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辩论小知识

篇1

第一层次:品牌共性营销

所谓品牌共性营销,是以品牌建设为基础,追求品牌知名度,但不强求产品、品牌、概念、卖点的差异化;以战术营销为重心,运用独特的营销手段攻掠市场。

市场的矛盾性特征是品牌共性营销存在的条件。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互为矛盾的,有小必有大,有少必有多,有弱必有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市场也是如此,遍布着无所不在的矛盾,市场因其少而能成其大,品牌因其强而固存其弱。市场初兴,竞争品牌少,市场也小,但市场必将慢慢扩大,而品牌也会逐渐增多;某些品牌虽然极为强大,但决不会完美无缺,肯定存在薄弱环节。更何况中国市场范围广阔、层次丰富、环境复杂,对立性矛盾众多,为品牌共性营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品牌共性营销的核心思想是“战术主导”,在产品满足消费者共性需求的前提上,通过市场的先行进入或强势的特性营销战术组合建立起品牌的战术性核心竞争优势。共性营销的战术手段多种多样,关键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或快速进行市场教育,雷霆出击,气势压人;或避实击虚,集三军之众,投之于险,进而求胜。

共性营销的“战术主导”理念,包括“战术创新”和“战术执行”两大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确定最适合、最有竞争力、最具特色的战术组合;其次是加强对主导战术关键性细节的把握,通过过程和目标管理达成细节杠杆效应。

共性营销需要遵循下列三大原则:

1、对主导战术的坚持。一旦选定主导战术,就要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

2、对战术进行科学规划,以主导战术为核心,其它战术作配合,保证重点,主次分明;

3、制定简单有效的战术执行标准和执行指引,提高战术的执行力。

在近10年来,多少新兴行业市场的先行品牌,运用共性营销策略赢取天下,如VCD行业的新科、先科、爱多、万利达等,保健品行业的三株、红桃K等。在日化、手机等行业市场的中洋品牌之战中,不少国产品牌运用共性营销策略取得了成功,如1998年后崛起的舒蕾、蒂花之秀、拉芳、好迪等日化品牌,在宝洁、力士等外资品牌的重围下,异军突起。还有波导等手机品牌,在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外国品牌占据绝对优势的手机市场,强势崛起,谱写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营销传奇。

第二层次:品牌差异化营销

品牌差异化营销,核心思想是“细分市场,针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定位,导入品牌,树立形象”。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市场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品牌定位与传播,赋予品牌独特的价值,树立鲜明的形象,建立品牌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核心竞争优势。差异花营销的关键是积极寻找市场空白点,选择目标市场,挖掘消费者尚未满足的个性化需求,开发产品的新功能,赋予品牌新的价值。

品牌差异化营销的依据,是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特性。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是收入水平和不同的消费理念,等,从而决定了他们对产品品牌有不同的需求侧重,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的原因。

品牌差异化营销不是某个营销层面、某种营销手段的创新,而是产品、概念、价值、形象、推广手段、促销方法等多方位、系统性的营销创新,并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在细分市场上的目标聚焦,取得战略性的领先优势。

品牌差异化营销是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系统化营销工程,其策略运作共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产品差异化:以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进行产品概念创新,产品功能创新、产品形态创新、产品包装创新,产品运用创新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产品的功能性利益和特色化形态的创新。如:内衣市场中的功能性内衣,有中脉的健康内衣、南极人的保暖内衣、婷美的美体修形内衣等,都是功能性利益的差异化创新。

第二步:价值差异化,以产品差异化为基础,创造品牌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价值;如立白的“不伤手配方”、创维的“健康电视”等就是价值差异化的典范。

第三步:形象差异化,在产品差异化和价值差异化的基础上,塑造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并长久以往地坚持品牌的差异化风格。 品牌差异化营销的三个步骤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产品的差异化创新同时就会带动品牌的价值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创新。

差异化营销最重要的是品牌基因策划,保证品牌核心基因的差异,并赋予品牌全新的附加价值,使品牌之矛更尖更利。

品牌差异化营销的细分市场,有些只是短期的概念性市场,有些则可以发展成为新的行业市场,而新的行业市场形成之后,又将进行细分,出现新的差异化策略。

在差异化营销基础上还有一种个性更鲜明的营销策略,可称之为特异化营销。特异化营销的主要表现是突破行业基本的营销思维定式,建立品牌特立独行的产品形态、形象个性、心灵价值等层面的差异化,给与目标消费群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觉。

特异化营销的典型特点是“突出个性”、“强化情趣”、“紧跟时尚”,如健力宝的第五季、爆果汽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异化营销将成为差异化营销的主流方向,

果汁市场的差异化营销之道

果汁市场,是中国饮料市场继饮用水之后最为火爆的市场,各大品牌纷纷进入,一举打破了汇源果汁一枝独秀的市场格局,演绎了一场差异化营销的好戏。

统一鲜橙多——“多C多漂亮”;

最先发难的统一集团的统一鲜橙多,它以全新的策略改写了果汁市场的营销规则,迅速取代汇源成为果汁市场的第一品牌。统一鲜橙多首先细分市场,以青年女性为目标消费群,开发出鲜橙果汁成分仅为10%的稀释型果汁,克服了汇源果汁须稀释后方可饮用的缺点,并率先引入时尚的PET包装,使果汁成为可即兴饮用的时尚解渴休闲饮料,然后利用鲜橙汁富含营养成分维生素C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多C多漂亮”的价值主张,区别于汇源果汁的“健康”主张,迎合了目标消费者爱美的心灵,一上市既成流行。

酷儿——“可爱的果汁”;

酷儿果汁在统一鲜橙多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差异化的突破:在别的厂家都在年轻人这块市场争得焦头烂额时,它却没有加入战团,而是独具彗眼地瞄准了儿童这个极其广泛而且成长性很强的市场;当别的厂家都在名称上和统一鲜橙多玩文字游戏时,它跳出了“鲜xx”的框框,高呼我叫“酷儿”,运用新颖的角色营销策略,以一个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做为品牌的形象代言人,通过独特的形象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静悄悄地取得了市场占有率第二的佳绩。 农夫果园——“摇一摇”的情趣;

农夫果园的营销差异化,在统一与酷儿的百尺竿头,又进一步:大胆开发混合果汁,形成了产品差异;混合口味,调制出了独特的口感;品牌命名为“农夫果园”,展示了和谐纯朴的果园风情与宁静悠远的天然环境。而在产品的浓度、容量、包装、价格上,农夫果园也进行了差异化的革新。

农夫果园最为绝妙的核心差异是“喝前摇一摇”的情趣化价值主张,以“摇一摇”的动作作为独特的品牌识别,既加强了产品与人的互动性,增加了品牌的趣味性、娱乐性,提高了品牌的记忆度,又呼应了其混合型果汁的产品差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第三层次:品牌竞合营销

