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14 17:4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篇1

自新课程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也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与进步,其教学效果更是有目共睹的。也正因如此,本文笔者借鉴相关参考文献与成功教学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手段,总结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果的几点个人建议,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做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课堂;课堂效果;教学质量

前言: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其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发展。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教学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就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果进行粗浅的探讨,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为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做有益的铺垫。

1为初中数学课堂营造一个融洽的氛围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许多学生都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严肃有余亲和力不足,尤其是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由于畏于师道尊严不敢质疑问难,更是给课堂的活跃性带来了一层阴霾,不仅不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也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全身心的信任教师,依赖教师,而也势必会成为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进一步为初中数学课堂营造一个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则尤为重要。这里的“融洽”,不仅要求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而且要求建立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进而不断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契机的把握,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一个精彩的开头,势必能够更好的引人入胜,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尤其是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新奇感,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自我需求,从而更好投入到学习情况之中。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教学做好契机的引入的把握,从而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数学教学体验。如教“分母有理化”一节时,教师上课后,板书一道题:“计算1∕√2(精确到0.01)”。指定两位同学用两种不同方法板演。一个先把分子、分母同乘√2,很快算出结果。另一个直接用1被√2的近似值1.414除,列草式,算得很繁。两生做完后,教师问学生: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一致肯定了前一种解法,从而自然地引入了分母有理化这一课题。再如:讲“坐标的互化”,先举例比喻各国度量衡制不统一,我们不仅要掌握市制,而且要学会公制,并且能够将它们互化。接着转入主题: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在建立函数和图象的对应关系时,各有优点,但有时需要将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转化为另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直角坐标与极坐标互化”的原因。这样引入课题并不费力,目的明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学习新知识,其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起主动参与研究的强烈欲望。

3在课堂上设置悬念,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地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如在课堂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喜悦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若从未品味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客服困难的骄傲,那么可以说这是他的不幸”。而这正是因为,人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就会激发其人们对成功的无休止的追求,提高人们对成功的意念与个人努力的动力、力量。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心里对体会成功喜悦感触的这种迫切需求,努力的为学生们在课堂之中创设陈公公情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之中,感受到成功,获得到成功,让学生们能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初中数学成绩。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在顺境之中体验到成功,还应该让学生们在逆境之中体验到成功,是学生们获得更加成功的丰富感情体验,使学生的参与意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升华。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果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并且为不断地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在今后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苏德旭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倪建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3]贾振堂.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J].中学教研.1990(05)

篇2

1、指导观察2、引导想象3、鼓励求异4、诱发灵感

【关键词】 数学教学 ; 创造 ; 思维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本文就创造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三、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2、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3、鼓励求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已知a // b,c // d,∠1 = 115,

⑴ 求∠2与∠3的度数,

1⑵ 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a//b, c//d 求证: ∠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1=∠2,求证:c//d。

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

变式3:已知a//b, 问∠1=∠2吗?(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4、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韩清林,《关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河北教育》1999年第12期

[3]欧阳国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性思考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4]赵艳辉,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习主人》,《小学数学教育》1998年第12期

[5]肖利民 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2月

[6]宋俊奎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谢传健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篇3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充分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课前准备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准备,也需要学生作好课前的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不仅仅是指教师写好导学案,完成备课即可。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并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艺术;另一方面需要教师重视和做好备课环节。

(1)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规律可循,数学学科亦如此。作为数学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只有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学。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参考,数学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科的要求,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中。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教师,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艺术,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也至关重要。

(2)重视和做好备课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学生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原有的经验为基础进行知识建构。所以在备课环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每个阶段的学生有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较好地预见课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从而保证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备教材是指在充分熟悉数学教材、深刻领会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有能体现重点和难点的知识技能目标;有体现合作探究、动手能力等各种能力的能力目标;还要有体现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意识,懂得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美的情感目标。

2.学生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指课前良好的预习。良好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入课堂,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往往忽略这一环节,有些学生预习时只是机械地看教材,看完后脑袋依然一片空白,不知所云,这样的预习是毫无意义的。数学知识相对抽象难懂,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预习。在学生预习之前适当地提示他们要带着什么问题开始,重点看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明确哪些知识看懂了,疑难问题是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准备。

