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教育培训

篇1

有幸参加了20xx暑期远程教师培训,由衷感谢教育部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位教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本次培训按照远程研讨与课程资源等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积极展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更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培训主体的作用,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中,讲座、课例、网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参训教师打开了一扇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窗口,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课程内容实在,培训档次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培训内容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有针对性,各位专家的讲解使我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感觉这次培训比以往的培训都好,我们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次培训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这一周的培训,我发现了自身视野之局限,犹如井底之蛙。我随即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孩子固守陈旧僵化的理念,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需要我们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培训是我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不再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而更多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协作者”、“参与者”、“学习者”等多元角色。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通过学习,让我茅塞顿开。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时代同行。我们的课堂变革与学校变革,都与社会变革血脉相连。通过学习,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希望今后的我能够立足课堂,跨越时空,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

篇2

我国教育发展史中,始终闪耀着各种简单而朴素的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定性,学会创造性地思考。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生照搬书中的知识或许可以解决很多一般性的常规问题,然而这种僵化思维模式无益于学生解决新问题,只有创新性思维才有利于构建新方法,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纵向比较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到事物是相互关联,并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组织学生品读文学经典名篇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在这种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容易形成再造性思维。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和发挥个人的兴趣、特长,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发挥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进行最有效的学习。现代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处于不断更新中,我们如果不随时给自己充电,很可能会落后于社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储备,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教师在授业过程中要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使其跟上时代步伐,并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说:“在课堂创造一种普遍相互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潜意识;体育运动

从心理学视角去讲,潜意识不但是一种隐藏性意识,而且还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影响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在体育教学训练领域中,潜意识对挖掘体育运动员的情感自控能力与运动潜能等具有关键作用。截至目前,诸多教练都将培养潜意识纳入到体育教学训练的项目中,但如何应用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潜意识依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潜意识的基本内涵

潜意识主要指人们未达到一定意识状态或未发现的心理活动,也属于人们隐藏意识的一种。其中包括一系列不能被法律、道德以及社会所接纳的,被人类的正常意识排斥在外的本能望。从一定角度去看,本能主要指能够促使人体的反应更加兴奋以及能够反应人类机体情况的心理现象。所谓的本能不但可以满足人类机体的各项需求,而且能够消除人类机体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的兴奋或者紧张,因而本能是人们精神与心理活动的主要动力。[1]对于体育教学训练而言,开发学生本身隐藏的本能与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潜意识,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训练的质量与整体成效。

二、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潜意识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潜意识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方面有显著功能。部分心理学家、教育研究者以及相关学者等开展过相关研究,其通过利用引导与暗示方法进行试验,对广大学生实施引导性暗示,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同时,通过不断挖掘与培养学生的潜意识,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潜意识在体育教学训练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

(二)潜意识有助于控制自身生理功能

潜意识只有通过长期积累才能产生,其是由记忆逐渐形成的习惯,能够对人类的思维能力、情绪等一系列基本生理功能产生影响。根据相关研究证明,人类在睡眠状态常会在梦境中创造多种多样的场景,这就是受潜意识的影响。从体育教学训练层面去讲,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潜意识能够增强运动员控制自我基本生理功能的能力,并有效提升其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成效,推动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潜意识有助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推进,促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潜意识作为人类了解各种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都直接受大脑指挥,其作为人类储存信息与加工信息的中心,非常值得我们予以深入的研究、开发与利用。[2]对于体育教学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潜意识而言,通过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潜意识能力,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发挥大脑的指挥功能,帮助其快速处理与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以此实现其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与认知,进而准确迅速的解决问题。

三、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听觉刺激

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当学生完成部分动作或者对比赛缺乏一定自信心时,往往会感到害怕、恐慌。对于这种状况,就需要教练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一些强针对性的方法,如放松高歌、大声呐喊或者听舒缓的音乐等,以此缓解机体或内心的压力,逐步调动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高效完成最后冲刺或者发力等。这种方法就是听觉刺激法,其可以为学生或比赛运动员的信念带来强大的“正能量”,使其将害怕或恐慌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振奋的心态,进而以最佳的状态面对训练或比赛。

