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的化学性质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的化学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化 性质 语音学分析
赵元任(1979:117)认为“‘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吕叔湘(1984:165)认为:“[后缀]……。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作“儿化”,书面上有时不写出来。”这似乎成了当今语言学界的权威性观点,几乎所有涉及该问题的述说或著作也多持此看法。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欠妥:因为“儿化”中的“儿”是能够成音节的,而且从正字法角度讲书面上也应该写出来。下面从语音方面加以说明。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暂且把“儿化韵”中的“儿”的读音叫作“儿化”音。先看一个“儿化音变规律”简表:
上表方括号中所列出的每一组读音,后面一个是“儿化”音和前面音节融合之后“儿化韵”的实际读音。可以看出,“儿化”音和前面音节的融合是有规律的:“儿化”音和前面相同结构的音节融合产生的是一个相同的音位(如无韵尾或有-u韵尾的情况都只加卷舌动作);“儿化”音和一系列不同结构的音节融合,产生的是一系列相应的不同音位。正如李延瑞(1996)所说的“儿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两个音节由于长期快速连读而形成的一种语音融合现象,融合的结果产生了成套的儿化韵系列。”上表所示其实就是李延瑞所说的“成套的儿化韵系列”。对这一“成套的儿化韵系列”的总结较为典型的学者是李思敬先生。他从“儿化”音为复元音[??]的角度出发,按拼合和化合两种方法将“儿化”音和前面音节(十三辙)组合音变后得到的“儿音位”(用{?}表示),总结为7个(李思敬,1986:125),现抄录如下,并每个音位举一例:
[a?]:芽儿[ia+??—ia??]
[??]:歌儿[k?+??—k??]
{?}=[u?]:核儿[xu+(?)?—xu?]
[??]:肠儿[t??a+??—t????]
[??]:八成儿[t????+??—t????]
[??]:错儿[??u?+??—??u??]
[a?]:打杂儿[?a+??—?a?]
李延瑞进一步将这7个音位概括为5个,即[a?]、[??]、[a?]、[??]、[u?],并把{?}称为这5个音位的“形态音位”。形态音位就是由出现在某词素变体中的一组音位组成的语音单位。比如[-s]、[-z]、[-iz]等音位在英语中代表复数的意思,所以英语中表示复数的语素是由许多音位来体现的。这些音位可以总起来成为一个集合,并给它起个名称叫“形态音位”,通常用{s}表示。所以形态音位{s}所表示的不止是[s]一个音位,而是[-s]、[-z]、[-iz]等一组音位。类似的{?}也是一个形态音位,它代表着若干个音位。但这若干个音位都表示一个“儿化”的意思。《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儿”用作韵尾时写作“r”,这个“r”就是按形态音位来处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表示一般的儿韵时又单独列出一个“er”的原因。具体用什么符号表示那是正字法的问题,与语音的认识和分析无关。
我们再来看一下“儿”能不能成音节的这一说法。它涉及到“儿化”音和前面音节融合成“儿化韵”之后,在这一音节中的地位问题,即在语音流中“儿音”是黏着并附属于前面的音节,还是和前面音节处于平行、对等的地位。“儿音”和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的过程中,王洪君(1999:182~184)认为“……‘儿’原有的特征向前移动到前字音节的韵尾、韵腹的过程。当‘儿’的卷舌特征前移到前一音节的韵尾和韵腹时,就会出现与它们的特征是否‘共容’的问题。如果互相共容,则原韵尾和韵腹的特征保留,否则就会只保留原韵尾和韵腹与卷舌特征共容的特征,删除那些不能共容的特征。”可见,一方面前一音节和“儿化”音都部分地保留了相互共容的音素(既有韵腹或韵尾的音素成分,又有“儿化”音的音素成分,这可以通过儿化韵的实际读音证明);另一方面,二者都部分地保留了可相互共容的音素发音特征(韵尾和韵腹的发音特征,儿化音的卷舌特征)。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只是存在着前一音节和“儿化”音哪一个选取的比重大一点儿的问题。由于前一音节既有声母又有韵母,往往比重大一些;而“儿化”音只是一个音素(至多两个音素,即复辅音的情况),常常比重相对小一些。这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儿化”音和轻声“啊”的变读中第二个音节一样,是前一音节的附属品,也就得出了“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的结论,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儿音”和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后都改变或删去了部分原有的音素或发音特征,也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音节,前一音节和“儿化”音共同融合成一个“儿化韵”音,二者在“儿化韵”音节中的地位是对等的、平行的,不是隶属关系。如果说,“儿化”音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那么也可以说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后也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所以说,“儿”和它前面的语素一样是可成音节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儿”作为一个语素,它的语音条件是具备的。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和前面的语素共用一个音节,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判定它是一个完整的语素。
综上所述,“儿”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语素。“儿”不但是一个独立的音节,而且从正字法的角度讲,也应该在书面上写出来。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4]李延瑞.论普通话儿化韵及儿化音位[J].语文研究,1996,(2).