二、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因为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结构、能力倾向、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并牢记,有的学生却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记忆。例如:在教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时,有的学生在脑海中马上能建立函数的模式:y=ax+b,只要是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时都能够设出函数关系式y=ax+b,再利用题目已知的两个条件(或隐含条件)求出a、b的值,但有的学生对待定系数法在理解上有些困难,需要慢慢分析为何要设直线的关系式为y=ax+b,题目为何能这样设?如果没有给出分析让其慢慢理解,学生就无法理解接下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抛出新知识时,极少会顾及学生的认知差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于讲解例题来应用新知识,殊不知对新知识还不知所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是让他们手足无措,知识无法真正掌握。随着数学教学的深入和新内容的增加,这部分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就会越来越薄弱,学生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数学教学中,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甚至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数学能力偏低的现象逐渐突出,渐渐地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班级的后进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要减少后进生就要从教师的课堂时间设计出发,要留有给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时间,特别要关注不同接受习惯的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领悟新知识,在进行知识的运用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教师所教知识,减少后进生的产生,只有大部分学生跟上教学进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三、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是实施高效数学课堂的保证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推导数学定理、公

式、法则的重要出发点和依据。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能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但很多老师对概念的教学不是很重视,总是由教师直接口述或板

书,并直接要求学生背诵,然而,学生背诵后又有什么效果呢?大多数学生不会运用,给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带来了困难,特别表现在初三和高中数学学习跟不上,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建议。

一、要注重概念引入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熟知的事物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很多概念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引入,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圆的概念”引出,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车轮、太阳、转盘、五环旗等实物的形状,进而引出圆的概念,紧接着提出问题:

老师:怎么画圆呢?

学生:可以用圆规。

老师:还有其他方法吗?想一想,在操场上老师是怎么跑道的?

学生:可以用一根绳子系在铅笔上,另一端固定,铅笔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圆了。

老师:非常正确。

由此得出圆的定义。

再比如,“菱形的概念”引出,可以拿一个菱形折叠衣架,让学生观察打开时的形状,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图形?衣架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边、角、对角线)?它是平行四边形吗?通过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变换可以得到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了菱形的概念。

2.通过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引入

这恰恰是增添数学教学活力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通过事件或人物引出数学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把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并通过地板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和斜边关系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从而引出勾股定理,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定理及其内容。

3.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有很多概念是相类似的,可以通过复习已掌握的概念,就此引出新的概念,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知识的系统化,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类比、延伸,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很容易接受并掌握。

二、注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它是概念的质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它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揭示了概念的适用范围,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

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概念的外延,而很少明确概念,注重概念的内涵。学生只有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能准确了解和认知,才能真正掌握概念。

比如,“对顶角的概念”教学,判断下列哪些角是对顶角。

(1)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

(2)相对的两个角。

(3)相等的两个角。

(4)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

这道题实质是对学生对“对顶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的考查,学生可以通过举出反例来判断,真正掌握对顶角的概念。

三、加强对概念的应用

数学教学离不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分析、解决问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形成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训练学生,难度适当地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有时学生会反复出现错误,那就反复纠正,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

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判断以下哪些是

函数:

(1)以表格的形式给出。

(2)以解析式的形式给出。

(3)以图形的形式给出。

(4)用文字描述性的形式给出。

在正确理解函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理解题中有几个变量,它们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通过训练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数学概念的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核心的概念贯穿着一章或整个初中的数学教学,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基本概念作为理论依据,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概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语言”,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这样定能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不论是在国际场合的交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初中生而一言,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下,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的左右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及方式改之甚微。新课程标准中首次对数学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数学的教学不再单纯指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开始着重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这是新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学本质的再探索,同时是给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完成课改要求和数学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

一、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1.国家政策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世界教育不断变化着的重大举措,中国的课程改革是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结合中国自己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并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是循序渐进,探索中的前进的过程。

