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系统范文

时间:2023-06-14 17:4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审计系统

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审计系统;基本原则;重要措施

一、 构建企业财务审计系统的基本原则

1. 明确企业财务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的执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明确审计的作用和最终目的,是帮助员工重视审计工作,做到认真负责,借此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将“一切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提高员工的潜在能力。

财务审计承担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服务职能,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审计工作相对缺乏服务意识,然而服务职能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形式,需要得到有效的提升。使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者对本职工作进行明确的定位和详细的了解,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怀着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与同事之间形成和谐友好的关系。此外审计工作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善于从全面的角度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整体的、科学的分析研究,运用自己敏感的专业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指出其中可能暗藏的风险,并及时上报,以确保企业的高效管理和正常经营。其次是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对部分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内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及时的纠正,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使企业发展逐渐实现现代化。最后是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审计工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在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和运行受行政力量的干涉越来越小,这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广阔的平台,同时审计工作的重要监督价值也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审计的内容也逐渐是以效益审计和制度审计、责任审计为关键,是企业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2.充分考虑预算的重要性

预算是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的财务审计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预算的重要性,也没有系统化的管理监督措施,威胁着财务安全性和财务的高效性;预算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财务开支,能够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向,能够将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为企业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

3. 确保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财务审计中最关键的就是流出和流入金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只有确保审计材料是科学合理的,才能更好地获得财务现状评估,才能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真实可信的材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企业的财务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范畴,而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如果无法确保资金管理的真实性,那么整个企业就是虚构的,没有扎实稳妥的财物后盾,就很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继续生存,因此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一切财务处理的基础和前提。

二、 完善企业财务审计系统的重要措施

1.重视企业财务审计系统的建设

经济效益是企业运行的最本质目的,内控审计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只有在严格的规范和制度的约束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才能真正刺激到工作人员按规矩办事,因此要想加强企业财务审计工作,首先要使决策者从心底对审计工作重视起来,并循序渐进的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要一下子转变对审计工作的思想态度是很难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宣传手段,让员工了解到审计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审计团队是完善审计系统的第一步,而在建立审计队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要适当赋予审计工作着一定的权利,使企业的内部人员都能够配合审计工作者完成不同阶段的财务监督、检查工作,只有这样审计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监督管理服务职能。

2.提高企业审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任何类型的企业都需要一个优秀的审计队伍,这不仅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还是衡量一个团队审计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重要依据。为了使审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加强审计科学性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企业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奋发图强;从人才来源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对提高工作者整体素质进行分析,分别是利用竞争机制,严格考核即将上岗的工作人员;并定期举行学习培训,帮助工作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3.规范审计工作,完善审计系统

以财务审计工作为核心系统构建,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对资产管理实施重点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企业的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具有非常完善的工作流程,拥有非常严谨的工作细则。在市场经济的大范畴中,审计部门并不像计划经济时期一样依附于政府部门而存在,而是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管理控制部门而存在,受国家法律法规、市场价格体制以及金融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规范审计工作的大小事宜是十分关键的。

审计工作的伟大性就在于将企业的收支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如果审计失去应有的作用和威严,那么企业就像一根根散落的树枝,始终无法凝聚成一条粗壮的藤条,完善审计系统就是设定一个框架,将工作中的大小事件分别按照事前的程序一步步完成,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市场经济变换莫测,审计工作是抵抗市场风险的预防针,企业能够通过不同时期的审计结果,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并通过有效规避,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损失,而加强风险防范工作也是完善审计系统时,要特别注意的环节。

结束语: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企业作为推动经济蓬勃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经济效益,同时内部审计工作是管理控制的核心和基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抓住审计工作中的关键点,使其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逐渐成为很多领导者苦思冥想的问题。这篇文章将在简要论述企业内部审计系统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在完善企业财务审计系统时应关注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作者单位:山东九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欣. 建设银行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孙勇辰. 联网社保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苏州大学 2013

篇2

总经理:王志刚

财务部主任:张登洲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02年2月以信息产业部军工电子科研院所为主体组建的国有大型重点骨干企业,由中央直接管理,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之一。集团公司现有47家电子科研院所,近200余家企业(其中上市公司2家),主要分布于全国十八省、市。

集团公司总资产约5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约7万人,其中院士10人,正高级职称的技术专家逾千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60%。集团公司业务范围从基础电子元器件、设备研制到重大电子系统工程,基本覆盖电子信息产业的各大产品门类,服务领域涉及通信、金融、交通、能源、材料等各行业。

获奖理由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继续加快包括国防科技工业在内的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是把我国军工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创新型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军工电子的“国家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积极配合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资金运营系统、资产经营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和财务监控系统为主体的财务运作“五大系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构建了有效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在把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也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组建于2002年年初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科技集团”)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双重使命,也是我国国家科研院所向企业化经营转制的成功典范,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根据2005年度财务决算情况,截至2005年底,集团公司总资产418.09亿元,净资产135.13亿元,比2002年集团公司成立时分别增长86.34%和169.29%;2005年集团公司实现总收入215亿,利润总额15.5亿,实现了在2002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资产运营效率不断增强,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在国资委2004年度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集团公司被评定为A级;在国防科工委2004年度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集团公司军工任务计划完成率、利润总额均排名第一;在国防科工委2005年度十一大军工集团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

一、准确定位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夯实企业发展基石

准确定位发展战略是一个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战略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并结合所处的行业属性、市场竞争状况。随着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军工企业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寻求新经济增长点和切实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的全新课题。

中电科技集团的成员单位主要为研究院所,先有成员单位,后有母公司,成员单位都分布在国内,地域布局比较分散,涉及电子行业门类广,企业管理跨度大。以王志刚总经理为首的集团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最终明确了集团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地位,制订了适合集团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这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企业,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二、完善“五大系统”,构建与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相协调的财务发展战略

为配合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经过"十五"期间的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财务管理在集团公司管理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集团公司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方面的作用,科学配置资源,促进集团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中电科技集团的财务发展战略就是建立财务运作的五大系统,即:建立以业务预算为基础、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建立以银行运作为模式,以集约化管理为宗旨的资金运营系统;建立以盘活资产为目标,以资本为纽带的资产经营系统;建立会计电算化为起点,以集成网络化为平台的财务信息系统;建立以人为本,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财务监控系统。