(二)视觉刺激

体育教学训练中通过让学生反复观摩世界级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技战术纪录片,达到知己知彼的水平,并对高水平的技战术进行模仿与练习。[3]同时,体育教练员还可以在临近比赛时制造欢快的节目内容,让运动员迅速进入兴奋状态,进而使其更为精准的应用技战术,实现预计教学效果与比赛成绩。

(三)观想刺激

体育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比赛,而比赛本身又具有不可预知、瞬息万变的戏剧性特点,且通常过去的比赛经历会给体育运动员留下较强的记忆。体育教练在开展教学或训练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这一系列特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反复观想与暗示能力,让学生在心中描绘自己所希望获得的成功,并想象自己赢得比赛胜利时的欢乐与喜悦场景,以此改变自我意象,牢固树立能够赢得成功的自信心,产生积极高效的心态,完成预定任务和目标。

总而言之,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也相应提升。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潜意识培养,促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精神态度与乐观的心态进行体育训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与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训练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樊勇. 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效果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04).

篇4

本届英语骨干班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市进修学校领导专家的专题讲座,有各位教育教学行家的专题报告,有学员的各种实践课、观摩课、互动讨论。在讲座中,专家们用他们质朴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来点亮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聆听他们一次次生动的讲座,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剖析出我们课堂中许多不足之处。这些理论知识正是我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践的依据。(再者,这很多专家用英语为我们上课,这正是我们毕业以后很难得的英语课,对我们更是提高自身语言的好机会,很感谢李老师开了个好头。此次的培训复活了我用英语,说英语的习惯。)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提升学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回归课堂,李老师亲临学员所在学校指导教学实践,通过听、评课,指点迷津,从而使学员的教学水平尽快提高。同时李老师多次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多次组织骨干班成员在几个片区内开展公开课活动,通过学员代表上课,其他学员听课评课各种形式,切实提高了学员教学能力。两年的培训过程中,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同学之间的友好互助,让我感动,这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一笔财富。更令我难忘的是骨干班在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带领下赴浙江教育学院培训的5天,我们聆听了多位专家的专题报告,观摩了杭外优秀教师的三堂课。专题报告思路清晰,精辟深邃,理念新颖,闪烁智慧思辨的光芒;观摩课更是让我们震撼,这三堂优秀的英语课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差距及差异,他们的课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灿烂的笑脸告诉我们他们在享受课堂的乐趣,他们以优美的语调跟老师及伙伴自由的交流,真是学得轻松愉快,活得自由自在。课后我们与杭外的老师进行交流,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并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此次骨干班培训,更新了我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了我驾驭英语课堂的能力,为我的英语新课堂教学打开新天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都会铭记这段“骨干”培训的日子,在英语新课堂教学中乘风破浪,远航……

鹿木中学   林献尊

小编推荐与 市首届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关联的文章:

篇5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师;教师专业发展

在对以往教育变革的总结中,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这个过程中“人”的因素之重要性:教育变革的关键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变革的持续性及其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的相关性,以及教育变革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的关联。几乎所有这些,都与教师密不可分。①因此,作为直接活动于教育变革“前线”的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变革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存在问题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向来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但是,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管理、课程、方法等本身因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校、教师方面等原因,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界尤其是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机构(包括高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不少人对此也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研究和实验。在此,笔者想结合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企业培训理论,试图将企业培训师的理念引入教师继续教育当中,将两者结合,以探求教师继续教育质量提升之路。

二、培训师的职业角色分析

培训师是本世纪在国内兴起的新兴职业。有人认为,一个优秀的培训师应具备四种角色特点:教师、演员、教练和咨询顾问。②在实践中,一位具体的培训工作者可能同时兼具管理者和开发者、或管理者和实施者、或开发者和实施者等多种角色。美国培训专家吉列•爱格兰(Gilley Eggland)针对时代变化,对企业培训和培训师作了系统研究,高度概括了现代培训师的四种职业角色:管理者、教学设计专家、实施者、咨询顾问,并提出每种职业角色相应的职业任务:③

三、教师继续教育宜引入培训师理念以提高质量

将企业培训和培训师的有关理念引入教师继续教育中,与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理论和主张相结合,应对促进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一)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应深入中小学,与之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以制定和开发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和规划