2.课程特色的变化

每门课程都具有某种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也有相统一的部分。而不论是经历过初中学习的学生还是对数学教学进行研究的学者。每当拿起数学教材或是走进数学课堂,都会有不一样的气息,而对这“不一样的气息”。就像不同的人站在你面前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我们身处不一样的城市会有不一样的情怀那样,数学课程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3.所处境地

课程改革之初,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对领导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振动和改变都比较大,可谓是大刀阔斧,轰轰烈烈。于是上至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加强对新课改方针的学习,学习之后加强理解并尝试着应用到教学之中,是一次较大的改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参与到课改中的所有人在嗅到课改所带来的新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要想改变带来的困惑和难题,甚至很多的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对新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甚至提出了质疑和排斥,这是适应期中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

二、对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勤于反思,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思考,但其中大量的是杂乱无章的,不受我们自己意识控制的思考很少给人留下对自己行为有价值的东西,本文所指的反思是有意识的进行的一种思考,它的发生时基于出现不确定的,复杂的,困惑的,惊奇的或有明确目标的情境下的。而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寻找解决这种困惑情景的行为,并对行为背后的假设以及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也就是说,这里的反思是带有探究的性质。

2.善于学习,以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学习对于初中数学老师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材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获得,数学知识的不断更新都要求数学教师通过学习这一唯一渠道而获得,所以说,善于学习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学习无非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性的学习,一是经验性的学习。理论性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更丰富的文化知识,新课程实践中碰到的种种困难也需要这些知识的获取来解决。

3.乐于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他所处的生态圈是学校老师,学生,同行。其三个生态链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群体与学校。这个生态圈的生态系统如何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发展,也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每个教师的乐于合作是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绿色、和谐的关键所在。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其次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初中数学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与开拓性,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学方法不当及学生的冲突,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及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很好的解决的。

4.勇于改革,以方式转变促效率提高

参与教学改革是教师能够理解新课程的最好方式,勇于改革是教师理解了课程改革的最佳体现。初中数学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首先要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新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操作,对数学这一学科来讲就是要把改革渗透于备课与教学的环节之中,归根到底是落实到教学方式的转变上。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提高,关系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关系到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对要加强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红.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110-113

篇6

但与初中数学其它教学内容相比较,与数据分析观念相关的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很少体现出概率统计内容教学的特色.第二,过分重视对解题方法的训练,忽视对数据分析观念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不熟练,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数据分析问题仍无从下手,对数据没有亲近感,数据分析观念亟需提高.

通过与一线数学教师的交流和他们的课堂教学表现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对初中学生的已有的数据分析观念水平掌握程度不够到位,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数据分析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和其他内容的教学方法基本相同,没有根据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特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让学生去做一做,想一想,结合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去亲身经历、体验数据统计的过程.理由是课时压得太紧,没有时间安排;中考试卷中关于“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内容,以计算很简单的题目为主.

因此,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中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所处的具体水平,探讨在平时教学中提升初中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1合理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的积极性

数据来源于生活,数据分析应用于生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学生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经过适当改动,开发为可利用的教学情境资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发现与数据分析有关的事例.如:天气预报报道今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明天一定会下雨吗?买彩票的中奖率为1%,买100张一定能中奖吗?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增长分析,商家的打折促销活动、保险公司保险费的收取、国家延迟退休年龄至65岁的原因与理由等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数据分析的全过程,逐步地提升数据分析观念.例如,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中,通过“环保小卫士”选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每个同学都参与到选举中,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结合具体情境引入频数和频率,易于学生理解并体会其意义.

通过活动学生明确了调查选举的一般流程,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同时学生很容易明白每个候选人的频数是指他们的得票数,每个候选人的频率就是他们的得票率,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统计对民主决策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相关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对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因素的引导,改变数学学习的态度和信念,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2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分析的全过程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亲身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等过程,只有自己掌握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形的制作方法才能更好地读取数据信息,更好地利用相关统计图表表示、描述相关数据信息.在概率等内容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实验去探索、发现相关事件发生的频率,亲身观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学生理解掌握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可能性是有很大帮助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他们在活动中亲身去用统计的眼光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判断[2],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思维发展的实践机会.例如,在《可能性》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摸球实验,感受到摸到白球和红球的随机性,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学生能够根据摸到红球和白球的频数去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片断:组织小组活动,不透明的袋子里面有质地相同的3个红球、3个白球.每次摸出1个,在摸球之前你能猜出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每次你都能猜对吗?