目前,五大系统的建设正在积极地向前推进,有的系统在集团公司经济运行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集团公司财务战略五大系统是紧密联系的有机体系,有如下特点:一是紧紧把握住了现代财务管理进步的方向,揽括了资金集中管理、资本运营、以网络化为特征的财务信息化、同业务紧密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热点和重点;二是紧紧把握住了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对象――资金和资产,财务投融资的管理从实物形态上看,就是对资金和资产的管理;三是紧紧把握住了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四是运用全面预算和信息系统两大工具,将财务管理真正打造成企业管理的中心;五是紧紧把握住了财务管理的基础,以人为本,防范了风险。

三、集团公司财务战略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果

中电科技集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立即着手建设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从无到有,引导各成员单位从算账报账为主,到建设“以单位的资金、资产为管理对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为目标,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以财务信息化为主要平台,以风险防范为根本的新的大的财务管理体系。”

(一)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了集团公司经营目标实现;

(二)加强了资金的统一运作,保证了重点项目的资金配置;

(三)加强了资产经营管理工作,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益;

(四)加强了财务信息管理,提升了决策支持能力;

(五)以人文本,加大了财务监督力度,防范了财务风险。

四、中电科技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经验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的实践表明,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坚持走科学管理的道路,同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日常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一)明确财务战略,树立战略意识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支持主业,服务大局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篇3

摘 要 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各种信息软件极大的增强了财务会计系统信息化的程度,传统内部财务审计控制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信息化环境下财务内部审计标准要求。文章作者首先对内部财务审计在信息化环境中常识的影响变化进行了比较全面、准确的分析,然后在审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环境下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特点,提出了几点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

关键词 信息化 内部财务审计 关键控制点

所谓内部财务审计就是依据我国内部财务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单位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相关条例规定,单位组织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审计工作人员对组织内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监督与评价。内部财务审计有利于控制管理者违法乱纪行为,有利于维护组织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组织资产的完整、安全。同时内部财务审计通过对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能够发现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因素,并且及时进行问题的解决,完善组织经营管理制度,促进组织的快速发展。对于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来说,信息化环境基本内涵就是计算机数据处理环境,包括单位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由财会应用软件、组织管理软件、系统软件和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计算机系统。

一、内部财务审计受信息化环境影响变化分析

1.审计人员以及审计技术变化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财务会计信息技术操作知识。审计人员不仅仅要具备深厚的管理、法律、经济、审计、会计等专业领域知识内容,还要不断学习掌握财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结构原理以及应用技术,另外还要掌握各类财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以便于正确评价信息化环境中内部财务审计结果。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基本是在财会信息系统之外人工进行的,审计技术基本局限于对历史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审核范围内,显然这种人工审计对于日益复杂的、高效运转的经济活动已经不适用了,信息化环境下内部财务审计技术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以及客观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审计工作内容变化

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中也发生了部分改变。与传统内部财务审计环境不同的是信息化环境中财会信息化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应用,信息化系统的各种应用特点决定了此时内部财务审计一定要对信息化财会系统的数据处理的方式以及各种功能的准确性进行审计,例如,审计工作中对账龄进行审计时,不仅仅要对系统输出结果进行简单的审查,还要审计分析系统输出数据来源和处理过程的真实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化环境中内部财务审计结果真实准确,及时发现企业经济运行中各种潜在的问题。

3.内部控制变化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因各种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有以下几点。

首先,信息化环境有利于信息的快速、远程传递,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这就使得舞弊操作更加隐秘以及容易,因为此时传统手工财会控制机制力度已经极大的被消弱了,而且未授权访问系统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高,最终导致违规操作者可以不留证据的进行数据更改。还有一些软件在维护阶段或者设计阶段数据保护不力而受到恶意篡改。

其次,内部控制中越权交易难度增加。与手工财会系统不同的是,信息系统中各项经济业务电子数据处理即可获批,然后数据传至财务系统,无法保证传递过程数据不被篡改。同时,信息系统的使用简化了的工作量,使得每个员工能职责增加,这很容易导致一人监管多个业务模块,随意修改相关数据,这对于需要严格执行职责分离原则的财会系统影响比较严重。

最后,信息系统提高了各项业务操作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导致成批错误操作的产生,因为信息系统对于数据的处理是机械化、按照一定的设置进行处理的,不像手工系统中人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更多的错误产生。

4.审计线索变化

在手工财会系统中,审计线索基本有报表、分类账、日记账以及各种原始凭证,借助这些历史数据资料审计人员就可以采用逆查或者顺查的模式审核各项财务数据操作过程是否合理,但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大量信息系统的使用,很多传统审计线索已经不存在了或者电子化了,所以此时审计线索必然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审计线索受到的影响有: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程序难以直观展现,审计证据无法取得;系统数据存储可以不留痕迹的被篡导致真实的审计线索中断;纸质数据文档大量减少,审计线索电子化;大部分业务流程都由系统完成。

二、内部财务审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关键控制点

1.提高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审计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以及各组织单位的管理工作都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也就是说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内部财务审计的各项新变化,熟练掌握各种新型财会系统审计基本特点,才能做好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保证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发挥其经济价值。

2.加强审计和财务资料安全的保障力度

由于信息化环境下很多传统的审计线索都已经不存在了或者电子化了,所以信息化环境下一定要加强计算机系统内部组织经济运行中各种文件以及数据的安全储存,保证审计和财务资料安全性。例如,企业要明确规定未经授权批准的人员禁止接触各类财务数据文件以及硬件资料。

3.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测试以及监控力度

组织内部财务审计执行过程中不仅仅要将计算机财会信息系统作为审计手段,还要把计算机财会信息系统作为审计对象。具体来说就是内部财务审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对计算机财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可靠性进行审核。例如,财务信息系统专用性、数据自行校验功能、各项指标完整性、系统设计标准性等。只有保证审计基础资料提供来源的财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无误,才能够保证基于此进行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4.保证组织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