品牌竞合营销,概括地说就是“行业整合,合纵连横,造势集力;”,它的核心是“合纵连横”,在营销产业链中,不同的利益单位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合作或结盟,壮大自身的力量,形成系统性核心竞争优势,对抗和压制链条中其它的利益实体,取得更大的市场优势,进而达成营销目标。

市场发展的聚合性特征是品牌竞合营销的基础。市场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品牌优胜劣汰的过程,同时,行业市场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如:消费者的观念、销售通路的状况、政府管理、营销的战术手段等,都会不停地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会有无数品牌出生、崛起,也会有无数品牌沉沦、消失,市场的集中度会逐渐提高,最终每一个市场都将集中由少数几个品牌主导,成为行业市场的领导力量。

品牌竞合营销的关键是营销管理。品牌竞合营销涉及到行业的颠覆性整合,通路的革命性调整、品牌的系统性建设、产品的系列化开发等范畴,且在营销推广上,广告传播的手段将更为丰富,如大众传播和分众传播的方法将更多,而促销将从战术手段提升为战略行为,等。这都要求企业的管理达到新的高度,为品牌竞合营销提供良好的组织和管理保证。

品牌竞合营销的特点:

1、大细分市场;

与品牌差异化营销一样,品牌竞合营销也是以市场细分为前提,但品牌竞合营销的市场细分标准更大更专业,通常以大行业和大消费群作为市场细分的指标, 如婴幼儿市场、学生市场、电脑PC市场、保健品市场等。

2、大品牌运作;

在品牌竞合营销策略体系中,品牌的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牵涉到众多的产品系列,所以品牌竞合营销策略的品牌建设不是以单一产品或服务品牌为主,而是以此为基础的多品牌建设或大企业品牌建设。

品牌竞合营销的优势:

1、整合性;

品牌竞合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的整合,包括对市场的整合性细分、对产品的整合性开发,对通路的整合性设计,对品牌的整合性传播、对资源的整合性规划等,以及对各项营销战术的整合性运用等,通过整合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产生新的促销动力。

2、颠覆性;

品牌竞合营销策略是对行业市场产品、通路、价格、促销、营销模式、品牌规划等相关策略的革命性重整,是对行业市场既有营销规则的突破性创新,具有行业颠覆性的力量,将完全改变大行业市场的品牌格局和竞争规则,进而凭此获得最大化的市场利益。

3、特别性;

与共性营销和差异化营销不同,品牌竞合营销涉及的范围更广,层次更多,是有多个利益实体参与其中的营销战略,其在策略制定和执行上具有更多的特别性,出奇制胜的机会也更大。

品牌竞合营销的运作要点:

1、建立合作的平台和载体;

品牌竞合营销的本质,就是以合作为基石的营销战略,所以搭建合作的平台或选择合作的载体至为重要。品牌竞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厂商合作、厂厂合作,也可以是企业与个人的合作,或者是更大范围、不同行业间的合作;手段有多种——如品牌联营、品牌输出、品牌授权、品牌兼并,甚至是品牌间的竞争,参与者也可有若干个——可以是单个,可以是两个,可以是多个,甚至可以是成千上万个;但彼此间合作的平台或载体却只有一个,这个平台或载体必须能创造出巨大的商业利润,并且保证所有的参与方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益,否则一切的“合纵连横”都是空谈。

2、重视企业和产品品牌建设:尤其是品牌价值与品牌形象建设;

无论合作的双方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其合作的核心都是品牌和品牌所创造的商业利益,因此竞合营销主导方的企业与产品品牌建设是竞合营销策略的关键。竞合营销品牌建设的焦点是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建设,它们是品牌的生命与灵魂,是品牌之树长青不老的保证,更是商业利润的源泉。如果竞合主导方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持,或者没有系统而有效的品牌建设计划,那么它就不具备竞合营销的资本。

3、积极导入新的营销模式与营销工具;

有了先进的竞合平台和系统的品牌建设计划,再积极创新或导入适合本行业或本企业的营销战术,同时这种营销战术是本行业其它品牌没有运用过,或暂时未被重视过的,与常规的营销工具形成战术组合,则将在一定阶段内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营销模式、营销工具等营销战术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最具实操性的。

4、科学、完善、系统的管理体系:如: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

科学的管理是品牌竞合营销的灵魂,竞合营销更多的是一种管理竞争,是一种管理策略,由于竞合营销涉及到多个利益实体,对管理的要求更高,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不但效益上不去,营销策略能不能正常地执行都成问题。只有企业制定了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竞合营销战略才能保证不折不扣地顺利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营销目标,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2

【关键词】畜牧业;经营方式;养殖模式;转变

畜牧业是第一产业,与畜牧业生产紧密联系的饲料工业、兽药工业、屠宰加工等都归属于第二产业,为畜牧业生产服务流通、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围绕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第二、三产业是拉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发挥好第二、三产业的作用,服务于畜牧业生产。只有形成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才能使畜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强做大。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发展内蒙古畜牧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对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存在问题

1.1 养殖模式滞后。目前内蒙古畜牧业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养殖主体,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个体养殖和较小的养殖场养殖。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养殖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1.2 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技术滞后。养殖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是内蒙古牲畜业发展的又一原因。良种引进不足,种畜禽供种能力不足,大量从境外购买的仔畜仔禽,也给畜牧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养殖技术滞后,重存栏,轻出栏,对畜禽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当,严重影响生产效益;不注重畜禽疾病的防治,对病死的畜禽随意处理,对畜禽的养殖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1.3 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缺乏政府管理和支持。大部分养殖场规模小,政府不介入审批和管理,由养殖户随意建场饲养,没有合理的场地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等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政府、畜牧业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会直接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4 内蒙古畜牧养殖面临“四低”。一是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对科技知识的接受程度低,他们只关心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大多沿袭传统落后的饲养习惯,严重制约了畜牧科技推广进程。二是乡镇畜牧科技队伍待遇较低,极大地挫伤了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基层畜牧养殖推广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在岗人员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理论功底差,业务素质不高,导致整个畜牧队伍的业务素质不高,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四是科技推广费用投入低,科技宣传和普及远远不够,另外,目前动物保护体系和饲养兽药质量监测体系薄弱,尤其是各级动物防检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设施简陋等突出问题,导致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十分脆弱。畜牧养殖这“四低”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对策

2.1 转变养殖模式。目前,内蒙古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应该首先从养殖模式上进行调整,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综合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养殖方向发展。逐步改变目前收入结构单一,发展潜力不大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一条既适合本地实际,又可增产增收的生态型、效益型畜牧业路子,提高畜牧业效益,增加牧民收入。

2.2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养殖技术。改良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畜牧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原种畜禽场建设,种畜场应积极从省外及国外引进优质原种畜禽,增加原种畜禽场,提高全省种畜禽品质,加强种畜禽扩繁场建设。同时,要加大地方优质品种资源保护,确保地方优质畜禽品种资源安全。对不合格的养殖场进行整改,大力宣传和推广畜禽养殖技术,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养殖技术,增加养殖效益。