活动结束时,老师询问:有没有每次都猜对的同学?(只有2人举手)

师: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同学没有猜对呢?

(让两个猜对的同学介绍方法.)

生:红球和白球摸在手里的感觉不一样,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

生:(摸出一球,先猜测是)红色;拿出后是白色,

师:什么原因?

生:这次没有感觉对.

生:如果第一次摸出来的是红球,第二次就猜是白球.

师:你刚才就是这样猜的,结果都对了吗?

生:连连点头.

师:你很神奇,我们一起试一试,

(生2摸出1个红球,放回.)

生:第二次一定是白球.

(第二次生2果真摸出一个白球,同学们有一部分认为他是对的.)

师:要不要再试一次?

生:下次该是白球了

(第三次生2摸出个红球.)

师:这个规律还成立吗?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袋子里既有红球又有白球,摸出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具体哪种是不一定的.

通过案例活动,学生会发现摸到球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红球,既对于同样事情每次收集的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学生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过程,对于他们感受、理解数据随机性的涵义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辅助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1]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利用.计算器可以处理复杂的数据.例如在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通过计算器可以很快求出平均数和方差,有的计算器可以直接求出方差;利用计算器辅助教学,将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统计思想和进行统计活动上来,避免将数据分析过程变成单纯的数字计算,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计算机可以记录、整理数据,利用Excel表格可以将学生统计到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进行排序比较等,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图的制作、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统计与概率意义的理解上.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教学提高有力的支持,使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经历数据分析的相关操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等多媒体设备,为教学服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4加强统计与概率知识之间以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

弗赖登塔尔针对概率教学指出:“学生刚刚学过分数以后,就可以把概率渗透到所有的数学中去.这样做不仅可为以后的概率教学带来方便,而且能使学生学的数学更加接近现实.”[5]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设置以及徐州市中考数学试卷的考查试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在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教学和考查是分开设置的,其中七年级《数据的离散程度》、九年级上册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九年级下册第九章《概率的简单应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中统计与概率内容设置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遗忘.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提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以及它们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在学习了正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之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关于几何概型的试题.如图1所示,小华同学随机地在对角线为3cm和4cm的菱形区域内投针,则针扎到其内切圆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如图2,已知等边ABC的面积为4,D、E分别为AB、AC的中点,若向图中随机抛掷一枚飞镖,飞镖落在阴影区域的概率是多少?(不考虑落在线上的情形)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统计与概率内容在教材中设置的中断所带来的知识遗忘,还可以更好地推进学生对不同数学思想的应用,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建立稳定而正确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数据分析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第1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士崎,吴颖康主编.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史宁中,张丹,赵迪.“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8(6):44.

篇7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数学;情景教学

初中数学是中学数学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在初中教学中数学也成为了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同时老师最难授课的课程之一,因此要做到初中高效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系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高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进行质疑、合作、探究,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高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一、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背景

现在新课改正在不断进行,新课改要求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所以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新时代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新时代的初中生对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他们讨厌数学、畏惧数学,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却又不得不学数学,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数学成绩也不会有质的提高,他们对一些无聊的课程有着极强的抵触心理,但是我们在教学课程中有着教学目标,所以课堂效率的提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1.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的数学游戏。游戏不仅仅是小学生可以做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游戏同样会提起学生对数学的游戏。除了数学游戏还有其他方式。

(1)实物教学

这在现在教学方法中也是很常用的,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从而让学生便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的圆柱体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纸板做一个道具,自己进行对比和观测,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2)情境教学方法

就是要多用媒体展示一些具体的场景,从而让学生思考思考为什么在这样的场景会有这些数学现象,然后再结合公式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

