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
本文系2015年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改项目:“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问题研究――以金融专业大学生为例”(2015JGYB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8日
一、高等院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思想阵地。指出:“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等院校是多种思想交集、多种意识形态交流汇合的场所,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思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使大学生信息获得数量和途径空前增加。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育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播,对于其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培养也很重要,是塑造其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二)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并创新的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自信的提升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并且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大学生承担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其文化自信的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更需要文化自信。只有提升文化自信,大学生才能热爱传统文化,并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传播中华文化,实现文化创新,才能担负起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任。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承担了文化传承并创新的新功能。
(三)通过文化自信的塑造引导大学生合理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介高度发达,国际间交往不断深入,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汇集。而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强势经济的文化往往会强烈冲击弱势经济文化。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面临的世界文化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处于文化造就和创新的黄金时期,只有加强其文化自信的培养,才能帮助其辩证的对待多元文化,树立民族文化本位的观念,从而合理应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相继把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面对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不断增强的新环境,只有塑造并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才能传承、传播和创新中华文化,抵制西方文化冲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的文化国际竞争市场立足。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一)对本土传统文化认知缺乏。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并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但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缺乏,认真研读传统国学的人只是少数。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诸如成语典故、历史事件、古典文学、传统礼仪、传统艺术等不感兴趣、不了解的状况,这样很难实现文化认同感的产生。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受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影响严重,而中华传统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渐渐丧失。这种情况已经引发重视,媒体开始以各种新颖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一些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也开始刻意增加国学内容。
(二)对本土文化的现展不够关注。文化发展是个动态过程,文化的内部结构和内容是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以适应世界文化的潮流。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现代也融入了科技、创新、国际化等新的因素。大学生承载着创造并引领我国先进文化方向的重要使命,关注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成果并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冲击。但是当代大学生对当代文化的热衷和了解程度也不高。
(三)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全球化的深入给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便利,西方国家也从未放弃通过文化渗透来实现其文化霸权。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处于经济弱势地位,人民的物质富足程度不及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同时也达到传播其思想意识、价值观等文化内容的目的,其经济强势地位使得其文化更容易建立认同并实现跟从。大学生中日益流行观看外国电影、过西方节日、热衷西方饮食等,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四)容易形成文化迷茫。无聊、空虚、自责、迷茫等不良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这也是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度的提高有助于找到个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尽管深处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基本对中华文化所倡导的思想和观念等有一定的认知,但同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形成文化迷茫,无法做到辩证的对待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形势,难以形成为自己发展道路上发挥支撑作用的观念和思想。
三、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一)高等院校设置的文化教育课程偏少。高校教育将会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现在高等院校大都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重视专业技能教育成为普遍共识,对文化教育方面开设的课程很少,尤其理工类专业文化教育课程更少。近年来一些高校也有开设文化教育选修课以求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趋势,但多为选修课程,受到学生自我约束差的影响收效不大。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高校过分强化其人才技能培养功能,却没有很好实现其文化培养功能,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英语学习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学生在大学期间都面临着四六级考试的压力,英语口语水平也往往成为大学生就业时的考核因素之一。这里面固然有合理的社会需求,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不得不投放一部分时间到掌握英语的技能上面来。不可避免的要通过阅读外国文献、听外文歌曲、看外国电影等途径来实现,自然而然的了解并熟悉外国文化,甚至达到认同效果。
(三)本土文化的推广力度不及外国文化。中华文化虽然占有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推广力度大大低于外国文化,使得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和渠道反而越来越多。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渗透,甚至在经济竞争领域形成并建立了争夺国际文化市场份额的格局。国际范围内推广文化不仅有助于实现文化霸权,而且成为发达国家认可的新经济增长途径。因此,无论是外国国家政策还是外国文化企业自身都注重自身文化的国际推广、成本投入、宣传方式等各方面都呈现了很大推广力度状态。当前的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发达国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我国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广的企业及其从业人数以及创造的经济价值都是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
(四)社会的不良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不断显现出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而中华传统的道德约束又深受冲击的阶段,即硬约束和软约束都不强的阶段。大学生的学习终究是要到社会中实现,他们看到了解到社会的文化状态,不诚信、利益至上、淡化精神追求等等,自然也会对其学习的取向产生重要影响,从而造成文化自信的缺失。
四、高等院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
(一)建立文化教育课程培养体系。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提升不是看一两本古典名著就能实现,需要相对系统的培养,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合理设置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如思想道德修养、资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传统文化课程,如大学语文赏析、国学论、艺术赏析等;国外文化课程,如中外文化对比等,而且要保证其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教育课程系统。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大学生对中外文化都接触并了解,改变当前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差和对西方文化认识不全面而导致的盲目崇拜情况,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这应该属于通识教育范畴,适用所有专业。
(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文化自信不是仅仅开设几门思想和文化教育课程就能够塑造的,应该把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受到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短时间内让高等学校改变技能培育为主的教育思路是不现实的。教师的责任有教书和育人两方面,无论是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能够通过课程展现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追求。因此,高校的专业技术课程也可以包含文化自信的信念教育内容,专业课教师也要加强自身文化自信的培养,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通过课程实现文化自信的传播。同时,也包括辅导员和各岗位行政工作人员,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助力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
(三)加强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建设。文化自信的培养不单在课程上实现,生活尤其是校园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也至关重要。大学生群体在校园中的生活时间比例很高,校园文化氛围对其影响是很大的,这属于高校的隐形教育资源。在校园内建立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体包括学校的各种建筑和道路等强化民族文化色彩、利用各种校园媒体传播民族文化、举办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注重正能量传播、利用传统节日和学校节日的契机传播传统文化,等等。一个学校整体形成了热爱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高度自信、愿意传承传播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身在其中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和思想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更为重要。
(四)利用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强化大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已经是自身主动性和目的性很强的群体,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作为因有共同目标和兴趣而凝聚起来部分大学生的团体,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其他诸如思想、兴趣、娱乐等方面才能的交流和提高的重要形式,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在各种团体中,教师主要是指导角色,大学生自身主动性很强。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大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同龄人的带动,文化自觉的形成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建立。相关团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团体活动中增强民族文化色彩,寻找适合的途径和内容来培养团体内成员的文化自觉。
(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当代大学生深处网络的世界,他们在生活、学习、娱乐各方面都高度依赖网络,是影响大学生的重要环境。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脱离了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这一方面给大学生解决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约束,同时也可能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导向的不良影响,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影响。网络信息的获得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对任何事物片面的了解都无助于正确结论的得出。高校要利用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帮助自身的发展。因此,高校要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利用网络的讨论功能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动向,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利用校园区域网管理过滤不良信息,注重学校网站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网站的关注度和利用度,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途径和方向。
(六)把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实践环节中。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都属于实践环节范畴。大学生终是要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尝试,社会的认可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对社会陌生又充满期待的大学生很重视社会实践,乐于参加,其中获得的思想感悟对其学习的方向和主动性的调动意义重大,而且积极加以传播。如果能够把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实践环节中,对大学生及其身边群体的文化自信培育都很重要。具体包括:组织学生成立调研小组进行文化素质方面的社会调查并进行分析;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身体力行的做公益事情;鼓励发明和创新并加以宣传;各实践活动结束后集中讨论活动感受,总结其中蕴含的文化素质要求等。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帮助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大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后,会增强其文化自觉的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雷彬.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途径探索[J].中外企业文化,2014.2.