在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首先是从组织现行财会信息系统中采集相关数据,然后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将数据资料导入财务审计软件中,财务审计软件因而形成内部财务审计可以直接采纳的审计数据资料。由此可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是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有效性的最基础的保障。影响这个过程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主要有两种因素,即:计算机财会信息系统财务数据处理和控制的准确完整性和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的准确性。因而,除了与传统手工财会信息系统中一样的财务原始凭证、报表以及账簿的审核之外,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过程中还要充分重视财会信息系统采用的各种应用软件的维护过程、数据处理流程的合理性、数据存储和控制的科学性。

5.重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评审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财务审计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评审机制,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才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完整性,可以说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内部财务审计的核心基础。信息化环境下,组织财务系统中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具体职责分工与传统手工财会系统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内部财务控制的重点、内容以及方法也要及时改进,使之与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系统向匹配,有效控制各财务流程。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查阅财务信息系统中文件资料、财务流程实地审查或者与财务人员进行交流达到对内部财务控制的准确,同时根据相关信息科学合理评价内部财务控制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如果审计过程中发现组织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中存在着漏洞或者不合理之处,审计人员依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审计方案,并且予以提示,保障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促进组织正常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组织财务信息系统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只有掌握好信息环境下财务信息系统的运行原理以及各种基本特点才能够做好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每一个内部财务审计人员都要不断学习各种新的财务信息技术,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只有彻底了解信息化对财务审计的影响因素所在,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发挥内部财务审计应有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小法.信息化环境下重构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财会研究.2009(6).

[2]杨海菊.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山东冶金.2012(6).

[3]唐少艺.物流金融――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江苏商论.2009(12).

篇4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需要企业积极进行改革。财务会计审计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有效监督和评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但纵观现如今的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财务审计部门重视并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改进。本文主要对目前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市场的调节作用下开展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生产和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而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审计工作能够客观、准确的反应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及需求,及时展现市场信息和行业发展态势,进而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财务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还可以强化企业内部员工深刻认识价值规律,充分了解和掌握价格杠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源动力。

 

(二)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财务审计工作能够使企业的资产得到保值,甚至增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储备。另外,财务审计还能够监督企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保障其完整性与真实性,进而推动企业的长效发展。

 

(三)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会由于市场存在的弊端导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财务审计工作能够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优势的基础上,有效防范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领导管理层根据财务审计结果也可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金、资源的良性循环,杜绝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问题,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人员是从其他财务管理部门抽调过来的,缺乏专业的财务审计知识和业务技能,无法充分发挥该项工作的作用。另外,部分企业对专职财务审计人员没有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财务审计人员自身也缺乏系统的学习,缺少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机会,不能掌握财务审计的最新方法,对财务审计新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甚少,无法科学的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影响了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估。

 

(二)财务审计缺乏独立性

 

企业财务审计是一项复杂且严密的工作,需要相对的独立性,但目前很多企业内部设置了审计部门,导致财务审计工作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另外,财务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受到审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作用,滋生了企业内部的腐败现象。

 

(三)财务审计的执行力不强

 

财务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进而发挥事前预警作用,减少企业的损失,但由于财务审计的执行力不足,导致财务审计工作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很多企业制定了财务审计制度,但由于审计缺乏独立性,导致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达不到审计的预期效果。另外,目前财务审计的重点集中在了财务会计审计上,忽略了财务审计的相关内容,导致财务审计不全面、不系统,不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监督与评估,导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正常的运营。

 

三、完善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水平是开展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首先要健全财务审计人员的选拨制度,选拔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综合性人才。对于上岗的审计人员要加强对财务审计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刻认识到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其次要定期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审计专业知识、法律知识、行业政策以及相关的管理知识,使财务审计人员能够在新形势下做好审计工作。另外,引进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并加强审计人员对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学习,有效提高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水平。

 

(二)设置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

 

设置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是充分发挥其监督和评估职能的关键,因此,企业应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企业的运营情况及发展战略,设置直接对董事会及监事会负责的财务审计部门,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同时制定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财务审计制度,并严格监督其贯彻落实情况,提高财务审计的执行力,通过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切实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三)扩展财务审计范围

 

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以及市场的发展需求,扩大财务审计范围。一是构建专门的业务审计部门,加强企业财务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明确职责权限,规范审计流程与标准,引入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定期审计;二是深化财务审计事前预警与事中控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财务审计,全面、系统的监督与评价企业经济业务,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的作用。

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财务审计;财务报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又称作“信息偏在”,是指因一方对专属信息的拥有量处于绝对地位,而使得另一方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在“经济人”假设条件下,处于信息优势一方的主体极有可能借此实施机会主义行为。之所以在本文中使用“消减”二字,在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较多的存在于财务审计领域,这种现象无法利用已有的财务分析手段来给予彻底消除。因此,从“满意原则”出发,探析消减高速公路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便构成了本文的主题。本文以高速公路专项建设资金审计为背景,在辩证视角下提出消除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路。

一、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如下:1.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作为管理单位,在对高速公路专项资金实施财务审计时,首先面临的便是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财务审计秉持“会计准则”来展开,在解决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时,一般以会计凭证稽核为手段。因此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即会计凭证(各类发票)所显示的金额是否准确。会计凭证记载了高速公路建设相关单位间的经济往来信息,却因信息不对称而误导财务审计主体。2.经济事件的真实性问题。假设财务审计主体在对会计凭证进行稽核时,能够与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实现闭合。那么,财务报表数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问题又涌现出来。高速公路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基建建设中,高速公路基建项目往往采取选择施工单位的方式开展施工,所以各施工主体拥有专项资金使用和配置的具体信息,并在利益驱动下存在着调整会计账目的内在激励。由此可见,若无法确认财务报表数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与否,将直接导致财务审计活动流于形式。3.经济事件的合理性问题。与上文所提出的问题相联系,财务报表数据背后经济事件的合理性问题,也是困扰财务审计的影响因素之一。沿着“项目勘察―项目规划和制图―造价概算―专项资金预算”的高速公路基建建设路径,造价概算直接对标项目建设方案,但最终的专项资金投入则可能在事后偏离原有轨道,如在实际投入中的原材料总价占比高出预期,但在财务报表中却如实得以反映。显然,原材料总价占比过高存在着不合理投资之嫌。