2.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对于初中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初中学生表现的还是很活泼,如果课堂教学氛围很压抑,只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让学生记笔记,死记硬背,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要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和老师个人的教育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数学很严谨,但是教师可以用一些自己独特的语言,幽默的语言讲述一些数学定理,比如说教师的口头语,口头语其实是最可以吸引学生的一个方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将口头语运用得当,语言抑扬顿挫,以搞笑的语言讲述一个数学定理,或者在讲解学生做的试题时,以一种夸张的表扬的形式,或者反问的形式进行,这些都足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还有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同样是吸引学生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候教师讲课时一个夸张的动作会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可是这正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所以这也是要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

3.备课,是任何课程好的教学的一个前提。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更是这样,备课不能仅仅是对教案的一个抄袭,更不能使对其他名师讲座资料的一个简单的整理,教师在备课上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创造一套自己的备课方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要有着不同的备课方案。备课内容要深浅相结合,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真正的进入到学习课堂。

4.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也是高效课堂实现的一个前提基础。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而不是摆出一副教师的架子,让学生敬而远之,或者是让学生讨厌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不高。

5.课堂提问在高效课堂教育中起着至关的重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课堂提问是最容易神经紧张的时候,如果老师在适时的提问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还有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学生不断的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所以这也是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6.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早在孔子时代就提到了因材施教,而实际上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有做到因材施教的。往往是一律千篇,以同一种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这种一概而论的教育方法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所以我们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7.多媒体教学的充分使用。例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规律题的证明、论证,我们就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函数的问题,柱体的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形象地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当然这些手动来制作也会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8.实验教学,是实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有效方式。数学是遍布于生活中的,就连我们日常的买菜、算账、吃饭、任何时候都有数学。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在我们教学课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进行实践,比如说聚光的使用,我们可以利用操场的旗杆等,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几何知识。

三、结语

实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从思想到行动的一个整体转变。实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也是适应当前新课改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一、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抽离出数学问题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情趣课堂教学环境,培养探索精神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进行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间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对学生倾注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时代的需要。过去的高中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要求偏高,知识面窄,必学内容中除集合思想有所变化外,其他的基本上是17世纪以前的代数和几何内容,现在发达国家的高中数学教授概率、微积分初步,以及有广泛应用的向量和初级统计学内容,因此国内数学教育需要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大发展,它的全方位渗透,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需要学生予以重视。

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少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考的需要。从考试角度上说,国家从1993年起在高考中正式出现数学应用题,经过多年的摸索,近年应用题在高考试题中又出现加大考查力度、重在考查能力的趋势,应用题的教学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

篇9

关键词:篆刻;美术教学;教学教材

篆刻是一门于金属、象牙、玉石、犀角等材质之上雕刻篆体文字的传统艺术,主要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它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内容广泛,涵盖图案设计、文字设计、书法、中国画、构图、雕刻等美学知识”[1],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在全国中小学教育探索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的大环境下,在中小学设有篆刻教学,学生学习并了解中国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当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大特色[2]”。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篆刻教学现状

当前传统的篆刻教学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其一,在初中教学中,篆刻教学缺少教材,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化、规范化的篆刻知识;其二,教学难,难在材料,传统的印石一直是篆刻艺术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对于初中生来说,石料太坚硬了,可供操作面体积小,刻刀容易滑刀伤手,不便于学生将篆刻学习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其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较浅,在篆刻的学习实践课程当中,学生的兴趣普遍不高,同时觉得篆刻难学、难懂、难操作。当前完成作业的大部分是临摹,依葫芦画瓢而缺乏设计和创造。针对以上传统的篆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篆刻教学教材、教学内容和篆刻材料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教学材料的创新实践,同时结合河南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内容,使得篆刻教学可以更容易在河南中学美术教学中得以开展。