2.3 政府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规模养殖标准。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畜牧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畜禽养殖管理力度,对新建养殖场进行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采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防疫的管理形式,从而为畜禽养殖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养殖环境。在种畜禽的引进上,畜牧管理部门要做好检疫、运输、发放等多个环节,要保证养殖项目的实施质量和顺利发展。

2.4 大力推广畜牧养殖科技知识,培养畜牧养殖技术人才。一是由畜牧管理部门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和专家,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知识。二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四是培育人才市场机制,加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使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2.5 深入推进“四级联创”工作机制,确保标准化养殖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当前,畜牧业发展水平,畜牧业强区主要看加工,未来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主要在于服务,畜牧业强区应该是强在服务畜牧业生产、加工的能力上,强在科技服务上,强在金融服务上和流通贸易上。我们在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在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要进一步创新,支持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湖北特色,全国一流的畜牧业金融中心、交易中心、研发中心和信息中心,完成率先建设畜牧业强区的重任。深入推进“四级联创”,不断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抓好畜禽标准化养殖“四级联创”活动,调动地方政府和养殖业主创建积极性,全面提高全区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对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要按照标准化创建要求,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3、结语

总之,内蒙古畜牧业必须有效转变养殖模式,抓好种畜禽质量,加强政府管理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畜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内蒙古畜牧业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角色转变;理论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50-05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考不上高中、学习成绩与行为习惯都较差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或初中辍学生,多数是初中学习阶段的学业失败者。进入中职学校后,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与教师心目中的学习努力、行为举止规范的传统学生形象大相径庭,少数学生甚至非常顽劣,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头痛不已。

如何当好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一直都是职校教师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笔者在“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文章,发现研究者多数是从学生现状出发,探讨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方法、班级管理策略、班主任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内容,对中职学校班主任应具备的理论素养以及与之有关的工作思路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笔者试图从这些方面并结合自己担任班主任时采用的方法入手,探讨班主任角色转变对中职学校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角色困惑

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对班主任工作有着明确的要求: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达成学校管理目标的执行者,体现出学校的管理意志。鉴于当前中职生的现状,近年来,在中职学校中,多数班主任仅仅成为了管理者,以管住学生为目的,班级工作的管理意识极度张扬,管理由手段变成了目的。然而,面对现在的中职生,以这样的方式与角色定位来管理已是困难重重。

二、班主任实现角色转变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及对班级管理的指导作用

在此情况下,中职学校班主任只能转变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从现实中 “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及其在校期间的监护人;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者;学生优点、才能的发现者及欣赏者;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人生规划制定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督促者与指导者。

(一)班主任应具有的核心价值理念

班主任应具备“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生命本性,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属性与个性,是关注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班主任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文精神,才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才能在班级管理中以人性化的方式思考和分析中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理解每个学生内心的想法,以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核心,制定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规律,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师生互信、平等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将学生教育、引导成社会上有用的受人尊重的人,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即人的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职学生一般都处于15~20这一年龄段,是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其特殊性,需要班主任好好把握。

班主任要正确认识这一时期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认识到这是他们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过程。正确理解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的心理特征,对他们渴望得到成人式的尊重而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社会经验仍然欠缺从而导致行为失范这一现状应具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都需要班主任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包容他们、引导他们、抚慰他们,使他们尽快走出成长误区,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多元智能理论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学业失败者。我国应试教育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语言及数理逻辑能力,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智力的培养与评价。因应试成绩不佳而将学生视为差生的情况比比皆是,令学生丧失自信、自暴自弃从而导致行为失范。这种传统的智力理论受到了不少心理学家的批评与挑战。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批判传统一元化智力理论的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按照该理论,进入中职学校的“差生”至多表明他们的智力强项不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但不意味在其他智力方面也必然是劣势,他们完全可能在纸笔无法测出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能力、自制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优势;再者,社会需要的不仅是语言与数理能力强的人才,也需要善于沟通、擅长操作机械、善于发现美并表达的人等等。作为职校的教师,更应该认识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转变我们原来秉持的智力观、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要将这样的智力观念传达给学生,这是帮助学生打开心结、恢复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是规范学生不良行为的基础。

(四)马斯洛需要学说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对自己的人生有比较明确认识的学生往往学习和品行都较好。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许多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水平偏弱,职业发展目标较模糊,对职业学校及自身的条件缺乏合理的认知,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成功也缺乏必要的信心。班主任既是学生行为的管理者,更是思想的引导者,伴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是最了解学生、能随时督促学生的教师,如果能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理论,懂得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就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制定出合适的可行的职业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管理的问题。

(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最高追求,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班主任负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责任,不但要具备这样的理念,更要将其传达给学生,要让学生明白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基础,学校仅仅是接受教育的一个短暂的场所,是夯实学习基础、形成学习能力的地方,更多的学习活动来自于生存的需要。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能力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学生人生规划,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方面。

(六)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中职生在校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习惯差和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主要是在入校前的生活、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散漫、懒惰、思想颓废、意志薄弱、道德观念缺失、不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成绩差受他人歧视后而反抗、家庭教育缺失、缺少父母双亲关爱等都会引起行为偏差,并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品质差,没有找到适当的学习方法,学习困难;不能适应应试教育的模式;有些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当地教育资源不足而造成教育质量低下;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差,一些学生没有人生目标,糊里糊涂混日子;还有些是意志品质差、懒惰、不想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等。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差与学习成绩差是有内在联系的,管好班级首先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促进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行为习惯的改变也必然会促进成绩的提高。

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把握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心理特征、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等方面,教育心理学都提供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方法,能很好地帮助班主任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三、班级管理的新思路

笔者在工作中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确立了四个主要的教育方向,即理想教育、学习品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择业教育。以理想教育为灵魂,其他方面的教育为基础。

(一)理想教育

提高中职生的学习成绩,首要解决的是中职课堂上的纪律问题。尽管有严格的校纪校规和班规,但是仅靠执行这些强制性的措施对中职生来说效果不佳且费力。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的参与,靠自律而非强制,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理想教育就是规范纪律的纲,纲举目张。中职生的理想教育切忌空谈,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心灵共鸣。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大多数都有更加务实的价值观,他们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将来获得一份好职业的需要尤为迫切。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能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二)学习品质教育

笔者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吃力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有问题,而是学习品质不好。中职生学习品质不好既有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也有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中职生普遍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一种或多种欠缺。如上课时易分心、不动脑筋、不注意观察、死记硬背、不会记笔记、不会总结概括、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困难等等。对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不知道如何观察,不思考不记忆教师操作仪器设备时的动作方式与顺序,自己练习时手忙脚乱,协调性差,经常按自己不符合规范的习惯来做(如学习计算机时的打字练习,化学课上拿试管或移液管的方法),难以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笔者就在教学中和专题班会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指导,如记忆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技能训练方法等。尤其要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首先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科的学法指导,再以点带面,对学生进行通适性的学法指导。

