成农资经营者、农资商品信息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巩固和提高录入质量,确保各自分管辖区农资经营者和农资信息录入的准确及时完整,全面实现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网络化。

(三)组织抽检阶段。从3月21日至10月20日为农资重点商品监测阶段。按照市局下达的抽检指标,对全县的化肥、农膜、农药、农机具及配件、饲料、兽药进行全面抽检。要严格监测程序,严肃新闻纪律,任何人不得擅自向社会监测结果信息。同时加大种子留样备查制度的落实,严厉查处假、劣种子违法案件。

(四)信用评级阶段。10月21日-11月30日,各分局对辖区内本年度农资经营者进行全面评级(双A级要报县局备案、审批),对农资市场监管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查找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公示农资经营者的信用级别。

(五)总结表彰阶段。12月1日-30日,县局要对一年来在“红盾护农”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要进行通报表扬。

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目标。各分局要分级管理,具体负责,明确责任区,实行责任追究制。对监管不力的地方,县局将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二)提高预警质量。要完善全县预警信息的采集、处理、、调度、执行、反馈的联动机制,提高预警质量,提升预警效果,把问题农资控制在流通环节,减少农民使用问题农资的损失。

(三)充分发挥“12315”的作用。要切实加强市场巡查,充分发挥申诉举报系统和“一会两站”的作用,对群众的申诉举报做到及时分派、快速处理,提高执法效能,节约执法成本,并及时向申诉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

(四)加强协调配合。要与公安、农牧、质监、供销社等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农资市场监管的合力,净化农资市场环境。

(五)搞好信息反馈。要及时反馈工作中的动态信息,重大事项要采取紧急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乡镇政府和县工商局。

篇10

[关键词] 市场秩序 房地产 模糊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一、研究背景

从2005年开始,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国家加强了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如加快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紧缩银根等等。但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如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风险加大、市场秩序混乱。

国外关于房地产市场秩序评价的研究比较少,对于市场秩序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于房地产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多,而市场秩序评价方法的应用比较少,仅在建筑市场,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中有所应用。

二、房地产市场秩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思路

本文房地产市场秩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两条思路:

(1)构建原则:综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代表性原则、个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2)借鉴一般商品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市场秩序评价体系课题组将市场秩序评价体系设计为三大类指标,即市场进出秩序指标、交易秩序指标、竞争秩序指标。

2.评价体系构建

房地产市场中包含的要素比较多,其发展也具有与其他市场不同的特点,要对房地产市场做出正确的评价,就有必要设置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些体系必须考虑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各个要素,不仅要从微观经济活动层面反应各种市场要素的运行状态,也要反应出与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习惯的认同和遵从情况。本文结合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特点,借鉴市场秩序评价体系课题组的成果,对房地产市场秩序评价设置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1)市场主客体秩序指标

房地产市场的主体秩序指标可以分成市场主体经济效益指标、市场主体进出秩序指标两个二级子指标。

具体构成为:①房地产市场主体经济效益指标:房地产企业产值利润率、房地产企业税收总额、房地产企业人均经营额、房地产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②房地产市场主体进出秩序指标:房地产企业及中介咨询企业条件合格率、房地产企业及中介咨询企业证照齐全率、不合格房地产企业及中介咨询企业退出率。

房地产市场客体秩序指标具体分成两个二级子指标:房地产产品秩序指标和房地产中介咨询服务秩序指标。

具体构成如下:①房地产产品秩序指标:商品房质量达标率、商品房质量事故率、商品房质量公众投诉率。②房地产中介咨询服务秩序指标:房地产中介行业总产值、房地产中介行业从业人数、房地产中介服务水平、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主满意度。

(2)市场交易秩序指标

房地产市场的市场交易秩序指标可以分成:房地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秩序指标房地产企业和合作单位之间的交易秩序指标以及业主和中介咨询企业之间的交易秩序指标这三个二级指标。

各二级指标的具体构成为:①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易秩序指标:产品价格公开率、消费者投诉率、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率。②房地产企业与合作单位之间交易秩序指标:书面合同签订率、合同履约率、不合格合同率、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指数。③业主和中介咨询企业之间交易秩序指标:中介服务质量与水平、合同纠纷情况、客户满意程度。