通常情况下,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大学、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都是执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和任务,属任务完成型模式。这种模式中,继续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教师)双方都成被动状态,执行任务的功利性目的明显,即为了职称评审、晋升等。任务结束后双方又回到任务前状态。继续教育任务完成前后各个环节基本是相对静止和相对独立的状态。直接导致继续教育承担机构不了解中小学对继续教育的实际要求,对制定继续教育的规划、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实施继续教育的管理等方面都是不利的。这也是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对继续教育质量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如果继续教育承担机构能够有目的性的将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当作自身重要的日常工作,那么,虽然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还是为了教师的支撑和晋升,④但通过双方的合作与了解,继续教育承担机构不再是对中小学校(教师)的要求和现状茫然无知,在继续教育的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以及实施管理上都将会是有的放矢,在完成行政性继续教育任务的同时,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是有促进的。

(二)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建立在成人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分析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和形式

以往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令人不满的一个方面就是其教学设计单一,忽视教师作为承认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忽视教师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刻板、盲目。而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不仅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而且其整个教育培训过程必须要建立在成人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1)拥有认知需求,知道为什么学习;(2)具有清楚的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3)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4)学习以日常生活为中心,且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5)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外部;(6)学习能力与儿童相比有较大差异。⑤

根据成人学习的实际特点,继续教育承担机构和培训教师应该在教育设计和教育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做法,充分尊重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利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经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如编写适合学员自学的教材,采用案例教学,运用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等,激发学员多元智能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探索的习惯,从而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继续教育承担机构(教师)在完成所承担的继续教育任务之后,还应该保持与中小学(教师)的密切、经常联系,扮演合作者与咨询顾问的角色

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培训过程虽然是具有时间段的,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又必须突破这种时间段的局限。正如前面所述,教师教育承担机构和中小学不能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各自在一个封闭的圆里运转。这也不符合当前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教师继续教育承担机构的教师要进一步密切与中小学校(教师)的关系,扮演好合作者与咨询者的角色,积极参与中小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一方面继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为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奠定基础。这样,整个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就会以一个螺旋上升形态不断发展,最后实现中小学(教师)和继续教育承担机构(教师)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四)教师继续教育承担机构要大力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培训师要扮演好教师、演员、教练和咨询顾问四种角色,我们从吉列•爱格兰的理论中也能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点。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继续教育承担机构也都十分重视这一点,但我们也应该看出,目前的要求主要还是局限在培训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一环节上,显然与我们前文的要求有距离。这里我们借用一下美国从事教师培养工作的专业人员资格要求标准:(1)必须接受过本专业的训练(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2)必须具有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经验,并于大学任教期间继续保持与中小学校或其他机构的联系;(3)从事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4)参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评审、修改等方面的工作,具有独立见解和建议;(5)必须热心致力于美国多元文化社会培养教师。⑥由此可见,与优秀的培训师标准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专业人员从业标准相比,我们当前对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和专业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我国当前社会需求和教育现状,坚强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注释:

①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31.

②向舜麟.优秀培训师的四种角色.全球品牌网.省略/2005/09/30/20050930-14126-1.shtml.2005-9-30.

③黄健,熊燕.培训师:21世纪的职业新宠[J].教育发展研究,2005,(3)44-47.

④张国芳,钱启,罗遂洪.学员因素对继续教育发展影响的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42-43.

篇6

摘 要 中小学生是容易发生交通安全问题的弱势群体。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中小学生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是当前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驾驶员培训系统的出现为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

关键词 初中生;驾驶员培训系统;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40-02

1 前言

安全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当前中小学生因交通问题而频繁出现伤亡事故,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迫在眉睫。然而,传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大都采用图文说教的教育方式,这样无法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交通事故的严重性,所以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而如果可以借助驾驶员培训系统,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视觉的冲击体验,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不断提升初中学生的安全意识。

2 利用驾驶员培训系统进行安全教育的方案设计

在当前的道路交通等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大都是采用示例图片加口述的教育方式,告诉学生交通安全如何重要,以及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如何注意交通安全等。这种被动的听课方式对成年人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但对中小学生而言则是不合适的。驾驶员培训系统则是为了培训驾驶员而创设的一个系统,其中不仅有丰富的学车视频、模拟考试、学车动画,还有模拟实际行车体验的仿真考试等,可以为学生模拟行车过程中的虚拟环境,使他们体验虚拟危险,减少他们在真实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风险。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驾驶员培训系统来了解安全驾驶、驾驶技能以及交通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接着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驾驶员培训系统来体验道路驾驶,开展应急处理能力训练等,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虚拟的安全事故,讲解一些真实的事故案例,使学生对有关的道路安全知识有更为深刻地了解和认识。简言之,整个教育过程可以分成“知识、体验”这两大功能顺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1]。