二、消减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着眼点

在问题导向下,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着眼点可归纳如下:1.着眼于外围调查。高速公路专项资金投入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甚至百亿,所以项目管理单位应本着对项目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需要着眼于外围调查来尽可能的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所谓“外围”是指,与高速公路投资方产生经济往来事项的单位。从物化层面来看,高速公路专项建设涉及到不变资本投入和可变资本投入,前者又包含专用性资产投入和原材料投入。因此,在开展外围调查时不能平均使力,而是应结合财务审计所发现的疑点有针对性的展开。2.着眼于跟踪稽核。在上文已经指出,高速公路专项建设往往采取选择施工单位的方式进行,施工单位一般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受其逐利冲动的影响可能会使工程质量“低配”。然而,在财务报表中所反映出的相关数据在形式上则是符合常态的。为了发挥财务审计的职能作用,项目管理单位应着眼于跟踪稽核来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即利用跟踪稽核来约束施工方的经济行为,并在跟踪稽核中搜集施工方的财务数据,并最后与财务报表所呈现的数据进行比对。此时,需依托财务信息化平台的支撑。3.着眼于职能辅助。在引言部分已经指出,管理单位需在辩证视角下探析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路。具体而言,单纯依靠财务审计主体来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不仅会牵制财务审计活动的大局,还会降低财务审计的效率。转换思路,在财务报表中所反映出的问题,部分根源于高速公路基建相关财务主体的财务经验不足所致,而非有意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在跟踪稽核的基础上,财务审计主体能够以自己的专业视角,辅助高速公路专项投资主体对资金的规划与配置活动,便能消减导致财务报表中数据失真的系统性风险。

三、消减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路

根据以上所述,消减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路为:1.依据财务报表来分析资金配置结构。在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时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所以应依据财务报表来分析资金配置结构。具体的思路为:(1 )财务审计在对高速公路专项建设财务报表开展审计前,需根据同类项目的资金使用结构,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结构标准。(2 )对照“资金结构标准”,重点对人工费用、原材料费用、专用性资产租赁费用进行审计,并计算出各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3 )对照“资金结构标准”发现各费用占比所存在的疑点,对疑点着手进一步的审核。2.有选择的进行外围调查和个别访谈。依据财务报表所呈现出的数据,在与“资金结构标准”进行比对后,便需要有选择的进行外围调查和个别访谈。以原材料费用占比存在疑点为例,具体的思路为:(1 )财务审计主体应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联系,联系方式可以为上门访问、电话采访。联系的目的在于了解供应商的资质(是否为小规模纳税人),以及确认原材料采购的经济事实(出具购置发票原件确认)。(2 )对高速公路经办原材料采购的当事人进行个别访谈,就财务审计中所存在的疑点进行当面质询,最终结合外围信息对财务审计疑点进行定性。3.基于财务信息化平台稽核电子票据。为了防止财务报表存在着系统性风险,应做到会计凭证与资金往来都纳入到财务审计的监管之中,所以应基于财务信息化平台稽核电子票据。具体的思路为:(1 )财务审计主体共享高速公路财务信息化平台数据,并对资金往来中的电子票据进行确认和登记,并对资金往来事由直接向相关财务主体问询。(2 )针对疑点可以通过上门访问、电话采访等方式,向资金往来的另一方进行确认。4.利用财务审计职能优化资金的配置。作为管理单位,需要从辩证视角下来看待财务审计活动,其除了含有稽核、审查之目的,还含有辅助高速公路专项投资主体合理使用资金之意义。具体的思路为:(1 )在跟踪审计中及时把资金使用问题反馈给当事方,并对当事方提出整改意见,以帮助他们优化资金配置方案;(2 )在阶段性竣工审计中,同样将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当事方,并辅助当事方调整资金配置方案,以防止“三超”问题的出现,即工程预算超工程估算、工程预算超工程概算、工程决算超工程预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时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所以应依据财务报表来分析资金配置结构。依据财务报表所呈现出的数据,在与“资金结构标准”进行比对后,便需要有选择的进行外围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了防止财务报表存在着系统性风险,应做到会计凭证与资金往来都纳入到财务审计的监管之中,所以应基于财务信息化平台稽核电子票据。需要从辩证视角下来看待财务审计活动,其除了含有稽核、审查之目的,还含有辅助高速公路专项投资主体合理使用资金之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杰,刘洋.浅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审计[J].时代金融,2019 ,(20 ):100 -101.

篇6

一、财务审计方法在节能量审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财务审计也称之为会计审计,是由独立机构与人员对被审单位会计凭证、财务报表、账簿以及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审核,明确其合规性与真实性。对于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来说,财务审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必要的手段,尤其是对企业能源购入、设备购置等审计内容而言,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与权威性。在审核节能项目真实性上,财务审计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一)项目投资额及设备购置真实性的审计

在此项审计工作中,主要就是对企业建设资金账户、项目施工单位、资金支付凭证、供应商发票、竣工决算表、资产总表、资产明细表等方面财务资料的审计。

(二)能源购入总量审计

在此项审计工作中,主要就是对原燃材料帐、资金往来账、制造费用帐、资金支付凭证等方面财务资料的审计。

(三)产品产量审计

在此项审计工作中,主要就是对产品销售收入账、产品销售费用帐、产品销售成本账、自制半成品帐等方面财务资料的审计。

然而,因为会计系统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无法全面反映工艺参数、设备能效、过程控制及质量特性等节能量审计信息,这也就说明,单纯的财务审计无法独立完成节能量审计,比如,其无法对项目技术性予以判定,同时也无法对实际能耗量以及产品产量关系进行有效的验证等。所以,在节能量审计中,财务审计方法只是充当一种“辅助手段”。