(3)市场竞争秩序指标

市场竞争秩序指标用来评价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状况。主要包括不正当竞争秩序指标、限制和阻碍竞争秩序指标两类。

具体指标构成为:①不正当竞争指标: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指数、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案件指数、商业贿赂案件指数、虚假广告案件指数。②阻碍和限制竞争指标:行业垄断情况、地区封锁情况、滥用行政权利限制公平竞争案件指数。

(4)房地产市场运行秩序指标

本文结合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特点,设置了房地产市场运行秩序指标,可以分为四大类二级指标。

具体构成为:①房地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指标:房地产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房地产用地比、房价收入比。②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指标:商品房预售率、商品房开工量、商品房空置率。③房地产市场均衡程度指标:商品房存量与增量交易比、商品房租售价格比、房屋租售面积比。④房地产金融服务指标:房地产开发贷款率、购买商品房贷款率、贷款限制与贷款门槛、贷款利率。

(5)市场监管秩序指标

房地产市场监管就是指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房地产市场监管秩序指标可以分成监管依据指标、监管体系指标和监管效果指标三个二级子指标。

各二级指标的具体构成为:①监管依据指标:房地产行政监管立法的人员情况、房地产行政监管立法的程序情况、行政监管法律法规数量、行政监管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②监管体系指标:相关管理部门的数量、市场监管机关只能到位率、行业协会的发展、新闻机构的关注程度。③监管效果指标:违法违规项目总数、执法人员违法违纪和不作为行为发生率、监管系统的不良行为情况。

三、房地产市场秩序各指标权重与指标值的确定

本节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房地产市场秩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并通过专家打分与现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模糊综合评价中各指标的评价值。本文房地产市场秩序评价指标的各权重如表1所示。

四、房地产市场秩序模糊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及其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对象集,因素集和评语集。本文的对象集为房地产市场秩序,因素集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本文的评语集采用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级评价,为使结果更具有直观性,对评价集赋予一定的分值,即V={90,80,70,60,50}。

第二步,确定权数分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个因素的权重。

第三步,建立各因素的评分隶属函数和综合评价矩阵R。

第四步,计算每个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

为使结果具有可比性,本文主要针对全国房地产市场、北京房地产市场、长沙房地产市场进行评价,考察整体市场、一线城市市场和二线城市市场所具有的不同特点。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计算,房地产市场秩序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五、改善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政策建议

房地产市场秩序各城市各有不同,整体来说房地产市场秩序评价分值不是很高。尽管还不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不仅在市场实际操作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在监管、调控方面也需要有更科学有效的措施。

1.坚决调整房地产市场的分配不公问题。可借鉴欧洲的公共财政政策,理顺房地产商与消费者的分配关系,改变房地产行业的分配和再分配失衡问题。

2.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资金非理性地流向房地产业。要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入,做好企业股本募集、产业基金、创业基金和资产证券化,打开资本市场通向中小企业和自主创新的通道。

3.以市场调节为效率之剑,法律手段为公正之剑,以政府的科学管制为公平之剑,架构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铁三角架构,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4.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在政府管制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房地产的听证制度,这有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房地产市场;二是要严格监管房地产金融市场,坚决打击各种违规行为;三是要加强对房地产中介的监管。

5.加强社会舆论监督。通过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查处房地产开发用地、房地产交易、中介和物业管理等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企业自律、依法诚信经营。

参考文献:

[1]Darko Galinec, Slavko Vidovic. A Theoretical Model Applying Fuzzy Logic Theory for Evaluating Personnel in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Applied Management. Glendale: Jan 2006. Vol. 7, Iss. 2: p. 143 (22 pages).

[2]王生升: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与市场经济秩序[D].中国人民大学,2002

[3]宋巍巍:建筑市场秩序分析及评价[D].清华大学,2004

[4]熊元斌:市场秩序及其评价体系简论[J].工商行政管理,1996(10):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