学习动力与学生的自信心、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自我认识与评价的方法是否正确等因素相关。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明确当前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督促学生克服困难、克服懈怠,一步步完成计划,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次成功予以及时的鼓励和正面的评价,以美好的远景唤醒学生的学习愿望,改变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重建其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是指学生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面临着知识技能更新、职业升迁或职业转岗的机遇与挑战。班主任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这几个部分构成,相互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择业教育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频繁、最密切、最长久,最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具有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的优势,要利用与学生谈话、班会和各类活动,以马斯洛的需要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以不断提升职业终身发展能力为根本帮助学生形成规划意识,掌握规划方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做好就业准备,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实习或就业单位。以督促学生树立奋斗目标为班级管理的根本。

四、笔者的实践

笔者曾多次担任班主任,经常是倍感吃力又很无奈。在2010年9月再次担任班主任后,决心摸索新的治班方法。在两年的实践中(中职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离校顶岗实习)获得了不少好的经验。笔者管理的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氛围、行为习惯等都获得了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学生到了二年级后,课堂纪律、出勤情况基本得到了保证,职业资格考证的过关率位居学校前列,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毕业,有十余人被推荐到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笔者带班之初给自己立下了三个原则: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努力找出每个人的长处;多鼓励、多表扬、多规劝、少批评;多协商、少命令,温和严格而不严厉。同时确立了三个目标:短期内与每名学生至少谈一次话,了解学生情况,找出学生的长处;重建学生的信心及对班主任的信任;营造良好的班风,以潜移默化的环境达到影响人、塑造人的效果。

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两年中,从第一次走进教室,从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桌、自由选择座位开始,从安排全班学生第一次打扫卫生,从中遴选出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开始,从第一次班会课上让选出的班委会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带领学生制定班规公约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充分信任、班主任对他们的信心、期待、鼓励和赞美,让学生们感受到这是一个不歧视他们、关心他们成长的班主任。

在这两年中,笔者将自己设想的管理班级的几个新思路逐一实践。这几个带班思路相互融合但在每个学期又有重点,如图2所示。

从进校之初,笔者就与每个学生分别谈话、初步了解学生情况;向学生介绍多元智能理论,改变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评价,让学生树立我能学(学不了知识学技术也行)、我能行、我优秀的信心,努力消除义务教育给他们留下的差劲、没用的阴影,让他们重拾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以未来美好远景得以实现的憧憬来引领自己行为的改善,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笔者将自己关于学习方面的书籍拿给学生传阅,用黑板报的形式把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展示给全班学生。对于学习基础很差的学生,甚至允许他们从抄作业开始,逐步过渡到简单作业自己做,复杂作业继续抄,再过渡到复杂作业有人指导下尝试做,最后过渡到复杂作业自己做,养成学习、做作业的习惯。为了锻炼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求学生写周记,每学期看五六本书,写一两篇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知道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明日学习的基础是在今日打下的,今日就必须好好学习;语、数、外、计算机等文化课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继续深造的基础,更要花时间好好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和愿望制定职业规划,尤其强调了先制定短期的能实现的学习计划:如每天听课时要带书、记笔记,晚自习时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完成当天的作业,尽量能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一个技能训练的要求(如计算机打字达到一定的速度),在某个学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等等。

笔者经过实践,将相关理论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对于新时期中职班主任如何实现角色嬗变有了如下的感悟:第一,要对自己和学生有信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关心,工作时要细心和用心。只有转变了原有的那些好学生标准,才能发现学生的可爱、可教之处,才能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二,实现班主任角色转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如“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多元智能理论、马斯洛需要学说、职业规划理论、终身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等等。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探索,勇于在实践中纠正偏差,最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荷生.新时期中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0-21.

[2]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17-20.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1-360.

[4]张其志.多元智能评估的主要观点及操作要领[J].课程・教材・教法,2005(2):90-96.

On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Class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XIE Min

(Guizhou Province Economic and Trade School, Guiyang Guizhou 550003, China)

篇4

关键词:混合型运行方式;市场型运行方式;投资制度变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59-03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地方重复建设愈演愈烈,钢铁、水泥、煤化工等行业呈现严重的过度竞争,造成产能过剩,使大量生产资源处于闲置。国家针对过度竞争行业推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充分显示了中央政府力图改变产业结构失衡局面的决心。但是,中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根据何大安先生在其著作《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中的观点,投资制度安排决定投资体制模式,进而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笔者支持该观点,认为中央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失效是投资制度变异①引起的。

由于我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阶段,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包括政府(中央和地方)、机构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导致中国经济具有“投资主体身份游离”、② “政府利润青睐”、③“投资决策原则变异”④的特点。三方面因素促使中国当前的投资制度发生变异,即中国当前的投资制度安排呈现出一种市场型和行政型的混合,其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方式是一种混合型运行方式。

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是解决当前投资制度变异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现象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研究中借助地方、中央政府以及企业的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产业结构调整的混合型运行方式的现实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笔者希望本文能对国内学者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上的帮助。

二、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方式的选择机理

目前,中国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是混合型运行方式。在混合型的运行方式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现象突出。由于投资制度变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往往失效。就中央政府而言,中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函数仅仅针对于全国产业结构健康发展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就地方政府而言,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函数显得复杂得多,它的目标一方面要与中央政府的投资目标保持大体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利润青睐”效应,地方政府的目标还要考虑到与其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的企业的利益。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函数是这两方面利益综合权衡的结果。因此,地方政府既不能完全顾及中央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要求,也不能完全考虑到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投资需求,地方政府在这种复杂的产业结构投资决策函数表现出来的投资行为扭曲造成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失效。就混合型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而言,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往往受到行政信号的干扰,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大大降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由于地方政府考虑自身利益,使中央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中大打折扣。在过度竞争行业中,地方政府利益构成退出壁垒,经济效益低下,企业想退出却退不出来,甚至有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仍然退不出来,继续经营。这种经济现象就是混合型运行方式下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明证。

相比之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是一种完全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运行方式,它较之于混合型的运行方式就显得更有效率。在市场型运行方式下,企业完全受到价格信号的指挥,做出投资的决定。因此,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活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市场型运行方式大体圈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要投资主体的活动范围,消除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特别是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扭曲现象。

由此,为了解决投资制度变异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势必代替资源配置效率低的混合型运行方式。

三、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方式的经济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较之于混合运行方式更能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笔者选取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分别就混合型运行方式和市场型运行方式下的投资决策机制做经济分析。该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为中央的 “过度竞争行业中的企业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地方实践。

(一)混合型运行方式

假设1排除其他因素,促使企业从过度竞争行业中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的效果取决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意愿和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意愿。