二、财务审计方法在节能量审计中的应用

节能量审计主要就是财务审计、能量平衡验证、设备效率测试、物料平衡测算等监测方式与能源审计的综合运用。能源审计内容主要就是根据审计类别,运用不同的方式对能源使用率、能源利用率以及消耗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也是对项目技术改造的财务过程与物理过程的统计分析、诊断、检验的综合过程。

(一)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工程应用

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工程指的就是对低效工业锅炉的改造与更新,以及对现有工业窑炉的综合节能改造。运用财务审计方法能够对企业购置新型工业锅炉及燃煤使用总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直接核查。针对此工程的节能量审计而言,单纯使用财务审计方式,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比如,在某企业中,原来有两台链条锅炉,通过改造之后,更换为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锅炉的效率,从总账到原始凭证均需要对燃煤减少量予以体现,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误区,链条锅炉可以适应二类烟煤,发热量超过了4700大卡;而循环流化床锅炉可以适应料径不大于15mm的原煤,包括3000大卡的劣质煤,这样就节省了很多的成本,在提高锅炉效率的同时,增加原煤使用量。

针对这一矛盾而言,单纯使用财务审计方法,根本无法有效完成节能量审计工作,一定要借助锅炉热效率测试及能源审计方法。除此之外,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改造前后的燃煤购入量、给水温度变化、燃煤发热量变化、原煤工业等内容进行分析与调查,同时对比测试锅炉热效率以及化验燃煤、飞灰等,也是审计的佐证手段。

(二)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应用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主要指的就是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产生的余热余压以及其它余能的利用改造,如,高炉炉顶压差发电技术、瓦斯利用技术等。在此过程中,主要就是由一个中间体转变成另一个中间体,只是从财务最终产品成本变化、能源消耗量变化等方面进行审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某煤炭企业中,利用了瓦斯抽采与发电技术,因为煤炭洗选、排水、通风、提升等工艺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可以利用财务指标对原煤开采电耗予以体现,但是在财务指标中,无法对工艺变化情况予以体现。事实上,对瓦斯抽采与发电技术节能效果的评定,主要涉及内容有瓦斯抽采量、瓦斯成分、瓦斯利用量、发电量‘供电量等非财务指标,此时,就需要通过能源审计及现场测试获取相关指标数值。

(三)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应用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主要指的就是对低效电动机的改造,对大中型变工况电机系统的调速改造,对电机系统被拖动设备的节能改造。现阶段,在这些工程中应用财务审计方法,除了可以判定企业是否购置有关装置之外,在其它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审计对象边界的界定,无法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比如,某水泥企业,采用稀土永磁高效节能电机,和普通电机相比,可以节电超过15%;与此同时,在相关设备上安装变频装置,可以节电超过20%,节能效果非常好,但是利用财务信息进行单位产品电耗计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上升的趋势。出现此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产品质量变化、水泥强度提升等,但是财务审计方法无法对其予以体现,进而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全面落实。此时,只有借助电机系统效率测试及能源审计方式开展全面的审计工作。

(四)能量系统优化工程

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指的就是炼油、钢铁、乙烯等企业的节能改造。以合成氨企业为例,凝结水回收利用、造气炉余热回收等均是能量系统优化改造,在此过程中,无法将能耗全面体现在最终产品上,对于合成氨企业来说,因为原料路线的改变,也就是在实施多种节能改造工程的基础上,最终能耗可能会出现上升的趋势,只是利用财务审计是无法全面体现审计结果的。在实际工作中,其节能效果判定指标有:煤质分析、锅炉给水量、炉渣排放量、炉渣比热、炉渣排放温度、锅炉补水量等,其判定基本不会涉及合成氨的产品掺量及原料煤消耗量等指标。

三、结束语

篇7

目前,理论界关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采用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与企业环境治理信息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为审计起点,主要采取“逆查”的方式,追踪到导致这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过程,最终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绩效性与合规性的考核与评价。二是采用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与环境保护方面所暴露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流程,发现薄弱环节,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方法。三是采用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中涉及环境治理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的项目为审计起点,检查分析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对项目是否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作出判断,一旦找到实施过程存在的偏差,就寻找产生偏差的因素,进而实现对这些项目的改进。

上述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虽然都实现了对审计起点的确定,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均未对各自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不利于审计体系的构建。Where、WhenandHow(从何处做、何时去做、如何做)应是运作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的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仅仅解决了以什么为出发点的问题,均未提及何时去做、如何做的问题,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次,均未对不同的审计领域加以区分。鉴于不同的审计领域应实施不同的审计模式,这种不对审计领域加以区分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展的。再次,均未对所包含的审计要素加以明确界定。起点、目标、依据、内容、方法与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审计模式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若不对各要素的内涵加以明确说明,将无法保证各审计模式的顺利运行。最后,实践应用性较差。审计运作模式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真正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才是构建审计运作模式的最终目标,但由于上述三种导向型的模式未对审计要素进行明确界定,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因而对环境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强。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新体系构建

鉴于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与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我国可以构建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整个企业环境财务审计体系的核心,通过对审计内容、审计依据的深入分析,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最终通过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

(一)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目标导向的审计模式的核心,它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乃至审计报告都会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目标依然是监督受托责任的执行。具体而言,该审计目标是通过检查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对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认定,为企业内部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环境保护控制体系提供保证,确保环境资源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以及环境财务报告责任。其中,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在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严密的控制系统对环境资源管理进行控制;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应当为受托环境资源的完整性提供保证,防止舞弊的发生;环境财务报告责任,是指管理者应对企业环境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相关环境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负责。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就是通过对管理者上述三种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审查,评价和揭示企业管理者环境保全、环保控制与环境财务报告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为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及其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加以说明的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料、能够反映企业的环境财务收支信息及对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账务记录。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容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与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其中,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状况。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重点是导致在财务报表中隐藏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此外,还应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恰当确认和如实反映了由于环境隐患带来的或有环境负债与其他应计环境负债,以及对环境管理费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估计。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是对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保护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审核。根据内部控制理论,环境保护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程序、制度与政策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管理者的环保理念与对环保目标的追求在这个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对该控制系统的审计监督,可以实现对环保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有效性的考核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到改进提升的方法,最终完成对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依据作为衡量与判断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衡量标准的环境财务审计依据,其内容囊括了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1.环境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加大了重视,截止到目前,已相继出台了14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8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34项环境保护法规。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上百项全国性环境保护规章与上千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由于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2.国家出台的环境标准。法律法规虽然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但却只能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而不能为企业的环境治理与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的具体执行提供方方面面可供参照的标准。为此,我国环境保护部先后出台了近300项环境标准,这些标准可归为三类: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上标准为审计人员实施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3.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核算标准。根据日本等较早实施环境财务审计国家的经验来看,会计核算标准不仅为企业内部的环境会计核算提供了指导,也为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审计依据。令人遗憾的是,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统一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标准,各个企业做出的环境报告格式均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因此,财政部应联合审计署、环境保护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实用性强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