篇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对世情、国情、党情和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刻把握中,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国家要走在时代前列、党要保持持久活力,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必须依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由此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高度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丰厚的智慧结晶,又在与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中汲取了外来文化的优秀养分。中华民族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使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是广袤而深厚的土地,中华民族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孕育了中华民族高尚的灵魂,赋予中华民族蓬勃的生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精心耕耘,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文化遗产的智慧推进治国理政,用昂扬的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
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固基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当今世界,不少国家竭力抢占价值观的制高点,鼓吹自己价值观的“普世”意义,因而,我们坚信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于的科学指引,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源于文化自信,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自信,才能更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竞争,也表现为更深层次的软实力竞争。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一个民族要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提高国际影响力,就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推动对内具有凝聚力、规范力、号召力,对外具有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掌握话语主动权,借助文化传播向世界阐明和宣介中国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核心理念,展示中国历史深厚底蕴、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必须仰赖于文化自信。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
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在便捷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也为各种不良文化渗透提供了渠道。只有对共同的文化传承、文化价值、文化血脉、文化取向上的成熟理性的自觉,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抵御腐朽、有害、不良文化冲击,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创新与发展,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党史领域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大行其道,所谓重评历史之风肆意泛滥,形势严峻,影响恶劣。我们必须牢牢掌握住“文化自信”这个有力武器,对旗帜鲜明地予以坚决回击,对正常学术探讨予以支持鼓励,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篇3
[关键词]价值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20-02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念影响着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载体。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立、自强,树立高度的价值自信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执行者,其价值自信的树立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效果。
一、价值自信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个性心理进行积极评价的一种结果。它是一种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价值自信是指基于对某种思想观念或者政策方针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积极的自我评价。价值自信的本质则是人们对客观价值的一种积极主观评价。其中的价值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建立价值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某种价值所具备的价值,这是培育价值自信的关键和核心。这两个价值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价值自信的获得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科学性。科学性越高,其解释说明的能力越强,越容易树立价值自信。二是价值性。价值性越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越好,价值自信就越容易获得。三是情感性,即主体对某种价值观念的内心体验、认同感,认同感越强,其价值自信就越容易获得。以上三个因素对价值自信的获得都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来说,一切行动都具有目的性和规划性。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选择都建立在清晰的自省意识的基础上,其核心则是价值认同。当人们对自身价值充分认同的时候,就能全身心的投入生产、生活当中,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此状态即为价值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将一定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信息传播给社会成员,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与价值观念息息相关的活动。
(一)价值自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输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它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树立稳固的价值自信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者要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提升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会对受教育者产生良好、持久的教育效果。
(二)价值自信推动受教育者树立信仰
从信仰的形成过程分析,树立自信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面临教育者提供的价值信息时,受教育者对此信息产生认同感,并相信它是具备真理性的,不管该信息在客观上是否是真理,受教育者都相信它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当受教育者建立价值自信的时候,信仰才可以形成。
(三)价值自信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社会形势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改变,势必会对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会作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形成。信息时代新媒介的兴起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借助新媒介的便利将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文化和偏激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我国,削弱了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形成冲击,影响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形成。面对这样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稳固的价值自信,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以适应时代要求。
二、培育价值自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价值自信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在价值自信方面存在价值不自信,对价值自信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入的问题。大学生的价值不自信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价值观念不够重视。如“志存高远”、“奋发图强”是激励青年的座右铭,但在“享受现在,活在当下”的影响下,青年人也逐渐放弃了当年的理想抱负。“勤俭节约,朴实无华”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在“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卓越品质”等观念的鼓动下它已经逐渐被弱化。部分大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价值自信的重要性,但缺少对其进行思考;部分在学生虽然能够持有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但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
(二)价值自信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1.价值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的构成“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自信、积极、上进等心理状态是思想品德构成的主要因素,而价值自信作为一种心理满足状态,是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显著标志。所以,价值自信是思想品德构成的基本因素。
2.价值自信有助于大学生知行转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价值自信对将人的思想品德认识转换为思想品德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即知行转化。在此过程中,情感体验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情感体验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社会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去感受、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情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培育价值自信的基础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中最显著的结果是价值自信。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价值自信能够加深认知,增强意志,巩固信念,是大学生知行转化的强化剂。
3.价值自信有助于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腐蚀
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改变的影响。社会的变革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当前,在世界向多元化和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一些腐朽、落后、极端的思想有所抬头,这些消极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在于“真”,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只有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自信,让其感受真实,体验真实,信服真理,才能增强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有效抵御外界不良价值观的侵蚀。
三、价值自信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辅导员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教育者。虽然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辅导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工作态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辅导员缺乏价值自信,不能够科学地设定工作目标,缺乏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无法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一)价值自信是辅导员职业价值认同的前提
当辅导员对自身价值充分肯定、认同的时候,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和执行力。若辅导员对自己的行为缺少价值认同,就会产生自卑、焦虑和失落等不良情绪,感觉内心空虚,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逐渐否定职业的价值,使自己陷入复杂的矛盾中,甚至开始排斥工作,进而产生更多的问题。
(二)价值自信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价值自信是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对职业价值不断认知、认同和自我评价的肯定。如果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认识不清或者对工作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那他就会在工作中出现惫懒拖沓的现象,产生消极应对的不良情绪,这会削弱其对提高工作绩效的期望,使其丧失工作的动力和激情。自我身份的积极认同、努力培育自豪感和价值自信,是辅导员职业创新发展的动力,而价值自信则是其核心和源泉。
总之,价值自信的树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个价值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将树立稳固的价值自信作为首要任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互动交流,共同强化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价值自信。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辽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 陈树文,侯菲菲.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2(8).