假设2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主体。

假设3由于“政府利润青睐现象”的存在,将投资决策机制和地方政府保持一致的企业划为国有企业,将投资决策机制和地方政府不保持一致的企业划为非国有企业。

现在我们构造一个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和一个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首先,我们构造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收益为中央政府给予的奖励。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成本为为执行该产业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以及一部分不确定性损失。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收益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成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企业为国有企业时,其成本为为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以及国有企业退出行业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利润损失。当企业为非国有企业时,其成本仅为为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

这样,我们就得到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UG1=U(M)-[U(I,E)+U(P)] (1)

UG2=U(M)-U(I,E)(2)

说明:(1)式是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涉及国有企业的情况。(2)式是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涉及非国有企业的情况。其中,M代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U(M)代表地方政府得到中央政府给予的奖励,这种奖励基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程度。I代表地方财政收入,E代表地方就业率,U(I,E)代表地方政府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P代表价格,隐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U(P)代表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使国有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利润上的损失。

现在,我们构造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国有企业的情况:由于投资主体身份游离、政府利润青睐、投资决策原则变异等现象,国有企业投资决策机制被大大弱化,国有企业在过度竞争行业中的去留问题上没有表决权,权力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替国有企业做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因此,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机制我们不单独予以考虑。

非国有企业的情况;由于非国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价格为其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的唯一自变量。

非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UC1=U(P)(3)

说明:P代表价格,隐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UC1代表非国有企业的长期经营状况。

构造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后,我们就可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混合型运行方式做具体分析了。

当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涉及国有企业时,国有企业是否能退出过度竞争行业,不仅仅取决于国有企业自身的长期盈亏状况,更多取决于地方政府是否允许国有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投资制度变异”现象。而地方政府是否允许国有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实施中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

当UG1远远大于0,即U(M)远远大于U(I,E)+U(P),地方政府愿意牺牲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以及国有企业带来的利润换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央给予的巨额奖励。

当UG1小于0,即U(M)小于U(I,E)+U(P),由于中央给予奖励不够大,地方政府宁愿继续投资给这些可能长期亏损的企业,也不愿意执行中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当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涉及非国有企业时,企业是否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即企业自身的投资决策机制。但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很有可能会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当UC1小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亏损,企业所有者坚持退出,地方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地方政府选择干预,强迫企业在过度竞争行业继续维持经营;二是地方政府选择不干预,任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地方政府选择一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远远小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地方政府选择二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远远大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

当UC1大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赢利,企业所有者坚持继续维持,地方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地方政府选择干预,强迫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二是地方政府选择不干预,任企业继续维持。地方政府选择一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远远大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地方政府选择二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小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U(M)在上述讨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的奖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机制,也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那么,中央政府如何确定给予地方政府的奖励呢?正如前文所述,这往往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现实中,有限理性现象非常普遍。即使中央政府掌握了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政策实际效果的准确信息,中央政府的认知也决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再加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人关系,地方政府很有可能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滞留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此时极为严重,这时,中央政府的认知就更加不可能符合实际情况了。因此,中央政府往往倾向于给地方政府实施产业调整政策的奖励不是很大,于是,这种额度的奖励往往构不成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激励,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失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混合型运行方式下,由于投资制度变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失效。

(二)市场型运行方式

假设1排除其他因素,促使企业从过度竞争行业中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的效果取决于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意愿。

假设2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机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投资决策机制仅仅限于公共福利范围。这表示不存在“政府利润青睐现象”。

假设3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主体。

假设4企业是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的投资主体。

由于市场型运行方式下,投资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通常根据“价格机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地方政府的权力仅限于公共福利范围。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型运行方式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效果仅仅讨论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就可以了。

我们构造一个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UC2=U(P)(4)

说明:P代表价格,隐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UC2代表企业的长期经营状况。

由于企业是唯一的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主体,此时的分析就比较简单明了。

主张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即企业自身的投资决策机制。

当UC2小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亏损,企业所有者坚持退出,地方政府实施使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当UC2大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赢利,企业所有者坚持继续维持。但在过度竞争行业中企业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往往不会持久。因为潜在的进入者进入过度竞争行业只会让利润越来越低。

在市场运行方式下,如果某个产业呈过度竞争状态,产业利润率低于正常水平,大量企业处于亏损,这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会自动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将资金从低利润产业转移到高利润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自动完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市场型运行方式下,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往往保持一致。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是有效果的。

综合混合型运行方式下和市场型运行方式下的投资决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显得更有效率。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是解决当前投资制度变异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现象的必由之路。

四、小结及相应对策

投资制度安排决定投资体制模式,进而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为混合型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下的投资制度变异导致中央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失效。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只有用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本文不仅在论述了这种运行方式之间的替代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论证了用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的现实必要性。

固然,用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加速这种必然趋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有一定难度。

笔者根据目前所拥有的文献资料,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推动这种进程有一定帮助。

一是划定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把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圈定在公共产品的生产方面。因为产业调整的市场运行方式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例如,公共产品的生产,这就需要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二是改革企业投资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力。这点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特别重要,目前大多国有企业要进入还是退出一个行业往往是行政行为,这就导致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要改革企业投资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力,做到真正的“政企分开”,这也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趋势之举。

三是积极为非国有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对于非国有企业要从一个产业退出从而进入另一个产业,融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这其实是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对缺乏资信了解的非国有企业的惜贷传统传承下来的做法。这就为非国有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设置了一道人为障碍。因此,要实施非国有企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就必须拓宽其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彭继咸.制度性退出障碍下结构调整政策的有效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59-261.

[2] 杨俊凯,赵春艳.对我国投资主体现状的理性思考[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 (4):3-4.

篇5

关键词:边疆 民族 小学教师 课程 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深深植根于当地独特的人文、自然背景之中,才能富有针对性,也才能充分彰显当地小学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也要反映当今世界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才能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鉴于此,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弘扬民族文化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地处祖国边疆,其二是民族多。边疆民族地区也因此具备很多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就云南来说,共有2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就民族歌舞而言,声乐、器乐、舞蹈特色鲜明。如纳西族古老神秘的东巴舞、纳西古乐;布依族绚丽多彩的织布舞和唢呐、月琴、洞箫等乐器;白族飒爽英姿的“霸王鞭”舞;傣族精灵似的“孔雀”舞;景颇族壮观的“目脑纵歌”……就民族工艺而言,有白族的蜡染和银器制作、纳西族的东巴字画和甲马、傣族的剪纸、竹编和糖人雕塑等。此外还有各民族神奇而珍贵的历史(如东巴文化、腾越文化、永吕文化、哀牢文化等)、文学、医学、语言和民俗(如特有的独龙族纹面女,走婚的摩梭人)等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人了解中国、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个窗口,更是打造民族文化强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一个有力支柱。弘扬民族文化是保持民族的独特性,体现民族的多样性,彰显文化的多元性,展现世界的丰富性,增进民族的开放性的一个有力保障,因而是民族地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义务。未来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作为一个“社区型开放”教师,应该是当地社区的一员,应能为社区的教育、文化和经济等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尤其应对增进民族间多元文化的理解、交流与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要实现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这种预期,首先就应加强小学教师相关方面的教育。其主要措施之一便是要在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得以体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体现本地区弘扬民族文化的特殊要求,体现本地区的特色与优势,不能与一般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课程一样或大同小异。从课程开发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进行样本课程开发,作为民族地区教师培养的“工作母机”的师范院校更应做出表率。民族地区的这种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特色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开发,而且这种开发本身应该形成传统与机制。