[5]李思敬著.汉语“儿”[?]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202-01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筒单问题的能力。因而,化学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组织每一节课堂教学,以便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筒单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当务之急。
化学课堂的教学不仅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化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仅引导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会探索并取得课本没有讲到的化学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要扎实上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一般说在新课标指引下,上化学课有五个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引入新课,以学生为主的启发性讲授新课及巩固新课,堂上练习,课堂总结。
一、组织教学不仅在课堂开始上显得重要,而且要贯穿整堂课的始终
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上“空气”的这节课时,先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了解空气的成份,认识混合物,纯净物。在学习“空气的成份”时可采用小组学习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二、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1.直接引入。教师在组织上课时,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2.直观引入。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教具引入新课。例如在讲授“原子的构成”时,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图示,化难为易。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3.问题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复习、练结等提出问题;也可以把上一节课巩固练习阶段的设疑当做引入新课的问题。例如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一定要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引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至于选用哪个方法,主要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等等来决定。
三、启发式讲授新课
1.指导阅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阅读课文是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有关资料。它是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引入新课后,最好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本,分析讨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阅读时应做好以下几点:(1)对重要的概念、论述,及关键的字、词、句,以及易疏忽而造成错误理解的地方,要指导学生做出必要的标记和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阅读单质的化合物概念时,学生一定要注意单质的化合物都是“纯净物”;(2)注意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对内容难易不同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有所不同,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随机调整。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要保证给学生有一定时间进行思考;(3)注意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所以不能流于形式,不要简单命令学生看教材。若要有效地组织阅读,教师必须比其它类型的教学花更大的气力去钻研教材,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要有目的地组织好学生的阅读、提问、讨论,那样才更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2.课堂议论。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课堂议论是分组教学的特色。课堂议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议论和争论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议论的关键是精心设问。“设问”要求问题明确,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而且能使学生议论的结论恰好是教师预料中的结论。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材中仅有三句话和三个反应式,因此必须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议论:(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什么?与石灰石反应的酸为什么不用浓盐酸?(2)气体发生装置可以选用什么装置,为什么?能不能用制氧气的装置?(3)二氧化碳气体怎样收集?怎样检查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为了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师有时可以有意作错误的“设问“。通过错误的解答,引起学生争论。特别是对于难懂的概念,容易混淆的问题,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从提问中引起争论。
课堂议论的基础是教材和学生。课堂议论时,教师须掌握好教材的相关知识,明确重点及难点,还要掌握好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才能作出有效的“设问”。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大胆发言,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使他们成为议论的骨干,保证教学过程中议论的实施。
课堂议论的中心问题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议论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能力。
3.课堂议论后讲授新课。新课讲授是指教师讲授新知识的过程。讲授新课应采取引导的方式,使课堂充满共同探讨的气氛,使学生的头脑由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探究知识的发动机,使学生由知识的奴隶变为知识的主人。