[3] 邹国振.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培养的路径选择[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羞涩心理;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58-02
一、学前教育学生在舞蹈学习时缺乏自信的表现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舞蹈课是他们的一门必修技能课。舞蹈课训练学生肢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使学生能完成相对复杂的舞蹈表演和即兴表演,胜任幼儿园各种舞蹈教学活动。通过舞蹈基础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舞蹈的节奏感、韵律感及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舞蹈专业学生相比,教学过程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羞涩、扭捏、不好意思表演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学生舞蹈课的学习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不敢放开表演。教师在教授完某一动作时,会预留几分钟给学生自己练习,部分同学只是盯着班里比较优秀的同学看,自己却不跳。
2.给音乐即兴儿童舞蹈练习时,在听音乐后的自由准备时间里,能旁若无人的即兴练习,但是当分组或单一回课时,大部分同学只跳几个动作,或者站着看其他同学,不肯表演。
3.在期末考试时,笔者采用单人考试的方法,即学生一个一个的单独表演,学生经常因过分紧张而完全不记得动作,大脑空白,甚至四肢颤抖,面部抽搐。
4.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表演舞蹈时,很多同学眼睛始终盯着地面,不敢抬起,目光胆怯,在老师反复引导下仍旧难以克服心理障碍。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产生羞涩心理、缺乏自信的原因分析
1.零基础带来的肢体柔韧性、协调性较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普通文化生,在通过高考选拔后入校,年龄平均在18岁左右。绝大多数学生入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一方面,已经错过舞蹈学习的最佳年龄,肌肉骨骼趋于僵硬,肢体不灵活,难以舒展,柔韧训练难度较大。课上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感觉较为辛苦,且短时间难以取得较好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常年坐在教室里学习,运动活动普遍较少,肌体协调性较差。学前教育专业女孩偏多,女孩们常常喜静不喜动,平日很少锻炼,驾驭肢体的能力偏低,动作完成起来比较吃力,手脚难以配合,特别是四肢、腰部、头部需要同时协动的动作,完成起来显得更加力不从心。
由于入校前的零基础,舞蹈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陌生的,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易于产生不自信的心理状态,继而焦虑、担忧,在课堂上表现为羞于表演。看到个别舞蹈能力较好的同学在院系晚会上一展舞姿时,更加促使不自信的心理状态生根发芽,觉得自己基础较弱,柔软性不强,舞蹈表现力也不好,不敢表演。
2.舞蹈视野有待开阔。学生们在入校前很少接触舞蹈资料,大部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电视上大型综合性舞蹈晚会中的伴舞,很少观看专业性高水平的舞蹈作品。另外,学生们大多不会对舞蹈特意关注,有的时候电视上即使播放舞蹈节目,学生也不会专门去观看,即使看了,也很少去注意舞蹈演员的表演,更多地去观看歌手、小品、相声的表演,他们更愿意去看一些综艺性娱乐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增加舞蹈知识储备,缺乏对舞蹈的基本了解,使得舞蹈视野不够开阔。学生的舞蹈视野相对较小,对舞蹈的概念是懵懂的,在课堂上老师所表演的动作、所说的专业术语对他们都是全新的,舞蹈需要用心去舞,多看多学才能感悟领会舞蹈的真谛,表现出活灵活现的舞蹈形象。狭小的舞蹈视野进一步滋生学生的羞涩心理,使得他们课堂上难以自信。
3.自尊心驱使下的心理担忧。造成学生羞涩状态的最大原因要数自尊心的困扰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们唯恐自己的动作不美遭到别人的嘲笑。由于零基础的缘故,学生们很难娴熟地驾驭肢体,模仿力也不高,看到老师的动作舒展美丽,但是自己却做的不是那么回事。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低年级学生课下来交流,表示自己的动作从镜子里看起来特别不美,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跳不好舞蹈,愈发不敢跳了。还有的时候男生会因为和女生同时上课而焦虑,他们宁可选择舞蹈课上站着不动,生怕会因为自己的动作而惹来同学们的嘲笑。自尊心驱使下使得学生们无法完全释放去表演,在即兴舞蹈课上尤为严重。
三、舞蹈教师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篇5
关键词: 自信 目标 沟通 经验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必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范德比尔特曾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作为班主任,我一直坚持运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建立学生的自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树立短期目标,让学生更易实现目标,从而建立自信心。
在班主任管理中,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单纯的说教最为苍白无力,如能结合一些感人事例,让学生互相讨论分析,可在讨论评说中让学生受到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灵魂的目的。以下是我在平时工作中与学生共同接受教育的一个小故事:
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日本选手山田本连续两次获得冠军。当记者采访他时,他两次都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每次比赛之前,山田本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他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他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跑完了。
这个故事对我和学生的触动非常大。
我所带的2009级营销预科班的学生S是个聪明灵活的女生。但她最大的缺点是意志力比较薄弱,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偃旗息鼓,因而,在高一、高二时期,学习成绩一直不够出类拔萃。到了高三,我针对班内不少同学也存在她这种特性的情况,创建了班级文化,题名“远志班”,让每一位同学写下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理想的大学,短期目标是每次月考、期中、期末制定的目标。这样一来,明显感觉到S学生的学习劲头比原来更足了。
S同学在一次和我的谈话中说道:“老师,以前,我想着自己要考的大学,总觉得很遥远的事,还早呢。可是,这次把目标变成短期目标之后,每次都感觉时间好短,就有紧迫感,迫使自己认真学习;然后一次次目标实现了,我的信心就更足了。我想我高考一定要考得比以前好。”果然,去年对口单招高考成绩揭晓,在班级内从未考过第一名的S同学居然一跃而上,成了苏州市营销专业的状元。
二、注重沟通,利用班会,唤醒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斗志。
教育事业中,最少不了的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班主任更是这样。但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所带的2009级营销预科班学生在高三经历了一次次模拟考试之后,一些学生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对学习没有了信心,有的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能考上大学吗?我还要继续学下去吗?不如去注册入学算了。C同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多次与他谈心后,效果依然不大。看着他颓废的表情,我左思右想,决定在班内开设一堂主题班会,让与他一样的学生受到触动,也顺便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思想洗礼。
我首先跟家长们联系,让他们根据自己家孩子的学习情况,写一些鼓励的话发给我,作为班会课的素材,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加油,然后找到任课教师留言,最后自己精心制作一段视频,内容是三年来师生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
很显然,班会课非常成功,许多孩子看到父母鼓励关心的留言,任课教师衷心的祝福,还有我制作的毕业视频,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一节班会课结束,虽然大多数学生的眼睛是红红的,但是我在他们眼里看到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三、用成功的经验鼓励学生,用老师的自信激发学生的自信。
2012年9月,刚送走2009级营销预科班的毕业生,又迎来了2011级机械预科班。这个班级在高一时很“有名”:打架、抽烟、网上侮辱教师、离家出走等;文化总分成绩在年级内每次都是倒数第一,特别是数学学科,高一期末考试平均分与好的班级相差25分。作为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我在体会到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的同时,深刻感到肩上担负的沉重责任和使命。
经过我的观察与了解,发现这个班级最大的问题在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许多学生自暴自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较差的班风学风。我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形下,首先应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于是在学生报名第一天,作为上一届高三班主任我向学生讲述了2012届高三机械班在高二升高三的时候是如何面对困难的,专业课在全市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在高三一年中奋起直追,在对口单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这些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我鼓励学生:“同学们,你们才高二,暂时的落后不算什么,还有两年的时间可以拼搏!你们还有机会,千万不能现在就对自己丧失信心!”我环顾班级,有的学生双眼明亮,发出自信的光芒;有的学生表情严肃,不自觉地点头;还有的学生握住了拳头。