二、凸显综合培养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上形成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由于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意识淡薄、人口文化素质低和教育落后)的制约,其小学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是教师专业素质相对低下。部分教师学历不合格,知识结构不完善,如知识面相对狭窄,大多数教师在知识的广度、深度上有所欠缺或仅限于所教学科,普通文化知识薄弱或不全面,教育学科知识欠缺。要切实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根据本地实情,探索小学教师教育的模式。表现在课程上,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凸显综合培养的原则—打破专业设置(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外语教育等),实行综合培养。此外,复式教学在边疆民族地区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更体现了其必要性。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这都是可行的。

从理论上看,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为了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兴趣与需要,小学教师不应是仅仅通晓一门专业的“专才”,而应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才能的“通才”。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它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必须具有教育、科学、人文、社会及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可以不分专业,(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1]实行综合设课,统一培养,真正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奠定一个广阔的多学科的视野。这样有利于现代小学生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完整图景,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实践上看,过去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虽然接受学科专业教育的水平较差,但是他们都是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文化知识相对全面。同时,他们掌握了较好的教育儿童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他们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能歌善舞,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2]因而为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说明,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我们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完全可以打破专业设置,实行综合培养。国外的实践也给我们同样启示。美国左治亚州立大学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就是如此。其显著特点是不分专业,通识教育(即普通文化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的课程开设在大学的前两年,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当广泛,英语与数学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都广泛涉猎,学科知识没有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3]为未来的小学教师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教师专业性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比较偏远闭塞,加之受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落后,观念守旧。这无形中导致和助长了一些教师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同时,部分小学教师由于本身接受的专业教育不够(如一些代课教师,民办教师本身就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门教育),教育观念落后、方式方法简单,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育效果差。在小学的课堂和校园里出现一些体罚与变相体罚及其它与现代教育教学要求背道而驰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教育要增强其专业性,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突显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比重。

就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来说,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技能也许才是最主要的。因为,尽管小学生兴趣广泛,喜欢多问,爱思考问题等等,小学教师也确实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要有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的方法和技能。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来源多样化,知识本身也许并不显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态度、情感、方法和能力。这些态度、情感、方法和能力是学生今后一生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与情感,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异己的行为,校园生活就成了一种难熬的苦扼,因而也就失去了求知的动力与热情;没有获取知识的正确方法与相应能力,学生的求知活动就失去了认知方面相应的能力保障。而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态度、情感、方法和能力特别需要的是教师的精心呵护和细心培养,稍有不慎,便会造成遗憾终身的后果!因而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突出。所以,小学教师教育要突显教师的专业性,尤其应在其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

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凸显教师专业性,主要是拓宽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提高其比重。现行教育专业课程基本上还是“老三门”,难以达到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加宽加深,譬如说,增设课堂(教育)管理、人格心理学、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教育法制和小学各科教育学与教学法(如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音乐等教育学)等等。尤其应适当增加教育见习、实习时间,而且时间安排要注意科学与灵活,可以考虑每学年都有适当的安排。同时,也应注意提高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不足10%。[4]在教育上饮誉世界的日本,其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专业课程占整个学分的33.33%,[5]德、英等国也都在25%左右[6],美国左治亚州立大学更高达64.2%,[7]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四、加强课程整合原则

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既要有自己的特性,也要体现时代的共性,反映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即向课程整合的方向迈进。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延缓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速度与进程。课程整合,既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体系。从人的身心发展来说,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过程,既有身体方面的发展又有心理方面的发展。同时,无论是就身体方面的发展还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来看,其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协调的过程。以心理发展而论,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是统合的。人既有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的身心发展在本质上是适合于课程的整合的。为了促进人的身心的整体协调发展,课程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统一,而不能人为地去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来看,学科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本身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由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古代社会的课程是比较综合性的,精细化的学科分类是近代以来科学认识深入的结果,而现代社会对学科整合的要求更是人类对自身和世界认知的一种自觉反省与理性领悟。过度精细的学科门类在割裂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割裂了人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导致人的片面而不是全面和谐发展,不利于人们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完整图景,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培养与发挥。此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知识的体系进行横向组织,实现这一要求的最大难题是“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日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8]这就迫切需要加强高师课程的整合。

课程的整合有两种方式,一是内容的整合,一是结构的整合。

从内容上进行整合,就是要采用各种恰当的形式,把学科中曾经被人为分割开来的孤立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组成一门新的课程。这些恰当的形式可以是广域型、融合型、核心型和活动型等形式。上述形式的课程整合,可以打破相邻学科之间的界限、尽量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可以减少学科数目、减轻学生由于分科过细带来的负担,可以使知识更加联系实践、接近生活本身。这种将跨学科作为组织教学内容手段的整合形式课程可以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却又不排除各学科的特性,既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有待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多学科性要求,又符合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同时,小学教师必须精通或熟悉小学多门学科的内容,所以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尤其应该加强其内容的整合性。这种整合应体现在学科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融合、教育专业课程本身更高程度的综合化及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等多个方面。

从结构上进行整合,主要是进行必须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整合。课程的整合要体现这样一个原则:既同社会要求相适应又有利于个人的兴趣与需要。这就要求从课程结构上摒弃单一的必修课制度,既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又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要和愿望,建立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课必须少而精,适量地减少课时;同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当然,在课程整合中,我们也要克服选修课设置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即“三多三少”[9]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

[2]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

[3][7]刘德华,赵亚莉.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J].教师教育研究,2006,(9):75-80.

[4]郭黎岩.高师本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6,(6):29-32

[5]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3.

[6]谢培松.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研究与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3):82-87.

[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6.