教师讲授一方面必须以学生的充分而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作权威性的论证。讲授的内容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讲清基本概念及知识的内容在联系。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因此组织课堂练习要注意下列几点:1.课堂练习应是教材内容的重点,特别是易错,易混淆的知识。例如讲授单质,化合物的知识则一定要利用课堂练习区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以及五个概念的联系;2.练习的题目一般是课本上的练习题,因为这些练习题都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题目;3.练习必须以课内为主,力争课内解决问题,课外尽量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如“氧气”一节,课文后面有五道练习题,为了做到课内解决问题,可以将这些练习题分别放在讲授与其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之后进行练习。
五、课堂总结
篇3
关键词:文化素养;音乐素质;创造;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69-01
什么是文化素养?通俗地说,是一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政治、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数学、外语、文学、语言与写作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学识水平。无论是学习音乐、从事音乐创作或音乐教育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我们承认音乐人才的选拔有其特殊性,重视音乐天赋是学习音乐必不可少的客观的物质条件,强调音乐素质是发展音乐才能的第一客观因素,但并不是否认或忽视文化素养对学习音乐、发展音乐才能所起的重要作用。恰恰相反,随着现代化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素养是学好音乐、全面发展音乐才能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的天赋条件和音乐素质再好,如果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养不高,其音乐才能的发展,不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有的甚至是“大器不成”,难以造就。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指挥家、演唱演奏家等,无一不是由于他们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才使他们的音乐天赋和音乐素质获得全面、高水平的发展。与此相反,在音乐院校,极少数学生经过较严格的专业考试,在天赋条件和素质上都不错,但入学后在专业学习上却进展缓慢,成绩平平,有的甚至多门功课落后,成为“差等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养不高。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任何一门学科,哪怕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都有其区别其他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它既有自身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发展规律,又有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多方位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要全面地认识、掌握和发展一门学科,首先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去学习前人在本学科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而通过这些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去认识它的发展规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音乐这门古老、美妙、特殊的艺术尤其如此。从原始人类简单哼出的第一声“劳动号子”,到现在人类创造的由电子数码控制的激光音乐,人类的音乐知识宝库中,不但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文字和音乐财富,而且音乐与文学(特别是诗词)、数学、哲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历史以及绘画艺术、戏曲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体育等学科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密切。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边沿学科、交叉学科的探索,音乐日趋与其他许多学科有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的趋势。人们早已经认识到,音乐的理论和实践,跨越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科学体系。那么,你要学习音乐的理论和知识,认识音乐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创造音乐(包括创作与表演)、欣赏音乐、发展音乐技术与技术理论,特别是从事现代音乐教育,没有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接受较高层次的科学文化教育,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那么文化素养对学习音乐,发展音乐才能的影响,到底有哪些方面呢?大致说来,可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1.文化素养不高,不但直接影响到大学阶段的公共文化课,如大学语文、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学习,而且直接影响专业基础理论课、基础技术课、专业史论课,如乐理、和声、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艺术概论等课程的学习。2.文化素养不高,势必影响,甚至限制了专业主修课,如声乐、钢琴、器乐或理论作曲等课程的技法要领的理解和掌握、表现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潜在能力的挖掘和音乐才能的高水平发展,也将是没有深度和广度的。3.音乐作为抽象的表情艺术,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观摩、欣赏,都需要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及各种表现艺术要素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充分地理解其音乐思想,准确地捕捉艺术真谛,完美地揭示其音乐形象。
篇4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肾素分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血管紧张素Ⅱ;肾素分型;PRA;ATⅡ