接下来,我着重介绍了任课教师,讲述每一位教师的付出与成绩:某老师所带班级平均分均名列前茅,班上的某学生是状元,年年中途接班级,这次更是接了两个男生班,史无前例;某老师每年都带高三班级,更是这届高三机械班的班主任;某老师曾经是德育主任,现在是校长助理,依然年年上高三……学生仿佛受到了激励,不停地发出“啊”的感慨声。一番介绍下来,学生对老师、对自己都充满了信心,每个人心中都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能行,我要考本科。
篇6
我经常想这么一个问题――每个早晨,全中国有1200万的中小学老师走进教室,有2亿的学生在那里等待上课,他们当中究竟有多大比例内心是快乐和幸福的?究竟有多大比例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教育能担当起为国育才、振兴中华的责任吗?
作为一名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常想,改革首先要从课堂开始,那么,现代课堂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当然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传授知识的渠道,更要成为探索知识的战场;不能仅成为静态知识的解剖室,更要成为动态生活的对接舱;不能仅成为应试技能的训练场,更要成为智慧生成的孵化器;不能仅成为师生表演的大舞台,更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肥田沃土。要真正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精神对话的心灵乐园,成为助长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生命场。
如何才能把我们的课堂创造成“魅力课堂”,我们开始了全员探索。
我们认为,“魅力课堂”是基于尊重学生的美好天性,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改革行动。
在“魅力课堂”实践中,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师的能动性,以学科组为单位深入研究如何“提高课堂的学力,激发学习的活力,增强教学的魅力”,每位教师都主动成为“魅力课堂”的研究者、探索者、实践者。我们从中总结出了“魅力课堂”的“三原则”、“四归还”、“八追求”等。
“魅力课堂”的“三原则”
1.以学定教原则――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努力推进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问题,结合学生发展的真实状态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出发,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2.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主线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高度,培育创新思维。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以及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批判、讨论、辩驳,一切以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为依据,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以激扬学生的生命成长为评价标准――激励推动学生主动成长,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充分思考;解放学生的手脚,使他们主动探究;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从容学习。
魅力课堂“四归还”
1.尽量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努力拓展课堂空间,尽量走进实验室、阅览室、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名师报告厅、励志电影厅、博物馆、生物园等,以拓展空间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魅力的提升。
2.尽量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的核心是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教练,要善于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去争论、去总结,在学习体验中提升与发展。
3.把课堂质疑问难的权力还给学生。课堂上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想方设法推动学生质疑问难,科学地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
4.把探究性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鼓励学生勇于探究问题,提倡用合作探究性的方法层层递进解决问题,激发灵感,催生灵性,提升综合能力。
魅力课堂“八追求”
1.魅力课堂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成全、真正的关注;学生拥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思维高度活跃,表达充满自信,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了一种主动成长的境界。
2.魅力课堂追求以爱育爱、以情激情的精神交往。教师心怀真爱,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懂得爱、珍惜爱、理解爱、学会爱、付出爱;教师要有激情,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才能催生灵动的思维,才能燃起智慧的火花。以爱育爱、以情激情是魅力课堂的关键。
3.魅力课堂追求师生体验成功、享受幸福的美好家园。魅力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培育成功的品质,提高幸福的指数。因此,课堂的设计起点要稍微低一点,落点要有高度,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收获。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教师也将成就自己的职业幸福。
4.魅力课堂追求和谐之美的心灵感受。让师生共享课堂设计之美、师生语言之美、学科知识之美、讨论碰撞之美、思维严谨之美、课堂生成之美,给师生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师生向往的心灵乐园。
5.魅力课堂追求人的自信境界与自强精神。自信的第一境界是“我能”。即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目标充满信心。自信的第二境界是“我不能”。即建立在“我能”的信心和成功的业绩基础之上的,对“己所不能”的觉悟。自信的第三境界是“你比我能”。即把别人对自己的超越当作自己的成就,把别人的成功也当作自己的快乐。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自信是促进人的发展、成就人生事业的前提。
自信的教师、自信的设计、自信的语言才可以培养自信的学生,带给学生自信的参与、自信的思考。在自信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
6.魅力课堂追求学生今天的成长与明天的成才相统一。魅力课堂要高度关注学生今天成长的必要,更要考虑学生明天成才所需。课堂要关注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相统一,既要推动学生今天的成长与发展,更要为学生明天的幸福成才奠基。
7.魅力课堂追求创新与务实的有机结合。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应有活力、有创新点,不落俗套,唯有如此课堂才更具有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创新思考。课堂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必须建立在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上,追求形式的“新”与效果的“实”相统一。
8.魅力课堂追求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担当。课堂要守护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播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培育学生勇于担当民族走向振兴、祖国走向富强的责任。
篇7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xr年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读书其间,我尊敬老师,热爱母校,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校我都有很浓厚的感情,我遵纪守法,遵守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从没有违纪行为。
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我,音乐素养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因为我是在高二时才有学音乐的意识,以前只是非常喜欢,从没受过专业训练,经过四年的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我在声乐、钢琴及其他各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方面有了惊人的进步,丑小鸭已经变成了白天鹅。
作为一个艺校生,做一个老师是我的梦想,因此,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做一位优秀教师。
在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前夕,我心情十分激动、兴奋,因为我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大学三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
大学三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业,而且我知道作为党培养出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工作上,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复钻研、认真学习,多与学生沟通,为学生考虑,为学生服务,争取每一天,也都是学生快快乐乐、高高兴兴成长的一天。