(五)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方法作为环境审计之一的环境财务审计,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应同时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与专门的审计方法。其中,经常采用的传统审计方法主要有:查阅法,即查阅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以获得相关审计证据。抽查法,这种方法较多适用于审计人员面临较多与环境财务有关的经济项目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抽样比例,以对整个项目总体进行抽查。在抽查过程中,应对环境管理失控、环境制度不健全的环节加以特别重视。实地测量法,为对审计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保证,审计人员在对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进行查阅之后,还应实施进一步的实地测量。重新计算法,为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财务收支计算的过程与结果是否存在故意采用不适用的计算方法以歪曲计算结果的行为,或者无意间造成计算错误的现象,审计人员应对有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财务收支进行重新计算。除了上述方法,适用于环境财务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还有实地盘查法、观察法等。环境财务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领域,它有很多与传统审计不同的专门审计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为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从环境资源消耗量与环境资源浪费量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其中,环境资源消耗量是指企业为实现经济财富的增加所消耗的环境数量,并对所消耗的环境数量进行货币估值。企业所消耗的环境数量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减少、空气质量的破坏、水资源的消耗、林木资源的丧失等。由于资源消耗量是指资源消耗量的大小,资源浪费量是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两者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还应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进行考察。造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浪费,这里的资源浪费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的非有效消耗,即虽然消耗了资源,但该部分资源未能造福人类,也未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效用;二是资源的非补偿性消耗,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来环境的破坏,但如果消耗的环境资源被高效地利用了,那么人类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足以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进行修复,以还原环境功能,但如果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将只能形成一笔无法还原的环境“坏账”,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六)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是环境财务审计的最后环节,相较于传统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对以下内容加以特别说明:一是企业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资金来源的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来源、资金数量、资金到位时间以及资金利用进程;二是企业与环境保护事项相关的资产、负债及费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是由环境隐患所引起的或有负债的评估;四是在企业会计报告中对有关环境财务信息披露的情况等。

三、结语

篇8

从微观层面分析,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衡量经营者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对企业自身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内部,一方面,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会对员工的健康状况造成直接影响,

企业必须为此支付一笔数额可观的保健费用;另一方面,不良的工作环境还会造成员工劳动情绪不佳,降低工作效率。以上两点均会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在企业外部,一方面,企业必须达到政府

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强制性治理要求,为此,企业必须耗费大量资金建立污水、废气处理系统或委托污水、废气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有可能遭到周边居民的起

诉,一旦败诉,企业就必须付出巨额的赔偿费用。由此可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个现代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都应当对环境问题加以重视,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作为一种

审计监督体制,可以为企业的环境管理状况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环境财务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合规性审计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三大分支。其中,环境财务审计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

要领域。对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而言,审计模式的选择意义重大,审计模式为企业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组织和部署勾画了整体框架,为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确定了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还决定了环境财务

审计工作的审计基本方式和工作方向,是决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职能发挥效果的基本保障。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及缺陷

目前,理论界关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采用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与企业环境治理信息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为审计起点

,主要采取“逆查”的方式,追踪到导致这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过程,最终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绩效性与合规性的考核与评价。二是采用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在

环境治理方面与环境保护方面所暴露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流程,发现薄弱环节,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方法。三是采用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

业中涉及环境治理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的项目为审计起点,检查分析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对项目是否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作出判断,一旦找到实施过程存在的偏差,就寻

找产生偏差的因素,进而实现对这些项目的改进。上述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虽然都实现了对审计起点的确定,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均未对各自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不利

于审计体系的构建。Where、WhenandHow(从何处做、何时去做、如何做)应是运作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的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仅仅解决了以什么为出发点的问题,均未提及何时

去做、如何做的问题,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次,均未对不同的审计领域加以区分。鉴于不同的审计领域应实施不同的审计模式,这种不对审计领域加以区分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展

的。再次,均未对所包含的审计要素加以明确界定。起点、目标、依据、内容、方法与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审计模式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若不对各要素的内涵加以明确说明,将无法保证各审计模式的顺

利运行。最后,实践应用性较差。审计运作模式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真正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才是构建审计运作模式的最终目标,但由于上述三种导向型的模式未对审计要素进行明确界定,也未形

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因而对环境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强。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新体系构建

鉴于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与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我国可以构建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整个企业环境财务审计体系的

核心,通过对审计内容、审计依据的深入分析,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最终通过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

(一)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目标导向的审计模式的核心,它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乃至审计报告都会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目标依然是监督受托责任的执行。具体而言

,该审计目标是通过检查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对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认定,为企业内部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环境保护控制

体系提供保证,确保环境资源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以及环境财务报告责任。其中,环

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在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严密的控制系统对环境资源管理进行控制;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应当为受托环境资源的完整性

提供保证,防止舞弊的发生;环境财务报告责任,是指管理者应对企业环境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相关环境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负责。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就是通过

对管理者上述三种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审查,评价和揭示企业管理者环境保全、环保控制与环境财务报告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

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为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及其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加以说明的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资

料、能够反映企业的环境财务收支信息及对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账务记录。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容

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与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其中,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与

使用状况。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重点是导致在财务报表中隐藏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此外,还应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恰当确认和如实反映了由于环境隐患带来的或有

环境负债与其他应计环境负债,以及对环境管理费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估计。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是对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保护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审核。根据内部控制理论,