在临床上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肾素分型与流行病学因素及生化指标的关系如何界定,我们对此采用了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水平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寻找其相互关系。采用同一的临床数理统计方法,对观察因素与PRA或者ATⅡ的关系作肾素分型计算,旨在探讨各型是否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以表明其客观存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临床上随机抽取157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作肾素分型,其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最大者78岁,年龄最小者32岁,平均年龄55岁,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2病例选择对于157例患者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水平影响进行分析。未经治疗或者停用降压利尿药2周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女性半年内未服避孕药。临床上采取随意进行饮食并且能够让患者自由活动的方式,清晨空腹即刻进行静脉采血,可在患者早起后坐位休息15分钟以后进行。
1.3观察因素分析通过对于患者各因素的观察、代号以及单位或者量化值中观察因素的构成或计量均值及其标准分析研究,对有关量化值进行解释分析。
2方法
2.1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在同一测定条件下,105名正常成人PRA平均值为0.198±0.073ng/ml/h;凡是PRA在正常范围内(0.15-0.69ng/ml/h)者为正常肾素型,高于或者低于此值者为高或者低肾素型。
2.2采用放射免疫法还可测定患者体内红细胞内、血和尿中钠、钾的含量,血和尿中尿酸的含量,由血尿酸、肌酐浓度和采血日留置的尿中尿酸排出量、肌酐浓度,计算尿酸清除率和肌酐清除率。
2.3数学分析法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法在本文中观察指标(因变量)分为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两种。当PRA为观察指标时,ATⅡ被列入自变量中;反之,当ATⅡ为观察指标时,PRA被列入自变量中。根据被入选观察因素对复相关系数递增程度的综合考查分析,各型患者的PRA或者ATⅡ分别对选入观察因素的相关度人为地划分为4度。
3结果
3.1肾素分型与流行病因素关系参加分析的共有157例,分为低、正常和高肾素三种类型,最终选入的观察因素及回归的复相关系数分析如下:①低肾素型:种型号病例共计有69例,占43.9%。结果表明,在15项观察因素中,对PRA有最显著相关的为性别,较显著相关的有家族史,饮食习惯,眼底,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收缩压,较显著相关的为职业,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等;②正常肾素型:共计有50例,占31.8%。结果表明,在15项观察因素中,对PRA有最显著相关的为收缩压,较显著相关的有职业等;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眼底,其次为饮食习惯等;③高肾素型:共计有38例,占24.2%。结果表明,在15项观察因素中,对PRA有最显著相关的为家族史,较显著相关的为饮食习惯,性别等;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收缩压,较显著相关的为家族史。在本型观察的38例病例中均无饮酒嗜好,实际观察项目为14项。
3.2肾素分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参加分析的共有121例,分为低、正常和高肾素三种类型,最终选入的观察因素及回归的复相关系数分析如下:①低肾素型:共有51例,占42.1%。15项观察因素在对PRA运算中,尿酸清除率等6项结果不能肯定。其他9项观察因素中,最显著相关的为尿钠和尿钾,较显著相关的为年龄;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尿钠,其次为尿钠钾比值、红细胞内钾、血钠和尿酸清除率;②共有41例,占33.9%。结果表明,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最显著相关的为血管紧张素Ⅱ(ATⅡ),较显著相关的有尿钾等5项;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尿钠钾比值,其他为肌酐清除率、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红细胞内钠和血钠;③高肾素型:共有29例,占24.0%。结果表明,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最为显著相关的为血钾,其他分别为尿钠、性别、尿酸清除率等;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肌酐清除率,其次为血尿酸、尿酸清除率等。
4讨论
4.1本组患者PRA分布是以偏低值为主的连续曲线,但105例正常人则接近正态分布,这与有些文献中的报道不符,而有的学者将PRA偏态分布归结为年龄和种族。但经本人分析研究,年龄因素可以被排除。从总体(不分型)与分型后,或三型间对比观察可知,职业在不分型时对PRA的极显著相关。家族史在分型前与PRA明显相关,分型后只在高肾素型中显现。收缩压在不分型时与PRA无明显相关,分型后却在正常肾素中显示最显著相关。眼底在分型前与ATⅡ有明显相关,分型后只在正常肾素型中显示。
4.2上述变量在分型前后的转化同样在生化因素对PRA或者ATⅡ关系上出现;不分型时血钾、尿钠、钾对PRA,或尿钠、血尿对ATⅡ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分型处理后,都变为集中在某一肾素型别中显示。尤其是尿钠,无论是对PRA或者ATⅡ,分型后其明显相关性都显现在低肾素中。一些学者报道即使是在不限钠的患者PRA和尿钠也存在负相关性。
4.3尿钠和PRA或者ATⅡ的明显相关性主要见于低肾素型,肌酐清除率(可能还包括血尿酸及其清除率)和ATⅡ的关系在高肾素型中最密切,而PRA和ATⅡ之间的最佳关系在正常肾素型中显而易见。
篇5
银杏叶取自银杏科银杏属植物的叶部,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和萜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和市场价值。银杏叶制剂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肺间质纤维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1]。国际上的银杏叶制剂已达300多种,合计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2]。随着银杏叶制剂的广泛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与一些化学药品合用的情况,由此可能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给使用者带来伤害。本文介绍银杏叶制剂与一些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为银杏叶制剂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1 银杏叶制剂与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分级
草药与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可根据其严重程度分成5个等级[3]――1)Ⅰ级相互作用:威胁生命,应避免合用;2)Ⅱ级相互作用:显著伤害,应调整用药剂量或密切监测;3)Ⅲ级相互作用:可能有害、但证据不足,应谨慎合用;4)Ⅳ级相互作用:可疑,需给使用者适当指导以防止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或加以监测;5)Ⅴ级相互作用:无相互作用,可以合用。银杏叶制剂与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分为4个等级:Ⅱ~Ⅴ级。
2 银杏叶制剂与化学药品的不良相互作用[4, 5]
2.1 Ⅱ级相互作用
与硝苯地平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22名健康受试者先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共18 d、然后再服用硝苯地平10 mg,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上升约50%。另一项研究则显示,8名健康受试者同时服用银杏叶制剂240 mg和硝苯地平10 mg,硝苯地平的最高血药浓度上升30%,其中有2名受试者的最高血药浓度提高了1倍。合用者的头痛、潮红和眩晕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单用硝苯地平受试者且心率加快,但降压作用未受影响。