3 利用驾驶员培训系统进行安全教育的知识普及

现有驾驶员培训系统中,涵盖了丰富的教育内容,而模拟考试中的数千道模拟考试题则可以帮助学生模拟演练,不断强化学生的交通安全规则意识。这种培训系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去学习有关的交通安全法规,并且不再受时间和位置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学生就可以方便地学习有关的交通道路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有关的交通安全法规。

此外,还可以借助Flash、三维动画、文字、声音以及图片等综合多媒体形式来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交通法规解释以及基本驾驶技能知识等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反复地学习和记忆,掌握基本的交通法规知识;交通教育者可以应用我国人民交通出版社所出版的《安全驾驶从这里开始》以及公安部或者交警单位的安全教育素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使他们在思想层面上对于交通安全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自觉遵守法规,规避安全风险。

在借助驾驶员培训系统来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必须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来将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安全交通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在平时的上学、放学或者节假日出行的时候。例如:在平时学生上下学的过程中,一般也是交通最为繁忙的时刻,此时的车流量非常多,相应的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要教育学生必须切实注意安全,遵守交通法规;在道路上行走的过程中,学生要严格在人行道上行走,如果道路上没有设置人行道,就需要靠路边行走;在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出行,确保他们有秩序地去排队行走,并且不可随意嬉戏、打闹、追逐,尤其是要使他们时刻注意周围的情况,更不可边走路边看书或者玩手机;在没有设置交通指挥的道路路段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可争道强行,而在遇到大雨、大雾等恶劣天气的时候,我们要最好穿着色彩比较艳丽的衣服,以避免因视觉因素而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4 利用驾驶员培训系统进行安全教育的实践体验

除了基本安全知识的实时学习外,借助驾驶员培训系统,学生可以真实体验行车环境,借助道路交通环境和车辆运行状态来模拟虚拟的交通事故,系统可以根据学生所选取的操作参数、路况信息和车辆运行情况来自动触发交通事故环境,比如在山区道路下坡进入到弯道的过程中,如果前方存在视线死角,那么很可能因前方存在车辆而发生两车相撞的问题,同时可以借助系统的回放功能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交通事故,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意识到安全行车的重要性。此外,由于当前社会中的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加,相应的安全事故问题也频繁发生,这些交通安全事故给许多家庭造成了危害,安全教育者可以借助系统展现生活中这些真实的交通事故案例,借助这些安全事故图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初中生的活跃性实际上也是增加安全风险问题的诱因,特别是在学生骑自行车出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不安全因素也比步行有所增加。所以应提醒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出行注意事项:要定期对自行车的状况进行检修,确保车况的完整性,尤其是要确保自行车车铃和车闸的灵敏性;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骑行,不可逆行;在转弯的过程中不可抢行,需要提前减速,并注意来往的行人,严格遵守交通红绿灯;要告诫学生不可当前为了展现自己的骑车车技而置安全于不顾,不可多人共骑一辆车或者双手撒把,以确保骑行安全;不可边听音乐边骑行,否则很可能因听不到其他车辆的鸣笛声而造成安全事故,全面确保学生出行的安全,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5 结语

总之,通过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合理引入驾驶员培训系统,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安全交通知识,也可以使他们切实体验到交通事故的危险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初中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和学校要同时加强初中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增强风险意识,形成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持自培、自修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做到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自学提高相结合,真正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为教学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集中培训,促使教师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技术、课堂多媒体操作、课件制作等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

(二)通过集中培训和日常研训,促进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基本技术应用技能等,并能熟练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日常教学应用管理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班班通。

(四)建立全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人才队伍。

三、培训对象:

我校全体在职在岗教师全部参加培训

四、培训及内容:

1.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师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能较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能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运算。

2.信息技术应用部分: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基本知识,熟练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够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

3.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使用:能规范操作液晶投影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设备,能规范操作卡座、功放等教学音响设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音响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并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设备与教学音响系统的日常维护知识。