环境保护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程序、制度与政策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管理者的环保理念与对环保目标的追求在这个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对该控制系统的审计监督,可以实现对环

保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有效性的考核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到改进提升的方法,最终完成对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依据

作为衡量与判断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衡量标准的环境财务审计依据,其内容囊括了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

核算准则。

1.环境法律法规。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加大了重视,截止到目前,已相继出台了14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8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34项环境保护法规。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上百项全国性环境

保护规章与上千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由于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

2.国家出台的环境标准。

法律法规虽然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但却只能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而不能为企业的环境治理与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的具体执行提供方方面面可供参照的标准。为此,我国环境保护部先

后出台了近300项环境标准,这些标准可归为三类: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上标准为审计人员实施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核算标准。

根据日本等较早实施环境财务审计国家的经验来看,会计核算标准不仅为企业内部的环境会计核算提供了指导,也为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审计依据。令人遗憾的是,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未建

立一套统一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标准,各个企业做出的环境报告格式均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因此,财政部应联合审计署、环境保护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实用

性强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

(五)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方法

作为环境审计之一的环境财务审计,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应同时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与专门的审计方法。其中,经常采用的传统审计方法主要有:查阅法,即查阅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以

获得相关审计证据。抽查法,这种方法较多适用于审计人员面临较多与环境财务有关的经济项目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抽样比例,以对整个项目

总体进行抽查。在抽查过程中,应对环境管理失控、环境制度不健全的环节加以特别重视。实地测量法,为对审计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保证,审计人员在对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

始资料进行查阅之后,还应实施进一步的实地测量。重新计算法,为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财务收支计算的过程与结果是否存在故意采用不适用的计算方法以歪曲计算结果的行为,或者无意间造成计算

错误的现象,审计人员应对有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财务收支进行重新计算。除了上述方法,适用于环境财务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还有实地盘查法、观察法等。环境财务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领域,它有

很多与传统审计不同的专门审计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为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从环境资源消耗量与环境资源浪费量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其中,环境资源消耗量是指企业为实现经

济财富的增加所消耗的环境数量,并对所消耗的环境数量进行货币估值。企业所消耗的环境数量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减少、空气质量的破坏、水资源的消耗、林木资源的丧失等。由于资源消耗量是指资

源消耗量的大小,资源浪费量是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两者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还应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进行考察。造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浪

费,这里的资源浪费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的非有效消耗,即虽然消耗了资源,但该部分资源未能造福人类,也未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效用;二是资源的非补偿性消耗,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来环

境的破坏,但如果消耗的环境资源被高效地利用了,那么人类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足以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进行修复,以还原环境功能,但如果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将只能形成一笔无法还

原的环境“坏账”,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六)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是环境财务审计的最后环节,相较于传统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对以下内容加以特别说明:一是企业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资金来源的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来

源、资金数量、资金到位时间以及资金利用进程;二是企业与环境保护事项相关的资产、负债及费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是由环境隐患所引起的或有负债的评估;四是在企业会计报告中对有关环境财

务信息披露的情况等。

四、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转轨时期,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应再仅仅强调传统的“快”,还应努力做到“好”,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环境问题加以特别重视。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

对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与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目标导向的审计运作新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该模式的核心,同时,笔者还对该模式中的审计对象、审计

篇9

我国社会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农村经济进行着积极的跟进工作,与此同时,也在不断的面临着挑战,所谓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指的是对农村财务状况进行审核,对资金流向进行监督,对整体财务工作进行分析并予以评价。农村整体的管理工作、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环环相扣的,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理念相互呼应、密不可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不足

从大方向上来看,我国是坚持生产资料共有性的,在任何集体中,凡是集体的财产,就必须遵守公开且共同拥有的原则,然而,在当下农村管理组织的现状来看,玩忽职守、吃空饷、铺张浪费、做超出职权范围内的事等现象屡见不鲜,所谓廉政就是做报告时候用的,这样一来,管理机制成了摆设,政策要领成了空话,财务管理混乱亏空现象逐年增多,腐败的长手逐渐伸向了广大农民安逸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改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使其健康运行,促使集体中每个成员都知晓财务状况,与国家发展新农村的政策相呼应。

2.提升农村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农村的财务管理人员普遍呈现文化素质偏低的现象,对于财务管理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素质上的提升,按相关法律和具体要求严格把控财务管理岗位从业人员信息的真实性,对财务方面的具体工作进行严格规范,积极促进标准化农村财务管理机制的运行,坚持严格运用财务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农村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3.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方便百姓对于自身劳动成果和创造的社会价值进行仔细了解,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合理利用,真正做到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农村各项政策的正常运行,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我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在整体发展上缺少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在农村经济管理上,相关制度存在诸多漏洞,导致财务审计工作无法顺利的进行,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衡量,对我国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是不利的。

2.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缺乏较为完善的执行力度

我国农村对于各方面的工作缺乏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也没有储存各类档案的完整系统,在进行财务审计过程中,很多资料都不完整,经常存在部分账单缺失的现象,导致后续工作没办法有效进行,根本解决不了任何财务方面问题,在任何地区,权威机构都是用来制约相关工作的顺利实施的,但是,很多农村管理组织成员没有尽到一个领导者应尽的义务,玩忽职守,甚至有人是为了一己私利才任职的管理者,他们在任期间只谋求自身利益,不向上级汇报实情,不向百姓公布实情,这样人员的存在,这样薄弱且漏洞百出的执行力度,财务审计工作要想顺利进行任重而道远。

3.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差

由于农村的特殊环境和教育条件,部分财务管理人员都不是纯粹做财务方面工作的人才,素质比较低、相关知识不精通的人也可以担任,这些人对于财务工作的流程以及相关业务的处理都不够熟悉。这样进行审计工作质量偏低,意义也不大,无法与预期目标相吻合。

四、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策略

1.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体系,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农村,审计工作要想高效顺利进行,就必须从根源上进行制度化管理和改革,提升财务审计团队的综合能力,改掉部分人员对待工作不认真、懈怠、蒙混的态度,定期对相应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还要针对培训内容定期考核,以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积极完善财务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充足的准备。