实验室研究:给大鼠同时服用银杏叶制剂20 mg/kg和硝苯地平5 mg/kg,硝苯地平的最高血药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上升约60%,但对静脉注射用硝苯地平的药动学无影响。
2.2 Ⅲ级相互作用
1)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对10名健康受试者的试验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120 mg没有明显增强氯吡格雷75 mg或西洛他唑100 mg的抗血小板作用。与西洛他唑合用,尽管没有产生严重不良作用,但出血时间明显延长。另一项由8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银杏叶制剂40 mg、tid,第4日加服噻氯匹啶250 mg,对噻氯匹啶的药动学没有明显影响。给41名健康受试者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和阿司匹林(500 mg/d)共7 d,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活性没有影响,而少数受试者出现的轻微出血被认为是阿司匹林所致。采用随机、双盲法对55名已被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或存在外周动脉疾病风险的病人分别给予阿司匹林(325 mg/d)或再合用银杏叶制剂300 mg,银杏叶制剂没有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产生明显影响。银杏叶制剂组有5名病人出现流鼻血或轻微出血,但阿司匹林对照组也有4名病人出现轻微出血。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予大鼠银杏叶制剂40 mg/kg和噻氯匹啶50 mg/kg共3 d,对噻氯匹啶的抗血小板活性没有影响;合用5 d,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为噻氯匹啶对照组的2倍,出血时间延长约60%;合用9 d,抗血栓形成作用为噻氯匹啶对照组的2倍。
病例报道:在临床报道的许多重要出血病例中有1名70岁的男性病人,因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服用阿司匹林(325 mg/d)3年无异常事件发生,但1周内增服银杏叶制剂40 mg、bid后导致虹膜至前房出血,停服银杏叶制剂3个月后出血停止;另1名行髋关节成形术病人尽管停服阿司匹林,但术后仍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导致伤口持续出血,停用银杏叶制剂后伤口渗血逐渐停止。在1999年1月-2003年6月加拿大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有21份关于银杏叶制剂的报道,表现为血小板、出血和凝血功能紊乱。其中有2名病人出现严重胃肠道出血,1名病人由于服用噻氯匹定、银杏叶制剂和其它药物超过2年,另1名中风病人则服用了多种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含银杏叶提取物的草药制剂等。
2)与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1名健康受试者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共3次,接着服用氟比洛芬100 mg,氟比洛芬的药动学没有变化;给12名健康受试者服用双氯芬酸50 mg、bid共14 d,其中在第8~第15日加服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双氯芬酸的AUC或清除率也没有变化。
病例报道:1名71岁的老年病人以往每日服用布洛芬600 mg,加服银杏叶制剂4周后出现严重颅内出血;1名69岁的老年男性病人同时服用银杏叶制剂和罗非昔布,一次头部损伤后出现硬膜下血肿、后来又出现轻微血肿和出血时间延长,停用银杏叶制剂和罗非昔布1周后恢复正常,再次服用低剂量罗非昔布没有出现异常。
3)与环孢素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8 ml/kg,口服环孢素的最高血药浓度和AUC分别降低约60%和50%,但对静脉注射用环孢素的药动学无影响。
2.3 Ⅳ级相互作用
1)与丙戊酸盐的相互作用――
病例报道:1名78岁的男性病人7年来通过每日服用丙戊酸盐1.2 g控制癫痫发作,由于轻度认知障碍开始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2周后出现癫痫频发。停用银杏叶制剂8个月后,癫痫发作消失,而其它服用药物未作调整。另1名84岁的女性病人患有癫痫和重度痴呆,每日服用丙戊酸盐1.2 g,2年没有癫痫发作。后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12 d后出现癫痫频发。通过静脉注射地西泮并停服银杏叶制剂,4个月后没再出现癫痫发作,而其它服用药物未作调整。
2)与阿普唑仑和咪达唑仑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2名健康受试者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共16 d,第14日加服阿普唑仑2 mg,阿普唑仑的AUC降低17%,但最高血药浓度没有明显变化。给12名健康受试者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60 mg、qid共28 d,对咪达唑仑(8 mg)的代谢无影响;以12名健康老年人为受试者,结果亦相似。另一项类似研究显示,银杏叶制剂(120 mg、bid)使咪达唑仑(8 mg)的AUC和最高血药浓度降低约1/3。但也有相反结果的报道:给10名健康受试者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360 mg共28 d、然后服用咪达唑仑8 mg,结果咪达唑仑的AUC增加约25%。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前一试验的干扰,因为受试者在本次试验前接受过为期30 d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实验室研究:给相互间有交流行为的大鼠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96 mg/kg共8 d、然后注射地西泮1 mg/kg,30 min后测试交流行为,结果发现试验组大鼠的交流行为明显比对照组活跃。
3)与地尔硫䓬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先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20 mg/kg、1 h后再服用地尔硫䓬30 mg/kg,结果地尔硫䓬的AUC和最高血药浓度增加了1倍,但对静脉注射用地尔硫䓬(3 mg/kg)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
4)与尼卡地平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0.5%、共4周)明显减弱口服尼卡地平(30 mg/kg)和静脉注射尼卡地平(30 mg/kg)的降压作用。重复实验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0.5%、共2周)使口服尼卡地平(30 mg/kg)的最高血药浓度和AUC降低约65%。