五、培训方式及时间

1、分散自学:教师要通过自学,基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集中讲授、操作练习、小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保证培训的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训时间:

20xx年4月—5月,双周四下午三节课下。

4、学校考核时间:

20xx年6月上旬

六、培训成果

(一)在集中培训期间,每名教师高质量严要求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写好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技术技能培训测试达到合格以上水平。开学两个月内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汇报课。

(二)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学校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应用的普及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周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典型课例的研讨交流培训活动,教师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形成习惯,研训成果能及时到网站上共享。

七、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芦蒲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等相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我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工作。

组 长:阴子红

副组长:卢乃二

成 员:杨兆宝 王甫石 张其刚

八、培训具体要求

1、制定相应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切实可行的各种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机制。

2、在培训之前进一步检查、维修培训硬件环境和网络,确保顺利开展培训。

篇8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延续性和继承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1.综合性。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意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2、开放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篇9

【关键词】专业规范;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训练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已于2012年6月颁布,现已实施。该专业规范是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国家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由此办该专业就有了统一的标准,使办该业的学校有章可循,同时对该专业的评估也有了标准。为该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在专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本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

1.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1.1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向导,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着基础理论要精、实践能力要强、特色培养要鲜明的教改思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信得过、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具备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建筑工程、地下与岩土工程、幕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也可到教育与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教学学时、学分可以看出,详见表1。

1.3 实践教学体系。

各种理论课中的实践学时共334,学军、公益劳动2周,各种实习共10周,各种课程设计13周,毕业设计14周,合计39周(3分)课外培养计划5学分也是实践学时。

2. 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

2.1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2.2 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实践体系和大学生创新训练三部分。其中专业知识体系由工具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四部分构成。其课内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周教)分布见表2。

篇10

关键词 贫困山区 初中学校 职前职教 渗透职教因素

贫困山区初中在经过“普九”攻坚之后,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不少农村中学仍然遵循着“应试教育”模式,以中考指挥棒为指导,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只重视少数所谓的重点班、重点生而忽视了绝大部分的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升学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使更多的学生因学无所获、学无所用,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心理,并由厌学走向辍学。即使勉强留下来的学生也无心上学,只是等着拿初中毕业证,成为隐性辍学学生。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两基”成果的巩固,最终使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然得不到提高,农民没能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摆脱贫困山区初中目前的局面,必须创新教育模式。

我校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所边远的山区中学,1992年被确定为县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开始探索农村办学的新模式。特别是1995年12月,我校在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世行贷款‘贫困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任务之后,便进行了在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课题实验探索。我校开展了初三分流、学科渗透、“绿证”班级、成普教结合等职教渗透改革实验。经过多年的课题攻关和实践,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逐步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办学新模式,学校开始展露勃勃生机。1996年至2007年我校的中考成绩一直保持在融水县各初中学校的前列。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毕业回乡后,很多都成为农村的劳动技术骨干,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从我校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采用初三分流式、学科渗透式、课外选修式、职校联办式等多种形式。

(一)初三分流式

初三分流式就是到了初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个人意愿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将学生分流成为升学预备班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升学预备班以升学为目标,强化文化课的教学,为学生能考上高级中学打下坚实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则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合理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加大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和职业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和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及要求,改变文化课授课和考试的方法。如对于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的英语课程,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学生只要求学会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和能说出一些常用生活物品的英语名称。考试也可采用笔试、面试、会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初中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合格的“绿色证书”。

(二)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就是各学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文化课教学中找准渗透点,适时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把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教育内容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科渗透式的重点放在初一、初二年级,渗透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科目。基础教育阶段仍是以文化课“双基”教学为主,渗透职教因素是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渗透的职教内容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即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课外选修式

课外选修式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特长培训班学习,比如体育班、书法班、音乐舞蹈班、工艺雕刻班、摄影绘画班、电脑影像处理班、武术班,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对特长生的保护,有利于不同潜质的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学校可以安排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作为特长生专门的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职业技能。

学校鼓励有技术专长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外职教渗透活动,发挥教师优势,开设技能培训班。学校对开班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对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职校联办式

职校联办式就是与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让高一级职校提前介入初中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通过与上一级职校联合办学,农村初中学校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解决初中学校缺乏技术教师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升入上一级职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广泛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特别有利于准备外出打工的学生;也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稳定。这是一个双赢的办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