二、篆刻教学材料的创新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教法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当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选用教材及教辅,来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更有实效性[3]”。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选用了橡皮作为篆刻的一种材料。橡皮是廉价、易得且更软的材料,便于学生制作。可以让学生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分析印章或设计印稿上。肥皂块是篆刻的另一种材料。这种材质比起橡皮来说更加细腻。肥皂的表面用刀子削不平要用砂纸才能磨平。肥皂篆刻教学涉及的材料主要是:厚度适中的纯色肥皂、透明纸、美工刀、水性彩笔,这比传统篆刻教学中所用的石材和刻刀要随意和简单些。因为肥皂的质地较软,所以学生在雕刻的时候要像握铅笔的姿势一样握住美工刀,使落刀处与橡皮之间保持45度角,刀无需多动,雕刻过程中转动橡皮即可,学生上手容易且见效快。但是肥皂的熔点比较低,用手触摸的时间长容易融化。因此不能直接触摸肥皂,要用厚的纸张或是布块包裹再进行操作。篆刻前应对学生强调正确的执刀姿势,雕刻应与写字一样,运刀时一般从外向里,注意防止伤手。观察没有印到的地方可再补一下,一直补到从背面看完全印好为止,然后平稳地揭下宣纸,呈现出一张较完整的篆刻作品。在橡皮、肥皂的篆刻教学中,不单单是篆刻体验,而是通过读印、摹刻、临刻、创作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读印、摹刻、临刻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篆刻的一些常用章法和刀法,课下时间学生可以自己去设计和创作印章,独立去完成一方或几方篆刻作品。进入初中以后,中学生的独立性相对增强,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丰富载体,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关键,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小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将技艺在创作中发扬光大,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刻苦钻研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意志力,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篆刻教学内容中挖掘河南当地资源

篆刻要识篆、习篆,这就涉及古汉字及书体演变的发展史。篆刻教学要与美术、文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相结合,以此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篆刻教学不完全是单一的美术教学活动,而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教学活动。篆刻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克服挫折感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我国教育学家程颐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改进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关键。在学生认识篆刻的阶段,通过给学生解释各种篆字的意思,让学生对篆刻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而在学生的创作阶段,考虑通过结合讲述河南悠久历史和人文风情进行篆刻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篆刻教学在中学美术教材中涉及内容较少,需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明确教学目标,构建篆刻在中学阶段的知识点,结合河南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以案例1为例进行说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12课《美术的遗存的保护与传承》这一课教学中,在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进行阐述后,可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来猜一猜“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我们河南省的哪一个城市,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接着与学生一起来了解河南的人文风情,同时给学生讲述牡丹花美丽的传说。欣赏“中国印———牡丹花”让学生来认识并画一画这些标志,也可以画出自己心中的牡丹花形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立马被调动起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构思、设想经自己双手的镌刻,钤出一方方独一无二的印花时,心里甚是欢喜,也为课堂增添不少色彩,达到教学的目的。设计步骤:1.准备一块边长为5cm的方形。2.将设计的图案描于图纸上,细部线条可以使用自动铅笔。3.将图案描绘于橡皮擦上,将描图纸翻过来,盖在橡皮擦上,用大拇指轻刮,即可将图案复写于橡皮擦上。4.雕刻图案的轮廓,将笔刀的刀刃稍微向外倾斜,沿着图案的线条往外侧沿顺时针方向雕刻。5.顺着刚才刻的线条,以逆时针方向刻出一条V字型。6.刻去多余的部分。7.使用水粉颜料调出浓度适当的胭脂色,拿刷子将调好的颜色刷在印章上,小心地印在纸上。试印,进行修改。学生设计的牡丹花系列一蝴蝶与牡丹一.《美术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美术文化的认知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4]”。教师引导学生以兴趣入手,先刻些自己喜欢的物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加以正确的引导,方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美术的爱好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对篆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传承。在人美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如何欣赏建筑艺术》这一课中,通过图片去引导学生了解我们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塔。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具有中华民族建筑的特点。二七塔是中国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它是为纪念京汉铁路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在指导学生选定刻印二七塔内容之前给学生讲述二七塔由来的历史,使学生深深地感触印文内容的思想性。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加入些有关篆刻的知识,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印章,教学中讲解印章的用途及印章按作品形式分白文印和朱文印,尝试不同盖印和拓印的方法,体会两者的异同。在学习篆刻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生活化”的材料方面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加以合理的指导,方能突破学生在篆刻学习上的难点。将学习到的设计、刻、印等技能巧妙地运用到本课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难点。同时,两课的三维目标,能力、知识、情感也相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掌握和接受程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教学理论,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及创作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在题材选取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用橡皮或肥皂做为材料,学生在刻文字和图案时就能得心应手。学生还可以选择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进行设计布局,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由于橡皮和肥皂这些材质较软,从而影响了线条的表现形式。当坚硬的雕刻工具在柔软的橡皮砖上进行刻印时,肥皂在次印上去都连着皂一起脱落,所以有的时候无法完成细微的雕刻,在制作上更突出的是图案和方法。在刻印中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去想象。“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以此发展下去,培养出的学生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5]”。所以在创作教学中,紧握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内容,尽可能多地去设想几套方案,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将学生的不同篆字组合成一方方生动而又充满趣味的印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篆刻的理解也逐步完成,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认知过程。在后续的篆刻教学实践中,将探索更多的篆刻教学材料,更加便于学生就地取材,提升篆刻教学的普及程度并拓展实践方式。同时也将更进一步研究地方文化资源,将更多优秀的传统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篆刻教学内容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初中篆刻教学教材和课程。