篇8
[关键词]关注 自信 活动 特长 创设 帮助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38-01
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和重点高中学生相比较,普遍存在着一种自卑心理。究其原因,一方面由社会对学校的偏见、家庭的生活环境造成,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学生本人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与不成熟的心理特征。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自信心对事业简直就是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任何一个机会。”萧伯纳有句名言:“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那么学校教育该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风浪中实现对外界困境和自我状态的超越?笔者认为:校园氛围与教师的情感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发挥特长,从而树立自信
(一)把培养学生自信心纳入到校训和学风建设中。如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为教师的终生成长铺路。并把“修诚笃学,自信有恒”作为培养良好学风的要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广播站、文化长廊、校报等都是自信心宣传的主阵地,激励学生的语言要随处可见。如我校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心理健康报》等定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凭自信靠奋斗而成功的人物事迹;在文化长廊、班级文化中加入有关自信的标语;在节日或纪念日期间有计划地组织以自信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读书活动、专题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立体渲染,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自信的气息,这为学生树立“我行”的信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
(三)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机制要落实有序。开展评比活动让学生集思广义,确立本班的奋斗目标、班级誓词等。通过教室的每一面“会说话”的墙来达到培养学生自信的目的。
(四)通过跑操、课前口号等活动喊出学生内心的希望和自信。如在跑操时确立“用心求学、准备人生;信心无敌,志在心中;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口号,每天上课学生起立后以“披荆斩棘,永不言弃,相信自己,证明自己”为激励自信心的口号,每天下午上课前学生集体唱班歌《我相信》。
二、老师要积极探索、创设机会,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一)科学协调同学间关系,使其在正常交往中树立自信。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思想。教师通过每天一则小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杰出成就者“多交友,交好友”的事例让学生知道过于爱面子、胆小怕事将来就不可能在社会很好地生存;不和人交往,没有朋友,将来有困难就得不到帮助,就无法适应开放的社会。其次,教师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树立自信:教师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进行平等交流,通过理解和沟通,做挚爱型的良师益友,用爱心唤取学生的自信。教师在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如“值日班长”“卫生员”等角色,开展角色体验。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体会等给学生创造当班级主人的机会,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动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者的自信心有密切关系。而学习上的自信心主要来自学习上的成功感。我校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给予适当的肯定、适度的表扬。
在学习成绩上,一些学生常会因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产生过分焦虑,他们有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时会担心失去教师和家长的喜爱,甚至感到自己将来无所作为。对此,我们一方面用“能人中有能人”的事例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让大家都以自己原有的成绩作为起点,只要有提高,即使成绩在班中并不理想也给予全班表扬。这样学生就能放下思想包袱,缓解紧张情绪,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也增强了自信心。
在学生作业上,教师同样也以鼓励为主,适当进行委婉批评。期待鼓励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人无完人,每个人总是优点和缺点并存。做到真心说长处,委婉道不足。作为教师,严格执行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肯定的评价。
篇9
一、营造“我能行”的校园大环境
1.利用校园文化创设一个自信的氛围
让学生生活在自信的氛围中,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基础。我们从五个方面合理利用校园文化,让学生了解、感受自信。首先根据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在校训、校风、校纪等校园标语有目的地增设有关自信方面的内容;其次,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定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凭自信靠奋斗而成功的人物的事迹;第三,在队角、队报、队刊、教室标语等教育文化中加入有关自信的知识;第四,在节日或纪念日有计划地组织以自信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演讲、读书活动、专题中队会、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2.利用墙面创设自信园地
合理规划学校墙面,有计划地让各班学生定期把自己的作业或作品自由展示在规定的墙面成果园地中。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的机会,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心理需求,发展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了自信心、上进心和自豪感。
3.利用活动日和节日宣扬自信典型
身边的榜样具有可信性、可学性,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树立自信典型不需求全,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或进步明显,都可以宣扬。例如:对于那些经过努力学习进步明显者、体育竞赛的佼佼者、生活在逆境中的强者、特长优秀者等。
二、改变教法,通过赏识激发学生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渠道,在这里学生可以展现自我风采,获得自信源泉,挖掘自身潜力。但是有些教师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没有意识到:教师不能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让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甚至有一些教师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方法施教,对待学生只有指责没有鼓励,只会加压不会挖潜;对待后进生、顽皮生不善于表扬激励,只会挖苦、讽刺。这些有碍于学生发展的教师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教师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会赏识学生,通过有原则的、艺术的表扬调动他们内在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用理解、宽容和微笑对待学生,让他们始终感到“我能行”。
1.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优点,作为教师应做有心人,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到的一点。如果我们巧妙地抓好了这一点,对学生加以鼓励、表扬并予以重视,学生会感到无比自豪,自信心也就在无形中建立起来,同时这也可能就是他们走上成功之路的原动力。
2.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教学中需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产生快乐的正向情绪,这样各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才会达到最佳状态,才会有超前的意识、充足的信心、挑战的勇气。我们还要广泛开展分层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体验自身的发展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3.激活学生的表现欲
先要注意拓展表现的空间,在教学时改变教师提问题、学生只答问题的定式,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拥有表现的机会,真正成为教与学中的一分子。其次采用评语激励法肯定学生。富有情感的评语,是学生获取自信的催化剂,无论在何种条件下,教师都应采取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侧重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鼓励的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进步,感到老师的期望,这样他们的自信心才会增强,表现欲才会被激活。
4.让学生勇敢地说“不”