5)与氟哌啶醇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43名精神分裂症病人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360 mg和氟哌啶醇250 mg/kg,12周后病人的阳性症状得到改善,无任何不良事件报道。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80 mg/kg、共5 d),第1和第5日再给服氟哌啶醇2 mg/kg,大鼠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6)与苯巴比妥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0.5%、共2周),苯巴比妥(90 mg/kg)的最高血药浓度降低约35%、AUC降低约18%,但苯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时间却由约8 h减为约3 h。
7)与普萘洛尔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预先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100 mg/kg共10 d,普萘洛尔(10 mg/kg)的最高血药浓度和AUC分别降低约40%和45%,普萘洛尔的代谢产物(N-去异丙基普萘洛尔)血药浓度和AUC分别增加约70%和55%;银杏叶制剂10 mg/kg则无此作用。
8)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4名健康受试者服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400 mg/100 mg、bid,2周后加服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共2周,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药动学无明显影响。
9)与奥美拉唑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8名健康受试者服用奥美拉唑40 mg,然后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40 mg、bid共12 d,再服用奥美拉唑40 mg。受试者被分成三组:CYP 2C19快代谢组(6名)、CYP 2C19混合代谢组(5名)和CYP 2C19慢代谢组(7名),结果奥美拉唑的AUC分别减少42%、27%和40%,无活性代谢物(羟化奥美拉唑)的血药浓度则分别增加38%、100%和232%且肾清除率也减少,提示银杏叶制剂通过诱导CYP 2C19加速奥美拉唑的代谢,对其它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也有类似作用。
10)与利培酮的相互作用――
病例报道:1名26岁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过去3年每日服用利培酮3 mg,因偶发耳鸣开始日服银杏叶制剂160 mg,2周后出现异常(持续达4 h)。治疗并停用利培酮和银杏叶制剂;恢复服用利培酮后,6个月后随访未再出现异常。
11)与茶碱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给大鼠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100 mg/kg共5 d、第6日服用茶碱10 mg/kg,茶碱的血药浓度和AUC分别降低约20%和40%,清除率则增加70%;银杏叶制剂10 mg/kg使茶碱清除率增加30%。银杏叶制剂对静脉注射用茶碱(10 mg/kg)也有类似作用。
12)与甲苯磺丁脲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健康受试者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bid共7 d,对甲苯磺丁脲的尿代谢率无影响。给10名健康受试者每日服用银杏叶制剂360 mg共28 d,甲苯磺丁脲(125 mg)的AUC降低约16%(其它药动学参数没有明显变化),降糖作用降低14%。
13)与曲唑酮的相互作用――
病例报道:1名80岁的老年女性患有老年痴呆症,服用曲唑酮(20 mg、bid)和银杏叶制剂,数日后出现昏睡,静脉注射氟马西尼1 mg后苏醒。
14)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对21名服用华法林病人作随机、交叉研究,给予银杏叶制剂100 mg、bid共4周,华法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没有改变。给健康受试者服用银杏叶制剂2片、tid共2周,其中在第7日给予单剂量华法林,华法林的药动学和INR未受影响。对21名服用华法林和银杏叶制剂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华法林的INR也无变化。
实验室研究:动物研究显示,银杏叶制剂使华法林的AUC降低23.4%,凝血酶原时间也缩短,提示银杏叶制剂可能降低华法林的作用。
病例报道:1名老年女性在服用银杏叶制剂2个月内出现颅内出血,其凝血酶原时间为16.9 s、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为35.5 s。该病人已服用华法林5年无异常,怀疑是银杏叶制剂引发的出血。
15)与阿米卡星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研究:每日给大鼠服用银杏叶制剂100 mg/kg共20 d,其中在最初14 d同时给大鼠服用阿米卡星600 mg/kg,阿米卡星的耳毒性出现更早且更严重。
16)与他林洛尔的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给10名健康受试者服用他林洛尔10 mg,服法分为单独服用、与银杏叶制剂120 mg同服和在服用银杏叶制剂(120 mg、tid)14 d后服用3种。结果发现,单剂量银杏叶制剂对他林洛尔的药动学无影响,而多剂量银杏叶制剂使他林洛尔的AUC和最高血药浓度分别增加22%和36%,消除半衰期未变。研究组又对12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同样试验,发现多剂量银杏叶制剂使他林洛尔的AUC和最高血药浓度分别增加25%和33%。
2.4 Ⅴ级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银杏叶制剂与咖啡因、氯唑沙宗、右美沙芬、地高辛、多奈派齐或非索非那定等无相互作用。
3 结语
常用银杏叶制剂为片剂、胶囊剂和滴丸剂,含有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等多种活性成分,与化学药品相互作用的原因十分复杂。对此,国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些仅属个案报道,也有些还停留在动物试验阶段。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与许多化学药品之间确实存在不良相互作用、甚至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由于临床多药合用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想不合用也难,故如何规避银杏叶制剂与化学药品合并使用产生不良相互作用还需临床医生和药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孟现民. 银杏叶制剂临床应用回顾与评价[J]. 上海医药, 2010, 31(8): 344-346.
[2] 于清萍, 宁营. 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及市场概况[J]. 上海医药, 2010, 31(8): 342-344.
[3] Williamson E, Driver S, Baxter S. Stockley’s Herbal Medicines Interactions [M]. London: Pharmaceutical Press, 2009: 1-2.
[4] Williamson E, Driver S, Baxter S. Stockley’s Herbal Medicines Interactions [M]. London: Pharmaceutical Press, 2009: 209-218.
篇6
【关键词】教师 非智力因素 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79-01