篇6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在角色转变时遇到的问题

1.学生的素质反差巨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专、中师类学校录取的学生成绩较高,生源素质较好,就业率极高,招生也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升格后,高职类学校的招生和就业便纳入了市场运作之中,竞争非常激烈,学校为了争夺生源,往往降低录取分数线。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职类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2.语文的学科地位落差明显。在中专中师等中等学校里,语文课是挑大梁的主科,语文教师往往多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上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但在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学校职能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行业性,使语文学科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并发生明显的变化。语文这一学科已从重要的基础学科变为了边缘学科,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根本不再开设语文课,或者虽然认识到开设语文课的重要性,但一具体到落实课程安排时,又必须为专业必修课让路。语文课时越来越,不少语文课教师迫于形势不得不放弃一直以来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这种学科地位的下降,直接引发了教师地位的被动改变,巨大的落差使很多语文教师在多年工作中形成的自我定位被大大动摇,进而对自身的价值也产生了迷茫。

3. 学校的性质变化使压力变大。在中等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学校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中专中师学校的办学很少涉及到市场运作,无论是在办学经费还是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上都不必操心,久而久之使学校的教师形成了特有的不为外物所扰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和“安贫乐道”的工作状态。但在学校升格后,高职院校从学生的招生到就业,从学校的经费到发展,无不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以往是“静若处子”现在却必须要“动若脱兔”,这种转变使学校和教师的压力迅速增加。由于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接触的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秉持重义轻利、中庸平和的心态,向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因此全新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常常让长期处于稳定环境的他们不知所措。特别是为了争取生源,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全校动员参与宣传和招生,这种全新的工作环境更是让语文教师感到分外紧张、难以适应。

4.教师的利益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通常将资金投入到引进专业职业技术人才和实习实训等基础建设上,所以高职语文教师普遍工资低待遇差,不但比不上一般高校的教师,有的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教师的付出与收入在经济上不能成正比,经济利益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职称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上总体水平的标志,不但可以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而且还关系到教师的课时津贴、福利待遇等许多切身利益,所以教师对能否晋升职称都极其重视。而高职院校的职称晋升是参照普通高校的评定标准,未考虑到高职的教学科研特点,学术的要求太高,困难较大,这方面的利益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5.教师的科研之路举步维艰。中专中师类学校始终以教学为主,教学不只是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标准。在转型为高职院校后,学校的层次提高了,教学科研也成为了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对语文教师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往那样仅仅侧重于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的考核。这一变化使很多处在转型期的高职语文教师感到焦虑。首先,高职语文教师要不断的适应和摸索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有大量课题研究工作要做,这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其次,职业院校里语文专业的资料大多是继承自升级之前中专中师院校,质与量上都不尽如人意,在进行中文专业的研究时,往往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特色,渗透人格教育。人格就是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地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各类高职院校都相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却往往心有余力不足。而语文课程本身包含的人文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不但使学生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储备足够的职业语文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比较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品质。当然这也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精通语文专业知识,还要熟悉诸如历史、法律、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并对学生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将所有这些学科知识贯穿于教学之中。

2.调整心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成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后,要立足现实,改变认知,主动去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明确学校的性质、定位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以良好的心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学会主动地调整心态,设置合理的目标,确定适合自己的期望值,用自我调节的方法达到与外在环境的和谐。尽可能参加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人际沟通,培养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精神,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丰富知识,改变观念,了解学科动态,从新建立起自信心。

篇7

网络文化德育变革创新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的触角已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网络文化,在给职业技术院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使德育工作面临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环境的挑战和冲击,实现德育的变革和创新,这对职业技术院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课题。

一、网络文化环境对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冲击与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传统德育价值的消解

网络作为多元化的知识载体,融合、汇集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的特点,加剧了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削弱了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作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等传统德育价值受到严重消解。

2.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冲击

长期以来,德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模式,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线状的德育模式。如今,网络文化创造了一个无比广阔、史无前例的开放时空。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共享各种文化资源,可以运用多样的网络文化符号进行多层面、多途径的思想交流、观念碰撞。这样,教育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时空得以充分延伸,致使单一、封闭的德育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

交互性是网络文化最本质的特征。网络上,交流与沟通没有限制,各种信息既可单向传播,也可双向、多向传播,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在这里,每个人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又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传统的德育教育是通过课堂传授、个别谈心、汇报总结、评先树优等方法来进行的,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模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由发挥空间受到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交互性特点对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德育及其相对封闭的德育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4.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对传统德育主体的改变

在传统德育环境中,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育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威身份、教育工具甚至年龄优势,对教育者实施有效控制。而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门第差异、贫富区别、等级高低在网络文化中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个体对社团权威的依附日益弱化。教育者在对学生传播信息时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与安排,那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5.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对传统德育责任的弱化

在电子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的交往方式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实实在在的交往方式,而是以数字、符号、图像为媒介的间接的“人一机一人”的交往。网络的虚拟和隐蔽性使学生在交往中不受现实社会交往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制约,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使交往双方的道德关系具有隐蔽性、自由性的特点,导致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责任感弱化。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变革与创新

1.创新德育理念:变保守型为开放型

德育理念的创新,首要的是在教育观念上从“保守”向“开放”转变。教育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交流、沟通和疏导,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改变传统的对学生上网“封、堵、压”的教育模式。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2.创新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

德育内容是依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对象的实际确定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理想信念教育外,还应注重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能力指导、网络道德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实现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3.创新德育方法:变灌输型为互动型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德育方法不断创新。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对话、QQ聊天、空间、博客、微博等方式,开辟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迅速、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动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将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知识竞赛及各种社团活动上网,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增进德育活动的渗透性、情趣性、互动性。

4.创新德育主体:变单主体为双主体

由于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特点,使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为德育主体,从而实现了德育的单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化。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化,由传统观念中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互动的教育主体。另一方面,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更为重要。

5.创新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立体型

要不断拓展德育领域,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观念。互联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建立开放式德育立体网络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首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形成合力。其次,学校教育要协调好德育系统各要素和环节的关系,加强德育工作的网络化、立体化,形成“三育人”机制。最后,做到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6.创新德育管理:变自发型为自觉型

德育工作的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德育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自觉管理。要建设一支网络文化环境下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了解和掌握网络体系构建、原理及网络文化的特点,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队伍。同时,构筑坚强的德育教育“网络防线”,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熊礼杭.网络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建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4(4).

[2]黄映玲,翁菁.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新视角[J].教育信息技术,2011,(1).

[3]李秀娟.网络文化特性与德育[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8,28(3).