这里的“不”包含两种含义;第一种“不”是学生对老师教给的知识持有的一种否定的态度,能够说“不”的学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并且需有独特的见解;第二种“不”是不会或不懂,这是学生一种诚实的、科学的求知态度,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会说“不”,其一是怕老师批评“不认真”,其二是怕同学笑话“脑子笨”,其三是不敢向老师提意见。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进行民主教学,鼓励学生说“不”,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会学懂知识,才能促进自信心的树立。
5.注意教学忌语、忌事
一忌对学生说带侮辱性的话。教学中,有的老师就采用如“蠢猪”、“懒鬼”“木脑壳”、“朽木不雕”一类带有侮辱性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做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二忌不理睬。在每次学生发言时,不管对错与否,教师都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正确的正向表示,哪怕是一个微笑,而不应当在学生答问不符合要求时,就采用不理不睬或不耐烦的态度对待他们,这会令学生很难堪。三忌不让学生打岔。学生打岔,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这也是学生智慧之花的闪现,我们应大力提倡,而不应该扼杀这难能可贵的自信表现。
三、教给学生自信方法,使他们学会自信
小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尚处在被动阶段,要让其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自觉行为,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外,学生超越自我,掌握自信的方法是关键。
1.学会微笑
笑是快乐的表现,笑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自信的人,他的表现和言谈举止都饱含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内涵。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通常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既然面带微笑是自信者常有的外表特征,那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微笑,养成微笑的习惯,无论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都要用微笑传递“我能行”的信息。
2.学会自我提醒
针对自己自信心不强的弱点,选择与自信心有关的名言警句或有激励作用的话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提醒和勉励自己,从而获取自信心,敢于去披荆斩棘,去取得胜利。
3.学会主动去做
正视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消除了内心的自我否定时,才会重新获得一种对事物有控制把握感的自信;只有当学生真正采取了行动,才会有力量,才会有由这种力量支撑起来的信心。因此要引导孩子们主动行动,从实际中获取成功,树立信心。
4.学会相互鼓励
自信靠鼓励得到强化,为了让学生能自信地说“我能行”,我们鼓励大家在不同情境中会说鼓励的话。有人成功时及时祝贺他;有人失败时,告诉他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气馁;有人为一段时间没有进步而懊恼时,则可以和他诉说他过去的成功,或听一听他的怨言等,做到互相鼓励、自我鼓励。如果鼓励的话说得恰到好处,会令人信心大增,其感受也会终身难忘。
5.学会欣赏自我
篇10
关键词:过度自信;企业投资异化;过度投资;投资不足;并购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5-0134-07
很多企业的投资呈现出异化现象,如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投资短视行为、盲目并购等,这已经为众多研究所证实。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的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投资异化现象,为此,人们开始从有限理性假设出发构筑新的理论。其中,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所进行的研究是近年来刚兴起的一个热点问题,侧重于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投资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损毁问题,从新的角度诠释了企业投资异化,为理论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实务界提供了新的决策依据。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内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试图对国内外主要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以资借鉴。
一、过度自信的特征及其在企业管理者中的表现
过度自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 al,1973;Langer,1975)。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是心理学家们首先发现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例如,Weinstein(1980)的实验研究发现,受试者们普遍认为自己在将来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能活过80岁等积极的方面的可能性要超过别人,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在将来会经历离婚、得癌症等不好的事情。Sevenson(1981)在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一份研究中发现,82%的受试者认为他们的汽车驾驶水平在前30%以内。这种“优于平均水平”(better-than-average)的心理特征被其他许多研究证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Alicke,1985;Taylor,etal,1988)。
在管理学领域,许多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大众。Cooper等(1988)对美国企业家的调查显示,创业企业家们认为别人的企业成功的概率只有59%,而自己成功的概率则高达81%。其中,只有11%的人认为别人成功的概率为100%,而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为100%的高达33%。这说明创业企业家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心理。但后续研究却发现,这些被调查企业中有66%以失败告终。Landier等(2009)对法国企业家的调查得出同样的研究结论。在成熟企业,这种过度自信特征也很普遍。Merrow等(1981)考察了美国能源行业设备投资情况,他们发现,企业管理者们往往非常乐观地低估设备投资成本,而实际成本往往是他们所预计成本的两倍以上。Statman等(1985)调查了其他一些行业,发现管理者们在成本和销售预测方面普遍存在过度乐观。
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这些研究发现为本文所要回顾的研究主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们才有可能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对企业投资及其他财务问题的影响。
二、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理论研究
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二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并购行为。这方面的研究首先是从理论研究开始的,早在1986年,Roll在他开创性的论文里就首次提出了管理者“自以为是”(Hubris)假说①,分析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但在随后的十几年内,该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在逐步开始认识到该文的重要性。
Roll(1986)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并购收益,而且相信并购能带来协同效应,从而会使得本身不具有价值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他进而根据该理论作出了一些预测:(1)当一个未预期的并购被宣布时,目标企业的股价将上涨;如果并购最终未能成功,股价又会跌回原来的水平。(2)如果并购是未预期的,而且未包含并购方的任何额外的信息,当并购被宣布时,并购方的股价会下跌;如果并购最终未能成功,并购方的股价又会上涨;如果并购最终实现,股价又会下跌。(3)并购完成时,被并购企业价值的增加额会被并购企业价值的减少额所抵消,即并购并不会带来财富的增加,并购所发生的费用构成最终的净损失。Roll没有直接去验证他的理论,而是通过回顾其他人所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间接地证明这些预测是正确的。
Heaton(2002)是继Roll之后的第二篇经典性论文,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投资异化模型,该模型将管理者过度自信、自由现金流变量结合起来,推导出在不同的自由现金流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分别导致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具体结论如下:(1)一方面,乐观心理会使得管理者认为有效的市场低估了企业的风险证券,因而他们会偏爱企业内部资金。当企业依赖于外部资金时,管理者有时宁愿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也不愿意从外部融资,因为他们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过高,这样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现金流能充当“拯救者”的角色,纠正这种投资不足。(2)另一方面,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从而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可能会被他们误认为具有正的净现值。在自由现金流匮乏的情况下,乐观的管理者会放弃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