1 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根据现代教育学有关理论,将构成教学风格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综合,可以把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分为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主观能动因素和外部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作为教学风格构成的基础因素,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根基;主观能动因素和外界因素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促进或抑制作用。
由于人格、心理、知识、能力、经验、情感、环境等内外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风格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形式。哲学家布封从哲学的角度说:“风格就是人。”如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风格就是艺术的境界。”教学风格其实就是一门“配角艺术”。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在于他燃烧了多少才情,而在于他点燃了多少生命的火把。刘铁芳教授在一次谈论刘欢(人在歌前)、张国荣(人在歌中)和王菲(人在歌后)三位歌星的演唱艺术时,生动地描述了教学艺术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自己的光芒盖过了学生,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天堂,学生在教师的超强表演力的吸引下跟着动起来;第二种境界,和学生一起动,把自己的生命激情与学生生命世界的敞开融为一体;第三种境界,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课堂行云流水都是学生的云与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流水。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对教学风格的影响所在,教师优化的非智力因素是形成良好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
2 优化非智力因素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2.1以人格魅力塑造教学风格
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曾经叙述了这样的影响,说学生对老师的崇敬“甚至与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因此教师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工作态度和工作热忱,应该是“勤”的表率,努力的楷模。作为教师,“勤”主要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多下功夫。比如,在备课中要深钻教材,多研究学生,对学生的作业、测验要认真及时批改,作好各种分析总结工作。除此之外,尽可能多地走进教室,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思想和学习状况。一句话,就是教师在教学上,要多花时间,多下功夫,教学工作勤勤恳恳。
教师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精神状态还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振奋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授课时,应该声音宏亮而满怀激情,肢体语言丰富且恰如其分,表情应该是激动而愉悦的。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始终要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振奋的精神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状态。
2.2以积极地探索和追求塑造教学风格。
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主观探索和追求精神和行为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不懈的对教育科研的执着精神是一名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与探索过程中的两大途径。清醒的自我意识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对自己教学个性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作风、教学效果能够不断地进行反馈调整,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对教育科研不懈地追求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进行改革,及时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把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3以良好的心理定势塑造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个稳定的心理模态,即形成一种定势。天道酬勤。如果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刻苦实践,使这种定势以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准备,以潜在的心理形式规范和制约着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其教学活动中留下印迹,而不论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位教师就具备了这种心理模态,换句话说,在教学中他已从“有技巧”而至于“无技巧”的境界。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在课堂上,他就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了。有的教师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思维结构中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等,那么这个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中发挥自己个性的这些优势,向“情感型”或“幽默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有的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向“理智型”或“技巧型”教学个性方向发展。如果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风格。
2.4以良好的性格塑造教学风格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影响因素;化学实验;学习方法;思考与对策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01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及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差异及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动机、兴趣、方法、教师教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为了明确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教育措施,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于2014年3月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对获得的材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明确了现有优势、不足与存在问题,提出来改进建议。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