五、结语

篆刻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内涵足够丰富的艺术教学活动。篆刻教学中,通过尝试新的教材资料和新的思路,不仅使枯燥乏味的镌刻过程变得更有趣、活泼、形象,还加深了对篆刻知识和镌刻技法的认识。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使更好的理论知识过渡到技能、技巧及创新方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邱金生.浅谈“实例教学”在篆刻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J].天津教育,2009,(10).

[2]吴汉伟.中小学篆刻教学初探[J].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2,(01).

[3]王南.让篆刻教学成为美术课堂的“一角”[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1).

篇10

一、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学生有这种内在的兴趣动机,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从学习数学中引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的关健。初中数学教材有它的知识系统性,一般编写比较简练,由于数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教材在许多地方叙述比较枯涩,这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对初中学生,他们自觉性、自制力比较差,注意力易分散,而好奇心、好胜心较强,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宜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多收集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现实生活素材和趣味材料,让数学回到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设疑置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学。当学生有兴趣,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如七年级浙教下册的第一章全等三角形中,有这样一个实例: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摔成如图三片,只需带上其中的一片,玻璃店的师傅就能重新配一块与原来相同的三角形玻璃。你知道应带哪一片吗?请说明理由。我把这个问题作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引入内容,上课依始,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都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答案不一。但具体选哪个就感到非常的迷茫。这个实例象小辣椒,诱发学生的胃口。我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切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另一种方法。

二、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无论其是“金花”还是“小草”。在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要保护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不尽完美或者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丝丝甜美。对学生回答的不足或错误之处应在不损伤其自尊心的前提下中肯地指出来,应该允许学生从错误之中学到东西。教师对少数学困生给予关心,这不仅是对学困生的促进,对于全体学生也是无形的教育,有助于他们的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的形成。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师不能只一畏地灌输课本知识,也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找出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有能力的差异,他们发现问题不一样。但通过小组讨论,全班整合使各种结论都出现,互相补充、填补自己的优缺点。我们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把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机会给找出来。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去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识,特别是带有创新性的见解,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研课题。

三、增设教学层次

教师在分析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基础上,从学生实情出发确定教学起点,使中、差生都能接受,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增设练习层次,设置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练习题组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梯度,以减少中、差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台阶攀登,逐步达到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同时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攀到尽可能高的层次,达到教学的较高目标。如在三角形的高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些有梯度的教学过程:

①从怎样将一块三角形的煎饼分成大小相等的六块引出三角形的高线。

②对照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③根据三角形高线的定义试着作三角形各边上的高线,发现三角形的高线与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有很大的区别。

④发现三角形的高线的位置与三角形的类别有关。

⑤得出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超过了学生的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心理。因此,对练习作业老师要精心选编合理布置;不能过度搞题海战术。备课时可设计三种水平的习题:基础题、熟练题、发展题。使中、下学生完成基础题、熟练题达标练习,训练他们的技能技巧:中、上生、优等生完成熟练题、发展题,训练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教给数学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