Gervais等(2003)发展了一个资本预算模型,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政策的影响以及股票期权计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他们的结论如下:(1)理性的管理者是风险规避型的,在没有获得关于一个投资项目确切、完备的信息之前,他们不会实施该项目,即使这些项目会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价值,从而造成股东的价值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股票期权能缓解这一问题。(2)管理者适度自信对股东来说是好事,因为一方面他们是忠诚于股东的,不存在问题,从而不需要额外的激励;另一方面,他们是一定程度的风险偏好者,能投资那些具有正的NPV的项目,为股东创造价值。(3)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来说,股票期权计划不仅不能缓解因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导致的过度投资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恶化。
Xia等(2006)基于实物期权框架,提出了一个管理者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动态并购模型。他们通过该模型证明:(1)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并购所带来的市场回报通常是正的;(2)如
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很严重,并购企业的市场回报是负的;(3)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或产品竞争程度较低,并购企业的市场回报状况依赖于该企业的规模;(4)竞争会降低并购企业的回报,但会增加目标企业的市场回报。
从这些理论模型来看,它们的结论简单明了,便于进行验证。事实上,这些结论基本上都被后来的实证研究所证明,这一点可以从下文的分析中看出。
三、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实证研究
自Roll(1986)正式开创管理者过度自信条件下的企业投资研究以后,一直没有直接的实证研究对其进行验证,其原因可能是该理论在当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但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变量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首先回顾相关研究中所提出的用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变量。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类研究中一般将管理者定义为CEO,但也有个别研究将其定义为CFO。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变量的构建
1 CEO持股状况。这类变量首先由Malmendier等(2005,2008)提出,具体又分为三个变量:(1)当CEO持有一份5年期的期权时,如果在这5年内至少有两次机会通过转让可以获得67%以上的收益。但CEO未转让,则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2)如果CEO将期权持有到期而不转让,则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3)如果在样本期间内CEO所持有的本企业的股票数净增加,则也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郝颖等(2005)、王霞等(2007)的研究都采用了上述三种变量中的第三种。
2 相关的主流媒体对CEO的评价。这种方法可能是目前在西方的相关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首先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们搜集了《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对样本公司的CEO的各种评价,然后将这些评价分为六类,依次是:完全正面的、主要是正面的但有一点负面的、中性的、主要是负面的但有一点正面的、完全负面的、没有评价。他们分别赋予上述六类评价3、2、1、-1、-2、0的分值,然后将每个CEO的所有分值相加得到最后的分值,并以此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分值越高说明越过度自信。Malmendier等(2008)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修正,他们将主流媒体的评价分为五类:(a)自信;(b)乐观;(c)不自信;(d)不乐观;(e)可靠、稳健、务实。然后以此为基础设置了一个哑变量,如果a+b>c+d+e,则取值为l,说明管理者是过度自信的,否则为O。Brown等(2007)则采取比例的形式来衡量,他们将主流媒体的评价分为三类:(a)自信;(b)乐观;(c)可靠、稳健、务实、不自信。然后用(a+b)/c来衡量CEO的过度自信,比例越大,说明越自信。Hribar等(2006)、Jin等(2005)等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衡量方法。
3 企业盈利预测偏差。该方法首先由Lin等(2005)提出,他们认为,过度自信的CEO在做盈利预测时一般会有偏高的倾向,因此可以用盈利预测是否偏高来衡量过度自信。具体做法是:如果“预测值一实际值”大于0,则说明预测值偏高,反之则说明偏低,如果在样本期内偏高次数多于偏低的次数,则说明CEO是过度自信的。余明桂等(2006)、王霞等(2007)的研究借鉴了这一方法。
4 CEO实施并购的频率。该方法由Doukas等(2007)提出,他们认为,CEO越自信,他发起的并购次数就越多,有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Malmendier,et al,2008)。因此,他们将样本期内发起的并购次数多于5起的CEO确定为是过度自信的。
5 CEO的相对报酬。该方法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们认为,CEO相对于公司内其他管理者的报酬越高,说明CEO的地位越重要,也越易过度自信。他们用CEO的现金报酬除以现金报酬居第二位的管理者的报酬来表示。
6 并购企业的当前业绩。该方法也由Hayward等(1997)提出,用“(并购前12个月内股票价格的增加值+股利)/期初股票价格”表示。这一方法根源于一个研究结论:企业的历史业绩越好,管理者越容易过度自信(Cooper,et al,1988)。
7 企业景气指数。该方法由余明桂等(2006)提出,他们以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为基础,如果景气指数大于100,则说明企业家是过度自信的,景气指数小于100,则说明企业家是悲观的。他们以4个季度的行业景气指数的平均数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
从上述几种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可以看出,这些衡量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噪音较大,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在以中国证券市场为基础进行研究时,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难度更大。以第1种方法为例,国内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才刚刚起步,不具备研究所需要的条件,虽然其中第(3)个变量在国内勉强可以应用,但《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所持股票只能在离职或退休六个月后才能出售,这显然会影响该变量的有效性。相对而言,第3种方法可能比较可行,因为中国证券市场也有盈利预测制度,会存在相应的盈利误差。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前已述及,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二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并购行为。为了研究的方便,本部分将这两个方面分开进行分析。
1 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
Malmendier等(2005)对Heaton(2002)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首先开创性地用前述第1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越大,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越高,说明在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造成过度投资;而在现金流缺乏的情况下,又会造成投资不足。此外,他们还发现,对于权益依赖型企业来说,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现金流之间敏感性的影响程度更大。
Lin等(2005)采用类似的方法用台湾的数据进行了检验。他们用前述第3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在内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比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投资更多;(2)当融资约束程度更大的时候,上述两者的投资差距更大。
在本文所回顾的文献中,几乎所有实证研究都将管理者定义为CEO,而Ben等(2007)则是例外,他们将管理者定义为CFO,考察他们的过度自信所带来的财务政策的变化。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确定CFO是否过度自信,发现过度自信的CFO会进行大量的投资,并且大量通过负债融资的方式筹措投资所需的资金,同时,为了保留更多的内部现金流用于投资,他们也很少支付股利。
中国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郝颖等(2005)用第1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内部人控制因素对投资与经营现金流的敏感性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过度自信因素。
王霞等(2007)则采用第1和第3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董事长)过度自信,他们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过度投资程度越大,但管理者过度自信并不影响投资和自由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而是影响投资和融资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过度自信程度越大,敏感程度越大。姜付秀等(2009)采用第3和第5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偏好内部投资,而且越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2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1997年,有两篇论文试图用实证的方法对Roll(1986)的“自以为是”假说进行检验,但因为方法上的问题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几乎没有形成什么影响。