调查内容主要是目前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化学学习目的动机,化学学习习惯与方法,对化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看法。调查范围与对象是河南省部分县(市、区)的部分高职学生,在各学校的一、二、三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发放问卷,现场答卷,现场收卷。本次调查共发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0份。
三、调查结果统计
制约高职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因素的结果统计:(1)对化学不感兴趣,约占42.1%;(2)化学离社会生活及生产太远,约占13.6%;(3)化学知识零散不好学,约占43.8%;(4)觉得化学没有其他课重要,约占21.5%;(5)化学需要做实验,危险、有毒、易燃易爆,约占0.3%;(6)化学没有其他课实用,约占
18.3%;(7)将来工作不报化学专业,约占23.6%;(8)化学教师课上得不精彩,约占46.8%;(9)化学课该做的实验不做,约占56.3%;(10) 缺乏适宜的化学学习方法,约占67.3%;(11) 不喜欢化学老师,约占32.5%
四、统计结果分析
(一)化学学习兴趣及目的与动机。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13.6%的学生认为“化学离社会生活及生产太远”,39.8%的学生觉得“化学没有其他课重要或实用”,23.6%的学生“将来工作不报化学专业”。这种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及课程目标的落实,应尽快改善。
(二)化学学习习惯及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约43.8%的学生觉得“化学知识零散不好学”,约67.3%的学生觉得“缺乏适宜的化学学习方法”。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听课缺少针对性,难以把握重点、难点与关键。二是不会记课堂笔记,不少学生在听课时,往往是顾了记顾不上听,顾了听又顾不上记,课后也没有及时整理、补充与复习笔记的习惯,降低了笔记的作用。三是缺少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三)对化学教师、化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看法。经了解,一是因为有些学校实验条件较好,却没有能够开足好学生喜欢的实验课。二是学生不喜欢严肃、紧张、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喜欢不做实验,责怪学生,讲课不分主次、无重点、教法不当,处事不公,喜欢优生、讨厌差生,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老师。
五、对策探讨
(一)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及生产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及生产的联系,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各种方式,获取与所授知识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及生产中的事或物,善于巧妙地把它们融入到教学中,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解释。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发展、形成对化学的热爱和较高的学习动机。
(二)改进教法,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对教学进行创造性设计与组织。其次,要重视实验教学,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动手。第三,引导学生做好化学课外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三)培养创新精神。化学是思维极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潜在能力。如教师恰到好处的创新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索性实验,教具制作,实验装置改进及探索实验代用品等,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有关化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改造或创新的精神,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结语:为了能给学生提供学生活动的正诱因,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应加强业务学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反思,实践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素养、教学技能技巧与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尽可能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而且应主动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以宽容与理解的心态,耐心仔细的进行教育。
篇8
有机化学教学课件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篇9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篇10
【关键词】利用;电教媒体;强化;化学学习;效果
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巧记、活记。我们利用投影手段,帮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记忆。
一、综合性质记忆
综合性质记忆就是以某些物质为中心,以它的化学性质为主线的一种综合记忆方法。我们以氯气为例。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它能跟金属、氢气和大多数非金属直接化合。能跟许多化合物发生反应。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根据这些化学性质,以Cl2为中心,以它的化学性质为主线,设计制成了如图1所示的复合投影片,在讲完氯气性质时,我们把图1所示的复合投影片映示在银幕上,给学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的深刻印象。通过综合性质记忆的训练,这部分的知识,学生记忆很深不易忘记。
Na H2
NaCl――――― ――――――――――HCl
加热 光照或点燃
与金属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Cu P
CuCl2――――― -――――――――――PCl3
点燃 氯气不充足,点燃
与水反应 P
HCl+HclO―――――――――― Cl2 -――――――――――PCl5
(次氯酸) 氯气充足,点燃
――――― HCl+O2 NaOH(冷放)
光照 ―――――――NaClO+NaCl+H2O
与Ca(OH)2反应 与可溶碱反应
Ca(ClO)2+CaCl2+H2O KOH(热洗)
漂白粉 -------KCl+KClO+H2O
图1
二、对比联想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