2.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财务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在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无法可依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工作没办法顺利进行,只有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及时遏制不公平的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并加以惩戒。我国要加大力度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推动整个财务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注重审计工作的细节

无论什么审计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实施,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实物、现金、银行存款是进行财务资金统计的关键因素,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审计时要保障高效率、高质量。谨慎编制相关数据,账目核对时要保证较高的准确性。

篇10

【关键词】 财务审计 运行模式 创新研究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这是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不仅可以保证财务审计职责的执行效率,还可以增强领导对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进而当审计部门提出意见时,领导的重视下,采纳意见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对于企业内部传统的审计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随着企业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变革,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也得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企业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工作现状

我国很多企业内部在财务审计运行方面,由于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所建立的审计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同时恶性循环,组织地位不被重视,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导致审计工作的困难。

1、财务审计范围的局限性

我国大多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多是指财会工作,而关于其余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内部预算控制制度并不算在财务审计的范围内,这并不利于财务审计的工作,为其增加了很多的工作困难。因此,即使大多的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应的部分审计财务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范围上来讲,还是比较缺乏的,大大地影响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运作。

2、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不被重视

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在财务审计的建设上往往是不重视的。迫于要求,建立了一些财务审计的规章制度,但并未按照其实行。在财务审计工作上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大多企业认为,财务审计工作就是自找麻烦,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上可有可无,而且占用了人力物力,也不能为企业创造很大的价值和直接利益。有的企业甚至审计人员也是兼职的,审计工作长期是消极怠工,造成审计机构的不稳定,不被重视。

3、财务审计地位不明确,权威性受限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并没有明确企业财务审计机构隶属什么样的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什么地位,由哪些人员组成;因此,各个企业道德财务审计机构设置都是各有各的特色。有的企业的财务审计机构直接由行政部门负责,有的由财务会计负责,直接汇报总干事或者副总干事,又或者直接由企业组织架构中的董事会、总经理等全权掌控,自我监督,自我运作。很多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使得财务审计地位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形同虚设。不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长期以往必定对于企业是恶性循环,丧失其存在的功能性。

二、财务审计基础工作创新分析

1、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

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财务审计工作方面还是其他工作方面,都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同样要做的是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制度。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准则是保障企业运作的前提。创新财务审计工作机制,制定财务审计工作者工作守则,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强化工作机制。制作财务审计工作执行标准,明确其职权,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实施执行,使得财务审计功能有效发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考核监督,更加有效地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2、建立专业专门的审计工作管理机构

由于我国各个财务审计工作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因此、消极怠工的审计工作时有发生,不仅不能发挥财务审计功能,同时降低了企业内部财务运作的效率。缺乏一定的管理和监督,造假现象也成为了常态。建立专业的专门的审计工作管理部门,从对审计工作者进行时时的培训、抽查、考核外,加强财务、出纳等管理人员的财务审计的概念以及工作机制的认知。从而进行规范化管理,不仅确保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执行、有效监督,而且最重要的是完善企业的财务审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财务审计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运作。

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创新

一个企业内部具备良好的审计工作机制,适合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一定是具备优秀的财务审计人员。因此如果一个企业要加强财务审计的管理创新工作,审计人员的管理必须跟得上企业的创新要求。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创新是企业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培训、交流,提高专业素质,保证不断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发挥最高的效益。创新工作思维、使用新科技,结合互联网思维,加强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创新,为企业的高效率高收益运作保驾护航。

4、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地位。

在企业内部,长期以来审计人员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并且审计工作人员并没有什么实权。因此企业要转变思想,重视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人员,财务重要的举措,提高审计工作者的地位,挖掘其潜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可以增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明确财务审计工作的定位,科学管理。只有提升、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地位,财务审计部门才会真正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完善创新企业财务审计的方式

一个企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先进科技的发展,一个不与时代共进退的企业始终是会别淘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组成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也是不断改进与创新的。想要提升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各项工作,保证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完善企业财务审计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必行之路。因此转变陈旧的落后的财务审计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范围,将财务审计工作全面细化,整合优化资源,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企业财务审计执行程序创新分析

1、财务基础审计创新

在审计的基础工作上,从对审计工作者思想工作做起,让其重视审计工作,理解、接受财务审计思想。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按照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做好对工作内容及文件的记录,并对基本的工作任务进行审查。确保基础的工作记录是正确的、可信的。

2、财务流程审计创新

在企业内部运行财务审计模式一段时间后,分析财务审计工作在流程操作方面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影响,此时审计工作已经被审计工作者接受,审计工作趋于稳定。审计流程的分析,可以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提供导向,提供一定的指导性。

3、财务流程绩效审计创新

此阶段是企业内部成员基本熟悉审计系统多要求的流程,重点向逐渐转向分析、改善环节,以审计相关的各项制度为基础,对企业财政审计工作进行缺点分析,并确定改进措施。例如判定审计过程中执行环节出现问题,则只需要加强遵循审计即可;财务流程过程中的审计工作,更有利于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

4、财务目标审计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感觉到了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目标化,将目标分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分析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财务审计要求,只有将目标明确细化,在审计工作上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将目标一步步实现。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小部门发展,审计部门亦是如此。创新财务目标审计工作,将财务审计工作发展为企业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1、提升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企业内部的审计管理运行模式,首先选用优秀的审计工作者,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特点,选用计算机、工程、管理和法律等专业人才,结合审计人员的比例结构,建立一个专业的优秀的审计团队,提升审计组织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2、重塑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采用“董事会负责制”,就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部等,一级对一级负责。不同的审计管理模式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创新管理模式,将管理模式实现最优化,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只有严谨的良好的管理运作模式的实施,企业内部的审计组织地外才具有权威性、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明确审计管理职责及业务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要求企业的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分工明确、业务清晰,并且保持联系,做好衔接工作。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正确的财务审计数据信息、才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并对后期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明确审计管理职责,可以促进审计的监管工作。审计监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对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传统的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束缚了企业的发展。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自身发展企业财务审计模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最主要的是创新企业财务设计模式,可以加强企业的财务成本控制,合理预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及贪污行为的出现,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