其一是Boehmer等(1997)。他们没有直接用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而是采取了间接的办法,研究企业并购和内部交易(Inside Trading)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那些没有成为并购目标或最终成为善意并购目标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内部交易中能获得显著的非正常收益,而那些最终成为敌意并购目标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则基本上没有获得收益。据此,他们推断:管理人员之所以会拒绝并购要求是因为他们很自信,认为公司在自己手里要比在别人手里更有发展前景。显然,他们的这一推断有些武断。
其二是Hayward等(1997)。这一研究要强于前者,他们直接检验了并购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他们用第2、5、6类变量以及根据这三类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新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他们所实施的并购的溢价程度就越大。并购会为股东带来财富的损失,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越强,这种损失程度也越大。这一研究立意很好,但总的来说做得比较粗糙,这也许是它未产生什么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是Malmendier等(2008)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在该研究中,他们采用第1和第2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易发起并购,而且绝大多数是多元化并购;(2)对于权益依赖程度越低的企业,过度自信的程度与并购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相关性越显著,也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偏好通过现金或债务融资的方式发起并购,而很少用股票的方式,除非他们企业的价值被市场高估;(3)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发起的并购会引起市场更强烈的负反应。这些结论表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确实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造成大量损毁价值(value-destroying)的并购行为发生,为企业带来损失(Malmendier,et al,2008)。Ben等(2007)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发起的并购会带来负的市场回报。
Doukas等(2007)采用第4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会为股东带来正的市场回报,但程度要低于非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从长期业绩来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表现很糟糕,这一结论不同于其他类似的研究;(2)高频率的并购比低频率的并购业绩要差,说明管理者倾向于将以前的成功归功于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过度自信,进而在过度自信心理的支配下发起更高频率的并购。
Brown等(2007)则提出,不仅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dominance or power)也能对企业的并购行为产生影响。所谓管理者的控制力,是指管理者将他们的计划或想法付诸实施的能力。在该项研究中,他们用第2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同时用管理者的报酬额除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来衡量管理者的控制力。他们用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管理者的上述两种特征程度越大,并购的可能性越大,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越强,越易实施多元化并购。
四、评价与展望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将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问题的特点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
(1)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理论认为投资异化源于管理者或股东等参与者的自利心理,但许多研究发现人们在现实中往往会表现出“利他”等倾向。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忠于股东并积极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换言之,他们和股东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传统的激励机制就不能解决这种投资异化问题,相反,按传统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加重这种异化行为。例如,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收益而低估损失,他们所选择的投资项目很多是损毁价值的。如果我们根据传统的激励理论提高管理者的薪酬(货币性质或期权性质),他们会更积极地为股东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造成企业投资于更多的损毁价值的项目,加重投资异化的程度。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为改进激励机制提供了依据。
(2)从现有文献来看,虽然这一主题才刚刚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几乎是一致的,这在财务学研究领域还是不多见的。几乎所有的研究结论都显示,一般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特征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包括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过度并购、通过并购造成股东财富的损失等。这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确实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从理论和实践来看,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换一种角度来看,结论大一致也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只有更多的争辩才能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我们不能排除这类研究中有些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云亦云,这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进。
(3)国内的相关研究还较少,而且大多是关于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与归纳,缺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的研究,特别是用中国的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才刚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相关的数据难以获得。例如,在这一研究领域,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但从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度量方法来看,在中国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度量指标。
最后,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将这一研究拓展到更广的领域。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方面,实际上,企业不同的财务问题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现有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过度投资,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方式和策略以及企业的分配政策等问题。Ben等(2007)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值得我们借鉴。近年来出现了几篇有价值的文献,如Hribar等(2006)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利预测的影响以及由此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Jin等(2005)研究了过度自信和税负对管理者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影响;余明桂等(2006)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激进负债问题。这些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2)从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特有的行为或心理特征的角度进行研究。西方已经发现的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过度悲观等心理特征可能也存在于中国企业管理者中,但目前尚没有研究证实,因此,研究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并研究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因为文化与制度各方面的差异,中国管理者的心理可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现了这些特征就等于找到了解决中国企业投资异化问题的钥匙。