篇8

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可,我们班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赛……

“叮铃……”上课了,老师说:“此次辩论赛开始。”她用炯炯有神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们讨论的是《开卷是否有益》我们女生为正方话题开卷有益,而男生花提就是反方话题是开卷未必有益,老是让我们各方找一个代表说说自己谈的话题。女生队我是代表,我坚定的说:“开卷有益,男生队的代表冉高正也毫不示弱的说:“开卷无益。”。顿时全场一阵笑声传来,老师严肃地说:“难道你方的话题都不会说吗?好覃志男来说。“开卷未必有益。”覃志男说,“冉高正说一遍”“开卷未必有益”……我心想:男生凭这里就甘拜下风,这次冠军非我们莫属了。

开始了,我们正方发言了:“开卷有益小知识……”话音刚落全场掌声热烈的想了起来。该反方发言了,张程陈发言了:“虽然青少年们都在看书,但是你也不能保证他们看的是有益的书,也许也是一些对青少年有害的武侠小说,也可能是黄书……”女生队有个“老大”出来了,那就是向皓澜他说“那那个人长大后就改邪归正了,就不会去看那些对他有害的书了。”龙泽雨发言了:“如过是长大了才改的话,他早就走火入魔了。”糟了,女生支撑不住了,幸好女生队来了一个“救兵”杨璐琳,她说:“买书是大人给小孩买,就算笑孩要买,也要大人拿钱。”掌声响了起来,特别是女生声音大,因为这是“救星”的话。铛铛下课了,老师宣布反方赢了。

哈哈,这次辩论赛虽然输了,但我们输得心服口服,真期待下次的辩论赛。

五年级:吴金倪

篇9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职 教学实施

【基金项目】基金号:2011年武汉市属高校科研课题,任务驱动的高职数据库类课程的教学研究(编号20111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4-01

引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方法如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某一任务,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运用学习资源与相关知识或信息,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当前,任务驱动作为一种成熟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已被高职院校的各种课程广为使用,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的与数据库应用课程内容结合,体现数据库教学特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的教学实施包括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分析、解决任务的引导和启发、学习过程的总结和评价四个部分。笔者在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时,往往将任务驱动教学与互动教学相融合,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互动教学促进任务驱动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如下:

第一步:任务的引入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围绕本知识点,给出一个典型的任务案例,请同学们完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拿到这个具体的任务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学习是主动进行的,学生将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情绪,进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第二步:新知讲授

带着上一步提出的任务,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介绍解决本案例提出的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理论讲授后,列举几个例子演示相应的知识点。由于学生有解决类似问题的任务,所以,对于这个环节,他们会非常认真仔细地吸收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有取舍地为他所用。

第三步:回顾任务

要求学生对照所讲授的新知识,回顾在课堂开始时,引入的任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对于给定的任务会有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

第四步:分组解决

每位同学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学生小组内的讨论,小组间的激烈辩论,以及教师及时有效的点评后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激励学生产生超越他人的内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第五步:总结练习

教师总结本堂课中涉及的知识点,重申重难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习到的相关知识,进而,为了巩固效果,布置相关的作业。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的好坏,通过不断地查询不同的书籍,看不同的资料,教师应将整个课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充分体现在任务中,通过对一个个单独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每个小知识点,在最后,再做一个综合的项目,融合这些小知识点,这样通过案例与项目的相互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兴趣,既体现了教授理论知识的要求,又体现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要求。

2.举例说明

以《数据库原理及SQLSERVER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数据库的创建知识点中,首先引入案例,提出任务,设计一个学生信息数据库,带着这一问题,讲解创建数据库的新知识,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讲授完毕,请学生分组完成案例中的数据库的创建,最后对各个组完成的情况加以点评,最后总结新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引入下次课的内容。

3.结论

通过具体的实践,该方法在高职《数据库原理及SQL Server程序设计》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普遍为学生所接受。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中,任务的设计与选取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不同层次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能不断进行下去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祥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5,(3).

[2]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2007(5).

篇10

关键词:听说能力;实践能力;语言交际;英语学习方法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数年,深切感到英语好学,却不容易教。作为知识传授的一种形式,外语教学与中文教学固然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作为不同的语种,其知识传授的形式应该也必然不所不同。外语教学立足于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的语言交往、口语表达,因此我认为,外语教学在精讲多练,听说领先,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应着重口语训练,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下面就谈谈本人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更要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改进学法,必须从改进教法入手。教师在教授语言、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时,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我教学几年来重要体会。刚开始授课时,虽然课前搜集许多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然后一无遗漏地写在备课本上,上课时尽可能、全部教授给学生,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练。然而,半年下来,收效甚微。其实学生的外语是练会的,而不是老师讲会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养成和提高,学生的学就会代替教师的教,渐渐养成不依赖于教师教,而主动、活泼、积极地学习习惯。教师的教虽然对学生的学有先导性和制约性,但教一定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因此,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应采取“满堂灌、注入式”,而应采用启发式,整体教学和情景交际教学方法。

二、提高口语教学方法

口语表达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如何通过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重要的是外语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开口说话,通过语言实践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过分偏重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口头应用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旧的传统教法,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和创造一种敢说、敢想的机会和氛围,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演讲。大多数学生已能简单的会话和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为了培养学生敢说、敢表现的意识和胆量、让全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进行自我表现和语言交际机会,我坚持每堂课让学生进行两三分钟英语小演讲活动。演讲的话题随意,由学生自己选择,所以话题种类非常丰富,如英国风情、学校生活、中美文化比较、英语小知识、电视报刊的趣闻等等。通过演讲,激发每个学生用英语关注和观察社会生活的兴趣,学会用自己简单有条理的一段话描写和叙述身边的事物,同时从中培养学生个性和求新立异的思维品质。另外,演讲结束后,通过鼓励其他同学积极用英语向演讲者提问,激发广大同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此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即兴会话。这是由课文会话转换到自己的创造性会话,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迁移手段,也是思维的集中表现。这种练习既要求学生会自己想象创造,又要求会灵活应付对方提出的问题,还要顾全开场和收尾的完整性。通过这种即兴会话,可以培养学生交际语言的创造性、流畅性、灵活性和严密性。学习外语,尤其要注重学以致用,只有平时多练习,才能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会话场景,设置会话话题,编定会话内容,在会话形式上突破原有单一的两人对话方式,随意组合且人数不定,再加上道具用形体语言,使会话更生动,更具有表现力。通过会话练习,使学生了解英国人日常生活是怎样进行交际的,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复述转述不同于背诵,不是机械地照搬原文,它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加以论述,含有对课文内容的精选和概述。主要有总结课文段落大意、课文主要内容、改变人称,将会话文转述成记述文章。这种复述可以加深对句子、段落和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为能完整地用英语表述自己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课堂讨论与辩论。在课堂上,由老师先提出一个讨论或辩论题目,然后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师则可以作为嘉宾参与每组活动,听取学生发言,或向学生提些问题,并予指导。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作总结性发言。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时又完成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任务,提高了活用语言的技能。

三、拓宽教学渠道,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不断拓宽教学渠道,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英语。例如:利用班级黑板报或班级刊物刊登学习英语文章,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通过影视、录像、图片等,塑造学生的视觉形象;充分发挥英语角的作用,为学习提供英语交流场所,创造语言环境;通过各种活动及兴趣小组让学生了解英国文化及两国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的异同;组织与英国学生通信,结交英国朋友,用英语相互交流并了解各自国家的文化;与英国师生进行国际交流活动等。两国语言两国文化的融合,开阔了视野与眼界,缩短了异国语言文化的距离,加深了跨越国境的友情。通过交流,学生学到了地道的英语,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

最后,我认为,教师要多参加一些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利用去国外进修的机会,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蔷外语教学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李炯英,秦智娟第二语言约定策略研究30年[M].国外外语教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